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户外儿童教育范文

户外儿童教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户外儿童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婴幼儿网权威海外育儿:教你预防孩子呼吸系统疾病,更多海外育儿相关信息请访问婴幼儿网。 1、 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在宝宝洗手之前不可以用手去摸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在咳嗽后、打喷嚏后或者清洁鼻子后一定要用肥皂来洗手,而且洗手水最好是流动水。在擦手时要注意毛巾的卫生,也可以用纸巾来擦干。

2、 宝宝居住的房间一定要常通风,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少带孩子去一些公共的场所,在室内待上一两个小时后,一定要出来呼吸下外面的新鲜空气。

3、 平时要让宝宝多喝水,因为多喝水可以抗菌,还可以抵御病毒的入侵,还能增强人体的代谢,使人的鼻粘膜保持一种湿润的状态。

4、 给孩子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多补充些高热量和高蛋白的食物,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篇2

关键词 外来常住儿童 儿童保健 比较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4-0047-04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utilization of the child health care service of the native and non-native children in Yangpu district

WANG Ying-li1, CHEN Feng-hua2, WANG Bei3, XU Jing3, CHEN Qi3 , TANG Qiu-ping2

(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re of Yangpu District Health Bureau of Shanghai, 200090, 2 Yangpu Health Bureau of Shanghai, 200090, 3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entre of Yangpu District of Shanghai, 20009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utilization of the child health care service and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the native and non-native children to improve the child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health service level for the non-native children. Method: The reviewing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child health care service for the native and non-native children at the ages from 0-6. The regional child health care service management status was studied through data analysis, field survey, meeting interviews and so on. Results: In resent years, the utilization of the child health care service for the non-native children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e native children. The in sufficient awareness of their parents, greatly floating and the weak rank of the community child health care service were the main factors. Conclusion: The local government must strengthen the input and policy leading for the child health care service for the non-native children. The rank of the community child health care service manpower should be quickly constructed. The management service model meet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non-native children needs exploring to accelerate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child health care service of the non-native children.

KEY WORDS non-native children; child health care; comparison

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外来常住人口已占上海市总人口的1/3以上,而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外来儿童同样日益增多,他们的儿童保健服务情况成为值得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杨浦区地处上海市东北角,户籍人口108万,外来常住人口23万,其中外来儿童1万余人,是一个外来人口较多的区域。为进一步明确外来常住的0~6岁儿童保健服务的利用状况、影响因素及与户籍儿童之间的差异,课题组于2008年12月选取杨浦区外来儿童比较集中的部分学校1~2年级学生家长,对家长进行0~6岁儿童保健服务利用状况的回顾性问卷调查,并对区域外来儿童保健服务机制进行调研,为进一步完善区域0~6岁外来儿童保健服务机制提供建议和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

1 方法与材料

选取区域内外来常住儿童比较集中的3所小学,整群选取一、二年级儿童,对儿童家长进行0~6岁期间接受儿童保健服务情况的回顾性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1份,有效率91.2%。调查小组人员经专门培训,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0数据录入,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资料分析、现场调研、会议访谈等进行区域儿童保健服务管理的现状调查。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3所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家长共301人,其中外来常住儿童221人,户籍儿童80人。外来儿童中男126人,女95人;父母均不是上海户籍的212人,父母一方为非上海户籍的9人。儿童平均居住本市时间为3.78年;其中,居住本市时间>3年的185人(占83.7%),1年至3年的27人(占12.2%);3个月至1年的6人(2.7%);<3个月的3人(占1.4%)。80人户籍儿童中,男47人,女33人;父母均为本市户籍的34人,父母一方为户籍的44人,父母为外来的2人。

2.2 儿童0~6岁期间基础免疫接种情况

1)五苗完成情况 外来儿童中完成国家规定的5苗(五苗指卡介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接种者占91.4%;户籍儿童完成者占98.8%。外来常住儿童与户籍儿童基础免疫接种完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来常住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的完成率低于户籍儿童。

