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供应链公司财务管理范文

供应链公司财务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供应链公司财务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供应链公司财务管理

篇1

关键词:乳业公司;供应链;财务管理;助力

乳业公司(下文简称:公司)一般采取第一方物流形式来向市场投放产品。因此,如何提升公司自营物流成本控制的绩效,便成为了影响公司盈利目标实现的关键问题。从现阶段的有关文献中可以知晓,许多作者都将解题思路聚焦到公司内部的物流成本控制范畴,却忽略了基于价值链而形成的供应链整体视域下的成本控制需要。为此,笔者将以公司供应链为视角来探讨成本控制问题。

在销售物流环节,公司供应链各节点主要为公司配送中心和渠道商。在市场需求拉动和乳业产品保质期因素的决定,公司往往根据渠道商的需求进行补货,在这一形式下将增大公司物流成本控制的波动性。那么能否借助财务管理的职能定位来助力成本控制呢。对此,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一、影响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因素分析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影响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因素如下:

(一)由信息不充分所导致的影响

在供应链视角下来进行物流成本控制,需要将注意力延伸到商品需求市场中,切确的说是渠道商的需求变化上来。渠道商对公司的产品需求属于“引致需求”,从而渠道商将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动态调整进货量,而这种具有波动性的需求拉动效应,便极大的影响到公司自营物流成本控制的稳定性。另外,夏季乳制品输送需要在冷链物流系统中来实施,那么这种市场需求的波动性必然就会降低冷链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形成虚高的物流成本。

(二)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影响

物流成本控制属于公司内控范畴,而在公司配送中心的配货服务过程中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在流通加工环节可能因信息不对称,使得监管部门无法获知包装材料价格的真实信息,以及包装材料加工中的成材率信息,这些都将显著增大公司的自营物流成本。另外,在配送作业过程中还因处于流动环节,而降低了公司相关部门的监管效力,最终增大仓储和运输成本。

二、财务管理职能定位

面对以上影响因素,财务管理的职能可定位于以下两点:

(一)市场需求信息预测

众所周知,商流决定物流、物流支撑商流。由于公司所生产的乳制品涵盖不同的产品项目,从而产成品也将进入不同的目标市场。与此同时,不同目标市场的需求变化也将直接影响到公司配送中心的业务营运。因此,为了提高配送中心的运营效率,以及增强公司物流资源的配置绩效,财务管理在这里的职能可定位在“为物流事业部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上”。那么财务部门能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吗。很显然,财务部门可以根据公司与渠道商之间的资金往来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项目资金预算管理

与第三方物流不同,公司所依赖的第一方物流属于自营物流,从而该事业部往往没有独立的成本核算要求,这样一来必然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导致公司物流成本虚高。为此,在建立配送中心独立的财务核算体制下,来发挥财务管理对项目资金的预算管理职能。当然,这个还需要考虑在公司内部引入市场原则。

三、定位驱动下的助力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财务管理的助力模式构建如下:

(一) 加强财务部门与物流部门的协作

公司管理层应加强财务部门与物流部门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来形成部门之间的协作。为此,公司管理层需要在供应链视角下来了解物流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并认识到单纯依靠物流部门来实施成本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建立起市场需求导向下的物流资源配置模式。可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专业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了。

(二) 对资金往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在公司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支撑下,财务人员至少应调取一个经济年度内的资金往来信息,从与渠道商的资金往来数据中统计和归纳出产品需求量和需求品项规律。相比较产品需求量而言,渠道商的需求品项更加影响物流成本的控制绩效。为此,若要准确掌握商品品项的变化规律,可以考虑建立由财务部门、市场部门、物流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调研小组,该小组专门预判乳制品品项的变化规律。这样一来,才能使配送中心在物流资源的配置上掌握主动权。

(三) 建立合理授权下的资金监管机制

“合理授权”是指,在考虑到公司物流事业部处于流通领域的缘故,为了增大物流部门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所带来的资源重组压力,可以根据产品品项增大物流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权。财务部门对此进行专项资金预算,并在公司财务章程内监管资金的使用,并设立激励机制,即物流事业部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后,资金若有剩余可按比例提留作为部门绩效奖金发放。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物流部门自觉控制物流成本的氛围。

四、小结

本文在供应链视角上展开了主题讨论,并认为财务管理助力作用应在:加强财务部门与物流部门的协作、对资金往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建立合理授权下的资金监管机制等三个方面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丽霞.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N]. 财会信报,2011(6).

[2]赵奕凌.物流成本控制与管理 [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6(第1版).

篇2

关键词:煤炭企业;物资采购;供应链;思想;建立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应与发展相适应,其管理方式应及时转变。当前很多单位对集中采购降低成本、限额发料提高材料利用率、库存占用资金认识不足,为保生产节点主要靠提前采购、增加库存,以及人为干预增加消耗来实现节点的完成。随着煤炭企业新的生产体制的转换,横向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也得到了加强。因此,煤炭企业必须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来指导企业物资管理,也就是围绕企业核心,将物资供应、煤炭生产、销售、服务等,直到终端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以不断适应煤炭发展的需要。

二、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思想下的管理模式

1、整合高效的物流采购机制,向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生产管理活动,企业往往把物资供应管理重点放在为生产提供及时供应保障上。因此,供应管理的重点是设法寻找供应商,组织货源,及时采购所需物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其采购业务也在不断发展,而原有的物流管理体系则需要重新设计和调整。现代企业对物资保障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保障供应和局限于对供应商的选定上。而是从整体上把企业的供应流程与所有的相关部门都联系起来。随着采购内涵的不但扩展,物资的管理要从选择物资的供应商、制造商开始,把企业的物资计划、需求预测、供应商审查、库存控制、限额发料、合同签订、运输报关、领、发料一系列功能都集成一个系统中。整合因煤炭为对象带来的多部门物资采购体制。多头采购也难以有效地发挥企业最大物流潜力,导致内部物流不畅,仓储利用率低下,装卸专业化程度不高,而且大量占用生产资金。因此,煤炭企业应设置统一管理运作物流运行机制,实行分级管理,整合企业供应链流程,变分散采购为专业化的集中采购,将企业的生产、供应分属不同的部门,购、储、运、包装、配送进行调整,充分利用仓储、装卸设备、供货渠道、信息渠道,建立企业物资信息平台。对企业的物流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统一控制、统一服务,以利于走向市场融入社会物流的大环境之中,以求取得整体最优效果。

2、淡化仓库概念建立配送中心,综合利用仓储能力

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质量、数量、周期提出所需要的产品。实行矿级、科区分级管理制,矿级物资部门将外采物资按照产品生产单元的需要配送到科区,再由科区按照产品区域托盘集配到施工场地。实现供应链上采购的原材料、设备,与生产所需的节点同步协调运作,以物资流通控制代替传统的库存控制。把仓库仅作为开箱检验、配货,为下道工序配送而暂存的一个地方。

3、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物资采购是一门涉及管理、贸易、法律、保险、工艺制造、材料、工程技术、计划控制和物流等多项专业的综合管理科学,必须加强物流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进行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考核。

三、供应链管理思想下的采购管理

1、从单纯的物资采购向参入企业经营开发延伸

要改变过去物资部门不关心企业的经营开发,不关心生产过程的变化,缺乏主动性管理的思维。改变过去等厂商表、材料订货清单到齐了以后再进行采购的方法,特别是在目前国内物资市场环境下具有周期要求的物资,或新设备的特殊配件需求,它已不适应当今市场发展的周期性要求。物资部门要参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之中,要能提前了解原材料、机电设备需求信息,将信息迅速传递到供应链渠道相关配套企业,对早作物资准备缩短建造、运输周期都大有好处。

2、从单纯的物资采购向外部资源管理延伸

在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煤炭企业也越来越多地依靠提供配套产品的服务。特别是一些综合性的工业产品,物资品种多,涉及面广,原材料、机电产品、无线电产品等等,对配套产品的依赖性强。一般性的管理已不再局限于本企业,而物流相当于一条生产流水线,供应链管理思想视配套产品外部物流为这条生产线的一部分。它把这些分散的配套产品纳入核心产品计划跟踪管理的范畴,在交货周期、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上不断传递相关信息,不断减少和消除核心产品在需求过程中出现的瓶颈,追求企业内部和外部物流的均衡性和节奏性。

3、外购产品质量管理向配套企业内延伸

通过对制造商产品质量事前合格供方质量资格的审核与确认,以及参入制造商产品的设计监定,把到货验收入库事后控制,转变成事前质量保证,实现过程事前控制,力争达到供货产品无缺陷、产品试验无返工。一些配套的机电产品质量,能直接影响到主要设备的使用性能(如四大件主要设备零部件会影响到安全环节等)。重点的机电、通讯、测控设备(或大宗原材料)需在产品出厂前,派专业人员到供方参加试验及验收,避免到总装调试才发现问题进行事后处理等不利因素。

四、供应链管理思想下的供应商管理

1、煤炭企业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由贸易关系向战略伙伴关系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物流供应体系除了考虑本企业的生产过程外,还需考虑系统外的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企业与制造商、供应商不再维系在价格之争的短期效益上,而是在互相信任和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的竞争形态已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演变为企业战略联盟之间(集团)市场份额的竞争,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企业发展而言,有条件的长线产品可与设备配套厂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结为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煤炭企业通过事前建立必要的供货渠道,加强与设备配套厂的交流及合作,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提高配套设备产品质量及时满足煤炭生产节点的要求,可以提供可靠的保障。

2、建立配套产品供应商团队

由于物资管理技术对企业的管理基础、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外部供应渠道要有严格的管理程序,不仅要求经营开发、工艺技术、生产部门必须协调一致,还必须做到与制造商、供应商进行良好的合作。在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围绕企业的核心,通过信息手段,对供应各个环节及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交货周期、售后服务等进行必要的跟踪管理。对于客户之间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协调,以赢得新客户,巩固和保留既有客户。对一些不讲信誉从中谋取暴利的供应商只能是一时的利润,不可能得到长期合作;对有良好商业道德,为煤炭企业提供优良服务的供应商,可与其建立长期的供求伙伴关系,这有利于提高煤炭产品数量与质量,降低产品进货价格,优化企业内部服务,并有利于降低库存,降低生产成本。

