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1

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出来的目标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还应当是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为此,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及意义等。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总体与宏观研究居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与理论为主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部分。对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工作关系到他们是否可以真正地成为未来社会的积极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等。

一、研究现状

教育和工作及其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研究却不够细化、具体。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其研究的个案与案例较少。本人通过图书资料等渠道搜集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没有一本(或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对象,几乎都以“大学生”为主体。

同时,本人在CNKI上搜索近十年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相关的研究,只有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车广吉在2003年第2期的《白城师范学院学报》中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择业观念;吉林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的吕良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2期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构建能力及建构;中国矿业大学法学院的胡廷龙在《考试周刊》期刊2007年27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由此看来,尽管部分学者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但都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些探讨,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关注却尚未涉及,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研究者们去探究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政策与对策。

二、存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法与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需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即重外延,轻内涵;重能力,轻素质;重教书、轻育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心理需要认识不足,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相应行为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

(2)科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专业的独特性;政治理论的高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社会实践的深度性等特点。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方向。

(3)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地明确自己所学,同时高校应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总体与宏观研究居多,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扣时代主题,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和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式和载体创新研究不断丰富,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学科交叉研究的现象越来越多等,这些研究为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对于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理论研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探讨与研究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2)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调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为立足点,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有利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方法、内容与途径等。

(3)有必要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重要依据和决策参考。

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出来的目标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还应当是可靠接班人;主要任务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教育者、管理者、政治领导与干部等。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方向。

如今,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知识理论灌输,广大学生主要凭借对思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今后从事的职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着艺术性。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除了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会如何主动运用、教授思想政治知识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实践作用。

(1)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

(2)启发从新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新的理解,重新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3)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其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榜样与产生辐射效能、带动力、感染力的需要。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政治敏锐感,从而学会运用政治眼光评判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社会的积极管理者、教育者、政治领导者;有利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主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措施、工作机制。

(4)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途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提高我国行政领导与干部的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教育人员的职业教育,完善高校教育体制及我国政治教育体系与制度均具有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一、当代思想观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上,有一次伟大的变革,即在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基础上,同时也承认了人是社会历史和主观个性的统一,这就是。对人的科学理解也是的坚实基础。从哲学层面对人做了深层次的思考。关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发展,都在“现实的人”的前提下做了考察。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考察了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也考察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一系列的考察基础上,对人做出了定义,指出人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除了人是统一体之外,还有机地结合了历史的研究,进而从不同视角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对于当今社会中出现的人的本质已经被“异化”的现象,也做了深刻的分析。对此的看法是,这正是人向自己的本质逐渐靠近的过程。通过“异化”,人最终会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同时要求结合教育环境的特点,不断改进和提升教育的途径及实践。

二、当代发展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正是在的发展视域下,需要重新看待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首先,从内出发,重新看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是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工具,一种经济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也被看作是一种完美之物,这种完美神圣高远、脱离现实人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把被作为约束人的一种外部力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驯化,在工作中强化人的无条件服从,强调人的机械的服从,强调人在行事时要遵从社会规则。而在视域下看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发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得到了高度重视。这种变化正是来源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也是人学理论发展的结果。在发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的教育和引导,同时更要关心人、帮助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人的思想正是人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握人的本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了对人的关注,并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绝非对人的约束和钳制。其次,重视并利用中关于人的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握以及对主导价值观的引导正是的价值意义所在。对当地社会意识形态的把握被社会个体广泛接受,并促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养成。实现理论被群众掌握,即大众化需要理论上的深入浅出,更需要实践途径的大众化。尤其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尤为需要探索适合青年学生的教育路径,这不仅是从理论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的方法,更有助于在实际操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效的实践中,教育过程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也在得到持续的推进和丰富。在发展视域下,要扎根于大众化的现实要求。要考虑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纷杂,还要考虑教育信息以及教育媒介的多样化,要在实践环节中打破教育实践和教育途径的尴尬,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这具有很广泛的现实价值。再次,结合高校学生特点,调整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大众化实践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伴随着青年学生思想意识的心理成长。把握高校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结合高校学生所具有的年龄及时代特点,要不断调整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一,要以教育理论为基础,强调制度化、整体性和认知性,以专著形式或论文形式从教育学以及德育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等方面扩展教育途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程度和制度性规范程度。第二,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多个方面如教育意识、教育内容、教育情境、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实践等分析在有效性实现的过程中,理清教育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要注意整合教育整体结构的匹配以及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基础性问题。由于长期教育规范的要求和教育经验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有着落地无根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了“知识中心”的教育范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引导性以及养成性等。在发展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和拓展新的教育方式。

作者:王景琳

篇3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亦提出新的挑战。

1.1信息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念多元化

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弱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网络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全面影响着当代大学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大学长期处于网络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便得有些大学生走向歪路,丧失了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逐步走上歧途。道德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缺乏。网络提供相对无限的环境,缺乏约束力。诱发大学生做出违反道德观念的行为。这将会大大影响整个国家甚至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社会将面临大大的问题及一系列令人担心的问题,比如说大学犯罪问题,有很多都跟网络在关,这是思政工作者在网络时代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1.2网络垃圾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给人们带来大量资源、新的文化、自由空间的同时,也给人提供了大量的网络垃圾,如网络信息垃圾、病毒及黄色垃圾等。人格、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网络中五花八门的思想、文化。好的、坏的,东方的、西文的信息集中于一体,则容易形成冲突,危害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网络的一些垃圾本身就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很多学生也是深受其害,甚至会因网络的危害去做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行为。

