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范文

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篇1

[关键词]:

1担保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1担保的基本概念

(1)金融信用中介

担保机构本质上是以自身的信用为资源、通过为受保企业增信而开展业务,承担着连接供给和资金需求的功能,是一种信用中介行为。通过介入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企业或个人这些资金的出让方与企业、个人资金需求方之间,作为第三方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信用担保,保证债务人履行资金约定的金融服务中介。

(2)物权担保

担保物权主要有两种方式,抵押和担保。抵押通过对不动产,有形资产的所有权的转移的形式,来确保债务人履行其义务。担保,强调的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一种协议。

(3)保证担保

我国担保法中有五种担保方式,保证担保是不同于其他四种的一种,区别在于其担保效力来自于保证人的信用,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下的一种需求。

1.2担保的分类

担保行业分为融资性担保和非融资性担保,在我国只有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跟银行发生业务,并且是需要审批,持证上岗的,纳入政府监管的,属于传统的银行担保业务。本文主要针对融资性担保进行分类介绍。

按业务种类主要分为融资性和非融资性担保,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合同履约行为。担保一方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好,当被担保人没有按时履行对债权人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一方来主动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

而融资性担保业务又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直接融资担保的形式有债券、基金、信托计划等等一些资产证券化产品类的担保。所谓资产证券化指的是一种以特定的资产组合或者特定的现金流为基础的金融创新业务的融资模式,最终通过发行可以交易的证券来实现。由于在资产证券的过程中,发起、发行、投资方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市场的固有风险,需要专业的信用担保机构来增信。担保公司从中收取担保费,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的融资成本相对而言比较低。常见的有企业私募债、信托、基金等。

间接融资担保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担保,民间贷款担保。通过向从银行贷款条件不够充足的企业或个人提供担保,提高其信用等级,使其能够从商业银行得到贷款,然后收取担保费用。这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基本的融资担保的模式。

非融资性担保是不同于融资性担保的,不可以吸收存款、集资、发行承兑票据等国家监管机构的信用性业务。一般常见的有诉讼、财产保全类担保,工程履约、支付、投标类担保,预付款、尾付款如约偿付类担保,融资租赁类担保,还有一些涉及经济合同类的担保以及一些在投融资咨询和财务顾问中需要担保的中介服务。

按社会属性可分为政策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政策性担保公司是由政府出资组建,为实现政府政策目标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小额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目的在于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以及三农问题。但是,在我国政策性担保公司功能定位不准确,并未完全贯彻政策意图,扶贫济弱,而是追逐商业利益。

商业性担保公司以营利为目的,没有政府保障,自负盈亏,依靠自身的风险把控能力,通过杠杆效应,放大资金运用比例,实现收入。

2我国融资担保公司发展现状

2.1融资规模低速增长

受经济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的严重影响,担保行业主要担保对象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担保行业与中小企业的矛盾开始显现,融资增速较之前三年的快速增长阶段有所回落,我国信用担保行业开始进入了低速增长阶段,但是银担合作总体上基本保持稳健状态,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作用实质在增强,行业发展潜力很大。

从行业结构调整来看,竞争分化趋势明显,民营中小型担保机构发展受困。市场下行期往往是考验企业竞争力最显著的时期,一批规模大、资质高、国有背景的担保机构在近几年的市场竞争中以明显的规模效应优势占领了大部分市场

2.2担保代偿率压力加大

2013年担保行业融资性担保贷款代偿金额较2012年末增长了近一倍,担保代偿率同比增长了0.4%为1.6%。担保损失率为较上年也有所增长为0.12%。这些状况的发生归结于我国经济所处的特别阶段。企业的资金链紧张,致使正常运行困难,违约的风险就会加大。特别是小微企业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小微企业所特有的相对高风险特征开始逐渐显现。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很可能会进一步的上升,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担保机构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代偿的压力在加大。

2.3行业扶持政策逐渐完善

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继续完善并实施中小企业和商贸企业专项资金补助政策;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扶持,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补助和税收减免。部分省市在中央扶持政策的框架下,出台了相应配套措施,如设立中小微企业担保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担保业务奖励性补助、保费补贴政策,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增资入股融资性担保机构等。虽然扶持政策的覆盖面还较窄,但对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2014年,在全面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下,融资性担保业务相关监管部门加进改革创新,健全担保行业的法制建设,严防行业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不断提升担保机构的实力以便更好的服务中小微企业,使担保行业在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健康的发展。

3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3.1尽职调查,获取可靠信息

担保机构与被担保企业的合作属于商业合作,要了解合作方的本质从而避免受骗,合作一方如果蓄意造假,合作意图就十分值得怀疑。所以在企业数据资料获取的过程中,项目调查人员应秉承严谨的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操守,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收集详细的企业信息,并通过交叉印证法,从银行流水、完税凭证、能源消耗等方面,对企业的真实收入进行估量与判断,对还款意愿可通过各种外部信息与企业交往的细节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在项目调查过程中,担保机构与贷款银行访谈最多的是企业法人代表以及财务负责人,虽然这两个职位的人员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最为了解,但是他们也是企业中熟悉贷款套路的人,为了获得融资,可能会给项目调查人员设置盲区,应当尽可能的多接触既熟悉企业情况又不是专门负责融资的工作人员,如生产负责人或销售负责人等,这样能使调查获得的信息数据更加贴近企业的真实情况。

在实地考察项目的过程中,应当留意一些细节方面的情况,这些细节可以直接反应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如考勤表可以较大程度的反映企业的开工情况;通知通告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发放工资可以估算企业的欠薪程度;员工的精神面貌和繁忙程度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设备及库存存货的落灰程度可以反应设备的使用率和存货的周转情况等等,这些细节虽然不能直接提供企业的准确信息数据,但是能够使调查人员对企业形成一个形象的感性认识。

通过银行征信可以了解到企业的负债。但是由于财务不规范以及企业刻意隐瞒等原因,企业的隐性债务即未入账的债务比较普遍。在做项目风险评估的时候,应当将隐性债务加到企业的负债规模里。目前,企业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的负债是在征信中体现不出来的,所以在调查时要全方位的了解。大多数中小企业多会有民间负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了解到大概数额与利息。企业的对外担保,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等,属于或有负债,应纳入企业负债结构里去。特别要注意的是对外担保情况,这意味着企业的非经营性风险,并且企业经营者无法直接掌控,要注意对被担保方的侧面了解,分析风险。对于对外担保过量或单户较大的企业需要谨慎操作。

项目调查人员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注重对项目人员的培养。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利用客户、专家顾问的知识和经验,加强业务人员对宏观趋势、目标行业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全面提高项目人员的综合能力。

3.2加强保后监管

企业出现不良一般发生在获得资金之后,在资金发挥效用的过程中。这时,要关注企业的资金流向,了解资金在企业各个生产模块的分布情况,以此推算出贷款资金发生的效益和机会成本,再结合保后监管了解到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企业经营的方向、层次和现状。通常采取的方法有几种,与银行沟通,了解企业资金流的异常变化;通过周边同类型企业等渠道了解企业现状以及经营者的品行爱好;定期收取企业财务报表;对水电费的缴纳金额的对比,职工工资的正常发放情况是否正常;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了解企业关联企业及个人情况是否正常;对贷款即将到期的企业,提前电话通知,督促其按期还款。如果出现预警,可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损失。对在保项目的贷后监管,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3.3合理设置反担保措施

对于反担保措施的合理设置也可以防范风险的发生。反担保方案的制定,要以控制企业核心资产,核心人物资产为目标。担保公司在对企业实际控制人夫妻双方和相关股东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和企业财产抵押、股权质押等反担保措施的同时,还要对参与经营的实际控制人的子女承担无限连带,以及实际控制人的个人固定资产进行抵押。在项目调查过程中,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家产要进行深入挖掘,围绕着企业资产状况、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收集,对企业资产的多少,其权属、状态进行了解,并取得书面证明。将来一旦发生风险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以其牵制违约。在合作初期对项目风险进行深入了解,合理设置反担保措施以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反担保措施也应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适时调整,不能一成不变的根据以往的判断和经验进行融资担保合作。

3.4建立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引入再担保机构

融资性担保公司虽然收取3%左右的担保费,但是却承担了所有的风险。担保机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增信,分散银行的风险。在国外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法,就是根据所担保的额度不同,银行与担保机构进行比例分担,体现风险共担的理念,要争取与协作银行进行风险共担,不能仅仅依靠担保机构的努力,还需要国家出台政策措施进行“顶层设计”。

加入再担保体系是分散风险的有效手段。由再担保公司为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提供再担保服务,承担一定比例的代偿损失。通过再担保对担保机构代偿能力的确信有助于化解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的信用危机。不仅可以提高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整合担保资源,也可是适量减少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而再担保的选择,政策性质的是最理想的。因为通过政策性再担保建立体系,把强大的政府公信力注入到担保行业,转化为其社会公信力。对担保资源进行整合,强化对担保资源的管理,帮助融资性担保机构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且政策性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用压缩担保机构的利润空间,打消其积极性。同时,也更容易被社会认可,更加公平、公正惠及整个行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4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作为中小企业增信中介机构,在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下担任重要的角色,担保公司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业内也出现了非法集资放贷等违规经营的乱象,行业正在经历规范整顿的“洗牌”阶段。因为国内外金融信用环境不同,担保机构在国外大多是以银行的形式出现。德国是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经济强国,中小企业对德国经济增量的贡献占了51.3%,但在近几年的欧债危机中,德国所受影响很小,这都归功于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起的支撑作用,融资担保体系的作用不可忽视。现对德国下萨克森州担保银行进行具体分析。在借鉴其担保行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路建议。

在德国,担保银行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经营运作,具有显著的政府买服务的特征。政府主导着担保银行的发展,下萨克森州以政府财政为出资主体,设立州担保银行,从商业银行获取长期低息资金支持。运用杠杆的放大效应撬动银行资金投向中小企业,下萨克森州担保银行担保余额达到本金的16倍。对项目的收费按融资额收取评审费1%,按年度费率1%左右收取担保费。对于担保贷款项目代偿损失的分担比例,商业银行自行承担20%,担保银行80%;担保银行的80%再由联邦政府再担保分担31.2%,州政府20.8%,担保银行实际只承担28%。担保银行的损失率一般要求控制在3%以内,如果超过的话,可以通过提高政府损失承担比例或者提高担保费等方式予以补偿。在税收上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果担保银行的利润仍用在主营业务上,则不需要缴纳税费。

