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德育实施路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路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幼儿园是幼儿人生起航阶段,有效的德育将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能够确保幼儿掌握好人生的航向,也将为幼儿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之源,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接班人。
1营造德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德育
1.1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德育环境建设。首先,重视幼儿园硬件环境建设。幼儿园是幼儿园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将对幼儿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幼儿园能够重视育人环境建设,通过优化校园设施建设,使每一处雕塑、每一面墙壁、每一扇橱窗等能够发挥德育功效。其次,重视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班级环境建设不仅体现出这个班级的文化水平,也直接对幼儿的思想品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幼儿园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使班级环境体现出浓厚的德育氛围,为幼儿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1.2创设德育学习情境:幼儿园德育课程实施要重视创设生动的德育情境,提升德育的有效性,成为提升幼儿园德育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善于利用课堂德育资源。幼儿园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德育资源,对幼儿实施德育,例如发挥幼儿榜样、教师德育资源优势,通过树立幼儿“德育标兵”,发挥幼儿的榜样作用;教师也要善于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德育榜样。此外,创设生活化德育情境。幼儿园德育课堂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德育课堂的有效性离不开生动的情境,这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与需求。幼儿园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德育情境,调动幼儿生活积累,促使幼儿进行德育迁移,提升德育效率。
2借力家园互动,在家园合作中实施德育
幼儿园德育的实施仅靠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尤其要借力于家园互动,发挥家园互动的德育优势。2.1家园德育资源共享:幼儿园与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就需要借助家园互动,实现幼儿园与家庭德育资源共享。一方面,家庭要积极向幼儿园输出德育信息。家长要及时将幼儿在家表现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及时地掌握幼儿德育发展信息,以实施有效德育;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要主动对家长实施家庭德育指导。家长受学历、学识影响,德育水平层次不齐,不少家长在实施德育时,方法简单粗暴,教师的介入将有助于提升家长家庭德育科学性与有效性,从而与幼儿园德育形成合力。2.2家园德育实践互动:目前德育说教味道比较强,缺乏有效的德育实践。幼儿园要基于家园合作,推动家园德育实践互动。首先,积极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幼儿园在德育实践互动中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推动家长进园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开展诸如“家园共话成长”实践互动,不同邀请家长走进德育课堂,参与幼儿德育学习互动,而且要邀请家长共话幼儿德育发展,推动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幼儿以及师幼之间广泛的德育交流与互动,家长可以畅所欲言交流家庭德育经验,倾听幼儿德育需求等,提升德育实践互动的有效性。其次,积极推动教师进家庭活动。教师进家庭是传统的德育路径,尽管微媒体为家园德育互动创造了便捷的路径,但是家访具有其他德育途径所不具备的“亲和力”优势,幼儿园要继续深化教师进家庭活动,建立长效、常态化家访机制,让教师带着目的进家庭,带着收获出家庭,使家庭德育与幼儿园德育形成有效合力。
3推动学科渗透,在课程整合中渗透德育
构建开放性德育课程体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幼儿园要积极推动学科渗透,将德育与其他幼儿园课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在课程整合中渗透德育。3.1德育与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与幼儿园其他学科的渗透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机的渗透,不能简单地将德育与学科教学叠加起来。教师要基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与德育整合意识,寻找德育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整合点,将德育有机渗透在其他课程教学内容中,改变传统说教的形式,做到在无痕中渗透德育,提升德育的渗透力,从而提升幼儿园德育效率。3.2德育与学科实践渗透:实践是强化德育体验的重要手段,幼儿园除了要开展好常规德育实践活动外,还要基于德育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视角,将德育实践与学段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借助于其他学科德育实践机会与平台,拓展德育实践实施路径。例如将德育与幼儿园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德育实践与体育实践教学结合,在培养幼儿抗挫力、毅力等体育学习品质中,优化幼儿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通过实践体验使幼儿更好地实现德育知识内化。总之,幼儿园德育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要进一步提升德育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德育任务的紧迫性与幼儿园德育形势的严峻性,不断开拓德育路径,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重视环境建设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借家园互动之力,推动德育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开创幼儿园德育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新华.浅谈幼儿园开展德育活动的有效路径[J].考试周刊,2016,(43):183-183
关键词:高校;德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26—03
德育实践作为高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意义与作用已越来越得到各高校的普遍认同和重视。当前,许多高校在德育实践的开展与深化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显现出了德育实践的内容缺乏时代性、途径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为此,结合大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不同需要,加强德育实践内容、形式和途径的探索已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实施德育实践的作用和意义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素质对人的成长极为关键,它统领着学生的成长方向,赋予学生发展的动力,决定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更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大学生良好德育素质的形成既需要加强德育理论教育增强道德认知,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将思想道德理念内化为学生的品德,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实践,可以说是重要的教学形式,是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要求。它是德育理论的深化,是德育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德育效果的检验。