五、结语

面对市场竞争全球化的到来,煤炭企业通过内部的优势整合与外部相关企业的积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互补走煤炭企业集团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煤炭企业集团是一个企业法人的经济联合体,其企业内的物资管理部门具有有独立自主采购权,但必须服从集团利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的物流管理应从战略的高度去规划和运筹,与整体布局相适应。物资管理多级分散的管理,必须转变成有层次的有序的分级管理,将分散的自我采购,实行相对集中的按权限分级采购。这有利于供货质量的保证,有利于外部、内部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对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供应链;公司财务;营运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3)05-0109-06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个全新的概念——“供应链”被引入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及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领域。迄今为止,学术界和实务界尚未认识到的是,这一变化正挑战主流财务学理论的建构模式,并冲击业已成熟的实务规则。

一、供应链:从外生变量到内生变量

在主流财务学的逻辑和范式框架内,供应链概念是被作为外生性变量设置的。所以如此,主要是缘于主流财务学理论的分析与建构模式:新古典。说到新古典,人们自然会想到形式主义、个体主义、经济人、理性、均衡、边际分析等术语。按照新古典的分析范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是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独立利益驱动的个体,每个个体的利益都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了个体效用最大化,每个个体只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和设计行为,完全不需要考虑和兼顾他人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假设”的内核。依照新古典和经济人的逻辑,即使现实中存在供应链并且供应链的上下游成员企业间是彼此兼顾和协调的,主流财务学也应当视而不见,假设它们是不存在的。新古典和经济人所关心的只是“自己”而不是“供应链”,所关注的只是“利己”而不是“利他”、是公司“个体”而不是供应链“群体”,因此,在主流财务学框架中,体现利他性的供应链只能被设定为“外生性变量”,只能被排除在主流财务学体系之外。这也说明,任何在主流财务学的逻辑框架内试图想嵌入供应链概念的做法,都是不懂财务学的表现。

然而,现实并不像主流财务学所主观设定的那样纯粹,供应链不仅现实地存在着,而且对公司运营的价值越来越大,在公司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尤其是在金融经济危机时期。从2007年开始并延续至今的这次国际性金融经济危机期间所出现的状况来看,资金链断裂是企业破产倒闭的最大杀手,而导致资金链断裂的最致命的原因正是供应链崩溃。鉴于这种现状,忽视或轻视供应链的财务学注定是有重大缺陷、远离现实的财务学。

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学界开始了新的觉醒,默默地挑战起供应链外生型的财务学理论及其所指导下的财务实务规则,陆续把供应链概念嵌入到整个财务学体系中,包括主流财务学公认的财务学的四大模块:营运资金管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和利润分配。

二、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

随着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公司财务的营运资金管理领域首先得到响应,实践中纷纷构造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学者们也陆续突破主流财务学的界限,倡导将供应链关系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美国学者Juan Colina(2002)提出,全面的营运资金管理计划应包括收入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资本支出管理,从而将供应链嵌入营运资金管理体系。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新变化,标志着一种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模式的出现。

供应链概念首先在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实务中得到应用,主要的原因和背景是:(1)营运资金是公司财务管理和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公司的首要目标是生存,而生存的底线或红线是营运资金。公司的两个基本目标是生存和发展,利润决定发展,资金流决定生存。国内外众多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金流或现金流断流,金融经济危机期间频发的营运资金危机是企业最致命的杀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启示也是现金为王、资金至尊。(2)营运资金流转或周转依托公司的供应链关系。营运资金顾名思义是依托“营运”或“运营”的资金,实际上也就是依托业务经营上下游或“供应链”的资金。按照通常的解释,营运资金是公司的短期资金,与报表上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相关联,因此营运资金的短缺或断流,主要原因应该是短期资金“沉淀”过度(以应收账款和存货形态沉淀)和短期资金使用过度(主要用于偿还短期负债和投资),对大多数单纯从事商品经营而不涉足资本经营的公司来说,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供应链的上下游资金流动不畅形成过多的应收账款挂账和存货积压,即使是短期负债过多,也大多与这两项资金占用过多有关。

把供应链概念纳入营运资金管理框架,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是: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开始从“财务”到“业务”、从“资金”向“营运”转移。在国内外的传统公司财务管理教科书中,财务与业务是分离的、资金与运营是脱节的,处于“两张皮”状态。“两张皮”的形成,与主流财务学对公司财务的本质定性及功能定位有关。按照传统财务管理教科书的表述,公司财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国内教科书的解释)或“金融市场与公司经营之间的现金流转”(西方教科书的解释),基本问题是解决投融资问题(具体包括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类决策”)。这样的功能定位,使财务与“资金”建立了血缘关系。体现在运营资金管理上,重心自然就放在“资金”(也就是短期的资金筹措与运用)而不是“营运”(业务运营)上。观察国内外财务管理教科书不难发现,涉及到营运资金的管理,从头到尾很难看到“营运”或“经营”的影子,很难发现真正的业务“营运”,营运资金管理成为脱离业务或经营的封闭的资金循环,由此导致“资金”与“营运”、“财务”与“业务”的断裂或脱节,这也许是主流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最致命的缺陷之一。然而事实上,财务与业务的关系相当于“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相异又相关联,既不相容又相容。其次,就营运资金而言,始终是依附于“业务运营”的资金,并且直接由“业务运营”所决定,而“业务运营”又是在“供应链”关系中展开的。在营运资金概念中“营运”与“资金”的关系应该是:“营运”是因,“资金”是果。尽管现实中常常是结果导向,但决定营运资金管理效果的仍是业务的“营运”。供应链断裂是经营中断和营运资金周转受挫的致命原因。国内外许多企业破产倒闭的事实显然能够支持这样的观点。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显然应该是业务的“营运”而不是财务的“资金”。因此,把供应链纳入营运资金管理体系,并借此实现财务与业务、资金与运营的整合,实际上是恢复营运资金管理的本来面目。

构造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框架或体系,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新型模式的结构和运作规则。可以肯定地说,传统教科书是没有这些规则的。总结那些因营运资金链断裂引发的企业危机的案例,可以发现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最重要的规则应该是:核心企业与从属企业资金协同、从属企业依附与独立并举,以此来避免供应链断裂及由此而出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核心企业来说,选择“两头沾”的运营资金管理模式(即对上游供应商“先货后款”、对下游客户“先款后货”),一旦遭遇财务困境,结果会加速“霸主”企业的死亡,并产生强大的供应链资金危机冲击波,形成显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其次,处于从属地位的中小企业也应避免借助供应链关系“傍大款”带来的风险。对实践的观察不难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在设计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时选择供应链式战略联盟,形成所谓的“寄生性”公司,但是过度依赖的“寄生性”公司,效果有时也会适得其反。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但实际的情况是这恰恰是资金变脸的重要成因之一。

三、嵌入供应链的投融资管理

财务学的核心问题是投融资决策问题。主流的投融资理论是借助“经济人模型”建立起来的,因此是排斥供应链的。

供应链外生的投融资理论有三大主要特征:(1)以单个组织作为财务主体。经济人的特点是“鹤立独行”,不需要合作与联盟,因而也就不需要考虑公司企业间的联盟及企业集团,这也是主流财务学立足个体主义方法论来建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重要原因。主流财务学始终是从单个公司企业的自身追求来设计投融资理论模型和实务规则的。(2)以个体价值作为决策标准。经济人的核心特征是“利己主义”,反映在投融资决策标准的设定上就是单个个体的价值最大化,并且对个体的关注只是体现“效率”的“价值最大化”,不考虑甚至排斥与效率具有密切联系的“公平”问题,而“公平”概念是在考察供应链问题时无法回避的概念。(3)以非合作博弈作为基本分析模型。经济人的另一特征是不合作性。经济人假设人都是精明、自私、利己、机会主义的“坏人”,即使不能对抗,也不能合作,只能采取措施防范与控制风险。经济人具有互不相容的特性,在利益相互影响的格局中始终坚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策略。詹森和麦克林的成本模型是典型的非合作主义模型,该模型的前提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做出理时,知悉所有其他订约关系人的动机,并能采取措施,防止其他关系人对契约的可能违背,以维护自身利益。按照威廉·L.麦金森(2002)的观点,“这一模型为投资者如何分配资本、公司经理如何做出决策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模式”。

引入供应链概念将会使财务学的理论模型和实务规则更加复杂化。一方面,供应链并没有彻底改变人的“经济人”属性。在现实中,供应链的形成,成员企业应该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并且供应链运作中频繁出现的核心企业在定价和资金上的“两头沾”模式、核心企业的“中转库”物流模式、成员企业间的“恶意拖欠”、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利益“侵占”、处于终端的大型零售商的“乱收费”、日趋恶化的“零供关系”、一方财务出现困难时他方纷纷“堵门讨债”等等现象或做法,正是“经济人”本性的充分展现。进入2012年,光伏业界纷纷扬扬的“江西赛维LDK破产”案例,就是典型的经济人本性作怪导致供应链断裂而引发的资金链断裂及“蝴蝶效应”的案例。在这里,经济人依然“健在”并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嵌入供应链的财务学体系不应该抛弃主流的“经济人模型”。

但是,另一方面,供应链又“修正”了单一的经济人属性。供应链的产生和存续,显然是成员企业具有合作、协同、联盟等意识的表现。在供应链关系中,任何一个成员企业不管它的地位如何,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人”。供应链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利己与利他、竞争与合作的并存。从这个意义上说,纯粹的经济人模型又难以完整解释供应链关系,需要对经济人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

从供应链角度来修正经济人模型,有三点需要充分考虑:(1)个体与集体的兼容。经典的经济人模型是个体主义的产物,而供应链是在认同个体独立性的基础上的一种企业联盟,内含集体行动的逻辑,这就需要将集体行动嵌入财务决策分析模型之中。不过,模型的构造应考虑供应链结构或模式的差别,联盟式和集团式供应链关系的分析模型也许会有差别。联盟式供应链纯粹是一种带有短期性的商业契约关系,而集团式的供应链通过产权关系凝结成一个长期稳固的命运共同体,二者的松紧度及个体独立性程度还是有所差别的。(2)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共生。嵌入供应链之后,财务学所设定的决策标准也不应该只是单个成员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而应该是“合作剩余”或“合作盈余”及“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基础上的个体价值最大化。供应链的“合作盈余”得益于降低交易成本和协同效应。普遍认为,供应链是一种能够减少企业间交易成本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成本的减少取决于信息交流、相互信任与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因素能够降低供应链企业间的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与制造成本之和)。其次,供应链还能产生“1+1>2”的效果,从而增加合作价值创造能力。亿博物流咨询数据库提供的资料显示,实行供应链管理后,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超过10%,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中型企业的增值生产率提高超过10%,绩优企业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优企业的库存降低15%,绩优企业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比一般企业保持40天-65天的优势。鉴于此,供应链的投资决策应以供应链整体价值为决策选择标准,供应链的融资决策应统筹考虑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和风险控制,避免出现供应链断裂风险。(3)冲突与合作并存。在分析方法和模型构造上,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两种模型并存。非合作博弈强调互不相容和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合作博弈注重合作盈余及其在分配中的效率、公平和公正。非合作博弈追求个体理性,而合作博弈强调团体或集体理性。供应链关系不管是采取联盟式还是采取集团式,都是一种合作或妥协的关系,都符合合作博弈的基本条件或要求。

