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一语文教学方法范文

高一语文教学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一语文教学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一语文教学方法

篇1

一、想家恋旧,心理难以排遣 

据调查,高一新生非常想家和有点想家的人数分別占55.38%和21.54%;怀恋初中旧友的心情强烈,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感到不知所措,有67.69%的学生认为高中里的同学关系没有初中时融洽,甚至是关系冷淡。 

二、难以很快完成由初中生向高中生学习角色的转变 

高一新生一方面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知识结构的教学安排。高中的学习量大,开设课程多,自学课少,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的作业,没有时间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片。另一方面难以适应新的任课老师新的授课方式、方法,主要是各科的学习要求与过去不同。据同学反映,初中时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轻松应付考试;但是高中就不同了,不仅需要上课时认真听讲,课后更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复习,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行。 

当然,刚进入高中,同学们都会有一个适应过程,你也许不再是老师最关注的人物,你也许不再是班级里的最优秀的人物,你开始遇到了不会的题,你感觉好似别人都比你强。其实,你完全没必要和其他人比,做最好的自己,想一想今天我有没有虚度,明天我要做得更好,这样慢慢就会适应高中生活。 

要学好高中语文,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兴趣。而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兴趣中理解、领会所学知识,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健全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学实现良性的互动,学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 

二、语言要顿挫,情感要投入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语文教师。 

三、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因为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只要依据学生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充分把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功能,一定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达到低耗、高效、优质的目标。 

四、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在于教师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设计教法。据此,我改变那种以教师串讲课文为主的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以诵读为核心的文言文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实践证明,根据教材特点,不断更换教法,容易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

关键词:形象描绘法;音乐渲染法;连缀统一法;哲理点化法;美术表现法

中学生的课堂,不能静若止水,而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在秦汉瓦砾中找寻中华文化的轨迹,唐诗宋词中汲取古典文化精髓,元曲明清小说中领会历史人物的传奇,从而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没有艺术境界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苍白无力的,无论是描述、抒情还是说理,都需要艺术境界,才能为课堂教学创造出无穷的生命力。那么,怎样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一个艺术的境界呢?

1 形象描绘法

即用美丽的语言,来扩充课本中所描述的画面,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意境。

教学中如果流于平铺直叙,枯燥无趣,难于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缺乏鼓励性和艺术效果。对课本描述的画面要进行拓展,使无声的铅字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无形的画面变为活灵活现的人物、亭台楼榭、奇山怪石。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身临其境,更深刻地体味作者的感情轨迹。在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可用简洁的文字把文中描述的美景进行扩展,以此更好地体会此情此景中人物的心情。

有这样的一幅画面:请看,天还是那样的蓝,风还是那样的暖,空气中飘荡着春的气息,远处群山高耸入云,近处有青青的竹林,脚下是一条清清的小河,好一个“清泉石上流”的美景啊。

像这样把文字变为场景,赋以丰富的内容,勾画出一幅“游春宴乐图”,使大家结合自己在春暖花开时节同朋友欢聚时的快乐,从而体会作者此时此刻作为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

2 音乐渲染法

即虚拟场景,使情与事相融,意与景相织,用音乐歌曲渲染,从而形成饱含感情的艺术境界。

有时候,文章中描述的画面不足以传达人物的精神面貌,可借助影视、音乐歌曲渲染场景,使学生在情景的渲染下,更能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如教学《垓下之围》时,重点分析项羽的精神面貌,把文明中的文字幻化成活的画面。

项羽这个盖世的英雄,到此已是穷途末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点亮灯烛,听着四面楚歌,喝下杯杯烈酒,看虞姬翩翩起舞,听骏马在帐外长嘶,面对此情此景,孤立无援,情不自禁,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柰若何。令人长叹,请听《霸王别姬》:我站在猎猎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悲壮与缠绵相结合的歌曲《霸王别姬》,用在此处,进一步渲染这种悲凉无奈的情景,使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进入学生内心,令人长叹。

3 连缀统一法

即用联想把分散的画面连缀成一个完整的美的意境。

把文章中一个一个的画面组合起来,传达一个完整的意象,以涵盖作者的整体构想。讲授陶潜《归去来兮辞》的时候,把陶潜在文中叙述的一些情景这样串联起来,浑然一体,传达隐士风范:

听暮秋孤雁,声声送悲;思念,不觉间已挂满枝头,你带着归隐决心,乘舟而行,轻松而迫切的心情,像张开了天使般轻盈的翅膀,近了!你欣喜若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熟悉而隐约的家门映入眼帘,伴随着家童欢快的迎接,你终于跨进了向往已久的家门,一切依旧,一切依旧!

