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家庭教育研究综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篇1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和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对幼儿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笔者从中国知网搜索的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很少有学者对“家庭教育和幼儿发展相互影响”方面有深入研究。近几年来,国内对“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学者主要有:郝士艳、徐东、胡丹芝等,他们一致认为,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方法不合理,教育内容萎缩,教育环境不合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并针对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当前国内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

(1)关于幼儿家庭教育概念界定的相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缪建东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与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这个概念界定方面的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他认为,家庭教育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主要是父母)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

(2)关于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当前,我国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家庭自身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李泉梅在《影响幼儿家庭教育的因素及策略》中指出:“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主观因素有家庭氛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及评价、家长的行为与教育态度、家长的生活态度及价值观,客观因素有家长的职业特征及文化程度、家庭的结构。”

(3)关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发展的相关研究。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的个性形成、幼儿的心理健康等方面。

范艳梅《论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中论述了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程度及职业、家长的性格特点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不同影响,提出了有些家庭教育在幼儿个性形成方面走入了误区,并提出了促进幼儿个性形成的具体方法。

2.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的范围。幼儿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幼儿相互影响的教育,而大多学者都集中在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幼儿影响的研究,而很少有人研究幼儿的行为对父母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多以理论性研究为主,以此来分析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很少深入幼儿家庭教育的内部,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从实践的角度去探究幼儿家庭教育。

3.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展望

(1)研究体现时代性。幼儿家庭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家长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父母教育幼儿的观念、方式方法跟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相关研究只有立足于时代,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更好地指导实践。

(2)增加幼儿对家庭教育影响的研究。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家长的感悟和学习来源于幼儿对家长的影响。父母时时刻刻向孩子学习,才能真正用幼儿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促进亲子关系,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中日比较;生态

学前阶段的儿童尚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需要与父母保持身体和心理上的密切依恋关系,需要父母必要的甚至是全部的帮助。儿童的这种未成熟状态决定了他们必然要接受来自家庭教育的巨大影响。因此,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对儿童以后的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正如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儿童初生几年的最初阶段。正是这个事情,儿童的脑和感觉器官才发展得特别急遽,许多偶然的联想―人的心理基础,特别迅速地形成起来,牢固起来。”[1]国际一些主要媒体和组织近几年来的民意调查,如全球最大的旅游网站Expedia对4 000多名欧美酒店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日本旅客在礼节、举止、整洁、安静等诸多项目中获得第一,并且综合排名位于各国榜首。[2]日本人之所以获得如此好评,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为主要的因素,因为家庭是教育的原点,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报告》(2000年)指出,“如果教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家庭教育可能就是这条长河第一滴清纯的水”。通过文献分析,归纳了研究者关注幼儿家庭教育中日比较问题的理论框架,梳理多个中日幼儿家庭教育比较的角度,并对下一步如何研究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反思。

一、多角度比较中日幼儿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比较

杨丽珠、李灵和田中敏明(1999年)对少子化时代下中、日、韩三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做了跨文化的比较。首先在儿童发展观上,中日韩家长没有明显的差异,总体上都比较重视教育和培养的作用。其次在对幼儿忧虑的事情上,三国家长都比较关心幼儿体质的发展和性格的培养,中国家长很担心幼儿学习和纪律的问题,韩国家长重视体质和上进心的问题。最后,在幼儿的教育期望和儿童教育策略上,三国家长也有明显差异,中国幼儿家长最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孝敬父母的人,而日本则为有兴趣且快乐生活的人。中国家长在于幼儿交往上感到困难,而日本和韩国更多的是养育方法的困惑。

