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篇1

一、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1.学会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之一就是首先要看说明文的题目。对于说明文这种题材来说,其文章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还可以查看文中有关的中心段落,以及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方法之二就是首先把文中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先概括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把各个部分的内容加以概括串联。教师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针对文章的说明对象,要分析哪些内容是作者想主要说明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取主要内容,摒弃次要内容。在具体的关于说明文内容测试的试题中,有一种题型是需要填图表的,有的学生一看到这种题型就觉得它非常困难,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首先要克服这种畏难情绪,告诫学生它只是在形式上有所改变,其试题本质还是对说明文的内容进行概括。

2.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作者要更好地说明说明对象的说明特征,就必然要使用到相关的说明方法。在初中阶段,说明方法的知识点考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在说明文的有关知识里面要尤其注意对学生说明方法的讲授,说明在初中阶段的文中最常用到的说明方法基本是6种,即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要判断这六种基本的说明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说明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分析表达作用时要学会运用诸如确凿、有力、生动、形象、科学、准确、条理清晰等一系列比较关键的词语,并在这些关键词语后面添加能够准确概括这些句子所说明的基本内容,最后还要补充上一句,即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能够有效地增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判断说明顺序

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判断说明顺序也是非常重要的题型,常见的说明顺序主要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具体的说明顺序的判断中,时间顺序用得比较少,但也比较容易判断,因为运用时间顺序的话就会用到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或词语,以《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为例,其明显的时间状语告诉我们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的判断主要是看其运用的表示方位的词语,这种说明顺序主要用在以介绍建筑物的内容的说明文中,《故宫博物院》就是典型的运用方位词语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逻辑顺序是说明文里采用说明顺序中最多的一种,其具体情况也最为复杂,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有可能采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有采用从形象到抽象的逻辑顺序的,有采用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顺序的等,不一而足,这都需要我们针对具体不同的说明内容加以具体分析,准确把握。

4.掌握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其准确性,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诸多说明文考试类型的题目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其具体情况是通过限制说明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通过范围、估计、猜测、程度等等不同情况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词语类型及所涉及语句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如“从……角度出发”“之一”等一类的词语我们可以分析其主要起一个限制作用;“大约”“一般情况下”等短语的出现我们可以判定为起到估计猜测的说明作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应当强调要加上具体的语句内容的概括,还有就是“准确”这个词语的流露等。

二、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1.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2.整体感知

例如,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呢?

三、以《苏州园林》为例,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

1.宏观把握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文眼;阅读预习提示,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学习的重点,明确课文学习目标,以便有针对性的学习,然后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最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2.熟读讨论

按阅读说明文要注意的5个方面,逐一对照加强领会,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过程是教会学生精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作深层次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对文章作圈点批注。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既要教会学生学会全面阅读,又要让学生学会重点阅读;既有面,又有点;既有整体的理解,又有重点语段的深入研究;既避免逐段肢解文章而浪费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说明文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1.引言

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写作目的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传播知识,介绍事物、说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主要内容。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是该文体的三个显著特点。说明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等都是说明文中的经典作品。说明文在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教学说明文要给予学生怎样的收获?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2.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说明文没有小说荡气回肠的情节,没有散文清丽隽永的语言,没有议论文缜密严谨的论证思路,没有诗歌含蓄优美的意境……但它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阅读说明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词句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要点概括能力、内容探究能力、评析鉴赏能力、体验感悟能力等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其他文体课文所不具备的功能。初中阶段说明性文本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下:①通过比较,区分说明性文本的文体特征;②阐述说明对象及特征,知道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③准确区分说明性文本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④迅速捕捉说明性文本的要点信息;⑤用说明性语言准确、形象地说明某个事物;⑥体会说明性文本所蕴含的基本情感趋向。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两个把握”,一是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引导学生注意说明的详略。

