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与职业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劳权,是指法律所规定或认可的处于现代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在履行劳动义务的同时所享有的与劳动有关的社会权利的总称。它至少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其一,劳权的主体是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劳动者;其二,劳权的具体内容是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其三,劳权所涉及的是以劳动权利为基础的比劳动权利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权利。劳权又有个别劳权与集体劳权之分:个别劳权是指由劳动者个人享有和行使的与劳动有关的权利。其权利的内容主要是工资、工时和劳动条件等劳动标准方面的权利,包括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与卫生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障权、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集体劳权,又称团结权或劳动基本权,是指劳动者运用组织的力量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包括组织工会的权利、集体谈判的权利、劳动者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等。是否具备劳权意识,关乎劳动者权利保护成效的高低。劳动者较高的劳权意识,有助于督促用人单位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劳动者权利保护机制,有利于劳动合同的订立完善,促进全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乃至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
步入21世纪,我国大学教育也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想一步到位越来越难。社会的发展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有了新的要求,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大学职业教育很有必要。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的专门教育,其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受过职业训练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劳动者,以满足社会经济结构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中都存在共通点:培育大学生劳权意识不可或缺,任重道远。
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职业理想养成、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生涯设计等几个方面。倡导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教育有其深刻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把重心放在培育大学生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之上,强调目标是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将来从事的职业,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大学生劳权意识的培育,导致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就业陷阱时不知如何有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市场经济中利益的诱惑下,用人单位受降低用工成本的驱动,为逃避缴纳社会保险和解雇成本的法律责任,往往规避劳动合同的签订,或以就业协议签订代替劳动合同签订。此时,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懂得依据《劳动法》,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此外,试用期的滥用,合同的短期化,格式条款包含诸多“霸王条款”,都使得大学毕业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职业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劳动者权益保护法规的宣教,使之具备劳权意识。
二、劳权意识养成有助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劳动者具备良好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职业素质对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人们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其次,良好的职业素质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方面。比如,一个对人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同事的好感,一个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一个谦虚好学、踏实肯干的人能得到师傅的赞扬。
职业能力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从事职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实际作用。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强调对职业活动技术领域的应用性、针对性;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运用这些方法的合理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重视从业者应具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应重点培养的满足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由上可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决定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决定我们培养的人才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因而,我们在不断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必须将其外化为职业能力,使职业能力得到同步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劳权作为基本人权,是人权的社会化,是社会经济关系市场化、货币化的产物,是在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作为公民所必不可少的权利。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许多行业已经或逐步走出计划经济篱笆,教育业、中介行业和部分农民均已走向市场,劳动者的市场观念、自由选择意识和劳权意识的加强,将促进社会的发展、法治国家的确立。劳权的确立与保障,为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提供了现实基础。社会化大生产中,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低下或存不良记录的劳动者都将难以生存。而劳权意识淡薄会产生面对就业陷阱束手无策或非理智解决纠纷的窘境,劳动者漠视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信用缺失,劳资关系矛盾尖锐,劳动力市场畸形发展。因此,需要注重培育并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劳权意识,促进大学生内在基本品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其职业素质与能力。
三、劳权意识培育与职业教育契合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并涉及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社会环境中,人的需求不断满足和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而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又应该包括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或者说应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不断提高。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迫切需要一支知识广博、技术精湛、爱岗敬业、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大军。努力塑造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赢得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和信任,既是高等教育面临的课题和挑战,又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为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一)学校教育。必须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修订专业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革课程结构,强化劳权意识培育。在专业知识上,要注重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把劳权意识培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去。对于个人而言,职业可以满足生存、温饱、发展的需要,是谋生的手段,大学毕业生通过职业实现生存的需要,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安全需要。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对职业的选择,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获得职业必须通过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学校教育在此就显得极其重要,必须利用专业素质、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为载体,使劳权意识与职业课程契合作用大学教育之中,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自我教育。虽然每一个体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人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十分重要、直接的动因。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在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准备积累阶段必须注意劳权意识的养成,使自身成为一名合格的准劳动者。通过包含劳权理论在内的职业教育的学习与探讨,将会使大学生认识到劳动个体力量与劳动群体力量的差异,为了在职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不断努力提高其自身竞争力;而为了能够尊严且体面地劳动,需要有勇气通过自身或集体的力量去争取。可以说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实质上也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入学教育 职业教育 理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Organic Fit of College Freshmen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deal Education
Abstract University level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eriod for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life, the freshmen education is enlightenment lesson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Fac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and talent for the the first productivity of social, organic penet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deals of education, enrollment in education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elf-positioning,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as well as their future employment and life, lay a solid foundation.
