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程实践心得范文

工程实践心得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9

工程实践心得

篇1

每一次告别都会有一种感动,每一次离去都会有一种留恋,感动与留恋徘徊与心中,不知不觉,那种力量又是一种历练,一种悄然的成长……

这是第一次走上一个算真正的社会工作岗位吧,第一次虽然没能很好的完成任务,但是至少我有过经历,有过汗水,有过快乐,也有了更多的朋友。身体的原因我只参加了一个星期就住进了医院,在其他伙伴忙碌工作,忙碌体会生活,忙碌着自己办活动时,我却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遗憾是再所难免了,也许在别人或别的事,一个星期没什么意味,但这挂职的一个星期对我而言,对我的意义却是不可小视的。因为,一个星期,我也学会了很多,一个星期也让我体会到了很多,至少在我的日记当中又多了几页不一样而又有新意的文字,记忆当中又有了一丝美好的回忆……

当初报名挂职,只是报着一种好奇,一种打发时间,一种积累经验的心态。我没有想太多,没想过这会怎么过,会遇到什么,要怎样做,甚至有想过这也可能不会实现,也许我的假期还是一样在家呆着,近乎虚度的度过。而当我真正接触以后,我才发现现实跟想象是不一样的,现实终究是现实。

一开始,我不是很满意从原来报的那些项目被换到了“城乡清洁工程”志愿者服务队吧。我以为会很累,这应该是其次,我担心得更多的也许是这怎么能锻炼自己,这又该怎么做呢。当我们这队人马浩浩荡荡从学校出发到达目的地时,我知道事实不是我想的那样了。当我们坐在会议室里接受领导指教时,我知道,这一次,我们会不虚此行的,我们会有收获,我们会有自己的作为的。这后来的日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快乐,见证了我们的成功。

接下来的日子是短暂的,经过几天的熟悉,渐渐对这项工程了解了,渐渐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有了认识,也渐渐有了目标。我知道我们重要的是要在这个夏天,这个短短的实践中留下什么,留下一点我们的辛勤劳动成果,一点我们值得品味的回忆。虽然在开始之际,我们大家多少都感觉很无聊吧,因为暂时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等,等任务,等我们的了解更深,等我们的活动计划出来并得到批示。在等的过程当中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一种考验呢,至少知道学会等待。

筹备过程中,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的一点,也是让我感动的一点是所有队员们的那种“冲动”,那种“卤莽”……当说到调查问卷的事时,他们就立马回去准备设计了问卷;当突发奇想到要做采计活动连同调查问卷活动时,我们甚至还没有较为完善的策划书,很多问题都没想过时,就决定要做,就开始准备,似乎已经很有信心,似乎很容易就能看到成功。后来我知道,也体会到了,那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热情的力量,一种努力实践的精神。在这实现之前,确乎有中怀疑与紧张,但是所有队员们的积极努力让我惊讶,让我折服,让我相信成功不会走向我们的。那时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与自信,佩服他们的胆识与上进。这是我在以后的学生干部工作中应该好好学的,好好努力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才能真正做到我曾经对同学说的那样——努力去做,做到自己问心无愧就好。

整个重点活动,也是我们的重头戏,我没能帮上什么忙,只是在讨论中参与,在准备中参与,做了两张海报,而真正上战场的时候却把自己交给了病床,这一躺让我错过很多很多,也留下了很多。错过的是与伙伴一起接受挑战,留下的是遗憾。这是我很内疚的事,也是很遗憾的事,意味着我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没有完满的完成,始终让一种遗憾堵在心中。一直以来,自己都坚持是那种能善始善终,能较好得完成任务的自己,这一次真的要带着遗憾告别这短暂的实践,真有一种不舍与留恋。

篇2

统计一词有三种涵义,即统计工作、统计学、统计资料。这三种涵义密不可分,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和产品,是工作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数据,用来反应现象的数量特征及其规律。

1.对工程统计工作的认识

工程统计工作有其自身独特的内涵,是由统计人员对本单位工程内容的数量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整理和分析研究活动,最终形成统计报表,用来描绘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等。便于领导掌握施工进度及工程进度款的拨付情况,为领导的施工决策提供依据;统计报表是依据《统计法》的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履行的一种报告制度,是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方式,要以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为基础;是我国重要的国家管理制度之一,按照法律规定,执行统计报表制度是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向国家履行的一种义务。

基本内容有:报表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报表表示的设计,报表的实施范围、报送程序和报送日期,填写说明、统计目录等。根据主管系统的不同可分为专业统计报表和基本统计报表,从报送周期的长短可分为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除年报外都属于定期报表。通常情况下,报表报送的周期愈短,指标项目愈简愈粗,反之,指标项目则愈多愈细。由于半年报和年报具有指标多、分组细、统计范围广的优点,工程施工单位一般采用月报与年报结合的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机关制订方针政策,做好后序工作安排。对于施工中的重要工序,建议采用五日报表或十日报表的方式,对比与计划进度的差距,及早制定补救措施,同时对施工管理工作是一种督促,便于整体工期的控制,这种方式可以充分体现统计报表的时效性。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对1983年制订、1996年修订的《统计法》进行的全面修订,于2009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可见国家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使统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施工单位的发展壮大、能力的增强,也可以真实地从统计资料上反应出来。

2.做好统计工作,统计报表的设计是必不可少

设计和编制统计表的要点:为了使统计报表能够正确、集中、醒目地反映统计资料所要说明的内容,便于分析比较,在设计和编制统计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统计报表的内容应力求简明扼要、主次分明、一目了然,便于分析比较。切忌内容繁杂,主题不明确;统计表的标题、标目应确切地说明表的内容;横行纵栏各项的排列,应有一个合理的顺序,如按工序的先后、项目的重要程度等。有时各项指标有一定的联系,形成一个自然的顺序,如计划工程量在前,实际完成数在后,然后才是完成计划的百分比以及累计百分比。栏数要编号,表中数字精度要一致,表中的每一个统计数字,都应具有同等的精确程度,数字要填写整齐,对准位数,不得遗漏;没有该项资料或数量为零时可用“———”符号来加以说明,暂时缺少的资料可用“……”符号加以说明。表中必须注明数字的计量单位,全表只有一种计量单位的,可直接写在表的右上方;但实际工作中,各施工项目的计量单位往往不同,如抛石和护底,这时应在项目后专设一栏“计量单位”。表中划线应有粗有细,除上下基线用粗线外,其余该用细线。一般是开口表,左右两端不画纵线。在表下应注明资料来源或加备注栏说明要强调的问题,应注明制表人、填表人及填表时间和单位。对于向上级部门呈报的资料,应加盖填表人印章和单位公章,督促单位及个人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保证表中数据的详实准确,维护统计资料的法令性。

3.做好工程统计工作的几点心得

3.1确保统计资料真实可靠

做好统计工作,首先应加强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做好统计资料的积累工作,进而发挥它的服务作用。由于统计资料需要逐级呈报,有可能出现笔误、虚报、瞒报、计算差错等问题。因此,对于基层单位上报的各项工程数据,应及时通过现场材料进场记录、施工日志等资料,来详细核实其有效数量,避免数据有误。这样可以确保存档资料的详实可靠,避免多年后无据可查或查无证据。

3.2应用财务的丁字对帐法,检查计算错误整治

工程统计报表常以数据的形式上报,尤其是统计近几年的工程完成情况时,项目和数据较多,为了避免相同项的合计错误,建议使用财务的丁字对帐法,即分别累计纵横可叠加项,汇总时如有出入,就说明算式输入有误,逐项校对后可找出错误,及时改正。电子表格的超强计算功能为数据计算提供了便利,应用于工程统计工作中受益非浅,可避免出现心算和笔算的人为错误。

