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成本控制管理课程范文

成本控制管理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34

成本控制管理课程

篇1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 F406.7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反映了项目运作和项目管理的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研究出来的,同时又用来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加强项目管理,实现项目合同目标,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提高工程投资效益,才能达到最终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求得全方位的社会效益,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

一.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1.1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三控制三管理一协调”

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三管理一协调”,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和组织协调。

1.1.1 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指在力求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目标的过程中,为满足项目质量要求所开展的管理活动。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五个方面。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全面的、全过程的控制,项目管理人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从思想、业务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人的素质,保证参建人员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工程建设中;根据工程项目的工艺、技术要求,合理选用机械,确定机械设备的类型和数量,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施工机械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程建设中;严把材料检查验收关,正确合理地使用原材料,检查、督促做好收、发、储、运等技术管理工作;通过分析、研究、对比,在确认方法可行的前提下优化方案,选用符合工程建设实际、设计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可行、缩短工期、降低能耗的方案。通过指导、督促、检查,为参建各方建立良好的技术、管理和工作环境,为实现质量控制目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调查研究外部环境和系统内部各种干扰质量的因素上,要做好风险分析和管理工作,预测各种可能出现的质量偏差,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使主动控制措施与监督、检查、反馈等被动控制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生偏差及时纠正,使工程项目质量始终处于项目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控制之下,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1.1.2 进度控制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指在项目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为使工程建设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要求相一致,按计划要求的时间施工而开展的控制活动,是对工程项目从编制项目建议书开始,经可行性研究、设计和施工,直至项目竣工验收、投产使用为止的全过程控制。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目标是使工程项目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交付使用。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往往不能按计划实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素质和能力较低,材料供应不及时,机械设备数量不足,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施工技术水平低,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达到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目标,必须认真分析各种因素对工程进度目标的影响程度,并对影响工程项目进度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减少或避免这些因素对工程进度的影响,使工程进展具有连续性和均衡性,缩短建设工期。及时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发现偏差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影响,并采取赶工措施使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保持一致。组织协调是实现进度控制的有效措施,为有效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必须协调好参建各方的关系,处理参建各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协调的工作关系,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做好联络、联合、调和工作,搞好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

1.1.3 投资控制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满足质量和进度要求的前提下,使项目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的控制手段。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合同进行工程结算,严禁超计划结算。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不是单一目标的控制,应与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同步进行,工程建设质量不经验收合格,不予结算工程价款。项目管理人员在对投资目标控制时,应考虑整个目标的协调、统一,反复协调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之间的关系,考虑采取投资控制措施对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产生的不利影响,使投资控制与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降低耗资,力求实现三大控制目标的最佳配合。

1.1.4 合同管理

建设施工合同是指承发包双方为实现建设工程目标,明确相互责任、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控制工程项目质量、进度、投资,进而保证工程建设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法律文件。有效的合同管理是促进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全面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确保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合同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合同管理目标责任的分解,可以规范项目管理机构的内部职能,紧密围绕合同条款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合同中明确约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是承发包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双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建设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合同金额大、参建单位众多和项目之间接口复杂等特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不同承包商之间、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以及业主与材料供应商之间不可避兔地产生各种争执和纠纷。合同是处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争执和纠纷的法律依据。

1.1.5 信息管理

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某种信息的处理工作。建设工程项目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并不孤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联系。于是,各管理活动之间必然需要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直接决定了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复杂和频繁等特点。通过信息反馈与调控,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综合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项目信息交流管理,系指为确保项目信息快速有效地收集和传递的一系列工作,包括信息交流规划,信息传递,进度报告和施工资料文件的管理等。

1.1.6 安全管理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指通过建立各项制度,规范建设工程的生产行为,提高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水平。由于建设工程规模大、周期长、参与人数多、环境复杂多变,安全生产的难度很大。所以,《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等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政府部门、有关企业及相关人员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管理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规范,确立了一系列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现阶段正在执行的主要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政府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措施计划制度;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制度;危及施工安全工艺、设备、材料淘汰制度;施工起重机械使用登记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三同时”制度;安全预评价制度;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

1.1.7 组织协调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它不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还涉及到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一个工程项目由于工程量大小、难易程度、分项工程多少等不同,这就决定了一个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组建项目部,并配好项目经理,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项目经理的组织领导协调能力如何,技术业务是否熟练,是项目管理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品好、素质高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加强相互沟通,及时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总之,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反映了项目运作和项目管理的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研究出来的,同时又用来指导实践活动。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使工程项目在约定的时间和批准的预算内,按照要求的质量,实现最终的建筑产品,使项目取得成功。我们要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出一条施工项目管理的成功之路,促进企业、社会的稳定发展。

1.2 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放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放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4)合理地、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二.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有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1 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是技术系统的重要内容。

2.2 社会系统

施工项目是由人来操作的,故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为社会系统。项目管理,人是第一要素。工程施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除必须具备较高 琡素质、具有较全面的施工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组织领导工作能力,而这组织领导工作能力高低的体现关键就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也是顺利襀项目目标的关键所在。

2.3 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是项目管理施工系统的关键系统,是“目标分系统”之一。工程施工是一种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经济活动过程。工程施工势必投入“人、材、机”及资金,投入太多会造成浪费,投入不足又会影响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

经济系统是与技术系统、社会系统相伴随而发生的,是一个投入和产生的系统。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就要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成本核算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在时间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才能真正做好项目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半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的原则

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因此,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应把握五原则,即成本最低化原则、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动态控制原则、目标管理原则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3.1 成本最低化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的最低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实现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采取各种措施,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以客观条件和现实的技术水平为依据,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3.2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却人人不管。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3 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3.4 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PDCA循环是全面目标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它是指一项工作的开展要经历计划(Plan) 一实施(Do)一检查(Check) 一处理(Action) 四个阶段。

3.4.1决策阶段一计划(Plan) 该阶段包括企业制订某段具体时间如一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的目标管理计划;分解和设定目标管理内容。选定企业管理目标的依据主要是企业该段时间的工作方针,以及企业在该段时间的生产状况等。管理的目标一经选定就应成为企业该时期管理工作的主题。 3.4.2计划实施阶段一实施(Do) 依据细化后的目标管理计划,企业中各有关部门和个人应层层负责、逐级落实,按照既定进度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或个人可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也可在自身的工作范围内进行新的PDCA循环(该循环包含于企业的总的PDCA循环之中)。经过一定阶段的实施后,企业目标管理计划的总目标负责人集各分目标负责人,分析和汇总各部门的实施情况,以便对计划及实施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实施进程进行分析、协调及修正,必要时还可组织有关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最后确定出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通过几次反复循环直到所制订的目标最终全部完成。 3.4.3效果检查阶段一检查(Check) 当制订的管理目标达到或计划进行了一段时间后,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均针对自身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但其最终的、整体的效果如何,还需在生产过程中检验和确认。这种对初步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或确认的过程称为成果巩固期。巩固期过后,企业管理目标负责人或其业务主管部门应及时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最终的检查和评估。

检查评估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计划的实施情况,如:哪些目标完成了,哪些目标没有完成,原因何在,完成的效果如何。使用的图表一般有:排列图、控制图、折线图、柱状图等。

3.4.4汇总总结阶段一处理(Action) PDCA循环的关键环节是总结阶段,它是管理水平改进与提高的基础。具体做法为:对实施情况检查评估后,企业管理目标负责人召集有关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讨论、汇总和总结,并将有效的经验或措施用书面形式固定下来,依照既定的工作程序纳入企业有关的技术或管理标准之中。

3.5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4.1 组织措施

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的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4.2 技术措施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充分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制订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严把质量关,缩短验收时间,避免返工损失,节省费用开支等。在实际工作中还要随时收集实际发生的成本数据和施工形象进度,克服和避免盲目突击赶工现象,掌握市场信息,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施工方案的内容包括: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选择合理的施工机具、安排合理的施工顺序和组织有序的流水施工。

4.3 经济措施

4.3.1人工费控制管理

人工费一般占工程全部费用的10%左右,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要严格控制人工费,加强定额用工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合理使用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执行劳动定额。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建立劳动奖惩制度,加强对一线工人的技术培训,严肃劳动纪律,减少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的人数,从而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以达到降低人工费的目的。

4.3.2材料费控制管理

材料费一般占工程全部费用的65%~75%,是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实际操作中要做好材料用量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的工作来严格控制材料费用。在材料用量方面: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坚持按定额或计划实行限额领料制度,贯彻节约用料、合理用料制度,提高材料的利用率,综合利用一切资源;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等。在材料价格方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择优购料;降低运输成本和存货成本。4.3.3机械费控制管理

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和特点,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工作,提高机械的利用率,从而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机械使用费。同时还可以考虑通过设备租赁等方式来降低机械使用费。4.3.4间接费及其它直接费控制

主要是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精减管理机构,开源节流,有计划地、合理地控制各项费用开支,建立费用审批制度,以节约施工管理费。项目成本控制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三者是融为一体、相互作用的。项目经理部是项目成本控制中心,要以投标报价为依据,制定合理有效的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各部门要通力合作,才能形成以投标报价为基础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五.结论

综上分析,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能控制项目成本;也只有达到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有意义。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体现了施工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并代表着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的标尺。

参考文献

臧秀平,201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2

一、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类型

工商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该专业的许多课程,诸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本身来源于客观的管理实践;第二,配合专业就业实际而设计的课程,强调工商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管理问题的个别性、典型性相结合。

1.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空间分类

校内实践课程,是指利用校园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开设的实验课程。工商管理的校内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实验、上机、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主要是指由专业任课老师指导的实验课程、设计课程,比如“电子商务”“管理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等等都有大量结合计算机实验室的实践课程。校外实践课程,是学生利用社会、企业资源完成的实践课程。结合不同学习阶段的整体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物流管理专业设有“市场研究”域市场调研与预测)实践课程,营销专业设有“营销诊断与策划”实践课程。

所有工商专业修读基础课程后二年级有“认识实习”修读专业基础课程以后三年级有“专业实习”迈入社会前四年级好有“毕业实习”此外另有其他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4个模块。培养总体素质的“社会实践”是结合学生思想教育的社会实践,这种实践虽然没有列入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但在不少高校在课程改革后,已经把它归入学生毕业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

2.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性质分类

按照不同性质,可把实践课程划归为“基本模块”“拓展模块”和“创新模块”3部分。“基本模块”结合本校现有实验设备,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拓展模块”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设立,主要包括大课堂和校园竞技比赛。为了

密切高等教育与企业管理实际的关系,举办一些企业家论坛、企业家讲座式,邀请创业者、企业管理者到校园开设大课堂,扩展学生的视野。为了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为了使不同的专业进行交叉学习,拓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举办创业比赛、营销大赛、网页设计大赛、企业资源规划大赛等等。“创新模块”是与社会和企业的共同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的实际的工作能力,从选题选点开始,进行体验、设计,最后提交报告,从未完成课程学习。

二、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管理的问题

实践课程有别于传统理论课程,在执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质量管理的特殊性。

1.质量管理过程的分散性

工商管理实践课程广泛的内容和分散的执行形式,决定了质量管理过程的分散性。实践课程过程不同于课堂教学,除了一些集中的实验课程,相当部分的实践教学其核心过程由学生个体或者学生小组内部进行,老师不能在同一环境中控制教学质量,而是需要分散进行质量控制,由此增加了质量控制难度。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相同的教学要求下表现出来的课程质量效果也具有个案差异性。实践课程的分散性使教师无法及时地发现个体差异,及时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质量控制。在一个由团队进行的完整课程设计中,不同的同学具有不同的优势,动手能力有差异、合作能力有差异,给团队的评价难以体现个体差异,也导致教师难以具体、精确地发现个体同学的问题,及时校正教学误差,提升教学质量。

2.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性

实践课程由于教学过程的分散性,过程跟踪具有很多困难,很多时候教师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在评阅学生提交的课程报告时,才了解其课程质量的效果。

课程设计的教学是拟出其设计计划、任务书、进行方案研究和设计、撰写设计报告;专业实习是选择实习岗位、投入实践工作、撰写实习报告。这些实践过程都以学生为主导,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估更侧重于学生提交报告后老师给予的评价。因此,有时候出现学生利用广泛的信息途径帮助自己完成报告来获取高分,并未全心投入实践,也未能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对于教学质量管理而言,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使课程进行的中期无法及时掌控教师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只能被动接收结果,无法纠错,无法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3.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依赖性

些实践课程需要有良好的空间环境、实验设备,另外一些实践课程需要依赖社会力量,诸如服务单位、企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企业和实践单位提供实践空间、实践项目、工作岗位,还需要专业人员、校外导师进行辅导和指引,不同的教学环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在扩招的背景下,也要考虑要减少大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企业的干扰,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和承担课程的教师需要对实践平台和环境进行评估、选择、管理和控制。

