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范文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程体系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武术文化 幼儿园武术课程体系 重要性

武术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国粹。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高的竞技和健心、强身、健身价值,深受不同群体的喜爱,尤其对幼儿及青少年有巨大的吸引力。现代幼儿课程理论核心为:“保障儿童生命、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获得充分的、健康的发展,是社会应当承担的基本责任。”在我园实施《构建幼儿传统武术教育特色运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两年中,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不是武术搏击招法,而是侧重武术的教育功能,旨在使幼儿通过武术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使幼儿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幼儿从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层面体会、感受武术的魅力,注重培养幼儿对学习武术的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全面地发展。

一、武术与健康教育的密切整合

幼儿武术与健康教育的密切整合,我园根据大、中、小半幼儿的年龄特点,新编幼儿早操、武术早操,选择好听的、节奏感强、具有武术特色的、幼儿喜欢的音乐来编排武术操,并且每天坚持带幼儿进行锻炼。我园创编了多套幼儿武术操,激发幼儿体育锻炼的兴趣:小班以模仿操为主,加一些武术动作、冲拳、推掌等,重在培养幼儿做操的兴趣;中班幼儿以徒手操、五步拳为主,注重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协调性;大班幼儿在少年拳武术操的基础上变换队列,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友爱之情。

二、武术精神在语言活动中的升华

幼儿从三岁开始萌发各种意志品质,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吃苦耐劳等,根据幼儿好奇、求趣的心理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武术文化教育,以达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目的,有利于锻炼幼儿的承受能力和竞争力,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品质。在语言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绘本、儿歌的形式把武术文化的精髓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如故事《爱吃苦的李连杰》让孩子知道只有坚持、不怕苦、能吃苦才能成功;《花木兰》替父从军,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品质等。我们不仅选择反映我国古代和现代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的故事,在幼儿区域活动中也增添这方面的绘本,从情感入手,让孩子们感受武术文化的精髓。武术练习往往很容易让幼儿感觉到疲惫,鼓励幼儿战胜武术练习时身体和精神上的劳累,让其坚持并完成,从而不仅培养幼儿的自制力,还提高其耐挫力。

三、武术气质与艺术的碰撞

艺术是一种可以同时被绝大多数人赞同与惊叹的自然或人类的产物,它的表达方式种类不同,但都是反映和描述事物及其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从而对人的情感、知识和意志进行交流、诱导、感化和训练。那么,武术作为一种集国人气质和文化于一身的国粹,必然是艺术里的一朵奇葩。中国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国人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艺术中的节奏是武术运动极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武术套路在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对立转化中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教学时,我们选择武术风的歌曲如《中国功夫》中让幼儿体验雄壮有力的气概,《太极拳》让幼儿感受到武术刚柔并济的节奏,《中国龙》中让幼儿用各种乐器表现歌曲的节奏,《爷爷爱打太极拳》让幼儿用歌声、用身体表现等。幼儿用艺术表现形式传达武术的精神,展现武术的最佳风采,同时让幼儿感受武术的精、气、神。

四、武术兵器在科学活动中的呈现

我国的武术兵器种类繁杂、难以计数,形制多样、异彩纷呈,造型奇特、优美巧妙,名称典雅、动听有趣,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小巧玲珑,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表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有来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哪吒的风火轮、猪八戒的九齿钉耙等,还有取样民间吉祥物龙凤的形象而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如龙枪、凤枪、麒麟鞭、麟角刀等。百数十种民间武术稀有兵器,不须赘述,足以显示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武术古兵器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不能发扬光大而鲜为人知。我们提供给幼儿大量的兵器种类让幼儿观察,并根据不同年龄的特征,小班以刀、枪、剑、棍为主认识其形状的不同,感受弯弯的、直直的、尖尖的、长长的等外形特征,中班以双兵器为主,大班结合人物与兵器的使用,使其对兵器有更广更深的认识。在科学常识中呈现各种兵器,在动手操作中比较各种兵器。

五、武术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实现

篇2

【关键词】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03-02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和社会稳定。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已全面普及,但高校往往追求高的就业率,而忽略就业指导教育的真正意义,纯粹为就业而进行就业指导,但是对于当前高校生存在的问题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势必是要将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向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转变。

一、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的区别与联系

现行的就业指导是侧重于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进行必要的准备和合理的短期评估等等,简单地说,就是给予求职大学生必要的帮助,以便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和职业,时间的跨度主要是大学生的四年就读时间,尤其是毕业生离校前的学期。

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指导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将职业指导的含义表述为: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可以概括为三点:帮助就业,帮助就业稳定,帮助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指导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是其职业角色的总和。从职业指导的含义和工作目标可以看出,职业指导区别于就业指导是其不单是就业指导的帮助就业,还要帮助就业稳定,帮助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就业指导只是职业指导中的一部分,两者虽有相同的地方,但又是不能等同的。

二、职业指导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内容

从职业指导工作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高校就业中的职业指导可以理解为:高校的职业指导是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的一个就业教育、职业发展培养和职业咨询,同时及时与社会用人单位合理用人进行调查沟通,从而帮助大学生就业稳定并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在高校整个教学计划中,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规划,职业目标及职业道德的针对性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并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来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作出合理的职业决策。也就是说,在高校进行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时,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能力水平以及价值观,帮助他们认清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提高他们的职业决策的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稳定工作,以适应将来的生活。

三、职业指导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1.职业指导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职业指导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查,不仅在对促进就业方面有重要作用外,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人和工作两个方面。从个人方面,概括地说,在职业准备中具有导向功能,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具有定向功能,在求职过程中具有信息提供、能力训练的功能,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从工作方面,有助于建立科学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意识;有助于促进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就业服务工作的提升和改革;有助于就业服务队伍的建设。那么,无论是从促进就业还是从对个人和工作的影响,对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以促进其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大学生对职业有定向选择的作用,也会在求职过程中针对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锻炼和提升,进一步完善自我的职业生涯目标;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而言,能够使得高校职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意识和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职业指导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高校就业工作现状来看,开展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指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体现对个人的价值

首先,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不同职业角色的具体要求,了解企业文化、价值,从而确定个人职业理想,增强自我社会适应能力。其次,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制定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分析,提高就业竞争力。再次,职业指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高校大学生本身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职业选择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

