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危机现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最近新华社经济形势调研小分队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虽然有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外因,但“闷炉现象”发生的背后,也有着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因。解读这一现象,有诸多宝贵启示。
“闷炉现象”:
大批企业在困境中等待希望
熟悉冶金行业的人都知道,“高炉”及“炼焦炉”是钢铁、焦化企业最核心设备,一旦点火就不能轻易停止运行,否则就会使炉体受到严重损伤。所谓“闷炉”,其实是这些企业大大压缩生产中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法,它使炉子处于保温状态,尽量减少成本,等待市场回暖。
在湖北武钢、山西太钢等一批大型钢铁企业由于市场需求萎缩,主动“闷炉”限产。以武钢为例,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武钢生产经营影响严重,近几个月来利润持续下降,从2008年8月份的11.2亿元下降到9月份的5.3亿元,10月份仅为4600万元,面临亏损。目前,公司被迫大幅减产,减幅达30%。武钢如此,小型钢厂的“闷炉现象”更为普遍。在小规模钢厂较为集中的河北省。2008年11月初,邯郸地区超过2/3的中小钢企已停产或半停产,唐山市超过50%的高炉停产,廊坊地区大多数带钢企业全部停产。
偏重煤焦铁等高耗能产业的山西省,相当一批企业也集中呈现出“闷炉现象”。以长治市为例,到2008年11月中旬,全市焦炭、钢铁、电石等中小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超过200家,其中全市50%的焦化企业停产,38座125立方米以上的高炉有30座停产。山西省一位负责人介绍,几个月前看到沿海省份大批纺织出口企业遭遇困境,没想到如今山西煤焦铁企业也陷入这种状况。
煤焦铁企业如今呈现的“闷炉现象”,其实正是当前国内生产遭遇困难企业的一个集中缩影。目前,国内纺织服装、房地产、汽车等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影响较大的行业,其实都呈现出这种“闷炉现象”。“闷炉现象”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突出矛盾问题。
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对处于“闷炉”中的企业,扛过眼前的困难,迎来市场的复苏,炉火就会重燃,企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而扛不过去,炉火熄灭后再不能点燃,这样的企业就不得不承受倒闭的厄运。
“这些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的具体体现。”河南洛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李胜平说,“这些企业正在遭遇严峻考验,它们在‘严冬’中坚持等待着市场‘春天’。”
警钟敲响:
“闷炉现象”折射行业弊病发人深省
当前一大批企业呈现出的“闷炉现象”,固然主因是金融危机所导致,但仔细分析,从中却也折射出有些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共性“弊病”,其中教训格外引人反思。
“冷静分析,钢铁企业当前陷入困境,其中一个原因也由于这几年来钢铁业产能过剩、盲目投资过热所导致。”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白表示,“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钢铁业调整期的到来。如果不是金融危机,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钢铁业迟早也会出现一次大的调整。”
以冶金业前期项目设计承包而著称的中冶南方公司,对冶金行业变化了如指掌。“我们已比较早感受到钢铁业结构性的产能过剩,真实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力没有得到淘汰。”肖白认为。
根据钢铁业的统计数据,在2003年我国钢铁业首次达至年产2亿吨钢的规模后,在此后几年又得到“快速跳跃式”发展,钢铁总产量持续世界第一,今年我国钢铁总量将突破5亿吨。但总体而言,这几年中相当一部分产能是由新上马的中小钢铁厂扩展的,低水平产能膨胀、过剩。
而对山西省内煤焦铁行业来说,其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单一弊病更为突出。在清徐县等地,沿途小焦化厂比比皆是。山西长治市发展改革委投资科科长刘利斌说,这些行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含量低,存在着明显的重复建设问题。
“当前一些行业呈现出的困境,也折射出了前几年宏观调控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的问题。以钢铁业为例,江苏铁本公司项目虽然在2004年被关掉了,但随后却有更多的‘小铁本’公司建了起来。”湖北省一位熟悉钢铁业发展的领导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这其中教训,值得好好反思。如果宏观调控政策得到有效落实,钢铁业如今日子要好过得多。”
对纺织服装行业来说,相当一批出口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竞争力主要凭借低成本,本身技术含量并不高,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率先遭遇重创也就不难理解;而在前几年投资过热的背景下,受高额利润驱动,国内房地产公司风起云涌,但在如今市场低迷之时,一些实力不强的房地产公司业务陷入停滞也在情理之中。
疾风方知劲草。在不少行业的企业呈现“闷炉现象”的同时,有一些企业却游刃有余,表现格外亮眼。总结其经验,那些立足科技创新的企业、产业链条完整的企业、结构调整到位的企业、抓住机遇积极求变的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就较小,回旋余地大,不仅能在困境中求得生存,甚至实现逆势上扬。
山西亚鑫煤焦化有限公司了虽然焦化生产经营也遭受到重创,但由于该公司提早意识到单靠焦化生产,将来必定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因此自2007年4月起就陆续投入2000余万元,引入玄武岩纤维这一高新技术项目,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目前这一项目已试投产,亚鑫公司将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生者为王:
把握“闷炉现象”背后难得的机遇
大浪淘沙,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企业。在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看来,“闷炉现象”背后却凸显出了空前机遇:危机之后,生者为王。
“自2008年9月份后,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不少企业家显得有点惊慌失措。”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沁新说,“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有相当一批企业家已经从危机中看到了企业的发展机遇。”
任沁新认为,当前正是企业控制成本,夯实基础,实现产业升级的难得机会。“在市场回暖后,这样的企业必将会先行一步,做行业的领头羊。”目前,中信重工正狠抓内部挖潜,并趁原材料价格低谷之际,最近几个月连续投产四个项目,投资额高达20亿元,成本却比平时节省了约三分之一。
太钢是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企业。在不锈钢价格大幅回落的局面下,太钢严格控制所有非生产性支出,加大挖潜降本增效力度,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强调要向科学采购要效益、向过程管理要效益、向市场营销要效益。据统计,2008年前10个月,太钢通过内部挖潜,创效高达39.55亿元。
危机之下,行业由此将进入“洗牌”过程。“企业家此时应睁大眼睛,抓住机遇实现产业升级,把自身做大做强。”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强表示,他们公司目前也准备适时出手,从全球网罗高技术人才,并选择行业内的一些小公司进行资产并购,进一步确立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利用当前机会,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对企业家如此,其实对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也是如此。河南洛阳市发改委主任李胜平说,“洛阳市在本轮扩大投资规模中,格外注重推荐高新技术项目,目前已经筛选上报了20多个新材料基地和动力谷基地建设项目,并对一批先进制造业实施技术改造,下大力气促进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过去喊了多少年都没用,但现在市场形势却给煤焦铁等高耗能行业实现产业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会。”山西长治市中小企业局产业指导科科长李建武认为,市场倒逼之下,就会使企业主动选择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落后产能也会被淘汰。
关键词:民工荒 金融危机
一、提高农民工实际工资率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部分出口加工厂都还没缓过神来,没有讨价还价能力的下游企业利润微薄,无法通过涨价来消化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劳动合同法》,所以仅仅依靠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企业自身的努力提高工资吸引农民工就业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该为这些加工企业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之时,应该支持企业贷款等项目,成立贷款基金,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帮助企业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只有在保证企业利润的情况下,才可能使得沿海地区的加工企业不会一味地压低农民工工资去获得利润,因此,帮助沿海地区的加工企业摆脱困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工工资。
二、加强沿海加工业聚集的地区产业升级
在西部发挥“后发优势”追赶的过程中,东部多年来却依然依靠资源耗竭、廉价劳动力的懒惰发展模式获得利润,既没有产业升级的动力,也没有产业升级的必要。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沿海加工业聚集地区的廉价劳动力时代逐渐远去,依靠低工资成本的生产方式必须转变。内地经济快速发展,缺工或将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只有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企业利润,才是沿海加工企业的出路。政府应加强对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引导和支持,东部加工业聚集地的产业发展已超越了国际上公认的产业升级临界点,即人均年收入突破10000美元,所以,国家如果能够加大力度引导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那么不仅可以使得产业分布更加合理,也同时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提供基础。
三、治理新生代“民工荒”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夹在中间的一代”,这一代的价值观不同于他们父辈的价值观。这一代有着改革、进取、创新、务实的价值观,他们人格的独立与依附心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的失落;另一方面,城市对他们的排斥感和失落感上升。新生代农民工心怀抱负和理想,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做着抉择。因此,我们应该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给新生代农民工一个和城里人相同的身份和待遇。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最大亮点是做出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的政策宣示,给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开启了一扇城市化的窗口。沿海加工业聚集的地区是属于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趋之若鹜的地方,他们希望在这里寻找自己的理想,政府应该进一步放开对他们的户籍限制,使他们在这些地方可以安家立业,让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有关的经济政治生活,提高他们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Michael P.Todaro,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1969,the America Economic Review. p. 138-148
[2]Harris,John R.and Todaro,Michael P, Migt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1970, the America Economic Review. p.126-142
[3]Arne L.Kalleberg,Insecure Workers: Employment Relations in Transition, 2009,America sociological Review. p.1-22
[4]蔡 .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
[5]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于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6]蔡 .中国流动人口问题,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4月
[7]李波平.两轮“民工荒”的比较分析与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期
[8]盛亦男.农民工返乡的经济学分析――以托达罗模型为视角,人口研究,2009年第11期
[9]邹田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托达罗模型,时代经贸,2007年第9期
[10]孙月梅.当前我国农民工工资偏低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朱民
从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再到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的履历可谓闪闪发光。
3月20日下午,清华五道口全球名师大讲堂座无虚席,很多人站在教室后方和两侧过道聆听了朱民带来的《关于充满挑战的新世界》的精彩演讲。
作为在国际金融组织任职的中国高管,朱民总是备受关注,但无论是面对国际还是国内媒体,朱民都非常低调。他只愿意谈论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国际金融方面的话题,而不愿意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他本人身上。
朱民对经济危机之后的全球金融治理框架有怎样的见解?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又有怎样的期许? “地震之后,地下深层结构也改变了”
经济危机后的新世界是什么样子?