4.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性

在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督导听课、现场教学检查、专项检查等形式进行质量监控,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课程初始到结束各个阶段的教学质量比较均衡。但相当部分的实践课程必须循序渐进地按照一定的路径推进,其过程无法重复,同时由于对实践平台的依赖性,学生的实践受制与实践对象等实际情况,不同环境条件下学习的收获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稳定。

三、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控制的模块化

在课程性质分类的基础上,明确工商管理实践课程模块,推行模块化管理很有必要。我们把所有的工商管理实践课程归为“基本模块”“创新模块”和“拓展模块”3部分。

1. 基本模块管理

“基本模块”结合现有实验设备,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具体而言,是对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实验课程内容和校内课程设计,在充分挖掘和整合学院实验设备潜力和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内在关联性与根据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在关联性,依据系统论思想和方法,统一修正实验教学环节的实验内容、实验模式、时间配置、教师安扫^并组织完善、修订任务书和实验指导书。同时制订实验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条例及质量保障措施。

2. 拓展模块管理

“拓展模块”主要包括大课堂和校园竞技活动等,可以作为实习环节的前期教育。按教学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组织企业家、职业经理、学生创业者以及专家到校园开设大课堂,举办讲座。为了使不同的专业进行交叉学习,拓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举办创业比赛、营销大赛、网页设计大赛、企业资源规划大赛等等。拓展模块可以直接与实习相结合,在一定的拓展积累基础上,到相应的企业做进一步的调研,然后完成实践报告。如果受认识实习条件制约,还可以直接把拓若干次讲座课堂及其他实践活动,申请进入实践实习第二阶段,通过规定的资料搜集完成报告。

3. 创新模块管理

“创新模块”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选题开始,经构建框架、设计、模拟和评价等环节完成。全面、系统地总结、检讨前阶段分散与集中的存在问题,可进入嵌入式专业实习模式。包括两种途径,一是深入、广泛地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横向项目作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的结合进行创新,可提高教学质量。企业科研成果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还可以对课程的某些经典内容加以创新,使之富有新意。二是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需要,企业利用实际经营经验对学生进行示范、指导,同是相对稳定的实践环境使教师对学生实践中的问题更为明晰,基地实习对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控制具有优势。

管理部门需要建立一套依托学院固定教学实习基地、同时有效利用教师横向课题单位的实习实施措施和规范方法及保障制度,以及制订相配套的实践环节过程管理条例。

四、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控制的层次化

1.实践课程质量控制框架

实践课程质量控制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实行多元控制,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由于实践课程的分散性特征,尤其是创新模块和拓展模块,比起课堂的理论教学,学生自我管理程度大大提升,而教师的控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

基于实践课程的效果反馈的滞后性和质量的不稳定性,需要找出“关键质控点2确定质控反馈支点,实现有效控制。即在不同的阶段安排和设计关键质量控制点,把管理分为计划、过程和成果3个层次,(图1)管理全面和有效地提升课程。

2.计划的质量控制

对于学生而言最基本的自我质量控制在于实践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对课程形式和要求等规范的了解。创新和拓展模块,包括科学的任务书的编制,其要素包括目标选题、实践内容、实践路径等内容,这是重要的前馈环节。计划阶段也是团队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根据疑问组构团队,也可以根据班团组织管理的便利组构团队。在团队准备时,同学们要以各种形式提出问题,并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设计任务书。

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需要课前进行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准备,包括实践指导书的编制和实践课程教学目的设计,比如拟定开放性的设计课题,提出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方针和原则。对于团队设计的任务,教师给予的帮助主要是任务的意义和创新度、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和最佳路径等方面的指导。

教学管理部门,包括学校教务部门和基层教学管理部门,在计划控制阶段主要承担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管理,根据实践环境安排工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的平台,同时完善和编制课程规则、质量规范,并进行适当的效果评估。具体而言,包括制定实验室工作规则、实习工作细则,对实验教学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给予明确规定,使实践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3. 过程的质量控制

过程控制,是把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在对教学质量全过程的控制上,对实践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严格和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现教学质量控制的超前性和主动性。创新模块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是重要的主体,其自我质控包括3个关键质控对象,一是执行规范,如果实践过程过于随意,容易导致实践的虚假、空泛和无效;二是工作日志、周记,工作日志或者工作周记记录实践过程,是学生进行内部监控的依据,学生可以随时根据工作记录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及时发现问题和修正问题;三是任务的修正,实践课程具有实践环境的依赖性和实践过程质量的不稳定,学生发现原法进行的时候,需要进行任务某些内容或着路径的修正。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进行纪奉活动控制和变更的任务评估。实践i致教师控制的难度,无论是个人实习纪律和规范必须遵循。如果指导书[理规范能够保证正常工作的秩序,教业上的关键因素管理,包括对关键技学生、关键团队的控制,保证学生自兰课题,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生和事件,对一些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帮助他们对需要修正的任务进行评估和引导。

管理部门在此环节,承担重要的教学质量纠偏和阶段性关键成果管理。需要畅通各种沟通渠道,并通过质量信息的采集进行质量监控。包括对校内外教师的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监管,通过重要的规模的变更任务进行控制管理,对代表性的关键成果进行管理,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质量偏差进行有效的纠正。

实践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执行力,影响到最后完成实践课程的效果,如果过程控制无效或失败,将导致最后课程质量控制的无效或失败。做好过程控制,才能克服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性,更好地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

4.成果的质量控制

实践的成果表现形式是实践报告,包括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结题报告。报告清晰记录实践的结果、结论,将是实践成果的集中体现,报告是质量控制最后一个关键质控点。

学生在实践工作的后期,逐渐进入成果总结的环节。学生需要利用第二个层次实践过程的记录资料,整理、分析和总结所达成的目标,所完成的任务,按照课程报告的要求,用合适的语言、适当的篇幅对实践的收获进行总结。同时结合初期任务书的内容,指出没有完成的任务或未能解决的问题,指出后续工作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若干方面。报告的质量是实践课程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报告的重视程度、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此层次中,教师承担成果验收、评价的角色。教师需要从三个程度进行评估,一是完成任务的程度;二是内容和形式创新的程度,;三是报告质量的层次。基础、拓展和创新三个不同模块的实践课程三者的权重将根据模块的任务要求各有不同。

对于团队的成果质量控制,还有一种方式是“成果演示”课程设计的团队可以进行成果交流。在成果交流环节中,创新团队把自己的课程报告进行演示、发布,创新团队允许其他团队质疑并保留答辩的权利,在此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得到一次信息的共享和自我优化的机会。演示答辩后,教师的评述是给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对存在问题的揭示,对疑难问题的解答,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管理部门的重点在于对“关键成果”的评估、记录,需要建立优秀课程设计、优秀实习报告、优秀项目结题报告或者创新设计的模范数据库,并据此修正和完善管理规范。另一方面,一些偏离了教学目标的实践设计,也应受到教学管理部门的界定和惩戒。管理部门需要把握成果管理的时机,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决策、调节教育质量控制行为。

篇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基于交通工程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开放意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体系和三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实验为配合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理论

教学而设置的课程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该课程理论知识点枯燥难懂的问题。学院为该理论课增加了4学时的课程实验,学生通过课程实验来消化理论课堂上阐述的理论难点,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让位于学生,教师主要通过组织、辅导和答疑,辅助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构建。课程实验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种类型。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特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所做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旨在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的是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贯穿课程始终的,增强了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在本课程的课程实验中,根据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的特点,分别针对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两方面设置了一个综合性实验和一个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为交通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通过学习交通管理基础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对校园附近道路与校园内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提出合理化的管理建议,并进行交通管理规划。验证性实验为交通信号控制的演示实验,应用“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模拟系统”实验板,对不同路口,采用不同的控制参数,演示单点定时信号控制,分析、总结单点定时信号控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同时应用该实验板演示绿波控制,利用模拟系统了解区域信号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况,分析、总结线控信号定时控制的协调方式与配时的设计方法,以及区域信号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况。通过课程实验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设计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是在学习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之后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它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设计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通控制设计的基本能力,另外为以后的毕业设计进行一次综合训练和准备。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在以下方面获得锻炼:能熟练运用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正确地完成一个交通控制中的设计任务,解决调查、分析、参数的正确选取等问题;提高设计能力,学生通过一个交叉口控制系统的设计训练,初步掌握交通控制定时信号的配时设计和计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本课程安排了两周的课程设计时间,通过实际调查对某路口和某条主干道,运用相应的配时方法进行单点配时和干线配时,使学生学会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3.科研素质训练

在上述两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课堂上或平时生活中随时向学生灌输“学研结合”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和发挥大学生创新潜能的主要途径。在“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学院的改革成果已经体现出来了。首先,学校及院系积极组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其次,鼓励学生结合课程所学积极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在高档次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撰写研究总结报告;第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师们的研究中来,承担相应的任务,全程跟进课题,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第四,大力支持学生参与交通科技大赛等各种级别的竞赛活动,对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预期目标及其成果

通过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教学计划到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从单个交通管理措施的实验训练到交通控制设计能力的拓展,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为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起到极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着力提高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符合省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的标准,从而达到提高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三、结论

篇4

[关键词]成本计划与控制;工程造价管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2019年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会,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中国基础设施发展还有很大潜力。从数据来看,目前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30%,在民生领域、区域发展方面,还有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1]。国家发改委及中泰证券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基建项目投资规模较2018年同期大幅增长,前三季度投资规模分别是2017年同期的5.6倍、2.0倍和2.4倍[2]。基础设施发展的较大潜力和其对投资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相关专业就业岗位的增加。这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就业基本集中在这个领域。“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和培养计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建筑工程估价”和“安装工程估价”这两门课程共同构成了工程管理专业的造价规划体系和造价控制体系,是“建筑工程估价”和“安装工程估价”学习的基础。但是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也面临着诸多变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认清形势,对本课程的教学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优化。

一、新形势下“成本计划与控制”教学所面对的变化

(一)课程名称从课程名称从“工程造价管理”变为“成本计划与控制控制”。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大多数集中在与工程建设相关的领域和单位,例如工程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单位和建筑材料的生产单位等。在指导学生就业时,教师发现用人单位和学生对“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用人单位负责人非常重视“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成绩,他们在看学生的成绩单时发现缺少了这门课程而多了“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只根据课程名称,用人单位负责人经常误认为“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研究对象不是工程,而是运营企业,是属于工商管理范畴而不是工程管理范畴,这不是工程单位所需要的课程,进而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少学习了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不能胜任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殊不知,现在的“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其实质就是“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工程建设项目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规划与控制,这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经常被称为工程估价或造价管理,也被直接称为工程造价管理。造价管理的英文是Costmanagement,翻译过来就是成本管理或者费用管理。Costmanagement由两项相互交叉的工作组成,这两项工作是Costplanning和Costcontrol,翻译过来就是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由此,也可以看出“成本计划与控制”就是“工程造价管理”。(二)工程成本数额大幅度提高。工程建设的参与方有投资者、业主、各类承包商、材料供应商、监理企业等。对于不同的参与方,工程成本或者说工程造价由各自不同的费用组成,工程成本控制的方法和目标也各自不同,但总体来说与工程的投资总额直接相关,工程的投资总额大,工程成本计划与控制的总额也大。目前工程项目的成本数额也越来越大。项目往往跨市跨省,对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有很大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已公布21个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的获批信息,项目投资总额超7520亿元,涉及内蒙古、江苏、陕西和湖北等18个省份[2]。投资额方面,重庆至昆明高铁、成都市第四期轨道交通及郑州市第三期轨道交通排名前3位,3个项目的投资总额均超1000亿元[2]。另外,不仅仅是工程成本数额巨大,它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工程项目重要性的不断增加,有学者使用了巨项目的概念。巨项目是指对区域经济、国民经济、全球经济产生重大深远影响,对国防建设、重大科技探索、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保护有决定性意义的特大型工程项目[3]。这些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非常巨大,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三)计量计价规范的持续更新。工程计价模式有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两种,而且这两种计价模式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存。与这两种计价模式直接相关的计价规范是各类工程建设定额、《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2003年全国标准定额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是“工程量清单”计价形式的提出。此次会议后,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推出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此后该规范每5年修订一次。目前已经颁布的版本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为了适应工程计价改革工作的需要,与定额计价模式相配套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也几经修订。自2000年以来,分别由建设部联合财政部印发《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建标〔2003〕206号),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财政部印发《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建标〔2013〕44号)。两个规范的颁布具有时间差,再加上规范的推广学习时间和“成本计划与控制”教材编制出版的时间不一致,导致有时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实际工作时所用的规范不一致。另外,由于计价规范变更快,教材编写时间有限,有些教材的作者对规范的理解、消化出现了偏差,致使有些教材的部分术语不规范、不严谨。同时,新旧规范中一些费用的名称非常相似,容易导致有些教材对这部分术语出现混淆,使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更大。(四)学生抵抗外部诱惑能力较差。现代社会高速发展,5D、VR、微信、抖音、微商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转变。现在的大学生是90后,他们儿童时期就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所以其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广泛,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比较活跃,思路比较敏捷,但是对外在诱惑的抵抗力也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课下练的教学方法很难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外界的巨大诱惑有时候会使一些学生难以安坐于传统的课堂,经常在课堂上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想低头看手机”的状态,他们的听课效果可想而知。

