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科教学有比较固定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有资源整合意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筛选,适时引入部分校本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设计和规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这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质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学生地理认知基础、生活地域、文化基础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需要有整合意识,随时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在教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人口增长模式”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几个教学目标: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以及人口增长的因素,掌握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模式,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数据的能力,使其建立科学的人口观,树立社会责任感。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综合考虑了教材相关内容的特点,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设置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对中国人口增长状况要有总体把握,能够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的制约因素,找到其主要影响因子,培养科学的人口观。为使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有更加真切的感知,教师从网络上搜集了不少数据信息,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如不同时期出生率、死亡率的相关数据信息,教师用图表进行了展示,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教师利用信息优势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促使学生顺利构建学习认知,对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有了更直观的认知,这对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有重要的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
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教法运用。教师生动讲述、案例列举、数据分析、地图展示以及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等,都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迪,成功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多媒体能够将丰富的图片信息、动画视频、个性文字等以立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的多种感官带来多重冲击,以成功调动学生多向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展开多重地理学习探究。网络信息的广泛介入,使教师有了更多的教学选择,电子地图直观形象,其调度作用也更加突出。在教学“人口合理容量”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漫画,对人口无序增长带来的后果进行了直观展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已经让地球不堪重负了。学生对这些漫画有浓厚的观赏兴趣,对文本学习内容也有了初步认知。教师此时提出思考问题:地球到底能够容纳多少人呢?中国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吗?学生展开深度思考,教师顺势引入教材内容,对“人炸”“环境限制性”等内容展开学习探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漫画和思考问题,将学生带入深度思考中,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高中学生对社会、自然有比较深刻的认知,教师以此展开教学发动,能够形成较强的教学启发性。学生在观察漫画的同时,自然形成深度思维,这是教师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效果。漫画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能够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再加上思考问题的辅助,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研究性思维。从课堂学习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发动是比较适当的,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对教学内容展开了多重研究。
三、优化教学程序,构建学生区域性认知
课堂教学有一定的程序设计,教师在执行教案时需要有调整意识,根据教学生成和学生学习实际,对教学设计展开适当的修改,以优化教学程序。地理教学涉及区域认知问题,教师利用课本理论知识对区域地理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进行多重对比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促使学生对区域人文问题展开深度研究,进而形成完善的区域认知体系。教师要让学生读懂地图、学会图文转化、展开空间想象,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学习“地域文化与人口”时,教师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的文化特征,明确文化对人们思想认知的制约作用和对人口增长的重要影响。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显性的,具体存在哪些异同点?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信息,让学生指出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什么不同?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展开了自发讨论研究,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就得到了共性结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远远低于中国人口增长率,这说明中外文化对人口增长有显著影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中外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再次进入热议中。教师利用最直观的数据展开教学发动,并利用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问题设计连贯,教学引导顺利,学生的学习思维启动自然,教与学高度和谐。课堂教学没有固定模式,教师应合理发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契机,这就是最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资源丰富, 在社会与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的人才标准更加关注人才所具有的地理素养。而高中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 只有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地理品质与能力, 才能为其更好地利用地理知识提供条件。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涵盖有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 分别从学生发展所必须提升的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等方面给地理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那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 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1 恰当设计实践活动, 推动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增强
地理实践力指的是人们在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户外考察等地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行动品质与能力。只有确保高中生具备较高的地理实践力, 才能使得他们能恰当借助地理工具高质量完成实践目标, 并产生浓厚的地理探究兴趣, 最终通过地理眼光欣赏与认识地理环境。因此,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在重视教材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 还应积极为学生设计恰当的实践活动, 使得他们都能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推动自身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乡土资源是开展地理实践力活动的重要素材来源, 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调查某区域环境变迁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布置些较为开放的任务, 引导学生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运用传统调查方法并结合现代技术等软件调查近十年该区域的景观变化, 教师将学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加工, 并和学生一起探究其变化原因。在这过程中, 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得到有效加强, 同时也对乡土资源的了解变得深刻, 提升乡土情怀。
2 合理设计对比环节, 促使学生区域认知力的提高
区位认知是指学习地理学科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 是人们应该具备的预测、解释、分析人地关系系统问题与特点的能力与方法。地理知识在研究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共性, 但是在现实中他们却都具有自身的一些个性特点。同一纬度上的事物, 在东西区域中就有很多的区别, 在南北区域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性。针对这一情况,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把对比教学法应用其中, 使得学生在对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的过程中, 逐渐强化自身的区域认知水平。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有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在教学中就可提问学生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洋流方向为什么相反?副极地海区为什么北半球存在环流系统, 而南半球不存在这种系统呢?同一海区的西部与东部为什么有的为暖流, 有的为寒流?学生要想正确回答这些问题, 就需要对这些区域先做全面的认知, 接着才能一一将其异同进行对比, 从而逐渐发现一些个性化的影响因素, 如地势、地形、风带与气压带等。在此基础上, 学生就可针对具体区域中不同方向的洋流分布特点进行对比, 从而精准掌握各个区域中所具有的洋流分布情况。最终, 学生们可得出气压带相同的海区, 由于南北半球不同的风向导致洋流也有不同的方向;海域相同的西部与东部, 由于洋流不同的来源, 导致他们的性质也不同, 从高纬度来的洋流为寒流, 而从低纬度来的洋流为暖流等结论。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在对比教学中, 可逐渐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3 科学设计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力的优化
