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历史心得体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

篇1

江西省新课程改革2008年开始起步,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努力探索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的各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的“探究式教学法”不仅让历史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上述要求。

笔者有幸在新课改至今完整地进行了高中两轮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学习、推导探究式教学,形成以下心得体会,现小结如下,以求大家指正。

一、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是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材中可质疑设问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在探究的过程中营造融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其自由思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当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而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生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学生会在讨论中灵感飞现,新意迭出。如对性质的分析,有学生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认为既不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不是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性质类似于早期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运动,主观上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的学生认为实际上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帝党和后党之争,维新派只是帝党向后党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当然,这些看法不一定科学,但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确实难能可贵。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合作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和调查都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

探究式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和重要历史问题的善疑巧问,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需要同学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篇2

关键词:主动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 重视探索过程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含有方向性的总体目标和最高目标,它所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好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①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的实施就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物理教师要转换角色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合作者”。

一 抛弃陈旧的教育观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的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各种媒体上获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如何变信息为知识,使学生能在今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必须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开放式的课堂结构模式。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让其自主表现、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物理本身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的统一。三维课标乃是物理学本身在教育中的反映。物理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但什么比知识更重要呢?例如,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以“双基论”的培养目标看,可能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最重要,因为它能用来解题。不过,从三维目标看,牛顿第一定律包含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如力、惯性、参考系等。正是它摧毁了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引导人们以新的观念看待引力。它是一个不亚于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革命,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物理学不应该再使学生痴迷于题海之中,而不去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

二、变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在探究者的群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资源。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非常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会产生争论的,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例如,在自由落体教学之后,笔者对学生提出诱发性思考的问题,如“如此司空见惯的落体运动为何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源头?” “智慧如亚里士多德者何以构成大错?”“伽利略为什么能成功?”“他的成功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其他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可能是多少”“自由落体加速度很大或很小的星球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一个学生可能思考不了这些问题,但学生通过小组探究,众说纷纭,有些小组虽然考虑的方法不同,得出了结论却都是正确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学生发言、质疑、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成功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科学的人文价值。

三、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把物理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物理应用问题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实践认识,情境感到陌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比如在学习交流电的产生时,如果能带学生到电厂实地参观,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因素制约了物理应用的积极性。如何消除应用意识的障碍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使物理知识贴进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精选相关事例组织在教学内容中。在教学方式上使物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可让学生感受――如乘电梯、到游乐园坐过山车感受超重和失重;可让学生调查――如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史和前景的资料写调查报告;可让学生设计――如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等。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可乐瓶、胶带纸等带进课堂或利用身边常见的事物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在摩擦力的教学中笔者用随手可及的书本,粉笔,黑板擦做实验。书本平放,带动上面的黑板擦加速或减速运动,让学生体会摩擦力的作用,既可做阻力,也可做动力,然后在黑板上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不管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它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然后让学生自己用身边的事物设计实验,比如双手互搓,推桌子等,亲身体验摩擦力。同时让学生课下在座公交车,骑自行车时体验摩擦力。

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索,多给学生动脑、动手、实践、探究 的机会。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实践经验。鼓励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实验或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一些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有用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应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功效,使课堂更丰富更亮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为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如何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更好的整合。

首先,选好整合内容。必须先确定高中物理哪些内容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即选好整合点。例如:有关分子运动理论、原子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是高中现有器材无法做的。如微观粒子的运动,α散射实验,原子核裂变和衰变,借助信息技术动态模拟后,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了。又如:“磁场”一节中,可借助信息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变得直观又清晰,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使学生充分领略磁场的立体感。再如“两球弹性碰撞”,“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等过程时间跨度小,学生根本看不清或无法观察,可借助信息技术变快为慢,延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运动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只要能用实验的一定要做实验,不能图省事用课件代替实验。

其次,注重思考过程。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如果只顾展示课件,匆忙追赶进度;偏重视觉华美,技术流于形式,忽视分析启发,无暇顾及学生。

改革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创造,获得认识世界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问题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要跟上新课改的步伐,让学生超越“书本是科学的世界”的观念,认识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理念;独立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它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和能力发展上。自己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物理教师,自然是新课程的身体力行者,结合自己是工作,浅谈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1重视实际规律的理论教学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课堂上,一直强调将客观规律融合到物理理论的研究中。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普遍反映物理是所有科目中最难的课程,比较不容易掌握,而且教学难点比较多且复杂,并且与初中物理相比较,高中物理更加抽象,没有初中物理那么直观具体、容易观察分析,跨越性较大,研究内容深奥,难以理解。所以教师的授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课堂理论知识,而且要把大家带出复杂知识领域的误区,让大家从初中的具体物理阶段跨越过来,适应高中阶段的抽象理论结构,以免时间久了会影响大家的学习热情甚至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教师的讲解程度完全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重视实际规律的理论教学应该说是学生学好高中物理课程的重要前提。

2用问题作为探路石,提炼知识点的精华之处

2.1加强问题与理论相结合的物理交互实验:在对新课程的认知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学习新理念的吸收和整合过程,下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教学策略。如对矢量,标量这种初中不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常量强制记忆,对速度、速率,路程、位移等这些比较容易混乱的知识死角进行梳理并在课后习题中强化应用。