Key words freshmen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al education
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大学新生的第一堂课,是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教育的环节之一,也是新生进行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开端。因此,如何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将成为各所高校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目前高校的入学教育内容多为校史校情、校纪校规、专业介绍、法制教育等,缺少对新生进行较高层次思想方面的教育,例如职业教育和理想教育等。相关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只占极小比例。虽然近几年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也有部分涉及职业规划的内容,但由于时间短,内容少,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如何将职业教育和理想教育有效的渗透到入学教育中,让学生在大学初始就关注职业规划和理想、目标的管理,是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视的课题之一。
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论水平,深入掌握职业教育和理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新生入学的初期,大部分院校都是由辅导员开展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所以辅导员是实现职业教育和理想教育的重要媒介,是连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因此,这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首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职业教育和理想教育对于大学新生的重要意义,进而研究处于新生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新生的的思想需求,教育好和引导好新生迈出大学的第一步,同时帮助他们在大学的初级阶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育形式多样化,增强入学教育的吸引力
当前高校开展入学教育的途径基本为军训,新生大会,作报告,开年级或专业小会,发宣传资料等传统的“填鸭式”的方法灌输理念,这不仅容易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反感,对入学教育内容产生抵触情绪,也无法让他们较好的吸收入学教育的“精华”,严重影响入学教育开展的效果。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如何以新颖的手段和创新的形式为入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这就要求教育者全面了解学生特点。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较自由的聚会、座谈、聊天、QQ交流、论坛交流等形式向新生们宣传概念,也可以通过主办主题活动、主题演讲、参观或者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例如在职业教育方面可以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还可以邀请校外知名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或资深职业经理人与大学新生作经验交流,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求职市场”,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而在理想教育方面,可以举办一系列如“未来的我”演讲比赛,“我的理想”征文比赛,“理想工作”参观活动等,同时注重将“榜样效应”和心理辅导纳入其中,榜样效应即通过不断推荐值得学生学习的正面榜样,让他们受到熏陶、感染和鼓舞,进而达到正面教育的目的。心理辅导则是在当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教会他们如何以理性的观点去看待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为理想奋斗。
在教育形式上减少“被动因素”,注入更多“主动因子”,将教育强化和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有助于真正发挥入学教育的作用。
3 重视职业教育和理想教育的系统性,构建完善的入学教育的长效机制
入学教育属于阶段性的短期教育,缺乏连续性。“这种集中式、短暂性的入学教育,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有一定的帮助,但远远不能让新生真正理解入学教育的实质,特别是职业教育和理想教育,不仅只是入学教育中的,而应该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因此,应该重视职业教育、理想教育在入学教育中的延伸,根据各个年级不同的心理特点或社会形势,制定不同的职业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突出实践性、互动性和针对性,通过不断实践检验和完善,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在大学阶段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和人生理想,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增强未来就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外,在入学教育阶段就应该建立学生个人职业与理想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必要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的引导、调节,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大学四年的生活。
4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教育模式,全面支持大学生职业教育和理想教育
职业教育和理想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而应该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和配合。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摇篮,理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做好家庭和学生、社会和学生的中间人,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让社会认识当代大学生的优势。当代的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得他们对职业和理想较难有深入的理解。所以在入学教育开始前,学校可以通过寄信或组织新生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大学教育中有关职业教育和理想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参与其中。给孩子更多成长空间,随时关注孩子的思想情感,鼓励和引导他们乐观自信的面对生活,树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第三,社会是大学生的校外大课堂,学校应有效借助社会资源支持学生参加校外实践,关心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职业选择倾向、人生理想等等。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形成合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起点,对每一位大学生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为了顺应新时代的变化,结合大学新生思想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促使我们在入学教育中加强职业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力度。在新生入学起就开始职业教育和理想教育理论教学和操作指导,帮助大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人生理想,同时充分发挥职业导向作用,制定大学期间的行动和目标,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为今后的职场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季宜敬,何学军,杨琦.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内容及方式探讨—以南京工业大学的实践为例[J].高校辅导员,2010(4).