篇3

最近我阅读了一些论述“科学发展观”的文章。通过学习,我对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及其重大指导意义有了一定认识。下面就是我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它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发展观的与时,是党执政理念的一大飞跃。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这样一些令人痛心不已的事,如:哪个地方出于地方保护主义,默许和纵容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哪里发生了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死伤的人间惨剧;哪里的工厂非法向江河湖泊排放废水,致使江湖鱼虾不生,老百姓有水喝不得。就在最近,新闻媒体还报道了违规上马、预计投资上百亿、实际投资已超二十亿的江苏铁本项目被中央紧急喊停的事件。当人们痛心疾首于国家财产被惊人浪费,人民生命被无情剥夺,子孙后代的利益被严重透支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到底有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使这样的事情在今后可以有效的避免。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认识到,上述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地方无视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造成的,是一些地方重经济利益、轻社会利益,重地方利益、轻全局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酿成的恶果。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小部分。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作为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这次读书活动的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就是为了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站针对新型墙体材料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

篇4

关键词:工程中心 产学研合作 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①②。近年来,国内一些重点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平台,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为地方科技、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这些工程中心通过建设及运行,已拥有了丰富的技术成果、先进的仪器设备、优秀的技术人员及优良的企业资源。高校作为这些工程中心的建设单位或者共建单位,不仅要考虑如何为企业解决更多的技术问题,还应考虑怎样利用工程中心的各类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南京林业大学利用与华机集团合作共建的省级制浆造纸技术研发中心在为制浆造纸行业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③。随着各类校企共建的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逐渐增多,如何利用工程中心平台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利用工程中心平台资源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可行性

一方面,高校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丰富的平台资源,可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将科研成果及相关技术发明专利转化为实践创新教学内容,把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最新进展的了解,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变;另一方面,利用中心丰富的企业资源,让学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与技术工人交流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企业生产流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能了解到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利用工程中心平台资源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思路与方案

我们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利用校企共建的“石家庄市建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综合平台,在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具体的思路与方案如下。

1.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在校企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经验,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安排进行分析,并结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特点及不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确定项目研究实施方案,将丰富的平台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及生产实习进行有效融合。

2.在课题教学方面,结合学生的知识及能力基础,选取工程中心适合的项目成果、专利成果,在内容上经适当调整,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纳米材料》等专业课程的相应章节进行讲授。例如,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第十三章第四节釉料及色料部分,将工程中心研发的纳米抗菌釉料、低温快烧纳米釉料、结晶釉料以项目教学法的形式进行讲授,既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及生产工艺的理解,又激起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

3.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选取部分相关成果作为科研训练、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的题目,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第二课堂等形式参与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课题的研发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经历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调整实验等多个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4.在生产实习方面,利用工程中心的企业资源建立起学生的生产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通过直接参与实际生产操作,增加学生与企业的沟通与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三、取得的效果及经验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在综合平台建设、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在综合平台建设方面,我校与高邑县力马建陶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石家庄市建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3年12月通过河北省科技厅验收,由市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晋升为“河北省建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跃成为我省唯一一家建筑陶瓷方面的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使得该校企共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研发能力、工程化、产业化能力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一年多来,有8名学生发表了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参与申报相关发明专利2项;获得院级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校级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优秀奖1项。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项目组成员一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石家庄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科技奖励1项。

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综合平台的建设与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紧密结合,建立起“中心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模式,对于学生、教师以及工程中心的发展都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三者的共同发展必将培养起一批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群体;打造出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研发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一个技术水平高、产业化能力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注释:

①原长洲.浅谈如何提高材料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就业能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4):154.

②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林树坤,高绍康,李荣华.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30-32.

③罗晓曙,宋树祥,邹艳丽.校企共建电子与通信专业校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12(8): 35-37.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家庄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篇5

关键词: 工程能力 拆装实践 教学改革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评估通用标准中,将实践动手能力作为衡量工程人才能力的重要依据。当前,国内工科高校都在努力培养兼备扎实的理论素养、良好的工程综合素质以及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机械拆装实践教学作为提升机械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受到机械类院系的极大重视,甚至部分院系有针对性的开设《机械拆装实践》课程,并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必修环节。本文结合机械类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目标,从《机械拆装实践》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指导方式、过程管理、考评方式等方面展开探索和实践。

一、国内高校机械类专业拆装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部分高校机械拆装实践课程多针对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专业性强,且拆装的机械较复杂,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比如汽车专业学生选择发动机、变速箱,工程机械专业学生选择柴油机等机械产品进行拆装实践。尽管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之后,可以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使学生对机械拆装实践课程得心应手,但是从人才培养计划来看,高年级学生应侧重培养专业素养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并且机械拆装实践教学中也暴露出T多不足:(1)以老师指导为主,实习内容和方式一成不变。教学手段陈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符。(2)实践教学内容及课时设计不合理,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3)由于学生对机械拆装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过程未按照要求的实践步骤和方法进行,导致设备损坏严重,增大不必要的教学投入;(4)实践教学时学生多,老师少,工作量大,过程监督不够,进而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设备维护也得不到有力的保障;(5)实践考核方式单一,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完成拆装实践的真实情况及收获。

二、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机械拆装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1、科学化设计课程

(1)《机械拆装实践》课程应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通过对大量新生调查得出,大部分新生进校之前对自己所录取专业了解较少,相当部分所录取专业并非第一志愿,专业认知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在一年级开设《机械拆装实践》课程,一方面能够激发新生对机械专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拆装实践锻炼,对机械结构有初步认识,学习拆装工具的正确使用,掌握机械结构和部件的工作原理及拆装方法,积累拆装经验,为后续《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及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2)拆装实践学时适中。拆装对象结构过于复杂或拆装实践时间过长,导致教学设备投入大,教学精力分散,不利于教学组织,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拆装实践可作为机械认知实践的环节之一,学时设计为6~10学时为宜,确保一次完成的拆装调试能够在集中、连续的时间段里完成,提高教学效率。

(3)拆装内容设计合理。机械拆装实践,应遵循“易拆易装、机构简单、成本低廉”的原则。拆装实践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普及机械基础知识,选择结构简单的纯机械装备作为拆装对象;拆装对象应尽可能包含连杆机构、曲柄滑块结构、摇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典型机构;拆装实践过程中易耗件需损坏频繁,应选择成本低廉产品作为拆装对象。

2、采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多元化教学方式

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不仅枯燥无味,且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形象展示,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拆装实践教学的“四步法”:(1)集中授课学习。该步法以任课教师授课为主,采用PPT等媒介讲解拆装对象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拆装顺序、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2)视频教学。制作规范的教学视频,进一步增加学生对拆装实践的感性认识,认真观察机构的组成、各部件之间的传动关系以及拆装顺序等。(3)交互式模拟仿真拆装。在虚拟交互模拟平台上进行拆装仿真实验。(4)实物拆装实践。确定合理的拆装方法、步骤,正确使用工具,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心得和经验,完成拆装任务。

3、改革实践指导形式,加强过程管理

实践环节过程指导与管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仅依靠教师力量无法顾及到全体学生,往往出现学生无故缺席、早退、小组工作量不均等现象,而过程指导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建立严格的课堂秩序管理制度,确保每位学生全程参与;第二,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零部件损坏赔偿制度》等规范和制度,增强学生的责任心;第三,建立助理实验员制度,从往届拆装实践成绩优异,且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中配备助理实验员,一方面加强了拆装实践的过程监控;另一方面使拆装实践中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有利于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4、建立完整的实践考评体系

科学制定拆装实践考评办法,要结合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各方面因素,充分考察学生在课内和课外两方面的表现。课堂教学及实践过程中主要考察学生完成拆装实践的时间、拆装调试运行效果、零部件损耗程度、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实践教学后举办拆装实践大赛,巩固和提高拆装实践水平。

三、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的机械拆装实践教学改革试点实践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从2007年开始在机械专业第一学期开设《机械认知实践》课程,共32学时,分为机械拆装实践、机电技术认知实践、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实践、专业机械认知实践以及慧鱼机器人认知实践等环节,其中机械拆装认知实践8学时,拆装对象为脚踏式缝纫机机头。本课程开设初期,受教学形式单一、过程监管力度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高、设备零部件损耗严重,未能达到预期实践教学目标。从2010年开始推行机械拆装实践教学改革以来,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机械拆装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对拆装完成时间、零部件损耗情况、学生总体成绩等方面数据对比可得出,试点拆装实践教学改革后,在学生完成拆装实践时间、零部件完好性程度以及综合考评成绩等衡量实践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达到预期目标。

