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范文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

篇1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不妨对上半年经济增长以及“三驾马车”(编者注:指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具体表现进行更细致的分析。GDP在一季度的增长率为9.7%,二季度为9.5%。这两个数字,尽管比去年有所下滑,但考虑到今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和信贷政策的大幅紧缩,以及通胀的加速,它们实际上比去年上半年10.3%这一数字更珍贵。

从一些具体的数字表现来看,中国经济的体征和各项指标都处于良好区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这些数字都比较理想,而消费和出口亦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大幅度下滑,所谓硬着陆和滞胀的可能根本不存在。如果去年的中国经济仍然属于快跑,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则完全告别了危机时期的刺激效应,正在恢复到正常的增长和平稳的状态,而并不是衰退和滑坡。笔者完全认同国家统计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的判断和结论。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没有担忧之处,其中最大的风险有两个:一是通胀的未来走势,二是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

上半年,尽管货币政策一再收紧,但依然没有改变负利率的状况,价格上涨的动力依旧十足,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仍在高位运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的物价指数平均为5.4%,特别是6月份,猪肉价格的暴涨使得CPI一举达到6.4%这一三年来的最高点。这意味着,年内完成4%的调控目标基本上没有可能。

在负利率和通胀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房地产政策依旧处于严厉的调控之中,但房价由于通胀预期而没有出现下降的迹象。而在上半年,全国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已达26250亿元,同比增长32.9%。一些没有采取限购措施的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势依旧,整个房地产业调控的压力依然很大。

篇2

作为实现财政职能、执行国家预算重要手段的预算会计,不仅过去而且现在,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为巩固人民民主,保证国家政权安全正常运转方面;二是为社会主义建设筹集资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三是正确安排有效使用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经济效益方面;四是如何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保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总而言之,预算会计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绝对不可轻视。

但目前不管国内还是国际上,在会计核算领域里,发生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会计信息失真,如假凭证、假帐簿、假报表、假决算、假评估、假审计等不良现象都已出现;二是私设小金库,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化大公为小公,不按有关规定纳入预算内、外管理,而放在帐外,私存私放,任单位随意开支的各种资金也已出现;三是违规经营,偷漏应交国家税金,有意骗取国家出口退税,大挖国家墙角;四是企业和单位领导不听财会人员的正确意见,独断专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五是金融系统出现了数额较大的不良资产,造成很大潜在的经济风险等等。

这些都直接冲击和破坏了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对此,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加强预算会计管理,努力实现三个统一

第一,要加强职业培训,不断教育提高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树立敢于坚持原则的职业道德,坚决抵制和杜绝各种有意造假的不良行为。

第二,要进一步扩大会计委派制试点范围,逐步改变财会人员归单位、部门所有制的隶属关系,以免财会人员同本单位领导同流合污,共同造假现象的发生。

第三,要广泛发扬民主,加强内外监督,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发现问题,公开曝光,严肃处理,以便杀一儆百,震慑造假歪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四,要组织学习考察团组,到国内外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及做法,并结合本行业单位的实际,认真推广和应用,使好的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开花结果。

篇3

经济论文的语言必须质朴、平实,以保持科学论著的严肃性,这也是经济论文文体自身的客观要求。首先,经济论文强调的是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性渲染,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其价值大小,取决于理性分析开掘的广度与深度。因此,语言表述应直截了当,一语中的。当然,理性分析也需要借助生动的语言。例如:“货币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从事货币经营的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神经中枢。”类似这种比喻,通常用来阐释经济科学的某种概念,说明经济活动的某种态势,赋予事物可知性,以增强论证说理效果。它与记叙性文体中运用形象思维,借比喻赋予事物可感性有着严格区别。其次,经济论文体现的是朴素、庄重的文章风格。经济论文写作要求作者必须具备求实精神,科学地反映客观实际,有效地指导人们经济实践活动。经济论文与现实结合的紧密程度,既为文章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谓“文附质”“质待文”,同时也要求其语言表达与文章风格趋向一致。经济论文语言质朴、平实的具体要求为:一是不追求套饰的词藻;二是不猎取生僻的字眼;三是杜绝虚妄之词。