(2)针对高校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

高校的职业指导是通过积极获取社会就业信息,然后向大学生传递社会职业的全面信息,使得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的需要和机会,了解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岗位对应聘者的知识、能力、个性的要求,从而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需要作出合理的职业决策。这是有益于社会合理地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合适人才,以提高人才效益的重要举措,发挥了较强的社会价值。

(3)职业指导是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必要手段

2003年开始扩招以来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而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有限,这使得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这种状况同时体现出高校在职业指导方面需要更加深入开展。如何去应对这种形势,使得大学生顺利就业,职业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如果高校还停留在单纯的追求高就业率指标上,没有真正重视职业指导,从实际意义上帮助学生稳定就业,后果是严重的。

四、促进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课程体现转变的实施策略

1.促使高校领导对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真正重视

促使高校领导的重视是必要的,只有领导的重视才会在各方面给予强大的职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支持,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让高校领导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不是就业指导工作,两者有关联也有不同,主要是内涵的深浅不一致。高校在做好就业指导的工作时候还是不够的,帮助学生就业达到提升就业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现职业指导的目标,帮助就业稳定,帮助职业生涯的发展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

2.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专门职业指导机构

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立,直接影响到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高校应该深入研究适合本校大学生特点,建立起涉及到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到步入社会的整个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同时也积极研究实践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多采用让学生参与实践参与讨论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在实践中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另外,高校除了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就业指导中心外,也要研究专门职业指导机构的设立,有效地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

3.加强对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发挥学生工作教师的优势

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直接聘请有相关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加入职业指导队伍,从而带领整个职业指导队伍;另一方面是对校内原有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教育,可通过定期的职业指导培训,要求考取职业资格才能上岗。另外,也要发挥学生工作教师的特长,因为学生工作教师本身在做学生管理工作,跟学生有着最直接的接触,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可以发挥及时指导,有效跟踪的作用。

4.运用校内外教学实训资源,深入开展职业指导实践活动

目前高校内根据不同专业都有不同的专业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学校可将课程实训和职业指导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课程实训中贯穿职业指导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使用机会,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职业指导的有效性。

五、结论

总之,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起着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重要的社会价值,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从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向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转变是形势的要求,是各个高校今后就业工作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

[2]曾雅丽,谢珊.大学生全程化职业指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3]吴家霆,梁鹏,刘贤桂.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推动和开展[J].价值工程,2010.5

[4]曹雷.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的构建[J].现代农业科技,2010.6

篇3

关键词:职业形象; 形体课程教学; 女生形体锻炼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55-001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增加,社会人才选拔的标准越来越高,女性的职场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高职女生想要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还需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高雅的精神气质和健美的形态体征。学校对即将踏入社会的高职女生,在指导她们学好专业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应重视其个人内在素养的提高和职业形象的塑造。为她们在未来的择业道路上,增强自我信心,提升职业魅力,增添择业筹码,充分展现才华而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形体锻炼课程的独特作用

形体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徒手或利用各种器械,匀称和谐地发展人体,促进人体形态更加健美的一种体育运动,它是以提高人的形体表现为目的的形体技巧性训练,以塑造正确优美的体型姿态。高职形体课程集体育、舞蹈、音乐、礼仪于一体,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形体塑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锻炼健康体魄,塑造优美形态,培养高雅气质,提升职业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

1.形体锻炼能使女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补体活性(CH50)[1]

据文献资料记载,坚持10周以上的形体课训练,还能提高身体补体免疫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2]。

2.形体锻炼能够培养女生的健康美意识,塑造形体美

健康美主要是指在健康身体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比一般理解的身体健康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追求[3]。通过形体课程理论知识的导入,突出强调健康美与病态美的区别,培养女大学生健康美的意识,走出盲目瘦身的误区。

3.形体锻炼能够提升女生优雅的气质与风度

所谓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换言之是一个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精神面貌、高雅得体的言谈举止的具体表现[4]。形体课程教学是一个内外兼修、循序渐进的综合教学过程,其最终目标要使学生达到情感与肢体动作的高度融合与一致。通过形体动作的反复训练,消除不良身体姿态,改善错误行坐习惯,形成合乎规范、得体的个人仪态,能让学习者的形体和气质修养得到更好的完善[5]。

二、高职女生职业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女性大学生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并在现代职场中立足,就需要充分认识个人形体,职业形象的重要性。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这些内在的素质只有通过外在的形体、形象才能更清晰的第一时间展现出来。商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信任度,是来自语言、语调和形象三个方面,重要性所占比例分别为7%,38%和55%。通过数据不难看出,形象确实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利器,并且被社会中许多事实所证明。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时,对应聘者的个人职业形象十分关注,面试中职业形象占分比重很大。由此可见,形象礼仪较之于专业能力更为重要和关键,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和礼仪风度是每个现代职场人士都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6]。

三、形体课程的内容及提升职业形象的有效手段和锻炼方法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自觉锻炼认识

形体课程首先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女性的生理结构与心理特征,懂得形体美的标准与内涵;通过实例和职场就业形势分析,让学生明白个人职业形象塑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自觉锻炼的认识;通过形体练习方法的详细讲解,让学生知道每个练习动作的锻炼目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形体训练的意识,使形体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和锻炼效果。

2.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形体锻炼效果

充分利用丰富的形体锻炼形式与内容,灵活选择简单易学、趣味性与实用性强的锻炼动作,避免了课堂教学中练习内容的枯燥单一,创新形体舞蹈不同舞种之间碰撞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形体锻炼之中。同时,在形体锻炼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社会职场,进行职业形体礼仪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身体站、坐、行走姿势的矫正训练,塑造良好个人形象,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3.贯彻艺术精髓,突出美育课程教学

形体锻炼是一种塑造人体形态美的教学过程,是一种人体动态美的行为艺术。形体训练中美育是以学生为对象,以美的形体、美的动作、美的音乐、美的语言、美的环境等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7]。

形体锻炼是一项具有较强艺术性的体育运动项目,锻炼过程中至始至终都是以悦耳动听的音乐配合上自然优美的身体动作来进行训练的。音乐是舞蹈表达情感的灵魂,要学会欣赏音乐,懂得音乐的内涵,就必须广泛吸收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我的内心世界。因此,在培养女大学生形体美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使外形优化和内涵提高得到完美统一,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雅的气质和风度。

4.教师注重艺术教态,感染学生自觉参与形体学习和训练

教态美作为审美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美,对于受教者道德修养的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教师授课时饱满的精神状态、健美的身体形态、精湛的教学语言,这些具有感染力的健康形象,对学生是最好的示范和无声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蒋桂凤等.健美操对机体补体活性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76-78.

