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加强科室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五常法 总务库 规范化管理
资料与方法
科室总务库是病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医院物资保管的二级库。大部分科室总务库摆放凌乱,种类繁多,经常是用时到处找,或用时才发现物品没有或缺少,另有一部分物品积压过期,造成浪费。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科室物资供应,并响应医院增收节支号召,2008年3月,我科尝试把“五常法”运用在总务库管理中,开展规范化管理,经过6个月实践,改善了工作环境,实现了总务库在空间上的优化组合,有效提高了总务护士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医、护对总务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压缩了科室物资库存,减少了科室物品积压浪费,达到了增收节支的良好效果。
“五常法”介绍:“五常法”是现代管理方法之一,首创日本,即对工作现场进行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它主要用于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品质,确保安全,提升形象。目前在西方国家得到较为广泛应用和发展,在香港医务界得到良好应用。
常组织:就是判断必需与非必需物品,并将必需物品的数量降到最低程度,把必需物品分类放置,非必需物品处理掉或回收。目的是把空间腾出来活用,并防止误用。首先是调查使用频率,按需要物品低、中、高用度,及医用、护用、无菌、清洁等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常用的放在最佳、易取位置,且存放通道无杂物,畅通无阻。其次数量要恰当,有存量标准及记录,按总务、设备、制剂三大类所有物品存底、分类领取。制订合适的物品领取时间:如半月领取1次。
常整顿:要用的物品按规定定位、定量摆放整齐,明确标识、目的,整齐有秩序,方便寻找。所有存放物品器具,均贴上醒目的标式,有使用指引,实行目视管理。专人保管,有存档标准和控制总表。
常清洁:清除工作场所内的垃圾、脏物,保持场所清洁、整齐。清洁并不是单纯的弄干净,而是要用心来做,并保证物品无污染、无杂物。
常规范:包括目视管理和颜色管理,各种物品均标明种类、名称、数量,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类型和用途。每一区域根据五常法的要求制订审核标准,对照标准定期不定期检查五常法的落实情况。
养成坚持习惯,连续地、反复不断地坚持前面三项活动,通过制度化维持成果。需要东西定位摆放――物各有位、物在其位。定量摆放、目视管理――过目知数,迅速选取。取用还置方便――无寻找时间,方便操作。物品要分类、分规格摆放――一目了然,30秒内能准确找到所需物品。
常自律:人人依规定行事,加强个人修养,履行工作职责。养成工作规范、认真的习惯。制订共同遵守的有关规则、规定,持之以恒,使其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上班前5分钟交接,下班前5分钟为下班做好预备工作。
结 论
“五常法”只是原则,具体实施中项目细碎,绝不是流于形式,而要培养一种意识。“五常法”贵在坚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场所。
讨 论
目前护理人员紧缺,各科总务护士一般都是兼职,因此,五常法的应用,可有效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提高生产力,提升总务护士形象及办事能力,提供整洁、安全、有条理的工作环境,减少库存积压,科室不常用物品及时调整、更换,防止过期浪费,并有效减少后勤供应科室下送的频率,使物资、物品能够计划购置,医院资源分配均匀。
本文着重对备用药存在的质量问题和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从5个方面对备用药品的存放管理和质量安全进行阐述。
1 备用药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1.1 药品存放时间过长,出现过期、失效、变质、结晶、破损等严重质量问题,有的药品安瓿上只有生产日期但无有效期,一旦离开药盒,无法核实,同时还存在不同批号的药品混放在一起的现象。
1.2 药盒名称与盒内实际存放的药品不相符,而且未在药盒上标明里面存放的药物名称,另外还存在安瓿药表面字迹模糊,使用时无法识别浓度、剂量、剂型。
1.3 备用药品基数紊乱,账目不清,存在多药或少药的现象,同时药品数量多、种类多,清理不及时,存在药品积压等问题,如有的药品(胰岛素、氯化钾、生理盐水等)存放量大大超出科室的实际使用量,造成极大的浪费。
1.4 药品存放的环境因素,例如,需避光、干燥、低温保存的药物,未按要求和条件贮存,加速了药物风化、潮解、变质、失效,促成了药物有效期限的缩短。
2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责任不明确。管理者对药品质量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及影响缺乏预见性。
2.2 护理责任分工不明确,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漠,对安全隐患认识不足,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药品清理查对制度,未及时发现药品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及缺陷。
3 加强药品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备用药品的制度监管。(1)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建立安全管理预警机制,举办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药品安全管理法教育,重点培训、考核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安全管理的落实检查,按计划对护士进行药品使用、贮存、保管的安全教育,及时通报保管、贮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警示教育,医院药学部要经常下科室指导临床工作,帮助护士提高药品安全防范的能力,并督促落实到位。 (2)护士长不能只局限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应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提高,特别是多学科知识学习,提升管理水平,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前瞻性的发现问题,查找工作中的漏洞及管理上的不足,制定出可行性防范措施,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3)加强备用抢救药品管理,实行“五定”的管理措施,即定柜、定数、定位、定人、定期检查,禁止药品随意放置。建立备用药品专用登记本,做到班班交接,账目相符,落实岗位责任制及双签字制度,明确职责,并严格实行谁当班谁负责的管理规定。