二、精确

所谓精确,首先是指语言要有高度的精密性。经济论文的语言一般信息量大、内涵深,所以表述时必须从对象自身的特殊性出发,达到对经济现象及本质的精微区别是细密界定。例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相互衔接,促进区域性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以运用经济手段实行间接调控为主的国家宏观调控要进一步加强,搞好宏观经济的综合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保持币值稳定,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想》1997年第1期《银行与企业》)这段文字,从“市场体系”和“调控手段”两方面阐述了经济体制的取向,由于作者准确把握了“市场体系”的构建形式,以“城乡市场密切结合”反映“市场体系”的“统一”面,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反映“市场体系”的“开放”面,达到对“市场体系”内容的精密阐释。同时,“市场取向”、“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等概念的前置词都充分显示了精细的限定与修饰,表述既内涵丰富,又丝丝入扣。其次,精确是指语言要有准确性。语言的准确基于思维的严谨。准确性始终是经济论文表述的最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经济论文语言具有专业特色,概念的确指性很强,使用时需辨明差异。例如:“资产”、“资金”、“资本利润率”、“资产利用率”等。第二,经济论文对事物的定性与定量都要准确。定性准确,是指对经济活动现象予以正确的定义和解释,中肯的判断与分析。定量准确,即所用数据必须真实、确凿。数字语言是经济论文语言的特殊形式,具有独特功能。因此,使用数据必须精心选择,反复核实。第三,经济论文句式较长,表述要合乎语法规则与逻辑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就要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修养。

三、简明

一是指言简意赅,二是指通俗明快。前者体现文意的精粹性,后者体现篇章的可读性。具体要求的内蕴是:首先,用词精炼,力去杂芜。笔者认为,写作应把好如下遣词关:(1)慎用关联词语。经济论文句与句、段与段依文气相接,依意脉贯通。因此,各种表因果、转折、选择、并列、条件等关系的关联词语除非不可者外,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切忌赘笔败文。(2)“的”字不得滥用。从语法角度看,“的”字对构句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就论证效果而言,经济论文始终以论证为核心,要求语言必须具有强烈的论辩色彩,因此“的”字使用不得过多过滥,否则会成为附赘悬疣。(3)第一人称不应反复出现。经济论文写作均为第一人称,诸如“我认为”、“个人认为”、“笔者认为”等,在文中常出现由序论向本论部分过渡时,或由本论向结论部分转换时,又可刻意强调,突出主旨。但第一人称不应反复出现。否则,就会造成对文章内在逻辑构成的人为破坏。其次,精心炼句,力求文气相接,意脉贯通。文无“气”不立,“气”足而成“势”,经济论文应以气势取胜,正所谓:意奋而笔纵,气盛则理强。因此,要注意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形式,同时,句与句之间,要防止出现板滞生涩,条理不清等毛病。

篇4

会计信息对债权人具有重要意义,Leftwich(1983)指出会计信息影响债权人的决策和产权保护。债务契约确定了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为了保护其资金的安全,通常在债务契约发生前对企业的会计指标做出硬性要求,同时会在契约中记入一些限制性条款,如要求债务人维持一定标准的利息保障倍数、负债资本比率及所有者权益等。债务人一旦达不到报表要求或违反了限制性条款,债权人就会依据债务契约对其进行惩罚。因此,管理层通常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报表指标同时避免违反债务契约,由此产生了盈余管理。Watts和Zimmerman(1986)提出了著名的债务契约假设,认为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企业偏离债务条款的程度越大,管理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将未来盈余调节到当期的动机就越强。已有研究表明企业会通过盈余管理达到负债融资的目的,叶志锋,胡玉明和纳超洪(2008)以1998―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基于银行借款融资动机而进行了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

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还在于企业的负债融资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影响(Campelloetal,2011;陆正飞等,2011;饶品贵,2013),“从紧的货币政策”会显著限制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甚至使企业陷入流动性困境(祝继高等,2009)。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价值目标会随着实际经济情况不断调整、有所侧重,导致货币政策修改频繁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陈栋等,2012)。对于微观主体而言,货币政策的变更是企业无法改变的外生性事件,研究货币政策变更对盈余管理与负债融资的影响,可能会克服以往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另外,由于频繁的货币政策波动使得公司面?R着巨大的融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果公司出现短期的持续经营能力危机,将会严重影响包括供应商、客户在内的利益相关主体对公司的相关预期,进而使得公司陷入预防未来的流动性风险还是继续执行预定的投资战略的两难困境中。因此,在货币政策不断变更的现实背景下研究盈余管理与负债融资的问题无疑具有更加突出的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银行借款作为负债融资的替代,利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反映企业应计盈余管理情况,利用Roychowdhury模型反映真实盈余管理的情况,研究在不同货币政策下,企业的债务契约动机与资本市场动机,以及企业选择盈余管理的倾向性。

本文可能贡献:一是已有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会影响企业的负债融资,但是大多限定企业仅仅作为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忽略了企业而对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变更所能采取的主动行为、途径及其对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效应的影响(陈栋等,2012)本文从货币政策变更的视角研究盈余管理在企业负债融资中的作用,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方面的文献;二是本文试图解答在不同货币政策下,企业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倾向性以及货币政策对负债融资影响的传导机制。另外,本文的研究结论,也为实务界和监管机构制定有关债务契约条款和盈余管理方式选择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1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负债融资与盈余管理

