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篇1

一、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1.学会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之一就是首先要看说明文的题目。对于说明文这种题材来说,其文章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还可以查看文中有关的中心段落,以及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方法之二就是首先把文中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先概括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把各个部分的内容加以概括串联。教师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针对文章的说明对象,要分析哪些内容是作者想主要说明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取主要内容,摒弃次要内容。在具体的关于说明文内容测试的试题中,有一种题型是需要填图表的,有的学生一看到这种题型就觉得它非常困难,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首先要克服这种畏难情绪,告诫学生它只是在形式上有所改变,其试题本质还是对说明文的内容进行概括。

2.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作者要更好地说明说明对象的说明特征,就必然要使用到相关的说明方法。在初中阶段,说明方法的知识点考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在说明文的有关知识里面要尤其注意对学生说明方法的讲授,说明在初中阶段的文中最常用到的说明方法基本是6种,即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要判断这六种基本的说明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说明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分析表达作用时要学会运用诸如确凿、有力、生动、形象、科学、准确、条理清晰等一系列比较关键的词语,并在这些关键词语后面添加能够准确概括这些句子所说明的基本内容,最后还要补充上一句,即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能够有效地增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判断说明顺序

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判断说明顺序也是非常重要的题型,常见的说明顺序主要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具体的说明顺序的判断中,时间顺序用得比较少,但也比较容易判断,因为运用时间顺序的话就会用到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或词语,以《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为例,其明显的时间状语告诉我们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的判断主要是看其运用的表示方位的词语,这种说明顺序主要用在以介绍建筑物的内容的说明文中,《故宫博物院》就是典型的运用方位词语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逻辑顺序是说明文里采用说明顺序中最多的一种,其具体情况也最为复杂,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有可能采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有采用从形象到抽象的逻辑顺序的,有采用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顺序的等,不一而足,这都需要我们针对具体不同的说明内容加以具体分析,准确把握。

4.掌握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其准确性,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诸多说明文考试类型的题目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其具体情况是通过限制说明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通过范围、估计、猜测、程度等等不同情况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词语类型及所涉及语句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如“从……角度出发”“之一”等一类的词语我们可以分析其主要起一个限制作用;“大约”“一般情况下”等短语的出现我们可以判定为起到估计猜测的说明作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应当强调要加上具体的语句内容的概括,还有就是“准确”这个词语的流露等。

二、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1.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2.整体感知

例如,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呢?

三、以《苏州园林》为例,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

1.宏观把握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文眼;阅读预习提示,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学习的重点,明确课文学习目标,以便有针对性的学习,然后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最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2.熟读讨论

按阅读说明文要注意的5个方面,逐一对照加强领会,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过程是教会学生精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作深层次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对文章作圈点批注。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既要教会学生学会全面阅读,又要让学生学会重点阅读;既有面,又有点;既有整体的理解,又有重点语段的深入研究;既避免逐段肢解文章而浪费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说明文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1.引言

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写作目的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传播知识,介绍事物、说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主要内容。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是该文体的三个显著特点。说明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等都是说明文中的经典作品。说明文在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教学说明文要给予学生怎样的收获?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2.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说明文没有小说荡气回肠的情节,没有散文清丽隽永的语言,没有议论文缜密严谨的论证思路,没有诗歌含蓄优美的意境……但它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阅读说明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词句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要点概括能力、内容探究能力、评析鉴赏能力、体验感悟能力等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其他文体课文所不具备的功能。初中阶段说明性文本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下:①通过比较,区分说明性文本的文体特征;②阐述说明对象及特征,知道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③准确区分说明性文本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④迅速捕捉说明性文本的要点信息;⑤用说明性语言准确、形象地说明某个事物;⑥体会说明性文本所蕴含的基本情感趋向。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两个把握”,一是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引导学生注意说明的详略。

3.优化说明文教学策略,提高说明文教学实效

3.1运用“三环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所说的“三环节”是指“自由朗读、宏观把握——研读课文、讨论分享——回顾全文,指导归纳”。譬如,执教叶圣陶的经典名篇《苏州园林》,在“自由朗读、宏观把握”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笔者主要通过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与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①作者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在“研读课文、讨论分离”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按阅读说明文要注意的五个方面,逐一对照,加强领会,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与感知。这一过程要指导学生“精读”,抓住课文重点段落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要求边阅读边作批注、圈点,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思想观点。这一环节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既要兼顾全面,又要锁定重点,有面有点;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又有对重点段落的深入探究;既要防止教师陷入逐段肢解课文的泥潭,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在“回顾全文、指导归纳”环节,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及写作特点、说明方法进行归纳,这一步是对第二环节阅读实践活动的升华,目的是培养学生回顾、整理、归纳、概括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总结出说明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3.2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说明文大多富有趣味性。教师要抓住文本的这个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说明文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或画图,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中国石拱桥》,笔者就安排学生用硬纸、塑料泡沫等材料制作赵州桥的模型;教学《故宫博物院》,笔者则安排学生根据课文的相关说明制作一张图表,并用不同颜色标明重点介绍的建筑,使学生掌握故宫建筑群的全貌。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促使学生兴味盎然地阅读课文,并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此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常常根据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图文对照,将阅读课文与欣赏图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引导学生从说明文中汲取写作方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譬如,教学以时间为写作顺序的说明文,要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句子。通过阅读体会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特征,使文章眉目清楚、次序井然;教学以“空间顺序”为写作顺序的说明文,抓住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如教学《核舟记》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出“船体——船头——船尾——船背”这一空间顺序,并体会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

其次,要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具体句子,了解并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等,都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就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云的“形态特点”、“所在位置”、“厚度情况”、“光彩现象”及其与阴晴雨雪的关系分成两类,又将云的形态特点及其变化分为两类进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反复品读相关句子或语段,让学生明白通过这样的分类说明,把错综复杂的现象描写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让读者看了一目了然,获得对事物的全面了解。

最后,要引导学生欣赏说明文中精彩的修辞手法。为了生动形象地介绍事物,增强文章的欣赏品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说明文常常采用各种修辞手法。譬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就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这些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品味,体会其好处,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4.结语

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教师要更新说明文教学的理念,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说明文教学充满趣味性、探究性与实效性,让学生通过说明文的阅读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篇3

下面我就初中二年级语文《桥之美》一文的教学,谈谈这个方面的问题。初二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文的方法。老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多次训练,应该掌握得不错,但学生如何去运用知识,去思考一些不典型的说明文呢?

