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范文

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

篇1

文/王志明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及性格等心理品质做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弥补心理缺陷、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训练方法。

优柔寡断的心理缺陷

如果你觉得自己常犯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毛病,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徘徊都将延误良机,遭到失败。多练可培养你果断的性格特征。

缺乏信心的心理缺陷

如果你做事老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事先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坚持锻炼,自信心即会逐步加强。

急躁易怒的心理缺陷

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容易急躁,感情容易冲动,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需要耐心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你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善。

孤独怪僻的心理缺陷

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应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会帮助你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并热爱集体。

腼腆胆怯的心理缺陷

如果你感到胆子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那就应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项目活动。这些活动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你的胆子自然会大起来,处事也渐趋老练。

常做手指、足跟、足尖操会健脑

文/黄学有

思维敏捷、耳聪目明,手足轻快是老年人大脑健康的标志。常练手指操和足跟尖操是老年人健脑简单易行的锻炼方式,长期坚持,可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

手指操:先用右手拇指依次按右手其余4个手指的指头,分别为按食指2次、中指1次、无名指3次、小指4次;然后反过来分别按无名指3次、中指1次、食指2次。

即采用2、1、3、4、3、1、2的顺序,总共按16次。接着换左手操作。其原理是,反复进行这种数指头的细致运动,使大脑潜力得到充分开发,防止大脑老化。

足跟足尖操:双脚不穿鞋袜,自然分立,与肩同宽,双手手掌放在背后腰部,全身放松,轻松屈膝,左足前进一步,先让足跟着地,足尖翘起,接着足底轻轻着地,再慢慢提起足跟,重心放在足尖上。再换右足,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每天早晚各练15分钟至20分钟。其原理为,足底有“第二心脏”之称,经常加以刺激,就会改善体内器官,尤其是心脏的功能。经常在室内慢慢地走足跟尖步,既可以防治更年期综合征,还对预防动脉硬化和老年性痴呆有一定的功效。

老年人的17种最佳运动方法(九)――旱地划船操

文/大隐

旱地划船,顾名思义就是在平地上模拟划船的动作。在划船运动中,双臂拉桨动作锻炼了人的颈背腰肌群,不仅锻炼价值高,对缓解背部不适症状也有很大的益处。

篇2

关键词:I期乳腺癌 II期乳腺癌 临床特点 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83-01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增高趋势,乳腺癌的发生与环境、遗传、内分泌等原因有关,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乳腺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严重危害我国女性身心健康,但目前也出现了保乳手术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较好。乳腺癌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分期、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一般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预后较差。早期发现并确定分期对治疗往往具有指导意义,但早期乳腺癌往往因缺乏典型特征、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分期不确切[2]。为探讨分析I、II期乳腺癌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现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确诊为I、II期乳腺癌的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年龄28~45岁,中位年龄为37.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乳腺癌的诊断标准,按照TNM临床分期均为Ⅰ期、Ⅱ期患者,其中Ⅰ期18例(45.0%),Ⅱ期为22例(55.0%)。癌灶部位:左乳19例(47.5%),右乳21例(52.5%)。临床查体均示阳性,病灶位于外上19例,内上10例,内下4例,乳晕病变2例,乳晕下方5例;肿块直径为6~11.7 mm不等,平均直径7.82 mm。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1.2 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行超声检查及乳腺癌钼靶X线摄片检查,我们发现,该组4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有19例钼靶X线直接征象为结节肿块影,约为47.5%。其他患者不典型,可见单纯钙化或结节肿块伴钙化,部分患者结构紊乱、皮肤增厚。间接征象有牛角征、漏斗征、皮肤增厚、血运增加、凹陷等[3]。

超声检查示低回声、实质占位性病变,偶见边界不清的回声异常减低区,肿物周边呈毛刺样。有3例患者在扩张的乳管内可见强回声肿物;该组40例患者中有6例超声未见异常,经手术病理证实。

手术分两种术式进行,改良根治术是在传统根治术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胸大肌或同时保留胸小肌,对腋窝淋巴结的扩清相同。保乳术是在肿瘤切除与腋窝解剖分别做切口,根据肿瘤位置行弧形切口、放射状切口或平行腋褶线的斜切口,并切除肿瘤周围2cm正常乳腺组织。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定期放、化疗。定期复查及随访病情。

1.3 观察指标

记录40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癌症分型,并做统计分型。

1.4 疗效评价

自制生存质量评价量表,主要包含躯体化、心理状况、社会适应、精神心理状况等因子,每项满分100分,统计评分平均值。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以P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很多患者发现时即为中晚期,预后不佳,早期发现并诊断分期,可显著改善乳腺癌预后。由于早期患者症状缺乏特异性,故如何利用临床检查确定早期乳腺癌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般认为,d

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根据影像学特点可早期诊断乳腺癌。钼靶X线对浸润性导管癌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诊断较准确,以恶性钙化和结构紊乱为特征。超声检查可分析浸润性导管癌的诸多异常表现,导管内异常强回声[6]。

该组40例患者有22例(55.0%)行保乳术治疗,18例(45.0%)患者行改良根治术治疗,术后随访表明,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通过对生活质量的调查显示,保乳术患者术后社会适应更强,心理状态更好,评分显著高于改良根治术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示早期乳腺癌患者也有可能有远处转移,该组2例患者即为远处淋巴结转移而治疗失败。

综上所述,I、II期乳腺癌肿块较小,症状不明显,临床上需结合超声、钼靶X线、查体等综合检查措施早期确定临床分期,以便采取进一步治疗,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李永标.Ⅰ、Ⅱ期乳腺癌的病理分析及外科治疗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33):10-12.

[2] 邓光林,谢明秀.乳腺癌Ⅰ期、Ⅱ期患者保乳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3(1):85-86.

[3] 姜兆明.保乳手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135

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2):

38-39.

[4] 李秀琳.浅谈乳腺癌的心理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1(12):65.

篇3

【关键词】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发病机制;治疗

作者单位:475000开封,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又称复发性口腔溃疡(ROU)、复发性阿弗他口炎(RAS)、复发性口疮。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仅次于龋齿、牙周病列第三位。口腔溃疡是指口腔内黏膜表皮细胞因种种原因而发生上皮破坏脱落,由于黏膜组织层含有血管神经,所以破溃后出现疼痛甚至出血、饮食不佳等症状[1]。该病发病率高,一般报道其患病率接近20%,发病年龄广泛,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大约为2∶3[2],本次主要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1临床分类

目前主要使用的是Lehner提出的三种类型,即轻型口腔溃疡(MiRAU)、重型口腔溃疡(MaRAU)、疱疹样溃疡(Hu)。

2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复杂,常见的有: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缺乏、精神心理因素等。

3治疗方法

31一般资料150例各类复发性阿弗他溃疡,随机分为两组,综合治疗组75例,男30例,女45例,其中轻型溃疡25例,疱疹样溃疡40例,重型溃疡10例。对照组75例,男28例,女47例,其中轻型溃疡22例,疱疹样溃疡42例,重型溃疡11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32治疗方法

321对照组嘱患者保持口腔卫生,口服维生素B2片,10 mg/次,3次/d;局部使用西瓜霜喷剂喷于患处每天3~5次;餐后康复新液含漱。

322综合治疗组除以上治疗外,增加免疫调节剂和增强剂,常用药物有:①左旋咪唑,用于需增强细胞免疫作用者,成人50 mg/次,3次/d,连服2 d,停药5 d,2~3各月为一个疗程。②丙种球蛋白,适用于体液免疫功能减退者,在溃疡急性期时肌内注射3 ml,不宜长期使用。③转移因子,适用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或者缺陷者,可将免疫功能转移给无免疫的机体,以恢复其免疫功能。

33结果

4结论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病因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且存在个体差异,尚无特效的药物。预防发作,要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心里调适也很重要,培养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3]。治疗方法较多,但是疗效尚不理想,治疗复发率较高。治疗本病,不要仅仅限于局部的对症处理,还要兼顾自身免疫方面的疾病,免疫调节剂和增强剂,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迅速缓解疼痛,刺激溃疡愈合,明显缩短病程,防止和减少复发。对于缺锌的患者,适当给予锌制剂,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的作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的方法,对于口腔溃疡的治疗有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庆林Mysteclin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对照研究.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0,7(4):15.

