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但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农村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一些中间业务,但发展品种少、速度慢、效益低,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的因素,我粗浅的提出了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创新思路对策。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农村商业银行
一、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地位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列为银行的3大业务。由于具有独特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点,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最初的代收、代付业务展到涵盖结算、信托、租赁、融通、咨询、银行卡等全方位业务领域,品种多达260多个,产品级次也不断提升。同时,中间业务产品的成功营销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已2007年报的银行中,招行和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已达15.7%和15.4%,工行、交行和民生也分别达13.53%、11.53%和11.53%。同时,2007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极其惊人,超过50%的银行实现了翻番的增长。无资金风险、收益稳定的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相追逐的“奶酪”。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尽管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吸存放贷的经营方式根深蒂固,中间业务只是“派生业务”、“辅助业务”,对其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可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范围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务的延伸,基本限于结算业务、保险及一些代收代付业务,品种单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咨询理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几乎为空白。二是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小、收益低,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不高。
三、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我认为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滞后,从最早的,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直到现在试点省市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等,几经变动,数次反复,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缺乏长期性的行业指导和统一规划。
二是电子化水平落后。发展中间业务需要电子网络系统支撑,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网络普及率极低,即使有的信用社已实现了区域的计算机联网,但由于设备和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功能不全,不适应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是设施投入不足。高投入、高效益,开展中间业务需更新现有设施,而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着家底薄,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对中间业务开展的预期效益估计不足,导致中间业务裹足不前。
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较商业银行偏低,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强,业务全面、理财知识强的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缺少。
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在品种、规模、水平、层次等方面都与其他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在加大。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在近几年时间内加大力度、舍得投入,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抢占市场份额、稳定优质客户群,摆脱农村商业银行此项业务边缘化的可能。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新思想、新观念决定新业务的开发,农村商业银行员工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快中间业务拓展是经济社会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是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盈利能力的有效举措,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调查、研发产品。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贴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农村商业银行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三)改进设施、培养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信用社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信用社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鉴于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实情,省市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立起定期的培训机制,采取专业化培训和交流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加大对一线员工中间业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继续面向社会高起点、严格要求公开引进一批既具有计算机系统知识,又具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中间业务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从而保证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地方商业银行 农村经济 服务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地方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各个地方商业银行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1地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的意义
地方商业银行是为当地农业、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是当地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地方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升级而来,自然而然地被赋予服务三农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大而全的国有银行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小而美的地方商业银行同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很好,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农业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村开始向社区化、城镇化发展,农民开始向市民化、文明化发展。农民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三农金融服务的市场越来越大。地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的潜力也S着越来越大。
地方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些地方商业银行存在历史资产包袱较重、业务开展能力较弱、经营管理粗放、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在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今天,地方商业银行只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采取有力的改革举措,定能迎来灿烂的发展前景。
2地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的提升路径
地方商业银行要为农业产业升级服务。当前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发展规模化越来越大,农作物种植产业进一步调整,林业、渔业、牧业、养殖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村商业银可以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集约化和科技化发展。