[2]芦特.高校形体课艺术化教学对大学生气质影响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8,(2):81-83

[3]韩颖,赵刚.论形体教学对高校女生培养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313、315

[4]赵晓薇,蒋信忠.论形体教学对培养职高学生良好气质的作用[J]职高生,1995(10):25

[5]杨超.浅谈形体训练与良好气质的培养[J]体艺卫教研,2008(2):93

[6]陈宝珠.以形体训练培养高素质人才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0):68-70

篇4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ISO9000标准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250-02

一、ISO9000标准及其理念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ISO是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其成员由来自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国家标准化团体组成,于1987年正式颁布(第一版),迄今已被近两百个国家或地区等同或等效采用。中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ISO9000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的具体要求要分别在标准中各条款都要有所体现;过程方法是指质量形成于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即过程管理方法,ISO9000质量管理的任何过程都遵循P(plan)D(do)C(check)A(act)循环[1]。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引入ISO9000标准的必要性分析

1.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需要一套被各国认可的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引进教育领域是当前国外教育管理一种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印度等有相当数量的学校通过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教学质量的全面控制,并获得了认证。一些国家的教育机构对外国学生的学历或学位是否是由经国际质量认证机构认证的学校所授予有强制性规定。如果将ISO9000标准广泛应用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国高等教育将会呈现出新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增强出国人员在国际上求职、求学的竞争力[2]。成人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也要适应国际潮流,接受国际质量的认证。

2.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教学的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的目标管理模式。该模式有其简单、高效和最终控制的显著特点。国际管理学界的研究表明,对于低成本的、可逆性的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采用以目标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对于高成本的、不可逆性的生产过程的管理,传统的目标管理模式日益显现其不尽合理和难以监控的弊病。引入ISO9000标准,可以引导决策者创造一个比较宽松、和谐和有序的办学环境,各部门的工作准则明确、远景清晰,全体教职员工渴望参与、树立起事业心、积极实现承诺;学校的各项资源可以实现最优化配置、更有效地利用;教学管理系统主控作用突出,各个分系统协同作用,各个分过程协同一致。

3.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由于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日益灵活,普通消费者很难凭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来判断学校对教育质量的保证能力。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消费者很希望看到学校能足以证明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的证据。而ISO9000质量认证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其他技术规范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客观的,经常性的,通过认证的生产服务(产品)或质量体系是可信任的。

4.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规范化的需要

虽然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要求,但在具体内容及手段、形式、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现象,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ISO9000认证要求在审核过程中,提供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因此,这样的规定会促使高校及时对毕业生进行回访,了解情况,改正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应市场的部分,提高教学质量。采用ISO9000标准对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可以确认其质量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被审核单位向审核人员提供自己所编制的质量文件,提供单位对质量自审的结果。这样的要求会督促各高校加速建立自己学校内部的规范评估体系,使高校自发地进行质量建设。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引入ISO9000标准的可行性分析

1.ISO9000标准体系本身的特点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

ISO9000标准的应用范围包括了农渔、食品、印刷、航天航空、金融房地产、科技服务、信息技术、公共行政管理、教育、卫生保健与社会公益事业等39类行业。其中教育属第37类。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产业,其教育教学活动也可看成是一种“顾客”和“服务”的关系。服务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服务的对象顾客是学生、家长、政府和用人单位。因此,该标准同样适用于大学教育,使用该标准来对大学进行质量评估存在可能性[3]。这样就保证了将ISO9000认证移植到大学质量评估中具备了标准上的基础,不会影响质量评估的进行。

2.ISO9000标准体系的基本方法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

PDCA循环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其中,P(Plan)代表策划,即根据要求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Do)代表实施;C(Check)代表检查,即对要求完成的情况进行实际测量;A(Act)代表改进,即采取措施,保证持续改进。这种基本方法在理论上首先就保证了质量评估的经常性。而在实践中,ISO9000的认证就不是“一锤子买卖”,被认证单位在第一次通过质量标准认证后的6~9个月内,认证机构将对其进行第一次监审(即监督审查),并且在第二年、第三年每年进行类似的监审程序。在第四年,上次的认证结果便宣告作废,进行复评,如此循环,重复一个又一个的PDCA循环。通过这样的不断评估,将充分保证受评估单位的质量可靠,也将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得怠慢。这样得到的评估结果自然比长时期评估一次所得结果可靠。

3.成人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适用于ISO9000标准体系

现在的成人教育越来越带有职业性,即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就业需求。因而,成人教育的学生产品属性使人愈来愈强,大学成为产品的生产者,未来用人单位则属于消费者。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的是服务性消费品,它是以教师的备课、讲授、辅导、测评、批改作业等一系列循环工作为内容的教育服务。大学可以视为特殊的生产者,所生产的就是人才。从这点意义而言,大学成人教育与其他生产单位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ISO9000认证体系不仅应该适用于大学成人教育质量评估,而且,ISO9000标准使学校的管理者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即学生是产品、校方是生产者、未来用人单位是消费者的全新理念。学校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其服务对象包括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及上一级学校,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在管理模式上,ISO9000标准强调的是“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学校教育的过程将分为招生与离校、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后勤保障、督导与评估等环节,再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监控整个管理过程,杜绝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确保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将ISO9000应用于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评估,将解决现在成人教学评估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问题。

4.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与ISO9000标准体系相似

评估指标体系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与依据可以相互对应,都鼓励学校的独特性、特色性,提倡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也强调学校重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高校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时采取的做法是:要求被评学校或专业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拟订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以充分的材料来证明已达到的教学效果,提出下一轮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整改措施。ISO9000质量标准可以解释为:高校依据某一选定的标准(如ISO9001),通过建立质量体系,明确自己的质量方针和组织目标,借助编制文件化的程序,设定为达到这此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所需求去实施,并采用内部审核或外部审核措施,不断寻找运行的不符合之处,纠正对设定目标的偏离,以持续地改进和提高质量的过程。

