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二历史课程范文

高二历史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二历史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二历史课程

篇1

高师《视唱练耳》的学习是大学四年中较为重要的课程之一。毋庸置疑,学生在视唱练耳方面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全面制约着诸如作曲理论(和声、复调、配器、指挥等)、音乐表演(声乐、钢琴、器乐、合唱等)及对于音乐的感悟程度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面对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高师阶段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如何设计和实施就至关重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大学生整体素质需求的提高,不断深入探讨音乐艺术的规律与特征,研究《视唱练耳》课的教学及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对于进一步提高《视唱练耳》课教学的质量是不可或缺的。

我以为,目前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应在如下十个方面加以特别的关注和必要的调整。

一、 首先重要的是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内心听觉

《视唱练耳》教学如何提高学生音乐的记忆能力可谓是最具关键性的问题。尽管音乐方面的才能有很大的天赋成分,但想锻造出一副音乐的耳朵,后天音乐的环境与训练无疑更为重要。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音乐学习氛围,要培养一个习惯――背音乐。应指导学生多背音乐――背和弦、背旋律、背节奏、背和声连接。音乐的感觉惟有从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才能获得。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学生能够完整准确地背熟经典的音乐段落之后,其音乐的记忆能力――内心听觉,也必然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再说节奏。节奏是《视唱练耳》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无处不在。节奏的组合尽管是千变万化的,但终究有几种可供提取的最基本的样式,将这些最基本的样式背熟并反复加以组合训练,由简而繁,由易而难,逐步深入,就不难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一个音响节奏的序列。同时,一定要选择相应的旋律以配合节奏的学习,不要让它们彼此分开,要改变节奏与旋律过分分离的教学状况。

二、 要在背音乐的基础上默写音乐

绝不能做音乐上的文盲,要学会“纸上谈兵”。凡是已经背下来的音乐就一定要做到能够默写。音乐的理论部分是通过记谱的方法来体现的。通过默写,不但可以验证音乐记忆的准确与否,更重要的是将不断积累的音乐的语汇、音乐的经验、音乐的感受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要从会唱、会弹、能听,可就是记不出来的窘状,达到凡是会唱、会弹和听到的音乐就能准确地记写出来的水平。又背又默,这是学好音乐的一条必经之路。

在目前的教学中,对这种又背又默的方法实施得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反复强调并严格督查。

三、 要从音乐理论的角度去培养音乐的耳朵

音乐理论是从音乐实践中提取出来的,所以在背唱默写音乐的同时,一定要及时准确地讲授音程、和弦、曲式、风格等等所能够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即从生动具体的实例出发,紧密配合理性的指导,并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只有真正理解感悟到并能自如地运用于音乐实践之中的理论,这种理论才有意义,才算是真正学到的本领。因此,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即从音乐的角度去培养音乐的耳朵,这是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因而迅速提高其音乐理论的水平进而使之指导视唱与听音及各门功课的学习,将极大地推进学习进程。

目前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表现在视唱练耳教师自身的修养、综合能力与教学的方法上(或者理论层面太浅,或者干脆没有联系);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与相关课程设置(乐理课、和声课、复调课、合唱课、欣赏课、民族民间音乐课、中外音乐史课等等)及教学内容进度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必要的沟通。

四、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准确、经典、简约和具有综合性

既然要从音乐理论的角度去培养音乐的耳朵,那么要求学生多背多默的音乐教学内容就尤为重要了。教学内容的遴选一定要准确、经典和简约。所谓准确:就是要选择最能够集中体现音乐的理论与技法的作品于教学之中;经典:就是要选择古今中外最优秀的音乐经典作品于教学之中;简约:就是选择的材料要尽可能压缩,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少而精。还有一个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就是要从整个教学体系的全局出发,尽量从学生正在学习的其他课程(如上所述,以及声乐课、器乐课等等)中来选择教学内容,可谓“资源共享”。这些“共享”的内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迅速提高其理论与技术水平。只有如此经过反复推敲、仔细遴选出来的教学内容,才可以使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有限而宝贵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获,事半而功倍。

目前《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在选曲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强调技法而忽略经典,曲目不经典,因此不足以引人入胜;教学内容与学生正在学习的其他课程的内容联系不够,未能做到“资源共享”,举一而反三。再有,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时代,20世纪因新理论、新技法而产生的新作品几乎完全没有引入到教学中来,等等。

五、首调、固定调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最具优势

一直以来,关于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采用固定调的方法、还是首调的方法、或二者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没有停止过争论,也由此形成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我以为,从唱名体系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完全可以证实:首先,固定调与首调的唱名方法在本质上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各有其独有的特点;其次,它们从来就不是对立的,相反,它们到是互补的。因此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最具优势,而且更适宜在高师的《视唱练耳》教学中使用。但是必须注意到的问题是,这种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应首先以一种唱名方法为前提,之后才可以引入另一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唱名思维混乱。聆听音乐时的唱名思维模式是教学选择何种唱名法的重要原则。而就目前高师生源总的状况看,首调唱名法应为首选。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聆听音乐时的唱名思维模式根本就是属于首调唱名体系的。

目前多数学生在视唱、听音、记谱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唱名体系思维混乱的情况,这是严重制约学习进步的一个症结之所在。

六、 要用三种律制音高体系进行教学

要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引入三种律制的音高体系,以改变长期以来仅以钢琴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单一律制教育模式的尴尬局面。在多种律制混用的历史与今天,在极其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面前,单一律制(即单一音准标准)的音高体系教育已明显滞后,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必须加以改变。引入三种律制的音高体系进行教学,这是在大学阶段中提高学生视唱练耳的理论与技法水平、提高学生对于音乐更进一步的理解的重要步骤。要让学生认识到钢琴的十二平均律不过仅仅是一种音高体系而已;要让学生在旋律方面感受到五度相生律的优美、在和声方面感受到纯律的协和、在转调方面感受到平均律之便捷。一句话: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钢琴键子缝中存在着的音乐世界,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这个音乐世界中的美妙与奥妙。

目前以钢琴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单一律制教育模式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不知道也听不到音高的多种标准;不知道也听不到不同律制的音高在旋律、和声与转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与优劣;不知道如何解释乐理中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之间的区别;不知道如何解释和调整多声部中的音高关系;更不能理解微分音乐的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等等。而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已完全可以非常便捷地引入三种律制音高体系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之中。

七、多声部训练是培养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的关键

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多声部的训练手段才能够达到。因此,要大力加强多声部的训练,学生一入学即应开始多声部的训练。可将学生编成训练小组,至少四位学生编为一个小组进行多声部(和声、复调等)的练习,并坚持于《视唱练耳》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的分组应考虑到学生的唱名法、所学专业(声乐、器乐、理论作曲等不同方向)和程度,以便于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目前普遍的状况是:先以单声部的教学内容为主,而后才渐入多声部的内容,这看来似乎是因循渐进,但实际上如果早些加入多声部的学习内容会更有益于单声部教学的进展。因为多声部中包含单声部,特别是属于大小调体系的旋律形态,就是直接从和声中衍生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没有多声部的和声感觉来支持的话,单声部的旋律也肯定是唱不好的。