我们首先要复习典范的说明文,巩固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比如区分事物说明文有《中国石拱桥》和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其次掌握说明文的特点顺序和方法。最后引导以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阅读。思考时注意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深入地判断分析。

我在上《桥之美》这篇文章时,就遇到了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和争论。有些争论的问题,甚至在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圆满的解答。其他任课老师们教学中也遇到同样问题,大家讨论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争论焦点归纳以下两点: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2.该文是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

有很多学生认为文章说明的对象是“桥”。因为文章中列举了不同地方、不同形式的桥。有的学生认为是“桥之美”,文章虽然写了不少桥,但是没有写到桥的特点,写各个地方的桥是为了说明“桥之美”。但是这里又产生一个问题,如果说特点是“桥之美’,那么它应该属于事理说明文,而文章中没有说明桥美的原因,以及怎样美的内容。于是老师、学生都茫然了。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对《桥之美》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温习说明文分类知识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认真思考,从文中寻找依据,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是“事理说明文”,它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顺序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的对象的特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查找教学参考书《初二语文全解》,看看别人是如何判断的。

学生通过自己寻找依据,还是不能统一看法,并且各持己见。有的同学找来资料,证明是事理说明文;有的同学用别的参考书阐释是事物说明文。而《语文教师参考用书》认为是文艺性生动的说明文。

面对此情况,我跟学生一起采用梳理文章段落的办法,帮助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

《桥之美》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段引出主体桥;第二段介绍美术工作者眼中的桥之美;第三段比较石拱桥的结构美和桥之美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第四段举例乌镇、江南乡间、颐和园和广西等不同环境的桥,说明产生多种多样形式作用的不同的桥之美;第五段举《清明上河图》艺术作品,如何处理好桥的形式美和画卷里的环境,以及画家们处理好表现不同桥之美的形式,而桥在小河、高山峡谷环境中的相互作用;第六段举例并比较,南京大桥钱塘江大桥直线桥和在成昆路上的直线桥与不同环境构成的不同形式的美――第七段总结桥之美指: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通过梳理段意,归纳段意,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路。文章为了说明“桥之美”,归纳了桥之美的特点:桥之美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了说明此特点,采用了举例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的思路是:生活中桥之美是因为它在不同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到艺术领域里,摄影者和画家表现的桥之美的不同形式,也必须与桥所在的环境结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自然得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而不是桥。文章归属事物说明的类型;因为本文重在说明“桥之美”的特点。并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篇4

关键词:中考;说明文;考点;结合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读者以知识。在表达方式上主要以说明为主,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性。

一、说明对象的特征

中考说明文要考查的不是说明文的概念,一般亦不会考查说明文的表达方式,对于说明对象考查也比较少。因为说明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一般就是说明为主,除非在说明文中它的某段表达方式很特别。对说明对象考查也很少,因为一般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题目,或者在文章的开头语段中,但是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考查就比较多。例如,在2014年湖北咸宁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板块《细菌发电前进广阔》一文中就有这样的考题:“细菌发电具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其中两点优势。效率高、无污染、成本低。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细菌发电的显著特征,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搜集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针对这一考点,在说明文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学生在浏览全文后,从文章第一自然段就找出了纪念碑特征的词语,巍峨、雄伟、庄严。《凡尔赛宫》《松鼠》也是这一类;与此同时,再让学生对我们学习的《巍巍中山陵》这篇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筛选,学生会发现文章的标题巍巍作为中山陵的定语,起到修饰中山陵的作用,那么中山陵的特点就和巍巍有关,《国宝――大熊猫》也是这一类。此刻,正是为学生指导说明文考点的绝佳时期,让学生思考,一般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下手?因为学生有了老师的指引,大多数学生能够归纳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就是在文章的题目或是在文章的开头语段中。但这是一般的情况,老师这时再由浅入深,结合有些比较难找的说明对象特征的文章,这就需要学生从文中筛选,务必使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展现的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说明清楚,或是把事理阐明清楚。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制图表等,这类考题找说明方法比较简单,但是一般在中考中不仅仅要求学生只要写出说明方法,更要能够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归类,和学生一起找出内在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说明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归纳出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例如,我在教学《凡尔赛宫》时,老师找出一些句子,让学生说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200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说明了凡尔赛宫在今天的主要地位和价值,使说明更具说服力;“他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凡尔赛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的特征;再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强调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使说明更具说服力。通过这样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比较容易发现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规律,运用怎样的格式。这样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准确率。

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简明、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和生动性,生动活泼的语言一般出现在文艺性说明文中,例如,《松鼠》《松鼠金龟子》《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这类文章既讲科学,也讲文学性。在中考中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也是一个重要考点。如,2015宿迁中考语文试题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定”能否换成“也许”?请说明理由。答题要点:不能替换,“一定”表示肯定,“也许”表示不确定,文中是一个肯定判断,去掉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题型的训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体现出来。例如,《松鼠》这篇文章中,出现了许多表程度的、表范围的、表修饰的、表限制的词语,我们老师要结合具体语段为学生作训练,只有平时的训练积累,才能够在中考答题中出类拔萃。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27-01

经过多年实践,我探索了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点线面”教学模式,现整理出来供大家斧正。

一、基本结构

二、操作策略

1.“点”就是在阅读中抓住说明文中的要点

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

②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课文里找读相关的信息。

③方法指导。

破题法:引导学生读说明文的题目。有些说明文,题目往往就是或已包含说明的对象。学生用此法总是能很快地找到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学生一读题目就知道它们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信息筛选法:事物说明文里找能概括这个事物特点的相关语句,通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如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学生读过课文后,很快在文章开头的第一到三段里找到有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还历史悠久。

2.“线”就是阅读说明文时理清说明的顺序及理解文章结构特点

①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在文中勾画一些能表说明顺序的词语。比如空间顺序,在文中表现为相应的表示方位的词:上下或左右或东西南北等。时间顺序更明显的是就是一些时间的词。

