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篇1

【摘要】课堂教学问题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课堂教学的质量不仅与教师的水平有关,更与老师的人格有关。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本文作者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感悟,谈了较多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22-02

课堂教学的问题,说到底,并不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课堂教学的质量不仅与教师的水平有关,更与教师的人格有关。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搞好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首要问题。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所有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根据教学实践,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一、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魅力

语文,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一门工具课,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面很广。然而时代在前进,语文要发展,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究竟占什么样的地位呢?经常听到有些教师这样抱怨:"现在的中学生啊,越来越不想学了!"也经常见到某些中学生在游戏机前流连忘返,为什么会这样呢?没别的兴趣所致罢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吸引学生自觉地学习语文。试想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有游戏机那样的吸引力,何愁学生不愿学语文,不爱学语文呢?因此,语文教师要吸引学生热爱语文,自觉地学习语文,必须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魅力,富有情趣。

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呢?

1.1营造愉悦宽松的课堂。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地方,只有在他们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他们才会投入,才会自信。新课标强调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而不要让语文课变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课",要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学好语文的,要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1.2构建自主活泼的课堂。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一切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深入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地纳入学生已有知识、直接经验和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让学生从中去自我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不再是等待、观望,而是主动的参与。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是一个体验者、参与者、实践者。

1.3打造探索创造的课堂。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开拓创新。

二、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的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2.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2.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2.3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如何学好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三、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习困难生我们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准确的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篇2

一 、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本地职校2009级、2010级两个年级的226位不同专业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语文水平状况、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学生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态度及对语文学习评价”等问题。调查结果发现,目前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令人堪忧:

(一)大部分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兴趣。

在问卷调查中“你喜欢上语文课吗?”回答喜欢的占16%,一般的占32%,不喜欢的占52%。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职学生学习语文是既无基础又无兴趣,知识面狭窄,理解和想象能力十分有限,他们对学习无明确目标,也提不起兴趣。

(二)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

通过调查“语文课堂学习,你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其中,57%的学生回答可以学到基础知识并了解社会,41%的学生回答锻炼自己的本领和口才,35%的学生回答增大胆量,提高实践能力。造成这样的现象的原因主要与中职语文课程本身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直接的关系。

(三)大部学生对教学评价机制感到不满意。

据调查,有62%的学生希望教师对语文学习评价的的结果应体现在肯定和激励;58%同学希望能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评价方式陈旧、没有科学标准。教学评价依然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无形中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教师大多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消极影响恶性循环。

在调查“你认为影响你对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中,有33%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语言单调乏味,2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新意,12%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17%的学生认为缺乏成功的体验或良好的情感体验,13%的学生认为不合理的监督和评价。有这样现象主要是教师大多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也不合学生的胃口。

二、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针对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只有加强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贴近学生的实际,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目标,注重形成性教学过程,实施多维教学评价机制,用实际行动落实“教育是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才有希望。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新型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揭示了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过去“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上来,转变过去“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想方设法与学生交往,优化师生关系,努力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让课堂焕发出生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巧用课堂鼓励与评价,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巧用课堂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大多数中职学生怀着挫折感与失败感走进职校的大门,在新的环境中他们的内心有着更强烈成功的欲望。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意识是我们中职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就要适时地予以肯定和赞扬,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益。

(三)落实“终身发展”理念,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学生生活在社会大舞台中,课堂教学只有与学生实际相联系,面向他们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通过主动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构建自己的认识,让学生自己理解语文与生活与专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生活化专业化学习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及口头表达能力和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优化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教学离不开考核评价,好的考核评价方式能够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取消以往单一“理论知识”评价标准,实施职业能力本位的“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包括语文专业知识评价标准、语文专业能力评价标准、职业通用能力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评价标准。在评价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表现,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互助互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动态评价中职语文教学。

此外,所有考试、测验都要重视语文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反对死记硬背,评价方式坚持灵活多样。比如口语表达教学考核,允许学生自选讲故事、美文朗诵、热点新闻等方式;对于不特定的项目考核,可以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评价真正目的,是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的乐园,成为教师生活愉悦、工作幸福的家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也在改变,中职语文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现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在教学中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实施积极的评价机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这样,中职语文教学才能把学生造就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 年.