综合思维属于学习地理学科的一种思维方法, 指的是人们拥有的动态、系统、全面地了解地理现象与事物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具有动态性特征,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分析及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一些复杂性较强的地理问题的时候, 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思路, 从而深入而透彻地分析地理问题, 最终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就可指导学生深入思考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过程与有效防治方法等。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通过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相互交流、讨论, 就可总结出导致温室效应形成的关键因素为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在此基础上, 高中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温室效应可能会对地球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使得学生在深入探究中, 逐渐形成环保意识, 同时还可提高自身用教材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水平, 最终切实优化高中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再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与《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时候, 还应及时把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综合在一起进行阐述, 激励学生从多个层面与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地理资源产生的消极影响。只有这样, 学生在思考地理问题的时候, 思维才能更为缜密, 考虑才能更为周全, 以便推动他们策划出操作性更强的荒漠化防治策略。
4 巧妙设计生活情境, 推动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增强
人地协调观, 指的是人与环境之间共生、和谐的关系, 崇尚一种融洽、平等的相处观念,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念。一直以来, 我国传统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 虽然在自然改造与经济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凸显出的生态失衡及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假如在未来的发展中, 仍旧用牺牲生态环境为条件来换取发展的话, 那么地球资源将面临很大的枯竭危险。针对这一情况, 要想实现后代长久发展及环境质量优化的目标, 就需要人们都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 努力做到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环保及生态意识的培养, 借助生活事件与现象的恰当引入, 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 使得他们能明确人类和地理环境间的对应关系, 掌握地理环境质量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从而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回想现实生活中人类有哪些活动影响了水循环的一些环节?这些影响属于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受到什么启发?一些学生由城市绿化切入, 谈到增加下渗及蒸发、涵养水源、推动水良性循环、缩减地面径流;一些学生提出清淤河道, 推动水循环;一些学生说企业排放工业废水造成水污染;一些学生说乱砍滥伐导致山泉干枯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使得学生可进一步思考降低甚至消除人类对水循环产生负面影响的方法, 从而使得学生在分析与探究生活化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身的人地协调观。
5 结语
笔者从一线地理教学实际出发, 明确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 找寻和总结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落脚点, 并将其恰当地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的地理能力与品质。
参考文献
[1]林福森.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 2018 (31) :134, 151.
[2]贾惠敏.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有效性研究[J].文理导航, 2018 (3) :66-67.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教学效果 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04
核心素养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深入认识地理学科,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有重要帮助。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任务落实在每一节地理教学活动中来。由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笔者同样有心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出力,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目标之中
教学目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堂地理课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与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殊途同归,因此,教师可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中来。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可谓是教学的指向,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具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定,离不开对教学大纲的参照、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要想在地理教学中真正落实对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责无旁贷地需要精心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性的目标,在教学中都应该得到体现和落实。但是并不是在每一课中都需要平均用力,而是要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逐步达成。
例如,“关于人地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通过比较从现象中总结归纳一般规律,并运用抽象的地理知识对现象做出科学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关心环境,热爱环境。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该三维目标指向的就是高中生地理的人文素养、地理技能和地理科学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力争提高高中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由此可知,明确并实现教学目标是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实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应在处理好教与学关系的前提下实现,教与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统一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方面。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应该同时注重教与学这两方面,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
由于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长期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在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更突显,学生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导致教与学失调。新课程改革较好地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正力图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调和,实现教学相长。其实,新课程标准给教与学作出了较好的诠释,教师的教旨在引导学生学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优化学生的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先搞清楚二者之关系,在教学中才会更加注重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够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有助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进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相比,教师的讲授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发现问题、自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总结学习经验。而教师则应该着重于引导组织,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搭把手”“使点力”。
