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概括范文

高中语文概括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概括,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概括

篇1

关键词: 概括能力 高三语文 复习方法

【教学缘起】

概括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一种能力,2008年江苏高考卷中语用题、诗歌鉴赏题、现代文阅读题都考查了概括能力,而考卷反映学生的这种能力极弱,现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这种能力仍然弱。本课以语用题概括为切入点,总结概括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呈现存在的问题

教学思路:根据学情,提出问题,强调概括能力的重要性。

课前做了一个“你做语用题时有哪些困惑?”的问卷调查,学生有这些回答:对语段的理解会出现偏差;不知如何提取文字的主要内容;新闻类的题目,评论,不知该怎样写;无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案……

提问:这些困惑表面看涉及面较广,其实反映了一个什么共性?

答案:概括能力弱。

所以提高概括能力势在必行,这一环节其实也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解决问题

教学思路:高考中会出现各种表达方式的语段让学生概括,所以我选择了不同表达方式的语段让学生当堂训练,并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的方法,提高概括的能力。

1.记叙性语段

【典型例题】为下面的短文续写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

创造时尚的人

一天,在英国小镇莱切,一个青年人走到一家化工厂楼下时,被楼上倒下来的一桶化学物质弄脏了头发。他没钱去理,就那么留着,红红黄黄留了几天,惹得大街上许多青年人纷纷追逐,然后又去效仿。结果,有家理发店抓住时机,专门找人研制出各种染发的颜料,满足了新奇者的愿望。这一现象一直扩大到全球,成为一种典型的时尚。

在巴西,一个乡下女孩进城时,她的姥姥在她的裤子上绣了几朵花,这本来是很土很落后的手工艺,早就被淘汰了。可老太太实在没钱打扮自己的孙女,只能力所能及地绣上几朵花。但没想到,那时候城里的女人正为“没得穿”而发愁,她们看到女孩子的裤子时,不觉眼睛一亮,爱美的城里女人纷纷效仿。于是,满大街都是绣了花的裤子。这种裤子先是在欧洲流行,后来又传到了亚洲。

学生答案:

A.时尚总是在不经意间创造的。

B.一个善于创造时尚的人,不一定是走在时尚浪尖的人,却一定是隐于市间的人。

C.创造时尚的人,他们普通、平凡,但也拥有着创造奇迹的才能。

D.时尚有时源自穷人的无奈之举。

【解析】做这一语段,首先要审题:“画龙点睛”指精辟的能点明主旨的语句,“结尾”表明要能概括总结上文,这几处审题基本没问题,关键是要注意语段的题目是“创造时尚的人”,中心词是人,非“时尚”,所以最后的结论最终要落实到人上,不仅仅是对时尚发表看法,此处最容易错,所以做题时首先要审题,不仅要审出显性要求,更要审出隐性要求。答案A错误。

然后,对两则材料的共性进行概括。这就要分别找出两则材料的内容要点。第一则讲青年人被弄脏了头发,没钱去理,结果成为时尚。第二则讲乡下女孩进城,没钱打扮,裤子上由姥姥绣上了几朵花,结果城里女人效仿,世界流行。可以看出:创造时尚的人的身份是穷人、普通人或小人物,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对他们来讲都是无奈的、苦涩的。所以答案D最准确,B和C共性找得不准确。

【参考答案】

【示例1】许多时尚的创造,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者干脆就是穷人的无奈之举。

【示例2】示例2:许多时尚的发明,开始并非都是乐事,而往往源自普通人的苦涩经历。

【方法总结】求同舍异法。

2.议论性语段

【典型例题】请概括下列语段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①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的话,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②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树木就是用年轮记录着地球的历史。③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④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学生答案:读书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解析】这一语段由①②句中的“如果”可知,①②句是并列关系,由第③句中的“因此”可知第③句是对①—②句的总结,由第④句中的“所以”可知第④句是对①—③句的总结,通过剖析句子结构,就可找出第④句是语段的中心句,又可读出这段文字是把“读树”与“读书”比较,“读树”才是主要的,所以把“与读书一样”去掉,概括为“读树是大有益处的事情”或更简洁的“读树有益”。

议论性的语段,句间逻辑关系较强,所以通过剖析句子结构就能很快找出语段中心。

【方法总结】结构分析法。

【补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大致有:因果、并列、假设、选择、承接、转折、递进、解说、总分、条件等关系。逻辑关系确定了,语意的主次、轻重就确定了,比如转折关系的句子,句意重点在转折后的内容;因果关系的句子,句意重点一般在果;解说关系、总分关系的句子,句意重点在总说的内容;递进关系的句子,后面一层意思比前一层深。

3.说明性语段

【典型例题】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要超过25个字)

①金属也会“疲劳”。②这种疲劳可以引起车轮断裂,火车颠覆。③据统计,金属构件有80%以上的损坏是由疲劳引起的。④金属的内部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会成为应力集中区。⑤内部缺陷处还会有许多小裂纹。⑥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裂纹增大,直到材料不能继续负载应力,构件就会毁坏。⑦在金属构件中添加各种“维生素”(稀土元素),采取免疫疗法等,是增强金属抗疲劳能力的有效办法。⑧金属疲劳也能产生妙用,利用它的断裂特性制造的应力断裂机,可以切削许多过去难以切削的材料。

学生答案,形形,五花八门。

【解析】说明性语段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此段材料的说明对象是“金属疲劳”,知道说明对象后就要看围绕说明对象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把②—⑧句合并分层,②③句讲危害,④—⑥句讲原因,⑦句讲预防,⑧句讲妙用。

