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讲解范文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讲解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讲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讲解

篇1

【关键词】问题中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仅要为学生们讲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也要激活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并发表见解,这样才能够培养高素质水平的高中生。

1.布置预习任务,课前先预习

为了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在讲解前要为学生们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在课前先预习。这样学生们就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问题教学法也就能够在课堂当中得到更好的实施。同时在学生们预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求他们从中寻找发现的问题,在巡视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解答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前预习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要寻找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这就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要求学生们能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找出与文本当中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好能够提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其次在高中历史课本当中,很多资料是没有涉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多读史料,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学会用历史思维来分析甚至解决问题。比如,在学陆和台湾关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询问自己的爷爷奶奶是否知道大陆和台湾关系变化的过程当中发生过哪些故事,让爷爷奶奶为自己讲述历史史实。然后,教师还要让学生们自己搜集对大陆和台湾有影响的历史事件的图片,再结合教材中已有知识适当取舍并加以整理,最后,再网上搜索时事材料结合当前大陆和台湾的局势,进一步预想以后海峡两岸的关系走向,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2.合理设置问题,课上多思考

高中历史课堂当中如果基于问题为中心,那么问题设置是实施问题教学方法的核心。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合理的为学生们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首先问题设计应该有指向性。也就是说每个问题要针对至少一个知识点。问题源于基础知识和基础的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有能够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水平。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时刻围绕重点,让学生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能够牢靠的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西周的宗法制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根据宗法制的定义你觉得它与分封制有何关系?这种问题都对照课本当中的基础知识点,会让学生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仔细回想课本当中的基础知识,从而巩固基础知识。

其次,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整体性。问题设计的整体性是指要能够将相似性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时候,关于西周分封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已学知识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再想象如果自己作为周王,如何有效的统治管理国家,如何分封土地,在分封的过程当中会有哪些问题会发生。这些问题的发生有说明了什么?这样一个整体的问题有内在的关联性,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更全面地掌握西周分封制。

最好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们作为一个历史的探索者与研究者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时候提高自己的历史水平。比如在讲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课后,可让学生思考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间有何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对旧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从横向了解历史轨迹及其之间的联系。

3.反思历史事件,课后会总结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们反思历史事件,学会课后总结。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们在宏观角度上能够温习课堂当中学习的历史知识,构建学习框架,以便日后的复习。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提问某个学生在这个课堂上整体讲了哪些内容,让学生们通过回想课堂当中讲解的内容知识点,对于刚刚学习的知识有所巩固。其次,在温习知识点之后,教师要为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是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能够将学习到的历史知识进行升华。比如在讲完的历史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前日本首相高层等参拜靖国神社,对于侵略罪恶表现出冷漠麻木的态度,日本的这种嘴脸令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愤怒。请问日本美化侵略历史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因?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引发学生们关注当前的时事政治,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并且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既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又能够用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时事问题,更理性地看待历史与现在。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当中,教师要在课前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课前先预习;在课堂当中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多思考;最后,要让学生们反思历史事件,课后学会总结。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们拓展历史知识,同时让学生们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基于问题为中心讲解历史知识,才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水平,使得学生们在备考压力下发现学习历史的乐趣。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创新

高中历史教师承担着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时,必须结合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特征,设计出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还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成效进行一次综合规划,进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历史学科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历史教学一般侧重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无论任何学科的学习,其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具有多样性,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以传授历史知识信息为主的高中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为基础性的历史知识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以及形成科学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最根本要求。它不仅为学生由感性的认识历史逐渐转变为理性的认知做了铺垫,而且也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必要过程。由此可见,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信息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是每一个历史教师都必须认真把握的一个内容。

(二)历史教学一般侧重于让学生归纳历史知识,以此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高中历史教学的知识构架是在基本的历史人物、事件及时间的基础上建立的,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前提。如果学生对基础的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固,就不能具备足够的历史知识积累。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教师往往侧重于指导学生在足够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对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总结,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学习技能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历史教学一般侧重于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大都是普及性、基础性的知识,学习起来的难度有所降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主动学习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然而,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总是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多次讲解和分析,这实际上就与新课标所要求的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违背,无法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准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针对这一点,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这样不仅避免了教师大量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还提高了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的掌握程度。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是相对于历史教学的目标设计、价值观和情感的指导、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探讨、教学器材的准备,以及教学方法和过程的选择等而言的。虽然以传递基本的历史知识为基础的历史课程设计不反对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也不排斥学生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展现自身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水平,但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必须依附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恰到好处,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简而言之,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重视对基本历史知识的巩固复习策略的设计

掌握并理解历史基础知识信息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达到记忆历史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图标、数字、视频等一些比较容易被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形式进行复习和巩固。关于这一点,相信广大历史教师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实际运用时必定会更加得心应手。

(二)教师应重视对不同的归纳方法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有真正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尽量采用随机的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而不是硬搬硬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师应重视对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的设计

历史课程的创新应该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并且敢于提出疑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多安排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同时,由于现阶段历史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减少,也更加有利于教师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

总而言之,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一定要严格遵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坚持以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历史基础知识为基本要求,教给学生必要的归纳方法,坚持合作互助学习和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情感态度,从而使学生和历史真正地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王俊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 历史教学,2006(06).