②再根据勾画的词语来判断说明的顺序。如《故宫博物院》时,学生根据勾画的方位词,判断出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根据勾画出的词:首先、其次,第三等,判断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③根据说明对象的性质来判断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是由事物的性质确定的。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按时间顺序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④根据理出的说明顺序及文章的内容,明确说明文的结构。初中阶段时的说明文结构常用的有两种:总分式和递进式。而总分式又是说明文中采用比较多的类型。课文的一般结构形式为:先对说明的对象作总的概括介绍,然后导入具体说明,结尾有的自然结束,有的再次归结特征。

3.“面”就是阅读说明文时全面品味文章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列数字,一目了然,易于明白;作比较:通过比较以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打比方:形象生动,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举例了: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下定义:简明扼要,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哕嗦不含糊,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清楚楚。所谓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③说明文的写作特色。有的说明文注重科学性,语言平实;有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并进,显得生动。尤其是趣味性说明文作者采用的方法多种,如详细的描写,如修辞于法的运用,如诗句的引用,如大词小用等等,这些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才能体会其中的魅力。

三、主要特征

1.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贵有法。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尤其是说明文、议论文这类文体特征典型的文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能自主有效的阅读了。因此,在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中,我们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如对文章中重要的信息提炼与筛选、破题法等。

篇6

说明文阅读是初中阶段必考内容。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说明文,选文内容紧跟时展的步伐;和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考试的热点大多涉及高科技知识、新环保知识,更加关注健康与生存安全,以“热、趣、新”为特色,对内容的考查占主要方面。而说明文阅读能力要点之一就是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那么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就是说明的对象。如2009年河北省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长信宫”灯》、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奇特的“电子生物”》、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德化白瓷》。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而事理说明文不仅要看标题,还要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如《死海不死》一文的说明对象是死海不“死”的原因及死海的成因。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突出说明对象。如《国宝》一文以“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为开头,一下便将说明对象亮于读者眼前。

明确说明对象、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全文的基础,也是完成其他题目的前提。

典例回放

(2009年贵州省东南州中考语文试题)

绿色技术

所谓“绿色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且在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绿色技术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贡献使得绿色技术随着全球环保事业的全面兴起而逐渐成长。

最先闻名于世的绿色产品是各种绿色食品。它们都贴有特殊的绿色食品标志,象征着该产品是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产品。现在国际上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已达1.64万家,它们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出389种绿色食品。

绿色技术决不能仅仅局限于食品行业,实际上大量的、更先进的绿色技术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像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全世界能源的90%都来自于此,我国95%的能源也是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一方面储量有限,另一方面使用后排放的废气和废物量大,危害严重。因此可更新的、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就成了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美国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一种能代替石油的植物――藿藿芭,这项研究为新能源的开发开创了广阔的前景。1992年,日本就研制出了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汽车,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使用时既无有害气体排出,又不发噪音。

诚然,绿色技术仅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一种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依靠科技,还会发明和创造出更多的办法来发展经济,保护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让绿色在地球上长驻,让我们的星球更欢快地在太空旋转。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

2.结合选文内容,给“绿色食品”下一个定义。

“绿色食品”就是

3.文章第二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你说说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4.绿色能源成为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5.(1)“绿色”一词在选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针对当前互联网现状,一些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站”,你认为这其中的“绿色”一词的含义具体又是指什么?

解析:第1题考查的就是说明对象的问题,只要掌握了找说明对象的方法,这个题就很容易解决,因为题目就是说明对象。第2题和第5题(1)考查学生对与说明对象相关的概念的概括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该题所在的位置,再找到相应的语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自己的语言,如果照抄原文,则不能得分。第3题和第4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学生筛选提炼文中信息的能力。第5题(2)考查学生联系选文和生活实际解释语文现象的拓展能力。

失误警示

1.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说明对象,但有人误将题目当做说明对象。如2009年湖北省黄石市的中考语文阅读题《酸碱食品与健康》的说明对象是“酸碱平衡失调会使人形成酸性体质,抵抗力降低,发生多种疾病”,而非题目。

2.不要将文章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如《松鼠》一文的说明对象是松鼠,而不能以偏概全,只将松鼠的生活习性这一方面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3.概括文章相关说明对象的内容不全面,常常丢三落四。如2009年河北省中考语文阅读题《“长信宫”灯》一文第2题“简要说明‘长信宫’灯为什么堪称‘中华第一灯’”。答案是“长信宫”灯造型优美、结构精巧、设计科学,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水平,所以堪称“中华第一灯”,而很多学生少说了其中的一条或两条导致失分。

模拟训练

一、高性能锂――空气电池

钱 铮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近日发表新闻公报说,来自该所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型锂-空气电池。这种无需充电的燃料电池将来有望为车辆提供动力。

新闻公报说,迄今报告的锂-空气电池存在固体反应生成物氧化锂堆积到正极,阻碍电解液与空气接触,进而导致电池放电中止等问题。而最新研发的这种锂-空气电池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大提高了电池的放电性能。

研究人员在负极(金属锂)一侧使用有机电解液,在正极(空气)一侧使用水性电解液,两者之间用固体电解质隔离,防止两种电解液混合。中间的固体电解质只有锂离子能通过。新型锂-空气电池放电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不是氧化锂,而是易溶于水性电解液的氢氧化锂。这样就不会引起正极的碳孔被堵塞,从而解决了以往锂-空气电池固体反应生成物阻碍电解液与空气接触的问题。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用碱性水溶性凝胶和碱性水溶液作正极的电解液,结果发现,这种新型锂-空气电池的放电性能都比以往该类型电池大幅提高,特别是如果用碱性水溶液作正极电解液,使电池在空气中以0.1安培/克的放电率放电,那么电池可连续放电20天。

这种新型锂-空气电池无需充电,只需更换正极的水性电解液,通过卡盒等方式更换负极的金属锂就可以连续使用。正极生成的氢氧化锂可以从使用过的水性电解液中回收,再提炼出金属锂,金属锂则可再次作为燃料循环使用。公报说,这种新型锂-空气电池将来有望发展成“金属锂燃料电池”。

(选自《科技日报》)

思考练习

1.本文说明对象是 ,属于 类说明文。(A.事理说明文 B.事物说明文)

2.选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3.新型锂-空气电池与以往的锂-空气电池有何区别?

