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范文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

篇1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要使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这两个封闭的系统相互开放。系统的相互开放主要是指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两个系统要主动联系、互通有无,要开放优质的教学设施设备、共享教学信息资源。

二、掌握两个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素养:热爱祖国语文情感,理解运用祖国语文能力(四大能力: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积累、语感培养、思维发展;品德修养,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课程除了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素养外,还应着重培养“三大能力”: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在阶段目标上的主要区别举隅:

1 现代文阅读:(1)阅读方法。由初中“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到高中“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2)理解,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3)分析评价,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4)鉴赏,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 文言文阅读: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了解两段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师要了解并尽量熟悉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师也要了解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以便融会贯通,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高一教师必须制定新课前的复习计划,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渗透。做到对高初中语文教材“心中有数”,特别是教材上已经安排,但未列入考试范围的部分也必须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学好,为主动衔接、渗透打下基础。

为解决初高中的教材存在着较大的脱节的问题,对中考不再涉及相关的语法知识时,比如词语分类、短语结构、复句类型等语法知识,比如文言文中诸如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初中阶段要将基础夯扎实,为高中阶段熟练运用打下基础。高中语文教师要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高初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排查知识“盲区”――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对可能是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进行摸底,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底子,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四、衔接师生教法学法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育应该着眼于未来,而不是为了适应过去;建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符合高中语文教育规律的语文学习机制。

在初中阶段教师主要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由于课文比较短浅,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到了高中阶段,还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

高中语文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兴趣,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用教师的感染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既落实基础知识,又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发展语感和辩正思维能力。

高初中语文教师都要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可持续发展学力。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如下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五、协调两段教学评价

教育教学评价是一个很复杂很敏感的问题。只有尽量使高中语文过程性教学评价和初中教学评价协调一点。如很多语文素养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在高初中的语文教学中,都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都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都要坚持评价手段的多样化,都要坚持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六、双向互动教师衔接

开展衔接教研。适当组织一些高初中教师都参加的高中语文教研活动和初中语文教研活动。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高初中语文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衔接。如可通过连通校园局域网、举办网上论坛、发E―mail、上QQ群、编发等方式进行互动联系。

篇2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教学 衔接与过渡 举措和目标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是指初中与高中两个学段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在新课标背景下能否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将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效果:一方面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影响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笔者曾有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近十年一直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高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高中语文难学,以致不少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死记硬背,机械做题,不求效率;另一种是灰心丧气,漠视语文,敷衍应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教师没能做好初高中这两个学段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基于此,笔者有意在这方面初步做了一点探索,以期方家指正。

实践证明,要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工作,首先要求教师在深谙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能充分认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能在起始课上及时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规律。

1.教学内容增多了,语言学习投入的时间相对减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高听课的质量,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听课方法,在课外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改进复习方法来消化、巩固知识,提高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2.语文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初中语文教育就是熟练掌握通用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育则侧重于文学鉴赏和更高级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

变化之一,教学内容加深了。从教材看,初中学的是一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高中学的是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从教学要求看,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了。如议论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三要“能把握文章阐述的观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语言的严密性”,而到高中则要求“能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

变化之二,语言应用的要求提高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要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到高中则要求:“能够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这样对把握词语的要求更精细了,而且对词语的理解从“知其然”发展到“知其所以然”。

变化之三,学习的载体更加模糊。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难度加深、要求提高,但涉及这些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在高中教材中不再出现。那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就显得模糊不清。因此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就很难适应了。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强了、能力的发展要求更高了。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

在高中语文起始课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如下几点规律:

1.知识层次的衔接规律。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高中教材的课文不仅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多了,它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的拓宽加深,体现了语文知识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

2.思维能力的衔接规律。根据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初中语文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培养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语文却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从知识的识记理解到分析综合和运用,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又一关键。

3.学习方法的衔接规律。对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还是扎扎实实教好本学科的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那么,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有关练习就可以了。而高中语文则强调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做好上面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需要教师在常规课中“对症下药”,不断地落实以下各项举措和目标,扎扎实实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工作: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教师就要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习惯,打好基础。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良好的习惯包括:课要集中精力地听,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做。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行。所以,我们高一的语文教学要以课本为依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会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进入高一,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多。仅必修课本第一册,与初中相比,篇幅就明显加长。另外,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做到能举一反三。

第四,巧用初中课本,铺路搭桥。高中语文课本的有些知识,看似难点,但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初中语文课本,铺路搭桥,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时就有不少学生问“何厌之有?”如何翻译,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例子“学而不厌”、“何陋之有?”让学生理解,结果学生一看就轻松解决。