篇3

一、新课程理念改变了语文教学现状

回顾过去,新课程理念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根本性变化。首先注重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的学科特点,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总目的,使教学目标多元化,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等,把着眼点放在“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上。课堂上那种沉闷、无聊、乏味已荡然无存,在老师亲切期待的眼神下面,我们看到了学生时而在专注思考、时而在参与探究、时而展示自己的精彩场面,真是叫人拍手称快。

二、对现行语文课堂的几点冷静思考

最近,听了一些语文课,课堂上表现的泛化、浮躁引起我的思考。新课程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逐渐冷却下来,反思走过的路,我们感到: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弊端和偏颇。

1.过于追求新颖而忽视了文本

有些教师为了求新出彩,与众不同,上课就从课文中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或者干脆不读书,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去想象,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学生回答时言不及义,远离文本,内容空洞,结果失去了宝贵的教材资源,失去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读写训练机会,学生收效甚微。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依据课文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然后,归纳整理全文,带领学生回味、品味、学习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

2.过于追求主体而忽视了主导

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好吗?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学就用什么方法学。”老师站在那逐个肯定,“你说得真好”,“这种方法真好”,“那种方法也好”,表扬的泛化,使课堂教学非常浮躁。试想,这样的课堂还需要老师的存在吗?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又怎么体现呢?老师又怎样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呢?由于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主导,结果学生找不到方向感,东一句西一句,把原本有序的课文弄的支离破碎,课堂上教师缺失自我,没有价值,非常尴尬。

3.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实效

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场面,有些问题提得很浮浅,根本没有讨论合作的价值,学生明明可以回答,也要在那装模做样地讨论几分钟,表面上看着很热闹,其实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并不多,根本收不到教学实效,为了赶教学时髦而造成课堂浪费。讨论本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但必须先有问题,而且问题应该有挑战性,有讨论的必要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老师要去关注学生讨论的过程、讨论的效果。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学习方式,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项目内容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合作分几步骤?分工是什么?合作应该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而不是让一部分孩子当“陪看者”。

4.过于追求情境而忽视了思考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情境教学使课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目的是引发学生情感和灵感的生成,引发深刻的思考和联想,深受学生欢迎,语文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创设情境。但有些老师在教学时却变了味,把情境当成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辛辛苦苦地准备情境,毫无价值,绕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还不如开门见山。因此,创设情境应重点考虑情境本身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隐含着教材内涵?是否有必要、有实效?是否促进学生思考?

三、新课程要求语文课堂必须实施有效教学

扎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永远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通过什么途径达成目标”。为此,我们要明确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一)有效课堂的教学特点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识到:以评优为目的的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它缺少对学生的考虑;只把知识目标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知识传授准确无误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课也不是好课;学生一统课堂,老师随声附和、没有调控的课更不是好课。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就是指课堂教学要符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摒弃低效、无效、负效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里,更好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最大的进步和发展。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指导思想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在教学内容上着眼于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素养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参与情绪;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民主、尊重、和谐、亲切,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在学习方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会学”为目的;在教学效果上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理解消化当堂所学内容,学以致用,减轻负担,力求学生大面积丰收。

(二)有效课堂的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1)能否积极主动、充满兴致地参与学习。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兴奋点,走进了字、词、句、段、篇的境界,参与到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把师生传递的知能信息有选择地纳入或重组自己已有的知能结构。

(2)能否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地创造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有感而发,产生灵感;是否能向师生、向教材质疑问难;是否能大胆发表独到见解;是否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否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地合作式学习。课堂上是否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互动交流,其表现为讨论、互说、互评、互改、争辩等,还可以圈点、勾画、听记、比较、分析、归纳等,形成各种学法立体、灵活、适用的高效率学习方式。

2.对教师的评价

(1)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教学目标,有利于克服教师教学的盲目性,使教学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重点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是一个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