比如,笔者考虑到《大气的运动》这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比较枯燥,因此,首先是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接着,播放相关的视频,引出教学的重难点。毕竟只有将教学重难点解决好,课堂教学才算成功。笔者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过教学反思,经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效应,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总体而言,实现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创新化教学
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应该注重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的创新。新形势下,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甚为重视,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考试对学生的考查越来越高。比如,高考地理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以纯粹的地理知识为主,而是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综合性能力,也就是在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低。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考的压力导致教师“越俎代庖”,做了很多本该由学生自己做的工作,教师直接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又将其生硬地接收。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不少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较难形成地理学科思维和素养,进而影响学生的实际运用。而新课程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和启发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将理论实践化,推动高中地理的高效教学。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城市的兴起、城市化的特点以及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与学生的生活极为密切,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了解相关资料。笔者就将生活化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最终的教学效果比预期好,足以说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极为有利。
1、思维感知素养
在地理新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渗透着训练学生时空感知、多角度或多维度思维,拓展思路、开阔视野的能力培养主线。培养学生在对待问题时能宏观把握,微观分析,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地看待地理事物,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所谓时空感知能力,包括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地理时空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时空感知和联想能力、地理时空分布关系的综合描述、概括和分析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是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及时间序列上的位置关系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心理过程,也是地理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具备了这种素养,就可以表现出学生的学科能力品质,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较为顺利的理解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的有序性规律,并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描述表达、联想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和空间结构、时空差异和时空联系、空间运动和时空变化,时空形态、组成、排列及制约关系等不断地对时空表象进行巧妙的、独特的加工改组,形成条理性的、概括性的时空感知,并使无序的地理知识各就其位进而具体化、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中学地理学科能力体系的核心。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阐明地理事物之间和人地之间的联系,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在学习实践中,让学生能运用地理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认识地理事物,把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特点和要素串联起来内化成一个知识体系、综合成一个整体概念,从而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既方便分类存放,又方便提取。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大胆展开想象不但有助于学生冲破常规习惯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无论是对识记性知识还是理解性知识都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益。同时,要转换角度突破思维定势,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引导学生从分析正误开始,再来探索正误原由也是一个很好的逆向思维法。发散思维就是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角度、层次、维度进行思考,它既能使学生在加深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扩展知识的应用,又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重组与综合能力。
2、人文科学素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外,基本素养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正面的、主流的基本素养教育缺失了,负面的、世俗的教育就会乘虚而入,而一个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是很难重新构建的。因此,素养教育就成为了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素养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教育实现的, 其更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地理学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它是一门既可以开阔眼界,又传授了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方法的学科。地理新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如除了爱国主义、国情、国策及唯物辩证观教育等外,还重新构建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新学科体系,突出了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增加了大量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人文地理的内容,这是历史的突破,这些人文科学知识是学生人文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后事业的重要保证。休漠说过:“一切学科对于人类或多或少地有些联系,任何科学无论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归人性。”
在教学中,除了介绍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外,应尽可能挖掘科学知识背后隐含的科学研究历程这种隐性课程资源,通过介绍科学家一些重要发现、研究历程、再现知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人类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积累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来龙去脉,把学生对娱乐偶像的盲目崇拜转移到对科学家及其科研工作的浓厚兴趣上,从而培养和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树立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综合表达素养
学生在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感知、地理位置异同比较、地理位置评价、地理事物时空演变过程、地理特征的综合归纳分析、概括、规律的总结及简单的预测等的过程中都要涉及表达和交流能力,其应主要包括读图、说和写的能力。学生能否正确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他们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中得到确认,例如,学生用语言描述地理事物时间演变过程、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地理特征,绘图表示所学习的地理事物和区域与其他客体的空间关系等。
>> 漫谈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教学漫谈 对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漫谈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例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方案 浅谈高中地理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漫谈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养成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漫谈 漫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艺术漫谈 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探析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运用之地球运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6-17.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4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辛涛,姜宇,王烨辉.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1.
[7]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4):6.
[8]王烨晖,辛涛.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5(09):12~14.
[9]日本教育方法学会.现代教育方法事典[M].东京:图书文化社,2004.299.
[10]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在我校启动.,2013-5~17.
[11]吴爽.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J].教育家.2015(9).
