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年初以来省直各部门和14个率先县(市、区)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五个集中”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整合建设指示要求,做到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力求年底投入使用,实现了项目建设稳步开局。
当前各县(市、区)大多数已经完成招投标任务,工程建设稳步实施推进。从发改部门的建设情况看,榆树市、农安县、双阳区正在施工,九台区、永吉县、公主岭市进度迅速,工程已经完成达70%以上。从农发部门的建设情况看,农安县、德惠市、梅河口市、东辽县、前郭县工程建设行动迅速,均已完成60%以上。从国土部门的建设情况看,农安县、九台区、敦化市、梅河口市、洮南市、抚松县计划年底全部完工,德惠市、梨树县已全部完成工程建设。
二、坚持未雨绸缪,抓好明年项目调度对接工作
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整合建设是我省实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战略的首要举措,2016年的项目建设收到积极成效。为了做好明年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要坚持主动调度、紧密协调,确保明年工作实现无缝对接。7月份以来,省率先办协调省发改委、省农发办、省国土厅、省水利厅与14个县(市、区)进行项目安排对接,于8月15日、9月2日先后2次调度项目对接安排情况。9月6日组织召开了省直相关部门与14个县(市、区)的对接协调会议,对明年项目安排进行敲实。9月19日又再一次调度项目安排情况。目前看,明年项目安排与今年项目规模大体持平,初步测算,2017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约215万亩,总投资近31亿元。
三、落实“五个集中”,着力将项目整合实施到位
摘 要:“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建设4亿亩高标准农田,大力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为此,笔者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以具体的案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关键词:高标准农田 建设 分析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45-01高标准基本农田即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001年以来,全国统筹推进田、水、路、林等综合整治,建成了2亿多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2个等级,平均亩产提高10%~20%,生产成本普遍降低10%~15%。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辽阳县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为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1 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及成效(1)基本情况。辽阳县于1995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2009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县。2009年至201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共投资917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2)主要做法。一是科学规划,规模开发。选取资源潜力大、有一定生产基础、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块作为项目区;从现场勘测入手,对水、田、林、路、桥、涵、闸、站等工程建设内容进行反复论证,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根据区域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科学谋划项目和工程布局。二是严格规范,公开招标。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及“择优、诚实、信用”的原则,抓好土地建工程招投标,选出一流的施工单位承建项目。三是科学组织,保证进度。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工程指挥部,确保项目建设做到“三个到位”和“四个确保”,即组织到位、宣传到位、谋划到位;确保项目如期完成任务、确保项目实施期间不出现问题、确保群众真正受益、确保做成一流的项目工程。四是完善制度,形成合力。按照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项目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就明确管护主体,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引导项目区群众管好、用好工程。同时,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的思路,搞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的工作合力。(3)取得的成效。一是完善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渠道的杂草没了,田间运输修了作业路,又有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区灌溉和洪涝问题。二是从经济效益上看,增加了农民收入。以该县2009年小北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高标准农田1万亩已经建成,通过示范项目开发,水稻每亩增产50 kg(开发前亩产600 kg、开发后650 kg),以2.8元/kg计,1万亩增加收入140万元;每亩节电30元(开发前每亩电费120元,开发后每亩90元),1万亩共节省电费30万元;同时,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扶植农户购买农机,项目区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每年可以节约资金70万。以上三项共增加农民纯收入240万元。2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1)存在的问题。一是费用上涨。人工费上涨,2009年至2012年,3年内两项定额费用均未上涨,实际费用却分别上涨80.07元和144.98元。机车费用上涨,以挖掘机为例:2009为每小时200元,2012年上涨到260元,涨幅为30%。材料费上涨,钢材上涨18%。水泥上涨52%。燃油2009年每吨7700元。2012年每吨9800元,上涨28%。综合费用上涨40%以上。二是投资标准低。高标准农田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亩1200元。比2009年中低产田改造多投入500元。但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增多,建设标准提高,扣除人工材料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投入与2009年改造中低产田基本持平。所有的农业开发项目设计,均是根据资金来安排工程。去掉管理费、科技费、管护费、监理费、招标费以及改良土壤、农机作业补贴等费用,真正用于工程建设资金约占财政资金的83%左右。而且设计费没有列支。加之,项目区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因此,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则非常有限。三是农民投入意识淡薄。农业开发资金的农民自筹部分不到位,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设计缩水,影响建设标准。四是重建轻管,建管失调。竣工工程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破损的开发工程陷入了小病不治,大病治不起的恶性循环状态,农业综合开发的长基效应得不到发挥。(2)改进建议。一是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据测算,按目前现有的农田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的投入标准是:旱田应为每亩1300~1400元,水田应为每亩1600~1800元。二是合理确定开发规模。项目规模的确定应实事求是,有多少面积便一次性治理到位,以保证一个排灌体系的完整。三是浮动投入标准。由于现有田间基础设施差异性较大,需要建设的内容也相差甚远。因此需要在不打破一个地区每亩投入标准的前提下,对项目建设的投入进行适当浮动,按照建设内容来确定资金补助标准。四是提高管护费提取比例。建议上级开发部门加大管护资金的提取比例。同时,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加大对工程管护的投入力度。五是压缩农民自筹,才能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预算更切合实际。六是强化对项目区领导干部的考核。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以提高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近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到2020年,完成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相信通过全社会上下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改进不足之处,创新建设方式方法,这一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和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会议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热点、焦点和关键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设置了大会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交流。佘之祥、蔡运龙、刘彦随、熊康宁等4位知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城市化与农村土地问题》、《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统筹城乡发展与土地整治方略》、《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集成》的大会主题报告。
大会设立了两个分会场,共有近40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或分会场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采用了“报告+提问+辩论+评述”的方式进行学术报告,强化了学术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为了激励土地资源青年科技人才,本次大会设立了“全国土地资源研究优秀论文奖”。由河南大学乔家君提交的论文《河南省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等20篇论文荣获一等奖,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婷婷提交的论文《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等22篇论文荣获二等奖。
本次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将于2012年8月由贵州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集收录了经严格筛选的学术论文75篇,计120余万字,涉及农村土地整治理论与方法、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及案例、农村非农化及其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及政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城乡协调发展与土地资源战略、喀斯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等前沿领域,展示了当前我国土地资源与乡村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新进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为论文集出版作序。
一、抓好粮食稳产增产机械化保障工作
(一)加快补齐粮食生产机械化短板。围绕水稻机械化插秧、玉米籽粒机收、马铃薯机播机收、秸秆粉碎还田等薄弱环节,分区域组织开展培训指导和示范推广活动。加快应用川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推广精量播种、高速移裁、深施肥、高效植保、低损收获、智能烘干、初加工、精深加工、存储及冷链物流等短板弱项装备。
(二)推进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减损提质。加强粮食机播、机收技术指导,严格落实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机收减损技术指导意见和操作规范。大力宣传和推进作业质量标准,督促企业改进播种、收获机械产品。开展粮食烘干能力建设调研,推进粮食产地烘干减损。
(三)加强机械化救灾防灾能力建设。根据我市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和特点,制定机械化救灾防灾行动方案。推动本地农业机械保有数量和类型结构满足本地区救灾防灾需要。加强农机手应急救灾防灾技能的培训、机械化救灾防灾工作调度和应急救灾防灾演练。
二、有力推动农机化发展转型升级