第五,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中我们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模仿课文片段即兴写作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篇3

一、弄清语文的涵义以及高中和初中语文的不同

开学第一课就是要认识高中的各个学科的特点,就拿语文来说,学生已经学了九年的语文,一直没弄清语文的来源和内涵,糊里糊涂到了高一。那么什么是语文呢,语文一词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始用于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高中语文对于学生而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指同学们已经接触和积累了一些语文的材料和素材,陌生是因为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的要求迥然不同。

这里就要重点强调以下几点:初中语文的积累零散单薄,高中语文要求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初中语文的阅读以篇章为主,高中要求以整本书为主。初中语文重识记,高中语文重分析与理解。初中语文重标准的统一的答案,高中语文重具体的分析。初中语文完全可以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取得好的分数,但是高中语文更需要大家自主自动的学习姿态。弄清二者的区别,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做下铺垫。

二、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是最重要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关键。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讲讲语文的趣之所在。我一般用以下小例子来进行这个环节。

1.字趣。语言文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细微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曾经有一件事发生在身上,有外国记者讥讽到:真是对牛谈琴!礼貌的回敬:对,牛弹琴!一字未改,标点一变,面目全非!另外还有一字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2.句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聊聊两句,颇含哲理,道尽人世沧桑。

3.意趣。《还珠格格》中最常用的句式:我好喜欢好喜欢你哟!除了连用两个好,并无其他的妙处,用于表述爱情的美好徒显苍白和肉麻。再来看冯延巳的《长命女》,看别人如何描绘爱情的美好: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粱上燕,岁岁长相见。多么有诗情话意。这都是学好语文的妙处。农村许多学生家里,在春节的时候,很多门户上都贴“招财进宝“四个字,很一般,但有一次,我却发现有了不同,贴的是:门对青山摇钱树,户迎绿水聚宝盆。语文的档次就出来了。这几个小例子一讲,学生的兴趣会立刻被激发出来。

三、从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第一节课应给学生讲明:语文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工具性和人文性。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可以是春节各家各户门楣上贴的的对联,可以是电视机上真真假假的广告,可以是大家哼出来的各式各样的歌谣。结束了学生生活,找工作面试,要口才;考公务员,要申论;甚至表达感情、相互沟通也需要语文。总之,语文融在大家的生活中,大家也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形成大的语文观。

语文也具有工具性。它是各门学科尤其是文科的一个基础。读不懂文言文,无法学好历史;读不懂议论文,无法学好政治。大凡文科成绩好的都有一个好的语文基础,同时它也是进一步深造的一个工具。进入大学,要研究历史,就得先读完《史记》,要研究政治经济学就要读懂《资本论》。如果语文漏洞百出,其他科也会捉襟见肘,难以上一个台阶。要想富,先修路,学好语文的同时也是在为其他学科铺路。

语文具有人文性。语文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一门学科。大凡一个语文好的女孩子总给人一种很有气质很有味道的感觉:比如说李清照、张爱玲、冰心、舒婷,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平原地区的小伙子,登上了恩施的某座山,面对着秀美的景致,不觉感慨道:“啊,巫山!”而旁边一位老先生就会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校的桂花香满校园,有的人会说真香啊,有的人会说沁人心脾。黯然魂销。有的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事物没有任何感觉。有的人却能听到大地呼吸的声音。所以学好语文你的生活,人生和境界都会上一个台阶。

四、在课堂的最后要适时提出学好语文的方法

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不争取,事半功倍。就像投篮一样,用手指手腕的力量就会既轻松准确率又高。投篮姿势不正确,就会既费力,准确率又低。对此,我们应在第一节课就对学生讲明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阅读与思考。语文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中外名著,阅读名家名篇,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做积累,语文是学不好的。但叶澜教授说过:“不要把阅读的广度代替思维的深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读边思考是最好的方法,切忌蜻蜓点水式的阅读,那将毫无意义。对于课本内的内容,一定要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每篇课文都是编者慎重比较之后收录入课本的,要精读并深入探究。

第二.积累与习惯。积沙成塔聚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语文学习善于积累,乐于积累,勤于积累。要准备一本摘抄本,每天适量摘录一些诗文美文,哲理性文章,范文。整理一下基础,错字错音成语熟语。整合一下典型的例题和自己常错的题目。留心一下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比如:好的歌词,春联,广告。摘抄本上可以手抄,粘贴,画表格等等。总之要广泛的涉猎各式各样的语言材料。养成好的习惯。,