负债融资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有一定的影响是国内外研究普遍认可的结论。目前关于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大多是检验债务杠杆增加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而得到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一方面研究发现,债务融资可以减少盈余管理行为。例如雷强(2010)也在研究银行对借款人盈余管理的监督中发现,贷款规模与借款人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贷款规模越大,借款人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小。而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发现,当企业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条款或想提高其在债务谈判中的议价能力时,债务融资与盈余管理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李增福,曾庆意和魏下海(2011)在考察债务契约与控制人性质对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公司的债务水平越高,其盈余管理程度越高。针对研究结论的不一致,也有学者考虑了债务融资与盈余管理的非单调关系,Ghosh & Moon(2010)研究了债务融资和盈余质量的关系。以应计质量作为盈余质量的变量,在两者间发现了非单调关系:质量随债务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拐点在41%附近。国内学者万红波,阮铭华和王蓓蓓(2010)选择1998―2008年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应计质量作为盈余质量的替代变量,研究负债融资与盈余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的关系是非单调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负债融资与盈余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有些学者从盈余动机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与债务融资相关性较高的盈余管理动机是资本市场动机和债务契约动机。(李晗,2015)

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是指企业的盈余管理主要出于借款融资的目的。目前,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存在基于资本市场动机的盈余管理。Urcan和Kieschnick(2006)发现在发行可转换债券前,特别是发行公开债务的公司,有增加盈利的操纵性应计项目产生。Roychowdhury(2006)和Mamedova(2008)研究发现企业存在借款动机的时候更倾向于进行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叶志锋、胡玉明和纳超洪(2008)以1998―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基于银行借款融资动机而进行了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Liu, Ning和Davidson III(2010)以发行非可转换债券的美国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在发行年度前样本公司有向上调整盈利的行为。Sercu, Bauwhede和Willekens(2006)研究发现管理者利用他们的操纵权改变盈利来获得更合适的债务融资项目。

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指的是企业的盈余管理出于避免违反契约条款的目的。研究发现那些潜在的或者已经违反债务契约的公司会通过调增报告盈余来逃避或减轻债务契约的限制。Dechow, Sloan和 Sweeney(1996)以美国证监会披露的92家盈余操纵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该类公司存在降低外部融资成本和逃避债务契约限制的盈余管理动机。Sweeney C(1994)同样以出现债务违约的130家企业为样本,讨论了债务违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样本公司在违约年份会显著的调增盈余,同时会计变更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样本和其他年份。Eldenburg, Gunny 和 Hee 等(2011)发现为减少债务资本和减轻债权人疑虑,非盈利医院会适时地处置资产和调整费用开支。

企业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会面对融资的需求以及避免违反契约的需求,这两种需求并没有不可并存的特点。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上市公司同时存在基于债务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的盈余管理。

各种因素通过影响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以及债务动机从而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产生影响。因为银行批准贷款的依据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抵押资产(Fraser等,2001 ; Mishkin 和 Eakins, 2003),因此企业的自身负债水平是否达到银行的要求,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是否触发了本身的资本市场动机,从而使企业产生盈余管理行为。Roychowdhury (2006)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负债的企业相比,在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上,有负债的企业更倾向于使用真实盈余管理。陈骏(2010)研究了银行债务契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上期存在正向盈余管理的企业中,债务融资规模越大,企业向下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越大,且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说明,银行债务契约的监督作用会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李增福、曾庆意和魏下海(2011)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公司负债规模越大,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都会提高的结论。

当企业处于不同的短期负债水平与长期负债水平,会面对不同的实际问题,通过触发资本市场动机以及债务动机,从而使企业产生盈余管理的行为,并且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程度。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2:盈余管理水平受到企业自身负债期限的影响。

12货币政策对企业负债融资的影响

货币政策利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中介目标对微观主体行为进行调整,最终实现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质量的有效调控。微观主体在货币政策波动下如何调整战略决策已成为研究者的热点议题。相关研究从企业投资、融资、现金管理以及劳动力成本等视角展开分析(饶品贵和姜国华,2011;陈栋和陈运森,2012;靳庆鲁等,2013)。

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对经济实体发生作用的重要传导渠道之一。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实际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合约成本等问题,银行在减轻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分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信贷可得性,进而引起信贷市场的系统性变化,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投资变动最终影响产出。基于我国的资本市场,饶品贵和姜国华(2013)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互动作用研究,证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在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下,企业的负债在货币政策由松转紧的过程中将出现显著变化。