徐海青,傅毅,周爱琴,刘兴莲(2007年)对中日两国3岁儿童母亲教育观现状做的研究表明中日两国母亲在对子女学历的期待,将来的期待以及对子女职业的期待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一见真理子教授在她的一系列国际观察,尤其是对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关注和研究中发现:①中国的家长更愿意相信“三岁神话”,对子女的期待和关注度高。②中国的家长在子女的教育中存在性别差异。③在母子一体感上,中国和日本的家长没有显著差异。④对于从0岁开始的教育这个问题,中日家长持不同意见,中国家长觉的无法想象,日本的家长则比较认同。⑤相对于中国家长的明确态度,日本家长在选择上比较模糊,不确定的选择比较多,倾向于选择与政府导向一致的选项。[3]

(二)家长教育期望的比较

桑标(2001年)对家长对幼儿的行为期待做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家长对幼儿行为能力期望的高低依次为自我控制、主动积极、合作协调、独立自主;日本母亲则为合作协调、自我控制、主动积极、独立自主。总体上中国母亲对幼儿的期望高于日本母亲,中日两国母亲职业层次和文化程度较高者对孩子行为的期望值普遍高些。

周爱保,陈斌和青柳肇(2007年)分析了幼儿做事能力与家长教育期望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与日本之间、日本与韩国之间幼儿做事能力差异显著,而中国与韩国差异不显著;中国家长与日本家长之间、日本家长与韩国家长之间对幼儿做事能力的期望存在显著差异,而中国家长与韩国家长差异不显著;幼儿的做事能力与家长对幼儿做事能力的期望显著相关,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内田伸子在她的读写能力的获得与家庭教育的研究中发现,中日幼儿在读写能力的获得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上有不同,在日本3-5岁的幼儿中,宽容型家庭教育的幼儿在单词记忆上得分较高,而在中国,3岁的幼儿是宽容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得分高,4-5岁的幼儿是专制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得分高。此外,她还得出结论,经济的差别与幼儿读写能力的获得有显著相关。[4]

(三)家长教育行为的比较

南丁和曹凤仙(2001年)对中日幼儿家长教育行动(行为)做了中日比较。对“和孩子一同玩耍、游戏”、“让孩子帮助做家务”、“适时批评或表扬”等问题的回答率,中日两国大致相同。但是,总是“什么事都替孩子想到做到”的家长,日本仅0.9%,中国为41%,从这个有很大差异的数字是否也可以看出中国家长过度保护的状况。对“教孩子读书写字”这一问题的回答,日本占16.7%,中国占41.8%。日本的家长有些在家里教孩子读书写字(国公立幼儿园几乎是不教的)。但在中国的家庭,不教的仅2%。,日本约一半以上的家长会经常“和孩子聊天”,而中国由于大多数家庭是双职工,与日本相比,家长和孩子谈话聊天的时间就比较少。

田中敏明在他系列的中,日,韩的家庭教育比较研究中,对亲子交流,教育期待,幼儿游戏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发现:①中国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待过高,物质层面的满足多,而日本的家长则要增加与子女的交流时间。②中国的家长应增加子女户外和集体游戏的时间和场地,而日本的家长应与子女共进早餐,增加与子女共处的时间和机会。[5]

(四)父亲参与育儿的比较

金洁和田晓虹(2009年)对父亲在家庭中的教育行为做了比较。在“一起用餐”问题上“有时这样做”的日本有54.5%,中国有31.3%,“经常这样做”的日本有42.9%,中国有61.7%;“一起游戏”问题上“有时这样做”或“经常这样做”的日本有90.2%,中国有94.6%;差异不是很明显。在一些教育行为上,比如“准备或帮助穿衣”“帮助或以前入浴”等问题上,中日父亲还是有显著差异的。中国父亲在“帮助或一起入浴”问题上有81.9%的日本父亲“经常这样做”或“有时这样做”,中国有65.6%的父亲“经常这样做”或“有时这样做”,在“准备或帮助穿衣”问题上日本父亲有72.3%“经常这样做”或“有时这样做”,中国父亲有89.5%。

二、中日幼儿家庭教育比较的启示

布朗芬布伦纳(1979)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儿童的成长环境, 该理论提出的四个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中的三个都与父母卷入儿童教育有直接关系,其中的微观系统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基于家庭的父母教育卷入。从目前国内外对中日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来看,中日两国家长在与幼儿教育上有很多的不同,差异明显。研究比较集中在家长教育观,教育行为对幼儿的直接影响,也就是微观系统的研究,对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社会的家庭教育指导系统,社会意识形态等对家长的教育观,教育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将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猛.兰州城区大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2](日)最良の光客は日本人、が最?英社が“定”[N].日本新,2007-07-13.