二、“成本计划与控制”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选择计量计价标准统一选择计量计价标准统一、实践性强的最新教材。本门课程选择教材时一定要注意计价规范和计价标准的时效性、不同建设阶段采用计量计价标准的统一性和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三方面。其中计价规范和计价标准的时效性是首要选择。一定要选择采用现行最新计价规范和计价标准的教材,这样学生在就业后的工作中才容易上手,不容易出现新旧规范的混淆。如果处于新旧规范更迭时期,没有最新规范的教材可用,教师可在不同的建设阶段采用统一的计量计价标准,并查找最新的计价规范、标准作为教材的补充资料讲授给学生。在满足时效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案例、课程习题较多的教材,如若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相关的工程造价实例、工程计量计价工具等资料作为课程的辅助部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在满足前三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工程造价管理”或“工程计量与计价”这类名称的教材,以强化“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就是“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印象。(二)采用形象生动采用形象生动、对学生吸引力大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进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在原有板书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现代教学方法的引入,根据专业性质、学生层次(本科、高职高专等)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式教学等。1.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幻灯片、工程视频、CAI、工程记录),与传统板书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形象生动性。在多媒体硬件方面,首先应当加大投入和维护力度,及时更新计算机的运行内存,提高运行速度,改善服务器的配置,以保证工程造价实验室实现联网,保证工程造价软件的运行速度;其次应保证多媒体设备的清晰度和稳定性,以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学软件方面,应及时更新相应定额库和计量计价软件,以广联达计价软件为主,附带简单介绍鲁班、斯维尔算量等软件的使用方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下找出不同软件的使用差异,最终理解这些软件的设计规律、操作流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面对不同的计量计价软件也能很快上手适应。同时,还要积极利用线上、线下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例如可以选择国家精品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也可以采用线上教学、线下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发掘先进、易懂的辅助教学工具,例如在讲解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的成本计划与控制时,可以借助模拟招投标系统,使学生对招投标的理解更加直观生动。2.采用分组式教学。为了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进而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融入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他们分成几个学习组,每组4~5人,分工协作完成一个大的案例作业。分工协作使得学生不得不完成自己分担的任务,否则会影响全组的进度。例如,可以将案例分解成工程项目的划分、各个分项工程量的计算、综合单价的分析与计算、各项工程费用的计算等小任务,经常更换图纸,实行任务轮换,使每位学生都能承担每种任务。3.采用实践性教学法。在“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的基本计价原理讲授完毕后,教师可以选取一个完整的已建工程项目作为案例,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将其融合入工程决策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的讲授中。教师首先围绕工程中的各个建设阶段展开教学,进行成本的影响因素、成本的估算方法、成本的控制方法等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依托选取的已建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具体的工程实际演示,对学生的估算方法和控制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去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能够使他们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真实地融入各个建设阶段具体的实际工作任务中,并努力尝试以所学专业的学科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这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进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并积极探究解决工程实际的方法。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大大地提高了课程教育与实际工程的关联性,也符合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实现教学一体化,不但能让学生理论知识够用,而且可以让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大大增强。(三)采取专题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课程实践方式。1.课程设计环节的改进。在课程讲解结束,可以设置2~3周的课程设计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对某一具体工程的某一专题进行设计。课程设计环节可分为理论学习部分和实践部分。完整的课程设计环节的理论学习,可以使学生综合掌握成本计划与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成本计划与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建设工程造价编制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环节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具有熟练使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和定额计价模式确定建设工程造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使用技术资料编写报价文件的技能,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应用技能得到提高,专业特色得到体现。团队合作则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2.社会实践环节的改进。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和工程成本计划与控制相关的社会实践,努力拓宽实践渠道,例如可以发动往届毕业生和学生家长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寻找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咨询单位和招标等单位进行实践。

三、总结

“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属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与后继学习的“建筑工程估价”和“安装工程估价”两门课程共同构成工程管理专业的成本管理课程体系,也是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在将来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较大,而且他们非常重视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成绩。课程名称的变化、计量计价规范的持续更新和新生事物对学生的不断诱惑,都对“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了更好地培养出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满足工程类用人单位需求,“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体系应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实践的合理设置等方面联合入手,努力顺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紧紧跟随国家、行业的各种工程计价规范、费用构成等政策的变化,深刻理解各省计量计价规范的调整,不断更新教材内容,选择计量计价标准前后统一、实践性强的最新教材,同时积极利用线上、线下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发掘先进、易懂的辅助教学工具,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各种形象生动、对学生吸引力大的现代教学方法,还要努力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进行专题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课程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技能良好、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从事全过程工程成本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还有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基础设施发展还有很大潜力[Z].(2019-9-17)[2020-03-05].

[2]孙煜,何苗.今年交通基建项目密集批复,项目总投资额超7520亿元[Z].(2019-10-15)[2020-03-05].

篇5

关键字:学业监控;学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12-03

2011年我国高校全国平均录取率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到72.3%。浙江省录取比例更是高达85.3%(其中省内独立学院录取率近30%)。高等教育已经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将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1]由于学分制管理具有弹性大、灵活的特点,绝大多数高校目前都执行学分制管理。但是学分制实行结果管理,[2]只要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这无形中淡化了对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的管理;且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选课灵活性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学习压力”, 加上学生选课比较盲目,避难趋易,[3]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整体上也影响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控能力弱,若不对学生学业进行有效的监控与指导,更容易产生上述问题。如果能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和有效指导,形成学分制下的学业过程监控与指导体系,对促进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良好学习风气形成、学校教学质量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毕业审核工作已有近六年时间,在工作中发现:虽然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已使用了学习预警管理,但是每届毕业生中仍会出现少部分学生因不关心自身的学业情况,到毕业阶段才发现因漏修一两门课程、少选学分而导致不能正常毕业的现象。以2010届毕业生在7月份统计的毕业数据为例,占延长学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仅因一门必修课不通过而导致不能毕业(不包括已结业的学生);近16%的延长学业学生因少量任意选修学分(差距在0.5-3学分之间)不达标导致不能毕业,仅上述两种情况就有近一半的延长学业学生不能按时毕业。这部分学生可能因此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后继管理难度较大。

为了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学校管理人员已采取多种方式提醒、帮助学生完成学业:通过毕业班班主任给学生发放毕业审核报告,引起学生重视;监控因教学计划变更导致停开的课程,防止学生因无法选课延误毕业;在毕业学期尽可能多地为毕业生开出公选课。

通过班主任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努力,上述问题虽然初见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目前在教学管理系统中使用的学习预警管理,要到学生专业确定之后才能为学生绑定专业教学计划(学生大二才能看到);预警报告中反应的是学生目前的学业状况离毕业要求的差距,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警示性不强,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缺乏对学业出现问题学生的及时警示和指导;(2)进入毕业学年后,部分同学因为找工作、实习等原因,不能经常在校,导致通知在传达过程中出现误传或漏传现象;(3)开学初打印学生毕业审核报告,请班主任协助通知等工作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4)在毕业学期单独为毕业生开设的课程中,部分课程因为通知不全等原因,导致选课人数较少无法成班;开出的课程,任课教师反映学生到课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通过率低,造成教学资源和管理资源的浪费。

二、建立学生学业动态监控指导体系的必要性

上述问题的产生,说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不能仅仅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导向,而应面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监控。要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指导。这正是本文提出建立学生学业动态监控与指导体系的初衷。

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如何构建学生学业预警机制:通过制定一系列指标(包括:选课、考勤、考试成绩等方面)来衡量学生学业情况,并据此对处于学业危机状态或即将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给予警示。通过阶段性发出“警报”的方式督促学生重视学习。[4]

同时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到毕业学期,因一两门必修课程或因几个选修学分不达毕业要求而影响正常毕业的学生,占延长学业学生人数的30%左右。这些学生的学习并不困难,只是由于没有及时关注学业进度而造成不能毕业的困境。这说明对于学生学业的监控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些特定群体,而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

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5]真正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内部机制,而源自外部合理的监控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提出的学业动态监控指导体系正是基于学习的本质和个性化教育的要求构建的。

三、学生学业动态监控指导体系

学生学业动态监控指导体系由学业监控和学业指导两个模块组成:学业监控是学业指导的基础,学业指导是最终目的。同时学业监控也能反映学业指导的效果并作用于学业指导过程。

1.基于现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学生学业监控系统

在当前学分制背景下,对学生学业控制多是在毕业环节进行的。当此时发现学生的学业问题后,校方解决起来比较被动,学生也会产生“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的埋怨。因此,本文提出在学生每个学习周期结束后都进行一次审核:比对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学业进度安排,对学生当前学业完成情况进行动态显示,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学习进度,包括已经完成的课程和待修课程,自己离规定的学业安排还有多少距离等。同时,在每个学期末系统生成一份学生学业进度报告,告之学生及家长。这样,学生在自己每个学习周期结束后都对个人的学习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学业落后的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目前使用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整合学生从进校开始的学籍、选课、成绩等一系列数据,为管理人员提供各种编辑、查询、汇总操作,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能够满足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使用。本文提出的学业监控系统依托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采集数据并设置合适的监控点来完成对学生学业过程的动态监控,通过对现有系统功能的扩展和完善实现对全部学生学业监控的技术支持。

2.通过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共同构建学业指导体系

学生学业监控指导是一套完整的从学业监控到学业指导的过程。一方面是在管理技术上实现动态的学生学业监控,另一方面是理顺管理机制,重在“教育、指导”。利用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建立一套“逐层细化、分工合作”的学业指导管理机制。首先,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提供学生学业基础数据,并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其次,任课教师在上课前通过对学生历史成绩的大致了解,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安排课程进度,做到有的放矢的授课。最后,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详细了解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业状态,对学业出现异动、学习后进的学生可以及时掌控,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关注。

3.建立有效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

要实现“多方共管”的学生学业监控指导体系,建立有效畅通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是必要条件。针对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信息提供服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面向任课教师的信息应侧重于提供学生已经修读过的课程与本门课程相关的修读情况,辅助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在本门课程相关知识上的程度,从而更好地制定授课计划;面向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信息应侧重于学生学业进行情况的连续性,对学业波动较大或一直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要重点标注引起指导教师的注意。

4.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业监控与指导系统

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学业监控系统,针对各方不同的侧重点对学生学业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各类报表提供给学校各方。例如:在界定学生某课程学习知识点掌握程度时,需要分析出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相关课程成绩按照一定规则确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为任课教师的教学安排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大量学生学业信息和学生状态找出学生学业不稳定的临界点,发现学业异动与后进学生,为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提供科学的依据。

发现相关课程,如仅通过任课教师确定相关性是不科学、不全面的,这需要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课程教学大纲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课程教学大纲内容进行分析,动态找出所有课程之间的相似度后,科学分析确定课程的相关性。

发现学业异动与后进学生,如仅通过管理者经验制定规则对学生进行筛选是不准确、不科学的,需要基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学生成绩数据和学生学籍情况进行数据关联分析,找出学生退学、退学警示、延长学业、结业等学籍情况与学生学业的深层次联系,以期能提早发现学生学业发展趋势。

要做到以上两点,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库、成绩库、课程信息库,同时引入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进行处理,为学生学业数据分析制定科学的规则。

综上所述,本文所构建的学生学业动态监控指导系统是以学生学习过程控制为出发点,以当前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通过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作用为主导,面向每一位学生构建的多位一体的工作系统和管理平台。具体如体系结构图所示。

四、学生学业动态监控指导体系的实践

将临近毕业进行的毕业审核工作,改进为对学生每个学习周期结束之后动态进行审核工作,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业状况,有计划地展开或调整自己的学习规划,主动产生“学习压力”,促进学习进步。同时通过搭建个性化的管理平台,使管理人员能够更方便有效地对各类信息进行处理,提高了管理效率,为教学和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五、结论

本文提出的学生学业动态监控指导体系是在目前已有的学生学习预警基础上,按学生学习周期进行动态监控的,结合现有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学校各方力量协调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学生学业监控指导平台为学生个性化管理提供了思路,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之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2]周清明.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9):81-82.

