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供应链公司财务管理范文

供应链公司财务管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供应链公司财务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供应链公司财务管理

篇1

关键词:乳业公司;供应链;财务管理;助力

乳业公司(下文简称:公司)一般采取第一方物流形式来向市场投放产品。因此,如何提升公司自营物流成本控制的绩效,便成为了影响公司盈利目标实现的关键问题。从现阶段的有关文献中可以知晓,许多作者都将解题思路聚焦到公司内部的物流成本控制范畴,却忽略了基于价值链而形成的供应链整体视域下的成本控制需要。为此,笔者将以公司供应链为视角来探讨成本控制问题。

在销售物流环节,公司供应链各节点主要为公司配送中心和渠道商。在市场需求拉动和乳业产品保质期因素的决定,公司往往根据渠道商的需求进行补货,在这一形式下将增大公司物流成本控制的波动性。那么能否借助财务管理的职能定位来助力成本控制呢。对此,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一、影响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因素分析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影响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因素如下:

(一)由信息不充分所导致的影响

在供应链视角下来进行物流成本控制,需要将注意力延伸到商品需求市场中,切确的说是渠道商的需求变化上来。渠道商对公司的产品需求属于“引致需求”,从而渠道商将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动态调整进货量,而这种具有波动性的需求拉动效应,便极大的影响到公司自营物流成本控制的稳定性。另外,夏季乳制品输送需要在冷链物流系统中来实施,那么这种市场需求的波动性必然就会降低冷链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形成虚高的物流成本。

(二)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影响

物流成本控制属于公司内控范畴,而在公司配送中心的配货服务过程中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在流通加工环节可能因信息不对称,使得监管部门无法获知包装材料价格的真实信息,以及包装材料加工中的成材率信息,这些都将显著增大公司的自营物流成本。另外,在配送作业过程中还因处于流动环节,而降低了公司相关部门的监管效力,最终增大仓储和运输成本。

二、财务管理职能定位

面对以上影响因素,财务管理的职能可定位于以下两点:

(一)市场需求信息预测

众所周知,商流决定物流、物流支撑商流。由于公司所生产的乳制品涵盖不同的产品项目,从而产成品也将进入不同的目标市场。与此同时,不同目标市场的需求变化也将直接影响到公司配送中心的业务营运。因此,为了提高配送中心的运营效率,以及增强公司物流资源的配置绩效,财务管理在这里的职能可定位在“为物流事业部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上”。那么财务部门能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吗。很显然,财务部门可以根据公司与渠道商之间的资金往来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项目资金预算管理

与第三方物流不同,公司所依赖的第一方物流属于自营物流,从而该事业部往往没有独立的成本核算要求,这样一来必然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导致公司物流成本虚高。为此,在建立配送中心独立的财务核算体制下,来发挥财务管理对项目资金的预算管理职能。当然,这个还需要考虑在公司内部引入市场原则。

三、定位驱动下的助力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财务管理的助力模式构建如下:

(一) 加强财务部门与物流部门的协作

公司管理层应加强财务部门与物流部门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来形成部门之间的协作。为此,公司管理层需要在供应链视角下来了解物流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并认识到单纯依靠物流部门来实施成本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建立起市场需求导向下的物流资源配置模式。可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专业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了。

(二) 对资金往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在公司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支撑下,财务人员至少应调取一个经济年度内的资金往来信息,从与渠道商的资金往来数据中统计和归纳出产品需求量和需求品项规律。相比较产品需求量而言,渠道商的需求品项更加影响物流成本的控制绩效。为此,若要准确掌握商品品项的变化规律,可以考虑建立由财务部门、市场部门、物流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调研小组,该小组专门预判乳制品品项的变化规律。这样一来,才能使配送中心在物流资源的配置上掌握主动权。

(三) 建立合理授权下的资金监管机制

“合理授权”是指,在考虑到公司物流事业部处于流通领域的缘故,为了增大物流部门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所带来的资源重组压力,可以根据产品品项增大物流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权。财务部门对此进行专项资金预算,并在公司财务章程内监管资金的使用,并设立激励机制,即物流事业部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后,资金若有剩余可按比例提留作为部门绩效奖金发放。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物流部门自觉控制物流成本的氛围。

四、小结

本文在供应链视角上展开了主题讨论,并认为财务管理助力作用应在:加强财务部门与物流部门的协作、对资金往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建立合理授权下的资金监管机制等三个方面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丽霞.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N]. 财会信报,2011(6).

[2]赵奕凌.物流成本控制与管理 [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6(第1版).

