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低碳经济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活方式;改革
在2009年12月6日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全球变暖引发的种种问题再一次呼唤“低碳生活”。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低碳” 的含义呢?现在正大力发展的低碳经济对居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方面的问题,我于湖南省常德市进行了一次低碳经济对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活动。
湖南省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是湘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三峡——洞庭湖、南岳衡山——张家界黄金旅游走廊的纽带与中枢。 常德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有名的“非金属矿产之乡”。
一、调查背景
(一)调查地点
湖南省常德市
(二)调查时间
2011年3月1日—4月1日
(三)调查方式
通过街上随机派发、上访企业单位、E-mail等方式派送调查问卷。
(四)调查对象
调查显示,受访者年龄集中在18—50岁之间,文化程度水平多在高中及以上,以在校大学生和企事业单位人士为主。
(五)调查内容
主要涉及人们对低碳知识的了解情况,对于低碳的关注程度,低碳生活的方式及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看法和政府作为的评价。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低碳知识调查
大家都在讨论低碳经济,但“低碳”中的“碳”究竟是指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仅有半数的人选择了“二氧化碳”,说明还有一部分人对“低碳”的了解还很不够;关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社会的影响,有40%的人选择了不清楚,20%的人“知道一点,但觉得实际上不会太严重”,说明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对温室气体带来的危害还不是很了解。如图1所示,在受访者中,有七成的人是从互联网上了解到“低碳经济”一词的,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所占比例最少的是户外公益广告和学校教育,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和学校教育方面的宣传力度还很不够。
图1
(二)低碳关注调查
在受访者中,有80%的人对全球变暖表示出了很高的关注度,说明这已成为一个普遍受到重视的话题;有30%的人认为气候和环境问题对生活的影响不是很大,同时有20%的人表示其影响很大,导致了生活质量的降低,然而更多的人选择了“不清楚”,说明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气候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至于如何补偿日常生活的碳排放方面,有70%的人选择了“愿意植树,不愿付费”,20%的人选择“两种方式都可以”,还有5%的人表示“都不愿意”,如图2所示,这说明有一些人的“低碳”还仅仅停留在思想和口号上,不愿意为低碳做出实际行动或是支付更高的成本。
图2
(三)低碳生活方式调查
据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低碳还处于开始阶段,但大部分人都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支持,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均表示低碳会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等,说明大家对于低碳的前景还是比较期待的;90%的人对于低碳生活持支持态度;85%的人表示他们愿意从身边做起,为低碳生活作出贡献,但只有15%的人做到了“积极选用景区节能减排设备,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说明人们在身体力行实现低碳生活时,其自觉性还有待提高。
在节能产品方面,有60%的人表示他们选购过节能产品,在节能环保产品价格偏高的情况下,只有5%的人选择了首先考虑购买节能环保产品,这说明在大力发展环保节能产品的过程中,其相对较高的成本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降低其成本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企业推行低碳技术增加的生产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呢?如图3所示,有45%的人选择了“政府”,20%的人认为是“企业政府共同承担”,认为由企业消费者政府共同承担的人占到15%,仅有5%的人选择由消费者承担,说明大家普遍认为由于推行低碳产品而增加的成本不应该由消费者承担,企业和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图3
(四)低碳经济调查
低碳经济日益被提上议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势在必行,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受访者表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十分必要”的,而认为有必要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和“我国资源利用率低”,分别占到了75%和80%;而在认为“没必要”的人中,65%的人认为其原因是“低碳经济需要先进技术及低碳能源,成本太高”,说明技术和成本仍然是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一大瓶颈。
如图4所示,关于低碳经济的实施,有70%的人认为是节能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最为关键,认为是公众低碳意识和行动的占到65%,同时还有60%的人选择了“政府公众政策引导”,这说明大部分人都意识到要实施低碳经济,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和大家共同的努力。
图4
(五)被调查者对于政府作为的评价
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实现低碳生活方式,政府应该“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制度,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和“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对低碳产品研发的投入”持有此两种观点的人均占到了65%,同时还有60%的人认为政府应该“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对低碳生活的推广和监督力度”,这说明公众对于政府在促进低碳生活方式方面的期望还是很高的;对于当前政府部门采取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效果,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有效果,20%的人表示“说不好”,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政府部门采取的措施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但同时还需要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调查的结尾,有85%的人表示他们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同时保持较高增长有信心,而表示“非常有信心”的人占到10%,这说明大部分人对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景还是非常看好的。
三、调查结果显示的问题
在调查中及其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如下的一些问题:
(一)对于低碳知识的了解,互联网起了主要的作用,而政府部门、学校等机构的宣传力度还很不够。
(二)全球变暖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关注,然而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气候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其影响“不清楚”,同时大家也不愿为低碳生活付出太高的成本。
(三)低碳生活方式得到了人们普遍的支持和关注, 日常生活中的节约用水、用电,很多人都能做到,但令人关注的一点是,选购节能产品的人相对较少,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节能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要高,人们不愿意付更多的费用购买节能产品。
企业推行低碳技术增加的生产成本,受访者普遍认为应该由企业消费者政府共同承担,忽略了消费者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
(四)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先进技术及低碳能源,成本过高,技术和成本仍然是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一大瓶颈。
四、提出的建议
(一)政府和学校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使更多的人能通过更广泛的渠道获得低碳相关信息,从而能更好地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各相关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节能产品的技术改革和创新,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使得节能产品对于一般产品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虽然发展低碳经济,企业和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消费者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消费者应加强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来,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四)要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还需要尽快解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与能源效率低的矛盾,改变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中重型化的趋势一致的现状,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对低碳生活推广和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制度体系,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群众观念特别是消费习惯的改变。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是一种能源消费的方式、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目的。笔者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原因:(1)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雾霾越发严重,这严重的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2)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消耗为基础,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3)保证人类在地球上长期舒适安逸地生活和发展的科学理念;(4)未来各国之间的较量不仅要比“谁比谁强”还要比“谁比谁活得长”,转变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单纯依靠工业化发展是不够的,需要依靠低碳经济的发展,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坚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资源环境危机的有效方法,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主要有:树立低碳观念;制定低碳政策;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提倡低碳消费。我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⑴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区域差异研究及建议;⑵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与能源安全的研究;关于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分析;⑷低碳经济制约因素的比较分析;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发展的研究;⑹能源安全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研究;⑺碳排放量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的研究。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在温室效应、雾霾等越发严重的今天,快速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以下是笔者认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为了:创建低碳经济》中
在2007年6月,我国就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起步相对较早,不仅任务重,而且没有案例可循。我国的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于降低碳排量的技术水平也比较有限,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环保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是由于高污染高能耗的社会现状难以消除
如机器的老化,生产的过程和在生产中企业对环境带来污染一些地区政府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重视数量,忽视质量,使得大量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大量流入我国,尽管这些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加剧了我国资源消耗和资源短缺状况,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严重危害到国民健康。
(三)我国十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风电产业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远远跟不上发展低碳经济事业的需要。
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人民的低碳生活观念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为了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就要从根本做起,国家应制定相关规定强制人们遵守低碳行为,在学生的课本中加入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公共场所挂出相关提示和注意事项等,将低碳观念散播、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以致形成低碳生活的社会风气,才能更有利于国家实现低碳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加快发展低碳技术