八、听写乐曲片段是锻炼音乐综合能力最有效的手段

这是直接从音乐的实践中培养学生视唱练耳的综合能力的绝好方法。选用难度适当的曲目(重唱、合唱、重奏、合奏等都可以选择)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从音乐的和声、复调、配器、层次、调性、曲式到作曲的技法等多个方面,学生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收获。事实上,很多音乐家在其成长的道路上都曾有着这方面的锻炼,并从中受益匪浅。

而目前《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根本就没有这一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

九、总谱读法应列入《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之中

高师本科毕业生少有能够阅读总谱的,这方面能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与教学计划里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教学内容(除作曲方向外,其他课程里也均未包括)有关。在目前高师课程设置里普遍未设《总谱读法》这门课的状况下,责无旁贷,《视唱练耳》应该承担起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哪怕是常识性的。因为这部分技能对于学生整个音乐知识结构的构建、对于将来面对的工作都是相当重要的。

十、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

多媒体技术引入《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要充分发挥这一技术优势,变一个教师一台钢琴为一个教师一台钢琴加一套多媒体系统。这样做不但可以大大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实现将成为可能(听辨不同律制的音高、听辨多声部、听辨音色、听辨节奏、听辨乐队、听辨各种风格的音乐等),音乐的氛围将更加浓厚。学生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必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发掘出学生的潜力,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相当普及,遗憾的是并未引入到《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中来。

篇2

关键词:高职 乐理 视唱练耳 现状 整合

在高职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作为基础技能训练和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显着的作用,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联系密切。但教学实践中二者往往“分而治之”,独立教学。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式,割裂了它们作为音乐基本学科的内在联系。

一、教学现状

在高职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常是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进行分开教学,单独行课,而往往忽略二者内在联系,教学进度不能同步,教学内容没有形成有效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不利于专业学习的矛盾。

1、是基础乐理课程教学理论脱离实际。作为一门纯理论课程,基本乐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内容较枯燥,教学方法陈旧,由于“分而治之”现状,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脱节,没有形成有效互动,在基本乐理内容讲解上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学生难懂易忘。

2、是基础乐理教学滞后于视唱练耳等其他专业课程,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进度与质量。作为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视唱教学从简单节奏到复杂节奏,从无升无降的调到有多升多降的调;练耳训练则从单音到音程、从原位到转位和弦,从单声部到多声部的练习已成为一种模式化教学。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练习难度加大视唱练耳教学也变得枯燥无味。

二、整合必要性

(一)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整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乐理教学本身纯理论性、抽象性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音乐实践过程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视唱练耳主要是唱和听的实践练习,离不开基本乐理的理论基础,没有理论基础的视唱练耳实践练习难以提高。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有效整合,利用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互通、互补的特点,讲用结合,边讲边用,既避免了基本乐理只讲不用,又避免了视唱练耳只练不讲的弊端,通过应用练习加深理解、牢固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视唱练耳实践活动,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教学多元性。

(二)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整合教学,可以提高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视唱练耳学习的质量。在练唱每一首视唱曲前,根据乐理学习的进度从曲子的表情术语、速度术语、力度记号、谱号、调号、调式、节奏类型、装饰音记号等进行分析讲解,理解所学术语、记号含义,便于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讲解力度及其音乐表现作用时,可以选用几个不同风格的小练习曲,或者选择一个音高节奏相同的片段,由学生选择不同的力度进行视唱练习。通过两者整合的教学,做到实践有理论指导,理论通过实践检验和巩固,从而互相促进、相互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两者的教学质量。

三、整合措施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视唱练耳》、《基本乐理》课程整合前提是要明确两者的课程教学目标。 《视唱练耳》课程不仅是乐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主要通过听、唱、说、写、弹等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音乐记忆和培养创造能力。其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音乐素质。包括训练音乐感知力、音乐鉴赏力,提高理解音乐力。二是发展音乐记忆。音乐记忆是音乐学习者必备的重要能力,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有助于任何音乐课程的学习。三是培养创造意识。能根据听、唱、说、写、弹等方式将乐谱演绎成音乐,或将音乐还原为乐谱,这就需要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意识。

《基本乐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本课程领域的理论和提供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能力和素养。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认识和了解与音乐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及知识面,丰富自身的理论修养。二是培养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音乐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技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专业化成长。三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本课程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

(二)树立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

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就是打破原有孤立的将各门课程割裂的思维,将现“视唱练耳”、“基本乐理”甚至部分基础和声内容整合为一门课程,将舞蹈律动、民族曲调、形体表演等艺术学科要素在教学中使之与音乐听唱能力的训练相结合,同时融合合唱指挥、键盘和声、即兴伴奏、器乐、音乐教学法等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在教学上的连接,建立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使这门课程,将乐理、和声、视唱、听音、记谱融为一体进行教学。这样便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基础音乐理论”课树立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

在教学中,将部分乐理的谱例、合唱谱例运用于视唱练习,将部分声乐作品、和声练习选作听音内容,还可以将学生的乐理试题或者和声习作选作记谱内容。这样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

1、强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研究 在传统视唱练耳及基本乐理教学中,课堂的教与学基本以教师为主。在视唱教学课堂上,学生视谱即唱,课堂音响来源多为钢琴音色,通过钢琴作为辅助工具听音记谱。同样,基本乐理的教学课堂也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不能自主发表个人的想法。事实上,乐理视唱练耳教学采用单一钢琴音色及纯听觉技术训练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提高视唱练耳与乐理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引进国内外所使用的各种视唱练耳软件EarMaster Pro4.0、Ear power3.0、Eocnre4.5.3、Auralia等进行运用,探索适合高职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教学的运用多媒体软件教学途径和方式。将各种音色、各种节奏、各种风格音乐引入课堂,改变单一的钢琴教学工具和音响,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与当代音乐文化接轨。

2、重视体验,综合运用不同艺术学科要素,让学生动起来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模唱法、听写法、听辨法、构唱法、分析法、音程训练法等等。在《基本乐理》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是讲授法,练习法等。 根据我们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将舞蹈律动、民族曲调、形体表演、歌曲创作等艺术学科要素在教学中使之与音乐听唱能力的训练相结合。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接龙、创编节奏、创编歌曲、律动和形体表演等体验形式,运用了多元的艺术学科要素,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四、结语

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整合教学对于高职音乐教学课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音乐的基础理论,具备读谱、视唱以及准确把握各类乐音构成要素的音乐能力。音乐理论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立生.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视唱练耳新变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9:161-162.

[2]乔国辉.对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现状的思考[J].焦作大学学报,2007,3:107-108.

[3]温淑萍.黄淘.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32-133.