2.陈雯.情境与协作――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重点[J].中国校外教育,2011(07).

3.林尾龙.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J].科技信息,2010(31).

4.潘海波.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新探究[J].考试周刊,2012(06).

篇3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新课改;自主学习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求教师将学生从历史课堂“喂养式”的教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积极转变为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这种提倡多元化、层次化、梯度化的历史教学,不仅能“活化”单调枯燥的历史课堂,同时也为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分析历史问题、探究历史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实现平台。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导向标,从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新课程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一、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授课方式枯燥单一

众所周知,高中历史课程具有课时紧张、知识点繁杂、记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在高考的重压下,很多历史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知识的溶解量,通常会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来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课堂形式。由于教师在课堂对知识点的讲解、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思考的时间可想而知。这种以画重点、押考题的“授之以鱼”的历史课堂形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因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和沉闷导致学生的课堂效率迟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很多历史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理念比较落后,极易单纯的将历史看成是一门考试科目,而忽视了历史在学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形成、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种仅仅为了“授课”而“授课”的历史课堂,不仅无法深层次挖掘历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同时,也容易使得历史课堂陷入应试考试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一刀切”现象严重

俗话说:教师是学生灵魂的铸造师。孰不知,学生既是教育的主观承受者,又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构建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建立以学为主、教为辅的授课模式,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问题、探索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从而在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让学生由“让我学”积极转变为“我要学”,逐步实现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的转变。

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很多教师为了保持课程进度的统一性、一致性,通常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授课速度,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性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了学生一味的为了追赶教师讲课“步伐”而疲于誊写课堂笔记、死记硬背疑难点。这种层次不明、梯度不分的历史课堂,极易使得高中历史课堂陷入“好学生吃不饱,坏学生吃不了”的尴尬境界。

二、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质量的措施

(一)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优质高中历史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选取难度适中、层次鲜明、实用性强的历史素材来丰富课堂内容、充实课堂形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观、可想、可操作的全方位、立体化、全面性的历史学习氛围,从而在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谆谆善诱、步步深入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爱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时,教师可以采用图片、映像、网络、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课堂的历史感、凝重感和现场感。同时,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在配以声情并茂的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消除疑问、深层次理解知识点。这种表现新颖、层次鲜明、师生互动的历史课堂形式,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也为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陶行知曾经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针对性强、代表性高、梯度性明显的教学手法,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真实实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的历史课堂目标的实现。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着重进行基础知识背记、知识疑难点归纳、基础知识练习等学习;而对于学习能力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允许其跳过基础题目,而让其根据自身能力进行自选题目性质的进行拔高题训练、知识体系构建、简单课件制作等活动。这种层次分明的历史课堂,不仅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加强师生间交流、生生间互动创造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结束语

科学、合理、规范的历史课堂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第一步。因此,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层次鲜明、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来增强历史课堂的灵活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变,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真正发挥其学习主人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丽明.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08).

[2]郭争杰.高中历史“异步”教学法研究[D].河南大学,2006(08).

[3]王欣.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10(05).

篇4

【关键词】高中 艺术生 历史教学 方法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探究,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艺术生是区别于普通文、理科学生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动机普遍不强;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训练要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历史教学在时间上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成为当前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一、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都会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中艺术生需要有一技之长,因此高中阶段重点任务是学习音乐、体育或者美术等特长,这就使得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历史课作为文化课中的非主干课程,本身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艺术生大都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可学可不学,等高考前两个月再来学习和背诵还为时不晚,所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上,都很难保证历史教学的效果。另外,高中艺术生以艺术技能见长,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也很一般。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更具有深度和逻辑性,艺术生学起来往往感到很吃力。例如高中历史在讲述各朝生的重大事件时,往往会依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顺序对其做横向梳理,许多艺术生本来就对各朝代的先后顺序都掌握不清,高中课本把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进行的这种横向梳理,他们学起来更是云里雾里,就这样艺术生薄弱的历史基础给历史教学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2.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一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教师造成的。一方面,许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问题。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对艺术生历史教学不够重视,认为所有的艺术生都只重视艺术技能而不在乎文化课的学习,所以这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应付了事,这样的教学态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给高中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的质量一般不高。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储备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当前学校和师生都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因此学校为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大都质量一般,这就使得历史课堂往往鲜有生动、枯燥无味,于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