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中掌握了低碳技术,就如同掌握了主动权。加强节能技术与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实现在先进核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非化石能源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三)避免发展低碳经济产生的就业问题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各大院校应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或是科目,培养专业人才,减少由低碳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失业,降低就业压力。
(四)发展区域低碳经济就要结合当地经济、地理、人文等要素,制定一定的发展对策
而不是全国统一进行指导对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区域,政府应加大经济、技术扶持和发展进度的督促。
(五)成立专门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研究机构
1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根据对相关指标的分类,具体分析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能源因素:能源消费总量(X1)与碳排放(X0)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8,为所有指标中的最大值.这反映出,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是导致目前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煤炭消费总量(X2)与碳排量(X0)间的相关系数为0.964,结合考虑煤炭在当前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这反映出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降低碳排放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开发以水电、核电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人口因素:城市化率(X3)、总人口(X4)、从业人员总数(X5)与碳排放量(X0)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0.995、0.994,显示出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当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产生在城市地区,从其高达0.994的相关系数可以也看出,城市化率越高,碳排放量越大.而人口则是碳排放的来源载体,只有通过人工的劳动和社会生活才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这一点也可以从总人口以及从业人员总数和碳排放之间的极高相关系数看出.经济因素:GDP增长率(X7)、第三产业比重(X8)与碳排放(X0)的相关系数(0.63、0.745)相对较低,但是其绝对值仍远远超过了0.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9)、GDP总量(X6)与碳排放(X0)之间的相关系数则高达0.992、0.996.这体现出以这四个指标为依据的经济因素与碳排放量间有着较密接的联系,经济发展的能源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碳建设的压力.技术因素:高新科技的运用,对于低碳经济的建设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从具体的指标来看,碳排放量(X0)与单位GDP能耗(X10)、碳生产力(X11)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72和0.97.这说明走低碳发展的道路,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使用,科技的发展可以开阔我们的生存空间,提供新的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并且可以通过实现节能减排以及产业升级转型提高碳生产力来减少碳排放量.
2基于I=PAT修正模型的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原模型中考虑的是人口对环境的压力[5],故而其选取指标A为人均财富.在本文中,为了能够准确分析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因素间的定量变化,特在传统的I=PAT模型中引入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GDP总量)以替代人均财富指标,式中,用I代表碳排放总量,单位为万吨;P表示总人口;A则表示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用GDP总量表示;T是指单位GDP能耗,代表技术因素.通过各因素中指标的相关系数比较,在人口因素中选取总人口(X4)指标、在经济因素中选取GDP总量(X6)指标、在技术因素中选取单位GDP能耗(X10)指标与碳排放总量(X0)进行回归分析,所取样本数仅满足最小样本容量要求.因此由方程2可以看出,影响湖南省碳排放的因素按其对模型的解释能力依次为总人口、单位GDP能耗、GDP总量.具体来讲,总人口的对数每提升(或降低)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的对数将提高(或降低)14.01556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的对数每提升(或降低)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的对数将提高(或降低)1.506186个百分点;GDP总量的对数每提升(或降低)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的对数将提高(或降低)0.405073个百分点.
作者:常骞 柴志阳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低碳经济;措施
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时,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否则会出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受国外制约的情况。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纳入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来,不仅有利于巩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十一五”规划中取得的优异成就,而且在以后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只要我们积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的落实中央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就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从国家的角度来进行总体的安排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指挥棒,同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党情、省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步骤、分层次的稳步、有序推进,尤其是要把我国的低碳经济开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纳入到国家的相关科技规划中来。
一、教育先行
目标理念是人类实际行动的指挥棒,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针对中国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必须有针对的、分层次的,对国民进行宣传、培训、教育,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人民群众的低碳意识,逐步形成一个关注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模式。使人们充分的认识到,在中国,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内在推动力,更是中国公民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力彰显。
同时,党和政府应该牢固的树立低碳环保理念。杜绝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开购车等方面的浪费,公职人员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建立低碳型的国家机关;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发展低碳经济好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学习经验,建立低碳宣传教育基地,对全社会免费开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积极地利用好媒体、网络等手段来普及人民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以实际案例的形式宣传高碳的危害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法律保障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体制和机制的保障和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保障,有相关的政策性规划并传达法律信号,这不仅仅是可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形的帮助,还可以将那些违反相关的低碳理念、妨碍和破坏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最终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立法,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的立法都有若干部配套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些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也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低碳经济与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保持一致的。因此,应该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建立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制定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低碳经济相关的立法进行广泛的调查与研究,深入到问题的内部进行深刻的剖析,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导思想、原则,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对于涉及到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法律,不断地修改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关于环境、资源保护性法律法规条款,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明确政府、企业和公民个人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应有的职责和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和行动,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法制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可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和立法模式研究。同时在相关法律法规修改过程中,增加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条款,例如,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科学技术支持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人们开始反思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几次产业革命的历史来看,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摆脱了经济发展的困难境况。目前,低碳经济等一系列的新技术、新产业的迅猛发展、绿色能源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各国的政府要强化对于低碳技术、节能减排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投资力度,推广比较先进的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低碳技术,必须把一些高碳产业、高能耗产业作为监督的重点;使这些产业的发展与低碳技术的研发连接起来,作为重点开发和扶持对象,提高对于废弃物的再次利用率。大力发展“碳封存”和“碳捕获”技术,对现有的煤炭资源的利用进行技术性改造,着重开发新能源、强化新能源的再利用技术,有效地将先进的低碳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低碳技术将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浪潮,立足于国情,中国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开发比例,推进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尽快形成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以点带面,在某些领域和某些行业实施试点,积累经验,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使之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型科研院所的建设,培育新的低碳技术产业和市场,加强各领域的合作,建立健全相关的低碳技术体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完备的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种自然过程,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是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到新增长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都将出现新增长点,并叠加起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随着我国要素成本的优势逐渐弱化,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过度依赖要素驱动了,而应该更多地依赖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3)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不管是农业还是制造业甚至服务业,都应该把发展重点从产业的中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这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4)经济发展目标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放弃不惜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而要做到以人为本,重点解决教育、养老、就业等老百姓最关系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5)经济管理从刺激增长转向科学调控.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如果仍然还是一味地刺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科学的宏观调控,那系统性风险迟早会爆发,所以应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科学、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上.