端起酒杯自斟自饮,你将不快与悲喜化入这盅芳酒,任思也悠悠,怜也悠悠!你拄着拐杖,听悠然清幽的田园之声,去留无意,任天空卷云舒;宠辱不惊,看窗外花开花落你登上山坡放声长啸,伴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种新的血液在你体内奔腾,富贵不是你所图,平淡才是归依,乐夫天命不复疑。

把陶渊明的活动和心理历程,用感性的语言连接串联起来,由任职到归园,由悲凉到欢欣,表达出他内心最真挚的感情,让学生感受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崇高气节,给人以艺术的熏陶。

4 哲理点化法

即运用富有哲理的词句点化主旨,推开意境。

平平淡淡的说法没有多少美感,而在从感情到理性突变的叙述、阐释中,用一些富于哲理的议论和抒发,可以化平凡为神奇。在教学《过秦论》时,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描述秦国的兴起和灭亡,最后点明主旨:仁义不施则攻守之势异也,对这个主旨还可以进一步地议论和抒发。

古希腊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一个小小的支点竟有如此神奇的威力,人生应该有支点,统治一个国家更应该有支点,秦国没有重视这个支点,所以万世之业断绝,所以有“康乾盛世”,这个支点是什么?就是“仁政”。贾谊提倡这个支点,希望统治者能够借鉴前代的经验教训,直到今天,统治国家仍然需要这个支点,才能保证国家昌盛久安。

把学生熟悉的道理别有新意地用在文章的讲解中,使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更透彻、更明朗。

5 美术表现法

即用简笔画表现文章的意境,使学生得到更直观的艺术享受。画面给人直观的感受,把文字化为生动的画面,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抓住主旨。在教学《冬天之美》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用一幅图画把文章意境表现出来,可以用一下提示:底色是什么?动景是什么?静景是什么?中心主体是什么?学生根据提示可以很快画出这样一幅画:起伏的地势,生机勃勃的麦田,白色的背景下,几种花在悄悄开放,天空中几只轻快掠过的小鸟,人们围炉而坐,在密切交谈着。

经过这样的构思,学生自然就可以得出人们围炉而坐,注重精神之美的文章主旨。冬天之美,尽在脑中,对内容的掌握,得到不灭的印象。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方面更有乐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

一、立足于教材且跳出教材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进行一个全面的规划,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分解到不同的阶段中去,其主要措施为:第一,对教材仔细地研究,掌握教材所有的编排体系,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文体以及事件进行归类,并从中总结规律,指导学生将高中语文课的目录制订成一个计划表,使教材的教学目标、作者以及事件等一目了然,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中的编写说明来介绍人物和事件,留下悬念,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坚持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单元前的相关提示,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文章的通读和熟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与品味语言,深入地挖掘利于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要素,将凸显社会规律的相关政论文、体现逻辑思维的说明文、艺术韵味浓烈的文学以及蕴含着一定生活哲理的相关散文的特征进行分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总结教材,将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与所写的事件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来梳理所学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使学生有效地将高中和初中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便于其复习,使其思维受本文由收集整理到启迪,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启发思维,根据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来进行想象与思维训练。

总而言之,教材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范例,只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促使其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再将其实践在自己的笔下,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个飞跃性的进步,其创新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章后,利用其课后时间对实际生活荷塘景色进行观察,让学生来做导游,介绍自己周围的荷塘景色,使学生脱离课本的束缚,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理解,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优化教学模式和明确教学目标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学生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激励法、竞争法和引导法来介绍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人物,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具有创新性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语文其实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艺术性、实践性以及社会性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来完成其教学任务,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分步实施且注重其实效。例如,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中,如“山水田园诗”,教师首先可以明确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山水田园诗思想感情的了解,掌握其表现手法以及常见的几种山水田园诗,通过这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带入到学习中来,更好地实行自主学习。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化对于高中教学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具有一定的全局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现代传媒工具,通过网络,促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最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