引入供应链的投融资理论还需要解决一个共同的决策和治理机制问题。对成员企业来说,供应链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个命运共同体的维持和合作盈余的增进,需要有协同化和一致性的决策和行动,这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决策和治理机制,这个共同治理机制能够解决成员企业间的投融资战略协同、相关信息共享、投融资决策同向等问题,共同的投融资决策机制还需要有一个共同决策治理机构:供应链决策委员会,并且力争使这个委员会的决议能够对供应链成员企业有约束力。供应链决策委员会由独立人士构成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四、填补分配理论在公司财务学中的空缺

按照经济人模型建构的主流财务学理论是关于效率的理论,通常把财务目标函数设定为“价值最大化”,就是说明财务学所关心的是“做蛋糕”而不是“分蛋糕”的问题。财务学家们试图将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目标函数结构,但稍加观察不难发现,结果仍是徒劳无益的。一方面,没有哪一类财务决策的标准中融入社会责任,因而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另一方面,无奈的添加所出现的“两张皮”现象,反倒引起财务学教科书前后逻辑上的矛盾。

其实,在主流的财务学体系中,分配理论是缺位的,股利理论不是分配理论。在主流财务学的框架中,基本的问题通常被归纳为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类决策”。其中:投资决策解决公司发展所需要的项目选择问题,融资决策解决项目所需要的资本如何筹措的问题,股利决策解决项目运行所产生的净现金流或净利润如何分配的问题。股利决策是针对股东这一类经济主体的利润分配,不是通常意义的“分配”范畴,以致在很多传统的教科书中,股利决策被纳入“融资决策”体系,被作为融资问题来看待的。

实际上,主流理论是容纳不下“分配”范畴的,与分配概念具有互斥性或不相容性。分配概念在主流财务学框架中找不到位置的原因是:(1)财务学被认定为从属于经济学的科学,而按流行的解释,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科学,侧重点是效率问题而非公平问题。财务学是研究稀缺的资本资源如何有效配置和使用的科学。(2)主流财务学的分析范式是经济人模型,而经济人就是讲究效率的人,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效率。对经济人来说,分配的公平问题不在视野之内。(3)是由财务学研究对象决定的。关于公司财务的对象,美式财务带有普遍性的观点是“公司与金融市场相关的资金流转”,内含公司个体、股东和债权人,不包括政府和员工等非金融市场主体,财务学的体系自然也就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类的问题。分配理论缺失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公司财务学理论体系的不完整以及分配实践的无序性。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公司企业内部的初次分配严重失调和无序,“两种侵蚀”(税收侵蚀工资、利润侵蚀薪酬)现象严重,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科学的初次分配理论指导。

供应链概念的引入给我们填补分配理论的空缺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对供应链的研究中,学术界既关注了供应链在价值创造(特别是合作盈余)中的积极贡献,又重视了利润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合理分配问题,也就是既关注了“做蛋糕”又兼顾了“分蛋糕”。学术界对供应链“利润分配”的关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供应链利润分配理论,从而为填补财务学的分配理论空缺奠定了基础。供应链既然能够产生“合作盈余”,就存在一个内部的分配问题,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维持供应链关系、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的重要条件。从理论上说,供应链利润分配的对象是“合作盈余”,但在实务中,从总体盈余中单独测算出“合作盈余”是很困难的,于是学术界的关注点就转向“总体利润”(供应链上所有各点所获得的利润总和)或“利润库”(ProfitPools)的分配问题。针对供应链的利润分配,学术界提出了多种模型,比如Shapley值模型、Nash协商模型、分配因子模型、讨价还价模型、相同利润增长率模型、资源及贡献率模型、供应链契约模型等等,这些模型是建构基于供应链的财务分配理论的重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关系毕竟还是市场化的契约关系,即使借助产权关系将供应链固化为集团关系,供应链的利润分配也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则。其次,不管学术界设计出何种分配模型,这些模型的运行都必须以“交易价格”为基础。实际上,供应链结构中的成员企业在“利润库”中的分配和占有份额,是通过定价机制来实现的,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各个成员企业在“利润库”中的份额。这也许会引起歧义,认为这是定价问题而不是分配问题。而事实上,经济学中论述的分配问题,也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机制来实现的。在微观经济学中,分配理论不过是价格理论的应用而已。

值得说明的是,供应链利润分配理论只是财务学分配理论的组成部分,完整的财务学分配理论的内容要更加宽泛,并且其核心内容仍是公司企业个体内部的新创造价值(V+M)在各种要素资源提供者之间的分配问题,这些资源提供者至少包括财务资源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人力资源提供者(经理和员工)和公共资源提供者(政府和社区)等。基于要素资源提供者的“初次分配”理论,再加上基于供应链的“利润库”分配理论,共同构成了财务学中完整意义上的财务分配理论。

篇4

【?P键词】企业竞争;财务管理;影响

【Keywords】enterprise competitive; financial management;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85-02

1 引言

在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的成本问题是目前大多数企业所关注的重点,企业关注的重点是物流成本的降低,关注的是成本管理,很少从企业资金等财务管理方面进行考虑。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而企业引入供应链系统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正好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

2 供应链系统概述与传统财务管理的不足

2.1 供应链系统的基本理论

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主要包括供应链的网络结构、业务流程、管理要素这三个组成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就是企业从最初的在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到成品交到客户手中的工作流程。它为客户提供了产品从原料到产品的一切信息,使客户能放心的使用产品,它是一种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客户的关系集成。

2.2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不足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管理方式不足,管理模式不足,风险控制的不足。

2.2.1 传统财务管理的管理方式不足

目前企业越来越倾向集团模式和跨地域经营模式发展,使得财务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加,而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集团化与跨地域经营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传统财务管理方式的单一化和局限性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急需搭建新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所属单位及业务分布进行远程有效控制和管理,发挥整体资源调配优势,从而达到集团企业价值最大化。

2.2.2 传统财务管理的管理模式不足

企业在引入供应链系统后,采购、加工、销售都实行网络化、信息化,这就要求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兼顾到供应链系统每个节点的企业、客户,还需要兼顾到线上与线下,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同时兼顾多方面,因此在企业引进供应链系统后必须做出改变。

2.2.3 传统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不足

在风险控制方面,虽然传统的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排除风险的能力,但大都着重于事后控制,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因为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技术储备不足,企业也缺乏专业的风险控制的人才,这导致传统的财务管理对风险控制不及时。国内的多数企业的内部资金缺乏联动机制,企业在资金运转方面严重依靠贷款以及风险投资,这使企业在人力与资金方面都处于脱节的状态。

3 供应链系统各个环节的财务管理

3.1 供应链系统采购风险与财务管理

供应链系统中的采购环节是第一个环节,但是采购环节有采购风险。采购风险主要包括参与采购人员的道德风险和被采购方的信用风险两种。这两种采购风险都对企业实现的利益最大化有较大的影响。被采购方的信用风险对采购货物的质量以及采购交付的预定金都有一定的安全影响,参与采购人员的道德风险会增加企业的采购成本,这两种采购风险都不利于企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针对这两种采购风险,供应链系统中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审批流程,加上公司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对进行采购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职责及行为规范,对采购业务合同的订立及款项支付实施相对严格的审批制度,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减少采购过程中的相关风险。

3.2 供应链系统存货管理与财务管理

为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的存货种类也随之多样化。面对庞大、复杂的存货信息,传统的财务管理因统计、计算工作的繁重,无法满足库存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通过供应链系统则可以轻松完成这些工作。供应链系统中可及时掌握各种存货库存状态和性质,通过运行分析,对库存进行总体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生产、采购,最大程度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减低存货周转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3.3 供应链系统成本汇总分析与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它主要是对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进行相关的核算工作,对产品的成本构成进行科学的分析统计,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判断,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产品的成本构成分析,主要是对产品构成材料的类别、单价以及生产的消耗和市场变化,利用相关的科学系统进行分析。在采购方面,采购的工作人员应当在发现采购材料的成本异常变化时,对财务工作部门给出及时有效的提醒。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参加到产品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运输销售中来,了解第一手的产品成本,并进行产品自我成本汇总。

3.4 供应链系统销售环节与财务管理

供应链系统中的销售环节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对销售环节进行财务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供应链系统中的销售环节不再是传统的等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再由销售部门进行销售,而是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从客户基本信息―订单―生产计划―产品入库―销售出库,形成一系列关联的信息链[1]。它就像客户的私人定制一样,能根据可识别的独立编码查询特定产品的状态与相关信息,以适合客户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要做到在供??链系统销售环节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做到:积极主动地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实现客户的私人定制,以客户的需求来进行产品的设计及生产;一切以客户为主,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各个节点经济体共同为客户服务,各个节点的企业不再是利润的较量者,而是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4 企业财务管理受影响后的有利之处

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引入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做出改变后的企业有利于与各级企业、客户的上下游交流沟通与影响,有利于企业对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更有利于企业自身提高竞争力。

5 实例分析

作为目前全球领先的计算机系统直销商美国DELL公司,其在供应链系统与公司财务管理整合和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最显著的是:库存只保存可供5天生产的存货,存货周转次数是同行业竞争对手的6~9倍,甚至18倍,低存货所带来的低物流价值使得总成本大概减少了10%。供应链系统使用前后对比分析,企业各方面的效率都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订单处理效率提高50%,订单错误率降低50%,订货生产周期缩短了30%,企业的按时交货率提高了15%。DELL公司日趋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特别是对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的整合管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此向前直到最初的供应商,以及与其销售商、销售商的销售商,按此向后直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网链。供应链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能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因此,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市场渠道各层之间的一个联接,是控制供应链中从原材料通过各制造和分销层,直到最终用户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技术。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强调供应链上各参与成员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它把不同企业的目标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给客户增值。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费用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采用系统方法来进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还包括以下问题: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战略供应商和用户伙伴关系管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管理、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企业间资金管理、内部与交互信息流管理等。

