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jhlt.net.cn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11-12D121)
作者简介:史铁杰(1967―),安徽阜南人,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余妍霞(1979―),女,安徽舒城人,安徽师范大学宣传部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传统文化及其教育价值解读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很难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多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是以一种描述性的方式来进行陈述,如: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形成积累起来流传下来的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及整个社会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的总称。[1]有学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归纳为以下12个方面:天人和谐、道法自然、以民为本、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2]也有研究者从个体与社会等层面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天人合一、惠鲜鳏寡、仁者爱人、互助相扶的价值实践”[3]
事实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与解读,在这些解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较为统一的观念。从时间范畴上说,多数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古典文化体系,从时间上界定为清晚期之前;从性质上说,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是根植于本民族土壤中的具有稳定性价值承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从具体内容上说,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以及佛教文化;从外在表现上说,包括了体现政治伦理的价值观念,以建筑、艺术为载体的物质形态以及反映民俗、风尚的动态体现。
(二)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分析
从以上传统文化的理念来看,不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传统文化都有其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坚守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并且势必还会将这种具有规训与引导意义的价值体系延续下去。近些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就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教育内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并“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更是把传统文化上升到体系的高度,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而,必须强化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与传播,真正通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师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现状
(一)对于当前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的调查
1.调查的研究预设
理论上来说,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应当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那么这一重要性如何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性,这其中有两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学生的认同程度,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化与否,从而影响传统文化传承的信度问题;二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与方式,这会影响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效度问题。我们围绕这两个方面自制了调查问卷,从学生的态度情感、接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方式与效果等方面来收集信息,以作出客观的分析与判断。
2.调查对象的选择
由于师范院校培养对象与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关注传统文化在师范院校的传承情况更具有其特定的研究价值,因而本次调查选取安徽某师范院校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同时选取了少量其他综合类院校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6份,有效回收率94.7%。
(二)当前高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1.从认知层面来看,当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着较为积极的态度
当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在社会意义方面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54.5%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2.4%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只有10%左右的学生不认可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另外,有66%的学生认为当前传统文化正在发挥着作用,其中19.2%的学生认为当前传统文化的力量很强大。而在对传统文化的后继发展的认识上,有83.3%的人认为大学期间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仅有2.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从弘扬传统文化层面,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有继续发展的必要。
对于传统文化价值引领作用较为认可。在调查中就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认为二者是一脉相承、有内在关联。同时,对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22.7%的人选择了对于个人修养的意义,是所有选项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再从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来看,75.8%的学生认为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对于思想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反仅有6.6%的学生持反对意见。由此说明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大学生在认识上还是给予了肯定。
2.从实施效果层面看,传统文化传承的效果一般