[3]丁彦.独立学院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篇6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财经专业;内部控制;教学改革;探讨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财经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教育部设定的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内部控制》的一般性决定了它有很大的适应性,对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过程、内容及管理规律有重要作用,对解决管理实际问题以及帮助财经专业学生扩大知识面有很大帮助。同时,高等教育面对的受众体已是“90”代,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意识急剧延伸。集中表现为好胜心与自尊心极强,喜欢彰显个性,渴望别人的认可与互动式的沟通。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最新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学生在本阶段的特点相结合,进行教学改革。

二、《内部控制》课程的本质及在教学中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课程的本质

《内部控制》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集合科学。最初曾以财务会计中的一部分存在,至今仍与财务会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导致传统认识的一个重大误区:将内部控制看作会计的一个分支。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培养的,只能是技能更加纯熟和突出的会计人才,与真正意义上的财经管理人才相去甚远。事实上,内部控制从会计以外的其他领域吸收了众多元素:最为典型的就是采用了管理学中的大量理论与知识。所以财务会计中所涉猎的内部控制只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中的一个子系统(主要涉及资金、财务等),相当于一片森林中的一棵小树。而审计课程中所提到的内部控制,不仅对于内控原理讲述较少,而且更多偏重于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角度,涵盖内容不全面。内部控制活动涉及经济、法律、文化等领域,又受到社会模式、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管理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内部控制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也就变得非常复杂,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并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决策者的管理哲学及自身修养的变化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所以内部控制好比是水要看装在什么样的容器里一样。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课程是各门专业课程知识的桥梁。但对于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说,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那些从未接触过内部控制理论的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尤其是企业管理经验。而相当部分高校的教师,也是毕业后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内部控制实践教学经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制约内部控制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另外从目前的内部控制课程教材来看,80%-90%的教材是以制造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环节为经济业务内容展开介绍的,由于学生缺乏对工艺流程和生产过程的认识,使学生较难理解。同时,基于COSO的最新《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理论,从风险控制理念、公司治理等对内部控制进行了丰富和延伸,同时经济发达国家对内部控制也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些关于内部控制研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也没有完全反映在教学活动中,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在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内部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是投入的课时较多,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内部控制课程的教学模式应当创新。

三、如何实施《内部控制》的教学改革

(一)对《内部控制》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内部控制》本身就体现往复的过程性,在企业的存续中不断自我完善,恰恰需要实践和自主性,并随企业自身发展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都与研究性学习不谋而合,使这种方法具备了应用于该课程的天然条件。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策略目标有双重指向:一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学生目标

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胜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培养与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加强团队合作,掌握现代信息查询工具等;深入了解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专业知识,感受探索研究的快乐。

2.教师目标

在《内部控制》授课开始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及兴趣状况,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从而使学习成为充满活力的知识自主建构过程。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加强专业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快乐学习。

(二)创新《内部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

1. 对教材选用与编著的创新

当前,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理论丛林,国内各种管理学教材也是百花齐放,数量繁多。根据统计,目前发行在外的内部控制教材种类较多,可用于财经专业本科阶段的亦有不少,这些《内部控制》教材一般呈现以下共性:一是知识体系基本相同,都是按照企业的财务会计的控制职能来进行编排,辅之以管理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发展方面的章节。二是教材连续性不强,很少有再版,对管理学的热点问题缺少跟踪研究与持续探讨。三是教材中对于实践问题往往是辅以简单的案例,对于案例的编写也停留在简单的描述,而缺少系统地设计,难以使学习者产生深度的思考与共鸣。在《内部控制》教材的选用与编著时,着眼点既要对传统管理思想进行继承与批判,又要紧跟世界管理理论的最新变化,同时又要适合财经专业本科阶段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学习兴趣,进行系统统筹与设计。

2. 对内容结构设计的创新

对于《内部控制》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基本职能理论的演化及最新成果应做相关介绍;二是对最新的管理学理论的教学时间不能少于传统管理理论的教学时间;三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财经类专业课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及审计学原理等的教学内容应严格区分;四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内容的设计。

(三)构建形式多样的“案例教学”模式

《内部控制》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案例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抛弃传统的“书本教育”,一切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出发,突出财会专业教学的实践性,构建形式多样的“案例教学”模式。第一,应从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案例分析入手并进行模拟实习,从中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内部控制》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资金业务内部控制的场景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的时候,又有了直观感受。第二,可以适度地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内部控制课程的教学中,使抽象的教学实现逼真模拟,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通过多媒体的案例演示,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容易与深刻。

(四)转变教学模式进行师生互动

《内部控制》课程中所涉及的大量理论比较抽象,比如COSO中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内部控制环境、交流与沟通”等内容,学生就不易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必须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主讲”地位,尽力创造条件,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多给学生一些发表见解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形成导、学互动的良好氛围。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电话、BBS、E-mail等与任课教师保持经常联系。教师可以访问学生,学生也应该拜访老师,进行个别的面对面的交流。

(五)进行分组式合作学习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内部控制》课程不仅是专业知识,也是一门对交流沟通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及广度,更大的作用是提高人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争辩,而这种争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力与表达力,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智慧。教师就某个热点问题或专业问题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部收集资料,了解最前沿的信息。在小组中有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分析能力强,有的学生英语能力强,在共同合作中,相互促进,学会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学会筛选、分析、归纳信息资料、拓宽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协作精神和与他人合作能力、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控制好学习进程和方向,对不同小组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以免学生偏离主题太远。在教学课时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讨论课,由各小组展示或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如网页、小论文、带有图表、模型、影像的PPT等。教师对各组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通过全班交流,相互补充、修正,达成共识。因为比一比的心理在所难免,所以小组间会自然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营造为小组荣誉敢于大胆发言,并相互补充,努力展现自己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在财经类专业内部控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本课程教学目标有清醒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内部控制理论及实践运用,并与财经类其它专业课程知识有效衔接,寻找一个有利于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教学效果稳步提高的平衡点,在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互动等方面探寻内部控制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彭欣.基础会计课的教学方法新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 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3.

[3] 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篇7

关键词:精品工程;院系教学管理;教学运行管理

Abstract:Faculties'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oice university project. To realize the sound and sustainable growth of choice university project, the faculties'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reformed and innovated greatly to enhance it in accordance to educational and social requirements. The formulation of syllabus, classroom instruction steps and teachingpractice should all be done strictly.Both the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and evaluation should be normalized by building a QC system with useful monitoring procedure. In addition, an auxiliary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for perfecting the teaching files/records and relevant statistics.

Key words:choice university project; faculties'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practice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教育部制定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精品工程则是“质量工程”的一项核心内容。它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由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五个环节共同构成、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本文将从教学管理工作角度入手,深入剖析高校教学管理第一线院系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管理工作内容,并相应提出创新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各项举措,为精品工程的建设提供质量保障,以期有力地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院系是高校教学的直接执行单位和管理单位。院系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实施、检查、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的实现的活动。从教学工作管理的内容体系看,高校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辅助管理四个方面。通过对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效组织、控制,实现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的新局面,从而为精品工程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制定、修订、执行三个环节。通过对这三个主要环节的强化管理,有力地保障精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 遵循严格程序制定和修订精品课教学计划

院系在制定和修订精品课教学计划过程中,应明确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本科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1]。同时,应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立足于本院系精品课依托的专业,组织精品课教学研究,充分听取教学专家的意见,在对社会各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研究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决定精品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的要求,做到精品课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使知识结构合理连贯[2]。

一般来讲,精品课教学计划制定后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可随意改动。但是,一套教学计划在执行一个教学循环后,对于确实需要调整的内容也应及时进行修订。调整教学计划首先由精品课所在的基层教学单位提出,写明计划调整的原因、修改内容等相关事项,经院系主管领导审核同意,报教务处批准备案。

2. 高度重视精品课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检查

实施精品课教学计划是严谨、有效、一丝不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由教务处编制学年学期精品课教学实施计划,以学校文件的形式下发给各院系。院系依照学年学期教学实施计划提前做好课程开课的各项准备工作,如主讲教师的落实,教材编写,实验项目准备与新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制作等。二是组织好精品课教师编制单项教学执行计划,如教学日历、实践教学安排计划等。三是严格控制计划调整。审定后的精品课教学计划及学年学期进程计划以学校文件形式下发,不得任意更改。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四是建立切合实际的检查监督制度。检查应针对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计划实施情况,实行不同的方式。一般应以自查为基础,配合上级的监督检查。

二、严抓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是围绕教学计划的实施而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辅助工作的组织管理。它主要包括对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计划落实、考试等内容的管理。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应该严抓教学运行管理,为精品工程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1. 完善教学大纲的制定与管理

教学大纲是精品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对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授课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依据,也是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的标准。完善精品课程教学大纲是规范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对确保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应该组织有关专家完成精品课程教学大纲,包括教材使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教学实习、教学生产实习等内容的制定,并汇编成册发给师生。还要根据学科发展动向、教学改革的变化要求对精品课教学大纲进行及时修订,使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考核甚至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规范化和科学化[3]。

2. 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管理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应该对精品课课堂教学管理制定诸如“课堂教学测评制”、“课堂教学抽查通报制”、“教学信息反馈制”等制度。从落实教学计划开始,要求按时完成课程教案及教学日历的编写,严格按教学日历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对授课内容有无异常变动,教学秩序是否稳定,课堂纪律好坏等实行月度抽查,及时通报,宏观调控教学进度。

其次,不断进行精品课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每堂课由学生信息员填写《教学日志》,详细记录课堂教学基本情况;定期召开学生信息反馈会,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每学期进行一次专家督导组听课评估,以及抽查学生课堂作业等,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通过教与学互动,不断调整教学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精品课课堂教学质量。

再次,对精品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注重专业教育,又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既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精品课课程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要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的优秀教材,并拥有电子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以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最后,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丰富的影像资料进行剪辑,对精品课的教学步骤一步步解析,指出学习的关键,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整体的知识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教学不能作为唯一的方式,应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教师可尝试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书本及网络信息获取知识,以论文的形式反映他们的自学情况,或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交流,或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对所学知识作主题陈述等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使学生掌握精品课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

教学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这些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的关键。在精品工程的建设中,要坚持精品课实验项目不减、课时不减。通过增添实验设备、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等措施,加强现代化实验网络的建设,保证实验课教学[4]。管理上加强实验实习教学大纲的落实,要求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器材进行充分的准备,对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和安排。定期进行教学抽查,对实验课教学进度、计划学时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出勤、实验报告的书写和批阅等方面抽查监控;同时完善实验课信息反馈方式,由学生信息员和实验员分别填写《实验项目明细表》与《实验教学明细表》, 记录每次实验课的内容、完成方式、完成学时、参加学生人数等情况[5]。

实习、社会实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重要阶段,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应通过诸如开展纵向、横向科研等途径,选择适宜的企事业单位,开辟、建立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精品课程学习中的实习时间。另外,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实习和社会实践之前必须经过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及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安排实习和实践。学生必须按计划完成各项实习和实践任务,并由实习和实践单位写出该生情况鉴定。在实习和实践中途院系要进行巡视、巡考,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4. 高质量地落实教学计划和考务管理

院系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其教学计划管理工作是非常烦琐的,但也有其规律性。例如:每学期都制定精品课教学工作计划,课程表的编排,期中期末考务工作安排,期末学生成绩的汇总,教材征订,教学任务的分配、落实,教师工作量的统计,教学档案的整理等。院系教学管理人员要掌握其规律,有的放矢,按部就班、严格地按照规定制度和程序做好每一项工作。

考试考查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在完善精品课题库建设并及时更新的基础上,实行教考分离, 严肃考风考纪。同时控制及格率, 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处理, 作出通报,并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规范教学质量的管理和评价

1.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和反馈体系四部分(见图1)。组织体系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根本保证;制度体系是使教学质量监控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的有效手段;畅通的反馈体系则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得以良性循环的必要保证。其中,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具体事宜由组织体系实施,制度和评价体系得到的教学信息发送到反馈体系中,由反馈体系回馈给组织体系进行整改,最终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1) 建立立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立体化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包括教学监控委员会、系主任、教学督导组、教务办成员、学生信息员。教学监控委员会由学院领导、各系主任以及相关专家组成。他们是教学质量监控最高层次的监控主体,其中,院长作为院系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全院的精品工程教学工作负总责;教学副院长在教学监控委员会的领导下,从教学运行和管理体系两方面主抓精品课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管理与服务。系主任拟定本系精品课教学计划,负责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以及开展教法研究、落实监督教学任务。教务办成员协助领导做好学校、学院关于精品工程建设的各项教学任务,监督教师做好教学的规范工作。教学督导组由离退休的老教授和在学院里有较高声望的教师组成,通过对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校风学风的监督、检查,及时向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反映信息,提供决策性参考建议。学生信息员由各课程班推荐一两名品学兼优者担任,定期向教学副院长或教务办主任反映教师的精品课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等。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各个层次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以增强教、学、管角色意识,形成良性循环。同时,院系级的监控体系要与校级的监控体系紧密配合,全方位地监控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6]。

(2) 建立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为提高精品工程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度,除严格执行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各项教学管理规定外,应结合各院系精品课教学特点,制定一系列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与办法。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关精品课教学活动的规范,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制定出一系列具有一定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常规。如教学例会制度、教师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精品课教师岗前培训制度等等。二是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对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学习情况进行规定。三是有关评估和奖惩制度。投入资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精品课教学改革,一方面激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在受教育时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创新能力。对精品工程建设中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综合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各种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奖金福利等挂钩。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的实施可以规范精品课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