篇3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乐理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当前,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中开设了学前教育这一门专业,在这门专业的课程中有一门是乐理视唱练耳学科,对学生将来从事幼教工作非常重要,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没有被准确的定位,使得科目的完成情况并不是很良好。例如,在一些高职院校,往往把乐理课和视唱练耳课程整合到一门学科里进行教学,但却并没有给予这门学科更多的教学课时,所以就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在学习时仅仅只是对相关的知识点有相对笼统的掌握,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了解和学习,这与这门科目最初设置的教学目的多有不符。同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操作基础和知识理论基础都较为薄弱,理解能力与大学生相比较也相对差一些,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学习起来就会显得较为吃力。如果再加上学习的内容相对宽泛,就会使得学习的知识难度加大,很难被消化和理解。通常只会有一部分能力强的同学在乐理视唱练耳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这也就是这门学科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内容缺乏针对性所带来的问题所在。

(二)高职学生缺乏专业知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

高职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的知识训练,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是当前乐理视唱练耳课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在高职学前教育的招生阶段,所纳入的学生都几乎是没有经过音乐方面考核的学生,所以在学习乐理视唱练耳这门科目的时候,就必然会缺乏相关的专业基础,音乐功底较为薄弱,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也较大。高职院校在2010、2011、2012、2013这四届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于普通的高中,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职业技术高中,还有一小部分来自于一般的中专院校。笔者发现,在这些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在学习乐理视唱练耳这门课程之前,是接触过声乐和其他音乐知识的,但掌握的水平也不是很高。同时,在当前的很多高职院校中,笔者还发现其中有一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于偏远的山区或者农村,他们的教育理念往往落后于城市,因此在接受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理解起来会较为困难,对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的课程训练兴趣并不是很高,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强,这就给教学的老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

(三)乐理视唱练耳这门科目的配套教材不全面,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乐理视唱练耳这门科目的配套教材不全面,师资力量薄弱是这门科目教学困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笔者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当前的书籍市场上出版的乐理视唱练耳教材大都适用于专业的高校或者是大学,而对适合于高职院校学习乐理视唱练耳的配套教材却极为少见。与此同时,专业音乐院校和大学配套教材的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学习难度又会加大,很多内容都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材使用的不顺畅,能够进行教学教材不是难度过大就是过于简单,实用性不强,不能为高职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师工作的时候提供更好的实践依据和应用能力。目前的幼儿学前教育实践中,会有很多节奏型的乐动将会贯穿于整个幼儿教育的活动过程,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弹奏、唱歌方面能够随时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行即兴唱作。但是在现有的高职乐理视唱练耳教材中,能够进行简谱视唱练习方面的资源却极为缺乏,对儿童歌曲的选谱和选曲方面可利用的资源也不是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降低高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准确定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乐理视唱练耳课程,充分体现实践操作性

准确定位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乐理视唱练耳课程,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实践操作性是当前较为重要的教学发展策略之一。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发展大背景下,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一定要突出其实践应用性和职业操作性,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好教学目标的定位,强化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弹、唱、演、跳等基本能力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好乐理视唱练耳的基本知识和音准节奏等,增强对儿童常见弹唱曲目降调和声调的练习,并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乐器进行弹奏和伴奏,把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重点放在儿童音乐的节奏和曲目弹唱的训练方面。

(二)进一步挖掘高职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进一步挖掘高职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升乐理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就需要老师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着重注意其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进行口、脑、手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技能。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适当的予以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耐心,以便更好的适用于未来对于幼儿的教学。

(三)全面强化配套教材的选择,提供充分的音乐资源

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来说,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其专业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教材选择的时候要着重选择适和幼儿教育的配套教材,不拘泥于国家规划的固定教材,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进行变更选择,选择最为合适的教材进行讲授。同时,在进行节奏、音准、弹奏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对幼儿的歌曲方面进行简谱的视唱练习,加大训练力度,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适合幼儿的旋律或者歌曲。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模拟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到讲授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强化教学的模式。还可以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相关音乐资源方面的补充训练,不断的强化乐理视唱练耳教学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质量。

篇4

摘要:我院病房护士包括主管护士、轮班护师及轮科护士三层分类。通过分层次管理模式下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对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率进行考核调查。通过分层次护理后,儿科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程度均明显提高,分层护理前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由此得出结论:分层次管理可有效提高病房护士的护理质量,提高儿科患者家属的临床满意率。该种管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关键词 :分层次 儿科管理 护理质量 满意率 分析

良好的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在儿科临床护理中,易引发一定的护患纠纷,由于儿童是家长的掌中宝,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稍有迟疑或不妥,均会引发患者家属的气愤。为了避免护患纠纷,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我院对儿科使用分层次管理模式。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选取我院72例儿科护士,其中包括主管护士9名、轮班护师48名及轮科护士15名。

2.方法

(1)护士分层标准。我院主要以护士的资历、职称与年资作为护士分层的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护士的护理理念、知识结构、基础护理技能、专科护理技能、评估观察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等因素对护士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我院将护士分为三层管理,分别为主管护士、轮班护师与轮科护士。笔者就这三类管理护士的分层条件进行介绍:第一,主管护士。主管护士需具备专业的护理观念,能够对儿科专业国内外发展状况与新护理知识充分掌握。同时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能够帮助护理人员一齐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其在学术研究中必须有一定的造诣,能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具备科室带头人的管理与工作能力。第二,轮班护师。轮班护师需具备较好的实施能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轮班护师能够较好地完成自我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轮班护师能够掌握科室内各项监护仪器的使用方法,对于急救科的心肺复苏讲究程序具有较好的掌握。第三,轮科护士。轮科护士能够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术,并熟记护理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地完成本职工作,能够对临床常见的病症进行了解,懂得儿科最常见的抢救与护理程序;具有独立护理文件书写能力。在三层管理护士中,主管护士为团队的负责人,主要解决患者医嘱以外的护理要求,对轮班护师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指导,对护理过程中的规范性进行监督,对临床护理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发事件进行解决处理。轮班护师主要执行相关的医嘱。主力护士则通过协助轮班护师,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与间接护理。

(2)护理质量考核方法。我院通过笔试及操作两方面为主,对护士的护理质量进行考核。笔试内容以《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为基本参照,进行试卷命题,同时通过临床操作等实际演练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操作部分的评分。笔试及操作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表示护理质量越高。

(3)家属满意程度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由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态度、水平、质量等指标进行评分,问卷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代表家属对护理工作越满意。

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以X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视p<0.05时结果具有统计意义。

二、结果

我院对实施分层管理之前及分层管理后的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层度进行比较。由比较结果可知,实施分层管理后,两项指标具有明显的提高(具体情况见表1)。

三、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对于儿科护理而言,更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我院对儿科实施分层次管理,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家属的满意程度。

分层次管理可将临床工作进行有效的落实,每一层次的护理人员担负着不同的护理责任,有效杜绝了在临床护理中出现分工不明确、遇事相互推脱的情况。此外,通过分层次管理,还可以充分体现出每位临床护士真正的工作水平,让院方对于能力优秀者能够重用,凸显出优秀工作者真正的价值。

