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诚信教育感想范文

诚信教育感想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诚信教育感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诚信教育感想

篇1

郑浩

怎样让引导更简单,那就要看我们的引导目的了。我们引导的目的是让孩子即成人又成才。那么,成人要怎样,成才又要怎样?我们引导就分别落到了,成才和成人上了。我也只有较为简单的体会,也只能简单的说说。什么才叫成人,我个人理解,一个人有意识并且有能力担当自己该担的责任,那么他就成人了。我们来看孩子是如何对自己面临的事进行分类:喜欢做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和不喜欢做的事。孩子会选择去做什么事呢?当然做喜欢的事,而且希望永远去做喜欢的事情,但我们没有可能一辈子都做喜欢的事情,这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而成人对自己面临的事又是怎样分类呢:必须做的事、喜欢做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不喜欢做的事,必须不做的事。为什么成人要这样分类呢?,将必须做的事放在其他事之前去完成,并且必须不做的事不去做,他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才能获得基本的社会生存,因为他们承担起了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孩子面对喜欢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不喜欢做的事。优先选择喜欢的事,这就是天性。也可以说这是动物性的选择。孩子很小时,动物性需求和按动物本能选择为主是正常的。而成人按照必须做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必须不做的事进行分类。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和人对社会的责任。教育孩子正是要把他从动物人培养成社会人?

孩子从小长到大的过程,就是从没有责任,到慢慢的责任增大,到成人负完全责任。也是一个必须做的事情逐渐增加和必须不做的事情逐渐明确的过程。

篇2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知道了自己掌握的知识还是太少,应该学的还有很多很多.正如我们古人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而通过远程教育培训,我进一步掌握了信息技术等有关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虽然不是面对面教学,但我依然觉得很充实.因为我在这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远程学习与学校学习有所不同,它是完全考自主自觉的一种学习方式.我认为要取得一个好成绩,必须有端正的学习目的.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为了是自己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也为了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一直摸索着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我直接选择了“继续教育”.

远程教育可以自主的分配时间.在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压力面前,我们很难保证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参加业务学习,而远程教育恰恰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可以让我们根据自己的业余时间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完全不受时间限制,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从人才培养上讲,远程教育资源因为在教学,管理,学习方式等教学环节上与一般教学不同,从过去以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教师经验等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一种包括各种网上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能够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效益.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可以得到老师的全面解答,由于参加的是远程教育,因此我尽力掌握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开放教育的面授是指导性的,而且进度很快,如果全靠指导老师单面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辅助课件,把自己在平时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上网查询相关内容,发送电子邮件在网上与老师,同学们对学习内容进行相互交流,掌握最新的学习动态,对于象我们这样的上班一族来说,学习的时间分配更容易把握.

半年多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首先是自学能力:远程教育学习当中主要是依靠自学,由于我们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自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在系统学习时集中提问,老师集中答疑,这半年来充分地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仅体现在电大的学习中,在工作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以前对业务知识的文字性文件总是不知其所云,通过远程学习之后,能够充分理解其中意思,从而也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质量,为自己今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篇3

    近代化学及其衍生的化学教育诞生于18世纪的西欧社会。我国学校制度化的化学教育直至19世纪后半叶才初步建立,并由于诸多 历史 与 政治 因素的制约一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现实的差距催引着一代又一代化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开阔眼界,力图把握国际化学教育的脉动来探寻我国化学教育发展的理想图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吸纳新源、借鉴先达的工作更是得以围绕着一条有章可循、轨迹清晰、国际主流的线索而展开,即通过探察国际化学教育会议(IC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Education)主题的内容和趋势来反思与改进我国化学教育研究发展的现状与路向。然而,通过现有 文献 检索我们发现,国内学界对于极具代表性的ICCE主题的分析与思考尚缺乏整体研究,最早的相关报道和介绍也仅从1977年第4届开始。 [1]因此,我们通过查阅相关信息,对近40年20届的国际化学教育会议主题予以全面分析和梳理,试图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国际主流化学教育的趋势,并结合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现状对化学教育研究的路向进行思索。