(2)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否适度。教学内容应高于教材,教材只能是教学的“凭借”,而不能“死守”。教师要有大语文观,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除了驾驭教材、定位准确外,还要适当迁移,大胆辐射,以增强人文性,激发趣味性,散发感染力。

(3)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优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要充分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教师的语文素养是否优秀。教师是否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教学语言是否生动有感染力,评价语言、过渡语言是否准确得体,板书是否美观有新意,表演是否惟妙惟肖,多媒体运用是否恰到好处。

3.对课堂效果的评价

(1)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具体表现在学生轻松愉悦地获取了知识,有质有量,记忆深刻;教学目标取得满意的达成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吸引度;动态生成把握度等等。

(2)学生是否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具体表现在思想上是否受到启迪,开拓创新;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情感是否得到构建;个性是否得到张扬。

总之,课改的成败在课堂,聚焦课堂,关注有效是今后教学实践中永远值得探讨的主题,是提高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

篇4

初中语文 关注问题

面对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初中语文教学有这样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课堂上是否关注和爱护学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很多老师仍然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激励,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光彩照人的

“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 “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加倍呵护。”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平凡的细节的尊重上。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就学习粗俗浅陋;教师对学生不平等,学生就学习无礼野蛮。教师的无意失误可

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课堂是否是和谐的、民主的、互动的、共进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 “你问我答”、 “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新课改环境下,我们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另外,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激发学习热情,领略学习的兴趣与魅力。古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的。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何时介入讨论,何时作出补充分析。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和学习品质的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课堂是否注重实效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误区 互动 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03-01

小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发现、研究、探索欲望都十分强烈,他们具有好奇、好学的鲜明个性,在小学课堂教育中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小学生学习和生活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能极大发挥学生的个性,并将这些个性转化为语文知识学习的动力。新时期的小学教育改革,就是对传统教育精华的吸纳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渗透,是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对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受传统教育及尚不完善的考试制度的约束,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从根本上忽略了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抑制了小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小学语文其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作用的发挥,便小学语文其激发思维、陶冶情操、促进交流沟通能力的有效力量得不到充分利用,极大程度的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复推敲与实践,对多年从教经验的总结与分析,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进行探索与思考,现试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语文课堂教学缺乏互动,重老师,轻学生

基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老师在课堂上已经注重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采用布置场景、设计情节、课堂提问等多种方法进行语文课堂教育,这些方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收到了良好效果。但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老师仍旧是课堂的主导角色。就课堂提问而言,一方面提问方式单一,大部分还是采取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时间久了,学生容易产生被动、依赖的心理,同时会形成错误的概念,认为只要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就等于是掌握了全部知识;另一方面老师提出的问题无法避免的程序化和形式化,缺乏深度和难度,不但没起到让学生主动思维的作用,还容易将学生困在课文和教材的“框框”里。如何走出这种误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维的习惯呢?要加强语文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互动和角色转化,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采取学生提问,老师作答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对好的提问给予充分肯定和适当鼓励,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机会。例如在《三顾茅庐》这节课中,有学生提问说“为什么张飞遭到责备?”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主动提问的学习态度,然后将张飞鲁莽、轻率、不尊重他人的行为的和刘备坚持、沉稳、求贤若渴的形象进行对比,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刘备最终得以成功?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为他们的问题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 语文课堂教学单一失衡,重形式,轻内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打造学生全方位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个根本问题,而被学生的成绩单所带动,从而走入传统教学形式化的误区。不难理解,所谓形式化,其取得的效果是直观上更容易看到的东西,由此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尚处在孩童时代的小学生们,加深课堂教学内涵,让他们对课文内容了解透彻,真正从中学到了知识,这比任何任何成绩单都更有意义。如《黄果树瀑布》一课中,课文内容只是讲述瀑布的壮丽,对于风景描写的层次渐进手法,以及一些常规语文知识。然而除了这些之外,还能让孩子们从中学到什么知识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首先针对课了大量准备工作。在教课过程中,除了课文内容之外,笔者又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国的山川地貌,以及更多的名胜古迹,通过这一节课,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课文知识,还大致领略到了我国的大好河山。除此之外,重智育、而轻素质,也是形式化教学的延伸,关于这点,我们完全可以从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得到教训。现代教学理念注重的是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而古代教育体系培养的多数都是书呆子。然而即便就是现代,高分低能的学生还是屡见不鲜。语文虽然是一门单一的学科,然而它却涵盖了几乎所有学科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因此,加强我国当代小学生们的整体素质,杜绝片面、单一的课堂形式化教学,当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做起,这是我们全体小学语文教师们的责任。