3.2 加强备用药品的环节监管。科室指定专人管理,专人检查,专人整理,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尽量使用原包装盒和原包装瓶,药品摆放位置要求按用途分类摆放,也可以按使用频率的顺序摆放,力求准确、迅速、安全[1]。特殊药品根据所要求的温湿度、光照度选择适宜的存放处,如生物制品和需要低温保存的药品应放置在冰箱内,避光药要避免紫外线或强灯光照射,药事部门人员有责任定期到临床科室对药品的性能、质量进行抽查,指导临床规范管理;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等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定期对药品质量进行督查,做到层层把关,全面监管,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链,保证药品质量。
3.3 加强备用药品的质量监管。所有的备用药,按管理规定定期进行检查清理,减少损耗,清查时,重点把握,药品的生产日期及有效期限,药品的外观质量、色、清晰度,有无变质、破损、混浊、结晶及标识要清晰,防止因监管不力而将不合格药品使用在病人身上,造成不良后果。
3.4 加强备用药品的数量监管。对科室所有药品实行定额管理,严格控制无止境增加基数,病人自备药或剩余药要及时清理,及时退还,以减少浪费,减轻病人负担。
3.5 加强备用药的品种监管。完善并严格遵照药品管理法规,病人的贵重药品、自费药品以及毒麻剧限药品严格实行专人专柜上锁保管,落实班班交接,确保账、物、卡一致,防止丢失。
4 讨论
4.1 重视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护士严谨工作作风,是回避风险,降低隐患的关键。备用药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非是技术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护士责任心和工作态度问题,因此要保证备用药物的质量安全,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不断地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药品存放中的质量问题。
4.2 建立规范的药品存放管理制度,是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很多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强硬的管理措施往往会给安全埋下隐患和祸根,因此,要保证医疗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药品存放制度,才能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通过加强科室备用药物存放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护士岗位职责,不断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能有效的消除隐患,避开风险,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病人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1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b)-131-02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管理医院药事工作和规范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既是党和政府对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1 人才培养
引进优秀人才,培养现有人才,提高技术含金量,做到用药有的放矢。同种疾病医疗费用的高低与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呈反比的关系,技术水平越高的医生,在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其需要的医疗费用越低,药品费用越低。要实现合理用药,提高技术是关键,技术的提高又有赖于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因此,医院应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培养现有人才,同时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2 加强合理用药管理
把合理用药作为管理重点之一来抓,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考评。合理用药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密切相关。医院应将各临床科室的药品比例和合理用药纳入临床科室医疗质量考评标准,对临床科室和医师进行考核,奖惩兑现,并与个人晋升挂钩。
我国是抗菌药物使用大国,抗菌药物的消耗量占全部药物的首位,且遥遥领先于心血管系统药物等常用药物。抗菌药物作为一类特殊药品,由于其种类多,药学特征复杂,临床应用面广,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存在较多不合理情况。针对上述问题,医院应坚持“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查房会诊制”的同时,每月定期抽查在科和出院病历,对可能的不合理用药病例及时汇总,并提交医院专家委员会集体讨论,评判出不合理用药病例,采取干预和制约机制,医院应分别给予责任人的处罚,使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及纠正;定期公布全院和“问题重点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排行榜,“问题重点科室”限期整改,如连续两次以上发现某种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排行居前,则暂停使用该药品。
3 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药师队伍