篇4

1.着眼新型语文作业的衔接性与过渡性,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

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与要求都很大的区别,但作文教学的要求却是相同的。但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教学的脱节现象普遍存在,突出的就是表现在作业内容与要求的脱节。我们要对当下语文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好的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无可替代的,能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的好习惯,并最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从而学会创造性地学习。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作业的衔接性与过度性,特别是作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能力,就必须做好语文作业的衔接性,做到循序渐进,实现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初中语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石,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使高一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是促使语文教学的必要条件。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棘手的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学重感性认识和积累,往往淡化语法知识。教材中相关的语法知识很少学习,只是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文,弱化了词性、短语、句子、语法的学习。而高中语文学习又时刻离不开语法,例如:修改语病、文言文的学习等,离开了语法可以说寸步难行。所以这方面的过渡与衔接已成普遍问题,我们应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新的语文作业设计与研究。

2.着眼新型语文作业的前置性与激励性,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转变语文传统的作业设计观念,树立适应语文新课标下的作业观,提高我们自身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积极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作业设计体系,形成一定的作业设计策略和经验,让语文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座桥梁。语文作业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应以学生为本,要有高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能让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优化语文作业设计要从不同角度考虑。

所谓前置性与激励性,即统筹考虑作业呈现的时机,也就是如何能更好地与“课堂教学”和谐共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前置性作业(也可称“先学后做”式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以代替老师讲,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可以推进课文的学习等。所以语文作业不应该只是教学45分钟后的固定作业的套路,它应该没有刻板程式,应该和教学融为一体。只要自然、贴切、融合,它可以出现在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所以,作业设计应该和教学设计一并构思,成为教学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就作业呈现的时机,不外乎“课始”、“课中”、“课末”三个阶段。我们要从“课始”阶段(即“前置性”作业)入手,可从“前置性”作业中及时发现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

3.着眼新型语文作业的差异化与量力化,优化语文作业设计

当下语文作业要面向全体,强调关注人的差异,作业在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而并非多多益善。而面对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我们的作业设计应考虑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有弹性,有差异,做到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完成作业的时间分层。不同量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有所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篇5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裂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74-01

“衔接,指事物相连接。”中学语文课程体系的设计,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初高中语文教学密不可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实现其有效衔接,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初高中语文教学裂缝问题

现阶段,教学裂缝现象突出。“小学里不知道幼儿园里干了什么,初中里不知小学干了什么,高中时不知初中时干了什么,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是不被允许的。”

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初高中教学裂缝问题已日益突出。高一新生正处于花季的年龄,他们对新阶段的语文学习充满了热情与憧憬,有着新的目标,朝气磅礴,渴望在新的舞台彰显个性、展示才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表现出种种不同程度的“裂缝”――学生基础知识单薄,学习力不从心;学生沉溺在过去的思维定势和学习方法中,学习效率低,茫然不知所措……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裂缝成因

是什么原因使得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出现裂缝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同,使得教学目标和要求有所差异,也就决定着两者之间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差异。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较之初中语文,高中语文突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但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对多数教师而言,难处理好两者关系,容易出现偏差,如片面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或感悟等。

2、教材难度的差异

较之初中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有了新的变化,教学内容拓宽加深,新教材编排方式等完全区别于传统教材。初中教材侧重于学生平面、基础的学习,而高中教材则倾向于学生立体、全面深入的学习。

“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教材从重基础的培养向能力型的转化要求,使学生学习上存在极大的不适应性。

3、教学方法的差异

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从未教过初中,甚至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初高中各自为阵,目光短浅,缺乏整体长效观念,教学缺乏连贯性。教学趋于片面性,重视知识掌握,却轻能力培养,教学缺乏系统性;衔接简单随意,缺乏固定安排和有效教材,教师衔接意识不强,具体操作随或跳过;忽视学生个性,工作单调,甚至妄图用盲目的超前或华丽的掩饰来填补缺口。

4、学生适应性的差异

初入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心理、思维方式、教材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学法教法、学习环境等系列变化。初高中学生的适应性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伴随课程难度陡然提升,其倍感学习吃力;考试试题多按高考模式出题,考点多为高考要求内容,严重脱离教材,使得学生茫然无措,部分学生失去兴趣。

学习任务加多,尤其是理科学生,理科作业繁重,自我支配时间不够,在强压下难认真投入语文学习。甚至,为完成教师检查,多抄袭答案或他人作业,学习任务无法落到实处。

课堂上,学生接受内容较多,但课外投入较少,缺乏有效的吸收与巩固;因多习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难以做到勤于总结、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其多不适应新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囿于初中学习模式的他们,难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魅力高低,也是能否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因素。

三、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1、教学衔接教学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也”[6],“ 不凌节而施”[7]。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可接受性原则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表现为是其能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努力才能掌握。