篇4

【关键词】乳腺癌;综合治疗;现状

乳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是发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约占各种恶性肿瘤疾病的10%-12%。每年全世界大约有160万人被诊断了为乳腺癌,并且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该疾病[1]。相关研究显示,世界乳腺癌发病率正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患者人群也开始年轻化。乳腺癌严重威胁着全球女性的身心健康,加强对乳腺癌治疗技术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对当前的乳腺癌综合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手术治疗法是较为常规的治疗方法,其也是乳腺癌综合治疗法中的重要部分。目前通用的临床综合治疗法一般都是以手术治疗法为主,再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共同进行。乳腺癌手术治疗法经历了经典根治术到扩大根治术,再到微创手术和保乳手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手术治疗法正慢慢向生物学方向发展。尽管手术治疗法的方式较多,在实际治疗时,主治医生还是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以治愈为根本目标,在这些基础上合理的选用手术方法,并且还有保证尽早的进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较为通用的手术方法有:

1.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乳腺癌肿瘤具有向全身其他区域转移的特性,所以,人们认为乳腺癌从发病之时就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甚至部分患者在早期时,肿瘤就开始了隐匿性转移,局部的切除手术难以面对该特性[2]。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我国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术治疗方法,该种手术方式的损伤相对较小,可以较大程度保留患者的患部功能和胸部外型,患者可以较快的恢复。在该手术早期,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其他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极大的辅助手术治疗,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临床上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分为Ⅰ式和Ⅱ式,其中Ⅰ式一般适用于肿瘤距

期乳腺癌的患者。

1.2 保乳手术

随着传统医学模式的局限性的凸显,人们越来越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在乳腺癌的治疗技术上体现为手术越来越强调保证患部的功能和的外形美。上个世纪末期,国际癌症协会正式确定了保留治疗法(BCT)可以适用于Ⅰ、Ⅱ期乳腺癌治疗中。在这之后保乳手术成为了主要的早起乳腺癌治疗方法,并逐步取代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现代临床医学研究显示,保乳手术与术后放疗相互配合可以取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相似的治疗效果,并且患者的无瘤率和生存率也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相当,同时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程度显著提高。

在实际保乳术操作时,需细致分析患者情况,就一般而言,保乳手术适用于:(1)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其瘤直径3cm,瘤占总体积较小;(3)与皮肤和胸大肌无连接;(4)切除肿瘤后,不影响患者外形;(5)患者心理状况良好,并且确认接受保乳手术治疗;(6)患者癌细胞病灶无多发性和转移性的可能;(7)乳腺切除标本通过相关检测,其切缘为阴性;(8)手术时可以将局部散状分布的微小钙化病灶一起切除。保乳手术在我国应用较为谨慎,但是在西方国家中,应用极为广泛,广为西方女性患者接受。

1.3 乳腺癌微创手术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保乳手术都会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外型的变化,影响人体美观。在这情况下,微创手术应运而生,该种手术的临床疗效极高,可以根治,并且其对患者的功能和外型损伤较少,广为人们接受。由于该种手术需求的专业技术较高,并且要求较为精密的仪器设备,无法在中小型医院推广。目前,常用的乳腺癌微创手术主要有以下步骤:乳腔镜下手术、麦默通( MMT) 微旋切系统以及消融治疗。

2 化疗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的恶性肿瘤疾病,早期发病时就有可能存在癌细胞扩散全身的情况。手术治疗虽然可以针对性的切除病灶,减轻肿瘤负荷,但是却难以根除血液中的癌细胞。化疗是当前根除血液中的癌细胞的主要方法。化疗可以分为术后常规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等。

2.1新辅助化疗

在临床治疗中,如患者的乳腺癌病灶过大,无法进行手术,这时就需要进行术前的新辅助化疗。需要强调的是,化疗时要根据患者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合理的化疗方式选择。临床应用较多的化疗方式有AC以及CAF方案[3],这两种方案都适用于晚期局部乳腺癌、原发肿瘤直径>4cm及其他复况、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等患者中。新辅助化疗法是较为常规的治疗方法,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如会导致淋巴结缩小和消失,这将会影响手术和相关指标的判定。

2.2 术后常规辅助化疗

乳腺癌手术结束后,可以采用术后常规辅助化疗进行疗效巩固,消灭可能存在的细小残余病灶。一般而言,乳腺癌手术结束后都需进行术后常规辅助化疗。部分学者认为,如患者腋淋巴结为阴性,并且原发肿瘤PT≤3cm,肿瘤未与周边血管连接时,其病理分级为Ⅰ时,PR或者ER检测呈阳性,而HER-2检测呈阴性,并且患者年龄大于40岁时,可以不进行术后常规辅助化疗,只选用内分泌疗法进行治疗。辅助化疗方案较多,常见的有:紫杉类药物加蒽环类药物,改种疗法的疗程一般控制在7周左右。

3 放疗

放疗也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部分,该种治疗方式适用于局部治疗,是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放疗的临床效果与乳腺癌根治术效果相当,可以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且降低局部地区的淋巴结的复发率。

4 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方法在晚期乳腺癌治疗和复发性治疗中有较大的临床效果。相关医学资料显示,雌激素受体(ER)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极大,通过检查患者雌激素受体(ER)情况,判断患者的ER阴阳性,可以极大提高内分泌治疗的有效率,可以提高50%-60%

左右[4]。

5 分子靶向治疗法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也开始向分子学和基因技术上发展。人们对乳腺癌病发的癌基因、肿瘤生成、细胞凋零等的认知越来越高,并且建立了相关的衡量指标。分子靶向治疗法就是分子技术和基因技术临床应用的重要体现,改种疗法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也是临床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其在疗效上较为显著,可以针对性的对某种基因进行治疗,可以有效保证针对性和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其在联合用药时,较为难以把握,并且药物价格较为昂贵,普通患者难以承受。

6 中医治疗

乳腺癌在中医药理学中被划分在“乳石痈”和“乳岩”[5]的范畴中,患者情志失调,冲任失调以及肝气郁结导致气血不畅,进而气滞血凝,阻塞乳中经络而发病。中医治疗乳腺癌有中药注射剂、单方验方、专方加减等。其疗效较为难以调查,一般适用于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中,可以有效减轻放疗副作用,提高患者术后体质,降低复发率。

7 结语

女性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乳腺癌作为一种危害女性健康的重要恶性肿瘤疾病[6],其相关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医学技术的应用,乳腺癌的治疗方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目前新增了辅助放化疗、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内分泌治疗等治疗方式。这些治疗方式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任应梅,吕青,王桂花.努力提高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水平[J].基层医学论坛.2009(11):12- 13.

[2] 韩东兴,席吕刚,严琳.乳腺癌保留治疗20例[J].中国厂矿医学.2010(03):54- 55.

[3] 陈秀春,杨孟选,赵军.保乳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9(16):34- 35.

[4] 陈秀春,陈建中.保乳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0(17):81-82.

篇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高。发病年龄在21~60岁多见,且治疗方法颇多,通常以几种方法配合治疗,能够提高本病保守治疗的临床治愈率。经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发作,适应手术指征者,可行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①药物治疗,遵医嘱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注射40~60滴/分,1次/日,7天为1个疗程,20%甘露醇250ml静滴1次/日,7天为1个疗程。②牵引疗法:以牵引床行腰椎骨盆牵引,重量为30~40kg,每次20~30分钟,每天1~2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歇3天,1~2个疗程即可。牵引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牵引不可过轻或过重,并询问患者对牵引的反应。③手法按摩:行滚、揉、按压、弹拔、拍打等手法达到松解腰臀部及患肢肌群的目的,然后使患者健侧卧位行腰椎斜板法,2日1次,一般5~7次即可。④腰椎旁经椎间隙硬膜外腔注射,急性期以止痛解痉为主,取醋酸曲安奈德3ml、2%利多卡因2ml、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B12 500ug在疼痛明显部位行腰椎旁经椎间隙硬膜外腔注射,即可缓解疼痛,每隔5日注射1次,注射2次后,患侧臀部或腿部仍疼痛明显,则在疼痛明显处,即阿是穴处进行注射,药物同上,剂量酌减1~2次即可。⑤卧床休息:卧床休息可减少腰部肌肉负担,即配合上述疗法,待症状基本缓解,可在腰围保护下离床活动。

手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发作,适应手术指征者,均行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及神经根松解术,术后患者平卧硬板床休息,以直腿抬高试验来检查神经根受压是否解除,松解是否完全,平卧3天后,开始抬腿活动,防止神经根粘连,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较早进行腰背肌锻炼,3个月后恢复工作。

心理护理

忧虑不安心理的护理:部分患者初次发病就诊,对本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一无所知,不知能否治愈,心存忧虑,为此,要让患者了解本病发生的普遍性及目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目前治疗方法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其科学性原则,主管医师有此方面的丰富临床经验,会对其疾病的诊断治疗给予肯定,病人可以自由择医,护士首先要耐心解释,让病人解除思想顾虑,安心接受治疗护理。

焦虑恐惧心理的护理:保守治疗早期疗效不明显的患者会产生焦虑心理,要让其了解本病的发生可以是长时间造成或瞬间创伤所致,但其治疗恢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如无手术指征还是非手术治疗为好。若需手术治疗,对担心手术失败或手术中发生意外,造成下肢瘫痪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又极度恐惧担心,故拒绝手术治疗。此时护士要配合医师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让患者不必有太多思想顾虑,了解手术治疗方法的安全可靠性及疗效情况,若过于恐惧会影响手术顺利实施。

对害怕疼痛心理的护理:对因害怕疼痛而拒绝翻身病人要讲明术后翻身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定时翻身及行直腿抬高锻炼,同时要加强护理,指导协助病人正确翻身,使病人卧位舒适,避免腰部屈曲和扭转,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并应用气垫或海绵垫等避免刀口及骶尾部的压伤。

对害怕床上大小便心理的护理:患者由于不习惯床上大小便而害怕,便有意禁食禁水,要指导患者正确调配饮食,注意营养;讲明禁食禁水影响排便时间延长,造成大便干结甚至大便结石,加重痛苦。要鼓励患者进食清淡富含营养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忌辛辣、油腻食物。定时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发生,必要时可口服果导片或番泻叶等缓泻剂以防止大便干结。对已发生便秘者要通过外用开塞露甚至肥皂水清洁灌肠以解除痛苦。对发生尿潴留者要通过诱导、热敷、按摩、心理疏导等方法鼓励病人自行排尿。若不能自解,可行无菌导尿术导尿。