(一)编制好“十四五”农机化发展规划。参与起草《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并按照规划逐步落实。
(二)推进“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争创行动。实施以“良机”为牵引,良田、良种、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建设行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离田、化肥农药精施、残膜回收等绿色高效机械化技术装备,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选育一批“宜机化”作物品种,推广一批“宜机化”栽植方法,总结示范一套“宜机化”经营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宜机化改造典型案例和“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典型案例。
(三)做强农机化产业群产业链。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涉农项目资金,大力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向上级推介典型案例。健全农机经营、农机维修及零配件供应、技术培训等供应链。
(四)加强农业机械化指标体系研究和行业发展监测。强化农机化发展统计管理工作指导,提高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农机作业成本效益动态监测,开展农机化形势分析。
(五)推进“机械化+数字化”发展。逐步推广应用手机App、人脸识别、补贴机具二维码管理和物联网监控等技术,尝试推行农机购置补贴全流程线上办理。
三、推动农机化发展重大政策落地
(一)进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高质量实施。及时制定本级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并农机购置补贴额一览表,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二)全面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落实《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全覆盖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落地,指导各地优先扶持粮食生产机具报废更新,加快老旧收获、插秧、植保、脱粒等机械淘汰升级。
四、推进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
(一)持续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全面达到“宜机作业”要求。支持丘陵山区开展机耕道路建设,提高农机作业通达度。鼓励各地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粮食烘干、仓储加工、机械化育秧、机具库棚和机耕道等基础条件建设,推动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
(二)大力发展农村机电提灌。大力争取省级提灌站建设财政资金和地方安排的本级财政资金、整合涉农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大力推进标准化提灌站建设,加快老旧提灌站升级改造,在现代农业园区推进智慧灌溉,2021年更新改造提灌站10座以上。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农规发[2021]1号)和《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实施意见》(闽农综[2021]20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对耕地抛荒的治理,摸清撂荒地底数,引导农户复垦复耕、统筹利用,有效减少撂荒地存量、遏制增量,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摸清耕地撂荒基本情况
(一)开展全面调查摸底。
从2021年3月开始,由各乡镇开展为期2个月的撂荒地情况调查,以村为单位,对全镇所有建制村(包括自然村、组等)连续2年及2年以上未种植农作物的可耕作耕地(指农户承包耕地和集体所有未发包的耕地)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做到逐户清查、逐块核对。对每块撂荒地的承包户、位置、面积、类型、撂荒原因、农户复耕计划等,进行逐项登记造册。
(二)建立统筹利用撂荒地工作台账。
按照“村有清单、乡(镇)有台账、县(市、区)有总账”的要求,建立撂荒地基本情况和统筹利用信息台账(见附件)。4月25日前村级建立撂荒地基本情况清单、乡(镇)建立撂荒地基本情况和统筹利用信息台账、县级建立总账,有关情况汇总到各设区市农业农村局。要加强撂荒地台账的动态管理,乡(镇)村两级要实时更新台账清单,有关变化情况要及时报送县农业农村局。
二、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
(三)分类利用撂荒地。
各乡镇要针对耕地撂荒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4月25日前各乡镇要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的具体方案。对立地条件较好的撂荒地要尽快组织复耕,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对立地条件差的撂荒地,要根据立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发展粮食、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对确不适宜耕种的撂荒地,可按有关政策规定和规划要求,用于设施农业用地等。对暂不耕种的冬闲田,应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提高耕地质量。
三、引导支持撂荒地复耕发展农业生产
(四)鼓励支持农民复耕种粮。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各地对撂荒地复垦种植水稻、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经营主体给予奖补。加大对规模种粮补贴力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向种粮面积30亩以上的经管主体倾斜,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五)加快改善撂荒地耕作条件。
我县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撂荒地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鼓励整乡整村整流域建设,相对集中连片的优先重点建设,及时复垦、改造、提升。注重分类完善,对偏远山垄田,加大机耕路、排水沟等设施建设,对零散耕地,加大小块拼大块格田化平整,提升宜机化水平,对缺水旱地,加快建设小型水源、机井、喷灌、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设施,对受污染耕地,加强监测监管,加快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做好安全利用。
(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针对山区特点,大力推广中小型适用农机具,对适宜山区及特色农业生产的农机具购置给予补贴。加快发展面向小农户和粮食生产薄弱环节的托管服务,推行粮食代耕代种代防代收代烘,推广“滴滴农机”服务模式,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七)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
推进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引导长期外出务工、家中无劳动力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经营权,防止耕地撂荒。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管理,指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书面流转合同,将防止撂荒要求纳入流转合同内容,对撂荒连续2年以上的,承包方在合理期限内不解除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的,发包方有权要求终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
(八)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用好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按照先服务后补助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联合体、专业服务公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服务主体充分发挥优势和功能,面向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开展全程式、菜单式托管服务。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实行资金补助,推动服务组织改善承接条件,提升服务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
(九)压实工作责任。
各乡镇要充分认识遏制耕地撂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乡镇要明确专人负责,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乡镇要组建工作专班,抽调精干人员,推动工作落实;村主要负责人要具体抓落实,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节
点,确保如期完成调查摸底任务,并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5月10日前各乡镇将耕地据荒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报送农业农村局。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调查基本情况、撂荒原因分析、复耕计划安排、推进复耕主要政策举措、工作建议等。
(十)加强考核监测。
将撂荒地调查工作列入年度延伸绩效考核,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加强耕地撂荒情况跟踪监测和督促检查,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耕地撂荒调查走过场,没有如实摸清情况的地方进行通报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
关键词:兰考县;小康社会;实践成果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1
一、兰考县概况
兰考县位于中原腹地,河南省东北部,西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汴京(东京)城开封府,东连豫东重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商丘,北临菏泽,是通往鲁西南的重要门户。
根据2010年12月份完成的《兰考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规划”),结合兰考实情, 规划县域城镇布局为“一心、两点、两线、四区”。中心城区按照“西进、南拓、北展、东控、中优”的空间发展取向和“一环(城市环路)、一带(兰商干渠绿化休闲景观带)、一线(城市中部穿过的陇海铁路线)、三区(兰商干渠和陇海铁路线分割而成的北中南三个城市组团)”的空间结构进行建设。
二、兰考县建设成果
从兰考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展示的2012年的建设成果来看,在涉及工业、农业等领域成果颇丰: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70.7亿元,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4.5亿元,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6亿元,增长2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4.6亿元,增长16.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7亿元,增长30.6%。具体来看,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简而言之,就是涉及了政治,经济等社会各个领域。
(一)产业集聚进程持续加快,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扎实推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00多万元完善了集聚区道路、电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成了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集聚区的产业承载力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二)农民增收能力持续提高,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认真做好高标准粮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有效灌溉面积7.5万亩,连续12年荣获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建成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7%,粮食总产量达到50.5万吨,首次突破10亿斤大关,连续九年增收。