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分层渐进以及多元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应为学生提供不同要求上的帮助,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其个性,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时,不能单单只是依靠考试的分数,而是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测试,实行发展性评价,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活动方式,比如文学社、演讲团以及书友团等,或者进行文化交流或者社会实践等,通过报刊、电视等各种媒体,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突破传统的语文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构建“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

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习得过程,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单单通过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要让学生自行思考,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教学重点之间的转移,从学习语文知识上升到通过语言形式来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以及塑造自己,从知识的训练上升到人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充当着人生发展的创造者、探究者和交流者,以此生成新的情感、思想和言语。

在新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只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成长,作为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维护学生的说话权利,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努力构建一个自由、多维的对话体系,在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组织和讨论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其扮演着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帮助者。

篇4

1 明确目标,确定重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包含多个方面、诸多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不可能把涉及到的知识全部学到、能力培养和技能的训练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需要一个不断积累,螺旋提升的过程。而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是又以文本为载体,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如果教师面对文本不分主次地展开教学,势必事倍而功半。因此,教师课前要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根据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课文当中的相关重点段落作为教学载体,即确定“文本重点”,师生将主攻的“火力”投放到文本重点上,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教学重点确定了,文本重点选准了,就如射击打靶,找准了靶位,瞄准了靶心,只等“扣动扳机,一击中的”。

2 简洁设计,扎实训练

在确定教学重点和文本重点的基础上,经教师引导,师生在课堂上抓住相关内容,集中精力去品、去读、去悟,教学重点自然容易突破,课堂效率自然会提高。对于不同的课文来说,课堂教学设计虽然没有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围绕着“高效、受益”这一目的,遵循“简洁、扎实”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

2.1 简洁。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不罗嗦、不花哨,简洁实用,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开始后直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重点上。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上述一段教学活动,师生根据教学重点,围绕着文本重点展开教学活动,没有复杂的教学组织,没有复杂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领下,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做针对性发言汇报,阐述观点,品味词句,练习朗读等,精彩处掌声迭起,课堂轻松自然,省时高效。

2.2 扎实。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重点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进行学习技能训练或学习能力培养。

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执教的是第一课时。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读准本课的生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主人公谈迁所遭受的厄运,理解为什么书稿被盗对谈迁来说就是厄运。

关于在课文一二小节中找说明书稿被盗就是厄运的句子,其实备课时我的预设还不只是课堂讨论的句子,也就是还有些句子孩子们没有探讨到。而课堂上孩子们讨论的内容又是出乎意料的多。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课后,我一开始很纠结,觉得自己想和孩子探讨的没有探讨完,转念一想,又释然了,课堂40分钟毕竟有限,不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孩子学到了方法,即使没有探讨到,孩子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通过自己反复读自然就会有启发了。

上述教学片段,在教学文本重点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感训练、品读与朗读训练,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分析感悟能力、从细微处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总结方法,突破重点

从学生角度来讲,他们愿意学习的直接动力是“有办法完成学习任务”,即掌握学习方法。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且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学生就会有一种收获感,学生就会在这种收获感的驱使下不断去品味课文、去感悟课文,去读、去说、去讨论、去交流,当学生的收获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完成了学习任务的时候,内心当中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功感,这样,便形成了“会学――爱学――成功”的良性循环,于是,学生就会在这种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学习、不断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任务自然会高效完成。

篇5

医学不是简单地理解为生存与存在,而是要实践如何生存如何存在,这就对我们现今的医生们提出新的挑战,医生们在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准确诊断正确施治,更重要的是把疾病作为患者的整体的一部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要兼顾患者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身心兼治,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注意心理和精神的健康。如今,如何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除对学生进入医学院校采取“严进严出”的原则外;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医学人文学科作为一个由多学科交叉、综合形成的学科群,正是旨在确保医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当、公正与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与协调发展。医学人文学还具有沟通医学与公众的作用。对医学技术和卫生服务的正确、适当的宣传是影响社会舆论的关键,目前医疗卫生中的问题,部分上也是由于医学界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不足所致。