二、中国机器蛇无孔不入

小 寒

笔者在国防科技大学看到了我国第一台蛇形机器人。这条长1.2米、直径0.06米、重1.8公斤的机器蛇,扭动着身躯,在地上蜿蜒爬行,只见它一会儿前进、后退,一会儿拐弯和加速,其最大前进速度可达每分钟20米。安装在机器蛇头部的视频监视器,将机器蛇运动前方的景象实时传输到后方的电脑中,科研人员根据实时传输的图像,不断向机器蛇发出各种遥控指令。更为引人入胜的是,这台蛇形机器人还能像蛇一样在水中游泳,披上“蛇皮”后的机器蛇似乎更像蛇了,它在水中摆动的身躯在水面激起层层涟漪。

据有关专家介绍,蛇形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仿生机器人,与传统的轮式或两足步行式机器人不同的是,它实现了像蛇一样的“无肢运动”,是机器人运动方式的一个突破;因而被国际机器人业界称为“最富于现实感的机器人”。

国防科技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机器人研制的单位之一,继1990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之后,又于2001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这次该校5名研究生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个蛇形机器人,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具备“蛇形机器人”研制能力的少数国家之一。国防科技大学有关专家称,几名在读硕士研究生敢于向国家尚未立项的“蛇形机器人”研究领域进军,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设想变成现实,在国内实为罕见。这表明,我国在读研究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已产生了质的飞跃。

有关专家认为,机器蛇具有结构合理、控制灵活、性能可靠、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在有辐射、有粉尘、有毒环境下及战场上执行侦察任务;在地震、塌方及火灾后的废墟中寻找伤员;在狭小和危险环境中探测和疏通管道;它还可以为人们在实验室里研究数学、力学、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等提供实验平台。

(选自《大众科技报》,有改动)

思考练习

1.文章介绍了 (说明对象)的 、研制、优点、 。

2.“更为引人入胜的是,这台蛇形机器人还能像蛇一样在水中游泳,披上‘蛇皮’后的机器蛇似乎更像蛇了”一句中引号有何作用?

篇7

一、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一课《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作者主要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教师教学前也应让学生展开联想"夜晚天空繁星满天,不就恰似人间灯火辉煌的街市",这样就会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受,由此增强写作自信心。再比如说明文,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往往学习起来没有劲,总以为是可学也可不学的老师化了较大的气力,往往是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头痛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不断探索,不断更新教育方法,贯彻创新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分析、争辩,从而在求异的基础上再求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完《苏州园林》一文以后,老师就留下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本单元中以后的几篇说明文,他们在说明方法上和本课有些什么联系和区别?请你由此及彼的联想,分别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来。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较为活跃,经过自学,同学们都做好了自学笔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发言积极,争论也较为激烈,最后有学生自己归纳出这几篇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异同。总结一下这一道思考题的练习活动,笔者感到要比让学生在学完本单元以后再来讨论的效果好得多,因为学生在没有听到老师讲解的时候,他的思想处于一种求知探索的境地,没有条条和块块的限制,那学生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用自己的脑袋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求异同的活动中,既增加了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又可锻炼学生在相同类型文章中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能力,真正学会学习,更可贵的是点滴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积累了创新经验。

二、想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所描述只是世界的某一方面,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和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师 美育资源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261-01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是崇德向善的基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和书法、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一道,共同构筑起学校美育的平台。

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美的能力都和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美育离不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离不开美育,两者在学校教育中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最终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我们只有加深对这些美育资源的认识,最大限度地加以发掘利用,才能上好语文课,完成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资源,主要存在于语文和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

一、语文中的美育资源,大致有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两类

1.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童话、寓言以及其他用文学形式表现的课文。它是语文教学中最直接的美育资源,也是语文教学中美育资源的主体。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主要靠它来写成。这些文学作品有的再现了自然美;有的反映了社会美;有的赞扬了人的外在美;有的歌颂了人的内在美;有的歌颂优柔美;有的歌颂了阳刚美……;还有一类作品,它把现实生活中的丑恶人物和现象,塑造成反面的艺术典型,使丑的内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赋予丑的典型形象及审美意义。这些文学作品,使学生情感上受到感染,逐步具备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形成“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2.非文学作品的美育资源,主要存在于议论文和说明文中。从形式上看,议论文和说明文都必须注意行文流畅、结构严谨、语言准确等特点。这些特点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从内容上看,教材中的议论文和说明文都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严密性。这些内载的和外在的规律对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有作直接和间接的教育作用。另外,议论文和说明文在表达方式上往往兼有描写、抒情、记叙等表达方式,带有一定艺术色彩,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美育作用,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具体、直接,需要语文教师注重发掘,使用得当,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二、语文教学的其它方面也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

1.语文说话和写作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时,必然有美的要求。所谓“仪态大方”、“清楚简捷”、“语调和语态”、“礼貌称呼”、“敬语和谦语”,都是对“语言美”的一般要求。至于幽默、诙谐、风趣、机敏等,则是语言美的最高境界了。只要我们在听说训练时认真引导,学生对“语言美”的认识和实践,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包含两方面的美育意义。一是对美的认识和感受。写作前,学生要对自然和社会观察、感受,这是以美来认识美的过程。二是对美的再现和创造。学生把自己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所见所感写成文章,这是对美的再现和创造过程。因此,为达到说话和写作训练的美育目的,教师应尽多地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多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再现美和创造美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自己对美的看法、说法、做法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谐美的正能量。

2.语文的修辞和书法教学 修辞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语言形式的完美。通过修辞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语言的对比美、对称美、均衡美、和谐美、参差美,以及多样性统一的美,从而追求美的理想修辞效果,逐步形成较为完美的语言风格,形成语言美。书法也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汉字书法更能体现其特有魅力,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是其它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此加强对学生的汉字文化自信心教育。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从来就没有分家,画中有“书”、书中有“画”,相得益彰。汉字书法基本要求是笔画清秀、结构端庄、布局匀称、有形有神,是表现书写美的最初形式。至于出入、收放、偃仰、向背、避就等笔法的运用,挺拔、端庄、俊秀、遒劲、秀媚、形似、神似等风格的表现,则是对书法的深层次要求。通过汉字书法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掌握各种表现技巧,更好地表现汉字书法的艺术美,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独特魅力所在,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水平。