2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重点

供应链中的财务问题,应该说是以物流为载体的资金流问题。财务供应链与物流供应链是同时发生的,不过前者表现为资金流,后者表现为物料流动。财务应该涉及在公司控制下的有关资本投资、借款、利润等方面的决策。人们研究了公司财务计划优化模型、资产负债优化模型、跨国公司财务规划模型、金融流量模型等等。基于供应链的竞争财务管理是一种与环境变迁相适应的、动态的、战略的财务管理,它要求企业结合网络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IT为基础选择适合本企业创新发展的财务竞争战略,从供应链发展的趋势中把握方向,确立其持久的竞争优势。

由于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特征,规定了它在各种供应链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基于供应链思想的企业管理仍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它将呈现出诸多方面的缺陷和不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形成的重心前移,如制造企业产品的75%的成本因素已在产品研发阶段确定,这样,以事后管理为主的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就难以达到优化控制整体供应链系统的目的。

(2)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难以满足多目标要求,从而使得企业再造(BPR)、增值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以及现金流量管理(CashflowManagement)等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3)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12个月)。它反映的是企业短期的收益、成本,这种将固定成本简单作短期化处理,淹没了大量企业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信息,使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4)现行财务管理系统与现代管理观念相抵触,比如与“零缺陷”的管理潮流相抵触等。

(5)供应链各节点的财务信息不准确。

(6)供应链诊断和改进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的支持。

供应链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使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面临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重构财务管理体系,即借助于信息技术(IT)、电子数据交换(EDI)、产品数据交换(PDI)、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发展,创建以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体系。

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财务管理系统

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循环虽然是各自独立的循环系统,但它们又是密不可分的。物流循环和资金流循环相互配比,信息流的前期形成基础来源于物流和资金流,这“三流”保持者互动促进和互动修正的关系。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在开发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三流”循环的成分,以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企业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光靠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是很难做到的。资金占用不明,成本构成不清,消耗定额不准,考核、决策无依据等问题,使原有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满足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面向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应以基于Web平台的文本信息处理手段为依托,从企业的日常业务入手,面向未来,面向控制,从而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

供应链架构下的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企业控制系统和信息决策系统。

3.1财务会计系统

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严格遵循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科学、快捷的处理技术和手段,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会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系统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并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形成无缝集成。从而使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加强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包括总账系统、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报表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其中,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分别用以处理企业的现金、存款、票据管理、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折旧等业务,并生成凭证,这些凭证与总账管理系统相集成,可以直接在总账中进行查询。应付/收款管理系统对业务、结算、坏账、合同、分析等业务进行管理。

报表系统对总账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类调整、汇总,按照一定的表格形式编制会计报表,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有关方面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财务分析系统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解释,揭示报表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它们的变动趋势与金额,从而提高报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管理会计系统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针对企业性质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与控制,它主要有决策和控制两部分组成,其中决策包括销售预测、销售定价、产品生产、成本和投资决策,控制包括全面预算、存货控制和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系统通过责任中心的定义,根据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确立预算方案,制订预算审批流程,明确责任预算编制内容,进行责任预算的编制、审核、审批。实现对责任中心的控制、分析和绩效考核。此系统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出发点以销售预算为主导,进而延伸到生产成本和现金收支等其他方面的预算,最后编制预计财务报表。在此系统中,预算的每一部分都紧密围绕企业的目标利润来制定,从而保证目标利润得以实现,同时提高企业在预算期内经营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会计系统中的销售预算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生产预算则为材料供应、人力支出、制造费用和现金收支预算及各种财务预计报表提供依据。最后,各项预算的数据经过处理编制成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3.2企业控制系统

企业控制系统是指采取人工和自动化相结合的措施,保护财务管理系统,确保资料的准确可靠和系统的正常运行。此系统把管理软件和Internet有机地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异地数据实时快速传递,是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及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桥梁,为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同时,它采取网络安全保护性措施,防止传输数据外漏。控制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整个数据库,也可以明细到具体的业务凭证,这样,总部可以很方便地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实现各部门往来业务的自动抵消和分类管理。

3.3企业信息决策系统

供应链中信息的作用和价值,直接对于供应链绩效产生作用。信息作用和价值主要问题是成本和效益优化分析。信息决策系统是一种建立在集成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之上的信息处理和决策系统,它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复杂的决策问题,辅助中高层决策者决定活动的,具有一定智能行为的人机交互系统。近年来,微机的普及和应用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信息存储、查询、数据处理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的发展更是以极低的消耗,完成了以往需要付出成倍的代价才能完成的工作。企业的领导阶层在做出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时,必须对现有的及以往的企业发展状况做一番全面的了解。企业信息决策系统的作用就是对各种报表和那些看似整齐但却不能及时反映实际状况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使其成为对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依据。同时,信息决策系统还要满足领导阶层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现阶段企业的信息决策系统大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内层的核心信息系统,一是围绕在其外部的数据库。内层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主要记录企业中所有与资源流动有关的信息资料,提供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会计信息资料。外层数据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中各层管理人员,它可以由这些管理者根据需求自行安排信息种类,其范围可以随着各层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而扩大或缩小,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管理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JamesC.VanHorne,JohnM.WachowiczJr.财务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此向前直到最初的供应商,以及与其销售商、销售商的销售商,按此向后直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网链。供应链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能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因此,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市场渠道各层之间的一个联接,是控制供应链中从原材料通过各制造和分销层,直到最终用户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技术。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强调供应链上各参与成员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它把不同企业的目标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给客户增值。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费用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采用系统方法来进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还包括以下问题: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战略供应商和用户伙伴关系管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管理、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企业间资金管理、内部与交互信息流管理等。

2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重点

供应链中的财务问题,应该说是以物流为载体的资金流问题。财务供应链与物流供应链是同时发生的,不过前者表现为资金流,后者表现为物料流动。财务应该涉及在公司控制下的有关资本投资、借款、利润等方面的决策。人们研究了公司财务计划优化模型、资产负债优化模型、跨国公司财务规划模型、金融流量模型等等。基于供应链的竞争财务管理是一种与环境变迁相适应的、动态的、战略的财务管理,它要求企业结合网络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IT为基础选择适合本企业创新发展的财务竞争战略,从供应链发展的趋势中把握方向,确立其持久的竞争优势。

由于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特征,规定了它在各种供应链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基于供应链思想的企业管理仍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它将呈现出诸多方面的缺陷和不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形成的重心前移,如制造企业产品的75%的成本因素已在产品研发阶段确定,这样,以事后管理为主的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就难以达到优化控制整体供应链系统的目的。

(2)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难以满足多目标要求,从而使得企业再造(BPR)、增值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以及现金流量管理(CashflowManagement)等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3)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12个月)。它反映的是企业短期的收益、成本,这种将固定成本简单作短期化处理,淹没了大量企业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信息,使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4)现行财务管理系统与现代管理观念相抵触,比如与“零缺陷”的管理潮流相抵触等。

(5)供应链各节点的财务信息不准确。

(6)供应链诊断和改进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的支持。

供应链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使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面临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重构财务管理体系,即借助于信息技术(IT)、电子数据交换(EDI)、产品数据交换(PDI)、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发展,创建以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体系。

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财务管理系统

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循环虽然是各自独立的循环系统,但它们又是密不可分的。物流循环和资金流循环相互配比,信息流的前期形成基础来源于物流和资金流,这“三流”保持者互动促进和互动修正的关系。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在开发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三流”循环的成分,以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企业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光靠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是很难做到的。资金占用不明,成本构成不清,消耗定额不准,考核、决策无依据等问题,使原有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满足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面向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应以基于Web平台的文本信息处理手段为依托,从企业的日常业务入手,面向未来,面向控制,从而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

供应链架构下的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企业控制系统和信息决策系统。

3.1财务会计系统

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严格遵循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科学、快捷的处理技术和手段,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会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系统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并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形成无缝集成。从而使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加强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包括总账系统、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报表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其中,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分别用以处理企业的现金、存款、票据管理、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折旧等业务,并生成凭证,这些凭证与总账管理系统相集成,可以直接在总账中进行查询。应付/收款管理系统对业务、结算、坏账、合同、分析等业务进行管理。

报表系统对总账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类调整、汇总,按照一定的表格形式编制会计报表,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有关方面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财务分析系统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解释,揭示报表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它们的变动趋势与金额,从而提高报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管理会计系统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针对企业性质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与控制,它主要有决策和控制两部分组成,其中决策包括销售预测、销售定价、产品生产、成本和投资决策,控制包括全面预算、存货控制和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系统通过责任中心的定义,根据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确立预算方案,制订预算审批流程,明确责任预算编制内容,进行责任预算的编制、审核、审批。实现对责任中心的控制、分析和绩效考核。此系统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出发点以销售预算为主导,进而延伸到生产成本和现金收支等其他方面的预算,最后编制预计财务报表。在此系统中,预算的每一部分都紧密围绕企业的目标利润来制定,从而保证目标利润得以实现,同时提高企业在预算期内经营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会计系统中的销售预算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生产预算则为材料供应、人力支出、制造费用和现金收支预算及各种财务预计报表提供依据。最后,各项预算的数据经过处理编制成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3.2企业控制系统

企业控制系统是指采取人工和自动化相结合的措施,保护财务管理系统,确保资料的准确可靠和系统的正常运行。此系统把管理软件和Internet有机地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异地数据实时快速传递,是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及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桥梁,为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同时,它采取网络安全保护性措施,防止传输数据外漏。控制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整个数据库,也可以明细到具体的业务凭证,这样,总部可以很方便地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实现各部门往来业务的自动抵消和分类管理。

3.3企业信息决策系统

供应链中信息的作用和价值,直接对于供应链绩效产生作用。信息作用和价值主要问题是成本和效益优化分析。信息决策系统是一种建立在集成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之上的信息处理和决策系统,它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复杂的决策问题,辅助中高层决策者决定活动的,具有一定智能行为的人机交互系统。近年来,微机的普及和应用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信息存储、查询、数据处理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的发展更是以极低的消耗,完成了以往需要付出成倍的代价才能完成的工作。企业的领导阶层在做出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时,必须对现有的及以往的企业发展状况做一番全面的了解。企业信息决策系统的作用就是对各种报表和那些看似整齐但却不能及时反映实际状况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使其成为对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依据。同时,信息决策系统还要满足领导阶层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现阶段企业的信息决策系统大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内层的核心信息系统,一是围绕在其外部的数据库。内层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主要记录企业中所有与资源流动有关的信息资料,提供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会计信息资料。外层数据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中各层管理人员,它可以由这些管理者根据需求自行安排信息种类,其范围可以随着各层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而扩大或缩小,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管理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JamesC.VanHorne,JohnM.WachowiczJr.财务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供应链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此向前直到最初的供应商,以及与其销售商、销售商的销售商,按此向后直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网链。供应链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能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因此,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市场渠道各层之间的一个联接,是控制供应链中从原材料通过各制造和分销层,直到最终用户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技术。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强调供应链上各参与成员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它把不同企业的目标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给客户增值。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费用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采用系统方法来进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还包括以下问题: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战略供应商和用户伙伴关系管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管理、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企业间资金管理、内部与交互信息流管理等。

