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统计学因素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校园文明的不断变化,加入学生组织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的必然选择。然而,各学生组织凝聚力具有显著差别。本文针对目前学生组织凝聚力的现状,就学生组织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在三个层面,八个维度进行初步研究,以分析各个因素对学生组织凝聚力在人口统计学角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组织凝聚力特征在性别、年级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一定的显著性差异,而在学生干部经历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学生组织;凝聚力;影响因素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校园文明的不断变化,加入学生组织普及化。目前国内外对凝聚力的研究群体主要针对运动团体和军事团体,学校团体较少涉及。对于影响因素涉及了人际关系、凝聚力结构、 组织情境、心理满足等内外部因素。而这些结论较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获得,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学生组织凝聚力的认知直接影响其增强组织凝聚力的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组织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学生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本文选择学生组织凝聚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探讨大学生对于学生组织凝聚力的认知,进一步提出改进建议。
1.2 研究目的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学生组织凝聚力特征上的认知差异,以不同人口学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组织类型)为自变量,学生组织凝聚力为因变量,探讨基于大学生评价的组织凝聚力总体及各特征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具体分为以下八个维度:个人动机、领导者、组织管理、组织规模、组织文化、进入组织难度、外部竞争、学校支持。
1.3 数据收集
我们选取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登记的7个学生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纵向选择校际和院级组织,横向选择涉及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组织的学生组织作为样本。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00分,收回276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247分,有效率为总问卷数82.3% 。
2 文献回顾
对于影响凝聚力的因素,国外学者主要把它归结为三大方面:一是影响凝聚力的人际因素,二是影响凝聚力的结构因素,三是影响凝聚力的组织和情境因素。此外,Hogg(1992)在回顾文献后,总结凝聚力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及其一致性、互动、群体氛围、外部威胁、成功/奖励等。国内学者关于影响群体凝聚力因素研究结论较难统一。如王重鸣(2001)指出,影响群体凝聚力主要取决于群体的构成与规模、群体领导方式和外部竞争以及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等方面。杨士魁(2003)指出,影响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群体目标的一致性、管理模式的科学性、群体地位的影响性、互相交流的经常性。李海(2009)分析得出影响组织凝聚力的因素包括个体、团体、组织和社会四个层次。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凝聚力影响因素的认识是一个由单一到全面,逐渐完善的过程。
3 问卷信度和效度
3.1 问卷信度分析
在李克特态度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 a”系数。如果一个量表的信度愈高,表示量表愈稳定。结果见下: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总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 0.75 以上,问卷具有良好信度。因此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3.2 问卷效度分析
问卷的效度是指测验或量表的题具有适当性与代表性,即测验内容能反应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本问卷的题项,来源于文献分析和访谈法,采用专家评判法对其内容效度进行有效鉴定。最后,在预测后还通过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验证题项。因此,本问卷的效度是有保证的。
4 数据分析
4.1 基于大学生评价的学生组织凝聚力总体特征的描述
由表可知:
大学生对学生组织凝聚力在个人动机,领导着,组织管理,组织规模,进入组织难度,组织文化,学校支持得分均>3,外部竞争微
4.2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学生组织凝聚力特征的描述
(1)男生在个人动机,领导者,组织管理,组织规模,进入组织难度,和外部竞争六个维度,均值均大于女生,说明男生更加重视以上维度。而女生则对组织文化和学校支持更为看重。
(2)男生在以上八个因子的标准差均大于女生,说明男生的集中趋势弱,个体差异强,存在显著性差别。
4.3 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学生组织凝聚力特征的描述
由表可知:
对比高年级学生,新生在个人动机,组织规模,进入组织难度程度,组织文化,外部竞争和学校支持六个因子均值较大,而对于领导者和组织管理均值较小。深究原因,发现,在经过大学一年级过后,学生对于组织规模,进入组织难度,外部竞争,和学校支持的重要性降低,而更为重视组织的管理和领导者。
4.4 是否担任干部大学生对学生组织凝聚力特征的描述
由表可知:
是否担任干部对于学生组织凝聚力的看法影响不大,不存在显著性差别。
5 研究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学生组织凝聚力特征在性别、年级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一定的显著性差异,而在学生干部经历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1) 性别差异:本研究发现男生在班级凝聚力总体评价均分高于女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男生相对于女生更重视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来增强班级凝聚力。唐颖(2008)在研究中认为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男生比女生更多存在团体参与、自尊实现、对前途的信心、朋友的数量等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男生对集体参与有更重要的认知。
(2)年级差异: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班级凝聚力总体及各个子维度评价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年级大学生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其它年级大学生。唐燕(2007)年在研究中提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逐渐减少。本研究认为,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业开始加重,学生的重心由参加活动转移到学业上。
(3)学生干部经历差异:本研究发现学生干部大学生在管理支持和团队业绩维度上的评价均分不显著性差异。与以往研究不同。可认为在现阶段,学生干部对学生组织凝聚力无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LEWIN K A.Dynamic.1935. Theory of Personality [M]. NewYork: McGraw-Hill,118.
关键词: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教学
统计指数产生于分析研究现象的动态变化,如物价的变动、产量的变动、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工资的变动、成本的变动等,是统计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中职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理解同度量因素的概念
同度量因素是学习统计指数这一章首先要理解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笔者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了案例教学。案例:钢和煤是两种不同的产品,要反映钢和煤在一定时期内总的增长速度,就不能简单地把钢和煤的产量直接加在一起来计算,这是因为钢和煤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但这不等于说钢和煤就没有相加的可能性。其实,不同的产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价值量,各种不同的产品或商品的价值量是可以相加的。因此,我们可以把钢和煤的产量乘以其单位价格,变为产值再相加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计算这两种产品总的增长速度了。在这里,钢和煤不可同度量;而价格这个因素,则是同度量因素。由此可见,同度量因素,就是使不可同度量的现象过渡到可以同度量的那个中间因素,它只起同度量的作用,并不参与现象的变动。
二、掌握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掌握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是学好统计指数这一章的基础,也是学习指数体系、平均指标指数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这一环节的教学,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指数体系中,因素指数的个数与因素指标的个数是对应的;选择同度量因素时期的一般原则是,数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质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绝对量的关系式是根据指数体系中对应的各指数的分子、分母之差建立的。
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明各种产品价格的变动,而是综合说明价格的平均变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用以下例题来分析。资料如下表:
在计算这三种产品价格的总指数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这三种产品的价格不可同度量,因为这三种价格所依附的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从现象的联系分析中得知,产品的价格乘其产量这个同度量因素,便可得出总产值,而总产值可以相加,即∑产品产量×价格=总产量。通过分析,同度量因素产量q固定在报告期有实际的经济意义,而固定在基期没有实际的意义。再根据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可知,这是两个总量指标的报告期与基期的比值,从而推出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公式为:
这个公式中产量q1是同度量因素,要把它固定在报告期,同时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同度量因素的实质。
把数据代入上式,得:=92.5%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报告期所生产的甲、乙、丙三种产品的价格平均降低了7.5%。
而价格指数公式的分子与分母之差为:
∑p1q1-∑p0q1=4440-4800=-360(元)
由此说明,由于该企业产品价格降低而使企业减少的总产值为360元。用同样的方法可推出数量指标指数的公式为:
三、用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解释指数体系的分析方法
指数体系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变动的指数和反映各个因素变动的指数之间所具有的某种联系所构成的体系。指数体系中的各个指数,在数量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指数体系中的各个指数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因果关系,可以进行因素分析。分析的基础是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利用这一点,可以再一次巩固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又可以分析指数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笔者在讲述时,都采用案例讲授法,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如下表:
要求:根据表中的资料,计算商品销售额指数和商品销售额变动的绝对值。
解:根据表中的资料可计算出:
商品销售额指数为:111%
商品销售额变动的绝对值为:∑p1q1-∑p0q0=4440-4000=440(元)
计算结果表明:商品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11%;增加的绝对值为440元,这种变动是由于商品销售量变动和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
首先,分析商品销售量变动对商品销售额变动的影响:
120%
∑p0q1-∑p0q0=4800-4000=800(元)
其次,分析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销售额变动的影响:
92.5%
∑p1q1-∑p0q1=4440-4800=-360(元)
再综合分析:由于商品销售量的变动,使商品销售额增长了20%;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动,使商品销售额下降了7.5%。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致使商品销售额增长了11%。它们的经济数量关系是:111%=120%×92.5%。
由于商品销售量的变动,使商品销售额增加了800元;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动,使商品销售额下降了360元。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致使商品销售额增加了440元。它们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是:440元=800元+(-360元)。
四、用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理和方法推导平均指标指数体系
