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范文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风险防范措施浅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

篇1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

资产的证券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金融繁荣的重要动力所在,也是金融创新的一项重要的结果。资产的证券化是一项创新活动,在全世界的金融活动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不断地推动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实现,促进了金融活动的不断完善。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华尔街的灾难性金融操作所带来的后果也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但是经过深层次的思考之后,我们会发现,资产的证券化其本身作为一种创新的方式,必然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是也会带有一定的弊端。资产的证券化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金融创新方式,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了融资渠道的通常话,使得资金的流动性迅速的转化。同时,信用风险也通过证券化转嫁到了投资者的身上。证券化本身不仅仅带来了比较大的金融发展,还刺激到了金融的创新机制,金融神话的脚步也就不断地随着金融创新而延伸。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一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实践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资产的证券化在中国就渐渐地成为了学者们以及业内人士甚至是政府官员的相关关注焦点。但是,直到2005年我国的国内资产证券化的业务才正式的进入到实际的操作阶段。中国人民银行选择了两个国有的大型银行进行一定的试点工作。了一部分的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这两个试点的银行以银行的贷款作为基础的资产,发行了MBS以及信贷资产支持的ABS。到了2006年,国内首先出现了一种以企业的资产作为支撑的证券化的产品。这样的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在交易的数量以及融资的金融方面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过了银行的相关产品。这两种证券产品在银行间的债券市场上以及在交易所的市场上都开始了交易。

资产的证券化在中国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在2006年的5月,中国的证监会就了《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资产支持证券有关事项的通知》。这个通知基本上准许基金投资包含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相关规定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进一步的规定了证监会批准的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类的品种。同时,国家所颁布的所谓“国十条”也进一步的规定了,在风险可以控制的基础上,提倡保险资金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能够投入到资本的市场同时,进一步的扩大保险资金投资于资产证券化的规模以及种类。实际上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在2006年是走过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年度。在2006年的时候就有将近20多只基金公司了将资产投放到资产支持证券的决定。在二级市场中我们也发现了相关的支持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资产证券化支持迹象。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政策

推动资产的证券化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中我们也得到了一定的教训和启示。笔者认为在金融市场上还需要国家做一定的工作,以期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的金融市场。

1.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金融市场中,资产的证券化过程本身在发展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作为基础进行支撑的。在资产的证券化过程中,很多的重要环节,比如SPV、破产的隔离以及真实的出售等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法律保证范围内才能够顺利进行。在这些方面,我国的相关立法部门就需要根据实际的工作中所产生的需求,不断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尽快总结和制定出相关的法律。目前,国内的发展资产证券化选择了指定的部门进行规章制度――试点工作――总结教训――立法这样的发展途径,其本身虽然符合我国金融改革的一贯风格,但是由于市场的发展本身就是变化莫测的,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尽快地制定出相关的法律。

2.吸取相关的先进理念

在资产证券化的具体细节实施过程中,对于围观的参与者来讲,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吸取相关先进的理念应用到我国的具体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去。首先我们要相对应的增加交易信息尤其是资产池中的贷款构成以及利息收取的具体状况,同时要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不断的着呢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信息实际披露。在产品的细节设计方面,对于发行方来讲,产品要给发行人保留一部分的利益,进一步防止商业银行在资产的证券化过程中不断放松对自身的资质审核。这样将有利于限制放款人的过度冒险行为。

3.加强对于参与主体的实力提升

资产在证券化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参与主体是很多的。这些主体比如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相关的担保机构等等,他们的存在不仅仅能够有效地确保资产的证券化运行过程中的流程。还能够使得发起者以及投资机构的本身利益不受到损失。在我国,资产的证券化交易本身一般是在银行之间以及交易的场所进行的。证券化产品本身的流动性由于市商制度而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很显然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本身的发展也会受到比较大的限制。同时,在证券化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评级机构也应该进行比较好的培养和发展,其不仅仅影响到了证券化产品的透明度,而且会对市场的信息以及投资者的知情权进行保护。所以,一个成熟的市场中是不会缺少比较权威的投资机构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工程造价;造价控制;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广泛,但工程造价中仍存在很多的风险,在工程的建设项目中,必定会导致结果的差异性。工程造价控制就是在工程规定的造价范围内,控制好各种费用,比如工程建设的前期研究投资方案、造价全部费用等这些都在控制的范围内,然后通过实施控制进行误差上的纠正,达到项目投资的明确性,这样通过系统性的控制节约了劳动力以及经济的成本,将工程建设的费用最终控制在预定的风险范围之内,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投资效益,给社会来带多的经济效益。