(3) 建立科学化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度化运作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精品工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完整地收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原始数据和信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如建立院长电子信箱、校内BBS等手段[7],结合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定精品课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等评价方案。通过专家听课、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等形式对教学质量的各环节进行评价,并在每学期末形成不同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报告,如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报告、课程质量评价报告、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报告等。开展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以促使教师进一步树立质量意识,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也为该体系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4) 建立高效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精品工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最终环节是将评价结论及时反馈并监控整改,将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总结和推广。要将收集到的精品课教学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后,通过教学例会、反馈通知书、个别谈话等形式回馈给教学监控委员会、院系教学管理者、系主任、教师及学生,并对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监控,最终形成一个高效率、良性运转的教学质量监控动态过程[8]。

2. 有效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过程

(1)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精品工程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师生的切身利益。院系每一位精品课师生员工都要以主人翁态度,及时关注教育、教学和质量建设,理解学院抓教学质量、实施监控的意义,及时向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反映各类信息,提供改进教学的建议,确保学院整体目标的实现。

(2) 严格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执行制度首先要从领导做起。教学监控委员会要不徇私情,在执行中按章办事,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按规定处理,从而在学院形成以制度管人、依章办事的良好局面。要坚持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精品工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联席会议,传达、布置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及时研究解决精品课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外,每位精品课教师都要自觉遵守精品工程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统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坚持常规教学检查,不断加强教学督导。一是在每学期开课前做好两项工作:向每位精品课教师下达教学任务书,明确每一学期教学要求;审查每位精品课任课教师的教学日历。这个日历必须以教学大纲为根据,结合教材内容,写出一份教学进度合适、知识重点明确、平时成绩考核及作业等样样都落实的教学进度表。二是在教学进行中监控。在精品课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要对教师备课、教课、批改作业、辅导及考试等几个教学环节实施全面监控。其中重点是课堂教学,通过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实际查看等多种形式,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解决反映突出的问题,使教学各环节进一步标准化。三是课后监控(结课后)。精品课教学结束,并不意味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恰恰相反,结课后的教学监控工作应更严更细。这一时段的中心工作是规范考核,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迎考,考核结束要认真阅卷,并进行课程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4) 注重信息反馈,及时整改,促进教学相长。通过精品课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每学期将课堂教学评价问卷调查表发至每个教师任课班级,坚持召开各类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将收集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相关学科或教师,并针对评教时发现的问题对教师进行强化培训,再通过学生评教和专家督导来检验培训的效果,形成教学评价和教师培训良性互动的机制,保证及时改进教学工作[9]。

四、完善教学辅助管理

精品课教学辅助管理包括教学文件、档案、教务统计等方面的管理。院系教学管理部门有关精品工程的岗位均应配有电脑和相应的工作软件,精品工程相关的教学文件、教务统计等要实行专人专机管理。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树立全员重视教学辅助管理工作的意识。院系领导要充分认识教学辅助管理的不可或缺的信息情报作用,高度重视教学辅助管理工作。另外,教学辅助管理工作人员也应积极向有关领导和精品课教师反复宣传教学辅助工作的政策法规,如宣传文件归档以及保护文档的重要性。尤其要经常对教学辅助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教学辅助管理制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业务工作第一线就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辅助管理系统工程的超前控制。

二是保证教学文件的数量和质量,集中统一管理。应正确划定符合教学管理工作特点、具有可操作性、统一的教学文件管理范围。教学文件的范围除原先规定的内容以外,还应该包含新的教学改革档案,如精品课多媒体课件、教学观摩录像资料、名师事迹材料、精品课课程资料、教学研讨会材料,还有学生在各种刊物发表的有关论文、优秀实习实践成果等等。凡是需要保存备查或评估检查需要出示的材料都应纳入教学辅助管理范围,将文件、档案等按照前因后果、时间顺序等规律,弄清来龙去脉,完整安全保管。数量上要随时鉴定、清理,质量上要维护其完好无损。此外,要集中统一管理精品课教学文件和档案等资料,不得分散和任意转移销毁。

三是教学辅助内容的管理要方便利用。各种教学文件和档案应该能够检索迅速,调阅方便。为此,应进行电子文档的全程管理,文档资源充分共享。需要院系教学辅助管理工作战线的领导者首先形成电子文件全程管理新思路,对电子文件从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即电子文件形成前管理人员就要介入进行“前端控制”,将各项工作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并将保证文件属性的需求嵌入到业务流程中,使文件流程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业务流程结束后,及时将需要保存的电子文件移交到文档保管机构进行保存,使得精品课教学管理的电子文档不仅在教学管理部门内部可以共享,而且可以提供给全校各部门乃至全社会共享。

通过上述这些措施将一些烦琐的教学辅助管理事务简明化、精确化,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也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晶,王志斌. 浅谈教学计划的管理[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6,19(5):30-31.

[2]邓义桂,陈雪松,罗卫平. 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00(5):35.

[3]许明,熊丽克,李新猷. 高校院系教学管理刍议[J]. 江西教育科研, 2006(8):42.

[4]贡福海,王莉. 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1):127.

[5]李宇平. 健全教学管理考核机制,提高教学质量[J]. 文教资料, 2005(32):47.

[6]李萍莉. 全面构建两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督导与评价体系[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5):83.

[7]雷水凤. 如何构建高校院(系)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4):61-63.

篇8

关键词:升本院校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策略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运行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新升本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正处于由专科向本科转型的过渡期,如何构建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从教学质量监控目标及原则、教学质量监控方法、教学评价反馈、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层面初步探索构建新升本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1.教学质量监控目标及原则

根据我校实际,立足宁德,面向海西,围绕学校“为地方发展服务,办人民满意大学,为学生成就梦想”的使命,坚持“求精、求优、求强、求特”内涵式发展道路,组织协调各种教学质量保障力量,合理选择和设计体系要素,建立一套适合我校校情,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教学型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使我校成为区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1.1监控目标

本着“重点监控,坚持交流,加强指导,全面提高”目的,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实施过程到教学成果展示全部环节的多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组织协调各种教学质量保障要素,加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信息反馈,形成对教学质量的检测、诊治、校正、提高功能的有机整体。总之,教学质量监控要做的就是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管理人员的管三个方面的监控,从教学环节来看,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目标有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征订、课堂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等。

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蓝图,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培养方案中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评价等都需要充分的论证和精心的设计,培养方案的修改和编制需要有效监控。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评价等都需要充分论证和精心设计,教学计划编制、课程教学实施、教学内容方法、实践教学等的组织协调也需要有效的监督和检查。

教材征订。高校要加强教材选用及管理工作,规范选用程序,大力推广,积极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同时加强自编教材编写工作,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

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主要监控教师的授课情况及学生的到课与听课情况,包括课程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知识传授是否准确有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是否适当、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等。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包括确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工作准备、课堂教学、考试考核、后续课堂跟踪等各个环节。实践教学要制定规范的、切实可行的、体现实践教学和行业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断探讨开放式、互动式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2原则体系

全员参与的目标监管责任制原则。要建立权责清晰、目标明确、人人参与、上下贯通的校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主管教学的校领导、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督导委员会及教务处人员组成校一级教学直接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监控、指导和服务;系主任、系督导委员会、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系教学管理人员为二级教学直管机构,具体负责本系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

系统性与全程性相结合原则。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学因素上来讲,教学工作是由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设施、教材、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等多环节和学校、职能部门、系部、教研室、教师个人和学生班级等多层次构成的纵横交叉的网络。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各因素本身的质量及各因素相互作用的质量;从教学过程来讲,教学工作涉及的内容是教学工作从计划到实施的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是对不同课程、不同环节和内容,确定科学的方法,实行动态控制,从事前预防性监控、事中过程性控制到事后结果性调控,从教学计划到教学进行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地进行监督控制。

全面监控与重点监控相结合。

教学监控对象分为主观对象和客观对象,主观对象有教师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管理行为,客观对象为教学支撑,如教学投入、教学设备、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等。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教师这一主导环节切人,既要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监控,又要对主观行为对象重点监控,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

2.教学质量监控方法

2.1教学督导

目前我校还成立了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其成员由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热心教学管理工作的离退休教授组成。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校督导委员会成员分到各系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听课评课、与师生座谈,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此外,还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教学管理方案的制定,即做到督教、督学和督管。各系部也成立了由系主任、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教学督导组,配合学校督导组对本系教学工作进行深入评估与监督。

2.2教学检查

教学检查包括学校或各系自主安排的常规教学检查、重点项目检查。常规检查一般在期初、期中和期末进行,期初主要检查教学准备工作、教师到岗情况及学生到课情况;期中主要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进度表(实验简明表)、教学考勤、学生作业、实验报告及听课记录等情况;期末主要检查教师的学期授课情况、学生的听课情况及期末考试的安排情况。重点项目检查主要是针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进行专项评估检查。

2.3领导听课制

学校制定了校中层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各系部党政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了解课堂情况,主要是对教师对知识传授是否准确有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等及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与互动、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教学设备运行等情况的了解。

学校各部门党政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倾听师生心声,了解教学情况,根据自身分管的工作,努力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管理决策与教学实施的脱节,保证了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为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有力依据和保障。

2.4学生信息员

学生教学信息员一般以年级和专业为单位,选拔品学兼优、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学生教学信息员深入学生内部获得准确信息,在教学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能动地反映问题,代表学生配合教学管理部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

2.5学生评教制

学生评教指的是由学校或各系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性的活动。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主要是通过在学生中分发《教师教学质量测评表》进行问卷调查、举办学生座谈会等方式从不同角度了解课堂情况。学生评教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了可靠信息,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客观评价依据,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重要作用。学生评教活动最好在期中进行,这样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教师的上课情况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评教的结果会更具实际意义,也便于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2.6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出的在本科生教育中培养具有潜质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新型工作机制。本科生导师通过加强对本科生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及时制定学习计划及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和优势,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7加强信息化监控

学校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纳入现代教学管理体系,用来对多媒体教室进行管理和维护,使教学管理更加信息化、网络化。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通过远程监控教学现场,随时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室的使用情况及安全状态,进而全面监督教学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况。

3. 教学评价反馈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可以分为校内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体系和校外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体系。

3.1校内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体系

校内信息反馈除了可以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和听课评课等手段获得教学信息反馈以外,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信息网、教师信息网、公布办公电话、公开电子信箱、开设网上论坛、组织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等形式建立起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体系。

3.2校外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体系

校外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即毕业生、社会用人单位和校外专家评价的评价体系并将此引入质量分析评定,形成结论性的质量分析报告,为调整教育工作机制、改革教学管理和监控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通过校内、校外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体系采集、处理大量的数据并形成结论性的质量分析报告,加强诊断、调控、导向、激励,随时调节教学工作,使其始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同时,学校相关部门要建立校内外信息收集网络,对多渠道反馈到教务处的教学信息可由教务处组织专门工作人员及时分类归档,提出分析意见并及时报送校领导决策,同时也将信息转达到各责任部门,由责任部门加强解决。

4. 建立激励机制及教学工作保障机制

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同时,还是设立激励措施,积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定期对教师进行综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绩效奖励、评优评先挂钩,实行奖优罚劣,达到以评优为手段,拉动教学质量监控,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实验教学,可全方位开展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评选活动,从而调动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必须完善各种支持保障制度,从制度建设层面对日常教学工作加以规范管理和宏观调控,如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督导、教学检查、考试考核、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践、听课评课、调课停课、教学事故处理及认定等各方面的教学监管制度,形成教学管理工作汇报,使教学质量监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此外,还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和科学化、现代化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应用现代信息化监控手段,开展经常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检查,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推进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总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工程,要实现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就必须要做到:既要在监督中控制,又要在控制中监督;既要有宏观监控,又要有微观管理;既要有教学物质条件保障,又要有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和科学化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监控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创新思路,充分尊重师生心理需求与人格需求,通过有效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科峰,陈小平,张国玲.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探析[A].《外国语言文学文化论丛》编委会编.外国语言文学文化论丛(第二辑)[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141-142.

[2]胡甲刚,叶金华,胡鹃,丁家玲.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A]. 李文鑫,黄进.高等教育创新与跨学科人才培养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647-649.

[3]吴勇.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A].黄汉升.知明行笃求实创新福建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索[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594-595.

[4]王汉庆.浅谈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A].龚敏.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C].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2):25-27.