货币政策紧缩会通过信贷传导机制,最终影响企业的融资。与国外的融资环境不同,我国金融体系不发达,企业融资渠道较少,银行贷款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Allen等,2005),这就造成我国企业在货币政策紧缩环境下的流动性问题尤为突出。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了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增加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进而影响企业投资(Kashyap 等,1993;叶康涛等,2009),而且贷款利率上升,提高企业资本成本(Mojon 等,2002)。这是因为当货币政策趋于紧缩时,可贷资金减少,银行会提高债务契约的标准(祝继高等,2009)。因此,我们可以预期,当企业无法达到银行的债务契约标准,企业就有了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为了更好地通过银行在货币紧缩时期更加严苛的债务契约标准的审计,企业会通过提高盈余管理水平来达到负债融资的目的,企业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反之,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企业为了节约财务费用,会更加倾向于应计盈余管理。

H3: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企业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

H4: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企业倾向于应计盈余管理。

2研究设计

21盈余管理的模型选择

211应计盈余管理的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

其中:NDAi,t――i公司第t年的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Ai,t-1――i公司第t-1年末的总资产;ΔREVi,t――i公司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t-1年的主营业务的差;ΔRECi,t――i公司t年应收账款与t-1年应收账款的差;PPEi,t――i公司t年的固定资产价值。

212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模型――Roychowdhury模型

该模型主要通过计算企业的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可操控费用来计量企业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等手段操控盈余的水平。具体模型的构建过程如下。

首先,假设预期的经营现金流CFOi,t是?N售收入和当期销售收入变动的线性函数,根据式(2)对样本分年度和行业进行截面回归。

其中,ΔREVi,t=REVi,t-REVi,t-1,即t期与t-1期的销售收入变动。公司i在t期的异常经营现金流R_CFOi,t为实际经营现金流减去预期经营现金流。预期经营现金流为式(2)中行业年度模型的系数与自身销售收入和销售收入变动估计而得。

其次,定义公司i在t期的生产成本PRODi,t为销售产品成本COGSi,t和存货变动ΔINVi,t之和。其中,假设销售产品成本COGSi,t是销售收入的线性函数;存货变动ΔINVi,t是当期及上期的销售收入变动的线性函数。即:

因此,根据式(3)和式(4),可以假设预期的生产成本就是销售收入和当期及上期的销售收入变动的线性函数,根据式(5)对样本年度和行?I进行截面回归。

公司i在t期的异常生产成本R_PRODi,t为实际的生产成本与与其生产成本之差。预期生产成本为式(5)中行业―年度模型的系数与自身销售收入、当期和之后的销售收入变动估计而得。

最后,假设预期的可操控费用是上期销售收入的线性函数,根据式(6)对样本分年度和行业进行截面回归。

其中DEXPi,t为公司i在t期的可操控费用,包括研发费用、广告费用以及销售与管理费用之和。公司i在t期的异常可操控费用R_PRODi,t,为实际的可操控费用与预期可操控费用之差。预期可操控费用为式(6)中行业―年度模型的系数与自身销售收入和滞后的销售收入变动估计而得。

因此,Roychowdhury模型最终可以获得R_CFOi,t、R_PRODi,t和R_DEXPi,t三个个体指标来衡量真实盈余管理水平。R_PRODi,t数值越大代表企业通过真实活动向上调整盈利的可能性越大;数值越小,则向下调整盈利的可能性越小。R_CFOi,t和R_DEXPi,t本身的符号和盈余管理的方向恰好相反。

22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DA为本文的主要被解释变量,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求出,取应计盈余管理的绝对值。RM为真实盈余管理,采用Royshowhury(2006)的模型求出,同时考虑到不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抵销(Cohen 等,2008),因此将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进行合并,以综合考察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见表1。

关于货币政策的衡量指标。而对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优度量指标,国内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史永东(1999)、蒋瑛琨、刘艳武和赵振全(2005)以及耿中元、惠晓峰(2009)等认为中国应该以M1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而一些其他的学者却以M2作为中介目标的主要指标(董承章,1999;刘明志,2006)。盛松成、吴培新(2008)则认为我国存在信贷规模和M2这两个货币政策指标。近年来,部分学者也以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作为研究的中介指标。考虑到从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情况来看,选择利率或通货膨胀目标还缺乏可行性,并且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从信贷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因此,本文借鉴李志军、王善平(2011)的方法,以名义GDP增长率与M2发行量增长率之差作为货币政策的衡量指标。名义GDP增长率在一般意义上衡量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M2增长率则反映了货币的供应水平,如果差额为正,则表明当期货币政策为缺口,定义为紧缩性货币政策,此时MP=1;如果差值为负,则说明当期货币供应较为充足,处于宽松性货币政策,此时MP=0。经过计算,本文确定2008年、2011年和2012年为银根紧缩时期,其余为银根宽松或适度时期。

DEBT为本文企业负债融资的衡量指标,并将其划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本文选取公司规模,资产收益率,成长性、流动性等作为控制变量,同时对不同年份与行业进行控制。

