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的发展规律范文

经济的发展规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的发展规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什么是直销经济发展规律?直销经济发展规律是指通过人们的直销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诸现象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中国直销经济发展的展现出如下规律:

一、中国直销是一种不同于“博弈经济”的“经济博弈”现象

“博弈经济”发展为“经济博弈”,是市场经济步入健康的标志。“博弈经济”的实质是,它不再以诚实守信作为信用经济的市场基础,不再以守法遵规作为法制经济的制度规范,不再以公众利益作为社会和谐的必备条件。“博弈经济”的危害必然表现在对诚信经济的公然背叛、对法制经济的公然藐视、对和谐经济的公然践踏上。传销就是“博弈经济”的真正典型。

经济博弈论是在经济领域中研究如何在冲突局势下寻求合作的最优策略的形式理论,它为分析经济中竞争与协同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一种普遍的可操作的结构模式。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直销企业会根据给定商品的市场价格计算出生产和供应到市场上的商品的数量,以实现最大的利润。而寡头市场的情形要比完全竞争市场复杂得多,直销企业不知道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该如何做出抉择,市场的时效性又要求直销企业必须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中国直销企业的“经济博弈”是在有序竞争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这种“经济博弈”与传销的“博弈经济”有着根本的不同,这就是中国直销的“经济博弈”,是一种诚信、公开、和谐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行为。

二、中国直销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经济现象

所谓人本经济,实际上是与传统的物本经济相对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前者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人为基点,后者则是以物为中心、以物为本、以物为基点。中国直销经济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以人为根本。一切以人的需要出发,以人的生命质量最优化为准则,自然便是中国直销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必要前提。

无论从直销企业提供的产品看,还是从直销经济活动的情况看,中国直销经济均反映了和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保持人的生命质量最优化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关系。要保持人的生命质量最优化,就要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财富以满足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求。保持人的生命质量的最优化,是中国直销经济最本质的要求。中国直销提出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对人创造性的重要功能的高度概括。其实人类的生存、发展、享受过程,就是一个痛苦与快乐的过程。中国直销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人的不同需要,满足人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需求,以实现人对快乐的追求,从而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三、中国直销是一种辩证运动的经济现象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一系列难题的关键“节点”。要真正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关键是要认识和处理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辩证关系。中国直销经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直销正是这样一种辩证运动的经济现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篇2

1、“一物一价”背离规律

在知识经济时代,等价交换这一工业社会的基本规范将会消失,“一物一价”的原则难以成立。如卖一万元的商品,在同一时间内,在不同的地点可能只以5千元出售;某企业以一百万元的价格购买某种技术,而另一家企业却要以一千万元的价格购买;某式样设计事务所对两种产品式样所花费的成本尽管相同,但一种式样以10万元价格出售,另一种式样则按2万元价格出售。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附加值(技术与文化知识含量)同生产费用没有直接联系,产品的价格主要是根据买主和卖主的“主观判断”、“主观认识”或“主观价值”、“价值判断”决定的。这类主观价值包括:对其它同类产品价格的了解,时尚影响,社会传统观念,个人偏好,广告或社会宣传工具的评价,以及评论家的评论、专家的意见,其他用户的反馈意见,个人的性格,从众心理等因素。舒适、美观、愉悦、体面、高级等主观印象,也会在商品使用价值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某种商品的价格,使其高出生产成本和价值几十倍、成百上千倍,甚至同成本没有必然联系,无法用数量进行计算。努力把带有寄生性的客观价值转化为独立的主观价值,把技术、文化与知识含量更多地装入物质产品的“容器”中,实现经济和财富的非线性增长,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交换的特有规律。

2、知识产品的边际效益规律。

知识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知识、技术产品价值的体现(利润)及其实现的程度必然依赖于市场。新的知识、技术产品产生之时,“物以稀为贵”,可获取高额利润。从总体上看,知识、技术使用的次数越多,体现的价值就越高。但是,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效用会减少,而产品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后,新增加的产品的物质效用便会递减。单位的使用次数获得的利润也会不断减少,直至在市场上不能获得任何利润。

与此同时,新的知识、技术产品不断创新、迅速开发出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技术开发周期越来越短。