5.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与ISO9000标准在程序与目标上一致

二者都是学校按照事先制定的实施标准程序进行操作,然后由学校外部的机构进行检查、评估,最后得出结论,都要求规范管理、保持记录,用事实和记录说话。二者诸多的相容性使它们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运作能力,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高校的顾客包括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其他相关部门。两者都力图通过制定评估教学效果的准则,通过持续的自评、专家评审、咨询和服务,鼓励和促进学校积极、主动地改进工作,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6.ISO9000标准体系能够充分保证评估指标质量的公信力

ISO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严格的认证质量保证。首先,拥有一套全球通用、严谨可靠的认证标准,这可以最大可能避免在评估认证过程中的主观作用;其次,拥有经过严格选拔培训的认证人员,认证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通过难度较高的考试,方可获得实习审核员的资格,再经过长期的实习,才能成为注册审核员。而且审核员每年都要进行业务学习,同时也要保证每年参加一定数量的审核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证审核员的业务水平;再次,国家认监委作为国务院下属的机构,每年要对全国的认证机构所认证的项目进行抽查,存在问题的认证机构将视情节不同给予不同惩罚,严重的将撤销认证资格,因此,这样的监督机制也保证了认证机构在审核中不敢弄虚作假,从而保证审核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化兰.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与教学评估指标的关系初探[J].科技广场,2006,(3).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模糊评价法;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5-0017-04

收稿日期:2012-12-11

作者简介:朱平(1965- ),男,江苏南通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模糊理论的高职课程多元化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编号:B-b/

2011/03/004),主持人:顾卫杰;2012年度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重点项目《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专业群

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K2012211),主持人:刘贤锋。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国内的课程体系评价主要是建立在单纯性的课程评价的基础上,如精品课程评价、网络课程评价等,而对于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评价方法主要通过专家论证等定性评价,标准不统一,受主观因素影响大[1]。同时,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传统的评价方法较难准确反映出实际指标的内涵。

本文将模糊数学的概念引入课程体系评价中,通过构造模糊一致判断矩阵[2]来确定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的权重,将评价主体的价值判断与数学模型相结合,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减少主观判断的失误与定性评价的不足。

一、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的建立

(一)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的选择

课程体系是学校为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并指导学生的所有学习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在建立课程体系评价模型前必须弄清楚课程体系评价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些因素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它们如何影响课程体系最终目标的实现等问题。本文按照课程体系的作用过程,根据课程体系的制订、实施和反馈三个阶段,把对课程体系的影响因素分为培养目标、规划设计、运行及反馈、效能结果等。通过对课程体系评价因素的分析与归类,得到三个一级指标:课程体系的实施目标(课程体系制订阶段)、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课程体系实施阶段)、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课程体系反馈阶段),再把三个一级指标细化成若干个关键评价点,形成二级指标,并给出具体的评价要求,从而形成课程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二)指标的评价标准

从理论上说,等级数量越多,评价的精确度就越高,但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五元划分,一般人就很难掌握。所以,一般评价标准等级为3~5个为宜。本文选用“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档作为评价结论。

在评价过程中,评价的基本准则是事物满足需要的程度,评价者需从评价主体的需求出发,来确定评价内容的价值。在课程体系的实施目标评价过程中,需从社会经济发展、学生自身发展、学校办学目标与实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完整性四个方面来衡量课程体系所能达到的等级。如二级指标A1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的评价标准分别对应为:与其他学校竞争处于绝对优势,能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与其他学校竞争具有优势,能较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有特色,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较明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其余的评价标准可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每个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二、模糊评价法概述

(一)模糊集合概述

模糊集合是一种特别定义的集合,可用来描述模糊现象,它与普通的集合既有联系也有分别。对于普通集合来说,任何一个元素要么属于该集合,要么不属于,非此即彼,界限分明。而对于模糊集合来说,一个元素可以既属于又不属于,亦此亦彼,界限模糊[3]。

(二)模糊评价法的原理及步骤

模糊评价是基于评价过程的非线性特点而提出的,它是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运算法则,对非线性的评价论域进行量化综合,从而得到可以量化的评价结果的过程[4]。

模糊评价法是建立在模糊集合和模糊矩阵的基础上,其基本思想如下:设被评对象为O,U={u1,u2,…,un}为评价指标集,U上的模糊子集B={b1,b2,…,bn}为指标的权重集,V={v1,v2,…,vn}为评语等级,为各评价等级赋值,构成等级分数集合P={p1,p2,…,pn}。R是U×V上的模糊关系,μR(U1,V1)=rij表示指标Ui在评价等级Vj上的隶属函数,R=(rij)是n×m阶模糊矩阵,称为评价矩阵。对矩阵B和R作矩阵乘法,得到T=B×R=(t1,t2,…,tm),称为综合评价矩阵。对T作归一化处理,得到T*=(t1*,t2*,…,tm*),其中tj*=tj|(t1+t2+…+tm)(j=1,2,…,m)。引入评价等级分数矩阵P,令Q=T*×P′(P′是P的转置矩阵),Q为最终的评价结果。模糊评价法的步骤为:选定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因素权重确定评价等级隶属度选定模糊算子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采集样本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三、模糊评价法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中的应用

(一)课程体系简介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向三个岗位: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安装、使用与维护,物联网系统的规划、组建与管理,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测试与运用。这三个岗位分别对应物联网技术的传感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通过分析岗位能力,基于三条能力主线,融入“工业计算机与物联网终端设备相结合,

装备制造企业与物联网应用相结合,物联网平台与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相结合”,体现装备制造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特色,从而构建“三结合、三主线”专业课程体系。

(二)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给出了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的一级和二级指标,并给出了评价标准,但各个评价指标各有侧重点,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也不一样,因此,必须给各个评价指标赋予权重,常用的求权重的方法有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但因这些方法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各指标间的重要程度。研究表明,当因素个数大于4时,人们给出的比较结果往往不太准确,只有在两两比较时才能给出比较确切的判断,因此可以采用构造模糊一致判断矩阵的方法来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

模糊一致判断矩阵R表示在本层次中与之相关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的相对比较结果,矩阵可以表示为:

R=

其中rij表示因素ai与因素aj之间相比较得到的重要性的隶属度,可以用以下的模糊度来描述。当隶属度为0.5时,表示两因素同等重要;当隶属度为0.6时,表示ai比aj略微重要;当隶属度为0.7时,表示ai比aj明显重要;当隶属度为0.8时,表示ai比aj重要很多;当隶属度为0.9时,表示ai比aj极端重要;当隶属度为0.1~0.4时,表示反向比较的重要性。