朱民用了一个比喻,危机就像一场地震,地震过后,除了表面的地表现象发生了变化,地底下的深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全球经济金融深层次结构的变化给全球经济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更加联动使得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在加强,流动性紧张产生的市场波动都在不断地扩大,全球经济丢失了10%的GDP总量,也严重拉低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朱民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的实际增长水平比潜在增长水平低1.5%,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实际增长水平则比潜在增长水平低1%。
他介绍,总体来看,发达国家GDP增速每发生1%的下降,就会带动发展中国家0.4%的下降。而发展中国家GDP增速每发生1%的下降,也会带动发达国家0.2%的下降。
朱民分享了经济危机后全球以前没有发生过的四个新现象。
其一,贸易增长速度放慢,贸易增长速度通常都是GDP增长速度的一倍,在金融危机之前大概也要超出50%到60%。但2008年到2013年,这期间全球第一次贸易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为什么贸易会如此急剧地下跌?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也是世界经济学家正在研究的热点。
其二,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动速度也在急剧下降。金融危机以前,全球FDI占整个GDP的比重约5%,危机以后,2013年,全球的FDI只占到全球GDP的2.8%左右。一方面全球化在加速推进,全球化基本的标志是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但另一方面,现在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在下降,贸易流和资本流也在下降,与此同时因为IT信息技术,资金流动的速度加大,所以全球的关联度、互动度大大加强。这个两元悖论的实质是,实体意义上的全球化在下降,虚拟意义上的关联度在上升,而虚拟的关联度产生了比实体的贸易和资本流更大的金融和GDP的冲击。这是今天全球经济金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两元悖论,也是所有的宏观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其三,在货币政策方面,各国都面临两难处境,各国都在实行货币宽松政策,但该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效用正逐渐减小。这不能说是货币政策的失效,需要探讨的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有效。在经济增长太弱的情况下,总需求不足,还需要继续用宽松货币政策来支持总需求的刺激,但是只有总需求的政策没有供给方面的政策来做结构改变的话,这个总需求的政策不可持久。
“所以美联储为什么要退出货币宽松政策?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其货币宽松的边际效应已经很低了,而且他知道如果他的总供给的政策不改,很难实现他的既定目标。”朱民说,“这就需要在实施货币政策的同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和结构改革的重要性。”
其四,一个巨大的困惑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今天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但全球的劳动生产率却在下降。全世界的劳动生产率,美国、英国、中国,包括以高科技创新闻名的以色列,在过去三年的劳动力增长率水平为零,这是今天世界面临的最大的悖论,一个很大的争论。朱民指出,目前的GDP计算方法没法测出高科技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尤其是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难以测算。要更改GDP的侧重,也是现在世界经济学家们面对的复杂难题。 “你在什么地方不重要,你的实力最重要”
在结束了上述演讲之后,应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吴晓灵院长之邀,朱民匆匆转场赶到学院为这里的博士生们进行了一场闭门的“学贯中西、放眼全球”的职业生涯规划小型讲座。
无论朱民本人如何低调,对于他为什么会成功的追问一直都在。
有一个小故事体现了朱民几十年来对本专业的深入钻研。上世纪90年代,朱民从美国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公共行政管理硕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之后,国内有很多机构、部门请他去讲课。
讲课的内容五花八门,从宏观经济到世界经济甚至到农业领域。年轻的朱民无法回绝邀请他讲课的人,于是只能够自己补习农业知识,梳理逻辑后去讲课,居然还获得了不错的评价。但这之后,他决定不做“万金油”似的经济学家,而只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国际金融这一专业领域,并且一干就是20年。
在清华五道口全球名师大讲堂的讲座中,朱民一再告诉年轻人,“你在什么地方不重要,你的实力最重要” 。
“全球的关联性表明,今天的世界是连在一起的,你一定面临全世界的挑战,同样全世界是向你开放的。”朱民说,“每个人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对所有的年轻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从不会刻意地回忆起过去,但朱民是77级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他的身上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特有的烙印,比如坚持、刻苦和永不放弃的信念。
1977年12月,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据记载,1977年报考人数最终达到570多万,录取人数27.297万人,录取率仅为4.8%。
在早年的一个电视节目中,朱民曾经回忆起他当工人时的情景。16岁初中毕业后成绩很好的他被分配到工厂去当扛大包的装卸工人,有好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在白天满头大汗的扛大包后,晚上回家他还要拉一会儿小提琴,保持内心的追求和平静。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和逆境中永不放弃的决心让他坚持在那个看似没有未来的10年里一直读书和学习。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当年12月,570多万应考者涌进考场。这中间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不是靠着平时的积累和学习是绝不可能靠一个月的补习就在这场残酷的考试中脱颖而出。结果,朱民以数学满分、英语几乎满分的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后来又走出国门,开启了全然不同的人生。
一位参加了这次小型讲座的博士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一个令他非常受到触动的细节。一位博士向朱民提问如何才能像他一样成功时,朱民几次打断她,告诉她,在座的所有人都会比他更成功,不能以他为目标,而是要超越他,要有这个自信。
关键词:金融危机;保险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1-0057-04
一、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成员,包括美国国际集团(AIG)、德国安联(ALLIANZ)、瑞士再保险(SR)、FGIC、MBIA和AMBAC等在内的世界保险业巨头,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我国保险业作为开放力度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金融危机增加了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使我国保险业及保险监管机构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笔者对近几年中国保险行业的权威统计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几大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及目前保险市场的现状,总结出我国保险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表现。同时,结合海南省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海南省保险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几点对策建议。
二、我国保险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下滑较快
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主营业务造成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2007年第三季度到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保费收入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涨势惊人。但是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这种趋势出现了较大的改变。特别是到2008年第四季度,保费收入呈直线下滑趋势(见图1)。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经过一系列地传导后开始逐渐显现。
(二)投资收益大幅度下降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股市出现大幅度下跌,保险公司股票投资出现不同程度的浮亏,使得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增加,进而导致保险公司2008年净利润大幅减少。其中,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2008年投资收益同比下降69.6%;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同比下降60.92%;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投资受到重创,投资回报及投资业务净利润均有所下降,对富通股票投资计提减值准备227.9亿元。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2.4%,前三个季度平均收益率持续下降,仅为2.1%,股市下跌是导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
(三)退保风险不断加大
在美国保险行业遭遇金融危机后,退保现象普遍出现。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恐慌也传播到了中国。美国国际集团(AIG)遭受严重破产危险的第三天,尽管AIG的各个分部均承诺会保障客户保单,但香港、澳门等地仍有不少民众要求退保。从产品看,投连险存在着较大的退保风险。投连险是一种新形式的终身寿险产品,其集保障和投资于一体。在投资方面,保险公司运用投保人支付的保费进行投资,以获得收益。全球金融危机下,国内外股市普遍下跌,A股市场跌幅也很大。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未来投资收益预期降低,从而可能要求退保。
三、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现状
1950年7月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口分公司的成立拉开了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的序幕。[1]1979年9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口分公司再次在海口成立,到1987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南分公司下属的分支机构已达18个。在此期间,海南省保险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1987年全部业务的承保额已达46.8亿元,保费收入4634万元。1988年海南建省后,香港民安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相继在海南省设立了分公司。1996年8月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南省分公司分设成为财产和人寿两个保险公司。随后,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和天安保险公司相继进入了海南省保险市场。为了适应保险业发展的需要,1994年8月成立了海南省保险同业工会,1998年7月成立了海南省保险学会。2001年中国保监会海口特派员办事处(现已更名为中国保监会海南监管局)正式设立。
自2003年以来,海南省保费收入由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亿元(见表1)。截至2008年底,海南省共有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15家,下辖各类分支机构280家,省内保险公司总资产55.50亿元,比年初增长25.82%;各类专业保险中介机构41家;保险兼业机构1503家;保险营销员人数8265人,行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二)海南省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保费规模相对较小。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5个计划单列市排名中,海南省的保费规模仅高于宁夏和青海。而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保费规模过小,保险覆盖面不广,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这些都是海南省保险业面临的重大问题。[2]
2.保险业务发展不平衡。海南省有18个市县,但80%以上的保险业务集中在海口、三亚两个城市,其余16个市县的保险业务占比不到20%,而海南省80%的人口居住在海口三亚以外的地区。这样造成海南省其它地区保险的覆盖率非常低,严重阻碍了保险业的整体发展。[3]
3.保险营销员整体素质不高。在全国范围内,保险营销员的素质是一直是投保人重视的问题。海南省由于教育相对落后、人才培养缓慢,加上地方经济不够发达、吸引外来人才存在劣势等因素,导致海南省保险业人力资源匮乏、保险队伍的结构欠合理。同时,由于整个保险业市场不够规范,监督也不够严格,在保险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保险销售人员会通过误导、欺骗消费者来推销保险产品,以提高自己的业绩。
四、金融危机对海南省保险业的影响
(一)保费收入震荡下降
2008年,海南省的保费收入经过一段时间的震荡后,开始逐渐减少。2008年11、12月份,保费收入分别下降至17067.5万和19353万,与2007年同期相持平。海南省保费收入的减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保障产品的购买力下降。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引发出口受阻、失业率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对保险的需求同步降低。承保业务是保险公司的主营业务,经济衰退导致保险公司主营业务下滑的现象开始逐渐显现。金融危机下保障产品销量下滑以及资本市场的低迷,使得海南省各保险公司的总收益下降。
2.对理财产品投资期望降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保险业的投资回报率大幅度降低,分红、投连、万能等理财型产品的销售都受到了一定影响。2008年上半年股市由牛市转为熊市时,投连险、万能险、分红险在寿险新增保费中占到79%,但这是受2007年股指快速上涨惯性的影响所致。随后,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股市大跌,投资收益明显减少,各保险公司投连险账户大幅缩水,直接影响其销售情况,进而影响到万能、分红等理财产品。由于金融危机造成投资预期不确定,消费者开始倾向于购买国库券或者选择存银行等低风险的理财方式。
3.出口贸易减少引起对保险需求的降低。保险业起源于航运业,进出口贸易需求是促进国际航运业发展的关键。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服务,特别是海上运输保险是目前海南省财产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危机对海南省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欧美市场的需求降低,海南省纺织、汽车、服装、橡胶、海产品等产品的出口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进而使得对于海上保险的需求降低。如何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开发新产品等方式,有效降低因海上保险需求量下降带来的业务规模缩小,成为海南省保险业特别是财产险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4]
4.旅游业受损导致投保人数减少。海南省的保费收入较大部分来自于游客的旅游保险。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国内游客大幅度下降。经济不景气使得民众的可支配收入减少,加上对未来经济情况预期的不确定,更多潜在旅客选择不旅游或者推迟旅游计划,这对海南省保险业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图2中可以直观地看到金融危机对海南省保费收入的影响,与全国的保费收入情况相类似,人身险保费收入出现较明显下滑,财产险保费收入相对比较平稳。
(二)保费收入同比增幅放缓
2004-2005年,海南省的保费增长远慢于全国保费增幅的平均水平。从2006年开始,海南省保险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增长水平。但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南省保险业规模发展的增幅减慢,同比增长率再次低于全国水平(见图3)。