关键词:案例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对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转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不过,目前学校教育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案例教学开展中,不同教师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实际过程中,推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认为地理学习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便能够过关。整体上看,学校管理中,对于地理教育内容及其价值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认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从教师层面,由于尚未对地理教育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地理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会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教师案例素材选择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素材库
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素材来源主要以网络、课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下,如何选择与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则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筛选。在案例选择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识性。因此,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建立系统化、专业性的素材库,教师具体应用教学案例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
(三)案例教学中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引导。相应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也缺乏对于学生案例讨论的指导,甚至存在着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违背的情况。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大多以小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汇报方式为主,而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讨论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提升建议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知
提升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识水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合作及互动性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重点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到地理案例教学中来,在能够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来找出并分析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
(二)确定案例筛选原则,建立案例素材库
案例筛选中,地理教师应该按照典型性、客观性的原则做好案例筛选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参考。在案例素材选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习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点做好案例素材库收集整理工作,结合生活实际做好素材更新。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众所周知,自从我国的教育部门颁布了新课标这一政策以来,教育部门对各所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显然更高。要求学生学习高中地理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成绩,还要求学生树立符合标准的人生观、环境资源观和人口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多元智能理论出现了。今天,本文就来简单的探讨一下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来探讨分析一下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说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下,能够自行解决问题或者说是可以自己研发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显然是指包含很多个方面,国外有一个名人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人类最少都具有语言方面、数学方面、空间方面、运动方面、音乐方面、人际关系方面、自我认识方面以及博物学方面等几个方面的智能。具体主要内容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方面:人类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像外界传达自身的真实感受以及情感波动等一些情绪,也就是运用语言来渲染气氛,这种语言智能主要表现在作家以及演讲人上。(2)数学方面:人类利用数学以及逻辑方面的能力来对一些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以及运算,这种数学智能主要表现在数学家以及科学家上。(3)空间方面:人类自身对外界一些抽象的事物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建筑的一些线条、色彩具有与众不同的感知力,这种空间智能一般表现在建筑师以及画家身上。(4)运动方面:人类运用自己的四肢来像外界传达想法,这种运动智能一般体现在各类体育竞技运动员以及舞蹈员身上。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当我们大概了解了多元智能理论之后,就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巧妙地运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去。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是指含有多种不同的智能,表现在不同的人类身上,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学生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朵花儿都有绽放的理由。教师应该明白学生的差异性,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智能教学方式。教师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运用其中的言语方面、数学方面、空间方面、音乐运动方面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来教育学生,从中发现不同学生适合于哪一个方面并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我们用以下几个方式来举例目前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1.运用地理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显然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然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理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显然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高中地理老师可以运用中华文化中的一些古诗以及谚语来进行地理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智能。比如我们教师在教学高中地理中的“自然气候”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运用大量古诗句来进行教学,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梨花风起正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以及“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丝,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这样在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语言智能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地理相关知识,还可以增强自身的语言智能。2.运用地理图表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所谓的空间智能是指人类对一些抽象的线条、空间结构的认知能力,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运用地理图表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行阅读地理图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教师讲解学生归纳总结的步骤来进行教学,教师选择的地理图表应该是符合教学内容的图表,图表难度是由简单逐渐升级成困难,一步步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比如,我们教师在进行“气温分布”这一章节的讲解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每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表”进行读图,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来找到一些常见的等温线,比如20摄氏度、10摄氏度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来找出不同的等温线的经度纬度的数值以及分析讨论周边的气温分布特点,最后再由教师来进行一个讲解。学生自己再进行一个归纳总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有一个引导的作用,具体的学习都是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的,这样多学生培养自身的空间智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脑袋里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个图表,这是只学习理论知识的文字不能相比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都知道随着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教育部门颁布的新课标政策的实行,我们对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更高了,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地理理论知识好的学生,更应该培养出多元化人才。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明确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并且制定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并且加以实施,文中只举例了其中两个方面(运用地理语言、地理图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还有一些策略也是可以进行教学的。
【参考文献】
[1]杨效鹏.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DOI:10.7666/d.y2115935
[2]滕之燕.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比较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规定地理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考试命题、教学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同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学实施建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指导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本文将对2003版与2016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两版本)中的“实施建议”进行简要比较,分析其共同性与差异性,了解两版本课程标准的继承与发展,以便更好地领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比较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是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第一部分内容,为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实施以及课外教学进行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和指导,促使地理教师更好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更有效进行地理教学活动,达成地理课程教学目标。表1为两版本“教学建议”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具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两版本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均涉及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观察、地理实践、地理探究等方面的实践内容,并且从实践活动的选择、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相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列举具体操作案例,给予指导性意见。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在新版课程标准中得以强化,是新时代地理课程改革深化的要求,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发展的体现。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注重地理实践活动,转变地理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实践,增强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学习,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