【参考答案】金属疲劳的危害、原因、预防和妙用。

说明性文字层次清晰,结构分明,为了确保全面,不遗漏要点,要对文字进行层次切分。

【方法总结】层次切分法。

4.描写性语段

【典型例题】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描述,概括黄山的相关信息。(不超过35个字)

①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②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③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④它选中皖南山区。⑤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方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学生答案:选中皖南山区,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方法形成,面积千余平方公里,是花岗岩山峰。

【解析】由题目可知,这是一段描写性语段。第①—③句主语是“大自然”,无黄山信息,删掉,第④句用了拟人手法,有用信息是“皖南山区”,它指出了黄山的位置,第⑤句也用了拟人手法,删掉修饰成分,有用信息是“火山喷发”,指出了黄山的形成方式,还有“面积千余平方公里”、“花岗岩的山峰”也与黄山有关,还要把生动的语言转换成平实的语言。

【参考答案】黄山位于皖南地区,由火山喷发形成,面积千余平方公里,多为花岗岩山峰。

【方法总结】舍偏取正法、语言转换法。“偏”就是指修饰性、限制性、补充性的成分。

三、温故知新

教学思路:在做题过程中,我们不管碰到什么表达方式的文字,基本都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所以用练过的题目让学生分析如何得出答案,再次体会这几种方法。

【典型例题】下面的文字是对沪宁城际铁路动车组列车的说明,请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不超过20字)(4分)

①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营运,该线路运行的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动车。②列车外观较普通列车更具流线性,富于美感。③车厢明亮、简洁;座椅可360度旋转,乘客始终可面向列车运行方向;前后座可收缩,靠背可自动调节。④车速瞬间高达350公里每小时,从南京到上海,单趟直达只耗时69分钟。⑤车体外形流线型的设计降低了动车组的空气阻力,因而运行时车厢内没有较大的噪音。

【参考答案】外观美、人性化(舒适性)、速度快、噪音低。

【解析】第一步:审题,可以审出此语段是说明性语段,说明对象是“先进的动车”,由语段第①句可知。

第二步:分层,由题目“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及分值4分,可知分四层,四点,②—⑤句分别为一层。

第三步:概括,第②句其实是因果关系的复句,重点在果,所以概括为“外观美”,这是结构剖析法。第③句,讲车厢、座椅、前后座,是并列关系,不能直接用其中任何一个,所以需找一上位概念,结合几句内容,可用“人性化”(“舒适性”)概括。第④句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概括为“速度快”。第⑤句“因而”表明是因果关系复句,重在果,所以概括为“噪音低”,用了结构剖析法。

四、课外拓展

教学思路:语用题中概括的方法,在现代文阅读的概括题中同样适用,所以选择一道现代文阅读题让学生当堂训练、体会。

【典型例题】(2010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①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②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③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至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④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随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⑤该书以“史家记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的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⑥“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⑦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⑧书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⑨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它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示例】①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②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③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解析】做这一题首先要明确答案应在⑤至⑨句中,前面四句要舍去,然后把⑤至⑨句分层,根据语意可知:⑤为一层,⑥⑦为一层,⑧⑨为一层,再进行概括可得出答案。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从整体上看,目标很明确,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总结出了可操作的几个方法,让学生有了一个抓手,而且方法的总结都是由学生自己做题,自己总结得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从这堂课的设计来看,从开始的呈现问题,让学生概括问题的共性,就是老师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了,中间又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训练概括能力,思路很清晰,最后又拓展到现代文阅读的概括,把语用题的概括和现代文阅读的概括打通了,范围广了,但又没有偏离这堂课的主题。所以,从理论上讲,这堂课容量大,很充实,学生发言也很积极,可以说是一个高效的课堂。

但是课堂上的一个小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总结完第三个方法,我问学生前两个方法时,很多同学已经回忆不出来了。课堂上,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总结出一个方法,按部就班、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师生互动也很好,但还要考虑:这堂课结束后,学生究竟记住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是不是一堂课老师把该教的内容教完了,学生也参与了,这堂课就完美了?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结束语 设计艺术

结束语是其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结束语设计到位,能够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升华性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承接下次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后面的学习兴趣。那么高中语文课堂结束语应该如何设计呢?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种形式的结束语,以资借鉴。

一、总结概括性结束语

在众多的结束语设计类型中,总结概括性结束语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种,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用到这一形式,对教学内容与课文特色、课文中心思想进行总结与概括,使学生在学习之后又能复习一遍,对课文的内容能够加深印象,加深理解,从而更为牢固地掌握课内所学。比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感悟,教师设计了总结概括式结束语:“人生无常,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要遭受困难,遭遇挫折,也面临着漫漫人生路的各项抉择。那么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应该如何应对呢?课文中‘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人生路漫漫,却都是一小步、一小步的走下来,只有我们立足当下,不失自信,将每一小步都踏踏实实地走完,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为牢固,使我们遭遇的困难与挫折得以解决。”这段结束语不仅为学生再现了课文的中心,也使得学生对于人生有了另一种感受。