(三)居民对保险行业信心下滑
由于金融危机引起股市大幅下跌,直接导致保险公司的证券投资大幅受损,保险公司出现大额浮亏,这让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和盈利能力产生了质疑。特别是美国保险业集体受创,不少公司陷入危机甚至倒闭,更加重了海南省居民“保险公司不保险”的印象。
由于保险产品销售的特殊性和保险理赔手续复杂,加上一些营销人员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不少保险公司及人的声誉已经严重受损。此次保险公司普遍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保险公司形象受损加剧,进一步打击了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
五、海南省保险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一)稳健经营,注重主营业务
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保险业受到的影响之所以不如欧美国家严重,与我国保险业尚未放开投资海外金融衍生品的限制有直接关系。但是,金融危机也已经对我国保险业进行了深刻的风险警示。保险行业的本质是保障,该功能是其他金融工具无法代替的。保险公司继续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时,投资策略上应该更加的谨慎,强调保险投资策略的稳健性和安全性,而避免盲目的投资渠道多元化和海外扩张。
对于海南省的各大保险公司,由于资金量有限和国内总公司的限制,对外投资相对较少。且在全球经济动荡的条件下,“走出去”的设想也是不可取的。所以,海南省保险业应该牢牢抓住保险主营业务这条主线。
1.进一步开拓海南省农村保险市场。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应该开发适合海南省特殊经济情况的新险种,将保险业务向农村普及。保险公司应组织人员开展农村市场调查研究,根据当前农民需求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设计出适应农村个人和家庭购买的新险种,以确保产品适销对路,为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提供条件。针对当前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最关心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费及意外灾祸尽快设计农村版的养老金保险、疾病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婚嫁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系列险种。在费率厘定、保障范围等方面,力求贴近农民群众。在产品推广、保单设计方面力求通俗化,以通俗易懂、投保简单的产品为重点,方便农村消费者购买。
2.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传统的保险服务内容少、范围窄、手段单一,应该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范围,在服务方式与手段上积极由粗放式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变。进一步深入到行业内部的各个服务环节,在职权范围内改善和创新行业每个具体环节的服务功能。从印制投保建议书,到制定投保计划,到分析客户人险财保的综合实际情况,到实际落实投保,每个环节都要慎重考虑和精细设计。通过对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让保险行业真正得到投保人的好评。
3.加强宣传活动,树立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良好形象。一方面,要严厉打击保险业务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关注和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侵害消费者利益、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如销售误导、假冒保险名义进行非法集资或诈骗活动、伪造或者变造保单等。另一方面,要对于保险行业保障民生、分散风险的基本功能进行积极宣传。消除投资者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的误解和不信任,树立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4.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保险业务。一是通过立法推动旅游保险的发展。从国际经验看,商业保险手段是解决旅客出险后一系列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各国通行做法。海南省可以考虑用立法规定进岛旅客必须购买最低保额以上保险。二是在省政府的主导下,由旅游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和方案,并组织相关单位加以实施。三是保险公司应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保险产品。通过合理的设计,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并鼓励旅游保险多渠道销售,例如通过网络、电话等新型方式销售,通过旅行社销售,在机场、火车站、港口销售等。[5]
(二)加快发展保险业的信用评估体系
保险业的信用评估,是由具有国家主管部门认定资质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参照国际通行的评估标准,通过对影响保险公司信用状况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测算,来全面考察保险公司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综合能力和信任程度,并客观、公正地评定其信用等级的中介行为。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比较弱小,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而海南省的信用评估机构则是处于起步开始阶段,相比其他省份更为落后。需要在海南省建立保险信用评价体系,对保险主体合规经营、同业守信、真实透明、优质服务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借助社会信用评估力量,利用保险监管信息资料,准确分析投保人、保险人、中介人信用状况。同时,要强化失信惩戒机制,针对保险人和中介机构误导欺骗客户的行为,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同时,对于信用评估机构,也需要引入适当的竞争环境,促使信用评级机构真正做到对投资者负责,有效地预警系统性风险,成为金融市场风险控制的核心部门。[6]
(三)加强监管力度、改善监管质量
1.海南省保险监管机构应该加强监管力度,保持对保险业务的全面覆盖,不留空白。完善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对保险市场行为的检查力度,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加大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力度,完善保险市场风险防范的机制;推动保险经纪人提高技术水平,规范保险经纪行为;加大对保险市场中存在的弄虚作假和欺诈误导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对前台业务适度放松,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营造海南省保险业良好的环境。
2.加大保险监管机构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监管机构的管理水平,改善监管质量。随着保险业务日趋复杂化,保险产品种类日益多样化和保险市场的细分化,对保险监管机构的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将是较大的考验。海南省的保险监管机构应该建立全方位的自我培训机制,形成严肃的学习氛围。通过人才引进,较快的提高保险监管机构的管理和决策水平,并快速推进海南省保险监管的科学发展。
3.建立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导向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海南省保险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与此同时,矛盾也日益显现。随着投保者法律意识的增强,投诉逐年增加。保险监管机构应该及时倾听广大投保者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建立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导向的长效机制,着力保护好广大保险消费者利益。
(四)不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模式
从次贷到次债,从美国到全球,次贷利益关系链的形成及金融危机的演变与发展,暴露出美国金融保险业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其他国家追随美国模式、参与次贷利益分配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7]笔者认为海南省保险业的发展应当避免盲目追随发达国家的模式。
海南省保险业发展起点低、基础薄,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模式对于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海南省保险业在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不能将国外的理论、技术生搬硬套。一是要加大学习和研究的力度,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监管政策、产品服务、经营理念和技术等,也要弄清楚其内在弊端,采用扬弃的方式应用到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的实际中来。二是要充分尊重海南省的实际情况和保险市场的特殊环境,扬长避短,在学习借鉴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一套适合于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的先进模式。三是要积极引进并培养一大批适合海南省保险业发展情况的人才。通过人才战略,把整个海南省的保险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李汉尧.海南省保险业发展战略[J].保险研究,2005(8).
[2]王小平.2009年海南省保险工作会议新闻稿[EB/OL]. .
[3]王小平.2005年海南省保险工作的重点[J].海南金融,2005(4).
[4]徐美芳.次贷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和启示[J].上海保险,2008(8).
[5]王小平.发挥保险业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作用[Z].2008.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业;养老基金
一、美国养老保险计划的简单介绍
美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由国家通过税收筹资的基本养老基金、企业建立的以401(k)计划和个人退休帐户(IRAs)为主的职业养老金计划、个人养老储蓄以及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共同构成,这就是所谓的三支柱模式,被形象的称为三条腿的板凳。其中,美国国家养老金和企业职业年金两部分构成了绝大多数美国老人退休收入的主体。
1.国家基本养老计划
简称为OASDI方案,包括老年养老金、遗属养老金和伤残养老金三个部分,由国会立法强制实施,是美国最重要的收入保障项目。该制度是全国性的,覆盖了美国约96%的劳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联邦收入税、社会保障收入本身的课税、美国财政部的一般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收益等,账户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并依据社会保障法的规定进行运作,实行现收现付制。
2.企业职业养老计划
企业养老金计划比较复杂,包含了多种不同种类的养老金计划。其中,最主要、也最受欢迎的计划是401(k)计划和个人退休帐户(IRAs),共包含两种框架:一种为待遇确定型计划(DB),相对高度规制,由雇主支付;另一种为缴费确定型计划(DC),雇主和雇员都可以缴费。无论是DB型计划还是DC型计划,收入主要来自雇主、雇员缴费和投资收益。企业定期向该计划交纳资金,养老金管理机构通过基金投资行为对养老金进行保值增值,它没有固定利率,投保人的未来收益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
3.个人养老储蓄以及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
美国养老保障体系除了上面介绍的作为基石的OASDI和作为其重要补充的第二层次的雇主养老金计划,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构成了重要的第三层次。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是一个完全由个人决定是否愿意参加的养老金计划,它不属于企业养老金的范畴。在美国,个人退休储蓄与保险投资主要有两类:一是以退休养老为目的“退休储蓄账户”,这是一种税收优惠的退休储蓄计划,但该账户存款只能在你年老时方可提取;二是以家庭或个人为主体进行的保险投资,即向商业保险公司定期缴纳保费,购买人寿保险或养老保障。美国保险市场十分发达,国民保险意识较强,因此,美国人购买商业保险养老也是极流行的投资方式。
二、金融危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
1.对国家养老计划的影响
由于这部分覆盖面广,统筹层次高,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是美国社会保障养老金的第一支柱,而且基金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因为这部分资金是当期收缴当期利用的,对资金的保值增值要求不大,不必再资金市场上运行很久,更兼有强大的国家政策作为支撑和后盾,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由于其稳妥的投资策略,既没有投资股票市场,也没有投资于房地产,避免了这次由房地产市场下跌而引起连锁反应的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所以金融危机并未对这部分的资金产生较大的影响。
2.对企业职业养老计划的影响
债务是风险的源泉,次贷危机的一个简单而重要的解释就是:让不具备购房能力的人群购买了房产,而无法持续还贷就引爆了整个金融体系。如果承诺的养老金待遇无法实现,势必引起劳资冲突,而如果让不可能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付诸实施,则大量的养老金债务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危机的发端。对这部分的探讨主要从它的构成两大框架入手。
(1)对DB型养老金计划的影响
DB型计划预先确定雇员退休时的待遇水平,养老金资产的投资风险完全由雇主承担。DB型计划由养老金给付担保公司(PBGC)对员工的退休金待遇担保,在基金积累出现供款不足时保证员工的退休金安全。
参与DB型计划的员工退休待遇在员工加入公司时就已经确定,因而不会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二作为退休金给付来源之一的投资收益却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起起伏伏。要保证DB型养老金计划的稳定性就必须保证其资产与负债平衡,在投资收益不能完全满足养老金支付时由企业向其注资,避免出现融资缺口。
事实上,美国DB型养老金计划在2011年就已经出现财务危机,其后每年融资缺口不断扩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无疑造成了雪上加霜的后果,更加重DB型养老金计划的财务困境,使其供款充足率普遍下降。
对DB型养老金计划来说,收益率急剧下降对当期退休收入水平的影响不是很大,但资产价格答复下降不进讲恶化其财务支付能力,而且由于金融危机导致长期利益下降,必将导致其融资缺口不断扩大。
供款充足率的急剧下降和融资缺口的不断扩大,是的建立DB型养老金计划的美国企业面临维持计划的巨大压力。在金融危机中,一部分企业的养老金计划随着企业一起破产了,而对于那些没有破产的企业,也很可能采取裁员或者冻结年仅计划等措施。而这些措施都会对雇员的养老保障造成不利的影响。企业裁员风席卷各个行业,同时雇员的退休收入也是大幅度的缩水;企业申请破产后,只能由PBGC接管养老金计划,并给与员工相应的补偿。
“像南方证券和德隆案,每一个案例呈现的资本缺口都在10亿到100亿人民币,”吴敬琏强调,“资金黑洞说明,发生金融危机不是幻象,而是现实危险。”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多项指标都显示,中国经济已有过热之虞,许多经济学者,包括吴敬琏在内,都指出中国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能长期维持,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对外汇管制以及民间的高额储蓄率为金融安定提供了担保。但是这些因素很快就要消失。
到2006年,中国必须对外资银行开放,这使得过去垄断民间储蓄的国有银行,将面临外资争取民间存款的激烈挑战;此外,到2010年,中国人口结构将进入老龄化,整个社会不再能继续高额吸收民间存款,安定的因素不再,“金融危机很可能会发生”。吴敬琏观察。
为了解决问题,吴敬琏建议,必须加速银行系统改革,在原有国有银行改制之外,还必须加速创建民营银行,“用两条腿走路”。
吴敬琏比较,同样是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当初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改革过程中,都把心力放在国有企业改制上,但是花的力气大效果却不显著;中国相对成功的原因是同时也发展私有企业。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农村承包制后,已开始将心力放在非国有企业发展上。