当然,在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中,为了简化分析过程,可以把研究对象直观化,直接略去不必要的次要因素,挖掘出扰乱分析的陷阱条件,只考虑其主要分析因素,把问题清晰化,同时尽量采取物理模型靠近分析的过程,多做一下类似的实验_1],建立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知识网络。当然也有必要掌握一些适合学生记忆和理解的有效技巧。

譬如在力学的章节学习过程中,对相对位移的理解完全可以使用隔离法或者整体法来具体分析,应用的方法合理往往会简化解题步骤,对问题理解的清晰度更加明朗,灵活运用课堂大纲教学内容,掌握高中物理知识的综合体系和解题技巧。

2.2多将问题引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物理这种比较枯燥难懂的科目,教师可以选择鼓励学生相互探讨,灵活的处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当学生之间的探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会较为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学生也会因为寻求正确答案进行争论,这时候教师在课堂中的分析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充分利用对习题的讲解和训练,熟知每一个已知条件,对每一个步骤都了如指掌,并且拥有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为了争论最终的结果,早已对问题的过程分析的十分详细,而且自己在哪一个知识点上出现问题,在哪一个环节上出现了遗漏,大家都已经基本上有数了,最后再经过教师的稍加指点,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问题学生由于自身参与的成分较多,对此类问题的理解也就比较深刻,消化吸收的程度也比较完整。

2.3加强物理探究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常言道,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思索热情。从心理学角度讲,只有学生乐于主动的研究问题,分析课题,才能保证学习情绪高涨,精力旺盛并且集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充分的把学习热情全部应用到对课题的分析过程中,不能错失这样宝贵的教学机会,尽可能的把学生更多的学习潜能挖掘出来,让学生自觉的主动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当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篇4

关于树立信心,我的未来不是梦的高中主题班会

关于树立信心,我的未来不是梦的高中主题班会

树立信心,我的未来不是梦——高中主题班会•理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理想的人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插上理想的翅膀,有实际行动作为动力,用智慧作为牵引力,用一生的执著作为幸福的源泉,飞翔、飞翔。。。。。

全文浏览:

/uploads/soft/100920/1-1009201h916.rar

篇5

一、让学生多“动”口

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来的学生由于胆量小,加上平时很少有表现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经常词不达意,无法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在地理新教材中,就有很多这种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例如:在讲授“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时,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结合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通过整理,转变成自己的语言,然后在上课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多数学生都是就气候变暖产生的不利影响展开论述,但有一个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认为气候变暖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见到其他同学不解和诧异的目光,这位学生有点不好意思开口了,我对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并肯定了他的与众不同和独到的观点。在我的鼓励下,他很自信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例如:在问题研究“是否用南极的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中,把该问题设计成几个小问题,如“沙特阿拉伯与南极地区的自然景观有何不同?”“沙特阿拉伯为什么缺水?‘南极地区降水少,但为什么淡水资源如此丰富?”“假如你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你必须考虑哪些问题,才能使运送冰山的速度加快?”然后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他们在讨论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让学生多动“脑”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很多知识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聪明才智也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习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在地理新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思考”与“活动”内容,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筋,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从北极上空看或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在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然后指向地球仪的南极或北极地区,学生肯定能够很快地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这样教学的速度是提高了,但是学生的想象能力给埋没了。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自己想象地球在自西向东转动的过程中,从北极上空或从南极上空看是作顺时针还是作逆时针旋转,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就能够得到锻炼和培养。

三、让学生多动“手”

有些知识教师讲解、演示多次也不如让学生亲手做一次更容易理解,掌握得更牢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小模具。例如:在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一内容时,可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各准备一个地球仪、透明胶、四条不同颜色的纸条(分别代表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和近地面气流),通过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讲解,每一个小组各做一个北半球的圈环流模型,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虽然最后有的小组做得并不是很成功,如,有的把气流的运动方向贴颠倒了,有的则完全沿着经线方向贴,没有考虑地转偏向力对气流运动的影响,但不管成功与否,学生肯定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印象也更深刻,同时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分工协作与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如,在讲“背斜”与“向斜”这两个概念时,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演示一遍,把书当作山块,书页的上下顺序代表岩层的新老,然后指导学生手拿书的两侧往中间挤压,并观察书的弯曲形状以及不同弯曲形状的关系,通过这种简易的小制作,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区别。

四、让学生整体“动”起来

篇6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and in depth,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teaching secondary school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is paper,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inquiry teaching, and the experience of trying to lower some of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关键词:探究式 作法 体会

Key words: inquiry practices Experience

作者简介:梁院平(1983―),男,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渭南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一、对探究式学习的认识

何为探究式学习呢?探究式就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式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1]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人们称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因此问题往往被视为核心,问题在探究式学习中的重要性主题体现在它对学生合适否?而不在于它是否一定是由学生探究得来的,实际上考察教学的现实。我们看到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对证据的收集,解释形成和求证的处理方式上。