2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面对网络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找到对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

2.1创新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专业网站

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网络成为他们是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适当添加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内容,完善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中的有利资源,同时引导他们分辨有用与无用的、好的与坏的东西,引导他们提高认知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的能力,提高道德观念的同时,树立政确的法律观念,用法律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与处理问题。让他们认识网虽然是相对自由的,但也要为自己不当的言行负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同时高校要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的网站。使专业网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载体、新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建设全面、周到、完善的网上服务系统,适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更新信息,便学生能够地较短地时间接受学校的教育理念,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

2.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大学生由于学业、感情及就业等的压力,形成以网络为精神慰藉和寄托的平台,甚至形成严重的网络依赖。高校就专门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心理知识的同时,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那些严重依赖网络的学生适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教学学生疏导个人压力、合理渲泄情绪的科学方法。同时学校要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及通过与大学生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正确处理问题与矛盾,正确对待网络,解除心理负担,回归社会群体。

2.3加强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篇4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所在。一方面,高校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业的专门知识,为他们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道德。但是面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高校本身一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事实日益凸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关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实效性,“就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目标,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采取的各种行动、举措所达到的实际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则用来表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心理及其行为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瑞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其实际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教育理论内容较为刻板、陈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在课堂上“被灌输”,对教学内容无法做到消化和吸收,最后也会导致为了拿到学分而只会对考试内容死记硬背,更不可能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改善自身行为的效果。

其次、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落后。灌输式、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弊端越来越显现。在大课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群体,而相对地,学生个体就被忽视。另外许多高校会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免费放映一些红,利用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显然比课堂教师的单纯说教对学生的影响更为巨大。可是如果未能让学生在欣赏之余认真体会,这种模式也不会起到它应有的效果。但高校往往无法将这一内容融入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现状。

最后、教育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被强调过多,这种只强调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教育方法便愈发显得不合时宜。长此以往,就出现内容与形式不相一致的现象。教育者总是希望通过各种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付诸实施,却忽视了这种形式与其教育内容之间的一致程度,不免给人留下“只做表面文章”的印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不但会造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的抑制,而且也会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形式产生抵触心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问题的根源

要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理性而全面地分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

首先是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特征会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不利影响。在学校期间,一些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为将来做准备,不知不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不如自己多学些职业技能来得实在。这样就会导致大学生思想上:一方面是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他们注重个人利益,甚至产生利己主义等极端态度。这势必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其次是多元文化的冲击。由于现今各国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得过去相对单一、封闭的思想领域变得开放,人们受到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一方面,全球化使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而另一方面,使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看法缺乏一个理性而明确的标准,高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本来便对一些不良现象感到不满的学生,可能更加怀疑国内现行制度的可行性,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最后是网络环境的挑战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使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而且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高校大学生中,通过浏览网上信息,他们初步了解到各种社会现象,对其作出符合自身的价值判断,并可能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来达到信息的互动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观点、价值观甚至是一些不良信息也可能被大学生所接受,这极有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健康等产生重大影响。

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首先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思想上发生了一些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高校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发展,使其更适应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将他们一些消极观念通过更加合适的课程内容的讲授得到纠正,另外也使其在理性思考后,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于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其次探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同时需要借鉴国内外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另外对于过去高校所使用的一些传统方法,要在改革的过程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工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方面,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将社会实践列入课程内容中,并且适当给予一些优秀团队以活动经费,完善鼓励机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与教师一起探讨存在的问题,陈述自己的看法。

最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承担者。这支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对象的素质高低。加强队伍工作,使其在职责范围内恪尽职守,同时加强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动性。重视思政工作中的人才培养,鼓励他们根据工作需要,参加进修学习或进一步攻读学位。尤其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思政专职教师,及时改进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5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1.高校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先对校园文化进行了解,其主要以课堂所教授的文化,以及课外业余活动开展中所具有的文化内容为主,且在高校范围中进行良好的传播,以此在校园中营造出属于该校园特色的文化气息,能够对高校中师生精神世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但是,校园文化并非实质存在的,但是又能时时刻刻的影响着校园中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处事方式,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从思想上进行渗透,使学生去改变过去思考和处事方式,以此使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2]所以,只要是处在校园中的师生,无论你是否愿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校园文化的熏陶,以此不自觉的从其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上发生转变。2.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促进作用。高校中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而这些内容在校园文化中可以起到有效作用。并且,高校本身就是缩小版的社会,所以在校园文化中也会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能够将社会中所具有的特点等进行如实反映。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也越发迫切。高校校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能够在高校中就树立起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非常有必要。[3]如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从学生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和行为方式,也能够对师生思想和行为方式上产生影响,对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教育手段来改变大学生思想和意识上存在的问题,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而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单单是在专业知识水平上较高,更是在道德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校园文化开在展的内容上非常丰富,且在样式上较为繁多,能够根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进行宣传和改变[4]。因此,能够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提高师生全面素质有重要作用,不但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是顺应了现今教育、教学的需求。所以,校园文化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就要以思想政治作为指导思想,以此进行发展和创新。2.思想政治教育是创造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渠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要融入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且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以及方法上的创新都能够对校园文化方面的更新起到重要渠道。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上的影响,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就能将师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此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源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的创造出更好的校园文化内容。[5]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使师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积极的进行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造。