哈佛大学一位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的学者指出,转型策略有两种,其一是发展私有企业,这部分效果证明较好,其二是将国有企业私有化,这部分效果一般都较差。
“当民间企业还未成长起来,就改制国有企业,则国有企业的股份不是卖出,而是送出,因为没有民间资本可以接手,因此造成利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上,就像俄罗斯,”吴敬琏进一步分析,“而且发展市场经济需要企业家,这种人必须在竞争环境中才能产生,需要民营企业竞争基础来培养。”
因此,“改革国有银行前,先引进民营银行,对外开放前,先对内开放”,吴敬琏建议,要防止发展民营银行过程的问题发生,而不是因为有问题而限制民营银行发展。
在银行之外,证券市场是下一个急需改革的行业。中国企业融资主要靠银行信用贷款,占整体企业融资的九成以上,证券融资占的比例则不到一成,与已开发国家的证券融资占整体融资超过五成以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细分中国的证券融资,其中股权融资比重较高,债券融资微不足道。吴敬琏指出,债券融资被视为国有企业筹资的渠道,由政府计划,作为证券融资之外的补充措施,民间企业搭不上这条渠道,这使得债券发行和交易在中国成为非市场化,存在不合理利益。
关键词:次贷危机;虚拟化;道德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自2007年5月爆发以来已经给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全球经济更是陷入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金融海啸的“破坏力”至今还未完全释放,全球经济衰退也远未见底。此外,美国应对金融海啸和防止经济衰退所采取的降息和弱势美元政策也给全球经济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和不确定性因素,甚至可能再次埋下未来危机的种子。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同,中国不但难以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而是遭受着巨大的损失和多方的压力。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学界和业界都在积极评估危机可能的影响和分析引发危机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引发了次贷危机,但从本质上分析,金融衍生化各环节中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行为才是引发危机的真正根源。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的常态。而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各层级市场参与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可以是某些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行为,也可以是某些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甚至可以是整个金融部门的道德风险行为。早在1998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krugman就指出正是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并提出了解释金融危机的第三代模型,分析了道德风险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一直以来,学术界关于金融市场道德风险问题的研究还只能算是零星而稀少,缺乏足够的关注。而次贷危机的爆发,可以理解为金融部门道德风险行为累积的又一次爆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源于金融中介道德风险行为的危机却是发生在号称金融体系最完善,金融市场最成熟,金融监管最严密,金融创新最活跃的美国。由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恶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了:随着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在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为市场增添了不少难以评估和预测的风险,这使得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风险管理并不是越来越清晰可控,而是变得越来越复杂而难以把握。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过度衍生化和虚拟化使得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实际上是加剧了,在监管水平没能跟上创新步伐的情况下,这又容易诱发市场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行为,引发金融危机。由此本文认为,正是过度的金融虚拟化和滞后的金融监管诱发了各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而引发危机的爆发。
一、次级抵押贷款的衍生化
从表面上看,次贷危机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是美元利率的走高刺破了美国房地产泡沫。我们知道:2001年以来,在美联储低利率政策下,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在国内和国际的流动性泛滥中不断走高,日益泡沫化。房地产泡沫的滋生和膨胀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也使得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1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
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级别:优级贷款、alt—a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其中,次级抵押贷款的对象为信用分数较差的个人,尤其是消费者信用评分(fico)分数低于620、月供占收入比例较高或信用记录欠佳以及那些首付低于20%的贷款人,而在以往,这些贷款人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获得住房抵押贷款的。但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中介机构“证券化”的金融创新,催生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这一高风险的信贷品种。2000年以来,次级抵押贷款在美国增长迅速,在全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的比例达到12%,约12000亿美元。
2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和进一步衍生化
与优质贷款相比,次级抵押贷款收益率高、风险大,也缺乏足够的流动性。但如果将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并进行出售则可以起到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的作用。当次级抵押贷款经由证券化形成mbs进而出售给市场投资者时,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房屋抵押贷款机构可以提前收回现金流,而与该mbs相关的抵押资产池的所有收益和风险都转移给市场投资者。但由于次级抵押贷款信用较差,其证券化后的证券品种很难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这会限制共同基金、保险基金等偏好固定收益类证券产品的机构投资者对其进行购买。为了提高次级抵押贷款mbs的信用等级,房屋抵押贷款机构在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帮助下,将次级抵押贷款重新打包,成为发行的资产支持型抵押债务权益(abs cdos)的抵押品。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将次级抵押贷款进行再证券化(进一步虚拟化),形成资产支持债券型抵押债务权益(abs cdos)。标准普尔和穆迪等信用评级公司再根据贷款人的资质、获得现金流和承担违约损失顺序的先后将不同按揭产品cdos进行评级划分:aaa级的为优先级(senior class),aa和a级的为中间级(mezzanine class),其它更低的bbb到b级为低层级(subordinate class),而另有平均仅约5%债权为无评级的最低的权益级(equity class),用来最先承受违约损失(first loss piece)。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分割后再分割的“金融创新”甚至还可能不止一次,于是就创造出了cd02,cd03,…cdon这样的多层衍生产品。通过上述巧妙的金融创新过程,抵押贷款公司可以迅速回收现金流,而次级贷款的风险则被分摊到购买各级cdo的投资者身上。
3 次级贷款的证券化反过来加剧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
正如我们上文所分析的,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催生了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衍生品的繁荣。而次级抵押贷款、房屋按揭抵押支持债券(mbs)和资产支持型抵押债务权益(abs cdos)等信贷金融创新产品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房价的非理性上涨,但显然,这种利用金融信贷创新导致房价上涨脱离了美国实际居民消费能力的基本面支持。而在房价上升周期内,次级抵押贷款的隐患也被市场大大的低估,随着美国利率在2005年后不断走高,美国房地产价格终于在2006年见顶并开始回落。而随着房价的下跌和违约率的上升,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房屋被收回(foreclosure)后推入市场再销售,增大了供给;另一方面,由于信贷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大增、流动性骤降,导致各类按揭贷款和证券化发行活动陷于停止,这又大大地减少了市场的需求,供求关系的逆转进一步加速了房价的下跌。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整个按揭信贷和资产支持证券市场陷入混乱和流动性枯竭,次贷危机爆发并愈演愈烈。
二、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化过程中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
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层层衍生化是一个复杂的金融创新过程,需要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参与:抵押贷款机构发放次级贷款,投资银行进行次级贷款的“包装”和承销,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各类金融中介彼此分工且相互合作,每个环节他们都收取相应的佣金和费用,但显然没有哪一个金融中介对整个衍生化过程的风险控制负责。在次级抵押贷款的衍生化链条上,作为理性经济人,每类市场主体所追求的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道德风险问题。而这些道德风险行为的叠加则引起整个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风险积累和风险放大,最后导致危机的爆发。
1 贷款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
通过证券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层层叠加的衍生化,按揭贷款的最终的信用风险不再由次级按揭贷款机构承担,而是由购买各级cdo的投资者承担。在过去没有“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的日子里,贷款机构非常关注贷款的质量、借款者的财务状况并与借款者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审慎可以有效地减少这个市场的整体信用风险。而现在由于证券化而带来的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贷款机构就不再那么在意借款者将来是否能够按时还款。贷款机构过去以收取贷款利息为主,而现在则依靠回收贷款的初始费用及在二级市场销售贷款来获取利润;这个市场另一重要的参与者——按揭经纪人赚取的佣金及费用,他们更多考虑的是贷款利率、种类、规模,而不是贷款的逾期率和违约率①。
事实上,资产证券化不仅为抵押贷款机构提供了冒险的动机,也为抵押贷款机构提供了冒险的能力。抵押贷款机构通过发行mbs、abs、cdo等一系列证券化产品,将风险通转移给投资者,贷款占用的资本得到释放,回收的资金可以继续进行放贷,这相当于在同样的风险准备金和自有资本下,贷款机构可以提供更多的贷款。随着贷款机构流动性的增强,传统模式下更多原本不可能得到贷款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客户也成为了重要的贷款对象。
2 投资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是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和进一步衍生化的主要设计者,他们帮助贷款机构将流动性弱的次级按揭贷款包装成mbs(抵押担保证券)以增加流动性。但以次级按揭贷款为抵押品的mbs债券评级还达不到最低投资等级bbb,于是投资银行又将mbs债券按照可能出现违约的几率分割成不同等级,打包成cdo(债务抵押凭证),某些cdo甚至可以获得与美国政府证券评级相同的aaa评级。需要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但不管其评级有多高,其原生产品的高风险都并没有消除,只是被转嫁和分散了。
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不断创造出更多、更复杂的衍生产品。其中许多cdo债券的日常交易量都很小,有些甚至是他们为某些客户量身定制的,所以其流动性极差,其定价必须依靠于复杂的数学模型和主观假设,这便进一步引入了模型风险和主观判断风险。特别地,当市场出现恐慌时,这些极度缺乏流动性的产品更容易出现单边行情,价格便会出现暴跌。这一切都为日后的危机爆发和恶化埋下伏笔。
3 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
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层层衍生化使得信用关系高度复杂化,对于众多的投资者(包括部分机构投资者)而言,很难理清各类金融产品之间的关系,信息不对称伴随着金融虚拟化链条的延伸而变得更为严重,这就导致金融产品定价更加依赖于信用评级机构。而对于信用评级机构而言,它们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利益诱惑:一般来说,评级机构会对每笔业务收取约7个基点的评估费。而且要指出的是:信用评级机构不仅评估信用风险,而且还参与这一结构性融资产品的构建过程。一般来讲,发行方会征求信用评级机构的建议或者至少能运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模型进行预构建(pre—structure)。这意味着信用评级公司一方面收取咨询手续费,另一方面又对这些产品进行评级,显然存在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很难保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有资料显示:评级机构90%的收入来自发行方支付的评级费用,美国三大评级公司对结构性融资产品的评级明显高于传统的公司评级。从爆出的越来越大的次按相关损失和计提中看,评级机构对这些衍生信贷产品的评级模型和标准存在着重大偏差,对于同一个产品,不但这些机构彼此之间存在的重大的评级差异,甚至这些机构内部不同部门给出的评级结果也是各不相同。
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标准普尔和穆迪等评级机构备受质疑,有学者认为正是这些评级机构使得次贷危机恶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评级机构给予了次贷相关债券高信用评级,使得这些债券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市场上销售;次贷危机爆发后,这些曾经的高评级债券价值大幅缩水,评级机构不得不迅速调低评级,而当原本所依赖的评级被不断大幅调降,信用评级体系本身的信用也趋于崩溃,而投资者又缺乏对自身投资的这些创新产品的了解,因而产生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导致了价格更深的下跌,甚至是无市场价格可询的。显然,就在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和评级公司赚取不菲利润的同时,风险却在市场中累积起来,并由整个市场承担。
三、金融衍生化过程中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
由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市场中介的道德风险行为充斥着次级抵押贷款的各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整个次级贷款证券化和衍生化过程中,真正受益人是诸如发行商和承销商这些收取佣金的中间人(middleman)。这也是这些投资银行、贷款机构乐此不疲地创造各种结构性金融产品的真正利益驱动所在。严格地讲,评级机构和政府也是这样的中间人。评级机构收取平均7个基点的评估费,而政府则获得大量的房产交易税以及跟随房价上涨的物业税,就这点而言,这场危机的爆发是美国“系统性金融共谋共犯”的恶果(白钦先,2008)。一个由中间人利益推动而产生的泡沫房市的破灭,遭受损失的却是普通的购房者和信贷债券市场投资人。