轻视心理的护理:极少数病人有轻视心理,不遵医嘱,术后过早下床小便,提前下床活动,结果出现一些不适反应,如头晕、心慌、腰椎负担过重等。对存有轻视心理者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讲明术后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使其明白只有注意腰部保护,坚持功能锻炼,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本病复发,减少痛苦,从而使其自觉主动地遵医嘱锻炼。要教会患者掌握日常生活中各种正确姿势,避免弯腰工作及腰部过度劳累,防止各种意外扭伤。

出院指导

病人出院时要做好康复指导:①出院以卧位乘车较为安全,以防腰部损伤而加重症状。②保守治疗患者功能锻炼一般认为在急性期过后进行,合理的腰背肌放松锻炼可以缓解肌紧张痉挛,减轻腰椎畸形。③养成良好的坐、站、行及劳动姿势,缓解腰椎间盘退变,避免腰椎侧弯,腰椎生理曲度变浅及后弓等畸形,保持腰椎的平衡和腰椎的活动功能。④术后患者6个月至1年内避免负重劳动、便秘、受凉及腰部的过度活动。腰围制动至3个月,以维持腰椎的正常生理曲度。⑤复查: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时分别来院复查,随时进行询问指导。

讨 论

篇6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

2008年5月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痛失亲人、丧失家园给灾民带来的心理创伤成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在灾民所表现众多的心理问题中,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最常见的,也是治疗最为困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可以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1]。

1.PTSD介绍

1.1概念与特点

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研究对象主要是退伍军人、战俘及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发展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中的受害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它是具有明确病源的精神障碍[2]。DSM-Ⅳ将PTSD分为三种亚型:(1)急性PTSD,症状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2)慢性PTSD,症状持续时间在3个月或3个月以上。(3)延迟发生的PTSD,指创伤事件发生后半年才出现的症状。PTSD的特点是必须经历过突发性或灾难性的应激事件或情境,并出现弥漫性痛苦,在感知觉过程中不断地回想或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或情境,同时患者又极力回避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一切事件与情境。

1.2心理症状

1.2.1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关念红和王昆等人以汶川大地震伤员为调查对象,研究发现:地震一个月后异地治疗的伤员PTSD症状最常见的是再体验症状,发生率高达78.4%;其次是高警觉症状,发生率为62.2%;回避麻木症状发生率最低[3]。对创伤性事件的回忆在无警告、无预期、无刺激的情况下反复性突然闯入,引起恐惧、逃避与过度生理唤起等反应。还有的是回忆事件突发时的情境、相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再次的出现当事人的身上,例如事件发生的纪念日、相近的天气与各种场景因素。

1.2.2警觉性的提高。由于人体进化的结果,人在遭遇伤害时,会积极回避伤害的刺激,同时提高警觉性,因此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人会过度提高本身的警觉性,积极做好应对威胁的准备。人体的应激资源是有限的,当长期处于这种积极的应激准备状态而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宣泄,便会产生生理及心理功能的紊乱和各种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1.2.3回避能引发创伤性体验的刺激、消极的情感体验。患者本能地回避涉及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想法、话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情境。患者给人一种淡漠、木然、沮丧的感觉。他们对各种活动失去兴趣,严重患者将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产生自杀等消极行为。另外,PTSD患者的内疚和自责的情绪反应也很常见。

2.PTSD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越南战争之后,人们发现战后许多的退伍军人在返家后长时间地出现应激,于是美国的一些精神病学专家开始关注、分析讨论对应激的恢复性治疗。

有研究者认为患PTSD的人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惊吓―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这样典型的心理过程,临床上PTSD最常见的是否认和侵入两个时相,对PTSD的首选治疗尚无一致意见。对各种应激障碍,心理治疗至为重要,已发现很多方法如暴露疗法、认知疗法和药物疗法对PTSD治疗是有效的[4]。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作为一种早期的心理干预技术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对于创伤事件的受害者,尤其是对二级受害者缓解心理痛苦,预防PTSD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5]。癌症病人PTSD的治疗都是在癌症治疗的基础上的积极的辅助心理和药物治疗。经验性的证据表明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主的心理治疗有较好的疗效[6]。另外有学者对创伤性分离症状的几种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以认知理论范式为基础的理论对创伤性分离症状的解释主要侧重在“是否存在回避警戒”、“是否存在回避加工”与“是否存在回避记忆”三个方面[7]。

大量的研究表明,由于PTSD患者的情绪与心理状态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失去平衡,因此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帮助危机中的人认识因创伤性事件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障碍和矫正扭曲的行为。近期的一些研究也认为,认知疗法和暴露疗法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结合使用都能有效地改善PTSD的临床症状[8]。无论是认知疗法还是暴露疗法,对患者的语言描述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它要求患者能用口头语言为治疗者重现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由于PTSD患者有意回避创伤性事件,以及与此有关的任何事情,因此会使回忆发生扭曲现象,如果根据患者的自我报告来引导患者治疗PTSD的话,治疗效果将不是很明显。所以自我报告这种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存在极大的局限性的。

3.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学的广泛应用为提高治疗PTSD的效果展现了独特的视角,弥补了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

3.1虚拟现实技术介绍

虚拟现实技术是上个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以其逼真的环境模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用户充分表达其感知活动及各种情绪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高科技设备建立的可以与用户能实时互动的三维虚拟环境。它提供给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真实的体验,使用户如同进入真实的空间。 虚拟现实的主要特征是:浸没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构想性(Imagination)[9]。浸没感又称临场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能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使用户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该环境中的一切看上去是真的,听上去是真的,动起来是真的,甚至闻起来、尝起来等一切感觉都是真的,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感觉一样。这是虚拟现实的核心特征。交互性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例如,用户可以用手去直接抓取模拟环境中虚拟的物体,这时手又握着东西的感觉,并可以感觉物体的重量,视野中被抓的物体也能立刻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构想性强调虚拟现实技术应具有广阔的可想象空间,可拓宽人类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而且可随意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环境。

3.2.治疗思路与过程

对PTSD的治疗过程,其实就是打破创伤性记忆的刺激连结,重建情绪记忆网络的过程[4]。由于认知和暴露疗法是目前公认的最好心理治疗方法,因此把认知疗法和暴露疗法结合使用作为治疗的理论依据[10]。使用认知暴露疗法对PTSD的治疗要求把患者重新暴露在创伤性事件之下,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打破患者对创伤性事件构建的错误认知图式,当把患者重新暴露在创伤性事件之下时,在患者对创伤性事件重新形成认知、构建新的图式时,对患者构建过程进行人为的引导,以便患者形成合理的认知图式,从而达到治疗PTSD的目的。

无论是认知暴露疗法还是其他的治疗方法,都要求患者或有关人员精确地回忆并详细地描述创伤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等。具体丰富的创伤性事件的信息是治疗的必备条件。技术人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强大环境模拟功能,根据患者及其有关人员提供的信息,可以重建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让患者回到事件发生时的环境中去。虚拟的场景再配上生动的声音,能更好地提高治疗PTSD的效果。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要将治疗者的引导语言合理地揉合在虚拟的环境中,利用治疗者语言的暗示效果,慢慢地引导患者重新构建合理的认知图式。罗斯堡姆(Rothbaum)等人用虚拟现实治疗了飞行恐怖症患者,他们发现和在真实情景下实施暴露疗法相比具有相同的效果[11]。后来,罗斯堡姆在对越战老兵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了开放式的临床研究时,将患者置于丛林和直升机两个虚拟的环境中,治疗者控制着视觉和听觉的效果,患者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逐步被唤醒关于越南的创伤性记忆,治疗持续5周后,PTSD的症状显著减轻[12]。

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PTSD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治疗者的要求也很高。首先,要全面搜集患者受到创伤的情景信息(时间、地点、天气、周围环境和人物等),这将为后续的治疗(环境的模拟)提供最为基础的信息。其次是对环境的模拟,这要求治疗者不仅具有心理治疗的能力,而且具备很好的编程能力,无疑增加了治疗者的负担。其次,是在治疗过程中,要把握好引导语插入。在合适的时空插入引导语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要求治疗者的治疗经验非常丰富。最后,治疗效果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凸显出来的,它是一个系列的过程,治疗者要根据治疗的进程设置合适的模拟场景。

4.结语

对PTSD的治疗目前比较公认的传统治疗方法是暴露疗法,但传统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自我报告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同时患者往往有意回避创伤性事件,歪曲对事件的回忆,这给治疗者针对性地治疗带来难处。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技术相比,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避免了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增加了心理治疗的手段。虚拟现实技术以其强大的环境模拟能力让患者快速沉浸其中,带给患者真实的视觉、听觉及触觉体验。虽然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了传统心理治疗的局限,给心理治疗带来了方便,但它并不是对传统心理治疗技术的颠覆,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结合使用,能更好地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与其他的心理治疗技术相比,虚拟现实技术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其昂贵的设备,以及对使用者软件编写能力的高要求,制约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普及。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会突破自身的限制,在治疗心理障碍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李璐寰,童辉杰.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95):100-108.

[2]陈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156-157.

[3]关念红,王昆等.汶川地震异地治疗伤员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4):361-366.

[4]何跃,张洪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学效应与心理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6):2346.

[5]姜荣环,马宏,吕秋云.紧急事件应激晤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7,21(7):496-498.

[6]杨智辉,王玉龙,王慧琳,王建平.癌症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604-606.

[7]赵冬梅,申荷永,刘志雅.创伤性分离症及其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95-900.