2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重点

供应链中的财务问题,应该说是以物流为载体的资金流问题。财务供应链与物流供应链是同时发生的,不过前者表现为资金流,后者表现为物料流动。财务应该涉及在公司控制下的有关资本投资、借款、利润等方面的决策。人们研究了公司财务计划优化模型、资产负债优化模型、跨国公司财务规划模型、金融流量模型等等。基于供应链的竞争财务管理是一种与环境变迁相适应的、动态的、战略的财务管理,它要求企业结合网络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IT为基础选择适合本企业创新发展的财务竞争战略,从供应链发展的趋势中把握方向,确立其持久的竞争优势。

由于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特征,规定了它在各种供应链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基于供应链思想的企业管理仍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它将呈现出诸多方面的缺陷和不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形成的重心前移,如制造企业产品的75%的成本因素已在产品研发阶段确定,这样,以事后管理为主的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就难以达到优化控制整体供应链系统的目的。

(2)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难以满足多目标要求,从而使得企业再造(BPR)、增值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以及现金流量管理(CashflowManagement)等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3)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12个月)。它反映的是企业短期的收益、成本,这种将固定成本简单作短期化处理,淹没了大量企业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信息,使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4)现行财务管理系统与现代管理观念相抵触,比如与“零缺陷”的管理潮流相抵触等。

(5)供应链各节点的财务信息不准确。

(6)供应链诊断和改进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的支持。

供应链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使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面临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重构财务管理体系,即借助于信息技术(IT)、电子数据交换(EDI)、产品数据交换(PDI)、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发展,创建以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体系。

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财务管理系统

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循环虽然是各自独立的循环系统,但它们又是密不可分的。物流循环和资金流循环相互配比,信息流的前期形成基础来源于物流和资金流,这“三流”保持者互动促进和互动修正的关系。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在开发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三流”循环的成分,以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企业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光靠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是很难做到的。资金占用不明,成本构成不清,消耗定额不准,考核、决策无依据等问题,使原有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满足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面向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应以基于Web平台的文本信息处理手段为依托,从企业的日常业务入手,面向未来,面向控制,从而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

供应链架构下的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企业控制系统和信息决策系统。

3.1财务会计系统

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严格遵循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科学、快捷的处理技术和手段,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会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系统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并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形成无缝集成。从而使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加强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包括总账系统、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报表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其中,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分别用以处理企业的现金、存款、票据管理、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折旧等业务,并生成凭证,这些凭证与总账管理系统相集成,可以直接在总账中进行查询。应付/收款管理系统对业务、结算、坏账、合同、分析等业务进行管理。

报表系统对总账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类调整、汇总,按照一定的表格形式编制会计报表,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有关方面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财务分析系统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解释,揭示报表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它们的变动趋势与金额,从而提高报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管理会计系统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针对企业性质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与控制,它主要有决策和控制两部分组成,其中决策包括销售预测、销售定价、产品生产、成本和投资决策,控制包括全面预算、存货控制和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系统通过责任中心的定义,根据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确立预算方案,制订预算审批流程,明确责任预算编制内容,进行责任预算的编制、审核、审批。实现对责任中心的控制、分析和绩效考核。此系统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出发点以销售预算为主导,进而延伸到生产成本和现金收支等其他方面的预算,最后编制预计财务报表。在此系统中,预算的每一部分都紧密围绕企业的目标利润来制定,从而保证目标利润得以实现,同时提高企业在预算期内经营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会计系统中的销售预算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生产预算则为材料供应、人力支出、制造费用和现金收支预算及各种财务预计报表提供依据。最后,各项预算的数据经过处理编制成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3.2企业控制系统

企业控制系统是指采取人工和自动化相结合的措施,保护财务管理系统,确保资料的准确可靠和系统的正常运行。此系统把管理软件和Internet有机地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异地数据实时快速传递,是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及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桥梁,为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同时,它采取网络安全保护性措施,防止传输数据外漏。控制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整个数据库,也可以明细到具体的业务凭证,这样,总部可以很方便地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实现各部门往来业务的自动抵消和分类管理。

3.3企业信息决策系统

供应链中信息的作用和价值,直接对于供应链绩效产生作用。信息作用和价值主要问题是成本和效益优化分析。信息决策系统是一种建立在集成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之上的信息处理和决策系统,它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复杂的决策问题,辅助中高层决策者决定活动的,具有一定智能行为的人机交互系统。近年来,微机的普及和应用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信息存储、查询、数据处理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的发展更是以极低的消耗,完成了以往需要付出成倍的代价才能完成的工作。企业的领导阶层在做出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时,必须对现有的及以往的企业发展状况做一番全面的了解。企业信息决策系统的作用就是对各种报表和那些看似整齐但却不能及时反映实际状况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使其成为对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依据。同时,信息决策系统还要满足领导阶层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现阶段企业的信息决策系统大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内层的核心信息系统,一是围绕在其外部的数据库。内层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主要记录企业中所有与资源流动有关的信息资料,提供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会计信息资料。外层数据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中各层管理人员,它可以由这些管理者根据需求自行安排信息种类,其范围可以随着各层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而扩大或缩小,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管理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JamesC.VanHorne,JohnM.WachowiczJr.财务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冯巧根.财务范式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3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财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F530.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7-0021-03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公司发展迅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和重点。和传统公司相比,高科技公司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科技含量高,具有高投入,高回报,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的特点。由于其具有的特殊性,传统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高科技公司的发展。所以在高科技公司中针对性的构建和实施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于公司的发展和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目标

关于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目前主要有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资本利润率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集中代表性的观点。确定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公司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追求公司价值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

公司价值最大化,使指通过公司合理的财务管理,采用符合公司发展的财务政策和财务战略,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确保公司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公司价值不时单纯的公司的账面资产总值,而是公司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市场综合价值,看重是公司未来的获利能力,而不是已获得的利润水平。对于已经股票上市的高科技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和短期的股价趋势并不能直接揭示公司的获利能力。对于非上市的高科技公司,可以通过资产评估来对其价值进行确定。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观点相较于其他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更能体现公司市场认可的价值。所以在国际上被较多的采用。

同时,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认为,在公司价值增长中应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即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实现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相关利益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以及政府社会等相关利益者。在公司财务管理中,各类相关利益者都希望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发生冲突。传统观念上讲,公司的控制权集中于股东,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如果仅仅追求股东短期获利最大,则必然影响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破坏公司长期建立起来的人力资源、供销、债务关系。这就需要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能够兼顾和均衡各方的利益要求。

在高科技公司中,知识科技资本同样是价值源泉,是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知识资本创造者的员工,在高科技公司中同样应该是利益相关者。高科技公司员工对企业投人的科技知识对于公司知识资本的增值和创造价值具有重要重用。因此,员工利益的最大化也应该在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之内。使员工的个人收入、资产积累与增长和公司的长远发展密切关联,形成一种公司和员工的利益共生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为工司创造更多的知识资本,加速高科技公司的发展。

三、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目前仍在不断的完善和探索之中。高科技公司高度分权化的组织结构、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市场对公司产品的快速反应都对高科技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科技公司的财务管理,目前较为认可的是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是以系统论为指导,广泛借鉴各种管理观点的精髓,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公司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强调整合聚变,突出协同创新,使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够更好的适应高科技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集成技术,将财务管理、业务状况、供应关系集成起来,追求公司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使公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统一的实时财务管理,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不同点在于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现源头管理,远程在线管理等效果。满足公司对于财务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需要。实现对公司业务的全程全面管理。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层次结构主要有内部财务管理集成、内部财务活动与业务集成、供应链集成三个层次。

高科技公司内部各部门单位财务部门实现信息化财务管理之后,公司财务总管部门可以实时了解到各部门的财务状况及变动。将所有部门财务信息在财务管理总管部门进行集中核算管理。通过信息化的利用,公司内部实现财务资金的瞬间调动,相互调剂协调,更好的提高工资资金的使用效益。财务管理部门和公司其他部门集成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在高科技公司中,公司研发部门、生产车间、销售部门等各个环节的运营状况都直接影响着公司财务管理状况。良好的财务管理不仅需要的是财会信心,公司其他部门信息也起着重要重用。实现财务管理和业务生产管理的集成,可以使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更高,更好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财务管理集成是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最终目的。从整个供应链的战略高度来管理公司财务,才能使高科技公司的供应链上各单位协调发展,减少运营成本,缩短资金周转周期,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这一层次财务管理的实现需要将高科技公可内部财务管理和整个供应链结合,在实施上有一定难度,目前仍在不断的武完善和探索之中。

四、高科技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高科技公司在获得高回报率的同时,也面临着高风险。所以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司财务风险是指在公司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不可预测或难以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财务状况出现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公司财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公司的财务活动中。从融资,投资到利润分配都有可能产生风险。高科技公司融资渠道一般来说主要有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企业自筹三种方式,但在实际融资过程中,政府拨款能力有限,银行对于风险较大的高科技公司贷款过于谨慎,加上高科技公司研发过程较长,短期内研发成果难以转化为产品,无法获得收益。在进行利分配过程汇中,一方面高科技公司要满足投资者,另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来进行研发新产品。保持持续竞争力,如果出现矛盾,也会导致高科技公司的财务面临风险。

高科技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及时地发现和确认风险,并进行分析评估,尽快地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来防范和控制风险,来使公司顺利发展。做好财务风险管理,首先应该加强财务风险