篇2

关键词:煤炭企业;物资采购;供应链;思想;建立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应与发展相适应,其管理方式应及时转变。当前很多单位对集中采购降低成本、限额发料提高材料利用率、库存占用资金认识不足,为保生产节点主要靠提前采购、增加库存,以及人为干预增加消耗来实现节点的完成。随着煤炭企业新的生产体制的转换,横向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也得到了加强。因此,煤炭企业必须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来指导企业物资管理,也就是围绕企业核心,将物资供应、煤炭生产、销售、服务等,直到终端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以不断适应煤炭发展的需要。

二、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思想下的管理模式

1、整合高效的物流采购机制,向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生产管理活动,企业往往把物资供应管理重点放在为生产提供及时供应保障上。因此,供应管理的重点是设法寻找供应商,组织货源,及时采购所需物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其采购业务也在不断发展,而原有的物流管理体系则需要重新设计和调整。现代企业对物资保障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保障供应和局限于对供应商的选定上。而是从整体上把企业的供应流程与所有的相关部门都联系起来。随着采购内涵的不但扩展,物资的管理要从选择物资的供应商、制造商开始,把企业的物资计划、需求预测、供应商审查、库存控制、限额发料、合同签订、运输报关、领、发料一系列功能都集成一个系统中。整合因煤炭为对象带来的多部门物资采购体制。多头采购也难以有效地发挥企业最大物流潜力,导致内部物流不畅,仓储利用率低下,装卸专业化程度不高,而且大量占用生产资金。因此,煤炭企业应设置统一管理运作物流运行机制,实行分级管理,整合企业供应链流程,变分散采购为专业化的集中采购,将企业的生产、供应分属不同的部门,购、储、运、包装、配送进行调整,充分利用仓储、装卸设备、供货渠道、信息渠道,建立企业物资信息平台。对企业的物流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统一控制、统一服务,以利于走向市场融入社会物流的大环境之中,以求取得整体最优效果。

2、淡化仓库概念建立配送中心,综合利用仓储能力

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质量、数量、周期提出所需要的产品。实行矿级、科区分级管理制,矿级物资部门将外采物资按照产品生产单元的需要配送到科区,再由科区按照产品区域托盘集配到施工场地。实现供应链上采购的原材料、设备,与生产所需的节点同步协调运作,以物资流通控制代替传统的库存控制。把仓库仅作为开箱检验、配货,为下道工序配送而暂存的一个地方。

3、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物资采购是一门涉及管理、贸易、法律、保险、工艺制造、材料、工程技术、计划控制和物流等多项专业的综合管理科学,必须加强物流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进行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考核。

三、供应链管理思想下的采购管理

1、从单纯的物资采购向参入企业经营开发延伸

要改变过去物资部门不关心企业的经营开发,不关心生产过程的变化,缺乏主动性管理的思维。改变过去等厂商表、材料订货清单到齐了以后再进行采购的方法,特别是在目前国内物资市场环境下具有周期要求的物资,或新设备的特殊配件需求,它已不适应当今市场发展的周期性要求。物资部门要参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之中,要能提前了解原材料、机电设备需求信息,将信息迅速传递到供应链渠道相关配套企业,对早作物资准备缩短建造、运输周期都大有好处。

2、从单纯的物资采购向外部资源管理延伸

在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煤炭企业也越来越多地依靠提供配套产品的服务。特别是一些综合性的工业产品,物资品种多,涉及面广,原材料、机电产品、无线电产品等等,对配套产品的依赖性强。一般性的管理已不再局限于本企业,而物流相当于一条生产流水线,供应链管理思想视配套产品外部物流为这条生产线的一部分。它把这些分散的配套产品纳入核心产品计划跟踪管理的范畴,在交货周期、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上不断传递相关信息,不断减少和消除核心产品在需求过程中出现的瓶颈,追求企业内部和外部物流的均衡性和节奏性。

3、外购产品质量管理向配套企业内延伸

通过对制造商产品质量事前合格供方质量资格的审核与确认,以及参入制造商产品的设计监定,把到货验收入库事后控制,转变成事前质量保证,实现过程事前控制,力争达到供货产品无缺陷、产品试验无返工。一些配套的机电产品质量,能直接影响到主要设备的使用性能(如四大件主要设备零部件会影响到安全环节等)。重点的机电、通讯、测控设备(或大宗原材料)需在产品出厂前,派专业人员到供方参加试验及验收,避免到总装调试才发现问题进行事后处理等不利因素。

四、供应链管理思想下的供应商管理

1、煤炭企业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由贸易关系向战略伙伴关系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物流供应体系除了考虑本企业的生产过程外,还需考虑系统外的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企业与制造商、供应商不再维系在价格之争的短期效益上,而是在互相信任和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的竞争形态已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演变为企业战略联盟之间(集团)市场份额的竞争,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企业发展而言,有条件的长线产品可与设备配套厂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结为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煤炭企业通过事前建立必要的供货渠道,加强与设备配套厂的交流及合作,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提高配套设备产品质量及时满足煤炭生产节点的要求,可以提供可靠的保障。