篇3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教育救助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反贫困作用、维护教育公平、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功能和教育救助政策内容与制度措施方面。在强调反贫困的重要意义上,联合国2003年在《千年发展公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采取的重要政策就是要投资于健康和教育,这些投入不是有碍而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反过来有助于人类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通过对社会与经济地位都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既可以让其增加知识,也可以增加其向更上一阶层流动的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2002)

许多学者还认为,贫困救助制度和政策对于维护维护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公平理论中,美国科尔曼和瑞典胡森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科尔曼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由没有均等目标到创办面向全国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到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最后发展到追求教育结果的均等。(科尔蔓(James.Coleman).《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2000)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也从社会正义论的立场出发,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做不到的,我们只能向结果均等的目标努力。”为了平等的对待所有人,提高真正的平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的注意到那些天赋较低和出身不高的社会人群,要向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学者李永生和高洪源认为美国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寻求推进社会公平的国家政策设计,并对美国长时期的国家政策实践体现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的追求的脉络进行了梳理::1.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2.对弱势群体享有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追求;3.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效果平等的追求以及由此而行成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进行补偿。(李永生、高洪源,《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3月)

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去分析教育救助行为,认为教育救助作为一项社会投资,可以通过对受助者知识能力的训练,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提高生活技能,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

在提出相关措施,改进教育救助水平方面,国外学者米奇利(Midegley・J,1995)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观点,社会发展的观点用于协助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他认为社会救助的方式应更强调整体性与动态的过程;社会救助的策略应更注重那些被救助对象的参与,并重视他们的潜能发展;社会救助的策略将趋于多元化。(孙莹.贫困的传递与遏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1―22.)

在介绍国外教育救助制度方面,国内学者冯英、聂文倩编著的《外国的社会救助》一书概要性的介绍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涉及教育专项救助的部分进行了简要罗列;姚建平在其著作《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中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教育救助的内容、特点和影响;王英杰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一书中介绍了日本和泰国在教育救助方面的援助方式,以及落实教育机会均等政策的具体做法。

二、国内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城市贫困问题的突出,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成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研究角度来看,社会救助制度分为住房救助、医疗救助以及教育救助,学术界关于教育救助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实证研究为主,根据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需求提出政策建议。孙莹,周晓春在其著作《我国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1]一文中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得出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状况明显比普通家庭差的结果,提出在观念上建立人力资本和社会投资的理念,在行动上策划和发展有效的职业训练方案;陈静在《浅析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2]一文中通过对贫困子女教育现状分析,提出资源配置及政策制定上的相关建议等;湖南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对该省10个市和6个县的265户城乡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情况进行调查,得出贫困家庭急需教育援助的结论。[3]尹海洁等在对哈尔滨市256户贫困家庭的调查发现,子女的教育费是城市贫困家庭最主要的经济负担。[4]龚立新对江西省南昌市的部分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被调查的家庭中很少有独立承担子女教育费用的,总体上看南昌市低保户家庭在子女教育费用的支付方面,主要依靠学校减免。[5]山东省教育厅调查组的针对山东省的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上学难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虽然城市困难包括低保家庭的教育救助,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教育救助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在于救助政策比较笼统,缺乏具体实施措施和规范化管理。[6]

第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解读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情况。张长伟在《高校贫困生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中以贫困家庭子女的高校贫困生部分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贫困生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韩芳、陈洪磊合著的《北京城市贫困家庭生活状况及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在教育方面做了贫困家庭需求现状分析,提出一系列社会支持对策及建议。

