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老年人生活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年人的生活范围基本上在家庭、社区、医疗或疗养机构内进行,在评定其生活活动能力时要全面、准确和细致。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是指老年人自理衣、食、住、行和在社区中生活所必需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动。分为基本日常生活活动(basic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B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两种基本活动。
1.1 BADL评定量表 应用较广泛的评定量表有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定(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①Barthel指数是Mahoney和Barthel于1955年开始使用,1965年首次发表并正式命名。评定内容共10项,每项根据是否需要帮助或帮助程度分为0分、5分、10分、15分四个等级,共计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独立能力越好;可分为良、中、差3个级别。 大于 60分者为良,该组老年人有轻度功能障碍,但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生活,需要部分帮助; 60~41分者为中,该组老年人有中等程度功能障碍,需要大量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小于或等于40分者为差,该组老年人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要他人服侍。Barthel指数是临床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评定方法,其可信度和有效性在临床上已得到证实;②FIM是1987年由美国纽约州功能评估中心提出,并列入美国医学康复统一资料系统之中。该方法不仅评定了躯体功能,而且还评定了语言、认知和社会功能,已经在我国等世界多个国家应用。评定内容共18项,其中躯体功能13项、语言功能2项、社会功能1项和认知功能2项。采取7分制评分,FIM评分最低为18分,最高为126分,共分8个级别。 126分为完全独立;108~125分为基本独立;90~107分为有条件的独立; 72~89分为轻度依赖; 54~71分为中度依赖; 36~53分为重度依赖;19~35分为极重度依赖; 18分为完全依赖。前两级可列为独立,最后3级可列为完全依赖,中间3级可列为有条件的依赖。
1.2 IADL评定量表 常用的IADL评定量表有快速残疾评定量表( a rapid disability rating scale,RDRS) 、功能活动问卷( 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FAQ)和我国IADL量表等[2]。①RDRS是Linn 于1967 年提出,可用于住院和社区中的老年患者。其评定内容包括日常生活需要帮助的程度、残疾的程度、特殊问题的严重程度3个方面,共18个评定项目,按其程度分0~3分4个级别打分,最高分54分,分数越高表示残疾越重,完全正常为0分;②FAQ是Pfefer于1982年提出,1984年进行了修订,可用于社区老年人和轻症老年性痴呆患者。共10项内容,各项内容按其能力分0~3分,分数越高障碍越重,正常标准为低于5分,大于或等于5分为异常;③我国IADL量表是陶寿熙等于1992年制定的供脑卒中患者使用的ADL量表,共20项考核内容。按1~4分评分,小于或等于20分为基本正常,21~59分为轻度障碍,60~79分为重度障碍,80分为能力丧失。单纯评定BADL 宜首先选用Barthel指数,除了解BADL情况外,还需要了解认知功能时,可选用FIM。若单纯了解IADL,应首选FAQ。需要了解BADL及IADL时,可采用我国IADL量表。
2 老年病康复治疗与护理
2.1 老年病患者康复治疗 目前适合于老年病康复的医疗机构有康复中心、综合医院和社区康复。急性期老年病患者可选择在综合医院中的进行早期康复,亚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患者可在专业化康复机构中进行综合性康复,恢复中后期患者在社区康复[3]。有些恢复的中后期老年病患者需要进入护理之家、日间医院或长期照顾单位,则在相应的康复医疗单位进行康复治疗。
2.2 老年病康复护理 老年病患者康复治疗应早期进行,老年病康复要与急诊抢救同步开始,并贯彻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因此,在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调动老年人的治疗欲望和积极性,向老年人宣传健康、疾病以及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向患者和家属宣传康复医疗的目的和意义,把老年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治病、防病上来,主动配合和接受康复治疗;②配合康复治疗,选择合理的康复计划。制定康复目标和治疗计划时要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和功能状态进行,治疗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从床上活动逐渐过度到离床活动[4];③进行规范康复训练,对病情较稳定者可让其进入康复俱乐部,根据病症和体力等安排训练科目。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有关的康复知识,指导、培训家属按规定辅助患者训练,康复治疗时间为1~2次/d。运动强度弱些,每次30~45 min,训练时注意劳逸结合,以心率不超过110~120 min为宜[5,6];④每隔1个月应进行1次康复评定,总结康复治疗全过程,为进一步训练提出指导性意见;⑤老年病患者要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调节饮食,摄入全面营养、科学搭配的谷物果蔬蛋奶,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控制油脂的摄入。同时要注意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尽量减少和避免感冒;⑥加强对老年人心理的调整,老年人由于社会、家庭、疾病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可发生情绪、性格、意志、认知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影响疾病的康复,应及时注意老年病患者的心理变化,宣传健康人生的道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曲镭.老年病的康复.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0,3(1):4 - 6.