对矩阵中的每一行进行求和,得到h1、h2…hn,则因素ai的权重可以表示为:

根据以上权重确定的方法,以及专家比较,得到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三)构造模糊评价矩阵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邀请包括多类评价主体在内的专家形成多元化评价专家组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本课题中邀请了20位专家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表2。

各项指标因素集合表示为X={x1,x2,…,xn},评价集表示为Y={y1,y2,…,ym},根据上文所述,采用五级评价制,y1为“优”,y2为“良”,y3为“中”,y4为“合格”,y5为“不合格”。因此,对于一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可以用T表示:

T=

其中:

tij=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得出:

TA=

同样方式可得出TB、TC。

(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1.二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对因素集进行综合评价,因素集的权重为A[a1 a2 … an],则评价矩阵的值为H=A・T。

由此可得:

HA=AA・TA=[0.18 0.33 0.23 0.26]・

=[0.182 0.488 0.312 0.018 0]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目标模糊综合评价为“良”。

用同样的方法,可得HB=AB・TB=[0.145 0.3875 0.3155 0.152 0],即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模糊评价为“良”。

HC=AC・TC=[0.511 0.3035 0.1455 0.04 0],即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模糊评价为“优”。

2.一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H=A・T=[0.27 0.4 0.33]・

=[0.27577 0.386915 0.258455 0.07886 0]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总体模糊综合评价为“良”。

(五)评价结果的处理分析

课题组在对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后,认真分析了评价结果,并总结了评价主体提出的各种意见,得出该专业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于课程间的顺序、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库建设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专业建设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专业发展情况,改进这些薄弱环节。

四、结论

基于模糊理论的评价法可以消除传统的专家论证等方式的人为因素影响,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合理性。采用模糊评价法的关键点是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在评价前应该反复论证。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课题组将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同时着手设计开发模糊评价软件,从而为统计者省去大量的矩阵运算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余向平.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6(13):52-54.

[2]吕跃进.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排序[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2(2):79-85.

篇6

【关键词】双创能力;医学检验;课程体系改革

众所周知,医学检验专业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中临床医学实践的重要核心架构,具有内容更新快、技术成熟且相对复杂以及学科实践性强等特性。目前我国全日制本科院校中开始大量开设医学检验专业,以培养学生的临床医学检验与实践的专业能力,进而适应时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一、我国医学检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合理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势

(一)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近些年来的发展总体呈现稳定的趋势,并且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与调整,总体成效显著。但是优势与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伴而生的,虽然总体呈现的趋势良好,但其中仍然不乏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医学检验专业进行解决。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学生所学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思维。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表现较弱,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出现的这两点现状来看,主要导致的成因归根究底是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课程缺乏创新性内容较为陈旧及院校学科发展比例不平衡息息相关,进而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对于医学检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我国将加大力度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凸显双创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

(二)优势说到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我们要做到的是应当对我国医学领域内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认识到综合性大学中医学检验专业与医学专业院校医学检验教育二者的区别性,以此作为基础进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而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由于综合类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学科融合性强,而医学专业院校医学检验教育具备较好的资源,因而在医学检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应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凸显出医学检验专业的优势与特色。

二、在我国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双创能力的基本路径

(一)全面落实“两个提高”和“三个重点”合理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所谓“两个提高”指的就是提高医学检验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素质,而“三个重点”则是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新型的教学内容以及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课程中,要始终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主要发展的核心,以培养人才为发展的原则,以提升学生双创能力为发展的主要动力,进而加强教学实际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将新型的创新教学理念贯穿于医学检验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二)突出双创能力的核心价值对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我国目前现有的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要想有效的突出双创能力的核心价值,就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革新。注重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以此进行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较好的反映出检验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此外还应强化学生的素质教学思想,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与前瞻性思维。基于此,我国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还应始终遵循社会制定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构建医学人才体系,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以此增强医学检验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开展医学检验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之中解决的能力,调动学生对于医学检验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提升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

篇7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课程设置;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6004课程体系设置是教学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1]。按照教育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落实“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加强教学体系建设,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有必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分析、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系统工程理论中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很多学者对此方法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有益的研究,张继东[2]利用AHP方法对7门课程进行了教学质量评价,并对课程综合排序,尹红莲[3]将AHP方法应用于高职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李晨洋[4]基于AHP方法建立了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程的评价模型。

文章以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研究对象,引入AHP多准则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课程体系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得出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权重系数,在课程评价指标定量化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 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针对一个复杂的多准则决策问题,将问题分解为一些组成因素,按照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形成一个反映因素之间联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把决策问题转化为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重要性权重确定或优劣顺序排列问题[5]。由于其在处理复杂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经济、能源、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和环境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

(2)构造成对比较矩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从属于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3)计算权重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对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作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

(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式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

二、建工专业课程体系评价模型

根据“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此次研究将建筑工程本科生课程分为四大模块: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其中,通识类课程由学校统一规划设置,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军事理论等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按学科大类培养要求所设置的课程,由学院统一规划,包括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建筑材料、土力学等课程。专业课程指按专业培养需要设置的课程,由系(教研室)统一规划,主要包括混凝土结构设计、抗震结构设计、高层结构设计、钢结构、建筑施工、建筑经济等课程。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

(一)构建课程体系结构模型

目标层A,即此次研究的对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图1中的最高层。

准则层B,准则层是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具体到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就是按照课程性质所分的4个模块:通识类课程B1、专业基础课程B2、专业课程B3及实践类课程B4。

方案层C,方案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设置的具体课程,此次研究选择了培养方案中主要的18门课程(C1~C18)。

图1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层次分析模型(二) 构造各层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各元素针对上一层次某个因素建立起同一层任意两个因素之间比较的数据矩阵。通过征求同行专家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意见,按照1-9标度评判准则,对相关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比较。

一级评价指标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表1准则层判断矩阵

课程类型B1B2B3B4通识类课程B111/21/31/3专业基础课程B2211/21/2专业课程B33211实践类课程B43211A=11/21/31/3

211/21/2

3211

3211

CI=λmax-nn-1=4.010 4-44-1=0.003 5,

CR=CIRI=0.003 50.9=0.003 8

一致性检验通过。

各模块权重:

wA=0.109 10.189 10.350 90.350 9T。

通识类课程B1判断矩阵

表2B1判断矩阵 课程名称C1C2C3C4C5数学类课程C111735外语类课程C211735思想政治类C31/71/711/51/3计算机类课程C41/31/3513其他课程C51/51/531/31B1=11735