从调查结果的统计情况来看,学生总体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理想,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或是仅仅粗略听说,表示非常了解的只有5.4%。这说明在高校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从不同学生的认识差异情况来看,学校的传统文化影响作用并不明显。从性别对比看,在调查中男生表示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数占到其总数的58%,而女生的这一比例只有33%。从专业对比来看,文史类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占55%,而理工类这一比例只占37%。
3.从途径上看,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传承方式
从学生所获得的传统文化影响途径来看,主要来自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如对于仁、义、孝、忠等传统美德的认识与情感,44%的学生表示是自小耳濡目染形成的,另有45.9%的学生表示是在课外书中了解的。在问及学生“主要通过怎样的媒介接触到传统文化”时,有22.9%的学生回答是电视,有20.4%的学生回答是互联网,只有约18%的学生是通过书籍接受到传统文化。而对于从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传统文化影响,64.1%的学生表示很少。
学校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没有有效的途径。从较为正式的课程角度来看,在统计中有51.4%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没有开设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从学校的组织与活动开展情况来看,仅有9.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社团组织,相反一半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所在学校没有类似组织。从相关活动的开展与参与情况来看,仅15%的学生表示参与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甚至从来没听说过有这样的活动。
三、促进传统文化在高校中有效传承的思考
1.在观念层面对于传统文化要能够积极认同
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主体的文化认同,即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校中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首先存在着在思想上重视不够的问题。从学校方面看,缺少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总体规划,诸如课程的开设、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开展等。从学生方面来看,表现在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拓展获取传统文化信息的渠道,满足于被动、消极而零散的获取有限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且对于所获得的有限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从当前学界的研究来看,诸多研究者都指出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认识问题,这种认识首先是准确的定位,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其次是科学的评价,包括评价传统文化内容自身的现实意义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状况。就当前来说,研究者较为多数的评价意见指出当前的传统文化正在日益“式微”[4];批判的继承,这也是在践行教育的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
具体来说,从学校方面必须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对于人才培养及培育过程的重要意义,在目标预设时将传统文化提升到与学校正式课程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将传统文化与各学科内容之间有机整合。
2.在行为层面以多元、立体的方式践行传统文化
从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来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方式,不自觉的、被动接受,缺乏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与载体,因而,在促进高校传统文化传承中具体的行为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方面,有研究者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创造让人感受“天人合一”的学校自然环境、加强伦理规范的社会舆论环境建设以及提升学校文化的价值引导力等途径以实现学校的文化传承。[5]在此我们将传统文化的践行从内容和途径两个方面相结合,建构一个多元、立体的传承模式。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传统文化传承一是要全面客观的进行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将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这其中包括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价值观,民族性文化传统,特色化文化艺术等。二是要在批判与扬弃的基础上选择经典性的传统文化著作,并以中肯的态度指导学生去学习、理解。正如有学者指出,但凡一个大国、一个强国,都具有能在世界上足以称道的本国文化,这是一种真正的本国特色的非物质力量[6]。三是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思想价值观相对比融合,即将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以与时俱进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从而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意义。
其次,从途径上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是要形成一个立体层次,包括以学校网站为代表的校园网络媒体,以校报、校刊、宣传栏、社团期刊为代表的平面媒体的文化传播,也包含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内涵,课程选择、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解读,再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评价中的传统文化意义显现等,从而形成一个由外到内的学校立体传承体系。
再者,整合社会的媒体资源,积极利用诸如广播、电台、电视台及书籍、报刊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栏目或相关内容,使学校内部小环境与外部大环境形成合力,从而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在生活与学习中理解与践行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取向。
3.在制度层面要给予传统文化传承以有效保障
从调查中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在制度层面没有发现有效的保障机制,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否没有在制度层面体现,在实施层面更是没有明确的指导、激励与制约,因而传统文化传承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或形式上,而无法真正落实。因此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具体来说,这种制度体系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课程与教学层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建设中都要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诸如以学分选修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常规课程体系中去;二是在学生活动层面,将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开展及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纳入到对学生工作管理考评制度体系中;三是在学校管理层面,从学校的宏观办学思想,到对学院及部门的管理要求,再到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都将传统文化传承在观念上、在措施上体现出来。如此,不论是宏观的方向指引还是微观的具体操作,都能建构起一个立体的,以规范、激励等方式保障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完整体系。