具体知识作为资源创造利润的作用将越来越容易被更高、更新的知识和技术取代。如果一家企业因发明了一项很重要的新技术而发了财,但只要其他企业发明更先进的新技术,那么这项技术很快就成为没有价值的东西。

3、收益递增规律。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及其过渡时期,知识是除资本、劳动力以外的独立生产要素,也是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知识资源具有可重复使用、可发展、可传播、可共享的特性。企业在支付巨大的技术开发成本并取得成功后,可以在几乎不用额外投资的情况下重复利用,因此必然导致单位成本下降,收益递增。企业之间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合营等方式共享知识,达到知识的最优化利用,保持企业的持续增长与活力。新知识和技术在物质财富价值构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厂商在市场激励下采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又必然加大投资刺激知识积累,而知识积累又反过来刺激投资,形成收益递增的良性循环。

4、经济时间加速效应规律。

到21世纪,高速、互动、传递信息、共享知识的新一代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2010年前后将有10亿人使用互联网。全球范围内知识与信息的即时交流,创造出经济发展的超级速度。世界将区分出发展迅速型与发展缓慢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其中,发展迅速型经济由包括市场、银行、生产中心和实验室在内的日益扩大的全球网络组成,各个网点之间随时保持通信联系,不停地交流大量的、不断增加的数据、情报和知识。同时,它又是加速运转充满活力的“发财机器”,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节省下来的每个单位时间都比它前一个单位时间具有更高的价值,形成一种良性反馈环,并又反过来增强经济的加速效应。时间的价值愈是增加,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原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就愈是减少。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与这种发展迅速型经济发生“耦合”,就难免在未来被抛弃。

5、知识差距决定贫国与富国的差距。

知识经济将加剧知识分配和贸易中的不平等,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以高昂的代价求购发达国家的知识成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

随着知识经济率先在发达国家产生,全球经济体系将进行一次新的国际分工。在这次分工中,知识经济国家将进一步摆脱物质生产的拖累,而成为向全球提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的“头脑国家”,而有一部分不能迅速进入这一时代的国家,将成为利用这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进行物质生产的“躯干国家”。而且曾经抑制发展中国家摆脱对发达国家依赖的“技术壁垒”,在知识经济时代也将被加强。总之,一个国家无知识的层面愈宽,其经济发展就愈落后;与此相反,一个民族的知识越丰富,其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就越高。

6、无边界经济。

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即时的传播与利用,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竞争,知识化产品全球性的生产与行销,等于使得当今全球经济活动的流动性加强,各国经济更加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形成。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经济已成为一体,很难区分什么是知识领域,什么是经济领域,两者不可分开。知识经济使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之间,特别是制造与服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构成一体化立体式经济结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进一步缩短,科技与经济前所未有地融合为一体,科技研究完全面向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最佳点。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生产者必须与消费者经常沟通,消费者必须参与生产过程,实现产销一体化。数字化网络的发达,促使顾客与生产者之间的中介功能淡化,以至消失。最高决策层能够同最基层的执行单位直接联系,管理层次将减少,中间组织的作用极大地减弱,并将逐渐消失。劳动智力化,要求劳动者具有丰富的知识信息及合理的知识结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界限将趋于消除。通过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将融入知识经济、知识产业,三次产业的界限将被打破,社会劳动结构将发生根本改变。

7、经济轻型化、软性化。

知识经济是主要领先无形资产投入的经济。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像传统工业那样要求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产。譬如,用光纤取代铜线,用数字产品取代模拟产品,使产品的附加值成倍提高,形成以知识投入带来优化的“轻型经济”或“减少原材料的经济”。在美国,其国内生产总值如果用吨位来衡量,几乎同100年前差不多,但它的实际价值却增长了20倍。如果以不变价格计算,20世纪末美国出口同样价值的产品其平均重量只及1970年的一半。