地方商业银行要为当地工业服务。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第二产业规模超越第一产业规模。县域第二产业具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这些众多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盈利水平高,地方商业银行应给予足够的金融服务支持。地方商业银行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无法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竞争大客户。而服务无数的中小企业正是地方商业银行的最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地方商业银行要为当地居民服务。作为农民自己的身边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应大力开拓居民金融资源。农民的消费由以前的温饱型向舒适型发展,吃、住、行等都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社区化发展很快,一些地区楼宇经济雏形显现。发展居民商业住房信贷、自建房信贷、旅游信贷、求学信贷、创业信贷、信用信贷等,有着无法想象的市场空间。
地方商业银行可以尝试跨区域经营的思路。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变化末测,单一产业化将会大大增加地方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跨区域经营,既可以适当分散金融风险,又可以扩展业务覆盖面,成为金融服务的新的增长点。地方商业银行可以尝试着在县域以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区域多元经营活动。
地方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需要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各个银行应实现比较竞争差异发展。地方商业银行只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市场战略。地方商业银行不追求市场规模,不比科技含量,不盲目追求市场排名,应扬长避短、挖掘自身资源,寻找差异化发展机遇。地方商业银行只能走有别于大型商业银行的独特的发展道路,打造核心竞争力。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地方商业银行开拓市场的辅助手段。农民和农民工可以通过网络提交各种贷款申请,这将利于地方商业银行开拓市场规模。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也有利于地方商业银行挖掘安全客户,筛查风险客户。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可以在当地得到大力推广。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控制金融风险的关键举措。当前各地积极开展的股权改革,明确了内部职工和外部投资者的股权比例关系,解决了法人治理机构的基本问题。董事会、行长室和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互相制衡。市场经济中,独立的法人可以自主地开展各类活动,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自负盈亏。
专业人才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保障。地方商业银行要加强引进学历高、能力强、开拓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的工作,给予他们事业上充分的发展空间,并逐步提高他们的薪酬水平。同时,应加强对在职员工的业务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敬业精神和创新素质。
政府必要的监管也是不可缺少的。当地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对业务正常、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可能出现严重财务问题、可能出现倒闭的地方商业银行实行不同的监管细则。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案件,防范区域性金融危机是当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一)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多年来超过10%,即使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仍然维持在8%左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首次突破6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同比增长10.1%,增速高于GDP,我国经济迎来“增速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新常态。与此同时,如图1所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在逐年稳定增加,其中,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1.2%,农村的增长幅度比城镇高2.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手中的剩余资金增多,理财方式的多样化也给居民更多的投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民的投资热情,从企业角度来说,利润的累加使得其利用自留资金进行再投资的情况也增加,从而为我国“金融脱媒”的深化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图1
(二)微观经济主体投融资观念的转变。从居民个人的角度来说,信息渠道的畅通加速了人们理财观念的转变,理财方式和理财渠道的多样化也给居民更多的投资选择,人们不再单纯的把手中所有的剩余资金都放在银行以获得较低的利息,而是投向融资市场,如证券、股票、基金等融资工具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同时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资金运作效率和投资回报速度,给居民个性化的投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满足,大批剩余资金流向金融市场,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大型国有企业在政府的支持和保障下,从银行获得贷款相对容易,一般情况下资金需求量大,期限较长,一旦发生亏损,贷款银行就会累积大量不良资产,从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金融安全。
(三)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金融行业也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新型信息化手段的普及使得各大银行陆续推出了能够方便客户自主操作的各类金融服务工具,如在线银行服务、自动柜员机(ATM)、销售终端系统(POS)等。另一方面,以腾讯公司为例,其通过微信软件的大量普及应用适时推出了基于微信平台的“理财通”手机金融服务,而阿里巴巴则利用大量的支付宝用户在支付宝平台推出“余额宝”、“招财宝”等灵活理财方式,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获得大量用户青睐,大大推进了网络金融商业化进程。
二、金融脱媒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冲击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盈利模式。资产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其中负债业务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业务,负债规模和成本是影响商业银行资金定价水平的重要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商业的盈利水平并影响整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计划。而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传统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款的利差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在商业银行总的利润构成中占60%以上的比重,是商业银行重点经营对象和风险管理对象。
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对于有资金实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大企业来说,其更倾向于选择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而中小企业则比较青睐短期融资券、p2p网络信贷以及各种民间融资渠道,大大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问题,因此造成商业银行存贷款增长率的大幅下降,资产和负债规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