4.在社会层面要创造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
高校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高校自身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行为措施,还需要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各方面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重视既包括政策层面的激励与引导,也包括物质层面的支撑。
在政策层面应通过制定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激励与引导高校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把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质量评估、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实施情况作为评价高校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学校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
摘要:书籍作为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的结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书籍装帧设计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换着角色,从单纯的“传道受业解惑”到现代需求复杂的“内外兼修”,甚至发展到强调视觉审美需要的范畴,其间有着太多的转变。随着物质条件需求的增强,人们渐渐的疏远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现代的书籍装帧既要有中国个性,又要能够满足当代国人的心理需求。如何从传统文化入手,为读者指明一条心灵回归之路。
关键词:书籍装帧; 传统文化;传承
书籍装帧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通过读者眼观、手触、味觉、心会,领略书籍精华神韵的同时,得到畅快的精神享受,这正是书籍装帧设计整体性原则的根本宗旨。对于当代的书籍设计来讲,我们不仅要尊重传统文化,重视历史传承,更应具有中国化的符号特征。中国当代本土情结思潮在视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巧妙的运用传统文化的元素作为设计语言,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贯穿其中,也使得这种本土情结跃然纸上。
1 文字
中国文字经历了象形符号、甲骨、金、篆、隶、楷、印刷字体等演变形式,使汉字多元化的面貌拥有了众多的审美功能,也给当代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发挥创意和无限变化的机会。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文字只能起到传达作用,通过多种设计手段的运用,使书籍产生出丰富的表情。而中国的书法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世界民族艺术殿堂的瑰宝,它简单的要素、复杂的表现手法、灵活多变的线条,给书法艺术带来了无穷的吸引力。
象形化的汉字和图形化的书写效果合二为一,使得书法艺术效果在书籍装帧设计艺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书籍本身就是文化、语言、文字的传承者,书籍装帧设计不仅在封面扉页乃至插图的图形设计中利用书法艺术的形式来达到特定的审美效果,还能运用汉字的力量,在正文内容上发挥作用。例如图一《朱熹大书千字文》碑帖作品中为了表现著名书法家朱熹粗犷、豪放、瑰丽、洒脱的书法风格,特意将函套设计成仿宋代雕版印刷的形式,以皮带相连,如意木扣锁合,上面雕刻一千个反向的文字,以寻求一种古朴、大气的外部形态。内册封面以三种不同颜色的纸印刷中国传统书法笔画:点、撇、捺作为上中、下三册不同的区分符号,形式上既统一又各富变化,将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精神融于其中,以达到外部造型和内部精神的统一、和谐的视觉效果。
还有一位叫吕胜中的大学老师,汇集了有关汉字的图象资料,出版了一本叫做《意匠文学》(图二)的书,将民间文字的图象符号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汉字的想象力、象形性终于从沉睡中被唤醒。这本书的书籍装帧设计也在中国传统文字上下尽了工夫,不仅将传统文字与传统图案相结合,在装帧形式上也特别考究的运用了线装的复古题材,将文字的魅力衬托得一览无余。
2 图像
在书籍装帧设计艺术中,图象是辅助传达文字内容的设计要素。它的首要宗旨是对文字内容作出清晰的视觉说明,从形式上对书籍起到装饰和美化作用,再则是从意境方面对作品作出内在意义的解读、发现和挖掘。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对图象表达的形式美的追求是非常重视的,对于民间艺术的特色归纳,民艺专家张道一教授指出:“传统民艺有四项特质――俗、野、粗、简。‘俗’不是庸俗,而是能体现大众的心声;‘野’并非狂野不驯,而是情感的自然抒发;‘粗’不指鄙陋,而是摆脱了矫揉造作的虚饰;‘简’并非简单,而是直接和简练。”1这四个字道出了中国民间艺术历久弥新的精神特质,正是这种发展的特性让民间艺术形式与中国现代书籍艺术有了更多的结合点,使书籍装帧设计在图形图象的运用上借鉴传统艺术形式。例如作品《寓言十家》(图三)封面借鉴了民间剪纸艺术中的抓髻娃娃的形象,图形本身对称简练,形式趣味性强,视觉反差强烈,这样活泼生动的封面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全国第六届书展中全子设计的金奖作品《小红人的故事》(图四)也具有同样大胆抽象的图象特征,该设计记述了作者近年来在民间采风、考察的深切感受以及作者创作剪纸小红人的故事。整个设计从函套至书蕊、从纸质到装订样式、从字体的选择至版式排列,以及封面上的剪纸小红人,无不浸染着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图象特点。同时,通过纸张所体现的自然之美与其剪纸的肌理、触感以及传统线装的工艺传达出书籍美感,创造阅读氛围带来的感染力。设计者熟练运用中国本土设计元素,与书中展现的乡土文化浑然一体,让读者越读越觉出其中纯朴的、浓郁的个性特色。
中国传统绘画(简称“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用笔、墨、颜料构成的二维空间同样也体现着本民族的智慧
和国人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国画在造型上追求“以形写神”、“似与不似之间”的妙处,在意境上讲究“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的境界,要求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这种在图象方面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影响到了当代的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很多设计师从寻求自然的风格入手,不仅在封面、正文、扉页、插图、版式上都追求浑然天成、空灵飘逸的图象艺术效果,在印刷和纸张材质的选择上也力求达到朴素、典雅、虚静的审美理想。
3 色彩
色彩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中重要的视觉元素。不同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俗和审美习惯,对色彩的感受、理解以及意义的表达也不尽相同。在当代书籍装帧设计有一些视觉符号感相当强烈的色彩元素,他们来自我国的民间美术之中。中国传统艺术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创造的智慧,它遍布生活的各个领域,较之传统绘画更加色彩丰富、形容艳丽,显示着勃勃的生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美术的门类众多,例如《绘图金莲传》(图五)这部作品,它展现的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主题,穿越时空的阻隔,展示那个年代妇女的民俗民风。设计由女性服饰纹样、裤腿套、罗裙、绑带、裹脚布、三寸金莲鞋等原始材料作为基本元素,随着书函的开启,一幕幕有趣的故事娓娓道来。设计者准确的把握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服饰文化色彩的优势,给读者带来了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强化了书籍本身要传达的内容。