其二,两版本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都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基于信息技术构建地理新型课堂,丰富现有教学形式,改变学习方式。强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习范围、增加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师生互动、发展学生思维等。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可营造直观、生动、实时的地理学习环境,促进地理课堂教学开放多元,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开放空间并提供平台。
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差异性表现为:其一,新版课程标准表述内容与文字大大精练,对2003版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地理观念、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三条内容进行了删减与修订,融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中。
其二,新版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强调重视问题式教学,即以问题整合内容,以问题为引领,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增进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比较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是教学“实施建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提供评价角度与建议,为教师评价学生、评测教学成果提供新思路与适合方式,为学生成长发挥重要激励与l展功能。表2为两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比较。
通过表2可以看出,新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变化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新版本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强调思维结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明晰地理概念、增强地理判断、地理推理的能力,关注学生思维。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方式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如采取开放式提问,促使学生思维清晰可见;使用结构化评价方案,尤其提出思维水平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并且做出详细说明,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而2003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主要从三维目标的达成方面进行评价阐述。
其二,新版本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还强调表现性评价,指明在演示过程、实验与调查过程、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评价,一改过去三维目标评价模式。随着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在原来三维目标评价基础上,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表现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真实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应用知识、整合知识、决策交流等能力的形成,主要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内容渗透。
两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在评价方法选择与使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相似性。
其一,注重评价形式多样。除传统书面测试、口头表达、作业等形式,且可以运用评语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方式。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同时列举出具体可行案例,为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提供帮助。
其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2003年实验版提出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2016年征求意见版则提出在建立档案袋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设计制定评价量规与档案袋的内容及形式。在教师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更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的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许多共同点,也具有差异性。一方面,两版本课程标准有“持续发展”和“一脉相承”的态势;另一方面,新版本又有许多创新和突破,这是地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符合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N].地理学报,2016(7).
【关键词】乡土资源 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30-03
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诠释了深化发展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可见,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由此,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问题,成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重点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地理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原始土壤”,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本文将依托地理课堂教学,基于桂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探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乡土资源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又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学习者通过地理学习后获得的较为稳定且更能影响学习者适应时展、未来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终身发展的一种品质。林培英老师基于对高中地理学科属性的共识,认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可以确定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本文将围绕这四方面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
(二)乡土资源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所谓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人们生产生活等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乡土地理资源具有感知性、原创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这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透彻地掌握地理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总结归纳、自我认识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热情和地理素养。
二、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运用乡土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即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湘教版地理必修 Ⅱ 中的“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以桂林市的城市化过程为案例载体,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人地协调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见表 1)。
【案例分析】本节课中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并能够使土地理案例和教学案例融会贯通,着重强调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设计的意图为:(1)利用桂林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资料进行对比,探讨分析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对家乡的热爱。(2)利用鲁山水泥厂、苏桥电厂、桂林市交通、居住和就业状况等案例分析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弊端,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对家乡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同时,利用临桂新区和桂林到永福的交通方式变化的案例,使学生看到城市化发展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3)结合教材中昆明市城市化案例,探讨桂林市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促使W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感。
(二)使用乡土图表,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综合思维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去分析、归纳和判断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剖析地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相关结论的思维方法。地理图表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兼容性强等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类地理图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用图技能,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I 中“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并结合乡土资源,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见表 2)。
【案例分析】本节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资料,并使用乡土地理资源,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入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本设计的意图为:(1)读桂林市乡村、城市聚落图掌握聚落的概念和分类,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运用案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将教材中阅读材料“半坡村落”换成“桂林史前洞穴聚落”,增进学生对家乡发展的了解。(4)以“桂林市”为例作为扩展探究,使学生在熟悉的地理环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三)构建区域认知结构,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赋予了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根本。我们可以从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特征的角度出发,去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地理差异、区域开放性等认知结构。此外,区域认知可下设“区域描述”“空间理解”“地方感”等不同层次水平的二级指标。因此,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好的感知度,能更全面地进行环境感知描述,理解区域内事物或现象的区别和联系,易于激发学生地方归属感。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发展差异”中的“南方与北方”部分内容,就可以通过构建区域认知结构,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对比的形式对南方(以桂林市为例)和北方(以哈尔滨为例)的自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限制、面临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见表 3)。
【案例分析】本环节采取以小见大的形式,利用乡土案例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扩大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迁移。(1)让学生从总体上分析哈尔滨市与桂林市这两座不同城市所代表的区域各自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特征,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体现整体性思想。(2)对比两个区域的特征,提高学生对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问题分析、知识迁移的能力。(3)分析南北方的优劣势及其发展方向,让学生体验区域评价和规划,进一步认识到区域间的联系性,并懂得区域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实践性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实践活动,能够使课程内容更丰富,使探索空间扩大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学习后,可以设计对桂林市猫儿山的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见表 4)。