医学人文学是将人放在医学的中心位置,来重建医学的框架。它提出医学需要哲学上的根本转变,跨越传统的边界,使临床医学不仅基于科学观察和实验室数据,也应基于理解和减轻病人痛苦所形成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卫生服务向社会化大服务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时代要求、现代意识、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新时期医务工作者应该从人文底蕴、哲学素养、审美修养和持续发展能力、主体精神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是提高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必然途径。

著名生命伦理学家佩雷格里诺(E.D.pellegrino)认为人文学科在医学中具有正当合理的位置,是医学生在谨慎和正确决策中必备的基本素质,如同作为医学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一样[2]。良好的人文素质也为有效地临床实习提供了保证。医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其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理解是局限于理论的,但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在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已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这使临床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已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对于尚未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的一些医学院校,也应在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临床实习前预教育阶段,加入医学人文学教育。而临床实习是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时期,其是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其中影响临床实习人文知识学习的因素很多,诸如医疗纠纷等社会因素;临床教师的功利主义倾向、教学水平和教学意识等影响;学生的功利化趋势及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了实习等[3]。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巨大需求的矛盾。面临着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医学人才就业市场的冲击,也使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考验。新晨

我们要加强竞争意识,尽快转变教育思想,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建立适合市场发展的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临床教学逐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2]。在具体带教医学生时,要注意培养临床医生与病人的交流能力,更敏锐地抓住病人散漫叙述的核心,寻找更多样的方法促进健康、减轻疾病和残疾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对于慢性病(生物医学只提供部分对策),临床医学似乎可以通过将治疗本身与对病人独特经历的理解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此外,还需让实习生领会医务人员不能把医疗服务只是简单的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不能作为个人利益的交换筹码进行利益的交换、互补,这将导致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行业道德的沦丧。如何避免这样可怕的后果?加强医学教育,尤其人文、伦理、道德方面的学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不计个人得失、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医务工作者,医学才能真正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才能使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社会的发展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同时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将医学人文学科看作为一个旨在关注和考察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中的人类价值、探讨医学的终极关怀问题的学科群,从历史的、哲学的、伦理的、文化的、宗教的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医疗保健实践、卫生服务制度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来探讨医学的本质与价值。所以医学本科生在学习专业课同时,就应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而不要等到工作后再去补课。

医学人文学应是医学整体的一部分。医学的艺术只是使医生人性化,而医学人文学则是要使医学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张大庆.走近医学人文学:为医学播下人文的种子《科技中国》,北京大学医学史中心.

篇6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55-01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 、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 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 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谈一下我的方法。

一、千万不能加重学生负担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

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一定要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高三复习要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重

教师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

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

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参考文献

[1]梁宝漳. 浅析如何走出高三语文教学误区提高效率[J]. 科技创新导报,2012,18:149.

篇7

一、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发挥想象,领悟内涵

文章的作者与我们的学生相比,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时代,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并领悟内涵。

如学习《陈情表》中,李密推辞晋武帝的一次次官位越来越高的征召,为什么不肯出仕做晋朝的官员呢?说自己的祖母年事已高,无人照料当然是事实,可是仅此而已了吗?如何透过这情深意切的语言,领悟作者难以言传的复杂心理和情感呢?只有走进那个时代,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受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课堂上我问学生:你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感吗?有的说,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有的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的说,忠臣不事二主。接着问作为亡国臣子的李密非但不敢明目张胆对抗,还得委婉地说明推辞理由,解除新王朝皇帝的猜疑,你能想象一下李密此时的心情吗?侍奉祖母的骨肉之情、对已经灭亡的蜀国的怀旧之情、对新王朝的疑虑之情和对新王朝皇帝征辟的惶惑之情,都搅和在了一起,使他进退维谷,无所适从。这样就理清文章的一条基本的情感线索,这就是以侍奉祖母的“孝”为主线,竭力让新王朝的皇帝既不至于怀疑自己的忠诚之心,答应自己请求,又能够保全自己的名节乃至生命,不必在蜀国刚刚灭亡不久就去为新王朝效忠。如果不走进那个时代,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么文章的情感内涵就难以理解。