[5]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北京现代教育发展中心联合编撰.大学校长谈评估(上篇)[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篇9

关键词:远程控制;网络中控;多媒体设备;网络平台

1 多媒体教室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不断的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高校兴起了建设多媒体教室的热潮。但从许多专家和学者的调查来看,多媒体的应用和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在多媒体教室的日常管理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滞后的管理手段相悖。多媒体教室通常采用人为管理的方式,安排专人负责多媒体教室钥匙的发放,教师必须在课前到值班室领取钥匙,下课后需要及时归还,步骤繁琐,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例如:教师下课后忘记了归还钥匙,导致了后面的课程无法正常进行。

(2)多媒体教室内设备相对集中,操作复杂,但管理相对分散,一些细节问题容易被忽略,引起误操作,造成设备损害,影响教学秩序。

(3)管理缺乏实时性。管理者与多媒体教室的实时性联系不够,管理者发放钥匙后,无法获得任何反馈信息,对当前正在使用教室的工作状况也很难知晓,一旦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排除。

基于这种现状,探讨构建基于网络平台多媒体集中管理与维护系统,以校园为纽带,将分散的多媒体教室集中成可配置的教室前台,与后台数字化网络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应用软件平台实现远程控制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集中管理与维护。

2 基于网络平台多媒体集中管理与维护系统

设计原则

2.1 经济实用性原则

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应注重实用功能、降低总体投资,求得先进性与经济性的完美统一,做到设备性能/价格比的最好综合。从学校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摒弃学校不需要的华而不实的东西。

2.2 安全可靠性原则

系统设计方案要求将人机安全、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等可靠性要点,作为系统建设方案的首要设计原则,以保证系统在运行期间,为用户执行安全防范和服务质量管理任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手段,为用户降低系统运行方面的人工和资金成本。对关键的设备应提供冗余热备份,提供各种故障的快速恢复措施,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应变能力和容错能力。在满足上述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优化方案,减少设备的投资。

2.3 操作、维护的简便性原则

以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为出发点,根据简便性原则,针对系统内各子系统操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操作需要,进行信号采集、传输和操作控制等各子系统的操作功能设计。

3 基于网络平台多媒体集中管理与维护系统的构成

本系统由一个主控制部分与多个子控制部分组成。子控制部分由单片机控制器、读卡器和电磁锁组成,与其他多媒体教学设备一起安装在教室的控制台内;主控制部分安装于管理服务器。服务器与单片机之间采用总线式结构,异步串行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授课教师在操作控制台前需要刷卡,读卡器将读出卡中数据,管理服务器以多机通讯方式主动定时对各教室的子控制系统进行轮询,每查到一个子控制系统时,子控制系统的单片机就将读出的卡数据回传服务器,服务器将此数据与事先编制好的数据库数据进行比较,当二者吻合,则向子控制系统发送开锁指令。各个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主控部分将教室的电脑、投影仪和其他设备联接成一个整体,通过控制面板统一操作实现本地控制,利用校园网络,基于tcp/ip协议通过网络主控对各个多媒体教室设备实现远程控制管理和维护。本地控制和远程监控相结合使整个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集中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

3.1 主控部分功能

主控制部分由一台管理服务器与一个rs232-rs485变换器组成。管理服务器存储有两个数据库,一个为教师身份数据库,另一个为课程表数据库。教师身份数据库保存有每个教师一卡通号与其所持有非接触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课程表数据库则为教师占用多媒体教室的日期与时间。课程表数据库结构的设计需要仔细研究,应包含所有必要信息以方便检索,并要保证高的响应速度。采用dao技术调用两个数据库。管理服务器配有rs232通讯口,rs232-rs485转换器负责实现数据在rs232协议格式与rs485协议格式之间的转换。

3.2 子控制部分功能

读卡器负责将教师持有的非接触式ic卡中的信息转换成wiegand26码形式,单片机以中断方式接收读卡器输出的信息编码,并通过总线发送给管理服务器。当单片机接收到管理服务器返回的指令时,立即执行该指令,例如打开电磁锁等。rs485-ttl变换器将单片机的串行输出变换成rs485协议格式,并送上总线;将管理服务器发送到总线上的数据变换成ttl电平,并送到单片机的串行通讯口。另外,子控制系统单片机还执行其他一些控制操作,例如开锁后设备自动上电,关锁后设备自动掉电,声音报警等。

采用网络集中控制与校园网相结合的方式的智能化管理多媒体教室,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维护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务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远程控制通过主控制部分的网络控制中心发出指令,运用校园网tcp/ip协议,将指令发送到相应的子控制部分的网络中控,并与各种多媒体设备相连。

4 集中控制多媒体教室的实现

4.1 远程控制和管理

这里我们选用了信源电子的xy6800n型网络中控系统,它采用网络化设计理念,自带网络通讯模块,自适应10/100m以太网环境,多种控制方式控制(网络控制、软件界面控制、控制面板控制,网络自动开启关闭、ic卡刷卡即用、钥匙应急强制开启)。系统上电后,自动连接远程管理控制中心的总控服务器。通过总控服务器及配套的管理控制系统软件,可对各教室进行远程全双向控制及管理,使管理员在任何地方,任何一台联网电脑上,便可轻松管理网络中的任何一个教室。控制中心可以通过远程软件管理终端,开启多媒体教室的电子讲台,连接多媒体教室中各种设备的相关控制,如控制设备供电、投影机的开启、电动屏幕的升降、音量的调节等。

(1)多媒体教室远程开启/关闭。通过主控制部分的网络控制部分,可以对多媒体教室进行远程启动,从而让教师上课前,设备即进入预备状态;可以对多媒体教室进行远程关机,即便教师下课忘了操作,机器可以很快地被正常关闭,免去了专人和一大把钥匙。而且,网络中控所指的远程,不仅是校园网内,而且在广域网上也能控制。使管理员在总控制室、办公室,甚至是家里都能进行远程控制。如在晚上,碰到学校里特殊原因需要用多媒体教室,管理员就不需到学校,而在家里就能进行远程控制。如图2所示为多媒体教室远程开启/关闭界面。

(2)电脑远程开关机。可以实现远程开启电脑和远程关机。

(3)多媒体教室电脑的远程监视和远程接管控制。可以远程监控每个教室电脑的屏幕情况,当老师使用电脑遇到问题时,总控制室的管理员可以远程登录教室电脑进行远程接管控制帮助解决,管理员不需要到教室去解决问题。作为学校管理者,也可通过远程查看多媒体教室电脑屏幕及时了解老师上课的内容,以便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4)设备状态的自动检测。智能检测投影机的实际使用状况,许多网络中控都是将教室开启时就设定投影机为开启,而实际上投影机并不是在整堂课都在使用,因此,造成投影机灯泡使用时间的记录不真实。

实时检测每个教室的电脑及其他设备的使用状况,并通过网络传送到总控制室,使每个教室的状况一目了然。

(5)双向ip电话通话和文字交流。通过电脑网络,老师碰到问题可以及时向总控室管理员提出帮助请求;管理员可进行ip电话双向交流,此功能在电脑未开机状态下也可进行。管理员也可以主动发起和一个或多个教师同时进行对讲。

(6)远程设备控制。可以远程控制教室的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如投影机开关、银幕升降、灯光开关、设备功能控制(如播放、停止、快进快退等),控制面板上的所有功能都能在网络控制上实现。所有切换功能都是实时进行反馈,如图3所示为远程设备控制界面。

(7)课表功能。管理系统可以根据课表对教室进行自动控制。如:根据课表,某教室有课,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在上课前打开该教室的中控,使教室设备处于预备状态,管理系统可以在下课后关闭中控和投影机等设备,实现网络中控无人值守。如图4所示为课表功能界面。

(8)批处理功能。管理系统可以对所选定教室进行统一的控制,如选定若干个教室,然后执行“系统开”,即可打开选定教室的中控及设备,执行“系统关”即可关闭选定教室的中控及设备,从而免去了一个个打开和关闭的繁琐工作。也可以对选定的若干教室进行其他控制操作。也可以预先自定义分组,批处理的时候只要选定要操作的组就可以直接进行批处理操作。当教室全部不上课后,管理员只要执行一次系统关,不管教室处于何种使用状态,全部教室都将安全关闭所有设备,使管理员管理多媒体教室非常轻松。如图5所示为批处理功能界面。

(9)跨网段控制和远程一对多跨网段广播。对于网络中控能不能跨网段非常重要,因为一般联网电脑ip地址常常设定为自动获取,如果网络中控也在该网段,就会出现ip地址冲突,使教室控制失灵(无法控制),必须要查出哪台电脑造成,给管理员在管理中带来经常性的不必要麻烦。因此,需要将网络中控设定为特殊的网段,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为了管理上的方便,根据不同的系、院或部门,可能设定不同几个网段,必须要求网络中控具有跨网段控制能力。

管理员、领导端或者其他授权管理员,可以远程跨网段对选定或者全部多媒体教室,进行远程音频和文本授课。授课过程中,可以跨网段远程广播资料,也可以在广播过程中进行mic插话。

(10)多媒体教室可以远程点播服务器的资源,可以通过电脑点播服务器上任何文本、音频、视频资料,也可以通过中控点播服务器上任何文本和音频的资料进行授课,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设立标签点和循环点等操作。如图6所示为多媒体教室终端点播功能界面。

3.2 网络型门禁

网络型门禁是指采用现有学校一卡通设备的ic卡作为教师多媒体设备使用的身份识别标志。系统管理员根据教务处安排的多媒体使用课表对每个教师的一卡通进行授权,只有经过拟定上课时间地点授权的一卡通教师才能获得上课的权限,开启讲台电子锁,同时教师的信息实时输入到实验室动态数据采集系统,教师要求登记学生的到课情况。教务处、学生处和院领导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到课率,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员可以通过数据库对一卡通进行管理,包括办理遗失及修改卡号。

3.3 远程维护

多媒体教室由于使用频率高且经常需要连接互联网或教师使用u盘极易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造成操作系统的瘫痪从而影响教学。人工杀毒、安装操作系统或教学软件对于大量且分散的多媒体教室而言,工作量非常大。通过远程维护管理维护平台可以通过升级中心服务器及时对病毒库进行升级。管理员也可以通过远程控制系统查看“黑匣子”即windows日志,通过远程查看windows日志,快速找出导致windows出现问题的原因。列出了机器的所有日志记录信息。在查看日志对话框中分别列出了应用程序日志(application)、安全日志(security)、系统日志(system)等标签页。通过了解这些情况后管理员可以针对问题轻松的维护机器。如果系统瘫痪不能进行操作,管理员也可以通过校园网运用ghost应用程序进行远程克隆恢复系统。

若是教学过程中其他设备出现了故障,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呼叫报警系统,与主控中心的管理员进行对话联系,管理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软件,直接接管多媒体教室的pc、鼠标等设备进行远程协助、指导操作,及时解决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的操作问题。

4 结束语

通过基于网络平台多媒体管理与维护系统可以集中控制,实现远程监控、网络门禁、远程维护等功能,不仅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减少了教学事故的发生率,同时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为设备维护人员提供及时的维护信息,同时学校也能及时掌握教学动态情况。

参考文献

[1]朱晓蕾.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远程控制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4,25(5).

[2]徐明.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远程通信[j].工矿自动化,2002(3).

篇10

关键词:质量;实践教学;过程控制;管理

现阶段,高职教育中教学质量内涵的界定,从课程体系方面看,包括理论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质量两部分。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通过实验和实训,有助于领会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从理论教学过程来看,“必需、够用”的指导思想已基本被高职院校的广大教师所接受,而且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高等院校,具有较扎实的功底,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磨炼,传授知识不会有太大问题。而从实践教学过程来看,很多实验实训项目的完成,不仅要靠教师的耐心指导,更要靠学生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来支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校的管理整齐划一形成较大的反差和矛盾,加之有些学生本身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现象,少数教师责任感缺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等,如果没有外部的监控和管理及教考分离的制度约束,过程质量和目标质量都很难达到要求。

影响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实验设备等基础条件薄弱高职院校大部分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发展初期投入大都不足,很少有最先进的设备,实验实训设备的数量也很有限,使得学生的人均实验和实训时间不足,不能使某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充分训练。

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欠妥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技能与技术的掌握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方法,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因项目而异。如果仅采用一种模式,就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和训练要求,也就很难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常有较大差异,对于某些实训项目,有的学生通过一两次训练,就已经能熟练掌握了,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就可能要经过三次以上训练才能基本掌握。因此,给每位学生安排相同的训练时间是不科学的。

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较弱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自本科院校,他们过去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企业第一线参加专业技术的训练和提高,指导实践的方法和组织实践教学环节的经验也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学生接受教育的动力不足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据统计,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908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58.5%,在校学生480万人,占高校学生总数的46%。在这样的招生规模下,难免出现一些原来很少出现的现象,即有些学生动力不足,缺少远大抱负和理想;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求甚解,应付了事;只求平淡度日,无心刻苦钻研,求知欲望不强,期望值不高。

实训管理的配套措施缺位学校教学部门往往重视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的环节,轻视实践教学过程,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保障体系,或虽有相应的实施方案,但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监控措施,使得原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实训的考核办法单一由于不同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结构和要求不同,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实验实训内容的覆盖面不同,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各种需求,也不够科学和合理。因此,在考核的形式到内容上,都不应该忽略实验实训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性。

