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常见化学现象范文

初中常见化学现象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常见化学现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常见化学现象

篇1

关键字:生活;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分类号】G633.8

生活中处处都在发生着变化。化学与实际的生产、生活都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科技性要求比较高的医药、材料以及环保、能源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将生活知识应用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互动与实际知识的掌握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学从过去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而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大纲中曾经明确的指出“初中化学的教学要更加注重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联系,进而实现让学生在通过化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不断联系来更好的分析社会现象。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应该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化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1、与生活结合起来的初中化学教育方式的探讨

1.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挖掘来提高教学效率

现今的生活环境中化学现象随处可见,但是却是需要逐渐的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活中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的爱好和习惯,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敏感性。诸如,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切过酸性的刀更容易生锈呢?等诸如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讲课堂教学的范围逐渐扩大,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化学生活中的奥秘,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进行课堂内容的导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注意力,例如通过为什么要留档的文件需要用碳素笔写而不用铅笔?这种大家生活中都十分熟悉的内容来导入,进而引进碳的化学知识内容,这样就把枯燥乏味的化学定义变得更加的生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理论学习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1.2通过课堂的引导来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缩短生活与化学之间的距离

化学作为初中学习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主要研究的灵感主要就是来自于生活,但是由于之前错误的教学观念和认识观念使得人们认为化学与生活之间没有存在联系,进而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割裂了。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设置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进行更加生动的讲解,并且引导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知识之后在生活中寻找与之相关的例子,并且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例如,生活中发生火灾时如何逃离?为什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离开现场?这里面就有很多化学小常识,因为火灾中会出现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由于温度高而上升,因此需要弯腰逃离,而毛巾蘸水之后捂住口鼻就能够缓解和减少烟尘的吸入等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来选择更加适合的背景素材,久而久之能够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1.3通过化学小知识来解决生活常见问题,进而让学生产生自豪感

化学具有十分大的实用性,因此其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与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紧密相连。因此通过化学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小难题,进而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生活困难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好处和自豪感,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为学习提供动力。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辨别真金等实用性相对较强的知识能够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1.4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际,利用化学知识解读日常生活

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之中,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更是一种升华和扩展。如果只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体现在练习本和考试卷上是行为是不正确的,只有在学习之中让学生结合实践活动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学习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例如,在讲解化学成为氢氧化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拿着瓜子或者雪饼中带的干燥剂来进行实验,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科学的解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沟通来为学生提供亲切之感,减少与化学知识在精神上的距离,在课堂中注重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寓教于乐,并且能够让学生自觉的运用在课堂之中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面对的问题,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还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5通过生活性的化学实验的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化学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化学实验也是化学学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的设计中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产品来代替专业仪器,进而使之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例如,在化学仪器的选择上可以用废弃的注射器来代替滴管,用废弃的输液管来代替导管等等的方式来将生活种常见的废品变为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器材;同时还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代替实验药品,例如在二氧化碳是实验中可以太难过大理石块和食醋来进行反应实验。这种通过家庭小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仍是到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并不远,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结语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只有学会了生活才能够更好的学习。而学习的媒介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关联大,就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时刻牢记自身的重要职责,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化学课堂的新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让刻板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片段,进而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豪感,进而促进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润芳.中学化学教学与生活科学[J].教学与管理,2004(1):73.

篇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酸和碱》中最后一部分是溶液的导电性的内容。这部分教学的意义是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揭示出酸或碱性质相同的微观原因。知识点仅仅限于溶液导电的原因是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按教材举例,讲授得比较浅显。这样对于初中学生的要求是相符的,但对后续的学习却"雁过无痕"帮助不大。

这部分的教学要为学生后续的化学学习提供理论依据,即溶液导电性的教学能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离子观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 此,怎么把握这部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就成为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从初中教材来说,溶液导电性内容的后面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和《盐 化肥》的教学都多少依附这部分内容所体现的理论支持。同单元后一课题,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这里需要学生在对溶液中离子进行种类分析的基础上得以理解,而这是建立在溶液导电性原因的认识之上。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中的复分解反应和某些离子的鉴别也需要离子观的建立。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在溶液中,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学生要在理解溶液中这些化合物电离产生阴、阳离子,阴、阳离子再重新组合成有形成沉淀、气体或水的情况才能发生。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也需要学生会将化合物拆分成相应的离子,即依赖正确的离子观。离子的检验实际是利用离子间反应的特殊现象来鉴别离子。学生只要获知离子相同其性质就相同,检验方法就会一致,这为学生做此类习题抓住知识点的本质提供了思路。