2、建立配套产品供应商团队

由于物资管理技术对企业的管理基础、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外部供应渠道要有严格的管理程序,不仅要求经营开发、工艺技术、生产部门必须协调一致,还必须做到与制造商、供应商进行良好的合作。在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围绕企业的核心,通过信息手段,对供应各个环节及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交货周期、售后服务等进行必要的跟踪管理。对于客户之间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协调,以赢得新客户,巩固和保留既有客户。对一些不讲信誉从中谋取暴利的供应商只能是一时的利润,不可能得到长期合作;对有良好商业道德,为煤炭企业提供优良服务的供应商,可与其建立长期的供求伙伴关系,这有利于提高煤炭产品数量与质量,降低产品进货价格,优化企业内部服务,并有利于降低库存,降低生产成本。

五、结语

面对市场竞争全球化的到来,煤炭企业通过内部的优势整合与外部相关企业的积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互补走煤炭企业集团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煤炭企业集团是一个企业法人的经济联合体,其企业内的物资管理部门具有有独立自主采购权,但必须服从集团利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的物流管理应从战略的高度去规划和运筹,与整体布局相适应。物资管理多级分散的管理,必须转变成有层次的有序的分级管理,将分散的自我采购,实行相对集中的按权限分级采购。这有利于供货质量的保证,有利于外部、内部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对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供应链;公司财务;营运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3)05-0109-06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个全新的概念——“供应链”被引入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及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领域。迄今为止,学术界和实务界尚未认识到的是,这一变化正挑战主流财务学理论的建构模式,并冲击业已成熟的实务规则。

一、供应链:从外生变量到内生变量

在主流财务学的逻辑和范式框架内,供应链概念是被作为外生性变量设置的。所以如此,主要是缘于主流财务学理论的分析与建构模式:新古典。说到新古典,人们自然会想到形式主义、个体主义、经济人、理性、均衡、边际分析等术语。按照新古典的分析范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是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独立利益驱动的个体,每个个体的利益都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了个体效用最大化,每个个体只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和设计行为,完全不需要考虑和兼顾他人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假设”的内核。依照新古典和经济人的逻辑,即使现实中存在供应链并且供应链的上下游成员企业间是彼此兼顾和协调的,主流财务学也应当视而不见,假设它们是不存在的。新古典和经济人所关心的只是“自己”而不是“供应链”,所关注的只是“利己”而不是“利他”、是公司“个体”而不是供应链“群体”,因此,在主流财务学框架中,体现利他性的供应链只能被设定为“外生性变量”,只能被排除在主流财务学体系之外。这也说明,任何在主流财务学的逻辑框架内试图想嵌入供应链概念的做法,都是不懂财务学的表现。

然而,现实并不像主流财务学所主观设定的那样纯粹,供应链不仅现实地存在着,而且对公司运营的价值越来越大,在公司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尤其是在金融经济危机时期。从2007年开始并延续至今的这次国际性金融经济危机期间所出现的状况来看,资金链断裂是企业破产倒闭的最大杀手,而导致资金链断裂的最致命的原因正是供应链崩溃。鉴于这种现状,忽视或轻视供应链的财务学注定是有重大缺陷、远离现实的财务学。

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学界开始了新的觉醒,默默地挑战起供应链外生型的财务学理论及其所指导下的财务实务规则,陆续把供应链概念嵌入到整个财务学体系中,包括主流财务学公认的财务学的四大模块:营运资金管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和利润分配。

二、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

随着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公司财务的营运资金管理领域首先得到响应,实践中纷纷构造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学者们也陆续突破主流财务学的界限,倡导将供应链关系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美国学者Juan Colina(2002)提出,全面的营运资金管理计划应包括收入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资本支出管理,从而将供应链嵌入营运资金管理体系。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新变化,标志着一种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模式的出现。

供应链概念首先在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实务中得到应用,主要的原因和背景是:(1)营运资金是公司财务管理和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公司的首要目标是生存,而生存的底线或红线是营运资金。公司的两个基本目标是生存和发展,利润决定发展,资金流决定生存。国内外众多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金流或现金流断流,金融经济危机期间频发的营运资金危机是企业最致命的杀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启示也是现金为王、资金至尊。(2)营运资金流转或周转依托公司的供应链关系。营运资金顾名思义是依托“营运”或“运营”的资金,实际上也就是依托业务经营上下游或“供应链”的资金。按照通常的解释,营运资金是公司的短期资金,与报表上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相关联,因此营运资金的短缺或断流,主要原因应该是短期资金“沉淀”过度(以应收账款和存货形态沉淀)和短期资金使用过度(主要用于偿还短期负债和投资),对大多数单纯从事商品经营而不涉足资本经营的公司来说,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供应链的上下游资金流动不畅形成过多的应收账款挂账和存货积压,即使是短期负债过多,也大多与这两项资金占用过多有关。