【案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1)积极开发身边的地理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体验式的学习平台,通过让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让学生参与、动手、观察、记录、思考、分析、发现、总结,全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主动、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通过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加强团队合作,加深实践体验。(3)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迁移和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Y语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扩大了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应加强乡土地理资源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效果,提出更多的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理素养教育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鲍涵,崔天顺,赵爽,李小敏.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桂林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
[3]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连彬.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05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幅员辽阔,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地理素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各大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时,除了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抱以更大的期望,也对人才综合素质水平寄予厚望。而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最佳时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地理素养,促进学生在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中贡献自身力量。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
一、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人地协调从更加通俗的角度分析就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追求一种平等、融洽的相处方式,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前提条件。
我国经济传统的发展方式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虽然在经济建设和自然改造中取得显著成果,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问题也很严重,如果在以后社会发展中,依然采用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那么地球资源枯竭的可能性便会随之增大。为了保证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和后代健康可持续发展,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就要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人地协调的观念,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人地矛盾和处理方法,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人地关系。例如我们在讲解环境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调查家乡的一片荒废土地(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人地协调的观念去探讨这片土地荒芜(或不合理利用)的原因,提出合理利用开发这片土地应采取的对策建议。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在讲解全球气候变暖时,就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温室效应现象产生原因、产生过程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学生分析出温室效应最主要影响的因素是二氧化碳后,再引导他们对温室效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进行探析,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环保意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解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时,课本是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的。在本节课的讲课过程中要注意拓展延伸,不要把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一个个孤立地分别讲述,要引导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发展中对地理资源运用不合理的事实。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才能制定出更好的治理措施。
学生学会运用综合思维,可以透过事物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从挖掘内在联系的角度,对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教材知识,对产生这种联系的原因、经过、结果进行探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特征和发展规律,用辩证思维解释生活中各种地理问题。
三、区域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矿产资源分布。在我国西部很多地区,矿产资源很丰富,如新疆、青海、贵州等地。很多地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地域特色,如东北地区的林业和冰雪产业、的雪山、江南地区的园林等,只要学生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特色有了基本的认知,再学习深奥的地理知识就会比较简单。因此教师应该传授学生区域认知的方法,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区分不同地域的地理现象,运用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认识当地地理环境与人们生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理念。
四、地理实践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关键词:兴趣;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学习主体;活动探究
高中地理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很多内容既涉及了人文科学也涵盖了自然科学。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真正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的新时期的高中教育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高中地理学科来说,参考文献:也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高中地理学科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优势来开展教学工作。为此,有经验的教师总结出了运用“缩小师生距离、多种电教手段、多种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的教育教学经验;但也有教师过多地花费心思设计活动的形式,为兴趣而活动,从而忽略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和知识本身的传授;更有甚者为了一味追求兴趣,把地理课堂变成了展示才艺或传授其他科目知识的主阵地(当然前期的,引导性的和适当的是可以的)。为了激发兴趣,我们可以讲述奇闻轶事,也可以设计新颖的活动形式,更可以通过其他一些辅助手段,但这都是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这些外在动机易波动,一旦环境改变,行为也容易随之消失。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最大的价值就是知识本身的实用性给学生们带来的成就感,而不简简单单是分数的高低,这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关注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在教学设计上要立足于学生深入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求来精心预设教学流程,使学生们逐渐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这样学生们才能够逐渐发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学习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学习效果才会越来越好。
二、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习惯
高中地理学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部分知识都需要通过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地理地图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除了教材中所呈现的信息,也涵盖着一些隐含的信息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说地图不仅仅是教材知识的一种呈现形式,也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汇总与延伸。正是因为地理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学生们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教材中的文字信息,更要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学会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的学科素养才能够得到提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很多地区和学校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不是很系统,所以在高中教学中,特别是学生识图、读图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水平开展教学活动,而不能简单地、单一地讲高中的知识,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联系和衔接,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们实现由文字信息理解到读图能力提升的飞跃,学生才能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素养和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培养学生“对终生有用地理”的素养
学科素养是现在高中教学一直都在强调的一个核心词汇,高中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对此,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就指出“只强调要学习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体区域的自主编写权下放给编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也有自,处理教材和运用教材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弹性。为了更好地坚持图文结合的学法指导和坚持由图导文的能力培养,为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我们要将初中的地理教学与高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在教学中,要贯彻三个原则———能够让学生推出或分析出的结论,教师不先直接讲出来;能够让学生形象化理解的知识,教师不抽象讲述;高考考查的知识点,教师不回避。结合近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地理学习的重点在于:1.地理常识的熟记,地理名词的熟记和区域地理的熟悉,地图的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2.基本概念的理解,专业术语的记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熟记和掌握,并且学会运用这些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范例的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具备图文资料分析和解答能力。熟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之后,便可抛开教材,将学习的空间扩大到生活中、自然界,看到一个区域,就可以从气候、地形、资源、自然带、工农业、人口、交通、政治、历史等方面进行思考。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对终生有用地理”素养,这也是现在高考对我们学生的要求。为适应高考的命题趋势,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我在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侧重四种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简单计算能力;由图导文的推理分析能力;由图到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尽管我在教学中坚持读图的学法指导,强化读图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和认知层面的差异,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学习地理的五个不同层次:一味死记文字的最低层;图文各记的第二层;由图记文的第三层;读图导文的第四层和心图口文的最高层。我们要尊重这些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正确地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逐渐在提升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实践中,笔者仅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深入教学为着手点,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观点,当然这既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成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兰萍.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探索[J].文教资料,2006(3):81-82.