由此次临床调查结果可知,在进行分层次管理后,儿科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程度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可对分层次管理的价值进行肯定。同时,我院也认为,可以将分层次管理模式应用至更多的科室中,帮助更多的科室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语言获得理论;高职院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启示;人才

培养未来幼儿教师成功开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是高职院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重要任务。如何开展高职院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才能更好地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语言教育能力呢?对此,我们可以从当前语言获得理论当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启示。因为幼儿教师只有了解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应当重视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问题,并据此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的能力。

人们对于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内在机制的认识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种语言获得理论当中,即后天决定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这三种语言获得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前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机制,所以均有不同程度的合理之处,但同时各自又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当重视这三种语言获得理论的合理之处,探讨它们对高职院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重要启示。

一、语言获得理论中的后天决定论及其启示

(1)基本观点。语言获得理论中, 后天决定论的观点又可分为模仿说和强化说。一是模仿说,它又包括传统模仿说和选择性模仿说。传统模仿说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其基本观点是:儿童学习语言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怀特・赫斯特对传统模仿说进行了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说,其基本理论观点是: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选择性模仿学习语言的。学前儿童能模仿成人话语的结构,并在新的情境中用以表达新的内容,或组合成新的结构。二是强化说。强化说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其基本观点是: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2)后天决定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启示。后天决定论告诉我们,外部环境条件在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前儿童的语言是从环境中习得的。没有外部语言环境,儿童习得语言是不可能的。所以,后天决定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有如下三点启示。①要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不论学前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简单的翻版,还是有选择性的模仿,都说明成人语言的各种特征(如语音、语法,以及语言文明情况)都会影响到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而且儿童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要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水平(尤其是普通话水平),养成文明用语习惯。②要培养学生进行语言示范的能力。首先,语言示范要标准、规范、到位,尤其要做到发音准确,响度适中,语汇丰富,语法恰当。其次,示范要有针对性:对于分量较多的内容,可以根据情况采用分步示范与完整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儿童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进行重点示范与反复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学前儿童语言中的错误,要开展积极的纠正性示范。③要培养学生积极评价儿童语言发展情况的能力。可以利用校内模拟语言教育活动和幼儿园现场教学时机,培养学生及时、恰当评价儿童语言发展情况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对“学前儿童”(包括模拟教育活动中同学装扮的儿童和幼儿园现场教学活动中的学前儿童)语言表现进行及时、恰当评价的意识。由于紧张或意识到同学都是装扮的儿童,所以有些学生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时常常忘记对“学前儿童”的语言表现进行及时、恰当的反馈,如果这一行为慢慢变成一种习惯,日后必将影响到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避免学生使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促使他们掌握和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可以用微笑、点头、表扬、鼓励、轻拍肩膀、轻摸一下头、竖大拇指和奖励等方法来强化学前儿童正确的语言行为。

二、语言获得理论中的先天决定论及其启示

(1)基本观点。语言学习观中,先天决定论(又称先天论)又包括先天语言能力说和自然成熟说。一是先天语言能力说。先天语言能力说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认为: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②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过程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③每一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后来,乔姆斯基对其理论进行补充:作为语言获得基础的这种先天机制,后天必须及时地暴露于语言的刺激下而被激活,否则就会失败。二是自然成熟说。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勒纳伯格,其主要观点是: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语言以大脑的认识功能为基础;语言的获得有个关键期,大约是从2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为止。

(2)先天决定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启示。先天决定论将语言能力看作是儿童先天固有的潜质,它有自然成熟的过程,更有发展的关键期,然而它也需要“及时地暴露于语言的刺激下而被激活”。 所以,先天决定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有如下两点启示。①要培养学生尊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意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生、发展有其过程和特点。我们一般将儿童语言发展分成语言准备期(0岁~1岁)、语言形成期(1岁~3岁)和语言发展期(3岁以后)。幼儿教师必须尊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顺序和特点,绝不能在语言教育中进行“拔苗助长”。所以,我们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要把语言发展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完成语言发展的主体。②要培养学生把握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的能力。幼儿期是掌握语音的关键时期,是语音意识的发生发展期,也是儿童语汇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牢牢记住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及其意义,更要树立起他们抓住关键期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三、语言获得理论中的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及其启示

(1)基本观点。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相互作用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这两种理论是相对比较全面的一门理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如下:①学前儿童是一个主动建构语言的交流者。②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语言与社会规范语言辩证统一的过程。③语言学习和通过语言学习有机统一。④学前儿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完整的语言。

(2)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启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学前儿童的语言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地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的语言影响进行接受或反映,而是幼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的。所以,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有如下几点启示。①要培养学生尊重幼儿主体性的意识。在模拟教学活动或幼儿园现场教学活动中,学生要逐渐树立幼儿主体性的意识,让幼儿成为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应研究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期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要培养学生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学前儿童只有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才能发展完整的语言。所以,学生要学会开展丰富多样的语言教育活动,吸引学前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前儿童创造更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例如,在活动中安排表演游戏、角色对话游戏、抢答、创编或续编故事等等;或者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语言领域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结合起来设计综合活动,在综合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另外,还应当培养学生将语言领域教育活动与学前儿童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整合起来进行语言教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刘如平,甄丽娜.学前教育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2.

[3]姜晓燕,郭咏梅.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篇6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基本乐理 视唱练耳 整合教学

在高校中开展音乐教育的主要对象为那些不是非音乐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这种音乐教育追求的并不是一种专业性的知识,而是帮助学生们形成自己的审美理念,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所以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不同于在专业的音乐院校开展音乐教育,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的受众是一群缺乏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群体,教学的策略往往不能过于理论化。所以这就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一、理论学习与音乐音响有机结合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共同构成了音乐教育的整体。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这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但是这两者往往需要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虽然对音乐接触的比较多,但是往往局限于流行音乐,对于音乐的基本要素还是缺乏基本的了解,对音乐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层面,所以在实践教学中理论学习与音乐音响有机结合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的把握,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概念,从而能够快速地了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便于学生的记忆。其次,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增加音乐欣赏课的课时。许多的音乐作品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理论与音乐元素。学生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能够对风格流派以及其他知识做到整体的把握。

二、理论学习要在技能课中得到加强

音乐技能课能够将基本的乐理同视唱练耳进行深度的结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普通高校已经拥有了专门的音乐教室,因此可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的把握。比如说在讲授和弦的时候,音乐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钢琴的名曲进行课堂讲解,讲解结束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联系,试着辨别出不同的音响色彩,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技能操作的水平。音乐教育需要学生自己亲身参与进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运用每一个学生的自身音乐系统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乐谱,让学生自己唱,从而区分出旋律的强弱。

三、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学

多媒体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得非常普遍,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课程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实践的限制,很多学生对于音乐元素的把握只能够停留在抽象想象的层面上,在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增加学生对于音乐元素的认识。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上的一些声音和图片,来调动学生的感受能力。同时,音乐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演示软件,直接演示给学生看,增强学生的认识水平。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实物的使用,不要仅仅停留在音乐理论的讲授上,在讲授节拍的时候,教师可以实际进行操作,培养学生对于节拍的感受能力。