11735

1/71/711/51/3

1/31/3513

1/51/531/31

CI=λmax-nn-1=5.136 1-55-1=0.034 0,

CR=CIRI=0.034 01.12=0.030 4

一致性检验通过。

通识类课程中各门课程权重:

wB1=0.362 10.362 10.038 90.160 70.076 2T。

专业基础课程B2判断矩阵如表3所示。

表3B2判断矩阵课程名称C6C7C8C9结构力学C61235材料力学C71/2124理论力学C81/31/213其他专业基础课程C91/51/41/31B2=1235

1/2124

1/31/213

1/51/41/31

CI=λmax-nn-1=4.051 1-44-1=0.017 0,

CR=CIRI=0.017 00.9=0.018 9

一致性检验通过。

专业基础课程中各门课程权重:

wB2=0.472 90.284 40.169 90.072 9T。

专业课B3判断矩阵如表4所示。

表4B3判断矩阵课程名称C10C11C12C13C14混凝土结构设计C1011234抗震结构设计C1111234高层结构设计C121/21/2123钢结构C131/31/31/212其他专业课程C141/41/41/31/21B3=11234

11234

1/21/2123

1/31/31/212

1/41/41/31/21

CI=λmax-nn-1=5.036 4-55-1=0.009 1,

CR=CIRI=0.009 11.12=0.008 1

一致性检验通过。

专业课程中各门课程权重:

wB3=0.319 20.319 20.184 00.109 30.068 3T。

实践课程B4判断矩阵如表5所示。

表5B4判断矩阵课程名称C15C16C17C18认识实习C1511/21/21/5生产实习C162111/4毕业实习C172111/4毕业设计C185441B4=11/21/21/5

2111/4

2111/4

5441

CI=λmax-nn-1=4.027 7-44-1=0.009 2,

CR=CIRI=0.009 20.9=0.010 3

一致性检验通过。

实践课程中各门课程权重:

wB4=0.092 20.162 70.162 70.582 3T。

(三)结果分析

从单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在准则层的4大模块课程中,专业课程(0.350 9)与实践类课程(0.350 9)的重要性程度相当,随后是专业基础课程(0.189 1),通识类课程(0.189 1)。因此,今后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及教学工作中要重视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体现专业特色及优势,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识类课程模块中,数学类课程(0.362 1)与外语类课程(0.362 1)是通识类课程的核心,也是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重要性程序排序为:结构力学(0.472 9)—材料力学(0.284 4)—理论力学(0.169 9)。三大力学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中,结构力学又占有绝对的优势,是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需加强重视。

专业课程模块中,混凝土结构设计(0.319 2)与抗震结构设计(0.319 2)是培养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结构设计、结构计算能力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同时,高层结构设计(0.184 0)与钢结构(0.109 3)也不应轻视。

实践类课程模块中,毕业设计(0.582 3)所占比重最大,是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也是能够展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型的一个重要阶段,今后工作中要加强毕业设计环节,保证毕业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结语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中心环节,文章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确定了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权重,对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成果对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曲贵民,林莉,宋高嵩.土木工程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5):139-140.

[2] 张继东.AHP方法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8,24(4): 82-84.

[3] 尹红莲,梁秋生,张本昌.基于AHP的高职实践课程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6):55-57.

[4] 李晨洋,刘东,王秋萍.基于AHP的土木工程决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76(2):218-220.

[5] 秦寿康.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Course arrangement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RU Zhonglia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Henan Province, P. R. China)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课程 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1.评价要素的设置

评价要素的设置,是对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由于评价对象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因此选取课程体系目标作为评价要素。考虑到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能力,因此可以参照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来选择评价要素。温卫宁等认为酒店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酒店的经营管理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及职业发展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丁雨莲等指出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多基于专业性、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和个人素养等方面。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包括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四个方面。其中每个目标的实现与否又取决于各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就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评价要素。评价要素集合为:

U={U1,U2 ,U3,U4}(1)

Ui={Uik}(i=1,2,3,4;k=1,2, …,nk) (2)

(1)式中,Ui代表U的子集,为各单要素。其中,U1 代表专业基础知识,U2代表经营管理知识,U3代表实际操作知识,U4代表专业外语知识。

(2)式表示子集Ui 中含有nk个评判因素,Uik代表各门课程。各单要素具体包括哪些课程,取决于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

2.评语集合及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的确定

在对要素开展评价时,主要通过衡量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来判断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根据评价决策的实际需要,将评价等级标准划分为“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和“几乎没什么帮助”四个等级。即评语集合为:V={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几乎没什么帮助}(3)

为了衡量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需要确定其权重系数。在确定各子集Ui权重(一级权重)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主要依据学生对各子集的重要性判断来确定权重。在重要性判断中,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分为5,4,3,2,1共5个等级标度,5代表非常重要,4代表较重要,3代表一般,2代表较不重要,1代表不重要。在学生做出重要性判断后,计算各子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各子集权重。在确定各子集中要素的权重(二级权重)时,将各门课程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1/nk即为子集中各要素权重。

3.评判的实施

在模型评判的过程中,首先对子集Ui中的各门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分别求出其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构成评判决策矩阵Ri,如果Ui中各门课程的权重集为Ai,则第i个子集Ui的综合评判结果为:Bi=AiRi=[bi1,bi2,bi3,bi4] (i=1,2,3,4)(4)

然后对4个子集Ui(i=1,2,3,4)进行综合评判,其评判决策矩阵R为: (5)

如果各子集的权数分配为A,则可得综合评判结果:B=AR(6)

最后依照评语集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综合评判结果进行判断,得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

1.问卷调查概况

为了获取评价要素权重子集和评判决策矩阵,我们选取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06级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50份,有效回收45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女生占88.9%,男生占11.1%。

2.问卷内容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分为各项知识重要性和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两大部分。其中知识重要性判断依照前述的5个等级,对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进行判断。

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则依照评语集所确定的四个等级来评价。在具体操作时,首先,依据各门课程所侧重的目标,将所有课程分为四类,结果如表1所示。然后请学生评价每门课程对其帮助程度。

表1专业课程分类

类别 课程

专业基础知识 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 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美学

