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优点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优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机电一体化的优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机电一体化的优点

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

一、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在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而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采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生产出来的新一代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同时也是工程领域不同种类技术的综合及集合,它是建立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其特点

(1)数控机床问世:自从1952年美国第1台数控铣床问世至今已50个年头。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在1999年后,国家向国防工业及关键民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技改资金,使数控设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

(2)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于1965年,经过30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包括设计、制造、包装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微电子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直接基础,如微机控制的数控机床己不再是传统的机床;又如汽车的电子化导致汽车工业的革命,目前先进的现代化汽车,其电子装备已占其总成本的70% 。进入信息化社会,集成电路成为武器的一个组成单元,电子战、智能武器应运而生。雷达的精确定位和导航,战略导弹的减重增程,战术导弹的精确制导,巡航导弹的图形识别与匹配,以及各类卫星的有效载荷和寿命的提高等等,其核心技术都是微电子技术。

(3)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应用于工业: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汽车制造业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工具取代继电控制盘。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以激光技术为首的光电子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它集中了固体物理、波导光学、材料科学、微细加工和半导体科学技术的科研成就,成为电子技术与光子技术自然结合与扩展、具有强烈应用背景的新兴交叉学科,对于国家经济、科技和国防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下述优越性:

(1)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

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人身和设备事故,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安全监控系统,能够极大提升煤矿的安全系数。通过对大功率和长距离式带式输送机的应用,煤矿的井下效率获得了很大的提升。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规程相关条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各个煤矿,不论大中小,也不论是高瓦斯还是瓦斯突出的矿井都必须按照规定装备上矿井监控系统。此举促进行了生产监控系统的工厂的出现和繁荣,不仅给煤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选择,而且也使厂家在竞争中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多年来,实践表明,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的安全监控系统为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2)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

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同时,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例如,数控机床在数控装置中使用了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对工件的加工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5~6倍。

(3)可操作性能大大改善

机电一体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使得操作大大简化并且方便、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实现,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界参数的变化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实现自动最优化操作。主要产品包括电火花加工机床、线切割机、超声波加工机以及激光测量仪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电子装置。

(4)调整和维护方便

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而不需要改变产品中的任何部件或零件。对于具有存储功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事先存入若干套不同的执行程序,然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只需给定一个代码信号输入,即可按指定的预定程序进行自动工作。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三、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应用趋势

1.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比如,现在最先进的数控机床德国著名的德马吉DMG Deckel Maho 5轴万能机床,它具有极高的机床精度,使得该系列万能铣床成为了5轴加工中心新的里程碑。通过 duoBLOCK®方案与带一体式、直接测量系统的精确回转工作台的组合,duoBLOCK®机床展现出更大的准确度、高动态性能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这个系统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3.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4.第3代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是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种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姜培刚,盖玉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6.

作者简介:

邹志慧(1993―),男,山东蒙阴人,现就读于德州学院。

篇2

在我国,煤炭占据着一次性能源消耗的第一位。全国范围内,煤炭消耗占全国一次性能源消耗的60% 以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特别是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煤炭消耗有所减低,但在未来的十几年里,煤炭行业的主体地位依然不会改变。近年来,大批的先进设备被运用大煤炭的开采中,不仅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效率,也极大地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煤矿开采的模式逐渐转变为煤矿机电一体化模式。煤矿机电一体化指的是将多门现代科技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运用到实际的煤矿开菜、挖掘工作中。了解煤矿机电一体化给煤矿产业带来的好处,分析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不仅能增加企业的收益,而且会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本文就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史作了概述,重点阐述了煤矿机电一体化在煤矿开采中的具体应用,议论了煤矿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意义,并对其未来前景和方向做了概要的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1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运用越来越广泛。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性技术。根据实际情况让系统最优化运行,并使企业得到最大的收益。煤矿机电一体化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运用,其所具备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序化不仅能降低煤矿产业的安全风险,而且能节省企业的成本。同时,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具有操作简便、占地小、性能佳以及维护方便等特点,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在开采过程中的成本,加速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相对滞后。1970年,我国着手研究第一套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随后机电一体化技术飞速发展,从最起初的液压牵引采煤发展到电压牵引采煤,随后又研制出了大型电牵引采煤机。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不论从技术人员方面还是机器设备方面,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国外都有很大的差距。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很多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自主研发的煤矿机电一体系统还不能达到国际要求,因此我国煤炭机电一体技术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2.1监测监控系统

煤矿生产中,最重要的就是保障生产者的生命安全。监控安全生产系统就是煤矿机电一体化的一个重要运用。随着科学的发展,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监控系统来保证煤矿开采安全进行。同时,我国也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的监控系统,其中比较著名的是KJ90和KJ95系统。实践证明,安全监控系统在煤矿开采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2电牵引采煤设备

在矿井综合采煤的应用中,最典型的一个应用就是电牵引采煤机。相比于液压牵引机,电牵引采煤机具有以下优点:

1)可开采大倾角煤层,并且自身带有防滑装置

2)寿命长,运行可靠

实际工作中,电牵引采煤机智慧磨损整流子和电刷,而不会损坏其他部件。因此,电牵引挖煤机维护起来成本更低,使用寿命更长,故障更少。

3)牵引特性更好

电牵引采煤机不仅能在向前工作中提供牵引力,还可以在向下滑的时候发电制动,并给电网反馈能量。

4)动态性好,反应灵敏

电牵引挖煤机的电控系统可以有效并适时地调整系统的各种参数,使之高效的进行生产,而且操作简单。

在我国,煤矿行业中,国产采煤机占据了主导地位,各个采煤机生产商都对电牵引采煤机进行了研发,并被广泛用于实际的开采中,这对我国采煤行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3矿井运输

目前来说,带式输送机是运用最广泛的原煤运输装置。带式输送机具有运输量大、连续运输、操作简单、运行安全等优点,同时它具有易于实现自动化的特点。因此,带式输送机已成为煤矿机电一体技术的研究重点。

2.4矿井提升设备

目前国内常用的提升机为内装式提升机,这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典型设备。它将简化了机械结构,让滚筒和驱动成为一个整体。矿井提升体又传统的模式实现了数字化提升。

2.5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研发起步相对较晚,国内自主研制的液压支架电业控制系统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所使用的液压支架电液系统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就是将液压控制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让定压双向邻架或是自动移架,从而避免对支架和顶板产生冲击。

3 煤矿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意义

3.1增加了劳动收入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行业中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煤矿的开采下效率,增加了煤矿开采的产量,企业的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劳动者收入的增加,进而促进了居民的消费。同时煤炭行业的兴盛带动了其它行业的蓬勃发展,进而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3.2保障劳动者地生命安全

近年来,煤矿行业中事故时有发生。保证劳动者安全生产已成为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传统煤矿挖掘中。矿工经常处于潮湿阴暗的环境中,高负荷的劳作,简陋的施工环境,这些都是悬在劳动者头上的一把刀,随时都会危及劳动者的生命安全。煤矿机电一体化的运用,有效的减少了工人们再矿井中作业的时间,同时煤矿机电一体书自身具备的监控系统,能实时监控开采过程,降低了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保障了工人们的生命安全。

3.3极大的提高了劳动效率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劳作模式,降低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4 煤矿机电一体技术的前景以及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机电一体急速给煤矿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来说,国内研发的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都具有程序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兼具操作简单、维护方便、性能可靠,体积小等优点。煤矿机电一体技术在煤炭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的效益大幅度增加,同时降低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然而,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起步较晚,不论从技术方面,还是从设备方面,我们和国外都有很大的差距。对此,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4.1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煤矿机电一体设备

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的标志,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必然紧紧围绕着计算机发展,因此将计算机技术和煤矿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矿机电一体设备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

4.2产品信息化

煤矿机电一体设备是一项综合的技术,为了适应其发展的要求,应增加设备的通信功能。

4.3煤矿机器人

机器人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很多方面,机器人具备智能化,更适合矿井工作,从而极大的降低煤矿行业中的安全风险,因此煤矿机器人必然成为今后研究的热门项目。

5结论

煤矿事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所具有的智能化、信息化、程序化以及运行简单、维护方便、体积小等特点,必然会让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得到广泛地运用。机电一体技术在煤炭行业中的运用使得开采煤矿的安全性能大幅度增加,并且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下频率。关注国内外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动向,自主研发先进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将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宇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0):114-114.