用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理和方法,可以分析平均指标指数体系,比如可变构成指数:
因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还可以表示为:
所以上面的可变构成指数公式还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可变构成指数的变动,受两个因素变动的影响:一个是受构成总体的各组变量x变动的影响;另一个是受总体结构的影响,即各个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变化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测定和分析各个因素变动对总平均数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的绝对值各是多少。
为了分析变量x的变动对总平均数变动的影响,必须将权数f固定下来,即公式的分子、分母均用同一时期的权数。根据质量指标指数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应把权数f固定在报告期。
可得固定组成指数:
用公式的分子减去分母,可得由于各组变量值的变动而对总平均数影响的绝对值。算式如下:
影响的绝对值=
另外,为了测定和分析总体结构的变动对总平均数变动的影响,必须将变量x固定下来。根据数量指标指数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应把变量x固定在基期,也就是结构影响指数的分子和分母均用基期的变量x0。
可得结构影响指数:
结构影响指数公式中的分子与分母之差,则反映由于总体结构变动对总平均数变动影响的绝对值。算式如下:
影响的绝对值=
可变构成指数与固定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之间,有着紧密的数量关系:
从相对数方面看,可变构成指数等于固定组成指数与结构影响指数的乘积。其指数体系如下列经济数量关系式所示:可变构成指数=固定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
从绝对数方面看,可变构成指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差,等于固定组成指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差,加上结构影响指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差。
在讲解平均指数体系构成因素的分析时,也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样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例如用平均工资的变动为例,说明平均指标指数体系的分析方法,资料见下表:
要求:根据表中的资料,对该企业全部职工的总平均工资的变动进行分析。
(一)分析全厂总平均工资的变动程度和变动规模,计算可变构成指数。
106.98%
总平均工资变动的绝对值为:
(二)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1. 分析各类职工工资水平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的绝对值。
要分析各类人员工资水平变动,对总平均工资的影响,需将各类人员人数固定在报告期,即计算固定组成指数。
109.52%
由于各类人员工资水平变动,对总平均工资变动影响的绝对值为:
2. 分析人员结构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影响的程度和影响的绝对值。
要分析人员结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的影响,需把各类人员的工资水平固定在基期,即计算结构影响指数:
由于人员结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变动的绝对值为:
(三)综合分析。
从相对数方面分析,由于各类人员工资水平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提高了9.52%;由于人员结构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降低了2.33%。这主要是由于新职工与老职工之间的结构变动造成的。工资比较低的新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由基期的40%增到报告期的60%;而工资比较高的老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由基期的60%到报告期下降到40%。因此,由于各类人员工资水平的变动和人员结构的变动,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总平均工资提高了6.98%。这三个指数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如下:106.98%=109.52%×97.67%。
从增长量方面分析:由于各类人员工资水平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240元;由于新职工和老职工人员结构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减少了60元;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总平均工资增加了180元。它们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如下:180=240-60(元)。
经过以上由浅入深的引导和学习,学生往往都能理解同度量因素的概念,掌握指数的编制方法,利用指数体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指数体系的应用有更多的见解,从而达成本章的学习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黄良文,陈仁恩.统计学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龋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8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1-022-02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ntal caries in rural pre-school children
XU Juzhen1 XU Yongze2
1.Zhejiang Province Cixi City Zonghan Hospital Child Health Division, Cixi 315301, China;2. Department of Surgery, Zhejiang Province Cixi City Zonghan Hospital, Cixi 3153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dental caries in rural pre-school children and the risk factors. Methods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and the children in five kindergartens were chosen to participate in the survey. Results There were 101 boys which had dental caries in 335 boys, and the prevalence was 30.15%. There were 100 girls which had dental caries in 322 girls, and the prevalence was 31.06%. Eating dessert before gong to bed, not rinsing after meals, not brushing teeth, and not supervising brushing teeth by parents were risk factors for dental caries, the odds ratio and the confidence interval were 1.870 (95%Cl:1.370-2.979), 2.271 (1.123-4.597), 2.452 (1.264-6.776), 1.390 (1.221-2.688),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oral health knowledge in parents, and put the oral health knowledge into pre-school study.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Dental caries; Influencing factors
龋齿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心血管疾病、癌症之后的第三种重点防治的疾病。它可能影响到儿童的生长发育,引起感染性疾病和颌面部畸形等。本文主要针对农村的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卫生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农村地区预防和控制龋齿的发生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选取2010年5~11月在我卫生院管辖范围内的5所幼儿园内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问卷调查。共有680名儿童参与检查和调查,收回有效数据657份,回收率为96.62%,其中男童335人,女童322人,年龄3~7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WHO的标准《龋齿的诊断标准及记录符号》进行诊断[1],并把检查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调查表中。
1.3 研究方法
1.3.1 口腔检查 由我院的口腔医生分别对所选的5所幼儿园进行口腔检查,检查方法以视诊为主,受检查者采取坐位或立位,在充足的光源下进行。把检查的结果详细的记录在册。
1.3.2 问卷调查 调查的内容主要为儿童的生活习惯和爱牙知识等,调查问卷由所在幼儿园的幼师完成。
1.4 质量控制
对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后选择20名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对收集的数据由专人进行统一录入,录入完成后再选取10%的问卷进行复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农村学龄前儿童龋齿情况分析
本次研究共纳入有效的研究对象657人,其中男童335人,筛查出有龋齿的人数为101人,患病率为30.15%,女童322人,筛查出有龋齿的人数为100人,患病率为31.06%。同时,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龄前儿童的龋齿患病率进行了统计,具体见表1。
2.2 农村学龄前儿童龋齿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与筛查的结果进行龋齿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睡前吃甜品、饭后不漱口、刷牙少、家长不监督刷牙是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的危险因素。与睡前从不吃甜品相比,偶尔吃的相对危险度为1.55,经常吃的相对危险度为2.39;与饭后漱口相比,不漱口发病的危险度为2.76;与每天刷牙≥2次相比,每天刷牙一次的相对危险度为2.09,<1次的相对危险度为3.30;与家长监督刷牙相比,不监督刷牙的相对危险度为1.75。
2.3 农村学龄前儿童龋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把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睡前吃甜品、饭后不漱口、不刷牙、家长不监督刷牙是农村学前儿童龋齿的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农村地区的学龄前儿童龋齿在全国学前儿童龋齿发病人群中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农村,家长的健康意识相对薄弱,与城市地区相比受教育程度相对低,对口腔健康知识了解的也少。但是家长的口腔健康关系到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关系到龋齿发病的问题。本研究发现,与家长监督刷牙相比,不监督刷牙的发生龋齿的相对危险度为1.75。有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龋齿的发病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2,3],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高,子女的龋齿发生率就低,受教育程度低者,子女龋齿发生率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牙齿卫生关系到牙齿的健康,本研究发现每天刷牙1次,发生龋齿的相对危险度是2次的2.09倍,而刷牙次数<1次者发生龋齿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到3.30。刷牙是预防龋齿最基本的手段,可以去除口腔当中的食物残渣和菌斑。张蕞的调查结果表明,早晚刷牙者比不刷牙者龋患率显著偏低;马惠春等[4]研究发现,开始刷牙时间与龋患率明显相关,儿童开始刷牙时间越早,龋患率越低,Harris R等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口腔卫生与是否发生龋齿有重要关系,而且还与饮食之间产生联合性的作用[5],这都与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生活习惯与龋齿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发现睡前吃甜食和饭后不漱口,可能会导致龋齿的发生。欧晓艳[6]的调查提示儿童饮食的种类或频率等习惯与龋齿的发病有密切相关性,尤其是与喜食糖果、巧克力及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的不良习惯有关,Tinanoff N等人研究表明,长期的果糖消耗是发生龋齿的重要危险因素[7]。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龋齿状况与父母的态度、知识和如何监督子女具有重要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龋齿的发生需要加强对父母口腔卫生的宣教工作,并把口腔健康知识纳入的学前教育当中,以提高龋齿知识的普及,从而减少龋齿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WHO. Oral health surveys basic methods[M]. 4th ed.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7:12-24.
[2] 张小平. 家长口腔保健知识与儿童患龋情况调查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0):1877-1878.
[3] 肖倩,洪黛玲.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528.
[4] 马惠春,刘从勇. 家庭口腔健康行为对儿童龋齿危险因素的影响[J]. 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学报,2005,7(11):59.
[5] Harris R,Nicoll AD,Adair PM,et al. Risk factors for dental caries in young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ommunity Dent Health,2004,21(1 Suppl):71-85.
[6] 欧晓艳,熊伟,刘艳. 江西省5岁儿童龋病抽样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1):4418-4420.