的防范。

首先,应强化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性。公司财务信息对公司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低质量、低可信度的财务信息将使公司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不利于公司的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加大市场风险。其次,公司应该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决策的有用性。财务信息是公司管理者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可以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质量。因此保障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对于防范财务管理风险至关重要。第三,应该提高信息的规范性。规范的信息对于企业外部投资者而言是一个重要途径,企业外部相关利益者依据企业的信息来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不规范的财务信息将很大程度上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第四,公司应该制定稳健的财务政策。稳健的财务政策可以减少财务信息中的不确定性,可以使财务信息使用者防止决策失误,有利于公司避免财务风险,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另外,在防范财务风险时,公司筹资应该注重长短期筹资相互搭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样才能使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可以顺利的偿还债务,减少财务风险。有效的财务机制也是抵御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高科技公司应该研发的产品应该多元化,不应仅仅局限于一种产品或者是单一产品的一层不便。当高科技公司发展壮大之后。多元化经营也是高科技公司防御财务风险的重要策略。不同的产品相互结合经营可以使公司财务在时间、空间、利润上互补,减少公司的利润风险。高科技公司不仅要合理有效的分配和利用好公司内部的财务资源,必要时要适当引入外部财务资源来缓解公司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五、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的创新

科技知识等无形资产在高科技企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也可以说是高科技公司的生命。传统的财务管理中主要根据公司账面净资产来衡量公司价值,往往会造成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高科技公司的价值分析应该通过对其未来增值的预测来进行分析。在财务评价指标方面,高科技公司可以采用经济附加值、市场附加值等指标。采用经济附加值这一指标,高科技公司可以通过企业税后利润和债务资本、权益资本成本的差额来计算公司在过去一年的经营成绩,分析经济得失,有利于公司经营管理者更好的运用资本。市场附加值是公司股价总价值与投入总资本的差额,可以用来测算高科技公司市场价值和企业账面价值之差,可以评价市场对企业前景态度。

高科技公司的融资途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政府补助、银行贷款、自筹资金。争取风险投资应该成为高科技公司的重要融资途径。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将资本投入新兴的、成长迅速的、具有巨大潜力的未上市公司,主要是高科技公司。风险投资在承担风险的基础上为公司提供长期的股权资本和增值服务,并帮助企业迅速发展,然后通过公司上市或者股权转让等方式撤出投资取得回报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目前已经被高科技公司广泛重视,成为高科技公司融资的一条重要途径。

投资质量管理是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由于高科技公司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和研发人力资源投入,所以在投资决策上应该更加重视投资质量。加强投资的调研研究,对投资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结合无形资产和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构造出适合高科技公司无形资产投资决策的模型。正确有效的对公司的无形资产进行决策分析。通过项目可行性分析,公司管理者可以准确的选择投资盈利能力高,收益快的项目。

高科技公司应该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财务工作进行处理,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财务管理的高科技化。财务关系的信息化可以使公司财务信息迅速及时地进行记录、加工、分析,有利公司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者及时地掌握公司经营情况的最新情报。并且通过这些质量高、数量大的财务信息,对公司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衡量。从而及时地调整公司经营策略,更有效的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

同时,高科技公司也需要培养和引入高端的财务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的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造成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局限性。在这方面,公司应该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及时地更新知识,使之适应公司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以人为本,高素质的财务工作人员对高科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会带来巨大的促进。

六、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公司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我国目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方向。研究和构建适合高科技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十分必要,直接关系到这些公司能否顺利健康的发展。在高科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拓展融资渠道、加强财务风险防范、促进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创新提高等方面对公司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武小华,周燕,胥清,公司财务管理基本原则及目标探析[J],绵阳师范学报,2009,28(6):13-29.

[2]申磊,公司财务管理的优化探析[J],山东交通科技,2008,(3):90-93.

[3]王玉,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2):124-125.

篇9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念的变化

    (一)树立开放式的财务管理理念

    在工业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内容仅局限于企业集团内部,是封闭式的。而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集团的供应链涉及的内容将不仅仅局限于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源,而是拓展到了企业外部,包含了集团的供应商和客户等。财务管理作为一项贯穿企业集团各项经营活动的管理活动,也必然贯穿了集团供应链的始终,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关注企业集团内、外部的信息。

    (二)树立动态的财务管理理念

    传统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方法都是采用静态财务管理的方法。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集团可以利用高速快捷的信息传递,实现动态财务管理。将财务管理从事后的静态核算发展到事前的动态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

    (三)树立理性的财务管理理念

    由于不能实现信息完全共享,传统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决策很多时候都是基于经营者的经验做出的判断。而在新经济时代,企业集团内的信息流通快捷,管理者可以与所属企业进行实时信息沟通,从而根据客观条件做出理性的决策。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在新经济环境下,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集团采用新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化。新的组织结构需要实行集中化的财务管理加强对下层级的财务监控与调控的能力。针对目前财务管理模式的不足,结合知识经济下财务管理的新变化,企业集团应该建立星型集中化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星型集中化模式的构建原理

    该模式主要通过在集团公司总部设立财务中心来实现集中化管理。以财务中心为核心,集中对集团内各级子公司财务机构的活动进行管理、综合平衡,这种管理实行的是地位均等的管理,不存在由于母公司间接控股而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的情况。星型结构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上,各子公司仍有经营的自主权,它们通过网络直接和母公司联系,参与集团的决策并向母公司进行信息的反馈。母公司财务中心是从集团的角度优化配置集团内所有资源,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监控,但是各子公司仍能有经营的自主权。

    (二)星型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运作基础

    1、要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

    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集团生存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金融环境的改变使集团的理财环境更加复杂。此外,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的出现、虚拟企业的组建等,都带来了新的财务风险。为此,企业集团应树立竞争合作、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协调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并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从集团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出发,借助先进的信息监控手段,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与分析,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2、要采用新的技术——网络财务

    星型集中化的财务管理模式需要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从而解决如企业集团跨地区财务数据传递、财务报表合并、动态分析财务及资源状况等系列问题。网络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网络财务软件来执行完成的,而网络软件将完成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管理、在线管理与电子商务管理,通过网络财务软件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经济资源管理,实现企业对分支机构的远程财务管理、物质管理及诸如远程报表、报账、查账等远程控制行为。通过网络财务管理可以实现以下功能:网络财务信息的共享,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财务管理与其他业务处理的协同,动态核算管理。

    三、星型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实现

    (一)集团内部财务流程的再造

    在星型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中心对集团内的所有财务资源进行统一核算、统一调配,这需要建立扁平化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而星型的组织结构可以满足上述要求。星型组织结构以财务中心为核心,向外辐射建一级、二级、三级子公司财务机构。各层级的子公司财务机构通过网络直接与财务中心相联系,这样就减少了下属单位人员与费用的支出,可以整合集团的财务资源,实现针对集团整体的财务管理,从而有效利用企业集团的财务资源,提高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保证集团财务战略的实现。

    (二)集团内部财务与业务的协同

    内部协同业务是对企业集团全程业务的协同,从网上采购到网上销售、网上服务、网上考勤等,以及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资金管理、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工作的协同进行。这可以打破集团内部各部门的界限,从集团整体利益出发,总体协调集团各部门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

    (三)集团外部财务与业务的协同

    集团外部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可以通过虚拟企业来实现。虚拟企业是种动态的短期战略联盟,由几个有共同目标和合作协议的公司构成。以网络为依托,虚拟企业突破了企业的有形界限,可以实现与供应链的协同,如网上查价、网上催账;通过协同处理,使集团的财务资源与业务运作直接挂钩,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财务 SAP 升级

SAP相对于传统的管理系统有很大的先进性,对财务职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升级改造。第一,在企业中统一会计核算,确立财务集中管理战略,这是实施SAP的核心和基石。第二,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在SAP环境中升级为了集成化的业务处理,整合了整个业务流程,这与普通财务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另外财务职能在SAP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而且关键性的价值,为企业整体的发展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使得企业管理层能够及时并准确地掌握企业财务当时的状态或地位,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对市场的反馈迅速动作,并降低企业整体的运行成本。

一、SAP环境中财务管理模式发生改变

当企业集团在不断进行扩张和发展时, 企业对财务管理能力的要求就更加严格,甚至使其必须延伸到整个企业网络的任意一个结点。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于企业新的发展时期,因此,企业管理层必须将过去局部化、分散化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升级改造成集成化和远程化处理的管理模式。 因而在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将会在SAP环境中统一会计制度、科目体系、报表编制方法。通过系统将企业集团中整个采购、供应链与财务管理结合在一起。

在SAP 环境中,企业管理规定由公司财务高层统一制定总账科目及其结构,公司内部所有的独立核算单位都开始使用新的统一化会计制度,其他各个子公司不允许对其进行修改。公司各子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公司总部制定的核算管理办法,使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并接受集团总部不定时的检查。 SAP环境中,财务部门必须本着集成化管理的原则,对整个公司组织架构进行设计,并制定统一的报表模板。另外总部财务部门还必须在各个子公司上报个别报表的基础上,对他们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审核调整,同时将集团内部的事项给予抵消,使得最后能集成为公司整体的合并报表,使得整个公司的财务部门的编报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简化办公流程,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二、集成化控制和管理整个供应链的财务

在过去,公司采用了传统的财务软件,由于这些软件功能相对独立,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使得公司很难在人、财、物的管理和产、供、销的产业链中实现一体化。而在 SAP 环境下,财务部门整合了企业所有资源,实现整体化的集成化管理,一体化管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其进行有效的互相交叉,通过SAP将整个企业的采购、供应链与财务管理结合在一起,便于公司高层及时获得相关讯息,制定相应的运行策略,避免遭遇不必要的财务危机,给公司造成损失。

在过去的传统财务管理中,公司整体没有实现集成化管理,导致管理层不能实时获得公司各项运行情况的实际数据,以至于每次公司都是事后进行预算控制。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事后才经过层层上递的实际数据已经相当于“过期了”,因为其失去了与预算数据对比的意义。

而在 SAP 环境下,供应链与财务管理实现了集成化管理,因而财务部门可以实现对当正在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实时的预算监控,并及时通过财务报表,对预算的消耗产程承诺占用,将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然后根据公司内部的预算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有效而且实时的财务控制。

三、会计核算职能的改进

在SAP环境下,财务部门可以对生产和采购活动输入的信息实现自动并实时计入财务模块,然后自动生成总账和会计报表,这使得过去传统的需要输入凭证繁琐的过程得到大幅度的简化,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因此在 SAP环境下,财务会计职能的内涵也正在发生变化,它不再侧重于对财务数据的核算,而是更注重于对公司整体财务的控制,同时财务会计也不再局限于财务部门内部,而是关注公司整个业务流程的全过程。今后,随着财务职能的升级改造的进行,会计工作也将更加偏重于管理职能,参与到企业的预测、决策、经营分析等方面。