1 金融衍生化加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从本质上讲,各类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行为源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当然,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存在,从事交易活动的市场主体对交易对象以及环境状态的认识是很难相同的,信息不对称是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但过度的模型化和衍生化则人为地加剧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我们知道,在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化过程中,涉及到对抵押贷款池进行复杂的切分,并且只能用金融计算模型来估计未来cdos债券的现金流状况,而模型之复杂、评估之繁琐使得即便同为专业机构的贷款机构和投资银行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他们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诱发信息占优一方的道德风险行为。随着新产品一层层被衍生出来,原生产品的高风险并没有被消除,反而不断积累和放大。随着衍生产品创新链的不断延伸,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最终的投资者与最初的次级抵押贷款人问的“距离”也越拉越远,信息不对称程度越来越大,从而无法有效地对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
投资者在市场上交易着诸如“mbs”、“cdo”、“cds”的金融衍生品,但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并不清楚 他们所交易的产品究竟是基于何物,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被创造出来的,更不清楚次级抵押贷款本身存在的缺陷,因而根本不可能正确评估其中存在的风险。个人投资者是这样,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借助信用评级机构的专业意见,但正如我们上文所分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评级机构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中容易丧失客观独立性立场,降低评级标准,而这一切的最终后果,就是将次级贷款的风险转嫁给整个衍生化链条中处于最底层的信息弱势群体——各种“mbs”、“cdo”、“cds”的投资者。
2 金融创新、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衍生化所引发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加剧为那些积极推进证券化、衍生化的金融中介提供了道德风险行为的空间;而金融中介道德风险行为的加剧和叠加则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事实上,由于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行为引发的金融危机并非在这次的次贷危机中才凸显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体持续的高通胀、高利率,利率汇率的频繁波动,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同时也给国际金融市场上资金借贷双方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也在这一时期,各国放松本国的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机构开始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以满足自身和客户的风险管理需求。随着金融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也呈现出日益模型化、工程化、衍生化的趋势。但正如我们上文所分析的,金融创新在市场信息不对称且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容易诱发金融从业人员、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业三个层面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危机从本质上讲也是由于储贷协会这一类型的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行为而引发的——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容易使存款人放松了对储贷协会的监督,另一方面也诱发了储贷协会本身的冒险行为,最终引发储贷危机的爆发。与这次的次贷危机不同,储贷危机是属于金融中介这一层面的危机,集中爆发于储蓄贷款协会和商业银行这两类金融中介,危机的影响也仅限于美国本土。但同样由于道德风险引发的次贷危机,则是一场金融市场层面上的危机,波及抵押贷款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评级机构以及各类机构投资者等金融中介,并伴随着金融全球化浪潮,将危机传递至国外,造成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而我们中国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3 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步伐导致金融中介道德风险行为失控
随着金融虚拟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众多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理论上讲,证券化和衍生化可以将风险转移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但风险只是被转移或者被分散,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正如我们上文所一再强调的,资产证券化和衍生化所形成的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机制加剧了抵押贷款机构的道德风险,次级贷款层层衍生化后带来的市场流动性模糊了风险承担主体的界限。而正是通过这种证券化和层层衍生化,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可以迅速在各个市场和各类型金融中介中传递,使其更具破坏性。在衍生化的各个环节中,抵押贷款机构和投资银行之间、投资银行和评级机构之间、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等,每个市场主体都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每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道德风险行为而得不到有效地制约和监控。没有哪个市场主体有激励且有能力对整个衍生化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管,而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却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金融创新已经超越了他们的监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风险不断积累,危机的爆发只需要一个导火索和一点火花。
四、结论和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保险公司;融资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还在继续蔓延。受到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全球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作为新兴市场中耀眼的明星,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态势,随着未来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不断落实,相信中国经济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依然是可以期待的。
但即使如此,作为风口浪尖的国内金融企业,其受到的影响依然让人倍加关注。从保险行业看,在此次金融危机形成中,保险业持有次级债券的19%,深嵌次贷的利益关系链中,是次级债券的重要投资者之一;保险业为次级抵押贷款提供保险,增强了放贷机构的信心;此外,保险业还为次级债券提供了单一风险保险、信用违约掉期(CDS)等信用担保产品,大大提高了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因此,可以说保险业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推波助澜者,同时也遭受了重大损失。
中国国内的保险公司,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其影响却不能忽视。2008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为9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是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8年末,保险业总资产3.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3%。而在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却是投资收益率的显著下降。随着资本市场的高位跳水,整整一年的熊市让保险公司风光不在。2007年保险业整体投资收益率达到10.9%,而2008年估计保险业投资收益率不会超过5%。如果按照投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80%来计算,那么2008年全行业的整体投资回报减少了接近1200亿元。这对保险行业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不加,直接的影响就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做大做强”的能力。作为典型的金融企业,保险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雄厚的资本金。对资本的持续需求,是整个行业特别是部分中小保险公司的在企业发展初期的典型特征,因为资本金与其偿付能力息息相关,而偿付能力的充足与否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可以说很多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总是在忙着干两件事情,一是发展业务,二是补充资本。一般来说,保险公司补充资本金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新股上市或者增发;二是通过原有股东持续增资;三是通过私募方式融资;四是发行次级定期债务。金融危机对这四种融资方式均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一、上市融资方式
从市场情况分析,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上证综指从2007年10月最高点6124点一路下行到08年底的1820点,跌幅深达70%。从2006年以来火爆的IPO,随着市场转冷也风光不在。07年全年公开发行的股票为299只,其中增发178只,新股121只,累计募集资金7875.3亿元。而08年全年公开发行的股票为212只,其中增发135只,新股77只,累计募集资金3765.7亿元,募集额度明显减少,同比下降超过50%。尤其是08年下半年以来,IP0几乎停顿,高达几百家公司的上市申请在等候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批。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一方面获得上市批准很难,另一方面整体估值降低也不利于企业获得满意的价格,增发同样困难重重。从保险行业来说,目前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屈指可数,仅有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三家公司。2007年10月,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市盈率曾一度高达75倍和144倍,而到2008年8月,这两家公司的市盈率则分别下降到25倍和20倍。
从中小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看,能够满足IPO要求的公司并不多。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规定,发行人应当符合“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的条件,而国内众多的中小保险公司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能够符合如此严格的财务指标的公司屈指可数。因此通过上市来达到融资的目的,对中小保险公司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并不可行。
二、原股东增资方式
目前中国的保险公司股东基本来自国内的大企业和国外知名的金融及保险公司,即使是已经上市的人保财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除去流通股外,占股份比例绝大多数的仍然是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是盈利周期较长,财产险一般需要4-5年才能获得盈利,人寿保险需要7-8年才能扭亏为盈。原始股东在获得盈利之前持续注资的意愿有限。而这场金融危机中,其中的某些企业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中国设立保险机构的外资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的规定,应该符合:(1)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2)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3)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50亿美元等要求。也就意味着这些已经在中国拥有保险业务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国际知名,历史悠久的金融企业,而这些企业中的相当部分在这场危机中同样无法幸免。
三、私募方式融资
国内保险公司私募的对象,除去国内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外,就是国际金融机构。从私募对象看,在目前的危机中,国际金融机构能够保全自身已属很不容易,对外投资的意愿大大降低,同时即使有少数依然抱有对外投资意愿的机构,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大大降低。这是因为即使是私募融资,一般也会参照可比上市公司的估值倍数来衡量购买价格。在这一点上,公开市场和私募是同起同落的。
四、发行次级定期债务
按照市总工会下发的20__年第一季度信息调研提纲的通知,__县总工会党组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人员下企业,入厂矿,进车间,与企业负责人、车间及一线工人座谈,对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企业及政府采取对策进行座谈了解。
一、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__县所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企业面临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县内传统产业影响最大,外来企业,民营企业受影响也不小。因资金、原料、成本、市场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受到影响的程度不一样,重晶石企业受重创,化工、食品加工企业受一定影响。
1、重晶石企业。重晶石是__县的拳头产业,也是全国储藏量最大的地区。前几年主要是向外出口初级原始材料。近几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疲软,价格波动。特别是20__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重晶石企业大都处在停产状况。__县重晶石公司原有职工八十多人,去年只剩经理和财会人员四人值班,企业全部停产。县清发矿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企业,十多年来,发展迅速,效率很好,20__年来也处于停产状况。兄弟矿业、宏易矿业、林辰矿业等十来家重晶石企业已是门庭冷落,人去空空。我们调研人员到__最集中的矿区贡溪乡、扶罗镇、李树乡原来那种热火朝天的矿区景象再也没有了。县重晶石总公司原来人来人往的外来客商也一去不返。粗放型生产企业面临严重考验。
2、化工企业。__的重晶石资源丰富,近十年来,以重晶石为原材料的化工企业应运而生,特别是外来企业接踵而来,化工企业蒸蒸日上。红星集团、南天硅、新中化工、、秦箭炉料、晶鑫炉料等大批外来企业私营企业来到__投资建厂,他们来到__创业也吸收了大批的本地农民工,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机会。红星集团投资上亿元在__工业园区发展,安排农民工四百多人。虽然他们看准了__该项目的发展前景,对在__投资信心百倍,但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企业因为把握不准市场,原材料波动,产品销售不畅,如果再进入资金投入增加了他们的顾虑。全年处与开开停停,企业老板思想压力不断加大,企业效率受到影响。据调查统计全县农民工到化工企业从业的目前半失业人员达800多人。
2、食品加工。__是__黄牛主产区,__黄牛以肉鲜味美而响亮全国。__以__黄牛为原材料的肉业产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十多家牛肉加工企业在牛业上做文章。嘉信食品,老蔡牛肉走俏全国。正因为__占有本地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声誉,牛业发展从原料到加工到深加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以及充足的货源供应,另外__牛肉这几年已经走出了__,外来客商前来定货增多,20__年上半年影响不是很明显。下半年后,由于金融危机越来越影响到内陆地区,食品加工类企业消费市场萎缩,居民购买力下降,企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嘉信食品下半年减少定单近三成,老蔡牛肉也减少定单近两成。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20__年春节牛肉企业现状有所好转出口外调上升。