[7] Tinanoff N,Palmer CA. Dietary determinants of dental caries and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for preschool children[J]. Refuat Hapeh Vehashinayim,2003,20(2):8-23,78.
[中图分类号] R7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c)-0119-0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是一种慢性腹泻,也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1-2],发生率高达11%~40%,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量多、排便次数多,严重者有发热、腹部不适、里急后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极大的影响了患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但由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大便常规及普通培养的非特异性可使本病早期易被误诊为一般的肠炎或细菌性痢疾,继续使用原先药物或加用针对杆菌的抗生素,会使腹泻加重,损害患儿健康,为探讨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危险因素及药学干预的效果。该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60例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患者的全部资料,探讨了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危险因素及药学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60例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患者的全部资料,男33例,女27例,年龄5个月~13岁,平均年龄(2.5±3.4)岁,所有患儿均在应用抗生素72 h后出现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量多、排便次数多,严重者有发热、腹部不适、里急后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排除食物中毒、沙门菌肠炎、菌痢、慢性肠炎等疾病导致的腹泻症状。
1.2 治疗方法
药学干预方法①采用监测-培训-计划的干预模式,对医院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包括使用时间、使用种类等进行监测,通过对医生进行培训,提高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对医生使用抗生素进行严格的监控,如年初做年度计划表,制定预期使用数量,②积极为患儿进行药物治疗,治疗时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③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健康宣教,使患儿家属能够理智的对待患儿病情,信任医生,如非必要不要主动要求使用抗生素,提高对抗生素的认识。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用单因素χ2、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两两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单因素分析情况
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发生与发病年龄、病情、微生态制剂使用、抗生素种类、住院天数、血中性粒细胞、抗生素使用天数、抗生素联合应用和激素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危险因素分析
发病年龄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危险因素,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是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药学干预前后效果比较
药学干预后,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生率(%)由39.56%下降为8.52%,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1.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目的实施分级教学,将高等数学处于同一或相近水平的学生跨专业跨班级归在同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极大优化教学资源,这主要源自因材施教原则。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下,分层次教学可满足各层次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同时又充分实现高等院校的教育和服务功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
2.1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2.1.1个体差异理论与生源质量差异由于学生在地域因素、学习方法、接受教学信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必须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扩招后学生高考成绩相差悬殊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差异有扩大的趋势。该课程作为高等数学的后续课程,如果仍然采用自然分班,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导致有限的教学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2.1.2各个专业间的要求差异各个专业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我校物理、机械、电信等专业后续课程和专业研究与数理统计知识联系紧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而法学、英语等专业只需要其掌握一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概念。完全不顾专业差异,采用同样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显然是违背科学规律的。2.2分级教学的实施。
2.2.1学生的分级原则学生分级是进行分级教学的前提,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规律,科学合理地分班分级。划分标准应主要包括学生高等数学成绩、专业性质和本人意愿。分班分级应首先考虑学生的高考入学成绩和高等数学成绩,同时兼顾各专业后续课程及专业研究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能力的要求。在以上大原则的背景下,还应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当然,现实分级时,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可以暂时分为ABC三级:数学基础好、专业对概率论知识要求较高的同学分为A级;数学基础较差且专业与数学联系不太紧密的同学分为C级;其他同学分为B级。
2.2.2教学的分级原则教学分级的实施过程比较复杂,需要重新分级的教学环节很多,本文主要探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针对不同情况,我们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安排了适当的教学进度。具体来说,A级主要是在掌握“三基”的基础上,适当加深教学内容,学习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或SAS来解决实际问题;B级学生着重于理解,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课本知识为主,适当补充习题,培养学生通过建模思想来解决问题;C级学生则侧重于一般理解掌握,在不影响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概率论部分的理论性和难度,在教学中多介绍一些有着良好应用背景的简单例子,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考核方式的分级主要体现在平时成绩的给定上。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学习态度、作业完成和出勤情况等多方面,如果条件允许,A级学生也可采用课程论文加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的做法,并且ABC三级的平时成绩可按总成绩的20%、30%、40%的比例给出。
3.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各高等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级教学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为此要构建合理的分级教学模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如何制定更加科学的分级教学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实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分级教学重中之重。如何在充分体现国家学大纲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及专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规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是分级教学改革探索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3.2如何使得教务、学生管理更好地协调一致。分级教学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班级界限,给教务、学生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班级同学来自不同专业,学生成绩登记、存档等问题都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所以,分级教学需要教务部门及各学院学生管理部门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相互协调才能顺利实施,这也是分级教学能够不断进行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 Excel;生物统计学;方差分析;双因素;无重复观测值
中图分类号 O2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79-01
生物统计学是畜牧、兽医、农学、林学、微生物、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统计工具,数据分析离不开生物统计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有更多的软件被应用于生物统计学,如SPSS[1-3]、Excel[4]、SAS[5]等,但是不同的统计软件具有着不同的统计特点,如Excel统计功能虽然简单,但是操作方便,分析出来的结果更为直观,更适合生物统计学的初学者。生物统计学是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解释的科学[6-7],在生物统计学教材中不仅提供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试验设计获得理想的数据资料,还提供各种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是所有高等学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生物统计学由于其公式比较多,理论深奥,所以高等学校本科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相对不高。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Excel进行双因素无重复观测值的方差分析,以案例的形式详细阐述了其分析过程,希望能提高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并增强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1 分析工具库的安装
Excel一般不直接装配“分析工具库”这一模块,需要在Excel的基础上自行安装。安装步骤:Excel的工具加载宏分析工具库确定。
2 双因素无重复方差分析
双因素无重复方差分析一般适用于双因素试验设计的数据分析,而且是不同因素水平组合(处理)的观测值只有1个时才可以运用此分析模块。
2.1 数据资料的建立
例:60~90日龄时期猪的日增重(g)数据如下,4种饲料(A1、A2、A3、A4)、3个猪品种(B1、B2、B3),试检验饲料及品种间的差异显著性[6]。数据资料建立见表1。
2.2 单因素方差分析过程
在Excel中,工具数据分析方差分析:可重复双因素分析,点击“确定”进行分析。输入区域:选择原始数据(包含行和列的标志在内);标志:指的是在建立数据的时候在数据第1列和第1行有数据的变量名,而且在输入区域选择的时候将变量名也选上,这时候可以进行勾选,否则就不选择此项;?琢(显著水平):0.05(或者0.01),输出选项:输出区域处选一空白处,单击确定按钮,具体选项见图1。
2.3 结果分析
结果部分见表2,表2中只是对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量的分析,只是简单地列出了不同因素和不同水平的样本大小、平均数、方差、总和等信息。从此结果可以初步看出,在不同品种中B1的日增重均值(542.5)是最大的,在不同饲料中A3的日增重均值(545)是最大。
方差分析的最终结果见表3,针对所有数据资料的变异来源分为样本(列:在此例中为不同猪品种B)、行(本例中为不同种饲料A)、误差(随机误差),分别列出了平方和
(SS)、自由度(df)、均方(MS)、F值(F)、相伴概率(显著性概率,P)、F的临界值(分位数,Fcrit)。根据表3的结果可以有2种方法判断结果,其一是直接根据显著性概率来判断,也可以根据F值来判断。由表3可以看出,利用相伴概率来判定结果如下,不同品种(列):P=0.006 343F临界=4.757 055,因此不同饲料的日增重差异显著。如要确定是否会差异极显著需要返回到图1,在?琢处输入0.01,然后再重新判定其结果。
3 讨论
Excel在结果输出时给出了相伴概率P和F值这2种结果,可以以2种方式对结果进行分析,而SPSS只是以相伴概率P为依据来判定结果,相对单一[7]。在双因素方差分析中Excel数据资料的建立十分方便,基本按照将一个因素放在行上,另一因素放在列上建立数据资料即可,而SPSS统计软件的数据建立[7]需要将同一因素的所有水平建立在同一列里。利用Excel进行双因素无重复观测值的方差分析虽然从数据的建立、分析过程、结果分析等方面来看,操作相对比较方便,但当方差分析结果是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时,不能够对数据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多重比较。
4 参考文献
[1] 白俊艳,贾小平,张小辉,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 (10):57-58.
[2] 白俊艳,武晓红,张小辉,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5):369-370.
[3] 秦立金.SPSS统计软件在生物统计课程中的探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3):198-199.
[4] 韦若勋.生物统计学上机实验课中Excel互动教学方式的应用[J].高等教育,2013(8):185-186.