2)按时接种情况 外来常住儿童中按时接受5苗接种者为145人(65.6%);存在延期者为46人(占20.8%);存在遗漏者为30人(占13.6%),其中没有补种为29人(占13.1%)。户籍儿童中按时接受者为73人(91.3%);存在延期情况者为6人(占7.5%);存在遗漏情况者1人(占1.3%),其中没有补种的1人(占1.3%)。外来常住儿童0~6岁基础免疫接种的按时性较差,两者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儿童最后一次免疫接种地点分布 外来常住儿童最后1次免疫接种地点在本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74人(占78.7%),本区幼儿园的12人(占5.4%),在本市非本区的6人(占2.7%),在外省市的29人(占13.2%)。户籍儿童在本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71人(占88.8%),在本市非本区的8人(占10.0%),在外省市的1人(占1.2%)。外来儿童最后1次接种在外省市的比例高于户籍儿童。

2.3 0~6岁期间接受儿童保健及体检服务情况

1)1岁以内儿童儿保体检接受情况 外来儿童接受儿保服务每月1次(达标频次)为42人(占19.0%),每季度1次为56人(占25.3%),每半年1次为32人(占14.5%),每年1次为41人(占18.6%),从未参加50人(占22.6%)。在本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体检为79人(35.7%);本区儿保所10人(4.5%)。户籍儿童中每月1次为37人(占46.3%);每季度1次为22人(占27.5%);每半年1次为12人(占15.0%);每年1次为9人(占11.3%)。接受地点在本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人(70.0%)、本区儿保所4人(5.0%)。外来儿童接受儿童保健服务的频次少于户籍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1~2岁儿童儿保体检接受情况 外来儿童每年接受儿保体检2次及以上(达标频次)为81人(占36.7%),每年1次为57人(占25.8%)。服务地点在本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80人(36.2%),本区儿保所的7人(3.2%)。户籍儿童中每年接受儿保体检2次及以上者为36人(占45.0%),每年1次的38人(占47.5%)。服务地点在本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56人(70.0%);本区儿保所5人(6.3%)。外来儿童接受儿保体检的频次较户籍儿童为少,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66、p

3)3~6岁儿童儿保体检接受情况 外来儿童每年接受儿保体检1次及以上(达标频次)者为55.6%,服务地点非本市或不详的为30.8%。户籍儿童每年接受儿保体检1次及以上的为85.0%,服务地点非本市或不详为6.3%。外来儿童接受服务频次较少,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情况 外来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知晓和部分知晓者为95.5%,而户籍儿童家长知晓和部分知晓者达100.0%。外来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和部分知晓者为68.3%,而户籍儿童家长知晓和部分知晓者为85.0%,外来儿童家长知晓率较低。

2.4 儿保服务费用认可情况

外来常住儿童家长对每次20元儿童保健体检费用接受率为86.4%,户籍儿童家长的费用接受率为86.2%,经检验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别。

2.5 区域儿童保健服务队伍情况

区妇幼保健所儿保科有医务人员1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为1人(10.0%)、本科为8人(80.0%)、大专为1人(10.0%);年龄在50岁以上为3人(30.0%)、30~50岁为5人(50.0%)、30岁以下为2人(20.0%);副高职称1人(10.0%)、中级6人(60.0%)、初级3人(30.0%)。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儿保医务人员20人,平均1.8人/家,其中,本科学历3人(15.0%)、大专15人(75.0%)、中专2人(10.0%);年龄50岁以上10人(50.0%)、30~50岁7人(35.0%)、30岁以下3人(15.0%);中级职称7人(35.0%)、初级13人(65.0%)。

