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常见化学现象范文

初中常见化学现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常见化学现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常见化学现象

篇1

关键字:生活;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分类号】G633.8

生活中处处都在发生着变化。化学与实际的生产、生活都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科技性要求比较高的医药、材料以及环保、能源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将生活知识应用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互动与实际知识的掌握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学从过去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而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大纲中曾经明确的指出“初中化学的教学要更加注重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联系,进而实现让学生在通过化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不断联系来更好的分析社会现象。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应该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化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1、与生活结合起来的初中化学教育方式的探讨

1.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挖掘来提高教学效率

现今的生活环境中化学现象随处可见,但是却是需要逐渐的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活中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的爱好和习惯,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敏感性。诸如,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切过酸性的刀更容易生锈呢?等诸如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讲课堂教学的范围逐渐扩大,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化学生活中的奥秘,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进行课堂内容的导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注意力,例如通过为什么要留档的文件需要用碳素笔写而不用铅笔?这种大家生活中都十分熟悉的内容来导入,进而引进碳的化学知识内容,这样就把枯燥乏味的化学定义变得更加的生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理论学习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1.2通过课堂的引导来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缩短生活与化学之间的距离

化学作为初中学习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主要研究的灵感主要就是来自于生活,但是由于之前错误的教学观念和认识观念使得人们认为化学与生活之间没有存在联系,进而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割裂了。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设置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进行更加生动的讲解,并且引导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知识之后在生活中寻找与之相关的例子,并且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例如,生活中发生火灾时如何逃离?为什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离开现场?这里面就有很多化学小常识,因为火灾中会出现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由于温度高而上升,因此需要弯腰逃离,而毛巾蘸水之后捂住口鼻就能够缓解和减少烟尘的吸入等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来选择更加适合的背景素材,久而久之能够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1.3通过化学小知识来解决生活常见问题,进而让学生产生自豪感

化学具有十分大的实用性,因此其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与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紧密相连。因此通过化学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小难题,进而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生活困难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好处和自豪感,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为学习提供动力。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辨别真金等实用性相对较强的知识能够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1.4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际,利用化学知识解读日常生活

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之中,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更是一种升华和扩展。如果只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体现在练习本和考试卷上是行为是不正确的,只有在学习之中让学生结合实践活动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学习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例如,在讲解化学成为氢氧化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拿着瓜子或者雪饼中带的干燥剂来进行实验,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科学的解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沟通来为学生提供亲切之感,减少与化学知识在精神上的距离,在课堂中注重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寓教于乐,并且能够让学生自觉的运用在课堂之中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面对的问题,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还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5通过生活性的化学实验的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化学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化学实验也是化学学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的设计中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产品来代替专业仪器,进而使之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例如,在化学仪器的选择上可以用废弃的注射器来代替滴管,用废弃的输液管来代替导管等等的方式来将生活种常见的废品变为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器材;同时还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代替实验药品,例如在二氧化碳是实验中可以太难过大理石块和食醋来进行反应实验。这种通过家庭小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仍是到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并不远,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结语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只有学会了生活才能够更好的学习。而学习的媒介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关联大,就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时刻牢记自身的重要职责,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化学课堂的新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让刻板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片段,进而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豪感,进而促进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润芳.中学化学教学与生活科学[J].教学与管理,2004(1):73.

篇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酸和碱》中最后一部分是溶液的导电性的内容。这部分教学的意义是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揭示出酸或碱性质相同的微观原因。知识点仅仅限于溶液导电的原因是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按教材举例,讲授得比较浅显。这样对于初中学生的要求是相符的,但对后续的学习却"雁过无痕"帮助不大。

这部分的教学要为学生后续的化学学习提供理论依据,即溶液导电性的教学能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离子观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 此,怎么把握这部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就成为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从初中教材来说,溶液导电性内容的后面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和《盐 化肥》的教学都多少依附这部分内容所体现的理论支持。同单元后一课题,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这里需要学生在对溶液中离子进行种类分析的基础上得以理解,而这是建立在溶液导电性原因的认识之上。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中的复分解反应和某些离子的鉴别也需要离子观的建立。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在溶液中,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学生要在理解溶液中这些化合物电离产生阴、阳离子,阴、阳离子再重新组合成有形成沉淀、气体或水的情况才能发生。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也需要学生会将化合物拆分成相应的离子,即依赖正确的离子观。离子的检验实际是利用离子间反应的特殊现象来鉴别离子。学生只要获知离子相同其性质就相同,检验方法就会一致,这为学生做此类习题抓住知识点的本质提供了思路。

在初中,化学式的书写一直是学生的学困点。学生认为要识记化学式的物质太多,记忆有困难。但若建立好离子观后,由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P114附录1,以阴、阳离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来识记化学式就容易许多,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具体方法是:先识记五个常见原子团(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铵根离子)。将常见的带负电原子团和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配对,并使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即可书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了。

而在高一必修1的教材中,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内容的呈现顺序是从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离子反应。如果初中在溶液导电性教学中打好基础,学生已经具有离子观的理论基础,高中相应知识的学习就会在初中的基础上小梯度的递增性呈现,学习会变得相对轻松许多一些。

归纳重视初中溶液导电性教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 建立正确的离子观(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会以阴、阳离子的形式存在)。

2. 能有效掌控大多数无机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3. 帮助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4. 能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

5.增加对离子鉴别的理解。

6.为高中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溶液导电性的教学。为此,我拟定在教学中补充讲授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1.增加氯化钠、蔗糖溶液导电性演示实验。