在初中,化学式的书写一直是学生的学困点。学生认为要识记化学式的物质太多,记忆有困难。但若建立好离子观后,由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P114附录1,以阴、阳离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来识记化学式就容易许多,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具体方法是:先识记五个常见原子团(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铵根离子)。将常见的带负电原子团和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配对,并使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即可书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了。

而在高一必修1的教材中,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内容的呈现顺序是从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离子反应。如果初中在溶液导电性教学中打好基础,学生已经具有离子观的理论基础,高中相应知识的学习就会在初中的基础上小梯度的递增性呈现,学习会变得相对轻松许多一些。

归纳重视初中溶液导电性教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 建立正确的离子观(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会以阴、阳离子的形式存在)。

2. 能有效掌控大多数无机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3. 帮助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4. 能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

5.增加对离子鉴别的理解。

6.为高中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溶液导电性的教学。为此,我拟定在教学中补充讲授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1.增加氯化钠、蔗糖溶液导电性演示实验。

前一章溶液形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氯化钠溶于水是以钠离子、氯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水中。氯化钠溶液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就说明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离子的导电,分子的不导电。从而引出溶液导电的原因,然后再按书上所列举的溶液做演示实验,在分析酸和碱的组成特点。

2.适当提及电离的概念。对酸碱盐的组成特点分析离不开电离的概念(某些化合物在溶液中离解产生阴阳离子的过程)。引导学生写出初中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举强电解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溶液中离子的种类,为复分解反应和高中一年级的教学打下基础。

篇3

[关键词] 提高 学生 实验 考试

近几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题中计算题逐步弱化,化学实验及探究题已经成为命题的重点。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解题能力,本人通过对近年陕西省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研究,现就初中化学实验及探究题解法与技巧谈以下几点:

一、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理化(合卷)化学试题中的化学实验题以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及实验室常见的实验仪器引入,考察学生对初中化学实验技能(包括使用实验仪器的技能和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的掌握。对化学实验题的解法我认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和复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1)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让学生说出实验室常见的实验仪器名称,仪器的使用范围及仪器的正确操作。

(2)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室里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装置气密性检查、过滤、蒸发、溶液配制过程、仪器正确的洗涤方法以及实验装置的正确组装等技能。

(3)通过对实验的仔细观察掌握实验现象并学会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4)教师要有目的的及时选择实验习题,加强学生的训练。

2.掌握化学实验题解法技巧

(1)先看化学实验题的实验装置,明确实验装置的用途。如:该装置是反应装置还是收集装置,反应装置是加热的还是不加热的,收集装置为排水集气法还是排空气法等等。

(2)认真阅读实验题,明确实验题的考点,结合所学明确实验原理和实验所需药品。

(3)根据实验原理,明确实验装置的选择以及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

(4)对实验装置(图)与教材原图不一样的,要交给学生学会比较异同点,学会知识的迁移

二、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理化(合卷)化学试题中化学探究题包括:正题(以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常见的药品和实验装置引入一个综合实验)、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或做出猜想、实验与结论、拓展与迁移等部分,考察学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法我认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物质性质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初中化学教科书出现的物质性质的教学,不仅要强调物质的物理性质,特别要强调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仅要让学生熟记,而且尽可能的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注重习题的训练

在章节复习中,教师要有目的的结合所学物质性质选择一些习题,或有针对性的编写一定的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加强对所学物质性质的掌握及灵活应用。

3.加强中考探究题的训练

在总复习阶段,教师要专门进行化学探究题专题讲,及时把近几年的我省中考题作为范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化学探究题的组成,题型特点,通过师生探讨共同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即