[2]黄元庭.浅谈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1(6):7-8.

[3]项光耀.浅谈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2(1):164-164.

[4]刘加民.论煤矿机电技术中的一体化应用[J].机电信息,2010(24):45-46.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机电课程体系、校企深度合作、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00-00

1 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事的岗位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随着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机电行业正处于平稳和较快的发展态势。毕业生就业率处在各行业前列。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改革”具有深远影响,人才培养改革中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以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实施和人才能力可持续发展。我们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行了调研,专业团队对山东盛泰车轮有限公司、山东魏桥集团、山东华宇铝电有限公司、山东铝业公司进行调研得出就业岗位。(表1)

通过大量调研归纳出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机械产品绘图员、钳工装配、钳工维修、电工维修、电气设备操作、机电产品售后服务。核心岗位为钳工装配与维修,电气设备操作与维修,由核心岗位重新规划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使专业与岗位对接。以产学研结合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构建课程体系,进行机电专业的课程标准化、规范化和特色化建设,根据机电产业的发展和机电市场的变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企业职业要求,制定课程标准,不断研究和开发本校课程,突出与专业特色相关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课程建设;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与企业的直接合作,大力开展与企业联合办学,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规划。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的能力。

2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2.1 课程体系的改革

实现课程体系与设备维修岗位职业能力的对接,解决专业服务企业岗位的问题。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过程要突出实践性,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做到优化基础,强化应用,突出能力。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元制”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并由培训条例和教学计划两部分组成的双元制课程标准;以岗位能力为基点开展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根据“机械制造装备+铝冶金设备”维护维修岗位能力及制图员、机修钳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选择,能达到这些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行业企业市场设备维护维修实际工作,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学习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教学做一体化,落实实践教学课程化;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内容整合,使之更加精炼、实用、具有针对性;使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群相对接。

2.4 具体实施

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2010级机电专业1-5班,2010机电专业1-2班,以上七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共计308人,教学效果显著。

2.5 推广应用价值

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共享机械技术及教学资源库,电气工程系电气自动化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业网络技术专业共享电气自动化模块及教学资源库,带动专业群发展。

3 结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建和实施了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试点与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设计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一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吻合,把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项目有机结合,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课程体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紧密围绕岗位要求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设置课程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浅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 2008、7 作者 王襄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启示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

篇4

关键词: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有机融合

     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控制和机电一体化也在不断发展,而且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不断地进行融合,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对其实际应用要求也在逐渐提升。智能控制就是在这一环境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在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着重强调智能控制在此影响下与机电一体化的有机融合。

一、智能控制和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介绍

     (一)智能控制的概念内涵

     智能控制是指将人工智能、信息论、自动控制和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的发展形成的具有针对性的控制理念,主要面向比传统控制更为复杂、多样的控制任务和控制目的,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广泛的适应空间,解决了传统控制无法实现的发杂系统的控制。也就是说,智能控制要求实现无人控制,要在人力控制因素上大量减少对人工的使用,是一种完全自动化的技术。

     (二)智能控制系统类别形式

     1.分级控制系统。分级控制又称“分级递阶智能控制”,该控制的运行主要依靠自适应控制、自组织控制等前提条件。在分级递阶智能控制中涉及到3 个方面,即:组织级、协调级、执行级,每个级都有自己的作用。

     2.学习控制系统。对于人类大脑而言,学习是智慧能力的表现形式。学习控制系统一般通过对内部结构进行辨别、认知、调整后,利用对信号的循环输入和数据处理来保证良好的运行效果。学习控制系统还能结合一些非预知信息进行自动控制。

     3.专家控制系统。该智能系统实际上是将人的经验、知识、技能融合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形式。其根据对应的程序指令运行操作。在专家系统中,常常囊括了很多理论知识,这就为智能系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供了帮助,让处理结果具备诸多高性能。

     4.神经网络系统。目前,运用最多的则是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这种智能网络结构形式主要运用了神经细胞、人工神经元等构成的模式。智能控制与模仿真人是神经网络系统的主要功能,该系统是现代技术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内容。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智能控制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主要特点是对环境的识别和符合的识别上,而在传统的控制技术中,则主要是对运动学方程以及函数等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在这一点上,智能控制有了很大地改变。另外,智能控制能够实现混合控制形式,不但能够实现传统控制技术中的主要技术特点,而且能够实现开闭环控制及定量控制等手段,大大地提高效率。

二、智能控制与机电一体化融合的必要性

      从20世纪末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有了智能控制发展的新阶段。这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其一,把先进的通信技术和光学技术等应用到机电一体化中,使得加工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精细度更加深入,而且随之而出现了诸如微机电一体化和光电一体化等最新的技术结构;其二,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了,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系统研究,如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集成等方法,而且在机电一体化学科体系上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了。另外,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在神经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控制以及光纤技术等很多的创新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这些表现都说明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空间。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是以智能化作为主要方向的,智能控制的优劣直接决定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整体水平。而且智能控制目前已经被用在很多方面,包括各种行业,凡是能够使用机电一体化的地方,都能够与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

三、智能控制对机电一体化的影响

     (一)能够优化控制效能

     由于智能控制能够实现的功能非常全面,特别是在模块化设计中,剪裁性的应用也比较广泛。所以,机电一体化中结合使用智能控制技术,能够使智能控制实现的功能在机电一体化中顺利实现,这样就能够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原有设计目的。

     (二)可以提高加工精度

     与旧的系统相比较,智能控制系统融合了各种高速芯片与交流数字系统,促使机床实践的精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数控机床中的核心技术指标就是其加工精度,精度是决定机床产品是否合格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三)对程序的控制有效性

     操作程序是系统运行的主要指令,根据加工产品的尺寸、精度来编制操作程序才能使产品加工后达到智能效果。所以程序的有效控制是智能生产的核心与关键。

     (四)能够较好地改进生产方式

     智能控制在生产实践体现最为明显的作用是,缩短加工实践、优化操作的流程,最后实现复合式的加工生产方式。借此来满足了多控制加工的需要,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工操作的次数,加工程序的优化得到了更大的满足于体现。