3.语文教学中观察和表现 在观察自然时,学生即可领略到山明水秀、月白风清、曲径小溪的优柔美(优美),又可领略到崇山峻岭、海阔天空、暴风骤雨、雷鸣电闪、惊涛骇浪、急流飞瀑的阳刚美(壮美)。在观察社会时,学生可欣赏窈窕俊俏的形貌,优雅潇洒的仪态,又可感受移山填海的劳动场面、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革命情操的壮美精神。从而让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美与人文精神的崇高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净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演讲和朗诵,停顿的长短、吐词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抑扬顿挫),以及各种感彩的准确把握,都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教育的基本构件。学生可通过演讲和朗读,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己的艺术能力,让听众感受到语言美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目的。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要弃恶从善、弃伪存真、弃丑陋存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美育是基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利用好美育资源,让学生去欣赏、感受、应用、创造美,让学生去发现大自然、人类社会的美,去感受美好的生活,去追求美好的未来,去传递美、善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教学 正迁移 迁移规律

迁移规律是教育心理学揭示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所期望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即正迁移,而这种正迁移量越大,正好说明通过先前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这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正是语文中考复习教学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一、巧用迁移规律,辨别形近字

教育心理学的概括化原理表明,两种学习间的迁移部分是由于两种学习中的共同成分,其中主要是由于共同的原理造成的。在教学中相似的原理及法则的迁移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迁移现象。为促进原理的迁移,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

辨别形近字是中考的一个难点,而形近字大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用上述原理来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第一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形声字的相关概念: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是表示这个字的意义的范畴。例如,以“氵”为形旁的字,都与水有关;以“艹”为形旁的字,都与花草有关,等等。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例如“清洁”这两个字的声旁是“青”“吉”,声旁就是这两个字的读音。因此,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就可以帮助我们识字,并且可以推测它的字意。

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事物进行系统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而深入地认识事物。因此,对形近字的比较区分,既可以避免新旧学习之间的干扰,又有利于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促进积极迁移的产生。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在中考复习中比较形近字。例如,比较“诓”“框”“眶”,学生通过组词解:镜框(镜框是木头做的,因此是“木“旁)、眼眶(眼眶与眼睛有关,因此是“目”旁)、诓骗(诓骗是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因此与语言有关,因此用“讠”旁)。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习,学生可举一反三完成下列题目:选词填空――A.佝 B.驹 C.枸。?摇?摇杞;?摇?摇偻;马?摇?摇;学生通过上述迁移可得出枸杞(是一种植物,因此是“木”旁)、佝偻(形容人的脊背向前弯曲,因此是“亻”旁)、马驹(刚出生或不足一岁的马,因此是“马”旁)。所以,答案是C、A、B。

以后学生在复习中遇到其它形声字时,便能运用上述原理积极尝试并有效记住它们的形旁,中学生这种迁移心向的逐渐加强,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汉字复习。

二、巧用迁移规律,提高阅读能力

在中考复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从新旧材料中挖掘共同因素,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在已有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新突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正迁移能力。

在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几个同类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观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寻找异同,最终获得对这几类事物共同特征的认识。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经过不断的概括、对比、筛选等,师生的认知与思想形式形成积极的互动,师生的这种互动,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迁移的过程。

如指导学生比较分析《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这四篇说明文,请学生说出文章的说明顺序。学生阅读后得出《中国石拱桥》列举我国石拱桥的先后顺序是: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1192年间)―长江大桥(解放后)―双曲拱桥(近几年),这是由先到后,按时间顺序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故宫博物院》具体介绍故宫内部的结构时,按照南、北、东、西的空间顺序。《绿色蝈蝈》中,在介绍蝈蝈时,主要介绍它的吃食特点,其次介绍蝈蝈的外形特征,介绍蝈蝈吃食时,先摆出它吃蝉时的声音的变化,然后揭示它吃小虫子的本质特点,这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看云识天气》介绍天上的云时,首先概括介绍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然后具体介绍每种不同的云的不同姿态、形状、颜色、产生的不同变化,以及会产生什么样的天气。

经过上述练习,学生可以知道,虽然这四篇都是说明文,但它们的说明顺序却不尽相同,通过归纳可以得出:说明文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及逻辑顺序。即《中国石拱桥》属时间顺序,《故宫博物院》属空间顺序,《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均属于逻辑顺序。并可以进一步迁移得出:说明事物发展变化需要按时间顺序说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等需要按空间顺序说明;说明事物内部联系、事物的性质成因等,一般按逻辑顺序来说明。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方法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条件、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

三、巧用迁移规律,提高写作创新能力

学习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写作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用逆向思维来进行文章的立意。这样写作的文章往往别出心裁,新颖独到,在中考中能得到高分。

中学生写作文,最大的通病就是流于一般,或固守陈规,或步人后尘,没有创见,写不出新意。许多考生在写作实践中受着思维定势的影响,机械盲目地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如要求“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重点”的片断作文,因为题目列举的是“满月”的例子,因而许多考生“一窝蜂”地拥向“太阳”,去描写太阳,“烤”得阅卷老师焦头烂额。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不迷信书本,用逆向思维来了解事物,对司空见惯或已成定论的观点、事物,反方向思考,多方向思考,可以帮助学生破除思维定势,写出好作文。比如“班门弄斧”,似乎早有定论,说的是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头,未免有不自量力之嫌,但是敢于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谁说这不是勇气和胆魄的体现呢?这样立意,不就胜人一筹了吗?又如,一般大家都认为“近墨者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只要加强自身修养,近墨者也未必黑,莲花不是出淤泥而不染吗?这样的文章,往往也是很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的。

教师通过这样的训练,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养成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总之,语文中考复习中研究教法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时,要把研究学习的迁移规律放在重要地位,这对开拓思路,启迪求异思维,有效地提高复习质量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莫雷,何先友.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武民,李媛.浅谈语文教学促进迁移的几个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篇10

【关键词】育人 提高 能力

一、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统一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语文是培养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育人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1.把育人贯穿在课文教学中

学生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依赖于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材诸多课文中,有许多文章文质优美,情文并茂,而且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像《我用残损的手掌》、《最后一课》及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都闪烁着爱国主义的火花,教师教读这些课文时,除了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外,还要注重启发学生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在悄然无声中受到主人公高尚品格的感染和熏陶,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远航。