(三)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深入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创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统筹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8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1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900多万元。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
(四)政府自身建设持续推进,依法行政得到加强
深入开展“学习焦裕禄精神,整顿干部作风,树正气、树典型”活动,严格实施效能问责,着力整治“庸懒散软”等问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近些年来,兰考县政府部门与相关企业进行了“老十字街”改造任务、“方圆商场”改造任务。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兰考县政府同时注重了和谐发展,对一些行政村和乡镇居民点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对城市与郊区相连的地区进行了“城中村”项目改造。
三、郭铎寨新型社区建设
“郭铎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实践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兰考县在创新城市发展,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努力,同时从中也可以分享兰考县在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些经验和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发现的问题。
郭铎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位于兰考县城西部,北临中山路,东临国道310线,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在建设条件上,该项目建在距离连霍高速公路和日南高速公路入口处4公里左右。地势平坦,非文物保护区。
郭铎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的交通优势明显,该项目位于连霍高速与日南高速的连接处,同时距陇海铁路兰考火车站3公里左右。并且与开封等城市距离较近。该项目建设周围,有中国航油加油站,教育资源丰富,距离创新中学、兰考县第一高级中学、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市郜小学较近。
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郭铎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前国家关于关注民生、维护和谐的政策。无论从改善兰考市容市貌,还是从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角度,都是及时见效的。
在调查过程中,村民对于开发商所进行的开发工作是持支持的态度,同时也是对于改善自身生活的一种殷切希望,但是我们也看出一部分的村民对于开发项目是持反对的意见的,对此我认为是开发商和政府有关单位并没有完全的和这一部分村民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商谈。
从村民对于开发商拆迁补偿的问题上来看,较多数村民对于政府的拆迁补偿是持不满意态度的,这也体现了开发过程中要照顾群众的意见。同时,开发方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的和村民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最多数村民的要求,解决村民的关心的问题有利于加快开发进程。
多数村民在交谈过程中强调的最多是如何解决临时住房的问题,并且关注工程进度。对此,政府相关单位以及开发商有关部门向大家解答了一系列问题,保证工程进度充分考虑群众对于入住的渴望,在保障质量的同时加快工程进度,并且在村民入住新房之前由开发商负责居民的临时住房问题,并且提供租房补助款。这一政策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但还有一部分村民对该政策的实施进度持怀疑态度。但总体上消除了村民的疑虑。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十三五”时期,我市聚力壮大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不断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稳定,“菜篮子”产品充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高效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总值明显提升,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素有“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生猪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长沙市的菜篮子后勤保障基地。粮食生产连续七年获全国先进,成为全国三个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基地县之一,烟叶产量稳居全省第二,生猪出栏量稳居全省第一。
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xxxxx亿元,农民人平均收入xxxx元。
【农业更强】发挥特色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7月23日,来到资福镇合星村,连片的稻谷在骄阳的映衬下,金黄璀璨,十分夺目。每一株沉甸甸的稻穗都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收割机轰鸣作业,所到之处,饱满的稻穗倒伏、装袋,农户们忙得不亦乐乎。
“我现在一小时可以收割5亩,一天可以收割50来亩,今年早稻已经差不多收完了,就只剩这10来亩了。”种粮大户刘永军擦着额头上黄豆般大的汗珠,从收割机上走下来,一边喝水一边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早稻种植300多亩,早稻平均每亩合700斤左右,看到今年增产、粮食丰收,我感到非常高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百姓的支持。”刘永军表示,今年气候好的话,晚稻可以达到1000多斤一亩,两季加起来20多万元纯利润不成问题。
“今年资福镇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为目标,积极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提供免费种子,加强技术指导,做好种粮大户的示范,实现了早稻生产的丰收。”资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金国告诉记者,该镇以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为抓手,通过送种集中育秧,免费为种植大户进行室内育秧,提高早稻产量和抗性。尽力遏制抛荒、“双改单”和直播现象。
“今年宁乡市粮食播种面积165.96万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55.36万亩、一季稻种植面积36.8万亩、晚稻种植面积58.9万亩。比去年提高了8%左右,去年粮食产量为68万吨,今年达到72.5万吨。”据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尹建军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在全省名列前茅,新增种粮大户350个,规模经营流转土地总面积增加了6万多亩。蔬菜种植面积70.2万亩,年产值14.8亿元;水果14.5万亩,年产值1.8 亿元;茶叶5.7万亩,年产值1.979亿元;烟叶3.67万亩,年产值6.57亿元。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产量、调优结构;以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抓手,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建设,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大中型灌区及其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构建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我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市民能吃上放心粮、放心肉、放心菜。围绕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我市积极应对非洲猪瘟,全力恢复生猪产能,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正大集团进行生猪产业链合作,形成产业项目示范带动。休闲农业企业由2015年的278家增至366家,营业总收入由原来的5.5亿元增至8.7亿元。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全省处于前列。农机总动力182万千瓦,与“十二五”末相比增长了11万千瓦,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综合水平增长了8.3个百分点,农机行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4亿元。
目前,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65家,实现总产值51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实现“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08个,并获评首批湖南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宁乡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宁乡农业科技园获批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创建国家示范农业产业强镇和省农业产业强镇各1个。“宁乡花猪”获评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乡村更美】聚力乡村振兴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5月15日,天空晴朗,万里无云。记者走进双江口镇槎梓桥村,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黛瓦的房舍、一尘不染的庭院,一条条平整宽敞的沥青道路交叉纵横,与四周散布的农家相映成景,犹如置身在一幅美丽的乡村山水画中。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示范、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农村“五治”为主抓手,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把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大力实施“全域洁净、秩序整治、设施夯实、乡风文明”四大行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颜值与魅力不断提升,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真正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重要手段。为此,我市把加强党建工作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坚持党建引领,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并进,以德治“春风化雨”、以法治“定分止争”、以自治“共治共享”,夯实乡村治理根基。着力整体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成改厕12万座,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2%;建成乡镇、村垃圾回收分拣中心253个,农村垃圾减量达45%,250个涉农村(社区)全部成功创建长沙市垃圾分类示范村;沩山乡、灰汤镇、夏铎铺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金洲镇关山社区获评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花明楼镇杨林桥村获评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省级卫生乡镇4个,省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精品村2个,长沙市美丽乡村示范村37个、特色村30个,宁乡市本级美丽乡村218个,打造美丽屋场204个。我市先后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湖南省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县”“湖南省乡村振兴先进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有了颜值和气质,我市瞄准发展“绿色经济”,深化文旅农旅融合,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实现由“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华丽转变。
【农民更富】盘活资源资产全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特别感谢李书记,介绍我到中草药种植基地做事,鼓励我种植中草药!”12月4日,青山桥镇心田村已脱贫群众闵小初告诉记者,三年来,他不光还了10万余元债务,手头上还有了余钱,日子越过越好了。“早脱贫了!现在,我不光在这里做事赚钱,家里还有400多棵果树、药材树,收入很稳定!”