2、教学衔接教学途径

(1)针对教材编排体例,可结合高一教材“编者致学生的话”,了解高中教材编排特点及学习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加深对学生感知的认识,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掌控教学难度,摈弃过多出题或多出难题等错误做法;立足于初中基础,稳健有序地拓宽加深,如教学内容和作业布置上精心准备,培养其举一反三、迁移思考的能力;

(2)在教学中,应逐步引导学生实现从加强记忆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转变,从细节做起,帮助其从思维方式上适应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方式上,应避免讲读等单一方式,课堂上多运用讨论、启发式教学,并注意加强课本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应着力改变以往一味依赖教师等不良习惯,引导其形成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创新能力;教师应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在目标、教学上多过渡衔接,并加强心理、性格等方面指导,调动其学习兴趣与热情,提升语文能力。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直面问题,锐意进取,着力清除因跨越学段所带来的学习瓶颈,真正实现其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曹明海编《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4]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改;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101-01

高中语文作为高中生的一门必修课,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够适应他们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需要。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就必须进行改革,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就必须认清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高中课堂教学的主要优点是,把相同或相近年龄、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但课堂教学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难以充分照顾优、差生的学习和发展;不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提供足够的空间。

高中语文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教学内容的定位缺少科学性,授课的随意性强,因而形成两种局面:一种是授课过浅,按照教材,罗列若干点,泛泛而谈,使学生觉得语文课雷同而类似,毫无意趣;一种是授课过深,尤其是名家名篇,名著节选,详尽分析,甚至和大学讲授相仿佛,这种教学看起来有深度,但实际上与学生水平无法吻合,学生没有实实在在地提高。

由于考虑到高中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的特点,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单一,形式呆板,千课一律,缺少智慧的幽默,课堂灵动性、艺术性不足,难以对学生产生刺激,使学生萌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管理松散,课堂教学本身就存在着“点弱、面大、距离远”的问题,教师单枪匹马,难以顾及几十个条件各异的学生。师生距离由个别教学一米之内的“直接”变成了一米、几米之外的“间接”,这种“点”对“面”,就往往成为“空对空”。许多学生变成干坐生、应付生、掉队生。

高中生大多数要准备参加高考,因而高中的教学实际上便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要为高考服务。适应这种形势,高中语文教学从内容到方法便必然要有所变化,教学改革自然也就与初中的那一套做法有所区别,呈现出另一种形式。况且,高中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本来就有很大不同。初中属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其教学重在普及,以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为目的。按照一般要求,学生初中毕业时语文水平能满足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基本需要就可以了。根据这一点,初中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便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实际能力,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必须是多种多样的。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完成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就要对语文教学进行大胆改革,使其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在观念上大胆创新,在方法上灵活多变,内容上体现教书育人相结合,以适应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需求。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科学选择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公共课,在选编内容上要具有相当的宽泛性、开放性,充分照顾到教与学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并具有选择性。为了方便统一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国家应当组织专家编写适用于高职院校的统一的语文教材,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突破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模式,广泛地涉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给学生以人文教育的内容。同时也要从高职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把人文性与实用性充分结合起来,除安排文学作品内容外,还要适当加强能力训练内容,如应用写作、语言交际等,不但要注重文学性、人文性、美学情感的渗透,也要注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训练。

第二,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精心策划,重点阐述、引导启发、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能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兴趣和灵感,除了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还可以采用朗诵、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讨论甚至实地参观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

篇7

在整个的中学阶段,初中的知识和高中的知识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理应在教学中初高中应该保持着相通性,实现层递性。但是如今在实际教学操作中,高中和初中却没有太大的联系,甚至彼此各自研究,似乎互不相干。这样就使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和高中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差别,而这也是导致我们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较为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我将就初中高中语文教学中的 “表达与交流”这方面的评价差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来做个简单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初、高中语文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的级差比较:

从上面的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谓的表达与交流其实指的就是我们的语文写作教学。而通过对图表的认真分析,加上调查分析,我发现初高中作文教学不衔接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对《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比较淡薄。根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高中教师基本上不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初中教师有少部分是懂得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但是并没有具体去了解。像我校高完中式的学校情况好一点。但是无论是高中语文教师还是初中语文教师大多数都没有做到各自地把各册教材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过梳理。因此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没能够根据课标的基本要求去教学目标真正地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所以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处于随意性状态了。加之初高中的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交流,哪怕是像我们同时拥有初、高中教学的学校,在平常的教研会上也是初、高中分开来探讨,这样就导致了初高中的各自独立。而本来由初中浅易的作文教学到高中深入的提升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阶梯也就过渡不起来了。