教考分离的实施情况不力教考分离制度可能是每个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都力求做到并做好的一项工作,对于理论课程而言,可能相对容易实现,如建立试题库、试卷库、计算机辅助的考试系统等等。而对于实验实训课程,很多是操作型的,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组织工作难度大、考试环境要求高、考试时间跨度大、评判标准难把握等等,加上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资源缺乏,往往一门实验或实训课程只有一位教师担当,形不成权威群体,因而也就很难实施教考分离。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引入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简称TQC或TQM)[1]最早在工业生产质量控制中被广泛使用,其要点是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上进行质量控制,更多的是强调所有岗位在质量保证上的作用,并不牵涉目标质量(譬如产品本身是否满足社会、顾客的需要),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2]的基本思想是强调顾客的要求,从源头上开始制定质量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保证。TQC和ISO9000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实践教学与教育质量全过程控制的要点。

实践教学与教育质量全过程控制[3]既要求在教育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制定时尽可能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又要求在实现目标的每个过程环节上保证质量,通过对产品(毕业生)的跟踪分析,对教育目标不断进行修正,以达到完善过程的目的。构成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可用图1表示:

从结构上看,质量“大厦”是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通过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经过持续改进和优化,同时充分考虑供求双方的互利关系建造起来的,是在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目标指导下,通过领导的作用和基于事实决策的方法实施的一个完整过程。

从过程上看,可用图2表示:

高职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如何将TQC和ISO9000两者的管理思想进行有机结合,[4] [5]并应用于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控制过程中,将是本研究课题的中心任务。

根据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实施方法,将高职实践教学质量控制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基于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课程内容、训练计划、组织形式、考核大纲等)的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的管理(包括各级教学组织者的责任)、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包括各种检查制度)、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包括实践能力考核)、实践教学效果反馈与质量控制过程的改进(包括反馈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见图3所示:

图3中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指的是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那一部分,它们是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质量控制的相关文件来执行的。

根据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要求,设计出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作为执行规范,具体见下表。

高职院校的专业很多,不同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践类课程的构成不同,因此,需要将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中开设的实践类课程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情况进行详细的设计,最后将各种类别的情形融合在一个整体的方案中。

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可将高职院校目前及将来一段时间可能开设的专业中涉及的实践类课程分成8种形式:验证性实验课程(对理论课程中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以加深理解,如物理课实验);操作性实训课程(通过反复操作,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和技巧,如Office软件操作);设计类实验课程(通过学会使用某些工具进行设计,从而掌握某种作品或产品的设计方法,以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如Photoshop);设计类实训课程(使用某些工具进行设计过程的强化,达到熟练掌握某种作品或产品的设计方法,如单设的设计类实训课程);强化性实训课程(通过强化的实训过程,熟练掌握某些技术和方法,如组网技术实训);综合性设计课程(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融会贯通,通过使用某些工具和方法,综合设计出某种作品、产品或实施方案,如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等);综合性实训课程(通过综合性的实训环境,熟练掌握某些技术和方法、事物处理的综合技巧等,如高级网管员操作实务);体验式实训课程(通过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下的实训,熟练掌握事物处理的应对策略和综合技巧等,如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的操作程序

根据不同类型的实践性课程,采用相应的控制流程和操作程序,达到控制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将以上8种形式的实践性课程分为3类:教师与学生紧密互动型(验证性实验课程)、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型(设计类实验课程、综合性设计课程)、以学生自己训练为主型(操作性实训课程、设计类实训课程、强化性实训课程、综合性实训课程、体验式实训课程)。

根据实践类课程的不同类型,设计出三种控制流程和操作程序:

(1)教师与学生紧密互动型实践课程的控制流程(如图4所示)。

(2)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型实践课程的控制流程(如图5所示)。

(3)以学生自己训练为主型实践课程的控制流程(如图6所示)。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有关文件

根据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需要,必须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为此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管理文件,分别对实践教学的计划、实施、考核等工作进行管理。具体有:实践教学计划、实践类课程教学大纲、实践类课程教学规范、实践类课程教学实施办法、课外实践训练与强化的实施办法、实践考核大纲、综合实践能力考核纲要、实践教学管理规定等。

笔者经过对一定范围(一个班级)的学生实施综合实践考核、项目测试和实施过程情况的抽样调查(问卷),将各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目标质量管理与过程质量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是比较有效的,操作上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顾平.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杨铭,黄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与案例实用大全[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

[3]邵丽.更新观念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3,(19).

篇11

关键词:远程控制;网络中控;多媒体设备;网络平台

1 多媒体教室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不断的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高校兴起了建设多媒体教室的热潮。但从许多专家和学者的调查来看,多媒体的应用和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在多媒体教室的日常管理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滞后的管理手段相悖。多媒体教室通常采用人为管理的方式,安排专人负责多媒体教室钥匙的发放,教师必须在课前到值班室领取钥匙,下课后需要及时归还,步骤繁琐,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例如:教师下课后忘记了归还钥匙,导致了后面的课程无法正常进行。

(2)多媒体教室内设备相对集中,操作复杂,但管理相对分散,一些细节问题容易被忽略,引起误操作,造成设备损害,影响教学秩序。

(3)管理缺乏实时性。管理者与多媒体教室的实时性联系不够,管理者发放钥匙后,无法获得任何反馈信息,对当前正在使用教室的工作状况也很难知晓,一旦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排除。

基于这种现状,探讨构建基于网络平台多媒体集中管理与维护系统,以校园为纽带,将分散的多媒体教室集中成可配置的教室前台,与后台数字化网络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应用软件平台实现远程控制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集中管理与维护。

2 基于网络平台多媒体集中管理与维护系统

设计原则

2.1 经济实用性原则

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应注重实用功能、降低总体投资,求得先进性与经济性的完美统一,做到设备性能/价格比的最好综合。从学校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摒弃学校不需要的华而不实的东西。

2.2 安全可靠性原则

系统设计方案要求将人机安全、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等可靠性要点,作为系统建设方案的首要设计原则,以保证系统在运行期间,为用户执行安全防范和服务质量管理任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手段,为用户降低系统运行方面的人工和资金成本。对关键的设备应提供冗余热备份,提供各种故障的快速恢复措施,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应变能力和容错能力。在满足上述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优化方案,减少设备的投资。

2.3 操作、维护的简便性原则

以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为出发点,根据简便性原则,针对系统内各子系统操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操作需要,进行信号采集、传输和操作控制等各子系统的操作功能设计。

3 基于网络平台多媒体集中管理与维护系统的构成

本系统由一个主控制部分与多个子控制部分组成。子控制部分由单片机控制器、读卡器和电磁锁组成,与其他多媒体教学设备一起安装在教室的控制台内;主控制部分安装于管理服务器。服务器与单片机之间采用总线式结构,异步串行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授课教师在操作控制台前需要刷卡,读卡器将读出卡中数据,管理服务器以多机通讯方式主动定时对各教室的子控制系统进行轮询,每查到一个子控制系统时,子控制系统的单片机就将读出的卡数据回传服务器,服务器将此数据与事先编制好的数据库数据进行比较,当二者吻合,则向子控制系统发送开锁指令。各个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主控部分将教室的电脑、投影仪和其他设备联接成一个整体,通过控制面板统一操作实现本地控制,利用校园网络,基于TCP/IP协议通过网络主控对各个多媒体教室设备实现远程控制管理和维护。本地控制和远程监控相结合使整个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集中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

3.1 主控部分功能

主控制部分由一台管理服务器与一个RS232-RS485变换器组成。管理服务器存储有两个数据库,一个为教师身份数据库,另一个为课程表数据库。教师身份数据库保存有每个教师一卡通号与其所持有非接触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课程表数据库则为教师占用多媒体教室的日期与时间。课程表数据库结构的设计需要仔细研究,应包含所有必要信息以方便检索,并要保证高的响应速度。采用DAO技术调用两个数据库。管理服务器配有RS232通讯口,RS232-RS485转换器负责实现数据在RS232协议格式与RS485协议格式之间的转换。

3.2 子控制部分功能

读卡器负责将教师持有的非接触式IC卡中的信息转换成Wiegand26码形式,单片机以中断方式接收读卡器输出的信息编码,并通过总线发送给管理服务器。当单片机接收到管理服务器返回的指令时,立即执行该指令,例如打开电磁锁等。RS485-TTL变换器将单片机的串行输出变换成RS485协议格式,并送上总线;将管理服务器发送到总线上的数据变换成TTL电平,并送到单片机的串行通讯口。另外,子控制系统单片机还执行其他一些控制操作,例如开锁后设备自动上电,关锁后设备自动掉电,声音报警等。

采用网络集中控制与校园网相结合的方式的智能化管理多媒体教室,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维护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务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远程控制通过主控制部分的网络控制中心发出指令,运用校园网TCP/IP协议,将指令发送到相应的子控制部分的网络中控,并与各种多媒体设备相连。

4 集中控制多媒体教室的实现

4.1 远程控制和管理

这里我们选用了信源电子的XY6800N型网络中控系统,它采用网络化设计理念,自带网络通讯模块,自适应10/100M以太网环境,多种控制方式控制(网络控制、软件界面控制、控制面板控制,网络自动开启关闭、IC卡刷卡即用、钥匙应急强制开启)。系统上电后,自动连接远程管理控制中心的总控服务器。通过总控服务器及配套的管理控制系统软件,可对各教室进行远程全双向控制及管理,使管理员在任何地方,任何一网电脑上,便可轻松管理网络中的任何一个教室。控制中心可以通过远程软件管理终端,开启多媒体教室的电子讲台,连接多媒体教室中各种设备的相关控制,如控制设备供电、投影机的开启、电动屏幕的升降、音量的调节等。

(1)多媒体教室远程开启/关闭。通过主控制部分的网络控制部分,可以对多媒体教室进行远程启动,从而让教师上课前,设备即进入预备状态;可以对多媒体教室进行远程关机,即便教师下课忘了操作,机器可以很快地被正常关闭,免去了专人和一大把钥匙。而且,网络中控所指的远程,不仅是校园网内,而且在广域网上也能控制。使管理员在总控制室、办公室,甚至是家里都能进行远程控制。如在晚上,碰到学校里特殊原因需要用多媒体教室,管理员就不需到学校,而在家里就能进行远程控制。如图2所示为多媒体教室远程开启/关闭界面。

(2)电脑远程开关机。可以实现远程开启电脑和远程关机。

(3)多媒体教室电脑的远程监视和远程接管控制。可以远程监控每个教室电脑的屏幕情况,当老师使用电脑遇到问题时,总控制室的管理员可以远程登录教室电脑进行远程接管控制帮助解决,管理员不需要到教室去解决问题。作为学校管理者,也可通过远程查看多媒体教室电脑屏幕及时了解老师上课的内容,以便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4)设备状态的自动检测。智能检测投影机的实际使用状况,许多网络中控都是将教室开启时就设定投影机为开启,而实际上投影机并不是在整堂课都在使用,因此,造成投影机灯泡使用时间的记录不真实。

实时检测每个教室的电脑及其他设备的使用状况,并通过网络传送到总控制室,使每个教室的状况一目了然。

(5)双向IP电话通话和文字交流。通过电脑网络,老师碰到问题可以及时向总控室管理员提出帮助请求;管理员可进行IP电话双向交流,此功能在电脑未开机状态下也可进行。管理员也可以主动发起和一个或多个教师同时进行对讲。

(6)远程设备控制。可以远程控制教室的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如投影机开关、银幕升降、灯光开关、设备功能控制(如播放、停止、快进快退等),控制面板上的所有功能都能在网络控制上实现。所有切换功能都是实时进行反馈,如图3所示为远程设备控制界面。

(7)课表功能。管理系统可以根据课表对教室进行自动控制。如:根据课表,某教室有课,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在上课前打开该教室的中控,使教室设备处于预备状态,管理系统可以在下课后关闭中控和投影机等设备,实现网络中控无人值守。如图4所示为课表功能界面。

(8)批处理功能。管理系统可以对所选定教室进行统一的控制,如选定若干个教室,然后执行“系统开”,即可打开选定教室的中控及设备,执行“系统关”即可关闭选定教室的中控及设备,从而免去了一个个打开和关闭的繁琐工作。也可以对选定的若干教室进行其他控制操作。也可以预先自定义分组,批处理的时候只要选定要操作的组就可以直接进行批处理操作。当教室全部不上课后,管理员只要执行一次系统关,不管教室处于何种使用状态,全部教室都将安全关闭所有设备,使管理员管理多媒体教室非常轻松。如图5所示为批处理功能界面。

(9)跨网段控制和远程一对多跨网段广播。对于网络中控能不能跨网段非常重要,因为一般联网电脑IP地址常常设定为自动获取,如果网络中控也在该网段,就会出现IP地址冲突,使教室控制失灵(无法控制),必须要查出哪台电脑造成,给管理员在管理中带来经常性的不必要麻烦。因此,需要将网络中控设定为特殊的网段,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为了管理上的方便,根据不同的系、院或部门,可能设定不同几个网段,必须要求网络中控具有跨网段控制能力。

管理员、领导端或者其他授权管理员,可以远程跨网段对选定或者全部多媒体教室,进行远程音频和文本授课。授课过程中,可以跨网段远程广播资料,也可以在广播过程中进行MIC插话。