1.建筑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设计作为建筑的首要任务,是建设项目全面规划以及实施的主要过程,在工程造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专家指出设计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能到达到75%以上,这是控制工程成本的重点工程。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理念,这样才能达到工程施工所需要的成效。对于建筑方案要将平面布图配置合理、各项分区明确、工艺流程顺畅这些基本的准备做好。装修标准要从经济、安全的设计理念去出发,将装修的总费用控制小于预期的估算。施工图的设计是设计中的灵魂,对于施工后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影响。施工图的设计应按照相应的范围、指示、项目去设计正确的图纸。对于施工图的尺寸一定要注重,不断的加以完善改进,避免误差的出现;对于结构施工图的设计关键在于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将经济与安全的问题协调好,做到协调发展。在设计中要控制变更问题带来的影响,完善变更审批的制度。在施工中要将所有的因素考虑在内,将施工中不合理的设计问题尽量避免,减少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所以要在工程设计时候,强化设计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内部的不断管理完善,进行必要的调整。

2.建筑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建筑施工的时候一般周期很长、外界因素对于工程造价有很大的影响,施工管理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建设工程施工前都要进行施工图纸以及施工技术指导方案的不断完善、审查控制,才能确保施工前准备的完整性。对于施工现场要派专业的人员进行实施,将所观察的信息、整理汇总作为工程造价计价的依据,将现场的完整信息记录下来、将隐蔽记录的内容上报,得到认证,能够为工程竣工结算、索赔提供很好的凭证,对于工程结算造价易出现漏报、漏计的情况得到了良好的解决。工程的验收是检验图纸以及方案的准确性,对于竣工图纸一定要按照比例进行绘图,在现场通过实际测量、检验,不断的完善图纸的精准性,所以对专业人员的技能以及经验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工程竣工图没有经过校核,会对工程造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一些隐蔽工程的验收对于工程质量的保证以及工程验收的准确性都能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工程变更的签证管理对于工程造价的成本有很大的影响,管理不当会造成效益的亏损。所以现场工作人员要做好各项变更的纪录,将签证资料不断的进行完善,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参考依据。

3.建筑结算阶段对造价的控制

建筑工程结算编制的准确与否,直接与施工单位做的竣工结算计算的工程量、套用的定额准确程度有着密切关系。一般在结算阶段工程造价出现的问题有虚报工程量、高套定额、提高材料价格标准以及提高工程类别取费标准。要解决结算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的问题,首先要完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在工程结算中,应搜集、整理好竣工资料。竣工资料包括: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通知、各种签证,主材的合格证,单价等。其次要准确核准工程量。由于从事预决算工程的预算员,对某单位工程可能不十分了解,而一些体形较为复杂或装潢复杂的工程,竣工图不可能面面俱到,逐一标明,因此在工程量计算阶段必须要深入工地现场核对、丈量达到准确无误。审核人员要在工程决算审核前进行认真地调查和实地勘察,摸清施工情况,熟悉施工图纸和变更签证及合同等有关材料,对工程决算进行逐项审查验证。最后把住材料价差调整关。在对材料价格进行审核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把关:一是确定计差价的材料,不该进行调差的决不进行调差;二是按设计图纸核算定额所需材料用量或按施工实际核定用量;三是核定材料市场价格与预算价格差额以及规定应取的采购保管费和税金;四是在编制预、结算时,所取定的材料价格,是否跨期高套:五是对大型设备、特种建材采购以及普通建材大批采购有必要实行实地审核程序。施工过程中的工期索赔以及费用索赔都是很重要的,都要按照合同的相关条款进行处理,所以就要求在施工的时候对于数据的整理、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只有凭借依据,才能处理好工程中出现的费用纠纷,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浪费。

4.工程造价的风险范围控制

4.1设计变更和经济签证的风险防范措施

通常情况下在开发并建设一个工程项目时,需要经历工程设计、决策及实施这三个阶段。作为控制总体工程造价基础环节的工程设计阶段,应提前注意加强对工程造价方面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为项目的工程造价工作打好基础。

加强在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作为工程建设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可以设计出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工程成本的方案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是毫无原则的,而是应在满足相关的设计任务书以及相关要求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其二,把好在设计阶段所要解决的概算审核这一关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任务。其三,工程设计也不是随意进行的,需要进行限额设计,作为工程的造价人员需要在项目前期就实行对造价的工作介入,以此不断提高相关设计人员的责任感。要想抓住在投资控制中的主动权,进一步做好相关项目的经济决策以及对设计造价的介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作为项目建设单位精选出一套优良的项目设计方案是十分关键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助于更好的控制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从而实现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项目利润的目的。