[8]张晓慧,栗鑫,杜一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0(7):895.

[9]杨蕴睿,刁永峰.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焦虑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1):71.

[10]苏衡,王家同,娄振山,卢海涛.认知暴露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485-488.

篇7

[关键词] 恶性肿瘤;心理干预;生存期;治疗

恶性肿瘤是指机体在致癌因子作用下,机体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调控,导致异常增生,细胞不仅异常快速增殖,而且可发生扩散转移的肿瘤。恶性肿瘤由于死亡率高,严重缩短了患者的生存寿命,同时造成患者家庭人力与财力的巨大损失。而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常规方法就是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1]。而这些传统的治疗方法大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根据某院十几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某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药物加心理干预双重治疗方法,获得很大成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451例,将患者分为2组,第一组225人,第二组226人。第一组中225例中男137例,女88例;年龄27~76岁,平均48.2岁;其中,胃癌患者44例,食管癌患者32例,肝癌患者41例,肺癌患者27例,宫颈癌患者36例,肠癌患者22例,其他癌症患者23例。第二组226例中男143例,女83例;年龄24~79岁,平均50.1岁;其中,胃癌患者52例,食管癌患者34例,肝癌患者36例,肺癌患者28例,宫颈癌患者32例,肠癌患者20例,其他癌症患者24例。两组从性别、年龄、病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症状大多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进行性消瘦、进行性贫血、干咳或痰中带血、长期消化不良、无痛性血尿等症状。

1.3治疗方法

1.3.1第一组对225名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加药物双重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采用一般疗法,对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等治疗方法。(2)对所有225例患者进行特殊心理疗法,重点放在应对患者各种心理不适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改善,尽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在身体、精神、形象及睡眠方面改善显著,形成更加客观、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还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制定不同心理疗法,如音乐治疗,谈话治疗等。

1.3.2第二组对226名患者使用药物治疗,只对患者取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等治疗方法。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长短及生存质量情况。

1.5疗效标准显效:生存时间超过2年,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可以进行正常生活,有自理能力;有效:生存时间超过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一般,可以进行部分正常生活,但仍有痛感,自理能力一般;无效:生存时间低于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差,无自理能力,需特殊阵痛药物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进行检验,且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见表1

表1第一组和第二组治疗效果比较[n(%)]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组显效67例,有效113例,总有效率为80.0%;第二组显效21例,有效71例,总有效率为40.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约每年90万人,死亡人数约每年70万人。到90年代初期,抽样结果显示,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约每年160万人,死亡人数约每年130万人。目前,我国每年恶性肿瘤发病的人数大概有200万左右[2]。患者常见症状有:进行性消瘦、进行性贫血、干咳或痰中带血、长期消化不良、无痛性血尿等[3]。

就目前来说,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前景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悲观。例如:上世纪70年代被认为绝症的胃癌食道癌等,现在70%可缓解,30%可治愈。宫颈癌、肝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只要早期发现,治愈率也可达90%以上[4]。

绝望、无助的情感往往会影响一个患者的康复,时常对自己的病情感到绝望,患者身体内的紧张情绪就会不断的聚积,造成巨大的的精神负担[5]。如果学会放松自己,与亲朋好友多进行交谈,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就能减少紧张情绪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所以恶性肿瘤患者除了积极地进行药物医疗之外,还应当对患者精神方面进行重视。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对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心理干预搭配药物双重治疗方法总有效率高达80.0%,能够有效的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炳健.134例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359-360

[2]李力,黄坤,余建中,等.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伴发抑郁的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841-1843

[3]王逸如,黄华兰,应文娟,等.恶性肿瘤与良性疾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J],南方护理杂志,2008,11(4),472-491

篇8

【关键词】 外伤性脾破裂;护理干预;非手术治疗

作者单位:471009 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 脾脏是人体中最易受到损害的脏器,其中,外伤性脾破裂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脾脏疾病,这类患者通常病情较为为重,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将破裂的脾脏完全切除。然而,随着医疗工作者对于临床医学和免疫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治疗也有了新的认识,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保留脾脏的治疗方法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院采取保留脾脏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进行治疗,并实施综合性的临床护理措施,现对护理效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4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对象,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8~6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0.5±0.3)岁。致伤原因包括:打架斗殴6例,高处坠落14例,车祸20例。其中,合并肾挫伤1例,肋骨骨折7例,左胫腓骨骨折3例。

1.2 诊断标准 第一,患者无严重外伤史,特别是左季肋区和左上腹部外伤;第二,CT检查或B超检查确诊为外伤性脾破裂;第三,生命体征平稳;第四,腹腔穿刺所抽出的血性液体无法凝固[1]。

1.3 护理措施

1.3.1 病情观察 外伤性脾破裂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病情进行实时监控是十分必要等。首先,掌握患者的意识清醒程度,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休克、昏迷、意识模糊和刺激反应迟钝等症状;其次,观察和记录患者的血压值,起初每30 min测量一次,待患者血压稳定后,适当延长测量时间,直至患者血压完全恢复平稳,若患者发生血压偏低症状,则及时向主治医师报告,并进行对症处理。同时,要定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皮肤湿度、黏膜色泽、尿量、呼吸、脉搏和体温情况[2]。

1.3.2 心理护理 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通常会存在恐惧、焦虑、紧张等负面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时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要做到平静、自信,且动作要准确和熟练,以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更加积极应对治疗和护理。

1.3.3 饮食护理 外伤性脾破裂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酸碱、电解质和机体水平衡紊乱,失血过多,且负氮平衡,因此,临床护理应在补液输血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易消化、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加强含着的营养供给,提高其自身抵抗力。患者急性发病期要完全禁食,病情恢复稳定后可食用半流质饮食,并逐渐改变为软食和普食。患者受伤后因为活动量大大降低,因而会发生便秘问题,为了避免患者因用力排便而发生再出血,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和水果,必要时进行人工通便。

1.3.4 基础护理 胃肠减压和禁食期间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做好健康指导和口腔护理,指导患者以正确的方式咳痰和咳嗽,尽量防止患者发生肺炎。对于长期卧床德患者,护理人员要为其翻身提供帮助,避免发生压疮[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

2 结果

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前后症状和体征都有所缓解,其中,血红蛋白、心率和血压等指标都所有恢复,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前后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脾破裂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脾脏疾病,最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是脾切除手术,但随着我国医学工作者对于脾脏免疫功能监测手段和认识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治疗方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新型的非手术治疗结合综合护理的方法逐渐受到了人们的认可,且CT和B超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也为脾破裂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的监测方法。

脾破裂非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护理和观察会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观察项目主要包括患者治疗后的脉搏、血压、是否发生合并腹内其他脏器损伤,以及临床症状是否有加重迹象等。通过B超、血常规等监测和检查患者体征,从而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及时补液以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嘱患者进行2周以上绝对的卧床休息。总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护理应遵循以抢救生命为第一,保留脾脏为第二的基本原则,在情况允许的基础上,采取尽可能保留患者脾脏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法。

综上所述,外伤性脾破裂占所有腹部损伤疾病病例总数的50%左右,且病情较为凶险,发病迅速,可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外伤性脾破裂的非手术治疗后,需要实施相适应的综合性临床护理,以巩固临床治疗的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所以,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实施完善的治疗准备工作,治疗后进行实施的护理与观察,为抢救患者生命,降低临床死亡率提供了基础,所以,综合性的临床护理措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外伤性脾破裂临床护理措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王瑞萍.外伤性脾破裂的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2010,30(12):190191.

篇9

【关键词】 附睾郁积症; 综合治疗; 心理治疗

Epididymis pool of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Zeng Yi, SHEN Yu, WANG Zhanmei

Longch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Stations,Sichuan Longchang 6421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he epididymis pool of clinical efficacy. Methods: 47 cases epididymis pool of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 integrated treatment group (psychological therapy, behavior 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tibiotics, and surgical methods such as plants), the control group (anti-inflammatory analgesic drugs and antibiotic treatment), and the two group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87.1 percent for the control group rate was 56.3 perc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Epididymis pool;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附睾郁积症是输精管绝育术后最常见的、较难治的远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阴囊部的坠胀不适,附睾部的疼痛,及附睾的肿大、触痛。由于它的形成是一个难以逆转的慢性过程,且诱因较复杂,虽然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却不十分理想。笔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对附睾郁积症进行治疗,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笔者收集了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本站男科诊治,符合附睾郁积症诊断标准的47例病例。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39.86岁,综合治疗组平均年龄(40.32±9.47)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9.68±9.51)岁。病程0.5~23年,平均6.72年,综合治疗组平均病程(7.05±2.63)年,对照组平均病程(6.58±2.60)年。

入选标准:输精管绝育术后6个月以上,阴囊坠痛,或久立后加重,检查附睾肿大且压痛明显者[1]。

排除标准:合并有输精管痛性结节、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腺炎及其他泌尿生殖道慢性疾病者。

2.2 治疗方法

将47例病例随机分成两组,综合治疗组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31例,对照组采用抗炎镇痛药加抗生素治疗16例;两组治疗的疗程均为3个月。

2.2.1综合治疗组采用的治疗方法

2.2.1.1心理治疗 细致地了解病史,找到患者的心理症结,耐心地向患者讲解输精管绝育术的原理和安全性,纠正错误的认识。明确告知附睾郁积症不是不治之症,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逐渐地疏解患者心中的疑虑,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缓减心理压力。对焦虑症状严重者,可以使用暗示疗法或适当选用抗抑郁、抗焦虑药(如氯丙嗪、氯丙咪嗪[2])等方法治疗。部分患者尚可进行、血液、尿液及生殖激素等检测,以检测项目的正常结果来证明患者术后的性腺、、及量都是正常的[3]。