四、智能控制与机电一体化融合的具体体现

     (一)智能控制与数控领域的融合

     数控是从属于机电一体化的领域,主要应用于模具制造、机械加工等行业。数控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由于其主要应用于机械加工以及模具制造等方面,所以对智能控制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在加工运动推理和决策等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和模拟性,在网络通信制造能力方面则要求其扩展的知识处理功能。智能控制技术能够有效的弥补经典控制理论可能带来的多方面的不足,如信息模糊等状况,这样就能使最终效果达到最好。

     (二)工业生产中应用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在工业工艺过程中,如专家控制器和神经元网络控制器等控制器的设计中,就可以引进智能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产过程,单单利用人工是难以完成的,对整个工艺的操作和控制、以及对整个过程故障的诊断等都需要智能控制的参与,而且智能控制在未来的工业生产中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三)智能控制在交流伺服系统中的运用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伺服系统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而伺服系统的合理性将决定产品的最终质量、性能等,而伺服系统又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整体结构,所以其参数的改变非常频繁,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容易导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而智能控制能够减少这些不确定因素,使交流伺服系统更加稳定的工作,所以把智能控制应用于交流伺服系统中,能够有效地促进交流私服系统的工作效率。

     (四)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在现有的机械制造中,人力占据了很重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越来越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机械制造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智能化的新技术方向,所以,应当按照现在的现实情况把原有的经典机械理论和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这样能够是机械制造效率和准确度都大大提高,而且同时能够节省很大一部分人力。

     总而言之,智能控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机电一体化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智能控制的发展并不同于机电一体化,两者虽然有着某些区别,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所以智能控制和机电一体化的相互融合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采用适当的方法做到使智能控制和机电一体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是决定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左武峰.试探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

篇5

实现医院会计电算化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医院会计电算化凭借着其高效、自动、便利、准确、及时等优点受到广大会计人员的喜爱,目前,我国医院会计电算化正以快速的发展速度逐渐普及,因此,如何很好的全面利用医院会计电算化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主要通过分析医院会计电算化优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医院会计电算化的优点

减轻了医院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下,主要以算盘或是计算器作为主要的数字运算工具,运算和记录速度比较的缓慢,有很多重复抄录工作,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降低了工作效率。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主要以计算机为运算工具,打印机输出作为书写工具。借助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小蜜蜂等财务软件,通过自动进行复杂的运算,快速、准确的处理会计数据,自动生成记帐凭证、会计帐簿,生成如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等一系列的财务报表。

快速、准确的查询会计信息。在传统方式下,如果需要查询某一个资料,尤其是需要收集某一汇总或是统计总数据的时候,需要翻阅凭证、帐本、报表等资料,人工速度会比较的慢。如使用计算机中的设定条件查询,很快的就能够查询到需要的数据,而且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类、加工、打印出查询结果。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质量本文由收集通过建立内部局域网,各个会计岗位可共享财务软件,会计人员可在各自的办公计算机上完成岗位上的工作,将会计信息准确无误的传递到对方,实现无纸化办公。

为实现医院成本核算,提供了条件。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的成本核算很复杂,要实行三级分配即后勤管理成本→医疗辅助类→医疗技术类→临床服务类,最终要计算出科室全成本、床日成本、诊次成本。用传统的会计方式几乎无法完成。只有实行医院会计电算化,使用成本核算财务软件,通过自动运算,快速、准确的处理会计数据,才能自动生成所有的成本报表。

增加了医院财务工作的技术含量,提高了整体的人员素质。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无法满足会计电算化的工作需要。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的现代,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牢固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熟悉计算机知识、掌握财务软件的应用技术。因此,为了适应医院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还促进了医院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促使了医院整体素质的提高。

促进了会计职能的转化,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传统的会计工作下,大部分的财会人员被手中繁多的手工记账、报账的工作包围,没有多余的时间参与管理。医院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不仅帮他们逐渐的摆脱掉日常繁琐的手工操作,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

二、医院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缺乏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医院会计电算化属于一门比较综合的学科,虽然说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已经接受了计算机的培训,然而跟实际需要相比较还存在着一些差距。熟悉医院会计和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医院的会计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制定的管理措施不够全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常常会出现玩忽职守的现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二、缺乏一些必要的防毒意识和措施,无专业人员对计算机和局域网进行维护,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维护风险;三、对会计数据没有进行及时的备份,也没有定期对备份的数据进行检查,年底又没有及时打印凭证和账簿等会计资料,在会计档案的形成和保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财务软件没能真正体现内部控制的观念。现有的财务软件虽然有限制操作员权限的功能,但是如果设置几个不同的操作人员,通过转换操作人员姓名进行不同的会计操作,就会让限制权限管理形同虚设。比如说记账凭证录入人员可以通过改变操作人员的姓名对凭证进行审核检查,造成了审核功能只是一种表面形式。有的财务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缺乏一定的牵制,这样很容易出现财务信息错误,给医院的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带来隐患。

医院各个部门的会计信息资料不能充分共享,产生了信息资料的“孤岛”现象。

三、措施及对策

提高认识,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大力培养会计电算化系统分析人员和设计开发人员,大力培养系统维护和管理人员,扩大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型人才队伍。

加强内部控制,培养内审人员。通过分析控制医院会计电算化中的薄弱环节,评价这些环节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对医院进行预防,发现以及纠正舞弊行为的控制措施进行比较客观合理的评价。建立健全医院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机制。

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因此需要建设通用的会计软件平台,扩展医院会计软件的功能,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一体化。

篇6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如何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3.二优化一体现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做好“两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篇7

一、实施煤电一体化有利于推动煤电产业协调发展,加快能源基地建设步伐

我区煤电一体化政策实施以来,吸引神华、华能、华电、国电、中电投、大唐等国有大型电力企业,先后在内蒙布局了煤电一体化基地。其投产的电力项目3900万千瓦,开展前期的项目4770万千瓦;拥有投产的煤矿产能1.8亿吨,占全区产能的40%;开展前期和在建的煤炭产能1.75亿吨,占全区产能45%;拥有煤炭资源量500亿吨,占已配置煤炭资源25%。在这些大型电力企业的积极推动下,内蒙古的煤电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区电力装机达到420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1932亿千瓦,分别是2002年的4.1倍和3.5倍,其中外送685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位;煤炭产量达到3.5亿吨,是2002年的3倍,其中外送1.92亿吨。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初步格局基本形成,有力地拉动了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持了国家的能源供应。

二、实施煤电一体化有利于稳定电力价格

今年以来,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煤电行业经营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煤炭行业利润大幅上涨,电力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2008年1至8月份内蒙古煤炭产量2.98亿吨,增长25.9%,盈利200亿元,增长1倍。纯发电企业除国有大矿合同比例高的个别电厂小额盈利外,其余全部亏损;而实行煤电一体化的发电企业,均能实现较高利润。