纵观当前我国教育形势,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其实远远不止这些。这需要我们的全体教师们的共同努力,积极发掘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法。在强化学生“学”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形势。小学语文是铺设学生未来的基础,我们的小学生们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诸如电脑、电视等现代媒体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制定更多的教学措施,来应对当前严峻的教学情况。我们要看清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要做到有所思,即有所为,努力尝试,不断改善我们的教学方式,减少教学误区,拓展教学思路,为小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我国新生代优秀人才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一堂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必然有其教学的合理因素,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探索,认为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措施,主要有学生犯错,及时纠正;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兴趣;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等九条举措。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思考

作者简介:

雒 强,男,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梁 育,男,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05-01

笔者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能有幸聆听不少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时时被老师的优秀教学所感动。他们引人入胜的导课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别出心裁的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的激情讲解,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都是值得笔者学习的好榜样,使我屡屡沉醉其中,如沐春风,着实受益匪浅。以下就是笔者对一堂优秀小学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学生犯错,及时纠正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思考问题难免出现偏差,因而教师既要客观地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待学生的错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读错字音的时候要及时更正,遇到重点的字词和语句要加重语气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重复朗读达到强化效果。老师要注意学生读每一句话时的语气,抓住细节,学生如果语气不对,需要马上提醒学生。

二、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 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在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广泛搜集与所教古诗相关的有趣故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中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恰如其分地展现给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三、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

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是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师要抱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教育理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关心学习好的学生,也要关心学习落后的学生;不仅要关注教室前排的学生,也要照顾到教师后排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走下讲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尤其对学习落后学生的小小进步也要细心察觉,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这样学生就可以受到鼓舞,更加努力学习。

四、通过语文教学,陶冶学生情感

人类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人类身上最复杂的东西是感情。作家们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传递给人们自己的感受,希望可以得到读者的共鸣。所以语言是有感情的,语文是有温度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要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改变,情感得到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文内容的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和人生哲理去教育和感化学生,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生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去亲近母语,尽兴地品读课文,尽力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达到陶冶感情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生具有直观、想象、描述的思维特征。教学应该避免采用抽象、概念的理念化方法,抓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使教学过程感性而生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的课文《一片树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文中每一个小动物的出场次序而相应的在电子大屏幕上显示出小动物的画面和他们所说的话,这样就提高了小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而且适应了他们这个年龄段身心发展的特点。

六、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低年级的孩子学习容易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因此就需要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在老师的帮助和提示下,完成学生个体的知识建构。 但也不可为情境而创造情境,因为这样的情境是假设的、虚拟的,是不自然和不真实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教学情境于无痕之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将情境与活动融合,甚至情境就是活动本身,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七、教师要用自己感染学生

教师上课时要情绪饱满,激情四射,要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带动全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宽怀以及博学多才。这样,学生就能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沉醉在汉语文的唯美之中。

八、一切从实际出发,弹性追求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课程的总目标,改变了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观。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同时实现三个维的目标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而想要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就要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一定拘泥于课程标准所确立的三维目标,要一切从学情出发,灵活高效创造性地制定教学目标。

九、适度解放学生主体

现在的小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普遍已经很宽泛了,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不过我们不能过度地把学生的想法囿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而应适当地予以解放,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师应该实践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去表达,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有自主的发展时空。其中的核心,就是大脑的解放。当然,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都还处于形成的阶段,教师还要适时去矫正学生产生的错误思想和不好行为,做到有放有收。