[2]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48 - 352.
[3] 于普林.老年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1 - 277.
[4] 曲镭.老年病的康复.实用老年医学,2006,20(2):89 - 91.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本文由收集整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 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②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
关键词:老年人 生活质量 社区护理 干预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47―02
200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2.59%,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5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叫。按照WTO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其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同总人口一样位居世界第一,并逐年上升,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健康系数成正比,这样我们就需要一个既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又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从而达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社区医疗护理服务的干预与指导。社区医疗服务现已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初级医疗服务的基础,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突破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滞后,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较为缺乏,社区护理服务范围和内容较为局限,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远不能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及服务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从几个方面对社区护理服务干预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指导。
1 影响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的因素
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是受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与平均收入,家庭状况和亲戚朋友信赖的程度紧密相关,以及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和受心理和社会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能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相互影响,以致有些老年人宁可遵循自己老套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接受或改变其健康行为,这是造成老年人一成不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根源。
1.1自身因素。
1.1.1认知老化及功能下降:伴随认知功能的减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随之下降,因此,认知功能对老年人是否能够独立生活,及其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评估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也显得非常重要。
1.1.2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许多影响健康水平的因素都通过行为来改变,尤为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如高脂饮食、高盐饮食、缺乏锻炼等等,都与肥胖、心血管系统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不良生活方式具有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以及广泛存在的特点;有资料显示,只要有效控制不良生活方式: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2/3的慢性残疾,因此改变不良行为是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1.1.3情绪和情感变化:直接反映老年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自身健康的重要标志。当老年人离退休或经历了婚姻不幸(如离婚),负性生活事件(丧偶、子女重病等),都可引发老年人焦虑、抑郁、孤独和离退休综合症、空巢综合症等。
1.1.4人格改变:老年人的性格变化因人而异,可由生理因素、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认知和人生阅历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逐渐外向转变为内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保守、猜疑、心胸狭隘、爱发牢骚等等。
1.2疾患的影响:老年人容易罹患各种慢性疾病,据吕探云等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慢性病患病率为77.4%,如老年人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神经性耳聋、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前列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等等,对老年人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随着增龄发病率明显增高,如孙敏等发现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3.3%,其中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者占51.3%,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部疾病、癌症、糖尿病肾病等,这些疾患明显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1.3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面临着离退休、收入减少、社会地位的改变、子女离家、配偶和朋友死亡等诸多方面的重大生活改变,从照顾子女的紧张而规律的生活转向只有老年夫妇的休闲生活,或以被动的形式依赖子女和医护人员的照顾,自我照顾意识淡化,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最终影响健康老龄化。
2 社区的护理干预与指导
2.1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1.1将社区居民一般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获得:年龄、性别构成、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一般生活习惯等,而健康问题与危险因素则可以通过健康体检和相关因素调查来获得,然后进行评估。
2.1.2确定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及主要内容:依据对社区居民健康威胁的严重程度,依次选择致残致死率高、发病率高、相关因素影响面大、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病例: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以改变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增加适度运动,达到控制体重、减少肥胖为目的的健康教育。
2.1.3 围绕健康问题展开咨询:护士通过问候、询问、讲解基本知识及方法、帮助咨询对象做出合理的选择、解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接受反馈,护士在健康咨询中还要遵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宽松的沟通氛围、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帮助老年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同时还应注意保密。
2.2针对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与指导。
2.2.1疾病护理需求:据林婷等在福州调查发现;35.37%的老年人需要护士上门服务,23.52%的老年人需要家庭病床,21.7%的老年人需要康复。为了避免老年人因患慢性病长期住院治疗,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以及卫生资源的浪费,社区护理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专科护理,并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从而降低残障的发生,这样既能满足老年患者疾病护理的需求,同时还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2.2社区预防的需求:预防疾病的发生,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引以为重,邵梅等对河南平顶山市老年人社区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中显示73.7%的老年人有了解慢性疾病防治有关知识的愿望。杨娜等的调查中85.9%的老年人存在传染病预防宣传教育需求。更能说明老年人对疾病预防重视的程度是,在全国各省市的多项调查中,50%以上的老年人都存在体格检查的需求。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从老年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根据个体、家庭和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三级预防服务。