二、思维发散性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发散思维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结束语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令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点拨思维,激发兴趣。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临近课堂结尾,教师提出了问题:“假设于勒发了财,‘我’的父母又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呢?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吗?”教师设计了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尾,让学生发散思维猜测文中角色的思想变化,读出了背离课文原意的另一面意思。但这种带有开拓性的积极的背离,正有助于学生正反对照,不仅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原意,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三、情感抒发性结束语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满含情感的科目,语文课文也是文质兼美,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的结束语部分,教师也应该设计一些具有情感抒发性的语言,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例如,教师在教学《提醒幸福》之后,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一起发言和补充,同学们给了老师莫大的幸福,我们师生共同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就让这美好一刻在我们人生画卷上留下难忘的一笔。让我们珍惜每一刻的幸福,那我们的人生将充满玫瑰般的色彩!”短短一席话,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情感,也受到了感染,这种情感抒发性的语言符合语文的性质与内容,也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承接过渡性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课文的设计都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相似性,有些是在题材上相似,有些是在作者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在一节课的结尾部分设计结束语应该着眼于整体,为后面的课文提供过渡。在某个“单元”教学完成阶段,如某篇课文、某个教学单元等,其强调教师通过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后续学习产生一定的认知,进而形成后续学习的主观愿望,实践证明系结尾艺术形式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学生树立整体学习意识,将分散的学习内容系统化,进而形成整体的学习思维,对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创造教学氛围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有三篇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苏武传》(班固)、《张衡传》(范晔),这三篇课文都是历史人物传记,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在教学《廉颇蔺相如传》之后的结束语中,先总结了本文的人物特点,然后对后面的《苏武传》、《张衡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就三位史学家的著作进行了概述,承上启下,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两篇文章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高中语文课堂结尾有很多的方式,结束语也可以有很多的设计思路,我们上文所介绍的总结概括性结束语、思维发散性结束语、情感抒发性结束语、承接过渡性结束语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可以供教师选择的结束语设计方式,比如检测巩固式结束语、引趣存疑式结束语、幽默生趣式结束语、创设意境式结束语等。这些结束语虽然并不常见,但是由于各具特色,在不同的文章中可以酌情选择。此外,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用何种方式,都必须依据课文的内容、体裁和学生的特点而定,以确保所选择的结束语方式是适当的、高效的、有价值的。希望高中语文教师们能够用心、用智慧设计最佳效果的结束语,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绝佳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黎霞.“曲”终课不散,有你更完美――谈高中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J]. 考试周刊,2014(85).

[2] 杨定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浅探[J]. 课外语文,2015(02).

篇3

高中语文见面课的总体目标是,用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操作技术,向学生介绍新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要求等内容,使学生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风格有初步了解,对新的环境和语文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高中语文见面课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较多,但时间有限,内容有限。因而,在内容选择、导入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巧性,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1、语文释义法。语文释义法即在教师作自我介绍之后,开宗明义,直接点题,向学生重新定义语文在高中阶段新的内涵和内容,以及学生在新的学习阶段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然后进入新课的教学阶段。使学生在见面课的开端,就立刻进入高中学习的状态。这是传统开门见山式的做法,简洁明快,但不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名字导入法。在教师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如果教师的名字较有特色,可以直接从自己的名字谈起,曲径通幽、不着痕迹地把话题引到语文学习上,在情趣和意味中,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特殊性。那么,作为专门学国语言的语文学科,它的魅力就会更加让学生着迷了。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就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乐趣,发掘语文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3、故事开端法。故事,是一种直接知觉的学习方式,但高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已经趋于理性,简单浅显的故事不仅不会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觉得反感。因而,我们在高中语文见面课上选择以故事作为发端时,应该选取能概括高中语文特色又能启迪人心、引人深思,还能让学生忍俊不禁的故事,这对于学生入课是很有效的。

4、宏观比较法,初中语文学习与高中语文学习无论从内容、方法、考核、目标等都已经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经过初中语文学习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运用母语思维的成熟平台。现代心理学把学生语文运用的成熟界定在16岁左右,大体是初中教学期间。这个平台尚未完全成熟,还有极大的可塑性和自塑性。高中,就是实现这部分可塑性和自塑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语文的能力的阶段。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这一差别,认为学与不学皆可。种种迹象表明,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之后,在语文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厌学和惧学的心理状态,这对高中语文学习是很不利的。因而,在见面课上,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阐明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别,一开始就预防、打消学生的这种心理的抬头,让学生进入自主、自觉学习语文的阶段,进入一个思维的、审美的、文化的、哲学的高中语文学习阶段。

5、即兴发挥法。有时在课堂教学之前,突然发生了触动教师心灵、有利于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事件或场景,教师应注意充分有效地即兴应变,采取十分巧妙的方式引入新课程的学习。这种方法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机变和智慧,使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大大增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强记忆,加深印象,一个巧妙的即兴发挥可能使学生在多年后仍然能记忆犹新。

6、抒情陶冶法。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感情丰富,而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感情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抒情陶冶的方法能从学生内心深处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沉浸在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体验中。这利,方法,要求教师深刻了解语文学科的审美性质、情感性质和文化性质,运用富于文采和美感的抒情性语言,把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表述得激情昂扬、文采飞扬。

篇4

先学后教,学是根本。前置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教之前先行学习。学什么,怎么学?一直是前置式的核心问题。要想充分落实这一问题,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预习内容并能够用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问题实际是有大学问的,问题空泛琐碎、问题指向不明则是大忌。在诗歌鉴赏的预习讲义上,我曾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熟读诗歌,指出本诗写了那些意象?”学生一看问题中有“意象”这样专业术语就怕了,问题读不透,作业乱答一气。基于这种情况,我将问题做了如下调整“,圈画诗中所写的景物”调整后的问题简单明了,学生一下就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了。在开设《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公开课前,我布置学生完成预习题“分析国文老师的形象”。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是抓不到点子,就是三言两语草草收兵,哪怕答对一二也很难让答案完整。上课时,我果断地把这个问题调换成了“请用三、四个形容词,概括国文老师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这样一修改,问题的指向性马上就清晰起来,学生解决问题更有抓手,预习效果自然也就大大提升了。