探究式学习是新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教材在编写上,无论是单元(专题)还是模块的编排上,都明显地突现了这一特点。

二、探究式学习的尝试

(一)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别注意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在课堂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力争体现:自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序――让课堂活而不同,纷而不乱;高效――不把问题留到课下;惊喜――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分工与合作,查阅资料、组织材料、写论文的能力,开展各种形式、灵活多样的探究活动。

(二)加强对探究活动课的研究:

为了搞好探究式学习,我们对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进行了全面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新教材六本书中探究活动课如下:

模块课题

必修1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必修2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选修1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

选修2撰写历史短评

――试评和《》

近代时期人民对民法的追求与斗争

选修4 追寻孔子的足迹

春天的故事

从以上统计可看出,探究活动课占到全部课时百分之七,如果把学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论文或编排等时间算上,将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由此可见,探究活动课的地位尤为重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关注探究式学习的培养,给学生创设情景、提供素材、引导他们探究,在平时的训练中,更注重这一方法的运用与培养,如必修1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引以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的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还可以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历史感。

(三)对探究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我们把探究活动课放在重要地位进行教学,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并达到共鸣。如:必修2“中国民生百年变迁”这一课时,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限时性(二周时间)的探究性合作学习。

1、全班分为八个小组并由学生选出一位组长。

2、在器物~习俗~环境~住房~交通~饮食~通信~娱乐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

3、每组确定一个不同的题目,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行动计划。

4、前一周:搜集有关社会民生变化的资料、 图片、 实物,或采访世纪老人,家庭成员以及与所选题目相关的人员,了解民生百年变迁的基本情况。

5、第二周前四天:分类整理所获的各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民生百年变迁的社会原因和影响。

6、先是组内探究,各学习小组在组长主持下对于本组需要重点发言的某个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形成书面发言提纲,并确定好本组发言人。在课堂上进行组际交流,各组发言人针对本组讨论的问题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对某一问题的答案或进行补充,或质疑。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适当点评,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

7、第二周后三天:交纳已整理的调查报告。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坏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畅所欲言,思想活跃,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逐渐形成一种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资源共享、成果交流的良好氛围。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争先意识,又能在合作中体会成功地喜悦,在活动中自觉形成个人服从集体的观念,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又更有利于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最后由教师、组长、课代表组成评审小组,对所有论文进行评比 并予以公布。

三、探究式教学中的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切实以关注自己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益与效果。

(二)要给探究问题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识与未知的矛盾,激起认知冲突。

2、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引起相互的争论。

3、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在难点或思维受阻处,选择恰当时机,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要安排指导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做好合作准备,即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又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的充分准备和不断的完善自我,也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大家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探究式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的能力和素养都有所提高。

篇7

高中地理新教材特点创新使用体会和感受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在教材上做了重大的变革,而且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应试教育收高考升学率的影响,主要侧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最终导致高分低能,缺乏实践能力,这显然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当然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形势下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下面,笔者谈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以及使用高中地理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一、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

高中地理这套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选择实用,理论知识和文字叙述做到了更简洁、更生动,无论是知识性还是趣味性以及表现形式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与以旧教材相比,对地理名词、地理概念以及结论性的叙述出现得的少了,增加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环节的教学内容。不必要的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地图数量明显增多,甚至有点地方出现了以图代文的情况,使地理地图成为教材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相应删除了一些难读不易理解的地图和不易理解的地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新教材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兴趣教学,启发教学,充分发挥地图课程资源,突出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大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同时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探究,引导勤于动手,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工作反思

笔者在实施新教材时间两年来,通过细心研究,不断摸索和实践,感触很深。地理课程的改革,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比较关注,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要创新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同时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估办法,尽量科学全面的评价每一个学生。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使用新教材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学时,单凭教参和课本内容照本宣科的进行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渴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广泛研究和学习教育理论与地理专业课的最新内容,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驾驭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创新教学方式,加大课堂互动的频率,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共鸣,激发思维的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2.仔细阅读和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教科书课程标准的编制,虽然是专家经过反复调研,围绕教学形势下教学的实际编写的。但按课程标准编排的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要的时候坚持集体备课,统一研究相关的要求,在集体讨论研讨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它新教材的特点,同时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寻找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新教材的教学内容。

3.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传统做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实施探究式学习,努力转变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其次,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认真阅读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主动探究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拓展练习的习惯、做完习题反思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等。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养成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挖掘教材中插图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教材穿插了许多地理图表,这些图表是地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这些图表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很容易从图表中了解地域分布和地理现象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我们要注重教给学生的读图技能,充分挖掘地理图表中内含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启发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

5.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学生激发思维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适时赞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哪怕是非常小的进步和成就,老师也不要吝啬你的表场,要学会欣赏学生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的赞赏和肯定,激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的正能量。