2.2.3社区保健和康复的需求:在唐开源等对上海的调查中发现72.0%的老年人对自身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缺乏,而且大部分老年人对于饮食等老年保健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徐卓玉等对老年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分析结果显示,58%的老年人对社区卫生的概念缺乏了解,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是一般医疗门诊,忽略了其健康教育、保健康复功能。为此,指导老年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技能,促使老年人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膳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能力,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而社区康复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老年病人在社区或家庭通过设立家庭病房或社区康复点,采用医学和人文科学等措施,尽量使病人的疾病好转或痊愈,生理功能得以恢复,心里障碍得到解除,更好的获得生活能力。
关键词:家庭访视护理;老年慢性病;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29-02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经济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中,这种经济体制的变化也使得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趋明显,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养老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老年人慢性病的滋生促使人们对老年人护理人才及护理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家庭访视护理对于老年慢性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旨在减轻老年人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一、家庭访视护理的含义
家庭访视护理简称家访,主要是为了促进和维护个人以及家庭的健康,在服务对象家中进行有目的的交往活动,家庭访视护理是开展社区护理的重要工具,家庭访视护理可以通过访视的方法,了解居民的健康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并展开有针对性的家庭护理?健康教育?保健指导等服务,由此可见,家庭访视护理有利于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保障老年人健康,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家庭访视护理能够有效的建立起老年人支持系统,并鼓励每个家庭充分利用各种健康资源,与此同时,家庭访视护理会为老年慢性病病人提供各种需要的保健和护理服务,从而降低老年人患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护理过程中,相关人员还会提供一定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健康知识,以此促进家庭成员的正常生长发育,家庭以及家人对于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家庭访视护理的有效开展可以充分发挥家庭功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进而保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二、家庭访视护理现状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我国老龄化进程却在不断加快?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3.26%,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为1.1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8.87%,相比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别上升2.93与1.9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与此同时,由于年龄的原因,老年人群体属于慢性疾病高发人群,在当前独生子女时代背景下,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老人无人照顾,很多研究显示,未来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很多老年人的子女或外地打工?或因各种原因而死亡?或者远嫁他乡,种种原因致使很多老人成为空巢老人?社区照顾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家庭访视护理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老年人具有相应的年龄特点,更加需要关爱与照顾,而倘若子女不在身边,则必然会使老年人生活单调寂寞,少了精神慰藉,就极其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因此关爱城市老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责任使命,开展积极并深入的研究在当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对老人的护理水平?
但是,关于老年服务与管理,目前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现在实践与理论都不充分,院校中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专业项目,但是在社区以及养老院中还没有有效的实践,目前对于实践领域的老年服务与管理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基本上是对于养老问题方式方法的探讨,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老年服务与家庭访视护理的新视角出发,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同时促进我国社区养老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我国在上世纪末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与此同时,老年人中患有老年慢性疾病的占到了65%,而且心血管?肿瘤等老年慢性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成逐年上升趋势,所以,针对此种状况对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和救治已经迫在眉睫,同时,由于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等特殊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他们不管是身体健康还是患有慢性疾病,对护理的依赖和需求都明显增强,所以,家庭访视护理对于老年人首先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其次,由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上更加脆弱,对于护理需求会更加强烈,与此同时,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按时服药?控制饮食?体检,所以,家庭访视护理可以取代一部分的住院治疗,从而满足患慢性病老人对家庭的依赖,病人在自己家中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同时体会到家庭支持,细心的照顾和情感的呵护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得到家庭支持的老人情绪会相对稳定,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高,家庭方式护理可以使病人在家中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家庭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同时增加家人互相陪伴和照顾的时间,同时,家庭访视护理有利于老年人建立起一个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总而言之,家庭访视护理可以积极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帮助老年人解决疾病带来的不安情绪,同时有利于慢性病的控制?预防复发?缓解症状,家庭访视护理使老年慢性病病人躯体?心理?社会功能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不仅可以起到预防和救治疾病的作用,同时还能帮助老年人缓解心理上的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助于全面提高社区人群的整体生活质量相一致?家庭访视护理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对老年服务需求进行探讨?现阶段,我国在老年服务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养老服务供给以及老年养老需求管理的研究上,其中对于老年养老需求的研究是重点?传统的老年需求认识是基于经济赡养的层面,注重经济的补贴给予,并不重视服务管理,而目前老年养老需求为“养?医?乐”等方面,需要生活的照料?经济的赡养?医疗以及娱乐方面的需求?家庭访视护理正是基于这一需求,强化对老年人的照顾和关注,以此促进老年人晚年的幸福生活?
结语: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的老龄化发展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慢性疾病也逐渐增多,基于此,要不断完善家庭访视护理在社区护理的功能,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支持和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1-24.