二、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1.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发挥主导性作用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肩负着编写学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一系列重任,所以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想改善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提升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师德素质,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做好历史教学不断地积蓄资本。例如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中提到“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点,而且还要了解“什么是简仪”、“简仪的用途是什么”等相关知识并将其讲解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要培养“民主型”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校要让历史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课上多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真正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课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巩固所学,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效果。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艺术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历史教师要想对其开展好历史教学,首先需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兴趣需要,并在了解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诸子百家”这部分内容时,一位历史教师为了培养艺术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帮助艺术生加深记忆,精心设置了一个场景:“在一条很有名(名家)的大道(道家)上有一位儒(儒家)者,他左手拿着一瓶墨(墨家)水,右手拿着一本法(法家)学著作,这本法学著作里既不讲述玄妙的阴阳(阴阳家)之气,也没有高深的纵横(纵横家)之说,而是记载了一个农家(农家)中所发生的杂七杂八(杂家)的小事”。历史教师利用历史知识创设出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快乐中好学历史。

3.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夯实艺术生基础知识

“授课―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往往由教师一人主导课堂,学生则参与甚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对这种理论灌输式教学大都存在抵触心理,缺乏学习热情。新课改背景下要想优化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努力丰富历史教学的手段,重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的课件以电子版形式保存,且易于对课件进行修改,这将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展开教学,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此外,高中历史教师在为艺术生授课时,还要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做好由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过渡与衔接,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方便于以后的进一步教学。

三、结语

总之,虽然高中艺术生在历史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只要历史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勇于应对教学中的难题,历史教学的效果就一定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综合能力;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31-1

江苏高考模式越来越成熟,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越来越契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从侧重基础知识到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成三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综合类的全面考查这三块目标的题目,无疑是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考查。

2011年江苏卷中第22题就很好地阐释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原题如下: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有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00字左右。)

该题突出了新课程的“探究性”、“开放性”理念,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高考考查方向的必然趋势。这就必然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入改革。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当从传统的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谓综合能力,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对于历史学科来说,综合能力可以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等。这么多的能力如何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逐步培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标准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指导我们进行历史教学有着前瞻性的意义。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一个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坚持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首先要正确理解史与论的相互关系。“史”就是历史材料,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考试说明》中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其中就明确说明:“历史阐释能力,其中包括: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史论结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运用大量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材料出发去思考问题:“材料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努力做到论从史出,每一个结论都要有相应的历史史实作为依据。这样,在考试做题时,学生才有可能做到答案从材料出发,史论结合,而不是空谈一气,不知所云。

三、课堂多用新材料、新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解释能力

现在高考越来越多地引用新材料、新情境、新视野,这就对学生们的解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更多地搜集和教材相关的新材料、新情境,比如在课堂上引进东、西方学者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新材料的探究、解释能力。

四、以“导”代“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综合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进行指导,而不是把已有知识全盘教授给学生。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遇到困难时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教师从旁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以古鉴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爱国情感

篇6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推进,为了响应国家高中教育改革的号召,落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教学理念;也为了改变现有的高中历史课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历史常识,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领会优质高效课堂的含义,改变现有的历史课教学策略。

关键字:实现;优质高效;高中;历史课堂

一、优质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简介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课改理念的思想的不断推进,为了达到使高中历史课堂达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乐学易受的学习效果,历史老师和学生都在渴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呼唤历史课堂的教学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前,虽然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已经备受高中历史老师的喜爱和追捧,但对于优质高效教学的含义,目前教育界和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大多数人一致认为:优质高效课堂应该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完成更多更优的的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完整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在教学结果上强调教育教学的高效果、高效率和高效益。

二、实现优质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的措施研究分

(一)历史教师认真备课,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众所周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现优质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历史教师精心备课是必须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参等知识方面,还要备学生等受众群体方面,还要关注一些课外的知识和大事件。

首先,是历史教师的知识准备上。历史教师备课时,要以课程新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本,并参考相关的教材、教参等,做好相关习题,把每个知识点有条理的整合清楚,力求用简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其次,历史教师,要备好课,还要备课堂学生。了解他们现有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对新课的认识及学生之间的差异等。针对学生的差异,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知识细化,争取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知识,学会本堂内容。

(三)转变思想,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1、合理导入,吸引学生

在历史课堂开始阶段,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历史故事、影视动画等适合本堂历史课程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高效性。

2、改善新课讲解思路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如在讲授明清文化时,特别是对四大名著的讲解,历史教师可以制定精良的表格,让学生根据所观看过的四大名著影视剧和相关书籍,让学生进行先行的了解,然后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在进行评析和讲解,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本堂课的记忆。再如,在讲解《西游记》时,可以先让学生回答本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如《西游记》的作者、题材、反应的主要内容等,然后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进行评析,接着历史老师在进行最后的总结,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就会比传统的授课方式,历史老师的直接讲授会效果好很多,从而有利于实现优质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四)针对性的布置历史作业

历史作业的布置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尽心挑选作业,尽可能做到“少而精,并且有针对性的评讲”,布置那些基础知识和拓展练习相接的题目,也可以适当布置可以协作的作业,这样通过合作,增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7

从高中历史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实例分析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高中历史作业创新的方法,让学生爱上作业,不再对作业产生畏惧心理。

关键词:

学生 高中历史 作业 创新设计

作业在教师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对学生上课学习知识的巩固与吸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业是教师对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总结与升华,是对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可以有效地了解课堂教学的效率,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作业应采取多样性的方式进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下,高中历史作业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中历史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中机械重复性知识多,实践应用类少。

高中历史作业中,对知识机械性记忆的内容占据了大部分,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考查的比例较少,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

(2)作业内容抄袭现成的教辅书,缺乏针对性。

目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教辅书中的题目进行整合,不针对本班级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多样性的布置,导致学生对历史作业产生厌烦情绪,不想做历史作业。

(3)作业缺乏批改、讲解的过程,师生间缺少作业交流。

历史教师在布置完作业后,对学生的作业不进行批改,也不进行讲解,学生在做完作业后,对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一题目,以及做这一题目有什么用产生疑惑,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做历史题目的欲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在学生上交了作业之后,及时就作业中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答疑,解答学生的疑惑,提高他们对历史作业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实例分析

1960年,德国教育学家对高中生的作业进行分析研究,将作业的作用依次分为以下六个方面:(1)巩固基础知识与技巧;(2)扩大知识面;(3)将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4)运用掌握的知识到特定的事例中;(5)运用掌握的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6)延伸到新的课题中。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只发挥了作业的第一个作用,而达到第四个作用已是少数。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本人将作业运用到第四个作用的实例。模拟情境,表演性作业:浪漫的旅行———文艺复兴之旅。作业介绍:你作为一名旅行社的工作人员,现在接到一个旅行任务———某一个由学生和一些爱好艺术的人组成的旅行团,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和思想家充满了崇拜之情,想要对他们的家乡以及工作的地方进行参观。现在,旅行社派你接待这个旅行团,根据团员的要求,设计出令其满意的旅行路线。同时,团员附上了其感兴趣的欧洲名人名单: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伽利略。作业评判标准:将作业分成A、B、C、D四个等级,每一个等级的评判标准如下:A等级:(1)能够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旅游规划线路图,并对每一个参观景点进行详细的标注,景点标注要科学、符合逻辑,每一个团员可以明确地了解参观路线。(2)在每一个景点旁进行详细的解说,对每一个景点参观的理由以及其具有的典故、历史意义进行详细的阐述。(3)能够详细的口头对旅行线路进行解说,准确回答团员的提问。B等级:(1)能够制定出一个较为详细的旅游规划线路图,对其中大多数景点进行标注,景点标注较为科学,有逻辑,团员能大致了解参观的线路。(2)对参观景点进行较为详细的文字解说,但只对参观的原因进行解释,对其中的历史意义的解说相对缺乏。(3)能够流程连贯地对旅行线路进行口头讲解,较为准确地回答团员的大多数提问。C等级:(1)具有旅行规划线路图,但线路规划缺乏合理性,景点标注混乱,部分团员不能够理解线路。(2)对旅游线路规划有总体的说明,对参观的缘由进行阐述,缺少历史意义的表达,缺乏各个景点的详细解说。(3)能够对旅游线路图中的景点进行简单的口头解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弱,不能清晰地回答团员的问题。D等级:(1)具有旅行规划线路图,但图中参观景点标注不清楚、混乱、不科学。(2)行程规划只有框架,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3)口头讲解不清楚,态度不认真。此次作业是以情境表演的形式展开,注重学生口语的表达,同时也兼顾到作业实体作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查内容全面,因其新颖、有趣的形式受到学生积极的响应。在此次作业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认为历史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同时也充分给予了学生发挥个性的机会,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特点自由设计,发挥创造力。我从此次作业中也了解到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发掘了学生的潜力。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倡导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满足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作业方式,让学生爱上作业,不再对作业产生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作者:马乃军 单位:江苏省淮安中学

参考文献:

[1]黄牧航.论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篇8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问题意识是对事物的深入把握和缜密思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学生认识事物的冲动性和内在思维的活跃性不能被激发,而且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也会被限制。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有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们学会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1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发现问题,有问题意识是高中历史学习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有一下两方面意义。

1.1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创新学习模式,改变历史教学中不合理的腐朽的落后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习质疑和提问,而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因此,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改中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学会在问题中学会质疑,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2提高创新精神的需要

创新精神是推动人类历史的基本动力。在新课程改革中,学习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断用发展的眼光去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学会学习,形成“创新性学习”。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提问开始,让学生喜欢上历史学习,学会历史学习,从而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两者相互促进。

2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现状

2.1教师观念落后,教学缺乏新意

在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中,主观的自身因素和客观的师资条件上的限制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秉持着落后的教学观念传授知识,他们直观地采用灌溉式教学方式,老师固定化地教学,学生程式化地学习,学生知识简单地学习了知识,而没有真正地理解掌握,学习很难有大的进步。另外,许多老师设置的问题太简单,学生一看就会,没有兴趣去学习,或设置的问题太难,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这样做,无疑限制了学生质疑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2学生惰性较强,学习兴趣不足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教师提问,学生才会回答,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大多数学生盲目相信老师的看法,没有提出质疑,并深入思考。再者,在中国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很难自己调配掌握学习进程与安排,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背诵,记住就能得高分,提问并不能自己得出答案,最后还是要依靠老师的讲解,也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可行性措施