四、认真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

体态律动教学法是瑞士音乐学家达尔克提出的,达尔克认为在实施音乐活动的时候应该让受众的身体自觉地去体验音乐,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律动、视唱以及即兴,长久的通过这种方法的培养,能够唤醒受众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从而促使音乐在受众思想内的概念化。其次,德国的音乐教学学家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活动中人类应该恢复最原始的状态,在音乐活动中动作和舞蹈应该积极的包含在内,通过节奏的作用将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能够增加受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自己的情感表达。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的借鉴国外的优秀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改善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

五、结语

目前我国的人文环境逐渐得到了改善,整个社会越来越追求审美教育,普通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则更加体现了这一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做一个具有高尚审美情操的现代化知识分子。在本文中笔者阐述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的意义,针对如何整合也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希望能够起到些许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三川. 刍议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

[2]黄鹰.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与教学手段多样化探索――兼及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音乐,2006,(01).

[3]张婷.浅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乐理课程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合并教学[J].黄河之声,2015,(03).

[4]杨天宏.论高校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整合及教学[J].大舞台,2012,(08).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民办高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是由学者众多的研究逐步发展而来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正是这种教学设计理论日益盛行,受到教育学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他们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要实现的不是单纯、被动地对知识的记忆,而是要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是鲜活的,能够被学习者灵活使用并用于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目前,第二课堂的教学计划已经开始在一些高校中陆续实施和建设,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在师资、教育设施、教材内容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大学英语的第二课堂的建设成效不太明显,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英语学习的要求了,同时也出现出了很多弊端,这对第二课堂的实施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一、我们在构建主义的理论基础上,重新构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体系,确保能够真正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自主学习的动机

我们通过第二课堂和建构主义的概念可知,建设和实施基于构建主要的英语第二课堂,首先要做的就是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项:第一,通过教师的引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第二,在学生取得成效时予以鼓励,对于学生的努力和提高,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动力去实现较长远的目标。

2.规范和多样化组织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

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发展,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平台,但是自由学习并不等于无组织、无纪律,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制定规范统一和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这样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有利于不同教师间的经验交流;第二,规范英语第二课堂的秩序,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传统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无法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很多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师的讲课内容大多数是关于语法知识的讲解,内容比较枯燥,为了充分体现英语第二课堂的优势,需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主要包括:利用一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电影、组织文化节等等,使得学生在第一课堂无法锻炼的能力,能够在英语第二课堂中得到充分锻炼;第二,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创造一些新的活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积极建立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

通过跟踪调查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效率,通过分析英语考试成绩、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等,来测试和检验前述四个方面工作实施的实际效果,并根据评估效果不断完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各项建设措施。实施第二课堂英语教学的学分制建设。例如:参加省级英语竞赛获奖持证同学可获得选修课程学分1-2分等;明确指导老师的工作量量化目标和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的奖励措施等。

二、在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着将建构主义的思想融入到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过程中,使得英语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过程中,采取了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大学生实行英语第二课堂的学习前后状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进一步发挥了第二课堂的效果

以往的单纯的英语第二课堂,只是以辅助英语教学为目的,其实并不然。英语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开设目的,都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英语,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而设置的。所以,在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第二课堂建设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和培养,真正地做到了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进一步体现了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从而将其灵活和开放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

2.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增多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英语学习时间主要是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很少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英语的学习时间相对来讲比较少。但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第二课堂可以允许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多种学习方式、不分时间和地点地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及时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等等。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开展大量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供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和条件;创立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构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环境,从而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6)

[2]周久桃,谢利民.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英语教学探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06( 1): 103- 105.

[3]滕玉梅,金辉.建构主义学习观和英语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探索,2006(03)

篇8

一、当前课堂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课堂上“花样”太多,“活动”太多,形式主义太多。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大潮中都犯过这样的错误,认为课堂中设计的花样越多,学生的各种活动越多,就越是执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就越是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授课。于是出现了一堂历史课一会让学生跳舞,一会让学生唱歌,一会让学生讨论等怪现象。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并不反对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但不能“过”,过而不已。记得2007年7月参加区历史优质课全国选拔赛比赛时,有一位历史老师一上来就说了一大串英语,英语说得确实好,他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当时却把学生搞闷了,很多学生都在想是不是这位老师走错教室了。接下来他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会儿大组之间讨论,一会儿小组之间讨论,整整一节课全是讨论。看起来形式很好,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还听过一位初三历史老师的课,也是校内一次优质课比赛。讲的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节课共放了五首歌,从《希望的田野》一直唱到《走进新时代》,学生唱了五首就下课了。

(二)课堂形式和教师教法过于单一,课堂缺乏活力,枯燥无味,死气沉沉,造成学生厌学,从而影响了历史课堂的实效性。有些教师一上讲台就一个表情,一个调子地往下讲,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掌握了多少。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跟学生交流过,这样的课怎么可能有很高的有效性呢?

(三)学科知识不扎实,备课不认真,思路不清晰,教师一上讲台自己都讲不明白,甚至都讲错了,何谈学生的有效性?记得听了一节高一历史课《古代中国的商业》,一位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时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当时出现了资产阶级的错误结论。

二、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措施和想法

(一)深厚教师专业基础功。掌握扎实的历史学科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不断学习和充电。这是做一名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能让一堂历史课更具有效性的关键和基础。没有这些“基本功”就只能空谈。

(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初中历史课,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等特点,多运用一些讲述、故事等方法会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如我在听一位初一老师讲历史课时,他的一节课让人听起来好像一个小故事接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形式把知识方法及人生价值观都融入进去了。非常具有吸引力,学生表现非常良好。

高一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及历史学科知识技能的要求,问题教学法是我常用且很有效的教学法。运用这种教学法时,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也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法:1.问题一般由教师提出,当然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鼓励学生马上提出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归纳、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一起积极分析、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交流。3.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还要做一定的补充和说明,应精讲细讲,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楚问题关键所在。如我在讲《》这一课时,以这场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等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共同探讨。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材料题和选择题,对学生进一步认识问题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很有帮助,为学生高二高三的学习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而且要加强历史价值观的教育,一堂历史课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堂历史课的有效性就要打折扣了。

篇9

在高中阶段,一周三四节语、数、外是“亘古不变”的常态,但一周四节历史课、四节生物课,你见过吗?在育才中学高二学生姚佳凯最近五周的课表上,记者见到了这样的课程安排。“反常”之处无独有偶,同样在这五周,高二学生顾妍婷选择的则是一周四节历史课、四节政治课,同一个年级的两个人学的基础型课程竟然有所不同。