二、与现实生活链接,调动内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链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如学习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一文,分析完鞋匠格斯拉的形象后,我问学生:“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有‘格斯拉’样的人,你欣赏他们吗?”有的说格斯拉太固执了,他要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插手,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用最好的皮子。有的说格拉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在对待靴子问题上,他比顾客还认真;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质,不追求时尚;他认为他是懂得靴子的,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质第一是经久耐穿,但是顾客也许喜新厌旧。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继续提问:我们不欣赏,可生活中需要这样的人吗?学生联系生活中牛奶里的三聚氰胺,鸭蛋中的苏丹红,长江堤坝中的豆腐渣工程,得出了面对诱惑时恪守职业道德和商业诚信的可贵。

阅读应把学生已有的生活方面的知识、经验、体验、情感唤醒,让其充分融合到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中,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存在状况,要能把学生阅读与现实生活链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激发创新能力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良好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展示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阅读教学形象、生动、具体而直观,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篇8

苏教版教材包括:必修课本5本,语文读本5本,选修课本21本,其中,选修教材,又可分为四类。

(1)“文学读本”类:《现代诗歌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鲁迅作品选读》。

(2)“古文读本”类:《选读》、《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

(3)“古代诗歌读本”类:《唐诗宋词选读》。

(4)“实用文读本”类:《实用阅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语言规范与创新》、《当代语言生活》。

课本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库,课本中人物可引证、诗词可引用、事件可运用。

二、点面结合,学会分析

首先,要能从整体上安排文章结构,从宏观角度分析论题。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总分总式。

第二,从局部来讲,要学会对所使用的论据展开分析,避免以叙代议。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如下几种:

1.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单用“因为”“所以”“因此”等皆可。

2.假设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3.条件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如: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明代徐霞客年轻时立下走遍三山五岳的志向,后来虽历尽磨难,但一直旅行到生命最后一刻,完成巨著《徐霞客游记》。一个人只有立了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已的事业,至死不渝。徐霞客就是立下了志,才取得非凡的成就的。(注意本段使用了条件分析法)

4.意义分析法

就是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5.辨证分析法

分析论据时要遵循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

三、掌握方法,灵活使用

1.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2.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3.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如《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4.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

5.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通过比较两种相似的事物,在其中之一成立的现象,在另一事物身上也应该成立的推理过程。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6.归谬法

当劝说受传者改正自己错误的观点或改变自己的不当行为而受传者不听劝时,不去正面劝说、批驳,而是顺着受传者的思路,把受传者的观点或行为推论到一个荒谬的结果,让受传者看到自己观点或行为的严重后果,他就会改变自己的主意了。

7.演绎法

演绎论证法是从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出发,推知个别事物本质特征的论证方法。如果说归纳论证法是从特殊到一般,那么,演绎论证法则是从一般到特殊。

运用演绎论证法要求大前提、小前提必须真实、正确、一致,同时要求推论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会出现纰漏。如习作《坚持就是胜利》采用的就是演绎论证法,大前提是坚持就是胜利,小前提是狄更斯、爱迪生坚持了,所以胜利了,结论自然得出。

8.归纳法

篇9

关键词:模式;指导思想;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12-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思想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联系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2、单一化。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和单一化。教学目标上:对知识和能力“情有独钟”,对情感、意志、价值观,对过程和方法没有足够重视,忽视了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自1865年设立引入班级上课制以后,我国中小学课堂上占据支配地位的几乎一直是“秧田式”几何图形课桌椅排列方式,不管是人多人少,是讲授还是讨论。在活动角色上:课堂上,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深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独立性得不到落实,创造性得不得培养。课堂异化为:教师如同钦差大臣,教材如同圣旨,学生如同俯首听命的臣民。

3、静态化。课堂中无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能使师生双方都发生一定的正向变化。二是课堂上过分关注固定化的静态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即重视结论性的或者说事实性的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涉及甚少,学生对不少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来,更不知其所以去。”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我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主动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并在高一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情况。

1、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 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21世纪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因而高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必然要求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当然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会不自觉地变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篇10