前一章溶液形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氯化钠溶于水是以钠离子、氯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水中。氯化钠溶液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就说明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离子的导电,分子的不导电。从而引出溶液导电的原因,然后再按书上所列举的溶液做演示实验,在分析酸和碱的组成特点。

2.适当提及电离的概念。对酸碱盐的组成特点分析离不开电离的概念(某些化合物在溶液中离解产生阴阳离子的过程)。引导学生写出初中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举强电解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溶液中离子的种类,为复分解反应和高中一年级的教学打下基础。

篇3

[关键词] 提高 学生 实验 考试

近几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题中计算题逐步弱化,化学实验及探究题已经成为命题的重点。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解题能力,本人通过对近年陕西省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研究,现就初中化学实验及探究题解法与技巧谈以下几点:

一、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理化(合卷)化学试题中的化学实验题以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及实验室常见的实验仪器引入,考察学生对初中化学实验技能(包括使用实验仪器的技能和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的掌握。对化学实验题的解法我认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和复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1)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让学生说出实验室常见的实验仪器名称,仪器的使用范围及仪器的正确操作。

(2)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室里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装置气密性检查、过滤、蒸发、溶液配制过程、仪器正确的洗涤方法以及实验装置的正确组装等技能。

(3)通过对实验的仔细观察掌握实验现象并学会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4)教师要有目的的及时选择实验习题,加强学生的训练。

2.掌握化学实验题解法技巧

(1)先看化学实验题的实验装置,明确实验装置的用途。如:该装置是反应装置还是收集装置,反应装置是加热的还是不加热的,收集装置为排水集气法还是排空气法等等。

(2)认真阅读实验题,明确实验题的考点,结合所学明确实验原理和实验所需药品。

(3)根据实验原理,明确实验装置的选择以及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

(4)对实验装置(图)与教材原图不一样的,要交给学生学会比较异同点,学会知识的迁移

二、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理化(合卷)化学试题中化学探究题包括:正题(以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常见的药品和实验装置引入一个综合实验)、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或做出猜想、实验与结论、拓展与迁移等部分,考察学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法我认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物质性质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初中化学教科书出现的物质性质的教学,不仅要强调物质的物理性质,特别要强调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仅要让学生熟记,而且尽可能的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注重习题的训练

在章节复习中,教师要有目的的结合所学物质性质选择一些习题,或有针对性的编写一定的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加强对所学物质性质的掌握及灵活应用。

3.加强中考探究题的训练

在总复习阶段,教师要专门进行化学探究题专题讲,及时把近几年的我省中考题作为范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化学探究题的组成,题型特点,通过师生探讨共同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即

(1)认真读题,明确实验要求。

(2)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实验原理。

(3)结合实验原理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或做出猜想。

篇4

一、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带进化学课堂,使教学更具情趣性

化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体现和运用,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并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与意义,进而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例如,大家熟悉的樟脑丸,它能祛除衣柜中的蛀虫。我们将醋酸与小苏打的混合水溶液放入杯中,再将樟脑丸慢慢放入溶液中,仔细观察樟脑丸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学生会发现最初时樟脑丸沉在杯底,慢慢它就开始在水里上下浮动,好像不受控制一样。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经过这种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了许多微小的气泡附在杯底与杯壁上,樟脑丸也被覆盖上了微小的气泡。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水轻会在水中上升,樟脑丸粘住的二氧化碳气泡达到了一定数量,气泡就会拉着樟脑丸慢慢上升,这时二氧化碳气泡就像是游泳圈一样。在樟脑丸慢慢上升的同时,吸附在樟脑丸上面的小气泡由于随着水压变小而破裂,樟脑丸失去了“游泳圈”,又会降回水底。当樟脑丸再一次吸附到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气泡时,那么它又会重新浮起来。就这样,樟脑丸发生了来回“跳舞”的情景。类似的小实验操作简易,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实验能够更加充分地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无处不在。

二、化学小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具情趣性

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建设打造多姿多彩的课堂情景,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化学尤其是九年级化学以化学实验为基础。日常的教学过程、知识点的讲解与化学小实验密不可分。化学小实验如果能够兼具趣味性,则在增强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更能体现化学的直观性、知识性与实用性。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创造性设计融入化学小实验,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并利用具有情趣性的教学情境,提升九年级化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诱导学生先以学习“魔术”的方法来开始这次的实验课程,即对需要学习的课程灵活合理编排,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水中生火”“不会点燃的方巾”“魔法点蜡烛”等有意思的化学小实验,让学生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体会到化学课程的情趣性,让学生爱上学习。

三、巧妙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打造情趣教育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教学 研究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大力倡导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探究教学,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探究模式,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呢?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一些矛盾,促使学生主动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开始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的某个微观环节,都应该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揭示事物的矛盾,从而唤起思维,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例如: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在做完镁、锌、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后提出:为什么实验室制取氢气要选择锌?在学生搭配好一套简单的制氢气的装置后,可作进一步的引申: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使其能够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终止呢?让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和事实时,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原子结构时提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原子是一个实心的球体吗?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完成之后,提出假设,如果实验室中只有碳酸钠和稀盐酸,能制取二氧化碳吗?当然,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情感和认识水平,注重问题的思考性、趣味性、真实性,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激发探究动机的目的。