而从另一张显示高中三年学习计划的课程表上看,姚佳凯和顾妍婷的差异还有许多: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命科学、信息技术这5门基础型课程上,他们选择学习某学科某部分内容的时段不同;他们计划研修更深内容的学科不同;他们自主安排学习的体育项目和艺术项目不同;他们选修的特色课程、荣誉课程也不同……据校方统计,高二学生共298人,形成课表285种,几乎每个学生的课表都是独一无二的。

“来到育才,面对如此崭新的课程学习方式,就像进入一个新世界,别有一番天地,我们都感到新奇而兴奋。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学快点还是学慢点都由自己决定。一年多过去了,我感到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说很适合,我喜欢‘我的学习我做主’。”姚佳凯告诉记者。

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因育才新一轮课改推出的最大举措——创建“学程”而产生。从去年秋季起,育才中学在当时的高一年级开始尝试以“学程”

“模块”为特征的课程实施新途径。记者了解到,育才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科内在结构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时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进行调整,将每学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阶段,每一个学习阶段称之为“学程”。目前,育才设计每学期3个学程,每学年6个学程,高中三年共计18个学程,每个学程的教学时间规定为5周。

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改革基调,育才现在每个学程都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体育4门学科。学生高中学习18个学程,物理、化学学科在高一、高二的每个学程都开设;学习12个学程,按照这个学程数,再依据课程计划确定周课时数,这6门学科周课时数不同;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周课时数相同(每周四节),再根据课程计划制定出需要的学程数,这5门学科学程数不等。各个学科按照确定的学程数,将学科课程划分为内容相对独立且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相应部分,每一个部分称之为“模块”。目前除每个学程,语、数、外、体、理化6门学科的学习时段和进程是固定的,但学生可以从政、史、地、生、信息技术5门学科中自主选择两门学科的相应模块,实行跨年级“走班”。副校长汪秀红对记者解释道:

“学程就是我们留给学生的18个空格,模块就像一块块同样大小的积木,可以被灵活组合和挪动,被任意地塞进这18个空格里。我们打破了原来的课程设置以学期为单位的界限,建立学程和模块,大大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篇10

一项新研究发现,常见于鱼油中的ω-3脂肪酸能预防可能导致失明的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是衬在眼睛内面的感光组织,如果出现病变,就会影响视力,严重者还会失明。例如在早产儿中常见的视网膜病,它会导致在视网膜中异常血管的生长,造成视网膜与眼睛后部分离,导致视力丧失或失明。研究人员发现,给小鼠喂食含有丰富ω-3脂肪酸的食物,可预防其视网膜中血管的异常生长。经过进一步分析,起保护作用的是5-脂氧化酶。这项研究显示,进食适量的鱼或ω-3补充剂能保护机体不患视网膜病,这项发现也许还能帮助科学家们找到一种利用ω-3脂肪酸来治疗眼病的方法。

“人之初,性本善”程度男女有别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不过也有人认为善良的性格来自后天培养。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基因和环境对形成有益社会的性格都有作用,但男女有别,女性天生更加善良一些。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对958对双胞胎进行了调查,其中既有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也有存在基因差异的异卵双胞胎,以研究基因和环境各自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性格。本次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方式,主要关注这些双胞胎有益社会的性格特征,涉及公民责任、工作义务、乐于助人等方面。结果显示,基因和环境在形成善良性格方面都有作用,但人与人之间不一样,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善良性格在约50%的程度上来自于基因,而男性的这一比例只有约20%,即男性的善良性格主要靠后天培养。换句话说,女性“人之初,性本善”的程度要高于男性。研究人员指出,在人性是否“本善”这个问题上存在许多争论,本次研究支持的观点是人与人不一样,有的人受基因影响天生更为善良,而有的人则受后天环境影响更大,这也说明应该多进行有益社会的教育和培养。

铅污染可能导致孕妇血压升高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铅污染会导致孕妇血压升高。即便血铅含量低于规定标准,孕妇的血压也会大幅上升。

为了解铅污染与孕妇血压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对285名孕妇进行了研究。1/4被调查对象的血铅含量约为10微克/升。虽然这一水平远低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规定的标准,但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孕妇的血压也会大幅上升。研究人员指出,和儿童一样,孕妇对铅污染高度敏感。孕妇长期高血压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先兆子痫、惊厥甚至心脏病。因此,要保证孕妇身心健康,应降低她们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铅污染。

老人多练快步走可提高记忆力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老人每周三次快步走,可提高记忆力测试成绩,增大负责记忆形成的大脑海马区,延迟甚至逆转老年人脑萎缩风险。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指出,老年人的大脑是可以改变的,更惊人的是,为期1年的中等强度锻炼不仅会缓解脑萎缩,而且可以逆转脑萎缩。大脑海马区增大最多的老年人,其大脑神经营养因子(与大脑健康密切相关的血液生长因子)水平也相对更高。锻炼可促进神经生成,或者促进神经干细胞转化为成熟的发挥作用的神经元。锻炼不仅有助于防止一般的智力减退,而且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

黑巧克力抗氧化能力优于超级水果

蓝莓、蔓越莓等水果富含抗氧化成分,有益健康,被称为“超级水果”。而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黑巧克力的抗氧化作用更强,堪称“超级食物”。

研究人员对比了同样重量的可可粉和水果的抗氧化性,结果发现,可可粉的抗氧化性更强,而且含有更多的黄烷醇。研究人员还对比了黑巧克力、可可、巧克力热饮以及“超级水果”蓝莓、蔓越莓、石榴、巴西莓果汁的抗氧化成分比例。结果显示,与果汁相比,黑巧克力和可可抗氧化能力更强,所含黄烷醇和多酚更多。黄烷醇和多酚不仅有助于防止皮肤皱纹生成,还能减少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巧克力热饮“成绩”最差,几乎不含抗氧化成分,其原因可能是加工过程破坏了营养成分。

幼儿常吃垃圾食品影响智商

英国研究人员多年随访1.4万名儿童后发现,3岁以前摄取垃圾食品较多者,日后智商可能低于同龄人。

这项研究涉及1991年和1992年出生于英格兰西部的1.4万人。研究人员在研究对象3岁、4岁、7岁和8岁6个月时分别要求他们的父母回答调查问卷,了解研究对象的饮食种类细节。当研究对象长至8岁6个月时,研究人员用韦氏智力量表测试他们的智商。结果显示,在4 000名数据完整的研究对象中,3岁前食用加工食品较多者与注重饮食健康者智商存在明显差异。

至于垃圾食品影响智商的原因,研究人员认为,以加工食品为主的饮食缺少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的维生素和其他元素,而大脑发育的主要阶段在生命早期。生命最初3年,大脑发育最快,这一阶段良好的营养能促使大脑最佳发育,等到3岁时,大脑发育开始减缓,饮食对它可能没有多大影响。这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能给孩子喝碳酸饮料、吃炸薯条或比萨饼,但不能以这些食物和饮料为主。