国内的信用环境比较差,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担保公司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在经历快速发展之后,存在的问题开始显现,进入了一个整合的阶段。我国的担保机构分为国有控股的政策性质的、民营性质的,结构比较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所以可以参考下萨克州担保银行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的民营担保机构可以引进国有资产,实行混合所有制。有政府的信用背景可以使担保资金充分发挥杠杆功能,提高资金放大倍数。把银行与担保机构紧密联合起来,银行不再是单一的客户渠道,而是要和担保机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利用银行强大的的客户信息网,双重把控风险。国家可以在税收上对担保机构进行减免政策,通过对担保机构业务分级,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在鼓励担保机构更好的服务中小企业的同时,避免其他投机行为的发生。引导担保行业健康的发展。

在项目融资过程中,除了客观的真实资料数据必不可少之外,对于各行业的经验判断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建立中小企业行业经验数据库是必要之举,中小企业行业数据库是行业的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汇总和集合,是项目调查人员的情报库。在担保机构首次介入某行业时,主要的数据可能是通过对经营者的访谈以及项目人员的实地考察获得,会需要进行同行业企业间的横向对比,从对比中分析出经营平均利润和经营风险。这些都需要中小企业行业经验数据库的支撑。同时,这也为项目人员调查前的准备工作提供较为充分的依据,使项目人员在调查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当今经济形势下,多方机构合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信用有比较权威的三方机构进行评级,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提高企业违约成本,从而降低担保机构的风险。银行和担保的合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大数据与云服务相结合,提升风险把控能力。组建云服务大数据征信平台,利用云计算管理软件采集动态的企业经营大数据,准确的分析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更有效的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参考文献:

[1]杨锡怀,杜辉.中小企业信用探索[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国祥.小微企业融资:风险、机遇与未来[J].科学决策,2013.

[3]巴曙松.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研究――押品风险管理与新资本协议[J].金融市场研究,2008.

篇2

关键词:项目投资;风险分析;对策

项目投资作为现代企业扩张式发展的重要形式,是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手段。另一方面,企业选择项目进行投资虽然能获取长远的高收益,但在项目投资过程中,由于企业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信息本身的滞后性以及项目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使得投资项目始终伴随着高风险。有数据显示,实践中企业项目投资的成功率仅30%左右,因此,对企业而言,在项目投资全过程中多角度、多层级、全方位地做好风险分析,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将项目投资风险控制在所接受的范围之内,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及跨越式发展,意义深远,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整个投资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往往会面临数量大、种类多、内在关系错综复杂的风险因素,众多研究者结合研究角度的不同,将项目投资风险大致划分为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静态风险与动态风险、主观风险与客观风险、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可管理风险和不可管理风险等类型,不同类型的风险因素结合具体项目情况再做细分。以项目投资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为例,外部风险又具体包括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内部风险又具体包括技术风险(如可行性研究数据不全、施工工艺落后、施工方案不合理、工艺流程不合理、设计错误等方面风险)、非技术风险(如项目管理、组织、成本控制等方面风险)以及目标实现风险(如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及费用投资等方面风险)等。实践中,业界一般将风险分析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估计以及风险评价三个阶段,此三部分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其主要流程包括如下几大步骤:搜集项目信息利用问卷调查、信息收集等途径进行风险因素搜集进行风险识别并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各个风险因素间关系调查判断建立风险分析模型风险权重向量求解风险因素排序风险因素评价。其中,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基础,只有全面、正确地对投资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识别,才能实现对风险的估测和风险控制。实践中,可通过问卷调查、信息收集、专家访谈、敏感性分析等途径,对可能造成投资风险的各种主要因素、次要因素、明显因素以及各种隐含因素或是各种难以预料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尽可能全面地发现投资项目可能包含的风险问题。进行了项目风险识别以后,再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种影响投资风险的子因素,对造成影响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估量、归纳,并构建起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根据所面临风险的性质、影响程度等风险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力的防范和解决措施,从而通过有效的预警和事前预防达到降低风险发生,减少项目不必要损失的目标。

二、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

(一)运用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投资决策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项目投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但项目投资风险虽然不可消除,却能够通过人为努力而降低,因此,在进行项目投资前企业应根据客观条件和投资项目的特点,运用科学的决策手段和方法进行投资决策,对项目建设的发展过程及所涉及的各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明确企业在项目投资全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风险和压力,在此基础上将项目自身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以及企业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等进行统筹结合,从可采取的多个投资决策方案中选取最满意的,从而达到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投资回报率的目标。实践中,企业因投资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性和独断性而造成投资失败的案例普遍存在,这就需要项目决策者在项目投资过程中,按照“提出问题确定日期调查与预测拟定方案评价与选择方案纠正偏差补充新方案实施与控制反馈检查,修正目标更正决策的科学程序,多角度、多层级、全方位地分析项目可能存在的各种变量,依据可靠的数据资料以及科学的决策程序制定投资决策,切忌盲目决策和主观臆断的不负责任行为,从而有效地保证项目投资决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篇3

关键词: 海洋石油工程项目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海洋石油工程项目主要有工程投入高、风险高、造成损失大,涉及专业、界面多,技术复杂等诸多特点,随着海洋石油工业在国家能源战略地位的的提升,海洋石油工程建设项目向着高技术、大型化发展,海洋石油工程日趋复杂,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加,风险越来越大,而由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也越来越高。如何有效控制风险,降低风险对整个工程的负面影响对整个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风险的辨识评估

为了有效应对风险,应在项目启动之初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找出最有可能发生且影响最大的风险,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应对方案。

1、风险的辨识

项目启动后,项目经理应立即着手结合以前项目的经验教训及当前项目面临的条件组织各方相关人员进行风险识别,必要时相关专家、相关方应参加。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建造、安装等各阶段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风险辨识应针对各施工阶段分别进行,重点是有可能严重影响施工质量、进度、成本等的、造成重大安全环保事故、重大影响的风险事件,从人、机、料、法、环、测等各方面充分分析,找出所有可能的不确定因素,并逐一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损失。针对海洋石油工程建设项目特点,主要风险集中在船舶、场地等资源材料、施工环境条件、人力资源、计划工期的影响、基础数据、采办、厂家、外委等方面。

应对风险进行分类,工程项目风险由其来源可分为内部风险、外部风险,针对内部风险可分为:管理风险、技术风险、船舶、施工场地等资源风险、人力资源、资质能力等带来的风险等。

外部风险可分为:外委工作带来的风险、采办的风险、厂家资料、设备带来的风险、业主变更带来的风险、基础资料的风险等。

例如:海油石油工程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的外部风险中有上一阶段设计深度不够或基础数据无法及时冻结的风险,导致工程详细设计阶段工作量增加,存在潜在的技术变更风险;设计技术方案审查风险,可能造成设计成果安全质量不符合要求;缺乏管网规划,3D设计前相关专业沟通不到位的风险,导致3D中后期3D大幅度调整;专业间界面不清的风险,导致扯皮现象,影响工程进度;3D模型审查不及时不全面的风险,导致各种问题无法及时发现纠正,影响后期设计等。

2、风险的分析评估

针对已识别的风险,项目经理应组织各方对风险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建立风险清单,要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造成影响/损失的程度进行排序,高发生率、高影响的风险放在上方,依次类推。项目经理应组织相关方对排序进行研究,并划分重要和次重要的风险,对次重要的风险再进行一次评估并排序,对重要的风险要进行管理。

例如在海洋石油工程建设项目中,通过对各阶段风险进行分析排序,典型风险清单如下:

序号 风险类别 风险描述 发生概率 影响程度 风险等级

设计阶段

1 输入风险 详细设计开工后,业主修改基础资料或提出新的要求。 2 5 10

2 重控风险 重量超出可控范围,或重心偏离 2 5 10

采办阶段

1 产品质量风险 产品质量不能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2 4 8

2 采办风险 主要材料、大型主要设备到货不及时或材料到货质量不满足要求,造成无法正常施工或返工,或施工不能连续进行,增加安装风险,导致进度落后,项目成本增加。 4 4 16

建造阶段

1 安全风险 高空、动火、吊装作业,存在安全风险 3 5 15

2 施工风险 焊工焊接合格率低下,影响工程进度与成本。 2 3 6

3 资源风险 建造过程中重大方案施工相关资源未锁定。 2 5 10

4 管理风险 大型结构物建造投入人员较多,管理、组织、反馈、协调等流程可能存在不畅。 2 4 8

5 外部风险 施工分包商、业主等相关方因素带来的施工变化。 2 3 6

安装阶段

1 安全风险 大型吊装作业,存在坠物伤人、损坏设备的风险 3 5 15

2 资源风险 船舶资源未锁定 3 5 15

3 安装作业风险 海上安装作业时,吊装、铺管等的安全风险。 2 4 8

4 天气风险 突然的恶劣天气对海上施工影响 3 4 12

风险评估矩阵

风险的严重程度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评分 1 2 3 4 5

不会 有可能 有较大 有极大 肯定

发生 发生 可能发生 可能发生 会发生

1 1 2 3 4 5

可忽略

2 2 4 6 8 10

微小

3 3 6 9 12 15

中度

4 4 8 12 16 20

严重

5 5 10 15 20 25

关键

二、风险的防控措施

所有风险分析评价活动都只有一个目的――辅助工程项目组制定处理、防控风险的方案、措施。工程建设项目组应结合风险分析评价结果,针对不同重要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措施。

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风险的影响及概率是起着不同作用的,一个具有高影响且发生概率很低的风险因素不应该花太多的管理时间,而高影响且发生率从中到高的风险以及低影响且高概率的风险,应该首先列入管理考虑之中。通过分析评估,可提高工程项目在对项目风险防控的效率,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三、风险的监控跟踪

工程建设项目组应对风险情况进行监控跟踪,对不同的风险项要建立不同的风险监控的计划,确定在工程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已识别的风险还会有哪些变化,以便及时修正风险防控措施。

风险监控计划必须考虑如何有效规避风险、风险监控管理难度及意外事件的发生。风险跟踪应重点针对以下方面内容:

(1)实施对重要风险的跟踪,对于关键重大风险,应专人重点跟踪监控,对其发生的变化或产生新的风险应将及时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对策;;

(2)定期对风险进行一次跟踪。对于一般风险或影响微小的风险,如其没有造成后果,可定期跟踪。

(3)风险跟踪应与项目管理中的整体跟踪管理相一致;

(4)风险项目应随着时间的不同而相应地变化。

通过风险跟踪,进一步对风险进行管理,从而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如期完成。

四、结束语

风险会给工程建设项目造成影响,只有做好充分准备,分析预测,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规避风险的负面效应。同时,风险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风险及其影响程度也会随之变化,新的风险将会不断出现,因此,应对风险紧密跟踪,不断识别评估,调整策略和控制手段、措施,才能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大家在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孙世鹏、邱明、赵德生《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及解决对策》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61-63。