心田村山势险要,人烟稀少,农村“留不住”和“干不了”矛盾凸显,农田抛荒和山地无人管现象明显。驻村第一书记李志纯带领扶贫工作队积极谋划,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将贫困户无劳动力耕种的闲置土地进行流转,引进康庭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生态养殖为一体的多元化农业,使村民成为享有“租金、薪金”的“双金”村民。
“十三五”以来,我市上下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协同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做优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措施,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经营主体吸引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全面构建“一对一”结对帮扶、“全脱产”驻村帮扶和“千企联千户”立体帮扶体系;31个省定贫困村已于2017年底全部出列,2020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3561人全部实现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连续四年获全省第一,农村危房改造成为全国示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落实落地见效,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带动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多渠道增加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
同时,我市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鹊山模式”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年度改革案例,村企共建“双江口模式”、镇村统筹“老粮仓模式”等集体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得到上级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各村因地制宜,涌现出“产业服务型”“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乡村旅游型”“物业经营型”等一批集体经济发展典型;276个涉改村(社区)全部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32个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全面实现“去薄脱空”。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放眼楚沩大地,全市人民正奋力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
过去五年,我市农业农村有了很大变化,农民收入实现了稳步提升,但是“三农”短板依然存在。展望前路,我市信心百倍、不胜不还。市委全会擘画了宁乡未来五年以及十五年的发展新蓝图,明确指出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动百亿花猪产业发展,为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找准了定位、明确了路径。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辉煌“十三五”收官在即,壮阔“十四五”又将起航。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必将昂首阔步、足音铿锵,奋力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展现新作为、新担当,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新突破、新成效,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新发展、新辉煌!
市民心声
“现在政策这么好,如果自己好吃懒做的话,是很难走出贫困的。一方面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另一方面还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善生活,这才是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的关切。”靠着坚韧的毅力、乐观的心态和勤劳的双手,横市镇合金村璜塘组肢体残疾村民(已脱贫)发展种植业,年收入超40万元,成为2020年度湖南省残疾人“阳光致富示范户(带头人)”。他表示:“希望所有的困难家庭能用好产业扶贫好政策,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致富的丰收果实,早日脱贫致富,享受幸福生活!”
关键词:开发适宜性;广安市;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
1 绪论
国土空间开发是根据不同地域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利用国土空间的能力不同,围绕如何实现高效配置资源及达到和谐人地关系展开。我国国土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用地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使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受到限制。
本文选取广安市作为论文的研究区,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四川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第一大省,其国土空间开发却鲜有研究。四川地形多位于丘陵山区,因此,选取广安市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评价。其二,广安市作为川渝经济合作区的连接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其三,广安市作为四川省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有效覆盖国土空间,促进市区县国土空间规模连片开发,易形成产业化链条促进发展。广安市作为成渝经济区的接力带,研究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可以解决川渝经济合作区资源配置及交流合作,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产业结构优化、保障生态安全。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区位条件
广安市位于四川省东部边缘,北纬30°01′-30°52′,东经105°56′-107°19′之间。广安市幅员面积6344 Km2,整体形状似扇形铺开,东西宽134.5Km,南北长93.6 Km。广安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枢纽地区。其管辖广安区、前锋区、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代管华蓥市。作为川渝经济合作接力带,广安市立足于^域大融通、经济大发展,加速构建川东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其区位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2.2 人地关系分析
(1)人均农村建设用地
农村建设用地布局是说明人地关系及土地利用效率的核心内容,农村建设用地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广安市人均农村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全部超出国家标准150m2上限,可以用于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面积较大。第二,农村建设用地分布散乱,根据广安市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农村居民点单个独立图斑共计183365个,面积大于3公顷亩的斑块仅仅只有523个。“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管理。
(2)土地利用率
土地利用率是除未利用地之外的土地与总土地面积的比值。这个概念表示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广安市土地利用率基本上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达到95.45%,开发利用水平较高,说明自然资源基地较好。但同时也说明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今后的重要任务。
(3)农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需矛盾
通过收集广安市各区县土地利用数据,各区县自2010年至2014年期间,农用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与建设用地增长的趋势基本相应。城市空间“摊大饼”式的增长方式,势必会增加建设用地的供应压力。
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对象与评价单元
本文选取广安市范围内所有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评价研究的对象,结合广安市实际情况,选取县级单位为评价单元,突出各区县国土空间开况,因此,不宜放缩至乡镇单元。第一,乡镇之间的相似性比较高,数据庞大;第二,从2013年,前锋镇升为前锋区,乡镇单位发生变化大;第三,资料不完善同时也是影响选取评价单元的原因。
3.2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本文借助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理论基础,着手以研究区国土空间开发约束条件、国土空间现有开发强度、国土空间未来开发潜力三个维度分别展开评价。开发约束条件选取以下指标:高程、地形坡度、林园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土地承载力、地均农业产值、农作物播种面积、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污水处理率、土地垦殖率。现有开发强度选取以下指标:人口密度、地均GDP、人均GDP、二三产业产值、烟粉尘排放量、开发强度变化指数、工业总产值、单位面积学校个数、城镇人口增长幅度、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用地面积比重。未来开发潜力选取以下指标:规划基本农田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水平、生态承载力、道路交通网密度、总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可开发潜力空间、城镇人口与城镇工矿用地弹性系数、建设用地面积新增幅度。