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发展的建议

(一)采取多种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以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中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能够从学生思想和行为方面进行影响和引导。所以,对于高校来说,能够通过学校自身情况采取多种途径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借助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和谐校园,以此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想整治方面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可以借助一些活动上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如在建军节、建党节等活动中开展一些政治文化方面的主题活动,能够在校园中创造更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能够将爱国、爱党、爱学校的思想融入到思想意识中,以此从师生思想和行为上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

(二)以科学理论观来指导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基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以国家政治发展作为方向,以此将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梦等理论知识作为学习的目标和重心,以此被学生熟悉和了解,并逐渐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整治观点,且将这种理论知识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被更多学生所了解和熟知[6]。而从学校方面来说,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宣传正确的整治思想,且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建设正确的校园文化理论,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和行为上的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作者:于乐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万莉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互动构建研究[J].求知导刊,2016,(01):13.

[2]赵美凤.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9):73-75.

[3]查玉喜,史志远.高校校园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80-83.

[4]周炳.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化教育评论,2014(12):12-14.

篇6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学的含义

“隐性教育”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在高校中没有被列入到实际教学课程中,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校园文化元素的总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学家才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相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引入高校中,并不是要对其开设相应的课程,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通过组织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活动,从而将隐藏在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活动中,进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是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取代,而是使二者能够齐头并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形态,这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直接的表现出来,不需要教育者的讲授和教学[2]。而是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隐藏到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参与的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教育的情境中,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影响。

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它不需要专门设置课程,也不需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进行讲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将隐含在校园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空间、课程内容上都是比较开放的。

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育模式。在隐性教育下,没有教师权威性的教导,也没有过多的行动和语言上的限制,使学生感觉不到自己处于被教育的环境,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学生因为逆反心理而对教育产生厌烦情绪。而且,教学主体的转变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参加的特定活动。

4.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长久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教师无法通过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来帮助学生完成教育目标,只能通过环境的熏染、诱导等方式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这就导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而且从教育效果上来看,教育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也就是说教育的时间越早越好,越长越好。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对显性政治教育的补充作用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教育方式,能够及时的、全面的将国家的主流思想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导向和政治动员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可以以课本知识和时事政治的内容将国家的主流思想及时的传授给学生,使政治思想能够快速、有效的传播。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教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限制性,所以会由此产生很多的负面效应。而在高校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恰好可以对显性教育进行弥补,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得到完善。

2.使显性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

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和具体,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教学的要求以及设定的目标,但是这些教学目标不可能通过有限课堂时间完成,还需要教师在之后的教育中不断的进行强化[3]。比如,可以根据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编排话剧,这样学生在编排和欣赏的过程中,就会完成对思想政治内容的强化,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表演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落实,使学生将显性教育内容通过隐性教育的强化内化成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不容易被察觉,而且即便是被察觉,也很难通过显性教育来进行解决。而隐性教育即使不能及时的发现这些问题,也可以通过对校园风气的整顿以及积极氛围的熏染,使学生的问题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改善。同时,学生长期在这种氛围下生活和熏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打下基础。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辅导员的工作来说,它肩负着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问题的解决、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内容,从根本上影响了他们今后的长远发展和进步。由此可见,辅导员的角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人本主义为核心来展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思考,才能够促进学生真正地来汲取正面的能量和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潜在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新的着力点。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推进教学改革

对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从而推进了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实现。通过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心声和压力得到了释放,师生情感得到了最有效的互通,从而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拓展了师生互通的渠道。对于一切教学活动来说,师生关系都是基础,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要高度地重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积极开展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对于他们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上不安定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很多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出现了较为躁动的现象,不利于他们潜心学习。这个时候,通过实现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辅导员应该积极地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查明和认识,从而找到其中问题的根源,不断地来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这样可以排除学生学习中的负面信息,从而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进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三)为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根本上影响了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今后发展的前途。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不稳定,就容易造成他们精神压力过大等现实,从而无法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实现。实现有效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解决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排遣他们的精神压力,从而促进他们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去,以此来从根本上保证高校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实现,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设置问题突出

目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设置问题突出,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顺利实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地位、塑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成为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所在。然而,从目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来看,辅导员一直是整个教育环节的主体,学生缺乏有效的主动地位,无法深入地参与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下降,无法真正地将思想政治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实践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化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化现象十分凸显,这在根本上降低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首先,对于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主题活动、班会等成为其主要的活动方式,尽管外表看起来热情高涨,但是无法真正有效地实现对于每一位学生的教化和指导,不能够延伸到教育细节中去。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来看,其主要的内容无非是诚信、竞争、自信、品德、毅力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关键词相对来说已经很落后了,没有与现实社会有效的统一起来,从而在不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现实的连接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功能不够突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功能不够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核心精神的彰显,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塑造。在平时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很多辅导员只关注了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了对于学生情感、思想的开发和培育,从而不利于他们主观意志的提升,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顺利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功能,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基于人本主义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

(一)实现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效结合

随着时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本精神已经作为一种时代化的平等理念而存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实现有效的人本教育,不断地彰显人的价值,从根本上来保证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观意志和学习积极性,这样能够不断地开发学生的热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辅导员政治教育实践中,应该实现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效结合,不断地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

(二)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特点来进行教育

每一位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学习基本功都不尽相同,要想让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处、产生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就必须要学会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升教育效果。第一,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来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来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第二,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由于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对于教学方式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老师要善于把握这一点,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灵教育与人格教育

