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历史心得体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江西省新课程改革2008年开始起步,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努力探索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的各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的“探究式教学法”不仅让历史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上述要求。

笔者有幸在新课改至今完整地进行了高中两轮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学习、推导探究式教学,形成以下心得体会,现小结如下,以求大家指正。

一、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是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材中可质疑设问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在探究的过程中营造融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其自由思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当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而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生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学生会在讨论中灵感飞现,新意迭出。如对性质的分析,有学生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认为既不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不是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性质类似于早期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运动,主观上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的学生认为实际上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帝党和后党之争,维新派只是帝党向后党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当然,这些看法不一定科学,但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确实难能可贵。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合作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和调查都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

探究式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和重要历史问题的善疑巧问,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需要同学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篇2

关键词:主动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 重视探索过程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含有方向性的总体目标和最高目标,它所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好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①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的实施就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物理教师要转换角色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合作者”。

一 抛弃陈旧的教育观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的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各种媒体上获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如何变信息为知识,使学生能在今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必须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开放式的课堂结构模式。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让其自主表现、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物理本身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的统一。三维课标乃是物理学本身在教育中的反映。物理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但什么比知识更重要呢?例如,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以“双基论”的培养目标看,可能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最重要,因为它能用来解题。不过,从三维目标看,牛顿第一定律包含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如力、惯性、参考系等。正是它摧毁了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引导人们以新的观念看待引力。它是一个不亚于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革命,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物理学不应该再使学生痴迷于题海之中,而不去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

二、变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在探究者的群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资源。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非常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会产生争论的,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例如,在自由落体教学之后,笔者对学生提出诱发性思考的问题,如“如此司空见惯的落体运动为何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源头?” “智慧如亚里士多德者何以构成大错?”“伽利略为什么能成功?”“他的成功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其他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可能是多少”“自由落体加速度很大或很小的星球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一个学生可能思考不了这些问题,但学生通过小组探究,众说纷纭,有些小组虽然考虑的方法不同,得出了结论却都是正确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学生发言、质疑、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成功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科学的人文价值。

三、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把物理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物理应用问题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实践认识,情境感到陌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比如在学习交流电的产生时,如果能带学生到电厂实地参观,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因素制约了物理应用的积极性。如何消除应用意识的障碍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使物理知识贴进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精选相关事例组织在教学内容中。在教学方式上使物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可让学生感受――如乘电梯、到游乐园坐过山车感受超重和失重;可让学生调查――如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史和前景的资料写调查报告;可让学生设计――如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等。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可乐瓶、胶带纸等带进课堂或利用身边常见的事物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在摩擦力的教学中笔者用随手可及的书本,粉笔,黑板擦做实验。书本平放,带动上面的黑板擦加速或减速运动,让学生体会摩擦力的作用,既可做阻力,也可做动力,然后在黑板上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不管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它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然后让学生自己用身边的事物设计实验,比如双手互搓,推桌子等,亲身体验摩擦力。同时让学生课下在座公交车,骑自行车时体验摩擦力。

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索,多给学生动脑、动手、实践、探究 的机会。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实践经验。鼓励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实验或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一些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有用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应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功效,使课堂更丰富更亮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为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如何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更好的整合。

首先,选好整合内容。必须先确定高中物理哪些内容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即选好整合点。例如:有关分子运动理论、原子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是高中现有器材无法做的。如微观粒子的运动,α散射实验,原子核裂变和衰变,借助信息技术动态模拟后,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了。又如:“磁场”一节中,可借助信息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变得直观又清晰,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使学生充分领略磁场的立体感。再如“两球弹性碰撞”,“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等过程时间跨度小,学生根本看不清或无法观察,可借助信息技术变快为慢,延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运动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只要能用实验的一定要做实验,不能图省事用课件代替实验。

其次,注重思考过程。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如果只顾展示课件,匆忙追赶进度;偏重视觉华美,技术流于形式,忽视分析启发,无暇顾及学生。

改革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创造,获得认识世界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问题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要跟上新课改的步伐,让学生超越“书本是科学的世界”的观念,认识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理念;独立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它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和能力发展上。自己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物理教师,自然是新课程的身体力行者,结合自己是工作,浅谈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1重视实际规律的理论教学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课堂上,一直强调将客观规律融合到物理理论的研究中。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普遍反映物理是所有科目中最难的课程,比较不容易掌握,而且教学难点比较多且复杂,并且与初中物理相比较,高中物理更加抽象,没有初中物理那么直观具体、容易观察分析,跨越性较大,研究内容深奥,难以理解。所以教师的授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课堂理论知识,而且要把大家带出复杂知识领域的误区,让大家从初中的具体物理阶段跨越过来,适应高中阶段的抽象理论结构,以免时间久了会影响大家的学习热情甚至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教师的讲解程度完全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重视实际规律的理论教学应该说是学生学好高中物理课程的重要前提。