方法:将我所在社区管理辖区内的八个小区的老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在病人骨折及疼痛现象和用药及锻炼等方面进行干预。
结果:干预组病人疼痛现象、用药及锻炼有较大改善(P0.05)。
结论:护理干预在减少疼痛和骨折方面效果显著。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护理干预社区中老年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3-01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发生在全身骨骼的综合征。特点是骨成分减少及组织破坏引起强度及韧性下降,最严重可导致骨折。在骨质疏松症病人中有相当数量的人群被骨折折磨。而髋部骨折和椎体骨折对老人身心都有较大打击。对社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护理干预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对象为2006年11月——2009年10月我所在社区管理辖区内的八个小区的老人,随机选四所为干预组四所为对照组。合格指标:活动不受限且智力正常。不合格指标:行动不便或智力差。对照组205人,干预组200人。
2护理干预
2.1心理干预。由于病人全身关节痛导致行动和生活质量低下,易产生暴躁和绝望之感。应按照病人心理情况进行护理,再按照病人的文化水平,有目的的进行心理干预。鼓励老人子女多配合。使病人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对提高机体抵抗力和病情康复有益。
2.2饮食干预。合理饮食,多吃坚果和蔬果,减少盐酒的摄入。禁止吸烟,减少对心肺的伤害。此外,因酸性食物可腐蚀骨骼,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因素。
2.3运动干预。指导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有效防止骨质疏松症发生。如散步、快走和慢跑等,以加强骨骼强度和韧性,防止发生骨折。运动量要逐步增加,以不觉劳累为宜。
2.4补钙干预。骨质疏松症是机体骨成分减少、组织破坏引起的。所以,首要环节是补钙。每天要摄入600mg钙,还应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蛋奶和动物肝脏中维生素D含量较多;阳光可活化体内非活性状态维生素D,鼓励病人到室外多晒太阳;指导病人多吃新鲜蔬菜,食物中维生素K对骨钙代谢有调节作用。
2.5药物干预。较重病人应配合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2.5.1阿仑膦酸钠,可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减慢骨成分的丢失,因其可刺激局部消化道黏膜,有消化道炎症的病人应慎用。
2.5.2密钙息,应与钙剂联合应用。
2.5.3雌激素,适于老年绝经病人。可降低尿钙流失,调节钙平衡;雄激素,促进蛋白潴留,提高骨基质成分。但应预防子宫内膜癌和癌。
2.6消除病因的干预。骨质疏松症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包括营养、内分泌和代谢等因素。据骨质疏松症患者致病因素进行治疗指导,病因一经控制,骨质疏松症既可逐渐恢复,内分泌和代谢因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尤甚。
3结果
共得有效结果对照组198例,干预组190例。骨折人数对比:3年来发生骨折人数,干预组比对照组少7人,但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好转人数对比:干预组有180人好转,比对照组多出40人。服药依从性:规律服药干预组120人,明显比对照组多。参加锻炼人数:干预组150人,比对照组60人显著多。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社区老年人群由于年龄偏大,伴随更多慢性疾病。再加上老年人很少暴露在阳光下,所以他们比普通人群更易患骨质疏松症。有较多研究报告关于社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干预,本实验以我所在社区管理辖区内的八个小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群体中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护理干预可在病人心理饮食及运动等方面进行指导。为了让老年人群充分掌握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发展和危害,并且从自身开始主动进行防治,还有必要的宣传措施。食物中的钙元素有利于维持骨量峰值在稳定水平,同时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也是相当重要的。日常饮食中应该以米面和杂粮为主食,做到饮食花样多变,粗粮细粮搭配食用。平时钙、磷元素和维生素D含量丰富的食物应该多吃,如大豆和牛奶及其制品类、鱼虾等海产品类、鸡蛋坚果类,还要多喝骨头汤搭配绿叶蔬菜,多吃水果等。坚持喝牛奶每天500mL。进行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对各年龄段人群身体机能都有较大提高,从事体育活动对于骨骼发育的正面影响已经在临床研究中得以证实。大量证据显示,即便是已经90岁高龄的老年人经过体育锻炼肌肉力量也会显著增加。在预防及治疗方面应用的药物目前有很多,应该根据具体病人状况合理用药,以真正达到治疗的目的。
结果显示,随着健康教育在社区老人中逐渐普及,老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意识显著提高。人群疼痛程度有较明显减轻,但干预组疼痛率也不低,在改善病人疼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是骨折,大概由于时间过短或干预效果尚未显现等原因,对比骨折人数经差异不明显,要想搞清楚干预对骨折预防的疗效,必须经更详尽的研究证明。
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骨折很有可能是加强锻炼导致的,会掩盖干预的好处。失访率较高,大概是骨折导致病人死亡,会降低干预的疗效。还有可能是因为干预人员与病人接触较多,病人从感情方面考虑会盲目填写好的结果,引起干预组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
5结论
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骨折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防治手段。干预人员应认真对待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积极给病人提供服务,认真讲解骨质疏松症疾病的危害及如何防治,向患者及家属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病人自我防护意识,降低老年病人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发生,维护老年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施帼芳,陈小勇.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干预[J].医药与保健,2009,07
[2]陈慧烨.老年科病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