因此,开展好德育实践工作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组织德育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农村去体验、感受,使他们充分了解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增加爱党爱国的情怀。也使他们看到国家由于一些原因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西部地区的滞后状况,从而增加对国情、社会的认知,提高学生对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认识,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责任感。第二,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夫之提出:“德者,行焉而有德于心之谓也,行而有得谓之德。”中心思想就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离不开实践。通过开展以公民道德规范、“八荣八耻”等为核心的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毅力,培养大学生的品格,使学生置身于具体活动环境中,耳濡目染,将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等吸纳到个人思想中,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第三,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认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带着疑惑和争论问题用眼睛观察,用大脑思考,用双手实践,用心灵感知,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同时通过到企业实习,助工助学,到农村支教、支医、支农等方式,将自己的所学知识、创造成果应用于社会。既能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又能通过社会实践回报社会、奉献社会。所以,高校实施德育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提升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二、高校实施德育实践的内容
(一)教育性实践
思想认识的高度取决于对理论的把握程度,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是使大学生在理论上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更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与理论性实践的衔接,突出理论性实践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深化和延伸效应。通过开展专题报告、专项社会调查、主题报告等形式,增加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阐述的新思想、新成果、新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的认同,使学生运用中国化创新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世情,察国情,看党情,始终做到与党同心,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同步伐。
(二)道德实践
道德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也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实践可以深化人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操作转化为内在的道德素养和道德需求。要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创新道德实践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华,思想得到升华,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追求和自觉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形成高尚道德品质。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将社会实践作为深层教育的延伸和载体给予深化,围绕实践作用和功能给予细化,通过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厂矿、农村等场所进行体验和感受,接受教育和锻炼,增加对国情、社会的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公益实践
公益实践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和他人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他人关系的一种手段。通过服务社会与服务他人,使学生切实体会和感悟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又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亲身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和奉献精神,真实体会到社会关系的发展以及对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心、诚心、责任心,切实有效地受到道德陶冶,获得道德境界提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工作 实施方法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其特点决定了德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地位,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和创新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当前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1.是新时期高职学生特点的客观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主要由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高、技校、中专的对口生组成。高职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积极的、进步的,但由于社会经济体制转轨大环境的影响,生源的多样性、文化基础的差异性,及其所处年龄段(大致在17-24岁)正是思维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部分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思想道德素质欠缺,行为习惯不良,甚至有时会惹是生非,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和创新高职德育工作,强化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2.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内在需要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的培养时间短,应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专业素质上,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思想政治教育属务虚。由于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德育经费投入不足,德育教师的培养及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德育工作人员教育理论素养不高,育人观念和育人水平不适应德育环境的变化,工作方法简单、途径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往往习惯于简单地运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学生,而不能较好地运用情感与心理辅导的技能加以疏导。这些德育认识上的偏差和德育途径和方法上的不适应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效果。
3.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在加强技能培养的同时,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就业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在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学生赢得岗位、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当作事关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以职业为出发点,针对职业要求和市场需要,围绕专业开展德育工作。
二、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路径
1.以创新德育理念为先导,构建德育创新起点