二、拓宽高中语文课堂预习反馈的思路,设置有想象力的预习反馈环节

预习问题问到位了,学生课前预习好了,如何反馈成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常规的预习反馈,都是以题目测试的形式出现。做几道题对对答案,形式上的反馈也就算完成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反馈还远远不够。对我们高中语文学科来说,这样的反馈尤其不够。题目检测的方式比较僵化、拘泥,而且只能简单地测试字音、成语等语言层面的内容。而高中语文学科预习的核心内容———文章的情感技巧、内涵章法等只能通过教师课前批改预习作业进行了解,课堂上几乎无法实现实时的反馈。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我们不妨静下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反馈”这个问题。反馈是为了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对预习中出现的状况进行呈现;反馈是为了让师生发现问题、通过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反馈是为了督促学生高质量的完成预习,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的学进去。反馈不仅要让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的不足,更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基于这种认识,那我们在课堂上就必须进行有实质内容、形式丰富的课堂反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更丰富、更有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进行反馈呢,我们为什么不努力的去呈现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而却只在高中语文的皮毛做文章呢?我们的课上反馈完全可以从写的层面,延展到说的层面;从笔头呈现,延展到口头表述。用题目的形式检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扎实性,用小作文的方式展现学生的体会与思考,用个性发言的方式,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诗歌感悟。高中语文的基础是字词句,高中语文的深度在阅读、在写作。针对高中语文学科的学科特性,确定更丰富的、更有想象力的反馈形式势在必行。一句话,反馈形式要多样,反馈内容要向深度延展。

三“、活动前置式”教学法,重形式更要重精神实质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要内容,也是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鉴赏等思维与能力。从实际学情看,阅读能力是学生比较薄弱的一环,需要教师加强训练与指导,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质疑探究、鉴赏与评价等综合能力。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下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一、夯实基础,培养分析与概括能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是收集与加工信息、促进思维发展、增强审美体验、提升知识涵养的有效途径。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题型在高中语文试卷中占有一席之地,却也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部分,有些学生甚至一看到阅读题目就产生畏惧心理,望而却步。这就需要教师由日常教学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夯实基础,丰富阅读积淀,提高阅读技巧,也给学生终身学习准备好技能。

首先,通过默读、朗读、阅读等方法,咀嚼字词语句,分析字词本义、引申含义及所起的作用;感知语言结构,体会语言特色;梳理情感,培养学生推理与判断意识,提高分析能力。如《江南的冬景》(苏教版),文中多次引用诗文名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互换位置?是否能替换这些名句?说说原因,探究诗句的作用。另外,把握概括方法。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概括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阅读技能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同学的综合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渗透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快速而准确的把握文章中心内容与主旨大意。如学习散文类作品时,抓住“文眼”,概括内容;学习议论、说明或者记叙类等文章,注意关键词句与语段,即对表达中心、表述内容起作用的词语、承上启下的句段,提炼信息,归纳文章内容。或者依照标题及段意等,加以概括,理解作者思路,如何安排表达顺序,梳理结构。

二、放手阅读,强化质疑与探究能力

阅读需要读者的自主思维。但有些语文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质疑与探究意识的培养,常常是包办代替,学生依赖心理较重,甚少有自己的思维,抑制了学生质疑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布置的读前问题进行思考,教师未提问时,就不会主动提问与探索,因为思维是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的。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探究意识,增强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如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时,以“质疑与探究”为主线,精心组织多样活动,教师适时予以启发与引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把握质疑探究方法,能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也提升审美与鉴赏情趣。比如引导学生课前阅读全篇,组内交流阅读中遇到的有关语言语句、篇章构思、细节问题等等方面的疑问。整合质疑问题,教师再予以筛选,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以鼓励性语言略加评价,不作重点探讨,以维护学生质疑积极性;对文章的难点问题或者探究价值较大的问题,比如作者为何心里颇不宁静?为何写到江南采莲之事?等等,教师予以提示与启发,让同学们多方位分析与探究;对本文必须要解决的但学生未想到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诱导与启发,比如本文的美主要表现在哪方面?等等;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组织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深入探究。同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与结论,碰撞思维,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其次,深化阅读,拓展延伸,进一步训练学生探究,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强化探究能力。

三、指导方法,提高鉴赏与评价能力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鉴赏与评价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基于感受与理解之上的艺术审美与人物事件评说,需要较高的品味与阅读能力,不仅能够发现文学作品的好与美,还能具体说出好在何处,美在哪里。但学生在这一方面是比较薄弱的,需要教师强化指导与训练,不断强化学生鉴赏与评价力。

篇6

关键词:诗性灵动;语文教学;境界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与其他语言一样,也是由言语形式(文)和言语内容(质)两部分构成,具有言本位的特点。文质兼美一直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只有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语言精辟、寓意深刻的文章,才堪称经典美文,也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于漪在其教育丛书中认为,语文是最具灵气的,最具人性的,充满了诗性灵动,无论教与学语文,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将语文的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充分融合,使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飘逸,充满激情,富于美感,以促进学生言语思维和语文素质不断提升。

一、现状分析:诗性渐行渐无

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重要基石,然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还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语文文质兼美、诗性灵动、人文美育功用的发挥,也制约了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升。