篇4

关键词:工程项目 风险分析 风险控制 预案

一、工程案例

某火电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现场的设计和服务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目前施工图设计已全部完成。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等主机设备及辅机设备采购全部完成,装置性材料采购完成97%。

安装工程中1#锅炉水压试验完成;1#汽机台板安装完成;2#锅炉钢结构及其附属结构安装全部完成,钢结构工程量1000吨;2#锅炉汽包吊装完成;1#、2#汽机定子吊装完成;循环水管道安装全部完成。烟囱钢内筒顶升完成,保温材料施工完成。

取水明渠砼完成2550m3(总量约为3962m3),取水口砼完成590m3(总量约为685m3);排水明渠砼全部完成,砼工程量约为4900m3;排水箱涵砼全部完成,砼工程量约为1600m3。主厂房装修工程完成;化水楼、网控楼和电气实验楼装修完成;材料库及检修间、海水淡化间彩钢板围护完成。为了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经济效益,需要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的应对预案,下面详细的分析一下工程的潜在风险。

二、工程项目风险分析

(一)项目所在地社会环境带来的风险

项目所在地社会环境复杂、各种社会势力经常阻挠和干预工程项目现场工作,造成项目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并给项目履约带来风险。

(二)自然灾害风险

由于工程所在地处于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高发区,地震和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不可抗力因素经常造成陆路交通中断和海上运输困难,造成项目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并给项目履约带来风险。

(三)分包工程风险

业主指定码头和防波堤项目分包商资源严重不足、现场施工组织不能满足施工进度要求,施工进展缓慢,工程项目存在很大的履约风险,并造成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由于业主行为的不规范(如:业主推荐或指定的分包商资源配置严重不足,施工组织不足以满足施工进度要求;业主对推荐或指定的分包商管理不到位,分包商滋事、阻工事件时有发生,对履约带来风险)和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等造成的风险。若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又无法通过其它方式予以解决,将增加项目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使项目履约产生困难。

(四)设计风险

EPC项目业主要求主要是面对项目功能的实现,没有明确的工作量,因此设计工作尤为重要。工程项目所在地气候条件、地质情况非常复杂,设计风险极大,然而EPC/交钥匙合同条件下承包商将承担项目风险的大多数(例如:码头工程成本远超投标预算),尤其是火电工程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不可知因素较多,这些都给项目部的设计实施和管理带来了很多无法预控的风险。

(五)分包风险

由于受工程所在地社会环境影响,当地分包商或潜在分包商考虑自身规避风险因素,致使项目选择分包商难度很大。分包商或是采取试探性方式进入当地建筑市场,资源投入不足以满足施工生产需要;或是增加分包成本约直接费的30~35%,项目成本远超预算成本。另外业主推荐或是指定的分包商资源配置不足,施工组织不力,不能满足施工进度要求,对履约造成潜在风险。

三、风险化解措施总结

(一)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深刻认识风险对EPC总承包项目的危害性、EPC总承包项目风险源的大量性。对于已知风险,动员项目资源予以减少;对可预测性和可管理性的风险,超前分析,认真识别,可靠评估,科学、慎重地进行风险管理规划、决策、控制和监督;对不可预测风险,应尽量通过假定和限制条件,使之变为已知和可控风险,再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项目风险管理人员制订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动态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进行有效的指挥和协调,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和处理。

(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创造经营效益,减少各种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

项目部加强设计管理,加强设计控制;加强分包管理,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工程施工整体经济策划,根据相关工程施工经验,分析项目履约过程中是否存在遗漏项目,在充分了解当地分包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工程分包单价,以投标价分析分解作为成本控制标准严格控制分包成本,同时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工程单价之间的平衡。同时加强对分包合同管理和现场的施工管理以减少和规避分包商的索赔;加强设备采购和租赁管理,严格控制采购和租赁成本;加强市场调研,掌握当地劳务、材料、施工设备供应信息,优化资源配置。

(三)积极采取技术性对策,回避、减轻、预防、分散项目风险

包括购买工程相关保险、分包履约保函和分包质量保证金等等,尽可能把风险分散给其他单位,包括业主、分包人、供应商等,合理地转移和消化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与当地专业的律师事务所对接,聘请有工程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项目的管理,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签约和索赔,依法维权,依法经营,依法抵御风险,及时与业主做好结算及索赔相关基础性工作。

(四)项目履约潜在风险规避

项目开工前,要充分调查和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各个社会团体势力,优先选择当地具有实力和势力的建筑分包商施工,尽可能利用其本身的信用、融资和支付能力,并周全考虑分包合同,规避分包商索赔,分包合同履行时加强对分包商的监管,杜绝和避免其违约的事件发生。

对于设备物资采购,要充分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搞活短期融资,尽量采用延期付款和分期付款方式,以缓解资金压力。

继续加强同设计院的沟通,严格控制设计标准,加强与业主沟通尽快对图纸审批满足施工进度;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收集,掌握当地劳务、材料、施工设备供应信息,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减少施工人员、机械的大量进出,努力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五)项目其他经营风险化解

项目部申请进度款支付时,根据合同条款完善提供的资料,并须注意在日常的运作过程中严守合同,减少违约的事件发生;在审查我方提供的资料是否已符合合同规定的要求,在符合的情况下,业主故意拖欠款项,可以先举行双边谈判和协商,如不能解决,可由出面,如仍不能解决,可以考虑诉诸法律。

对于资金收支树立“紧收、紧支”观念,即支出要从紧,收入要追紧,要加强成本控制和费用管理,细算账,增收节支,开源节流;严格按照公司相关体系文件精神执行,提高项目部员工全员成本意识,各部门严格控制非生产性费用开支,不得超标准开支费用。

项目部积极开展资金测算预算工作,根据项目的现场施工进展情况等及时调整资金预算,提高资金收支预算的准确性;深挖资金潜力,进行资金统筹安排,通过资金预算和计划管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尽可能少融资或不融资,提高资金运作水平;对于可能存在的资金缺口,及时谋划,对融资成本进行综合分析,寻求最佳融资方法,确保项目资金链的畅通,降低财务费用支出。

四、结束语

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对于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影响施工的因素进行细致、认真的判断和分析,能够对工程项目相关风险进行一定的预测与判断,从而能够针对性的作出响应,使风险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此外,随着项目进展和环境的变化,项目管理人员应当时刻关注项目面临的风险形式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有新的风险出现,这些变化是否会对项目造成重大的损失。为确保能将风险事故的后果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将风险水平同评价基准相对照,最大程度上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将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王克娜.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用分析[J].管理观察,2014,15(28):106-107

[2]董芳芳.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J].山西建筑,2014,40(2):258-259

[3]于波.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J].江西建材,2014,21(20):269-269

篇5

1.1国家政策的影响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在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方面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然而对其来讲,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系统相对落后,无法适应当前的宏观市场环境,企业投资项目内部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是,市场经济的活跃,促使物价一再提高,劳动力价格也有所增加,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由于其自身的生产能力的有限,以及缺少一定的外部政策,使其利润空间逐渐减小,面临着收益分配以及结算等多方面的风险。而且,今年来,我国中央银行不断对带看利率进行上调,导致国有企业在融资及投资方面的风险加大。另外,国有企业在投资项目的内部管理与控制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投资项目的内部控制与管理规章制度缺乏,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混乱,缺少科学完善的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体系,导致其投资项目与外部市场、政策环境的失调,无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不能对相关政策及市场机制的调整做出响应和预测,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1.2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力度不足

目前,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内部管理与控制独立性比较差,结构不尽合理,缺少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在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的内部,管理者常常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独断专行,使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投资项目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的不够完善,使得其防控监管的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执行起来较为疲软,使得企业项目管理出现较多漏洞。而且,国有企业投资项目中的内控监督功能失衡严重,尤其对审计部门给予的重视与权力不足。在企业的管理和运作的过程中,内控监督对企业风险目标的理解分析和处理应对无法完成,其项目风险导向的作用丧失。

1.3风险控管机制不健全

评估及防控管理项目风险是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的主要职责。目前国有企业识别投资项目风险的能力较为滞后,合理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机制缺乏,内部控制与管理对项目风险的“预警防控”作用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在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中,国有企业不能有效连续地识别、监督、计量和评估项目风险,加大了企业在战略执行、产品组织运作和经营等方面的项目风险,使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潜在的危害。另外,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一定要在全面有效、科学合理和及时实用的原则基础上建构。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目标执行、资产保护以及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合理科学的组织分工协作规划是重要条件。但是,目前国有企业科学性的投资项目内控组织分工不合理,组织规划设计不足,难以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与管理,致使投资效率低下,管理混乱。

1.4内部控制与管理的监督功能失衡

2014年12月30日,国有企业投资项目中的内控监督功能失衡严重,尤其没有给审计部门没有应有的权力,且重视不足。在企业管理运作的过程中,内控监督对企业投资项目风险目标的分析理解和应对处理无法完成,不能够发挥其项目风险导向的作用。国有企业投资决策机制不完善导致,资金流通不顺、流失严重,资本缺少安全性和完整性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投资项目风险,更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投资经营决策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出现巨额的损失和不良资产。对资本结构的科学规划的缺乏,陈旧的投资管理模式,负债高垒,投资和融资成本高,投资项目风险高危不下,使企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隐患。

1.5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体系的缺失

第一,缺少投资项目风险防范与预警意识。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投资环境,企业投资活动风险日益突出,但是,很多企业缺少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体系,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投资活动健康有序运行。第二,缺少投资项目风险防范与处理相关制度。在进行投资项目风险防范环节上缺少预警机制,投资人员没有对相关投资项目风险评估的能力,更没有对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的体系建设的科学方法,在投资制度和管理上严重缺失对投资项目风险额预警。国有企业在战略决策过程中,风险防范与预警意识淡薄,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也往往忽视对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规划风险投资管理体系不健全,甚至欠缺,在很大程度上使投资项目风险的危害加大,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降低,使得企业资金的最大效用无法发挥,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稳定的、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导致企业战略决策滞后于风险的发生,往往在风险产生之后,才进行“亡羊补牢”式的补救,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损失。即使企业拥有相关的预警系统,由于没有与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效联动,造成投资预警信号的精准性较低,实效性也相对较差。而且在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方法上也缺少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导致企业风险预警功能的实效。

2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对策

多年实践经验表明,对所有企业来讲,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投资项目收益有着举足轻重作用。投资行为是国有企业日常管理中极为重要经济性质活动,对于当前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越发深远,企业对其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基于此,该文接下来就对上述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存在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2.1国家宏观环境方面