四、实现信息共享,科学决策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管理层对于财务数据的要求也已不再只满足于年终集中查询,而是要求获得实时的信息查询与处理,并且要求在新的技术平台上能实现跨账簿、跨企业、多维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这些财务需求在SAP环境中的倒了有效满足,公司总部通过网络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现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统计、汇总分析,实现各个子企业的数据一体化,使得总部可以实时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五、结束语

在 SAP 环境下,公司财务管理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集成管理,也实现了财务系统与产销链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通过网络,总部可以实时获取各个子企业的财务信息,尽早发现问题,降低公司运营风险并提高了管理效率,保障了财务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提高了管理决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明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内部控制的影响[C]中国财政经出版社,2003

篇11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历史沿革;创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07-02

一、概念界定与文献掌握情况

财务管理理论系统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本研究所综述的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主要指财务管理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基本范畴、财务管理方法、价值观念、市场效率和治理结构等。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财务管理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1]。随着现代财务管理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也在不断的演化,已经形成了较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和较为规范的理论体系。对其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文献综述,可使研究者对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发展形成明确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等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近三十年来的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约为700余篇,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学术研究专著。为系统梳理中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最近研究进展,本论文重点对2007—2012年近六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出于对其代表性和可行性的考虑,将视线集中在相关学科的核心刊物和CSSCI来源期刊上。

二、中国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的历史沿革与文献述评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经历了从缓慢积累到繁荣发展的过程。从哲学的观点看,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抽象,对实践具有指导和预测的作用,财务管理理论也具有这样的哲学逻辑。本研究将中国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历史沿革划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其代表性文献进行综述。

样本文献统计与文献综述表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在1992年之前相对比较薄弱。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渐渐引入西方的财务管理理论,并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一现状引发了中国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如毛付根教授(1995)在《财务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分析了财务管理思想的起源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分水岭,分析了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和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发展与变革的基本脉胳[2]。1995年之后,相关的理论研究逐步出现并呈现积极发展趋势。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理财环境出现了重大变迁,中国财务管理的地位、作用、目标和使命都出现了重大变化,直接促成了财务管理研究领域的蓬勃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体系逐步健全,财务管理研究得到了更深入的探索和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研究主要以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构建或构想为主,如王化成、陈兴述,汤谷良等学者在这一时期深入探索财务管理的理论框架、理论体系的构建等[2]。这一时期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理论观点,如王化成教授(2001)总结了20世纪财务管理的五次发展浪潮[3];陈兴述(2001)从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两方面论述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创新[4]。

在知识主导的21世纪,传统财务管理已经表现出与当今理财环境的不适应,中国迎来一个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并重的理财阶段,迫切需要构建或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郭泽光等(2002)基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环境,提出财务管理理论必须进行全面创新,包括建立企业财务理念体系、确立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和拓展财务理论研究内容等三方面[5]。随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大量引入,如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企业并购理论、企业股利分配政策等,及其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使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研究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

切合中国企业所处的新兴经济环境,张兆国基于知识经济的背景,提出财务管理创新应集中在观念的更新、目标的重组、内容的调整与拓展三大方面[6]。魏明海提出从公司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道德风险、交易成本和所有权成本、人力资本等理论方面研究公司财务理论的新视角[7]。朱明秀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影响和资本范围的重新界定,提出财务管理的内容、理念、方法和主体将发生变化,同时支撑财务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也将调整[8]。李心合基于对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贫困化的分析,提出财务管理理论在内容结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三大方面的出路[9]。近年来,一批年轻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积极展开对不同组织的财务管理的分类研究,如企业集团、证券公司、非营利性机构的财务管理理论等。

三、中国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趋势

关于中国财务管理理论创新或发展趋势的研究,中国学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前期成果,观点各具特色[10]。本文结合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趋势,提出如下可待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

中国传统经济理论所运用的基本是宏观的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微观的和定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就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方法而言,需要在进行规范研究的同时,下更大的力气开展实证研究,以增强研究的可靠性。随着运筹学、数学等为财务管理提供基础工具支持的学科的发展,从而为企业理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量化财务模型提供了支持,如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特别是当跨国资本经营目标确定后,财务管理就要运用价值管理的方法,将经营目标进行分解、量化,作出实现经营目标的规划,为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融资,优化跨国资本存量和流量,防范与控制外汇风险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此外,旨在防范风险、提高效率的财务控制方法和包含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指标在内的财务分析方法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满足新的环境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研究视角的创新

1.绿色财务管理理论问题研究。党的十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在保证企业盈利的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应成为财务管理的出发点。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回收、资金分配等各项活动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导入环境因素。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外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都已较为成熟,国内学者进行研究对此也有所介绍和借鉴,主要涉及绿色财务在中国应用的意义、概念、目标、内容和体系设计等基础理论。绿色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应成为未来研究创新的重点。

2.人力资本视角下的财务管理理论问题。人力资本产权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以人为本既是中国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也应成为现代企业的理财理念。人力资源作为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的载体,拥有对其所具有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占有、使用、分配、控制和索取等权利。人力资本无疑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本。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集中于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研究,是以“物”为本的财务理论,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化和人力资本的产权化,未来应该重视人力资本财务理论问题的研究,人力资本应作为企业资本参与到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中。

3.关于供应链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面临的前沿课题,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将供应企业、制造企业、分销企业、零售企业以及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多企业网络结构,其强调合作而非竞争,追求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将成为企业未来竞争的主要形态,而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则主要集中于单个企业财务理论的研究,因此应该重视供应链企业财务理论问题的研究,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研究相关财务理论[11]。

参考文献:

[1] 王化成.财务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 汤谷良.当前财务管理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悖论[J].财务与会计,2003,(8).

[3] 王化成,等.关于开展中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若干建议[J].会计研究,2006,(8).

[4] 陈兴述.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创新[J].财会月刊,2001,(18).

[5] 郭泽光,李颖.新世纪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

[6] 张兆国,桂子斌,张新朝.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创新[J].会计研究,1999,(3).

[7] 魏明海.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新视角[J].会计研究,2003,(2).

[8] 朱明秀.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影响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J].当代财经,2004,(7).

[9] 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会计研究,2006,(7).

篇12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解决方案

集中财务管理模式是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方法有机融合,通过集中控制和协同处理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一致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实现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集中起来,统一进行的一种新的财务组织和管理模式。

一、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的实现模式

1.实时集中管理模式。产业型企业集团一般采用该种模式。实时集中管理模式就是对企业集团整个业务发生“过程”的实时控制。在该模式下,集团与子公司组成一个会计核算的主体,集团与子公司的关系相对紧密。从会计核算上,它们发生业务的核算,相当于对这个主体中一个“部门”的核算。从财务控制的角度看,对一个主体中各“部门”的财务控制,侧重点是对整个业务发生“过程”的控制。集团总部各部门、各子公司都是费用中心,会计核算主要就是对费用核算,财务控制主要是对费用的控制,而对费用控制采取的方法是全面预算控制。当费用发生后,对费用的处理又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会计核算集中处理。由会计人员采集原始数据,计算机自动生成费用记账凭证,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传递到集团总部,由集团完成费用原始凭证、原始数据的采集,费用记账凭证的审核、记账均由集团总部对其进行审核,记账,在集团总部统一的经营目标和战略下,由集团统一制定业务处理规范、标准,并进行集中控制、集中审核、集中管理,集中决策;第二种是会计核算分散处理,凭证数据集中存储。当费用发生时,当地会计人员完成费用原始凭证的输入、审核、记账,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数据提交集团总部,由集团总部集中存储记账凭证。

2.定期集中管理模式。投资型企业集团一般采用该模式。定期集中管理模式就是集团定期通过报表信息、财务分析信息等了解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对子公司进行“结果控制”。在该模式下,每个子公司都是一个自负盈亏的会计核算主体,是一个利润中心,集团和子公司间的关系相对松散。从会计核算角度看,集团编制合并报表,需要各子公司提供的报表数据;从集团对各子公司的财务控制角度看,集团依据各子公司提供的报表数据形成反映赢利情况、营运情况等各种财务指标,通过这些指标的分析,对各子公司进行财务控制。这种财务控制与实时集中管理模式的侧重点不同,它不是一种“过程”的控制,而是通过对子公司“报表”的分析,而进行的一种“结果”控制,即定期集中管理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下,该模式主要表现为“账簿”的集中管理和“报表”的集中管理两方式。如果采用定期账簿集中,企业集团各成员不需要层层汇总报表,就能定期掌控整个集团的信息,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的一致性、实时性、正确性;如果采用定期表集中,其信息的一致性、实时性、正确性程度降低于账簿集中。

3.实时与定期集中管理相结合模式。一般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采用。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有二级行业管理部门,并将三级相同行业的成员归属相应二级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二级对三级采用实时集中处理方式,一级对二级采用定期处理方式。对于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而言,往往会出现不同子公司管理方式不同的现象,部分子公司需要集中管理、强化控制力度,其他子公司需要分散管理。因此,这类企业集团采用混合集中管理模式,可实现对一些子公司采用实时集中管理,对于另一些子公司采用定期集中管理。

二、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解决方案

(一)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实施步骤

1.集团内部财务的协同。首先在集团内部将所有财务部门实现网络连接,以便集团总部的财务部门可随时了解各下属机构的财务信息,并将所有下属机构的财务信息集中到集团总部,实现集中核算、集中管理。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集团应对等级式的财务结构进行重组,建立扁平化的财务部门。

2.集团财务与企业内部业务链的协同。企业通过网络技术,构建最佳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财务和企业内部业务融为一体,使企业内部网络中信息流实时、动态、通畅地流动。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各业务部门及时采集相关业务信息,一旦有会计信息产生,要并行传递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加工、存储和处理,使该业务流程中产生的信息和资金流管理相协调,会计人员可实时获取信息,对采购、入库、付款、出库、销售、财务等形成的物流、资金流进行控制,协同各部门有序运作,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最大限度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周转;会计系统同样应及时将产生的有关数据传送给业务系统,保证财务与业务协同处理,并使得事中适时控制管理成为可能,实现财务管理从业务源头开始对整个业务过程的全程管理。集团财务与企业内部业务链的协同实质就是对企业全程业务的协同,是将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结合,运用各项管理提供的信息,管理好财务,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实现对集团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企业集团内部流程进行重组,精简中间环节,建立跨职能型群体。