综上所述,一节小学语文课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那就算是一堂优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因此也是责任最重的老师。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更为专业的职业品质,而这种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修炼而成的。

参考文献:

1、朱建波.语文有效教学理念的创新. 探索者. 文学教育,2009.12

篇7

一、优化“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获得或接近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孩子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动力和源泉。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一种积极探索的认识倾向,表现出一种对学习的喜好情绪和专注的态度。它是学生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原始动力;它是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负担,而是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人学习,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去废寝忘食地钻研。因此,语文教师的“讲”要和学生的兴趣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优化自己的讲课内容。首先,要尽量做到少而精,要讲在重点处、疑难处、关键处,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动口、动笔、动手。其次,讲课形式要灵活多样。语文教学实践中讨论法、竞赛法等就是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这些方式能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这些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其学习兴趣能充分有效地调动起来,其学习热情会被充分激发出来。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应该是: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在兴趣的引导下,我们会看到一双双散发着智慧之光的眼前;我们会听到一个个睿智的回答。他们会表现得很棒!

二、完善“问”,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

语文教师应结合所代课班级学生的实际,不断优化自己的提问,以调动大多数学生思维的能力和回答的愿望。首先,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提问设计既要科学、严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自己要优化自己的提问,更应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标》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都要给予肯定和称赞。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抓住关键处提问,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提问,经历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全过程。

三、强化“练”,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题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初步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练习的内容最好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尤其是要通过“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战场。阅读教学的思维过程训练,主要是通过理解、鉴赏、创造等活动来实现的。写作过程的思维训练,主要是通过审题、炼意、选材、结构、成篇等活动来实现的。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训练,都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抓住核心问题,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过程的训练;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准思维过程的训练目标有效地训练;再次,左脑、右脑同时开发,使抽象思维过程和形象思维过程同时得到训练。

篇8

一、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已久,教育实战者们一直在探索更多、更美好的学习方式。新教材、新课程要求有全新的教育思想,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强调教师单方面教学设计的改变为强调教师教学设计研究与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研究有利结合,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重新仔细审视今天的课堂,有效地进行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1.必须确立有效的教学观念。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为导向,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2.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而不是“一刀切”,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3.有效配备学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学习困难生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等等。通过合理地配备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1.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刺激―反映”,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包括对学习计划的指导、课前预习指导、听课指导、课后复习指导及课外阅读指导。

2.有效讲授。“讲授”仍然是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一条有效的教学方式。讲授不仅要把握时机,注意节奏,还要内容适量,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讲授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可以使学生接受属于间接经验的知识的效率大大提高;也可以充分发挥教师资源的优势,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可以用文本形式进行无限的复制。在新课程推进逐渐深入的今天,在人人口诛笔伐“一言堂”、“满堂灌”的现在,应该正确认识讲授教学的价值。特别是在大班额的地方、在课程资源相对贫乏的地方,讲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3.有效提问。在谈话的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且给所有的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教师提问的对象一定要普遍,并且按照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而提出恰当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本身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提升。在师生之间的谈话结束以后,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然后概括出所提问题的正确答案,并指出学生在谈话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缺点。

4.有效倾听。第一,教师要善于倾听。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和别的同学一样,静静地在那里聆听这位同学的讲解,不要去刻意地打断他,因为这很容易让回答问题的同学思路中断,也会让其他学生受到干扰。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之时,教师要善于做好“听课笔记”,将学生回答的“亮点”与“出错点”进行汇总,为之后的反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反馈时帮助答错的学生正确切入问题,更好地回答该问题。第二,在不明确之时,让答案逐渐清晰。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答案不怎么明确之时,教师需要采取追问的策略,让那些不够明确的问题变得逐渐清晰起来,及时做好对问题的纠正与补充,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澄清模糊的认识。

(三)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对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潜能的发展,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最终实现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双赢发展,使学生成为最终受益者。