2低碳经济是新常态下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1低碳经济的涵义
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气候异常的事件不断增多,并开始威胁人类的正常生活,近年来中国多地长时间遭遇雾霾天气,环境污染现象极其严重.气候专家认为这种气候变暖的现象是温室效应引发的,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碳浓度上升.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减少碳排放,降低大气中的碳浓度,进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英国2003年率先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低碳经济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减排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政府十工作报告中更是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2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
2.2.1全国和区域环境从国家层面讲,我国在过去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投资、能源消耗,在产业结构上更多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其效果显著,但也面临严重的问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低、枯竭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同时,我国还面临环境的压力、人口红利的消失、低端产业的疯长和限制、企业缺乏创新力和长期研发能力等诸多不利因素,迫切需要完成在经济方式从规模数量到质量效率的转变,转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甚至农业发展的重点都将从产业中低端环节向研发营销等产业高端环节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跨越.诸多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决定了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经济新形态.为此,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从区域经济来看,河北地处京津冀经济带.在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其中河北省定位于“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实现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发展,重点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这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2.2省内经济发展状况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年均增长8.5%,在全国31省排名第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9.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4388.0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11978.7亿元,增长11.2%.目前全省的产业结构仍以钢铁冶炼、水泥化工、制药等六高耗能行业为主,基本上保持着“二、三、一”的结构,第二产业的优势明显.但这种依赖资源、高能耗的增长方式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低的弱点.省内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劳动效率低、生产效益不高,发展比较落后,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力不从心,影响了其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近几年省内产业结构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升级,但河北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又在不断出现.一是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不快,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部分市县地方债务存在风险,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转型升级尤为迫切.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大气、水污染问题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还需付出极大努力.三是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高,城市经济、沿海经济、县域经济仍是明显短板,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因此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特别是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加快形成引低碳经济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已得到国际共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将是河北省经济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具体发展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借东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抓住用好京津冀一体化的机遇,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切实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真正使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另一方面,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按照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区定位,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冀西北生态涵养区等特色功能节点区域城市.
3.2低碳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实现河北省重新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推动高碳低碳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化工产业精细化、建材产业绿色化.最终实现第二产业低碳化.其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安全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实现到第一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形态.
3.3创新性,提高经济增长动力
创新是低碳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才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还需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政府需要为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包括政策激励、金融支持和人才保障等.另外还需要有编制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以保证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凤芹,苑建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2]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03).
[3]李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5,(21).
[4]胥丽娜.新常态下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03).
(一)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现状
1、GDP总量。秦皇岛市GDP从2001年的31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68.75亿元,2013年的总量是2001年的3.75倍,2011年秦皇岛市全年GDP总量达到1064.03亿元,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生产总市值平均增速在11%左右,2001年至2007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基本呈上升趋势,2007年的增速是近13年最快为13.4%,自2008年至今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不断减缓,2013年的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是近10年最低仅为7.0%。
2、产业结构。在秦皇岛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到2013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171.46亿元,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是447.57亿元,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549.72亿元,相较于2005年分别增长了119.99亿元、252.08亿元和300.2亿元。秦皇岛市第一产业发展平稳,二、三产业发展较快,2011年三大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3.3:39.4:47.3,
(二)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1、单位GDP能耗。秦皇岛市的单位GDP能耗一直呈下降趋势,自2007年的1.38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1.061吨标准煤/万元,较2007年的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3.50%,2008年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最快达6.39%,但是近几年的下降速度有所回落。秦皇岛市的单位GDP能耗指标值均低于河北省的单位GDP能耗指标值,位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在减少单位GDP能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秦皇岛市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7年的3.81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2.36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38.05%,2008年达到最大降幅为18.35%,秦皇岛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下降速度均高于该市单位GDP能耗的下降速度,并且均位于河北省的平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之下,该市在减少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该市的单位GDP电耗指标值均高于河北省的平均值,并且近年来出现上升趋势,该市在单位GDP电耗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好单位GDP电耗方面的减排工作。
2、能源消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尤其是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秦皇岛市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相应的能源消耗量也逐年增加。由表1我们可以发现,在秦皇岛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类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92.01%下降到2010年84.55%,但是秦皇岛市的能源消费依然严重依赖煤炭类能源,煤炭类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均在80%以上,而石油、天然气这类非化石清洁能源的消费由2005年的7.88%,0.11%分别增长到2010年的14.35%,1.10%,虽然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但是所占比例却非常的小,加起来不足20%。
3、碳排放量。秦皇岛市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碳排放总量在一段时间内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不大,秦皇岛市碳排放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工业碳排放量要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排放量。碳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21600000T增长到2010年的37430000T,增长了73.29%,工业碳排放量2010年达到33424990T是2005年的1.76倍,工业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除2005年为88.13%外,均在89%以上。
二、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秦皇岛市第一产业发展疲软,农业的生产率不高,第三产业以旅游业和港口运输业为支撑,其他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小,发展较为单一。第二产业工业内部结构的问题最大,由于工业自身的特有性质,其碳排放量要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所以工业内部结构问题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阻碍最大。秦皇岛市主要工业产品中以水泥、玻璃制造、金属冶炼、钢铁等原材料加工和附加值较低的工业为主,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其中钢铁、玻璃制造和金属冶炼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呈上升趋势,而钢铁、冶金又主要以煤炭为动力,碳排放量很大,均属于高碳行业,可知工业结构中高碳行业所占比重较高,这都将给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不小的挑战。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能源消费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多数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进行消耗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能源消费为基础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更是制约着经济发展的后发动力。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的碳排放系数要高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所以低碳经济的能源消费结构应以非化石的清洁能源如石油、天然气为主,以此来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而正如1.2.2所表述的,秦皇岛市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其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均在80%以上。而作为清洁能源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虽逐年上升,但所占比重仍然非常小,这会使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儿不足,更将影响该市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1、发展特色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秦皇岛市应该根据本市农业的具体情况,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农业,提高农业产值。例如,昌黎县盛产葡萄,山海关区的樱桃产量很大,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优势与特色,发展观光园农业和果汁制造业,举办相关的果蔬采摘节,以此来进一步打开市场,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2、加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属于低碳行业,在秦皇岛市经济发展中旅游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立足本市市情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进一步扩大客源地,立足京津唐地区,努力扩展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市场;完善交通系统,缩短其他地区到秦的时间;提高接待能力,加强服务设施建设;面临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增加相应的以养老为中心特色的旅游业,丰富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内容与形式;提供更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打造滨海度假村和生态旅游为主的产品体系。