把供应链概念纳入营运资金管理框架,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是: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开始从“财务”到“业务”、从“资金”向“营运”转移。在国内外的传统公司财务管理教科书中,财务与业务是分离的、资金与运营是脱节的,处于“两张皮”状态。“两张皮”的形成,与主流财务学对公司财务的本质定性及功能定位有关。按照传统财务管理教科书的表述,公司财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国内教科书的解释)或“金融市场与公司经营之间的现金流转”(西方教科书的解释),基本问题是解决投融资问题(具体包括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类决策”)。这样的功能定位,使财务与“资金”建立了血缘关系。体现在运营资金管理上,重心自然就放在“资金”(也就是短期的资金筹措与运用)而不是“营运”(业务运营)上。观察国内外财务管理教科书不难发现,涉及到营运资金的管理,从头到尾很难看到“营运”或“经营”的影子,很难发现真正的业务“营运”,营运资金管理成为脱离业务或经营的封闭的资金循环,由此导致“资金”与“营运”、“财务”与“业务”的断裂或脱节,这也许是主流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最致命的缺陷之一。然而事实上,财务与业务的关系相当于“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相异又相关联,既不相容又相容。其次,就营运资金而言,始终是依附于“业务运营”的资金,并且直接由“业务运营”所决定,而“业务运营”又是在“供应链”关系中展开的。在营运资金概念中“营运”与“资金”的关系应该是:“营运”是因,“资金”是果。尽管现实中常常是结果导向,但决定营运资金管理效果的仍是业务的“营运”。供应链断裂是经营中断和营运资金周转受挫的致命原因。国内外许多企业破产倒闭的事实显然能够支持这样的观点。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显然应该是业务的“营运”而不是财务的“资金”。因此,把供应链纳入营运资金管理体系,并借此实现财务与业务、资金与运营的整合,实际上是恢复营运资金管理的本来面目。

构造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框架或体系,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新型模式的结构和运作规则。可以肯定地说,传统教科书是没有这些规则的。总结那些因营运资金链断裂引发的企业危机的案例,可以发现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最重要的规则应该是:核心企业与从属企业资金协同、从属企业依附与独立并举,以此来避免供应链断裂及由此而出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核心企业来说,选择“两头沾”的运营资金管理模式(即对上游供应商“先货后款”、对下游客户“先款后货”),一旦遭遇财务困境,结果会加速“霸主”企业的死亡,并产生强大的供应链资金危机冲击波,形成显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其次,处于从属地位的中小企业也应避免借助供应链关系“傍大款”带来的风险。对实践的观察不难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在设计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时选择供应链式战略联盟,形成所谓的“寄生性”公司,但是过度依赖的“寄生性”公司,效果有时也会适得其反。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但实际的情况是这恰恰是资金变脸的重要成因之一。

三、嵌入供应链的投融资管理

财务学的核心问题是投融资决策问题。主流的投融资理论是借助“经济人模型”建立起来的,因此是排斥供应链的。

供应链外生的投融资理论有三大主要特征:(1)以单个组织作为财务主体。经济人的特点是“鹤立独行”,不需要合作与联盟,因而也就不需要考虑公司企业间的联盟及企业集团,这也是主流财务学立足个体主义方法论来建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重要原因。主流财务学始终是从单个公司企业的自身追求来设计投融资理论模型和实务规则的。(2)以个体价值作为决策标准。经济人的核心特征是“利己主义”,反映在投融资决策标准的设定上就是单个个体的价值最大化,并且对个体的关注只是体现“效率”的“价值最大化”,不考虑甚至排斥与效率具有密切联系的“公平”问题,而“公平”概念是在考察供应链问题时无法回避的概念。(3)以非合作博弈作为基本分析模型。经济人的另一特征是不合作性。经济人假设人都是精明、自私、利己、机会主义的“坏人”,即使不能对抗,也不能合作,只能采取措施防范与控制风险。经济人具有互不相容的特性,在利益相互影响的格局中始终坚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策略。詹森和麦克林的成本模型是典型的非合作主义模型,该模型的前提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做出理时,知悉所有其他订约关系人的动机,并能采取措施,防止其他关系人对契约的可能违背,以维护自身利益。按照威廉·L.麦金森(2002)的观点,“这一模型为投资者如何分配资本、公司经理如何做出决策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模式”。