    一、ICCE的概览与主题回顾

    ICCE是基于全球背景的当代大型国际主流的化学教育会议,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办,举办国化学学会及相关教育部门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协办。会议通常每两年举办一次,在具体操作上,由IUPAC的下属机构化学教育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Chemistry Education,CCE)负责组织与协调。作为全球性化学教育的盛会,ICCE 的核心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沟通化学教育信息和协调化学教育活动,建立国际交往和促进相互了解,以发展世界各国的化学教育事业。会议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大会报告(Plenary Lecture)、专题讨论会(Symposia)和研讨会(Workshop)。期间,还将提交 论文 以口述或墙报(Poster)形式予以呈现。

    为了明确大会讨论和交流的指向与范围,并给下一时期各国化学教育工作提供方向性指导,每届ICCE都会预先设定大会主题(Theme),并围绕主题拓展系列相关具体议题(Titles of Sessions)。大会主题作为每届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立足当时社会 经济 背景,紧密把握化学及教育科学与技术动向,适切关注时代的发展,拟定和遴选出具有高度前瞻性和概括性的内容,并在会议召开前的一段时间公布。历届ICCE具体信息详见表1。

    二、ICCE主题梳理的方法与结果

    从表1看出,作为历届ICCE核心口号的会议主题通常是以指导性的纲领式呈现,少有具备明确指向性的化学教育领域内的具体内容。而通过对会议相关议题的研究发现,其中较多包含了各届ICCE研讨内容的具体信息。例如,即将召开的2008年ICCE主题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时代中的化学”,而其具体议题则细致明确,分列为:“文科与化学教育、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中等教育中的化学、高等教育中的化学、化学教师教育、化学与社会、化学奥林匹克、信息与通信技术和化学教育、绿色化学、微观尺度的化学、化学教育中的 现代 技术、面向化学与化工的 网络 、工程教育、化学的公众理解、化学教育中的研究、初等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其他相关化学教育的议题”等。由此可见,通过对议题所涉化学教育内容范畴的研究更有利于详细了解ICCE的主题轨迹,进而对国际化学教育的研究热点领域和趋势形成整体、有效的把握。鉴于此,现对历届ICCE的具体议题连同大会主题一起进行梳理与分析。

    我们在文献检索和整理的基础上,梳理出第6~20届ICCE议题123条,加上第1-5届主题5条(由于时间较早,仅掌握到主题),合计128条。根据各议题或主题所涉的化学教育研究的内容范畴,分别归纳为12个领域,依次为:公民素养、科学教育与化学;化学教育理论化研究与交流;化学理论及前沿研究;化学与交叉学科研究;化学与STS教育;化学与环境;化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大学化学教育研究;化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化学实验研究;化学教育评价研究;化学教师教育研究。并使用Excel软件按届次对议题涉及上述12领域的频次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三、基于ICCE主题分析的思考

    根据表1和图1分析共20届ICCE的主题与各类议题的发展脉络,我们对我国当前新课程化学教育研究路向作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坚守优良传统,稳固发展化学课程教学与评价研究

    建国后,我国的化学教育一直十分重视“双基”的训练,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这样的教育目标,化学教育一直大力提倡教师的高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其突出表现为重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练习,注重向课堂教学要效益。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原来倡导“双基”的基础上又扩展到提倡学生的“三维”发展,并着力以“课程”的研究为突破口,整合“课程”“教学”“评价”三者的联系,形成了一体化的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并逐渐呈现繁荣局面。

    分析ICCE主题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及“化学教育评价研究”共占议题总体的18%,具有相当的比重。同时,从届次和时间上看,自1979年第5届开始,此两项研究的议题基本从未间断,形成了国际化学教育界持续的、相当力度的关注。这样的特点恰恰与我国化学教育中一贯重视“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脉络契合。例如,第十二届ICCE以“化学课程与教育方法的演变”为分主题,提出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适应学科发展、就业和社会需要,教学内容应注意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在评价领域占有很大比重的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研究几乎在每届大会都会提及,而这更是我国为之自豪的强项,参赛选手均取得优秀成绩。可以看出,我国化学教育在化学课程、教学、评价这三个国际化学教育研究的持续热点领域上一直具有良好的研究传统。现阶段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阶段,化学教育研究工作首要的无疑是在继续坚守我国的传统领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固发展化学课程、教学、评价的优势。