剖析煤炭电力企业经营出现如此严重分化的原因,实质上是价格双轨制矛盾的集中体现:即煤炭价格实行市场形成机制,电力价格则实行政府管制,这种双轨制的价格管理形成了价格的倒逼机制和政府的两难选择。也就是煤价上涨导致发电成本大幅上涨(煤炭成本占火电成本的60%以上),大幅度压缩了电力企业的利润空间,直至近年因煤炭价格上涨太多而使电力企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发电企业强烈要求政府兑现煤电价格联动政策。而电力作为基础产业涉及各个行业,如果煤、电价格等比例联动,对全社会影响极大,引发通胀动力加剧;不联动或不等比例联动,则电力企业很难走出目前的困境,将难以为继;若采取政府补贴的方法,则加大财政压力,也不利于理顺能源价格、调节供需关系和调整产业结构。在煤电价格双轨制的条件下,要想稳定电力价格,必须先稳定煤炭价格,而目前煤炭价格已经放开,由市场决定,若再对煤炭价格实行管制、则难以奏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区实施煤电一体化的企业,煤炭与电力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利益共同体,上下游之间从外部交易、市场博弈变为企业内部核算,企业内部能够自行调节煤炭与电力的利益分配,即发电厂的自备煤矿价格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只受煤炭开发、生产成本的影响,而煤炭生产成本上升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不会大起大落,从而规避市场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既保证了企业稳定的收益,也稳定了上网电价。同时煤电一体化还有调节煤炭供需关系,增加国家能源储备安全的效用。当煤炭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至电力企业自备煤矿开采成本时,电力企业可压缩自备煤矿煤炭产量采购市场煤、等于既减少供给又增加需求。反之靠自备矿自我平衡,等于增加了政府对市场供需的调节能力,这样就解决了煤矿建设周期对市场供应的滞后调节,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又能倒逼自备矿生产成本的降低、提高国企的经营效率。

三、实施煤电一体化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能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要保持经济的稳定,能源稳定至关重要。我国能源是一个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赋存结构,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69%,其中56%被作为电力燃料,火电占全部装机容量的77%以上。因此,煤炭在我国能源工业和消费中的地位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不亚于石油,而国家目前对煤与油两种资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国有经济对其控制力也相差甚远。在煤炭开采权全面放开的背景下,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纷纷抢滩煤炭资源开发,其主要原因就是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它的战略地位及预期收益。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认为煤炭产业的效益会持续稳定,占有了资源就有了预期收益、巨额财富。因为煤炭企业的盈利和发展在目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下,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占有量和赋存条件,按目前煤炭主产区的吨煤利润100元计算,拥有储量1亿吨煤田的采矿权即得到了100亿的潜在利润,且不谈矿权取得的公平性问题。但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对稳定煤炭市场价格确实有一定的作用,2008年6月份国家为稳定煤电价格,对煤炭价格实行临时干预措施――最高限价。从实际执行来看:国有大型煤矿企业,都能按照年初的合同不减量、不加价地稳定供应电煤。而一些小煤矿对电煤供应采取敞口合同――即价格随行就市,供应量因时而异,采取现金交易、现场议价的方式规避限价,最高限价的限制作用大打折扣。实践证明政府调控煤炭市场价格,除却能源价格、能源税制、矿权配置等市场化改革外,在现行体制和经济环境下,增加国有经济对煤炭资源控制比例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实行煤电一体化使国有电力企业占有了较大的煤炭资源份额,从而增强了国家对一次性能源的控制力和对煤炭市场的调控力。

四、实施煤电一体化有利于煤炭的规模化、高效化开发,加快煤炭工业的现代化

通过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在国有大企业手中,国有企业资金雄厚,人才丰富,技术装备水平较高,有条件实现规模化、机械化、高效化的煤炭资源开发,加快煤炭生产现代化的步伐。大型现代化矿井劳动生产率、资源回采率、安全生产水平远好于小煤窑。土法生产的小煤窑资源回采率一般只能达到30%左右,而大型机械化矿井的回采率在80%以上,节约资源的效果十分明显。

五、实施煤电一体化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煤电一体化有效促进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在煤矿开采中经过细选加工,洁净煤用于外运,提高了外运的效益;洗选出的洗中煤、煤矸石就地发电,废物利用又降低了发电成本;疏干水用于发电厂的循环水和发电用水;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治理采煤沉陷区。解决了煤电分离体制下煤矸石、疏干水、粉煤灰废弃污染;煤

炭和废弃物都得到合理利用,节能环保效果显著,综合效益提高。

六、实施煤电一体化有利于调整产业布局,缓解运输压力

我国资源分布不均,煤炭资源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而电力需求则呈现出东南旺盛的局面。在电力结构中,燃煤电厂比例超过70%。这种能源需求和供给的地域性相应地带来了煤炭运输的问题。在电力生产的产业链条上,煤炭运输一直是电企头疼的问题,煤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铁路运力不足。大量的煤炭靠汽运到港口,用高级能源换低级能源。汽运吨公里运费比铁路高0.35元,从自治区西部煤炭生产区运往港口的吨煤汽运费就达400多元,进一步推动了煤价上涨。实现煤电一体化,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向邻近的华北、东北电网送电,变输煤为输电,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减少运输费用,减轻运输压力,降低发电成本,降低上网电价。同时又有利于形成合力地区分工,形成比较优势。能源基地利用能源价格优势,吸引发达地区能源消耗高,但不属于落后生产力、禁止类的产业向能源基地集聚,既能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能源基地经济发展,将能源富集区的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时减弱发达地区、电力负荷中心能源需求增长。因此,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在内蒙古建设大型火电基地,通过特高压线路送往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外送1亿千瓦电力,等于外送3亿吨煤,增加煤从空中走的比例,输煤与输电并举,缓解铁路运输压力。从而大范围优化电源布局结构和产业结构,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有利于推动煤电产业快速发展。

篇8

【关键词】绘画;教学;幼儿;创造力

0引言

目前我国幼儿绘画教育对幼儿创造性思维有着严重的约束力,现在有多数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中不能科学的培养幼儿绘画的能力,一味“依样画葫芦”临摹,完全没有创造性可言,扼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的早期绘画最有利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性绘画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幼儿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能满足幼儿的需要。这些是当前社会的特征。所以创造性会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发展幼儿绘画的创造力。

1目前幼儿绘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采用固定模式给幼儿的自由创造设置了障碍,长久以来,有很多的幼儿教师以习惯让幼儿按照范画作画,这种方式严重影响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1现在教师着重于幼儿作品的完成,而忽略幼儿绘画过程、情感的体验

绘画是儿童表现美、创造美和创新的过程。教师教幼儿绘画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要培养一个对绘画产生兴趣的儿童。通过画画使儿童的情感、认知等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每一次的绘画活动都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自始至终沐浴在温暖快乐的气氛中,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幼儿绘画。而现代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时,

1.2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经常看到教师们以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画得像不像、美不美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对于看似一塌糊涂,实则思维独特的画置之不理或予以否定,这简直是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对于幼儿的作品,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画的框框去评价。对于优秀的作品,大而化之的评价不能激发幼儿再创作的欲望,对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拒之门外,而应该去领悟孩子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正确引导幼儿进行绘画活动的方法

2.1引导儿童多观察多想象积累其生活经验

想象和创造绝不可能是凭空出现,它是源于丰富的记忆表象,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想象的基础。所有的创造想象都是来源于原型的基础上,才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形象。幼儿的美术创作也是如此,即便是想象画,也是以现实生活的形象作为基础的,构成画面的新形象只能是来自于自己拥有的生活感受。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越广泛越深刻在大脑里留下的印象据越是丰富清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就越强。

2.2绘画内容的选择要给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

绘画内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老师给幼儿制定创作内容,所提供的要求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幼儿在创作中就不知道该如何发挥。因此内容的选择要给幼儿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创造性绘画的前提。倒如“小树叶的旅行”,一片小树叶随着风儿飘到天空,海洋,城市绘画内容就请小朋友帮助小树叶实现它的愿望――小树叶变成什么东西便可以停留在它旅行的地方。幼儿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有的变飞机、小鸟、汽车、小船、大树、房屋等等。