中国传统艺术在书籍装帧设计艺术中并不是以本身的艺术面貌出现,而是成为一种特有的表现手法,作为书籍装帧设计语言的形式存在。这些传统文化艺术的体现丰富了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文化内涵,唤起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柳林.赵全宜.明兰.书籍装帧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8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藤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92,308,465
[4]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3,250-251.
[5](日)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6]邱陵.书籍装帧艺术史[M].重庆出版社,1990.
[7]吕敬人.书艺问道[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8]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关键词]音乐教育;传统音乐;传统文化
在中国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它既承担着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又关系着我国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冲击、融合的当下,在广泛开展音乐教育的同时,必须强调对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视。
一、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此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虽然我国一直呼吁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弘扬,但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仍然未提升至重要地位。崇尚西方音乐的演绎,边缘化本土音乐,这是令一个民族深思和担忧的事情。如今,从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到高水准的音乐教学标准,人们对于西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对本土传统音乐的了解,这种对传统乐理教学缺失的教学体系,最终将阻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开始追求具有个性和文化底蕴的音乐。我国的音乐教育紧紧抓住了这次转型的机会,以实际行动加强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例如,时常召开以传统音乐为主题的研讨会、设置传统音乐的专业研究方向、大量编写传统音乐相关专著和教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和研究,通过这些举措来倡导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
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对策
(一)深化音乐教学改革,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保障
首先,对音乐教育的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我国大多数的音乐教育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都过于偏重西方的音乐教学模式,而轻视了本土传统音乐的学习。在这样的音乐教育环境下,学习音乐的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对此,我国应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只有在音乐教育中注入民族音乐的元素,才能促进学生重视和学习传统音乐,肩负起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责任。其次,对音乐教育的教材编写进行创新,注重传统音乐教材。目前,我国传统音乐的教材多为学校教师自己编写或推荐,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这已然影响了传统音乐的教育。因此,重视传统音乐教材的编写对于促进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如,在编写音乐教材时要注意选取收录旋律优美、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鲜明名族特点的音乐素材,借此多元化的选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最后,对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在偏重西方音乐教育的时期,师生都习惯以西方的音乐理论理解和评价我国民族音乐。但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评论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利,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否定民族音乐的精华部分。对此,必须完善音乐课程的设置,注重传统音乐理论、鉴赏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增加,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以此增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创新音乐教学模式,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创造环境
学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关键需要创新音乐的教学模式,为传统音乐传承和保护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学校里讲授的传统音乐大都是经过加工和筛选的,虽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但是流于表面形式,缺乏了传统音乐的灵魂。真正民间音乐的传承多是代代相传的,这样虽保留了传统音乐的“原汁原味”,却也因此缺乏规范性。因此,让民间音乐传承人走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入民间实践,领略真正的传统音乐,对于传统音乐教育的去粕取精和可持续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开设专门课程、讲座等,邀请民间音乐传承者走入课堂,讲授最具原生态的传统音乐文化,令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和尊重,进而产生对本土传统音乐的信心和责任感。其次,开展课外传统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民间音乐文化的实践中去,亲身感受其魅力。学校中学习的传统音乐知识大都止于理论,只有学生亲身接触民间音乐,并结合本地传统文化才能对民间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够令掌握的知识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升华。此外,当下传统音乐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运用现代科技将传统音乐教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才能让传统音乐焕发新的活力。只有传统音乐兼具了民族与时代的特色,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承和长远的发展。
(三)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为传统音乐的传承灌注活力