首先,部分教师尚未完全转变教学理念与思路,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法。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施行多年,新课标也对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进行了详细规范,但部分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依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创新性不足,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其次,在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时候,没有充分做到以生为本。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指导者,在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法创新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缺少对学生学情充分而深入的了解,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性与针对性不强,尽管教学形式得到有效创新,却无法有效彰显语文课的灵性与智慧,教学成效也得不到切实的提高。

再次,碎片化的教学窒息了文本的生气。文本是有生命和活力的,语文教学需要“披文入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出文本的生命力,使其发挥出强大的艺术和人文感染力,从而促进教学目的顺利达成。然而,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习惯将文章“大卸八块”,然后逐块进行教学,或者是根据高考要求,从语文课程中抽取重点来讲解。这种碎片式、肢解化的教学,可能强化了语文课与高考对接性,但却直接抹杀了语文教学的诗性灵动之美和人文美育作用。

二、策略选择:唤回灵动诗性

(一)教材挖掘:凸显人文元素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语文的工具性特征通常被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例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一些教师往往偏重对特殊句式、虚实词等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再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入选高中课本的文言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内涵蕴意丰富、极具人文教育价值的优秀作品,这种教学方式未充分践行语文教学的人文美育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W应加强对语文文化精神教学的重视,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陈情表》强调至情至孝,而《项脊轩志》则突出至情至性,这些都是具有高度教化价值的人文美育素材,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高尚道德品格的养成,可谓是裨益无穷。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树立人文教学观念,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是让高中语文教学变得诗性灵动的基础和前提。

(二)内容呈现:强化灵动思维

灵动的言语思维是良好的言语表达的基础,思维清晰的人必定语言条理清楚。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言语内容教学中,充分贯彻灵动思维的训练。语文的听说最终是为读写服务的,这也是语言学科的共性特征,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理解和把握言语内容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究内容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路与情感,以此来强化学生灵动思维的训练。一般来说,可采用三种方法来训练:一是横向缜密性思维训练,横向缜密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完整和周密,针对某一问题或现象,学生将其多种原因与结果罗列出来,并按合理的逻辑顺序进行表述;二是纵向性深入思维训练,这种方式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思考,探寻问题的本质,从而升华认知,提高自我;三是的思维训练,唯有比较,方能见真知灼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学的内容,按照特定主体或逻辑规律,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的比较分析。例如进行《更衣记》教学时,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训练,比如张爱玲的文字描述非常优美、热烈,然而其议论却往往冷漠,甚至一针见血,针对这个结论,找出文中例句进行评析。

(三)教法甄选:激活想象智慧

形式与内容是统一在语文教学中的,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是同时成就的,二者是相辅相成、彼此融合的关系。平实的言语教学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的发展,而生动的言语教学形式,则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则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审题的基础上,概括出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列表分段落进行内容分析与概括,最终形成清晰的、整体的认识,并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简明、准确、清晰、连贯的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形象表达方式的训练,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场景画面,并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灵感。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语言美化。例如,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所表达的意象和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味到诗歌意象所描绘的意境,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从而实现对文本情感层次的解读。

(四)学用结合:放大应用空间

艺术来源于生活,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艺术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和品鉴这些优秀作品,将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但从实际来看,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语文工具性教学功能,侧重知识灌输和写作技能培养,导致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不足,学生的想象力、写作灵感和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l挥,使得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缺少生动的趣味,学生也无法做到文思泉涌、佳作频出。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在实用性和创新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多个维度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从实用性角度来说,以作文教学为例,“凤头、猪肚、豹尾”是元代文人乔梦符提出的写“乐府”的章法,现已成为优秀作文的“六字标准”。别具一格的开题能让人眼前一亮,而精彩的结尾则会对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按照各个击破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目标教学,例如,强化作文的开篇与结尾练习,深入理解材料,准确立题等等。从创新角度来说,创新本来就是语言艺术的特点,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创新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每年高考中,都会出现一些满分作文,这些作文无不闪耀着创新的精神。高中作文创新性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对于具有一定写作天赋、文笔优秀的学生来说,要加强其作文创新性的培养,引导其打破常规思考,写出立意独到、见解深刻、酣畅淋漓的佳作;而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要在保证实用性教学效果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提升,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入研究和剖析,以生为本,改革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作文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日渐臻于高中语文教学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常玉荣.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实用策略浅议[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1).

[2]王晓亭.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运用探讨[J]. 语文建设,2015,(12).

[3]李倩.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策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5,(28).

篇7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二、增强教师的交往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交往动机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

“学会分享与合作” 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教师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三、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四、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知觉主要表现为感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悟为前提。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根据选题的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文本,其整体感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六、训练教师的记忆力。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

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七、丰富教师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象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

八、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篇8

关键词: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语文,属于一门教学语言的学科。因而,听、说、读、写是其教学的主要法宝。个人认为,在这四个环节中阅读是最为基础的一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语文成绩。

因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多年来尤其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已提高课堂阅读效果为重任。经过多年的研究,有一点浅见现在分享给大家。

一、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研究的背景

1.新课改的需要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向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分解为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分类更具语文学科的规范性,要求也更具体,指向也更明确。这给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和新的实践作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目标的达成每一项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阅读。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而当下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因此,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2.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呼唤有效的阅读教学措施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更需要有更为快捷有效地有效阅读方法指导。

二、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措施研究的内容

1.从大方向看,归纳为五步

第一步:初读,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以知识识记、积累为重点,有社会、历史知识、文体知识 。