3.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国土空间开发的指标较多,增加了评价计算过程的复杂性。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易造成误差。因此,首先要对所有具有影响力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多个相互关联的数值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新的指标。
3.3.1 原始指标数据获取
经查阅资料与实际调查,本文数据来源主要分为三种,空间数据与统计汇总数据、统计计算数据。空间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广安市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统计汇总数据与统计计算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广安市统计年鉴、广安市农业局、规划局、交通局、经信委等部门的规划及统计数据。
3.3.2 主成分分析确定参评因子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相关性系数矩阵、特征根与参评因子值等计算在IBM SPSS Statistics 21中完成,步骤:依次录入开发约束条件指标数据(现有开发强度数据、未来开发潜力数据同理),分析命令,降维,因子分析。提取方法为主成分,主成分个数由特征根>1判断确定,计算因子分值,保存变量,得出参评因子值。
根据相关性系数矩阵计算特征根及特征向量,特征根用于确定主成分个数,特征向量即为参评因子值,进而确定了主成分与参评因子,选取特征根>1,并且累计方差贡献率>85%为依据确定主成分(参评因子)个数,得到表1。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国土空间开发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1]。结合广安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借鉴层次分析法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 广安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4.1 熵值法确定权重
常见的赋权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熵值法等。前两种方法属于主观赋权法,由专家主观认识对指标相对重要性程度进行判断或者对指标直接打分。熵值法通过统计一组数据信息熵值的变化表示系统的混乱程度,所带信息量的大小。信息熵值大,信息的无序度大,可用的信息少,权重小;信息熵分布的范围在[0,1]之间,熵值趋近于1,混乱程度越大,可用的信息就会越少,权重小。根据熵值法计算权重过程得到各维度的权重如表2:
4.2 开发适宜性评价
多因素综合分析法是将参评因子值与参评因子权重动态加权求和以求评价单元分值的方法[2]。本文选取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综合制定三个维度得分值,以及适宜性评价的总分值。
wj为第j项参评因子的权重值。
通过计算开发约束条件、现有开发强度、未来开发潜力三个维度的得分值,并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程度进行动态加权求和。其中开发约束条件为负向指标,应利用极差变换法进行处理,利用公式(1)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表得到的开发约束条件、现有开发强度、未来开发潜力与各自权重值,加权求和得到广安市各区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总分值。
4.3 评价结果分析
适宜性I级:开发约束性条件较大,现有开发强度较小,未来开发潜力较小的区域,但并不都是“最低,最高”的水平,就广安市国土空间开发的综合能力并不是由某一个维度单独决定。适宜性II级:开发约束性条件适中,现有开发强度一般,未来开发潜力大的区域,由这三个维度共同确定广安市国土空间开发的综合能力。适宜性III级:开发约束性条件较小,现有开发强度大,未来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域。由此可见,开发约束条件、现有开发强度及未来开发潜力对国土空间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国土空间开发过程中应克服“短板”效应,解决“顾此失彼”的问题,综合发展。
4.4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原则与建议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3]。广安市耕地中有近40%为坡耕地,质量不高,产量较低,同时建造耕地护坡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积极推进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于土地行业中项目量较多的土地整治类型――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复垦、增减挂钩,均可使用土地综合测评系统为项目的规划发展给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议[4]。未来十几年是广安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减少耕地的占用,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才可以为国土空间开发留有充裕空间。
参考文献
[1]林海明,杜子芳.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J].统计科学,2013,30(8):25-31.
[2]许继萍.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在小城镇综合定级中的应用[J].广东土地科学,2010,9(6): 44-48.
[3]刘彦随.农村土地整治要让农民受益[N].人民日报,2010.
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GDP、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连续八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一名……
发展势头强劲,用地空间趋紧,江苏省江阴市坚持以用地方式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性地探索出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助力“破两难”、“促转变”。6月25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江阴调研时,对这一探索予以高度肯定。
无奈的选择:三个“难以为继”,“十八法”应运而生
对于GDP已经突破2000亿元而人均耕地只有0.67亩的江阴来说,对土地的需求,比任何地方都更为迫切;发展面临的土地瓶颈,也比任何地方都更为突出。
7月16日,在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干部整训班上,徐绍史提出,旧有的发展模式,面临三个“难以为继”:过度消耗、粗放利用资源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不能平等对待城乡土地主体权利的方式,难以为继;耕地要依赖大规模开发利用后备资源的模式,难以为继。
其实,在江阴,三个“难以为继”的局面,比别处来得更早一些。过度消耗、粗放利用资源的增长模式,在江阴早已“难以为继”――2000年以来,江阴对沿江地带实施立体开发,2002年底,35公里的长江岸线利用已接近饱和。
在破解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两难”中,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应运而生――隔江借地、科技管地、集中生地、“三强”盘地、门槛限地、论证核地、差别定地、二次用地、分期供地、合并省地、“回头”找地、区域控地、履约取地、宕口垦地、向天要地、置换增地、点供奖地、考核节地。
江阴国土人坦承,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是无奈的选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阴面临的土地制约越来越突出,项目多、土地少,集约用地、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江阴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苏士虎表示。
可贵的觉醒:“快发展不等于多用地”,少占地、多投入、高产出
“要加快发展,就要多用地。”这一观念,在江阴,曾一度很有市场。
可喜的是,江阴大地及早迎来了“可贵的觉醒”。觉醒背后,凝聚着江阴国土人的艰辛和汗水。20世纪80年代起,富裕起来的华西人开始建别墅,从200平方米到600平方米不等。虽然当时国家没有明令禁止,但江阴国土人已经关注到这一现象,并开始以各种方式向华西宣传节约用地的观念。
如今,“快发展不等于多用地”的理念,已经成为领导干部、企业老板们的共识。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从三个层面.发力,谱写了管地创新“三部曲”。
第一部:拓展用地空间,以隔江借地、宕口垦地等为代表。2003年,江阴市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在长江对岸建立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2004年以来,江阴先后关闭91家矿山和71家砖瓦窑场,复垦土地超过2万亩。
第二部:挖掘节地潜力。以集中生地、“三强”盘地等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江阴就率先在全省推行“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地向规模集中”的“三集中”战略;2006年,江阴提出强势分割、强力征收和强制收回,对企业存在批而未用的土地,进行强势分割;对被认定的闲置土地,强力征收土地闲置费;对闲置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土地,坚决依法强制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三部:引导产业升级。以门槛限地、点供奖地等为代表。2004年以来,江阴连续出台五个文件,四次提高用地门槛,引导少占地、多投入、高产出的企业落户,以土地调控促进产业升级;2005年以来,江阴对投资达到较高规模、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高新项目,采用争取点供指标的办法予以保障,并以点供政策为导向,建立项目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机制,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促进投资规模和集约用地水平的提高。