3.1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和谐氛围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抛弃传统的教学课堂中的灌溉式教育,丰富教学方式,开展多元化教学课堂,多角度地理解知识,培养发散性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轻松自由地学习知识,让他们能够自由发言,并加以引导鼓励,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历史人物和战役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他们对某个人物或某场战役的理解。

3.2强化基础学习,掌握提问技巧

问题意识最基本的就是要让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哪里有不明白不理解的知识,而问题产生的基础就是知识的储存量和知识结构,即学生好奇、渴望、产生疑问的前提是他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没有相应的知识,问题意识也无从谈起。因此,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本前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加大他们的历史阅读,掌握更多的历史信息。同时,教师要善于提问,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提问,为学生提供好的例子。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适度,不宜太难,也不宜太简单,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提问。

4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强问题意识,展示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侯亚军.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界,2010,(19):91.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学习和认识历史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历史,才能感知历史的荣辱,明确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内心中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怀。新课程改革给推广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探究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主要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做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一、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及缺乏有效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在教师自身素养方面,许多教师没有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致使不能通过不同的角度讲解历史问题,导致学生不能深层次的理解历史问题。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这一历史知识点时,如果历史教师不能明晰的掌握我国古代所用的工具,也就无法将此处的历史知识与所讲述的古代不同农业政策相连接,只能将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点讲给学生,而且不能深入的挖掘一些潜在的知识点,致使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如果教师没有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无趣,还会将学生带到一种“不知所云”的教学环境中,这样对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有效性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多数教师的教学仍采用板书教学,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单一的板书教学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的时,需要给学生讲解许多的事件,而不同的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间不同,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采用表格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及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对不同事件做好分类和总结,课堂上做出详细的讲解。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可以节省很多的教学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上。

二、 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培养自身教学素养,为此,教师应针对所要讲授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积累。教师可以通过翻阅文献及网络搜索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点,也可以旁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与优秀教师的对比,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自身教学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应要认真的分析课程标准,明确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记忆的;然后根据课程的标准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的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做到有规律的讲解历史性问题。例如,在讲解“在中国如何传播”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的目标、历史性问题、教学方法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述中国思想解放的阶段及出现的关键性人物,让学生自主探究各阶段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选用有效地教学手段教学

与初中历史知识相比,高中历史具有较深层次的理论性,根据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应选用新型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针对一些抽象的理论性问题,可选用一些教学手段,将理论性问题转变成形象性问题,方便学生的理解。目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导入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解“我国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选用一些热播的明清古装剧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电视剧的讨论中对“君主专制”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再根据这种现象分析其中的本质性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将一些理论性问题形象化,进而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性问题。

三、 总结

高中历史是学生整个历史学习重要重要部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明确当前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并不断的探索有效地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讲述的历史知识,进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薛振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阅读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学案 具体应用

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教育教学领域内面临着新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善和调整的机遇,为此,如何进一步促进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导学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当下教师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讲,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建立完善的教学流程,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从而从整体上带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应当遵循相关的原则,并注意规避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教学问题,从而促进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发挥到最优效果。

一、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简单认识

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自学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学习方式,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根据所要讲的文本知识,制定相关的字词基础知识,以及包括文章的基本思想内容和段落分析的表层知识。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引导主要获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提前预习的效果。可以说,导学案的学习是整个学习环节中不可或缺的起步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促进教学整体效果的教学环节。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可以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讲,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的引导下,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导学案的设置中不仅涵盖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信息,也夹杂了许多检验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相关问题。比如,在具体的生字词的学习和检测中,学生需要通过查课本、查字典等获得准确的字词读音。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模式的创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效果,同时在导学案的学习引导下,还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存在满堂灌的教学弊端,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地割裂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甚至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关系,而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不足,同时,导学案的设置也是由教师进行把关和引导的,在导学案的设置中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课前预习的学习意图。可以说,以导学案为沟通的纽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二、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要区别于其他的教学流程,导学案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为此,教师在制定或者选取导学案的相关资料内容的时候就要注重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具体来讲,导学案的设置应当遵循以下几点教学原则:

第一,导学案的设计要遵循主体性的原则。在这里,主体性的教学原则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的教学情况相对立的。在主体性的教学原则的引导下,教师的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为此,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导学案的设计中,学生通过获得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进而获得自我文本感受力,获得丰富的文本体验。比如在学习“孝文帝改革”相关的知识的时候,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能够自我梳理相关的改革流程和具体的改革细节知识,导学案上的延伸和拓展的阅读性文本也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知识内容的同时,也加深其对这一改革内容的深刻认识。