(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低碳能源的开发与使用
1、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改进煤炭使用技术,通过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来减少煤炭使用量。根据各个高耗能企业的现实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煤炭使用标准量,落实对应的减排责任,促进企业对落后设备的改造,提高企业对替代能源的使用量,减少单位GDP能耗。增加天然气等非化石能源的供应量,采取经济、行政等手段加快这类能源替代煤炭的速度,减少燃煤消耗量。
一、水路运输的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水路面积巨大,并且处于四通八达的状态,采用水路进行运输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够加大运输量,同时水路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其他运输方式的都低一些,具备一定的环保性。与陆路运输相比,运输的费用也相对较低,这也相对增加了水路的运输量。针对一些运输距离较远的货物,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能够过得更多的收益。并且水路的节能性也较好,在运输同样的公里数同样的货物时,所消耗的能源较陆路运输会小很多,诸多的优势使得人们更加愿意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
二、低碳经济下水路运输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由于我国的运输量需求巨大,而且据考究,我国具有多年的水路运输历史,水路运输方面已经具备丰富的经验,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路运输所采用的船只也已经采用汽油柴油等能源,这也加速了运输的效率。水路运输在当今具备重要角色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低碳经济。而且水路运输的经济发展也具备许多的优势。
1.低碳优势突出
水路运输较空运以及陆运的方式具备更多的优势,首先是在低碳方面,水路所消耗能源更小一些,而且排放出的废弃物也更加的小。并且水路运输也能够兼具空运以及陆运的所有优势。面对目前的各种能源的价格都在飞速的飙升,采用水路运输的优势就更加的明显,能够节省更多的资源。在目前其他的技术还未成熟的时候,采用水路运输能够更能体现其价值。水路运输连接各国的运输方式,运输的过程在各个国家中进行,节能减排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2.政府支持度较高
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水路运输的方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哪个行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才能够进行很好的发展。因此,水路运输的未来是非常的光明的。政府采用多种手段对水路运输进行干预,对水路运输的各个方面进行扶持。水路运输所采用的船只是多种型号的,在运输承载量以及运输速度上都可以根据所要运输的货物的需求进行选择。
3.环保性突出
水路运输由于其运输的数量巨大,并且所消耗的能源较少,同时排放出的污染物质也是相对较低的。结合相关数据研究得知,水路运输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非常好,只占据了总体的2%左右,并且,在集装箱船承担了全球货运量百分之五十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又占据了水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在环保性上水路运输的确具备一系列独特的优势。
4.经济性较为突出和明显
经济效益是运输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水路运输在能源消耗方面相对较小,因此能够更好的节约能源,减小开支,并且获得更多的收益。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集装箱式运输方式,能够进行大量的运输,而且资源也相对的紧张,因此各国都在争相的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进行运输。
三、低碳经济下水路运输经济发展建议
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时代,采用水路运输已经较其他的运输方式更俱优势,但是水路运输仍然有可提升的空间。
1.提升内陆运输
我国虽然具备很大的海洋面积,但是内陆的水上面积也是十分巨大的,目前由于许多内陆水面并未进行开发,因此在内陆多采用陆路运输的方式,在水路具备很大优势的今日,应将内陆水路进行开发,提升水路运输的范围。
2.加强水路运输的能力
目前水路运输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但是仍有提升的空间,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升水路运输的整体的能力,首先要加强运输的管理,提升船队的整体的形象,给运输需求者以多方面的保障。其次,提升运输的能力,运输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事故,防患于未然,在运输之前做好多重防范手段,水上运输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如何能在恶劣的天气下进行安全的运输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的方面。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激化,因此,找到一种能够让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都极为重视的问题,这也是促使低碳经济模式成为不同国家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主要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范式以及发展路径的思考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在当前全球变暖越演越烈的情况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以此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人体健康的保护。低碳环境带来的不仅是低污染生产,还能够减少排放,避免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排入到水流、土地、大气中,进一步对被人体吸收,导致大量疾病的滋生。因此,应当加大低碳经济的发展力度,并且对其中的技术经济范式以及发展路径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上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该发展的模式核心内容主要是在当前市场相关机制的基础上来进行制度的创新以及制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不断地提高技术效能、减少资源使用,同时研究出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应技术,使得绝大部分工业生产都能够走向低排放、低能耗的生产模式。而有着低排放、低能效效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伴随着新的节能技术、增效技术、减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大量新型技术的带动下,并以创新的低碳技术作为指引,才能够不断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
二、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功,有些低碳产品甚至达到了中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新能源行业。比如,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经有82台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之外,在世界范围内,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增长量也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风电机组增长量已经高于1600万千瓦;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0000万千瓦,同比增长1474万千瓦,增长率达到了25%。除此之外,我国是世界范围内出口光伏组件最多的国家,全球有接近40%的光伏产品来自于我国。此外,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70%,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由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编制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我国近期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为: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中国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中国的低碳技术发展仍然令人担忧。因为我们的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1.风力发电技术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已具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2.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一大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水平较低,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3.在发展清洁煤技术方面,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相关项目刚刚启动,关键部件尚不能国产。在中国,常规火电站的投资约为每千瓦5000元人民币,而IGCC示范电站高达每千瓦1万余元,比常规火电站高出1倍多。
三、我国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却并不符合人口需求,生态环境也较为薄弱,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目前我国还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减小贫富差距、大力发展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多个不同层面的重要工作同时发展,这导致我国要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得更加困难。也正是由于我国的国情较为特殊,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当从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吸取能为我国所用的精华,从我国所特有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1.对低碳技术研发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我国的低碳技术开发政策,加强相关的政策以及制度,并且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予以大量的资金支持。①部分新型的能源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极其难以攻克的问题,而如果仅仅只依靠企业独立进行研发,必然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政府必须要帮助企业在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先进能源技术的合作以及交流,从而为我国新型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国家应当在涉及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上,加大对低碳建设的力度,例如智能电网等,大量低碳技术应用在基础建设上,能够为国家节省资源和资金,减少排放。③国家应当扶助进行尖端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使得我国的低碳技术能够不断的进步,不仅快速与国际尖端技术接轨,未来还要努力超越国际平均水平,例如在风力发电机上的相关核心技术等。④严格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制度,以及战略规划,引导低碳技术的正确发展,避免盲目发展的现象出现,同时,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当由国家来予以规划;⑤国家建立起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扶持基金会,以此来帮助我国企业低碳技术的发展。
2.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企业需要进行低碳技术方面的创新,如若不然,企业将在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下失去市场竞争力。首先,企业应该转变营销理念以及传统的盈利模式,在制定短期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制定长期目标,总体大方向应该是发展低碳技术,通过低碳技术的应用,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真正的实现发展模式与技术平衡;其次,企业需要与政府、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加强交流沟通,展开密切合作,以此分散低碳技术研发期间可能会出现的各项风险。由于低碳技术本身并不成熟,有很多低碳技术还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企业研发过程中需要承受非常大人力、物力等压力,如果企业单打独斗显然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所以企业需要与政府、科学研究机构等展开合作,以此规避风险;最后,可以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现如今,技术发展也逐渐实现了全球化,我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贸易来着获得先进低碳技术,而后再依据我国国情消化吸收,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做好专利产权保护工作。
3.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应该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以此得到研发资金。科研机构低碳技术研发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核电技术、输配电技术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大力研发,真正的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发展,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另外,科研机构还需要做好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即必须将研发成功的低碳技术推入到市场中,真正的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技术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生产技术发展的主流,这也是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当前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潮流中,我国应当加快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速度,扩大低碳生产技术在我国生产行业的覆盖范围,将更多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促使低碳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国栋,杨志.低碳经济[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02).