2. 把育人贯穿在平时言行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教师,我力争做到一言一行符合师德标准,以自身的言行去潜移默化学生。班级劳动中,我身先士卒,和学生一道拿起扫把,共同净化校园。教室里有垃圾,主动拾起放入垃圾筒内……课堂教学中,学生指出我的错误,我真诚致谢,并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承认错误。课外活动中,精选侧重当代,侧重青少年,侧重做人教育内容的若干先进人物,以及适当选择学生身边的典型,在学生宿舍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具有亲切感,从而提高了教育的实效。

3. 把育人贯穿在教学活动中

“综合性学习”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过去,我们更多的是“面向文本”,而“综合性学习”则把我们引向“面向实践”,它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学会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以《献给母亲的歌》为题召开主题班会,活动中学生齐唱《妈妈的吻》,并畅谈倾注母亲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陶冶了道德情操,对母亲更爱了。

二、把语文教学与能力培养统一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性学习,就是要解决“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的问题。“我要学”,就是要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中有浓厚的自主探索兴趣。“我能学”,就是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念,会独立思考研究问题。“我会学”,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上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强化。因此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必须从让学生掌握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习惯上来,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

1、注重课堂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则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就学习过程本质而言,我们教师其实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传统教学模式,预习为第一环节,但大部分教师安排课外预习。其实课外预习对学生来说,收效甚微。我曾经安排学生课外预习,检查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仅有少数学生能主动预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预习。预习中从两个方面加以训练。首先是预习性阅读,如:标出自然段、阅读全文、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写作线索等。其次是思考性阅读(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阅读要求),如:阅读说明文时,考虑本文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说明语言上有何特点。其中有些问题,是在熟练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后才能解决的,如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等。

2.注重口语训练,培养说话能力

农村学生,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口头表达能力相对较差,一些学生一说起普通话来,结结巴巴,搔头抓耳,不知所措。说话的作用是很大的。如:它可以唤起听者的注意,促使听者去思考;可以流露说话者的主观感情、趣味;还可以闲话聊天、交流友情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是从说准字音、把握语调、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等方面,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讲演来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有时还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自我介绍、课文复述、故事简介、口头作文等即兴发言,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我觉得让农村学生学会说话是农村中学教师的一大课题,教师责无旁贷。

3.注重课外生活,培养实践能力

篇11

【真题再现】

电磁辐射污染

文/肖 荻

①电磁波是电场和磁场周期性变化产生波动并通过空间传播的一种能量,也称电磁辐射。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产生负面效应超过标准的电磁辐射强度就是电磁辐射污染,也被称为电子“烟雾”或电子垃圾。

②电磁辐射污染的来源可分为天然电磁辐射源和人为电磁辐射源。天然电磁辐射源是由大气中的自然现象引起的,比如自然放电、雷电、火山爆发等此类大气与空气污染源,具有黑子活动和黑子放射的太阳电磁场源,以及有恒星爆发、宇宙间电子移动等现象的宇宙电子场源。人为电磁辐射源是指人工制造的各种系统、电器和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可以分为工频辐射源和射频辐射源。各类电磁波发射系统,工频辐射系统,利用电磁能的工业、科学、医疗设备等,甚至包括家用电器,均是电磁辐射的污染源(见下表)。

电磁辐射的污染源

③电磁辐射污染危害严重。它会引发意外重大事故,可以使电爆装置、易燃易爆气体等意外爆炸、燃烧,甚至引起火箭发射失败、卫星失控。它会干扰信号,直接影响电子、仪器仪表的正常工作,使信息失真,控制失灵。例如,会引起火车、飞机、导弹或人造卫星失控。它还会危害人体健康,长期处于高强度的电磁辐射环境中极易造成白血病,诱发癌症并加速癌细胞增殖,影响心血管系统和视觉系统等。

④现代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子设备,我们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防止电磁辐射污染。购买通过国家电磁兼容性安全认证的电子产品;尽量使用座机,少用手机拨打电话;给有显示屏的电器安装电磁辐射保护屏;积极锻炼身体,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及蛋白质的食物,还需做定期检查,有效防止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选自《环保与生活》,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有删改)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文章的表格中能获得关于电磁辐射污染源的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①段是怎样说明电磁辐射污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加点的“极易”一词能否换成“容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年贵州省遵义中考题)

【名师解读】

解题策略:

第1题要求写出文中说明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说明的主要内容,有的从全文的角度理解,有的从某一段落中理解。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全文中来概括。答题前,先要找出文章说明的事物,以及该事物特征、种类、性质、范围等,然后概括。概括说明主要内容时,表达要完整。一般采用“本文介绍了某事物的来源、种类、特征、范围”等表达形式。

第2题要求写出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概括信息的主要步骤如下:①认真阅读题干,找出筛选、概括信息的范围、内容、表述方式和字数要求等信息;②认真阅读文本,确定范围,仔细筛选;③根据内容要求提取有用信息;④对提取的有用信息加以归纳、整合;⑤按表述方式和字数要求进行概括表述。本题只要将目光锁定第③段,就可以筛选出主要内容,然后分点概括即可。

第3题要求写出从文章表格中获得的关于电磁辐射污染源的信息,主要考查学生的读表能力和探究能力。答题前先要仔细阅读表格,看清楚表格的标题以及具体内容。对表格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提取出关键的信息,透过表格的字面信息,分析表格的深层含义。这张表格的标题是“电磁辐射的污染源”,表格内容包括“类别”和“设备名称”,涉及到方方面面。仔细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的掌握情况。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下:(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分类别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3)列数据。在文章中列举具体的数据可以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5)画图表。图表法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欠缺,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6)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比较具体形象地突出事物的特征。(8)打比方。打比方可以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9)摹状貌。运用摹状貌,可以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一般情况下,答题时先指出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写出说明的内容即可。

第5题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情况。答题时首先要解释词语的意思,比较两个词语的不同,然后指出所选词语的使用范围、程度、性质等,结合原文内容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回答。

错答探因:

上述真题中第1、3、4题失分较多。第1题失分的原因是内容概括不全面,一般考生只能写出电磁污染的来源和污染,而忽视防止的内容。第3题失分主要是读不懂表格内容。不少学生直接写成“电磁辐射污染源的类别和设备名称”,没有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第4题失分主要是没有指出具体运用的说明方法。