2.3不同的绘画模式,允许幼儿自由的创作

绘画是活的,教育也应该如此,身为幼儿教育,我认为教育应该引导、启发、鼓励幼儿自己创作,创造新的内容。然而在现代的美术教育中有很多的幼儿教师让孩子进入画模仿画的误区当中。幼儿喜欢模仿。示范,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先画哪一笔,再画哪一处。让幼儿照抄的示范不但会造成消极模仿和依赖性。严重的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

2.4 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的作品

幼儿年龄小,不能很好的掌握技巧,当幼儿在完成一幅作品时,即使这幅画再难看,但在幼儿的心中满足程度并不亚于完成一幅完美的作品,此时幼儿希望与别人共享这份喜悦,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赏,此时教师要耐心认真地看待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做自己作品的解说员,为大家讲解一下自己创作内容,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在欣赏。

3 结束语

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探索。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气。幼儿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幼儿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孔起英. 幼儿园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2] Cathy A. Malchiodi.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

[3] 朱家雄. 幼儿园课程[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

篇9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电气控制系统;优化和改进设计

中图分类号:TK221 文献标识码:A

1 机电一体化集成装配装置概述

原有机电一体化集成装配装置主要由机械本体、控制系统、工控机测量系统、力传感器系统、真空系统和气动系统及工装等组成。由于工控机测量系统与控制系统是相对独立的一套系统,本论文将不论述。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840D和FM-NC数控系统来控制7个数字轴和2个模拟轴,其中840D系统控制7个数字轴(X、Y、Z、C1、C2、C3、W轴)的运动和处理力传感器的快速响应及相关实时控制,以及和工控机测量系统间的通讯和协调控制。FM-NC系统控制2个模拟轴(W1、W2轴)的运动,实现调姿机构的运动控制,从而达到对待装配工件的姿态调整。在上述的9个轴中,X、Y、Z、W、W1和W2轴是直线轴,C1、C2、C3轴是旋转轴,其中C1轴的旋转角度范围为0o~380o。W1、W2轴组成调姿机构,在调姿机构的下端装有拾取工件的真空吸盘和在移动过程中对工件起保护作用的气动手爪。W轴作为加载机构的加载轴在所有工件装配完成后对整个产品进行下压加载。C2轴作为装配工位,C3轴作为待装配工件放置工位装置的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控制系统为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CNC),它包括:人机界面(MMC103)、机床控制面板(MCP)、数控装置模块(NCU)、SIMATICS7-300模块以及SIMODRIVE 611D数字伺服驱动系统,调姿机构由松下伺服驱动系统构成。FM-NC数控系统通过CPU315-DP模块提供的一个MPI总线接口,与840D采用MPI通信总线的方式对MMC103实现共享。

2 优化基本指导思想和改进思路

原有装配装置研制出来后,经过功能性试验,证明其基本功能已达到当初的设计要求,但由于所装配产品的特殊性,以及试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需要对装置作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设计。优化和改进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不削减原有装置的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和改进设计,提高装置的安全性和任务可靠性,适当简化控制系统结构,使其硬件结构更紧凑,控制过程更简便。改进思路是,根据安全性和任务可靠性分析,在电气控制系统的电路结构上,根据可靠性设计方法,适当采用降额设计或冗余设计等技术来提高任务可靠性,同时增加一些安全检测部件来提高其安全性,并在软件设计中相应增加一些故障诊断和报警信息;通过优化,将原来较为繁琐的两套数控系统控制简化为一套数控系统来控制,从而既降低了应用软件的开发难度,使控制更易于实现,也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艺程序的灵活性,并且消除了两套系统间数据交换出现错误的隐患。

3 电气系统的优化和改进设计

3.1 冗余设计

针对气动手爪的张开和闭合以及真空吸具的吸合采用了工作冗余设计,以提高气动手爪和真空吸具工作的可靠性和产品装配过程中的安全性。其电路设计如图 2所示。为了防止气动手爪和真空吸具的误动作,在气动手爪不应该闭合的时候闭合或在不应该张开的时候张开,以及在真空吸具不应该吸合的时候吸合,同时又要求它们在应该动作的时候可靠地动作,在电路设计上采用了对同一个信号进行双模块输出控制,甚至对安全性要求更高的气动手爪闭合信号采用了混合并联冗余设计,针对每一个输出信号所控制的继电器也采用了并联冗余,但在继电器触点控制电路上又采用了串-并联设计或并-串联设计。

在图2中Gn和Gn+1是两块完全一样的SIEMENS DO模块,两个模块的对应输出点信号都是相同的,且两个模块同时工作。每个信号输出点所控制的两个并联继电器中只要其中一个继电器小失效,就能得到装配任务所需要的输出信号。尤其是对于气动手爪闭合信号,只要两个模块中有一个模块小失效,或者两个模块中非对应的两个输出点小同时失效,就能得到该输出信号。

3.2 抗干扰设计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既包含有高电压、大电流的电力电气设备,即强电设备,又包含有低电压、小电流的控制与信息处理设备和传感器,即弱电设备。强电设备产生的电磁噪声会对弱电设备造成极大的干扰,弱电设备之间也可能互相进行信号干扰。同时,供电系统以及环境电磁噪声也会对弱电设备产生严重的干扰。由此可见,电磁噪声的干扰是机电一体化设备中产生元器件失效或数据传输、处理失误、进而影响其可靠性的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抗干扰设计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中不容忽视。主要运用了以下几项技术来进行抗干扰设计。

3.2.1 屏蔽技术

屏蔽技术可抑制电磁噪声沿着空间的传播,及切断辐射电磁噪声的传输途径。在装置中,除了380V和220V电源电缆之外,其余电缆均使用了带屏蔽层的电缆,从而既隔断了本身信号对别的信号的干扰,也隔断了别的信号对自己信号的干扰。

3.2.2 接地技术

接地在电气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中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地”为电路、系统提供了一个参考电位,电路、系统中的各部分电流都必须经“地线”或“地平面”构成电流回路。在本装置中,分别设计了保护地线、工作地线和屏蔽接地。其中,保护地线是将电气控制柜柜体、操作台机壳和装置本体都可靠接地;工作地线采用单点并联接地方式,很好地消除了共阻抗干扰;屏蔽接地是将所有的屏蔽电缆的屏蔽层通过接地线可靠地接到同一个接地铜排上,电源变压器和隔离变压器的屏蔽层接到保护地线。

3.2.3 滤波技术

滤波器是由电感、电容、电阻或铁氧体器件构成的频率选择性二端口网络,可以插入传输线中,抑制不需要的频率进行传播,能较小衰减地通过滤波器的频率段称为滤波器的通带。通过时受到很大衰减的频率段称为滤波器的阻带。为了抑制供电电网系统和装置周边环境用电设备所产生的电磁噪声对控制系统和驱动系统的影响,在SIEMENS840D 数控系统和SIMODRIVE611D数字伺服驱动系统的电源前端,以及松下模拟伺服驱动系统的主电路上分别设计了电源滤波器。除此之外,为了抑制电气系统中弱电器件的互相干扰,还采用了浪涌吸收器等措施。