引入供应链概念将会使财务学的理论模型和实务规则更加复杂化。一方面,供应链并没有彻底改变人的“经济人”属性。在现实中,供应链的形成,成员企业应该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并且供应链运作中频繁出现的核心企业在定价和资金上的“两头沾”模式、核心企业的“中转库”物流模式、成员企业间的“恶意拖欠”、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利益“侵占”、处于终端的大型零售商的“乱收费”、日趋恶化的“零供关系”、一方财务出现困难时他方纷纷“堵门讨债”等等现象或做法,正是“经济人”本性的充分展现。进入2012年,光伏业界纷纷扬扬的“江西赛维LDK破产”案例,就是典型的经济人本性作怪导致供应链断裂而引发的资金链断裂及“蝴蝶效应”的案例。在这里,经济人依然“健在”并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嵌入供应链的财务学体系不应该抛弃主流的“经济人模型”。

但是,另一方面,供应链又“修正”了单一的经济人属性。供应链的产生和存续,显然是成员企业具有合作、协同、联盟等意识的表现。在供应链关系中,任何一个成员企业不管它的地位如何,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人”。供应链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利己与利他、竞争与合作的并存。从这个意义上说,纯粹的经济人模型又难以完整解释供应链关系,需要对经济人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

从供应链角度来修正经济人模型,有三点需要充分考虑:(1)个体与集体的兼容。经典的经济人模型是个体主义的产物,而供应链是在认同个体独立性的基础上的一种企业联盟,内含集体行动的逻辑,这就需要将集体行动嵌入财务决策分析模型之中。不过,模型的构造应考虑供应链结构或模式的差别,联盟式和集团式供应链关系的分析模型也许会有差别。联盟式供应链纯粹是一种带有短期性的商业契约关系,而集团式的供应链通过产权关系凝结成一个长期稳固的命运共同体,二者的松紧度及个体独立性程度还是有所差别的。(2)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共生。嵌入供应链之后,财务学所设定的决策标准也不应该只是单个成员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而应该是“合作剩余”或“合作盈余”及“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基础上的个体价值最大化。供应链的“合作盈余”得益于降低交易成本和协同效应。普遍认为,供应链是一种能够减少企业间交易成本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成本的减少取决于信息交流、相互信任与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因素能够降低供应链企业间的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与制造成本之和)。其次,供应链还能产生“1+1>2”的效果,从而增加合作价值创造能力。亿博物流咨询数据库提供的资料显示,实行供应链管理后,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超过10%,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中型企业的增值生产率提高超过10%,绩优企业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优企业的库存降低15%,绩优企业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比一般企业保持40天-65天的优势。鉴于此,供应链的投资决策应以供应链整体价值为决策选择标准,供应链的融资决策应统筹考虑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和风险控制,避免出现供应链断裂风险。(3)冲突与合作并存。在分析方法和模型构造上,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两种模型并存。非合作博弈强调互不相容和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合作博弈注重合作盈余及其在分配中的效率、公平和公正。非合作博弈追求个体理性,而合作博弈强调团体或集体理性。供应链关系不管是采取联盟式还是采取集团式,都是一种合作或妥协的关系,都符合合作博弈的基本条件或要求。

引入供应链的投融资理论还需要解决一个共同的决策和治理机制问题。对成员企业来说,供应链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个命运共同体的维持和合作盈余的增进,需要有协同化和一致性的决策和行动,这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决策和治理机制,这个共同治理机制能够解决成员企业间的投融资战略协同、相关信息共享、投融资决策同向等问题,共同的投融资决策机制还需要有一个共同决策治理机构:供应链决策委员会,并且力争使这个委员会的决议能够对供应链成员企业有约束力。供应链决策委员会由独立人士构成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四、填补分配理论在公司财务学中的空缺

按照经济人模型建构的主流财务学理论是关于效率的理论,通常把财务目标函数设定为“价值最大化”,就是说明财务学所关心的是“做蛋糕”而不是“分蛋糕”的问题。财务学家们试图将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目标函数结构,但稍加观察不难发现,结果仍是徒劳无益的。一方面,没有哪一类财务决策的标准中融入社会责任,因而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另一方面,无奈的添加所出现的“两张皮”现象,反倒引起财务学教科书前后逻辑上的矛盾。