2.2.1.2行为疗法 使患者了解可能引起附睾郁积症的诱因,自觉改正与诱因有关的各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忌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避免久站或长时间骑车,坐姿不宜跷二郎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患者进行性知识教育,性生活不宜频繁,忌连续或长时间,不可经常,但也不宜禁欲,应保持规律的、适度的性生活(症状较重或伴有炎症反应时需暂禁性生活)。并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或日常工作及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锻炼或娱乐活动。

2.2.1.3理疗 平时使用阴囊托,以减轻下坠症状。也可局部采用微波、超短波、红外线照射[4]或自行热水坐浴等物理加温的方法进行治疗。

2.2.1.4抗炎镇痛药 常选用阿司匹林、贝诺酯、吲哚美辛等药物[5]。

2.2.1.5抗生素 如附睾疼痛较剧、触痛明显或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者,可选用头孢类、喹诺酮类或强力霉素、交沙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2.2.1.6中医药 可用元胡止痛片、复方丹参片、复方三七片、云南白药等中成药。

2.2.1.7手术 经上述保守疗法较长时间地治疗无明显效果者,可做输精管吻合术;如伴有慢性附睾炎反复发作者,在控制炎症的基础上,可行附睾切除术。

2.2.2 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方法 应用抗炎镇痛药或加抗生素等单纯西药进行治疗,抗炎镇痛药和抗生素的使用方法均与综合治疗组相同。

2.3 疗效评定

根据患者自觉症状和客观检查结果的改善程度分为临床治愈、好转、无效:(1)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触诊附睾缩小近正常大小,触痛消失;附睾切除者切口愈合,局部无疼痛。(2)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触诊附睾明显缩小,触痛明显减轻;附睾切除者切口愈合,局部疼痛减轻、发作时间减少。(3)无效:自觉症状无变化,附睾检查指征无改善;附睾切除者切口愈合、但局部疼痛无缓减。其中,临床治愈和好转均视为有效。

2.4 数据处理

采用SAS6.12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综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7.1%,对照组有效率为56.3%(详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有效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两组的疗效比较,说明治疗附睾郁积症应用综合治疗方法明显优于抗炎镇痛药加抗生素的单纯西药治疗方法。

3 讨论

附睾郁积症是输精管绝育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其治疗是临床上非常复杂且困难的问题。患者的精神状况不一,述说的症状各异,尤其是那些多处求治而长期未愈的患者情况更加复杂。附睾郁积症的主要表现为:输精管绝育术6个月以后,长期、反复地出现阴囊、会的坠胀不适,附睾、部的疼痛,并放射至腹股沟、小腹及腰骶部胀痛等疼痛不适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检查可发现附睾肿大,质的变硬或有硬结,触痛明显等体征。

由于附睾郁积症是因输精管阻断后,附睾的吸收功能低于和附睾的分泌能力[1],附睾管内压力逐渐增高,引起管壁受到压迫或破裂后造成肉芽肿而形成的慢性病变,加之患者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较大,以及引起发病的诱因较多。因此,病情复杂,患者的主观症状较重,导致临床上常采用的抗炎镇痛药或加抗生素进行治疗的疗效不能令人很满意。若对附睾郁积症等输精管绝育术后并发症处理不当,则可能会引起患者病情加重或病上加病,增加治疗的难度。笔者通过治疗附睾郁积症的长期临床实践,深刻体会到对待这些患者应做到严肃、认真地听取病史和要求,仔细做好体检和辅助检查,耐心讲解相关医学常识,以获取他们的信任和合作。然后,应用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从本组临床研究中可见,综合治疗组的有效率可达87.1%,而对照组(抗炎镇痛药加抗生素治疗)的有效率为56.3%(详见表1),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笔者对附睾郁积症采取的综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行为疗法、物理疗法、抗炎镇痛对症治疗、抗生素抗菌消炎、中医药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等。由于心理因素在附睾郁积症的整个病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患者常常伴有情绪上的紧张和不稳定,并存在着性心理异常和严重的抑郁、焦虑或妄想狂的倾向;同时,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也与心理异常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综合治疗过程中,一定要详细地了解清楚病史,找到患者心中的疑虑和心理症结,耐心地向患者做好分析解释工作,讲明白输精管绝育术和附睾郁积症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认为“绝育就是,担心影响劳动力、失去雄壮的体魄和性能力[6]”等误解,增强克服病痛的信心。逐渐疏导患者心中的郁闷,缓减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必要时,可以通过暗示疗法或适当选用抗抑郁药进行治疗,以解除患者的忧郁、焦虑症状,化解心理症结。有的患者尚可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用检测结果来说明患者术后的生殖器官、等身体状况都是正常的,打消患者的疑虑和担心。

同时,给予患者日常生活和性生活的行为指导,消除其不良生活习惯对附睾郁积症可能产生的诱发影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度的性生活对疾病的康复和身心健康是有利的;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体育锻炼及娱乐活动,提高身体抵抗力,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再配合必要的物理疗法,既可抑制生成,减轻附睾重吸收负担,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附睾重吸收功能的改善。使用抗炎镇痛药,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解除疼痛症状。伴有附睾炎症时,给予抗生素治疗,达到抗菌消炎的目的。根据中医“通则不痛”的原理,服用相关的中成药,发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理气止痛的作用,可明显提高疗效。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具有手术适应症或有手术要求的患者,可以施行手术治疗,部分患者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在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附睾郁积症时,还必须注意针对每一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即使是同一患者的不同时期,也应及时调整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疗效。总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本次的临床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综合治疗方法是目前治疗附睾郁积症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 周明娟.计划生育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96.

2 杨世杰.药理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4,231.

3 赵成元等.输精管绝育术后心身反应相关因素的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5,19(01):39.

4 李顺强.输精管节育技术[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8:72-73.

5 周自水,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129,132,140.

篇10

扁平疣是由人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表现为肤色或褐色扁平丘疹,多发于青少年颜面、手背等暴露部位。扁平疣通常持续数年,尽管有多种治疗手段可供选择,但目前尚无十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笔者于2006年5月至2011年10月采用5%咪喹莫特乳膏(明欣利迪,四川明欣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扁平疣29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共29例,其中男14例,女15例;年龄7~48岁,平均22.7岁;病程1~24个月,平均病程9.6个月;其中仅头面部20例,头面与手背4例,仅手背有5例。皮疹数目平均37个(范围约在5~63个)。病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以及发展情况,诊断明确。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患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近4周内全身或局部使用过抗病毒药或免疫调节剂者;对咪喹莫特及其基质过敏者;不能按要求用药和随诊者。

1.2 治疗方法:患者睡前清洁皮肤后,在扁平丘疹处直接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并轻轻按摩10次,药物在皮肤上保留6~10h后再清洗掉。每日用药1次,每周连用5d,停2d,不予封包。治疗时间为8~10周,若皮疹消退,可提前中止治疗。治疗结束后每月随访1次,共随访3月。

1.3 疗效判断标准:采用4级标准判定疗效。①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无色素沉着。②显效:皮损消退>70%,遗留少量色素沉着。③有效:皮损消退30%~70%。④无效:皮损消退

2 结果

2.1 随访及治疗结果:29例患者中有1例(3.4%)用药后1周因出现刺激而中断治疗,其余28例(96.6%)完成治疗。随访29例中扁平疣痊愈22例(75.9%),平均皮疹消退时间为5.5 周,显效3 例(10.3%),平均皮疹消退时间为7.8周,有效2 例(6.9%),无效 2例(6.9%),总显效率为86.2%,随访3月无复发。

2.2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11例(37.9%)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红斑4例(13.8%),瘙痒4例(13.8%)、刺痛2例(6.9%),有1例(3.4%)用药后因出现严重刺激而中断治疗,其余患者暂时停药后都能自行缓解。

3 讨论

扁平疣为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人类瘤病毒HPV3或HPV10感染引起,影响美观,往往造成患者心理负担。扁平疣通常持续多年,提示HPV可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扁平疣没有病毒血症期,基底细胞层表达低水平的病毒蛋白,大量的病毒粒子仅见于免疫不太受监视的颗粒层之上[1]。病毒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是皮损消退的主要机制。目前的治疗方法如激光、冷冻、电灼等有创物理治疗或者外用各种角质松解剂、细胞毒药物常不能获得满意疗效。

咪喹莫特是一个用于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的新型局部免疫调节剂,通过刺激局部上皮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TLRs),诱导IFN-α、TNF-α、IL-12、IL-6、GCSF等多种前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激活局部固有和获得性免疫通路,产生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可用来治疗免疫功能受损的多种皮肤疾患,1997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外生殖器和肛周尖锐湿疣,新近被正式用于治疗日光角化病和浅表性基底细胞癌[2]。国外陆续有文献报道,咪喹莫特外用治疗寻常疣、传染性软疣、扁平疣等病毒感染性皮肤病有效[3~5]。从本文结果看出,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扁平疣有良好疗效。可以通过增强局部细胞免疫,产生有效的抗病毒免疫,提高了疗效。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扁平疣花费少、创伤痛苦小,有效率高,复发率低,也避免留疤,达到美容目的。对于扁平疣患者,早期使用5%咪喹莫特乳膏是很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廖松林,译.皮肤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