产业结构软化现象遍及所有产业部门。由于生物工程技术、遗传工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甚至包括宇航技术的发展,使农牧业朝着工厂化、离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大减少了对自然界和体力劳动的依赖。据美国有关机构预测,到2000年,全世界农产品年增长量中将有5/6来自生物工程技术和其它技术措施,只有1/6来自耕地的增加。由于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迅速提高,第二产业从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到质量检验的整个生产过程日趋软化。大量的无人车间、无人工厂,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许多生产和经营环节从生产中分离出来,转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第三产业从以手工为主的劳动投入主导型产业,转向知识、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自动化机器体系在商业、银行业和保险业中大量应用,计算机、自动取款机代替手工操作;电子货币、网络贸易大行其道;各类信息咨询、信息处理等专业知识和技术行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知识经济最有代表性的产业。经济发展从以劳动、资源和设备投入为主的阶段进入到以知识和技术为主的阶段。

8、经济周期趋同化。

篇3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律

金融业是世界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当前,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世界城市实现国际控制力的重要载体,任何城市要建设成为世界城市,都离不开金融业。国际金融中心在政治、经济方面创造的巨大的价值使很多国家都在为把本国的城市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不断努力。上世纪70年代,除原有的、自然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巴黎、苏黎世和法兰克福)开始迅速扩张外,一批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东京、香港、新加坡和开曼群岛)在政府推动下建立起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市场迅速崛起并纷纷筹划建立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金融业在首都城市建设世界城市目标中处于关键地位。目前,全球性金融中心城市中有三分之二是首都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中有一半是首都城市,而在国内金融中心城市中更有五分之四为首都城市,首都城市在发展中呈现出“国际金融中心化”的规律。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首都城市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蓝图中处于关键地位。

通过发展金融功能新区促进金融业合理布局。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有若干个相对完整的金融功能区配套发展,并由单核心模式转变为多核心模式。其中,国际金融功能核心区一般聚集本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总部、大型企业总部和金融市场交易机构;国际金融副中心区一般聚集新增的传统金融机构、新兴的创新金融机构和为金融机构服务的中介机构。例如,新兴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通常较弱,在外部冲击下很容易因经营成本等“硬约束”而搬离金融功能核心区,选择次优的副中心区经营。

发展金融功能新区有助于形成“共赢”新格局。例如,伦敦的金丝雀码头副中心区与金融城核心区在金融服务功能上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新的城市功能分布体系。按照规划,到2016年,将有超过20万个新职位落户在这两个地区,在其中的金融城老区域,办公面积将增加2500万平方英尺,从业人员增至40万。金融功能副中心区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承载力,缓解了金融业快速发展对金融功能核心区造成的压力,推动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新一轮快速发展。

优良的金融发展环境集聚更多的金融伴生产业。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功能建设比形态建设更为重要,伦敦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城市,关键在于其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和政策等能够充分满足金融服务的需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都拥有优良的金融相关产业的发展环境,即除金融企业外,还都有相关的共生产业和伴生产业集聚,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和投资公司等。例如,伦敦既是国际金融业的聚集地,还是英国众多商务服务机构的总部所在地;巴黎拉德芳斯金融区内不仅有金融“巨鳄”,还有180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包括信用合作社、邮政储金组织、小型风险投资基金、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用软件开发公司和数据集成服务公司等。

北京已具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

世界城市的本质体现在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上,具体来说,是对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的控制、影响。北京要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必须大力发展金融业,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一方面,通过巨量的金融资本或资产运作,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发挥资本集聚和辐射功能,通过资金融通、资本运营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作为首都,北京是全国经济金融决策的中心,总部经济发达,拥有众多的金融机构总部和外资金融机构,聚集了大量的金融专业人才特别是国际性人才,全国有近40%的金融资金清算集中在北京。2009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20.9亿元,同比增长13.5%,居北京各行业之首;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4.5%,居全国首位;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7%,在服务业中占比达19.1%,北京金融业的发展与整体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发展对北京的启示

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如伦敦、纽约等,无不具有强大的金融业作为支撑,北京要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大力发展金融业是必由之路。北京早已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城市,在未来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关键是要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谋划和推进北京金融业发展。世界城市的首要特征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北京要建设成世界城市,必然要从大国首都的定位来思考和谋划长远发展,而金融业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至关重要。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北京在金融业发展中要牢固树立国际化意识和争创一流的理念,从更宽视角、更高层次谋划和推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北京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北京金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北京金融业的创新能力和贡献能力。