一、强化课前预习方法指导

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充分注重预习环节的作用,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阶段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将教学的环节局限于课堂和课后,没有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活动。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式最为明显的缺陷是课堂互动性受到制约,因为学生对新授内容不够熟悉,学习过程中懵懵懂懂,一些基础性知识掌握也不够熟练,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学生的预习技巧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状况,对学生进行预习技巧指点,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效果。在每一课的教学之前,都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基础性知识应当在课前进行预习,利用查阅工具书、相互讨论等形式,将这些内容的掌握放在课前环节来完成,将课堂时间用于难点探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笔者还注重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技巧,提高预习效率。如向学生推荐“四步预习法”,第一步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文学常识等方面的问题,扫清学习障碍。第二步对照预习要求进行独立思考,尝试去理解问题。第三步是按照习题内容做一做,检查一下自己的预习效果,分析学习重难点。最后一步是将自己在预习活动中的难点内容筛选出来,便于在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中有的放矢。

另外,笔者还定期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方面的技巧与心得,将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好的预习方法进行提炼,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预习方式,提高预习效果。

二、强化课堂互动技巧指导

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战场与主阵地,师生互动能够为教学活动增添活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过去一段时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以灌输方式为主,以适应应试模式的教学需要。如今,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应当注重课堂互动技巧的指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抓住学习的重点,攻克教学的难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改变“单打独斗”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冥思苦想,要善于和同学进行合作学习。笔者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合作小组,每一小组在人员数量上保持均衡,人员组成方面也体现好中差相结合的原则,在这样的集体之中开展学习研究,更能够体现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研究的速度与质量。

其次,在自主讨论的学习环节,笔者指导学生畅所欲言、百花齐放,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和小组间讨论交流两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思维与智慧成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内交流环节,笔者要求牵头学生发挥好启发引导作用,将小组内每位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照教师提出的思考提纲进行阐述,然后全体成员一起进行完善与补充,集中全组成员的智慧完善学习成果。在小组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各个小组进行学习成果交流,在全班层面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性和全面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自主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同时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技巧与能力,对教学效率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强化薄弱环节巩固指导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应当特别强调针对性,因为教学时间紧、进度快,做无谓的重复劳动只会降低语文教学成效。因此要抓重点、抓薄弱环节,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针对性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新授与回顾同步的方式,指导学生及时巩固和深化理解语文知识点,达到扎实有效的目标。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制作“难点分布图”,将新授课教学中尚未完全掌握以及已学内容中不够扎实的知识点分析和筛选出来,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学得不够扎实的知识点凸显出来,以便于在下一步的语文学习中突出重点,以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复习巩固效果。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制作“路线前进图”。每一轮复习的时间间隔对于学习效率方面的影响较大,间隔时间过短,属于浪费,过长则影响记忆效果。人脑在语文学习中的记忆规律是有章可循的,尤其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一成果得到了广泛运用。语文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合理安排语文学习难点和重点的间隔时间,首次复习、二次复习以及再次复习之间要科学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成效。

再次,指导学生学会制作“记忆联动图”。良好的记忆方式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许多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死记硬背,效果不够理想,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记忆方式,如将关联知识点联合进行记忆的“框架结构记忆法”,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记忆和把握语文知识点。通过将枯燥知识点与形象事物联系起来的“联想记忆法”,能够缓解学生记忆的枯燥性与乏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四、强化课后拓展学习指导

课后环节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抓好课前预习、课内探究的基础上,还应当将学习技巧方法指导的触角向课外进行延伸,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具趣味性。

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活动中提炼方法技巧,结合教师推荐的先进学习方法、同学的学习技巧,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整理总结出自己最为成功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内进行语文学习技巧交流,让他们拓宽眼界,接触到更多、更实用的语文学习方法,丰富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趣味性。

其次,教师不仅对学生提出“量”与“质”的双重要求,还应将“速度”作为重要的指标,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采取以赛促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学习技巧提高效率,如在规定时间内开展古文背诵比赛,指定材料作文竞赛等等。在这样的竞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要求学生进一步总结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方式方法。

篇11

1 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2 教学模式要“变”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和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设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创造,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劳动,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2.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联系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我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主动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并在高一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情况。

2.2.1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21世纪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因而高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必然要求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当然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2.2以启发式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使课堂“动”起来。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所以教师首先要善问,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广度、深度,向学生提出思考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要善导,善于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问决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善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再次要含蓄,问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不能老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2.3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使课堂“新”起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并与语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3、学习方式要“变”