四、总结

拆装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拆装实践教学中,坚持以素质教育,培养高知识、高能力、高素质的工程人才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观,启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过程作为加强素质训练的手段,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持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作为理工科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卓有成效,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高素质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CDIO;工程课程置换

作者简介:郭明良(1970-),男,辽宁海城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BB121205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58-02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最新成果,CDIO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1]CDIO是一种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课程设置、理论教学设计、实践环节、实习及毕业设计等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践证明,CDIO工程教育模式适合电类本科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2]

黑龙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地方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院校,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与很多国有矿业、电力企业建力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推动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及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的需求,从2007年起,在已经完成的电气工程实践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和电气工程实践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支持下,在教学体系中开始引进CDIO教育模式。将原来理论教学+实验+工程实训的独立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改革探索,将专业课程划分成4个核心专业课程群,采用CDIO三级项目模式。整个培养计划以一级项目为主线,以二级项目为支撑,以三级项目为基础,并创新性提出三级项目实施理论教学三级项目再实施的第三级项目实施方案,将核心课程群建设与三级项目实施有效结合起来,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要亲自完成项目,真正实现“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将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一、CDIO试验实践工程项目体系构建

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将CDIO三级项目实践教学体系紧密融合进电类本科教学的各个阶段,CDIO工程项目体系自上而下共分为三级:一级项目处于顶层,贯穿于整个电类本科教学阶段,包括具有我校特色的导师制、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电子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构思(C)、设计(D)、实现(I)、运作(O)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以电气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将全部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核心课程群,一核心课程群以对学生能力的相关能力要求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群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三级项目以单门专业课程为基础,根据单门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设立小规模工程实践项目,加深和强化学生对课程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根据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将专业课程划分为4个核心课程群,合理选择和设置CDIO三级项目体系,如图1所示。

1.一级项目构建

首先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中实施导师制,从新生入学开始,为每名学生选配专业教师担任整个四年学习的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专业课程的设置、未来就业意向等为学生制定学习规划,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案例,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主动地学,使学生得到构思(C)、设计(D)、实现(I)、运作(O)的系统训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学业辅导,同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上予以指导。

认识实习和毕业设计是一级项目训练的主要实施方式之一。二者相互衔接,让学生从解决工程问题的角度学习专业理论课程,激发学生对工程的兴趣,逐步掌握工程思维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对毕业设计和认识实习方式的改革,将毕业设计的开始时间前提至大三下学期,与CDIO二级项目体系较好地衔接过渡。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通过组织学生成立电子协会、课外活动小组、电子设计大赛小组,申报校级和省级大学生立项项目、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举办小型学术讨论,参加省、国家电子大赛、航模大赛、建模大赛等方式,进行工程项目的团队实现,培养协同工作能力和系统协调能力。

2.二级项目构建

二级项目以电气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将教学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进行模块化划分,形成若干核心课程群,如由单片机原理、PLC、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形成的计算机控制核心课程群,由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组成的电子基础课程群,由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课程组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核心课程群,由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工厂供电、高电压技术、发电厂及变电站二次回路等课程组成的电力系统核心课程群等。以相关核心课程群及专业能力要求为基础,构建二级项目,二级项目既是对核心课程群内各课程能力培养的综合,也是对整个教学体系的补充,为一级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撑。

3.三级项目构建

以单门课程为基础,构建三级项目,并创新采用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项目实施方法,即课程之前先进行三级项目工程实践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重点,快速对所有学习的核心课程及应用有基本的理解,对所学课程更加感兴趣,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理论学习结束之后,再次进行更加深入综合的三级项目实施,即三级项目实施理论教学三级项目再实施的第三级项目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教学自身需要设立小规模实践项目,既可以是课堂上针对某个知识的小组设计讨论,也可以是几个章节的综合应用,如单片机基础工程实践,主要包括单片机流水灯控制、步进电机控制、LED显示等实践内容,加深学生对单片机接口、汇编语言编程等的理解和应用。

开设反映电气工程领域科技前沿的特色选修讲座和交叉学科选修课,作为核心课程的有益和可选择的补充,以开阔学生视野和个性化的培养。

二、CDIO三级项目体系的实施

1.电气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我校的电气工程实践基地是CDIO试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平台(见图2)。[3,4]根据专业课及核心课程群的设计,建成了电子工艺、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装配、电气控制和单片机基础等12个基础工程实践基地。有单片机应用、ARM、DSP、ASIC、传感器及检测技术、PLC应用等13个专业工程实践基地以及3个大学生创新工程实践基地。

基础工程实践基地主要负责三级项目的实施,针对核心课程群的主干课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实践内容,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创新采用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单机项目实施方法,即课程之前先进行三级项目工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重点,快速对所有学习的核心课程及应用有基本的理解,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第二次三级项目,加深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工程实践基地主要负责二级项目的实施,根据核心课程群的划分,选取综合运用核心课程群内各课程知识的二级项目,如采取指导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分组协作完成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个大学生创新工程实践基地主要为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电子协会等学生组织活动及学生毕业设计需要的试验和调试等提供支持,负责一级项目的实施。

2.电气工程实践安排

在大二下学期学生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开始,到大四上学期,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CDIO三级项目体系实施的需要,每学期安排5个教学周进行三级项目的实施,共计20个教学周的工程实践,根据每学期所开设核心课程群中专业课程的进度安排合理选择工程实践项目。[5]核心课程群内全部课程理论教学及三级项目完成之后,分阶段安排在专业实践平成二级项目,第8学期结合导师安排的毕业设计题目,选择相应的实践基地或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安排10周的综合工程实践。

3.构建电气工程实践网络教学体系

依托电气工程实践国家精品课的丰富教学资源,构建独立于传统理论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网络平台,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内容、辅助学习工具以及交流通讯工具,图形、音频、视频、软件、参考资料等。学生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与理论实践教学互为补充。

三、“工程课程置换”学生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特色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与很多国有矿业、电力企业建力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推动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及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 “工程课程置换”的教育模式。在大四上学期,学生完成全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及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经过一部分一级项目及二级项目的训练,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特长,以及未来的就业取向,和企业合作实现工程项目和专业课程的“工程课程置换”,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工程课程置换培养目标和方案,学生深入企业参与特定的工程项目,在工程项目训练的同时,完成对置换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深入应用,使学生及早熟悉了解企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结论

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及黑龙江科技大学的特色,将CDIO项目工程教育理念融入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建立CDIO三级项目实践教学体系,并根据专业课程学习的特点和难点,创新在CDIO第三级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实施方式,同时与企业合作实施“工程课程置换”模式,全面实现“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正洪,陈志刚.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与工科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9-31.

[2]刘会英,盖玉先,徐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119-123.

[3]张彩霞.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02-103.

篇7

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的现象,分析了目前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工程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课程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与构建学生科技和竞赛活动平台5个方面对开放式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思考,并结合池州学院计算机专业介绍了开放式实践教学的一些改革探索实践。

关键词:

开放式;实践教学;计算机专业;探索思考;改革实践

近年来,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都感觉很紧张和缺乏自信,感觉学了四年好像什么都不会,对就业感到恐惧。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所欠缺的是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来说,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尤为重要,探索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07年池州学院升本以来,学校坚持“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新升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强调“应用性”,更应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的目标。

1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实践教学逐渐被各高校和教育部门重视,各高校都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然而,各高校由于各自环境和落实程度不同[1],实践教学效果也千差万别。另外,由于受到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都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

(1)实践教学理念陈旧,仅仅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开放性不强[2];

(2)“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力量不足,教师大部分都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工作中教学任务繁重,工程实践学习不足;

(3)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单调,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3],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较少;

(4)实习实训效果不佳,高校很多学生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实际动手实践机会不多,达不到生产实习的作用和目的,实习效果不好。