6.要养成写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的习惯

篇8

[关键词]资助体系 心理资助 贫困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国家和社会对学生进行资助,是最直接的教育投资。我国关于大学生资助体系,经历了从个别资助到大范围资助、单一资助到系统资助,经济资助到物质、精神的全方位教育援助的过程。但现有的资助评价体制无法保障所有贫困生的利益,同时,贫困生本身不健康的心理意识为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障碍,甚至是负面影响。如何使资助体系从精神层面发挥作用,让贫困生摆脱心理障碍以阳光的心态健康接收资助,是高校资助体系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涉及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解困,即帮助解决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二是精神解困,即关心贫困生的思想、心里方面的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成才。其中,精神解困是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我国高校资助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奖、贷、助、补、减”五项合一的综合资助体系。应该肯定,我国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推出,将学生资助工作推进了一大步,解决了一大批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奖、贷、助、补、减”五项合一的综合资助体系,在评价、确认受资助人方面,均通过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鉴定、学生个人申请、年级班级成绩评审小组进行考核,确定贫困学生的所受资助的等级。

2.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研究评价体系可知,贫困学生是否愿意在当地办理贫困证明并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是整个资助过程可以发生的前提。尽管高校普遍认为,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问题基本上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经济困难解决了,其思想问题将迎刃而解。但学生是否愿意健康地提出资助申请,接受经济援助依旧是实际工作开展的困难之一。同时,经济困难解决了,思想问题真的会迎刃而解?

面对目前高校更多关注如何增加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工作重点偏重于日常的各项资助管理,对如何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或心理问题关注较少的现状,必须建立心理和经济的联动机制,加强对贫困学生应有的鼓励与引导。一个科学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应该是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学业援助为补充、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援助系统。尤其是要处理好经济资助和心理资助的协调问题,才能真正受贫困生同学接受,并有利于贫困生发展。

二、我国高校贫困生接收资助的心理现状

不少研究认为,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有:自卑心理、抑郁心理、自大虚荣心理、依赖心理。综合这几种心理状态在现实申请和接受资助方面表现为:

1.碍于面子不主动申请

由于贫困生同时具有自卑和虚荣的心理,为了不曝光家庭的实际情况,迫使部分学生放弃了主动申请各类资助的机会,同时,这部分同学也不会参加各类勤工助学活动,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贫困――隐藏――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这类同学只能通过辅导员和班级同学的积极了解,在不影响他们自身情绪的基础上,侧面给予资助。

2.“等靠要”消极思想存在

部分贫困学生依赖心理严重,一旦第一次享受到国家无偿资助的便利,便认为“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不仅对自己放松要求,同时认为“我贫困,学校就应该资助我”。甚至个别非贫困生为了占便宜,钻政策的漏洞,通过各种手段开据家庭贫困证明,在老师、同学面前哭穷、装穷,抢占名额。

3.自我资助,主动舍让

近年来,各高校也出现了一种良好的现象,即贫困同学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高额奖学金,同时采取国家贷款、社会兼职等多种形式,自给自足解决自己的各类开销。在申请各类助学金时,主动舍让。

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不仅给该群体自身的发展和健康带来了影响,增大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压力和难度,同时也将影响到高校的安全稳定和建设发展。“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一个现象:愈弱势愈自卑,愈自卑防范意识愈强,反弹也就特别强。”前两种表现,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对学生、学校、社会都没有威胁,但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性情发生扭曲,即增加对高校、社会的不安全稳定的因素。

三、动态调节心理资助在资助体系中的地位

大学期间是人生当中的重要转折点,它既是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又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高校在提供物质资助的同时,还要给予心理上的帮助。心理资助的力度应该根据不同的贫困生做出适当地调整,用动态发展的眼光,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保证每一位贫困生不因贫困而挨饿,不因贫困而辍学,同时,都能以健康的心态度过大学生活,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1.贫困档案与心理档案相结合,全面掌握学生动态

新生入校时,各高校便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了各类档案,包括学业档案、家庭档案、心理档案等。但由于不同的档案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限制了其功效的发挥。特别是心理档案,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心理档案由学校的心理中心负责收集、存放,仅仅向辅导员透露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资料,限制了辅导员全面了解学生。

只有合理的将贫困档案和心理档案相结合,辅导员才能够全面掌握学生信息,深层次、动态分析学生状态,确保个别自卑型贫困生的经济利益。

2.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扶志扶心落实扶贫

部分贫困生自暴自弃,说到底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健全和完善他们的人格,是解决贫困生思想“贫困”的关键所在!

(1)深层次开展励志教育。正确认识“苦难也是一所大学”,通过多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品质。高校通过树立榜样,让贫困生正确意识到自己的经历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从而激励自己奋勇向前。

(2)教师要无条件的积极关心贫困生,体谅、改善他们在学生、生活中各种不良习惯,通过心理疏导,培养贫困生勇于接纳的勇气。

贫困生多来自偏远地区,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从小便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工作方面,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情感,不能让他们再经受挫折和打击。

(3)开设感恩教育,让贫困生正确认识国家和社会的良苦用心,资助不等于施舍,希望获得贫困生心理积极的回应。

高校通过开展各类勤工助学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让贫困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公益活动,让贫困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贫困生自身愿意积极回馈社会的行为,无疑会增强其对生活的信心。