[2] Lacarrubba F,Nasca M R,Micali G.Advances in the use of topical imiquimod to treat dermatologic disorders[J].Ther Clin Risk Manag,2008,4(1): 87-97

[3] Bacelieri R,Johnson S M.Cutaneous warts: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therapy[J].Am Fam Physician,2005,72(4): 647-652

篇11

关键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心理治疗;方法

一、引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心理与行为障碍,这一障碍最早在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简称DSM)中明确提出,随后几经修改,这一名称才最终确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是指儿童心理与行为与其年龄不相适应,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为特征的心理行为障碍。在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Ⅳ)中,把ADHD概括为“注意力缺失”“过动”“注意力缺陷合并过动”三种不同的类型[1]。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儿童心理行为障碍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前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期,并且ADHD儿童成人后更可能出现行为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因此,ADHD对儿童本身、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目前这一心理行为障碍已经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突出心理问题,医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已经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该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与干预手段上达成初步一致,但是该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确定,不过,在学界讨论中认为有可能是遗传因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失衡、异常的脑电活动、脑容量改变、工作记忆、情感和动机控制、语言内化和重构等执行功能障碍所导致的[2]。但是,大多数持谨慎态度的学者认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所致的一种综合征。在国内外已有的报道数据中,各国学龄期儿童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比例为:美国约3.4%~4.7%,德国约3.9%~9.0%,日本约4.0%,澳大利亚约7.5%~11%,新西兰约3.0%,巴西约5.8%,而我国研究者通过综合北京、上海、天津、河南、哈尔滨、吉林、合肥、湖南、广州等省市的数据发现,我国儿童ADHD的患病率为4.31%~5.83%,约1800万人次。

美国儿科学会(AAP)在2011年的ADHD指导说明中指出,ADHD是一种具有心理行为和功能异常的障碍,且有可能直到成年期仍存在慢性心理行为疾病,并指出当前的治疗和干预并不能根治ADHD,而只能部分减轻和缓解该障碍的负面功能[3]。尽管这一障碍不能彻底根治,但众多研究报告和成功案例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这一障碍仍可能通过积极治疗和干预达到很好的预后效果。目前,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包括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两类),药物治疗的最大优点是效果快且最为有效,但药物使用对儿童的副作用巨大。除了通过药物治疗ADHD外,其他一些非药物治疗和干预方法也被采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下使用频率较高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心理与行为训练、感觉统合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以及综合干预等,这些方法各有独特之处,一般要根据具体案例采用恰当的治疗和干预方法。鉴于药物治疗已较为普遍,且药物种类基本定型,本文将就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的其他方法在我国临床和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说明与评析,以供学界参阅。

二、心理与行为训练

1.家庭治疗方法

家庭治疗方法是一种运用多种心理和行为治疗手段对家庭主要成员或家庭整体实施系统干预的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是Barkley在1997年首次提出并应用的,其核心是“父母培训八步法”[4]。 近年来,绝大多数精神病学理论都认为父母及家庭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起关键作用,以往研究也发现,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及环境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显著影响[5]。刘琳等人(2005)通过对ADHD儿童的研究发现,ADHD儿童家庭较正常儿童家庭存在更多问题,儿童存在诸多方面的教养不良,教养不良将有可能加重儿童的多动行为[6]。Corcoran等人(2006)研究也认为,家庭参与对改善ADHD儿童的行为症状和学业问题有较好的效果[7]。

家庭治疗目前主要是以培训家长为主,培训形式主要是通过相关专业人员的现场讲座、观看影片、现场模拟互动、布置作业等。家长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ADHD的基本知识、掌握积极与儿童沟通的方式、学习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帮助儿童提高学习能力、技能治疗干预中的奖励与惩罚的应用等[8]。目前家庭治疗方法干预ADHD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系统性家长培训,二是结构式家庭治疗。系统性家长培训首先通过相关筛查工具筛选出ADHD儿童,随后对儿童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培训,在事后对家长及儿童进行回访或再次对儿童进行筛查,胡正等(2010)使用系统性家长培训方法对63例ADHD儿童的家长进行培训,PSQ评估结果显示家长培训组患儿在家长接受培训后学习问题、多动、冲动、多动指数等因子分显著改善[9],这表明针对ADHD儿童家庭开展系统性家长培训工作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结构式家庭治疗由美国研究者Minchin创立,它是基于对家庭动力及其组织的假设而展开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与系统性家长培训不同,结构性家庭治疗要求治疗师与包括ADHD儿童在内的全体家庭成员进行互动,促使ADHD儿童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发生某些变化,从而使ADHD儿童的症状减轻或消失。这一方法的重点是帮助家庭建立家庭互动平台,治疗师通过专业知识帮助包括儿童在内的家庭成员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来改变和重塑子系统,使得家庭成员相互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吴明飞等(2012)对37例ADHD儿童进行结构式家庭治疗发现,结构式家庭治疗能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异常行为,提高其执行功能,但症状消失后部分执行功能并未恢复到正常水平[10]。这表明家庭治疗方法尽管对缓解ADHD具有一定效用,但仍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2.团体心理干预和游戏治疗

团体心理干预方法来自团体心理咨询,这是研究者从传统的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中借鉴而来的。与传统团体辅导类似,每一次辅导都有一个主题并设置若干子目标,用以改善儿童某一具体方面的心理与行为障碍,通过团体的讨论达到自我意识的自我认知、自我改善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从积极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放松、取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保持身体健康是团体心理治疗干预的最终目的。耿耀国等人(2011)以25名8~12岁男性 ADHD儿童为被试,历时两个半月进行了团体心理干预,干预后ADHD儿童的冲动行为、内化性问题及外化性问题、焦虑情绪等指标比干预前显著改善,明显提高了ADHD儿童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其社会功能[11],表明团体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与程序。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以往的文献研究来看,游戏治疗对ADHD有较好的疗效。目前使用较为频繁的是结构式游戏治疗和沙盘游戏治疗(箱庭疗法)。结构式游戏治疗以发展的角度介入治疗,重点在于协助儿童的发展。其中包括能自主且切合问题地执行任务,经过考虑有计划地进行活动及处理问题, 阻断反射行为(如遇到困难时停止片刻)及展现与要求相符的意识行为等[12]。刘敏娜等人(2010)对24例ADHD患者进行了结构式游戏治疗干预,结果表明儿童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13]。沙盘游戏(箱庭疗法)则是在融合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东方哲学和传统心理治疗的基础之上,由卡尔夫创立的一种通过深层心理来促进人格改变的心理治疗方法。ADHD儿童可以在沙盘游戏过程中,在盛有细沙的沙盘里建立一个与自我内在状态相对应的沙盘世界,将潜意识心象显现在自我创造的沙盘中。我国研究者的多项研究表明,沙盘游戏可以有效缓解ADHD儿童的心理障碍。在国内,张日等人(2007)[14]、王巧敏等人(2010)[15]都通过沙盘游戏对ADHD儿童进行过治疗,都达到了治疗和缓解的效果。不过,虽然沙盘游戏在治疗 ADHD儿童心理障碍上是一种家长和儿童都非常乐意接受的方法,具有广阔运用前景,但该方法目前的评估手段不够完善,且长期疗效如何也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三、感觉统合治疗

感觉统合训练(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SIT)是一种借助一定的活动和材料对ADHD儿童进行干预和矫治的方法,它主要针对某些感觉统合失调的ADHD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引导儿童对感觉刺激作适当反应,此训练提供前庭(重力与运动)、本体感觉(肌肉与感觉)及触觉等刺激的全身运动,其目的不在于增强运动技能,而是改善大脑处理感觉信息的方法。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感觉统合训练对ADHD儿童症状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在我国,刘金同等人(2002)研究发现,感觉统合训练对缓解ADHD儿童各种症状的效果与药物治疗的效果基本一致[16];唐洪丽等人(2005)[17]以及马学梅等人(2006)[18]的研究结果也都表明,ADHD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后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中前庭平衡、触觉防御、本体感觉、学习能力、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多动得分与训练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张学芳等人(2011)研究也发现,完成感觉统合功能训练组在疗效、副反应、学习成绩及长期效果方面均有较好疗效[19]。

综合目前的研究来看,感觉统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各项症状,并且研究还表明这一方法不但有非常好的短期疗效,甚至可以与药物治疗效果相等同,而且其长期疗效也比较好,这较之前文所介绍的治疗、干预手段有了显著的提高。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在治疗儿童脑瘫、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孤独症、自闭症等其他心理与行为障碍上广泛使用。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对该方法予以更多积极关注的同时,也不乏质疑之声,部分研究者认为,感觉统合训练适用于多大年龄的儿童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范围;感觉统合训练主要是在医疗机构和康复机构进行的,从专业的角度来讲,ADHD是一种在生理障碍基础上的心理与行为障碍,因此治疗、干预的过程应该有专业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参与,但目前的治疗却没有达到这一要求;此外,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在跨文化背景下能否仍然具有较好的疗效还值得观察。因此,对感觉统合治疗方法应本着辩证的观点来看,既要看到其优势,也要看到它的不足,适时采取其他方法进行弥补。