第二步:通读,梳理文章思路。内容方面,涉及对象(人物主次及关系)、 事件、 特征(对象的性格或品质)、主旨(对象特征所体现的普遍意义或作者写作的意图)。能力要求:准确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事件的概述能力(人物+行为+结果);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由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式方面,涉及段落、层次及关系。知识要求:懂得关键词、中心句;了解层次结构的几种关系(总分、并列、连贯、对照)。能力要求:准确把握关键词、中心句的能力;概括语意的能力;分析层次结构关系的能力。

第三步: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或作用。有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知识要求:词语积累,语法知识。能力要求:能分析词语或句子对文章主旨、对象、特征、结构、表达效果等的作用。

第四步:赏读,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艺术手法。知识要求,识记常见写作手法的定义及其作用。能力要求,能判断文章内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能指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效果。

第五步:悟读,由文章生发见解和感想。包括感受、见解、模仿与创造。知识要求:社会与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能力要求:联想能力,创造能力,迁移能力,表达能力。

五步阅读法,清晰地呈现了阅读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流程,知识点和阅读的能力点分解到各个步骤,一目了然,阅读任务的指向性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作性,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2.从阅读思路角度出发,梳理思维路径

与五步阅读法环节相匹配,每一个能力点的训练我们都寻求其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路标可寻,有台阶可登,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层次概括法。我们归纳了三种常用方法。①去枝叶法。通读中可以暂且大段略去文字。在阅读中可以先忽略描写、叙事、举例、引用、解释等内容的句子段落。②抓主干法。在一个自然段落中既有可去也有要留的句子,这种情况必须要注意段内的关键句。并归纳出关键句常见的两种类型。一种是从结构章法角度看,居首可以总起引领下文,居中可以过渡,承上启下,居尾可以小结上文。还有一种是从表达方式角度去看,即在记叙、描写段落中的起画龙点睛的议论句或直抒胸臆的抒情句往往是段落的关键句。这种情况在记叙文、散文中常见。③归并法。从句子内容与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和概括,逐句归纳,然后合并。

含义理解法。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是体现阅读能力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难点。常常耗时多,错误率高,直接制约阅读的效率。

篇9

关键字:高中语文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在我国现存的教育体系中,高中教育作为个人教育历程的关键阶段受到个人与社会化的高度关注。高中语文教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与内容受到学生与老师的高度重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老师往往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策的探讨又成为高中语文老师的重要职责。本文拟从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两个方面,初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

二、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学形式重于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缺位,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相当比例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将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思想彻底摒弃,最大化地追求学生自主化课堂氛围的创设,并过于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由原来的所谓“一言堂”变成了“万言堂”,而教师这种片面强调个性、忽视及时引导的做法,虽然表面上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对于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见解.教师往往用“很好”等比较概括的词语进行总结,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夸赞之词.而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

其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存在失当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及应用,对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主体演示功能,使一些传统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三,学生缺乏讨论的热情.缺乏探究学习的需求,缺乏表达的欲。其实这也不仅仅是本课表现出来的,作为高考重要学科的语文,学生对它学习的热情反而很低.数理化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讨论激烈的场面-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问就不做: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合作、探究,课堂上产生对话,思想撞击的火花,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

首先,遵循客观规律,全面改进教学方法由于单一、一贯的教学模式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所以相对来说大的教学变化会让学生们越来越琢磨不清,也不能够形成规律,所以作为教学方法来说,很多时候应当进行不断地思考以及改进,就好像是我们去做饭一样,需要时时更新,这样才吃不腻。教学也是一样,有时候的课堂讲解应当去讲解那些比较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要让形式多样化起来,要进行那些比较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以及练习。

其次,通过研究型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它是一种无形的语言,而语言则是一种有形的思维。语言作为文章思想内容的物质外科,它是一种思想的直接体现,很多时候,语言的运用其实就是思维的运用,如果想要把握好文章的内涵,明确文章的风格,那么就必须抓住文章的语言。在阅读中每一个句子的解释以及所要表达的运用,这些都是思维运用的结果。所以说,作为高中的语文课来说,必须将语言与思维相互运用起来进行训练。

再次,重新解读新课程,返还学生主体真实要义。《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按照这一新理念.“应用、审美、探究”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同时包含着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方法和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即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但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有着很大的反差。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具有平衡这一矛盾的能力,进一步地说。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而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

最后,正确应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信息时代,师生通过网络技术、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消除因地理产生的藩篱,教师的自我培养环境日臻成熟。此外,对于学校而言,应对多媒体应用能力较弱的语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具有较强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能力的教师,一方面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新课标下的新的评价机制,通过正确引导,使得这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形式为内容服务。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根本.有效整合多媒体教学与其他传统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要注重内容展示和评价讨论,进行有机梳理与合作,以达到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性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高中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一方面,语文教师应有真正的服务于教育的意识,要有奉献精神,要学会正确利用资料,钻研语文问题,积极反思语文教学。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领导要多学学教育理论,要清楚语文教育的复杂性和耗时性,而会创设一个温馨的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此外,我们的教育领导还应多一只“法眼”来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郑晓芳.探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常见误区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0(32)

[2]吴建军.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思考与对策[J].新课程(教研版—).2010(10)

篇10

高中语文素养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双赢”的事,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日积月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地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高的过程,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1.学生语文基础底子薄

高中生的语文底子薄就会在作文习作中出现错别字、病句、词义不明、结构混乱等诸多问题,这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语文素养较差。

2.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我发现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学生除了课上时间外,课下基本不学语文。学习上不是出于对语文的兴趣,更多的是采取题海战术学习语文,这对整个语文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3.学生文化鉴赏力不够