其实,在主流的财务学体系中,分配理论是缺位的,股利理论不是分配理论。在主流财务学的框架中,基本的问题通常被归纳为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类决策”。其中:投资决策解决公司发展所需要的项目选择问题,融资决策解决项目所需要的资本如何筹措的问题,股利决策解决项目运行所产生的净现金流或净利润如何分配的问题。股利决策是针对股东这一类经济主体的利润分配,不是通常意义的“分配”范畴,以致在很多传统的教科书中,股利决策被纳入“融资决策”体系,被作为融资问题来看待的。

实际上,主流理论是容纳不下“分配”范畴的,与分配概念具有互斥性或不相容性。分配概念在主流财务学框架中找不到位置的原因是:(1)财务学被认定为从属于经济学的科学,而按流行的解释,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科学,侧重点是效率问题而非公平问题。财务学是研究稀缺的资本资源如何有效配置和使用的科学。(2)主流财务学的分析范式是经济人模型,而经济人就是讲究效率的人,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效率。对经济人来说,分配的公平问题不在视野之内。(3)是由财务学研究对象决定的。关于公司财务的对象,美式财务带有普遍性的观点是“公司与金融市场相关的资金流转”,内含公司个体、股东和债权人,不包括政府和员工等非金融市场主体,财务学的体系自然也就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类的问题。分配理论缺失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公司财务学理论体系的不完整以及分配实践的无序性。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公司企业内部的初次分配严重失调和无序,“两种侵蚀”(税收侵蚀工资、利润侵蚀薪酬)现象严重,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科学的初次分配理论指导。

供应链概念的引入给我们填补分配理论的空缺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对供应链的研究中,学术界既关注了供应链在价值创造(特别是合作盈余)中的积极贡献,又重视了利润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合理分配问题,也就是既关注了“做蛋糕”又兼顾了“分蛋糕”。学术界对供应链“利润分配”的关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供应链利润分配理论,从而为填补财务学的分配理论空缺奠定了基础。供应链既然能够产生“合作盈余”,就存在一个内部的分配问题,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维持供应链关系、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的重要条件。从理论上说,供应链利润分配的对象是“合作盈余”,但在实务中,从总体盈余中单独测算出“合作盈余”是很困难的,于是学术界的关注点就转向“总体利润”(供应链上所有各点所获得的利润总和)或“利润库”(ProfitPools)的分配问题。针对供应链的利润分配,学术界提出了多种模型,比如Shapley值模型、Nash协商模型、分配因子模型、讨价还价模型、相同利润增长率模型、资源及贡献率模型、供应链契约模型等等,这些模型是建构基于供应链的财务分配理论的重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关系毕竟还是市场化的契约关系,即使借助产权关系将供应链固化为集团关系,供应链的利润分配也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则。其次,不管学术界设计出何种分配模型,这些模型的运行都必须以“交易价格”为基础。实际上,供应链结构中的成员企业在“利润库”中的分配和占有份额,是通过定价机制来实现的,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各个成员企业在“利润库”中的份额。这也许会引起歧义,认为这是定价问题而不是分配问题。而事实上,经济学中论述的分配问题,也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机制来实现的。在微观经济学中,分配理论不过是价格理论的应用而已。

值得说明的是,供应链利润分配理论只是财务学分配理论的组成部分,完整的财务学分配理论的内容要更加宽泛,并且其核心内容仍是公司企业个体内部的新创造价值(V+M)在各种要素资源提供者之间的分配问题,这些资源提供者至少包括财务资源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人力资源提供者(经理和员工)和公共资源提供者(政府和社区)等。基于要素资源提供者的“初次分配”理论,再加上基于供应链的“利润库”分配理论,共同构成了财务学中完整意义上的财务分配理论。

篇4

【?P键词】企业竞争;财务管理;影响

【Keywords】enterprise competitive; financial management;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85-02

1 引言

在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的成本问题是目前大多数企业所关注的重点,企业关注的重点是物流成本的降低,关注的是成本管理,很少从企业资金等财务管理方面进行考虑。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而企业引入供应链系统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正好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

2 供应链系统概述与传统财务管理的不足

2.1 供应链系统的基本理论

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主要包括供应链的网络结构、业务流程、管理要素这三个组成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就是企业从最初的在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到成品交到客户手中的工作流程。它为客户提供了产品从原料到产品的一切信息,使客户能放心的使用产品,它是一种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客户的关系集成。

2.2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不足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管理方式不足,管理模式不足,风险控制的不足。

2.2.1 传统财务管理的管理方式不足

目前企业越来越倾向集团模式和跨地域经营模式发展,使得财务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加,而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集团化与跨地域经营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传统财务管理方式的单一化和局限性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急需搭建新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所属单位及业务分布进行远程有效控制和管理,发挥整体资源调配优势,从而达到集团企业价值最大化。