【读写联通】

篇1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探究学习兴趣 采用策略

兴趣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喜好的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它对我们所从事的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并要求我们对学生:“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健体魄,养成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和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与小学生、初中生有所不同,对探究性、推理性的问题开始产生兴趣。而探究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高中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下面谈一些策略。

一、采用有的放矢紧扣课标的策略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必须有的放矢紧扣课标地激发活动主体“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任何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但策略必须从属于目的,要围绕教材的内容和一堂课的总体目标,灵活运用激趣的策略。或巧设导语,引出正题;或创设情境,启人审美;或艺术质疑,诱发思考;或提供佐证,帮助理解;或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力争恰到好处,有的放矢。例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教师可针对当前大多数高中学生不愿阅读说明文,先入为主地认定说明文枯燥难懂的现象。导课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荔枝拿出来,让学生自愿上台按自己的了解和经验向同学介绍荔枝的生态特点以及相关情况。学生看到荔枝,心想这还不容易,于是争先恐后要求上讲台。试过后,学生才发觉自己是“茶壶煮饺子”,愈想说清楚,愈说不清楚,缺少专业术语和准确的相关资料。看到这一情景,教师知道学生的兴趣已被激活,于是直入主题,让学生到文中去找答案。结果,学生阅读兴趣浓厚,分析仔细,讨论激烈,总结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了课文内容,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用自主探究精心设疑的策略

自主探究即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的实践去尝试、体验和感悟,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单一讲授。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很难讲出方法和技巧,但在骑的过程中,熟能生巧,掌握技能。到底如何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为学生精心创设探究问题是关键。

例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课本前出示探究问题。

1.宋代陈亮这样评论相如:“相如真丈夫,真男子,真大圣人,真大罗汉,真菩萨,真佛祖,真令人千载如见也。”结合课文说说陈亮为什么会如此赞美相如?

学生按照尝试题的要求自学课本,讨论场面非常热烈,不久,学生就总结体会出了相如在三个故事中体现的大勇、大智、大德。教师只需在关键处作点拨,大部分时间只是做一个微笑的倾听者。

2.你欣赏廉颇吗?他有什么特点?

这个问题学生总结了他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勇于改错的特点。经老师点拨,学生又发现了他在赴渑池前决别中的深谋远虑,以及负荆请罪中的非凡勇气。

3.你认为相如的成功背后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这个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细节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找出了好几个方面,如缪贤的慧眼识才,赵王的大胆用人,廉颇的军事保障及勇于改过,秦王的贪婪、怕死、沽名钓誉,外强中干等。这个问题训练了学生的筛选归纳信息的思维能力。

一堂课下来,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三、采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策略

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探究学习方式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其中学习兴趣占很大比例。高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他们即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力,又有“风流肯落他人后”的自尊心,更有“一览众山小”的优胜意识。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就要改变教学方法,打破“一言堂”。激发学生的脑子,解放他们的“嘴巴”,变呆板的课堂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舞台。激活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潜能,激励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做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说”的兴趣,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朗读、讲解、评说、答问、讨论、发言,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例如教学《沁园春.长沙》一文时,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比赛采取学生自由登台的方式,提倡敢试就能赢的理念。学生竞相上台,朗读比赛迭起,气氛热烈,圆满完成了朗读训练目的。接着放手让学生来讨论自己对该词的见解,学生或谈词的意境,或讲自己的理解,或从表现手法说自己的观点、看法。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听其他同学的评说,回答老师的提问,个个思维活跃,积极探讨,兴致勃勃。又如学习《劝学》一文时,学生已经从课文中了解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但“纸上得来终觉浅”。于是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具体地说自己对语文课探究学习的理解和体验。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自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撑握和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深入浅出,令人刮目相看。

四、采用科学深入水到渠成的策略

篇13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世界观和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新课标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只有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他们自觉主动吸取、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掌握知识一般通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环节实现。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分为探索性自学、深究性自学、吸收性自学三阶段。

1.探索性自学是初步理解阶段,包括自读课文,自查工具书、参考书,自己正字、释词、解题,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初步熟悉全文内容,标记疑难词句和问题等。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学能力,教师只巡回指导,随时掌握学生自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如我统一符号,生字“”,新词“”,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及中心句“――”,精彩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并编成顺口溜,即“圈音框形问号疑,线重波精三角关键”。这样学生更容易习惯成自然。

2.深究性自学是深入理解阶段,应抓住重点剖析、推敲。让学生通过朗读、质疑、讨论、总结等环节,领会字词含义、文章脉络、表现方法、文章主旨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特别注意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思维的碰撞,对层次不同的学生要进行分工合作,并轮流进行总结发言,才不会流于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其深层次的学习兴趣。

3.吸收性自学是消化运用阶段,包括知识保持、应用、迁移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多样化练习,复习巩固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要求学生自读,自查工具书解决文中的字词障碍,从预习提示和其他参考资料中了解《红楼梦》和作者的历史地位、本文出处及写作目的。再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探究,进一步自读课文,进行讨论,以表格方式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黛玉初进荣国府的行踪见闻。(2)众人眼中的黛玉。(3)王熙凤、宝玉的出场。(4)王熙凤和黛玉肖像描写对比。问题研讨让学生兴趣盎然,还能使学生对装扮产生审美的现实理解。紧接着,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进一步深化,即让学生进行吸收性自学,学以致用。

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为不同阶段是就一般教学而言的,有的课文却不宜截分。但归根到底是要着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活知识,锻炼自学能力。

二、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强调学生自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不仅备“教”,还要备“学”,分析学生基础、学习特点,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发现、掌握知识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激发自学欲望,调动自学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如先声诱人、引人入胜,或设置悬念,创造情境,运用电化手段等。

2.指明自学方向,明确学习重点。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适当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维走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理解课文的练习,让学生或读写,或查找,或思考分析,都有明确具体的目的、方向。如引导《动物游戏之谜》,提出:(1)课文列举了哪些动物游戏?(2)科学家提出了几种假说?并做出何种结论?说明了什么?(3)说明文说明顺序一般有几种,能分别举例说明吗?(4)科普说明文,除获取新知识外,文外之意是什么?这些问题为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明确了方向。