(4)多途径对贫困生进行思想和心理教育,使贫困生能够实现自我调整、自力更生的良好局面。

针对性地开设心理讲座,让贫困生建立完整的思维结构;实现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巩固贫困生的情感基础;丰富校园生活,让贫困生真正融入到校园大环境中,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

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倡议“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资助理念,虽然心理资助已经渗透到了高校资助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从而构建多资金渠道、多励志策略和多能力培训的全新资助体系,全方位对贫困生进行资助。

参考文献:

[1]庞丽娟,胡福贞,韩小雨.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原因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篇9

关键词:职业高中体育;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一、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新课标的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多样的运动技能,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演讲、示范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课外注重学生的实际训练。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既达到身体健康发展,又要实现“三基”教学目标,因此要做到:首先,教师要能合理有效地分析每个学期体育教学的课堂效果,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一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保证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并经常进行实际锻炼,再对这些运动项目进行分析,观察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身体健康的目标。通过反馈,就可以知道在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其次,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要多涉及有关学生的情感心态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长,减少学生的训练量,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最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慢慢淡化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训和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二、防止教学目标的“变样”

有的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点,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这样只会与新的教学目标越走越远。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要进行教学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而要达到这个效果,体育教师就要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通过设计各种体育活动来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比如,在“篮球”这节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两个技能等级不同的学生进行“二打一”竞技训练,能让掌握篮球技能少的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能让学生在双方团队协作中,给自己准确定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篮球技能好的学生则可能变得更加自信和谦让。教师通过一个运动竞技比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明白在竞技型比赛中,靠的是团队之间合作,而不是“各打各的”。因此,教师要学会合理地运用渗透教学,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分析,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具有趣味性、竞技性的体育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职业高中体育教师要想在职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教学,要能对所要教授的体育运动项目有深入的了解,达到专业程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更加完美地向学生演示该项运动技能。所以,职业高中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体育知识的理论层面来看,教师需要对职业高中体育的各种教学项目,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可以从这些运动项目中,找到可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找出有关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环节,并能将这些内容巧妙地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另外,教师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做到“精益求精”,当学生所需要的体育知识是“一瓶水”时,教师至少要达到“一缸水”的程度,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有效地备课

随着体育教学目标的改变,教师在备课方式上也进行了改变,更加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融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并能根据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改进备课方法,有效地备课。

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所有教育者追求的目标,要想真正实现这个新的体育教学目标,需要很多一线的体育教师去践行,将这个新的体育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培养名师的摇篮!高考时对于我来说那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参加工作以后,居然有幸能够到北师大学习。作为一名年轻的校长,我很庆幸能够参加沁源县在北师大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2019年3月15日--3月19日为期5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来我谈谈自己在北师大学习的一些收获与感想:

一、学校管理理念要创新

苏教授本堂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要敢于理念创新。从学校的教师团队再到学校某个部门,最后到全校进行逐步分层次的理念革新。苏教授课件当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地方。第一是校长的三个水平层次,“水平一:别人做过,过去我们没做,但现在我们做了;水平二:别人做过,在别人的基础上,我们做了一些改进;水平三:别人没做过的,我们做了。”试问自己现在真正能够做到水平几?自己真的需要去反思、去学习。第二苏教授还提到一个阀门理论:“多年来我们一直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我发现我们学校许多后来非常优秀的孩子,都没有什么“早期教育”。其实,只要孩子痴迷某个领域,他什么时候起跑都不晚!关键是要打开他独特天赋的阀门,究竟怎样才能打开这个阀门,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全世界都在研究。但我们知道怎样能够关上这个阀门!”苏教授狠狠的给了家长与教师一个忠告:“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如何关闭孩子天赋的阀门,却不知道如何打开它。”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教师与家长进行反思。我们要遵循:教育的生态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堂教学基本规律。一定要杜绝避免拿来主义!

二、越是薄弱的学校,越要发展学校特色

高鸿源教授关于创办学校特色从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建设学校特色就是在创造适合教育,也就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我所在的王陶乡任家庄小学就是一所农村薄弱学校,通过与高教授的交流他给了我一些建议:1.要想办法控制学生流失;2.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3.要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4.聚焦主业、紧抓教学不放,教学才是学校的基础;5.同时多搞一些课外活动活跃学校气氛。如何建设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建设是在管理者精心设计和指导下,组织师生共同建设和实践特色教育项目的过程。

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定位:是以工程项目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建设有实效和有生命力的特色,必须“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对于校长来说,创建学校特色,首先是眼力和系统思考力,然后是有智慧和有策略的执行力.任家庄小学必须摸索出本校的特色,创办出本校特色才可以长远发展。

三、培养校长核心领导力,打造心灵合一的团队

篇11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六年,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跟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在历史课程教学的反思中,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的探索中不断改进,努力追求“有效课堂教学”。高中三年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针对高一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我将历史课本剧表演引入了高一历史课堂教学中。下面笔者针对本人在高一实施历史课本剧表演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提出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历史课本剧表演适合高中教学目标