四、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脑电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是心理行为矫正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理念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主要是把儿童脑内生理机能用现代电子仪器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使儿童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遂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心理行为矫正的目的。作为现代科技与心理咨询的结合体,目前所使用最多的是脑电生物反馈装置,它主要用于收集儿童大脑感觉运动节律信号(SMR),对于ADHD儿童来说,他们的脑电SMR水平较低,脑电反馈治疗就是希望儿童主动调控,自我控制意识,不断主动地将脑电SMR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稳定状态。目前我国很多医疗机构所使用的脑电反馈装置主要还是以VBFB-2000和VBFB-3000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为主,部分机构还使用脑电生物反馈仪(EEG),这些仪器分辨率相对较低,目前的发展趋势将是逐渐推广认知神经心理学目前所广泛使用的ERP脑电仪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方法目前已经证明在儿童焦虑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癫痫等心理行为障碍中都具有较好的疗效。近年的研究文献发现,脑电反馈治疗方法在治疗儿童ADHD上也具有较好的疗效,儿童通过多次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选择性地强化或抑制某一频段的脑电波,可以达到有效改善和治疗ADHD各种症状的目的。李全梅(2011)对60例ADHD儿童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结果发现儿童的综合尺度注意力商数、听觉与视觉警醒商数、听觉与视觉速度商数、视觉注意力集中商数、听觉和视觉注意力商数均有所改善[20]。汤姿英等人(2011)对27例ADHD儿童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发现,ADHD儿童各项IVA-CPT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21]。因此,可以认为运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ADHD效果显著,有效地改善了ADHD儿童的临床症状且没有类似利他林等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但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与其他治疗相比,治疗周期长和治疗费用高也使得其在推广中存在诸多问题,另外,脑电生物反馈仪治疗使用多少次才能使治疗效果稳定也尚无结论,这都需要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不断探索。

五、综合干预

治疗儿童ADHD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药物治疗,Shaw等人(2009)研究发现药物治疗能对儿童ADHD相关的几个脑区结构、区域活动水平和脑区间功能连接起到正常化作用,经过药物治疗后儿童的ADHD症状可以有效缓解,提高作业成绩,但是,也有研究发现,长期服用药物可能会抑制儿童生理发育,如抑制身高和体重的发育[22]。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的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近年也发展迅速,如上述家庭治疗、团体干预和游戏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等,这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优于药物治疗之处在于没有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不会对儿童身心发展带来损害,而且这些方法是家长和学生都乐于接受的,大多数都有较好的操作性。不过,这些方法的短期疗效都远不如药物治疗,且长期预后效果也存在质疑。因此,如何既能保证治疗效果显著,又不对儿童带来身心损害,成为当下治疗ADHD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各种方法的优劣,目前很多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更倾向于使用综合干预的治疗方法。综合干预是综合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治疗手段,该方法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药物治疗克服ADHD儿童的核心缺陷,在此基础上实施一系列非药物治疗如家庭治疗、团体和游戏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等方法进行干预训练,最终达到改善ADHD儿童情绪、社会技能、学习成绩等相关的附属症状的目的。有研究者建议,在使用这一综合干预方法之前,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功能缺陷选择综合干预的模式,Wells等(2000)研究认为,当ADHD儿童同时伴有对立违抗障碍(ODD)、品行障碍(CD)或焦虑时,可以用药物治疗来控制其注意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核心症状,用相应的心理干预来改进其伴随障碍或社会功能[23]。我国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使用综合干预方法,赵文君等人(2009)对72例ADHD儿童进行了药物治疗结合家庭治疗、学校干预、感觉统合训练的综合干预,发现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24]。李晶莹(2010)对90例ADHD儿童进行了药物治疗联合生物反馈、感觉统合训练的综合干预,结果发现儿童学习成绩、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瑞文智商(IQ)、记忆商(WMS)、知觉组织因子商(Po IQ)、记忆/注意力因子商(M/CIQ)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追踪研究还发现综合干预对ADHD的长期疗效较好[25]。综合干预方法虽然在大多数临床研究都有较好的效果,但DuPaul等(2006)[26]和Hinshaw(2007)[27]进行的研究却发现,综合干预能显著改善 ADHD儿童的社会技能、学校成绩以及一些破坏,但对核心症状的改善不明显。可见,综合干预的使用,要根据儿童不同的主导症状进行综合干预模式的具体制定。

六、小结

通过对我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理治疗干预的主要方法(家庭治疗、团体干预和游戏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综合干预)及研究进展的简要介绍和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都对儿童ADHD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但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以至于在治疗实践中依然存在质疑。诚然,对儿童ADHD的治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一种适合的方法对治疗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但不容置疑的是研究者的自身素质、基本技能、理论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总而言之,我国ADHD儿童干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需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加强。一是应注重短期治疗后的预后回访,有些治疗方法虽然短期效果显著,但却很难确定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相对优势和长期效果。二是应注重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及年龄等的差异比较研究,国内绝大多数研究都没有进行这样的区分和比较研究,某一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效果上是否有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都需要明确界定。三是应注重文化差异给治疗效果带来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能否接受一种普适性的治疗方法也应加以比较和区分。尽管存在不足,但目前我国在治疗儿童ADHD的效果上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今后在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中若能更多考虑以上因素,该治疗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注:本文为通辽市与内蒙古民族大学市校合作项目“通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问题研究”(SXYB2012132)研究成果。

[1]卢游,杨凡,毛萌.不同治疗方法对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疗效的循证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8(8):744-747.

[2]盖笑松,兰公瑞,刘希平.国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干预效果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2008, 40(11):1190-1196.

[3]金星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12-114.

[4]Barkley R A. Defiant children: A clinicians' manual for assessment and parent training[M]. New York:Guilford Press, 1997:1-14.

[5]王曦影,胡赤怡.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14-225.

[6]刘琳,曾昭祥,岳淑英.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儿气质特征及其家庭背景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20(1):3-5.

[7]Corcoran J, Dattalo P.Parent involvement in treatment for ADHD:A meta- analysis of the published studies[J]. Res Social Work Practice, 2006, 16(6): 561-570.

[8]王玉琴,张微.儿童注意多动障碍心理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82-384.

[9]胡正,谢玲,毛春婷,宋彩云.系统性家长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干预效果评估与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9-11.

[10]吴明飞,蒋巧,李瑞,王芳.结构式家庭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与执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1353-1355.

[11]耿耀国,苏林雁,王洪,李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团体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09-411.

[12]刘敏娜,黄钢,章小雷.儿童游戏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908-2909.

[13]刘敏娜,王敏,黄哲,高雪婷.结构式游戏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生活质量的干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18(1):30-32.

[14]徐洁,张日.箱庭疗法应用于家庭治疗的理论背景与临床实践[J].心理科学,2007,30 (1):151-154.

[15]王巧敏,黄钢,章小雷,何秀玲,丹.沙盘游戏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9):691-694.

[16]刘金同,郭传琴,瞿静.感觉统合训练与匹莫林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4):227-230.

[17]唐洪丽,王晨虎,李海浪.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ADHD儿童行为与智力问题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2005,33(6):379-382.

[18]马学梅,赵亚茹,赵云静.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视觉和听觉持续性注意力的比较[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8(2):46-49.

[19]张学芳,王德民,曹延奎,王允高,曹延福,胡颖.感觉统合功能训练用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干预的临床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7):679-680.

[20]李全梅.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0(29):3673-3674.

[21]汤姿英,陆新容,刘海润,龚梅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首次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11):67-69.

[22]冯刚毅,朱祖德,段懿行,张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机制及干预[J].心理科学,2011,34(4):931-938.

[23]Wells K C, Pelham W E, Kotkin R A, et al. Psychosocial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the MTA study: Rationale, methods, and critical issues i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J].Abnorm Child Psychol, 2000, 28(6):483-505.

[24]赵文君,杨静,沈越美,高世泉,马力.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J]. 河北医药,2009,31(16):2079-2078.

[25]李晶莹.综合干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长期疗效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0,23(2):88-90.

[26]DuPaul G J, White G P. ADHD: Behavioral, educational, and medication interventions[J]. Educat Digest, 2006, 71(7):57-60.

篇12

【关键词】 遗尿\治疗

儿童时期易于发生原发性夜间遗尿症,此疾病比较高发,患儿在睡梦中出现不自主排尿的临床表现,发生次数为一月大于2次1。此疾病可分为功能性、器质性,临床整理功能性占此疾病的大多数2。此疾病时间过长会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并发症,也会对其心理有不良影响。现今治疗此疾病的方法很多,有膀胱功能训练、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治疗措施,笔者所在医院从1999年起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症患儿41例,给予其进行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膀胱功能训练方法进行治疗,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患儿的入选标准都符合下列标准:①所有患儿都排除癫痫、先天畸形、尿路感染、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遗尿表现。②年龄5岁左右,且其应具有4岁的智龄。③患儿一个月中发生至少2次的遗尿表现。④患儿在夜晚或白天都有此表现。所有患者均符合功能性遗尿症的各项诊断指标3。所有患者共42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实验1组)14例,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组(实验2组)14例。两组在遗尿频率、年龄、性别及病程上差异无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14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各组患儿男女比例及年龄分布。

1.2 方法

1.2.1 膀胱功能训练是指儿童在白天尽量多饮水,使膀胱容量扩张,当患儿要排尿时,嘱其尽量憋尿,直到不能忍受为止,增大膀胱容量;另外患儿在白天排尿时,排尿过程尽量做到排尿—中断—再排尿—再中断…,加强尿道外括约肌和腹内肌对排尿的控制,以控制膀胱颈部下垂,达到夜间控制遗尿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法 疗程12w。①个别心理疗法:即针对患儿的思维、欲望、感情、行为等问题进行的治疗。②系统式家庭心理疗法。