3样本、数据与实证结果

31样本的选择及数据处理

本文的上市公司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样本筛选采用Visual FoxPro 90进行,数据的处理采用Excel和Eviews 80软件。由于盈余管理度量模型需要选用连续3年的现金流数据,所以样本选取的时间范围定为2007―2016年连续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依照惯例剔除了金融类公司、数据不全和极端值的公司。最后,共得到1578家上市公司连续10年的财务数据,构成8年的时序量,共计12624个观测值。

32描述性统计

根据本文对变量的描述进行数据的收集,得到样本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的具体数据,描述性统计见表2,由于存在数据残缺,整合面板过程中进行了数据剔除,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描述性统计见表2,提供了2008―2015年1372家样本公司共计10972个观察值。上市公司负债率均值为0203997,极大值为844E+00,极小值为00000,说明负债融资是中国上市公司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采用模型得出的应计盈余管理均值为0076115,极大值为1199291,极小值为731E-6;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均值为-000732,极大值为563,极小值为-402,说明公司盈余管理差异很大,这有助于更好地观测在不同货币政策下,不同盈余管理与负债融资的关系。其他统计数据见表2。

33相关性检验

表3是Correlation相关系数的实验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上述两个模型所涉及到的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不超过04。(万红波等,2010)因此,上述模型各变量之间呈现一种弱相关关系,可以认为,上述模型不会产生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放入同一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34固定效应多元回归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341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检验

模型(7a)的Prob(F-Statistic)为0719595、R-squared为0150756,证明模型整体不是特别显著,在实际情况下拟合度较好,且不存在明显自相关性。由模型可以看出,在债务契约动机下,上一期的偿债能力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负相关,具体表现为DEBT(-1)回归系数为-0236281,其t-Statistic为-1711253,表现为比较显著(Prob为01)。说明由于债务契约动机的存在,当企业负债融资水平较低时,管理层希望通过使用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以降低融资成本。

模型(7b)的Prob(F-Statistic)为0000000、R-squared为0214624,证明模型整体显著,在实际情况下拟合度较好,且不存在明显自相关性。由模型可以看出,在债务契约动机下,上一期偿债能力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负相关,具体表现为DEBT(-1)回归系数为-0072659,其t-Statistic为-2720471,表现为十分显著(Prob为00065)。说明由于债务契约动机的存在,当企业负债融资水平较低时,管理层希望通过使用应计盈余管理的方式以降低融资成本。

由表4可以看出,企业存在基于债务契约动机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342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检验

模型(8a)的Prob(F-Statistic)为0014071、R-squared为0167481,证明模型整体显著,在实际情况下拟合度较好,且不存在明显自相关性。由模型可以看出,在资本市场动机下,下一年度的偿债能力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正相关,具体表现为DEBT(1)回归系数为0185794,其t-Statistic为1312280,表现为比较显著(Prob为01895)。说明由于资本市场动机的存在,当企业负债融资水平较高时,管理层希望通过使用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以降低融资成本。

模型(8b)的Prob(F-Statistic)为0000000、R-squared为0214401,证明模型整体显著,在实际情况下拟合度较好,且不存在明显自相关性。由模型可以看出,在资本市场动机下,下一年度的偿债能力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负相关,具体表现为DEBT(1)回归系数为-0078517,其t-Statistic??-2739551,表现为显著(Prob为00062)。说明由于资本市场动机的存在,当企业负债融资水平较低时,管理层希望通过使用应计盈余管理的方式以降低融资成本。

根据对表5数据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验面板数据可以验证出上市公司存在基于资本市场动机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343债务期限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模型(9a)的Prob(F-Statistic)为0712397、R-squared为0150957,证明模型整体不是特别显著,在实际情况下拟合度较好,且不存在明显自相关性。由模型可以看出,在债务契约动机下,长期负债融资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负相关,具体表现为L_DEBT(-1)回归系数为-0040120,其t-Statistic为-0200494,表现为不显著(Prob为08411);短期负债融资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负相关,具体表现为S_DEBT(-1)回归系数为-0565838,其t-Statistic为-2082409,在5%的水平下表现为显著(Prob为00373)。说明企业为短期债务融资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更显著。

模型(9b)的Prob(F-Statistic)为0000000、R-squared为0214823,证明模型整体显著,在实际情况下拟合度较好,且不存在明显自相关性。由模型可以看出,在债务契约动机下,长期负债融资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负相关,具体表现为L_DEBT(-1)回归系数为-0027540,其t-Statistic为-0677429,表现为不是特别显著(Prob为04982);短期负债融资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负相关,具体表现为S_DEBT(-1)回归系数为-0117513,其t-Statistic为-2900240,表现为显著(Prob为00037)。说明由于债务契约动机的存在,当企业短期负债融资水平较低时,管理层希望通过使用应计盈余管理的方式以降低融资成本。