学生自编自演的历史课本剧的过程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刚好相吻合。在高中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中,(1)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搜集历史课本剧的资料对历史课本的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改变了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过程与方法。历史课本剧的表演是一个多人合作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交流和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课本剧表演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模拟不同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观察社会现象,思考历史问题,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震撼,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从而使教学目标在不刻意追求中完成。

二、历史课本剧表演适合高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的要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的特点,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承认并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价值,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乐趣,享受智慧生成的成功愉悦感。高一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如果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就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力争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有助于推动高中的教与学,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历史课本剧表演能充分展现学生自我创编生动活泼的课堂历史剧,借助角色转换、情景模拟,配以生动的语言、仿真的情景,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妙趣横生、乐意融融的环境氛围中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从而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本剧的编写与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多种能力,比如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我让学生针对历史课本剧表演写了一些心得体会,其中高一(1)班的何静瑜的心得体会是这样写的:

“我认为学生表演历史剧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历史剧的情景再现,同学能够更直白地看待史实,印象会深刻一点,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也会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同学的表演能力和合作能力,历史本身是死的,被同学演活了之后,更能使同学明白这段历史是真实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从而引发同学对历史的尊敬和热爱。”

三、历史课本剧表演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

历史课本剧表演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方式,使历史课堂教学在课外进一步延伸。我们学生的表演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中,我们学校有多种社团活动,每个社团定期开展多种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历史社团系列活动中,其中有一项就是历史剧表演,学生兴趣十足。历史课本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学生在表演与观看中体会到中外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感受历史教学内容的魅力。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教学内容。

四、学生历史课本剧表演的一些不足之处

1 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有限

我们学校是县城中学,班级有一部分学生是寄宿生,不方便上网。学校图书馆的历史书籍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求学生编写剧本困难较大。学生在编写剧本时大部分是根据教材的一些知识,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而编写出来的。

2 学生表演的道具制作有限

学生头上有升学率的大棒在挥舞,而学生编写历史剧场要占用课堂时间甚至课余时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不能也不敢把精力大量投入历史剧场中。学生在表演中没有认真地准备道具,比如服装、演员用具、音乐等,大部分表演是简单的。

3 学生表演与真实历史的误差

学生在编写历史课本剧时,为了追求幽默感,往往根据自己想象的情节来编写,有些存在违背史实,虽然如此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但这对学生在理解历史史实时容易造成误解,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戏说历史”与追求历史真实的问题。

“小舞台演活大历史,中学生感悟新课程”,历史课本剧表演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给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启发,教师在引导学生创造每一个剧目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合作、创造的才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体会教学发展规律,探讨学生的特点,在探索中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克服历史课本剧表演存在的一些问题,尽量使剧目短小而不缺精华,幽默而不缺真实,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将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

篇12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仍然是课堂教学,新理念的落实、新课标的贯彻和新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要通过课堂教学展现出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死板、无趣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效。

一、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例如:补充课外知识,扩展高中生的知识面;插入有趣的典故,引起高中生的思考;讲解历史变迁的缘由;组织历史故事会,让高中生自己学会讲述历史;组织高中生编写历史剧,等等。这样能够使高中生始终保持兴奋点,使他们的思维一直围着课堂教学转,进而迸发思想的火花。在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一是联系时事,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时,可通过国内、国际时事,激发高中生对当今热点时事的兴趣,如中日问题、两会时政问题等,让高中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作积极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一些人物和事件相对比,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影像等媒介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和兴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深了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培养了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让高中生在课上真正“动”起来,进而有突出表现

1.教师首先要激起高中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针对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和课堂教学的需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高中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2.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围绕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展开思维,依据他们掌握的知识加以解决,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如在讲唐太宗李世民功过时,通过高中生的叙述、讨论、补充最后总结得出,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社会经济;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传播盛唐文化。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过:唐太宗后期征伐高丽,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大兴土木,奢侈现象增多。探讨唐太宗前后的变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高中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高中生围绕学习内容提出疑问,进行有效探究,能够促使高中生掌握积极质疑的思想方法。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向外传,中国就不会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笔者积极引导高中生进行辩论探究,最后达成共识:世界总是向前发展的,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的闭关锁国,其他国家就不向前发展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绝不能闭关锁国,以求共同发展。通过讨论,高中生不仅习得了历史知识,还锻炼了探究思维能力。

4.教师总结。课堂小结能够使高中生明确本节课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可以强化高中生的记忆,并对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给予表扬或指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高中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历史学习能动性的起点,是学习新知的源泉。高中生对高中历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进而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高中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兴趣和魅力,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把静态、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融入三维空间中,使其产生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使教学更充实、形象、生动,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高中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开始高效学习。

四、课后延伸,使高中生全面发展

1.上完每一节课后,要求高中生及时总结,写心得体会:这堂课学习的重点是哪些,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比较模糊,课堂学习中成功的地方有哪些,不足之处又有哪些,等等。让高中生找出自己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进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高中生得以全面发展。

2.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引导高中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提高,让高中生有更形象、更直观的体验。为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能够使高中生的才华得到有效展示,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情感价值观。