目前,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作为社会、家长仍然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传统教学理念与课改新理念之间的矛盾,很多学生仍然没有课余时间读名著,积淀文学素养。

三、提高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有效策略

1.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要有不断创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身的文学鉴赏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素材。在对学生授课之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如何通过背景导入课文、课程的最后如何进行概括总结进行思想的升华等。

2.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每节语文课堂中

一个成功的课堂应当是学生与教师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在实际的课堂上,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必须能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通过听说读写,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素养。

3.将语文素养教育延伸到课外

篇11

众所周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为语文教学回归教育本真与自我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成为满足新时代语文教学需求的基本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以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试教学与教条主义的危害认识的越加清晰,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与内涵,才能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的发展动力。因此,在注重学生的思想、情趣、爱好等内在需求的基础上,让高中语文教学变成有自尊、自信的个性化教育,不仅要强调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他们人格与心理的完善,这才是有品质、有品味的高质量语文教学。

二、语文教学品质的含义

品质是一种衡量事物质量、能力、风格的判别标准,能够将事物的优秀之处或特色概括出来。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品质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见地、品性等教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格与自信,有品质的教学必定是有内涵的教学,既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又要对学生产生强力的吸引力,让他们更好的投入教学当中,在良好的互动中得到必要的人文教育与精神力量,实现学生的进步与成熟i二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协调与创新,将知识变为学生的素养,将教学变成一种艺术,这是语文教学品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实现课堂教学协调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说,高中语文品质教学,就是将教师的人格与教学活动相融合,让教学变得更加有境界与内涵,以提高学的人文情怀与情感修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不足

品质教学与高质量教学或有效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品质教学更注重语文教学的内在价值,而其他两类教学往往以教学乘机来衡量,不足以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真谛。⑴从冃前国内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妨碍了语文教学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具体的讲:一方面,高中语文知识+分强调学生知iR与能力的积累与运用,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在语文知识积累和文本解析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了高中语文在学生词汇与阅读教学效果方面并不明显。比如一些多音或多义词语放到不同的阅读语境时,不能进行很好的辨析,盲目猜测使得学生对阅读文本不知所云,陷入一种学习的误区;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安排也是品质课堂的電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高中教学都遵循成套的模式与步骤,十分中规中矩,但也恰好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方法方面缺乏创新能力,虽然从表面上看教学形式十分完整,但绝大部分教学并不注重教学品质建设,教学过程与方法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获得学生有效的认同感,而缺乏学生的认同与接受的话,这节教学就不算成功,更谈不上是一节有品质、高水准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

四、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策略

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是时代的迫切需求,它可以确保师生从多个维度去看待高中语文教学的内涵与品质建设,使得高中语文教学真正融“启发、过程、探究”为一体,打造高品位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课堂。

第一,以审美教育为载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审美教育为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提供了良好的途径,通过各种形式的美让学生的情怀得到熏陶与感染,可以达到增长学生智慧的品质教学目的。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各种美育活动,让学生得到健康,积极的学习体验,还要培育学生全面的审美眼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学习中浓重的人文思想与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二,以育人教育为平台,塑造学生良好品质。从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以确保他们心理健康,也成为提升高中语文教学重要手段。高中语文教学中育人教育以教学为载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开展各种各样的交流与对话,让学生既能得到心灵之间的交流,又能体会到强烈的来自于别人的尊重,使得他们树立起良好的语文学习自信心,为他们的个性成长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与空间,从而为更好的塑造学生善良与美好的品德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以教育评价为导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真正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还需要教学评价的帮助。科学的评价可以弓丨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语文学习,改善他们不良的学习状态,使得他们能更好的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所以,对于语文教学评价的完善,应从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等多个层次进行,在一种开放平等的环境下开展各种教学评价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行为与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富有品质与内涵的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顺应了现代教育潮流的要求。因此,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成为追求语文教学至高塢界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的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才能积累宝贵的经验,再将这些经验所得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才能让高中语文教学变得更为开放与高效。

篇1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有如下阐述:“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无论是语文教学的传统还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现状,都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

分析文本思路,提升判断力和概括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教学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而要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就先要教会学生提取、筛选文段信息。教师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研读文本,教给学生阅读、把握文本信息的方法,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敏锐的判断能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为深入阅读和感悟文本奠定基础。

搜寻中心句,快速把握大意。找到了中心句,自然段段意就基本明自了。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这些概念告诉给学生,并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不断强化,增强学生语言的敏感度,提升他们快速搜寻判断中心句、把握文意的能力。

关注关联词,厘清段落关系。关联词语可帮助我们来厘清段间和段内关系。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是他尚未完成的手稿,是分类编排的的偶尔闪现的思想的灵光,体系并不严密,这就对学生的阅读造成很大的障碍。而这篇文章用语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关联词语的大量使用,可引导学生通过关联词语梳理句间、段间关系。第一段“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独立成段,是文章的核心观点;第二段用了“但”、“然而”、“因为”三个关联词语,通过这三个词语,分析各分句、复句间的关系,得出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思想能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而有尊严;第三段的开头使用了关联词语“因而”,告诉读者二、三两段间是因果关系,第三段的结论是第二段论述的基础上得出的: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以此类推,可帮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思路。

当然,除这两种方法外,教师可根据学情和文本采用切合实际的办法,但不能回避的是要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授之以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概括能力。