医院要广泛深入开展合理用药工作,逐步规范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药师队伍。
3.1 健全机构
医院要充分发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临床药学职能,构建临床药学组织机构,将药事委员会的重要职能――临床药学相对独立出来,专门成立临床专家、质控专家和临床药师组成的临床药学管理小组,在药事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对临床合理用药进行指导、考核与监督。
3.2 选准路径,深入基层
药事管理委员会应采用参与临床查房、现场查阅在科病历、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临床医护人员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知识需求,广泛征集各方意见,选择以规范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临床药学的工作介入主要路径,其他临床药学工作的内容均为其子路径。
实行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查房会诊制,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提出改进意见,参与查房和会诊,参加疑难危重患者的救治和病案讨论,提供有关药物咨询服务,广泛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3.3 加强培训,打造一流团队
医院应采取自己主办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帮助现有药师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特别是医药学发展新信息,掌握国内外药学发展动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药师队伍。医院可组织骨干临床药师深入下一级医院举办学术讲座,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广泛宣传合理用药。
3.4 开展咨询,提供信息
一是在门诊设立用药咨询服务台,向病员提供合理用药信息,解答问题,解除他们用药中的一些顾虑,增加病人用药的依从性。二是药师到临床开展药物咨询,为临床医生和病人宣传合理用药,解答临床用药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有关药品的规格、价格、用法用量、适应证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三是护士在药物配伍、静滴药物交替过程中如出现难溶、浑浊或外观变化等问题时,临床药师应及时帮助解决。
另外,在协调和解决医疗纠纷的过程中,如遇到有用药方面的相关“投诉”,提供应对“投诉”的临床药学资料,对合理解决医疗纠纷、保护医护人员起到重要的作用。
3.5 建立医院药学信息库
药学信息包括药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保存,以及评价和总结;回答与药物有关的咨询,编制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为制定药物应用方针和策略、编写《医院处方集 》提供背景和文献资料;编写发行医院的药讯、药学杂志、不良反应及院内感染等专栏;对在职药学人员、大专院校实习生进行专业培训;为中毒解救提供及时的解救办法和药物方面的资料;收集不良反应报告 ,监测不良反应情况等。
不良反应监测是药学信息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据报道,在我国每年有 50万患者因用药不当而住院治疗 ,有 19万余人因此致死。住院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20%,住院患者因不良反应死亡者占 0.24%~2.90% ,因不良反应而住院的患者为 0.3%~0.5%。因药物不良反应或滥用抗生素、药物配伍不当、开大处方、随广告用药等不合理用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不良后果情况相当严重。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发生原因 ,指导合理用药 ,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关键词】医院管理医疗设备管理
【Abstract】Hospital as the main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society, the people entrusted with the provision of med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termine the hospital's funda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in the hospital's medical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Ability of medical technology by the medical staff'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nd medical equipment technical means of two parts. 21 centur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peed up the update rate of medical equipment, new and higher technical content of the medical device after another. Along with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on the increase in public health, many public hospitals have been configured, or is about to progressively more advanced configuration of large medical equipment. How to manage these medical equipment to medical activities in the full play its due role, is placed in front of each hospital administrator’s increasingly urgent task.