如今,江阴大地,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已渗入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运用“十八法”节地挖潜、保障发展的案例,随处可见,不胜枚举。
兴澄特钢是中信集团公司投资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在全国特钢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公司需要新上4300mm宽厚板项目。开发区国土分局与开发区政府相关部门联合,通过“二次用地”,将开发区一家金属制品企业的近400亩低效用地,转让给兴澄特钢下属的江阴兴澄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既保障了企业发展,又盘活了低效土地。
位于新桥镇的海澜集团,在发展中不断拆建改造,“向天要地”,先后建造了7万余平方米的10层科技服装大楼、1.85万平方米的三层立体式仓库、可同时容纳千余人就餐的多层职工食堂等。集团在250亩土地上建起了近40万平方米的建筑,容积率达2.4,亩均投入近千万元,亩均产出达2750万元。
为解决企业不按时开竣工和囤积土地的难题,江阴市对企业实行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对工业用地,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20%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10%考核按时开工,10%考核集约用地;对经营性用地,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10%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5%考核按时开工,5%考核按时竣工。对未履行合同约定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交市财政,并按合同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十八法”的有效实施,多部门的联动协作不可或缺。“土地执法需要共同责任机制,节约集约用地同样需要部门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江阴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赵晓敏强调。
华丽的转身:“节约集约用地,最大空间在产业升级”
江阴开始谋求华丽转身。“传统产业的节地潜力,已经接近上限,”江阴市国土资源局开发区分局局长赵建明指出,“节约集约用地,最大空间在产业升级、发展转型。”
“不开发区”、“未充分利用地”……来到江阴市国土资源局,记者深刻感受到,这些闻所未闻的新鲜词汇,生动诠释了江阴国土人的创新实践。“十八法”从完善准入机制、规范审批机制、创新查处机制着手,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8年9月,江阴市提出“不开发区”战略,逐步摆脱依靠土地供应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以“不开发”谋求集约式发展路径,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江阴市南部地区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把占全市五分之一面积的南部六镇约200平方公里土地,列为禁止建设区域,以万顷良mT程为抓手,按各自特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不适合的工业项目一律撤出,迁入其他工业园区。
不开发区域并不是不开发、不建设,而是用于高效益的农业开发、高标准的农田建设。以禁止开发倒逼全市产业升级;以万顷良田为依托,推进农业节约集约用地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单产效益。
2009年底,江阴提出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即从2010年开始到2013年,利用4年时间,重点打造以风电为主体的低碳产业、车船装备为主体的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石化)和现代物流“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
“未充分利用地”,成为产业升级的主战场。开发区国土分局在与相关部门联合调研的基础上,将开发区分为产业提升区、产业转型区、产业发展区。其中,产业提升区要求以“零增地”为前提,以“凤凰涅”、“华丽转身”为重点,在现有用地基础上扩大投资,加快高新技术引进,打造企业品牌,向产业链高端切入,实现二次腾飞。
从“亩均产出”到“米均产出”(每平方米产出),成为江阴人的新追求。开发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集约用地与产业升级的相互促进,江阴扬子江科技企业加速器――创智产业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演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比较;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1-0046-05
一、引 言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土地资源短缺问题,从发展趋势看,要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新增建设用地的增长必将受到严厉制约,存量建设用地的盘活将成为建设用地供给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分别为800万公顷和2 500万公顷左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和人均农村建设用地分别为117 m2和300 m2 ,相比于城市建设用地,村镇建设用地的利用更为粗放低效。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因此,作为存量土地的村镇建设用地是数量巨大的潜在资源,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为其提供更为充足的土地保障。
目前,在我国建设用地市场中,城市建设用地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已逐步走上比较规范的道路,而农村建设用地市场仍很不发达。近年来,我国政府重点加强了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培育和管理,而对农村建设用地市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践方面,一些较发达地区已对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因此,本文尝试对各地的实践探索进行理论的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低效用地再开发实践经验
(一)天津华明示范镇建设
1. 建设背景
随着国家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天津的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土地级差效应日趋显著。城郊许多农民已从事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弱,加之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生活水平较城市有很大差距,农民对城镇化具有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土地存在集约度低、利用效率差的现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束缚下急需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再开发。
2. 建设对象与目的
天津华明示范镇地处天津市东丽区,位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共有12个村庄4万余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现状,天津市选其作为首批“宅基地换房”试点项目。华明示范镇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农民的“安居、乐业、有保障”,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受益主体,同时盘活存量土地,为天津城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3. 建设方式
建设过程主要采取“宅基地换房”、“三区”联动、“三改一化”三个方法。“宅基地换房”指在国家政策框架内,以不减少耕地为前提,保证承包责任制不变,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化、有特色、适合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小城镇。农民以宅基地按照规定标准换取小城镇的新住宅,农民原有的宅基地进行统一复耕,占补平衡,将原有804.73公顷宅基地全部复垦为耕地,新建城镇用地561.8公顷,其中还迁住宅占地231.73公顷。
“三区”联动是指农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联动发展。为了综合解决农民变为市民的就业保障等问题,华明镇将换房过程中节约出来的土地指标和复垦土地建设了示范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使1400多家企业落户于此,解决了农民失地后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华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一化”指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农民的农业户口改为非农户口、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城乡一体化。通过“三改一化”使得农民保留一部分原有的待遇,并新增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多项市民待遇,获得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
4. 资金来源