第二、不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在初中基本的写作水平要求里,课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养成学会修改文章的习惯”。而我们教师也都知道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而根据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反映在初中时老师基本上没有说到有这方面的要求,对于这个规定还是第一次听到。在平时习作时教师有叫学生构思润色好再写,但实际上在升学压力下,老师往往不太轻易放手“浪费”过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有不少老师做过让学生自行批改作文,或者是相互批改,可是这样的次数也只是一个学期一两次罢了。有些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只打个分数,鲜少评语更谈不上一对一的指点。这样学生对于写过的作文,即使知道写得不好,但是由于得不到老师的指点,所以也不知道如何进行修改。这样学生就习惯于完成写作文的任务罢了,修改的习惯就这样被忽略了,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

第三、没有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初中的考试内容跟课本有着非常大的联系,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以课本为主,课外的知识很少讲到。课程安排上有要求每个星期一节语文阅读课,可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这一节课往往成了一门“装饰”课。在调查中发现,乡下的学校基本不上这一节阅读课,县城的学校情况好一点但也多是让学生自由阅读。而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乡下,学生的整体上的知识面过窄。而在高中考察的是能力型的,尤其是写作,是对语言的一种综合考查,如果平时不留心积累,没有深厚的知识加以储备和深入的探究思考做基础的话,这肯定会给高中作文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可是我们乡镇型学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算得高,叫他们去买多一点有关写作素材的书,他是不听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我校学生手上写作素材书除了老师要求买的《高考满分作文》之外基本上就没有了。这样,每次叫他们写的作文所举的例子都惊人相似!如果哪次限制他们不得用此书中的例子,他们就会感到脑子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无例要举”,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是“干巴巴”的了。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被边缘化;原因;对策

语文学科因其思想深邃、形象生动、构思精巧、妙语连珠,课堂气氛活跃带给师生带来无尽的美的享受。然而今日的高中语文却不断地被边缘化。下面就高中语文被边缘化的原因和如何防止被边缘化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 高中语文被边缘化的原因探索

1.1 制度因素。语文边缘化的直接原因,跟现行的一些制度规定有关。在中高考中语数外虽然权重相同,但由学科性质的决定,英语数学却可以拉开巨大分差,但语文成绩比较趋同,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之下,教学自然薄此厚彼。同时语文确实不如英语“实用”;学生在高中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考托福、雅思,到欧美留学,学好英语被看作是通往高阶职业生涯的捷径;即便不留学,在就业时英语娴熟的学生也拥有更大的优势。

1.2 学校因素。学校面对上级下达的高考任务,压力空前。为了提高高考成绩,难免会走“快餐”之路。而语文是一门积累性学科,若想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几乎是不可能。所以也就只好让语文为其它学科“让道”,把更多时间留给英语、数学等学科。

1.3 学生因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认识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效率。而当代高中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问题:(1)目标不明确。升入高中后,有一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区别高初中语文的性质和要求,以初中语文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2)认识上有误区。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语文考试不可能直接把教材内容纳入考试,致使许多学生在思想上产生误区:语文学与不学都一样。

1.4 教材因素。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1)以经典为主。阅读经典虽然能使学生了解优秀文化传统, 丰富其内涵,提高其品位。但部分经典往往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 (2)数量偏多。以新人教版教材为例,高中必修教材5本,选修教材4-7本,还有高三要进行整体复习等。语文教师大多感到时间紧、任务重,疲于追赶进度,难以腾出时间对文章进行深入挖掘,更不用说体味美感了。

1.5 教师因素。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能触类旁通,教学的舞台上游刃有余,并时常闪现教学智慧。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 (1)手段有限。仅仅依靠一枝粉笔、一张嘴进行教学。(2)评价单一。仅仅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好坏。(3)观念陈旧。 “唯我独尊”,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形式。(4)语文素养不高。不是专业知识不够,就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欠缺。

2 高中语文被边缘化的对策思考

2.1 学校方面。一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学好语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前提。另一方面,学校还需为防止语文被边缘化多做一些事实,如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开展一些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语文活动,开设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大讲堂等。

2.2 学生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语文学科厌恶情绪呢?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作为语文教师一是要通过鲜活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了解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另一方面还应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基础性,了解高中语文对于学好高中其他学科和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重考学结合。其实语文考试与语文学习也并非是矛盾的双方,语文教师应把高考的考纲要求贯穿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去。