[5] 黄中文,张丹.生物统计与SAS教学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l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140-142.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黔南地区城区6所幼儿园3~6岁儿童共1 140名,测量身高、体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参考标准,对儿童体格发育进行评价;采用Z评分方法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结果 3~6岁男女童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均值低于全国9市城区儿童;各年龄组民族性别之间身高、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低体重率为0.53%,生长迟缓率为2.98%,消瘦率为1.40% ,超重率为24.21%,肥胖率为10.18%。男童肥胖率(9.84%)略低于女童(10.59%);汉族儿童肥胖率(11.07%)高于布依族(5.07%),低于苗族(14.47%)。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文化程度、独生子女和婴儿时期喂养方式是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的主要影响因素,父母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是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黔南地区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令人担忧。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长发育水平。
【关键词】 生长和发育;身高;体重;回归分析;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47-02
为了解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和现时营养状况,探索儿童生长发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和改善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为开展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笔者于2006年11-12月对黔南地区4县市6家幼儿园的儿童进行了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取黔南州4县市6所幼儿园中的1 140名3~6岁儿童(包括汉族、布依族、苗族及其他民族)及其家庭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童630名,女童510名,男女比例为1∶0.81。
1.2 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相关因素调查问卷,调查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情况,内容包括儿童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婴儿时期喂养状况、父母关系和谐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等。调查员统一培训,调查表收回率为96.6%。体格测量指标为身高和体重,使用立式身高计测量身高,被测儿童取立正姿势,脱去鞋袜、帽子和外衣,测量结果以cm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1位。采用灵敏度为50 g的落地式杠杆秤测量体重,最大载重50 kg。测定结果以kg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2位。以WHO推荐的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生长发育参考值作为评价标准,采用Z评分法[1]进行儿童营养评价。Z=(实测值-参考值中位数)/参考值标准差。评价指标有:(1)年龄别体重,测量值低于参考体重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WAZ120%为肥胖。
1.3 统计分析 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 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生长发育状况 黔南地区3~6岁儿童体格发育情况见表1,2。
2.2 各年龄组儿童营养异常检出情况 由表3可知,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检出率分别为0.53%,2.98%和1.40%,以上3项指标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95,10.71,6.90;P值均
2.3 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
2.3.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为因变量,以16个因素为自变量,在16项相关因素中,父亲文化、母亲文化、分娩方式、生活环境、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以及婴儿时期喂养方式等9项因素与儿童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3方面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以肥胖为因变量,以16个因素为自变量,在16项相关因素中,儿童年龄、父亲文化、母亲文化、妊娠时间、分娩方式、生活环境、父母关系、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收入以及民族特征等9项因素与儿童的肥胖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2.3.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9项关联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Wald值法,结果显示,父亲文化、母亲文化、独生子女和婴儿时期喂养方式是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的主要影响因素,父亲文化、母亲文化、分娩方式和家庭经济收入是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黔南地区学龄前儿童无重度营养不良,中度低体重、生长迟缓的检出率分别为0.53%和2.98%,低于宋岚芹[2]报道的3.4%和2.85%以及张晓萍等[3]报道的1.2%和1.1%;消瘦检出率为1.40%,低于张晓萍等[3]报道的1.6%。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和婴儿时期喂养方式。
调查结果还显示,儿童肥胖检出率为10.18%(男童9.84%,女童10.59%),高于1995年全国9市城区7岁以下儿童肥胖率(1.76%)[3]以及王雁[4]报道的结果;低于夏国兴等[5]报道的11.3%。超重检出率为24.21%(男童21.27%,女童27.84%)高于张晓萍等[3]报道的8.1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父母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和家庭经济收入。
综上所述,父母文化程度对婴幼儿期的科学喂养认识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与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特别在合理膳食等方面要给予正确指导,主动干预低体重、发育迟缓、超重、肥胖儿的高危影响因素,以此降低儿童成人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生率,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4 参考文献
[1] 黎海芹.儿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
[2] 宋岚芹.简述中国婴幼儿营养状况.中国妇幼保健,2001,16(10):606-607.
[3] 张晓萍,王树杰,张瑜.沈阳市3-6岁集体园所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抽样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638-639.
[4] 王雁.桂林市城区0-6岁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57-358.
【关键词】 吸烟;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暂居者和移居者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04-02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Smoking Behavior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Floating Children in Urban Public Schools/CHEN Guo-hua. Student Affairs Offic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61005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smoking status of floating children in urban public schools, to explore the smoking factors of floating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of smoking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Totally 997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five public schools in Chengdu to complete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bout smoking status. Results About 13.9% of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smoked. Smoking behavior of males and females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t, and among girls who had smoked one cigarette accounted for 94.4%, 25.4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boys.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grades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havior of smoking, the proportional of students who had smoked in junior third grade was up to one quarter. After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 gender, grade,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smoking persons looked mature, and whether the schools enforce the smoking ban, Internet time and the frequency of entering the electronic game rooms, etc. Those 8 factors were the major factors in smok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Conclusion Student tobacco control needs the endorsement of family, school, society and many other holistic interventions, then a strong tobacco control network can be formed.
【Key words】 Smoking;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Transients and migrants
【通讯作者】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7年度国家青年课题“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号:CGA070215)。
【作者简介】 陈国华(1979- ),女,重庆市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社会学。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四川 610059。
近年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吸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控烟运动的发展,成人吸烟率已有所下降,而青少年的吸烟率却徘徊不降或呈上升趋势[1]。2008年,中国青少年吸烟者约为1 500万,尝试吸烟者至少为4 000万[2]。为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笔者于2008年4月对成都市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进行了现况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成都市5个主城区随机抽取3个城区,在每个城区抽取1~2所
成都市指定的接纳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城市公办学校,一共抽取了5所学校。在3所“一贯通”学校,笔者抽取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各2个班,在只有小学阶段和只有初中阶段的学校分别抽取四至六年级各2个班,初一至初三各2个班,有1所学校初中三年级没有接受调查。将抽中班级的所有外来人口子女作为调查对象,共1 009名学生。所有问卷都是当场填答,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 009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97份,有效回收率为98.8%。其中男生占54.1%,女生占45.9%;四年级占15.2%,五年级占18.4%,六年级占15.6%,初中一年级占19.9%,初中二年级占21.3%,初中三年级占9.5%。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以美国南加州大学提供的“青少年控烟项目调查问卷”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背景资料、吸烟行为、关于烟草的观点、心理行为、社会影响以及家庭、朋友、学校、媒体信息等[3]。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教室发给学生当场填写,并回收。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
1.2.2 吸烟行为的界定 本研究对吸烟行为的界定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基本保持一致,便于资料的可比性。即以吸烟量来划分人群,将流动人口子女分为不吸烟人群和吸烟人群,吸烟人群分为尝试吸烟、吸过一整支烟、吸烟>100支者。尝试吸烟者的判断依据为“你是否曾经尝试过吸烟 (哪怕仅几口)?”;吸过1整支烟者的判断依据为“你是否曾经抽过一整支烟?”;吸烟>100支者的判断依据为“从小至今,你是否至少已抽过100支香烟”[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3 统计方法 原始数据采用Visual Foxpro 6.0软件录入,数据分析和统计利用SPSS 17软件包完成。以χ2检验比较性别与年级间吸烟行为的差异。以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吸烟影响因素中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动儿童吸烟状况 有13.9%的流动人口子女吸过烟,男生与女生吸烟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10,P
表1 成都市不同性别和年级流动人口子女吸烟行为报告率/%
性别与年级 人数从未吸过烟尝试过吸烟吸过1支烟吸过100支烟
性别男53979.012.85.72.5
女45894.44.01.30.2
小学四15296.50.72.80
五18383.511.45.10
六15689.36.04.00.7
初中一19882.310.27.00.5
二21277.913.05.33.8
三9675.012.06.56.5
合计99786.18.63.71.6
2.2 影响学生吸烟行为的因素 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吸烟行为的显著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选和剔除P=0.05,得到最终的回归模型。见表2。
表2 成都市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吸烟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自变量偏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值P值OR值
性别0.7220.2876.3070.0122.058
年级0.1590.0734.7430.0291.172
学习成绩0.2080.1093.6920.0451.232
亲子关系-0.2690.1195.1010.0240.764
吸烟使人看起来成熟0.3650.09116.1620.0001.441
学校是否执行禁烟规定-0.3210.1147.9320.0050.725
每周上网时间0.1060.0397.4700.0061.112
去电子游戏机房的次数0.8600.15032.8380.0002.362
常数项-3.0570.87412.2400.0000.047
表2的结果表明,男生吸烟的可能性比女生大;年级越高,吸烟的可能性越大;学习成绩越差,吸烟的可能性越大;亲子关系状况越差,吸烟的可能性越大;越赞同“吸烟使人看起来成熟”这一观念,吸烟的概率越高;学校执行禁烟规定,学生吸烟的可能性小;每周上网的时间越长,吸烟的可能性越大;去电子游戏机房的次数越多,吸烟的可能性越大。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中,有过吸烟行为的占13.9%,这表明吸烟行为在流动人口子女当中还比较严重,应当引起社会关注。男女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复杂[7]。目前,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如好奇心)、同伴的影响(如好朋友/同学的劝吸)、成人的榜样作用(如父母、教师和影视人物的影响)、烟草的广告和社会风气(如社交场所的递烟、敬烟)等[1]。本次调查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级、学习成绩、亲子关系、吸烟使人看起来成熟、学校是否执行禁烟规定、每周上网的时间、去电子游戏机房的次数等8个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王爱婷等 [8]认为,在学校开展控烟不能单纯依靠知识传播,而应从家庭、社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去研究分析、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干预措施:应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教育,宣传烟草的危害;帮助流动人口子女排解学习生活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流动人口亲子沟通交流,密切亲子关系;学校严格执行对学生禁烟的规定;加强对城市特别是学校周边娱乐场所如网吧、电子游戏厅的管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进一步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建立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全方位的控烟网络,提高流动人口子女自觉抵御吸烟的能力。
4 参考文献
[1] 孙纪超,李丽,俞小鸣.吸烟态度对中学生吸烟意向及行为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1997,18(3):190-194.