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意识形态背景。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我们才能了解到某一音乐的本质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传统音乐的教育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传统音乐置于传统文化之中加以剖析和传承。在以往的传统音乐教育中,教师更多地从音乐的演绎技巧等方面进行讲解,忽视了音乐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等背景的联系。而切断了音乐与文化的关联,传统音乐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根基和本源的魅力。反之,通过对传统音乐的细致剖析和感悟,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传统音乐独特的灵魂,而传统音乐承载了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此外,传统音乐源于传统文化,最终也将回归传统文化。现今的大多传统音乐教育因为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撑而变得浮躁和单薄,而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传统音乐重新回归文化的沃土,在丰富的养料中获得新的活力,绽放更美丽的艺术之花。一言以蔽之,传统文化是音乐获得长远发展的不竭源泉。提高传统文化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地位,重视传统音乐中蕴涵的文化精髓,才能令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产生真正的兴趣和使命感。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全球化进度加快,我国的文化受到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音乐领域也不例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国的音乐教育要坚持以民族音乐为本的理念态度,汲取各国文化精华,在坚守与创新中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只有深入了解传统音乐的发展现状,明确传统音乐的重要地位,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且深化音乐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改革,构建新的传统音乐传承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长远发展。
作者:王莎莎 单位:合肥学院教育系
[参考文献]
[1]吴旦.试论传统音乐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对策[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3).
[2]田亮.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研究[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3).
[3]周景春.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
[4]奚峰.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大观,2014(03).
[5]娄雪玢.论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2).
乡村传统文化对于乡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梁漱溟认为,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乡村建设理论》,2006)。乡村传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生活现实中原本存在的许多合理的传统文化因素,对乡村生产以及乡村生活秩序建构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罗建河、韩迎春,2007)。乡村传统文化氛围对道德意识、风俗习惯、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在我国乡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乡村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节庆、禁忌、游艺、歌舞以及民间口头文学等都能通过榜样、言教和舆论等方式对人进行品德教育,另外,对祖先的崇拜等仪式也会对人的人伦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随着我国乡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乡村人口迅速向城镇转移,乡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这也使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乡村传统文化呈现碎片化趋势,乡村文化的主体性逐渐消失,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与文化重构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当我国乡村同时面对传统文化危机和道德危机时,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将难以实现。因此,延缓乡村的解体,倡导眷恋乡土、重视亲情、恪守乡规民约、勤俭质朴的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实现社会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于当下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总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利于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需要重新认识与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2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内容
我国对于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区分不同层面的保护,至少应在非物质层面与物质层面开展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社会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的总和,是乡村社会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总汇,影响和支配着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乡村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非物质形态的(比如,乡规民约、民间故事与传说、乡村文体活动、民间手工艺术、乡土农事活动等),而乡村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物质形态的(比如,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乡土服饰等)。在非物质层面,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又分为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思想层面包括:乡村生活的独特价值、乡规民约、宗族组织与文化、孝文化、民歌与民谣、民间故事与传说等;行为层面包括:农耕方式、乡土农事活动、民间文体活动、民间手工艺术、传统节庆活动等。在物质层面,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包括:乡村自然风貌、乡村传统聚落、乡村历史建筑、不同地域的传统乡村服饰和民族服饰等。
3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思路
3.1寻求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与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协调