【关键词】低碳经济 旅游经济 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
为了防止因人口或环境的破坏而引发人类的生存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引入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即“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发展理念的重大更新。低碳经济,不仅对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的选择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对不同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就是对以“无烟工业”著称的旅游经济也有着很大影响。尽管旅游经济曾经一度被誉为环保产业,但是事实证明旅游经济的过快发展也会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产生许多破坏性的影响。由此,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引入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也是十分必要的。
低碳经济的内涵
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是英国。作为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海岛国家,英国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是十分关注的,这都与其国家的未来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及至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就提出了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经济”。这既是人类对之前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又是人们面临全球资源日益短缺和气候日益恶化所做出的必然选择。目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识性理念,低碳发展、低碳生活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并成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式的创新,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类生存环境的良性互动的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低碳经济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终目标,以“三低”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和低碳能源三个方面。
低碳经济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低碳经济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认为,旅游产业是“无烟工业”,属于“朝阳产业”。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发现一度被认为是“绿色、环保”的旅游经济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一般而言,某一地方的旅游经济的承载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不是可以无限发展的。一旦旅游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当地旅游环境所能够承载的底线,就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比如,一旦某地旅游经济超出其承载能力,不仅会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而且还会使得人们对旅游环境的综合体验的质量大幅度下降,进而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低碳经济更加注重旅游经济发展的人文关怀。旅游产业作为一项人们发展性的消费需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的含义在里面。人们游览名山大川和各地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遗产,都会让人们的精神受到震撼和洗礼。低碳经济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旨归,强调的就是让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全面的发展,并使得这种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传统的旅游观念在于放松人们的心情,陶冶人们的情操。这种发展旅游经济的观念只是关注人们对于旅游活动的一时的享受,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旅游经济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人文关怀贯穿了整个旅游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它不仅注重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精神享受,而且更加注重旅游产业本身对人们的全面发展和生活理念的积极影响,从而使得低碳经济视野下的旅游经济具有了公益性的教育意义。由此可见,低碳经济视野下的旅游经济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产业经济的范畴,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人文关怀的终极价值。
低碳经济视野下旅游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
倡导和推广“绿色、低碳”的旅游理念。旅游经济不仅是一项经济产业,更是人类精神文明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精神活动。低碳经济下的旅游观念的转变、普及和推广,并进一步深入人心,才能转化为人们的具体行动,才能使得低碳旅游成为现实。这既是低碳经济视野下发展旅游经济的基本目标,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最终旨归。开展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共同参与的“绿色、低碳”的旅游观念的推广活动,使得这一观念日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付诸实践,是发展我国低碳旅游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的旅游环境。良好的环境本来就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些对环境有破坏和污染性的产业的发展,给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并影响到了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边治理边污染的发展理念已经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也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同时,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也是相矛盾和冲突的。因此,我们不仅要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要使得旅游经济的承载能力与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相适应。唯有如此,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思想,才能保证旅游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地发展。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对当地的旅游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规划、设计合理的旅游环境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游客的精神享受,而且能够保证旅游环境得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根据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设置旅游设施,合理安排旅游路线。不仅能够使游客安全、顺利地进行游览、观光,而且使得游客数量与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运用和推广新型环保技术。广泛应用新能源和绿色材料,努力改善旅游环境。将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旅游经济的全过程。比如,运用环保技术处理旅游垃圾;在景区使用绿色、环保的电动车;鼓励游客骑自行车或步行等。通过上述活动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和碳污染,在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努力实践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资源与能源的巨大消耗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可以大大缓解传统旅游经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对我国环保旅游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低碳经济;旅游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是英国最早提出的,指的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业具有污染小、耗费低的特点,但若是旅游经济超出其承载能力,除了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还会使人们对旅游景点的综合体验大幅度下降,进而对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低碳旅游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融入新颖的低碳方式,更加契合低碳经济的目标,可有效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1低碳经济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低碳旅游指的是在旅游经济中运用低碳技术、推广低碳机制、倡导低碳消费,以最低的碳排放量换取最大的旅游经济价值。现代社会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环境日益恶劣,低碳旅游势在必行。
1.1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低碳思想的传播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最具潜力和优势的行业。低碳旅游的发展,既注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精神享受,又注重旅游产业对游客生活理念的积极影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低碳生活带来的满足感,在游玩中体验低碳旅游的必要性,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低碳理念,使更多人投入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来。
1.2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例如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个别游客在观光过程中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等等。低碳旅游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与环境保护的初衷不谋而合,因此,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1.3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旅游成了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主要方式。低碳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更多人积极参与到低碳旅游的发展中来,旅游业从原有的粗放型向经济环保型转变,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低碳旅游已经突破了传统产业经济的范畴,除了经济效益之外,还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人文关怀。
2低碳旅游发展中的不足
2.1低碳观念薄弱
低碳意识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游客普遍认为旅游是一种享受,因此在游玩过程中尤为注重个人享受,这种消费观念使得旅游资源的消耗巨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小觑,低碳观念淡薄,严重制约了低碳旅游的发展。
2.2开发过程不规范
在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上,企业为了短期经济利益,不顾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对旅游景点过度开发,不但使旅游景点缺乏特色,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2.3技术水平低
低碳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水平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低碳排放技术尚不成熟,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低碳旅游的发展缓慢。
3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
低碳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过程中倡导低碳行为,通过整合政府、旅游企业、游客三方主体,培育出新颖、独特的旅游产品。
3.1新颖的旅游模式