2开放式实践教学探索思考

2.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制定课程计划,制定(修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校企共同组建工程实践教育教学培训队伍,共同开发工程培训课程、设计培训项目、编写工程教育系列教材,共同实施对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开展的面向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学与培训,并共同监控培训与实践教学的质量。学院与企业合作,初步探索“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2专兼结合,加强工程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重把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做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突破现有体制,通过专兼职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构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或高级技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改善师资结构,利用他们高超的专业技术以及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率。积极组织双方教师参加针对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而举办的各类专题讲座和培训,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得到补充和更新,及时掌握有关的技术信息。每年选派教师利用假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生产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教师努力获取各类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及与本行业相关的技术职称,专业教师实行持证上岗,使部分教师转变成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实践教师。

2.3强化实践课程建设,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质量

在校企合作平台下,实行“平台+模块”模式,科学构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企业训练课程模块,着力打造专业实践能力,并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课程群建设,力争在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创新工程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上,应充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特点,避免纯技能训练的内容,把“应用性”作为教学内容的设计依据,精选出能使“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相结合,“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相结合的课题教学内容。同时结合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体现课题内容与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的结合。

2.4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工程实践教学良好开展。制定中心管理规章及相关制度,配套制定简洁、严谨、操作性强的管理工作流程,如《学生操作规程》《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规范》《中心安全规章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强化教学管理,构建实践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实践教学运行动态监测。构建学习型组织,保持先进的工程实践教育教学理念,熟悉教学研究方法,掌握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树立现代大学管理和服务意识,推进“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

2.5构建学生科技与竞赛活动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开拓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工作思路,着力建设大学生创新训练平台,大力开展校内学生开放创新活动,加强大学生工程素质创新训练,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开发学科竞赛项目,完善学科竞赛管理。精心组织校内外学科竞赛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和比赛,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搭建平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外科技训练和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放式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3.1整合优化校内实践教学资源

学校计算机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主要是依托校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开展的,经过多年建设和资源整合,学院实习实训中心现建有软件技术实验室、硬件技术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网络工程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物联网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室等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平台、综合设计平台、实习实训平台等实践教学体系,满足软件开发、网络工程、综合布线、网络安全、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教育需求,可满足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育教学需要,落实完成学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专业竞赛、实践创新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心从提升实践教学服务功能、更新补充满足开放性实验要求的设备仪器、优化配置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和实验室开放着手,为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硬件基础保障。2011年实验实训中心获得省级“学研用一体化IT类人才示范实习实训中心”,2013年“池州学院——合肥鼎杰网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项目获得学校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学院依托中心和实践基地项目建设,为计算机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2加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

近几年,学院和多家校外企业开展合作,[3]现有校外实践基地10余家,主要有安徽创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电信池州分公司、中国移动池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池州分公司、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安徽翰子昂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朗讯科技有限公司、昆山安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想阳光服务站、北京博创兴盛科技有限公司等。每年选派一批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各类工程实践活动和毕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另外通过校企合作,学院先后与安徽创新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合肥鼎杰教育有限公司、合肥凌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清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进行深度合作,聘请了多位资深技术人员作为该院的高级讲师,承担了部分创新实践的指导工作。学生在企业和校内导师的指导帮助下,结合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拟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3.3注重“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培养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专业骨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合理、数量足够、专兼结合、学历层次较高、素质优良、相对稳定、学术成果丰硕,管理规范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以适应应用型人才教育的需要,对于实践教学效果与水平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学院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近些年来,通过内培外引,逐渐壮大了应用型师资队伍。先后有4名教师获得了信息产业部组织的物联网工程培训证书,2位教师获得了Android工程师培训证书,4位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机器人方面的培训。

3.4重视开展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

学院同时十分重视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数学建模、程序设计、职业规划等第二课堂活动。目前已有多种创新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单片机比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等,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目前,学院已获得数学建模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安徽赛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获得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团体三等奖1项,安徽赛区二等奖2项;获得安徽省机器人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获得安徽省ACM程序设计大赛3等奖1项、优秀奖3项;获得安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铜奖1项、安徽省电信杯数字安徽知识大赛三等奖1项、安徽省职业规划铜奖1项。

参考文献:

[1]陈涛,胡成松,孙宝林.教学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207-209.

[2]张洪田.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8):75-78.

篇8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应用型大学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应如何进行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构建适合中国应用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与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是我们首要的研究任务。

1什么是实践教学与核心竞争力

1.1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即指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职业从业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1.2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自己在当今社会获得一席之地的关键。其中包括土木工程相关的专业知识,而综合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空间想象力、认真、细致的作风、较强的动手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处理、解决问题、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2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2.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日后工作中必需的操作技能,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来培养他们将土木专业的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在一起,是自己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还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程型、技术性的专业,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是应用型大学的教育之本。

2.2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2.2.1促进行业发展

在国家基础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大量具有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如果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即使顺利就业,也很难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创造出优秀的业绩,就业前景堪忧。

2.2.2缓解就业压力,提高高校竞争力

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和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增强他们在日后就业与工作中的优势,而且能带动各个高校之间竞争力的提升。一所大学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条件决定了这所大学在诸多大学中的竞争力,而这重中之重则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而又体现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

2.2.3有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个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人在工作中容易被发现并且重用,能够获得比他人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被委以重任。同时,核心竞争力强的人,往往可以脱颖而出,从而有机会发展。反之,即使有好的机会来临,核心竞争力不强,也无法抓住机会,只能处于所谓的“食物链”的最底部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

3中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3.1我国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而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投入不足导致理论化现象愈发严重,实践教学发展严重落后于理论教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还没有一个独立并且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还未与理论教学很好地结合;同时实践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中所占据的比例较低。

3.2我国对于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高校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符合社会需求。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建设投入的增多,各所高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日益完善,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愈发严峻。首先,我们对于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具有较强核心争力人才的理念、教学的方法、手段还较为落后。如:教学的方法手段过于老套单一,已经无法适应现今社会;教材过于陈旧,无法给予学生最新的理论知识。现在有些高校只是单纯的重视教给学生日后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而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抛在脑后。其次,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与社会所求有些脱节。学校四年培养的学生在毕业进入到工作岗位后不被认可,缺乏工作中必备的素质、能力。这种老套的教育体系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4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4.1对于实践教学来说重在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灵活多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根据实际工程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应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应做到以下几点:

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明确岗位职责,规定教学中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与分工,使体系协调;应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管理,以确保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诸多的实践教学,实验室是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与自身素质的场所,将实验室开放,让学生更近距离的工程实践,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会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要求教师不仅拥有完善的理论知识还有拥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逐渐使师资队伍的结构合理,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重发展。

5.2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应做到以下几点

大学生应基于自身水平合理的分析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应该基于自身水平定下合理的预期目标;对自己清楚的认识有利于逐渐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毕业就业中少走弯路。这样减少了盲目性,增多了供自己选择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不劳而获的,而是需要自己一步一脚印,不断摸索与锻炼出来的。要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篇9

1.1总体目标

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不断的努力,把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成为体制规范、管理科学、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良的测绘实践教学中心。1)进一步明确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按照综合测绘工程实践教育的大框架和现代测绘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规划和建设数字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中心。2)立足实践中心的长远发展目标,在实践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中充分体现先进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同时要特别注重实验资源的共享性、实验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验环境的先进性、可扩展性。

1.2建设内容

为了将我校数字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成为一个实验教学体系合理、开放共享、特色鲜明的测绘实践教学中心,我们将该中心的建设内容高度概括为“5个一工程”,即:①培养一支可胜任信息化测绘的新型测绘专业实践教学队伍;②配备一批先进的高新测绘仪器与设备;③创建一个基于网络的综合实验平台;④取得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实践教学成果;⑤建立一批以高新企业为依托的创新型测绘教学实习基地。

2建设的具体实施与成效

为了使数字测绘实践教学中心能真正发挥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功能,结合我校测绘实验室的现状,着重从以下6个方面对测绘实践教学中心进行了规划和建设。

2.1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以测绘学科的建设为依托,以实践中心现有条件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科研能力、综合能力为根本任务,以科学和先进的实验方法为手段,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重点在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先进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队伍与教材建设、实验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与利用、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方面进行建设与完善,突出“注重实践与加强新知识新技术传授相结合,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特色。能够在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及3S集成与气象应用硕士点的教学中,开设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所有主干课程、学位课程及其相应的实验及实习,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学研结合。