(四)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教师必须及时、经常进行有效的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反思,必须把握反思策略,增强教学反思的实效性,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反思理论、观念。教学反思不等于闭门造车,也不等于自我检讨,反思应该是在先进教育理论和观念的引导下进行深层次思维的过程。引入先进教育理论和新观念,创新先进教育理论和新观念,保证教学反思与时俱进,才能吸收和发展理论精髓,打破原有的定势和平衡,激活反思思维,拓宽反思思路,开启反思智慧。

篇9

动手能力;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55—01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把握住基本的方向和原则。

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等性质,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二、迫切需要研讨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两个思想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要注意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就是教时代所当教,学时代所当学,能为时代所用。这里提出两个迫切需要研讨的问题:一是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待这个问题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二是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整个社会生活信息化的需要。现在已处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开发和创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

三、教学方法力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302-02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1 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诗人。

2 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3 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4 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教学;银川市优质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二零一零年六月,银川市优质课评选活动在银川十中举行,参加的评选的课程都是各县市精心挑选的,最后评选的优质课程将参加全国的比赛。因此参加活动的老师们准备的都非常充分。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将对这些不足做以简单的分析。

1、课堂教学要灵活运用教学设计的内容

在这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老师们都经过精心的准备,整个教学设计都很完美,但是一些老师完全按照自己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活动,没有顾及学生的反映,没有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对症下药,调整教学内容,而是完全按照教学设计这个剧本以讲台为舞台进行表演,学生是观众,只是还要不时的起来回答问题以配合老师的表演。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着阅读教学的成败,但是有了完美的设计,精美的教案就能上好阅读课吗?我们经常忽视了课堂、学生的作用,课堂变成老师的表演,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因此作为教学设计者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坚持以学生及其他们的活动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课堂的实践活动,灵活机动的进行教学。

2、开课的导入要具有创新性

一位老师讲《一双手》,开始上课她用多媒体播放了舞蹈《千手观音》,舞蹈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的华丽的场面,学生都沉浸在这种美的享受中,然后老师拿出纸制的林业工人的手,这两种手之间是没有关联的,而且这个舞蹈的意蕴和这篇课文所反映的劳动人们的勤劳与艰辛也没有关联。这样的导入设计新倒是新了,但与语文课堂导入要与文本相和谐的基本规范却是相悖的。那位老师把纸制的林业工人的手让学生去测量,又测自己的手,然后进行比较,笔者认为这样的活动完全没有必要,林业工人的手的大小通过课文内容的描述学生完全可以知道,老师这样比来比去完全是在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好的导语能迅速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的场景和氛围中。而富有创新性的导语还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而,教师在导语的设计上,应力求新颖、独特。但是只一味求新,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与教学节奏的错乱。这样的设计,表面上看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由于设计得太“绕”,再加上前后关联不大,对于促进学生对文本本身的阅读兴趣并无多大的作用。著名的语文教师李镇西有一次在讲《荷塘月色》时,他设计的导入非常简单,他以“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和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的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我们在设计导入是不妨也这样做,舍弃华丽虚无的东西,使语文课回归到自然,真实、常态。

3、对文本要进行准确深入的分析

语文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文化,它更重要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在于塑造人的个性发展。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有为老师讲《斑羚飞渡》,这篇文章若单从知识方面来说,对文章理解无非是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要保护野生动物。当然比单纯泛泛的说教和动物课本上的教育要形象生动得多。但是,这忽略了文章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如果我们用人文的眼光、人文的情怀去引导学生体会那种心情的沉着、灵魂的高尚、思想的光辉,肯定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强烈的震撼。那么,斑羚的灵动、神圣、悲壮及那种极富人情味的为了种族的延续,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的举动,就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丰碑。但是这位老师对文本的分析只停留在表面上,一个点上,那就是感动,并大讲特讲,学生听的很乏味,因为他们都已经理解的很透彻了,而老师还在讲。以初中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课堂上老师应给孩子足够的信息量,深层次的挖掘文本,拓展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阅读教学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感悟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意味、意蕴,最终获得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对文本高质量的解读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4、正确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这次的活动中,每个语文老师都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的老师很好的把握了引入的“度”,使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但有的老师过度使用多媒体,不但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对学生理解课文起不到任何作用。一位讲冰心的《通讯十七》的老师,从开始上课一直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读,在音乐中思考,在音乐中写,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试想在音乐的干扰下,学生能静静的思考吗?能静下心来写作吗?这堂课多媒体的使用不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相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副作用。我们的一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实现,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是为语文课堂服务的。但是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只重视语文课堂的形式,声光电俱全,多媒体混同,只图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视实际教学效果,还有的教师让过多的多媒体画面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欣赏,这就背离了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品味为重点的规范要求。我们引入教学资源,是为语言学习这一中心任务服务的,要确立以文本学习为中心的原则,既把握好引入的“度”,又让引入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5、准确及时的进行评价