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应从国有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健全相应有利于国有企业投资发展的制度政策,从宏观方面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一,加快推进对国有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成立国有企业资产评价机构,为国有企业的融资和投资进行指导,成立国有企业联合会组织,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二,发挥政府的监督与调控职能,加强对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的监督与指导,建立专门的监督管控机构,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运行进行有效地监管,以此提高国有企业财务及会计信息的质量,为其创设和谐地外部运营环境。

2.2优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环境

使国有企业的投资内部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优化,内部需求得到满足,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被建构起来,是建立健全企业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的重要的措施。健康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有利于财务人员对企业使命感和认同感的培育,企业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增强,推动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得带有效的实施。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创造和谐、民主、公平的企业氛围,使内部控制与管理对投资风险管理作用最大化。强化投资风险防范能力,建立有效的投资风险管控制度,才能够使企业规避投资风险、查漏防弊得到有效保障。所以,企业应建立专职投资风险评估分析及管理防控部门,培养内部成员正确的投资风险意识,强化内部控制对投资风险的管理力度,扎实推进投资风险“预警”建设,建设科学严密的投资风险管理系统,使投资项目风险的发生得到有效防范。

2.3健全投资风险管控体系的监督机制

有效监督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情况,并及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国有企业应将监督机制加入投资项目管控体系,定期的规范性监督投资风险管控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使投资风险管理的有效发挥受到保障。另外,还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力度,使得投资风险监督管理和两者合力,促进风险管理有序开展,推动企业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实现。制定并实施以内部控制为依托的投资项目风险管理方案。该方案在起初制定投资风险管理目标的时候,就已经有效地结合了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法,并且定期监测投资风险方案,进行及时整改,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投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2.4完善内部控制与管理监督系统

在进行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的时候,将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到底,使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建立健全,以审计部门为主体,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在此基础上增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风险能力。内部控制能否实现有效的执行,需要审计客观公正的评价,独立的审计体制有利于使国有企业资源的安全性和国有企业财政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得到保障,找出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的薄弱之处,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测,提出应对的策略及发展的建议,进而使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臻于完善,并使投资管控实现自我诊断,实现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的自我诊断。坚持以审计部门为主体的政策路线,以预防为主的内部控制监督的系统,采取积极措施,有效监测,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审计需求是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建立独立的审计制度,以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实际和企业资源的安全性,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通过分析评估指出,应对策略与建议,从而达到完善的投资项目内部控制与管理的最终目标,实现监督管控的自我诊断。

2.5建立健全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

在国有企业投资项目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中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投资管理更加高效便捷,风险管理信息的畅通无阻得到保障。企业财务工作与投资风险管理实现无缝对接,保证企业的风险投资管理人员最快地获取最有效、真实、精准的信息,并及时地反馈。强化财务信息管理的透明、公开化,最大化“预警”企业财政风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投资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建构合理的风险财务审核体系,确保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的安全,并能够及时精准地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数据,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力,建立监管分开的责任制度,最大化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3结语

篇6

一、建筑企业PPP项目风险分析

结合PPP项目模式特点,项目运行中建筑企业需要面对多重风险,这里笔者将其归纳成为以下几点内容,为后续论述做好铺垫。

(一)政策与法律类风险

项目运行过程中,一旦政府政策出现变化极有可能影响项目盈利能力,这种风险被称为政策风险。政府部门与建筑企业合作融资过程中,建筑企业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政府部门容易出现变更决策的行为,某些短期行为造成政策连续性不足,比如地方换届后不愿履行合同等;项目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相对简单,主要在于法律制度与公共管理体系不健全。现阶段我国政府大力推行PPP模式,但法律法规体系不是很完善,无形中加大项目运行期间法律风险。与此同时,缺少专业的项目管理机构,地方政府制定的保护建筑企业权利的法律并有落实下来,缺少公共管理机构的支持[1]。

(二)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

引起投资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项目立项失误、投资决策失误等。实际中部分地方为追求政绩,没有做好市场考察,盲目的立项,前期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造成项目后期投资人与政府发生纠纷。部分企业参与项目前没有预估风险,项目收益不足,引发企业资金链断裂,造成投资风险;再就是企业筹资成本过高,造成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或融资无效,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影响到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

(三)项目营运风险分析

现阶段PPP项目建设期间,管理模式过于粗放,精细化管理程度较低,施工人员没有形成质量管理管理意识,这些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建设风险,这些问题造成建筑企业经济损失与信誉损失;项目运营过程中受到项目经营状况与服务的影响,造成项目盈利能力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这就是营运风险。

二、强化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

PPP项目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分解与传递的方式实现风险分摊与控制,建筑企业围绕项目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一)利用PPP规则实现风险的合理分担

PPP项目风险分担过程中遵循主要原则:①最具有风险控制力的一方控制风险;②所承担的风险程度应该与所得收益相匹配;③风险承担是一个动态工程且存在上限。比如实际中政府承担了本应该由社会资本合作方承担的风险,这样PPP项目模式很难继续维持下去;如果政府不承担任何风险,将其全部推给社会资本合作方,当风险发生后,社会资本合作方不能有效应对风险。所以实际中应该合理分担成本,达到利用PPP项目模式合理分担项目风险的目的[2]。

(二)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①建筑企业试行风险管理的基A就是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这种管理体系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当子项目出现变化或终止情况时不会影响整体;②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需要建立风险管理的可行性报告、风险管理监督等制度,保证风险管理策略与解决方案的有效性。结合PPP项目建设管理特点,确定项目不同阶段的风险控制内容,将重大风险标注出来,形成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③进行风险管理任务分工与流程,将风险管理任务分摊到各个部门,建立统一高效的业务流程体系,确保决策高效合理,识别与控制相关风险。

(三)合理规划项目风险

充分了解PPP项目决策与运行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全面风险管理,并仔细规定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风险规划内容较多,通常包括:项目运行目标、项目市场定位、项目风险辨识等内容。与此同时,根据项目进展阶段识别出的重大风险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3];推行风险报告管理制度,强化项目运行中风险防控,制定风险监测、风险度量等方面的任务报告,将项目风险控制状况定位汇报,让决策管理层及时掌握风险管控情况,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四)拓宽项目融资渠道

企业主动承接PPP项目,只要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企业都可以中标,不必担心贷款问题,原因很简单,国家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资金充裕,它们也会优选项目的;②加强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规模大的投资公司的沟通,企业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后, 要主动及时将项目向其推介, 通过产融结合使建筑企业有活干、银行或保险公司有钱赚,实现双赢。

篇7

[关键词] 国际贸易 风险度量 程序 措施

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必要性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开始,打开国门后的中国人还没搞清楚国际贸易是什么,就被推上了国际市场的舞台,外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中越来越多申请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较多,就目前形式来看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存在不少的风险。本文介绍了国际贸易风险度量的涵义,分析了国际贸易风险度量的程序,提出了国际贸易风险度量后的风险规避措施。

1.国际贸易风险度量涵义

国际贸易风险度量首先要通过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分析和因素分解,将国际贸易中复杂的现象分解成为构成风险影响的一系列要素,并找出这些要素对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大小。在识别国际贸易风险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故障树、决策树等,还可以采用德菲尔法、专家会议法、情景分析法等。国际贸易风险度量的原则要考虑到预防性原则。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风险度量的预防性原则应当居于与发展原则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国际贸易方面要树立风险预防的理念,积极将预防原则的核心精神体现于相关的企业管理之中,在双方国际贸易的利益博弈中增加筹码,为在WTO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国际贸易活动起到预防原则,保证交易的稳定性,并在交易谈判中争取话语的主导权。另外,国际贸易风险度量还有有全球化模式度量原则,贸易交易与国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首先必须要对交易背景充分了解,这不仅包括全球经济环境,对价格易波动的大宗产品而言,还包括价格现状和走势等[1]。

2.国际贸易风险度量程序

2.1制定风险度量方案

制定风险度量方案一般应包括:①项目概况,对国际贸易的项目情况做出全面的分析;②风险识别(分类、风险源、预计发生时间点、发生地、涉及面等),方案设计要针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控制和全面分析;③风险分析与评估(定性和定量的结论、后果预测、重要性排序等);④风险管理的工作组织(设立决策机构、管理流程设计、职责分工、工作标准拟订、建立协调机制等);⑤风险管理工作的检查评估。风险度量方案的制定应该存在与国际贸易风险度量的全过程之中,因为在创新型的国际贸易项目中,很多交易情况都是未知的,要把握这种不确定性,惟有不断地重新定义项目,并且要把这种重新定义深深嵌入到项目的基础结构中。制定风险度量方案自然能够对项目的监督加以控制。当然风险度量的方案关键还是要在进行贸易项目之前,而项目前的风险度量是最为重要的,按照方案设计使得度量过程全面投入到贸易项目之中,使得国际贸易风险的控制更为有效。

2.2准备风险度量的信息资料

风险度量的信息资料包括风险防范的相关经验总结本着“删繁就简,透明高效”的原则,制定出透明、高效、规范的风险防范信息资料,以及内部行政管理更加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还要设定风险预警,通过准备风险度量的信息资料,解决“哪些风险要防范”的问题。通过对信息资料的梳理、归纳,告知岗位责任人,让贸易项目管理人员清楚知道工作中有哪些“雷区”,实现风险预警提示。在准备风险度量的信息资料的过程中要要注重把握形势、审视自身,保持清醒、坚定信心,增强防控风险的责任感,注重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加强研究、创新工作,不断提高风险防控的能力和水平。在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中要注重风险信息防控的经验介绍,针对项目设置之前国际贸易项目活动之中曾经出现的问题认真做好整改的做法与成效做了汇报,介绍了对近期出现问题的反思以及改进管理、加强防控的措施办法管理。

2.3对贸易风险进行估量分析

对贸易风险进行估量分析的首要任务是分析和估计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缺陷贯穿项目的生命周期的趋势即项目风险可能性的大小。这是项目风险度量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一个项目风险的发生概率越高,造成项目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它的控制就应该越严格,所以在项目风险度量中首先要确定和分析项目风险可能性的大小。首先要识别潜在危险,对潜在危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再根据评价的准则判断这些潜在的危险是否能被接受,进而提出减少、消除危险应该采取的措施。其次,要制定出现风险后的预警方案,使得对国际贸易活动有全面的风险控制。另外,要对风险度量的结果进行项目成效分析,如果项目风险过大就要考虑对贸易项目进行重新设计和交易的重新谈判,确保国际贸易活动能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