2.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关键。实验中心以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核心,坚持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并重,加强人才建设力度,采取引进、进修培养、兼职等措施努力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水平,强调理论课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实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融会贯通,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建成一支教学思想先进、基础理论深、管理经验丰富、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实验教学团队,从事实验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和管理。数字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由一批业务能力强、在学生中有一定声望的骨干教师构成实践教学中心教学人员。

中心采取实验室主任负责制,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了教学人员的潜能,提高了实验室的运行效率,提高了学生实验的总体水平,从而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鼓励那些业务能力较强、热心于实验室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实验室工作,改革目前实验室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使教师、研究生能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中心制订了实验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和职责、考核评价体系和政策激励机制,明确岗位技能要求,规范岗位职责,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建立良好的实验室工作秩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人员短期培训,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并且不定期地选派一些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讲座,与兄弟院校的教师以及仪器厂家进行广泛交流,学习宝贵经验。根据不同实验室实验课程的特点,对实验队伍进行了优化。

2.3综合实验平台建设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利用综合实验平台,可以完成数字测图、GPS控制网设计与数据处理、测量平差数据处理等实验,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建立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上网熟悉实验目的、具体步骤等。通过这些实验活动,学生不但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深层次地理解实验原理、特点,领会和掌握前人的先进思想和方法。该平台不但可以促进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进行科学研究。

2.4教学效果与成果

按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更新,重新编写实验、实习教学大纲,构建了“测量学”专业基础课和“工程测量”等测绘专业课实践环节的实验教学大纲。建立健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申报各种大学生创新项目,参加社会实践。健全学生创新能力与成果的考核奖励制度,具体反映在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推荐以及指导老师奖励等方面,以激发学生与指导老师的创新激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级高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科技论文大赛以及测绘与GIS软件开发等创新大赛。学生通过课间实习掌握基本实践技能,通过集中实习培养综合运用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加强组织协调能力,在毕业设计和参加科研课题中提高创新能力,有力激发学生们的实验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团队意识得到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大大增强,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2.5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大批在生产第一线、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是加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应该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我校地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教学实践中心积极与社会接触,不断与企业联合,得到同行业单位的广泛支持。在实践教学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和相关单位合作、共建等模式,建立相应的学生课程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依托科研生产单位良好的仪器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与科研生产单位签订合同、挂牌和技术交流,开展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等模式建立了“数字地形测图”、“控制测量”等5个本科教学实践实习基地。

3结语

篇10

关键词: 机电传动与控制 工程中心 实践教学改革

机电传动控制的目的是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实现生产机械的启动、停止及速度调节,满足各种生产工艺过程的要求,保证生产过程正常进行[1]。“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是机制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机和电的纽带。由于该课程具备极强的实践性,其实践教学效果往往决定了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如何有效开展课程的实践教学成了相关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

1.“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设备缺乏工程实用性。

目前,“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实验设备均属于整体式验证型实验设备,与真实生产环境中的工程设备相差甚远。实验设备的整体式导致在具体实操时所需要连接的线缆较少,使学生缺少实际的动手操作训练,缺少对线缆选择、接线端子制作、紧固等工程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同时由于实验设备中电机没有连接实际负载,在缺少实际被控对象的环境下,无法有效地进行调速控制实验,使学生在理解交直流调速原理时难度加大。

1.2实践教学设备自动化及信息化程度较低。

大多数传统的教学设备仍采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较少涉及主流控制技术,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触摸屏、变频器、控制总线等,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和掌握主流控制器和控制方法在电机控制领域的应用,学生毕业后无法迅速适应生产现场的实际控制需求。

1.3实验项目缺乏工程背景。

传统实验项目设置大多缺乏工程背景,仅进行相关原理的验证。比如直流电机PWM调速实验、异步电动机调压调速实验等,仅完成原理验证,并未融入相应的工程应用背景,学生缺乏对电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场合及背景的分析理解,导致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无法通过实验实训得到提高。

2.基于工程中心的“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2.1建立工程中心。

为解决“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学院自身的发展规划,贵阳学院联合三菱电机建立了三菱自动化联合工程中心。中心作为三菱电机在中国的第二个自动化联合工程中心,兼顾实践实训和认证培训,中心包含三菱电机各类主流自动化产品,使学生接受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变频器、触摸屏及CC-LINK总线等全方位实践教学。由于中心大多数设备和机电传动控制技术密切相关,中心的建立为“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时,将传统的验证型实验设备进行了相应改造,将整体式实验柜改造成分立式实验柜。使得按钮、开关、接触器继电器、电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变频器、触摸屏等均成为分立元件。学生必须通过合理设计电路,自行制作接线端子并将这些分立元件连接成合理的电机控制系统。

2.2调整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工程训练。

将实践环节划分成基础部分和实训部分,基础部分在基础实验室完成,采用分立式元件,让学生熟练掌握直流和交流电机简单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工程实现,使学生在电气线路设计、各类接线端子制作、线径选择、保护装置使用、布线规范、低压电器使用、用电安全等工程技能方面得到良好训练。实训部分在工程中心完成,指导教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并综合课程核心技能设计具体的实训项目,部分实训项目如下表所示。通过相应的实训项目的实施,使学生掌握实际生产中所使用的主流电机控制技术,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真实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搭建。

为确保实践教学效果,采用小班多轮次教学,每次实践教学由教师和实验员共同完成,学生现场编程、布线接线。考核方式采用以现场实操为主实验报告为辅的形式,考核要点则为设计规范性及工艺合理性。

2.3强化课程设计环节的工程性。

在学生完成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后,自行组成三五人的设计团队,根据所学理论及实践知识,结合工程背景自行完成相关课程设计,并上交相应的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内容必须包含以下五部分:工程背景分析、设计目标、设计方案技术论证和设计方案工程论证、设计图纸。教师依据报告内容,从技术可行性、工艺合理性、实施周期合理性、成本合理性、量产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考评。通过课程设计环节,每位学生经历项目论证、组织实施的全过程,接受系统化的项目工程管理训练,有效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3.结语

实践表明,基于工程中心的“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机电控制方面的工程化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增强。部分学生毕业后即开始从事机电控制方面的工作,其良好的设计及工程管理实施能力深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研究教学理论,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的工程意识,真正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2]。

参考文献:

[1]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第五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类;实践基地;培养模式;校外实践教育中心

0 引言

由于认识到实践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教育部决定开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实践基地分文科实践教育基地、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类别。

实践教育是培养计算机类工程型大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育可以给学生带来如下好处:①让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实际的软硬件研发,把所学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对专业的认知;②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工业界的最新发展、企业软硬件产品研发过程和应用领域,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③让学生进行意志磨炼,以利于增强劳动观念、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计算类专业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等专业组成,是全国高等院校中规模最大的专业群之一,要使该类专业的建设具有新的突破,实践教育是其中的关键。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从1993年开始招生,目前已经从单一的计算机师范类专业发展到包括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5大电子信息类专业。最近,该类专业已获得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立项。笔者对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作了一些初步思考。

1 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计算机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矛盾

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许多IT企业招不到满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当然有许多客观的原因,包括就业信息不畅和毕业生不愿意在IT企业就业等,但其核心问题是高校培养出的所谓人才,没有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大量企业反映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甚至大量成绩优秀的毕业生也主要停留在理论知识上,而没有基本的实践训练。

由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对解决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之间的矛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践教育中心开展多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尽可能多地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工作,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尽快地与开发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出更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计算机类专门人才。

1.2 “双师型”师资问题

“双师型”师资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职教师:①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②近5年中有两年以上本专业相关企业一线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5年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两项及以上校级以上实践教学项目。

计算机类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高校相应专业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上课只停留在课本的理论知识上,或只能指导学生作一些小型的验证性实验,这必然影响教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许多高校为片面提高学术层次,引进各类高端学术人才,而忽视对具有丰富企业一线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另一方面是由于原有专业教师没有参与企业工作经验的机会。

实践教育中心模式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教育的环境,也是高校师资提高自己行业经验的平台,同时企业也可以直接用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为专业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