(10)多媒体教室可以远程点播服务器的资源,可以通过电脑点播服务器上任何文本、音频、视频资料,也可以通过中控点播服务器上任何文本和音频的资料进行授课,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设立标签点和循环点等操作。如图6所示为多媒体教室终端点播功能界面。

3.2 网络型门禁

网络型门禁是指采用现有学校一卡通设备的IC卡作为教师多媒体设备使用的身份识别标志。系统管理员根据教务处安排的多媒体使用课表对每个教师的一卡通进行授权,只有经过拟定上课时间地点授权的一卡通教师才能获得上课的权限,开启讲台电子锁,同时教师的信息实时输入到实验室动态数据采集系统,教师要求登记学生的到课情况。教务处、学生处和院领导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到课率,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员可以通过数据库对一卡通进行管理,包括办理遗失及修改卡号。

3.3 远程维护

多媒体教室由于使用频率高且经常需要连接互联网或教师使用U盘极易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造成操作系统的瘫痪从而影响教学。人工杀毒、安装操作系统或教学软件对于大量且分散的多媒体教室而言,工作量非常大。通过远程维护管理维护平台可以通过升级中心服务器及时对病毒库进行升级。管理员也可以通过远程控制系统查看“黑匣子”即Windows日志,通过远程查看Windows日志,快速找出导致Windows出现问题的原因。列出了机器的所有日志记录信息。在查看日志对话框中分别列出了应用程序日志(Application)、安全日志(Security)、系统日志(System)等标签页。通过了解这些情况后管理员可以针对问题轻松的维护机器。如果系统瘫痪不能进行操作,管理员也可以通过校园网运用GHOST应用程序进行远程克隆恢复系统。

若是教学过程中其他设备出现了故障,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呼叫报警系统,与主控中心的管理员进行对话联系,管理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软件,直接接管多媒体教室的PC、鼠标等设备进行远程协助、指导操作,及时解决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的操作问题。

4 结束语

通过基于网络平台多媒体管理与维护系统可以集中控制,实现远程监控、网络门禁、远程维护等功能,不仅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减少了教学事故的发生率,同时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为设备维护人员提供及时的维护信息,同时学校也能及时掌握教学动态情况。

参考文献

[1]朱晓蕾.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远程控制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4,25(5).

[2]徐明.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远程通信[J].工矿自动化,2002(3).

篇12

【关键字】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教学模式;实践能力

中国分类号:G642.41

一、课程群建设思路

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以强化工程的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造价和项目管理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着眼于培养学生施工员、造价员和二级建造师岗位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职业操作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全力创建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课程群。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技术、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种具体管理方法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特点,培养学生有效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为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奠定专业知识,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应用型本科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施工员、造价员和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来综合对学生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和项目管理等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1.根据教学需要,继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施工技术与组织》现有学时为32课时,经2012年教学计划调整之后,该课程变为48课时,需对课程体系进行仔细研究,争取将现有章节全部纳入到施工组织总设计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应用中;同时,优化理论、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书、教学进度表和PPT制作等内容;

《工程项目管理》现有课时64课时,安排了相关的课程设计实训周,优化理论、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书、教学进度表和PPT制作等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

《施工技术与组织》通过收集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多数学生反映该课程极为实用,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掌握施工组织总设计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方法和原理,以整个项目的施工流程为导向,用一个项目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即引入上海市某项工程需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制施工组织总设计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文件);

《工程项目管理》通过收集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多数学生反映该课程极为实用,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种具体管理方法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特点。

3.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项目与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施工员和二级建造师岗位为核心,以编制一份完整的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文件为主体,按照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学习情境引导教学进行的方法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知识体系,训练职业技能,发展职业能力。课程群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应用型本科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施工员和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4.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

在讲解法、案例法、情景教学法、项目导向法和视频教学的基础上,为给学生出校后的实际工作打基础,我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后,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以前在施工单位做过工程管理和监理施工的实际经验,将曾经做过的工程案例现身说法的拿到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和交流,给学生们创造如同在实际工作中的环境,让其有一种切身的体验。通过试验,相信此方法能非常明显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应该是极为成功的教学方式;

5.考核方式改革

《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在今年的课程考核中采用了平时成绩占30%(作业+考勤+平时课堂表现),期末考试占70%的考核方式。在2012年教学计划中已经将该课程由考查修订为考试课,同时增加了期中考核的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建议进行期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试。建议成绩评定标准:

期末总评成绩(100%)=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30%)+期末成绩(50%)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为考试课程,建议进行期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试。建议成绩评定标准:

期末总评成绩(100%)=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30%)+期末成绩(50%)

三、课程群建设的成效

1.本课程群全程使用多媒体配合黑板板书教学,主要内容贯穿于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概述、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网络计划技术和优化,编制双代号和单代号网络图、施工组织总设计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施工现场管理的相关知识等;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各种具体管理方法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特点。

2.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在课程教学各个模块补充施工现场技术、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增进学生对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了解,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现场项目管理等实践的能力,为考取施工员、二级建造师证书和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让部分学生扮演施工企业,编制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等文件,其余学生扮演业主或者甲方,对施工企业编制的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等文件进行审核是否批准用于工程项目。

篇13

关键词 中药类专业 质量控制管理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29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Reflection on Quality Control Metho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ourse System

LU Manxia[1], MAO Zhi[2], ZHANG Honggang[1], XIE Guozhen[1], LIU Xiangqian[1]

([1]School of Pharmacy,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083;

[2]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studied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w, the actual state and social need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 moderniza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reflection on quality control metho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ourse system was discussed. Then the human resour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ll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quality control method; course system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但是,我国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中药质量控制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匮乏,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中药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制订和完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和完善中药种植(养殖)、生产、销售的标准和规范,即落实GAP,GEP,GMP和GSP保证中药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①并且我国目前需要一大批熟悉中药从种植选材到销售各环节都按国际质量标准执行的中药类应用型通才,才能保证生产出从源头到售后都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中药产品,才能参与国际竞争。因此,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药领域的各行各业迫切需要引进各类复合型新型中药人才。然而,目前中医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协调,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和中药资源等中药类专业在“中药质量控管理课程体系”模块的教学方面相对薄弱。现在医药院校中,不少中医药院校中药类专业多偏重于中医特色人才的培养,对于中药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在“中药质量控制管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呈现一定的空白。而西医药院校如中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虽设有药学专业,又往往侧重于化学药物的教学,直接影响了中药人才能力的培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七条: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中医药类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应按照中药现代化建设需要而做出相应的改革,这就要求中医药院校加强中药类本科专业“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模块的建设。根据中医药类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按以下方案构建高等院校中药类专业本科生“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块。

1 修订教学计划,强化专业沟通

整合优势学科的师资资源,修订中药类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修订构建课题研究所涉及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选定或编写合适的教材。

打破四个专业由各自的专业教研室相对独立承担课程的教学模式壁垒,整合优势学科的师资资源;同时修订中药类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修订构建“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模块所涉及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选定或编写适合的教材。克服传统学科教学相对孤立的教学模式弊端,做到学科内容与现代中药控制管理技术相关联。充分调动学生对中药质量控制管理学习的积极性。解决本科培养中中药质量控制管理模块建设中涉及的系列课程包括培养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材选用或编写等一系列问题。

(1)中药学与中药资源与开发本科专业修订生药学、药用植物学和中药资源化学的教学大纲及课件,选定或者编制中药资源化学课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中药材栽培标准GAP管理的内容,培养能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发展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药材种植的中药资源开发人才。②

(2)药物制剂本科专业修订中药药剂学、药物制剂车间与设备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课件,以为培养精通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人才作为评价标准。

(3)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修订中药制药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课件,在中药提取、浓缩、层析、萃取、结晶、过滤、干燥等过程单元操作教学内容中增加GEP标准制定和培训内容。并且修订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及课件,加强GMP课程与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的衔接。

(4)中药类本科专业修订药品营销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课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GSP管理规范实践内容。

2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模块的平台建设

搭建依托于技能实验中心、药用植物园、模拟药厂和模拟药房的校内教学模块平台;同时建立校企合作平台,③在中药企业作GMP管理设计的实战训练。解决在实践学习中药栽培标准、中药材质量标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生产过程的在线控制、中间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成品的质量标准时一系列关于校企平台建设的关键问题。

(1)校内资源优化利用,教学模块的校内平台建设。④搭建依托于技能实验中心、药用植物园、模拟药厂和模拟药房的校内教学模块平台。修订这三大平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使药用植物园与GAP标准训练课程、模拟药厂与GMP标准训练课程、模拟药房与GSP标准训练课程有机结合。

(2)加强对外交流,拓宽企业平台。开展校企联合,在中药材种植园基地开展GAP实训,在中药饮片厂、中药提取车间、中药制剂车间有效地开展GEP、GMP标准建立和管理的实际应用型训练。⑤

3 课程体系与平台有机结合,并及时修订,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价系统

经多方配合教学模块整体运行,并及时应对运行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正案。使该课题研究成果更适应本科教学的培养模式,并建立该模块的运行评价系统。

(1)药用植物园与GAP标准训练课程、模拟药厂与GMP标准训练课程、模拟药房与GSP标准训练课程有机的结合。将已修订教学计划的课程在教学模块的平台上试运行。如生药学、药用植物学和中药资源化学的中药材栽培标准GAP管理的内容在药用植物园中实践,同时开设中药栽培基地GAP实训;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中药药剂学、药物制剂车间与设备设计、制药工艺学和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等课程在模拟药厂的制剂车间开展GMP管理实践,GSP药品销售管理标准在模拟药房中培训。同时可以在企业平台的中药制剂车间开展GMP实训。

(2)针对“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在校内外平台上运行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并经课题研究专家组反复讨论和调研后及时作出修正案。从而保证基于“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模块的顺利运行。

(3)在教学模块顺利运行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教学成果评价指标系统。在中药现代化建设对于中药质量控制管理人才需求的大背景下,紧扣中医药行业需求,建立多维的中药质量管理模块课程体系平台运作机制,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的应用创新能力。同时有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使药用植物园与GAP标准训练课程、模拟药厂与GMP标准训练课程、模拟药房与GSP标准训练课程有机结合。增强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和运作,增加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和了解,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和提高学生就业率,同时帮助企业选择人才、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在健全的高等院校中药类专业本科生“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下,培养出一批中药质量控管理技术带头人、高级生产管理和经营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从而补充中药质量控制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以“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为核心,基于校企合作平台以及实验中心、药用植物园、模拟药厂和模拟药房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使各中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适应医药工业发展的培养模式。构建中药类本科专业“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是中药类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改革。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必须坚持以医药事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强化实践意识和特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要紧密围绕中医药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通讯作者:刘向前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 13-205)

注释

① 鲁曼霞,刘向前.中药专业大学生应如何为职业生涯做准备[J].药学教育,2010.26(5):37-39.

② 王红霞,郑岩,陈随清.中药鉴定学和药用植物学课程评价机制探讨[J].药学教育,2014.30(6):49-51.

③ 代国忠,刘爱华,蒋晓曙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117-118.

篇14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知识经济条件下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成本控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由于成本形成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成本控制要对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而且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要求所有人员都要参与成本控制与管理。2、成本效益分析原则。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后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各成本责任中心管理人员的努力。4、按目标管理的原则。目标管理原来是一种由企业管理部门把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并据以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一种民主的、科学的管理方法。5、按例外管理的原则。在管理会计中对那些不正常、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叫做“例外”。日常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各种责任成本的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分析,找出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差异分析,找出影响成本概率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成本控制的方法

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步入以知识资源为依托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由此引发的经济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的新格局。知识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就是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对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把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成本控制的方法如下:

1、制订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成本标准首先包括成本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

2、监督成本的形成。这就是根据控制标准,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地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不仅要检查指标本身的执行情况,而且要检查和监督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如设备、工艺、工具、工人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所以,成本日常控制要与生产作业控制等结合起来进行。

成本日常控制的主要方面有:

(1)材料费用的日常控制。车间施工员和技术检查员要监督按图纸、工艺、工装要求进行工作,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车间设备员要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要求监督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不合要求不能开工生产。

(2)工资费用的日常控制。主要是车间劳资员对生产现场的工时定额、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组织的调整、奖金、津贴等的监督和控制。此外,生产调度人员要监督车间内部作业计划的合理安排,要合理投产、合理派工、控制窝工、停工、加班、加点等。车间劳资员(或定额员)对上述有关指标负责控制和核算,分析偏差,寻找原因。

(3)间接费用的日常控制。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项目很多,发生的情况各异。有定额的按定额控制,没有定额的按各项费用预算进行控制,各个部门、车间、班组分别由有关人员负责控制和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

上述各生产费用的日常控制,不仅要有专人负责和监督,而且要使费用发生的执行者实行自我控制。还应当在责任制中加以规定。这样才能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使成本的日常控制有群众基础。

3、及时纠正偏差。针对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查明责任者,分别情况,分别轻重缓急,提出改进措施,加以贯彻执行。对于重大差异项目的纠正,一般采用下列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