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德育理念的提升是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前提和逻辑起点。一是德育工作应打破自我封闭形式,走开放式的德育之路,使家庭、社会与学校协调一致,构建“三教合一”的教育模式,通过多样且广泛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二是德育工作者作为学生德育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三是注重互动和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德育不可缺少的渠道和途径之一,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2.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空间
第一,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要坚持全面性、广泛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原则,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努力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并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学生德育教育网络体系和网络工作平台,整合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形成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学生德育工作体系,不断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第二,利用网络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要积极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一些认知性德育内容应尽量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加以呈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活泼,还可以将先进模范的事迹、有关专家的辅导、德育教育科研成果等资料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引入课堂教学,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第三,建立健全监控、管理机制。要提高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良好的网络道德。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夯实德育教育基础
当前,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总体说来是健康的、积极的,但由于受生活环境、学习目的、新的师生关系等影响,难免会使部分学生产生一些心理困扰,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非智力能力及其潜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从人的内心出发,以尊重“人性” 为教育起点,根据不同年级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开展,能提高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有其独特的育人优势。为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期德育工作中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一要通过专职、兼职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加强机构建设,健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中心。二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化知识普及、人格教育和危机干预。着重从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品质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加强指导,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增强自信心等为重点内容。同时,通过隐性课程、活动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三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专业教学之中。在学科专业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四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通心理咨询网站。
4.以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素质为保障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高职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第一,提高德育工作者理论和业务水平。学校应加大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并在政策、人员安排和培训经费方面予以保证。要建成学习型组织,倡导终生学习理念,在学识和技能方面不断提高。要创造条件组织德育工作者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了解企业对人才规格、职业道德、职工素质的要求和标准,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第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建设,形成群体示范效应。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导向、评价和激励等制度,实现对德育工作者的严格要求,督促他加强自身修养,通过提高职业道德认识、培植职业道德情感、坚定职业道德信念、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和培养职业道德行为,使教师在思想境界、个人品德、文明习惯和敬业态度等方面都能成为学生表率。第三,重视德育工作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德育教育的意识,学会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释难,不断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第四,保障德育工作者在学校的地位。应在全校营造重视、尊重德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学校领导、教职员工都应真正关心、理解德育工作和德育工作者。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管理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培育出具有职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德育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探索的重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路径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路径。
一、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一)德育工作的地位在教育体系中较低
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但往往忽略德育教育,例如许多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进行学生的德育,但课时少、授课方式落后,只注重形式主义的德育,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以及校园文化、学科渗透、教师示范等多种德育教育方式的开展,打消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班主任和辅导员是最主要的德育工作者,但因繁重的教学管理和事务性工作,影响了德育工作质量,使高职院校的德育流于表面、缺乏活力,同时也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德育教育团队。
(二)德育工作缺乏整体性
多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学校各职能部门、教育工作者等在开展德育工作中是相互独立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造成德育资源的浪费,影响德育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党团活动、辅导员工作等几个重点教育环节并不是紧密联系的,各项教育活动没有按照统一的计划实施,无法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和外部环境。