第二,导学案的设置要遵循问题引导性的原则。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问题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学习中,教师通过问题设置这一环节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问题流程线索的完善掌握。比如,在讲“孝文帝改革”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通过“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孝文帝改革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系统掌握和探究,最终将获得对这一事件完善的思想构架,继而获得完善的知识体系。

第三,导学案的设置应当遵循层次性的原则。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应当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导学案作为一个引导学生预习性学习的环节主要发挥引导性的积极作用,为此,导学案的知识内容的设定就应当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学生的学习也应当停留在简单的基础知识的层面上,难度不宜过大。比如在“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的设置中,对于深层的具体改革的细节性内容的分析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者讲解式的分析。

三、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具体应用

篇11

【关键词】创新;预习方式;历史课堂;效率

的学生在新课改下,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历史时,才不会很吃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学习高中历史。可是很多高中生不重视历史预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其他科目方面,使得历史学习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鼓励学生重视历史学习,重视历史预习,采用有效的预习方式,使预习的作用得到发挥,也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一、预习作用

(一)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历史书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知识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不可能都讲解。历史教师只会重点讲解重要的内容,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只是简单带过,不会细讲。对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了解不清楚,分析历史问题就会不全面,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课前预习历史课本,可以很全面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也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也可以很快的吸收。长时间的预习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在预习高中历史知识时,学生会理清知识系统结构,考虑每一章节学习的重点,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预习是一项需要毅力的工作,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显著的效果。

(二)使课程效率得到提高

在教师讲解高中历史知识时,学生在课下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大概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新知识。如果没有预习,教师侧重讲解重点内容,很多学生对很多知识不清楚,会增加学习的难度,导致学生没有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所以课前预习很重要。预习新知识,对知识的结构有所了解,可以研究出学习高中历史的规律,知道重难点知识的具体结构,学习新知识就会比较容易,新章节的高中历史知识是继承和发展原先章节的历史知识,前后连贯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预习中碰到弄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授这些地方,就会加深对这些地方的理解。

(三)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学生预习课本知识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在预习时可能会遇到很多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了学习中的难题,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如果还是没有解决不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中经过教师讲解,就会加深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有在预习中由于没有人指导,对历史知识结构认识不全面,思考问题角度可能不正确,经过教师分析,对所学知识认识更加全面,达到巩固高中历史知识的目的。

(四)改善记笔记的方式

由于高中历史知识面特别广,学起来比较困难,很多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记笔记也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合适,也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只要是教师讲的内容都记在笔记上,没有侧重点,查看笔记的时候也很麻烦。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可以不用记在笔记本上,教师反复强调的地方要着重记录,复习的时候比较方便。不重视课前预习,不清楚上课的重点,盲目做笔记,既耽误时间,又不能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新的预习方式

(一)习题式

习题式预习方法是主要的预习方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习题册。高中学生做适量的习题,可以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习题中考查的知识一般都是每章节历史课的重要内容,做习题可以反映学习的情况,而且也不会给高中生太大的学习负担。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印发一些重要的练习题目给学生做,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不懂的地方会去查阅资料,预习课本知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听课效率得到提高。

(二)提纲式

要学好高中历史知识需要对整体知识结构有所了解,书本上的知识结构比较适用于教学,学生需要自己列出高中历史学习的框架,然后在针对提纲的分支进行总结,整理出来的知识会比较容易理解。不仅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提纲,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列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提纲,教师所列的提纲知识面更加宽,知识结构更全面,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三)笔记式

做习题和提纲预习方法可以锻炼高中生的预习能力,要进一步强化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笔记式预习方法就是改善学生记笔记的方式,把教师上课的重点记录在笔记里或者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里,然后让教师解答疑难点。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预习,综合小组内成员的问题,一起交给教师解答,大家学习的知识会更加多。

三、结束语

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创新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对知识了解更加清楚全面,锻炼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快学习新知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余明科. 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高效课堂 [J].华章.教学探索,2010(16).

篇12

关键词: 合作学习 高中历史课 实践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一、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课中的应用性价值

(一)着重集体性互动的育人影响

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高中历史合作学习主要的能力培养方向,在发挥小组作为解析历史现象、发现历史规律的基本功能单元的过程中,在共同钻研问题的同时也使组内人员之间加深了解、感情沟通、智慧共享,从而让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能够在同一目标的指引下,为了团队的荣誉实现和谐共处,实现基础知识的积累、理性思维技能的提升,为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这课的学习中,对于的原因,教师可以在对其背景进行简要分析的情况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其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关联,让学生进行深入解读,从而依托小组合作消解难点与重点,扫清知识障碍,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着重知识生活化的背景铺垫

历史课本质上是以探究自然界中的历史现象及蕴藏其中的历史规律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学习课程,对历史知识能否有效把握,就在于能否熟练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而合作学习,则可以实现生活经验的有机交互,个人能力的集体运用,使有关的知识意义通过学习者的探究去彰显,为其实现知识的现实性回归奠定一个生活化依托。例如在《》这课的学习中,学生在掌握有关失败的知识后,可以以史明智,对照现今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在一种正反对比的反差中,令学生既加深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又提升对当下情景的理解。