[2]李端蓉.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J].龙岩师专学报,2005(23):173-174.
[3]朱继美.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0.
关键词:PBL模式;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同时,新课程改革还十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也称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现在已成为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来解决问题,以获得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形成基本的学科能力。微课是指以微视频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将微视频应用于教学中,形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微课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得不到专业指导的困难,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同时,微课还能够实现泛在化学习,利用移动终端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总之,无论PBL教学模式还是微课,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将PBL模式和微课相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弊端。
二、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流程
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主学习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实际情境中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是合作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实验等方法,解决疑难问题。第三阶段是系统建构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组织学生及时复习。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以上三个阶段具体可进一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一)围绕驱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驱动问题是PBL模式的核心,一个好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问题。好的问题应具有内容相关性、接近真实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内容相关性是指所设计的问题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使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呈现,进而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接近真实性是指问题要来源于真实的环境之中,教师需对接近真实环境的问题进行教学处理,使其适合教学。趣味性是指问题要有意思、有价值,能够吸引学生进行持续探究。趣味性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设计:一是给予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探究;二是让学生获得价值上的认知,问题具有实际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均有用,让学生感知到知识的价值,自然而然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二)观看相关微课,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向学生展示驱动问题之后,学生便进入了问题探究阶段。一般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展示问题之后,学生因缺乏相关的资源,或因不会制定探究计划,或因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往往无法进行有效和深入探究。而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则不然,在教师展示驱动问题之后,并不要求学生立刻着手探究,而是会让学生自主观看微课视频。由于微课视频能够很好地将重点内容呈现出来,并能够运用教学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因此,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之后,已经形成了对基础知识的基本建构,在头脑中建立了思维表象,这种思维表象有助于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问题探究。
(三)聚焦主题,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在观看相关微课视频,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便可进入小组合作探究阶段。小组合作探究主要是对真实情境问题进行探究,在对真实情境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应用训练。这一环节是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流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小组活动给予必要指导,但具体的活动则应由学生完成,教师不必过多干预。
(四)以多种形式展示成果,得出结论
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是以问题驱动为核心的,最终要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也就是探究的成果。成果的展示可以是手工制作的模型、小论文、Powerpoint课件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五)归纳总结提升,形成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归纳总结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这种方式可以形成完善的技能树,对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大有帮助;二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教学内容绘制成完整的思维导图。
(六)达标检测,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所谓温故而知新,学生通过复习可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获得新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微课复习,重新观看一遍微课视频,产生新的体验。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套针对性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也可以通过课后练习复习,课后练习可以由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自己编写,也可以借助网络题库自动生成。
三、问题和展望
实践表明,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可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利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但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控力,否则便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可以预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必将成为一种常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融合类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高中地理教师纷纷开始将各种新型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运用到地理课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极大的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促进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加强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类型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模式落后
由于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应试教育理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再加上迫于高考的压力,致使他们一直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是非常不利的。例如,在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课时的知识进行授课时,教师往往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点直接传授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记忆相关的知识点和考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缺乏对知识主动思考和获取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2)教学方法不当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同样体现在他们对地理知识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上。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师应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确保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往往会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下”,教学效果不佳。例如,在对“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很少会有教师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面对大量地形图判读知识时,部分学生会难以消化,进而打击到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教师教学效率未能提升
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授课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知识,并通过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以便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在这样的地理课堂中,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地理知识和应试技能,但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地理知识很少,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一学就会、一做就忘的原因。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教师需要不断重复的之前所教内容,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将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文地理差异和自然地理差异、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等知识点讲解完后,就会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以此来应对考试。但随着考试的结束,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就会逐渐消失,教师在复习阶段需要重复为学生讲解,进而影响到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2.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得到有效体现。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高中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的活泼生动,增强地理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有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手段有限,教师只能够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和教具进行辅助教学,而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地理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复杂多变的地理现象,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有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