(二)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标准。1.流动性风险。由于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性压力,使得银行方面面临存贷差扩大、存贷比降低以及存贷款的期限结构不匹配等问题。存款期限短期化的趋势和贷款的长期化要求银行用短期存款满足长期贷款,从而使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管理的风险。2.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在金融脱媒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优质客户被分流,商业银行从自身的盈利和发展前景考虑,会适量放宽信誉度不高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使产生不良资产的可能性增加,银行方面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提高了风险管理难度。另外,随着间接融资市场向直接融资市场的转移,利率、汇率等敏感性业务的占比必然相应提高,进一步加大了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在二者的交叉作用下,商业银行原有的风险管理体系难以满足资本结构变化的需要,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大额存款业务的发展。证券市场在不断的发展革新中,其推出的证券品种也更加多样化,通过证券组合降低投资风险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银行在风险投资管理的信誉度较高,可以有效吸引众多投资群体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而投资品种的多样性给客户的选择提出了更多专业性的要求,银行可以利用这一专业优势大力发展咨询类中间业务,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投资资金。
虽然金融脱媒的深化分流了大量优质客户,使银行的储蓄存款逐渐减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中仍有相当一部分资金会通过同业存款、清算备付金、企业存款、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等方式流回银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越高,同业存款增长的速度越快,企业大额存款增加的越多,它们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金融脱媒的深化过程中,银行在大额存款业务方面会有较大发展。
三、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的途径
(一)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随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范围更为广阔,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的可行性不断增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应对金融脱媒的经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是商业银行摆脱脱媒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银行来说,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能有效弥补金融脱媒带来的客户量流失,可以与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合作,利用其广阔的客户群来帮助银行吸引大批客户,而且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弥补银行在这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出版社,2006,05.
[2]程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经营实力的增强以及服务功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发展中越来越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竞争发展战略。本文将分析现有金融市场格局以及在对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市场定位及竞争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我国现有金融竞争格局中的定位出现趋同化现象,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实际问题:一是自身赖以存在的体制背景。二是持续经营所必须的客户资源。三是竞争过程中的比较优势。这三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其市场定位。其中,体制背景决定了滨海银行的内在构成和外在政策约束;主体客户是滨海银行的服务对象,直接关系到利润的主要来源;而比较优势则是滨海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滨海银行只有找准了自身的市场定位,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实现持续发展。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普遍存在趋同化现象:首先,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其次,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再次,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则兴趣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定位的基本哲学应该是竞争中并不是大家“你死我活”,而是我们可以共存共荣,因为我们各不相同。主流经济学认为,各地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分工是符合最优原则的;同样,各家商业银行能否在科学评价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差别化定位将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营效率。因此,滨海银行应认识市场的划分,明确其所在市场竞争状态,所处位置,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服务,降低成本,制定适合自身的竞争战略。
二、案例分析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天津农村信用社,这是其赖以存在的体制背景。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肩负着向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改制后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是作社区精品零售银行。分析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竞争环境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较的差异性和优势所在是确立其市场定位的前提。
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天津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着一下弱势:1.经营规模小、资本实力弱等弱势。这就决定着其抗风险能力、放贷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较低。监管部门对单户贷款最高限额的规定更使得对一些大型项目望而却步。2.结算渠道不畅、经营范围有限。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领域主要是服务当地,虽然通过多种形式“借跑道”,但结算速度与便利程度仍不理想,限制了业务范围的向外扩张,同时也增加了交易成本。3.业务拓展受到多方面制约。由于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信用社,社会各界对其经营能力仍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如一些国家部委明令禁止下属单位将资金存放到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只能存放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4.监管部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也采取了审慎态度农村商业银行申请某些新业务要逐级上报至银监会,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推出新业务时通过总行直接向银监会申报既降低了办事效率又延误了业务推出的时机。5.员工素质整体不高。尽管多年来十分注重人才的引进。但与信用社时期相比员工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尤其缺乏高素质的决策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强大的科技网络队伍、熟悉WTO相关法规及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以及具备银行、证券、保险综合化经营知识、产品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6.信息流量过小,监管起点较高。市场的竞争首先是信息的竞争。信息的准确与及时将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有效性。农村商业银行的信息量有限,尽管决策层采取多种方式捕捉各方市场信息,但与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相比仍不在一个信息平台上,而监管部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是按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同的监管标准和指标来进行衡量。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压力太大,在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上也难免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三、解决办法或方案
(一)关于波特的五力模型和市场结构的认识
波特(Porter)提出的五力模型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它是用来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竞争特征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在该模型中涉及的五种力量包括: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决定企业盈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