1.3 企业利益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矛盾

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学校和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为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而开展的合作交流和教育活动。学校和企业是产学合作教育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这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协调。它们的矛盾和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目标不一致。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在产学合作教育中积极性较高;而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生产所需产品并获取最大利润,一般主要关心员工职业技能培训,而对高校人才培养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2)进度不统一。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安排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很难统一,这会造成教学、实习的时间安排与企业的生产不协调。企业有生产开发任务时,学校的理论教学环节有可能尚未完成;而需要实习时,企业可能已经没有生产开发任务了。

(3)学生实践活动与企业的生产工作之间的矛盾。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活动,某种程度上会对企业的正常产品研发和生产造成影响;处理不当,会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校企产学合作和联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如何处理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矛盾与不一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 建设目标和组织架构

2.1 中心的建设目标

实践教育中心的总体目标是通过3-4年的时间,建成一个组织结构清晰、管理制度完善、培养模式合理的面向计算机类本科生的校企合作型实践教育平台。通过在中心的实践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使之成为能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高质量IT人才。同时可以实现高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共赢。

2.2 组织架构及功能

实践教育中心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成员组成和主要职责如下。

(1)实践教育中心领导小组。中心组建专门的领导小组,成员主要是校企双方相关领导和资深专家,负责人由企业总经理和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共同承担。主要职责是对建设方向和运行情况给出意见和建议。

(2)实践教育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高校各专业主任和企业部门负责人组成,校外实践基地项目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职责是制订和落实中心各类管理制度,并保证中心的日常运行。

(3)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管理团队。由各专业的骨干教师组成,与企业管理团队共同负责本专业学生的具体实践教学和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4)企业管理团队。由企业各部门的技术骨干组成,配合专业管理团队制订实践培养方案,保证实践培养方案能够按计划实施。

(5)指导教师团队。由专业“双师型”教师和企业软硬件方面的工程师组成,主要负责制订培养方案和具体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以及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等。

3 主要举措及模式探索

3.1 建设思路与主要举措

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的完整实践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制度建设。建设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规范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理顺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各项任务及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实践条件建设。在现有仪器设备基础上,通过经费投入购置一批能满足完成相关实践教学任务所需的设备、设施,建立实践教学所需场地,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开放与维护,保证实践项目按质按量完成。

(3)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建设。设计一整套学生参观实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课程实践、毕业设计课题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培养方案,建立良好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

(4)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由学校教师和共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5)实践项目建设。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共建企业单位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设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开发有助于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校外实践项目、学生创新性实践课题、创业孵化培养课题等。实践项目和课题的开发与设计应体现科学性、行业性、独创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6)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信息专业优势和现有的资源条件,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远程操作。

3.2 培养模式探索

1)“四年一贯制”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实践活动必须与学校课堂教学的内容相一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四年一贯制”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表1所示。

2)工程型师资培养。

目前高校对计算机类工程型师资存在较大缺口,由于没有长期有效的培养平台与培养模式,使得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高校培养工程型师资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一方面,企业可以协助学校对在职教师进行工程型师资培养,学校可以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开发与实施,以顶岗锻炼的形式提高在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选派优秀研发工程师赴学院参与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专业建设和工程实训课程的辅导。条件成熟还可以形成一种机制,让企业中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有高校教学经历,从而为企业成为高校工程型师资的重要来源。

3)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实践教育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整体的优化,不过于强调某一门学科课程的系统性,而着重考虑课程在体系中的整体价值,强调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效果。改变过去在各门课程之间自成体系、互不联系的现象,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同时坚持实践导向型,注重实践能力与行业规范的培养,适当放宽对理论知识的要求。

具体来说,合作课程可以有以下3种形式。

(1)针对专业实习的岗前培训课程。由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产品针对的主要行业、选择的研发工具和平台及规范等,所以每个学生想要进入企业实习就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以便使所学知识与企业要求进行无缝衔接。这类课程可以安排在较短学期,到企业或学校进行集中授课。

(2)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践性课程。与上一类课程不同,这一类课程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是由目标企业开设的课程,也可以是高校教师开设的课程,在实际操作时引入企业师资讲授。’(3)课程嵌入式教学。另一种更灵活的方式可以是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某些主题环节邀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工程人员讲授其中的几次课,以提高课程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联系。

4)创新型课题设计。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我国现阶段大力提倡的重要思想。对于大学来说,提高素质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或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实践创新能力是计算机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教育中心可以从企业的生产实践出发,给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型课题,一方面可以为企业难题寻找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并有可能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较好的素材。

(1)企业难题与学生的创新课题相结合。为鼓励创新,高校一般每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新研究课题供学生申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课题往往由于与实践脱节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学生的创新课题能与企业的实际难题相结合,就可以充分发挥创新课题的价值。

(2)企业的开放性课题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学分相结合。目前高校已普遍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学生只有取得相应的学分,才能进入专业实习阶段,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没有取得创新创业学分的学生不能毕业。从目前的情况看,许多学生较难取得这些学分,如果引导学生在见习阶段积极参加实践教育中心的企业开放课题,就可以取得创新创业学分。

(3)企业工程项目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学生实习期间一般会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如果学生以这些项目为背景,进行毕业设计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一方面,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避免了虚构式的设计内容;另一方面,这样的毕业设计也可以得到企业导师的相应指导,从而保证毕业设计有较高的质量。

篇1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车辆工程 实践体系 工程训练中心

[中图分类号] U46,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06-02

江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首批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是我校四个入选专业之一,学校和学院非常重视此次培养的契机,出台了江苏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行动计划,并在行动计划中明确了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具体任务、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基础性课程实践

卓越工程师计划重在构建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3+1”人才培养模式。要使得学生在最后的一年里能顺利地围绕专业知识进行集中的生产实践活动,前三年的理论教学及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将显得十分必要,否则第四年的实践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校依据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目标,构建“厚基础、宽知识、显特色、重应用”的车辆工程专业基础性课程实践体系,着重打造紧密联系车辆工程特色的力学、电学、计算机、控制工程等基础课程的实践体系,由浅入深、由简至繁,按层次递进,在上述课程传统实验基础上,融入体现车辆工程专业在上述领域应用实际的实验,在基础教学中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强化理论学习成果,拓宽学生知识面。

同时,基础性实践内容还包括课程设计,冷、热加工实践,校内专业实践等环节,通过这种体系化的基础性实践,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方面,针对卓越计划要求,对车辆工程实践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按照功能分为模型展示区、拆装实验区、检测与故障诊断实训区、自我创新设计实验区等,每个区域都能完成一个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创新实践项目,凸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用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取代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另外,将老师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大量的实践项目让学生直接进行详细的实际操作训练,并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考核力度,改革考核方式,从而客观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操作能及水平。

二、自主创新实践

学生自主创新实践主要是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科研课题等为牵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它是前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主要实践场所是我校江苏省车辆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功率内燃机工程中心、校企合作的工程训练中心等。

(一)以科技竞赛为导向,开展学生创新实践

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创新产品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与形式。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识与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精心组织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作品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多次。参加历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国FSAE)”、“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挑战杯”、竞技大赛等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爱校、爱专业意识,并在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二)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高等学校如何使卓越工程培养计划专业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相结合,一直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卓越计划培养中,车辆专业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汽车学院的科研经费在我校多年来一直排名前列,利用这一优势,以“导师制”、“双师制”,以及学院鼓励政策为平台,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教、帮、带”,激励车辆工程专业教师与本科生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大批学生科研论文、专利公开发表,这批骨干力量在校园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成为激发广大同学创新精神和参与科研的动力源。

同时组织车辆工程专业学生中的骨干力量,积极申报省级、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展科技攻关。鼓励和扶持骨干团队出科技成果,做好学生科技成果的专利申请及成果鉴定等工作。两年来,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各类竞赛达千余人次,获得省级、市级以上创新奖多项。学生积极申请各级各类创新项目100余项,累计主持校级以上创新项目50余项,申请专利30余项。

三、校企工程训练中心实践

我校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中融入校企合作机制,与南京汽车集团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建的实践教学平台项目,按照“共建共享、互助互动、优质优先、分期分段”的建设方案,服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仅以高起点、高标准满足了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更符合现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实践要求,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实验与教学方案