这次活动中,一些老师给孩子的评价不准确,不及时,不到位。有的老师甚至一堂课只用好、很好这样笼统的字眼去评价学生的回答,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究竟好在哪里?有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是错,都说好,这虽然符合要多鼓励学生,多表扬学生的教育理念,但是这么做会让学生没有对错、是非的概念,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没有益处。还有老师干脆就不做任何评价,叫学生起来读课文,读完也就完了,回答完问题就坐下,再叫下一位同学。不过其中有位讲鲁迅先生的散文《雪》的老师做的很好,在叫每位学生读完课文后,他都进行点评,比如发音不准的纠正过来。有的读的太快,有的读的太慢,有的读的很有感情等等,老师指出学生的缺点,学生在下一次读的时候就会注意,把缺点变成他们的优点,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会很开心,下次争取读的更好。这样下去他们的朗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采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这次活动中,笔者听了十几位老师的课,总的来说。老师们都做的很好,基本上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教学教学任务。希望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共同推进语文新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篇12

“务实”与“求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教师最要紧的要把教学扎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教法要灵活多样。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矗 2.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1)定向。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要恰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而有方。(2)质疑。要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3)交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议论纷纷,相互切磋,由“求其对”向“求其好”发展。

(4)总结。师生要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课输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5)反馈。反馈要形成网络,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可通过提问与形成书面练习当堂评改,及时进行矫正。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反馈方式,为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这五个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转化、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作用的转化。

3.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二、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年级之间、课文之间与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有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有听说读写之间联系,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应从知识点、方法点寻找联结点,使课堂教学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注意与重视语文教学的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研究。

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运动都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的两种状态,我们要运用这个规律来研究与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笔者以为,如果教师的讲解不是学生的需要,讲的再多也是无效劳动。

教师的讲解要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讲解的内容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太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则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

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2000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四、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知识形成的结果与过程统一起来呢?

篇13

关键词:农村 小班额 语文课堂教学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工子女的大量外出等原因,目前,农村小学的生源出现了自然萎缩,学校出现了人数少于十人的小班。面对学生的日益减少,如何教好三五个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获得长促发展已成为当前农村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对农村小班额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谈谈对小班额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从语文课程性质来说

一是要紧扣语文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因此,我们应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来进行课堂教学。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这只是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展示其的工具性,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

在学生人数很少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也无精打采。为了使课堂教学氛围热烈,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很多教师费尽心思,可就是无法使课堂上响起朗朗的读书声,无法使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品味,无法使学生对优美精彩的文段有独到的分析和见解。甚至由于没有必要的训练,缺少必要的积累,使得学生读篇幅短小的课文也结结巴巴。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缺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以基本语文训练代替必要的领悟,而应在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才能使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得以实现。

二是要回归语言本位。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其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需要依靠具体生动的听、说、读、写等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是小班化语文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语文材料,并能亲身体验语言的实际运用,从而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解释词语。这样,学生能边读边感悟文章内涵,品味到语言的魅力。然后,教师要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再次感悟文章,获得情感熏陶。之后,教师应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并让学生自己去品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和句子。最后,教师应给学生留扩展性作业,发展学生的能力。如教师可让学生仿写相似文章,或者阅读相关材料。这样,以读带悟,以读带品,以读带写,可使学生真正读懂文章,并学以致用。