[2] 卫生部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EB/OL][2009-12-01]. 省略/n272442/n272530/n3479265/n3479306/appendix/report.pdf,2008-05-31.
[3] 张德新,柳春红,,等.私立学校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82-83.
[4] 山建国,陈心广,龚浩,等.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吸烟关系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5,21(8):904-906.
[5] 孙果.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家庭各因素、压力自尊及人格的相关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37.
[6] 金灿灿,屈智勇,王晚华.流动和留守儿童吸烟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中国特殊教育,2009,113(11):70-74.
[7] 汪保国,陈思东,朱顺贤,等.广州市中学生的吸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51-452.
[8] 王爱婷,谢为民,朱运泽,等.豫北中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卫生知识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87-488.
关键词:学前儿童;分享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培养
一、影响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因素分析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小时候霸道、独占欲强,等长大了就可能成为不合群、飞扬跋扈、自私自利的人了。所以我们首先要分析影响儿童分享行为的各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寻找培养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办法。
(一)儿童个人因素
1认知水平较低
孩子的心理、生理及环境因素都是影响分享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这不是最本质的因素,最本质的因素还是与儿童的认知水平有关,我们要了解儿童在不同的成长时期的认知水平的特点,并遵循这一特点来引导教育孩子。
一般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会呈现增长的趋势:3岁的儿童还没有建立分享行为的概念,在认识的过程中主要是无意识的状态,易受外界环境和情绪的支配,而不受理智所支配,其分享行为也是无意识的;4到5岁的儿童在幼儿园里经过一年多的集体生活,容易融入周围的环境,乐于和他人交往并掌握一些交往的经验,生理上也有了一些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其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较大的提高,表现为幼儿不像以前那么容易疲劳,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前延长;5到6岁儿童经过幼儿园教师的训练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但是往往没有付诸行动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表现为言行不一致,等孩子再大些这一现象就会慢慢地消失,意识会支配行为。
2分享的技能缺失
学前儿童掌握了分享的技能,就能主动与同伴和教师交往并表现出分享行为,这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儿童亲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往往分享行为和分享观念之间还具有一定的脱节性,儿童会缺乏分享的技能,不懂得如何做出分享行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学前儿童分享技能的缺失呢?在城市中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亏,从小教育孩子自己喜欢的东西要去和别人争抢,不能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父母不仅没有给孩子以积极的榜样或正确的引导,反而对儿童的分享行为起到了负面的影响,这不利于儿童分享技能的培养。
(二)家庭因素
1父母分享观念
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亲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对孩子教育和教养的过程中,父母的分享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分享意识的形成。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要善于运用特殊的情境引导孩子做出分享行为,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父母可以经常邀请同社区的小朋友来自己家做客,让自己的孩子多和外界的伙伴接触,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问题。
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父母的奖罚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反应方式等,会影响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3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是指一些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条件来照顾孩子的生活,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里,或者是孩子白天跟着老人生活,晚上下班父母把孩子接回自己家里。
城市中,大部分家庭都是“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老人对孩子都产生“隔代亲”的现象,什么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孩子在这种溺爱和袒护的环境下成长,会养成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而且在隔代教育中,儿童都是和老人相处,很少有机会和同龄的孩子交往,满足不了对父母和同伴的情感需要,因此,时常会感到孤独,有时还会存在沟通的障碍,这种闭塞的环境不利于幼儿分享意识的发展,也使得幼儿遇到分享行为的状况时感到不适应。
(三)幼儿教师因素
幼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幼儿园中,除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就是和幼儿园老师在一起互动,所以幼儿园教师也是影响学前儿童分享行为和分享观念异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教师专业水平都会影响着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如果幼儿园教师重视儿童的分享意识的培养,并且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教育指导,就可以帮助儿童更快地形成分享行为。
(四)同伴关系的影响
同伴关系是影响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孩子和好朋友在一起时合作的机会更多,分享次数增加。Wright(1942)发现,6岁儿童同朋友分享高价值玩具占58%,同陌生人分享高价值玩具占23%;Staub和Noerenberg(1981)报告,朋友之间比相识的人之间分享得更多。学前儿童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其认知性、情感、观点采择能力不断地提高,朋友之间通过长时间的相处,互相了解、互相依赖,在积极的状态下较易产生分享行为。但是和陌生人在一起会感到拘谨,缺乏亲密性,这不利于孩子分享行为的产生。
二、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
1创造分享机会
儿童的分享行为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而习得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多创造一些分享的机会,让孩子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学会分享。
设立“分享日”。在幼儿园,教师应该在每个月或每周定一天为“分享日”,小朋友可以把家里的东西带到幼儿园和他人一起分享,每次的“分享日”,教师都要设立不同的主题。比如,每个月教师让不同的幼儿从家里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件玩具带到学校,让小朋友们互换自己的玩具来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会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争执,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地给予孩子引导和教育。
建立“分享角”。教师可以在教室的一面墙上布置出“分享角”,每过一个月可以更换一次内容,教师可以展出小朋友们的照片、美术作品以及平时的作业等。
2树立分享的榜样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模仿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幼儿又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当看到他人的分享行为时,幼儿会去模仿、学习。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原则中就有“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家长,不能让孩子养成自私的不良品质,没有伙伴同他玩,这与分享行为的提倡是相悖的。父母的身体力行对孩子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家长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等都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3强化分享行为
“强化”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叫做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认为,我们的行为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人的生活和学习能否成立的关键在于强化:当一个行为操作发生之后,紧接着出现一个刺激来强化时,那么这个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增加。在幼儿园里,教师可以通过强化使幼儿的分享行为得到有效的巩固。研究表明,当幼儿由于分享而受到教师、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之后,他们会逐渐建立起一种相应的内在的自我奖励倾向。当他们再次与别人分享时,自己会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这就会使他们持久地表现出类似的行为。
4教给儿童分享的技能
真正的分享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儿童首先要体会到他人的情感和情绪,才能做出恰当的分享行为。在情境中培养儿童的分享行为,可以分为角色扮演和移情训练两种方法。
角色扮演:游戏是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一种方式,游戏可以还原社会的样貌,儿童可以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深刻地理解自己扮演角色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角色扮演还能帮助儿童提高语言交往能力,有助于同伴之间的沟通并可以识别他人的情感和情绪,这些都能帮助儿童做出恰当的分享行为。
移情训练:研究表明,只有当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察觉或意识到他人所处的情况时,才能引发这个人的移情性反应,从而产生分享行为。当孩子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食物或玩具时,教师可以把它们藏起来,当小朋友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在了而且没有人愿意和自己分享,这时孩子就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未能从他人那里得到分享时的难过,当下次再有这种事情发生时,他们就会很乐意地做出分享行为。
5实行混龄教育
异龄交往对儿童的亲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混龄教育可以使孩子们学会关心、照顾、互助、分享等优秀品质。在幼儿园,我们可以提倡混龄编班的教育方式,让年长的儿童和年幼的儿童分在一个班里。
和年龄较小的儿童相比,年长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和道德水平都比较成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乐于和年幼的小朋友进行分享,这种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幼的儿童,把年长的儿童作为自己的榜样;同时,年幼的儿童会对年长的儿童表示一定的好感和崇拜,大龄的儿童还可以制定规则,照顾其他幼小儿童,在这种情况下,会提升年长儿童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在混龄教育的互动中,孩子对家人的依赖会逐渐减少,反而,同伴之间的互助精神得到了发扬,年长儿童和年幼儿童彼此之间互相鼓励、协作,对孩子的亲社会发展具有正面的影响。
总之,学前儿童的分享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希望社会、学校和家长都能关注儿童的分享行为,特别是在幼儿园的学前儿童,因为这一时期习惯的养成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要激发幼儿的分享兴趣,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为他们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韦敏丽.室内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2001(2).