在工程建设前期中要做好设计变更、经济签证工程计量以及支付的预控措施工作,要经过专业的工程师对工程变更计量方案的检查,按照施工合同内容做好各项数据、内容的记录。首先应该从造价、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查工程的变更方案,将变更方案与相关的部门进行协商确定最后的费用变更。要及时的完成变更工作的统计,对正在施工的工程与计划做比较,按照规定的方式调整措施,并积极与上级取得联系。最后要按照合同的原则进行相关的结算,将设计变更、经济签证的造价纳入结算的总额。

4.2材料价格变化的风险防范措施

由于施工期的过长,市场上的材料价格也会随着市场的供求关系有所浮动,对于建筑工程造价来说,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最后工程造价,解决的方案就是通过合同措施及各种预控防范措施等来有效降低风险。

4.3自然因素影响的风险控制措施

因为自然灾害、天气的变化以及地质条件的外界因素影响,这些都是不能估算出来的,对于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计划预控措施进行调控将工程造价风险减至最低,比如可以采取加强安全防护、应急演练等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造价风险。

4.4人为的风险预防措施

人为的风险就是指在工程计量以及报表中出现遗漏或者误差,导致在最后的结算中工程造价过高,因此可以通过组织调控措施进行预防,对于一切工程造价的相关数据、报表都要严格的处理、审查控制,各部门之间要协调好,将工作中的容易忽视的问题标注出来。组合成专业的工程造价审核管理部门,要求改善内部管理的结构,要融合多方面的技术人才,充实工程造价审核的队伍,对于审核人员还要不断的进行专业继续教育。

篇3

关键词:股东资格;隐名股东;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D923;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隐名股东虽然在我国法律中没有得到明确规定,但在公司法律实践中长期存在,并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法律实践问题。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法律纠纷层出不穷,引起了相关各方的关注和争议。在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法律纠纷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谁享有股东资格,这个首要问题解决之后才能为之后法律问题的解决理清思路。

一、隐名股东的概念

隐名股东是指公司中不具备股东资格的形式要件的实际出资人。实践中,隐名股东虽向公司投资但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或者工商登记等公示文件却将出资人记载为他人。隐名股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法律。我国现行的《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规对公司投资领域、投资主体、投资比例等发面做了一定的限制,有些投资者为了规避这些限制,采用隐名的方式投资。

二 、隐名股东资格确认的主要学说

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谁享有股东资格也即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问题,决定了谁享有股东权利并履行股东义务。股东资格的确认应以我国法律作为确认标准,但我国公司法对股东资格的取得方式和具体标准并没有作出规定,在学理上主要有四种确认隐名股东股东资格的学说,分别为:

(一)实质说

实质说以是否实际履行出资义务作为确定股东资格的标准,隐名股东依据这一标准因其实际履行出资义务而取得股东资格。 其理由是,显名股东和隐名股东之间存在协议,协议中约定隐名股东借用显名股东的名义,协议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体现,法律应当尊重这种协议。

(二)形式说

形式说与实质说不同,是以其名是否在出资证明书、股东名册、公司章程及工商登记等形式要件做记载为标准确定股东资格,即将名义出资人认定为股东。

(三)实际控制人说

我国《公司法》第217条第3款对实际控制人做出了解释:“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四)区别说

区别说采取折中主义,是隐名股东资格认定问题上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此种观点从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角度来划分隐名股东资格认定问题所涉及的公司法律关系。涉及公司内部法律关系所引起的纠纷,常见的如隐名股东行使股东权利纠纷、利润分配纠纷和在出资瑕疵时由谁来对内承担责任的纠纷等。涉及公司外部法律关系所引起的纠纷,常见的如对外谁是股东的纠纷、股权向第三人转让时产生的纠纷和在出资瑕疵时由谁来对外承担责任的纠纷等。采区别说观点的学者认为,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确认问题的解决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区别情况,采取双重标准、内外有别的原则来进行处理。

三、隐名投资者可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方案

在实践中,常见的与隐名投资者相关的纠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涉及公司内部关系的纠纷,主要有公司利润分配纠纷、隐名股东行使股东权利纠纷、隐名股东或显名股东出资瑕疵时对内承担责任的纠纷;二是涉及公司外部的纠纷,主要有对外被视为公司的股东主体问题、隐名股东或显名股东向第三者转让股权的纠纷等。