重点来关注学生的心灵教育与人格教育,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一,提升辅导员自身教育艺术和教育能力,学校应该定期对辅导员老师进行有效的培训,不断地来提升他们的教育能力、管理能力、思考能力,掌握必要的教育艺术,从而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综合思想政治的提升。第二,作为老师应该以身作则,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实现心灵成熟和人格提升,从而来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来进一步地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改革。

四、结语

篇8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必要性

(一)文化融入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载体和途径”。[2]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供了多种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元素,不仅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增强了受教育者的吸引力,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以新的生命力和动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永远没有尽头,这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必然规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首要的就是要推动其理论创新。近年来,关于文化方面的研究可谓数不胜数,这些研究中不乏有理论独到和思想成熟之处,这些都可以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理论基础。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也离不开一定外界环境的支撑作用。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教育者更好地实施教育手段,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另外对于接受者而言,也有利于其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去承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管理、文化、活动、大众传播以及网络这五大载体。显然,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文化活动本身丰富多样,因而文化载体也就表现为形式多样,并具有各种各样的特征。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校教育者可借助多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等多样化的媒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依据这些文化载体,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既生动形象又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

(二)文化融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就必然地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作为校园各项活动的主体,毋庸置疑,学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而展开,而学校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有赖于老师和学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因此学校的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教育得当。“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强化团队意识、塑造企业形象、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永续动力。”[3]相对应地,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为了统一全校师生的思想,调动老师的教育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打造学校的良好形象,为学校的日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其深厚的哲学底蕴,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保证了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4]可以说,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果,也就保证了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文化融入是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是校园各项活动的主体。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一是指体力和智力的全面自由发展。体力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各种力量。智力则是指上升到精神层面生物体所具有的一般能力,它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人的体力和智力作为人类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和参与一切活动的身心基础;二是人的才智的全面发展。通过对人的目标性关系的表述,马克思一方面向人们揭示了人的才智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揭示了人的才智发展的唯一来源在于积极能动的人类活动;三是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并且以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呈现出来,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二来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在这个文化环境中,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进而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在这个层面上,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就成为了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融入理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皆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出发的,最终的落脚点诉诸于学生这个主体身上,校园文化建设亦是如此。然而,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它们共同的作用对象都是人,因此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首先就得从人这个角度入手。人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也是社会活动的谋划者,人的积极能动性的发挥是校园活动成功的保证。所以,要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应该尽可能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能动性,树立“以人为本”的融入理念。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要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是校园活动的主体,应该力所能及地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决不能抱有不屑一顾甚至厌恶的逆反态度而被动地接受教育者传达的教育思想。由此可见,眼下这个艰巨的任务不可避免地落在了高校教育者的肩上,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的主体意识,带领其积极参与到校园的各项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以网络为平台,创新文化融入的方式方法。现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人们已经习惯了网络的陪伴,也日渐形成了对网络的依赖。对此,借助网络这个新兴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将文化融入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举例来说,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向学生们大力宣传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营造了一种舆论效果。另外,也借助网络,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国家大事,掌握到当今社会中的热点话题,继而及时地传达给学生并且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如此一来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创新了文化融入的新的方式方法。部分教师在这一环节,采取了诸如播放相关视频、举办主题讲座、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教学方式,这些都可以拿来借鉴,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方式方法都离不开网络这个媒介。此外,“网络环境还能让人们获得全新的认知体验,这比其他环境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人沉浸其中”。[5]因此,利用好网络这一虚拟环境,可以更容易地实现高校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学生在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的融入。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生;特殊性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逐渐实现大众化,各类综合性大学的建设与完善,美术、艺术设计、新媒体、视觉传媒等艺术专业的设置,相应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艺术生在普通高校学生群体中作为比较特殊的一部分,艺术生在思想、心理、行为特点上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传统专业学生相比,存在着特殊性与统一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针对特殊性,开展相对应的思想教育,探索出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一、高校艺术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特点

1.高校艺术生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性格感性化

艺术生由于受到自身专业特性的影响,思想较活跃,感性多过理性,大多数艺术生天性活泼、思想活跃,不喜欢受制约,在思想、行为上追求个性,标新立异。艺术生的思想活跃也就决定在传统课堂上呈现出组织纪律性差,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格格不入。这种鲜明的个性特征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挑战,应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针对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2.自我意识较强,大集体观念较弱

高校艺术专业特殊的教育授课方式,多采用小班教学,分方向教学。笔者所在的湖北师范学院,是一所文理兼修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以师范教育为主,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的省属重点本科高等师范院校。该高校目前有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艺术院系,就美术学院的教育教学情况分析,新生入学后,先分为大方向教学,大二期间按照学生自行选择的方向进行小班教学,小课多、自学多和艺术实践写生多种方式相结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较少,决定了艺术生大集体即院、系、班的概念弱化,集体观念意识较差。艺术专业学了基础知识教授之外,还要靠模仿、领悟、实践和自学等多样形式,也决定了艺术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3.重艺术实践行为,轻思想政治参与

艺术类学生因专业课程需要,他们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外出写生、布展、写生展览或者艺术演出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时间较少,思想政治意识较为薄弱,看待时事政治问题理想化,不能正确运用辩证思想看待与分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艺术类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参加党课培训、社会调研的比例远远低于其他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生不太重视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沉溺于画室、练琴房、设计室等场所,对外界发生的时事漠不关心,政治参与热情度也明显偏低。另外,艺术生有外出采风、写生的课程安排,有部分时间不在学校,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外出租房,这样给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二、探索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从上述高校艺术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的分析,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笔者认为,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且必要的工作,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开展有针对性、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展开教育工作,最终完成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化。