篇12

一、切入点

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

(1)形象性。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离不开形象,审美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审美教育是以形感人。高中语文教学的素材是文章,而文章不管是说明文、哲理文,还是诗词曲,究其内容而言,大都有生动的形象充溢文间。

(2)情感性。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完课文,教室寂静无声,有些学生已是泪流满面,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对母亲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对生的体察、对迟到的悔恨与自责,作者真挚的情感感染了读者,激活了读者平淡的情绪。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领悟“地坛”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亲情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死关。

(3)愉悦性。欣赏美是愉悦的。抓住这一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默读之,赏析之,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悦目;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感染,声情并茂的朗读之,歌咏之,描摹之,悦耳。悦目悦耳之间,愉悦无穷,学生审美情趣倍增。

二、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的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美、人格之美。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3)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表现生活的能力。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音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篇13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方式方法

社会、经济、科技的日新月异要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高中语文课堂,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电子等设备,打破传统教育方式的藩篱,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发展道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开拓眼界、提升素养,已经成为必然的大趋势。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深入了解是前提,而这正是师生所欠缺的,因此,如何让他们明白这项技术及其优势与意义,以及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应怎样运用,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与意义

1.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枯燥繁重的课业经常会使他们感到疲惫,传统的题海战术、填鸭方法无疑是雪上加霜,效果往往不佳,而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将音乐、图片、文字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又丰富多彩,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在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自觉产生学习的兴趣,激起求知的欲望,自然会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资源共享,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走上快车道

地处边远,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起步晚、底子差。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期,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格,增长知识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中语文课堂,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教学成果和资源的共享,了解最新的教学材料,学习各地名师的讲座,与其他城市、地区的学生实现交流,能让教育打破封闭的圈子,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高中语文课堂多媒体运用方法

1.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

高中的语文教学,绝大部分是以课文为载体,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课程开设广泛,如诗词、文言、散文、现代诗歌、议论文和说明文等等。可以说,薄薄六本必修教材,却涵盖了各种题材、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要理解这些文章,体会其深刻内涵,多维、多感官联动的方式便成为不二之选。

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雨巷》等优美的现代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呈现相关诗句意境的图片,在朗读时配上舒缓、轻柔的音乐。更好地把学生带入情境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沉醉其中、走进文本深处,更好地感知诗作意境和情感。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充盈,而且还大大简化了各种文本外补充知识的展示方式和时间,令课堂教学更加便捷高效。

2.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让学生参与教学、感知教学

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繁重,而多媒体的运用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只学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上得到更大的提升。

例如,在学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时,老师除了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书法作品、朗诵音频外,还可以将全班进行小组分配,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如: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位组长,组长负责学习任务的分配,学生负责资料的搜集和查找。并进行小组展示,形式不限,学生可以采用配乐朗诵或者故事讲解等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开动了脑筋,充分参与到多媒体教学中来,教师也体会到多媒体带来的好处。

如果这一教学关系的变革得以实现,则几乎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充满主人翁意识、主动汲取知识养分的革命性进步。

3.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交流互通

正如上文所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多媒体的出现改善了这一情况,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解决资源共享问题,让偏远地区的学校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的教育资源,跟上时展的步伐。

例如,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西方作品,当地师生可能完全不了解,这时,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屏幕内外的交流互动,向其他地区的学校寻求帮助。利用多媒体,增进了本地区与全国各地的交流,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本民族、本地区的状况,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势在必行。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和创新多媒体的使用,发挥多媒体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提升教育水平,让教育朝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希平.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

[2]杨琴.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

[3]苏泛红.试论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1.