2.2.2 传统财务管理的管理模式不足

企业在引入供应链系统后,采购、加工、销售都实行网络化、信息化,这就要求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兼顾到供应链系统每个节点的企业、客户,还需要兼顾到线上与线下,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同时兼顾多方面,因此在企业引进供应链系统后必须做出改变。

2.2.3 传统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不足

在风险控制方面,虽然传统的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排除风险的能力,但大都着重于事后控制,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因为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技术储备不足,企业也缺乏专业的风险控制的人才,这导致传统的财务管理对风险控制不及时。国内的多数企业的内部资金缺乏联动机制,企业在资金运转方面严重依靠贷款以及风险投资,这使企业在人力与资金方面都处于脱节的状态。

3 供应链系统各个环节的财务管理

3.1 供应链系统采购风险与财务管理

供应链系统中的采购环节是第一个环节,但是采购环节有采购风险。采购风险主要包括参与采购人员的道德风险和被采购方的信用风险两种。这两种采购风险都对企业实现的利益最大化有较大的影响。被采购方的信用风险对采购货物的质量以及采购交付的预定金都有一定的安全影响,参与采购人员的道德风险会增加企业的采购成本,这两种采购风险都不利于企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针对这两种采购风险,供应链系统中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审批流程,加上公司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对进行采购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职责及行为规范,对采购业务合同的订立及款项支付实施相对严格的审批制度,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减少采购过程中的相关风险。

3.2 供应链系统存货管理与财务管理

为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的存货种类也随之多样化。面对庞大、复杂的存货信息,传统的财务管理因统计、计算工作的繁重,无法满足库存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通过供应链系统则可以轻松完成这些工作。供应链系统中可及时掌握各种存货库存状态和性质,通过运行分析,对库存进行总体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生产、采购,最大程度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减低存货周转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3.3 供应链系统成本汇总分析与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它主要是对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进行相关的核算工作,对产品的成本构成进行科学的分析统计,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判断,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产品的成本构成分析,主要是对产品构成材料的类别、单价以及生产的消耗和市场变化,利用相关的科学系统进行分析。在采购方面,采购的工作人员应当在发现采购材料的成本异常变化时,对财务工作部门给出及时有效的提醒。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参加到产品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运输销售中来,了解第一手的产品成本,并进行产品自我成本汇总。

3.4 供应链系统销售环节与财务管理

供应链系统中的销售环节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对销售环节进行财务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供应链系统中的销售环节不再是传统的等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再由销售部门进行销售,而是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从客户基本信息―订单―生产计划―产品入库―销售出库,形成一系列关联的信息链[1]。它就像客户的私人定制一样,能根据可识别的独立编码查询特定产品的状态与相关信息,以适合客户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要做到在供??链系统销售环节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做到:积极主动地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实现客户的私人定制,以客户的需求来进行产品的设计及生产;一切以客户为主,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各个节点经济体共同为客户服务,各个节点的企业不再是利润的较量者,而是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4 企业财务管理受影响后的有利之处

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引入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做出改变后的企业有利于与各级企业、客户的上下游交流沟通与影响,有利于企业对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更有利于企业自身提高竞争力。

5 实例分析

作为目前全球领先的计算机系统直销商美国DELL公司,其在供应链系统与公司财务管理整合和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最显著的是:库存只保存可供5天生产的存货,存货周转次数是同行业竞争对手的6~9倍,甚至18倍,低存货所带来的低物流价值使得总成本大概减少了10%。供应链系统使用前后对比分析,企业各方面的效率都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订单处理效率提高50%,订单错误率降低50%,订货生产周期缩短了30%,企业的按时交货率提高了15%。DELL公司日趋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特别是对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的整合管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此向前直到最初的供应商,以及与其销售商、销售商的销售商,按此向后直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网链。供应链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能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因此,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市场渠道各层之间的一个联接,是控制供应链中从原材料通过各制造和分销层,直到最终用户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技术。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强调供应链上各参与成员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它把不同企业的目标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给客户增值。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费用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采用系统方法来进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还包括以下问题: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战略供应商和用户伙伴关系管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管理、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企业间资金管理、内部与交互信息流管理等。

2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重点

供应链中的财务问题,应该说是以物流为载体的资金流问题。财务供应链与物流供应链是同时发生的,不过前者表现为资金流,后者表现为物料流动。财务应该涉及在公司控制下的有关资本投资、借款、利润等方面的决策。人们研究了公司财务计划优化模型、资产负债优化模型、跨国公司财务规划模型、金融流量模型等等。基于供应链的竞争财务管理是一种与环境变迁相适应的、动态的、战略的财务管理,它要求企业结合网络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IT为基础选择适合本企业创新发展的财务竞争战略,从供应链发展的趋势中把握方向,确立其持久的竞争优势。