篇13

关键词:立足课本;历史阅读;知识建构;能力培养

阅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就高中历史学习而言,阅读是指以历史文本为载体,汲取其中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和反思的过程,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方式。通过历史阅读,可以拓展历史视野,增长历史见识,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取向,进而以历史的智慧看待和考察社会问题,这也是近些年高中历史课改后的教学目标。

由于本地区中考历史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所以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进入高中后,随着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逐渐拉大,这些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依旧遵循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历史,结果成绩却停滞不前。原因就是他们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无法深入课本,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再加之高中历史学习时间的限制,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渗透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总结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将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梳理,谈一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一套方法。

一、以课本作为阅读的首要教材,提出具体问题引领阅读

学生对高中历史进行学习一般只能在课堂完成,课后花在历史学科上的时间是少之又少。面对大量必须筛选的课外读物,与其进行教师无法监管的课外阅读,还不如充分利用教科书和课堂时间来进行更加行之有效的阅读训练。这样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好课本的地图、表格和照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表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必修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阅读:(1)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分成几个阶段?(2)每个阶段都有什么具体措施?(3)总结这个发展过程有什么特点?经过学生自我阅读后,这一目的框架就呼之欲出了,教师只需要适当对具体措施进行讲解,引导他们总结特点即可。笔者发现,对于能力稍差的学生,问题给得越细致,方向越明确,就越有效。而程度稍好的学生经过几次引导后就能领悟教师的意图,在看书时主动带着问题阅读,几次下来就能摸索出诀窍,学得更有效率,更好地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浅层次的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对历史学习也更有信心了,更有利于后续训练的开展。

二、以教师的导读示范作用为引,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把主导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设问,自我探究

学生的能力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就可以进入第二个层次,即教师根据一段有一定深度的材料进行导读示范,向学生解读阅读时的思考过程,如何进行设问,如何解答,演示如何抽死剥茧,最终拨开表象得到本质。比如,在阅读必修一第五课“古希腊的政治文明”第一目时,通过直接阅读,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提出设问“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民主政治之间有何关系?”并能得到答案“地理环境对于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教师此时可以适时跟进“地理环境是不是可以决定历史进程呢?”学生通过思考后完全可以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得到自己的结论。我们赞同课堂上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但不能忽视的是讨论和探究的基础是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提取和归纳能力,而这可以通过阅读训练的第一步得到培养。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探究,可以更好地提升阅读水平,发散历史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最后的历史建构。

三、以宏观问题为方向,实现能力的最终突破

当学生可以从小问题的设问中得到成果后,就大大增强了信心,他们变得敢思考、敢讨论、敢质疑,设问也随之变得更宏观、更深刻。以提出和解决这样宽泛的大问题作为阅读的更高要求,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分析演绎的能力,逐步发现章节和章节之间,章节和课题之间,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课标要求。通过这种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认知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得到提高。这样的训练坚持到最后的总复习时,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学生的能力不同了,复习会更省劲、更有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开拓眼界提高认识、观察社会、感知世界,就从历史课堂开始实践吧。

参考文献:

[1]宋月建.基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反思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2]李秀峰.在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中,2011(06).

篇14

小巧精致、外观简洁雅致的S3688cn绝对会让你一见倾心。除去出色的外观设计,它标配的附件也非常贴心实用,无线键盘鼠标、无线网卡、支持全高清分辨率的液晶显示器、媒体中心遥控器、电视卡等一系列配件使得它具备了家庭媒体中心电脑的功能基础,而注重运算能力和多任务处理的配置则为实现家庭娱乐应用提供了性能支持。可以说,S3688cn是一台功能和性能兼具的电脑。

简约雅致的外观设计

S3688cn不是那种外观设计很花哨的产品,它的外观设计风格沉稳、干练,略带一些家电化倾向。配色上S3688cn依然采用惠普一贯的银黑搭配的方案,黑色的前面板犹如一块墨玉镶嵌在银色的基座上,面板的下部还做了一个银色的滑块,在隐藏容易进灰的PMD接口的同时也对整个面板起到了点缀的作用。为了保证外观的统一和谐,配套的液晶显示器和键盘也采用了类似的银色底座黑色面板的设计。虽然简洁的外观可能给人乏味的印象,但是经典的配色和丰富的表面质感变化使得S3688cn简约而格调高雅,十分适合搭配现代风格且色彩淡雅的家居装饰。另外,S3688cn的前面板舍弃了目前流行的翻盖防尘板设计,反而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简洁。小巧而简单化的设计也使得其外观和家电更加协调,放在家中很容易与家庭装饰融合,不会给人突兀的感觉。

家庭媒体中心电脑的范本

仅仅有出色的外观设计显然是不够的,一台家庭媒体中心电脑需要怎样的功能配置呢?S3688cn给了我们一个相当准确的诠释。

1.操作方式无线化、家电化

S3688cn标配了无线键鼠套装、无线网卡以及媒体中心遥控器,这样的配置使得连接主机与各个外设之间的线缆数量大大减少,保证了家居环境的清爽。由于媒体中心电脑的特殊性,不同的用户可能会将其放置在家中的不同位置,因此除了考虑到传统的卧室和书房等应用环境之外,方便在客厅使用也非常重要。在客厅里,用户大多数的时间都不会坐在电脑前进行操作,而是像使用电视机等家电一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或是在客厅的任意位置进行操作。S3688cn配备的无线键鼠套装为此提供了便利,这也使得它能够很好地适应多种不同的应用环境。