模型(9c)的Prob(F-Statistic)为0014772、R-squared为0167481,证明模型整体显著,在实际情况下拟合度较好,且不存在明显自相关性。由模型可以看出,在资本市场动机下,长期负债融资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正相关,具体表现为L_DEBT(1)回归系数为0181891,其t-Statistic为0917757,表现为不是特别显著(Prob为03588);短期负债融资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正相关,具体表现为S_DEBT(1)回归系数为0191606,其t-Statistic为0765368,表现为不是特别显著(Prob为04441)。说明企业为长期债务融资而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资本市场动机不显著。

模型(9d)的Prob(F-Statistic)为0000000、R-squared为0216916,证明模型整体显著,在实际情况下拟合度较好,且不存在明显自相关性。由模型可以看出,在资本市场动机下,长期负债融资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正相关,具体表现为L_DEBT(1)回归系数为0072203,其t-Statistic为1780722,表现为不是特别显著(Prob为00750);短期负债融资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负相关,具体表现为S_DEBT(1)回归系数为-0287990,其t-Statistic为-5862915,表现为显著(Prob为00000)。说明由于资本市场动机的存在,当企业短期负债融资水平较低时,管理层希望通过使用应计盈余管理的方式以降低融资成本。

综合对表6数据的分析,发现短期债务融资的盈余管理动机更显著,企业为了在资本市场获得短期债务融资同时规避由于违反短期债务契约而支付的高额赔偿金,企业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相反,长期债务融资的盈余管理动机不显著。原因可能是长期债务融资的偿还更多地取决于公司的经营状况和长期盈利能力而非短期流动性,银行在对企业进行长期贷款时,对财务指标的审查和要求会更加严格,一旦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则会从利率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惩罚,因此上市公司在长期债务融资方面的盈余管理行为得到抑制;而短期债务融资往往是由于企业暂时资金周转带来的流动性不足,银行在对企业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时,更倾向于以该企业以往的信誉为依据,对财务数据的审核和要求会相对宽松,同时由于对资金的需求比较紧急,企业则往往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达到基本的借贷财务指标,因此,短期债务融资的盈余管理动机更显著。

344货币政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若考虑货币政策的影响,将数据分为两组,为了保证面板数据时间上的连续性,货币政策紧缩时选用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数据组成一个短面板,货币政策宽松时选用2012-2015四年的数据组成的一个面板,表7和表8是回归结果。

当考虑货币政策时,在货币政策紧缩的条件下,对于资本市场动机下应计盈余管理与负债融资和真实盈余管理与负债融资两个模型进行优化,通过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资本市场动机下,负债融资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在债务契约动机下,长期负债融资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负相关,具体表现为:L_DEBT(-1)回归系数为-0213245,其t-Statistic为-2138275,绝对值大于2,且统计上显著(Prob为00002);短期负债融资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负相关,具体表现为:S_DEBT(-1)回归系数为-0054924,其t-Statistic为-1656941,表现为显著(Prob为00978)。说明在货币政策紧缩条件下,由于债务契约动机的存在,当企业无论是短期负债融资水平还是长期负债融资水平,在其较低时,管理层希望通过使用应计盈余管理的方式以降低融资成本。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也会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在资本市场动机下,短期负债融资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正相关,具体表现为:S_DEBT(1)回归系数为0792962,其t-Statistic为4141564,表现为非常显著(Prob为00000)。说明在货币政策紧缩条件下,由于资本市场动机的存在,企业为了获得短期债务融资,会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债务契约动机下,统计上变现为不显著。详见表9和表10。

同样,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条件下,对于资本市场动机下应计盈余管理与负债融资和真实盈余管理与负债融资两个模型进行优化,通过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资本市场动机下,长期负债融资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正相关,具体表现为:L_DEBT(1)回归系数为-0324511,其t-Statistic为-1312593,表现为特别显著(Prob为00000);短期负债融资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正相关,具体表现为:S_DEBT(1)回归系数为0135912,其t-Statistic为2974858,表现为特别显著(Prob为00030)。说明在货币政策宽松条件下,由于资本市场动机的存在,企业倾向于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在债务契约动机下,短期负债融资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是正相关,具体表现为:S_DEBT(-1)回归系数为-0633462,其t-Statistic为-3731490,表现为特别显著(Prob为0 0002)。说明在货币政策紧缩条件下,由于债务契约动机的存在,当企业短期负债融资水平较低时,管理层希望通过使用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以降低融资成本;企业长期负债融资水平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性不大。

进一步分析,当货币政策紧缩时,无论是真实盈余管理还是应计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都不显著,债务契约动机显著,同时通过回归系数可以看出,企业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当货币政策宽松时,真实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显著,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和债务契约动机均显著,同时通过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当货币政策宽松时企业更倾向于操纵性应计。