低碳旅游从细微处入手,致力于为游客提供新颖、独特的低碳体验,倡导绿色低碳的旅游理念。通过政府督促旅游企业转变旅游业单纯获利的方式,落实低碳理念的旅游方式,提高生态效益。旅游经济不单单是一项经济产业,更是一项精神活动,将低碳理念深入人心,转化为低碳行动,才是低碳视角下旅游经济的核心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企业,边污染边治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这与低碳旅游所提倡的保护环境、在自然生态承载能力之内发展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低碳旅游就是要扭转游客日常行为中的不当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旅游方式上,游客可以选择自行车、徒步;在用餐方式上,可以选择绿色环保标签的食品,拒绝一次性餐具等等。
3.2评估制度、认证制度的引入
低碳旅游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或人们发展性的消费活动,更是一项人类文明和发展理念的文化传承活动,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社会领域,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低碳经济刚刚起步,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关于低碳标准在旅游经济范畴更是完全空白,只有建立旅游经济发展的低碳评价体系、等级认证制度和监测系统,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当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和制度,才能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确保低碳理念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得到落实,成为大众的生活指南。其次,低碳旅游的发展应该积极地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以经济利益为引导,辅以公益性的低碳实践活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3.3因地制宜,对旅游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更好地协调游客数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最大化,同时满足游客的精神享受,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旅游景点进行规划时,应考虑规划的可操作性,结合旅游景区的区域特色,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应严格控制景区规模,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另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引入先进的低碳技术,运用绿色环保材料,努力改善旅游环境,将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旅游过程的每个细节。例如,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引入,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引入,污水处理及净化技术的引入,生态垃圾桶、卫生态生间的引入等等。
3.4对旅游景点进行低碳改造
低碳旅游是借助对旅游环境的低碳改造实现的,通过配备低碳旅游设施服务于游客,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低碳旅游设施分为专门性低碳旅游设施和基础性旅游设施两种,景区的环卫设施、能源设施等都属于基础旅游设施;专为旅游提供的餐饮、娱乐、住宿设施等属于专门性旅游设施。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在景区中可以设置停车场,为景区游客提供新能源共享车辆,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动车和自行车等;其次,改造景区的能源系统,能源系统应该以低碳环保为主,例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最后,构建低碳建筑,低碳酒店、生态型购物娱乐场所等。此外,在景区中还可以配备环保式的休闲缆车,可以让游客体验独特的低碳观光。
4结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屡屡遭到破坏,气候变暖、沙尘暴、雾霾,都是大自然发出的求救信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低碳经济得到大力倡导和推行,低碳旅游被视为长期的旅游发展模式,经过低碳思路的改进,旅游经济具有了新颖、环保、低碳的特点,低碳旅游虽然目前尚不完善,但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将带动旅游经济的总体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冬冬.浅议我国旅游经济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企业导报,2012,(19).
[2]查建平,王挺之,冯宇.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叶资源科学,2015,(03).
[3]袁箐,陈楠,程川.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承载力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论坛,2016,(03).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进行了剖析,从发展目标、发展动力、以及发展路径与方法等不同角度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节能减排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世界能源消费剧增,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其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低碳经济除环保效益外,还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产业先机。而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也指出减少单位能耗20%,二氧化硫减少10%左右。2009年我国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处于发展中的我国,都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其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英国虽然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明确了自身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时间表,但并没有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加以界定,也没有给出可以在国际上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一般而言,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三种情形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对于英国等发达国家来说,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绝对的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目标应该是相对的低碳发展。通俗地讲,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实现 “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目标。政府采取低碳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就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核心,以市场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为先导,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经济增长性。这个特性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必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技术创新性。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手段,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目标和谐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使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在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保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含碳气排放脱钩,不能保持同步增长,并进一步需要开发与利用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及动力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低碳道路的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第二,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业化任务;第三,选择重点行业,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最后,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国内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应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
首先,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深深地依赖于廉价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巨大而持续增长的人口,使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会大幅度增加。因此,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能源供应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严重不协调,这更加凸显了我国减排形势的严峻。节能提效与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未来20-50年间,我国必须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
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带来公路、铁路、桥梁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有专家甚至预测,中国在2020年前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我国在减排方面遇到的国际政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要树立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国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以太阳能为例全球太阳能产业经济效益潜力无限:到2006年底,全球太阳能领域的资本总额已经从1年前的6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到 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业的收入有可能达到200亿美元。同时,可再生能源领域劳动力就业稳步增长,到 200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劳动力已经增加到20万人。因此,不论从产业盈利潜力还是创造的就业机会来看,低碳产业都是未来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动因。
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一)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低碳经济的理念需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理念和战略目标。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应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着眼于未来30~40年的国际竞争力来培养。 应制订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下降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二)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应该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低碳行业,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 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我国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 设计制造品牌” 三个环节,我国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是不够的,中间制造环节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环节。制造业前端产品的技术设计和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后端的品牌是与产品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搭建密切相关。而先进制造业的前后端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属于高附加价值的环节。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
(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的 “富煤、贫油、少气” 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 %,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四)构建以点带面的低碳经济试点区