【Key words】Hospital management; Medical equipment management
1.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是深化卫生医疗机构改革的客观要求: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向市场经济模式不断转变、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只有在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增加医疗收入。而购置、使用具有领先技术水平的医疗设备是增强医院治疗能力、提升医院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手段。同时先进的医疗设备必须有科学的规范化的管理,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医院整体效益的提高。
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是卫生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医院通过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技术寿命和物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率,完好率,减少医疗设备运行维护费用,从而降低医疗成本开支。使医院收费既符合国家物价规定和标准又让患者认为合情合理,把让利于民落到实处,提高医院的信誉度。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是激发医院活力,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的必要条件: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股份制、租赁经营、中外合资、融资经营、集体联合办医等各种不同类型办医模式越来越多。医院只有转换经营机制,把自己做大做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般省级公立医院的医疗设备总价值量占医院全部固定资产价值总量50%左右,占医院总资产的34%以上。为此,必须在谋求长远发展,优化现有卫生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手段,进行医院发展的趋势预测,效益分析,市场整合。同时防止盲目引进,杜绝浪费,全面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才能盘活医院的经营。
2.目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管理人员仍受计划经济传统模式的影响,重医疗和收入,轻经营和管理,医院设备攀比观念强烈,追求大而全,但使用效率低,回收成本难,医疗资源浪费,医院收不抵支,导致出现开大处方乱收费的现象发生,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一些医院将医疗设备采购进来后不注重维护保养,重要设备没设专人操作,责任不明确设备乱抓乱用,管理混乱。医院设备维修工作重视不够,维修中心只有工人,无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真正懂设备功能及技术原理的人少或根本没有,不适应对日益先进的医疗设备维修的需要。直到设备已不能正常使用才请厂家来修理,费用高又耽误医疗使用。部分科室占用的医疗设备因工作变化不适用,也不申报调出,年久失去保养,自然腐蚀严重。季节性使用和停用的设备计提折旧未按规定办理;报废设备的固定资产价值不能及时收回入帐;更新改造设备的新增价值未及时增加医疗设备的账面价值。这些都造成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混乱,资产流失。医院绩效工资和资金分配方案未将设备使用率,单机创收定额,设备保养完好率等经济指标列入考核范围,未设立医疗设备管理内部控制机制。
3.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对设备的购置、使用、维修保养、提取折旧费、处置报废都规定科学的程序和严格要求,使设备管理的日常工作有章可循。
3.2 完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在院长负责制下器械设备科不仅只管设备采购,还要管理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协助院内维修中心对设备的大修和更新改造等;维修中心要培养或引进具有高尖端设备维修技术的工程师,使医院确实具备中大型选进设备的维修能力;各使用科室对大型设备要有专人操作,定时保养,并设有完整的设备运行记录,交接班记录,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维修中心测查原因。
3.3 建立健全医疗设备档案:器械科和财务科要分别从医疗设备物质形态和价值两个方面建立设备档案,从设备采购进医院到最终报废退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管理。把每台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折旧,报废和清理等相关资料完整地记录在案,输入医院管理网络系统。为设备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4 医院成立有专家参加的采购委员会,由法人院长负责:采购大型医疗设备需经过集体讨论,经过可行性论证后制定购置计划,按政府规划的医疗资源配置指标和规范的采购程序办理。
3.5 医院财务部门设专人负责医疗设备计提折旧的管理:不需要的设备应及时调出或处理;季节性停用,提前报废。封存不用的设备,已提够折旧但仍在使用的设备均不提折旧;对租赁出去的设备要照提折旧;报废的医疗设备要有严格审批程序,其价值必须收回防止流失;提前报废或变卖的设备其收入要首先冲减亏欠的折旧费;已提的折旧资金应归集到医疗设备专项基金统一管理,作为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重要资金来源。
3.6 建立大中型医疗设备巡查制度:器械科应设专人负责每周或每月定期到全院医疗科室对重点设备查看,检查设备运行记录,实物勘察设备运行状态,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汇同相关部门予以解决。
3.7 各医疗科室对自己使用的医疗设备指定专人负责运行保养:责任人要熟悉掌握设备的操作,使用及性能知识,按设备使用保养说明书的要求,定期进行注油、擦拭清理灰尘等工作,把对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3.8 对器械科,维修中心,医院内部各使用设备的科室之间的责任和任务予以明确:对设备使用率高,保养维护好,维修及时且技术过硬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适当的表彰或奖励。相反对医疗设备发生非正常损坏,丢失,管理维修不善的科室或当事人要查明原因后追究责任。要把设备使用率,完好率等相关指标列入相关科室和部门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中,使每个职工都能自觉爱护设备,正确使用和保养设备,认识到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调动主观能动性,熟练掌握操作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医疗设备的技能。