整个宅基地换房工程需要建设资金约40亿元。为解决资金问题,东丽区政府成立滨丽建设公司,使其作为投融资与建设主体,以经营性出让土地和未来收益作质押,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5亿元。华明镇除建设农民住宅外,将规划出的330.07公顷土地用作市场开发,获得50亿土地出让金,该资金一部分用来还清银行贷款,剩余部分用来进行住宅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搬迁补贴、社保支出等,使资金占补平衡。
5. 建设效果
华明示范镇原人均住宅占地面积0.018公顷,建成后人均住宅占地面积0.005公顷,节约了70%的土地,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农民变为真正的城镇居民,生活条件得到质的提升。“三区”联动增加了就业岗位,减少了农民向中心城区的流动,缓解了城市交通与就业压力,减少了城镇化过程中对中心城区商品房的需求,平抑了市区房价。与常规村镇建设相比,华明镇每年节约标准煤1.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478吨,节约水资源50万吨,环境与资源问题也得到了有效地解决。
(二)江苏“万顷良田”工程
1. 建设背景
江苏省人多地少,全省人均耕地仅有0.062公顷,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保护耕地与经济增长成为普遍矛盾。据统计,全省每户平均有3到5亩承包地,1亩左右的宅基地,居住分散,资源占用多,土地分散经营现象严重,规模化经营的需求日益扩大。而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90%,大部分农民不再靠农业增收,土地规模经营成为形势所趋,由此“万顷良田”工程应运而生。
2. 建设对象与目的
“万顷良田”工程旨在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将工程项目区内的村庄整体搬迁,将村民集中到城镇中的多层楼房中,使村民成为居民。然后将腾退出的土地恢复成连成片的耕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通过这种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来提升一产、支持二产、繁荣三产。从根本上转变资源失配格局、转变传统农耕作业方式、转变固有农村散居模式、转变既往城乡发展路径,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
3. 建设方式
“万顷良田”工程以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农民利益不受损、国土规章不违背为前提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创新的省略了“小村变大村”环节,直接将农民转移到中心镇等地居住。采用双置换的方式,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在置换城镇住房时,实行拆一还一的政策,以房换房进行实物补偿。按照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原则,将建城与建田相结合,城郊与远郊相挂钩,使新增耕地数与盘活建设用地量同步增加。工程中对建设用地复垦形成的耕地和农用地等面积用于安置农民的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结余部分统筹用于城乡建设。江苏省政府将拆迁后的农民纳入城市保障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范畴,要求土地流转以自愿协商或股份形式来参加土地收益分配,并要求农民在搬迁后进入新的就业岗位以保障农民的合理收入。
4. 资金来源
对于“万顷良田”工程面临的大量资金需要,江苏省采取了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其资金来源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设立专项基金,把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复垦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集中,作为资金的固定来源;二是利用其他部门的涉农资金,如交通部门的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水利部门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三是建立农民、村集体和实体经济共同投资的多元融资渠道,通过招标、合作等形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四是成立融资平台,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五是通过土地指标的出让和土地规模经营等方式实现资金平衡。在资金的管理方面,执行报账制和资金在线监控,要求“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保障资金专项使用。
5. 建设效果
通过4年的“万顷良田”工程,江苏省有效地聚集了耕地资源,以占全国3.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5.8%的粮食、3.7%的棉花和4.4%的油料。以南京市六合、浦口、江宁、溧水为例,4个区县农户近7 000户,工程实施前户均占地0.087公顷,实施后户均占地0.091公顷,腾出460多公顷土地,有效地解决了“地从哪里来”和高效利用土地的问题。在耕地增量提质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创新新路径。
(三)浙江嘉兴 “两分两换”土地整治
1. 整治背景
浙江省嘉兴市经济实力雄厚,所辖区县均处于全国百强县的前30位,大批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就业,农民兼业化程度较高,对改善住房条件有积极的态度。近几年来,嘉兴市持续加强新农村建设,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这为“两分两换”的土地整治工程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国土部将嘉兴市定为首批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已有“土地换保障”的成功案例,这使得 “两分两换”整治有了可借鉴的丰富实践经验。
2. 整治目的
为拓展城乡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改变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2008年嘉兴市决定对农民低效利用的宅基地进行复垦,使村镇面貌发生改变,使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质的提高。
3. 整治方式
“两分两换”是指将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拆迁和土地流转分开,农民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取社会保证。宅基地通过复垦,实现区域耕地的占补平衡,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农业龙头企业,使得农地规模化经营。政府组织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农民可以成为职业农民或在二、三产业中就业。在失去承包经营权的同时,农民每年通过获得租金或农产品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4. 资金来源
嘉兴市基本采取政府、农民、银行“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县级政府通过信誉协助乡政府贷款,该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民的拆迁补偿以及新建住宅的配套设施建设。另外,还有一部分资金源于建设用地的出让。
5. 整治效果
通过“两分两换”土地整治工程,农民的宅基地复垦为耕地,耕地面积得到保障。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入城镇,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收入明显增多。原来的兼业农民变为真正的工人,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嘉兴市的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
(四)广东 “三旧”改造工程
1. 改造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广东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其中土地资源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而已利用的土地普遍却存在着低效、粗放的状态。在既定的土地资源约束下必然要求进一步提升土地集约化水平,盘活存量土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二次动力。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以后经历多次城市更新的热潮,其日益成熟的经验为广东省通过旧城改造来破解城市用地难题提供了指引。随着2009年8月《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三旧”改造在广东正式推开。
2. 改造对象与目的
“三旧”改造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的改造。其中,旧城镇主要是指各区、镇(街道)城区内国有土地上的旧民居、旧商铺、旧厂房等;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的棚户、简屋等危旧居民用房;物业价值低于土地价值的旧商铺等。旧厂房主要指镇(街道)、村和工业园区内的旧厂房以及严重影响城市观瞻的临时建筑;容积率低于0.6的旧厂房。旧村庄主要指城市规划控制区内的城中村;大量用地被城市工业区、物流园等产业园区占据的园中村;不再适宜生活居住,村民搬迁后形成的空心村。旧城镇改造追求城市更新和环境改善,旧厂房改造是为“退二进三”,实现产业升级,旧村庄改造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
3. 改造模式
“三旧”改造根据改造主体的不同分为三个模式:权利人主动自行改造、市场主体收购集中改造和政府主导改造。权利人自行改造有三种情况,一是旧城镇改造范围内,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三旧”改造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原土地使用权人自主进行改造,或由各宗地的使用权人共同成立项目公司联合改造;二是属于“三旧”改造和节能减排项目的旧厂房在符合规划前提下改为经营性用途的可申请自主改造;三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的旧村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除属于应依法征收的外,自行组织改造。市场主体收购集中改造是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三旧”改造规划的前提下,市场主体与其他土地权利人协商签订土地转让合同,只要落实相关补偿安置措施,可在自行收购改造范围内的多宗地块及地上房屋建筑后,申请对收购的地块取得拆迁许可后进行集中改造。政府主导改造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或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土地的,由政府统一管理;二是针对个别涉及主体多、拆迁难度大、改造工作十分复杂的大型项目,采取“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改造方式,由政府先行征收土地使用权后再出让。