3.指点自学方法,提出自学具体要求。其中质疑法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问题引路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质疑实质上是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求理解,自释疑难。

三、重视发展学生自学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思考能力都比较活跃。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相辅相成。因此,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训练思考的灵活性。

篇14

[关键词] 目标修订;六条依据;可观可测;守望本真

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课时教学目标不明,或者说不重视教学目标的设定、修订。教师们往往在目标没有明确树立的情况下,急于进入教学设计的环节,教学也多是凭老经验、思维惯性进行,仍然会陷入内容理解的沼泽,难以自拔。其表现为无论是教师的问还是学生的答,都是在内容理解、重现中打转转,忽视对文本表达形式的揣摩与迁移运用,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重视目标引领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让课堂更加高效。

一、精心修订阅读教学的目标

虽说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濡染、积累内化的过程,但每一课的学习还是应有一些基本的可观可测的教学目标追求,不能大而化之。

1.教参现状,“要求”模糊

教学中发现,教师们在进行常态备课时大多是把教参上的教学要求原盘照搬。其实,教参上的教学要求仅仅是给出大概的方向,意在让老师们根据文本、学情及教师个人特色进行上下浮动、调整、修订,可不少教师长期将其奉为“标准”,迷信执行,很少去质疑。而纵观每篇课文的教参要求,内容表述大多比较模糊,操作性、可测性及达成度都较低,如果原样照搬,势必影响教与学的实效。例如课文《恐龙》(三年级下册)的教参要求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其中,“复述课文”的要求可以再细化一下,降低难度,如“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大意”,以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教学要求的达成度。第二条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中“理解”的要求也比较模糊。怎样算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可测性太低,可以明确为“能联系语境说出词语的意思,会用词语造句”等,这样更便于操作。教学要求的第三条内容“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关键词是“了解”,其要求也是模糊的,如果能换成“能说出或复述出”就容易操作许多。对于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要求,教参的表述更是模糊不清――“初步感知”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感知”难以把握,如果改成“能说出作者是采用哪种方法说明事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尝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自己搜集的恐龙图片”,则能明确指导师生的教与学活动。

2.修订目标,全面考量

为了切实提高教与学的针对性,让学习活动更加趋向实效,教师备课的首要环节应是修订适切的教学目标。确立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认真考量,即“5+1”目标修订法。

(1)单元课文体系特点。备课时,教师要学习与编者对话,想一想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该单元有什么用意,该单元的课文体系呈现什么特点。揣摩明白编者的意图,让教学更具针对性。

(2)课文体裁特点。本课是知识性短文,也就是说明文,说明文教学首先是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感知、了解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并适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3)课后要求。教材中每篇课文后面的要求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识要求,即朗读课文、识字写字、读词抄词;另一部分是特色要求,即根据本课特点提出的要求。对于特色要求则是教学的重难点,要用心研究,采用有效的策略实施落实。

(4)教参建议。教学参考书的编写,都是由教学一线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教学骨干参与完成,因此,他们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实效性、经验性乃至权威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细心研读,认真领会,对于一些教学建议我们要相机渗透运用。当然,参考毕竟只是参考,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到既学习借鉴,又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盲目唯从。

(5)课标要求。“回归语文本体,突出语文课程核心目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这是专家对2011版新课标修订的主题解读。因此,“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活动主线,是目标修订的灵魂指导。教学设计中要尽量引导学生直面语言文字,减少视听、表演等非语文活动内容的干扰。课标中对于学段的要求也要认真研读。

(6)班本特色。在前面考虑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还要想到学习的主人――学生,要根据班级学情、自身训练特色设计适合本班特点的教学活动,以不断巩固特色,形成体系。如有的班级对古诗吟诵很有研究,有的班级对成语故事特感兴趣,有的对动物百科知识了解较广等,教学设计时都可以适时呼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等。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量,可将《恐龙》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修订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是第二、三自然段。

(3)能联系语境说出“庞然大物”“望而生畏”“锋利无比”等词语的意思。

(4)能说出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能找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说出它的作用。

(5)能辨别作者采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能说出其作用,并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种恐龙。

二、实施教学目标的方法

对照教学目标,再来设计、实施、衡量教学活动,会使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效。以《恐龙》这课的教学板块两位教师(A、B)的课堂设计为例:

1.理解吸收

此环节主要相机渗透引导学生“认识中心句,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及作者采取的说明事物的方法”这几个目标。两位教师均采取先抛出主问题让学生默读思考批注,然后汇报交流,接着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提炼出作者分别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对于第二自然段中心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也是千奇百怪”的教学,A教师是巧妙借助开头句子听写自然过渡,直接引导学生认识中心句,并围绕中心句展开下面分析几种恐龙特点教学活动;B教师是先引导学生认知各种恐龙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用一句话归纳,从而自然引出中心句。两位教师分别采用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认知总起句的作用,都非常恰当、自然、扎实。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庞然大物”“望而生畏”等词语,以落实理解词语的目标。

2.记忆复述

在学生了解恐龙种类、形态特点及生活习性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纵观全文,回归整体,梳理课文内容,列出全文的思路:恐龙生活年代――恐龙的种类――恐龙的亲戚――恐龙的繁殖――恐龙的消失。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大意,特别要把恐龙不同的形态特点说清楚,以突出文章重点。

3.迁移运用

A教师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采用模仿课文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另一种恐龙“偷蛋龙”的特点;B教师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恐龙的外形特点,联系它们的名字,让学生明白,它们的名字都与其外形有密切的联系,并及时提供其他恐龙的图片,引导学生给它们起名字。另外,又播放恐龙动画录像,让学生看后介绍自己喜欢的恐龙(课前带了恐龙模型)。

从现场教学效果看,A教师的设计因为有了准确的目标设定,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朗读、练说、写作实践都很扎实,语言文字训练活动接地气,有实效;B教师的设计,由于目标模糊,教学中后部分较多使用了录像、图片、模型等非语文活动的视听手段,占据了学生思维空间,干扰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同时,由于现场解说要求缺乏铺垫,跨越性太大,学生语言显得干巴巴的,未能实现有效迁移,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本真追求。由此可见,明确的目标修订和强烈的目标意识是提高教学实效的行动指南,唯有如此才能守望阅读教学的朴素本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