[2] 鄂倩.浅谈对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
[3] 陈洋.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对策和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53-155.
[4] 王子婧,杨丹.对新时期高校新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教育时空,2010(5):141.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大学;使命;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52-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提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标志着我国又一个“职教春天”的来临。
2011年12月中旬,笔者有幸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第二期高等职业学校领导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研修班的学习。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研修班上作了题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讲话。鲁昕的讲话分“《纲要》实施一年来职业教育取得新成就”、“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发达国家经验为职教体系建设提供新视角”、“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职业教育提出新任务”等四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存在问题和目标任务。
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批职业大学,开创了现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先河。职业大学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担当了改革发展的先锋,很好地履行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所在的南通职业大学就是我国职业大学30多年“摸爬滚打”的生动缩影。学校发展历经探索、转型、跨越、提升等四个时期,如今,办学规模已经达到较大的“体量”,现有高职生、中职生、成教生、培训生等各级各类学生近2万人;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该学校是首批获得立项的江苏第一家市属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各项招生指标稳居本地高职院校“第一名”、江苏高职院校“第一方阵”,各项就业创业指标亮点纷呈,取得省级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六连冠”;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自20世纪70年代办学以来,已累计为地方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被誉为南通建筑、机械、化工、纺织、旅游等行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然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新生代高职院校作为后起之秀涌现并迅速崛起,再加上国家对高职院校升本政策的“封口”,职业大学的发展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职业大学的明天在哪里”、“下一步如何发展、向何处发展”等问题,突出地摆在了现有各职业大学的领导层与广大教职工的面前。成为一时困惑各个职业大学共同的难题。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纲要》的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的提出,对上述问题给出了清晰答案,为职业大学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鲁听的讲话更是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及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科学内涵和目标任务的理解。对职业大学而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学校今后改革发展的“导航仪”和“助推器”。这一战略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创造了一个“黄金十年”,更重要的是由此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未来十年将是职业大学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承载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的“伟大十年”。
一、作为老牌院校。职业大学应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先导作用
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是一套层次结构完整、功能定位准确、布局科学合理、体制机制健全、上下贯通协调的有机整体。一条完整的职业教育链条应当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鲁昕在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的教育,其体系之内既要有层次,又要有结构,层次包括专业层次和学科层次,结构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上。
【关键词】职业教育;评价;缺失
一、引言
很多大学生都在感叹:现在的公司面试笔试一轮接一轮,身心疲惫不说,还老是担心自己被刷下来。很多大学生为了增加自己获聘的可能性,几乎是场场面试必到,社会还戏称这种人为“面霸”。这不禁要问:机会真的只是凤毛麟角么?到底是企业太过挑剔还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带着这些问题,我想以企业对大学生面试环节的评价作为切入点,从而管窥大学职业教育的缺失。
二、从面试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缺失
面试,是大学生进入职场的第一步。在发言盈庭的面试环节中,第一印象却是十分关键的。大学生在面试时一举一动反映出来的信息,包括:知识,素养,态度,性格等都能被准确的解读出来。其实,这就是职业素养问题。以下归纳了企业对大学生面试过程中透露出职业素养问题的几点评价:
1.言过其实,眼高手低,忽视基础
很多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学到的只是些理论知识,而且理论和实际操作往往脱节严重,但是他们却自视甚高。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对大学生也做过类似评价:很多学生在简历中把自己吹嘘得多么厉害,但是动起手来,往往连最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1]有句古语说得好“不只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注:荀子《劝学篇》)。老师往往对成功光环渲染过多,总让学生们感觉成功其实不难,却没有让学生看到成功人士也是从小事做起,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获得今天巨大的成就。导致了学生在还没工作的时候就一心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对小问题小事情嗤之以鼻,还摆出一副非大事不做,非大成不就的姿态来。以至于大学生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才会在面试中出现言过其实,动手能力差的问题。
2.缺乏基本的商务礼仪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礼仪之邦,对礼仪方面是十分重视的。古代《弟子规》中就对衣着容貌做了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在行为方面,孔子于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在面试过程中基本的商务礼仪是十分讲究的,恰当的行为举止能助你顺利通过面试。然而很多大学生在面试时候的基本商务礼仪是相当缺失的。
搜狐网人力资源高级经理张雪梅在一次参访中就说到过:“很多大学生应聘时基本的两关都没做好,我们肯定就对他失去了兴趣。在简历关,很多大学生为吸引我们的注意搞得过于标新立异,有的甚至弄成了粉红色还贴上大头贴,失去了招聘的庄重性和严肃性。在面试关,有些大学生要不就浓妆艳抹,要不就不修边幅,给人一种不重视的感觉。还很多站没站相,坐没坐姿,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问好和再见都不会说。”