充分发挥北京作为首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上的“先天”优势。从首都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国际金融中心化”规律来看,北京由于其特有的国际交往中心的地位,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条件比其他城市更为优越。作为首都,北京能够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成为全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经济中心,凭借其拥有的畅通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通讯系统,及时汇集、传递丰富的经济和金融信息资讯,为国际经济交往提供重要的经济与金融信息。因此,把北京建设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已成为首都城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重点推进多元化金融功能区的建设和发展。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有若干个相对完整的金融功能区配套发展的规律来看,北京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必须加强对金融功能区金融产业发展的规划研究、统筹和综合协调,突出各功能区的特点及优势,错位发展,进一步拓展北京金融业发展新空间,丰富金融产业内涵。从长远来看,金融功能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金融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北京市2008年提出的“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业建设发展布局,北京将重点推进9个功能定位互不相同的金融功能区的“差异化”发展。

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北京要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要在“硬环境”和“软环境”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和其共生产业、伴生产业共同集聚于此。在“硬环境”方面,要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完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提供健全的产业配套环境、良好的生活服务环境和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等;在“软环境”方面,要大力推动形成开放的市场竞争、高效的政府服务、透明的产业政策、高度的人才集聚、便捷的信息应用以及和谐的社会人文等环境或条件。如在产业政策方面,可通过金融创新等政策的制订促进北京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可采取如下措施:鼓励金融工具创新,如加强信用卡、电话银行、网络银行和自助银行等相关金融业工具的创新;鼓励金融业务创新,如创新实践代收代付、保险和政策性银行业务;鼓励金融制度创新,如试行金融混业经营、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和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结合北京作为首都城市实际,寓发展于服务之中。世界城市是北京的长期建设目标,当前,北京在控制力、影响力等方面与其他世界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认为,北京在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中具有的最大优势是政策。作为国家金融经济决策中枢所在地,“一行三会”主体、四大国有银行总部、两大投行以及国内大型期货公司等国家级决策机构、监管机构和中国最高级别的金融集团都聚集于此,北京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金融政策优势。此外,在金融管理控制、金融支付结算、金融信息流动、金融行业标准制订和金融批发业务等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基于作为首都城市的优势,北京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定位在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上,将服务中央企业、服务首都发展和服务周边繁荣作为自身的主要功能。

篇4

摘 要 随着我国全民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逐渐的加大了竞技体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其中,竞技体操单杠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体育项目。我国在竞技体操单杠的技术上发展非常的成熟。对此本文主要根据笔者相关的竞技体操单杠技术的经验,主要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的发展规律等方面包含的内容进行分析介绍。

关键词 身体素质 竞技体操 单杠技术 发展规律 分析介绍

竞技体操是我国体育项目当中一种综合实力比较强的体育项目。其中,单杠更是竞技体操项目当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我国在竞技体操单杠技术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我国的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那么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在近些年来发展规律到底如何呢?因此,本文则很有必要对我国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阐述。

一、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的影响因素

竞技体操单杠技术虽然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多个方面的原因,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影响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的因素主要为:社会因素、训练因素、规则因素等三个方面。本小节将对这三个影响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的因素进行逐一的分析介绍。

(一)社会因素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因为这种影响因素所涉及的范围比较的广并且难以得到解决。社会因素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政治因素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的影响。社会政治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有利的,这主要是因为各个国家都非常清楚的认识与了解到,要想最大限度的发展本国的政治,那么就必须在发展本国政治的过程当中,同时使得竞技体育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各个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的政治,使得本国的竞技体育项目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第二,社会经济因素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的影响。除了社会政治因素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之外,社会的经济因素同时也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竞技体操单杠技术要想获得充分快速的发展,那么必须得到国家以及当地体育部门经济方面的支持。

(二)训练因素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的影响

除了社会因素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影响之外,训练因素也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影响。训练因素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训练管理因素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的影响。这主要与竞技体操单杠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二,竞赛制度管理因素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的影响。竞赛管理制度制定是否严格以及制度是否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落实都对竞技体操单杠项目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三,训练设施对竞技体操单杠发展的影响。第四,科研因素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的影响。第五,反兴奋剂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的影响。