二、利用好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教学

在化学发展史中,实验一直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刚接触到化学,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地把学生实验活动融入学习内容之中,淡化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界线,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使学生摆脱僵化的“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改进实验方案,妥善规划实验教学的内容,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学到了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兴趣发展成更为持久、对学生发展更为有利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例如,在氧气的性质中涉及的蜡烛燃烧实验,我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了这样的探究课题: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烟和熄灭时产生的烟的颜色是不同的,它们的成分究竟是什么?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这一课题兴趣浓厚。经过实验探究,有些同学还准确地回答了在蜡烛熄灭的瞬间点燃白烟也同样能引燃蜡烛的原因。

三、通过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教学

初中化学内容的展开主要是从生活常见而又重要的事物开始的,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在初中化学中渗透化学与社会教育,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巩固所学知识,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对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讲到关于化学式的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过程:根据醋酸的化学式(CH3COOH)计算:(1)相对分子质量;(2)各元素的质量比;(3)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接着做进一步的引导:在CH3COOH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什么含义?如何求解在160克氧化铁中含多少克铁元素?然后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从“镇江陈醋”上复印下来的标签,根据标签上的数据计算一瓶食醋中含多少克的碳元素呢?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探究,学生能以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起点,掌握纯净物中元素质量的求解以及混合物中元素质量的求解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能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提高探究能力;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老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合理运用探究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久华,王磊,胡晓红.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基于我们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育.2002(11).

[2]刘克文.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教学模式发展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7(03).

[3]张晓玲.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之我见[J].化学教学.2007(08).

[4]高潇怡.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教学模式的发展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7(03).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作业误区;改进策略

目前初中化学作业布置中存在诸多误区,严重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化学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本文从初中化学作业误区以及初中化学作业改进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提供借鉴。

一、初中化学作业误区

1.作业形式单一

作业形式单一是目前初中化学作业的主要误区之一,由于化学作业形式过于单一,教师通常将课本中的课堂作业布置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甚至还有教师在其他教学辅导书上找到一些习题要求学生课下完成,这些作业形式都偏重于书面而忽视了化学作业的实践性,同时教师布置的作业也都是短时g内就能完成的,并且作业大多数都由学生个人完成,缺乏合作性作业与长期探索性作业,这种作业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应付教师检查相互抄袭作业,这不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巩固与探索。

2.作业量与难易程度不合理

部分初中化学教师认为,大量的习题练习是提高学生初中化学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常常为学生布置大量化学作业,为学生增添了巨大作业压力。初中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作业量过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一个姿势得不到休息,相继出现近视、骨骼变形以及神经衰弱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作业中有许多重复的习题,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对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也没有明显帮助。此外,教师布置作业时部分作业难度不大,学生对这些简单的知识已经充分掌握,但是还要完成大量作业,这明显降低了学生作业效率与学习效率。此外,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加大作业难度,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于是在学生的化学作业中出现难度系数较大、题型较偏的习题,使学生对作业产生畏难心理。

3.作业批阅点评不科学

由于教师工作量较大,很多时候没有及时批阅作业,使学生无法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学习质量。其次,还有部分初中化学教师在批阅化学作业时,只注重学生作业结果,简单批阅,没有在作业中标注学生错误之处,使学生拿到批阅完的作业时不知自己错在哪里,不利于学生对作业的修改,也不利于学生自我反省与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化学作业改进策略

1.丰富作业形式

丰富的作业形式是激发学生完成作业兴趣的关键,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化学作业形式。

例如,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中,教师以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以及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等实验向学生展示物质的变化,讲解完相关知识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学生在课下要探索与发现物质变化的现象,并要求学生分别观察与记录生活中常见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与结果,还要注意观察与发现生活中常见物质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化学变化。教师可以将课后作业的时间延长,给学生两周时间准备,并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工作,待作业完成后交给教师,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作业。该作业形式打破了传统作业的局限性,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巩固相关知识,还使学生发现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对保持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2.科学把握作业量与难易程度

科学把握作业量与难易程度是提高化学作业质量的关键。例如,在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中,教师通过水电解实验使学生了解到水的组成元素,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使学生在课下掌握水分子式,之后使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了解并掌握单质与混合物的区别,并辨别水的性质特点,同时还要在化学作业中布置关于水的组成元素氢气与氧气的性质,使学生在作业中充分了解水电解实验、组成水的元素以及元素的性质。此外,教师应注意作业量不要太多,能够使学生在科学时间内掌握以上内容就可,由于化学作业量适中,难易程度也适中,学生对完成作业充满信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并有效巩固相关知识,充分达到作业的最佳效果。

3.科学合理点评作业

篇7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实践;思考

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

架”。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笔者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现将化学概念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总结如下,与同仁们共勉。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主要内容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感性认识而形成。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解度、化学变化、反应类型等。二是属于微观范畴的概念,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可以看出,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是以物质为中心,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等方面展开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相互补充,又有区别,相互独立。

二、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特点

1.较强的抽象性

从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来看,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微观范畴。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化合价等等。这些概念看不到、摸不着,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它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初中化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2.形成的阶段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的。在教材编排上注意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合理负担以及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将初中化学所涉及的概念穿插编排在不同的章节中,逐步深入。在教学要求上,由低到高将概念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四个目标层次,可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三、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加强直观教学,感性体验,形成概念

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易挫伤学习的积极

性。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并形成概念。教学中,根据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的需要,有些概念,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这些现象中,归纳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例如对酸的概念的建立,我是从学生生活中对“酸”的理解切入的,结合在CO2学习中对碳酸会使石蕊试剂变红的认识,使学生对酸的理解产生相关的类属性同化,扩大对酸的认识范围,从而形成由系统的概念体系,上升为酸的概念。