2.3 教材方面。 (1)教材编写方面,编写者一方面要从学生的时间实际出发,精选篇目,控制数量,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涵咏体验挖掘美感;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将经典与现实结合起来,精选一些富有时代性和人文性、充满生活气息的教材。(2)教材使用方面,教师要通读教材、深入挖掘,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大胆取舍、整合资源、适当延展。略讲或删掉那些脱离实际、学生难以体会或领悟的文章;对于那些些内涵丰富的文章则精讲、深讲。(3)校本教材开发方面,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人生体验以及单元主题来选取一些鲜活的文章或材料作为拓展补充;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在内容上能给学生启发、在写作上能给学生模范的文章让学生去常读常看。

2.4 教师方面。 (1)转变观念。在教师角色转换上,变 “知识权威”为“对话伙伴”,积极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师作用上,变奉献型为服务型,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学习合作中,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2)进行多元化评价。在评价模式上,努力创建以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的多元评价模式。在评价方式上,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把明确性与模糊性、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3)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一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跟上时代步伐;二是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加强新课标的学习,熟悉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提高教学效率;第三还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力求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总之,只要我们上下齐心,注重政策引导,科学管理,创新课堂,就一定能让语文重显魅力,能让语文课堂教学重焕生机。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改 教材

多年以来,高中语文课改的呼声日隆,很多教师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让人侧目的成绩。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跟进,在高中语文新课改标准和新教材全面推广使用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从开始的意愿抒发为主流向群体创新实践方向寻求突破,虽困难重重,但已是大势所趋。当前,掣肘高中语文的因素很多,但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梳理,还是可以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寻求防线薄弱处突破,以点带面,就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获取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现实资料和宝贵经验,下面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交流。

一、持续更新教学观念,用新课程标准提炼高中语文教学思想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破土萌发初长成”的态势。这与高中语文教师持续更新自身观念,深入贯彻新课程教育方针是密不可分的。多年以来,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的套路、模式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要空间,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在这种固化、单一的传统模式下,就像木偶人一样目光呆滞、神情游离。而且,教与学长期处于两张皮状态,即教师在台上口感舌燥地指点江山,学生则在台下昏昏欲睡,梦会周公。陈旧刻板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合当前教育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高中语文改革迫在眉睫。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它起着导向和过程性保障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的观念更新应该具有持续性和永久性。

高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多接触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现代教育书籍,用发展型的现代教育观武装头脑,结合课程教学深入探讨和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把握新课程教材的思想精髓,用新课程标准做教学实践的标杆,将外延阅读的教育信息资料进行整合提炼,浓缩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对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思想,大胆进行高中语文课改的理论尝试,在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最终将外延思想、新课程理念、教学实践三者结合起来,使高中教师变身为具有前沿教育思想、课程改革能力强的新型科研型教师。

二、适当调整高中语文知识体系,构建既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又与新课程理念相契合的高中课改方案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经过各教育专家学者的缜密研讨最终成形,并广泛应用于各高中学校,各地反响不一,成效各异,但总的来说,还是很契合实际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课程教材虽然带有明显的权衡各方因素的迹象,但各地校情、学情迥异,并不能面面俱到,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带有明显的“一刀切”色彩。教材是教师施教的立足点,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的成败都基于此。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以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为参照,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实际,利用已经成形的现代教育思想大胆进行课程知识体系的调整,以适应瞬息万变、潜移默化的教育发展新常态。新课程教材作为全国材,在内容编排上单薄统一,从高一到高三,内容大体相当,没有循序渐进的梯度感,与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文化视野脱离。语法修辞等多种手法在教材中的穿插配置,让学生感觉不到完整的知识学习体系,使得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系尚未构成基本轮廓。而且,教材各单元之间没有知识互补或相互支撑性的联系,使得很多高中生在学习完一个学段的语文教材后没有较初中语文学习的厚重感,好像与初中区别不大。

三、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增强高中考察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

高考是全国性大考,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反观其今,虽然有关高考改革或存废的信息甚嚣尘上,但当前形势下高考制度仍然在推行。尽管“一考定终身”存在很大弊端,但它的教学指挥棒的作用却不可小觑。目前,围绕高中语文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或行为都是指向高考的,也都是以高考为中心的。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过于单一集中,不适合当前中国人才发展和培养的需要。如何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增强考察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值得每位教师深入研究和实践。令人可喜的是,高考语文命题已然先行,体现了“与教材千丝万缕粘连,重点附着能力考察”的命题理念。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新导向。对此,教师要敏锐捕捉新动向,及时调整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把知识型领会为目标向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提升转变,既服从高考选拔大局,又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如果能使两者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和促进,使之协调发展,这便是真正成功的语文教育。在高考内容考查方面,要把握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能力考核动向,将高中语文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梳理,明确重难点,在对基础知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记忆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展语文教学的知识面,重点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考核内容科学性上,应遵循高中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个人成长规律,不以单纯的基础知识领会和记忆为目标,从而影响日常教学效果,使高考考核内容向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倾斜。