(三)着重个体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高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智日益成熟,追求张扬自我的主体意识也越来越明晰,但是在透过现象认识背后本质的能力上仍稍显不足,所以历史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转化历史教学方式,把课堂作为能力提升的主阵地,运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多思路理解问题等各种合作形式,提高他们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增强他们个性结合团体的意识,培养他们动手结合动脑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信心,为学生拓展个性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对的影响,抛出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思考、辩论,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自身的视野。

二、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课中的落实性对策

(一)注重自我教育与团队他教的有机结合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中,合作学习不是指忽略问题难易的小组讨论,也不是貌合神离、忽视他人的独自操作,而是一种建构在对组内成员、对所学内容充分了解基础上的审慎选择,是一种自我教育与团队他教的有机结合,是对学生做人处事观点的考验。通过建构在良好运行机制上的合作学习,产生有效的互动结果,让学生领会到个体是融于团队中的,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导引自身往在实现团队配合基础上个人发展的道路上来,从而推动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大局意识的增强。例如在《隋的统一》这节内容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隋结束南北分裂多年的历史史实,让其了解隋朝统一中国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在反复思考后,再借鉴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的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归纳出隋朝的先进历史性质。

(二)注重现实实践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高中生通过在教师引导下,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极为丰富的智力因素和历史技能因素,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对教材内容的演习,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历史和发展心理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感受奇妙的历史世界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探讨心得,交流思想,实现在共同求真、向善、寻美中的一种心灵的契合,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探索中,让问题得到解答。例如在《“九一八”和抗日运动的兴起》等有关内容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在对《松花江上》进行导入后,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关联,进而为他们演示耳熟能详、在初中就有所认知的“”的事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地图,在大胆想象、小心求证中,联系集体所积累的现实生活素材,对照钻研出的结论,辩证地思考,加深对抗日民族运动兴起的理解,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联系知识认识生活中实际现象的能力。

(三)注重教材讲解与学情现状的有机结合

历史教学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转变其对基础知识的观念,不是将其当作根本目的,而是将其转化为发展学生认知世界、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例如在《》的授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的发生过程,让学生观察视频,分析“”的原因。而在利用唯物史观分析“”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从而提高自身的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进对历史的敏感性。

三、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课中的改进性路径

(一)强调以人文本的学习效果评议机制

课堂学习效果的即时性与有效性,与教师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议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一定的阶段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着眼学生的有效发展,结合高中生身心成长规律,突出合作学习中的亮点,通过精神与物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向个人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团队共同进步的轨道上来,从而实现学生在落实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了自身的视野,探究了客观的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细节的吸收能力,增强了对生活和学习中与历史有关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增强了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体会的能力,达到了使与历史有着密切关系的人文精神与情感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价值判断的教学初衷。

(二)强调贴近身心成长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和操作策略都应该体现出“历史”的品格,不仅让学生自觉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他们热爱历史,促进人文精神的提升,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之上,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利于学生全面地接受优质教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利于突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教育理念的落实,利于从学生自身的个人天赋、主观努力、客观影响所造成的梯次不同的教育现实出发,鼓励强化以小组模式打团体冠军的互助合作,给学生创造了在现实情境中对知识活学活用的本领。

(三)强调师生角色有效转变的课堂结构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从单纯基础知识习得到同时重视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的转变,实现了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历史学科书本知识的模仿和再现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创新实践能力的转变,实现了从仅仅追求历史的工具价值到同时重视人文关怀回归的转变。而这三个转变产生的根本基础是师生角色的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以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学术权威的形象出现,而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职责应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或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成为顾问或者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主要集中在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情感的提升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支离琐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创造中领略成功的体验,在研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中领悟历史的主旨。

结语

合作学习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以历史基础知识为起点、以能力运用为平台的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合作学习提高实践性、情境性和社会性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施机制和教学反思,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确把握历史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历史课程,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国惠.分组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4-79.

[2]孙莉文.高中历史新课改漫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5-78.

[3]尹国豪.高中历史教法.山东师范教育出版社,2004:102-106.

篇1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课程 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31-01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之下,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得到一定的改善。问题情境创设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参与积极性,还能够在教学呈现方式的拓展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升。所以,高中历史的课程的教学需要需要注重对问题的巧妙设计,尊重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拓展中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目标的固定化

目前,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被固化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维度。这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对高中历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固定化元素的确立忽视了对不能涵盖能力要素的排斥。比如说,对于不同年级学生在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在历史课堂往往不被认识或重视, 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固定化的教学目标降低了课程表达的丰富性,灵活性,难以有效的实现和突出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1.2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以理论讲解的传统教学形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被动式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单向迁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操作方式僵化,单一,难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忽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收状态,难以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导致大部分高中生将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简化为知识的死记硬背,难以调动和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高中阶段学生的历史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1.3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历史课程在有关学生关键性的升学考试所占比分不大,导致老师和学生将历史课程视为副科,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加以重视,大部分学生忽视对历史课程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仅仅在考试前进行突击背记,导致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效果不够理想。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设计需要老师以专题整合的形式进行强化教学,避免在琐碎的知识点的学习中与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缺乏本质的区别。注重对课程内容系统知识模式的搭建,表现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线索性与内在的逻辑联系性。这一教学要求的改善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老师注重自身专业水准的提升,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在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学生的历史水平都没有达到这种水平。