3 讨论

3.1 目前外来儿童儿保服务利用率不高

调查显示,外来儿童1岁以内、1~3岁、3~6岁从未参加儿童保健及体检的分别达到22.6%、19.5%和15.8%,与张静[2]报道的25.4%基本一致,而户籍儿童明显好于外来儿童。从接受儿保服务的频次看,外来儿童1岁以内、1~3岁、3~6岁的频次达标率分别是19.0%、36.7%和55.6%,而户籍儿童分别是46.3%、45.0%和85.0%,两者也存在较大差距。上述均表明外来儿童的儿童保健体检服务利用率明显低于户籍儿童。0~6岁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之一,定期接受儿童保健体检服务,对及时监测儿童生长发育、及时调整和改善育儿方法及疾病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并尽快落实措施来提升外来儿童的保健体检服务利用水平。

3.2 外来儿童家长意识不强是重要影响因素

调查表明,外来儿童家长对儿童免疫预防问题相对比较重视,但对儿童保健体检服务的作用不清楚,甚至认为可有可无。同时,外来常住儿童流动性大,接受服务的地点经常变动,成为管理的一大难点。这与张静[2]、陈刚[4]等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上海市卢湾区儿童保健网格化管理模式[5]也许值得我们借鉴。对儿保体检服务20元费用大多数家长表示可以接受,外来儿童和户籍儿童家长间没明显差异,这个结果与李云[6]的调查结果不同。

3.3 社区儿童保健队伍有待充实提高

调查显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医生平均为1.8人,而且50.0%年龄已经超过50岁,85.0%的学历是大专及以下,65.0%的职称为初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儿童保健的服务质量,面对日益增长的外来常住儿童卫生保健服务需求显然是力不从心。加快社区儿童保健服务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必须想方设法弥补缺口,为儿童保健服务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

3.4 思考和对策

目前外来儿童的“五苗”接种完成率已经接近户籍儿童的接种水平,而外来儿童的儿童保健体检利用水平差距较大。从两者管理机制上,“五苗”接种服务是国家投入、个人免费,而儿童保健体检服务需个人缴费;免疫预防观念已深入人心,而儿童保健体检服务的知晓度相对较低;外来儿童免疫预防工作已经建立了“部门、街镇参与”的全覆盖排摸机制、定期强化免疫与查漏补种机制、严格的督导和考核制度等,确保了不遗漏一人儿童,但儿童保健体检服务还未建立起如此严密的监管机制。而且在社区,疾病预防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服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业务“隔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者的信息共享和服务互补。上述机制上的差异,提示我们必须借鉴和应用外来儿童免疫预防管理经验,用于外来儿童的保健体检服务工作中,让儿童保健真正做到均等化。

我们可以借鉴卢湾区等网格化管理经验,学习运用外来儿童免疫接种管理中的成功经验,改进现有的外来儿童保健体检服务机制,促进外来儿童儿保体检服务上新水平。1)强化政府引导机制,增强外来儿童保健服务管理的“部门协同、街镇参与”程度,真正在工作中体现“齐抓共管”;2)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逐步实施免费服务,引导外来儿童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儿童保健工作;3)打破社区内免疫预防管理与儿童保健服务管理的隔膜,形成“信息共享、工作互补、机制共建”的工作格局,强化儿童保健服务的查漏机制和严格的督导考核制度,加快提升外来儿童保健的服务质量;4)加快社区儿童保健人力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建立儿保医生优先引进培养机制,鼓励与考核相结合,督促社区机构尽快弥补人力不足,调整人员结构,促进儿童保健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刚,吕军,刘英涛,等. 影响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06,9(8):645-646.

[2] 张静,孙春阳.刘慧燕,等. 7岁以下流动和常住儿童卫生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5):2113-2115.

[3] 朱新. 流动人口儿童保健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9):1178-1179.

[4] 陈刚,吕军,刘英涛,等.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06,9(8):643-645.

[5] 李舜,卢树华,凌志毅,等. 卢湾区妇幼保健工作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2006,22(11):1465-1466.