酗酒致死率超过艾滋病和肺结核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的《全球酒精政策状况报告》表明,全球每年死亡人数中,近4%的死亡是由酗酒造成的,每年约有250万人的死因与酗酒有关,酗酒正成为比艾滋病、暴力和肺结核更可怕的健康杀手。

报告表明,酗酒的危害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致命。在世界上,酒精已经成为15至59岁成年男子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酗酒容易导致危险行为,目前在巴西、哈萨克斯坦、墨西哥、俄罗斯、南非和乌克兰非常普遍,在其他国家也渐成趋势。报告认为,目前,许多国家都没有采取有效的酒精政策和预防规划来遏制饮酒造成的死亡、疾病和伤害。提高税负是抑制过量饮酒,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抑制过量饮酒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限定购酒和饮酒的年龄限度,以及调节司机的酒精浓度同样能减少滥饮酒精。

四部委严查问题火锅底料

一些餐馆使用来源不明、标示不清的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制作火锅底料,引起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部门针对问题火锅底料等联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从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对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进行专项检查。

生产环节重点检查企业使用的原料、食品添加剂,是否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有关标签标识要求,标签标识内容是否完整、清楚、明显等。经营环节重点检查商家是否违规经营,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是否符合规定,复合食品添加剂是否在标签和说明书中标识各单一食品添加剂品种的通用名称以及含量等。使用环节重点检查商家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否存在使用非食用物质的违法行为等。

对于在食品调味料中添加罂粟壳、罂粟粉、工业石蜡等非食用物质,以及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涉嫌造假、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将从严、从重、从快处罚。四部委还要求食品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食品行业协会将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纳入信用体系,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和信用奖惩机制。

“嗅癌犬”能辨肠癌

日本研究人员“培养”出一条“嗅癌犬”,它可以从人的呼气或粪便中嗅出这个人是否患有肠癌。据报道,“嗅癌犬”可以为研发“电子嗅癌鼻”提供思路。

篇11

[关键词]高职护理;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53-03

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为核心,强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高职护理教育亦秉承这种理念,旨在培养面向临床护理和社区卫生保健第一线、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职业技术人员。因此,作为高职护理教育应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然而,当前高职高专护理教育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与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差造成的就业难及中国临床护理人才缺乏的现状相矛盾,这就使得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护理医学基础课程中的“三理”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以往的教学重点为理论知识,实验教学隶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偏向于验证理论和演示现象,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借鉴其他高职高专学校的成功经验,依据护理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合并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理学这三门主干基础医学课程,开设针对高职护理学生的医学机能实验技术,以2014级和2015级高职护理专业的318名学生为对象,对实验教学改革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一、高职护理专业开设医学机能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含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2011年-2015年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优化护理人员的队伍结构,提高大专层次和降低中专层次护理从业人员的比例。如今,我国正大举实施五年制高职教育,广东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施行对口自主招生3+2分段中高职教育,即3年中职教育加2年高职教育的教育模式,用于培养一批社会所需的职业技术人员。

可以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作为护理紧缺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教学中以突出综合素质培养为主,加强操作性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如今3+2高职的学生多数是中考后的毕业生,文化程度比高考后的毕业生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习方法需要指引。我们对新入校的护理高职生开设高职生理学课程。虽然他们在中职阶段对生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当他们接触高职生理学这样一门综合性强且难度又高的课程时,有的学生还像中职阶段那样知识点虽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理解,学习存在极大的困难。学生对学习时常表现出畏惧情绪,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欠佳。因为基础不扎实,到了第二学期随着药理学、病理生理学课程的陆续开课,学生已遗忘了曾经学过的生理学知识,到了上护理专业课时,部分学生已将之前所学基础知识点忘得差不多了,更谈不上知识点、线、面的结合了。所以,为了让高职护理学生拥有良好的综合基础,完成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任务,医学机能学实验的开课是必需而紧迫的。

医学机能学实验是一门包括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的实验性学科,其实验对象是活体动物,是对活体动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及规律、病理生理改变以及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规律(疗效与不良反应及其机制;药代动力学及其规律)的研究。其所有的实验结论都来自活体组织器官、活体细胞或动物的整体反应结果;对传统实验方法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是它的特别之处。它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分析能力。“三理”实验课程的主要实验对象都是动物,通过使用相同的设备仪器观测实验动物的正常情况、病理状态和药物的作用等,能有效结合教学资源,让学生们更容易适应教学内容,让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因此,将“三理”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独立开设一门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是完全可行的。大部分的医学院校已经开始普及这门学科,如果能在五年高职教学中把这项教学进行推广,那么最终的受益人就是将来的护理工作者。

二、适应高职护理需求的医学机能实验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一)建立高职护理医学机能实验技术课程体系

我校开设医学机能实验技术已有十多个年头,但以往课程主要针对临床专业。不同专业医学机能实验课程应该要有所侧重,实行分类教学。这门面向高职护理专业的机能实验技术课程,应当突显它的特色,即它能大力拓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注重锻炼和培养与护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相关的观察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培养护理专业的创新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编写了适用于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大纲,并且开设了医学机能实验技术这门课程,课程共28节课。在同一时间,我校相关教师按照高职护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主编了适用于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机能实验教材,教材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负责出版。另外,还编写了《医学机能实验技术教学大纲》和《医学机能实验技术考试大纲》两本校本教材,制定了医学机能实验操作各项评分标准和实施细则。

高职护理教育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尤其重视实验教学。因此,建设高职高专医学机能实验技术这门重要的实验课程时,应通过整合“三理”学科实验,避免在教学中出现重复交叉的内容;应削减有关的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一些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参考张红英等设计的问卷,对2014级和2015级318名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52%和41%的学生对所开设的实验项目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

(二)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往大多数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认为实验教学是辅助教学,部分学生不动手操作、不记录数据、不分析结果、站着看、照抄其他学生的实验报告;还有部分学生篡改实验数据和结果。为杜绝此类现象,我们建立了一种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1.总成绩的40%来源于平时考核。在课堂上,考核出勤、纪律、实际操作及提问,课后小组内网上互评分,教师对每个实验小组打分。

2.总成绩的20%来源于电子版的实验报告。我们采取在高职护理试行网上提交作业,教师网上打分的方式,根据学生书写是否规范、记录数据是否合理、分析是否全面进行评分。

3.期末实验考核操作占医学机能实验学总分的40%。在考试之前给出实验操作考核范畴,以个人或小组为单元抽签确定每个小组或者个人的实验考核项目。在考实验操作的同时,要求学生有自己合理独特的剖析和阐述。教师按照实验的评分标准给学生的每一个步骤打上相应的分数。

由这3部分汇合而成的高职医学机能实验综合成绩,不仅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具体原理的领悟、把握情况,还能从侧面清晰地反映W生的操作能力,科学客观地评估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这种考核评价体系能更加公平、客观、具体地评价医学机能实验教学的效果,推动了学生自身创新观念和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交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师生很好地即时交流。我们为了更好地给高职护理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在建设校级医学机能实验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时,也搭建了机能实验网络教学平台。在医学机能实验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们可以获取各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操作指导、实验操作视频、实验仪器使用指南、各种实验试剂的配置方法等实验资源,以此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验失败率高、动手机会少、操作时间不足等问题。同时,我们实现了学生在线提交和教师在线批改电子实验报告,学生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在网上平台撰写实验小结和小组互评分。绝大部分学生使用一学期后,对机能网络教学平台的评价是正面的。

三、小结

机能实验教学这门课程是高职护理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观念和技能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重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认为,在高职护理学生中开设医学机能实验这门课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基础性操作课程,它在目前培育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高职护理教学中开设医学机能实验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课程开设中要不断地摸索和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探索课程构建及运行规律,使医学机能实验在高职护理培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朱彩莲,杨润丰.广东省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及问题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4(8):25-27.