在大学教育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职场上和人交流,而基本的商务礼仪又是打开交流之门的先导。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往往只在乎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有多少,而忽视对学生基本商务礼仪的培训,很少在学生面试或者入职前开设关于商务礼仪的课程。而学生在面试中表现出来的对基本的商务礼仪知之甚少,恰恰又会反过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3.缺乏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差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学科之间的细分逐渐增强,社会分工也是越来越细致,这也决定了一个企业的顺利运行绝对不是靠一个或几个全才可以完成的,而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合作才能保障一个企业平稳有序的运行。因此,是否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是否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绝对是当今各个企业在面试中考察大学毕业生的重要指标。据调查显示,企业最看重大学毕业生职业能力的百分比排序如下(表1):
由此表可以看出,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感以及综合合作能力的重视程度要高于专业技术能力,这两种能力对大学生今后开展工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然而,在面试中,很多大学生表现出缺乏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仍然是屡见不鲜。
三、从大学生面试存在的问题,折射出大学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缺失
以上三点折射出大学职业素养教育的缺失。这个问题的形成,也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之前受到“统包统分”就业制度的影响,我国大学的职业教育观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认为大学就是个追求学术的圣地,职业教育会“玷污”学术的圣堂。我国大学生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极其不平凡的历程:建国以后,国家实行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分配制度,就业完全是国家指令性的任务,大学生还必须无条件服从,从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一直停滞不前。直到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3]。但长期以来,大学里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是不太重视的。
1.大学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都把重心放在对理论知识教育,却忽视了对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其知行不合一。大学生不能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完整的结合起来。在高中阶段,理论学习是每个学生重要的任务,高考时学生的录取与否只看你的高考成绩,因而理论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了考生的命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会把学生的理论学习作为他们监督和施教的重点[4]。到了大学以后,观念仍然没有转变,没有看到大学是学校和社会的结合点,应该更加重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相互结合。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也考了许多证,理论知识强,但是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嫁接到实际工作中。在入职时,仍然需要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进行“回炉”,重新进行一段时间的入职前培训。很多用人单位甚至还感叹,当今很多大学生还不如中专,大专生。这些中专,大专生在工作中动手操作能力强,而且勤学好问,比大学生能更加快速的融入实际工作中。
2.学校缺乏入职前职业指导教育
在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面试之前,学校应该承担起职业教育的责任。但是,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是缺失的。他们一味重视学生的就业率,但是没有看到学生在面试时的表现,决定了他们是否会被企业录用,这方面反过来也是会影响就业率高低的。学校没有开设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课程中传授给学生一些面试中的技巧和讲述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让他们在面试和就业之前对社会的形势有个大概的了解。才不至于到了面试的时候,对职业观一无所知,到了用人单位后要花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工作环境。学校在职业教育课程方面的缺失是相当严重的,这也是学校不重视入职面试前教育所导致的。
3.学校缺少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没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可雇佣技能
什么是可雇佣技能?Hillage & Pollard认为,可雇佣技能可简单地理解为得到并维持工作的一种能力,但更加复杂的理解式一种自我发展,自我挖掘能力。Hillage & Pollard认为将这种能力分为4个要素:1.可雇佣资产(Employ ability and assets,即知识、技能和态度);2.部署能力(Deployment,即职业管理能力,包括寻求工作能力):3.演示能力(Presentation,即求职能力,如面试技巧和写作能力);4.个人环境(Personal circumstance,即家庭责任、外部环境因素,如目前劳动力市场的机遇)[5]
而可雇佣技能的培养,光靠学校的正常课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放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完成。在《讲堂录》中写到“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便游四宇而已。”而也是这么做的,他曾利用暑假实践游历湖南农村积极参与实践。由于学校缺少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引导,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匮乏,认知与实践脱节。从而在面试和工作中表现出看问题不深刻,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四、结论
在大学教育中注重的是对学生学术和理论能力的培养,而企业则注重的是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学校如何开设职前教育和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可被雇佣技能,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就业能力和企业对他们的要求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认识上,学校应当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在校和就业之间对能力要求的差异,引导大学生对企业的要求形成正确的认识。再次,在学校教育中,应该积极开展系统的职业化教育,使大学生们能有的放矢,扬长避短,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后,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大学生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全方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楠.如今的大学生怎么了[J].商界评论,2009(3).
[2] 刑文祥 张照彬.企业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评价的差异性分析及对策[J].北京教育.德育,2010(10),67-69.
[3] 雷康敏.论大学生的职业教育[J].教育管理,2009(4),135-136.