3.优化说明文教学策略,提高说明文教学实效

3.1运用“三环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所说的“三环节”是指“自由朗读、宏观把握——研读课文、讨论分享——回顾全文,指导归纳”。譬如,执教叶圣陶的经典名篇《苏州园林》,在“自由朗读、宏观把握”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笔者主要通过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与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①作者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在“研读课文、讨论分离”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按阅读说明文要注意的五个方面,逐一对照,加强领会,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与感知。这一过程要指导学生“精读”,抓住课文重点段落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要求边阅读边作批注、圈点,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思想观点。这一环节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既要兼顾全面,又要锁定重点,有面有点;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又有对重点段落的深入探究;既要防止教师陷入逐段肢解课文的泥潭,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在“回顾全文、指导归纳”环节,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及写作特点、说明方法进行归纳,这一步是对第二环节阅读实践活动的升华,目的是培养学生回顾、整理、归纳、概括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总结出说明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3.2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说明文大多富有趣味性。教师要抓住文本的这个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说明文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或画图,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中国石拱桥》,笔者就安排学生用硬纸、塑料泡沫等材料制作赵州桥的模型;教学《故宫博物院》,笔者则安排学生根据课文的相关说明制作一张图表,并用不同颜色标明重点介绍的建筑,使学生掌握故宫建筑群的全貌。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促使学生兴味盎然地阅读课文,并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此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常常根据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图文对照,将阅读课文与欣赏图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引导学生从说明文中汲取写作方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譬如,教学以时间为写作顺序的说明文,要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句子。通过阅读体会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特征,使文章眉目清楚、次序井然;教学以“空间顺序”为写作顺序的说明文,抓住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如教学《核舟记》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出“船体——船头——船尾——船背”这一空间顺序,并体会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

其次,要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具体句子,了解并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等,都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就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云的“形态特点”、“所在位置”、“厚度情况”、“光彩现象”及其与阴晴雨雪的关系分成两类,又将云的形态特点及其变化分为两类进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反复品读相关句子或语段,让学生明白通过这样的分类说明,把错综复杂的现象描写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让读者看了一目了然,获得对事物的全面了解。

最后,要引导学生欣赏说明文中精彩的修辞手法。为了生动形象地介绍事物,增强文章的欣赏品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说明文常常采用各种修辞手法。譬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就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这些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品味,体会其好处,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4.结语

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教师要更新说明文教学的理念,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说明文教学充满趣味性、探究性与实效性,让学生通过说明文的阅读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篇3

下面我就初中二年级语文《桥之美》一文的教学,谈谈这个方面的问题。初二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文的方法。老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多次训练,应该掌握得不错,但学生如何去运用知识,去思考一些不典型的说明文呢?

我们首先要复习典范的说明文,巩固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比如区分事物说明文有《中国石拱桥》和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其次掌握说明文的特点顺序和方法。最后引导以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阅读。思考时注意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深入地判断分析。

我在上《桥之美》这篇文章时,就遇到了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和争论。有些争论的问题,甚至在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圆满的解答。其他任课老师们教学中也遇到同样问题,大家讨论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争论焦点归纳以下两点: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2.该文是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

有很多学生认为文章说明的对象是“桥”。因为文章中列举了不同地方、不同形式的桥。有的学生认为是“桥之美”,文章虽然写了不少桥,但是没有写到桥的特点,写各个地方的桥是为了说明“桥之美”。但是这里又产生一个问题,如果说特点是“桥之美’,那么它应该属于事理说明文,而文章中没有说明桥美的原因,以及怎样美的内容。于是老师、学生都茫然了。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对《桥之美》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温习说明文分类知识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认真思考,从文中寻找依据,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是“事理说明文”,它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顺序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的对象的特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查找教学参考书《初二语文全解》,看看别人是如何判断的。

学生通过自己寻找依据,还是不能统一看法,并且各持己见。有的同学找来资料,证明是事理说明文;有的同学用别的参考书阐释是事物说明文。而《语文教师参考用书》认为是文艺性生动的说明文。

面对此情况,我跟学生一起采用梳理文章段落的办法,帮助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

《桥之美》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段引出主体桥;第二段介绍美术工作者眼中的桥之美;第三段比较石拱桥的结构美和桥之美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第四段举例乌镇、江南乡间、颐和园和广西等不同环境的桥,说明产生多种多样形式作用的不同的桥之美;第五段举《清明上河图》艺术作品,如何处理好桥的形式美和画卷里的环境,以及画家们处理好表现不同桥之美的形式,而桥在小河、高山峡谷环境中的相互作用;第六段举例并比较,南京大桥钱塘江大桥直线桥和在成昆路上的直线桥与不同环境构成的不同形式的美――第七段总结桥之美指: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通过梳理段意,归纳段意,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路。文章为了说明“桥之美”,归纳了桥之美的特点:桥之美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了说明此特点,采用了举例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的思路是:生活中桥之美是因为它在不同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到艺术领域里,摄影者和画家表现的桥之美的不同形式,也必须与桥所在的环境结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自然得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而不是桥。文章归属事物说明的类型;因为本文重在说明“桥之美”的特点。并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篇4

关键词:中考;说明文;考点;结合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读者以知识。在表达方式上主要以说明为主,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性。