    (二)把握国际动向,积极开展科学素养教育与STS教育研究

    源起于上世纪末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一开始便立足广泛的国际考察, 参考 与引鉴了若干国际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视域和兴奋点。在化学教育领域,同样也吹来了新的气息。以新课程理念为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着眼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的新提法。根据目前国内化学教育研究情况来看,科学素养(包括化学素养)教育和化学与STS教育不能不说属于新兴的热点领域。

    结合上文的统计结果分析,“公民素养、 科学 教育 与化学”“化学与STS教育”在整个国际化学教育会议涉足的议题上也占有重要分量,其比重分别高达10.16%和9.38%。另外,加之与“STS教育”联系甚密的“化学与环境教育”“绿色及微型化学实验研究”的份额,这两个领域在当今国际化学教育研究中占据的比重更大,例如,2002年在我国举办的第17届ICCE提出的“环境化学教育”“公众化学素质教育”“绿色化学与微型化学实验”主题,第18届ICCE提出的“化学的公众理解(Public Understanding of Chemistry)”等。从时序上看,“化学素养”主题在第9~13届即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早期零星出现,90年代中期后渐成趋势,进而演变成化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又一热点。这恰与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及其影响化学教育领域的情形暗合。   与国际研究状况相比,尽管我国化学教育研究在“科学素养教育”“STS教育”上起步较晚,研究质量相较于下,但在当前国际国内研究方兴未艾的氛围下,也已具备了一定层次、不同视角的研究。新课程化学教育研究,更应进一步奋起追赶,紧随国际脉动,积极开展科学素养教育和STS教育,形成我国本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篇4

关键词:情感;师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38-02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一句名言:“我们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全部联系在于人格之爱,而不是简单的因果规律。”我非常赞同,人与人之间需要爱,师生之间更需要爱,情感教育应成为教育的核心。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这样一个真谛“不要先想着把书教好,要先把师生关系搞好”。架构师生关系的桥梁是什么呢?我想,是一个“情”字。有“情”的教育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它能深化学生的心灵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它是连接师生心灵的红线。

但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中陷入一种“怪圈”: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政治课肩负者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但另一方面,从现实的教育效果看,政治课普遍表现出的是老师难教,学生厌学,学生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对政治学科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

那么,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与大家交流

一、用“心”换情

1、用爱心感化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和天职。高尚、无私、纯洁的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师生情感教育的基础。而教师的爱应该是博爱,世上拥有最纯洁心灵的便是孩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让无论是所谓的“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用老师的真爱去启迪智慧、塑造心灵,后进生也可以进步。相反,老师的偏爱只会强化“优秀生”自负心理,老师的冷淡则会强化“后进生”的自卑甚至仇视心理,这样便人为的在师生之间划出一条鸿沟。情感交融和呼应,离不开平等、真诚的爱,只有借助于爱的抚慰和催化,受教育者才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

2、用真心赢得尊重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的好:“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具体的,因而个性各异,与这些独特的个人交往必须倾注满腔的热忱和诚意,唯有自己表现出坦荡和真切的品性,对方才能相信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把真诚热情作为立身之本。因此教师的真心首先应体现为“尊重”,平时多以赞赏教育为主,不要轻易的训斥、指责,尤其当众辱骂要不得,既会伤害学生自尊心,又易使之产生逆反、对抗情绪。其次要学会“倾听”,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上课学生发言时,专注倾听,做出恰当评价,不要粗暴打断;学生犯错时,认真倾听,及时诊断错误所在,并帮之改正。只要真心实意地为孩子的成长着想,与他们进行诚信交流,学生封闭的心灵会打开,教师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3.用恒心促成飞跃

我班上有一位男生,成绩很差,无心向学,早恋,奇装异服,无论老师、家长、学生都认为他无药可救。由于年轻,对学生、教学都有一股冲劲,我对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帮助。从整顿他的衣着做起,课上经常提问,课后辅导作业,一同探讨早恋的危害。一学期下来,大家都说他变了一个人,恢复了一个学生应有的正常生活和状态,此时,我领悟一个道理:教师的忍耐、宽容、坚持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潜能,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就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让凡是能够生存、兴旺和能够发芽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芽。” 要有一种平和的教育智慧原谅学生目前的落后,用宽容、恒心为学生的飞跃转变创造条件。

二、寓情于“教”