篇3

一、我国儿童教育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2013年10月,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青睐,由此引发了亲子节目、育儿节目、幼教类节目在全网的“霸屏”模式。目前,我国较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包括央视的《超级育儿师》、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安徽卫视的《加油好BABY》以及湖北卫视的《今晚我当家》等。这些节目采用真人秀的形式,选择明星父子或普通父子在节目中进行游戏、互动,一方面加深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当今家庭教育尚待解决的问题。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大多借鉴外国电视综艺节目或引进国外节目版权,多数节目也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在家庭成员亲情互动的过程中融入新型育儿观念,使节目在内容的传播、审美的转变、结构的新颖等方面做出的调整更易使受众接受,实现了节目收视效果与家庭幼儿教育的双丰收。2013至2015年,央视及各省级卫视开播的儿童教育类节目数量统计结果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真人秀节目形式的儿童教育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着,“限真令”和“限娱令”的强制执行增加了上星频道少儿类节目播出的比例,给予了儿童教育节目更多的发展空间,为育儿教育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最终却导致儿童教育类节目出现了数量庞大但质量堪忧的现象,部分少儿类节目与节目的制作初衷背道而驰,同质化和过度娱乐化等问题日渐浮现,节目的版权问题也让很多少儿节目制作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央视的《超级育儿师》经过两季蓄力后,在第三季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首播的收视率非常亮眼,在同时段排行第七,在同类儿童教育节目中脱颖而出,广受好评。节目虽借鉴了同类节目的制作精华,但添加了许多创新性元素,例如节目聘请了专业的育儿专家进行对“问题家庭”的观察与剖析;节目制作不仅局限于家庭中,也让父母与孩子在户外进行游走、互动,节目最后还设有考察环节、考察协调结果等,这些创新元素的增加有效激发了观众的观看热情,彰显了电视节目传播教育功能的巨大潜力。

二、儿童教育节目的教育功能

1.唤醒父性教育当今中国儿童缺少父性教育成为了家庭教育问题的核心所在,计划生育政策施行后我国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为其生活、教育及未来可谓是劳心劳力、费尽周折,很多父亲忙于事业和工作,拼搏在外,少有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无暇参与儿童的教育。所谓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细腻与深沉的爱是缺一不可的,父性教育的缺失对我国儿童的成长及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超级育儿师》中有不少家庭都是因为缺少父性教育,导致父亲与孩子关系紧张,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的抵触情绪。比如在第20151230期中,讲述了一个四口之家,父亲忙于出差,对两个孩子的关注极少,更明确表示没有时间参与孩子教育。母亲虽是全职妈妈,但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却束手无策,女儿虽然有母亲的照顾,但行为叛逆,不讲卫生,完全像一个没有人管教的野孩子,令父母十分头疼。再如第20160106期中,由于父母的工作需求,家中两岁八个月的孩子全由爷爷奶奶帮忙照顾,他们只有每天忙完工作下班回到家之后才有短暂的时间照顾孩子,对于一个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在他们成长最需要亲情感化的时期缺失父母的陪伴,短暂的相处也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他们是父子却水火不容,孩子在愤怒的情况下还会骂父亲,朝父亲吐口水,紧张的父子关系使全家人的生活“乌烟瘴气”。在《超级育儿师》节目中,育儿专家反复强调父亲在儿童教育与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也让观众和社会反省父性教育的重要性。可见,唤醒父性教育是儿童教育节目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2.警醒家庭教育当今,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学校有着教书育人的天职,认为只要将孩子送入一所好的学校,学校就会还他们一个品行端正、学业优良的好孩子,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孩子最主要的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启蒙期的效仿对象。很多反映在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父母身上存在的问题,在儿童没有完全的自主选择能力之时,对别人的行为举止都会进行效仿。比如《超级育儿师》第20151223期中,当孩子与孩子之间因为争抢玩具而产生矛盾的时候,母亲告诉孩子,想要玩具就去抢啊,就是父母这样无心的一句话,孩子却牢牢记住了,遇到想要的东西就会用这种方式获得,很明显,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引导是错误的。对于一个正在初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孩子来说,是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的,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这种引导意识,对孩子正确观念的形成是不利的。《超级育儿师》节目反复展现了因为我国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教育方式的不当而引发的家庭矛盾。在家庭生活中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父母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认识到为人父母应当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三、儿童教育节目的服务功能