二、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的分析介绍

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在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是盲目的进行发展的,而是遵循了一定的发展规律才得以发展的如此良好。竞技体操当那个技术发展的规律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在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所遵循的一般规律;第二,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在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所遵循的特殊规律。本小节将主要对一般规律以及特殊规律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介绍。

(一)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之一般规律

万物在发展以及演变的过程当中都需要遵循一般的规律来进行发展,而竞技体操单杠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也需要遵循万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过程当中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律:第一,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所遵循的对立统一的规律;第二,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所遵循的质量互变规律;第三,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所遵循的肯定与否定的规律。上述三种规律是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如果竞技体操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违背上述三种一般的规律,那么竞技体操单杠技术的发展必然会走很多的弯路。

(二)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之特殊规律

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在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除了要遵循一般规律之外,还需要遵循一些比较特殊的规律。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在发展当中,只有将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充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最好的效果。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所遵循的特殊规律主要有:第一,多种因素协同作用规律;第二,核心因素的主导规律;第三,周期性突变规律;第四,规则因素的导向规律。上述四个方面则是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所需要遵循的几种特殊规律。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过程当中的几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及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当中所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等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阐述。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在今后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么我们必须对竞技体操单杠的相关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超宽带(UWB) 认知无线 电动态频谱 管理

1 UWB产生的背景与定义

1.1 背景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1942年),De Rose 提交了涉及UWB型随机脉冲系统专利,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直至50年代(1954年)才得以发表;1961年Hoeppner的专利也涉及脉冲通信系统的表述;1964~1987年,Harmuth的著作奠定了UWB收发信机设计基础;Ross及Robbins(R&R)的美国专利于1974年发表,是UWB通信方面最早的里程碑式专利。这些均窄脉冲无载波UWB方式,多半用于国防军用通信、穿地雷达、穿墙成像等领域。由于脉冲UWB技术的脉冲宽度通常为亚纳秒量级,信号带宽经常达数GHz,比现有各类无线通信技术的带宽要大得多,由此,最终在1989年被美国国防部确定为超宽带(UWB)技术。直至2002年,美国FCC批准UWB无线电在严格限制条件下可在公众通信频段3.1GHz~10.6GHz上运行,才有力推进了UWB通信的发展,并催生了有载波型UWB,诸如高速直接序列扩频DS-UWB及多频带OFDM MB-OFDM-UWB的快速创新与发展应用。

1.2 定义

通常UWB的定义以FCC工作为基础,即:传输频带超越其中心频率25%以上、或者其传输带宽超越1.5GHz(后为扩展其商业应用,将此要求放松为500GHz )的无线通信技术。美国FCC已于2002年批准UWB技术商用,运行频率必须高于3.1GHz或低于960MHz,限制在GPS占用的1559MHz~1601MHz频带运作,以避免对其干扰,但未保护5090MHz~5204MHz频段的微波着陆系统及在4200MHz~4400MHz运行的无线高度计免受此UWB干扰。而且,FCC还认为此决定有些过份保守,拟探索制订一个更灵活的UWB标准,以便共享带宽,更好地利用紧缺的频谱资源,即产生了FCC现已规定的3.1GHz~10.6GHz频带内其功率谱密度应

UWB技术是现今正被广泛研究和推向应用的一种新兴无线技术,由于其窄脉冲高浸透能力、高数据速率(100Mb/s~1.3Gb/s)、低功耗、低费用等特点,为包括宽带泛在/普适通信在内的各类无线技术新发展与新应用开辟了大量新机遇;同时,由于其占用极宽带宽资源,与其它系统共享频谱,这给干扰、协调、兼容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2 技术优势与市场前景[2]