经营管理知识 现代饭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与规划

实际操作知识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导游业务旅游礼仪

专业外语知识 实用旅游英语

3.信度分析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份量表所测分数的可信度。同一群被调查者在同一份问卷上多次填写的答案如果具有一致性,则表示信度高。衡量信度的方法中,以Cronbach α 系数应用较多。根据美国统计学家黑尔、安德森、泰萨姆和布莱克的研究,计量尺度的Cronbachα值大于0.7时,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当计量尺度中的项目数小于6个时,Cronbachα值大于0.6,表明数据是可靠的。此处我们对各类课程对学生帮助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信度分析结果

课程所属类别 项目数 Cronbachα

专业基础知识 7 0.8225

实际操作知识 3 0.6760

经营管理知识 6 0.8417

(说明:由于专业外语知识方面,仅有《实用旅游英语》一门课程,故未做信度分析)

从信度分析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部分各门课程帮助程度判断的数据可靠性均较高,其中,实际操作知识方面的数据可信度虽然低于0.7,但由于其项目数为3,因此数据仍为可靠的。

4.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确定

在一级权重确定过程中,依据学生的重要性判断结果,得出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一级权重子集A为:A=[0.2496,0.2480,0.2480,0.2544](7)

由于此处将各门课程对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二级权重子集A1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43(1/7),A2中课程权重为1(1/1),A3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333(1/3),A4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66(1/6)。

5.综合评判

综合评判过程中,由学生依照评价等级标准对各门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确定各子集中单要素的评判决策矩阵Ri(i=1,2,3,4)为:

(8)

对二级权重子集Ai和评判决策矩阵Ri进行合成运算,即可得到基于单要素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Bi(i=1,2,3,4),然后得出U中各子集的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对一级权重子集A与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进行合成运算,得出课程体系

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B。

(9)

(10)

对照评语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总体上对学生较有帮助,因此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较好。但评价结果同时也说明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

三、课程体系完善建议

1.重视经营管理课程设置

在各项知识的重要性判断中,学生普遍认为经营管理知识重要性高于其他知识,其权重在四项知识中相对较高,为0.2544。这一结果的形成,与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密切联系的。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还调查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95.6%的学生选择了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相对于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要求,现阶段经营管理课程门数较少,因此建议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专业经营管理课程,如可以围绕旅游业中的某一行业(如酒店业)来设置相关的课程,着重培养该行业的专业人才。

2.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

从学生对操作技能课程的评判来看,大多数认为此类课程非常有帮助。一般来说,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后,需要先从基层做起,然后再逐渐升至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从人才市场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操作能力较强,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本科生则往往由于操作能力欠缺,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继续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应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这样既有助于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其就业后较快地融入企业。

3.少量开设研究型课程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中,有33.3%的学生认为培养研究型人才也是培养目标之一。企业的管理和专业的发展都需要研究型人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需要研究型人才去深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尤其需要研究型人才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建设。综合来说,旅游行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需要人才具有一定的研究素养,这种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多个方面,其中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新晨: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质量功能展开,课程体系,质量屋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为止,我国共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该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但是由于该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各院校专业背景差别很大,对该专业的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导致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如何优化现有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各大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在独立学院表现的更为突出。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将广泛应用于技术创新领域的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简称QFD)理论优化独立学院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信管专业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一、信管专业课程体系MECSHOQ的构成

QFD要求产品承制者在听取顾客对产品的意见和需求后,通过合适的方法和措施将顾客需求进行量化,采用工程计算的方法将其一步步地展开,将顾客需求落实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从而最终在研制的产品中体现顾客的需求,同时在实现顾客的需求过程中,帮助企业各职能部门制定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和措施,使他们之间能够协调一致的工作【1】。本文将QFD理论应用到独立学院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中,并结合独立学院特色,提出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质量屋(MECSHOQ)模型,使所得到的课程体系结构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能实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最大满意度。基于QFD理论建立如图1所示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MECSHOQ模型。通过MECSHOQ的基本框架,输入必须的信息,通过分析评价得到输出信息,从而实现需求转换。

二、信管专业课程体系MECSHOQ的构建

(一)能力需求矩阵的建立

在确定能力需求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选取的数十家本校优秀毕业生现就业单位和潜在就业单位进行调研,同时利用学校资源精选二十名信管专业杰出从业者进行访谈,并结合国内清华、复旦等知名高校信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权威机构相关调研报告,确定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需要牢固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良好的学科专业技能、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外语能力等23种专业能力方能满足顾客(组织)的要求。采用亲和图法(KJ法)对需求进行整理,将需求类聚为7类,分别为:信息搜集分析能力(C1);信息平台应用能力(C2);信息技术研发能力(C3);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C4);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C5);自学和创新能力(C6);良好的适应能力(C7)。采用德尔菲法德思想,选定15位专家对上述7项能力需求的重要度进行排序,排序过程中对某一项能力的重要性可采用公式(1)进行认定;当结果趋于一致时,设定矩阵A的相对重要性标度aij,按公式(2)计算各属性的相对权重Ki;并按公式(3)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为C1(0.15)、C2(0.17)、C3(0.23)、C4(0.09)、C5(0.17) 、C6(0.08) 、C7(0.11)。

Index=(100×Nl+75×N2+50×N3+25×N4+1×N5 )/Nall (1)

(Nl、N2、N3、N4、N5为 高、较高、中、较低、低人数;Nall是所有反馈意见专家的人数)

n=6;λmax是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CR为一致性指标,当CR小于等于0.1时,任务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RI为修正值,取RI=1.45.计算得CR=0.013,一致性符合要求。

(二)专业课程模块的确定

根据独立院校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复合型、职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其他院校的开课情况,对我校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得到以下6个专业课程模块:P1通识教育模块;P2专业基础模块;P3学科理论模块;P4专业技能模块;P5专业拓宽模块;P6专业实践模块。

(三)能力需求与课程模块的关联度、课程模块之间的关联度的确定。能力需求与课程模块关联度表示0(不相关)、1(极弱)、3(弱)、5(中等)、7(强)、9(极强)。课程模块间关联度的设定强正相关(数值为4)、弱正相关(数值为3)、×弱负相关(数值为2)、Ⅹ强负相关(数值为1)。

(四)评价矩阵的搭建

评价矩阵式用来评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满意程度。研究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矩阵时,选择了数家用人单位分别对5家(包括本校在内)同类院校(S1、S2、S3、S4、S5)信管专业毕业学生按1(极不满意)、3(不满意)、5(一般)、7(满意)、9(极满意)的评分尺度进行评分,然后求取用人单位对这些院校的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各项能力需求满意度的平均值作为评价矩阵的顾客满意度,结果得到评价矩阵列入图2中。