另外,媒体中心遥控器是媒体中心电脑必不可少的配置。S3688cn标配的这款媒体中心遥控器尤其值得一提。因为这款媒体中心遥控器目前在市场上颇受好评。它功能齐全、做工出色,按键手感也不错,许多组建媒体中心电脑和HTPC的DIY用户都选择它作为自己标准配置。但美中不足的是,S3688cn的附带的红外接收器体积偏大,与主机小巧的体积相对比显得有些不相称。

2.电视、家庭影院、电脑一个都不能少

S3688cn的标准配置中还包括一块具有视频采集功能的电视卡,不仅能够接收电视信号,还支持录制、回放、定时录制等功能。显示器方面,S3688cn搭配了一台带有扬声器的24英寸液晶显示器HP w2448hc,配合电视卡,可以很好地实现电视机的功能。另外,主机上齐备的接口也方便用户连接其它更高规格或者更大尺寸的显示设备。

另外,S3688cn配备的这台24英寸液晶显示器并不普通。它不仅具备HDMI、DVI、VGA接口,响应时间达到了3ms;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广色域面板,可输出的色彩达到了NTSC色域的92%。从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这款显示器的色彩浓郁、艳丽,相当讨好眼球。搭配4核处理器、4GB容量的内存以及支持高清视频硬件解码的独立显卡,以满足普通家庭用户的游戏和高清播放需求。

3.细节考究,注重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S3688cn在人性化设计方面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机箱和显示器的电源指示灯没有像大多数产品那样设计在正面而是在顶部。这样的设计的最大好处是用户在使用电脑的时候不会受到电源指示灯产生的眩光的干扰,尤其在观看高清电影的时候不至于被其他光源分散了注意力,破坏了气氛。

另外,S3688cn的机箱的放置方式可立可卧,非常灵活。为了保证放置的稳定性,惠普在机箱的底部贴上了一个橡胶防滑条;并考虑到用户可能将机箱卧放,还在附件当中赠送了四个3M脚垫,在起到防滑作用的同时也保护了机箱侧板不至于因为长期卧放而磨损。

实际试用体验

试用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款电脑的配置。S3688cn配备了Phenom X4 9150e处理器和4GB DDR2内存,有着较强的基础性能。硬盘则选用了西部数据的640GB容量的产品,对于喜欢收藏高清电影的用户来说稍微偏小,但是对普通用户来说已经够用了。光驱则采用了带有光雕功能的DVD刻录机,可以满足普通用户刻录的基本需求与个性碟片表面制作的需求。显卡方面,S3688cn采用了目前品牌电脑上常用的基于GeForce 9300 GE显示核心的显卡,这款显示核心拥有16个流处理器,核心频率为540MHz,显存频率为1000MHz,显存位宽为64bit,规格虽然不高但是可以对高清视频解码提供完善的支持。

我们用PCMark Vantage和3D Mark06对S3688cn进行了综合测试,从得分中我们可以看出,S3688cn的总体表现中规中矩。但是得益于高规格4核处理器Phenom X49150e,S3688cn在3D Mark06的测试当中CPU部分的得分相对较高,说明这款CPU的运算能力是比较强劲的,在视频转换压缩,多线程应用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在实际试用当中,S3688cn在播放H.264编码的1080p高清视频文件时,CPU占用率基本在10%以内。这就意味着用户在播放高清视频的时候还可以在后台进行一些其它的运用,比如下载、聊天、视频处理等等。游戏性能方面,由于GeForce 9300 GE的游戏性能不够强大,所以想要流畅运行时下流行的3D游戏,在多数情况下都只能选择关闭部分特效和降低游戏分辨率设置。以极品飞车10为例,在系统默认的分辨率1024×768下,使用系统默认的特效设置,游戏可以流畅地运行,帧频保持在35fps左右。如果将分辨率改为1280×960,并尝试打开车辆细节和环境阴影等特效选项时,帧频下降至20fps左右,游戏基本可玩,但在比较复杂的场景中会出现轻微卡机的情况。再设置更高的分辨率或者打开更多的特效,就不能保证游戏的流畅运行了。

另外,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S3688cn机箱的体积只有普通台式电脑机箱的三分之一,并且配备了独立显卡、电视卡等扩展配件使得机箱内部空间十分紧凑,因此,机箱内部的某些部件和机箱面板的距离很近,电源部分甚至几乎和机箱的面板直接接触。由于电源在运转时发热量较大,使得在相应部分的机箱表面温度比较高;好在在日常使用中并没有影响系统的稳定。而惠普在配置的确定上也根据机箱的体积进行了调整采用了发热量相对较小的低功耗4核处理器Phenom X4 9150e。和大多数的小体积的台式电脑不同,S3688cn同样提供了和主流台式电脑接近的性能和齐全的功能,这在同类产品当中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