2.注重发展性,全面理解,讲清概念

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例如氧化反应概念的形成。学生刚接触“氧化反应”时,指的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当学习了碳与氧化铜发生的仍然是氧化反应时,这一“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不单独指“氧气”,而是指氧元素,这样氧化反应的外延在逐渐扩展,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对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分阶段教学,不能一次性教给学生,以免增加难度。

3.对比归纳,逐步深化,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繁多,容易混淆,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突出本质,辨明异同,使概念系统化,达到逐步深化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和原子时,初学阶段学生很难理解,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比联系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列表比较,如下表: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能对有关的概念深入理解、正确掌握。在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化合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等等,都应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4.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应用概念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是人类对化学科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间接经验。在教材中引出概念不仅是为了知识表述的简约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启迪学生进一步思维,拓宽知识视野,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已学概念去理解新的事物,对化学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该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对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讲解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方面的活动,第一个活动就是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大多数是混合物。第二个活动可以做一个实验,或者是让学生观察一个演示实验,就是把铁粉和银白色的铝粉混合,然后通过混合物的分离,让学生们对混合物和纯净物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通过上述两个活动以后,可以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在辨析像洁净的空气、纯苹果汁、纯净水,在这样的一些常见的生活实例当中,来进一步认识到纯净物是指只含有同一种物质的才叫纯净物。通过活动的设计,不但帮助学生形成了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

【关键词】化学推断 题提高复习效率 培养学生能力

在十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每年我都在思考如何提高复习课效率,过去我总是十分重视课前精心备课,准备大量的所谓“经典练习题”让学生去做,以求对知识更好理解,甚至渴望在考试中能考到同类型的题目,导致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一到考试,学生就赶紧巡视一下题目是否做过,如果稍微发生变化,学生多因审题不够仔细不能发现条件的改变,出现惯性的错误,甚至考下来自己还是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近年我把中考题型进行分类,采取专项复习.其中推断题是初中化学试题中常见,但却十分重要的一类题型。该类题目考查知识面广、变化多端、思维量大、综合性强,是考查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的一类好题。但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解题时没有把握,倍感头痛。在进行推断题的专项复习时,我首先分析中考中的考点,讲解解题思路和一般解题方法,然后举例说明,再让学生练习,这样教学教学效果较好。现将具体方案叙述如下:

一、首先要分析中考中的考点,注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讲解

1、高频考点:

(1)气体、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推断。

(2)确定混合物中一定、可能或没有的物质的推断。

(3)离子组合物质的推断。

(4)开放性推断(答案不唯一)等。

2、题型攻略:

(1)明确解题思路:

(2)明确物质推断的一般方法:

①一点击破,顺逆推断:抓住“突破口”,直接得出结论,然后用顺向或逆向或由两边向中间推断,逐一导出其他结论。

②相遇组合,对比推断:采用类似数学中的“相遇”方法用图中列出的各物质反应次数,再由各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列出各物质的反应次数,然后对号入座推断出各物质。

③提出假设,讨论推断:在分析题目所给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后进行反复验证,逐一缩小范围,排除不合题意的结论。

(3)找准推断的突破口:

推断物质时常借助物质的特征性质或反应时的特征现象作为解题的突破口。当然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初中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性质特征等等。

二、其次要重视教师引导,做好例题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

在例题讲解时,我就把做推断题比喻成公安人员侦破案情,要紧抓蛛丝马迹,并以此为突破口,顺腾摸瓜,最终推出答案。通过例题的解析,形象又生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然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最后选择合适的练习题检测教学效果,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

例题: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氯化铁、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到以下结论:

(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

(2)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放出。

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

分析:该类题中往往会有明显的现象特征,解题时就以此为突破口中。

(1)中“上层溶液为无色”可推得无“氯化铁”;“白色沉淀”有两种可能:碳酸钙或硫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

(2)中“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中的“部分溶于”可知既有“碳酸钙”,又有“硫酸钡”;而有硫酸钡时,则一定含有硫酸钾与氯化钡。但整个推断过程中,始终无法确定硝酸钠的存在与否。

所以,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硫酸钾和氯化钡,一定不含有氯化铁,可能含有硝酸钠。

[练习] 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氯化钙、碳酸钠、硫酸铜、硫酸钾和硝酸钡。现进行以下实验:(1)将该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产生白色沉淀,得无色透明溶液;(2)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逸出无色气体,所得溶液澄清透明;(3)最后加入稀硫酸,又立刻出现白色沉淀。据上可推断原混合物中肯定有 ,肯定没有 ,可能有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实验中肯定发生的反应。

2、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

例题:已知A、B、C、D、E、F 六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1) A+BC+H2O (2)C+KOHD(蓝色)+E

(3) B+DC+H2O (4)E+BaCl2F(白色,不溶于稀硝酸)+KCl

根据上述变化关系,推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B ;C ;

D ;E ;F 。

分析:其实该类题与前一类型一样,往往会出现明显的现象特征。本题的突破口在反应式(4),由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可知:F中含Ba2+,又F为“白色且不溶于稀硝酸的物质”,故F为BaSO4,之后又可推得E为KCl。另一个突破口在反应式(2),因为D为“蓝色沉淀”,故可推得D为Cu(OH)2;再结合E为KCl,可推得C为CuCl2。然后在(3)中可推得B为HCl,在(1)中可推得A为CuO。