总之,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来看,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既要持续更新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还要多措并举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运转教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不应定势的作为统一标准,而应该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需要,适当做一些调整和更换,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重能力培养的大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是非常关键的部分。由于高中的教学特点,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最后阶段,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基础性的教学会明显的减少。并且有效阅读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所以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有效性。

一、有效阅读的概念和其教学策略

在高中阅读的时候,有效阅读是指用比较少的时间进行阅读,并且确保效益的良好,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其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有效阅读展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的教学策略有三个方面:首先老师必须明确高中学习的教学内容和其目标,并根据内容和目标制定有效阅读的策略,保证其效果,这也能够看出有效阅读的综合性特点。其次,制定的有效阅读策略必须能够进行操作,在进行策略操作的时候必须根据老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确保阅读效率的提高。最后是有效阅读进行的时候,必须根据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出有效教学的灵活性特点。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阅读的应用

(一)老师应该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1.老师必须对学生展开高强度的训练

进行阅读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实际的需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阅读,并且达到要求的效果。学生阅读完毕之后,老师应该马上讲解,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阅读内容。老师的讲解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能够借鉴他人的阅读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般在对学生阅读进行指导的时候,老师都会选择五步阅读法,让学生先粗略地读一遍文章,然后进行通读、精读、赏读,最后进行悟读。进行初读的时候,学生必须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老师在学生初读的时候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而通读指的则是了解文章的内容,并进行整体的把握,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旨以及重要人物,在通读的时候,学生必须有概括能力,做好文章段落划分和内容的梳理。而精读、赏读以及悟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这些阶段,学生必须通过文章找出使用的艺术手法,并且进行一定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五步阅读法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二)有效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模式的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展开的时候,老师必须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析,根据年级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特点进行合理的阅读安排。

1.在有效阅读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进行

高中各个年级的学生思维完善程度也有一定的不同,认识事物的时候,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别,老师在开展有效阅读活动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以及教学的目的和大纲。第一,老师在划分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划分,文章文体不同开展的教学活动也应该有所差别,所以有必要进行阅读专项训练。第二,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必须是合理科学的,在落实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重点。老师在制订方案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阅读,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在教学的时候,学生年级提高,教学手段也应该有一定的变化,给高年级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其进行思考,避免出现过度依赖老师的情况。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意识

开展有效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老师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必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老师在探讨的时候,只需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者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提高其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并且通过这种交流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正,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之后,老师还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变以往专项训练的形式,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从而推动有效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阅读训练的时候,老师必须牢牢把握学生的特点以及阅读的特点,着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行阅读,并且营造好的氛围进行学习。对老师而言,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是其教学的重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能够客观反映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静.有效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3).

[2]朱跃东.浅析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4).

[3]陈玉.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

[4]主玉立.浅析阅读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策略

阅读是是在对文章进行通读的情况之下,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的过程,同样阅读教学应当以“读”为基础,只有把文章读懂,才能回答所提的问题。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动,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相比,现如今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成就,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阅读教学朝着良性方向发展。[1]然而由于处于新旧方法交替阶段,阅读教学必然存在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必须结合新思想、新理念进行改进,确保阅读教学的稳步前进。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理念落后,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教学理念是开展教学的指导思想,一套良好的理念可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变和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阻碍教学的发展。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全国各地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未能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相吻合,严重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二) 阅读教学方式陈旧,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是关键,对整个语文教学起着指导作用,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高中语文阅读形式多样,文章体裁多变,这就要求阅读教学模式要多种多样,对于不同体例的文章教学方式应当不一样。而目前许多教师采取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学生一套“万能答题模板”,遇到类型相似的题目就套用模板。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制约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三)阅读基础知识积累不够,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把握

阅读基础知识是阅读教学开展的前提,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否则学生无论在深入阅读,还是在各种考试中对试题的把握就会不到位,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阅读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这些都是学生掌握的重难点。[2]目前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这些知识的讲授,导致学生阅读基础知识不牢,在回答问题时难以抓住重点,经常犯错。

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上述阅读教学问题的存在,制约并影响着学生语文教学质量和考试成绩的高低,学校和教师必须从教学理念入手,不断吸收新思想并创新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阅读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自身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 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尽管当前教学成果的评价仍然以各种考试为主要标准,考试成绩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但在此情形之下,用一种全新的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理念指导教学,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学生的语文阅读成绩自然而然地会得到提升。理念的更新在于学校和教师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把握,往往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注重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教学理念,并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阅读和鉴赏相结合的理念,让学生自己感受文章多描写的形象,品味语言特征,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可以积极参加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演讲、作品讨论会、辩论会、读写本观摩等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相互切磋,交流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读书成果。