综合表7、表8、表9和表10的数据,可以看出来研究发现企业存在基于债务契约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的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受货币政策影响较大。当货币政策紧缩时,债务契约动机显著,企业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当货币政策宽松时,由于真实盈余管理带给企业的不良影响较大,对于企业来讲成本过高,所以企业不倾向于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来达到避免违反债务契约和资本市场融资的目的。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当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当货币政策宽松时,企业倾向于应计盈余管理。

345模型稳健性分析

为了检验本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避免因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债务契约限制条款的替代变量选取的不同对结论造成的影响,我们改变了负债融资的度量方法,以利息保障倍数作为其替代变量,用多元回归模型做了进一步检验。回归结果表明,不论如何度量企业负债融资,本文得出的盈余信息质量与负债融资之间的关系都保持不变,控制变量的符号和显著程度也保持不变,表明实证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健性。

4研究结论

篇5

[关键词] 信息化产业融合产业结构

一、 产业融合的理论

1.产业融合的涵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通讯技术的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等的利用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革新的迅速展开,推进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合作。由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交叉,引起了人们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对于产业融合的内涵及其界定,研究者从各自的专业背景出发,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代表性、有影响和比较多被引用的,如:尤弗亚(yoffie,1997年)将产业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欧洲委员会“绿皮书”把产业融合规定为“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格林斯腾和卡恩那(greensteina&khanna,1997年)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者消失”。我国著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周振华则提出“产业融合(convergence)是在信息化进程中发生的一种新经济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运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形成与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部门出现固定化产业边界的模糊与消失的融合现象。”以上论述的侧重面虽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都认为产业融合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的发展;同时,产业间相互渗透具有内在成长性,正在促使现有的产业边界重新划分。

2.产业融合的类型

产业融合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从发生融合的产业或行业的角度分析,产业融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高科技产业间的交叉融合。具体表现有生物芯片、纳米电子、三网融合等。

(2)传统三次产业之间的延伸融合。具体表现有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工业中的服务比例上升;工业旅游、标准化农业、观光农业等。

(3)传统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具体表现有农业内各子产业间的融合;工业内部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融合;金融证券保险的混业经营等。

(4)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具体表现有农业高科技化;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电子商务、网络型金融机构等。从产业融合的程度和市场效果的角度来分析,产业融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完全融合。原来的两个或多个产业完全重叠,新产业逐渐替代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使原来产业的市场空间不断缩小,直至完全消失。在产业融合历史中,电气技术产业与传统的机械、纺织、铁路等产业的融合,就使得以蒸汽机为基础的制造产业完全消失。

②部分融合。原有产业之间出现了部分的重叠和交叉,融合的新产业部分地替代原有产业的市场需求,与原有产业之间形成了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比如E-book只能部分地替代传统的纸质书籍。

③虚假融合。由于产业融合只是发生在本产业的边界内部而没有发生在产业的边界处,虽然出现了融合的产品形态,但是融合的产品并没有替代原来的市场需求或创造大量的新的需求,因而真正的产业融合并没有实现。例如,几十年来,计算机和通讯成本一直在下降,但是数字融合在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致20世纪90年代都没有真正实现,没有融合的计算机、通讯和视像产品都无法改变已有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二、产业融合和信息化

1.信息技术的特点

(1)创新性。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领域的几项重大突破(如半导体、卫星通讯、计算机、光导纤维等)都体现了其高强度的创新型,并推动各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重组与调整。

(2)渗透性。渗透性是信息技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渗透性的基础是技术的通用性和开放性。每一项信息技术产生之后,都存在着应用到更广泛社会经济领域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渗透性使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成为可能。

(3)倍增性。信息的生产成本很高,但是复制成本却很低,这就决定了信息产品生产过程的低边际成本、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的特点。信息技术倍增性的特点使信息产业得以低成本扩张,迅速开拓新的业务和市场,加速产业融合。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4)识密集性。信息技术涉及高技术前沿研究,它以大量的知识背景为依托,处于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领域,因而在信息技术领域集中了大批科技尖端人才,形成了高智商高素质的人才群体。

(5)产业关联性。有研究计算显示,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产业感应度与带动度都很高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部门的感应度在我国37个国民经济部门中列第9位,说明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2.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

(1)信息产业的渗透融合。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扩散、发展和融合,带动了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与变化。信息技术、信息产业融入传统产业之后,传统产业纷纷出现分化、解题和重组,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如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创造了大量产值与需求。

(2)信息产业的交叉融合。信息技术与其他高技术产业如生物、航空、海洋等产业的融合,产生了新兴的边缘产业如生物信息产业、航空电子信息产业、海洋信息产业等,创造出了新的产业门类。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这类融合赋予了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

(3)信息产业的重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内容对载体的依赖大大减少,电子书籍、数字电影、网上音乐、图片和声音等数字化信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认识。针对这种变化,“内容产业”应运而生。所谓“内容产业”,根据欧盟“info2000计划”所做的界定,是指涉及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企业,其范畴涉及各种媒介上的印刷品、电子出版物、音像传播(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内容产业”的概念很好地概括了信息产业的全面重组融合。信息产业内部的子产业围绕“内容”展开重组,使原来相互独立的子产业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三、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