4. 资金来源
“三旧”改造针对巨大的资金投入大力推广“政府出政策、所有者出土地、投资者出资金”的市场化改造模式,在具体项目中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三旧”改造的积极性。以佛山市为例,结合项目的不同特点,佛山市摸索出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在旧城镇改造方面,引入港资运作,创新了政府主导的和谐拆迁、净地出让土地的方式;在旧村庄改造方面,有由村集体经济投入,改造后的产出利益归村组集体的方式,有以土地入股、引入开发商联合改造的方式,有由开发商垫资建设,建成后开发商拥有5年租赁经营权,“以地引资、以租抵建”的BOT方式;在旧厂房改造方面,有政府先行征收再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也有多村联合改造的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大量的社会资金流向“三旧”改造工程中,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难题。
5. 改造效果
作为建设用地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3年多的“三旧”改造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广东已完成“三旧”改造项目2 443个,完成改造面积9 333公顷。改造项目平均容积率由0.66提高到1.5,建筑面积由改造前的6 139.5万平方米增加到13 981.4万平方米,增加了1.3倍;节约用地4 067公顷。旧城镇的改造使得原住宅内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原利用效率低的土地得到了集约利用。旧村庄的改造令村民搬进了新房居住,绿地率提高,建筑密度下降,村集体的经济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旧厂房改造成功的实现了“退二进三”的目的,既拉动经济的即期增长,也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三旧”改造不但盘活了存量建设土地,减少了新增土地消耗,也对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人居环境改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深圳“凤凰社区”入市拍卖
1. 拍卖背景
在经过2004年原特区外的城市化转地及2009年原特区内统征后,深圳市土地利用情况较为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土地资源尚未得到有效配置。2013年1月18日深圳市政府《关于深圳市完善产业用地供应机制拓展产业用地空间办法》,指出“政府鼓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受单位尚未进行开发建设的、符合规划的合法工业用地进入市场”。
2. 拍卖目的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股份合作公司为解决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长远发展问题,盘活存量建设土地,改善深圳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申请将尚未开发建设、符合规划的合法工业用地通过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组织公开交易,以在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实现方面的政策对接。
3. 拍卖方式
凤凰社区采用挂牌的方式拍卖,挂牌底价为1.16亿元。挂牌期为12月11日起至12月20日15时止,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在挂牌期内(工作日)接受已确认竞买资格的竞买人的电脑报价。竞买申请人限制为深圳注册、已启动上市筹备工作的企业法人,必须从事新一代信息技术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产业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并拥有相应研发专利许可证的相关授权。
4. 收益分配
该地块70%的成交价款将作为政府收益,由竞得人支付至深圳市国土基金账户,30%的成交价款作为社区收益,由竞得人先支付至交易中心账户监管,待本次出让宗地签订出让合同手续完善后划转至凤凰股份公司账户。
5. 拍卖效果
深圳凤凰社区工业用地入市拍卖是深圳市的重要突破,它创造了新的利益分配制度,这种利益分配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鼓励了各个社区将尚未进行开发建设的、符合规划的合法工业用地拿出来,使得政府在执行层面面临的阻力减少。
综上,以上五地特点如表1所示。
三、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特点与问题
通过以上五地经验的分析可以看出,部分省市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建设用地再开发的地区经济实力强;推动的主体是政府;资金的启动靠政府推动,融资渠道较少;利益分配不够合理;原土地使用者的后期保障不到位。
其他地区在进行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时应积极借鉴五地经验,但要注意因地制宜。另外,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差异较大,村镇发展现状各异,再开发的顺利推进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我国村镇建设用地存在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两种所有权,且集体土地所有者主体不明晰,由此产生的产权关系复杂,建设用地再开发存在确权障碍;二是政府、土地所有者及开发商作为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的参与主体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落脚点,各利益主体都希望实现自身最优目标,再开发的利益权衡存在困难;三是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大一部分土地不能用于出让获得收益,资金缺乏是制约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的首要因素,亟须一个良好的融资模式来支撑;四是在我国村镇建设发展过程中长期忽视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差,大部分土地存在难以准确定量的问题;五是我国在村镇建设用地市场复杂系统的互动与反馈机制的表达方面有缺陷,难以模拟村镇建设用地市场的变化规律,对村镇建设用地市场调控和决策造成极大的困难。
四、结 语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大力推进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可以缓解土地资源短缺瓶颈,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借鉴五地经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现存问题解决方案,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协同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收稿日期:2014-03-16
网络出版网址: 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5 10:07:5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市场调控关键技术研究》(2013BAJ13B02)。
作者简介:黄凌翔(1979-),男,湖北监利人,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土地管理和区域经济;段旭文(1989-),女,河北张家口人,天津城建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富刚,刘燕萍,等.让低效地向高效地变身[J].中国土地,2013(4):51-53.
[2] 课题组.中国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总报告――对17个省(市、区)2749个村庄的调查[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9.
[3] 黄兴国.华明示范镇:天津城镇化样本[J].行政管理改革,2013(1):6-14.
[4] 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新模式[J].中国土地科学,2010(5):37-40.
[5] 赵小风,黄贤金,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以南京市靖安街道“万顷良田建设”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158-162.
[6] 赵得军,曹春艳,等.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4):508-511.
[7] 徐宝根,杨雪峰,等.浙江嘉兴市“两分两换”农村土地整治模式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11(1):37-42.
[8] 赖伟行.广东三旧改造节地6.1万亩节地试点成效明显[N].广州日报,2012-05-25.
[9] 李小军,吕嘉欣.广东“三旧”改造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创新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9):63-70.
The Experience and Problems on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Redevelopment
Huang Lingxiang, Duan Xu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