1.提高认识,明确思想,实现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化

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院系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的事情,也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应该是专业课程教师、学校全体教工人员、学生家庭甚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正确认识到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积极发挥各方的资源作用,充分调动积极性。艺术类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多,带领学生外出写生实践,参加各类展览演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应发挥专业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艺术类专业教师在授课的同时,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艺术类院系的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联系,积极创造必要的条件与平台,相互联合发挥各自作用,做好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艺术实践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对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在无形中教育大学生,无形的力量胜过有形的力量,效果更佳。艺术生的专业要求也决定了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高雅校园文化有利于造就艺术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帮助形成崇高的正义集体荣誉感,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审美观,可以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广泛开展与之对应的艺术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各类美术作品展览、文化座谈、音乐汇演、艺术比赛等,大力推进校园文化水平,充实了艺术生的课余活动,营造出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最大效果。

总之,高校的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艺术生的行为特点、思想状况等因素,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新方法和理念,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原则和要求的基础之上,在统一性中求特异性,以特异性适应全局。调集全社会力量,首抓学校教育为主,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辅。科学、积极地探索,形成合理的长效运行机制,以保证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高品质、高素质的艺术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冯瑛,史亚丽.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

[2]张红.加强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篇10

一、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1.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不断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需要。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已经难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与运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间平等地交流与沟通,很好地迎合了大学生向往自由和独立的性格特点。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丰富信息,使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和浏览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能够实现与媒体的双向互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有效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2.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倘若难以适应时展的步伐,不善于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则会使其教育方法逐渐被社会淘汰,其影响和作用也会日益淡化。所以,加强高校政治理论工作的研究,要充分重视新媒体的影响和作用,逐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转型。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和便利性特点,因而大学生借助任何的计算机终端都能够进行资料的查找和信息的收集,并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控制。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收集和使用不受时间的控制,只要有网即可上网浏览资讯,有效摆脱了时间限制,极大地拓展了时间的范围;另一方面,网络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为此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学生均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喜好与网友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也可以在网上请求教师答疑解惑。通过新媒体,学生能够开展各类知识的讨论,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和学生学习的视野。3.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了一种资源不对等的现象,致使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趋于单一,反馈不够及时和明确。新媒体的产生恰巧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改变了课堂信息交流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学创造了更多的条件。除此以外,新媒体本身具备着天然感染力的优势,其不仅能够综合广播、电视、报纸等的优点,而且还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的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交流与讨论,创新了教育工作的方法,丰富教育工作的内容,从整体上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

1.为高校教师开辟了新的教学思路。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教师开辟了新的教学思路,具体体现在:首先,新媒体开阔了高校教师的视野。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和发展积极推动了人们思想大解放,其信息传播的高效和快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媒体视野的推动下,高校教师开始积极关心社会热点,并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新媒体促使高校教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对其方法和理念进行不断完善。新媒体由于其开放程度高,信息更新快等特点,能够促进高校教师教育观念的及时更新。与此同时,新媒体突破时空的限制,为高校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平台,适应了时展的需要,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第三,新媒体推动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新的媒体环境,高校教师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就要不断加强对新媒体知识的学习,努力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完善自身在新媒体教学环境中的角色转换。2.为大学生开阔认知视野提供了空间。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能够帮助大学生及时地掌握最新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发展。新媒体凭借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自由的空间,为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重要方式,其不仅拓展了大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此同时,新媒体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转移和发挥也创造了一定的机会和空间,使得他们能够通过媒体充分发泄内心的不良情绪,促进他们获得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除此以外,新媒体对于大学生全球意识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于新媒体的出现真正实现了地球村的概念,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推动他们全球价值观的形成。3.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做出贡献。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现代人们信息收集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新媒体的运用,首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了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行为无拘无束,能够充分展示自身内心真实的想法。其次,通过新媒体的运用有效改善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和传播思想,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边缘化。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教育主体的边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逐渐弱化;其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待教学的态度有所放松,不够忠诚,难以完全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虽然,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工作者的现代化工作的渠道和手段,但同时也对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会受到一些外来的西方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使教育主体原本正确的价值观地位受到动摇,严重制约了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迟延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其最终的制定需要依据具体的教育目标的教育对象来执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但要能够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并且要能够有利于其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实现。尽管新媒体已经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之中,但在教育内容上却出现了迟延化的现象。首先,我国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在课程内容上表现出迟延化,在内容设置上难以跟随时展的步伐,难以适应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新环境。其次,高校政治思想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性,使教学失去一定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影响和模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由于新媒体环境具有开放和自由的特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复杂多样,导致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选择难以把握。从整个新媒体的网络环境来看,缺乏规范的法律机制,对用户的限制较小,部分信息的来源不明,其可信度大大降低。而对于学生对待信息选择所出现的困境,教师也难以提供较好的引导和方法,这就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弱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风貌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大学生获得发展的精神依托,对学生的思想和政治观念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来看,教师就要善于结合校园先进的文化去感召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由于受到社会各类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高校为了能够迎合部分人追逐功利的心理,将校园文化建设世俗化。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各类不良思潮涌入学生的眼界,网络用语和庸俗文化不断盛行,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