3.集团公司财务与外部供应链的协同。外部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网络、客户等。利用互联网将集团财务与外部供应链各方紧密结合,构建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价值链,在企业间网络、电子商务的支持下,通过信息流协同上下游企业与集团公司的商务关系,并通过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收款、网上报帐、网上银行结算等模式,将外部物流信息、信息流信息、资金流信息瞬间传递到集团公司财务系统,促进整个供应链的同步,以满足企业集团利用社会的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要达到这一目标,企业集团需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4.集团财务与社会部门的协同。社会部门包括如财政部门、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税务、网上中介机构、网上海关等,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集团与社会部门的协同。如企业集团运用网络财务功能,实现与网上银行的联网,集团可随时查询银行帐户最新资金信息,并随时进行网上资金的划转,直接进行网上支付和网上结算。而每次网上支付、结算都会伴随相应会计信息的处理,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与海关网联网实现网上报税、网上报关;与网上证券联网实现在线的证券投资等。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化程度。

(二)财务业务协同处理的硬件平台设计

1.实时集中管理技术架构。实时集中技术架构是在b/s(浏览器/服务器)技术支持下,

  集团管理中心与子公司间建立实时网络通讯系统,只在集团管理中心设立服务器,整个企业只使用一套管理软件;在客户端(子公司)只需安装浏览器,支持企业子公司实现远程“点对点”通信,子公司(客户端)全部通过网络进行日常业务处理,并将数据实时传递到集团管理中心的服务器上进行集中存储;服务器数据仓库由集团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维护和管理,通过在管理软件中设置组织结构,并在不同控制层面上设置控制参数,实现集团与子公司单位信息共享、单据在子公司单位间实时协同、预算体系和指标统一制定和共享、资金集中管理、集团能利用信息评价整个子公司的绩效等,达到对整个企业集团财务信息的集中管理目标。

2.定期集中管理技术架构。定期集中管理技术架构是在b/s技术的支持下,集团和各成员单位运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并在集团总部设立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将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分离,各成员单位也都设立有数据库服务器,其间通过高速以太网连接。在日常工作时,集团各成员通过本单位的服务器进行业务处理,并将数据保存在本地服务器中,各成员单位定时将报表或账簿数据传递到集团的数据库服务器中,实现集中管理。

3.混合集中管理技术架构。混合集中管理技术架构是在b/s技术支持下,采用实时集中和定期集中技术架构共存的混合形式,具备两者的共同特征,可满足多种集中管理和控制要求。

(三)财务业务协同处理的软件功能要求

1.财务集中核算与控制功能。这是企业集团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该功能完成对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的框架、内容、流程的合理规划,解决企业集团和子公司的会计信息实时传递、共享和集中管理,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有效。

篇1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财务管理新思路

    作为房地产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物业公司,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需要扭转传统的粗放型管理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真实内涵和科学发展观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要求和核心目标,才能找出时下企业

    加强财务管理新思路。

    一、科学发展观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相互适应,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是指发展必须保持持久性和承续性,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改善、优化结构,提升增长质量、提高增长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也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在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真实内涵的同时,需探寻科学发展观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要求,以便找出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要求

    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目标是指物业管理公司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同时也受制于物业管理公司目标。物业管理公司的目标为:通过优良的物业管理和高水平的多种经营服务,企业得到盈利。这是一种双重目标,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更好的物业服务是物业公司存在的前提,而物业管理公司的盈利又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双重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科学发展观下为实现物业管理公司的目标,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企业预算;科学配置资金;依法组织收入,加强经济核算,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管理,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和监督;及时、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通过制度、预算等主要手段,规范和约束企业的财务行为,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物业管理公司履行公司职能过程中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实现其企业发展目标。

    三、科学发展观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核心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管理目标在价值角度的再现,应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利益最大化应成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目标,这是各利益主体地位平等化、企业发展持久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项合约,这些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国家、社会公众以及资源和环境,他们既是合作者,又是利益的矛盾对立者。投资者和债权人预付货币资本或实物资本,经营者和员工预付人力资本,国家预付国有资本和政策资本,社会公众、资源和环境预付生态资本等。这些资本预付者的共同目标是获利,获得应得的资本报酬。投资者投资于企业是希望获得资本增值;债权人借钱给企业是希望获得利息和租金;国家支持企业是希望国有资本增值和征取税收,发展国家经济;经营者和员工服务于企业是为了获得人力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社会公众关注并支持企业是希望企业能为他们提供物品和劳务,带来一个繁荣、良好的社会环境等;环境和后代人期望企业能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经济学角度看,投资者、债权人、国家,经营者、员工是并列的经济主体,其经济利益是同质的,所不同的仅仅是建立的契约形式不同。

    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利益要求的源头看,企业所追求的不是单一利益,而是综合利益,这种综合利益是各种形式的经济利益之间通过冲突与协调、对立与统一的矛盾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更广泛的角度看,综合经济利益是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利益的“耦合”。首先,综合利益是客体利益、主体利益、时间利益、过程利益的“耦合”;其次,从各种利益的内部结构看,主体经济利益是投资者利益、债权者利益、经营者利益、员工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的“耦合”;客体利益是从利益的内容上来看的,利益的内容是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利益的“耦合”;时间经济利益是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的“耦合”;过程经济利益是资金筹集利益、资金使用利益、收益分配利益的“耦合”。这种多层次系统性综合结构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财务管理发展新思路

    (一)创新财务管理内容

    创新财务管理内容至少包括:第一投资战略调整为“投知”或“投智”战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从事生产活动所需的投资、员工、技术、市场等,均以员工的知识、能力为基础,由此决定了“投知”或“投智”的重要性。第二,利润分配由按资分配调整为按“经济要素”分配。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知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脑力劳动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因此按知识或按经济要素分配财富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这种分配模式比按资产分配更符合实际。第三,日常管理内容的扩展。企业应该将无形资产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大。因此,在现阶段,无形资产也应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应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投资决策的重点应以无形资产为主,并以是否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积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动力作为效益评价的标准。

    (二)转变财务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财环境下进行的,公司财务资本的取得、运用及其收益分配无不受到理财环境的深刻影响。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所面临的理财环境日趋复杂,在资本市场上,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工具从一般金融工具发展到衍生金融工具,而且,更多更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日臻规范和完善。在人类21世纪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是唯一可以确定的因素”。理财环境的复杂多变对公司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公司就需要进行观念创新。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公司财务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成为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对公司所面临的复杂的理财环境,就必须充分重视人的因素,树立以人为本的财务文化观念。公司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就是财务文化观,树立什么样的财务文化观反映了公司的哲学思维理念。传统财务文化观念是物本主义,以物为主。在这种价值观下,公司的物质资本在财务管理中处于第一位的、支配的,人力资本处于第二位的、从属的。结果是忽视了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充分发挥劳动者的首创精神。在科学发展观下,人不再是工具和手段,而是目的。经济发展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公司的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我们应该摒弃把物质资本看成最重要经济资源的传统认识,而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利用。以人为本的财务观念,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劳动者个人的首创精神,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相信人。实行全员的全面财务管理,每个人既是财务管理实施者,又是财务管理成果的受益者。

    (三)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

    首先必须坚持依法理财。要适应形势任务和情况变化,不断修订和完善有关制度规定,做到有法可依;切实维护财经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有法必依;履行财务人员肩负的监督职能,加强财经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按章办事,及时纠正和查处发现的问题,做到违法必究。其次必须注重勤俭理财。要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节约意识,坚持量入为出,严把经费标准关,大力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再次,必须创新理财。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和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原理,创新管理方法,促进预算管理、集中采购等各项改革整体推进,逐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深入考察和研究财务保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提出解决供应保障矛盾和问题的新对策、新手段、新措施,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结合互联网对财务管理进一步创新

    当前,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交互式web应用的出现,电子商务浪潮作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引擎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从大规模的生产到个性化生产,从企业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从企业间产品的竞争发展到信息和人才的竞争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到供应链竞争,从区域竞争到全球化竞争,从以规模取胜到以速度取胜,这些变化使财务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的手段随之提高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信息得以高速流动。资源高度集中电子商务浪潮的掀起使企业财务管理走向网络化,IT环境的形成,信息可以被实时动态地获取、存储、加工和传递。尤其数据平台的建立,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其他职能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将企业的财务流程和经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也是财务管理网络化的一个动因,在供应链管理中,财务管理用信息流将物流和资金流整合起来。这样,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为企业经营在资金和商品之间的传递节省了大量时间,降低了经营费用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同时在企业做财务决策时也可以在这个链上获得及时的信息。

篇14

2014年10月,ERP系统在延边供电公司的成功上线,揭开了延边供电公司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篇章。ERP是一种融合于先进信息技术的新兴管理工具,既可拓展企业管理的范畴,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又可获得及时、可靠、准确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是企业人财物、产供销运作的核心,ERP财务模块则是在ERP系统中与其他模块密切集成、相关的一个模块,它的原始数据绝大部分来源于其他模块,又深入到其他模块的控制过程中。ERP财务模块在企业ERP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有效运行势必使公司在的人、财、物、产、供、销、时空等各类信息反馈更加通畅及时和准确,部门协调工作处理更加高效准确,从而促进ERP整体运作水平的稳步提高。

ERP系统上线以来,公司财务部门对全体财务人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培训,使财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了ERP软件的应用,并坚持让财务人员在实践中去磨练应用技巧,破解应用难题,提高运行效率,实现了ERP财务工作迅速走上了良性运转的轨道。与此同时,全体财务人员还积极克服了“先SAP系统,后远光系统”的双轨运行办法所带来的工作量大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加班加点,认真核对,全面进行帐卡物确认或是差异处理分析,经受住了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年末省公司财务决算检查。

自ERP上线财务双轨运行以来,财务部门与各部门良好的协作关系成为ERP高效运转的一大亮点。可以说,没有各部门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及时提供各类准确的信息,ERP财务工作便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挥如此大的作用。而这种支持和配合正一如既往的延续着,在2014年接近尾声的最关键时刻,财务部门正同各部门一道,为ERP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规范,为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共同努力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延边供电公司和谐的企业氛围和强大的团队合力。

ERP系统上线对软件提供商来说是一个句号,但对于公司财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程序的进一步优化、系统的高效应用都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ERP的成功上线只是一个开始。今后,结合ERP财务系统实际和日常工作,把ERP财务系统资源加以融合与利用,使其更好的为工作服务、为公司的管理发挥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推波助澜,将成为公司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财务部的全体员工正按照公司“五个更”的工作思路,以团结进取、努力拼搏的工作热情,不断挖掘着推动ERP系统对财务管理的优势,努力为构筑财务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服务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