3. 国际贸易风险度量后的风险规避

3.1国际贸易风险度量后合同管理

关注贸易合同条款,可要求对方电汇部分预付货款,发货前以电汇方式付清全部货款,或者TT电汇全额货款,否则不予发货。关注双方贸易往来中所发生的联系,一定要保留双方联系的证据文件[2]。保留所有往来书面文件、邮件和传真等均可作为证据。尤其要注意通过传真来保持联系,因为传真上一般都会留有对方的公司名称、电话号码等基本凭证信息。另外,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有可能产生争议的地方列举进去。比如说,货物“质量”的问题,80%的客户都会以此为借口来拖延支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合同中要把产品的质量标准、交货方式、货运方式等。而这些问题的在合同之中的体现需要进行风险度量的过程中就全面地考虑到,在度量的情况下进行合同设计,必然能够保证国际贸易交易的双赢。

3.2国际贸易风险度量后的规避转移

风险的规避就必须要使得贸易活动完全遵循国际贸易惯例,严格按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操作程序办事,企业在合同的签订、货物的交付、货款的结算过程中应严格按其要求操作,坚持利用“银行信用”完成货款的结算,正确处理好合同、信用证、单据、货物之间的关系。而实现贸易风险的转移要依靠银行的信用保证,以及多方面的合同签订约束,促进企业间交易由现金交易甚至易货交易模式,变为更高效经济的信用交易模式,企业的交易过程,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三是保险后的应收账款资产质量得以提高,从而改善企业总体财务状况,改善财务报表;四是帮助企业采用灵活的贸易条件,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巩固贸易关系。

3.3国际贸易风险度量后合作国家情况查证

国际贸易必然涉及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与一般的国内贸易相比,就会存在由于各国之间的法律政策变动而产生的风险。比如,在国际贸易中任何一方的关税政策,贸易管制政策,贸易保护政策的细微变动都会给另一国道德出口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例如:杭州外贸公司与孟加拉客户的一单6万美元的交易,客户信用证因孟加拉的节日而被延误付款,遭到银行拒付。信用证付款日期的被延误而造成的“运期延误”是由我们卖方来买单的。因此在进行交易前必须要考虑了合作国家的民俗情况。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风险度量全面制定风险度量的方案,并进行全面的风险情况分析。以风险度量的结果为依据,通过关注贸易往来的合同管理,实现风险的规避转移,查核合作国家的民俗情况来规避贸易风险。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投融资;基础设施;风险防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但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由于具有潜在风险大、项目投融资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多等特点,项目参与各方均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如果不加防范,很可能会影响该项目的顺利进行,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因而比其他类投资更需要一种合理、有效、的风险估算、分散和化解机制,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提出针对投融资基础设施项目的法律风险防控措施。

1、基础项目投融资的特点

1.1 社会公益性

基础设施一般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设施或服务,其建设、经营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会造成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积极的公益效用可以被基础设施的使用者或服务购买者所享用,也可以通过外在性发挥作用。

1.2 项目导向性

基础项目融资一般依赖于项目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而不是依赖于项目的投资者或发起人的资信来安排资金的融通。基础项目融资合同中的贷款数量、融资成本以及融资结构的设计一般都是与项目的预期现金流量和资产价值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基础项目的贷款方一般把注意力放在项目在投资期间能够产生多大的现金流量用于还款之上。

1.3 表外融资性

基础设施项目一般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和投资回收期都比较长,在项目公司从事超过自身规模的项目投资,或者同时进行几个大型项目的开发时,如果各项目的贷款安排全部反映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很有可能造成公司的资产负债比失衡,超过银行所能接受的安全警戒线。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资产负债比率的恶化可能导致公司市值下降。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无法改善,公司将很难筹措到新的资金。而非公司负债型融资由于无需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反映,因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一问题。

1.4 融资结构多样性

在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可运用灵活的、多样化的信用结构将贷款的信用支持分配到与项目相关的各个项目关联方面。在市场方面,可通过与项目投资的参与各方签订长期购买合同的方式,获得一种稳定的、合符贷款银行要求的项目产品长期销售合同,来为项目融资进行强有力的信用支持。

在建设期,为减少风险,可要求项目施工方提供固定价格、固定工期的施工合同,也可要求工程设计方提供工程技术支持等。在原材料和能源供应方面,可以要求供应方在价格上根据项目产品的价格变化设计一定的浮动公式,以保证项目的最低收益。上述措施都可成为项目融资的强有力信用支持,提高项目的债务承受能力,减少融资对借款人资信及其他资产的依赖程度。

2、项目融资风险分析和评估

为了妥善地安排基础项目融资,在项目的具体特性以及技术、财务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还必须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对有关的风险因素作出评估。

风险评价的过程涉及两个步骤:①确定用什么样的标准测定项目的经济效益。②通过与所选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各种因素对项目的影响程度。

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可以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视为一个开放的独立系统,并将系统的净输出值规定为项目融资期间的净现金流量。运用可行性分析方法中的项目现金流量模型可以对影响项目经济强度的各种因素的变动风险性作出准确的数量化描述,为项目融资的方案设计,包括股本、债务比率、债务形式、期限、信用保证形式等,获得重要的数据支持。

对于基础项目投资来说,完成融资安排仅仅是成功的开始。在安排融资过程中对项目风险所作出的分析和判断是建立在各种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项目的建设和生产阶段,如何降低和减少各种风险要素对项目经营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的成功,则是项目投资者也是融资各方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3、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法律风险防控措施

3.1 提高风险评估意识

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评估是在项目投融资中通过建立和使用现金流量模型,运用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对项目的价值和风险做出定量分析和评价,因而风险评估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对项目风险做出正确的分析,才能找出控制项目风险的方法和途径,需加强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估意识。

风险评估可以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方面入手,定性分析主要有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主要有敏感性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决策数分析法和模拟分析法[4]。有效的项目风险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3.2 把握原则加强风险管理

项目的风险处理应掌握好以下原则:一是最佳控制原则,当项目风险由公共和私人两个部门共同承担,并由双方各自控制自己最有能力控制的风险时,风险就被适当地转移了。二是风险过失原则,风险由谁的过失引起由谁承担。三是风险与机会并存原则,对风险的分配应该考虑到机遇,有利于调动风险承担者的积极性。由于具体项目内容不同,具体项目阶段不同,风险管理方法也不同。

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风险的监督,在风险监督的实施过程中,一旦识别出新的风险,就有必要进行风险的再评价,并且在项目的每个里程碑点上以及每个阶段的转换期也应该进行简要的风险再评价。风险监督的过程不仅是风险处理的实施,而且通过风险监督可以达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的目的。

3.3法律风险防控措施

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通过签订各种协议降低或转移项目融资风险,通过各种类型的法律契约和合同将与项目有关的各方利益结合起来共同承担和分担风险,这可以作为控制和转嫁项目商业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1)通过签订完工担保协议避免完工风险。为了限制和转移项目的完工风险,可以通过在工程合同中引入若干完工担保条件将大部分完工风险转移给承建商,使自己承担的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由于项目是由具有较高资信和经验丰富的承建商来承担,也有助于增加贷款银行对项目的信心。

(2)通过项目公司与项目产品的买方或项目设施的使用方签订“无论提货与否均需付款”和“提货与付款”合同为项目的收益提供保证。项目融资要求必须具有长期的产品销售协议作为融资的支持,这种协议的合同买方可以是项目投资者本身,也可以是对项目产品有兴趣的具有一定资信的任何第三方。通过这种协议安排,合同买方对项目融资承担了一种间接的财务保证义务,“无论提货与否均需付款”和“提货与付款”合同是这种协议的典型形式。

(3)通过签订长期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合同,预防和消除项目的能源和原材料风险长期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协议是减少项目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将供应协议设计成“供货或付款”类型的合同,这样项目的经济强度就能够得到更强有力的支持。

篇9

【关键词】风险认知;主动预防风险;进行动态管理;降低风险

1 风险管理方案

1.1 工程风险管理的含义

工程风险管理是指依据工程风险环境和设定的目标,对工程风险分析和处置进行决策的过程。工程风险管理分为两大环节,四个步骤:第一个环节是工程风险分析,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思路对工程风险性态进行准确的描述,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认识工程风险,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价;第二各环节是采用规范分析的思路,依据工程风险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工程项目的人员、资金和物资等资源的限制,制定和实施风险处置方案。工程风险的四个步骤是:工程风险辨识、工程风险估计、工程风险评价和工程风险处理。

2 动态工程风险管理思想

对于建设项目,代建单位拟采用动态风险管理方法。动态风险管理方法,即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断重复上述风险管理的步骤,利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反馈机制,实现动态的风险管理过程。

3 工程风险管理的目标

工程建筑面积大,工程造价高,工期长,故将面临的风险因素也较多。代建单位将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保证实现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功能和成本目标。

4 制定工程风险管理计划

4.1 工程风险管理组织的设置

周全的工程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及其高效率地贯彻实施都离不开良好的风险管理组织。采用矩阵型工程风险管理组织方法,矩阵型工程风险管理组织采用纵向和横向交叉式的管理模式,对于某一项子工程的管理人员来说,既要接受垂直领导,也要接受横向指挥和协调。此方式适用于大型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4.2 工程风险辨识

建设项目资金由建设单位拨付,投融资环节的风险较小。因此,工程风险管理的重点将放在工程施工环节。代建人拟将工程风险的辨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程施工准备中的风险辨识;第二阶段是工程施工中的风险辨识。以求全面而无遗漏地辨识工程风险。为保证风险辨识的系统性,可按照工程内在的施工工艺顺序和内在的结构关系辨识风险。风险存在的普遍性使工程风险的辨识必须有所侧重。

工程风险辨识过程主要存在两个环节:一是查找风险源;二是找出风险因素向风险事故转化的条件。

4.3 工程风险估计与评价

4.3.1 风险估计

由于风险估计的结论将影响风险响应措施的选择,在此环节,代建人坚持谨慎性,以及定性估计与定量估计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评估方法从不同侧面反映风险状态。

(1)定性估计

在定性估计,即对风险程度进行模糊综合评判过程中,采用专家调查法搜集用于风险估计的数据,到施工现场和施工企业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听取设计人员、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对工程各个环节暗含的风险的意见,将专家意见和类似工程历史评判资料汇总,作出模糊综合判断。

(2)定量估计

在定量估计,即风险量的计算过程中,分组对设计人员、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进行调查,运用头脑风暴法让每组内被调查者独立判断分部工程(如基础工程)的施工风险的损失水平及其发生概率。从而得出分部工程施工风险状态的调查表。

根据调查表的数据,算出各组被调查人员判断的风险损失期望值,再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总风险损失期望值。