[2] 王珏,孙国铨,俞月萍,等.关于建设高职高专医学机能实验教学平台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30-31.

[3] 张春莺,吴惠文,李锦平,等.完善机能实验学考核体系培养护理技能型专门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30-112.

篇12

面对高考改革,对于学校教学来说,最直接的挑战是如何合理安排课程。显而易见,高中课程需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生源来合理安排,根据在浙江、上海地区的一些走访情况,走班制是最常见的模式,如何结合实际采用适合高考改革需要的走班制,是每所高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分类分层和走班教学无疑成为未来高中教育的新常态,也是体现学校课程规划合理性的指标。以率先试点的浙江省为例,能否实现全员选课走班呢?

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学生要从另外7门课程中选取3门作为考试科目,“7选3”理论对应的35种组合全部都可能。因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是必修,所以高中往往对这三门课程不实行走班制,保留了传统的行政班,同时对选修课程实行走班制,出现了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列运行的情况。如果按分类开课,35种组合的课程设计都要启动起来,很明显有些组合选课人数极少,面对这种情况是否还要开班呢。开班,师资还不够;不_班,又与高考改革的目的有所背离,无法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考虑到现实和效率的问题,可参考一些中学的成功经验,对于选课学生人数进行限制,即30-50个人之间作为走班原则,编成一个教学班。如果某个组合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达不到开班人数的话,那么在其他组合中通过教学班进行合并,也就是所谓的二次走班。通常情况是一个学生分别对应一个行政班和教学班,进行二次走班的学生就会对应一个行政班和两个教学班,最终学生需要走三个班级。比如A班级是“物理化学历史”组合,B班是“物理政治历史”组合,这两个班级都有学生选择历史,但是选择历史的人数不够的情况下,假如只有20人,开班原则上人数为30-50人之间,这样就需要与其他班级合并。上历史课时候,合并班级的课表也必须联动起来,比如上午第三节课,A班上历史课,B班同样也要上历史课,这样二次走班才能顺利实现。

在高中三年具体的课程结构安排上,通常学校都会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和专题课。在高一年级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学考科目,保证并开不超过一定数量,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高二年级开始开设生物、信息和通用技术科目,在保证每位学生每科目均能参加两次学考和选考的机会和学科模块修习课时足够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生物、政治、技术的周课时。高三年级,由于部分学生已完成选考课程,课程变得相对单调,为了缓解高三学习枯燥和紧张情绪,每周增加音乐或美术l课时,开设心理课l课时。

篇13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120―01

一、打好基础,重视高一高二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和初中大不相同,高中历史知识点多、难度大,知识所涉外延明显且较为宽泛。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各不相同,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习惯也和学生实际的学习实践有所差异,这就往往会让高一新生很不适应,导致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对后续的知识就更难以理解消化,从而对高中历史的学习越来越提不起兴趣。

高一高二阶段不仅仅是积累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阶段,更是夯实历史学科基础能力根基,把历史学科基础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阶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打好基础入手,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从养成好的学法入手。一方面学习历史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学法,要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要点”,就是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骨架,是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提炼要点,必须具有逻辑概括的能力,这样才能从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记忆的要点,从而以纲带目,化难为易,执简驭繁;另一方面打基础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案”等教学材料的导学功能和“合作学习”的智慧共享,让全体学生能高效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集中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消化重点、难点,掌握知识要点和历史节点。

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革教法

高中历史课因为理论性强,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如可借助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因特网、多媒体、投影仪、录音等教学辅助手段实施教学。这些教学手段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使知识的容量增大,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它所创设的教学情景既能弥补高中历史课教材中所不能拥有的感性材料,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增强高中历史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如,在进行人教版历史(必修)1《运动》教学时,我下载了电视连续剧《》中“天京”一集的片段,现场用多媒体播放后并简要介绍了事件背景及人物关系,学生立刻被迷住了,我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运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会出现此?这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对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激发,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很好地完成了本小节内容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篇14

您好!

我是一名青年历史教师,多年来从多种刊物上拜读过您不少的文章。今天提起笔来给您写信,是因为又拜读了您的文章《面向世界,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知识》2001年第19期)。我一口气连读三遍,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您谈到的四个“有助于”非常精辟;三个“离开了”绝非危言耸听;尤其是您指出“历史课程在中学不被重视的程度,恐怕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当前基础教育的弊端。

作为最基层的中学历史教师,我们面临许多尴尬,甚至困惑。不少的学生、家长、教师都认为历史学科是副科。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一些人急功近利、浮躁虚荣、轻视人文教化,再加上高考改革的负作用,历史学科的地位真的被削弱了。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有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许多学校一边大力宣扬搞“素质”,一边认真扎实搞“升学”,个别正在创“国家重点中学”的学校甚至连应该开设的初中历史课都没开设。今年,我们开始使用新教材,高一年级开设“中国近现代史”,学完一年后就会考,高二年级开设“世界近现代史”,但只是选修课。我真为历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每况愈下而痛心疾首。由于受就业观的支配,学生重理轻文。我每年要在本校学生中搞调查,绝大多数学生挺喜欢历史课,因为通过学习可以知晓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但仅仅只是喜欢而已。尽管我在教学中充满激情,教法上绞尽脑汁,同学们还是不会把它作为一门科学去主动地学习,因为“高考”才是第一位的。归根结底,高考成了调动教与学的巨大驱动力,中学的教学随着高考指挥棒转,“你要考什么,我就学什么”的对策实难改变。“3+x”模式实际上已经使历史学科地位下降,如果很快实行“3+大综合”,该学科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正如您指出的“通过历史课程进行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知识素质教育,是目前中学其他课所不能取代的”一样,历史学科的经济价值、理论价值、政治价值等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这只是就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人文教化而言。从大的方面说,认识历史,是认识当今世界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前提,是理解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基本条件,是理解我国多民族历史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是培养国际化社会现代公民的基石。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历史课。在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我们的历史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如此被削弱,着实令人担扰。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隔离,我们曾有过惨痛的教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也不应该是这样。有专家指出:人们在21世纪将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滞后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作为基层历史教师,我没有豪言壮语,但懂得“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的分量和内涵。诚恳希望黄先生您再多为我们这种共同的“担扰”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