1、教学态度上:教师要有执着的敬业精神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敬佩、尊重具有执着敬业精神、良好素质的老师,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被评为“最为满意的老师”的往往不是教学最好的,而是人品最高的教师。首先要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精心备课,认真上课,仔细批作业,记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记得有学生这样对我说过“老师,你真辛苦,因为你教学很认真,从你精心制作的课件中我们看的出。”当时心为之一颤,他们是多么善解人意、纯洁可爱,自此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其次讲课要激情昂扬、快

乐自信,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给学生,因此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轻松愉快、活力四射的状态。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感觉如春风拂面,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拉近师生距离,提高课堂效率。

2、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

教材,是老师教学依托的载体,新课改后政治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注重人性的回归,充满情感因素,这需要教师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可以结合学生心理、时代背景,对教学内容重新构建,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例如:在上文化生活中“我们的民族精神”这课时,我选用了“抗雪灾”事例,穿插感人的抗灾图片,配以深情的解说词,我发现学生表情严肃,有的还有泪光,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知识可以灌输,但情感必须自我感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师生间的情感共鸣也易于形成。

3、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

我一直十分赞同建构主义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辩论赛、撰写政治小论文、小组合作学习等,实施以培养能力、激感为主的开放式教学。例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哲理深奥难懂,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以一则江苏本省的环境与经济的发展问题为背景材料,根据该知识点的内在层次性精心设计3问,抽茧剥丝,环环相扣,中间穿插适当的相关材

料、漫画。让学生自己根据材料小组讨论,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并且结合适当的练习对知识加以深化,提高实用性。这里我运用了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方式: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这样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完成知识的自我探索和建构,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内驱力,培养创新、探索精神,也拉近了师生距离。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肩负双重使命,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情”在其间起着中介作用。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认为“人和”应居首位,放在教育中,就是强调师生间良好的情感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融洽的情感,它会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者有情,学者有感,共同搭建心灵的家园。

参考资料

[1] 张毅. 《打开政治课情感教育的“四重门”》,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理念;情感;合作探究;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21-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走进课堂,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身边,给我们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机遇,新课改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方位落实科学素养教育”。时下的高中政治教学也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笔者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的感悟颇深,因此在教学中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一、政治老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我们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政治课堂还给学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把学来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能提升他们社会主义的道德水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既要让学生学到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又要引导他们用自己所学来认识和分析种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鼓励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解决问题。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政治课堂教学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个性发展,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为每一个学生的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服务。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关注每位学生的整体发展,把握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共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不同需要。

三、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新课程教学目标强调和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要素的价值,由于任何一个学科都必须致力于培养情感丰富的人,尤其是思想政治学科,更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注重把学生培养成生活态度积极、感情丰富和具有正确人生观的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思想政治学科的字里行间,成为该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灵魂和教学内容的血和肉。加强情感教学是改革思想政治学科现状的需要,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前还处在说教型教学阶段,说教型教学的主要问题是“缺情”。因为思想政治课是德育学科,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变说教型教学为情感型教学,增强真实情感,减少空洞的理论说教,从而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情感陶冶融为一体,寓教育于情感之中,使情感陶冶作为健全学生人格和完成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单薄刻板,所学的知识也不会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更不用说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创新。脱离了实际灵活运用,我们的教学也就失去了最初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特定载体,并特别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注意引导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去观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社会活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五、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道:“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达尔文小时候曾是一个平庸的孩子,因为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之一,最重要的特点是集影像、文字、动画、声效等为一体,能够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所学观点。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活课堂。例如:在讲《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时,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关于改革开放30年的视频片段,学生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静心观看。看完后,我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从中概括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结果,学生的回答既准确又全面。但是,如果我们一节课自始至终都使用多媒体,势必会造成学生感官的麻木,到重点知识时,学生的大脑会浑浑然,使教学重、难点难以突破,造成学生课后问题较多。因而,多媒体的使用必须坚持适度、实用、经济、科学、高效的原则,突出核心知识,保证学生与教师有充分交流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政治教学体会对新课改课堂教学进行的一些思考。新课改的大船已启航,广大政治教师们,你能否在这一轮课改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这不仅关系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新课程改革下政治学科能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当然面对新课程改革下政治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我们政治教师要善于思考,用新理念新办法来加以解决,更重要的是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