(一)采用书面协议明确约定显名股东和隐名投资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此书面协议为确立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在诉讼中,书面协议是保护隐名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有力证据。在此类似的协议中,从保护隐名出资者的角度出发,该协议中至少应明确一下内容:(1)隐名投资者是拟投资公司的实际股东,显名股东只是代为持有股权;(2)隐名投资者可以随时要求显名股东将股权变更登记到自己或指定的第三人名下;(3)如果拟设立公司不能成立或隐名投资者无法变更为注册股东,则隐名投资者享有要求返还投资款的权利;(4)显名股东因持有股权所享有的利益如公司利润等应支付给隐名投资者;(5)未经隐名投资者的同意,显名股东不得将所持有的股权转让给第三人,并就此约定行对严格的违约责任。

(二)争取与其他股东以及公司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方对股权代持的知悉和同意。隐名投资者和显名股东之间的协议只是在双方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不能满足“与其他股东达成设立公司或继续经营公司的合意”的实质要件。因此仅有隐名投资者与显名股东之间的协议通常不能产生确认隐名投资者享有股权的法律效果。

(三)积极参与公司的管理,充分行使股东权利。隐名投资者在进行出资并设立公司后,应积极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委派管理人员或其他人员,参与公司经营决策。这样做不仅可以掌握公司的经营状况,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并且一旦发生诉讼,隐名投资人可以据此主张实际行使股东权利,从而争取对自己有利的诉讼地位和判决。

(四)关注显名股东的持股情况,并及时办理股权变更手续。隐名投资者投资行为的隐蔽性,决定了其时刻受显名股东的制约,因此,必须时刻关注显名股东的资产和纠纷状况。

总之,基于隐名投资的特殊性,隐名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存在着特定的法律风险,应当充分重视相关协议的签订及履行,积极的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以更好地实现商业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商业风险;防范措施

一、做好防范工作的目的

在银行的日常工作中,会经常出现一些重大的失误,特别在银行会计的领导部门和基层会计部门发生重大失误后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尤其严重,不仅对银行的业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银行的财产与信誉造成很大的损失,通常因为会计部门造成的这种损失,被称为会计风险。所以,对这种风险的发生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对银行会计的业务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银行工作高效率的进行,从而大大增强了银行的信誉度,尽可能的降低风险的发生。

二、会计风险发生的原因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飞速提升,竞争也逐渐加强。我国经济模式在建国初期是计划经济为主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演变到如今的市场积极模式,其中经历了许多复杂的过程。在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方面的一些常见的缺陷也开始慢慢暴露出来,例如:市场竞争存在的不公平性、市场机制缺乏约束性等等。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体制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标准,市场的需求与资本的吸收还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当大量的社会资源被吸收后,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调节分配,就会出现“一边堵”的情况。另外,资源管理标准的不完善,使一些不合法的经营活动大肆兴起,这样就使本就没有找到平衡点的资本资源分配更加难以调节,最终会增加银行对资本管理的风险。

2.银行会计操作不规范。从目前出现的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大多不合规范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开户不符合规定,滥用会计项目;开户人的证明力不够,核对不仔细,对企业进行不合法对账;滥用开票权,做假账,做虚假证明等等;越权改动余额及报表。另外还有一些责任更加严重的情况,例如在开票的时候做假账,虚假成本的叠加,其收益用来中饱私囊,这造成了国家经济的损失。

3.银行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基层分行的会计内控管理基础现状很不容乐观,往往以存款指标的考核代替管理,导致基层银行建设严重落后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基层银行风险防范意识差,违章操作问题相当突出,直接导致了风险的发生,同时,会计部门缺乏既懂业务又精通电算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对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不力,对银行资金的正常流通构成严重威肋。

4.银行人员普遍素质低。由于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使得银行会计人员大量的增加,也造成了整体业务素质高低不一的现象。因为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部分银行会计工作人员只专注于个人技术业务的工作,而不能清晰的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层面,缺乏对为经济走势的分析与管理能力,因此其整体素质偏低。分析和控制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目标。甚至还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电算化知识和操作能力,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没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缺乏会计风险、法制观念意识。

三、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银行内部管理工作规范的改善。商业银行应该多关注如何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注重宏观金融背景之卜,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重新整理各类行业业务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职能,改革商业银行现有的内部稽核体制,监督并且催促银行机构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组织保障作用。对银行内部工作分工的合理安排,有助于使责任分化清晰,可以有效避免出现问题相互推诿之情况,也可以使不同部分之间相互监督,提高工作效率。责任分化清晰原则,使各部门之间形成一个系统的相互分离又辅助的工作体系,每个部门都是在单方面的完成其工作,但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又是相互联系的。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资金的安全性,也可以使总得负责机构便于管理。

2.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银行工作的进行中,对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其业务水平,在此之上还会增强其对工作的态度,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当然,这些都与银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法律观念的提高也是分不开的。在道德层面上,与法律制度结合起来才能使整体规范水平大大增强。在人员配置方面,要充分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分工合理、相互制约,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过程的控制进行强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盒管理进行加强,可以采取对会计人员信用等级进行评估等方法。