本工程建设周期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委托人和使用人、代建单位、咨询、监理、设计、施工、供货等各个方面,风险因素多,风险识别工作量大、情况复杂。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由项目管理合同预算组负责,搜集各方面的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整理等具体工作手段,针对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列出本工程初始风险清单。

5 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5.1 多样性。项目风险管理的客体随工程总承包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如交钥匙总承包必须面对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和试运行服务全过程的风险;而设计-施工总承包面对的只是设计和施工阶段的风险。

5.2 复杂性。项目风险管理所要处理的风险问题比设计或施工等单项承包复杂得多,风险量大得多。因此,项目风险管理的难度必然更大。相应的,其所取得的效益也更显著。

5.3 社会性。项目风险管理所涉及的社会成员(利益相关者)多,相关关系十分复杂。

5.4 全局性。代建单位风险管理是管理者从全过程(全局)的观点出发进行全局性的综合管理,而不是把各阶段或各个过程分割开来进行的项目风险管理。

5.5 风险评价

工程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工程风险和风险处置措施对系统的影响程度。风险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AHP法是介于定性和定量分析之间的层次分析法,故代建人将采用AHP法进行本项目风险处置措施的优劣排序

AHP法的操作过程:首先是列出相对矩阵模式,然后将各风险措施两两比较,主要比较风险防控效率、措施保障能力和风险处置成本。比较评判过程采用专家调查法,让不同组的专家分别对两两风险处置措施的相对优化程度做出判断。经数据处理得出其平均的相对优化度。以次类推比较其他风险处置措施的相对优化度。当三种风险处理措施两两比较后,构成相对矩阵,运用方根法计算相对优化度。最后通过检验,得出风险处理措施的优先排序。

5.5.1 工程风险处理

a) 工程风险的处理方法

工程风险的处理方法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自留、风险转移。鉴于本建设项目的性质,以上三种方法均有可能用到。在实施中,代建人将按上述的AHP法确定其采用的优先顺序。

(1)工程风险回避方案

工程风险回避方案主要运用于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在此阶段,有些项目的取舍或变更不会对整体工程造成太大的影响。

①通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选择合适的承包商,以便降低技术风险。

②控制工程分包防止将工程分包给劣质承包商的可能性

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规划和拆迁,在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回避施工地质条件复杂,拆迁困难的地域。

(2)工程风险自留方案

根据风险自留的条件,制定风险安排。

①可自我容纳的较小的风险控制和化解方案。一是制定和落实风险防范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制定施救措施,如防止已发生的危险扩散;降低危险扩散速度,限制危险作用的空间;迅速处理已经造成的损害。

②未预料风险的处理方案。处理方案由风险预警系统、风险应急措施和风险补救措施构成。

③不能回避或转移的风险的控制和化解方案。这类风险的处理途径有三条:一是变更设计,当一些经济风险或政治风险影响设备采购和安装时,在变更设计可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更设备型号和安装要求来化解风险;二是借鉴较小风险控制和化解方案;三是实行替代方案。

(3)工程风险转移方案

工程风险转移方案是较常用的一种风险处置方案,风险转移方式是:

①在投标阶段向投标人收取投标保证金,以防中标人违约给业主造成经济损失。

②中标后要求承包人或供应商向业主提供履约担保,担保方式为银行出具的履约保函。保函金额按中标合同价的10%。

③预留中标合同价的5%作为质量保证金。

④要求承包商办理必要的工程保险。

选择以上几种风险转移方式主要基于如下几点考虑:一是风险分析结论,根据风险调查和分析的结论,一些主要风险最初源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因而通过控制合同履约环节的风险,可以有效地分散相关风险;二是合同履约担保方式本身的担保效力较高,对于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未履约或未完全履约的风险,担保银行可以提供担保,而担保费用由对方支付;三是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并列成为工程外加的双层保障机制。

6 工程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

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将做好指导、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工作。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全员参加的、施工周期内全过程的、动态监控的复杂管理系统。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风险管理人员如发现风险计划的不当之处,需进行及时调整。

7 工程风险管理计划的调整

工程风险管理计划的调整是实行动态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主要设计如下两个环节:一是风险管理组织的调整;二是补充或修正风险分析,调整工程风险处置对策。

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动态风险管理,可有效控制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发生的概率,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以最少的成本保证本项目总目标的实现。

8 工程保险

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分担,应该尽量采取社会化、商业化的方式转移,根据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和适用法律的规定,在项目合同履行期间,承包商职能部门应及时为项目办理各种保险。工程总承包项目涉及的保险种类有: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包括海运且保险金额不少于替换整个项目的价值)附加第三者责任险和雇员赔偿险(限雇主人员)、建筑物一切险(包括综合的建筑物、工厂、设备含财产损害,保险金额不得少于用于替换全部物质的价值)、一般责任险(包括一般责任险或一般商业责任险,保险范围是项目所从事的一切营运活动)、业务中断险、利润预损失险、人身意外伤害险(承包商所有雇员包括当地雇佣人员)、车船险、及融资需要投保的其他保险。项目投保的险种由承包商企业根据项目情况决定,但是合同规定必须投保的险种其金额和条件应符合合同规定并保持有效。承担保险责任的保险公司应按商业上合理的条件和当时的市场行情进行择优选择。办理商业保险后,承包商职能部门应将有关单证的副本发给项目经理部并组织相关的学习,制定相关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周林.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的实践心得.建设监理.2011(5)。

篇10

关键词:水运工程;咨询;设计;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 U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激烈,每个企业都处于各种各样的风险之中。水运工程的设计阶段主要分为前期的规划、项目建议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咨询决策阶段以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设计阶段工作,咨询决策阶段的工作技术成果主要是政府和业主进行项目立项、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设计阶段的成果是项目实施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前期咨询决策阶段,需要征求水利、航道、海事、环保、安全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做专项论证报告,这使得水运项目具有项目周期长、涉及的专业和工序繁多、易受外界因素和不可抗力影响等特点。本文针对我公司目前所从事的水运设计工作的特点,从实际工作出发,分析了我公司在承担项目前期咨询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的类型和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二、风险的类型

水运工程从项目的立项到实施阶段的咨询、勘察、设计工作,来自于自然、社会、自身、相关方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将会对项目本身及承担项目咨询设计工作的企业带来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人为风险、第三方风险等几个方面。结合我公司设计项目的特点,本文重点分析自然风险、技术风险、人为风险和第三方风险。

1、自然风险。自然环境中的地震、火灾、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塌方、雷电、暴风雨、冰雹、大雾等自然灾害,既是前期咨询及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的风险因素,同时也是确定设计边界条件应研究的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对咨询设计工作中的人员人身财产安全、工期及合同履行带来影响,而且对工程建设本身质量、安全、费用等目标的确定以及实施过程参与方的人身财产安全、工期及费用控制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2、技术风险。基于水运工程项目地质资料、水文资料等基础资料的不完善、设计技术的局限性、设备及材料的制造缺陷、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可实施性,都会影响项目建设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目标,同时影响我公司因项目决策合理性带来的技术风险。

3、人为风险。水运工程项目前期咨询及设计成果都是依靠设计人员脑力劳动的产生智力成果,因此设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工作过程中的过失、疏忽、恶意等因素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经济性、合理性等目标影响很大,也对我公司带来了较大的责任风险。

4、第三方风险。由于水运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实施有政府部门、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当地居民等第三方参与,参与方的目标差异,会带来各方对项目的理解、态度、利益偏差带来的风险,而我公司作为技术总牵头单位,所面临的风险较高。

三、风险的特征

水运工程一般工程规模较大,工期长,技术要求高,所涉及的专业及行业多,技术要求高,关系复杂,其风险特征主要表现为客观性、社会性、复杂性、动态性。

1、客观性。风险的本质上是一种不确定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人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无处不在。由于水运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作为技术总牵头的勘察设计单位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客观存在,因而产生的风险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从项目立项到实施过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设计单位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和频率,减小损失,不能不承认风险的存在,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社会性。水运工程建设涉及水利、航道、海事、环保、安全以及国土、规划、建设等多个行业,参与的社会成员广,并且与其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当复杂。设计单位需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好与社会各方的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关系,才能有利于项目立项建设的可行、安全、经济、环保、节能等目标的实现。而平衡各方关系的方案决策,可能导致不确定因素对社会的影响。

3、复杂性。水运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立项到实施需要经过规划、项目建议书、专项论证、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招标等多个阶段设计论证,从而导致了咨询决策及设计过程的复杂性,同时,每一个过程涉及的专业多、范围广,导致设计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关系复杂,从而使产生的风险因素数量多,关系错综复杂且相互影响。

4、动态性。水运工程从立项到实施过程周期长,可变因素多,导致在项目前期咨询决策、设计过程中,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条件变化,各种风险因素随时间、条件的变化产生质和量上的变化,一些风险因素因认识的深入将得到控制或处理而转变成非风险特征,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或时期,因为边界条件变化会产生新的风险。

四、风险的防控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认识项目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手段对项目风险实施有效控制,以期待风险发生后,使其损失降至最小。我们在承担水运工程设计前期咨询决策和设计过程中,应积极转变风险认识观念,制定系统的、合理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有效预防、降低、转移各种风险。

1、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规程。水运行业的前期咨询成果及设计成果作为技术成果,受行业技术水平发展的限制以及设计单位技术水平的影响,往往存在技术上的不足及缺陷,从而造成对项目的危害而形成技术风险。特别是现时期的水运设计公司,产值规模的迅速扩大与人员结构之间存在着矛盾,设计人员普遍经验积累不够,因此,严格的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规程,对项目方案进行反复、科学、严谨的论证是降低技术风险实现项目目标的基础。

2、依法签订、履行合同。水运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政府部门、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等诸多相关部门,同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的自然因素,任何一方不慎的决策,都可能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或带来技术风险。而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作为技术牵头单位的设计单位所面临的风险最大,同时市场因素的可变性,对设计单位履行合同带来不确定因素,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决策者应充分的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利于,在合同中明确自己的权益及应该承担责任的同时,应细化非自身原因造成的项目的损失所带来的风险的合同条款,从而减低或转移市场风险。我们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合同的重要性,严把合同关,坚定不移的严格执行合同评审程序,力争从源头上将项目的各种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3、健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体系,推行企业标准化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与环境的协调性等特性综合。由于咨询及设计产品单件性、复杂性、以及设计产品需经过从图纸到实施过程的转化后,方可成为真正的产品,其间,设计产品是否能真正实现设计意图,设计人员从了解顾客要求到设计图纸实施的全过程,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意识和行为对设计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一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行企业工作标准化,确保产品质量,将有利于降低因咨询、勘测设计质量带来的工程项目风险;同时,设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均面临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因此,推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执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相关规定,是降低人员因环境、施工作业带来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的关键。我公司虽然已通过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但在具体项目的执行上还是存在过于形式化的情况,执行不坚决,不彻底,这也是目前个别项目设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以后的设计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强化管理人员的意识,推行企业工作标准化,规范对企业和技术人员在承接项目中决策行为和工作准则,以制度来约束设计人员严格按照体系规定的程序完成设计工作,切实落实校审体制,通过制度化来提升设计成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避免技术风险。