[4] 郝利群.浅谈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差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改革,2009(8),231-232.
[5] 赵婕.浅析如何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技能的以提高就业质量[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0(6),146-148.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经过近20余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伴随着职业院校规模的扩大,其教育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素质成为目前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于质量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辞海》对“质量”释义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则作如下表述:“实体满足顾客需要(明确的或隐含的)的能力特性总和。”由此可见,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据此,我们可以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界定为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满足社会(包括国家和企业)和个人发展双重需求的程度。其中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求、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二是所提供的服务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三是要为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观
职业教育的质量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来统一衡量,应有自身的质量标准。同时职业教育的质量也不是单一的教学质量,而是涉及职业教育所有的主要职能和活动。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人们对质量观的认识,也由精英教育的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为主要标志的单一的学术性质量观,向大众化的多维质量观发展。
1、职业本位质量观
职业是个体社会存在的载体,是社会分工的表述,它“不仅是个体所习得的职业资格与所获得的工作经验的一种组合,而且更重要的是个体与社会融合的一种载体,是个人社会定位的一种媒介,也是个体与社会交往的最本质的一个空间”。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这种教育就是以学生谋得职业安顿自我、适意地栖居为目标,职业本位的特征十分显著。从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的视角来看,普通高等教育是学术、学科性教育,它以文本知识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其职业目标具有非定向性特点。而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现“职业”和“技术”特色。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很快承担生产一线的基本技术操作,并具有适应工作转移或岗位转换潜能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其职业目标具有鲜明的定向性。因而,职业本位当为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
2、适应性质量观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职业教育的目的或社会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生产力的转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其适应性表现为: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必须与经济社会创富的条件相一致;另一方面,教育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如果教育的发展超出经济社会的承载力,就会出现资源瓶颈;如果教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培养的人才不具备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能力,不能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就谈不上职业教育的真正质量。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相关性,就在于职业教育必须从社会的实用性要求中找到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从社会生产的发展变革中,提取教育发展的信息,促进系统内部专业课程的更新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人才。
3、能力本为质量观
这是20世纪70年代在北美兴起,90年代进人我国的一种质量观念。刚开始,它是一种“能力本位”思潮,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才形成了“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观念”我们称之为能力质量观。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的质量观,突出职业教育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特征,树立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当然,这里的能力不是狭义的技能,是指学生就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4、特色化质量观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中,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片面地用本科教育质量标准来衡量职业教育,从而指责高等教育大众化降低了教育质量;另一是职业教育盲目向普通本科看齐的攀比。由于实际办学条件的限制,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理论水平不及本科,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又不强,致使这类学校既无规格又无特色。应该明确它的质量就是突出培养的人才具有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他们不仅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应用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便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之所在。
5、多元化的质量观
多元化的质量观就是不能用一种教育质量标准,取代多种教育质量标准,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标准取代大众教育阶段的标准,不能用重点高校的校准来取代职业教育的标准。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就应该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子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不同类别的高校,由于其定位不同,目标不同,当然质量标准也不同,这就是造成了质量观及质量标准不同。实际上,即使在同类院校,由于专业的不同,地区经济的差别,其质量观也存在差异。我个人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要求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这包括学校类型的多元化和质量观的多元化,不同类型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尽相同,在确定办学教学质量的定位上也有差异,培养创新人才必然是与多元化的质量观紧密联系。
三、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t存在的不足