3.3 热设计

制造电子元器件时所使用的材料有一定的温度极限,当超过这一个极限时,物理性能就会发生变化,元器件就不能发挥它预期的作用。元器件还可能在额定温度上由于持续工作的时间过长而发生故障,故障率的统计数据表明电子元器件的故障与其工作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在高温或负温条件下元器件或电路容易发生故障。半导体元器件故障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呈指数上升趋势,其电性能参数,如耐压值、漏电流、放大倍数、允许功率等都是温度的函数。在本装置中,SINUMERIK840D数控系统、SIMODRIVE 611D 数字伺服驱动系统、松下模拟伺服驱动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以及它们的电源都是模块化结构。每个模块内都有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在工作时,这些模块内的电路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虽然自身发热量较大的模块一般都安装有冷却风扇,或者设计了空气对流散热孔,但整个电气控制柜由于防护等级的需要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工作时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将会使柜内温度升高很多,从而影响部分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基于此原因,对电气控制柜和操作台进行热设计时,对控制柜采用了用强制制冷设备(空调)进行冷却的方式,使柜内温度维持在元器件能正常工作的一个较佳温度范围内,对操作台采用了安装带空气过滤器的冷却风扇进行强制风冷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方建军,田建君,郑青春编著.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篇10

一、防止电化多媒体教学对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制约:教育行为从根本上讲是“人教育人”

电化多媒体教学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是教师设定的教学内容的展示,具有一定的程序化特性,缺少应对学习者自身思维活跃的应变措施。特别是幼儿的思维具有强烈的不定式和跳跃性,其思维活跃程度远大于中小学生,幼儿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到幼儿认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防止电化多媒体的程序性限制幼儿的自主思维。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是幼儿的财富,是幼儿未来发展和创造力的基础,所以电化多媒体教学只能是幼儿教学过程中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认知过程的激活,更多的学习内容需要幼儿通过自身的思考和生活中的摸索来掌握,幼儿能够学会学习和主动学习才是幼儿教师“人教育人”的最终目的,决不能让电化多媒体教学把我们未来的人才变成被动的知识容器。

二、保护幼儿的情商,电化多媒体教学要适度

电化多媒体教学固然在音乐、色彩、信息量等方面相对于教师个人水平有着无法相比的优势,但其毕竟是“人机互动”,而不是师生互动,更不是幼儿之间互动;电化多媒体教学使得幼儿与教师之间距离拉大,不利于幼儿和教师情感的培养,幼儿得到同步激励的机会减少,幼儿的语言展示机会也会减少,他们也体会不到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由传统教育的语言、肢体语言、表情所引起的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任何现代教育媒体无法代替的,而电化多媒体教学由于过分地强化虚拟环境的价值,而使幼儿与真情实景产生了距离;幼儿甚至可能一味沉浸在电化多媒体声光电的画面中,越来越疏远大自然、疏远与人的情感交流。

由此可见,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电化多媒体教学决不能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它不应该超过教师传统授课的时间,合理的安排是课堂教学中不要超过课时的三分之一的时间,生活学习中应该更少。过去我们经常听到孩子说幼儿园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但愿不要出现有一天孩子说电脑就像爸爸一样这类可悲的教育失败的话语。

三、电化多媒体教学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幼儿教育的重点是让幼儿认识了解生活与自然,拓宽幼儿的视野,而对于知识体系的深度则不能要求过高,幼儿生活的范围、已经具备的经验是有限的,很多知识内容、经验及认知能力是幼儿所不具备的,幼儿的学习过程中的反应速度、在单位时间内幼儿对知识的容纳量远远赶不上中小学生。所以幼儿教育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选取合适的背景材料、教学内容是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现成的素材、课件都可以随时下载应用,而素材课件的制作者往往片面追求课件自身的图文并茂和知识体系的大而全,忽略了教育对象是否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我们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也因为图方便,直接下载这些课件应用在教学中,造成幼儿学习能力赶不上电化多媒体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学习中的新困难。例如,在大班科学常识“种子找家”这一课堂教学中,原本电化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展现种子的种类、传播、发芽等自然现象,特别是给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一个认识大自然的绝好机会,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一位教师下载了一个作为我们成年人看来完美无缺知识体系完整的课件,不曾想在授课过程中一个幼儿因为对课件中的“受粉”“胚芽”“萌发”等几个词语不理解问到老师,结果老师无法用幼儿能够理解的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导致原本应该是一堂生动的科学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可见电化多媒体教学在幼儿教学中只能是一个点、一个知识面的展示,它的语言应该是简朴、直观的,它所展示的内容应该是最直接、最自然的,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就可以认识,通过大脑的思维就可以理解的。

四、幼儿电化多媒体教学要更加重视素材的科学性

篇1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医院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会计电算化是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它的使用使医院的财务管理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然而在会计的发展进程中,会计电算化在增进财务管理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出现。本文将通过介绍医院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及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优化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医院;会计电算化;优势;问题

目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已逐步与国际接轨。自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以来,企事业单位已基本实现计算机记账、财务报表自动提取,医院会计电算化正以其高效、方便、准确的特点逐渐受到广大财务人员的欢迎。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会计电算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探讨。

一、医院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1.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以往会计手工记账的运算工具以算盘和计算器为主,工作量很大,运算速度较慢,甚至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重复录入现象,不但浪费了人力资源还大大降低了会计的工作效率。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计算机成为新的运算载体,打印机变成了新的书写工具,它们将高速度、精处理的会计数据自动生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账表,不但减少了人力的消耗还确保了会计工作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还使原来由多人完成的工作可以一个人在计算机上快速完成。

2.确保快速查询会计信息

在手工记账方式下,查询数据、搜集信息的速度很慢,而使用计算机查询可以假定查询条件,很快找出所需的数据。此外,查询后还可以进行快速归类,打印查询结果,使得会计工作变得简单高效,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传统会计方式下的重复登记工作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数据出错的可能性。而使用会计电算化可以按标准程序将原始数据录入,编制报表、处理信息都在一个系统之中,很少会引起错误,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准确性。

3.促进医院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原有的会计人员工作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目前会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对医院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但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专业的会计知识,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财务软件使用技能。因此,医院的财务人员应在更新会计知识的同时多了解计算机的相关操作知识,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医院的经营管理工作,多学习管理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现代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整体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素质,医院才可以往更深层次发展。

二、医院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对会计电算化认识不够

在医院财务工作中引入电算化系统是医院管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在信息时代,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电算化的支持,但目前医院的相关领导者并不十分重视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导致开展程度非常低,医院将主要财力、物力用于硬件建设中,对软件的投入十分有限,有些医院甚至还使用盗版的财务管理软件。同时相关财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也不够重视,认为其只是一个形式,以致于不能真正地使用好软件,无法发挥其作用。

2.会计软件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医院的财务会计软件利用率偏低,很多财会人员仅仅使用了软件的基础部分,没有深度挖掘软件的其它辅助功能。同时,医院的电算化水平也良莠不齐,电算化工作并没有做到全系统联网,未实现数据共享。此外,很多财务人员仅利用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输入、核算工作,没有将后期处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会计电算化在医院财务管理及预算决策中并未充分发挥其实际作用。

3.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会计电算化工作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开展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病毒与木马的攻击,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首先是操作风险,电算化实施后,医院并未出台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不负责任、玩忽职守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是网络维护风险,由于财会人员缺乏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对网络犯罪的情况知之甚少,电算化使用中缺乏必要的控制措施。最后是会计档案的保管风险,会计电算化要求备份会计数据信息并定期进行检查,稍有差池就会造成数据流失,给医院带来损失。