篇14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首先,应该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论文也是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应受到歧视。 

其次,知识散乱系统性不强,隐性知识有待显化。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技术型人才和有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为目的,颁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技能证书,人才多复合型。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理论,组织管理能力,公关协调方式和相关的法律知识。而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则片面强调单一或简单的培养模式,虽然没有放松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培养,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却有所缺失,造成了学生的理论体系混乱,知识散乱,缺乏组织性。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高等职业教育也应积极探索更合适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真正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再次,师资力量有限。师资力量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近几年来新型的一种教育模式,起步晚,教学经验不足,力量有限。而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跟进的模式,以及在经验等的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完全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再加上高职教师的来源限制,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老龄化,使得思维模式僵化,创新力度不够,新的教育模式及理论更新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这些问题都成为限制高职发展的问题与矛盾。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不健全 

职业教育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突出实践环节,强化专业技能训练,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不同产业的诸多不同岗位和工种,专业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多,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系统,难以形成一种普适性的教学方法,而短期内整合出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也有难度。近年来,在介绍和引进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上进展较快,如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及相关教学方法。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教学模式、职教学生等情况与之相似度极低,简单模仿或生搬硬套国外的职业教育方法,显然行不通。怎样吸收国内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同时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经验,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我国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体系势在必行。 

(二)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缺乏 

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依然处于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与缺少高水平的双师素质队伍有一定的关系。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由普通中专转型过来,这部分教师的学历整体较差,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很低,学术素养较弱,在学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方面较差。受到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新进的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部分甚至是本科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这些教师动手能力较差。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偏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地位较低,吸引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难度还较大,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整体偏低,与企业的待遇差距过大,聘请优秀的企业优秀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也比较困难。名师出高徒,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的缺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难以有效推进,专业课综合性的实践项目难以有效开发,严重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束缚 

近年来,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加剧了教学资源的紧张状况,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水平不断降低,有些学校甚至连国家规定的指标都难以达到。实践教学中,难以满足人人都能动手、人人都能参与的教学需要。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学习,需要投入大量实训设备,以便学生进行实践,相对其他类型的教育,投入要求更多。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生均拨款水平较低,办学经费的不足,制约了职业学校在教学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仿真工厂和实训场所不足,直观性教学难以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难以实施,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 

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学习,突出实践环节,要求打破学科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教学、多元评价考核。这就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方式。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学校绝大多数是公办学校,受国家教育体制的限制,实行的是整齐划一的办学制度和评价方式,从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督导检查、考试安排等,教学管理模式已经固化,这种固化的模式难以调动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教学方法改革实施难度较大。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对策 

(一)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教学方法体系 

首先,深入开展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以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为基础,深入分析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研究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理论基础,为具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其次,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与整合研究。以现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科学分类,同时,吸收借鉴国内外其他教育类型的教学方法,构建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和职业教育一般性教学方法。再次,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不应停留在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层面,还要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开展研究,探索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水平,总结不同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适用范围、操作步骤,为职业教育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最后,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成效的评价研究,鉴于人才成长的滞后性,科学制定教学方法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体系,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有力地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队伍水平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保障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首先,对于已有的师资,主要是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技术能力、教学能力。知识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进修、学历提升等形式进行;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有计划地实施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了解和把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情况;教学能力提升需要抓好教研活动、教学竞赛等,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与学习借鉴,提高教学能力。另外,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提高培训学习也是必要的。其次是对新进的师资,不仅有学历方面的要求,更要强调有企业的工作经历,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就要达到企业技术人才的优秀标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准入制度的成功经验,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准入资格与条件势在必行。再次是聘请高水平兼职教师,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性和技术性,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新的应用技术要不断充实到教学中,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仅仅依靠职业学校自身的教师难以达到,必须借助行业、企业力量,聘请行业、企业优秀的技术能手,组成一支专兼合理的教学队伍共同完成。职业教育教师应既是技术的能手,又是教学能手,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才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有力推动者。 

(三)营造适宜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环境,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实训条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密切相关,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必须进行院校整体办学的转变,积极营造适宜现代教学方法运用的环境。首先是硬件环境的创造。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指向性,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强调实践性,职业教育学生不善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要采取直观教学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人人都能动手实践,人人都能参与学习,职业学校在教学设备仪器上应有足够的投入,能够保证学生实践的需要。同时,根据职业技能学习的特点,要有仿真工厂或实习场所,先进而且充足的实训实习教学条件是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条件;其次是软件环境的创造。当前被职业教育领域认可的教学理念是以能力为主,教学做一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需求,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结构,进行课程模块化改造,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多元的课程考核与评价。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在课程开设、组织、监督、评价等过程中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必要而宽松的环境,并积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