低碳经济也需要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作为发展模式转型的试金石。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试点区。比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低碳经济试点区,采取相关政策吸引研发及高端制造业投资,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区。也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我国以上海和河北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了“低碳城市 ”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上海与保定这两个试点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五)设立碳基金以激励低碳技术的研发
碳基金设立主要可采用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形式筹集资金。目前,我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六)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要强调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在《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框架下,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正逐步形成,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结论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挑战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英姿,李雨潼.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
关键词:低碳标志认证;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77-02
一、低碳标志认证的意义
低碳标志认证机制是一项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有效手段,它通过给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到使用和废弃全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低于国家标准的产品发放低碳标志,来引导企业努力生产低碳排放型产品,同时也有助于诱导消费者积极选购“低碳商品”,从而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低碳标志认证机制是鼓励消费者和生产者支持保护环境和气候的一种方法,需要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努力,实施低碳产品认证是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低碳标志认证机制构建
低碳产品认证和标志意味着产品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碳排放量的高低要明确法定显示。产品的碳排放量要依据产品生产的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经专门机构确认并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其目的在于提高产品信誉,保证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碳排放量不超标,在于应对有关的技术贸易壁垒。通过公正的认证机构对产品提供一个正确可靠的含碳量信息。对消费者来说,认证标志提示了消费该产品时的碳排放量或应付的碳税数量,为选购称心满意的商品提供了碳量信息,成为指导消费者选购商品的指南。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认证标志提供了销往国际、国内市场的“护照”,提高了企业信誉,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促使企业建立和完善低碳产品生产保证体系。因此,低碳产品认证和标志机制对保证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低碳含量,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构建组织机构保障机制。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是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建设和实施的有力保障。促进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组织机构包括管理机构、被授权机构以及咨询与研究机构。(1)明确管理机构。确定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确立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指导性原则、提出评审低碳标志产品种类建议和低碳标志产品标准草案、制定低碳标志产品标准、公布制度实施规则和标志样式格式、管理被授权机构、组织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监督检查等。(2)确定被授权机构。在相关部门授权下,选择或者建立被授权机构,主要负责低碳标志的注册、核验和公告工作。低碳标志认证的实施过程由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被授权机构具体承担,对每一家申请认证的企业都要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产品检测等工作,并要求企业建立低碳标志保障体系,以保证产品能持续稳定地达到低碳标志标准的要求,对低碳标志标准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评估,以确定低碳标志标准的有效性。(3)设置咨询与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应该是一个对外的窗口,主要是为提供低碳标志认证实施情况的咨询服务,特别要建立一个使全部商品生产者以及服务提供者了解或获取低碳标志认证实施资讯的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机构主要是负责选择低碳标志产品种类、起草技术报告和产品标准草案,向管理机构提出建议。
2.健全低碳标志机制的法规框架。合理地确定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法律法规框架,对制度设计具有先导性意义和最后保障作用,并对现实环境行为以及社会意识产生深刻影响,有利于该制度效益的发挥和制度目标的实现。(1)制定专门法律法规。建立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单纯依靠国家的宏观政策是不够的,制定低碳标志的管理办法或专门立法是当务之急。积极制定“低碳标志产品管理条例”或“低碳标志管理办法”,对低碳标志认证制度进行全面、统一的规范。“低碳标志产品管理条例”或“低碳标志管理办法”中需要对低碳标志的基本概念进行严格、科学的法律界定,明确低碳标志的种类及范围,并且对低碳标准、产品目录、标志样式等事项做出详细规定,其中低碳标准的制定对于制度建设至关重要。(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现在已有的环境法律、法规很大一部分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计划经济的特征已明显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与资源管理相关内容进行规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下,强化低碳发展的力度,为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全面实施提供现实可行的环境法律保障。完善清洁生产和政府绿色采购相关规定,以低碳标志认证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推动政府绿色采购。
3.构建科学的认证机制。确定认证过程是整个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核心,即认证机关应对符合特定环保要求的产品和企业,依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对产品或企业进行认证的过程。低碳标志认证的基本流程可以借鉴环境标志认证及绿色食品认证的经验,基本流程如下:具备申请条件的企业向被授权机构提出书面申请书,由产品办公室初审,被授权机构做出实质审查,并根据企业申请材料、产品检验报告撰写评价报告,提交技术委员会审查,被授权机构收到技术委员会审查意见后,汇总审查意见,批准认证,并由被授权机构颁发证书并公告,才能获得低碳标志产品生产企业资格。
4.构建低碳标志的认证监督管理机制。在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监督管理是很重要的环节。选择合适的监督管理方式,如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对低碳标志认证制度进行监督检查。(1)监督管理机制的内容。低碳标志认证过程中存在许多需要监督的环节。1)对企业的监督。每年对申请认证的企业都要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和产品检测等,评估其低碳指标的达标程度,以确定低碳标志产品标准的有效性。2)对被授权机构的监督。为了依法约束权力、防止权力的懈怠与滥用,所以通过规定行政和法律手段来实现对被授权机构认证权的监督。3)对低碳标志的监督。强化法律责任是保障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实施的重要一环,应分别规定对未按规定标注低碳标志、未备案低碳标志、使用的低碳标志样式和规格不符合规定要求以及伪造、冒用、隐匿低碳标志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及相应处罚。(2)监督管理的实施方式。监督管理的方式主要有:1)司法监督,即被授权机构每年不定期检查。被授权机构不定期地深入已通过低碳标志认证的企业实施检查,对照企业的各种低碳标志产品标准和工艺手册,逐步检查其落实情况。2)社会监督,即公众参与。由于低碳标志是一项由市场驱动的环境保护措施,低碳标志认证的关键在于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以及企业藉此获取的市场份额,因此重视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对低碳标志认证的参与。在低碳标志产品标准的审查阶段,应该及时公布审查的内容,以便公众的监督。
三、实施低碳标志认证的行动策略
1.开展试点示范。目前,鉴于中国关于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标志认证机制的真正建立还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如何研究出合理科学的方法将产品生命周期中温室气体排放量衡量出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和验证。为了形成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方案,应在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开展实际的试点工作。另外,根据产品和企业的不同特性,选择若干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产品和企业开展试点研究,试行低碳标志认证制度,为进一步实施推广提供借鉴和参考。
2.强化政府推动作用。从国外经验看,环境标志和能效标识制度的有效实施,政府支持是关键。落实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提供诸如激励、税收、补助、低息贷款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温室气体减排的初始动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从经济、计划、技术、物价及金融、工商、税务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给予经济激励,支持低碳标志认证制度推行,如对生产低碳标志产品的企业实行贷款优惠、降低低碳标志产品的各种税收、增大企业的利润留成,促进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全面推行。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政策,随着市场放开程度的逐步深入,政府采购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将低碳标志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中,通过政府采购市场的巨大拉动作用,为低碳标志产品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3.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尽快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先进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共同研发、沟通交流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发展。及时了解掌握国外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低碳标志产品标准、技术法规以及低碳标志的发展动态,主动吸收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出口,还可利用别人的技术及限制措施发展自己。积极加强与国外低碳标志的互认工作。随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应高度警觉产品的低碳问题会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4.加强宣传教育及公众参与。民众的行为方式和消费选择,是企业生产的方向盘,也是政府决策的指南针。因此,只有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低碳标志,了解低碳标志产品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行为意识,逐步达成关注低碳消费行为和模式的共同意识。
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保护宣传途径,争取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各方支持与参与,把低碳标志宣传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围绕着提高公众意识和低碳消费意识,逐步将温室气体减排和节能环保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作用,努力实现中国低碳标志的宣传。
参考文献:
[1] 龚叶萌,陈泽勇.中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认证技术,2013,(7).