(五)专业课程模块的质量设计

课程模块的质量设计实质是课程学分分配。这里以课程模块的权重、模块学分资源限制以及领域专家经验为依据进行课程学分分配,如图2所示。

能力需求和课程模块间的关系矩阵计算,可由式(4)计算;

式(4)中,umk为能力需求(m)与课程模块(k)之间关联度;Pjk为第j课程模块可第k课程模块之间的关联度。

各课程模块权重系数(qk)计算依据式(5)完成,计算结果列入图2中。

式(5)中,wm为能力需求m项的重要度值。

三、结论

本文立足专业内涵和独立学院实际,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利用课程体系MECSHOQ这一有效的分析工具,提出了优化后的独立学院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与之前课程体系相比在课程内容整合,学生知识面拓宽;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选修课比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创新学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该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将能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信管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直接匹配。

参考文献:

[1]梁工谦.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54.

[2]周兰花,曾富洪等.基于QFD理论的冶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8-21.

篇13

>>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探讨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优化五年制物流管理高职课程体系与结构的实践性研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 论高师院校教育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论实践性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基于能力主线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延续性动词与非延续性动词 职业学校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手段创新 论新时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文明的延续性 设计的延续性 吉林省高校滑冰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性探索研究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 论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 基于课程延续性的VFP教学改革 文科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浅谈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发展 80例脑出血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实践与体会 刍议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赵灼.《国外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11.36.

[4]宋晓虹.《借鉴英国BTEC探索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新模式》,《企业家天地》2013.11.

[5]张琦.《浅谈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及启示》,《科教导刊》2013.11.

[6]DAAD(德国政府对外学术交流中心).Studium in Deutschland:Information far Ausl nder fiber dasStudium an deutschen Faehhochsehulen.B onn:BWB ildung und W issen V erlag und Softw are G m bH.1999.8.

篇14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156-02

1 论文研究的背景

目前高校各专业面临新的形式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大多停留在原来几个专业的简单合并上,专业基本平台过于宽泛,难以确保专业教学的重点性与实效性,各课程之间因为内容发生冲突而无法彼此协调。特别是作为一个兼有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性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然存在改善的空间,尚未完成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整合,知识融合度不够,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也未能充分发挥“1+1>2”的效应。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2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因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专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与整合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四个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难度较大,知识融合度不够,所以还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课程内容交叉,课程之间融合度不高

专业教学计划中许多专业课程存在知识体系交叉和重复现象,知识条块融合度不高,使得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存在着浪费,甚至落后的现象,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工程合同管理》和《施工索赔》之间,施工索赔是一门仅20学时的课,但在工程合同管理中又作为一章非常重要的内容存在,是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交叉非常严重。另外《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和《建筑法律》等法律类课程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内容重叠。

2.2 技术类课程耗时多,效果少

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是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课程,目前技术课程存在许多人为设置的障碍,学生在技术课程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但却无法达到学以致用。像《工程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制图》等课程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不及格率最高的几门课程之一。

2.3 实践环节的缺乏,导致知识应用障碍

学生毕业时对所学课程仍未形成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要为学生打好基础以适应未来面对面的工作与挑战,仅仅传授给学生一般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供整体优化的基础教育和应用教育。现在用人单位对部分学生能力下降、进入工作角色慢的呼声日渐升高,缩小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差距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要尽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课时量,注重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学生很难获得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课程所组成的系统。现在的教学一般都是按照课程单独安排的,每位教师都在强调自己所承担课程的重要性,要求增加学时,并力图保持其完整性,但却忽略了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而导致了课程体系被“人为”地割裂了,有时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很难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本着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着眼点,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注重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科学构建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即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3.1 整合课程内容

按照“技术是基础、管理是核心、经济目的、法律是保证”的总体思想对四个平台知识进行筛选、取精,并力图减少课程内容交叉和重叠。定期召开课程负责人协调会,合理规划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单元,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教学内容,合同确定学时学分,进而实现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解决课程之间内容重复、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目的不明确、课程内容体系不完整等问题。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对课程进行筛选、取精并整合。

3.2 白话技术课程

进行技术课程的“白话”革命,将复杂、抽象和枯燥的知识以简单,生动和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讲授。这要通过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来实现。目前,国内尚没有一套专门适用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更不用说专用的教材了。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都是在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压缩和简化直接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上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更没有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其它课程平台的要求。所以,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亟待解决。另外,教学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工程管理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3 树立新型教学理念

摆脱传统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侧重培养教师“统揽全局”、“点面结合”的教学理念,树立知识融合与知识集成,案例研讨与实践检验,系统科学与行为科学相结合的新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观。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前导课程对自己课程的影响和自己所授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前导、后引”克服教师过分强调自己所授课程的重要性,人为割裂课程体系的弊端。

3.4 强化实践教学

利用对理论课程进行梳理和优化所节省的教学资源来增加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时间,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就业竞争性。

4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平台和公共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等七个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

4.1 公共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保证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知识能力等基本素质,满足学生共性发展需求,其设置过程中既有严格的统一性,又体现出层次性。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与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系列必修课程。

4.2 公共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适应时展对未来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力求体现文、管、工、艺相互交叉渗透。该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体育卫生与艺术、外语与计算机等五类。

4.3 基础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为学生提供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后续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的基本工具、方法和语言。主要由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系列课程组成,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图学、计算机语言等课程。

4.4 专业基础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应具有的主干知识和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能力。涵盖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反映专业发展前沿的基础知识。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融合。

4.5 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优势。

4.6 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个或某些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主要由本专业或专业方向核心知识单元构成,重点突出专业主干课程,体现工程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优势和特色。这些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强,是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需不断更新和融合。

4.7 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反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而设置的课程。要侧重知识的交叉性,强调专业前沿信息和专业特色的传播,部分专业课程强调前瞻性。

5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缩小学校与工作环境差距的主要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与质量的保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性作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突出“实训、实战、实践”为特色,构建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组成的分阶段、全程化培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按教学的层次可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基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基础性技能;专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专业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组织形式分为课内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育三个形式。每个形式下面分若干模块,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 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与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即能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完善基本的工作能力和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对建筑领域人才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董肇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01):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