通过这样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不再为复习而复习,为训练而训练,学生不再感到枯燥无味,对复习课产生了兴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复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总之,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努力做到把复习课的自还给学生,真正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常见问题 分析 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因而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实验教学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才能更好的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作出以下几点仅供同行交流与参考的浅显之见。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一)化学实验教学大都为演示性实验

初中化学主要是在九年级进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需要教学的内容繁多,具有较大的强度,加上很多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以及实验现象不明显和实验结果不确定,因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将本应由学生来完成的实验由教师的演示性实验所替代。而因为教师所进行的演示性实验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且具有安全和环保以及实验结果准确的特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然而初中学生往往对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难以全面理解,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实验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因而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化学实验教学难以摆脱应试的枷锁

当前,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所开展的化学实验大都是为应试而服务,实验教学的模式过于呆板,过程严肃,缺乏灵动性,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对于学生的质疑表示不赞同,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一味注重按部就班,按照中考大纲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以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违背,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精神就难以得到适当的发挥和发扬。

(三)重实验操作,轻实验现象

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获取知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在实践训练中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本应结合当代90后学生的特点和时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观察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然而现实是很多化学实验教学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为应对中考做好全面准备,因而只强调实验操作要求和步骤,因而大多数的学生精力都耗费在实验操作中,导致实验现象被忽视。

二、关于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浅显之见

(一)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为增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应从传统的演示性实验转化为趣味性、探究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予科学的鼓励性的评价。所开展的化学实验应尽可能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实验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究,打开化学的奥秘之门。为方便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可大胆根据实际,将实验的方方面面做到恰到好处的改进,但设计、改进实验是有明确目的的,那就是更好地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为“改”而改,也不是标新立异。因而,设计、改进实验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改进应符合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原则,不能只是为了改进而改进。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化学教师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使其认识到物质变化的实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在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同时学会用本质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比如在粗盐提纯这一实验过程中,很多时候常因仪器脏、过滤过程中漏斗液面比滤纸边缘高等原因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此时教师就应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症结的所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对实验教学进行不断的改进,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三)开展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是化学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综合能力的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该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可以多个单个实验按照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初中化学中,有许多收集气体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些实验安排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气体收集方法的综合、分析、比较等,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结语

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化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着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的化工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助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丽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下),2011,(12)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策略;生活化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为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只会死记硬背,不会活学活用等。这种现象急需改变,我们不能把化学学习的目的都放在应付考试上。初中化学要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的垄断者,要让初中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逐步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

初中阶段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的起始阶段,所以,在讲授化学知识时,我们要积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入手,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我们生活周围随时可见能用化学知识和原理解释和阐述的事物及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氧气》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这些理论知识点,而是一上课,就让学生观看了几张与氧气有关的图片,如火箭发射、运动会场上熊熊燃烧的火炬、医生抢救危机病人、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海底潜水、葡萄经过长时间的放置变得腐烂……然后对学生说道:“同学们,这些现象和物质你们熟悉吧,在这些图片中,每一张都与氧气息息相关,氧气是我们身边十分熟悉的物质,它与世间万物如影随形,那你们对它了解得多不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有关氧气的知识。”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出了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使学生明确知道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顺利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知识解读生活化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的现象,鉴于此,我们可在化学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现象对化学知识进行解读,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深刻感受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以,身为初中化学教师的我们,在对一些化学物质进行介绍时,就可以向学生列于一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事物和现象,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学习《物质的构成奥秘》中“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列举了以下现象,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化红糖水时,将红糖溶于水里,为什么红糖很快就不见了?”“炒菜时饭菜的香味跟冷却后饭菜的香味为什么会不同?”“路过花圃时,会闻到什么气味?为什么?”等,这样,我通过描述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求知心理,加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觉得化学原来这么有趣,而且有着极强的实用价值,从而日后以更加自觉、主动的态度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并学会思考。

三、实验教学生活化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但笔者发现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不能顺利开展,另外一部分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又显得过于专业,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理解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时显得较为费劲。因此,笔者倡导开展生活化实验,让学生从探究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验仪器,如注射器代替胶头滴管、废旧的塑料瓶代替集气瓶等。这样变废为宝,既克服了教学条件的局限性,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对生活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代替实验药品,如教学酸碱指示剂时,可以让学生课前采集各种颜色的花瓣,教师事先准备好酒精与水的1∶1的混合溶液。上课时让学生将花瓣捻碎,将其放在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过滤,这样就得到了色素提取物,然后将这些提取物放在肥皂水、食盐水、纯净水等不同的液体中观察颜色的变化,由此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生活实验更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被接受。

四、课外实践生活化

除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以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课外活动,以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过这种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的方式,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化学学习与应用的空间,而且也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实现了学生学科应用能力和化学素养的综合性提升。

例如,在“水的净化”教学中,笔者就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相紧密联系。首先,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当地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并采集部分水样用于研究;其次,再让学生仔细观察采集水样的悬浮物、气味、颜色等特征,以分析污染的原因,并探讨污染的解决对策。通过拓展学生知识的生活化应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水的净化”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我国当前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

结语:

在生活中让学生去体验化学,从化学中去感受生活,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懂得知识能转化为生产力,给学生带来学习化学的成就和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化学,更加热爱化学。

参考文献:

[1]陈正华.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书育人,2012(31):57.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常见问题;处理对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在化学教学中起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不仅是激起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手段。笔者在运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时,发现初中化学实验的成功率很低。对此,笔者就初中化学实验中常见的问题和处理方法进行阐述。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本实验是浙教版八下科学空气与生命这章的空气这节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本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常见问题:

(1)由于装置的气密性、没有充分冷却(冷却时间需较长、耽误课堂进度)等,导致水面达不到五分之一的高度。

(2)红磷现在空气中点燃,会产生五氧化二磷扩散在空气中,影响在场师生的健康。

(3)把燃烧着的红磷插入容器中时,如没有立即塞进橡皮塞,会使容器内一部分受热膨胀的气体外溢,虽然这样可以在现象上掩饰问题(1),但失去了实验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处理对策:把红磷改成足量白磷放在大试管中,先将橡皮塞塞紧后微微加热,白磷燃烧后再将试管倒置在水槽中,拔出橡皮塞。如图所示

2.注意事项:本实验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大,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否则,学生只是观看了实验,却不能将其应用到解题当中。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本实验是浙教版九上科学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二节物质转化规律中的一个实验,本实验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尤其是化学实验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实验涉及气体的制取,固体的加热等多种实验技能,是中考科学中很受欢迎的题材。

常见问题:

(1)反应时间长而费时

(2)反应后试管难以清洗干净

(3)已被还原出来的铜与氧化铜红黑相间,实验效果不明显

(4)难于看到生成的水

针对这些问题,可从以下方面予以处理:

(1)氧化铜粉末要少,只要很薄很薄的铺在试管底部即可,这样可以减少实验时间又能减少未还原的氧化铜对实验的干扰

(2)实验完毕后,管底留下的一层紫红色固体是由于少量铜扩散入玻璃所致。可在试管中加入氯化铁溶液,加热到沸腾,片刻后到出液体,冷却后用自来水洗刷即可。

(3)试管要清洁明亮,以150mm×20mm为宜,如果试管短、口径小,生成的水蒸气不易凝聚在试管口部,只能看到试管口有水汽逸出

(4)最好将氢气事先收集在储气瓶中,而不拿上氢气发生器,这样做不但方便操作而且简化了装置,突出主要部分,以免大量仪器使学生眼花缭乱。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周密细致的安排和预防措施,杜绝可能发生的事故。如果氢气事先收集在储气瓶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会检验氢气的纯度及正确的操作步骤。

4.氢氧化钙溶液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

本实验是浙教版九上科学第一章第三节探索碱的性质中的一个演示实验,旨在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教材的设计是将氢氧化钙溶液滴入氯化铁溶液中。但在实验中发现这样的操作并没有产生预期的红褐色沉淀。原因可能是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性很小,其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不够是铁离子沉淀析出,顾看不到出现红褐色沉淀的现象。

处理对策:改变滴加顺序,将氯化铁溶液滴加如氢氧化钙溶液中,就会出现红褐色沉淀了。

5.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本实验是浙教版九上第一章第五节寻找金属变化规律中的一个实验。本实验不仅验证了铁与铜的活动性强弱,更为其他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判断提供了重要方法。本实验只要铁丝够清洁,一般最后都能在其表面观察到光亮的铜。但在实验中,有时会发现刚开始时,铁定表面是面黑的,过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到有铜析出。这是因为刚开始时析出的铜粉量比较少且呈蓬松状态,原子排列杂乱,吸收了可见光,所以成黑色。随着析出铜的不断增多,铜原子覆盖在一起,彼此结合得比较紧密时把大部分的可见光反射出来,只吸收一定量波长的光,因此就成t色了。另外,当铁和硫酸铜反应初期,铁表面被腐蚀出一些小坑,也会吸收可见光。

处理对策:增大硫酸铜的浓度,加快铜的析出速度,近而使呈

黑色的时间缩短至不易观察;实验前先把铁丝在硫酸铜中稍微浸泡一下,洗净后备用。

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

常见问题:即使在试管口加了棉花,还是很难保证制得的氧气为预期的无色。

处理对策:在试管口加足量的棉花,且缓慢加热,控制氧气产生的速度不至于太快。

7.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实验

常见问题:当过氧化氢接触到二氧化锰后,反应便立即开始而不能人为控制其速度

篇12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是以演示性实验为教学的重点,由教师一个人先做实验,学生围在一起观看教师的演示,同时记录教师在试验中提到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接着再自己进行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当前的化学教学中理应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在班级中将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分工合作,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围绕相关化学现象制定实验方案,这样一来学生亲自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奥妙,在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性试验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理论和知识,提高化学实验技能。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呢?下文中将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初,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的兴趣点吸引到化学知识上?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创设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带领学生探索新的教学领域,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有效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动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启发思维,提高各方面能力。

例如,在学习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世界》时,为了引导学生探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以及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有哪些基本性质”,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在餐馆或咖啡馆外面为什么会闻到阵阵诱人的香味呢?刚洗好的衣服明明湿漉漉的为什么通过晾晒就能够干了呢?在制作饮料时,为什么将各种原料如糖、果珍等放入水中后,通过搅拌整杯水就变成了可口的饮料呢?通过引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便产生阵阵疑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高锰酸钾融于水”的实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从实验过程中很快得出物质的可分性这一重要化学概念。又如,在学习《金属与矿物》这一章时,要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热情,接着还可以给学生讲述我国古代湿法炼铜的历史,以此来引导学生展开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进一步探索金属的性质。在这次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出的历史情境以及对旧知识的复习中激发出了强烈的探索欲,并顺利完成了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并且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充分实现了自我价值。