(三)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综合素质不高,许多学生由于年纪小,缺乏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自控能力和纪律性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思想意识较为薄弱,容易受到不良、消极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德育管理难度增强,传统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创新和完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新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教育工作者、领导等德育合作机制,加强各德育教育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德育工作融入至学校职能管理、教学、教务等各个领域中,形成德育合力,减少德育资源的浪费。其次,建立完善学生德育工作制度,促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例如辅导员德育工作制度、班级例会制度、德育考核评价制度等,运用规范化的制度激励德育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最后,要加强学生信息制度的完善,辅导员定期组织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调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发展信息,并及时制定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措施。
(二)创新德育教育管理模式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三导制”德育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效果。“三导制”模式以班级为德育单位,德育工作者主要包括专职辅导员、专业辅导员与学生辅导员,其中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专业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在学习和未来发展问题;学生辅导员协助专业和专职辅导员的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和课外文化活动指导[1],这三方面形成统一的德育工作合力,保持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和工作的同步性,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心理等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积极构建新型德育模式,坚持构建具有校园特色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德育方法。例如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举行德育主题班会,班会是渗透校园文化和先进思想的主阵地之一,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会活动中,将理想信念、爱校尊师、礼仪诚信、学习劳动等各项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思想融入至德育活动中;常年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校会、主题班会、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体验、展览、音乐会等形式发挥出德育教育基地作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节俭教育”、“体验教育”等德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参与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远大的抱负、健康的心理、顽强的意志,提高高职院校德育管理效率。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所谓“文化兴校,文化育人”。高职院校要以文化为引领,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强化制度管理、强校辐射带动机制及创优创特活动,进一步凝聚人心,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质量。开展以“校园精神”为主题的文化创建活动,将学校精神融入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使高职院校德育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彰显在学生日期常言行举止中,使高职院校学生知识能力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2]。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德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树立新的德育观,运用创新思维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探索系统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路径,并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作者:罗忠 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东西湖区作为武汉市“十二五”有效德育建设工程的试点区之一,本着系统建构、立足常规、回归生活、注重体验、多方协同、务求实效的原则,指导区域内各中小学从开发校本课程、策划德育活动、建立校园和班级文化、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等多条路径出发,推进有效德育工程,经过五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渗透学校德育理念
我们走访东西湖区的中小学,对各个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印象深刻。据了解,校园文化品牌创建一直是东西湖区教育局的重要工作,也是促进有效德育工程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年来的共同努力,现在东西湖区的中小学可谓是“一校一品牌”。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学校的理念作为支撑,正如我们走进万科西半岛小学就能感受到校园充满灵气和活力,呼应着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生命都清新灵动。这里的多数学生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自身都有一定优越感,这就造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关爱他人、不善于合作等问题出现。为了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提出了“双行”德育模式。双行,即“孝行”与“雅行”并重。“孝行”教育使学生学会感恩,关心他人;“雅行”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今,“双行”德育已成为学校的文化名片。学校编写了“孝行”和“雅行”三字歌,并根据歌曲排练了“行规操”,欢快的节奏搭配活泼的动作,深受孩子们欢迎。学校还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将校园划分为“三园、二楼、二区、一路、一窗”,每一处设计都将“孝”和“雅”的精神内涵融入其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
正如“双行”德育是万科西半岛小学的特色文化品牌,小海星文化则是吴家山四小的独特标识。学校希望通过小海星文化的浸润作用为学生传递一个理念:如果将班级、学校、家庭比作大海,那么每个人都是大海中的一颗小海星,而每颗小海星都有自己的价值。为推进有效德育工程,利用小海星文化的感染力更好地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学校编制了《吴四小小海星一日成长十个一》记录表和《小海星德行读本》。张德标校长说,现在吴四小的学生不仅都知道小海星的故事,更能够将故事背后的意义记在心里,并内化到行动中,而外人一看到小海星的标识,也会自然地想到吴四小的小海星文化。
与这两所着力打造校园整体文化的学校不同,东方红中学将重心放在了班级团队文化建设上。谈到为何以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曾敏洁书记说:“文化本身即是育人的。在东方红中学,大家都是有相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每个人都要学习如何在团队中自处。团队文化所传递的价值取向正是学校德育希望带给学生的长远收获。” 基于这个理念,学校打造班级团队文化的策略就是“有共同目标,进行整w评价”。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组名、目标和管理模式,评价方式也只针对团队不针对个人,激发团队成员积极的趋同心理,形成整个团队共同进步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为团队的进步而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二、以校本课程为抓手构建有效德育