【关键词】课堂纪律 高等教育 ISM 影响要素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校思政项目A-2500-12-01013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46-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渐演变为普及式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能接触到高等教育。课堂纪律的好坏严重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
另一方面,课堂纪律的好坏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大到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小到个体的想法、行为方式都是影响课堂纪律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课堂纪律现状
在不同的文化、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形式也与高中阶段有所不同。
违反课堂纪律现象普遍化。通过调查统计,有90%的同学在课堂中出现过2种及以上的违纪行为。
旷课现象严重。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自我、散漫现象严重,旷课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违纪现象多样化。学生在课堂内违纪的行为也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变化。
违纪行为性别化差异缩小。在当代大学生中,男女生违纪行为差异性似乎变得不那么明显。违纪行为的性别差异化逐步缩小。
三、课堂纪律影响因素的ISM分析
课堂纪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研究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对优化大学课堂知识传递成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课堂纪律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选取影响课堂纪律的10个要素与本研究的目的要素课堂纪律组成课堂纪律影响因素系统要素集Acts,Acts={S0、S1、S2、S3…S10}。
课堂纪律(S0):课堂纪律为系统的目的要素,本系统中课堂纪律更加倾向于形容一种学生遵守规范的状况。
认知程度(S1):本系统中,认知程度主要是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表现为不同的行为方式。
认知需求(S2):认知需求在本系统中主要是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获取需求。
三观需求(S3):对于大学生而言,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发所产生的需求、所表现的行为方式也是影响课堂纪律的最本质因素之一。
教师素质(S4):教师素质是指教师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教师带给学生最本质、最全面的表现。教师严厉与否、能力强否、可信任否方面的评价等都包涵在这个因素当中。
授课内容(S5):教师的授课内容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因素。课堂对学生吸引力大的情况下,课堂纪律会相应地维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
授课形式(S6):与授课内容相同,授课形式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课堂纪律就会相应地维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
考核方法(S7):有研究表明,一门课程的考核频率高、考核标准严格可以有效地防止“背多分”现象的出现,学生更加注重课堂获取的知识、更加专注课堂。
有效措施(S8):本研究的有效措施是指教师是否制定合理的维持课堂纪律的行为准则,面对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采取的适时的、有效的反应。
人文环境(S9):大到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小到一个班级、一个小型组织的习惯氛围都可以叫作人文环境。这种环境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
家庭环境(S10):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
(二)课堂纪律影响因素ISM模型建立
通过运用自行研发的软件进行运算,可直接得出系统的解释结构模型(如下图1所示)。
图1 系统解释结构模型
四、基于ISM 解释结构模型的分析
通过对系统解释结构模型的分析,我们对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系统可以有一个更加全面和系统的了解。
(一)系统结构分析
在模型中可以看到各个因素对课堂纪律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各不相同。通过解释结构模型进行分析,系统共分为四个层次。
(二)全局性因素分析
人文环境、家庭环境、授课内容、授课形式、考核办法、有效措施六个要素是影响课堂纪律的全局性要素。这六个要素作为系统的输入性要素,对课堂纪律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直接影响要素
认知程度和认知需求作为课堂纪律的直接影响要素,变动趋势能够直接影响课堂纪律的好坏。
五、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严肃课堂纪律建议
课堂纪律的好坏往往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解释结构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课堂纪律除了受到来自教师方面的影响以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课堂纪律也可以通过认知程度发生影响作用。在课堂纪律的严肃性、规范性发展道路上,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发挥作用。
(一)丰富课堂内容,严格课堂要求
通常情况下,上课内容丰富且能够被接受、授课形式灵活、对于学习内容考核严格、面对违纪行为能够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都能够促进课堂纪律的严肃性。
教授的内容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同学们对知识的摄取,而适宜的教授方式可以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共同作用,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产生影响,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形成学科上的良好互动,是严肃课堂纪律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
(二)重视社会因素,培育良好氛围
在浮躁、功利的社会氛围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呈现功利主义色彩,“背多分”现象就是功利主义的最典型性代表。从社会氛围、家庭氛围入手,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抵制功利主义是严肃课堂纪律不可或缺的途径。
(三)心理结合思政,思想教育工作为保障
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思想偏激、心理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学生数量也在逐渐上升。不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纪律,出现违纪行为的同学作为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他们所需要的关注往往会影响教师的正常授课。结合心理干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纠正这部分同学偏差最为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沟通;影响因素;对策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刚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大学生活,不仅仅是一个崭新的环境,而且面临很多新挑战。不少大学生当他们来到新的环境中,由于对大学生的生活认识不足,对新同学不熟悉,不能很好地适应;也有的大学生认为刚从高中生活解放出来,应该好好在大学中放松一下。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沉浸在网络中,不是上网打游戏,就是上网聊天,整天沉浸在网络生活中,当他们醒悟的时候才发现他们已经无法与大学生活接轨;有些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他们有时会想主动与别人交往,当别人没有给他认为该有的回应时,就会产生羞怯感,甚至更加自卑。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助于自身发展的深层需要。
一、个人因素
1、妒忌心理
所谓妒忌是指因别人比自己强而产生的怨恨心理。在大学生中,由于大家处在相同的年龄段,当其他同学在才能、学习和名誉方面比自己强时很多人会产生嫉妒心理。适度的妒忌心理可以督促大学生积极上进,但一旦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不悦、自惭、怨恨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这种强烈的妒忌心理会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排斥情绪,甚至诋毁、贬低他人,造成人际关系的扭曲。
2、孤独心理
孤独心理是内心感到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孤独是一种状态,在生活中往往表现为独来独往,不屑或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无法与他人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处于孤独状态的人,虽然具有独立的性格,但常游离于群体之外,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因此强烈的孤独感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挫折、寂寞和烦躁等情绪,严重的甚至有厌世轻生的念头。导致孤独的原因包括独立意识过强、过低或过高的自我评价、不愿与人交往等。
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能力及品质评价偏低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自我意识。现在的大学生中,有些人缺乏年轻人应有的蓬勃朝气,情绪抑郁,遇事悲观,胆小怯懦,不敢或不愿与人打交道,生怕被别人看不起,缺乏自信心。引起这些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性格的差异、身材相貌、家庭环境、智力水平、单亲家庭和失败的体验等等。
4、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属于消极性的心理上的自我防御。有羞怯心理的人往往通过退缩、回避、离群、依赖等行为来减轻心理紧张,表现为在交际场所瞻前顾后,表情紧张,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羞怯的人由于过分考虑自己给别人的印象,使自己总处于思想消沉的状态中,长此以往,会变得越来越羞怯,不利于同他人的正常交往。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
生活在完整家庭当中的子女,由于受到父母双方的呵护,其人格及心理素质发展比较健全。他们的交往方式多样化,交往能力较强,对人的信任度较高,容易与人相处。在单亲家庭,家长由于在精神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往往表现为心态失常,对待子女或过分溺爱,或过分严厉,情绪化严重,从而影响子女的心理状态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单亲家庭的子女往往比较敏感,感情脆弱,较难与他人相处。
2、父母的教育态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态度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并对其一生的人际关系起着定型作用。现在某些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任性自私、好逸恶劳等性格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造成的[1]。
三、学校因素
在中学时期,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对学生过分追求考试成绩,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系统的人际沟通课程培训,导致很多学生智商很高而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的相处、交流和沟通。在高校,很多老师都是上完课就走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比较少,师生关系明显疏远,大学生在人际交流方面没有机会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四、对策分析
1、大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自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学会与他人交往,是提高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没有人际交往,就谈不上形成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他人,使大家成为朋友,最终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2)多参加活动,拓宽人际关系圈。大学生要积极参加丰富有益的业余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高尚的活动中去。要放松心情,主动接近别人、关心别人,从心理上去接纳别人,要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带着愉悦的心情面对生活中的每个人、每件事。大胆地走出原来狭小的人际关系圈,拓宽交际面,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人际交往的圈子变得越来越宽广[2]。(3)学习人际沟通的相关知识,掌握交谈的技巧。交谈是人与人相互沟通的主要方式,是人际交往的手段,在人际关系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谈具有较强的临场性、及时性和现实性,是一个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善于交谈,不仅仅是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能说会道,而且要掌握倾听、共情和适时沉默的技巧,学会聆听,真心待人,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使交谈从内容到形式更适合对方,使双方产生愉悦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应加强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由于大多数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都存在着“代沟”,一旦与父母的看法有异时,孩子既不愿意改正又不愿意重新解决,从而导致沟通障碍,进而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紧张。因此,父母与孩子都应主动与对方进行交流沟通,相互了解,增进彼此的亲切感。当然,父母对大学生的期望也不要太高,应使其感受到人与人交往的乐趣以及重要性。其次,家长应学会用合理的方法与孩子主动地沟通,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对孩子既不能过度宠溺也不能任其发展。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3、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应从一味的知识灌输转移到注重其能力的培养。如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增加大学生的交往频率,扩大其交往范围,使其从中获得更丰富、更有效、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对于个别有人际关系障碍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分析产生障碍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弥补。其次,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辅导,定期组织心理咨询人员举办各种形式的咨询、讲座,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使大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调适方法[3]。第三,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展示个人能力和才华的舞台,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在相互支持中建立信任关系,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文魁,黄丽琴.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 王川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读与写杂志,2008.5.2.88.164.