1.2.3 药物疗法 睡前半小时服用氯丙嗪,常用剂量为:6-8岁为每晚25mg;青少年为每晚50-75mg。一般以12w为1疗程,如能在12w后逐渐减量以致停药,则能巩固疗效。

1.3 评价指标 对所有患儿治疗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年左右,痊愈为患儿临床表现6个月没有发生。基本控制为患儿一个月中只出现1-2次临床表现。好转为患儿比治疗前的发生次数有所下降。无效为没有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sps13.0软件进行处理,并应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

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随访结果表明,1个月时对照组为57.1%的治愈率,实验一组为78.6%的治愈率,实验二组为85.7%的治愈率,对照组和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小儿功能性遗尿症是由于大脑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引起功能性遗尿的常见原因有心理与精神因素,膀胱容量减少,睡眠过深等。而心理与精神障碍是功能性遗尿最常见的原因4。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其他治疗等;每种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膀胱功能训练操作简单,副作用少,心理治疗疗效相对稳定,但需家长及患儿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药物治疗起效快,但易复发5。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均欠佳,文献报道6有效率60%-70%,治愈率20%-60%。

绝大多数情况下,遗尿症患儿没有过多感情和行为问题,不应将遗尿误解为反判或捣蛋行为,以免采取严厉的措施7。指导患儿进行自主排尿功能训练,给患儿足够的心理支持,在多安慰,多鼓励的情况下,进行疏导性治疗,这是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8。让父母充当自己孩子的治疗者,使父母从治疗的角度去对患儿施加影响,其效果能更加巩固儿童的行为改变能更为持久,这样还可以大大节省治疗人员的时间9。氯丙嗪治疗遗尿的作用机理是:该药对膀胱具有抗胆碱能作用,使膀胱容量扩大,服药期间,缓解率为60%-95%。一旦停止服药特别是未逐渐减量而突然停药的儿童病情复发2,10。

文中研究显示,给予患儿联合方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患儿出现再次复发的几率也比较低,且此治疗方法比较简单,经济实用,可进行临床推广,从各项情况分析情况表明膀胱功能训练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最为明显,此治疗措施具有适宜推广、价廉、无副作用、疗效稳定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李炎唐.泌尿外科高科技[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172-173.

[2] 黄欣.原发性夜间遗尿症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9,10(3):122-124.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编.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130.

[4] 荣华.儿童遗尿症的心理行为治疗[J].现代康复,1998,10(2):1105.

[5] Cendron M.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 Current.J.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1999,3:1205-1214.

[6] KOFF SA.Cure of nocturnal enuresis Why isn't desmo-pressin very effective eJ.Pediatric Nephrology,1996:667-670.

[7] 杜亚松.儿童心理行为及其发育障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7):444.

[8] 翁晖亮.行为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夜间遗尿症30例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13):138-139.

篇13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急性胃瘫;营养支持护理

【中图分类号】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68-02

在临床医疗中,胃瘫也可称作胃无力症或者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胃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经过大量医疗实践证明,充分的营养支持是促进胃瘫恢复的关键所在,现将本院2010年2月-2011年11月本院收治的15例胃瘫患者,实行营养支持护理的具体内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62±2.5岁),所有病人都符合以下标准:①经胃癌根治术后,已经排气,进流质食物或者半流质事物过程中发生恶心、腹胀、呕吐等现象[1];②每天胃引流量大于600ml,持续7d以上;③没有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可能引起胃瘫的疾病。

1.2 治疗方法:首先,要求患者禁食,减轻胃肠压力,维持体内水分、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其次,通过十二指肠镜,将导丝置入到患者的空肠或者十二指肠中;再次,成功置管后的首日,开始注入生理盐水,次日加强“能全力”营养,逐渐从100ml过渡到2000ml。根据患者的排气、排便、肠鸣音等情况,对滴速进行调整,确保能量全部被吸收[2]。

1.3 监测指标:分别在营养支持之前和营养支持之后的第二周、第三周进行尿液检查,测定氮平衡;同时在开始营养支持的当天、第二周、第三周测量患者体重,检测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

2.结果

本组15例患者均采取肠内营养治疗方法,其营养支持之前以及第二周、第三周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3.营养支持护理

3.1 心理护理:患者的精神因素可能对迷走神经造成影响,由此产生兴奋感,与发生胃瘫存在一定关系。对于胃癌根治术后的胃瘫患者,可能出现孤单、无助甚至绝望心理,严重影响胃肠道的调节功能与激素分泌。针对临床病人存在的各种症状,应真正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给病人更多的关心与理解。首先,帮助病人消除心理负面因素,阐明胃瘫的发生机理、治疗方法、治疗方案的实际意义等,以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其次,通过访问、暗示等心理治疗方法,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据临床经验来看,一些患者只要恢复了胃肠功能,就可以进食[3]。因此,胃管拔除之后,应鼓励病人自觉进食,并对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予以肯定。

3.2 肠内营养护理:在胃癌根治术后急性胃瘫患者中,采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可有效促进患者胃肠道的恢复状况,确保肠道粘膜完整,提高患者免疫力,避免出现各种并发症。根据患者的临床生理需求,合理配置营养,应用胃肠营养泵,并将温度加热到约40℃再输注[4],以此保障单位时间内营养液的输入,减少病人的不适感。另外,在护理过程中,注意患者鼻肠管的牢固固定以及通畅性。

4.结论

胃瘫是胃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属于功能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胃流通道的非机械性梗阻。约有3%-5%左右的患者在胃癌根治术后出现急性胃瘫问题,主要由于长期给胃肠减压、禁食,因此丢失了大量的消化液,再加上手术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加强营养支持非常重要。在传统治疗中,多实行静脉注射方法,但是由于输注的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等对胃肠动力具有抑制作用,因此疗效不理想[5]。

在实行肠内营养过程中,胃肠道内的细胞受到食物刺激,分泌出各种激素,对肠道适应性发生改变,激活肠道中的胰腺分泌、胆分泌以及胃分泌,促进肠内粘膜生长以及胃部蠕动,实现胃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对保障肠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实行肠内营养,可保持患者的胃动素平衡,推动胃排空。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在肠腔、神经血管以及胃肠道激素等方面的研究深入,如何维护免疫功能以及肠粘膜屏障,已受到充分重视[6]。对于接受了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来说,通过加强营养支持可迅速恢复胃肠蠕动功能,避免出现腹胀或黏膜萎缩,减少感染可能性。本研究15例患者,经过营养支持治疗与护理之后,各项营养指标明显改善。在治疗过程中,同时输注胃肠减压液,避免体液的过度流失。

总之,实行营养支持护理是治疗急性胃瘫的有效途径,可避免由于肠外营养而引发的并发症,安全性、经济性较高。在患者符合条件情况下,胃癌根治术后尽量采取营养支持护理,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屈良辉.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与单纯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分析[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2(8):4-4,7.

[2] 黄杏芳.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8(8):147-147.

[3] 张元红,符永斌.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8):19-21.

[4] 蒋羽萍.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营养状态机化疗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6(4):68-70.

篇14

【关键词】 耳鸣;穴位注射;物理疗法

耳鸣指主观上感觉耳内或头部有声音,但外界并无相应声源存在,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率较高,一般人群中17%有不同程度耳鸣[1]。耳鸣严重时,会给患者的休息、工作和学习带来严重影响,耳鸣的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是很理想,仍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是耳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2]。我科自2009年通过穴位注射并根据不同耳鸣的症状配合相关药物及物理疗法治疗耳鸣患者30例,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耳鸣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8~72岁,平均45.4岁。耳鸣持续时间4个月以上者19例,4个月以下者11例;耳鸣伴听力下降者13例,单纯性耳鸣17例;单侧耳鸣23例,双例耳鸣7例。

1.2 诊断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耳朝上,行听宫,听会及耳常规消毒。用5ml注射器配(1/2)5号针头。抽取维生素B1注射液50mg,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2%利多卡因注射剂2ml,在听会穴上直刺0.5寸,患者感觉酸胀向耳内放射,回抽无回血,缓慢注药0.5ml,再分别刺听宫穴,并注药0.5 ml,刺耳注药2 ml,每隔1天注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必要时间隔5天行第二个疗程。对13例听力下降者给予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治疗;同时要解除心理压力,注意休息。对病程4~12个月的患者进行原发病诊断、鉴别诊断后,配合相应的治疗手段(肌肉松弛疗法、生物反馈自主训练等)。

2 结果

30例患者根据患者对耳鸣声调变化的主观感觉来判断。痊愈:耳鸣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显效:耳鸣减轻,白天根本感觉不到,在安静的环境中有轻微耳鸣,听力有明显恢复;好转:耳鸣程度减轻,变调或程度不变,由持续变为间断性。无效:治疗前后无任何变化[3]。治疗结果:痊愈21例(70%),显效6例(20%),好转1例(3.3%),无效2例(6.65%)。

3 讨论

利多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注入听会穴、听宫穴、耳3个穴位后,充分发挥了药物、穴位、经络三者对耳鸣的治疗作用。听会穴、听宫穴、耳注射药物,既能容纳大量的药物,又不会伤及重要器官、血管、神经,故这是一种疗效高、方法安全简便的治疗手段[3]。根据耳鸣的性质,配合其他有效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不足的是治疗时间比较长,给患者带来了不便,有较多门诊病人放弃这一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孔维佳.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