工程训练中心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学习教学计划,分操作实践和理论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除南汽主要产品的工艺流程、工装设备等专业课程,另外还增补南汽特色的教学内容,如:企业文化、质量管理、法治管理、岗位职业技能等。通过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岗位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感受企业氛围、学习技能本领。实训培养内容适应江苏大学的教学需求,在我校大学生来厂实习期间,南汽统筹安排学习与实训,明确实训标准,并结合专业方向,强化上岗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实训中,由工厂提供工艺标准、工作量具和原材料,安排实训教师,通过生产现场讲解和上岗实习操作,实现工学结合。

(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依据我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三)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此,我校将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南汽集团工程岗位上工作1~2年,积累一定年限的企业工程实践经验。同时,我校也从南汽集团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本科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四)构建多功能校企合作车辆工程实践教育平台

工程训练中心以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主线,创建高等工程教育开放型校企合作工程训练新体系,该体系以4个相互关联、递进提升的平台为主要特征,体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式、开放型的立体交叉式教学特色,实现了“纵向及顶”(即从专业技能培养逐步进入该领域学术前沿)、“横向达边”(即体现人才培养中各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以及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的现代工程教育目标。

四、结束语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提供了目标和方案,构建基于卓越计划,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突出学科与专业特色,融入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为工程实践夯实基础;以“科技竞赛”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工程素质与科研技能;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让企业担当更大的社会责任,让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升华,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从而全面建立我校工程能力系统化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为社会及汽车行业贡献更多的创新人才、一流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姝,亓昌,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汽车构造课程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2,15(3):40-42.

[2]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 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0,(8):9-10.

[4] 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4-77.

篇13

【关键词】高职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77-03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步伐中,房地产业以及建筑业发展突飞猛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要“四个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同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改革发展思路,也给高职教育提出了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即就业水平和企业满意度。建筑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需要有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支撑,如何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建筑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建筑工程高职教育需要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能力的要求

企业对所需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主要反映在道德心理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上。不同企业在看待毕业生学历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些企业认为高职生踏实肯干,其对学生道德心理素质、职业素养的要求较高,认为高职生的自我定位要准确一些,更能吃苦耐劳。很多企业表示,在现代社会中人际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毕业生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当前,很多毕业生在这一方面都比较欠缺,学校对此应加以培养。从理论知识的角度来说,很多企业都表示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一些能力:建筑材料方面,如建筑材料识别与分析的施工现场经验识别方法的培养、建筑材料识别与分析的实验操作方法的培养。识读图及制图方面,被调查的企业一致认为毕业生应该掌握很强的识读图能力,这是从事相关岗位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能力;而对电脑制图方面来说,不同性质的企业对制图能力要求也不同,但是都要求毕业生能够有一定程度的绘制图能力。施工现场控制能力,如建造中施工技术现场指导与施工过程质量监控能力,一定程度上的计量计价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施工过程中所需成本。对施工组织的能力也是毕业生所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之一。有些企业还表示,即使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理论知识有一定程度上的欠缺,但如果能有很强的道德心理素质,所欠缺的理论技能知识都能在以后工作中逐步培养。

二、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实践能力难以掌握

职业教育更注重技术知识的习得,而技术知识除了系统性、逻辑性、确定性的显性知识外,还包括大量的默会知识。实践能力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等特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采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获得,实践能力的掌握一定要有技巧熟练人员的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以及学生一步步的模仿、用心的体悟及身历其境的“历练”。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但由于受到班容量过大、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有限、课程体系缺乏弹性、教学组织缺乏灵活性等因素影响,学生动手训练依然严重不足,实践能力难以获得。

(二)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运用能力低的现象。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对在职教师,可充分利用实验、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同时,积极寻求校企合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验实习课程指导老师,把企业人才“请进来”,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学生不能适应实习岗位

当前,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没有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也不能带来明显利润,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主要动力是招聘实用人才,解决企业用工之急,因此,实习学生的顶岗工作能力就成为顶岗实习环节能否做实的关键。在当前建筑一线人才培养中,由于学生在校内主要偏重理论学习,接触工程实际较少,专项基础技能训练不足,综合实践技能训练缺乏,因此大多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能力不强,有的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有的学生即使找到了实习单位但由于不适应而被淘汰,最后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四)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脱钩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以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迅速被推广应用。但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上,还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对应,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试行起来不切实际,效果难尽人意。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

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没有形成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现有的实践教学只是按知识结构而没有按能力结构实施技能训练。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没有打破学科界线、专业界线甚至是课程界线,因此,实验或实训只是单一的或局部的技能训练,不能提高综合技能;技能培养规格没有按照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和对技能型人才的真正需求进行,难以培养出高等级的、适用性强的职业技能人才。

(六)企业对于学生资源的利用不足

在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聘任的大量能工巧匠大多只会做不会讲,更难以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他们本人还有工程建设工作,无法抽出大块时间离开施工现场到学校;另外,由于企业技巧熟练的老员工不能有效参与到教学中去,因而这些人所在的建筑工地也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这些珍贵的企业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点教学环节

(一)基础能力环节实施措施

实训环节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也可以直接到师傅所在的建筑工地实施,采用“技能项目式、项目师徒制、师徒双向选择”形式进行,即由企业的能工巧匠开出技能项目,学生根据开出的项目书申请选择师傅,师傅根据学生的申请以每6~18人为一班,以口传身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利用每天2~4学时的时间进行为期5~10周的边干边学,逐一培养学生的专项基础能力,学生在专项技能基础训练阶段至少3项技能合格才能进入综合实务技能训练阶段。

(二)实务综合类环节实施措施

实务综合类实践环节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由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当老师,每3~8名学生为一组,全程跟踪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学生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到施工现场跟着老师实践。学生通过边看边学,同时配合“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全面巩固和熟练掌握各种典型建筑结构类型及其建筑施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验收要点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建筑工程造价编制等。学生每组每周要填写施工周记,记载施工技术要点、工艺流程、学习心得等,学习结束后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陈述和答辩,答辩通过才能进入顶岗实习环节,此过程学生还能充分体验企业文化,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实践技能训练环节

应突出社会实践技能训练环节的特色,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培养面向建筑工程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建筑工程相关工作所需实际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强调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此环节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实训中心或者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建筑工程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工序的施工工艺、操作流程、工程质量验收、安全施工、工程量核算等。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应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施工技术、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安全教育等方面。比如在实训中,对模板、钢筋、脚手架、砌体、混凝土等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都应进行详细的个例讲解与操作示范,并要求学生收集资料、编写施工进度与流程图、编写施工计划书、列出材料用量及清单等,然后分组进行具体操作。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得到加强,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学校应通过举办实习供需见面会、跟岗实践单位留用、家长推荐和学生自找等方式,为学生落实顶岗实习单位,下达顶岗实习任务书。学校应要求实习单位提供师傅人选,明确师傅的工作要求;要求学生边干边学,虚心向师傅请教,并按要求认真填写狮徒学习手册》,至少完成20篇顶岗实习周记,每篇实习周记300字以上,实习周记须有企业师傅的签字;学生还应撰写3000字以上的实结报告并答辩,集中实习的学生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答辩,分散实习的学生回学校集中答辩。顶岗实习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顶岗实习成绩合格及其以上等次的学生由学校和企业一起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责成重修。

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着重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学校要切实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质,以培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有后劲的毕业生求得企业支持;加强与企业沟通,及时解决实施现代学徒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精心研究各实践环节的考核标准,强化重点环节的考核和管理,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始终发挥设计、组织、协调、监控的核心作用。

(二)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

职校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同时,也应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只有在知道这道工序的具体操作过程前提下,才会有可能创新改进工艺技术,同时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看做微型的未来工作岗位,在基地里学生可以接触到建筑工地实际施工器具,在学生头脑中可以生动立体地呈现出在课堂中学到的内容,为以后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可以分为基础实训室、主体实训室、屋面实训室、装饰实训室等。在各个实训室分列建筑行业现阶段分项工程各种施工工艺实体,让学生更具体贴近操作实际。