儿童教育节目的制作为“问题家庭”提供了幼儿教育帮助,同时也为每一位含辛茹苦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倾诉平台,实现了电视媒体服务大众的功能。当前,很多家庭因为找不到家庭问题的核心所在而无法真正解决家庭矛盾,缓和父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超级育儿师》在节目制作中聘请了专业的幼儿教育专家,帮助每一个求助家庭找到家庭矛盾的关键原因,继而真正解决问题。育儿专家在接到求助信后会赶到求助家庭中,在认真观察家庭成员的生活状况之后,挨个对家庭成员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逐一提出解决方案,解决之后还会对问题严重的家长与孩子进行考察,检验其协调结果,为求助家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儿童教育方案。例如,在《超级育儿师》第20151223期,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在父母的溺爱下变得自私、霸道,并且有了爱咬人的恶习,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在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情况下,他都会出口咬人,父母试了很多方法仍然无法使他改掉这个恶习,无奈之下只好求助育儿师。育儿专家在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发现,在这个家庭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过少,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正常交流的经验,最终导致孩子染上了咬人恶习。再如,第20150930期中,育儿专家经过观察,发现孩子母亲的压力很大,情绪低落,每天与孩子和家人的对话很少,对待生活也没有结婚生子前的那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因此专家在解决孩子问题之前,先让母亲到户外的花园里,以砸碎瓦罐的方式发泄压力,重新唤醒母亲对于生活的向往。可以发现,节目在关心幼儿教育问题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父母的压力和情绪变化,以及父母身心健康对孩子的影响,在解决孩子问题之前,帮助父母解开心中的郁结、排解压力,引导父母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四、儿童教育节目的社会功能

篇4

1 美国“自信、个性、朴素”的儿童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儿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这一教育理论注重儿童智能的全面开发,强调了教育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要符合身心的发展;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要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有利于儿童发展智能和创造力的机会与环境,创造一个最大程度地唤醒每个人的自信心、强调发展个性的潜能的、特质的教育场所。认为学前教育机构应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自由的、社会化的坏境,使儿童能自然地离开家庭,自信地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学习。美国幼儿园环境设计中很重视对孩子的社会性教育,其朴素现象可归纳为“不卡通”“不豪华”“不现代”“不崭新”“不气派”五个方面,户外游戏场地没有豪华的大型玩具和体育设施。只是些废轮胎制作的秋千,小型塑料制成的滑梯,旧泡沫制作的城堡,软绳或旧铁桶连接而成的攀爬架,平衡木、自然的泥土、草场和沙砾等,一般没有塑胶跑道类的人造设施。这些活动空间的材料大多为经过消毒的废旧物品,便于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和创造,从小亲自体会生态、自然的环保理念。这种朴素的环境缘于真正考虑环境对幼儿园的教育。用我们国人的观念很难理解,朴素的有点简陋的设施,让许多家长觉得难以接受,甚至怀疑这是他们宝贝要生活的地方吗?朴素理念运用于环境设计中,展现了美国教育者自信的姿态并且反应了美国家长受教育程度以及成熟而理性的理念。

众所周知,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科技进步,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美国由其朴素的环境培养和塑造有创造力的人才。从儿童开始渗入创造高于一切的思想教育,就是通过这样的启蒙教育,美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

2 日本“自由、自律、公共精神”的儿童教育

日本教育者的英明之处在于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要发挥自己的潜能,不能变为“成品”的奴隶,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形成更大的生存压力,营造“适者生存”的氛围,合理的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通过环境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让孩子受益终生。