[3] 何伟,王琳.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及解决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72-73.
【作者简介】
刘 敏(1991-)女,山东人,德州学院医药与护理学院2011级护理学本科学生.
一、研究背景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在内心中认为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要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其中“使有业者乐业”即是要实现人的职业认同。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现实考虑:首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也不乐观,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逐步明确自己将来做什么,并为以后职业做些准备,将有利于毕业生实现就业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其次,面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技术技能水平的员工,更需要热爱该职业、具有较好职业认同并对企业忠诚的员工。
关于职业认同测量维度方面的已有研究各有不同角度和侧重点。美国学者Holland 从单一维度测量个人与职业有关的特点的清晰度和稳定性,其量表由18个题目组成[1];Melgosa 按照获得、延缓、早闭、扩散四种状态将其分为四个维度,根据各维度上的得分将其归类[2]。国内的相关研究中,薄艳玲等认为职业认同可以划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倾向六个维度[3]。分析已有研究发现:目前的职业认同测量维度主要针对在职人员,而且在维度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叠,比如职业认知与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之间,职业情感与职业意志之间等。结合已有研究和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本研究拟提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三个维度的假设。关于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研究,国外的学者主要是从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如Penick和Jepsen研究发现家庭风格可以显著地预测职业认同[4];Gushue等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同具有正向相关[5]。国内相关研究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比如,魏淑华在研究中认为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有个体特征、个体传记及教学环境等[6]。应该说,影响个体职业认同的主客观因素众多。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天津市高职院校为例,从高职学生实际出发,拟主要从学生专业认同、自我认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人口统计学等因素出发,探索其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于天津市三所高职院校在校生,包括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调查时间是2014年5月,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21份,回收率为95.5%,其中有效问卷为561份,有效率为90.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男生225人,女生336人;大一学生219人,大二学生183人,大三学生159人;城镇学生298人,农村学生263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文献研究和访谈的基础上,参考已有其他群体的一些职业认同调查问卷,编制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职业认同、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4个分问卷,其中自我认同分问卷采用加藤厚1983年编制、张日?N1989年修订的自我认同测试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7]。调查问卷及其他各分问卷经过多次修改后形成,采用5点计分法。
2.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使用集体施测的方式,施测前向被试说明填写的要求,施测完毕,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3.研究变量
(1)被解释变量
职业认同。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拟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及职业行为倾向三个方面。
(2)解释变量
专业认同,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将其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及专业行为三个方面。
自我认同,主要包括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及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方面。
职业生涯规划。
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主要考虑性别、年级及生源等因素。
4.问卷分析
使用SPSS18.0对职业认同、专业认同、职业生涯规划分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负荷值小于0.4的题项,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得到表1、表2、表3所示的因子结构。从表中显示内容来看,职业认同、专业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分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818、0.874、0.840,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p
表3 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
题项 职业生涯规划 因子负荷
职业生涯规划
KMO值 0.840
我对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战略规划 0.793
我非常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 0.792
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 0.748
我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0.733
我非常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 0.601
我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服务很满意 0.553
Cronbach a 0.797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现状
表4 天津市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及其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职业认同维度 总体
项目 职业认知 职业情感 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认同
平均数(M) 3.5624 2.9759 3.4999 3.4385
标准差(SD) 0.7078 0.9121 0.6655 0.5215
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总体良好,处于中上水平。基于问卷采用5点评分法,估计的总体均值取3为参考值。从表4来看,高职学生在职业认同上的平均得分为3.4385,超出均值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认同平均得分与参考值3进行单样本t检验比较,p=0.000
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具体表现。从构成职业认同的维度来看,职业认知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职业行为,最低的是职业情感,也就是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职业情感。从表4看出,职业情感均值为2.9759,没有达到一般水平,这说明,总体来讲高职学生虽然对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也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行为,但在情感上没有较好的接受。
(二)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影响职业认同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众多,本研究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一是从性别、年级、生源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出发,考察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上是否存在差异;二是从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出发,考察各因素是否影响高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各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1.人口统计学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表5 不同被试特征在职业认同及各维度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职业认同维度 总体
项目 职业认知 职业情感 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认同
M SD M SD M SD M SD
性别 男 3.5522 0.7584 2.9222 0.9171 3.6171 0.6900 3.4903 0.5536
女 3.5692 0.6729 3.0119 0.9084 3.4213 0.6377 3.4038 0.4966
生源 城镇 3.5822 0.6960 2.9379 0.9340 3.5398 0.6922 3.4602 0.5303
乡村 3.5399 0.7217 3.0190 0.8865 3.4546 0.6322 3.4139 0.5111
年级 大一 3.4189 0.7059 3.0907 0.8873 3.3762 0.6415 3.3454 0.5295
大二 3.6321 0.6868 2.8023 0.8936 2.5562 0.6671 3.4636 0.4850
大三 4.0449 0.5789 3.3846 0.9697 3.9414 0.5823 3.8876 0.4601
注:M代表平均数;SD代表标准差。
性别因素。从表5可以看出,在职业认同上男生均值为3.4903,女生均值为3.4038,男生高于女生,经过t检验,p=0.054(>0.05),两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维度上,男生和女生得分均值非常接近,t检验结果分别为:p=0.781(>0.05),p=0.254(>0.05),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职业行为倾向维度上,男生均值为3.6171,女生为3.4213,t检验结果:p=0.001(
生源因素。从表5可知,在职业认同总体情况上,城镇生源得分均值为3.4602,乡村生源均值为3.4139,经过t检验,p=0.293(>0.05),城镇生源和乡村生源在职业认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上城镇生源和乡村生源得分均值接近,虽然在职业行为倾向维度上,城镇生源比乡村生源稍高,但经过t检验,两者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年级因素。从表5可知,在职业认同上,大一学生的均值为3.3454,大二学生均值为3.4636,大三学生的均值为3.8876,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大一和大二显著性为0.008(
2.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从学生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三个因素出发,考察其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专业认同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假设2:自我认同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假设3: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为验证以上假设,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实证以上各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表6 回归模型
R R2 adjR2 F F(P)
三主要因素和职业认同回归结果 0.748 0.559 0.557 235.630 0.000
各子因素和职业认同回归结果 0.751 0.563 0.559 119.103 0.000
由表6可知,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235.630,P=0.000(
表7 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和职业生涯规划因素对职业认同的回归分析结果
B t t(P)
常量 0.852(0.120) 7.124 0.000
专业认同 0.482(0.032) 14.935 0.000
自我认同 0.134(0.027) 4.967 0.000
职业生涯规划 0.131(0.030) 4.437 0.000
从表7可以看出,专业认同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B=0.482,P=0.000
为全面了解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和职业生涯规划三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各子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结果见表8。从表8可以看出,在专业认同因素中,专业认知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B=0.140,P=0.000
表8 各子因素和职业认同回归分析的结果
B t t(P)
常量 1.193(0.106) 11.210 0.000
专业认知 0.140(0.027) 5.233 0.000
专业情感 0.203(0.026) 7.779 0.000
专业行为 0.119(0.025) 4.665 0.000
过去危机 -0.061(0.021) -2.959 0.003
现在投入 0.114(0.026) 4.308 0.000
将来愿望 0.036(0.043) 1.018 0.309
职业生涯规划 0.113(0.030) 3.721 0.000
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职院校要加快人才培养改革,以专业认同培养为基础,发展学生的职业认同
专业认同是个体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以自我认同为基础,通过自身学习经验建构起来的对某一学科专业的整体认可。专业认同是职业认同的基础,高职学生只有对所学专业认同,才能在就业时选择相应职业,在工作中实现职业认同。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为基础。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增加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灵活性。高职学生由于对专业不了解或者分数限制等因素可能造成对所学专业并不满意。为提高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在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下,高职院校可以在学校层面采取一些合理措施,适当允许学生调整专业,尽可能增加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灵活性。其次,要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含金量。专业建设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会受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关键在于加强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要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路径,促进学生的职业认同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8]。个体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有意识地规划是建立在一定的职业认同基础上,同时个体通过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也会进一步发展和产生职业认同。综上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当前来看,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着规划意识淡薄、规划方法不明及自我认识不清等问题。高职院校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更新职业规划教育观念,加快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以此为路径发展学生的职业认同。
关键词:高校;专业认同感;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在高等教育上与国际接轨,学科专业设置经历了效仿前苏联、失控调整、无序撤并、改革开放后的再调整直到最新颁布专业目录,力求逐步建成科类齐全、层次比例合理的高等教育专业体系的过程[1]。然而专业门类的齐全却不能达成高校学生完全的专业认同,因此提升专业认同感是各高校应该予以重视的重要内容。
1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内涵