由于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特征,规定了它在各种供应链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基于供应链思想的企业管理仍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它将呈现出诸多方面的缺陷和不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形成的重心前移,如制造企业产品的75%的成本因素已在产品研发阶段确定,这样,以事后管理为主的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就难以达到优化控制整体供应链系统的目的。

(2)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难以满足多目标要求,从而使得企业再造(BPR)、增值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以及现金流量管理(CashflowManagement)等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3)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12个月)。它反映的是企业短期的收益、成本,这种将固定成本简单作短期化处理,淹没了大量企业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信息,使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4)现行财务管理系统与现代管理观念相抵触,比如与“零缺陷”的管理潮流相抵触等。

(5)供应链各节点的财务信息不准确。

(6)供应链诊断和改进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的支持。

供应链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使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面临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重构财务管理体系,即借助于信息技术(IT)、电子数据交换(EDI)、产品数据交换(PDI)、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发展,创建以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体系。

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财务管理系统

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循环虽然是各自独立的循环系统,但它们又是密不可分的。物流循环和资金流循环相互配比,信息流的前期形成基础来源于物流和资金流,这“三流”保持者互动促进和互动修正的关系。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在开发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三流”循环的成分,以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企业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光靠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是很难做到的。资金占用不明,成本构成不清,消耗定额不准,考核、决策无依据等问题,使原有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满足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面向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应以基于Web平台的文本信息处理手段为依托,从企业的日常业务入手,面向未来,面向控制,从而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

供应链架构下的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企业控制系统和信息决策系统。

3.1财务会计系统

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严格遵循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科学、快捷的处理技术和手段,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会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系统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并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形成无缝集成。从而使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加强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包括总账系统、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报表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其中,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分别用以处理企业的现金、存款、票据管理、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折旧等业务,并生成凭证,这些凭证与总账管理系统相集成,可以直接在总账中进行查询。应付/收款管理系统对业务、结算、坏账、合同、分析等业务进行管理。

报表系统对总账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类调整、汇总,按照一定的表格形式编制会计报表,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有关方面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财务分析系统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解释,揭示报表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它们的变动趋势与金额,从而提高报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管理会计系统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针对企业性质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与控制,它主要有决策和控制两部分组成,其中决策包括销售预测、销售定价、产品生产、成本和投资决策,控制包括全面预算、存货控制和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系统通过责任中心的定义,根据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确立预算方案,制订预算审批流程,明确责任预算编制内容,进行责任预算的编制、审核、审批。实现对责任中心的控制、分析和绩效考核。此系统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出发点以销售预算为主导,进而延伸到生产成本和现金收支等其他方面的预算,最后编制预计财务报表。在此系统中,预算的每一部分都紧密围绕企业的目标利润来制定,从而保证目标利润得以实现,同时提高企业在预算期内经营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会计系统中的销售预算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生产预算则为材料供应、人力支出、制造费用和现金收支预算及各种财务预计报表提供依据。最后,各项预算的数据经过处理编制成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3.2企业控制系统

企业控制系统是指采取人工和自动化相结合的措施,保护财务管理系统,确保资料的准确可靠和系统的正常运行。此系统把管理软件和Internet有机地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异地数据实时快速传递,是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及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桥梁,为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同时,它采取网络安全保护性措施,防止传输数据外漏。控制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整个数据库,也可以明细到具体的业务凭证,这样,总部可以很方便地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实现各部门往来业务的自动抵消和分类管理。

3.3企业信息决策系统

供应链中信息的作用和价值,直接对于供应链绩效产生作用。信息作用和价值主要问题是成本和效益优化分析。信息决策系统是一种建立在集成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之上的信息处理和决策系统,它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复杂的决策问题,辅助中高层决策者决定活动的,具有一定智能行为的人机交互系统。近年来,微机的普及和应用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信息存储、查询、数据处理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的发展更是以极低的消耗,完成了以往需要付出成倍的代价才能完成的工作。企业的领导阶层在做出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时,必须对现有的及以往的企业发展状况做一番全面的了解。企业信息决策系统的作用就是对各种报表和那些看似整齐但却不能及时反映实际状况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使其成为对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依据。同时,信息决策系统还要满足领导阶层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现阶段企业的信息决策系统大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内层的核心信息系统,一是围绕在其外部的数据库。内层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主要记录企业中所有与资源流动有关的信息资料,提供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会计信息资料。外层数据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中各层管理人员,它可以由这些管理者根据需求自行安排信息种类,其范围可以随着各层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而扩大或缩小,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管理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JamesC.VanHorne,JohnM.WachowiczJr.财务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