2用问题作为探路石,提炼知识点的精华之处

2.1加强问题与理论相结合的物理交互实验:在对新课程的认知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学习新理念的吸收和整合过程,下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教学策略。如对矢量,标量这种初中不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常量强制记忆,对速度、速率,路程、位移等这些比较容易混乱的知识死角进行梳理并在课后习题中强化应用。

当然,在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中,为了简化分析过程,可以把研究对象直观化,直接略去不必要的次要因素,挖掘出扰乱分析的陷阱条件,只考虑其主要分析因素,把问题清晰化,同时尽量采取物理模型靠近分析的过程,多做一下类似的实验_1],建立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知识网络。当然也有必要掌握一些适合学生记忆和理解的有效技巧。

譬如在力学的章节学习过程中,对相对位移的理解完全可以使用隔离法或者整体法来具体分析,应用的方法合理往往会简化解题步骤,对问题理解的清晰度更加明朗,灵活运用课堂大纲教学内容,掌握高中物理知识的综合体系和解题技巧。

2.2多将问题引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物理这种比较枯燥难懂的科目,教师可以选择鼓励学生相互探讨,灵活的处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当学生之间的探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会较为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学生也会因为寻求正确答案进行争论,这时候教师在课堂中的分析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充分利用对习题的讲解和训练,熟知每一个已知条件,对每一个步骤都了如指掌,并且拥有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为了争论最终的结果,早已对问题的过程分析的十分详细,而且自己在哪一个知识点上出现问题,在哪一个环节上出现了遗漏,大家都已经基本上有数了,最后再经过教师的稍加指点,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问题学生由于自身参与的成分较多,对此类问题的理解也就比较深刻,消化吸收的程度也比较完整。

2.3加强物理探究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常言道,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思索热情。从心理学角度讲,只有学生乐于主动的研究问题,分析课题,才能保证学习情绪高涨,精力旺盛并且集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充分的把学习热情全部应用到对课题的分析过程中,不能错失这样宝贵的教学机会,尽可能的把学生更多的学习潜能挖掘出来,让学生自觉的主动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当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篇4

关于树立信心,我的未来不是梦的高中主题班会

关于树立信心,我的未来不是梦的高中主题班会

树立信心,我的未来不是梦——高中主题班会•理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理想的人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插上理想的翅膀,有实际行动作为动力,用智慧作为牵引力,用一生的执著作为幸福的源泉,飞翔、飞翔。。。。。

全文浏览:

/uploads/soft/100920/1-1009201h916.rar

篇5

一、让学生多“动”口

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来的学生由于胆量小,加上平时很少有表现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经常词不达意,无法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在地理新教材中,就有很多这种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例如:在讲授“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时,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结合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通过整理,转变成自己的语言,然后在上课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多数学生都是就气候变暖产生的不利影响展开论述,但有一个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认为气候变暖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见到其他同学不解和诧异的目光,这位学生有点不好意思开口了,我对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并肯定了他的与众不同和独到的观点。在我的鼓励下,他很自信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例如:在问题研究“是否用南极的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中,把该问题设计成几个小问题,如“沙特阿拉伯与南极地区的自然景观有何不同?”“沙特阿拉伯为什么缺水?‘南极地区降水少,但为什么淡水资源如此丰富?”“假如你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你必须考虑哪些问题,才能使运送冰山的速度加快?”然后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他们在讨论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让学生多动“脑”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很多知识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聪明才智也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习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在地理新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思考”与“活动”内容,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筋,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从北极上空看或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在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然后指向地球仪的南极或北极地区,学生肯定能够很快地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这样教学的速度是提高了,但是学生的想象能力给埋没了。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自己想象地球在自西向东转动的过程中,从北极上空或从南极上空看是作顺时针还是作逆时针旋转,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就能够得到锻炼和培养。

三、让学生多动“手”

有些知识教师讲解、演示多次也不如让学生亲手做一次更容易理解,掌握得更牢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小模具。例如:在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一内容时,可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各准备一个地球仪、透明胶、四条不同颜色的纸条(分别代表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和近地面气流),通过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讲解,每一个小组各做一个北半球的圈环流模型,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虽然最后有的小组做得并不是很成功,如,有的把气流的运动方向贴颠倒了,有的则完全沿着经线方向贴,没有考虑地转偏向力对气流运动的影响,但不管成功与否,学生肯定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印象也更深刻,同时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分工协作与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如,在讲“背斜”与“向斜”这两个概念时,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演示一遍,把书当作山块,书页的上下顺序代表岩层的新老,然后指导学生手拿书的两侧往中间挤压,并观察书的弯曲形状以及不同弯曲形状的关系,通过这种简易的小制作,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区别。

四、让学生整体“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