第三,分析教育对于反贫困的作用,从教育救助的实际意义出发,提出相应措施或政策。关信平提出城市教育扶贫是加强和扩大反贫困行动的主要措施。[7]杨立雄指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存在强调生存、忽视发展的问题,建议实施发展性救助。[8]有学者认为制度优化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途径,其中包括设立针对某些贫困家庭特殊需要的附加保障如教育救助。[9]李迎生在研究救助内容的更新上提出拓宽开发性扶贫的思路,将教育(文化)救助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10]洪大用在谈到完善社会救助的重点时指出,要使社会救助更有针对性,即适当区分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专项救助,需要基本生活救助的人群不一定全部需要专项救助,应当将教育等专项救助的范围扩大,把那些收入稍微高于贫困线的人也纳入专项救助的范围,以促进救助资源的效用最大化。[11]

参考文献:

[1]孙莹,周晓春.我国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

[2]陈静.浅析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J].学术探讨,2009,11.

[3]唐启贤.贫困家庭急需教育援助――对城乡贫困家庭教育负担情况调查[J].调研世界,2002,10.

[4]医疗与教育.城市贫困家庭最沉重的经济负担――来自哈尔滨市256户贫困家庭的调查[J].中国民政,2003,11.

[5]龚立新.南昌市部分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分析[J].价格月刊,2007.

[6]山东省教育厅调查组.城市低保家庭上学难情况的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7,7.

[7]关信平.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8]杨立雄.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回顾、问题及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4,3.

[9]金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0,1.

篇4

青少年发展的常见问题及干预方法

培育弱势青少年复原力之途径

中国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的主观成效评估

儿童害之检视:成因、影响与实务处遇

社会工作介入DMD儿童家庭服务的实务探索

冒险疗法对工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上海新生代流动人口生存现状及政策导向分析

全人成长:服务学习在青少年服务中的实践过程

青少年之“义气观”特点及其形成影响因素探析

从释放到增能: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教师提升抗逆力的行动研究

华人社会文化脉络对不孕症妇女之影响及其因应行为

失智症家庭vs失智症日间照顾服务之供需分析

城市流动儿童家庭亲子沟通小组工作的实践研究

增能视角下单亲父亲家庭亲职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

抗逆视角下单亲母亲适应历程研究

中国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的客观成效评估

一项阅读方案检视弱势家庭儿童偏差行为的防治

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研究

香港“共创成长路”计划:课程发展、推行及成果

香港“共创成长路”计划中导师培训课程的发展和推行

应用信息科技提升“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之成效

青少年家庭运作、正向发展、学校表现及学业适应能力

家庭因素与香港初中生网瘾的关系

预防科学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讨

“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在中国大陆的客观成效性探究

“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

“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教材编写及修订的探索研究

来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风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研究

成长小组介入初中生偏差行为的实践研究

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出路在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观的偏离

《周易·咸卦》之“感应”思想对家庭教育沟通中的启示

家长学校科学发展的五大办学机制

关于家长心理学校的探索及路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为例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戈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提高“80后”年轻妈妈育子素养的培训与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马卡连柯的儿童游戏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游戏的启示

加拿大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两代父母协同教育幼儿的个案研究

依托社区,三方联动,构建“和谐育人”的理想教育网络

拓展资源新空间,构建学校与家庭合育共促的学校文化

攻击青少年增能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某工读学校“心教育”项目为例

3~6岁流动儿变劣势为特势:在挫折中成长——基于“留守儿童”“留守”环境的思考

篇5

>>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报名难”问题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状况调查 教育部研究部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条件准入路径选择研究 广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效应研究综述 探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教育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综述 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研与分析 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与成因分析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浅谈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综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供给问题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方案公布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若干思考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的价值选择分析 毕节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EB/OL].[2014-08-12]. http:///zc_6539/20130823/t20130823_1005417.s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EB/OL].[2014-08-12]. http:///wxzl/gongbao/2013-10/22/content_1811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