4、建立风险分解责任制度。结合工作分解结构 WBS,将项目风险进行识别、估计、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建立风险分解结构,同时与组织分解结构 OBS 的一一对应,建立项目工作、风险责任矩阵,为项目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到人奠定基础。简单来说,就是从目前的设计体系中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分解到各个管理及设计环节中,将风险管理与其工作责任相对应,实现责任追究制。通过此种措施能够充分的调动各个管理人员及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项目初期能够对项目的各种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各种风险的发生。

篇11

【关键词】 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在国家“走出去”政策的鼓励下,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在这种生产国际化趋势的带动下,建筑施工企业到海外承包工程项目的数量也逐年增加,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但在机遇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到,由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法律政策的差异明显,国际局势动荡、种族纷争、局部战争、汇率变动等不可预测的因素都给参与海外工程项目承包的施工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挑战。如果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不能适当的防控风险,不仅不会得到预期的经济效益,甚至可能会危及企业的生存根基。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上,本文对海外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旨在为正在“走出去”和即将“走出去”的建筑施工企业提供理论建议。

一、海外工程项目的主要风险

1、自然环境风险

任何工程项目都会受到施工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利的气候和地质条件都会给项目施工带来一定的风险,如高温、严寒、多雨、台风等气候,泥石流频发、地震高发、溶岩溶洞等地质条件都可能使施工进度受阻,从而推高施工和管理成本。大多数的国际工程的规模都比较大,工期较长,结构复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就更大。这些都决定了与一般的企业风险相比海外项目的风险因素复杂多样。

2、社会环境风险

海外工程项目是在国际间展开的,会受到当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政策、文化、基础设施、金融体系等多种情况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此,要更加注重政治风险和金融风险尤其是对外汇风险的防范。

3、工程和设计风险

(1)技术风险。在工程设计开始之前,工程项目面临技术风险。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度,风险会涉及到项目的多个方面,风险的范围变的很大,如工程在当地的审批、第三方合作、承包方案等、项目的可操作性等。

(2)设计的危害风险。在设计期间的危害风险主要指在项目进入工程采办和配套安装之前所产生的潜在的作业危险。

(3)项目执行风险。项目的执行风险指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系统性风险,主要涉及到一些重要的作业程序及细节项目,如大型施工机械的运输和搬迁,作业是否按规章进行等。

(4)企业管理风险。海外企业由于运营项目众多,高层的注意力比较分散,难以完全关注某一个项目,这必然会导致潜在的项目运营失控风险。如在人力资源的配备、融资监管和施工技术支持等方面都会存在风险。

二、强化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1、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识别分析

(1)风险识别。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就是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就是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风险识别旨在解决潜在风险的种类,形成风险的原因,风险的后果等问题。在风险识别过程中,错误的判断――夸大或忽视项目风险的范围都会给工程造成经济损失,所以这项工作一定要切实抓好。在识别风险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专家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专家们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找出工程项目中的潜在风险,并评估风险的大小及影响。②分解法。风险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图像的形式将大的风险逐步分解成小的故障,并逐一对故障的成因进行分析。比如在识别风险的过程中发现了潜在的投资风险,就可以利用故障树将此风险分解为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以及资源风险,通过对投资风险的逐层分解,使项目管理者对风险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并有针对性地规避和化解风险。③情景分析法。这种方法采用曲线分析的形式,主要找寻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风险的危害,分析风险随时间变化的各种动向,便于决策者进行比较分析。

(2)风险评估及风险分析。在风险识别的最后要确定风险的优先级,即风险的级别。根据风险可能性以及风险的强度将风险依次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企业应由其关注优先级较高的风险,并将其作为风险防范的重点。风险评估及风险分析是量度风险影响的一种手段,在工程项目管理应用中,有如下几种分析法:①专家打分法。设计制作项目风险调查表,让专家根据经验对所列风险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将专家们普遍认可的重要风险编制成表。②统计实验法。这种方法是利用计算机设备通过对随机变量的统计实验、随机模拟求解过程技术问题近似解的数学方法。这是西方国家常用的项目分析方法,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模糊分析法。③模糊分析法。就是在问题的边界不清晰,外延不明确的情况下,以模糊集合来代替分明集合。这种方法最适合应用于工程中,因为工程中的很多因素是模糊不清的,对这些因素进行模糊评价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而接近真实。④决策树法。此方法要求用图像的方法列出所有变量的所有可能的变化组合及其概率分布状况,在收集有充足数字基础上才可以使用,且应用在工程项目中的计算规模一般比较大。

2、制定风险对策

在对风险进行了识别和评估以后,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规避和化解风险,以使得风险带来的损失最小化。制定风险的对策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采用控制性技术,另一种采用财务性技术。

对风险和损失进行控制。为了规避、消除和减少事故风险发生的机会,就要对已经产生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要进行控制,包括对风险和损失进行控制。在经济活动中,风险和收益总是并存的,不存在脱离了风险的收益,所以控制风险也就意味着控制收益,在工程项目过程中,控制风险是一种消极的本法,只有当风险发生的几率很高时才考虑控制它,在现实应用中企业普遍采取损失控制。损失控制是运用一些预防措施和减少风险的方法,积极地将损失压缩到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

财务技术限制风险。财务技术限制风险主要通过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来实现。风险转移主要采用保险转嫁的方式,将发生概率较小但损失较大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风险自留是企业自行承担工程项目损失的一种方式。工程单位必须结合项目的特点来决定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方法。

3、搞好项目实施与后期评估

行之有效的风险对策是有效化解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的措施,但是也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监督控制,及时地对控制结果进行反馈,保留效果显著的策略,调整或者取消不当的风险调控手段。最后要对实施的效果及差异进行综合评估,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评估,从而为下一步的风险管理制定计划并消除风险隐患。

三、结束语

篇12

一、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的组织形式概述

工程项目总承包是项目业主为实现项目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承发包方式,项目承包商主要承担向业主提供设计、施工、材料采购、设备安装及调试、保运等全套服务,有时还会包括融资,这一项目管理模式中,承包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设计、采购、施工三大板块。这种模式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中:优点:首先,单个承包商承担全部项目责任,简化了工程建设中的合同组织关系,提高了业主的管理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工程建设的专业水准。第二,总承包项目属于总价包干,因此,业主投资成本可实现再造。第三,总承包可利用分段发包缩短工期。第四,将工程设计与采购安装结合起来,提高了工程综合效益。第五,降低业主风险。缺点:第一,具备总承包资质的大型集团公司不多,专业化水平不足。第二,承包商风险较大,突出体现于工程款回收、工期、质量安全、债务诉讼、劳动纠纷等方面,收益及质量完全取决于承包商实力。第三,工程造价高。

二、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下主要的财务与风险管理内容

承包商通过签订承包合同开展建设安装项目,对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安装施工进行全方位管理,这就会涉及工程进度、质量、协调等多方面问题。一般的,总承包模式不允许调价,合同中也会出现“负责自身设计”、“负责业主合同标定要求”等,承担自身与业主的双面风险,还要承担自然风险。在造价高、技术难度大的要求下,极易发生风险。按工程项目阶段分,工程项目总承包过程中的财务与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

1.投标立项风险

主要包括对业主信息了解不充分、信息来源不确切,导致承包商对项目真实状况了解不透彻;商与业主资信问题;竞争对手状况难以了解,导致投标决定发生失误;商不可靠;风险分析不足等。

2.投标报价风险

投标报价将直接影响公司收益。其风险主要包括业主公布信息不足,引起承包商对项目内容范围了解不清;项目要求技术参数无法满足;设计基础资料缺乏,无法对实施阶段进行科学预测,设计上成本分析易出现失误;现场考察工作疏忽、不到位;招标文件要求分析不充分,项目风险评估出现问题;投标报价过低等。

3.合同履行风险

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较多,来自业主、供应商、承包商、自然等多个方面,以下列举主要风险。业主方面:业主故意提高要求,监理工程师刁难;业主资金短缺,延期或无法支付工程款;业主管理水平过低等。供应商方面:供应商供材延期;供材质量不达标;供材清单与实际供材不符;材料短缺等。承包商方面:各专业分包商拖延工期;工程质量不达标;出现索赔、劳务等纠纷;通货膨胀引起的成本控制、利润缩水;设计能力不足引起的施工变动、质量不足、技术风险等。自然风险方面。此外,合同履行期间,合同也可能出现问题,如合同各方责任纠纷、工程索赔纠纷等。

三、基于普遍性的工程项目承包财务与风险控制

1.强化风险意识及财务控制意识

工程总承包商应当充分认识到财务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要意识到工程总承包风险源极多的客观事实,也要树立多数风险可控的信念。财务上,应做好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财务组织设置;风险管理上,应做好超前分析、认真评估、慎重规划、严格执行及监督。同时,工程项目承包商还应当不断强化法律意识,有效控制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的可能风险,避免利益受损,提高企业效益。

2.强化双方信任

承包商索赔难度极高,在索赔处理方法、索赔计价、原因分析上的工作难度极高。因此,承包商应当充分强化业主与自身之间的信任关系,合理地将合同索赔风险分担出去,以提高承包商对索赔条款的应用能力及条款的可靠性。

3.重视投资决策及报价

承包商应当充分考虑项目实际情况,要全面掌握项目前期资料、工程变更、不可预见状况、物价变动、工期变动等风险关键节点,强化财务分析能力,重点分析业主资金状况、合同权责划分、风险条款、索赔条款等内容,审核业主对承包商的设计、施工等方面要求是否合理,提出合理报价,将投资决策科学化。

4.强化风险预防机制的建设

承包商应当争取将风险问题在投标与谈判阶段解决。通过风险分析,尽可能规避风险。以报价为例,企业可通过吃透招标文件的方式,分析合同中权责条款与风险分担条款,审核业主要求与企业能力的吻合性。通常情况下,报价可在物价变动、新设备应用、工程变更、资料模糊的状况下进行提价,可适当加入各类风险防控条款,如材料质量及相应责任等内容,事先做出约定,将约定体现于合同中,并制定补救措施,以保证企业利润。总之,风险预防关键还是在于对双方实际情况的了解,提高企业的分析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双方理解各自要求,就能避免很多风险。