专业认同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在其内涵的界定上,也有着相似的论述。安芹认为专业认同的内涵包括是否喜欢所学专业,依据专业选择职业,认可专业与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到自己能够在专业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自愿接受专业和职业规范,承诺将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层面的和谐统一。张丽莉的定义是,所谓专业认同是一个人表现出对所学专业的认可情感。
实际上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贯穿于学生入校至毕业始终的对所学专业的认可程度,它体现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目前状况及前景的综合认知和理解。同时这种认可可以通过专业学习的逐渐深入、专业思想的不断变化而产生改变。
2 影响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因素
(一)个体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常用来形容兴趣对于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重要性。对于高校学生来讲这句话同样适用。在报考专业的时候,学生们往往是以自身的兴趣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大学中所学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也已初步形成。在高校的学习中,兴趣也是学生日常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指引,为学生用心解决专业难题、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不竭动力。因此,学生个人的兴趣是影响专业认同感的主观因素。
(二)就业前景
就业前景的好坏往往与学科专业热门与否具有极大的一致性,例如:90年代末的计算机专业,在各大高校的报考排名都是位列榜首。高考刚刚结束的学生及其家长通常对于大学专业的选择比较迷茫,而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的出路是学生及家长考虑的重要前提,所以就业前景的好坏是学生考量专业适用度、专业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专业认同感的关键因素。
(三)专业教育质量
专业认同感的形成过程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且在专业学习和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变化而最终形成。所以,在校期间是学生专业认同感发展和形成的主要时期,在此期间专业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判断,是否形成肯定的专业认同感的前提。同时,当步入就业岗位的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知识与岗位要求完全符合时,会对在校生的专业认同感的提升产生较大的舆论影响。
3 专业认同感对高校及学生的影响
(一)提高学习积极性
专业认同感是高校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主观认知。而这种主观认知作用于行动即对高校学生日常的专业性学习产生较大的指导作用。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甚至专业前景的认可会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难题的主动性,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较好的专业成绩。因此,专业认同感的高低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有力保障,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提升就业满意度
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可以使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具备对所学专业的专一性,可以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其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专业技能的发挥,从而达到企业用人的高标准。另外,专业认同感就企业而言,可以通过使用具备专业认同感强的高校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和专业视野在其工作领域完成良好的效益。因此,专业认同感则实现了学生、企业"双赢"的效果,进而增加了学生和企业双方面的就业满意度。
(三)拓宽专业发展方向
专业认同感的确立使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企业更加注重招募具有专业认同感的学生,从而使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加。而社会认可度的提升势必影响着招生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具备专业认同感的专业的扩招则给予高校更大的发展动力,同时社会认可度的提升,也给高校逐步改进专业弊端带来较大的压力。动力、压力并重,使具备专业认同感的专业拥有了更加宽广的专业发展方向。
4 提高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对策
(一)端正专业思想,夯实专业认同感基础
专业思想来源于学生本人,但受到专业教育过程、家庭社会舆论、个人学习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专业思想的形成却不仅仅是新生阶段即可完成,它的教育过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所以要抓住每一个关键节点,利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性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等多种教育形式和内容,将专业思想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向学生做好传达及引导,使高校学生端正专业思想,为形成专业认同感夯实基础。
(二)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确立专业认同感保障
对就业形势和前景的关注一直是高校师生及学生家长热衷的不朽话题,是衡量一个专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确立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的重要保障。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也越来越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创新创业思维和成功案例的推进,也使各高校逐渐摸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创新创业中心以孵化学生自主创立的企业。因此,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对促进就业的措施的应用,发掘所设立的专业就业特性,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优势,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从而促使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建立和巩固。
(三)改革教学方式,为专业认同感提供动力
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对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只能以老师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并且缺少对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性的操作性讲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常此以往,高校学生即失去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实践性学习的程度不够,学生在工作中发现学校所学无法应用于实际,使专业认同感逐年下降。因此,应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由知识灌输向方法传授的转变,做到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教学及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坚持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用、创造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2]。高校在教学的改革上要切实地增加应用性实践课程的比重,将所学知识真正与企业现实的运营联系起来,同时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增加与企业合作运营的项目,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中,让所学能够有所用,是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不竭动力。
(四)加快专业学科建设,完善专业认同感的根基
专业学科建设是从根本上改进专业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修订专业知识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遇到问题的最重要途径,是确立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根基。很多高校长时间应用的专业学生培养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使课程设置陈旧、课程结构老化,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符合实际工作的要求,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为此,高校应该加快专业学科建设的速度,加大对专业学科建设的投入,提升与名校名师名企合作的质量,同时增加对专业学科的宣传力度,创造专业学科的"品牌效应",打造社会和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坚实根基。
综上所述,专业认同感不是高校学生与生俱来的主观感受,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不断理解和感悟逐渐形成的。专业认同感受到社会环境和学生个体的多重影响,同时在学生学习、就业以及专业的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专业认同感的确立和专业建设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摘要:大学生基本上处于人的一生中接受最后体育教育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能否保持适宜的运动动机水平,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对于培养自觉锻炼的终身体育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大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教学内容、教师水平、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上课场地及器材、学生认知羽毛球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羽毛球;动机
一、研究目的
本文试图对北京地区大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进行研究,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内容,以丰富人们对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动机特点的认识,近而引导学生进行羽毛球课程学习和日常锻炼、提高羽毛球课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按照社会调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中,随机选取了5所院校,每所学校各抽取60名选修羽毛球课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向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根据需要,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设计羽毛球运动动机量表、羽毛球课参与动机调查问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北京地区普通院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本研究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北京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羽毛球课的内部动机水平较低,无动机水平较高,外部动机水平较高。
(二)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学生选修羽毛球课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在选修羽毛球课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为此,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如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见表1:
1.羽毛球教学内容对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影响分析
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影响学生选修羽毛球课动机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从表1可以看出。为了解学生对羽毛球教学内容对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的影响,本研究对学生喜欢的羽毛球教学内容进行调查,调查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需要的是一种由一定实用性的健身运动。同时也显示出,大学生对战术配合在实际比赛中的作用有所了解。
在基本技术的选择中,喜欢用上手击球调动对方来表现自己,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性格吻合,因此受到普通学生们的青睐。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想通过实际比赛来展现和发挥他们所学的技术动作。高校目前的授课内容与学生想要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
2.羽毛球教师水平对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影响分析
羽毛球教师水平是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关键因素。从学生对羽毛球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高校羽毛球教师的水平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符合告示学生的需求。通过调查,教学手段也是影响学生对教师水平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3.羽毛球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影响分析
羽毛球教学内容过难、过易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对动机产生消极影响。本研究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教学内容困难的学生占了总数的59.93%,有近80%的人认为这种学习的困难对他们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有影响。
4.羽毛球上课场地、器材对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影响分析
羽毛球上课的场地、器材是羽毛球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它对学生的羽毛球参与动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调查,各高校配备的羽毛球场地器材比较有限,只能基本满足学生的上课需求。
5.羽毛球的认知途径对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影响分析
学生对羽毛球的认知途径,影响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认识程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
综上所述,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的影响因素中,教学内容、教师水平、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教学内容、教师水平、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上课场地及器材、学生认知羽毛球的途径。
激发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的方法有:利用需要,激发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加强学生自我努力程度,激发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建立学生对自我能力的信心,激发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
(二)建议
提高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安排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内容,采取新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体会成就感的机会等。
在羽毛球教学中,高校羽毛球教师要充分考虑影响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的诸多因素,制定适合他们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并提高高校羽毛球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也需要主管领导给予支持,改善教学条件、环境,以提高高校羽毛球课教学效果,促进羽毛球运动在高校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力为等 《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