1、办学观念落后,职业教育质量定位不准确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尚短,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清楚。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关门办学”的教育指导思想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影响很大。部分职业院校不安于“职业”教育,而是热衷于模仿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式,追求多专业、综合性、大而全的“学术型”、“通才型”教育;还有一些职业院校,不愿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不研究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而是热衷于专升本,追求“升格”,以此来提高学校的身价。结果事与愿违,既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又因为起步晚、起点低、师资力量缺乏,软、硬件不到位,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职业院校还照搬学科型大学的模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相当多的专业教学上还明显存在着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教材建设滞后、教学与实践脱节以及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高职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设置的不断变化,影响了高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2、特色不鲜明,人才质量不高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培养模式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目前的一些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追求实际应用性,不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本校办学条件,科学地构筑和建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模式,而是套用传统的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式,沿袭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专业设置;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按职业岗位分析去开发课程、进行教学。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仍满足于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没有深层次地思考人才未来在社会上的就业、创业情况,培养的人才质量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对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
3、教师队伍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一方面由于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特殊性认识不够,习惯于过去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思维定式,从而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许多职业院校缺乏专业教师,绝大多数任课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专业要求,也使得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本位原则很难得到有效的落实。还有一些教师受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对职业教育有错误认识,认为职教业育“不正规”、“层次低”,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4、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职业教育与人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是产生“能工巧匠”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强调以实用性为原则,切实为专业学习及实践能力培养服务。可是当前一些职业院校由于人力物力及教育理念的影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老化与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这就导致了一方面许多家长对职业教育不信服;另一方面毕业的学生因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脱节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或者因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历上不如普通本科生又职业的专业知识及实际动手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处于就业尴尬境地。再从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来看,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业形式严峻,势必会影响学校的生源及其长远发展。
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转变职业教育质量观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对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职业教育质量观的确立,要基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把学科本位的质量观转向能力本位的质量观,由学术性导向转向职业性导向,强调职业院校及其培养的学生对社会及市场的适应性,从多角度多维度地分析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目前职业教育的质量观在很大程度上在模仿普通教育,是一种基于学科教育的质量观,以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来评价。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应着重强调职业能力的掌握,学习更多的是技术知识。“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是两种既密切联系又不尽相同的知识体系,它们各有自己的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研究过程和评价标准。再者,职业教育人才所要求的实际能力不仅是实际岗位专业能力,还应具备创业或创新的综合能力。
2、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使技能型的课程直接进人车间、岗位,使训练与岗位工作交融,这样,学生毕业走向岗位时,能缩短或消除适应期,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并且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实习、实训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生产实际的主要机会,高职教育的最鲜明特征即在于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基本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实验、实训理当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3、加强专业和重点课程的建设
抓专业建设主要是搞好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要按照高职的培养标准,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在社会用人部门的广泛参与下,设计好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制订教育计划时,不能按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标准来设置专业与课程,而应与用人单位一起,针对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从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出发,以社会需求、岗位需要为导向,横向上打破专业、学科的空间限制,纵向上突破按学期顺序的时间界线,把教学内容分为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使二者并重,相互结合,职业技术课中的实践课程部分更应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