1.传统的产业结构转换理论

按照传统的产业经济理论,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优势地位的部门替代这种结构转换来实现的。由于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所对应的需求变化与技术进步速度差率不同,从而在产业部门之间就出现了“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的现象。因此在任何一个时点上,总是同时存在着低增长部门、高增长部门和潜在高增长部门三种类型的产业组合。由于部门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就表现为从比较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不断向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不断扩展,而比较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相对收缩。因此从时间系列来讲,这三类部门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新的高增长部门取代增长减速部门原来所占居的主导地位,在递次发展进程中,潜在的高增长部门又成为新的高增长部门取代原来高增长部门的位置。产业结构转换主要表现为产业间优势地位更迭的运动状态,即具有更高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和产品替换率的产业部门不断取代衰退产业部门的过程。传统产业结构转换的关键在于“产业增长减速”的必然性,即原有高增长部门出现增长减速,其产业优势地位才被高增长部门所取代,或者将被潜在的高增长部门所取代。这主要是与传统实物经济及产业分立的特有属性有关。由于产业技术的专用性增强,其技术的产业扩散十分有限,而专用技术的日益细化,实际上使产业技术更加分立。在此基础上,不同产业部门呈现出不同的技术进步周期和不同的技术进步速率,总有一些产业部门处于技术进步速度减慢的状态,而另一些产业部门处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的状态。库兹涅茨曾用逻辑曲线和Gompertz曲线拟合了几十条不同产业部门产量和产品价格的长期趋势线,证明了产业增长减速或多或少是有规则的。

2.产业融合的产业结构升级

在信息化的产业融合条件下,产业间相互渗透具有内在成长性,促使产业边界重新划分,产业结构转换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已不再是单纯的产业优势地位的部门替代了。因为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产业部门日益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部门间交易规模庞大且交易量大增为前提条件的,并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打破了各种产业边界,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如上文所述,信息产业的渗透融合表现为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科技化,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延缓了自身的生命周期。新旧产业跨越固定化的产业边界的限制,通过技术、产品、市场和管制的创新和融合来改造衰退的产业结构,并成长为全新的产业;而信息产业的交叉融合和重组融合则体现为高科技产业之间通过相互融合,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任何产业和企业都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高科技产业波动速度快并且生命周期短,在衰退期到来之前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将获得更持久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结构转换已经不再是一种线性的新兴部门对衰退部门的替代关系,而是多元新兴部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产业增长减速的规则性,在信息化的产业融合中发生了变异:在信息化的产业融合条件下,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的程度将大大下降。因为信息化的产业融合,其基础是数字融合,是数字技术在各产业部门的广泛运用。而在数字融合这一点上,各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周期基本上是同一的,并具有相同的技术进步速率。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各产业部门的运用,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其专用技术的生命周期及其阶段性,从而延缓和减轻技术进步速率下降的程度。这就意味着导致产业增长减慢的技术因素被削弱了。总之,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大大推进了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到资本密集型为主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演进过程。

3.推动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结构升级的措施

(1)技术创新以及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最主要原因,没有技术的迅速发展,就谈不上技术的融合。而没有技术的融合,产业融合将很难发生,也就无法利用产业融合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合。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加快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产业融合化的进程。

(2)政府应该相应地放松管制,制定新的管制规则、法律及政策,为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宽松的宏观环境。目前,中国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垄断和部门分割现象,传统产业分立的多重管理体制将不再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和规则。必须走向管制框架的融合,采取单一管制。在产业融合的事实面前如果不打破个部门的既得利益、继续采取传统的管制框架,必将阻碍资源的自由流动,制约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不利于产业融合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3)产业融合必然要求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支撑。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技术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关键是如何使风险成本社会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即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分散高新技术风险成本,其中一个重要的资本载体就是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因此我国应当加强风险投资创新,这对于改善投资体制、增加民间投资、实现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要顺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在观念上进行革新、战略上事实转变,从多方面推进产业融合。企业要从研究需求出发,推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无论新旧产业都有开展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将通过混合兼并、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在技术和市场开发方面共担风险。在社会协作过程中,有些科技企业处于一定垄断性质的行业中,长期被锁定在一定的经济运作方式中,企业首先要克服“惰性”,克服传统运作惯性,转变核心能力的刚性,使得企业基于不同技术创新融合之上的核心能力柔性化。各种形式的兼并、重组给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带了不稳定性,企业要重新设计适应产业融合的战略和制度。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信息化和产业融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马健:产业融合识别的理论探讨[J].社会科学辑刊,2005(3)

[3]吴颖等:产业融合――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