二、制定具有探究性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还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实验方案,难度系数太高的实验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探索,而难度系数太低的实验也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在制定探究性试验方案时,既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对实验的探索中来。在前文中,学生对物质的可分性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探究,去发掘“物质是不断运动的”这一性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教师提前准备好的烧杯A装有20ml蒸馏水并在其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烧杯B装有浓氨水,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的溶液变红了。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呢?学生之间展开了讨论并产生了多种不同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烧杯A中溶液变红的正确原因。学生可以准备烧杯C 和烧杯D装有等量的蒸馏水并在其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烧杯B依然放在旁边,但是在烧杯D上用一个大玻璃杯罩住,再隔一段时间可以观察到:烧杯C中溶液依然变红了,但是烧杯D中溶液颜色没有产生变化。为了进一步验证烧杯B中的氨水是造成烧杯A和C中溶液颜色变化的“罪魁祸首”,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准备出烧杯E,同样在其中注入20ml的蒸馏水,并在其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此时向烧杯E中直接滴入几滴浓氨水,可以看到烧杯E中的颜色也很快变红了,通过逐步探索,终于得出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而在此之前为什么只是在烧杯A和C旁边放置着盛有氨水的烧杯B,溶液就变红了呢?这正是因为B烧杯中的浓氨水中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挥发到空气中,并通过空气的流动进入了烧杯A和C中,才导致了杯中溶液的变化。可见,通过学生亲自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和亲自实践中进入到对化学知识的探索中,体会其中的奥妙,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小结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广大初中化学教师应着力于完善和提高化学实验设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探究性试验方案,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展开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在探究性试验中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蔡亚萍主编.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郑长龙等著.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13

关键词:生活素材;高中化学;化学教学;素材处理

生活素材又指“生活中的材料”,生活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着各种用处。高中化学教学中处理生活素材的方式不同时,生活素材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一、生活素材是生活化的高中化学教材

高中化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常遇到化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学中也常常需要用到生活素材。对高中学生而言正确处理生活素材的方法就是利用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将生活化素材与高中化学相结合使生活素材成为高中化学教材。

众所周知,原始的化学知识本就来源于生活,所以高中化学教学中用到生活素材也有比较充分的现实依据。根据高中化学教学要求,将生活素材当作化学教学的处理方式一共有两种。第一种是生活素材成为高中化学的一部分,学习高中化学必然要学习生活素材。第二种是将生活素材变成某种辅助教学工具、道具。

高中化学教学中以生活素材为教材具有多个好处。首先,很多生活素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和了解的材料和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没有陌生感。其次,学生如果能从生活角度探索生活素材之中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高中化学课程难度会相对较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速度和效率也有所提升。第三,生活素材还可成为高中化学课堂上顺利展开情境化教学的帮手,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四,生活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大量引用,可使高中化学教学向生活化、生动化方向发展,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生活素材融入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之中

(1)生活素材可做高中化学实验的材料。材料是人类生产的物质基础,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天然的和非天然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是生活素材的一部分。不过在生活素材与化学实验教学之间建立联系之后,这类生活素材便要成为普通的化学实验材料。例如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课堂教学中需要用到的金属材料。这些金属材料就属于典型的生活素材,直接搬入课堂有两个作用:一是让大家对金属材料有直观的认识;二是作为实验材料,为学生掌握金属化合物的特性、实验反应作贡献。若没有金属材料这种生活素材,大家对金属材料及其化合物的所有认知都是“纸上谈兵”,对金属材料及其化学反应的理解程度也处于流于表面的水平。

(2)生活素材推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生活素材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属于材料的只是生活素材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的生活素材指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等。这些生活现象中包含朴素的化学原理或者正在经历复杂的化学反应,属于高中化学观察、研究的对象,所以也应变成化学教学所需的生活素材。

从化学教学角度来看,生活现象型的化学素材可以推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能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首先,很多化学实验的原理与生活现象的原理相同或者相似,如此可知生活素材是促进化学实验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如化学实验课程中的“糖和蛋白质反应”的课程,其原理便是来自生活素材中,这种现场常备用于检验糖尿病。如此有生活现象做佐证的化学实验教学实用性更强。学生在各种奇特的生活现象的吸引下,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参与积极性会有所提高。

其次,把实验教学与生活现象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印象。有了生活现象型素材的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化学实验步骤、化学方程式的效率会更高。例如我们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实验时,便可以结合金属生锈、生物呼吸等生活现象来记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条件。

(3)结合生活素材做实验。高中化学教学中不仅有理论教学、实验演示教学,还包括专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实践教学。事实上,高中学生在结合生活素材自己动手完成各类实验后,对实验、素材、素材性质等化学相关知识的理解能更进一步。

高中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知识、巩固实验步骤,还是培养高中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授“了解和认识有机溶剂”时,教师若能采用贴近生活的实验教学方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授课时,教师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脂肪烃类、芳香烃类、醇类和乙醚类等有机溶剂做实验原材料,实验原理也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主。选自日常生活的材料让大家更清楚地理解到有机溶剂的腐蚀、刺激特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生活素材是高中化学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生活素材在化学领域和化学研究中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大,所以在现实之中以生活素材为主的化学研究工作也非常多。高中化学教学研究中对生活素材的研究与那些生产化学产品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不同,高中化学教师和化学教研组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活素材和高中化学教学的关系以及生活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处理办法。由此可知,高中化学教学研究小组研究生活素材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生活素材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联系,为推动高中化学高效教学工作而努力。

新课改以后,高中化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任务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极力倡导“回归生活”的教学形式,所以高中化学教学研究人员在保留原有的研究目标的同时,还将“如何把高中化学教学回归生活”纳入研究命题当作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和探索的命题。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高中化学教学研究的旧任务还是新任务,都离不开对生活素材的研究,所以生活素材还是高中化学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总之,现在生活素材已经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方面面。虽然大家在不同情况下处理生活素材的方式手段也都有所不同,不过无论怎么处理,只要处理手段科学合理,就能有效地丰富化学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大家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芙蓉.生活化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

化,2013(4).