二、从学生角度来说

一是要学会欣赏学生。小班化课堂教学更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使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可使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因此,教师应带着微笑进入课堂,用亲切和蔼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学生,并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鼓励,如“讲得好”“回答精彩”等话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喜欢教师,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教师应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这种教学方式符合“乐学”的原则,可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

二是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组。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合作学习。但很多教师认为只有人数多、小组多才能进行合作学习,而农村学生少根本无法进行合作学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学生人数少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获得发展,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三是让学生感受被赏识的快乐。“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人都有一种引起注意,得到认可,获得赞赏的天然欲望。特别是学困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对于学习困生来说,教师一句表扬的话很可能唤起他的进取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寻找机会给班上特别好动的学生予以激励性评价,就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积极努力学习。此外,教师要降低对学习困生的要求。如提问时,教师应选择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就能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把这种赞赏别人的评价方式教给每个学生,使他们更愿意合作,从而使同学关系更融洽。

四是重视非语言评价,增强亲和力。在注重语言评价的同时,教师更要重视非语言性评价,如重视体态语言的激励评价。人体是一种信息发射站,人的接触除了有声的语言外,无时无刻不以动作、表情、体态等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例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会意的点头、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体态语都代表了教师的评价。这些都会牵动学生,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应重视利用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五是充分利用教室空间开展评价活动。教室空间是班级文化的载体,教师可利用教室空间开辟小组评比专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背书、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考核合格的学生,或者表现良好的学生,就可以得到一颗小星星贴在自己小组的荣誉栏里,集够十颗小星星就可以换一个笑脸圆月亮。每得到一个圆月亮,小组内每个学生都会得到教师的奖品――精美的书签、可爱图案的小即时贴、作业本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增强了学生的小组意识和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尤晓岚.关于当下小学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学,2010(6).

[2]张雪娟.语文教学的原生态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7).

篇14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进行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带有着一定的片面性,教师思维不够全面,不能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很少注重为学生预留探索空间,仅靠灌输法在课上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学生能力难以有所提升。在新课标提出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逐渐的暴漏出来,具体来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教与学的适配关系

长久以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会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十分的重视,并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了教育教学的制定和施行上。但是实际上课堂教学并不是单向的,其既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关注,同时也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思考,以保障教与学的相互适配。

(二)功利思想过盛

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功利思想过盛。所谓的功利思想过盛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追求实质性的成果,例如学生成绩的提升等,而忽视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阅读与思考,使得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理解。

(三)学生个性被束缚

新课标出台后要求教育教学在进行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学生个性的成长,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这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课堂的纪律,如无特殊的情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少。

二、以学定教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学科与其它的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需要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以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了让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顺利达成,目前我国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将以学定教理念引入了小学语文课堂之中,通过改善教学视角,尊重学生意见的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具体来说以学定教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贴教材实际,把握学生学情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重点把握每一单元、每一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针对学生的学情合理的对教育教学进行调整。

1.进行内容划分,突出教学核心。语文教材的编撰目标性比较明显,每一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带领学习一起达成。教师需要对这些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了解,确保语文课堂教学最终取得的结果可以与之相一致。同时教师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划分,区分出其中的新旧知识点和难易知识点,对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核心进行适当突出,提升学生的掌握程度。

2.关注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情。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并且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也有所差异。因此在以学定教思想的影响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关注,并对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对学生的意见进行问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二)丰富教学方法,改良教学过程

在没有将以学定教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于让学生保持沉默,仅由教师一个人完成课堂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背离。

1.引入现代方法,施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法是现代教育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践行以学定教思想的最佳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的将现代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之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学习的目标。

2.注重引导教学,鼓励学生探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应由浅入深开始。第一、在课堂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小组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并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可以在课上向教师进行提问。第二、课程学习完成后,小组内成员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针对组内成员不懂的地方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讲解。第三、在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善于随时调控,合作交流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小组中,还可以小组与小组的相互交流。

(三)改变评价视角,完善教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