深入挖掘文本,提升洞察力和感悟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

细读文眼处。诗有“诗眼”,文有“文眼”。 文眼,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是读懂文章的关节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进行文本细读,锻炼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细读内涵处。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富有内涵的文段感情深刻含蓄,隐现着文本的中心或价值取向。对这些地方进行细读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读出弦外之音,品出丰富情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他的《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中这样说道:“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必须抱着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警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之时,就要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敏感和警觉,在文章的文眼处、内涵处细细玩味,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感悟文本,那才会产生“悠然会心,细读奥妙难与君说”的体验。

质疑探究文本,提升发散力和批判力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表述,把学生的思维训练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文本,以提升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在无疑中发现有疑,提升批判力。教材中选入的古今中外的作品,是极为经典的思维经验的结晶,但也不可否认,由于与学生的距离较远,会让学生产生疑惑,或是作品本身会有些许瑕疵。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质疑,既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空白处想象联想,提升发散力。空白,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在这样的地方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留白是中国古典诗画的常用手法,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其留白处让学生想象揣摩,体会诗歌意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它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在现有文本的基础上,发动学生主动质疑,想象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13

1、对师生间求知心理的把握

“知识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早已得到社会的公认,并深入平常百姓的心中。高中阶段的师生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自身实际生活的感受中,都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他们对知识有着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渴求。而高中语文作为人文科学中的重要科目,其知识性和应用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在高中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一种求知的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出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于知识的依赖性。

对此,高中师生要合理把握这种求知心理,在语文课堂上学会求知,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要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性质、特点、开设的意义、学习的目标和内容等。这无疑会引导他们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高中语文知识的求知需要。这种“学会求知”的求知行为正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精神。高中师生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平衡自身心理,从而全面实现心理健康。

2、对师生的交往需求心理的把握

交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交往需求心理则是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无论多么坚强、出色、干练,但仍然需要使自己与别人保持良好关系,来发展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高中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地沟通和交流,并促使他们学会分享与合作,重点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成果,鼓励教师勇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成果。这无疑会保证高中语文学习效果的最优,提升师生的交往能力,造就心理健康发展、适应当代社会的综合性人才。

3、对师生的好奇驱动心理的把握

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这种人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是人对某项事物兴趣的源泉,积极地作用在人的心里。而兴趣又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有效驱动力。相对其他知识来说,高中语文中的一些关于语法、文言文等知识较为枯燥。如果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这些知识的学习就会更加令人厌烦。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充分把握师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好奇驱动心理。为维持和提升这种心理,高中师生就必须要不断地在课堂内外收集与语文知识相关的有趣故事,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实践经验表明,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高中师生对语文的求知兴趣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同时,这一过程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课内教学,反而会使高中师生的正常课内教学变得更加容易。

4、对师生的良好注意品质的把握

注意是人在心理活动时,对相关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

高中语文教学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的,要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是需要坚强的意志,要克服大量的困难的;在这一过程之中,高中师生都要时刻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有选择性地择选知识内容。由此可见,高中师生的良好注意品质的把握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高中语文教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5、对师生的记忆力的把握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

实施和组织高中语文教学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高中语文中的许多知识都需要识记,例如古诗词名篇、散文名段、字义词源等等。高中师生在组织和参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6、对师生的想像力的把握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篇14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老师;高中学生

新时期我国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已经确立为培养全面发展或者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学生,其中高中学生所接受的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教学活动,在属性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与此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性质的教学,更是一种艺术性质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我国教育教学部门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目标的调整以及改善,所以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教学工作在整体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工作进行过程中的主要方法或者措施。但是由于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现状以及我国基本国情的限制,使得国内高中学生的语文审美教育工作并没有顺利地进行,这样就可能使得审美教育工作在整体语文教学工作过程中有所缺失。

一、高中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审美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情况分析以及研究

我国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改善或者转变,使得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发展以及进步,特别是高中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正式的教学内容出现在教学工作中,使得其语文的审美教学工作发展或者进步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审美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的作用以及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现在,尽管我国开始关注素质教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开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来说,我国在升学考试以及各种等级考试过程中,仍然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这样的现状就使得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甚至是家长,他们所看重的还是学生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程度,决定了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审美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情况还不是特别乐观。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实行的各种措施以及具体策略

1.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相应的情境,从而改善语文审美教育工作的现状

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创建不一样的教学情境,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分布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喜好,结合这些因素营造审美教育工作的相关情境。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创建合适的审美情境,这样就可能使得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或者感受,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

语文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审美情境的设计过程中,可以结合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以及美学教育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构建出比较合适的审美情境。

2.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语文包含着很多美的元素,但美的元素不能够非常容易地显现出来,也就是说语文审美教育需要通过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以及分析,最终发现或者探索到美的元素。再加上不同的学生对于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内容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问题或者疑问,从而激发出学生具有独特性的审美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审美教育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有新颖的特点以及概括性特点。这是由于新颖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从而使得同学们的审美思维变得更丰富或者更活跃;而概括性又能够让学生们对于所提问题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针对性,从而提升语文教育教学的工作效率。

3.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教学的工作中,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作文知识的教育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作文知识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其以后的学习以及工作相对来说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以及影响,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工作中以及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时刻进行作文知识的教学。在审美教育以及作文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有很多交叉或者重复的知识点,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作文知识的讲解,其中所包含的各种审美元素可以来自我们的实际生活、学习以及工作,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对审美教育工作产生距离感。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阅读方面的教学工作与作文知识的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或者相互渗透的,尤其是著名的作家或者文学家所写的文章,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魅力感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学生讲述自己对文章的真实感受或者体会,还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感受或者体会进行评述,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进行文章阅读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作文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钰平.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09):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