四、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

篇11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关注社会变迁带来的新挑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运用与普及,使高校学生受到来自社会上和国际上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产业化和后勤社会化的出现,改变了原来高校学生上学不用缴费、毕业不愁分配的思想观念,致使学生思想和心理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出现认识上的模糊,行动上的茫然,产生忧虑、焦躁、不安心理,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高校改革的不断发展,就业岗位和就业渠道多样化,必然引起人们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一系列的变化。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及不良风气更直接、深刻地冲击着当代青年的心灵,使部分青年学生迷茫、困惑,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2.关注高等教育自身新变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改革开放以后,封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被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迅速向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新模式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由传承型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实现了由模本教育向个性化教育的转变;实现了由灌输式教育向辨析式教育的转变;实现了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转变;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自主型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这种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却未能紧跟时展而明确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目标。虽然思想政治课时和活动不少,但实际效果欠佳,难以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大学和谐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以和谐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向人们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法律、道德规范等,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以大学和谐文化为载体,为解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答案。大学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大学文化建设之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师生所接受;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更好地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内容的熏染。

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是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硬件”系统,布局合理的校园规划;朴实、素雅、大气、简洁的建筑风格;优雅的校园绿化和人文景观;干净整洁的整体环境;功能齐全的教育教学设施等等,这些和谐优美环境的构建,可以影响到每一个人,能催人奋进,助人自律,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此外,学校成员对和谐的大学文化能够高度认同,其中的是非标准、运行规则等便会自然而然地拥有强力的约束和激励功能,对师生的动力系统产生激励、对师生的行为系统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体现了大学文化的约束和激励功能。

2.以和谐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载体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有效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既包括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影响,又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影响,两者的影响相互交融、密切联系在一起。将大学和谐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这种全面影响,即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培育宽容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及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过程,它不仅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更能充分发挥文化所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此去潜移默化地感染人、影响人,陶冶情操、磨炼学风、提高素质,从而促进师生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三)协调凝聚功能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条件下,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不争的事实,不是所有的价值取向都符合社会和谐的要求,有些价值取向甚至与社会和谐要求完全相悖,这就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凝聚、整合作用,引导各种价值追求不偏离主流社会和谐价值的方向,在异中求同,消除各种不和谐的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凝聚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经济方面:既表现于宏观层面――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也表现在作用于社会成员个体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道德品质、精神力量、需求层面;政治方面既表现在引导人们对政治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也表现在社会成员在政治行动中的参与意识和政治活动能力;文化方面既表现在以一种理性的主体意识去继承、弘扬文化传统,也表现在实现其对受教育者的文化控制,从而发挥对社会文化的控制力;环境方面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社会、群体、个体。多种功能之间越和谐,其作用也就越充分。若轻视甚至忽视其他功能,其效果必然受损甚至适得其反。如果对和谐社会的具体内涵做进一步的分析,就会更加清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协调凝聚作用。首先,和谐社会应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要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赖以存在的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更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其次,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要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也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来疏导。再次,和谐社会应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健全的社会。党、政、群和社团等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仅在校园内,其影响力可以辐射整个社会。高校本身也是和谐社会的子系统,建设和谐校园理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明礼诚信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典范。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学校的和谐稳定,更有利于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1.追本溯源,走近思想政治教育本意,从本源上廓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社会道德要求和政治观念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政治、思想进行教育。更是对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廓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回归生活,重新确立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重新定位:即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内心发展需要,回归学生真实、自然的现实生活,培养他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并驾驭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3.结合实际,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积极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文明的品行、高雅的品位、高尚的品格,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学生日常生存能力有关的训练以及危机状态下紧急干预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成为自理、自立的人。

4.创新网络载体,走入学生心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作为现代科技革命杰出代表的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也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创新网络载体,注重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信息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网站成为集舆论宣传、思想交流、提供服务、提升素质于一体,具有较强互动功能的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

5.善工利器,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专业化,就要定期组织思想教育工作者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从而更好地把握现代教育改革前沿信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作的“高科技”含量。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艺术修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形象与品位,为思想教育工作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篇12

一、教育目标:从政治精英教育转型为现代公民教育

正确的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实效的前提。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而是“必须依据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发展状况和需求。”[1]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中国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走的是培养“政治精英”的发展道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要求是偏向“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政治精英――“国家干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调整其教育目标,按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把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首先,实施现代公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要求。从1999年国家决定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15%,标志着高等教育正式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代,入学门坎降低,大学生的人数增多了,原来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已不能与之相适应,素质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主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摆脱培养政治精英的传统模式,实施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现代公民教育,在如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上做文章。

其次,实施现代公民教育是现实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要求。过去,大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当时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中,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更多的进入社会的各个基层领域,成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也发生变化,政治素质已不再是第一位的要求,而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素质则成为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另外,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由过去的政治精英教育转型为现代公民教育,正是适应了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的变化。

二、教育内容:从侧重政治理论教育转型为统筹兼顾的全面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2]。在这个内容体系中,各部分的内容都担负着各自的重要任务,各部分之间要有机结合、相互协同,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由于受到政治精英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一直重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但随着1990年后期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要求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随之“与时俱进”。

首先,社会的多元化的趋势要求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教育。由于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多元化社会正在逐步形成。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造成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而要维系多元化社会的稳定,就要求全体国民能够认同当前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内涵包含两个维度:政治思想和政治运行规则。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思想”教育一直比较重视,但在社会政治制度、民主与法制、公民权利义务等具体的政治行为规则方面的教育力度有些欠缺,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完整政治人格的形成。