5.选择各类方式规避风险

一方面,承包商可通过选择联营体合作与专业分包等方式实现风险规避。当企业自身技术实力不足时,应当充分分析联营体、分包与攻克技术难关的成本效益,业务范围局限性强、技术攻克成本过高且技术不稳定时,就应当尽量寻求专业分包,规避技术、质量风险。另一方面,不是所有风险都能够防控,因此,承包商还应当通过转移风险的方式规避风险。主要方式为购买保险,除了合同文件中要求保险之外,企业还可以针对项目建设风险关键点,进行特殊保险,以降低企业潜在损失,保险费为工程的直接成本。

四、结语

篇13

关键词:PPP项目 投资运作 风险把控

PPP即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意为公共-私营-合作机制,是指政府同私营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作为基础,使双方搭建成一种伙伴式合作关系的实施模式。PPP项目注重参与方“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但在PPP项目运营周期中,政策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变化势必影响到项目的投资效益,如何有效进行风险把控,成为了当前摆在政府与私营组织之间的新难题。

一、PPP项目投资运作模式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PPP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及其他领域。其中交通设施领域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水运等项目建设。利用PPP项目模式,私营组织向公共部门建设及服务提供投融资、维护等,并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而公共部门则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压力,并可将建设项目风险适度向私营组织转移。作为一种各方参与实现共赢的现代融资模式,PPP项目投资运作模式为:政府相关部门利用政府采购模式同中标单位组成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并由项目公司负责项目规划、建设与运营,政府给予项目公司一定的收益权与特许经营权,项目公司则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有效运营获取效益。

PPP项目的参与方多样化,主要包含政府、金融机构、项目公司、投资方、承建商、运营商等。PPP项目具体可分为经营类项目、准经营类项目与非经营类项目。经营类项目指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市场运作机制成熟、有较好收益的项目,是社会资本参与的重要领域。但对于一些准经营与非经营类项目而言,由于其收益较为缓慢,投资周期相对较长,并且通常会借用融资租赁、银行贷款等金融工具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特征决定了PPP项目模式具有比传统工程承包模式更大的风险。

二、PPP项目投资运作主要风险分析

PPP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在我国的深入应用也难免会碰到诸多实践性问题,面临一定风险。具体来讲,其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系统风险

PPP项目系统风险为项目在规划建设与生产运营过程中,由于受到超出投资方与项目公司控制范围所产生的风险,如政治风险、金融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其中政治风险存在于PPP项目全过程,由于项目周期较长,其政治、国家政策、政府等环境变化具有不可预测性;金融风险具体指外汇风险与利率风险,这两者的变动导致项目收益收到影响而产生风险;不可抗力风险为自然灾害、设备意外等风险,此类风险通常无法控制。

(二)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风险指与项目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直接关联的风险,如生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生产风险为生产中技术、材料等各类风险,其直接关系生产是否能够正常运行;信用风险贯穿项目全过程,指融资各方拒绝履行或者无法履行合同所产生的风险;市场风险指项目实际收益无法到达预期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部分PPP项目建成运营之后,由于项目运营的收益无法达到预期,从而产生市场收益不足的风险。例如我国PPP项目京通高速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车流量不足,导致项目收益风险。

三、PPP项目投资的风险把控对策

(一)健全风险把控体系

PPP项目的推广发展,不应停留在操作上升级的微观层面,而是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设计理念与项目运作有机结合,为PPP项目发展提供机制保障,进而有效进行风险把控,确保各方获取应得收益。具体来讲,首先政府应加快及完善立法,对相关风险予以法律明确,使社会资本投资方有法可依;政府需制定完备的政策,如税负政策调整、环保标准等,尽量确保合同期间的政策稳定性。结合项目各风险类别构建相应的风险把控机制,为防控法律变更风险,可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因法律变动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分配模式等。结合PPP项目特征,建立风险识别、监测、评估以及把控体系。

(二)组建PPP项目风险管理机构

PPP项目周期长、范围广,涵盖投资、建设与经营全寿命周期,需进行提前布局,明确各自工作职责与范围,同时有必要培养具备PPP项目投融资的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打造专业PPP项目管理团队,并组建起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基于此构建起PPP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三)完善风险分担体系

风险分担体系是PPP项目的核心内容。社会资本需尽量将自身利益同政府利益相捆绑,应结合对项目现金流的测算与预算分析,预估项目的收益能否覆盖支出进而实现回报,并结合最优风险分配原则对项目风险的合理分担,构建合理的风险分担体系。如针对政治、金融等非系统性风险,政府相关部门的把控力度要明显强于私营组织,因此可由政府提供担保;收益性风险可由私营组织承担;而不可抗力风险则应由利益各方共同承担。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PPP项目投资运作模式具有畅通社会资本投资、节约国家财政等诸多优势,但同r社会资本与政府在PPP项目运行中也面临着诸多风险。作为PPP项目的两大主体,政府与社会资本投资方应从风险规避、风险分担等多层次入手,做好PPP项目风险把控工作,进而实现各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凌艳.PPP项目风险因素分析与控制研究[J].企业导报,2016(1):160

篇14

关键词:水电工程;风险控制;质量;进度

1 前言

我国是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大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我国在几十年水利水电开发中,积累了大量已建工程的动态风险资料和操作经验。但目前仍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特殊风险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系统管理。因此,要加强风险管理,增强风险识别意识,积极科学地探索风险,掌握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析方法,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的风险采取有效的和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手段。

2水利水电项目的风险因素与特点

2.1 水利水电项目的风险因素

水利水电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根据成因及性质可分为6类:自然环境风险、技术风险、政治法律经济风险、财务风险、人员风险和组织风险。

2.2 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的特点

水利水电项目具有实施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不确定因素多、经济、技术风险大等特征。

2.2.1 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项目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人们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而且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及全寿命周期内,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项目施工管理者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而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2.2.2 风险的可变性

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会发生变化。随着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会得到控制,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2.2.3 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水电项目的实施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面临的风险也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问内在关系的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与外界的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

2.2.4 风险的全程性和全局性

风险在整个水电项目生命周期内存在,且风险的影响常常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的。

2.2.5 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

任一具体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对大量风险的发生是有明显的运动规律,这就使人们有可能用概率统计方法及其他现代风险分析方法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的上述特点,要求对项目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包括全过程、全方位、循环监控并适时调整的管理。

3 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识别

工程风险识别是工程风险管理的最基础的环节。是指通过风险调查和分析,查找出工程项目的风险源,并找出风险因素向风险事故转化的条件。

对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进行风险识别。首先要预测可能面临的风险,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风险一般有以下几类:一是自然的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包括暴风雨、洪涝灾害、泥石流、雷击等;二是火灾、爆炸引起的事故;三是设计缺陷、制造工艺或技术不善引起的事故,或是原材料缺陷引起的事故;四是施工过程中因工人和技术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意外事故;五是施工过程造成施工场地内或邻近地区的第三者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

其次要对总体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在风险识别过程中,根据风险现象逐步分析,直至找到风险源。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地理因素、承包商因素、协调因素、监理因素、设计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等, 最后对主要风险因素的组成和其影响程度做风险状态分析 ,分析出哪些是主要的风险因素,哪些是次要的风险因素。

4 水电工程建设的主要风险及控制

由于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的特点,致使其在工程建设周期内面临的风险也多种多样。根据水电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其风险因素也有其独特性。对工程影响比较大的可概括为政策风险、工程建设风险、环境风险、移民风险及投资风险等5种主要风险。

4.1 政策风险

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也随政策风险变化而变化,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市场的波动,从而给相关关联方带来的风险。

4.2 建设风险

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多为大中型工程,技术问题复杂。风险因素存在于地质条件、材料供应、设备供应、工程变更、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过程中。这些风险主要可归类为工程勘测设计、工程施工两大风险。

4.2.1 工程勘测设计方面

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地形测绘、地质勘查、流域规划、科学试验、水工建筑、机电设备、施工组织等专业。设计对工程的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设计的优劣,对工程投资影响很大。为使工程投资经济合理,设计必须经过多方案综合比较,选择最优的方案,决不能搞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工程。设计先行,预算早做;要先算再干,不要干了再算。对勘测设计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务必把好勘测设计关,这是控制工程建设风险的基础。

4.2.2 工程施工方面

水电工程要按设计图纸文件进行施工完建,即变设想为现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质量安全、进度、投资三者进行有机的综合的筹划运作,使整个工程按照经过国家授权部门批准的设计、相关技术标准、进度、投资完成建设、施工的实施全过程,都对风险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就要求工程建设在施工全过程中执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的“四制”管理,这既是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的有效举措.又是进行风险控制的核心。使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投资三者达到整体最优,使风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4.3 环境风险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一般指气候条件、自然灾害、气象条件变化情况,同时还有环境保护方面的因素。水电工程建设不仅需要占用土地,还对周围的环境有特定的要求,工程建设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下,工程建设不得不面对环境风险。

4.3.1 自然环境方面

水电工程由于对施工环境要求的特定性、周期长等的特点。决定了工程大多地处崇山峻岭之中,自然环境比较复杂,自然界中的地震、滑坡、洪水、高温、严寒、雨季等自然灾害和恶劣气候,以及各种各样的地质条件因素都是工程建设必须面对的风险。针对自然风险的不确定性,工程建设前要全面地、充分地考察分析,加强抗自然风险能力,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和降低损失的严重性,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设法使损失降到最小化。

4.3.2 社会环境方面

水电工程建设涉及到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电力供应、林业森工、环保卫生、征地移民、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性建设项目,各方对水电工程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水电工程建设对外部条件依赖很大。对外协调工作是项目业主难以单独完成的。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帮助。这些外部环节对投资的影响。不可能通过市场调节、自由竞争来控制。只有依靠政府部门从全局出发,在照顾各方合理利益的同时,对水电建设这个利国利民的优秀基础产业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以控制风险发生几率。

4.4投资风险

政策风险、工程建设风险、环境风险、移民风险最终也反应在工程建设资金运作上。这些风险的增加势必造成工程建设投资的增加。工程项目越大、工期越长、工程难度越大,工程投资面临的风险也越大。

对投资风险实行有效控制的原则是:合理预测,动态管理,风险转移。主要体现在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辨识和分析,针对各风险的大小及损失严重性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进行合理的预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应对风险。因此,合理预测是对建设项目投资实行“动态管理、风险转移”的基本前提。在之后的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采用工程保险,与承包商、供货商、服务商签订的合同中明确服务方应承担的风险责任,以及在业主概算中适度预留风险费用等措施,转移、回避、消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