一、说明对象的特征

中考说明文要考查的不是说明文的概念,一般亦不会考查说明文的表达方式,对于说明对象考查也比较少。因为说明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一般就是说明为主,除非在说明文中它的某段表达方式很特别。对说明对象考查也很少,因为一般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题目,或者在文章的开头语段中,但是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考查就比较多。例如,在2014年湖北咸宁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板块《细菌发电前进广阔》一文中就有这样的考题:“细菌发电具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其中两点优势。效率高、无污染、成本低。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细菌发电的显著特征,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搜集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针对这一考点,在说明文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学生在浏览全文后,从文章第一自然段就找出了纪念碑特征的词语,巍峨、雄伟、庄严。《凡尔赛宫》《松鼠》也是这一类;与此同时,再让学生对我们学习的《巍巍中山陵》这篇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筛选,学生会发现文章的标题巍巍作为中山陵的定语,起到修饰中山陵的作用,那么中山陵的特点就和巍巍有关,《国宝――大熊猫》也是这一类。此刻,正是为学生指导说明文考点的绝佳时期,让学生思考,一般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下手?因为学生有了老师的指引,大多数学生能够归纳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就是在文章的题目或是在文章的开头语段中。但这是一般的情况,老师这时再由浅入深,结合有些比较难找的说明对象特征的文章,这就需要学生从文中筛选,务必使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展现的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说明清楚,或是把事理阐明清楚。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制图表等,这类考题找说明方法比较简单,但是一般在中考中不仅仅要求学生只要写出说明方法,更要能够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归类,和学生一起找出内在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说明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归纳出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例如,我在教学《凡尔赛宫》时,老师找出一些句子,让学生说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200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说明了凡尔赛宫在今天的主要地位和价值,使说明更具说服力;“他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凡尔赛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的特征;再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强调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使说明更具说服力。通过这样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比较容易发现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规律,运用怎样的格式。这样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准确率。

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简明、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和生动性,生动活泼的语言一般出现在文艺性说明文中,例如,《松鼠》《松鼠金龟子》《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这类文章既讲科学,也讲文学性。在中考中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也是一个重要考点。如,2015宿迁中考语文试题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定”能否换成“也许”?请说明理由。答题要点:不能替换,“一定”表示肯定,“也许”表示不确定,文中是一个肯定判断,去掉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题型的训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体现出来。例如,《松鼠》这篇文章中,出现了许多表程度的、表范围的、表修饰的、表限制的词语,我们老师要结合具体语段为学生作训练,只有平时的训练积累,才能够在中考答题中出类拔萃。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27-01

经过多年实践,我探索了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点线面”教学模式,现整理出来供大家斧正。

一、基本结构

二、操作策略

1.“点”就是在阅读中抓住说明文中的要点

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

②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课文里找读相关的信息。

③方法指导。

破题法:引导学生读说明文的题目。有些说明文,题目往往就是或已包含说明的对象。学生用此法总是能很快地找到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学生一读题目就知道它们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信息筛选法:事物说明文里找能概括这个事物特点的相关语句,通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如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学生读过课文后,很快在文章开头的第一到三段里找到有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还历史悠久。

2.“线”就是阅读说明文时理清说明的顺序及理解文章结构特点

①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在文中勾画一些能表说明顺序的词语。比如空间顺序,在文中表现为相应的表示方位的词:上下或左右或东西南北等。时间顺序更明显的是就是一些时间的词。

②再根据勾画的词语来判断说明的顺序。如《故宫博物院》时,学生根据勾画的方位词,判断出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根据勾画出的词:首先、其次,第三等,判断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③根据说明对象的性质来判断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是由事物的性质确定的。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按时间顺序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④根据理出的说明顺序及文章的内容,明确说明文的结构。初中阶段时的说明文结构常用的有两种:总分式和递进式。而总分式又是说明文中采用比较多的类型。课文的一般结构形式为:先对说明的对象作总的概括介绍,然后导入具体说明,结尾有的自然结束,有的再次归结特征。

3.“面”就是阅读说明文时全面品味文章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列数字,一目了然,易于明白;作比较:通过比较以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打比方:形象生动,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举例了: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下定义:简明扼要,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哕嗦不含糊,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清楚楚。所谓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③说明文的写作特色。有的说明文注重科学性,语言平实;有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并进,显得生动。尤其是趣味性说明文作者采用的方法多种,如详细的描写,如修辞于法的运用,如诗句的引用,如大词小用等等,这些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才能体会其中的魅力。

三、主要特征

1.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贵有法。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尤其是说明文、议论文这类文体特征典型的文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能自主有效的阅读了。因此,在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中,我们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如对文章中重要的信息提炼与筛选、破题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