4.缺乏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会计电算化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医院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其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而且应熟悉专业的计算机操作流程。但目前的医院财务人员大多仅精通会计知识,对计算机不够了解,很难顺利处理相关的电算化事务。

三、提升医院会计电算化水平的策略

1.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程度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支持的工程,是医院管理系统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医院应根据社会需要,在遵循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手段与方法促进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实施电算化的过程中将会涉及医院的很多部门,甚至还会牵涉管理机制的变动,因此,医院管理者应充分重视并支持这项工程,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解决医院的人员配置、奖金激励等问题,保证医院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保障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安全性

确保会计电算化信息的安全性是提升医院电算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策略。首先应确保计算机硬件的安全,做好机房的清洁及温度、湿度控制工作,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其次,应加强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工作,保证整个系统只有会计数据。同时还应对电算化操作人员与技术人员进行明确分工,确保形成岗位制约制度。最后,应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建立阻挡黑客、消除病毒的安全防护系统,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做好会计数据备份工作,并定期检查,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性。

3.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医院财务人员熟悉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流程,因此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前应对医院的财务人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工作,要求其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使之成为既精通会计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制定会计电算化的相关规范准则,在规范财会人员行为的基础上严格确保电算化软件的安全运行。

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医院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引入电算化财务管理系统,并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姚秀丽.谈医院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师,2012(08).

[2]张爱萍.谈医院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3(04).

篇12

【关键词】中高职有效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探索

【Abstract】Effective conne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uild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an important task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hangsh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profession of aviation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ofessional explores the segmentation in the cohesion of the higher modes, and in a professional setting, training target, training scheme, course system and so on cohesion cultivation mechanism have been established.

【Key words】Effectivel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Explore

按照“2+3”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体系,实现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中高职在实训基地、专业课程、师资团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专业整体优化升级。

1 专业衔接

1.1 专业衔接目标

充分调研分析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动态,设置合适的中高职衔接专业。主动适应湖南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关注学生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分析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的关系,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确保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合理性。

1.2 专业衔接内容

1)专业设置衔接。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织汨罗职业中专、临澧职业中专、湘北职业中专、临湘职业中专、津市职业中专等5所重点职业中专对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形成详细的《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各试点学校对调研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研讨,本着紧密对接湖南新型战略产业、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问题、就业岗位有明确层次要求并有一定建设基础的原则,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试点专业。

2)专业定位衔接。依托 “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由中、高职学校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及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适应湖南装备制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密切跟踪产业升级对相关技能人才层次、结构、规模的需求变化、岗位要求变化,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即主要面向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机电设备操作、安装调试与维护、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售后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阶段主要培养生产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操作、装调等工作,具有一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则在中职的基础上,主要培养从事工业自动化设备(如高端数控设备)等先进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工作,具备较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 课程衔接

2.1 课程衔接目标

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组建课程开发小组。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按模块化、分层递进的构建思路,开发职业能力导向、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引入中高职职业资格标准,紧跟专业领域发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为载体,从简 单到综合序化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开发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到2018年,试点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建好《机床电气系统装调与检修》等5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

2.2 课程衔接内容

2.2.1 课程体系衔接

依照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按模块化、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思路构建课程体系;综合考虑职业能力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合理配置课时5。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分层递进的方式分成中职课程、中高职衔接课程和高职课程,按培养出发点,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模块四大模块。(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选取和序化以关注学生身心素质、适应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以校园文化、素质培养社团为依托,主要在课堂与社会实践岗位完成。中职开设专业教育、公共艺术、道德与法律等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高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中高职都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与健康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身体素质。(2)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课主要为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课程的设置与对应岗位职业资格取证对接。采用“工学交替”方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工作站”内完成教学。中高职共同开设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能训练、机械制造、机械加工训练、机械制图及测绘、电工电子技术、钳工技能训练、机床电气控制等课程,对应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装调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阶段课程模块分别与中级数控操作工、机加工和中级维修电工、钳工对接;高职阶段课程模块分别与高级数控操作工、机加工和高级维修电工、钳工对接。高职开设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械结构拆装检测与维修等课程,对应于机电设备维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高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对接。(3)专业拓展课。专业拓展课程的设计以培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依据来设计,包括人文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强化职业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重点。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完成教学。(4)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课。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课程模块以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适应工作岗位为出发点。通过融入社会环境、企业环境的方式实现学生素质,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模块化、层次化构建思路下,设计了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能力递进的课程方案。

2.2.2 课程内容衔接

对接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实现中高职职业能力培养的逐步递进。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方法、新设备,确保人才培养紧跟产业的发展变化。设计项目、案例为载体,按简单到综合序化教学内容。

2.2.3 核心课程衔接

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试点中职学校、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确立中、高职学校和企业课程负责人,三方共建《机床电气系统安装调试与检修》、《液压气动系统装调与检修》、《PLC应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结构分析》5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1)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中、高职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择课程内容,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个模块;(2)结合生产实际和能力训练要求,以典型机械零件加工、机床装备或航空装备的真实安装、调试及维修等设计相应的项目任务,制定融合职业标准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开发课程标准;(3)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开发教学情境,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中厂”、“厂中校”等教学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达到理实一体的目的。(4)开发课件、教案、视频、引导文、试题库、动画等教学资源,编写适合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并形成数字化资源,实现三方共享。

3 结束语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在实践中创新中高职衔接合作模式,破解中高职衔接方面的难题。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实训场所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地设计,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开发中高职衔接方面教材,实行资源共享,避免人才培养上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孟凡华.鲁昕强调: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2]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07).

[3]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22).

篇13

[关键词]施工要点;110 kV输电线路;塔角优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76

[中图分类号]TM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1

在我国,电力工程当中的110 kV输电线路施工与民生安全息息相关,这就需要严格要求110 kV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技术。所以,在新形势下发展的一些电力施工企业一定要对110 kV输电线路基础施工要点加以掌握,对其中的问题高度重视,之后选取相应的施工技术,以使此线路的质量得到保障,使人们的需求得以满足。对此,笔者深入分析了110 kV输电线路的实际施工要点。

1 110 kV输电线路施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具体施工之前,一定要检查施工中的仪器和机械,保证它们没有破损可正常运作,以此使施工保质保量完成。第二,线路施工中施工人员需要到铁塔上进行施工,同时还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电力线路,这就需要施工之前,绝缘处理铁塔及电力线路,并由那些持证上岗的人员来完成,在实际工作时一定要将防护装备穿戴好。第三,在110 kV输电线路施工中,还要考虑天气因素,要在晴朗天气里施工,以使施工人员的安全得到保障。第四,110 kV输电线路在测量方面没有非常高的精度要求,需要对准杆以及塔和桩间存在的高差与转角加强关注,以防出现记错现象或测错的现象。第五,完成110 kV输电线路施工之后,必须根据有关规定将接地线拆除,在拆除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有施工设备或施工人员在杆塔或导线之上,这样才能安全的拆除接地线。