3、招商引资。此次金融危机对__县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影响不太明显。教师新村,梅林新村,紫竹名城等几家外来投资房地产企业明显放慢的建设速度,他们加大了对风险的评估。但县内买房的积极性没减,20__年在建的900多套房子保持原来价格也基本售完。投资上亿的柏树林食品工业园项目顺利推进,前锋工业园建设进展步伐加快,投资两个多亿建设金橘名城的湘邵房地产有限公司12月征地兑现已经完成。外来客商对__投资信心在增加,只是投资者放慢步伐等待发展时机。
二、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目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制约企业正常经营发展的瓶颈很多。主要有:一是原材料价跌过快。去年及上半年原材料价格猛涨,下半年价格猛跌,原材料价格波动大而不稳带来连锁效应,产品价格严重下降,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过高,负债经营,加之很多供货企业停产、破产,导致企业举步维坚举、生产困难。二是市场萎缩低迷。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用货企业限产、停产、及至破产,造成市场萎缩,产品无法销售。同时,不少加工类企业工艺简单、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额低,销售途径狭窄,无法在短时间内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很难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立足。三是资金不足。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降低了银行贷款利率,调增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但是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信心不足,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加紧收缩银根,对中小企业实行“限贷”、“惜贷”、甚至停贷。。四是企业规模小,处在产业链的底端,抗风险能力弱。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带来了产品的快速降价,很多产品卖不出去,库存压力加大,企业维持艰难。五是企业基础管理缺失和弱化。不少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管理体制比较混乱,人员比较复杂,不具备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能推行流程优化、效率明显、节约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三、企业采取的应对措
施
金融危机对于__的发展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我们要理清工作思路,既要准确分析把握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要抓住国内外经济形势呈现的发展机遇,趋利避害,促进__建设平稳发展。目前,针对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增大政府的投资来发挥带动作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并且提出了放宽金融政策、鼓励出口创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等10项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对__企业发展又是一个良好的机遇。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企业自身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
一是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二是回笼资金,抓基础建设。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一方面利用这个时间,企业集中精力追缴货款,清理外债,回笼资金,为下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适时进行厂区的内部建设。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针对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利用这些企业周转资金和市场订单,凭借开发区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实现两者的“嫁接”,争取这些企业来开发区投资发展。对一些在招商活动中已签约项目处于观望状态,我们采取超常规措施,对于在谈和已签约项目,抓牢线索,紧盯不放,力争使项目早日开工建设,达产达效。
四是抓住政府对企业扶持政策的机遇。__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__侗族自治县加快经济发展四十条”和“补充规定十八条”,对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税费政策,服务政策以及积极协调和鼓励信贷支持,执行宽松优惠的税费政策,实行临时优惠电价,鼓励投资引资实施工业项目,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服务和扶持力度等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积极支持企业的具体措施,县内各企业充分利用政府政策支持契机,发展企业,构造抵御金融危机的防火墙。
四、建议
摘要:自2007年以来,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寿险公司造成巨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各方面影响,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寿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寿险公司;影响;应对策略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认清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影响,不仅能够更好的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而且有利于中国寿险公司在剧烈变化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影响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重创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将触角伸向了保险行业。尽管中国寿险公司在国家政策壁垒的保护下,没有出现由于直接投资金融衍生品而带来的财务危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相对较小,但这对于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中国保险业来说,依然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当前,中国保险公司受到了以下四方面影响。
1.企业净利润大幅下滑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投资市场疲软造成中国各寿险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上市公司2009年一季度季报披露,中国人寿实现净利润53.87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4.74亿元增长了55%;中国平安实现净利润15.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66.4%;中国太平洋实现净利润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88.88%.
2.营业收入稳步提升
寿险公司积极调整了业务结构,使保险业务收入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人寿原保险合同保费达到2955.91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50.34%。中国平安寿险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11.78亿元,同比增长27.79%。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达660.92亿元,较上年增加30.39%。
3.大多数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依然充足
收到中国资产市场的负面影响,中国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是均高于保监会的相关规定。截至2008年末,中国人数寿险业合计偿付能力溢额1141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310%。平安保险公司集团偿付能力充足率为308%,较2007年的486.7%出现明显下滑,其寿险偿付能力在180%以上。太保人寿保险业务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较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
4.调整资产结构,加强实现风险管理
面对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政策调整,中国保险业迅速做出反应,在风险控制和资产管理方面取得较好成效。面对不利的投资环境,大多数寿险公司一致的举措都是积极进行投资结构调整,如进一步加大债券类投资占比和固定存款投资占比,并缩减了投资风险较大的权益类投资占比,如下表所示。
二、中国寿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由于政策壁垒等原因是中国寿险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直接受损情况不大,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势必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寿险公司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寿险公司经营理念
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寿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缺乏足够认识,超范围、超比例投资时有发生。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寿险公司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是一次难得的风险教育机会。中国寿险公司应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强调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注重承保和投资的共同盈利。
2.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提前进行风险防范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为确保寿险业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健性,中国寿险公司需要关注宏观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加强对经济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关注对保险业产生突出影响的领域,有准备地化解因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可能给寿险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
3.加强银行合作
2008年以来证券市场出现大幅度震荡,不断走低,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因此发生了变化。银行受到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适当减少贷款业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中间业务。中国寿险公司应该抓住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机会,发挥银行的品牌优势和寿险的保障与投资功能,有利于扩大寿险产品的销售份额。
4.发展保障型产品
近年来,寿险行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保障功能发挥不足、业务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型产品占比过高等问题。在现今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背景下,保障型保险产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应加大保障型产品的发展力度。
5.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
寿险产品对销售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其具备基本的保险知识和营销技巧,还要有法律、金融等相关知识。要根据当前实际,探索营销员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寿险销售资格制度,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封闭式基金 开放式基金
一、引言
近年来,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就投资绩效而言,基金的表现并非尽如人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在我国,中小投资者占投资者的绝大部分,他们的决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发展状况,而他们又以弱势人群的姿态出现,其决策行为的非理性严重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因此,仅借助现代金融学的方法无法正确分析我国证券市场,我们应充分重视行为金融学这一新兴理论方法,利用它来发展、完善现代金融学,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的证券市场。本文拟结合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对基金的异常现象进行初步探讨。
二、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和开放式基金“赎回困惑”
根据基金单位是否可增加或赎回,可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是相对于开放式基金而言的,是指基金规模在发行前已确定,在发行完毕后和规定的期限内,基金规模固定不变的投资基金。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规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时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发行新份额或被投资人赎回的投资基金。
由于封闭式基金的市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所以它的市场价格可能高于基金资产净值产生溢价,也可能低于基金资产净值产生折价。相对开放式基金而言,封闭式基金不需要随时面对可能的赎回,可以投资流动性低而收益高的资产,所以从理论上讲,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应该高于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曾经是我国基金业的领头羊和起步的基础, 凭借其专家理财风险控制等优势,深受投资者的青睐。近年来,由于其过高的折价率, 封闭式基金成了投资者望而却步的泥潭, 市场上不断发出要求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的呼声。
开放式基金不上市交易,基金规模不固定,基金单位可随时向投资者出售和赎回,目前在银行柜台上买卖的都是开放式基金,交易价格根据基金净值成交。从理论上说,开放式基金相对于封闭式基金的一个重要的优越机制,就是开放式基金赋予了投资者按基金净值买卖基金的权力,通过申购赎回产生的“优胜劣汰”机制,从本质上促进了基金业整体的健康发展,从而也从根本上对整个证券市场起了重要的稳定作用。然而在我国,投资者的申购赎回行为却并没有表现为“优胜劣汰”机制,在整体基金净值上升的时候,发生大面积赎回,投资者为了不失去获利的机会而争相赎回,由于其规模巨大,这样就必然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性。在具体各基金上,绩效更好的基金面临的赎回压力更大。同时,当基金遭遇大规模不可预见的赎回时,基金必须保留大量现金来应付赎回,甚至不得不在低价位卖出基金资产,造成基金净值的损失。
近二十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异象。在基金市场上,这些异象包括: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现象”;开放式基金的“赎回困惑”。在股票市场上,这些异象包括:股票长期投资的收益率溢价;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与股价泡沫;股价对市场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等等。这表明,基于理性投资者假设的有效市场假说存在着内在缺陷。以耶鲁大学的席勒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