使各医疗设备都能在医院管理升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提升医院医疗技术硬件能量,加速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于建国付礼霞论综合性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科的规范化管理 中国医用工程与装备2010年第五期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伴随国家财政支出体制的改革,国家对科研单位的预算管理逐步强化。国内科研事业单位也普遍实行了预算管理制度,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目前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些科研单位未将预算纳入单位管理决策范畴,把预算编制只当作财务部门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单位领导层面不组织,科研、资产、人事等重要相关部门及科研人员参与不够。由于财务人员较少参与单位项目的讨论、规划和决策,因此只能依据上年数据编制预算。这样的预算不可能与单位的实际业务紧密结合,也不可能得到用款部门的配合执行。未经单位认真研究决策,仅由财务人员编制的预算,既不能够反映科研单位事业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够发挥预算对单位经济运行的指导作用。
2、预算流于形式,与科研单位内部管理脱节。部门预算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单位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编制完成后一般被束之高阁,难以按照部门预算安排支出,造成实际支出与预算差距较大。单位还需要另外安排较大的人力、物力编制内部管理预算,造成部门预算与内部预算的脱节,增加了管理环节,提高了管理成本。
3、预算编制不严格、不规范,资金需求反映不准确。(1)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预算不能够从科研单位事业发展统筹考虑,真实反映相应的资金需求,具体反映在:存在多报、虚报预算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申请新增项目的文本编写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反映项目立项依据、可行性、必要性,不能准确反映项目资金需求和支出结构等内容;预算编制中漏报、错报等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预算编制的专业技术有待提高;部门自行调整财政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或不严格按照财政部批复的预算向下级单位批复,对项目支出预算进行二次批复等问题比较突出,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2)预算编制方法简单。尽管已运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但是仍有单位习惯于“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老办法,编制的预算比较笼统,不易将预算分解到各部门执行。(3)缺乏控制机制,预算约束力偏弱。由于预算制定后没有层层分解、层层控制,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预算丧失约束力。
4、预算执行缓慢,财政资金结存较高
目前科研单位预算执行缓慢,预算执行中多年存在的“前慢后快”问题比较突出,也存在一级主管部门代编下属单位预算的现象,导致基层预算单位年初无钱可花,年底突击花钱。财政资金结余居高不下,不仅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甚至会影响财政资金对单位的支持力度。
二、改进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要策略
1、 建立有效的预算管理架构,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1)建立领导机制。成立单位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以及各科室负责人为主要负责人,以组织预算的实施,领导协调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年度预算草案、预算方案、预算执行情况等定期报告与决策机制,有力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管理机制。单位财务部门作为单位预算的专职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和监督工作,其主要职责有:收集资料,对单位内预算责任部门提出的明细预算建议数进行审核、汇总;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编报单位预算草案;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批复意见,编制单位内部预算,并按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下达有关责任单位,实施责任预算管理;结合单位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提报预算调整建议数;按照规定程序调整年度预算;监督单位预算执行,分析执行差异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督促单位完成年度财务预算目标;定期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预算执行结果。
预算责任部门是本部门预算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职责有: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编报本部门年度预算建议数;落实本部门的预算收入和支出;进一步细化本部门的预算以及具体预算方案;核实、监督其职责范围内的预算编制工作,配合财务做好单位预算的总体平衡、协调、分析、控制、考核工作。并对本部门预算执行结果承担责任。根据事业发展情况,年内确需调整预算的,要向单位提出预算调整建议,按规定程序报批。各预算责任项目负责人,是单位预算编制、执行的基本单元的责任人。在单位责任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项目的收支预算、以及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工作,并对预算执行结果承担责任。
(3)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年度预算及执行情况定期对话沟通机制,大力加强经费使用进度,努力提高财政预算与事业发展需求的有效衔接。
(4)建立预算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如离退休经费、基本运行费、基本科研费预算的标准体系,并根据科研性质、创新绩效、承担任务不同分别编制预算。
2、 加强组织协调,努力提高预算编制水平。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到预算的执行和国家财政资金的申请等各项工作。预算作为单位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应纳入单位管理决策范畴,加强对预算工作的领导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各项基础工作,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及实际需求,统筹协调与部门预算编制相关的财务、科研、人事、资产等各个部门,科学编制年度预算,确保本单位部门预算编制的真实、及时、准确、完整,切实提高预算编报质量,使其能够有效指导和约束各项收支。