[2]何国民.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之生活素材的插入[J].中学生导报,

篇14

关键词:中考;化学;试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83-02

中考是考核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运用和技能掌握程度的大检验,是高中阶段的学习乃至高考具有深远影响的考试。化学课程是从初三开始进行学习,时间上是义务教育阶段最后一年,因此相比于其他课程化学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接受知识的程度要求更为苛刻;内容上为今后化学和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初中化学课程学习尤为重要。初中化学教学通常是以课标和考纲为依据进行,而近期的中考试卷作为辅助教学实际上是必不可少的捷径,从试卷中可以分析出知识点及其需掌握程度,因而对中考试卷的分析及其应对策略受到师生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对吉林省地区近六年中考化学试卷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一、了解中考化学现状,整体把握试题

教育部在2011年重新制订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因此2012版教科书[1]也相应调整了教材内容,相继从2013年起中考化学试题也做出了相应改变。从中考试卷的内容而言,近几年在生活生产上应用的题目明显增多,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广泛地接触身边的与化学相关的事或物,进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2]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吉林省中考化学采用物理和化学合卷的方式,化学考试时间为50分钟,总分50分。中考化学共五道大题,2010―2012年各大题分值配比为:单项选择题8分、填空题12分、简答题12分、实验与探究题12分、计算题6分;2013―2015年:单项选择题10分、填空题10分、简答题12分、实验与探究题12分、计算题6分[3]。

二、分析中考试题题型特点及其应对策略

(一)题型分析

近几年吉林省中考化学试题在前三道大题的考题形式都分为基础知识点和生活实际问题,表1是这两种题型在三道大题中不同年份的分值。

从表1可以看出,近六年三道大题总分保持32分,基础知识点和生活实际问题的总分值比保持在约2∶1的比值,除2014年分值比是1∶1外。具体来讲,在单项选择题上这两点问题的分值基本保持相等的分值,而填空题和简答题上基础知识点的分值多于生活实际问题分值(除2014年外)。

表2(见上页)表示在实验与探究题中,考核理论性知识与实验及实验操作。每年此题都会考查两个方程式的书写,其他均为实验与操作的题,可见实验比重很大。

(二)针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

1.单项选择题。2013年起单项选择试题数量增加,有利于考生从备选项中选择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刺激,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熟悉。

2.填空题。填空题没有备选项,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度,教师应反复强调易考和易错的知识点。例如:写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为易考题[4];空气中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2,空气中常见有害气体或有毒气体却是SO2为易错题。教师多次强调,能使学生记忆深刻,答题准确率提高。

3.简答题。简答题虽然“一空”分值小,但多答不扣分,将其视作“大题”,锻炼学生“敢写”和“多写”的能力。“一题多问”试题每一问都有关联,要求学生完整读题后再做答,在题中找到线索是解题“钥匙”。

4.实验与探究题。教师应采用视频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实验技能。视频便于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从而了解反应原理、识记方程式。教师的实验再操作使学生再次感受实验过程,形成深刻记忆[5],同时进行改进实验、变换反应物的实验教学。

5.计算题。近几年计算题形式单一,仅在元素原子质量与质量、体积、溶解度等数量关系的转换上设题,答题突破口为相对原子质量的运用。

三、深入分析试题内容及其应对策略

(一)内容分析

对近几年吉林省中考化学试题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考点主要在空气中的气体,酸、碱、盐,金属及其性质,新能源气体这四个部分。从表3中可看出,新课改后酸、碱、盐知识点比重下降,但仍占最大比例;以制备空气中气体CO2或O2的实验为主;2012年以前H2作为新能源占较多分值,但H2在安全、制备、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逐渐淡出人们视线;2013年“能源新宠”甲烷取代其位置,CH4在利用、安全、制备、运输上都远远优于H2,所以其作为新能源气体逐渐在中考化学试卷中占一席之地。在2015年甲烷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失去题目“新鲜度”;2015年的题目内容新颖,试题多以不落实到具体物质,但考察化学知识共性问题;而时事热点问题、资源和能源问题、带有“绿色化学”、“低碳生活”等字样的题目在近几年明显增多。

(二)针对试题内容的应对策略

由于考点分布不均,所占比例不同,且有较明显的升降趋势。因此,针对不同考点内容总结出如下的学习策略:(1)课堂应着重于对金属、资源、能源及常见酸、碱、盐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焦点应转移到实践应用上;(3)关注时下与化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并运用、设计情景模式进行教学活动;(4)要注重金属活动性的应用和常见气体制备的相关实验内容的讲解。(5)中考主观题目增加,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

四、关注中考试题,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关注化学中考试题,提高学生中考化学成绩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初中化学的学习通过师生间共同协作,教学相长,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达到教学目标的。初中化学是小学《自然》与《科学》课程的升华,也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铺垫,因此初中化学的学习既是提升,又是基石。由此让学生从小接触化学、了解化学、融入化学,能够为国家社会培养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吉林省2010~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