(3)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广泛应用,给传统地理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同时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地理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本上的文字和插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获取,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由虚变实、化繁为简,进而为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和拓展学生探索地理知识和交流合作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3.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类型
(1)地理信息技术与学习内容的融合
在《高中地理课程标注(2017版)》中明确提出“在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中应纳入地理信息技术相关内容,并作为一个选修模块,具体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数字化生存四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数字化生存的技能,并在日后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在地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深化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对《辨别地理方向》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将如何利用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辨别方向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辨别地理方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利用GPS辨别方向和导航的实例,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的先进之处。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GPS的应用方式,让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灵活的运用GPS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升学生地理综合运用能力。
(2)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相融合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很多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在对这些概念学习和理解时会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传统地理教学手段和工具有限,不能很好的将抽象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呈现出来,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进行融合,共同辅助教学,增强地理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重现地理现象、实时观测地理数据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地理概念进行理解,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对“地球的自传和公转”这一部分的地理知识进行授课时,由于这一地理现象是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地球自传和公转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相融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采取动画模拟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场景,然后再借助地球仪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原理。通过这种直挂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这一部分的地理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
(3)利用学习软件,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解过于片面,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简单的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知识呈现的方式和优化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停留在替代传统教学工具和手段层面。实际上,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被运用到教师的教学过程,还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学习工具相融合,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全新的方向和思路。比如,目前有很多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和平台都具备监测地理数据的功能,教师就可以根据地理数据就真实的地理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验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例如,Earth、Living等地理信息技术软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气象要素和地理数据,如气温、相对湿度、风力等。高中地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相应的工具,实时捕捉校园的气温数据、风向数据和降水量数据等,并与这些地理信息软件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和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而且对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的融合并不是一种固定形态,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辩证的看待不同融合类型,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类型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孔德宇.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类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24).
[2]韩玉红.试论信息技术和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J].新课程,2020(42).
[3]李金珍.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融合的教学实践[J].当代教研论丛,2020(08).
关键词:高中地理;比较法;合作;兴趣;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及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也是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基本理念。而高中地理比较法是一种简单明了,对比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教学核心是对知识概念的梳理和整合,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书本知识内容,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至此,本文就依据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教学标准,将地理比较法合理地应用于高中地理所要注意的问题中,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1.地理比较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中地理是一门逻辑性、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区域性较强的自然学科。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知识就要全面地对地理概念进行总结整合,有效地引入地理比较教学方法就十分重要。介于高中地理学科内容知识的多样性,地理比较法也十分多样化,包括类比法、借比法、纵比法、中心内容比较法、横比法和综合比较法六大类。这几种比较法可以很好地将地理知识进行梳理整合,简单明了地展示给学生。各种地理比较法应用于高中地理中的数据统计比例如表所示。而多样性的地理比较方法可以将两种不同的地理概念知识之间的相关性与区别性很好表示出来,并在日常教学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强调。将生活中的实例更合理地引入到课堂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熟练地将地理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现象。同时,这种引入多素材、多资源的对比教学方法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地理比较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1)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增加课堂的枯燥性,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即使地理比较教学方法有很多优点,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在应用地理比较法时就要灵活地结合其他地理逻辑方法,增加教学模式的多元性,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例如,我们学习高中地理(鲁教版)“水圈和水循环”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书本知识对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进行讲解。然后引入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进而让学生总结洋流对渔场的影响。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地理比较方法,对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进行分析。然后将四大渔场的地理所在图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的地理位置分别在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流处。这种比较方法就可以直观地再现这几大渔场的共性,进而总结出四大渔场的分布特征和洋流的关系,得出洋流对海洋产业的影响规律。但是,仅仅借助比较法将各种渔场的地理特征进行分析还不能全面地再现其规律。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再现各种渔场的地理特征环境。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围绕学生认知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知道,高中生已经接近成年,有自己的判断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展开教学互动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教学知识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时,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时,学生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对比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破坏程度。但是,很多城市的学生对于环境的破坏意识不强。他们大多时候都在城市生活,对于水资源及土地环境的泛滥砍伐意识不够强烈。而农村的孩子对于环境的破坏意识更强。因为当前农村很多地区存在乱砍、土地资源荒废、河流污染的现象,对农畜牧及人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多媒体的形式,结合具体的数据图表直观地将环境破坏前后的影响展示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交叉分组,认知水平均衡。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3.总结
综上可知,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及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引入地理比较法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设计推广;围绕学生认知特点来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