[2] 黄鸣,印慧,程益军.低碳产品认证发展综述与相关建议[J].质量与标准化,2011,(S1).
1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模式与相关经济立法
基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制定法律,鼓励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壮大。
1.1美国
作为世界头号大国,美国也是能源大国。虽然美国坚持不批准《京都议定书》也声称不承担相关义务,但其法律法规却对国内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例如1976年制定的《固体废弃物处置法》,2005年出台的《2005年国家能源政策法》。美国一些态度积极的州也出台了相关法律,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010年5月12日,《美国电力法》草案揭开了神秘面纱。该法案对《清洁空气法》进行修正,针对美国主要碳污染源建立逐步降低的碳排放量上限,包括发电厂、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1]。
1.2日本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亦做出了巨大的努力。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日本新的防止全球变暖对策即“福田蓝图”,表示日本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使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此外,日本还注重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鼓励和推动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例如,《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低碳经济的有效推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证[2]。
1.3其他国家
除了美国、日本之外,法国、瑞典、韩国等诸多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亦做出了特色。2008年4月30日,法国政府公布一系列新的环保法律草案,涉及建筑业、交通、农业和能源等多个方面。2010年1月13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在《绿色增长基本法》草案上签字。对于资源匮乏、经济低迷的韩国而言,《绿色增长基本法》不仅回应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承担,更重要的是,它将韩国推向“汉江奇迹”之后的第二轮划时代经济转型期[3]。通过对以上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中最有效的措施是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
2我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相关经济立法
2.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背景与能源背景
近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出剧烈而显著的变化,中国气候也受到了强烈的影响。我国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据2006年底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中国气候变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来50年至80年全国平均气温升高2℃一3℃;到2030年,中国沿岸海平面可能上升幅度为10-16cm,导致海岸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4]。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源消耗、碳排放增加的问题。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也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和电力的供应,“高碳”产业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
2.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计划政策逐步完善,并从理论迈向了实践,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等待克服。①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资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长。②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资源和能源依赖度较高。③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长期存在。④在现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⑤新能源发展水平有待提高。⑥我国低碳创新能力不足。
2.3我国目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经济立法
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和能源消费增长,2006年中国煤炭消费已成为全国第一。虽然《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中国的减排义务,但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下,中国积极制定并实施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对策,体现了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大国态度。2005年2月28日,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大力鼓励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0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详细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诸种积极措施。2009年4月2日,总书记在G20峰会上的发言指出,应该大力推动国际新兴产业合作尤其是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合作,积极培育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不断增强世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5]。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强制性力量将起主要的推动作用。虽然我国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法律、法规、规划,但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许多方面仍处于空白。而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尤其是经济法方面,因此,必须完善现有的经济法规范,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
3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经济法思考
我国目前只有《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原法》等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仅仅有这些法律是远远不够的。我国还应当借鉴其它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构建我国低碳经济法律框架,完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制定一部综合的《低碳经济促进法》。其次,完善原有相关的经济立法体系。经济法包含的法律部门广阔,涉及低碳经济的法律部门有自然资源法、能源法、环境法、税法等。
3.1自然资源法
自然资源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法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发展的需要。首先,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立法指导思想。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立法指导思想就是对低碳经济的贯彻。其次,完善现有的自然资源法。①就土地法方面,完善土地利用方面的规定。完善现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立法,还需要从碳减排和碳增汇两个角度提出低碳导向的土地利用政策配套体系。其中碳增汇政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林地、农地、草地和湿地的管理等七个方面;碳减排政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农业碳减排、建设用地碳减排和土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等[6]。②就森林法方面,修改森林法,建立林业碳汇制度和森林碳贸易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对林业的需求已经由单一的经济需求转变为生态、经济、休闲、文化等多种需求,森林法应把“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林业发展的基本宗旨,重新明确林业的地位和作用: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7]。
3.2能源法
能源法是调整能源开发、利用、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我们要设法向低碳经济转型,控制气候变化,就应将能源法的变革作为关键的策略。在低碳经济理念下,能源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能源可持续利用原则或能源安全原则;节能高效综合利用原则;能源清洁利用原则或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原则;能源国际合作原则[8]。我国正在制定中的《能源法》作为能源领域的基本法,在能源法律制度中起着重要的统领和指导作用。其核心理念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通过法律制度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强化能源环保[9]。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制定统一的《能源法》,还要完善一系列的能源法律法规。首先,完善《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法律法规。其次,修改《节约能源法》,制定《建筑节能法》。再次,修改《电力法》并大力发展热电联产。最后,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法》规范政府办公耗材、办公场所、交通工具。政府机关可以通过控制采购计划,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将低碳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10]。
3.3环境法
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离不开对环境法的完善。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了实现保护资源防止污染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政府动用经济手段进行境保护的重大作用日益显著,我国将税收和排污收费相结合,构成了大气污染经济防治手段的重要内容。
3.4税法
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特点模式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形成具有其特殊的历史阶段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7]发展中国家可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更多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诸多原因。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持续,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来说,都具有更多的挑战,必须紧紧依靠区域经济发展强烈的内生机制的促动。如何加快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扩大需求来实现内生机制的完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全球低碳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根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未来的世界将更多地采取低碳能源、低二氧化碳等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完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和完成。诚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采用和实行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变化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及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意识的强弱影响,等等。所有的内生机制的形成和改变均围绕着成本———收益的基本模式来展开的,都受到市场因素的调节。[9]特别是在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危机之后,这种调整和调节作用将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得以凸显,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进而助推新的产业产生,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议树立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理念。从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入手,更加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特别是注重区域经济内生机制的培养,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促进自然生态文明的目标,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重点发展清洁生产、绿色经济、低碳排放等新型工业,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1]
第二,建议积极发展绿色科技,促进创新手段的应用。当前,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低碳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优化,已经产生着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全球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应该积极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内生机制。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牢固树立新时期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增加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成分,进而增强内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