其次,社会环境对大学校园的冲击要求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和心理教育。如今的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社会上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大学校园“泛起涟漪”。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变化,直接导致了在一些大学生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问题。正在日益成为大学生主体的“90后”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在大学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心理脆弱、自私、人际交往困难、团队精神差等先天的不足。在大学生中发生的一些极端行为,诸如“烧熊”、“虐猫”、“杀人”、“自杀”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比他们的前辈存在着更多的道德和心理问题。可以说,道德与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社会问题的影响要求加强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由于现代传媒的发展,社会热点问题正日益成为大学生产生思想波动的主要根源。在这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综合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各部分内容,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讲解,可以有效地弥补其他教育内容在综合性、时效性上的不足。要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重视选题和内容的构建。应选择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题目,构建符合大学生接受特点内容话语,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这是确保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

三、教育载体:从静态一元结构转型为动态多元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3]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方式。一般来说,教育载体通常表现为一个综合的结构。通过构建一种动态的多元结构来确保对大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现现代转型的必然选择。

首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多层次的课堂教学体系。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课时和教育内容的制约,其教育是一种“普及”层面。而对于那些在大学生中具有较高思想教育需求的“学生精英”来说,这一层面的教育就存在着一个“不解渴”的问题。因此,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保持这种“普及”层面的教育模式的同时,也要设法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高端”思想需求。

在满足“学生精英”的思想需求方面,河北科技大学的“热点问题半月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热点问题半月谈”把自己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端延伸”,通过定期举办讲座的形式,对那些思想活跃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这种形式与正常的课堂教学相配合,在一校之内就形成了高低结合的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体系。

第二,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4]在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向大学生传播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社会价值观,促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举办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从中获得思想、文化熏陶,实现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篇1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

在中国进入新时代语境下,实践育人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和压力。人们逐渐意识到构建多方协同育人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中的价值和地位。因此,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内涵及构成要素,厘清和增强价值结构中构成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提升价值主体认知和实践能力,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提高实践育人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认为,价值的产生是人对象化实践的结果,人在对象化实践中不仅与活动对象、活动本身形成实践关系,而且与人自身形成实践关系,实践成为人主体性价值和主体价值产生的源泉和归宿。可见,价值实质上是人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思、批判和超越的结果。一般说来,所谓结构是指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排列方式的搭配和组合。结构表征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内部联系,显现为构成要素间的有机排列组合。价值结构则是指价值体系构成要素间的排列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由此类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是指由价值客体、价值主体、价值介体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规律和排列方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复合体。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的构成要素

1.价值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价值主体是实践育人的教育对象,也就是施加教育影响的受众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心智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生族群在价值需求方面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点,有正向的价值需要,也有负向的价值需要;有低层级的价值需要,也有高层级的价值需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价值旨在帮助大学生构建价值知识体系,探寻价值需要对人精神追求的意义,使大学生能秉持正向的价值观念,理性对待各种利益诱惑,自觉从低层次价值需要向高层次价值需要提升,积极追求真善美,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2.价值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中的价值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施教者,包括家庭、高校、政府、社会、企业五方面。价值客体能否或者多大程度上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取决于价值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知、对国家未来发展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以及彼此的相互尊重。价值客体间的有效耦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发挥整体功能的关键。3.价值介体。价值介体在促进价值主客体间发生价值关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实践是一种重要的价值介体,也是满足价值主客体价值需要的重要承载。价值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程度不仅取决于价值主客体状态,还取决于价值主客体之间的价值介体状态。因此,人们在考虑实践育人成效时,不仅要考虑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施加的教育影响以及价值主体能动接受教育影响的因素,还应考虑影响价值介体状态的其他因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的构成要素关系

1.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一方面价值客体利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把握价值结构的运行方向,保障其在预设的轨道上行进,通过显性和隐性的实践方式主导价值主体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价值主体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能动地对价值客体赋予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再造、内化,形成彰显价值主体独特性和主体性的价值符号。价值主客体间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推动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合理性的不断完善。倘若价值客体的主导作用持续弱化,那么发生价值主体偏离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就大;倘若价值主体的主体性功能无法激活,势必影响价值客体的积极性,容易导致价值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隔阂和疏离。2.价值客体内部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客体是由高校、政府、家庭、企业、社会组成的五方协同育人体系,五方协同育人体系的有效运行决定了价值客体作用的发挥。高校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主体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实践中发挥着其他实施者无法替代的作用;政府可为统筹各方实践育人资源提供政策、资金保障;企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提供信息反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家庭是大学生人格成长和品质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对实践育人工作成效起到促推作用;社会是政府、高校、企业、家庭的衔接枢纽,协调育人体系可能存在的冲突,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格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之优化路径