日本国家对于小学建筑空间以及幼儿园研究比较早也比较重视,在儿童教育问题上,日本算是与众不同,目前新的儿童教育理念―儿童社会教育正在广泛宣传。在日本,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社区教育部门,现在的教育重心都放在培养儿童的社会性上―公共精神,培养儿童爱祖国、爱集体的观念,使儿童个人融入社会的技巧、态度和价值观上。“自由、自律、公共精神”,这是日本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也同样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文明开化,求知识于世界”,“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这样的口号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被日本国家教育部门提出。日本明治时代已经真正做到了普及义务教育,除此之外成人教育、学前教育、婴幼儿教育、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发达国家都比不上他,办学条件上,日本整齐划一,甚至超过了美国,美国的城市、郊区、农村的学校不论师资还是环境都存在着差别。日本教育不仅为日本培养了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更为日本培养了具有“公共精神”的国民。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社区教育机构,目前日本的教育重心放在儿童、和老人上面,为了培养儿童社会教育、培养儿童融入社会的技巧、态度和价值观,幼儿在园内体验集体生活,养成幼儿初步具有喜欢过集体生活的习惯和团结互助、自主、自律的精神。“自由、自律、公共精神”的教育思想使日本整个民族抱成一团,凝聚力、向心力使他们在大国面前无惧无畏。

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金。这些国家的教育理念不论是朴素、环保还是团结、爱国这种社会教育培养出的国民表现出的,是我们国家教育理念中忽视的。比较国外幼儿教育理念,我国幼儿教育理念的研究既不深刻也不长远。

3 中国“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非常重视教儿童识字、读书。读的书中渗透着道德情感的教育。我国重视幼儿识字、读书的教育传统,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秦朝儿童在七周岁之前就能够认识二三千字,能够读不少的书。由于有这种基础,大多数儿童在九周岁之前也能够读完《四书》《五经》。他们同样也受到了各种知识、礼仪、思想观念、乐器、歌舞等方面的启蒙教育。在这教育过程中,古代教育家已十分重视循序渐进、严爱统一、各因其才、寓文化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等重要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我国,从早前的“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再到明清两代的八股取士,教育和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用这种功利目的极强的心态来教育我国的儿童,儿童的素质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吗?如今虽然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可大多数幼儿园仍然以教授知识为重点的,没有为孩子的素质做真正的铺垫。要想让我国赶超美国和日本,那么就应该从教育做起,从娃娃抓起。从小为儿童进行社会教育,增强其责任感和爱国心,并使他们学会团结、互助。

4 丹麦、德国的儿童教育

在《丹麦幼儿园设计新趋势》一文中,丹麦设计师将生态的概念引入了幼儿园环境设计中。幼儿园的户外环境设计中有大片的草地、果树和灌木。整个场地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处处遵循着生态、简洁、质朴,毫不张扬的设计原则。这里所有能量、水、电和食物的循环都是可见的,儿童可以亲眼看到它们产生、使用、废弃和再循环的全过程,从小培养丹麦儿童的环保意识。

德国的幼儿园是以儿童为本的出发点为教育理念,德国教育界非常强调亲职教育,并认为它是无法通过幼儿园教育来取代的。于是,大多数幼儿园只是半天班,目的是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是与父母一起享受亲子教育的。在德国的教育中,非常强调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他们注重孩子兴趣的培养,而非知识的教授。幼儿园中采用情境教学,园内以角落主题布置为主,便于孩子通过情境更好的认识大自然、接触事物。德国的幼儿园也特别重视幼儿的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如孩子独立思维能力、人际交往的关系、团结合作的能力的等等。

篇5

关键词:幼儿园;特殊儿童;教学策略;研究

国家在特殊教育篇章明确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那么,如何实现学前特殊儿童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利,让学前特殊儿童接受适合于自身独特需要的教育,使他们的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不断提高呢?