从经济角度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经济发展关系复杂。在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出于满足生存之需,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往往让位于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济价值逐渐展示出来,保护与传承和经济发展之间维系一种互促关系就成为可能。从生态角度看,乡村传统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挖掘这些智慧有助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在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多重作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总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乡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但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之下,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促关系,能实现在乡村经济发展中保护与传承、在保护与传承中促进发展。
3.2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
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吸收国内不同地域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科学规律、利益平衡杠杆、有效发展路径和政府承担的角色以及干预的手段等,归纳总结出保护与传承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新模式。具体可以通过选择典型乡村开展案例分析,深入了解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模式,以促进我国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3.3构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机制
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地加以研究。在探寻保护与传承的新型模式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多重目标构建多重机制,并进一步确立政策支持体系和具体政府建议。针对乡村传统文化破碎化和主体性逐渐消失的现状,要构建乡村传统文化认同的重建机制;针对城市文化等外来文化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要构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培育机制;以维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乡村经济发展的互促关系为目标,要构建以乡村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机制;针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果会逐渐被周边村镇效仿并分享经济利益的现实,要构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果的地域共享机制;针对政府在引导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要构建政府在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机制。
3.4提出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建议
1 中国传统音乐现状
在此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因此,许多年轻人都开始格外关注国外流行音乐文化。他们认为国外流行音乐更加新颖、潮流、时尚,符合自身的个性特点,满足自己对音乐文化的欣赏需求。年轻人崇尚国外流行音乐文化,致使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忽视。这样的发展形势也使人们开始关注音乐,人们愿意让孩子在各类的音乐培训班中报名,在选择音乐类型时,大多会选择流行音乐、摇滚乐,而选择乐器的过程中,也更加偏向于小提琴以及钢琴等,使得孩子更加热爱西方音乐,无法有效传承中国传统音乐[1]。
对我国音乐现状进行分析,而后发现现阶段人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音乐大多仅停留在《二泉映月》以及《喜洋洋》等作品上,对于其他曲目的了解甚少。与此同时,人们在学习音乐知识,也更加强调五线谱的形式,无法了解传统音乐的记谱方法。这样的音乐发展现状对于西方音乐来讲无疑是有利的,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来讲却极其不利,甚至面临着较大的阻碍。除此之外,当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未能关注传统音乐,使得人们直接将目光转移至西方音乐文化。
此外,在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传统音乐都被视作封建文化,甚至也直接否定了其传承价值,导致传承过程受到严重阻碍。但是,古代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却被视作主流文化,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与艺术价值。所以,我国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样方可使之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国人与国外友人所认知,拓展其影响力[2]。
2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每个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因此,必须提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识,从而保留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笔者对现阶段年轻人忽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诱因进行分析,不仅仅是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也因中国传统文化难以符合现阶段年轻人的音乐欣赏需求,甚至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人们更愿意展览音乐作品,但却无法提高兴趣主动了解、深入分析。
基于以上情况,若想最大程度的保护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就应当加强与其他音乐文化的交流,提取优质因素,发掘其中的内涵,令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后以极具活力的展现形式,吸引更多人的目光[3]。除此之外,也要重视传统音乐的改革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避免形成带版的音乐形式,而是要体现时代的特点,不仅要发掘传统音乐的内涵,还要适当的加入与时代相符的因素,给音乐欣赏者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比如,彝族格外重视音乐创作,不仅如此,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也体现了民族特色,展现了彝族人民可爱的个性特点,笔者建议,在创作一组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承古老的音乐文化精髓,体现其深厚的内涵,还要融入现代化的元素,使之更能为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在西方音乐文化不断冲击的背景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重重阻碍,所以,在传统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必须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拓展其发展前景,展现独有的风采,使当代年轻人发掘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经过不断的创新,在传统音乐作品中注入青年人的活
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