(二)采取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面对文章体裁完全不同的文章,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分析不同文章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掌握各种阅读方式,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教学策略通常为“读”、“代”、“比”、“筛”、“除”、“验”六步法,具体为:读――通读全文;代――带入原文;比――比较鉴别;筛――筛选信息;除――排除干扰;验――验证答案。从整体把握到微观勾画(论题、脉络、关键词);从紧扣语境到把握内涵(瞻前顾后、比照辨析、参考语境);从抓住概念到识别混淆(程度范围、偶然必然、主客指代、现实设想、肯定否定、主要次要、条件结果、原因结果);从筛选判断到逐步排除。做到逐步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3]小说作品阅读教学经常从了解背景到写作意图;从解读故事到理解人物;从体味细节到把握情节;从分析主题到欣赏技巧;从品味语言到领会作品内涵。而诗歌阅读教学策略概括为“五读”、“三找”、“一想”。“五读”即读诗题、读作者、读诗句、读注释、读习题,“三找”即找意象、找情感性语言、找表达技巧,“一想”就是善于联想和想象。因此不同的问题阅读方式有所不同,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所区别,便于学生全面掌握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技巧,在解题时做到快、准、狠。

(三)引入探究式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多种多样也丰富了考试的形式,当前语文阅读考试的题型可谓是越来越灵活,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更是检验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探究式阅读教学具体包括:第一,比较式阅读研究。其将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一组(两部以上)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然后选定可比点,分析研究,鉴别异同,最后整合得出结论。第二,补充式阅读研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选定一个研究专题,进行思考、想象,对作品中的“空白”进行补充,然后阅读课外相关材料,对“空白”加深理解。第三,辐射式阅读研究。围绕研究课题,根据材料或学科间的某种联系,将阅读研究由此及彼地辐射开去,在更为广阔的范围思考和分析问题。[4]此三种新型教学方式既增大了“教”的容量,更拓宽了“学”的途径,使阅读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井然有序、多姿多彩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闫学荣.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03)

[2]徐凤芹.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教研).2011(02)

篇12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主要是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问题。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于是,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在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篇13

关键词:职来高中;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兴趣;信心;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22-01

反思现在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沿袭普通高中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向学习条分缕析的剖析语文知识,不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文化的美感陶冶作用;在教学方式上,以语言文字的机械训练为主,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课外开发,忽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架空了德育的作用,抹杀了美育的陶冶功能,淡化了人文主义精神。导致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文化肤浅、视野狭窄。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其工具性应该在高中阶段应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基本使用能力,其人文性应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和阐述祖国文化,为学生走上社会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职业教育提高到了从所未有的地位,职业高中的特点是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也就是与俗称的“白领”办公室人才相对的“蓝领”技术工人,与以升入高等院校为目的普通高中教育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尽早适应社会需求,越来越成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紧迫的现实要求。

一、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因此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来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每天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说一说最近学到了什么,如果是对学习有用的资料,就可以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他,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久而久之学生们意识到了要多学习还知道了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如在在教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曹雪芹的《红楼梦》节选《林黛玉进府》一课时,职高学生由于初中语文基础一般比较差,所以可能难以深入理解文本,为了能激发起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和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可以播放此段情节的电视剧视频以及了解之前的相关铺垫的情节。使学生首先对情节的前因后果有大致的了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小说的学习欲望。

二、培养语文学习自信

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轨迹,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职高的学生大多缺乏对学习的自信,认为自己不是学习这块材料,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长久保持自学兴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运用积极性的评价机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适时适当提供策略方法,予以指导点拔,帮助他们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学有成效中得到学习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语文并且始终保持兴趣和求知欲。

三、发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即变传统教育的“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习方式的构成是让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下,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突飞猛进时期,也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黄金时期。对社会已经有所了解,对人生也有了一些思考,但距离社会的要求,心理和认识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作为职业高中的老师不能像小学和初中老师那样强制学生学习。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周国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通过领悟、涵咏、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得到美感熏陶。把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死记硬背式的纯语言训练,变成伴随着审美愉悦的“沉浸郁,含英咀华”的潜心感悟。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教学中应尽量少讲、精讲,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还要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脑想、尝试练、动手做,进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探索交流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或者能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完成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学习,这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

四、增加课外阅读量

篇14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