一、提高特教教师能力素质,为特教做充分教学保障

合格的师资力量是发展特殊幼儿教育的基础,从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师资情况来看,普遍缺乏特殊幼儿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这种偏弱的师资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加大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投入,改进我国特殊幼儿教育的师资现状,改革学前教师培养模式,增强学前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训练。(1)对所有学前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在幼儿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增设幼儿特殊教育课程;(2)加强对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在职教师掌握与学前特殊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3)严格实行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考评制度,为学前特教事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数量充足的、专业化的、高水平的幼儿特教师资力量。

二、注重特教幼儿的差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了解特殊儿童,把握幼儿特殊需求

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了解幼儿。作为特教教师,应首先调查班级内每一位儿童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等。例如,智障儿童的个体差异较大,就算同是轻度智障的儿童,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特殊需求也不尽相同;智障儿童本身存在的差异性较大,他们在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知觉感知等方面的发展存在不平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幼儿,如,分析幼儿的作业,与幼儿进行谈话、交流,平时加强对特殊幼儿的关注等,以分析和研究每一位幼儿的个性特征,根据幼儿特征实施针对性教学。作为儿童特殊教育教师,要为他们的发展制订详细的教育目标,选择有效的教育措施,构建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提高特殊儿童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

2.制订教育目标,体现差异性、全面性

教师在制订教育目标时,不但要注意目标的差异性,也应注重全面性。要求特殊儿童在同一时期学习同一知识内容时,达到不同的层次和标准。例如,在教学“通过实物认识数字”时,面对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有所区别。特殊儿童只需要认识实物个数和数字即可,设置分层次目标的目的在于因人制宜,使每一位儿童都能各有所长、各有所取。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的具体化和层次化,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的目标及要求。此外,学前教育目标还应具有全面性,对于特殊教育儿童来说,全面性不但包含认知目标的设定,还包含情感体验、缺陷补偿、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设定。

3.创设游戏环境,满足特教儿童的需要

特殊儿童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游戏是深受特教儿童喜爱的教育教学方式之一,需要教师运用各种儿童游戏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育和发展。为了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游戏活动,教师要为特殊儿童创设和谐、良好、适宜的游戏环境,使之符合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以适宜的环境弥补儿童生理上的不足。作为特教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环境的安全性,如,在创设户外游戏场所时,一定要注重户外环境是否舒适和安全,尽可能满足特殊儿童的使用需求,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交往机会。例如,盲童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探索,应尽可能地提供柔软的设备;肢体残疾儿童需要活动场所地面平整,应建立相应的轮椅通道。另一方面,教师要为特殊儿童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也就是满足幼儿参与活动的心理环境,可以让幼儿大胆游戏、放松身心。

4.发挥助学伙伴作用,做到共同成长、进步

助学伙伴是幼儿特殊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其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但可以帮助残疾儿童解决学习与行动方面的一些困难,而且可以使特殊儿童在交往中开阔视野、认知社会,并增加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同样,对助学伙伴来说,在帮助特殊儿童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有效促进儿童的自我成长。助学伙伴可以采用个人帮扶,也可以采取合作小组的方式,从各方面给予特殊儿童以学生和行动上的帮助与照顾。选配的助学伙伴和合作小组应热情、耐心、有爱心、品学兼优,协助教师帮助特殊儿童参与校内各种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帮助特殊儿童预习新课、复习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课后练习;协助教师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经常为其阅读相关报刊及课外读物,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三、多途径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方法的直观性

特殊幼儿由于自身缺陷的原因,会在学习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特教教师应针对他们的缺陷为其采取补偿方法。例如,采用形象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保持他们稳定的注意力,为其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和活动。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具、学具、实物、挂图、多媒体等,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特殊儿童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他们的语言及情感意识的发展;还可通过屏幕投影和视频展示等方法,变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幼儿难以理解的知识呈现在他们面前,以拓展特教儿童的知识面和视野。例如,视觉障碍儿童可以使用现代的教学技术,调动其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进行活动,实现缺陷补偿。

总之,我们幼儿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对特殊幼儿的教育,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思想,并进行积极的尝试摸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特教水平,真正保障特教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田友谊.特殊儿童教育的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1):78-79.

[2]孟万金,刘在花,刘玉娟.推进残疾儿童教育公平任重道远:四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07(0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