UWB的优越性在于它有三大技术特征,一是瞬间高速脉冲运作,大大降低了其耗电量,传输期间亦仅为数十微瓦,为现有通常系统的1/100~1/10000,并以很低功率谱密度运作,从而获得很强的电磁兼容能力;二是此低能耗状况可导致能以CMOS技术实现面向Gbit/s量级高速传送的RF电路装备,这是目前Ku/Ka/V/Q/W等高频段系统所难能实现的;三是此高速脉冲技术不仅可用于极高精度的人与物的定位应用,同时还可实现贯穿性视频传送及地质勘探传感等,具有巨大军用、商用潜能。通过一种特殊的芯片,可以实现方圆50英尺范围内穿墙数字视频传送,这无疑对方兴未艾的宽带无线接入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信号。FCC已确定了需规定其发射功率标准的三类具体商用对象:地质勘探及可穿透障碍物的传感,汽车防冲撞传感及家电设备与便携终端间的无线数据通信等。

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许多国际大企业争相加大UWB的研发力度。Sony、Siemens、Intel、Philips、Microsoft、Samsung等诸多公司均看中UWB的商用前景,拟运用UWB技术进行未来大量普及应用的高速数字视频多媒体信号传送,其传输速度能力将为目前有线电视MODEM的10倍以上;当然,从军用角度一些公司也在利用UWB技术取得其运作支持,例如美国Time Domain公司2002年利用该技术获得的军方合同全年总销售额即达750万美元。

UWB形成了两种主要方案,一种是以Motorola、 Freescale 等公司为代表的DS-CDMA-UWB方案(简称DS-UWB,起始由XSI联盟推进;另一种为TI、Intel、HP等公司为代表的多频带OFDM(UWB-MFB-OFDM,简称MB-UWB)方案(由MBOA联盟/ WiMedia联盟推进)。两种方案各有其特点与长处,但2005年底未能在IEEE 802.15.3a融合为统一标准。目前WiMedia成员众多,成为主要推进力量,而DS-UWB亦可由无载波窄脉冲成形实现。脉冲UWB在雷达、穿透成像、精确定位等方面有定强能力。

因此,无论商用或军用,UWB的应用前景是毫无疑问的。 具体而言,如UWB技术可用于穿墙成像、大地成像、公路调度、生命探测、信息通信、车载雷达、医疗电子、物体探伤、近距离高精度定位、半导体集成电路布线及UWB测量等各种领域应用。就信息通信领域而言,它可应用于移动通信、计算机及其外设、消费电子、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如:家用HDTV图像传送、数字家庭宽带无线连线、高速集成电路设计乃至取代模块间连线、消费电子中高速数据传输、个人无线存储、高清图片及视频显示、高分辨彩照打印、汽车视频与媒体中心、手机遥控个人设备宽带互联,以及个体域层面进行投影在眼镜上的屏幕、戴在手腕上的键盘及穿戴在身上的计算机及手机(Wearable computer and mobile phone)等设备间的宽带高速无线互联,应有尽有。而且高速下载特别快速有效,如带硬盘10Gbit的MP3播放器下载,用蓝牙需32小时、用802.11b需2小时,而用高速UWB仅需3分钟不到即行。

关于其全球产品增长预测,ETSI的一些早期数据为2005年1500万台、2007年1.65亿台、2009年5.43亿台;就硬件版权保护安全设备UWB Dongle(常称 UWB“加密狗”或“硬件钥匙”)而言,一些预测称2011年可达100~200万件,以后可能按每年1~2倍速率增长,殊为惊人!

3 UWB的频率规划与标准化[2]

3.1 频率规划

2002年美国FCC一马当先,了UWB室内外应用频率规划电磁兼容发射柜架(Mask)要求;尔后许多国家与地区于2005~2007年(香港2005年,韩国2006年,日本2006年,欧洲2007年)亦制订了UWB频率规划相关要求。我国从2006年开始调研,随后进行了一系列诸如涉及UWB与射电天文业务、2G/3G业务、船舶水上业务、航空业务、FWA及PHS业务、卫星业务及室内EMC等的电磁兼容研究,起草相应文件。接着从公众网络上征求了包括BlueSig、WiMedia Alliance、Nokia and Nokia Siemes and WiQuest等各方面意见与建议,再由以中国国家频率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一些专家为主体及部分此领域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进行评审后,最后定稿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于2008年12月12日正式发表,即工信部[2008]354号文“关于超宽带(UWB)技术频率使用规定的通知”,其相关内容如下:

(1)UWB无线发射设备的发射信号带宽(-10dB带宽)至少500MHz。

(2)UWB无线发射设备的发射信号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谱密度限值如表1所示:

注①:4.2GHz~4.8GHz频段,到2010年12月31日前,UWB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全向辐射功率限值可以为-41dBm/MHz。在此之后,该频段的UWB设备必须采用信号检测避让等干扰缓解技术,该技术的有效性应得到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的认定。

(3)UWB 无线发射设备窄带杂散辐射限值如表2所示。

(4)禁止在航空器上使用UWB设备。

(5)《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脚注“CHN12”中列出的射电天台址周围1公里范围内禁止使用UWB无线电发射设备。

(6)UWB无线电发射设备按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进行管理。设备投入使用前需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核发的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证。

(7)UWB无线电发射设备使用时,不得对其它无线电业务的电台产生无线电干扰,也不得向其它无线电业务的电台提出干扰保护要求。

应该指出,任何国家与地区UWB频率规划均为结合其相应国家与地区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应用时应严格遵从相应要求。

3.2 标准化

国际上一些相关标准以WiMedia为中心在逐步走向完善,如WiMedia联盟和Ecma(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的成员在2005年初将WiMedia UWB平台规范提交给Ecma,经过修订,推出了下述标准:

(1)ECMA-368标准

该标准定义分散式系统的PHY和MAC层,采用未授权的3.1GHz~10.6GHz UWB频谱,强制支持至少53.3Mb/s、106.7Mb/s和200Mb/s数据速率。

(2)ECMA-369标准

该标准规定MAC-PHY接口。2007年3月,WiMedia Alliance的超宽带“标准”现在已成为正式标准,ISO和IEC已批准ECMA International组织的通用无线平台作为ISO/IEC 26907。该标准为无线网络定义分布式系统的PHY和MAC层。ECMA-369标准也被批准为ISO/IEC 26908,规定高速超宽带无线收发器的MAC-PHY接口。该标准覆盖以480Mb/s数据速率工作在3.1GHz~10.6 GHz的UWB频谱上的收发器。

从全球来看,UWB市场虽属刚刚起步,但已有一些UWB芯片制造商可供货,如Staccato SC3400、SC3500;Alereon AL4100、AL4300等。亦出现了一些UWB USB典型产品,如贝尔金(Belkin)及利用Alereon的解决方案的IOGEAR 等。还出现了一些UWB的系统与网络制造商,如Aetherwire、Memsen、MeshDynamics、Multispectral Solutions等。

从国内来看,随着“863”研究计划进展,及UWB频率规划与中长期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研究与产业化工作推进,涉及符合中国UWB频率规划要求的DC-OFDM-UWB(双载波OFDM UWB)及利用MBOK(M-ary Bi-Orthogonal Key,M元双正交键控调制的SC-UWB)等标准化研究与芯片开发研制工作亦在积极进行中。

4 结束语

随着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发展,泛在化已成大势所趋。而欲实现个性化/个体化/泛在/普适连接,与有效的窄带与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及无线连接器件密切相关,诸如RFID、NID、Bluetooth、ZigBee、Z-Wave、NFC及 UWB 等,UWB尤为重要。

经过近几年努力,全球范围UWB的频率规划及标准化工作正在逐步完善,芯片制作及产品市场已开始启动,泛在化大势与UWB的广泛商业/军用市场定位决定UWB的发展前景极其光明,争分夺秒创新发展必然是明智的决策。

任何国家与地区UWB频率规划均为结合其相应国家与地区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应用时应严格遵从相应要求;我国的相应要求已由工信部无[2008]354号文,在中国的UWB应用必须严格遵循其相关要求,对2010年后的应用来讲,及时开发自适应信号感知检测与干扰避让的DAA技术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J Metola III. Cognitive Radio:An Integrated Agent Architecture for Software Defined Radio[M]. Stockholm,Sweden: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TH),2000.

[2]Chen Ruming. Broadband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elopment and UWB Frequency Planning in China[C]. 2008 3rd CJK-WPAN/WBAM Workshop,Dec.2008,Yokosuka,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