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重要载体。通过德育校本课程,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将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统筹考虑,使德育工作更加系统化,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目的。东西湖区将德育课程的构建作为推进有效德育的重要路径,力求做到整体设计,主题明确,既有具体的实施载体,又能彰显各学校的办学理念。
在东西湖区职业技术学校我们了解到,这里的大多数学生由于在初中被边缘化而缺乏信心,对未来没有目标。为了使他们自尊、自信、自强,学校把“自信教育”作为德育的灵魂。为此,学校编印了校本读物《自信背囊》和《路在脚下――优秀毕业生事迹丛书》等就业指导教材,将自信德育的理念通过生动形象的校本课程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我们走访的东方红小学是一所偏远农场小学,学校依托校内蔬菜基地――“小当家乐园”,强力打造“耕读文化”,让学生以蔬菜为媒,以体验相伴,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生活。学生通过特色德育校本课程“耕读乐园”,不仅可以学到农谚与气候、蔬菜与健康等知识,还有机会参观种植实践基地,亲自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正如管永红校长所说,通过“乐园”这块土壤,学生不仅收获了蔬菜,还收获了习惯,收获了自信,收获了成功。同样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还有金银湖小学,学校不断完善校本课程“良好习惯成就美丽人生”,以课堂为阵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坐落在东西湖生态新城的三店学校同样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力求以美育促进德育,鼓励美术老师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开设了多门有趣的校本课程,带领学生在美术的世界里感知生活的美好。剪云轩工作室的张春莉老师给我们介绍,通过剪纸课,她能够真切感受到学生们的改变,他们从最开始没耐心、坐不住,逐渐变得越来越专注,愿意主动去思考和尝试。随着学生们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多,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很多内向的孩子变得更开朗了。“给孩子一个方向,他可以一直走下去”,这是美术团队的老师们一直坚持的信念,也是学校希望通过美术校本课程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
三店学校以美育促进德育,吴家山中学则是将科技教育与德育有机整合,拓展有效德育新思路。通过科技校本课程,学生不仅能系统地学习科普知识,提升科学素养,还能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目前,吴中学生申请的科技发明专利及受理量已达5 000余件。学生们在获得专利的同时收获了自信;自信心的普遍增强又促进了校风、学风的进一步优化;在良好的校风、学风熏陶下,学生的素质获得了最大提升。科技教育也由此成为吴中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走进吴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浓厚的科技氛围,那么来到吴家山一小,四处洋溢的则是一片书香气息。学校致力于通过阅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身心愉悦地学习和生活。为达到这个目标,学校将儿童阅读课程化视为关键一环,在儿童阅读推广教师彭志辉的带领下,全面开发了六个年级的阅读课程。低年级采用绘本阅读的形式,围绕一个主题选取不同绘本给学生讲述,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中高年级采取主题阅读综合课程的形式,根据一个主题在多门课程中开展活动。彭老师告诉我们,通过阅读,学生的语文成绩和习作水平提高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在书香的浸润下,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生积极变化,这也正是学校开发阅读课程最希望达到的目的。
三、以特色品牌活动为抓手提升学校
德育工作影响力
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主阵地。东西湖区一直坚持德育实效性只有在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中才能有效呈现,德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去感悟。德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更应引导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近年来,区域内各学校一直在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德育活动模式,致力于使学校德育活动突出特色、扩大影响力。
吴家山二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学校的特色德育品牌活动――青春论坛。青春论坛以“凝聚青年力量,增进思想认同”为目标,是学校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每学年初,7-8年级每个班选出5名优秀团员和班干部作为青春论坛成员,学校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榜样带动榜样,使青春论坛的影响力辐射到更多学生。每次活动会根据德育工作的需要确定主题,参加论坛的班级轮流负责策划和组织,这让学生对于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大大激发了他们参与论坛的积极性。比起传统校会班会惯用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同龄人坐在一起交流更容易产生共鸣、达成共识,从而真正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很多学生还将这种氛围带回到班级中,带动和感染更多同伴,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效果越来越好。
东西湖实验小学十分注重德育创新,追求让特色活动涵养学生生命德性,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有乐趣更有收获。学校开展活动始终把握一个要领: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德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以及真实炽热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在策划活动时特别注重“接地气”,这使得孩子们参加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具体而言,学校的德育活动采取项目化操作的方式,确保德育工作“月月有主题、步步有规划、次次有实效”。其中,学校精心策划的自主德育品牌活动――十二月节,已经形成了学校的“节文化”。每个月学校都有主题明确的特色活动:一月感恩节、二月礼仪月、三月环保节……为了使活动有章可循,德育团队编写了《东实小十二月节班级活动指南》,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改变、补充、拓展班级德育活动。十二月节在不断探索中获得了越来越多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认同,W校的德育工作也因此更加有特色、有积淀、有成果。
同样是以活动为抓手,将德育工作开展得绘声绘色的还有吴家山三小。从彩虹的色彩得到启发,学校策划了“德育七彩节”系列活动,由七个主题活动组成:橙色感恩节、紫光科技节、蓝焰艺术节、青色足球节、金色建队节、绿色环保节和火红读书节。从培养行为习惯、艺术素养、环保意识等多个方面着手,学校希望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个性化的成长和独特的内心感悟,保持外在的健康和心里的阳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懂感恩、负责任、会生活。
四、以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为抓手增强
教师育德能力
当代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提高班主任育德能力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有效德育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一环。
吴家山三中为提升青年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以“专业引领、研讨交流、实践探索、共同发展”为宗旨,成立了骨干班主任工作坊,由武汉市功勋班主任高能英老师牵头,为班主任的持续发展创造了平台。工作坊的活动形式十分多样化,有时是聚焦教育教学中的某个实际问题进行探讨,有时是共同聆听一节班会课以激发大家的育德思维,有时则会联络其他学校的班主任一起开展教育叙事活动,互相学习和启发。在与工作坊成员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吴家山三中的班主任队伍思维很活跃,十分愿意投入到学校德育工作中,遇到问题乐于动脑筋、积极交流,而且方法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