2 高中历史课程问题教学法的操作实施

2.1 教学观念与操作方法的改善

老师以及学生需要深刻认识到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所具有促进意义。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消除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局限性,正确认识问题教学法对于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在适应现展的角度上所具有的优势特征。在对教学观念的转变中实现教学操作方法的改善与调整,注重对关键知识点的问题创设,构建知识理论之间的内在连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2.2 问题教学法实施基础条件的搭建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首先,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基础知识的完备与积累是进行高阶知识学习的前提条件,才能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学习与思考。其次,学习兴趣也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对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需要善于利用问题,创设历史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的兴趣。其次,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问题教学开展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开展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最后,老师的专业认知水准与自身的道德素养对于教学效果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老师需要注重提升个人的知识积累,丰富知识架构,在眼界的开拓与提升中改善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2.3 高中历史课程问题设计技巧

在问题创设教学法的运用中,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问题的设计需要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点,问题设计的表现应该简洁明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其内在含义,与此同时,问题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准,避免学生因为问题的设计难度太高而失去学习兴趣,最后,问题的表达需要具备一定的风格特征,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问题的创设过程中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的表达个人的想法与观念,熟练的运用现有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小组建设中取长补短,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结语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多种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课堂导入策略,不能局限于一种模式,综合运用复习导入、讲故事和多媒体等导入策略,发挥课堂导入的积极作用,以此打造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需要随着新教材的改革,高中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思想,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为国家培育出一批对历史有充分了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朱文龙.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新课程(教研版),2001,(4).

[2] 张晚云.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3] 张广英.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4).

[4] 王利.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4

摘要:分析了普遍性、基础性以及层次性等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特点,研究了创新教师教学理念、注重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以及创新教学方式等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模式,以期为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提供一些参考,不断提高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推动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教学 创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普遍性、基础性以及层次性是目前新课标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模式的新特点,因此,在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时,应当创新教师教学理念、注重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以及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推动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一、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特点

目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在进行创新时有着以下特点:①普遍性。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普遍性即是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应当面向高中全体学生。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普遍性即是我国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直观体现,同时又是我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每个高中学生都具有创新潜力,教育应当最大限度开发学生身上的创新精神。因此,在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时,应当坚持普遍性原则,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②基础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当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进行的,因此,在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时,应当坚持基础性原则。创新并非简单地对知识传承的否认,尤其是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应当建立在的扎实、深厚的历史知识基础上。知识的传承和积累一旦缺失,人们便很难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观点,缺乏问题分析的正确依据,难以进行有效的创新。因此,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具有基础性,学生只有构建起扎实、深厚的历史理论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在新课标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模式下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学习。③层次性。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层次性即是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内容、途径和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同学生在想象力、思维水平以及独立活动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导致学生对历史教学的感悟能力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时,应当分层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模式

(一)创新教师教学理念

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明确要求,同时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创新提出了普遍性、基础性以及层次性要求,因此在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时,应当创新教师教学理念。教师在开展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时,不应当将学生通过历史考试作为教学目的,应当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相关历史知识对当前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领域中正在发生的某些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在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时,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学生的规划、引导以及促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

(二)注重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

目前,我国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体制均为专题单元编写体制,在每个教学单元中都在探究一个宏观的历史问题,同时每个单元又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时,应当注重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必要时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的授课时,在完成第一单元的授课后,直接进行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的授课,有效将中外政治专题史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对中外政治发展特点进行对比,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笔者在讲解第五单元前便完成了第九单元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和演变后,在学习中国外交关系相关知识时就更加容易了。又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的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授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和特点的理解,笔者补充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方式创新时,可以采用以下措施:①创新备课方式。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当以新课程标准作为备课的基础,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已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地备课。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当注重对不同版本教材知识的综合处理,将个版本教材的闪光点融入到教学中,同时注重新技术备课,如电子备课,不断提高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②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一方面,教师应当注重角色转变,转变传统的课堂主宰者角色,朝着学生学习引导者、规划者以及促进者的角色发展,同时注重教学角色的转变,加强知识内容与思想的整合。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流程设计,落实课堂导入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设教学情境来加强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并注重课堂知识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课堂教效率,推动我国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

结束语:

目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有着普遍性、基础性以及层次性等特点,因此,在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时,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同时注重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并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推动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参考资料:

[1]焦雪琴.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模式研究[J].华章,2013,(11):221.

[2]王桦颖.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大观周刊 ,2013,(14):306-306.

[3]李建国.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技巧初探[J].神州(中旬刊),2013,(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