2 施工要点

2.1 工程的基础施工

工程中的合格基础施工可保障杆塔正常使用,并保证杆塔在运行中不出现下沉及倾倒现象。110 kV输电线路工程基础施工为电力工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质量,质量合格的输电线路可以保证电力工程质量达到预期标准,而是否能合理选择施工技术又与110 kV输电线路的基础施工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基础工程中所应用的施工技术。一般我们会应用钢筋混凝土来完成角塔基础的浇筑,以此得到稳固的角塔基础。

2.2 环状排水沟问题

对这一排水沟进行建设的时候,一定要预防雨水汇集到一起严重冲刷地面,因此,需要做好基面排水处理。排水畅通与否严重的影响着工程质量,应重视环状排水沟的具体质量。在对排水沟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对当地的地形进行分析,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设计排水沟,使排水沟可顺利将水排出。

2.3 塔角优化问题

在塔角施工中,假如遇到较大坡度的地面而导致塔出现长短脚高差问题时,应把塔的长脚和主柱相对应,以这种方式解决此问题。假如因众多原因,致使应用此方法所取得的结果不够理想时,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应用挖方这一方法来处理塔短脚。

2.4 杆塔工程

110 kV输电线路施工当中所进行的杆塔施工,一定要加强注意的就是:首先,要优化基础工程。其次,基础面处理在杆塔工程也很重要,施工人员一定要对工程情况详细分析,然后合理处理基础面。

2.5 优化基础工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输电模式也开始朝向长距离、高容量方向上前进,使得输电网络建设规模变得更大,这也是杆塔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这一情况的存在使得塔位周围的植被严重破坏,也使土体流失、稳定性不足等现象发生。因此,一定要对工程基础有针对性的进行优化,降低土体开挖工程量,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2.6 对基础面进行处理

对基础面进行处理与施工安全有着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应当施工完成之后立即进行。由于对土石方进行开挖的时候,一定会影响到原来那些稳固的土方,还有就是弃土都被放在了基面之上,导致边坡增加了更大的压力,下雨时易出现塌方事故,所以,一定要对基面进行重点处理。

2.7 架线工程

110 kV输电线路施工当中在进行架线施工时会遇到众多的阻碍因素,这就需要对施工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再对架线方法进行选择。如今,人们比较喜欢应用跨越架线这种方法,在对此种方法进行应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经济问题及安全问题。跨越架线这种方法中所涉及的安全问题就是施工人员安全以及施工设备和仪器安全;经济问题就是在实际施工中,一定要对施工材料的具体成本、实际的运输费用等充分考虑,严格控制每一项费用支出,使其能在预算范围内进行支出。

3 结 语

110 kV输电线路施工中的要点,对于电力工程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我国电网目前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10 kV输电线路,其施工质量不但影响着电力工程质量,还与人们生活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研究110 kV输电线路,既可获得到非常高的工程质量,又能快速完成电网建设,还能推动我国的电力事业飞速向前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磊,彭艳平.新疆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措施配置要点――以新疆凤凰―西山―东郊750 kV输电线路工程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2(10).

篇14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2.035

《石油化工工艺学》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从石油化工生产工艺角度出发,运用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阐明石油化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介绍典型工艺的生产方法与工艺原理、典型流程与关键设备、工艺条件与节能降耗分析。与化工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点多、应用性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等特点。面对繁琐的知识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成为教学的关键问题,本人在多年的石油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中,通过与本校及其他院校“教学名师”学习交流,并反复教学实践及接受学生反馈,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1 将该课程内容与前期课程内容结合对比讲解

《石油化工工艺学》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及《煤化工工艺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学生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精馏、重整及裂化等相关知识点,该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与前期课程相关的内容,可以与之结合对比讲解,在回顾前期内容的同时也便于其理解掌握新的内容。例如在讲授“原油的常减压蒸馏”时,将其与化工原理课程中精馏部分的内容结合对比。首先,让学生回忆精馏的原理及所用设备的结构、分类和特?c;然后,要求学生将普通精馏设备与原油常减压蒸馏设备对比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再比如,讲授“催化重整工艺”时,首先让学生联系有机化学中“同分异构”的概念,这样学生便能明白“重整”过程中分子结构发生的变化,进而能够深刻理解催化重整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本质原因[1]。

2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及案例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实施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目前,《石油化工工艺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及案例非常必要。如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声光交互、动静结合的特点给学生全新的视觉感受,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此外,教学中如果将一些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以图片、声像资料和动画等方式展示,可将抽象的原理简单化、直观化,复杂工艺流程中的单元操作也变得形象、易懂,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一些难点内容,实现了高效且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催化裂化工艺流程的核心工艺反应-再生系统时,书本上给出的仅仅是简单的流程示意图,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反应-再生系统中原料的反应、催化剂的分离再生及产品的分离精制等重难点内容。如果能够找到一些相关的工艺流程录像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观看原料和催化剂在反应器中的存在状态、反应状况及催化剂的分离再生特点,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利用短小精悍的教学录像,也可以重构学生的学习流程,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引入一些实际案列可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丰富实践经验及能力;通过对同一问题不同观点的交流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判断、分析、协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目的产品不同的原油常减压精馏工艺时,可以引入下面的案例:以生产燃料为目的的原油常减压工艺流程,常采用三段汽化工艺,即,在常压精馏塔前还设置有初馏塔;而在以生产基本化工原料为目的的三段汽化工艺流程中,在常压塔前设置的是闪蒸塔。针对这个实际案例,组织学生对两个工艺过程的不同之处展开讨论,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发挥自己的观点,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将所学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通过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合理分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4]。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听的状态,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该问题,在讲授完一些重难点内容后或在开始讲授一些新的内容前,指定若干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将以上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后期上课时,要求他们作为 “教师”将整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讲解时间一般10分钟),进行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把课堂交给学生;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讲并将讲解错误或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讲完之后进行现场提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可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强化;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为一些打算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学生提供了组织课堂教学的机会。例如,在介绍催化重整部分内容时,提前一周把要讲授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准备课件,重点讲解催化重整原料的预处理、重整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学生在课堂上讲完之后,引导听课的学生针对讲授的内容进行提问,比如,催化重整工艺流程中串联了三个反应器并且每个反应器之前都设置了加热炉,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流程,设置加热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还可以联系之前的内容进行提问,催化重整的原料对砷含量要求非常严格,为什么?常减压精馏过程中如何控制砷含量?通过类似这样提问回答的交流过程,学生可将该课程前后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温故知新,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4 将部分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以上的课堂教学方法,既注重了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又注重了知识领域的拓宽和案例的结合,但是学生仍缺乏实践经验及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的意识,所以可将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内容结合。实际上,大量科研课题是针对石油化工中的瓶颈问题开展的,因此可将教师的科研实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研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石油烃裂解制烯烃”时,告知学生目前乙烯的产能过剩,而丙烯的需求量很大,靠石油烃裂解制烯烃时副产的丙烯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因此大量科研工作者在研究用甲醇制丙烯。以此为切入点还可引导学生分析甲醇的来源,将煤化工工艺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意识的培养。此外,还可通过认识实习、开设专业综合实验、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手段,补充和完善理论教学,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也可通过将学生邀请进入自己科研团队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背景,尝试让学生利用书本知识解释科研实验中的反应机理。例如,上面提到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从事甲醇制丙烯的研究,用到的催化剂是固体分子筛酸碱催化剂,之所以用分子筛催化剂是因为它的酸碱中心可以使碳链发生异构化、烷基化等反应,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经过从理论到实际,再到理论的摸索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增强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