(1)认真读题,明确实验要求。

(2)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实验原理。

(3)结合实验原理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或做出猜想。

篇4

一、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带进化学课堂,使教学更具情趣性

化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体现和运用,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并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与意义,进而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例如,大家熟悉的樟脑丸,它能祛除衣柜中的蛀虫。我们将醋酸与小苏打的混合水溶液放入杯中,再将樟脑丸慢慢放入溶液中,仔细观察樟脑丸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学生会发现最初时樟脑丸沉在杯底,慢慢它就开始在水里上下浮动,好像不受控制一样。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经过这种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了许多微小的气泡附在杯底与杯壁上,樟脑丸也被覆盖上了微小的气泡。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水轻会在水中上升,樟脑丸粘住的二氧化碳气泡达到了一定数量,气泡就会拉着樟脑丸慢慢上升,这时二氧化碳气泡就像是游泳圈一样。在樟脑丸慢慢上升的同时,吸附在樟脑丸上面的小气泡由于随着水压变小而破裂,樟脑丸失去了“游泳圈”,又会降回水底。当樟脑丸再一次吸附到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气泡时,那么它又会重新浮起来。就这样,樟脑丸发生了来回“跳舞”的情景。类似的小实验操作简易,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实验能够更加充分地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无处不在。

二、化学小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具情趣性

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建设打造多姿多彩的课堂情景,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化学尤其是九年级化学以化学实验为基础。日常的教学过程、知识点的讲解与化学小实验密不可分。化学小实验如果能够兼具趣味性,则在增强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更能体现化学的直观性、知识性与实用性。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创造性设计融入化学小实验,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并利用具有情趣性的教学情境,提升九年级化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诱导学生先以学习“魔术”的方法来开始这次的实验课程,即对需要学习的课程灵活合理编排,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水中生火”“不会点燃的方巾”“魔法点蜡烛”等有意思的化学小实验,让学生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体会到化学课程的情趣性,让学生爱上学习。

三、巧妙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打造情趣教育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教学 研究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大力倡导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探究教学,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探究模式,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呢?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一些矛盾,促使学生主动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开始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的某个微观环节,都应该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揭示事物的矛盾,从而唤起思维,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例如: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在做完镁、锌、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后提出:为什么实验室制取氢气要选择锌?在学生搭配好一套简单的制氢气的装置后,可作进一步的引申: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使其能够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终止呢?让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和事实时,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原子结构时提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原子是一个实心的球体吗?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完成之后,提出假设,如果实验室中只有碳酸钠和稀盐酸,能制取二氧化碳吗?当然,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情感和认识水平,注重问题的思考性、趣味性、真实性,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激发探究动机的目的。

二、利用好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教学

在化学发展史中,实验一直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刚接触到化学,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地把学生实验活动融入学习内容之中,淡化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界线,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使学生摆脱僵化的“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改进实验方案,妥善规划实验教学的内容,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学到了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兴趣发展成更为持久、对学生发展更为有利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例如,在氧气的性质中涉及的蜡烛燃烧实验,我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了这样的探究课题: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烟和熄灭时产生的烟的颜色是不同的,它们的成分究竟是什么?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这一课题兴趣浓厚。经过实验探究,有些同学还准确地回答了在蜡烛熄灭的瞬间点燃白烟也同样能引燃蜡烛的原因。

三、通过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教学

初中化学内容的展开主要是从生活常见而又重要的事物开始的,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在初中化学中渗透化学与社会教育,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巩固所学知识,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对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讲到关于化学式的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过程:根据醋酸的化学式(CH3COOH)计算:(1)相对分子质量;(2)各元素的质量比;(3)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接着做进一步的引导:在CH3COOH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什么含义?如何求解在160克氧化铁中含多少克铁元素?然后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从“镇江陈醋”上复印下来的标签,根据标签上的数据计算一瓶食醋中含多少克的碳元素呢?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探究,学生能以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起点,掌握纯净物中元素质量的求解以及混合物中元素质量的求解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能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提高探究能力;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老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合理运用探究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久华,王磊,胡晓红.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基于我们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育.2002(11).

[2]刘克文.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教学模式发展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7(03).

[3]张晓玲.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之我见[J].化学教学.2007(08).

[4]高潇怡.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教学模式的发展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