3.风险管理模式的运用。以当前已有的风险管理模式为基点,吸收其他金融同行的管理经验,将两者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是从内到外的改变,无论是从管理范围还是管理方法上都有一个新的管理理念,使各工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也得到全新的升级。新的管理模式,是在总结过去的不足,结合其他有利的经验产生出来的,因此对风险的防范和对会计人员的自律意识都有质的提高,从而降低了会计风险的发生度,大大提高了银行的整体业务水平。

4.电子技术与实用技术的结合。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实际操作技术可以帮助银行会计业务降低会计风险的发生几率。商业银行会计能否适应高科技的成果应用,就在于操作规范的的落实和会计制度的执行,建立相互制约监督和银行会计操作人员的级别管理、会计业务操作系统的密码管理、授权管理等,各个机构要定期对计算机设备以及防护措施进行全面检查,明确固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及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海红.科学分析,加强防范,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浅析[J].魅力中国,2008(12).

[2]涂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J].金融与经济,2011(08).

篇5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主要因素;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01-02

任何医院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时,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所谓的护理风险就是指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时,可能出现的恶性事件以及不安全因素。急诊科作为临床中的一线科室,该科室中的患者具有数量不确定、发病突然、病情复杂以及病情危急等特征,因此,该科室的护理人员的任务也十分复杂,其需要承担的护理风险也相对较高。本研究将对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所出现的45例护理纠纷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常见的急诊科护理风险

1.1急诊护理过程中的操作风险①部分护理人员在急症操作过程中,由于其急救的能力不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且对于急救的技能也缺乏一定的熟练度,缺乏相应的急救知识,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其护理操作缺乏精炼度。这就使得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对于急救所需的物品以及仪器未能准备充分,当患者的病情出现急性发作以及并发症时未能对其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并作出相应的急救措施。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就会导致患者的急救过程被延误,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②由于急症科护理人员每天需要直接面对患者,通常还会与患者的排泄物、体液、血液、皮肤进行直接接触。护理人员在对带有传染病的患者进行抢救、护理时,一旦与患者之间有直接接触,且未对患者的病史进行及时的了解,那么,护理人员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大量的医学护理研究数据表明,护理人员在对缓和进行临床护理时,常有被HIV、HCV、HBV污染的锐器或针碰伤或刺伤的情况出现。由此可见,在急诊科的主要护理风险中,感染风险是其主要的护理风险之一。

1.2护患沟通障碍所引发的风险由于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均是处于忙碌、紧张的状态,因此,对于患者的要求以及提出的问题很难过多的关注,而急诊患者的家属在处于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下,一旦得不到护理人员的帮助以及解释,就很容易出现愤怒以及偏激的情况,甚至将自己所遭受的痛苦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此外,护理人员与急诊科患者的接触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对于患者的基本情况缺乏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使得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很难建立较好的护患关系。由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了解较少,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相关制度以及工作程序缺乏一定的了解,此时,护患双方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那么就很容易使护患双方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引发护患纠纷。

1.3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目前,绝大部分急诊科护理人员都是护理专科学校所培养出来的,此类学校主要注重对护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医学法律的相关内容。这一情况的出现,导致急诊科护理人员在遇到护患纠纷时,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来为自己进行辩护,通常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比如,一些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时,没有严格按照“三查七对”的制度来开展护理工作,且没有遵医嘱在规定的6h内将抢救的几率补全,从而导致护理人员由于医嘱中的错误无法查证而使自己在医患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

2对护理风险进行防范的措施

2.1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就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护理风险教育,以此来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让她们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防范措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增加护理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在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教育时,可以对一些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2.2对急诊操作的流程进行规范在急救的准备阶段,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必须在提前15分钟到岗,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仪器、药物等抢救过程中的必需品准备齐全,并确保所有仪器以及药品的完好性以及有效性。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仪器和器械,并在对患者进行急救前后各清点1次。在每次急救结束时,护理人员不仅要清点仪器和器械数量,还要将这些物品补充完整,以备临床急用。此外,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应高度注意不要被受到HIV、HCV、HBV污染的针头或锐器刺伤、碰伤,以免引发感染。

2.3强化急救技能培训为了更好地规避护理风险,就必须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这主要是因为,当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能力较低时,就很容易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出现差错。因此,对于缺乏临床经验的年轻护理人员必须要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利用考核的方式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护理人员尽快掌握各项护理技能,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艾美花,叶菀.急诊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4):52-54.

[2]练思玉.浅析引起急诊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及防范措施[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5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