三、行为金融学对基金异常现象解释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行为金融学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投资者不能理性、无偏地反映信息。由于认知偏差的存在,投资者不能客观、公正、无偏地加工信息; 投资者不是同质的。投资者由于个性气质和特质不同,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假设理性投资者不能补偿非理性投资者的特殊行为,这就意味着非理性预期或者特殊偏好将会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投资者的风险态度不是一致的,不是要么保守、要么冒险, 而是可以同时兼有冒险和保守两种心理特征;市场并不是有效的, 市场中资产的价格也不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认为,资产的价格不仅仅由资产的内在价值决定,还由投资者的心理、情感等因素决定,这些因素在投资决策的制定以及资产定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行为金融学对期望理论的解释
期望理论对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的解释。行为金融学的“期望理论”把效用定义在损益上,而非最终财富基础上;其次,期望理论中价值函数凹于收益凸于损失,这表明投资者对于损失的灵敏性更大,投资者对于赢利和亏损的心理态度和风险承受能力是不对称的。当所投资的证券处于赢利状态时,财富给投资者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卖出证券的期望效用大于继续持有证券,投资者倾向于卖出证券,从而表现为风险回避。而当证券处于亏损状态时,亏损带来的负的边际效用递减(绝对值增大),持有证券的期望效用大于卖出证券,投资者倾向于持有证券,从而表现为风险偏好。
(二)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情绪理论的解释
(1)因为投资者情绪和噪声交易者风险的存在, 持有封闭式基金的风险大于直接持有基金投资组合的风险, 并且这一风险是系统性的, 因此, 投资者对所持有的基金份额的资产收益率的要求平均来说要高于直接购买基金投资组合内资产的收益率。这就意味着基金必须以低于其资产净值的价格(即折价)来吸引投资者持有其份额。在这种情况下, 不需要假设投资者对基金的态度通常是悲观的, 折价状态仅仅是由于持有基金比持有基金的投资组合有更大的风险。这种观点解释了封闭式基金之谜的主要现象--基金在大部分时间内折价交易;(2)在封闭式基金发行之时, 由于发行者的推介努力, 或者由于市场中的投资产品结构短缺和投资者的初始申购热情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者可能会对基金资产组合信息和基金本身显示出乐观的情绪, 使得初始交易溢价进行;(3)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水平随投资者对基金未来收益水平预期的情绪变动而波动, 而且基金折价水平的变动应是随机的。因为, 如果基金的折价水平是连续的, 买人基金并卖出基金所持有投资组合资产的套利交易将会成为无风险套利, 并且折价会因这种套利而消失;(4)当封闭式基金对外宣布合约期满并将以资产净值赎回基金时, 投资者不再担心噪声交易者情感的变化, 也就不再要求对风险的补偿。
。(三)行为金融学对噪音交易者风险的解释
“噪音交易者风险”的存在,对我国开放式基金异常赎回的解释。从我国开放式基金实证分析结果来看,高比例的赎回率是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存在的非理性现象。由于非理易者的存在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任何交易者都有可能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与价值无关;或者,某些交易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可能无法识别其真伪而受到影响。由于非理易者能够在市场中生存,产生在噪音信息基础上的噪音交易也将大量存在于市场交易之中。对噪声交易者风险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实中许多套利者是短视的而非有长远视野的。这是由于许多套利者(职业资产组合经理人)不是管理自有资金,与投资者之间是委托关系。委托的特征致使缺乏专业知识去评价套利者策略的投资者,可能简单地基于套利者的回报来评价他。如果套利者策略在短期内导致了损失,投资者可能认为他不称职而撤资。套利者远远不能等到短期损失过去,而此时可能恰是投资机会最吸引人之时,他可能被迫过早地变现,这种过早变现的担心使他只会做出短期行为。因此,基金投资者往往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赢利,造成不正常赎回。
(四)行为金融学对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的解释
认知与行为偏差中的“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对我国开放式基金异常赎回的解释。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从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可以看出,开放式基金的盈利主要是由股市的上涨所带来的,而牛市往往导致了更多的“过度自信”,人们更多地倾向于亲自投身股市,同时通过赎回开放式基金来获得更多的可利用资金。投资者由于过度自信,坚信他们掌握了进行投机易的必要信息,并过分相信自己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因而可能导致过度频繁交易的产生,这样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又常常会引起众多的投资者跟随和模仿,即产生所谓的“羊群效应”,是指开放式基金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受到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投资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的产生是通过基金经理人传递的。
四、结论及展望
我国的投资者结构以中小个人投资者为主,投资者的非理性特征非常明显,因此,要规范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首先要注意研究他们的行为特征。迄今为止,中国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与波动莫不与缺乏一个理性的投资者群有关,所以同传统的金融学的解释相比,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更合理、更完整地解释我国基金异常的现象。针对目前我国基金市场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教育,其涵义是通过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增加投资者的知识存量,减少中小投资者非理性的行为特征,其目标是构建证券市场的理性的微观基础。与此同时,应抓紧时间完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加快建立行业内监管体制,完善投资基金的信息披露制度,切实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减少市场上的“噪音”,给投资者以真实的参考信息,引导基金业以及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大海, 郑王愕. 封闭型基金折价之谜研究述评[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47-51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寿险公司;影响;应对策略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认清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影响,不仅能够更好的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而且有利于中国寿险公司在剧烈变化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影响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重创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将触角伸向了保险行业。尽管中国寿险公司在国家政策壁垒的保护下,没有出现由于直接投资金融衍生品而带来的财务危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相对较小,但这对于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中国保险业来说,依然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当前,中国保险公司受到了以下四方面影响。
1.企业净利润大幅下滑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投资市场疲软造成中国各寿险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上市公司2009年一季度季报披露,中国人寿实现净利润53.87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4.74亿元增长了55%;中国平安实现净利润15.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66.4%;中国太平洋实现净利润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88.88%.
2.营业收入稳步提升
寿险公司积极调整了业务结构,使保险业务收入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人寿原保险合同保费达到2955.91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50.34%。中国平安寿险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11.78亿元,同比增长27.79%。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达660.92亿元,较上年增加30.39%。
3.大多数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依然充足
收到中国资产市场的负面影响,中国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是均高于保监会的相关规定。截至2008年末,中国人数寿险业合计偿付能力溢额1141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310%。平安保险公司集团偿付能力充足率为308%,较2007年的486.7%出现明显下滑,其寿险偿付能力在180%以上。太保人寿保险业务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较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
4.调整资产结构,加强实现风险管理
面对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政策调整,中国保险业迅速做出反应,在风险控制和资产管理方面取得较好成效。面对不利的投资环境,大多数寿险公司一致的举措都是积极进行投资结构调整,如进一步加大债券类投资占比和固定存款投资占比,并缩减了投资风险较大的权益类投资占比,如下表所示。
二、中国寿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由于政策壁垒等原因是中国寿险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直接受损情况不大,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势必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寿险公司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寿险公司经营理念
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寿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缺乏足够认识,超范围、超比例投资时有发生。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寿险公司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是一次难得的风险教育机会。中国寿险公司应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强调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注重承保和投资的共同盈利。
2.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提前进行风险防范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为确保寿险业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健性,中国寿险公司需要关注宏观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加强对经济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关注对保险业产生突出影响的领域,有准备地化解因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可能给寿险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
3.加强银行合作
2008年以来证券市场出现大幅度震荡,不断走低,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因此发生了变化。银行受到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适当减少贷款业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中间业务。中国寿险公司应该抓住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机会,发挥银行的品牌优势和寿险的保障与投资功能,有利于扩大寿险产品的销售份额。
4.发展保障型产品
近年来,寿险行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保障功能发挥不足、业务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型产品占比过高等问题。在现今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背景下,保障型保险产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应加大保障型产品的发展力度。
5.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
寿险产品对销售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其具备基本的保险知识和营销技巧,还要有法律、金融等相关知识。要根据当前实际,探索营销员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寿险销售资格制度,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
参考文献
行为金融学相对于标准的金融理论来说,更加符合市场运作的现实情况,而不是只凭借理性假设进行推理,基于这一个特点,行为金融学能够解释很多标准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金融学现象和问题,包括金融市场异常的现象。现阶段很多金融学研究专家已经开始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为有效的投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1、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中一项处于边缘的热门学科,对于传统的金融学发展起到了创新作用,行为金融学将行为研究与心理研究结合为一体,是一门新兴的金融学研究学科。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个人的金融学行为,从个人的行为上分析金融市场的走势与发展方向,这一研究方向从金融学市场的反常行为来分析金融学市场的问题,分析不同的市场运作主体带给市场的影响,希望建立市场行为与市场运作发展的研究体系。
2、行为金融学对经济现象的分析
2.1对股价波动现象的分析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股价时由于借助的信息不完全对等,导致在解释股价波动时具有较大的分歧,但是在市场交易中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较弱,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程度不同,也不能很好的解释众多股价的波动性。行为金融学对于股价的波动现象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股价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资者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所应用的程序,佩恩认为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所面临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导致了投资者面临的市场信息有很多都是相同的,但是投资者处理这些信息的方式确是不同的。
此外在证券市场上还存在着过度反应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可以用行为金融学来解释,过度反应是当某一个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引起的股价波动超过了预期的水平,然后又以反向修正的方式回归到了原有的价位上。行为金融学认为这一现象是市场投资者对事件的影响不能准确分析造成的,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与投资者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投资者在采取决策行为时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在出现问题时对股价的走向预测过于悲观,导致股价理论水平下降,而过一段时间投资者的情绪稳定后,就能正确的看待事件的影响,股价就会出现修正的现象。
2.2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分析