(三)加强校企合作,创建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跨企业实习中心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就建筑行业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实习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校外实习基地必须建立足够的不同功能的实训基地,既要有跟岗实训基地,也要有顶岗实训基地;既要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实训基地,也要有钢结构、砌体结构等各种典型结构类型的工程宴训基地。这种联合中小企业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采用“2+1”培养方案,即前两年学在学校学习,第三年进入到校外企业实习,由专任教师指导实习,以此使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的指导教师必然是具备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而且教师群体中有的长于理论,有的长于实践。同时还要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对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请进来”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授。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应增加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学校在引进人才时应积极从当地的知名企业中引进一些专业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高、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他们既可以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等传授给学生,促进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对原有的教师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他们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要引进“双师型”教师,还应把原有的教师“送出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师资建设方式加快教师队伍建设。这就要求应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为高素质极具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五)建立健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篇14

摘要:提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阐述实践教学的3个层次,探索工程训练机制、学生自主研究机制和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并介绍建设成效。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多模块

1 背景

随着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很多学校都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讨。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地处IT产业发达的广东,全省对IT人才需求迫切且数量大,这既为我院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对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自动化系3个学系,建立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个,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点专业(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工程硕士点专业;7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还设立了国际合作班)。

目前,学院建有2个国家级、7个省部级和3个厅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分别是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智能传感网络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信息伪装与对抗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IC设计与RFI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教育厅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作为学院各专业学科的支撑,为专业教学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院根据中山大学战略发展的需要调整定位,由以往的综合性学院转变为工科学院,以调整学科布局、发展工科专业为指导思想,目标是建成若干国内一流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学院各专业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依托学院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完成从单一的研究型、科学型人才培养转向研究型与工程型、科学型与应用型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流的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在软件工程、信息服务、通信与网络、安全与控制等领域的一流人才,适应广东省对信息技术高端人才的需求。

2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与措施

学院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自2008年以来,学院教学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深度合作,构建了融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一体的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了课内外科技实践的无缝连接以及校内外时空资源的覆盖,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在本科阶段得到工程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初步训练。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以下思路。

2.1 科学分层,合理配置模块

我们将实践教学分为3个层次,同时将科技竞赛、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等纳入到实践教学的模块中,如图1所示。

第一层次为学科基础实验。这一层次的实践从认识开始,逐步增加设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实验,目标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工作作风和动手能力,使其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

第二层次为综合实践训练。这一层次的实践包括专业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践、各种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在实践内容上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和课程的综合性,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三层次为创新项目实践活动。这一层次的实践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优秀生培养等环节,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促进科学研究与本科研究性教学的深度融合,目标是通过项目驱动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信息获取与选择能力、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

科技竞赛是以学科竞赛活动为主体的本科生工程训练计划,包含国家(国际)级、省级、校级和院级4个级别的竞赛和训练。科学研究是实行专业导师制,引导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进入科研实验室工作。校企合作是与企业合办的项目开发实践课程,课程学分与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等同。

2.2 以学科竞赛活动为切入点,实现常态化的工程训练机制

首先,建立以国际国内学生信息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实践创新能力训练机制。学科竞赛训练分为适合低年级的基础类训练和适合高年级的提升类训练。基础类训练和大赛的训练模式采用“教师主导、学长带队”的机制。对于提升类训练和校级基础类大赛,由各导师组遴选出相关信息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开展集中训练。

其次,学院成立大学生信息科技发展中心,营造自主实践环境。中心承担学科竞赛训练及人才选拔机制实施过程中的总体策划、组织、宣传服务、项目评审及中期检查等服务性工作,同时也负责基本技术培训和素质拓展活动的工作,是一个锻炼综合素质、培育领军人物的场所。中心的学生培训师机制有效地弥补了教师指导力量的不足,也有利于学生间项目经验的传授。

最后,我们以学科竞赛推动教学改革。各种竞赛的内容和相关资料为课程提供了工程实例,是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设计题目的重要参考。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学生对工程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课程学习有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2.3 实行专业导师制,以项目为驱动,建立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机制

我们对高年级学生实行专业导师制,依托学院国家级、省部级和厅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同时依托院级专业实验室、各科研团队实验室和校外研学实践基地,每学年定期召开导师宣讲会,公布愿意吸收学生参加的教师及推荐的研究课题,吸收一定数量的优秀本科生与教师和研究生共同进行科研工作,以项目为驱动,培养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2.4 引入校企合作课程与活动,以企业实践项目训练学生

我们建立了与腾讯、百度、Google、移动等知名企业实习就业对接的学生科技俱乐部。俱乐部利用企业师资和项目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工程技术训练。我们也与腾讯、大唐移动通信设备公司、广东电信规划设计院等7家单位签订并挂牌实习基地;与IBM、3G门户、腾讯等企业合作引入企业课程。

3 实践课程建设成效

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实施推动了教学改革,形成了本科生关注个人能力提升、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良好育人氛围。学院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蔚然成风,学科竞赛成绩突出,科技创业屡获殊荣,生产实习和就业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实践证明,这种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模式非常有效。

3.1 实践教学助推质量工程

2008年以来,学院承担建设网络工程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新增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3个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获得数据库系统与技术、数据挖掘、SOA原理及实践、信号与系统等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或教育部IBM精品课程;新增模拟电子技术等6门校级精品课程,基于校企合作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和集成协同平台建设等24个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总共获得经费126万元。2012年学院又获省质量工程建设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各1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

学院教师已出版4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和14部自选教材,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5篇论文,获得包括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0教育部—IBM高校合作项目优秀教师奖1项等多项教学成果奖。

3.2 实践教学推进能力培养

1)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学院倡导学生利用4年时间自主完成一个科技作品。近几年来,学院本科生中参与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比例超过80%。每年参与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训练的学生均超过100人,参与数学建模大赛、智能汽车大赛、机器人大赛、信息安全大赛等相关训练的学生均有数十人,参加学院信息科技创新大赛及教师专题项目训练的学生接近200人,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参加腾讯、阿里巴巴、花旗银行等各类企业举办的专项大赛训练等。

2008—2012年,信息学院学生共取得国际级成果(奖项)20项、国家级成果(奖项)46项、省级成果(奖项)超过150项。

中山大学在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成绩一直处于国内前列,2010年获得ACM/ICPC全球总决赛银牌、2011年获得总决赛并列第13名,2012年学生获全球总决赛第6名(银牌,亚洲第2名)。学院每年组织电子设计大赛普及赛,曾获全国大赛一等奖。机器人项目是一个综合运用自动化、通信、电子、计算机等专业最新技术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与工程训练项目,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和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自2009年起,学院学生队伍先后取得“亚太机器人大赛”全国前16强、第22名、科技进步奖等荣誉,获“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

在其他许多的学术竞赛,我院学生获智能汽车大赛全国大赛二、三等奖,第三届广东大学生创业IDEA大赛获一等奖1项,2010年广东省“挑战杯”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等,2009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011年度微软Imagine Cup(创新杯)全球大学生比赛中国赛区第2名。

2)创业计划。

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成就了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业、生产实习和就业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2011—2012年,以我院本科生为主力的学生团队先后获和中国移动联合主办的“MM(Mobile Market)百万青年创业计划”创业实践类亚军等多个奖项。特别地,2008级马朔团队自主开发的软件应用项目2011年获得教育部和外交部联合主办的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最高奖——创业实践组金奖,并获得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资金的支持,并在2012年获得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金奖。姚良超等同学2011年获得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国家二等奖。王淼等同学2010年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等。

3.3 实践教学造就新型人才

学院学生培养质量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近年来,学院本科一次就业率(含读研和出国深造)保持在97%以上,本科生毕业选择升学读研,或进入腾讯、华为、移动、电信等知名IT企业,或进入银行就业的占50%以上。例如,Ooogle总部继2012年以14万美金的年薪录用学院2名硕士毕业生(这2名学生均在本学院读本科)之后,2013年又向2名应届毕业生发出了聘用通知。

4 结语

自2008年以来,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建设分层次、多模块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发挥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探索与解决,如学生课程知识的融合与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校企课程共建以及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浩,胡学钢,侯整风,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7(22):73-76.

[2]余琍,黄治国,徐霜,等.构建计算机学科实习实践教学新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2):95-98.

[3]温显斌,王法玉.构筑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应用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0):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