(一)实践之谋:突出顶层设计,强化整体布局

实践之谋是从整体上谋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需要制定什么样的价值目标,以及如何实现价值目标预期的全局性思考。从本质上讲,实践之谋即采用全局视野、整体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构建进行整体设计,既要激发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介体自身内在活力,调动构成要素的积极因素,提升构成要素质量,又要对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价值关系进行有效配置,夯实构成要素间的价值共识,减少价值冲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的整体性优化。在具体实施中应把握以下原则。1.凝聚共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的顶层设计应以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立足点,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全局,以大学生品德修养、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等核心理念为逻辑基础,充分征求和尊重家庭、政府、社会、企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价值需求,明确实践育人共同体各实施者的权责边界,完善和规范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组织和实施框架,寻找价值客体五方协同育人的最大公约数,凝聚价值客体的价值共识,树立五方协调育人的共同体意识。合力运用家庭的支撑优势、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优势、企业的技术优势、社会的场地、人员优势、高校的科研优势,营造共商共建共享实践育人共同体氛围。2.有效对接,坚持配套举措落地原则。顶层设计在组织领导、监督管理、运行保障等方面要综合设计,构建和完善价值主客体以及价值客体内部的交流机制、动力机制、反馈机制、评价机制,优化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生态体系,“从战略层面将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贯穿到政府治理、高校改革、企业发展、社会服务等过程之中,又要从操作层面对具体共建的活动、项目、基地等进行统筹规划,并制定和出台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推进措施”[1]。加速价值主体与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家庭的信息交流、互动,开展以相关课程、实践团队、具体项目、技术服务等形式为联结的双向对接,将顶层设计的优势转化为构成要素间的无缝对接与契合,转化为价值主客体对价值目标的认同,转化为价值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履,使顶层设计在具体措施中落小、落细、落实,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新格局。

(二)实践之道:增强互动关系,实现有效匹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上说是一种追逐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信念教育,是价值客体满足价值主体精神需要的教育活动,这种精神需要可解读为“大学生对事实认同的求真需要、对价值认同的意义需要、对情感体验的信服认同需要和在以上认同中毅力与韧力的建构需要。”[2]精神需要的建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驱动力使然,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基于社会责任和教育公益性的历史责任使然。1.增强价值主客体的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价值结构各构成要素间的合理排列组合是构建有效价值互动关系的基础,价值主客体价值关系越密切,互动交流越频繁,价值结构就越趋合理,其整体效应的发挥也就越稳定。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具有开放性、整体性、自我生长性等生态特性,在这个价值结构中,价值客体以价值主体专业发展需求为着力点,从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出发,基于已有的实践资源对价值主体施加教育影响,引导价值主体从低、中层次的价值需要向高层次的价值需要迈进。价值主体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甄选符合自身价值发展的信息进行加工、内化,在价值介体的作用下,实现自我行为外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2.增强价值客体内部的互动。价值客体间的良性互动是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保持适度张力,维持其动态平衡的关键。在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组织构架下,坚持以生为本,围绕提升价值主体的实践能力开展系列研讨、项目对接、实践品牌塑造等系列活动,在目标任务、沟通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密切联结,减少价值结构内耗,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合力,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探究、反思、顿悟、确证等心理体验,拓展实践活动的时空维度,进一步增强价值客体各实施者对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篇14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又可称为隐性课程、潜在课程,一般指学生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隐性课程理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学者杜威及其学生提出的“学习三部曲”,即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而后,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隐性课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学者W?阿普尔、英国学者M?F?D?扬等研究者认为,学校不是一个观念的开发市场,特定的社会集团倾向于把特定种类的知识筛选出来,并结合到课程中去,这些内容以隐含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态度,发挥着维持、复制、再生产现存社会制度的作用。在我国,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育主体将主流意识形态以各种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渗透到教育对象的学习、生活各环节中,以补充第一课程的失效性,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合格公民。

2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针对显性教育,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而言的。无论是从目标、形式、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看,它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2.1 目标的隐蔽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是蕴藏在教育对象参加的各类活动之中,其教育目标是教育者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事先设定的,隐藏在其丰富、活泼的活动形式下,易于被教育对象接受,降低排斥感。

2.2 内容的丰富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价值、情感、家庭、社会、国家等等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环节,其内容的丰富性可见一斑。现阶段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多的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时展,立足社会。

2.3 影响的潜在性

隐性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隐”,不仅教育目的“隐”,同时其结果也具有“隐”的特点。它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学习,可用试卷、成绩判定其教育成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潜隐默化地影响到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它的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3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现阶段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一方面是通过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即从专业课和导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入手;另一方面是通过第二课堂的补充,即从丰富的组织生活、校园文化生活及社会实践活动着眼,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领域。

3.1 党团支部的组织生活教育

党团支部的组织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党校、团校的定期的培养教育,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可以极大的提高青年学生的凝聚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了解国情、党情、社情,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局势,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3.2 日常校园文化生活的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各类社团组织林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可以利用这些平台,通过举办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活动,以及各类大型讲座、比赛,寓教于乐,渗透团结、友爱、合作、创新、诚信等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当代青年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

3.3 社会实践的感化教育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在实践中,高校青年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投身生产生活第一线,通过各类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认识国情,提高综合能力,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其热爱社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利用所学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3.4 新媒体的舆论传播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和缺少的基本工具。新时期,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利用微博、博客、空间、微信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向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咨询等各类服务,占领着舆论阵地。同时,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手机等传统媒体的舆论宣传和教育作用也同样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全方位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保证国家文化安全。

4 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尚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在环境营造、制度建设与完善、人才培养及学生心理把握等方面均有发展空间,其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4.1 抓环境,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古以来,广大教育者就十分重视教育环境的营造。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重视营造、利用和谐的教育环境,打造良好的政治、学术、文化、生活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大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4.2 抓制度,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健全的制度是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不可少的保障。现阶段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更多的表现为偶然性和随意性,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制度,教学环节设计、评价标准体系等亟待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