资产组合理论认为要通过分散投资的形式来规避投资的风险,国外资产与本国资产的联系较少,能够实现分散投资,因此投资价值较高。在现实的投资市场中,投资者更愿意选择国内股票和国外股票相结合的投资方式,且购买国外股票的数量低于资产组合投资理论的合格水平。按照资产组合理论的观点来解释行这一现象的话很容易,就是国外的股票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投资者将国外股票放在投资金字塔的最顶端。
按照行为金融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则是投资金字塔的组成是由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决定的,当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发生变化时,相对应的金字塔层数的投资比例也会增加或者是减少。在国际金融市场发生波动时,投资者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投资资产的安全,这时候位于投资金字塔顶端的国外股票将会出现被大幅度削减的现象。
2.3对我国国债市场圈钱现象的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资保险公司;风险传递路径;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5-0065-04
一、引言
在美国金融风暴的强劲冲击下,国外很多保险公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地影响,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受信贷违约掉期等业务损失惨重拖累,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净亏损。截至2008年6月底的三个季度里,AIG信贷违约掉期业务累计亏损已高达250亿美元,在其它业务上的亏损也累计达到150亿美元,虽然美国政府已经下拨1500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帮助AIG走出破产危机,但其亏损仍在日益扩大。与此同时,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日本大和生命人寿保险、荷兰国际集团(ING)、德国安联集团等国际大保险公司先后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从目前披露的情况看,由于国内保险公司在海外投资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规模较小,因而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但是我国保险业作为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最高的行业,国外保险公司已经大量进入了我国保险业,这将直接导致国际保险公司的风险通过其在我国的合资或独资企业传递到我国保险业,进而影响我国保险业的正常经营,特别是外资保险公司。本文将就我国保险业开放政策进行回顾,对现阶段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的经营情况以及金融危机下国外保险公司风险传递到国内外资保险公司的路径进行分析,并对新情况下如何防范外资保险公司风险传递提出建议。
二、我国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我国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历程
我国外资保险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是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结果,其发展历程与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历程相一致。因此,我国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参照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外资保险公司出现的准备阶段。从1980年至1992年政府开始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代表处,但没有批准任何具有经营行为的实体。到1992年底,共有22家保险公司在国内设立了28个代表处,这些代表处积极地与国内保险公司、政府和社会各界进行联系,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了解我国保险市场,树立自身形象,为获得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许可做前期准备。[1]
2.第二阶段是外资保险公司准入实行试点阶段。这个阶段从1992年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其特点是允许符合要求的外资保险公司设立经营性机构,其开始的标志是国务院选择上海作为第一个对外开放保险业务的试点城市,1992年9月美国友邦保险公司成为我国保险业第一家获批在上海设立分公司的外资保险公司。这一阶段,共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29家外国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性机构。
3.第三阶段是是外资保险大量进入但有所限制的阶段。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保险业在加入WTO后有三年的过渡期,在此期间对保险业的对外开放的业务、地域、营业许可等方面有所限制,以便国内保险业做好应对外资保险公司全面竞争的准备。过渡期间,保险业认真履行承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到2004年底,已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37家国外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到98亿元,占我国总保费收入的2.3%。
4.第四阶段是是外资保险公司全面发展并享受国民待遇阶段。过渡期后至今,外资保险公司在市场准入、地域限制、业务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全面放开,这标志着除少数政策性保险以外,外资保险公司基本同内资公司享有一样的国民待遇。到2007年底,已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42家国外保险公司在华设立134个营业机构,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占我国保费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6%。
(二)我国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WTO时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承诺的逐步履行,大量的国外保险公司通过开设分公司和子公司、合资建立新的保险公司、参股原有保险公司或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参股国内大型保险公司等方式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外资保险公司数量、保费收入以及市场份额都在逐年快速增长。图1、图2、图3分别是2004年到2007年外资保险公司数量、保费收入以及市场份额的变化图。
图1 2004-2007年我国保险市场中资和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变化图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保监会网站公布数据整理得出。
图2 2004-2007年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变化图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保监会网站公布数据整理得出。
图3 2004-2007年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变化图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保监会网站公布数据整理得出。
三、金融危机下国外保险公司风险传递的路径分析
由于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目前许多国外保险公司已经在我国设立了经营机构,外资保险公司已经成为了我国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外保险公司都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危机,这势必会通过不同的路径影响到我国的外资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国外保险公司风险传递到国内外资保险公司的路径可以分成三类:
(一)退出风险
由金融危机导致的风险向我国外资保险公司传递的主要方式是国外保险公司由于其自身的经营不善出现财务危机造成的出让合资企业的股权甚至退出我国保险市场的行为。国外保险公司出让股权或退出我国保险市场,这会对合资保险公司股权结构、偿付能力以及公司信誉等多个方面造成影响。虽然外资保险公司退出问题存在于经济周期各个阶段,但是在金融危机时会更为明显。一方面是因为此时大部分公司的现金流都比较紧张,无力去购买国外公司的退出股份,造成“退出流产”。另一方面,国外公司的退出会造成外资保险公司原本就紧张的现金流更会紧张,引发严重的偿付危机。另外,外资保险公司退出市场也会产生如何保护现有的保单持有人利益的问题。最近正在进行资产重组的全球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打算出售其在日本的三家寿险公司AlicoJapan、AIGEdison生命保险和AIGStar生命保险,但是因乏人问津至今连正式的招投标手续都没能开始就是这一问题的体现。
(二)业务风险
业务风险主要指保险业务自身方面的风险,包括退保风险和关联交易风险。
1.退保风险。对于外资保险公司来说,其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是其外方保险公司发生的经营危机,势必会通过“声誉效应”(注:声誉效应又称马太效应,是指对于好的东西,人们对它的评价会超过其真正的价值,而对于不好的东西,人们对它的评价会低于其真正价值。)使我国保险消费者对外资保险公司的品牌和经营能力产生担忧,从而引发严重的退保风潮。而短时间内的大量退保,又势必会导致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严重的偿付能力不足问题又会进一步加深保险消费者的忧虑,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偿付能力问题,这种恶性的连锁反应会在短时间内极大的影响外资保险公司正常经营。自美国国际集团出现经营危机以来,导致其在华分公司友邦人寿在香港、上海等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保风潮,虽然目前退保问题并不算太严重,但其后续的反应有待进一步观察。
2.关联交易风险。这里的关联交易主要是指国内外资保险公司将承保的保险业务向其外方保险公司分保的行为。[2]外资保险公司的关联交易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是资金外流风险,主要是指外资保险公司故意将其业务分保给其外方保险公司,以解决国外保险公司因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营危机;二是国外保险公司经营危机所造成的再保赔偿风险。虽然2006年保监会的《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外资保险公司与关联企业从事再保险交易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中对外资保险公司向其外方保险公司分保的业务范围、比例、方式等都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外资保险公司的母公司都出现了严重的经营危机,这很可能会产生外资保险公司无法从其外方保险公司获取再保赔偿的风险。
(三)资产转移风险
这里的资金转移风险主要是指外方保险公司将外资保险公司的资产转移出去用于解决自身因金融危机所面临的经营问题。目前国外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大概有四种:一是与我国保险企业合资设立保险公司,如太平洋安泰;二是参股我国现有的保险公司或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参股,比如泰康人寿;三是选择大型的国有企业或有一定政府背景的企业成立合资保险公司,如中意保险公司;四是通过独资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的方式,最典型的是美国友邦寿险公司。从国外保险公司对外资保险公司的控制力方面分析,资产转移风险出现在国外保险公司在华设立的子公司、分公司以及与我国大型非金融国有企业设立的合资保险公司身上的概率相对较高。
四、防范外资保险公司风险传递的建议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国外保险公司的影响会通过退出风险、业务风险和资产转移风险等路径向我国的外资保险公司进行传递,这些风险会严重影响我国外资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营和投保人利益的实现。因此,在新的形式下,有必要对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政策进行修正以适应新的形式,维护保险市场的稳定和投保人的利益实现。
(一)加强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管
针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管,主要可以从偿付能力、关联交易、退保比率以及资产转移等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外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的监管,由以前的季报变成日报或周报,对其资本金、准备金、自留保费等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其在正常的偿付能力下经营;其次,对于外资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关联交易进行严格审查,防止资金外流和再保赔偿风险;再次,加强对退保比率变动的关注,及时掌握最新的退保情况,提前防范退保问题引发的经营问题;同时,对于外方控制力较强的外资保险公司的资产进行监管,防止外方公司进行资产转移;最后,积极监控外方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以争取风险防范的主动权。
(二)严格遵循谨慎准入原则,建立动态准入标准
谨慎原则是指对进入我国的外资保险公司做出一定的条件规定,要求其具有充足的偿付能力、充分的经营技术以保障其业务的正常开展,从而保障本国保单持有人的保险利益。[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八条关于申请设立外资保险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的规定,外方保险公司要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经营保险业务的年限、资产总额、在我国设立代表处的年限等多个方面。但是从此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有些外方保险公司虽然已经具备了《条例》中所规定的条件,依然没能摆脱出经营危机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在这些规定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动态的准入标准,及时增加新的准入条件,以便应对新的情况。例如当前的金融危机就为增加投资和承保范围等方面的准入条件提供了重要依据。[4]
(三)完善外资保险公司退出机制
当前金融危机下,许多外资保险公司的外方保险公司都遭遇了严重的经营危机,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破产或经营战略的改变,这些很可能导致部分外方保险公司退出我国保险市场。为了防范和化解外资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维护保险市场的稳定,必须完善外资保险公司的退出机制。外资保险公司包括外资财险和外资寿险公司,由于业务的期限不同,其退出机制也有所不同。
对于外资财险公司来说,其业务具有短期性,相对退出风险较小,因此根据《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可以通过出让股权、申请破产解散等方式直接退出。而对于外资寿险公司来说,由于其业务的长期性,为了保护投保人的利益,《条例》中明确规定外资寿险公司不能申请破产解散,其退出只有通过股权的转移来实现。但是《条例》中没有规定股权转移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外资保险公司的退出机制,特别是外资寿险公司股权转让机制。
(四)鼓励建立金融企业合作模式的合资保险公司
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合作设立保险公司的根本目的是减少保险成本支出,实现风险的内部消化。现阶段,我国合资保险公司有很多是外方保险公司与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合作设立的,由于专业性的要求,国外保险公司往往在合资保险公司的日常经营中具有主导地位。面对金融危机,这很可能会产生外方保险公司转移合资公司资金为己所用的风险,直接威胁合资公司的正常经营和投保人的利益。
如果合资保险公司采用金融企业的强强联合为主要合作模式,一方面让国内大型国有企业通过与国内的保险公司合作来实现来其设立保险公司的目的,既能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也能避免优质保费的外流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金融企业对保险公司的运作具有很强的可控性,坚持合资保险公司以金融企业的强强合为原则,可以避免在外方保险公司出现危机时合资公司资金外流风险的出现,维护合资公司的正常运营、保护投保人应得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周道许.保险业对外开放:历程、经验与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06,(12).
[2]郑云端.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若干问题[C].华东政法学院学术论文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