编制预算应遵循完整性原则,包括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不得遗漏;遵循真实性原则,单位的预算收支项目的数字必须依据充分确定的资料,按批准部门认可的计算依据和计算方法计算得来,不允许估算;遵循统一性原则,按照统一的预算科目和规定的收支标准、程序进行计算编制;遵循年度性原则,按财政年度进行编制;遵循讲政治的原则,体现强烈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编制预算的基本方法。以某大型科研单位为例,该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拟定了以下较为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
(1)根据国家预算法规、政策及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由单位财务部门印发下一年度经费需求计划和专项支出计划的通知及预算表格。责任部门以及预算执行单元根据本部门、本项目发展计划或项目滚动研发需要,在预算年度测算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出本部门、本项目的收入、支出预算建议数,上报财务部门。
(2)单位财务部门根据责任部门提供的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结合单位发展规划,综合平衡后编制出“一上”预算方案,经办公会讨论通过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3)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一下”预算控制数,单位财务部门在责任部门预算修正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项收支,细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以及政府采购支出,编制出“二上”预算方案,经所办公会讨论通过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4)单位财务部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二下”年度总预算批复,依据单位内部管理需要,细化内部各项经费预算分配方案,经办公会审议批准后,正式发文公布执行。
(5)单位预算分别采用固定预算、基数加增长预算、零基预算等方法进行编制。固定预算是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业务量水平编制的预算,适用于固定费用或者数额比较稳定的预算项目,如基本运行费、离退休经费等预算。基数加增长预算是在按照人员构成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当年实际发生额,预测下年增长等因素编制的预算,如人员经费预算。零基预算是对预算收支以零为基点,对预算期内各项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或者各项收入的可行性以及预算数额的大小,逐项分析后而予以确定收支水平的预算,适用于预算编制基础变化较大的预算项目,如课题对外争取项目经费、基本建设预算以及对外投资等。
3、加强预算资金的调控力度,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科研单位结合国家计划全面部署预算的编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收入和支出预算目标,认真研究并有效组织收入、预测支出,努力实现经费来源和支出结构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
明确目标导向,根据单位发展规划和总体部署,安排好重点支出,结合事业发展规划,将各种渠道经费统筹考虑,对可支配的资源集中管理与使用,帮助发展快、绩效好的课题组解决快速发展资金需求问题,避免简单将经费平均分配到各课题组,使预算流于形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外竞争能力。
加强结余资金管理,认真分析年度财政结余资金的形成原因,转变理财观念,努力克服“存钱备荒”的心理。同时也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思想,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提高财政资金对事业发展的保障程度。
4、 加强预算的执行与监督、资金使用的管理,提高资金绩效性和安全性。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单位预算管理的办法、制度以及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完善内控机制,努力从机制、制度上预防各类违反财经法规问题的产生,保证资金使用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科研单位必须制定相应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和专项经费的预算审核及财务审计制度,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让单位监察、审计、业务等主办部门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过程中来,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做到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有制度约束,有人力保障,确保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审,对事业单位支出项目中的问题和责任及预算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责任人建立直接约束机制,对项目具体执行行为和各有关责任人实施有效制约和监督。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尤其是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绩效考评,结合预算的完成情况,将基本科研经费预算核定与绩效考评结果挂钩,提高资金绩效性。
总之,科研单位应针对存在的问题,着手完善和修订有关管理制度,不断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基于财务预算的管理平台,科研单位应进一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包括科研生产、人力资源、营销、企业战略等各方面。财务预算管理必将在我国科研事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晓英:财政预算改革对农业科研单位财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7 (3).
[2] 王娟:科研预算方法及财务管理研究 [J].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7(9).
[3] 孙达男: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管理探讨[J]. 商业时代, 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