经济学家依据市场竞争和垄断的程度,将现实经济中的各种产品和劳务市场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结构:1.完全竟争假设意味着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个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服从者。2.垄断市场假设意味着垄断厂商面对的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3.垄断竞争市场假设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既有竞争又有垄断,竞争是主流,“差别就是垄断”。4寡头垄断市场假设意味着一个寡头的市场决策,总会对其他寡头决策的市场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其决策的效果也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反应。决策的相互依存性是寡头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形成寡头行为异常复杂的原因。
(二)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现状及竞争战略
伴随更多的外国金融机构已全副武装准备进入中国,中国的主要金融机构正从传统的垄断性经营走向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处于卖方市场,坐等客户上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与那些经营历史久远、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服务理念、营销方式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想在如此严峻的竞争环境下吸引客户,求得发展,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银行的经营理念,加快改进服务的步伐,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近年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规模扩张和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特点决定了其产业组织结构状态是(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 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结构状态。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各自的生存空间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寻找不同的目标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与之相对应,金融行业的组织结构发展态势也必然与产业组织结构的演进模式相匹配,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金融机构必然有其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内外部优劣势的考虑可以进一步明确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发展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制定与其市场定位相配套的发展战略,为每一阶段的改革确立目标,指明方向。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创新推动发展,以防范风险、稳健经营充实管理内涵,以区域合作、内引外联拓展生存空间,以人才和知识为本推动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科技与现代技术为业务创新的支撑,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格局。
1.短期发展战略――夯实基础,建设队伍,努力成为系统内最优
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原有体制背景决定了其先天的弱势,这种弱势并非通过转制就能在朝夕之内彻底改变,而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付出。因而,在近期内,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思路是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增强综合实力,整合和积蓄人力资源,争取成为农村金融系统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坚持立足农村市场。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与“三农”有着骨肉相连的血脉关系。农村商业银行最熟悉的是“三农”,“三农”最需要的也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伴随“三农”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惟有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工具,才能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满足经济的金融需求。
(2).逐步健全法人治理。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3).切实加强人才引进。由于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大多都是原信用社的职工,整体素质与国内其他银行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客户对银行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仅靠原有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才不足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因而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每年吸收一批专业对口、素质较高的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员工队伍中,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4).努力培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与国内外优秀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还缺乏能体现其自身特点的从上至下统一的企业文化。一个知名的服务品牌其背后必有该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理念做支撑。一种成功的企业文化,其精神内涵也必然会通过服务、员工言行以及形象设计、环境氛围等“外化”为鲜明的银行品牌形象。
2.中期发展战略――优化机制,强化管理,向国内先进金融企业看齐
在实现短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拟定中期发展战略。努力成为一家地方性优秀商业银行。
(1).引进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经营理念是开展经营活动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是经营思想的集中反映。经营理念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能否稳健、持续经营,而且关系到银行体系的稳定。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银行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的手段与工具。随着滨海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的改变以及周围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而应大力借鉴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成熟的经验,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思路,全面提升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准。
(2).在体制和机制上逐步与市场接轨。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的治理架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和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及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和岗位流动机制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3).凭借金融创新扩大经营领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4).加强对外合作,拓展业务范围。银行间的联合与合作是各家银行增强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国际银行业的兼并模式来看,大、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竞争正在发生由合作竞争对古典竞争的替代。通过对外合作,可以整合金融资源,节约技术成本,取长补短,实现地区性互补、业务性互补和产品交叉销售。滨海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应积极向外拓展,与各类金融机构达成全方位的合作协议,包括战略联盟、技术合作、业务外包、银行共生、文化交流和统一培训等。
3.长期发展战略――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数字化整合,全面打造精品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