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微观经济学亏损时的决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短期;长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56-02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把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当作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认为微观以充分就业为分析前提。因而,两种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被纳入同一体系之中。这一理论体系在战后的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居于正统地位,确立了西方经济学教材和教学的基本框架。但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使得两者共同使用的一些概念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应用,例如“短期”与“长期”这一组概念。
一、“短期”与“长期”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1.微观经济学中的涉及短期与长期区分的理论。微观经济学中多个理论涉及到短期和长期的区分。例如生产理论中的短期成本理论和长期成本理论;成本理论中的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或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以及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或行业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等。这些理论的短期和长期区分并非如字面上简单表现为时期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理论含义的差异。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厂商短期和长期均衡为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为短期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均衡条件下厂商的经济利润可能大于零、等于零或小于零;而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为长期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且等于市场价格,均衡条件下厂商的经济利润必定等于零。
2.微观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界定。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为了解决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便涉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如何生产”是指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的配置问题。企业调整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配置,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数量是否可以变动便是微观经济学中区分短期与长期的依据。微观经济学中常假设生产中仅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要素,因此可以用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短期生产理论,假设资本要素固定,劳动要素可变,则有短期生产函数:Q=f(L,K)。理论上讲,我们也可以假定劳动要素固定,资本要素可变,则有短期生产函数Q=f(L,K)。特别说明的是,微观经济学所说的短期和长期并不是指具体时间的长短,而是以能否变动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划分标准,其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3.微观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区分的意义。微观经济学对短期与长期的区分主要体现在生产理论中。通过构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微观经济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刻画更为全面和准确。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现代生产这样一种“迂回生产”方式,采用了大量的机器设备,资本规模在一个较长的周期中保持稳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在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面临的约束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要深刻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分别构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显得非常重要。而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理解短期和长期的区分,更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微观经济学通常会有的一个困惑就在于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很多的时候会觉得相关理论知识与生活中体验的现实好像并不一致。例如,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理论或垄断竞争市场均衡理论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每个企业长期均衡时的经济利润总是为零。也就是说,长期均衡条件下,企业家能获得的利润恰好等于企业家本人去其他企业打工的工资收入,不会高于这一工资收入,当然也不低于。这就产生了两个疑问:①如果创业和打工收入水平相当,为什么会有无数的创业者投身创业大潮;②为什么现实中,在类似于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行业的无数企业利润并不一致,有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企业血本无归?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有赖于对市场均衡利润理论进行短期和长期的区分。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时之所以经济利润等于零,是因为短期中厂商会因经济利润与亏损的驱动而进入与退出一个行业。某一行业,短期中利润大于零时,会有新的企业进入行业,从而导致行业供给增加,行业经济利润减少趋向于零;短期利润小于零时,行业中会有企业退出,从而导致行业供给减少,行业经济利润增加趋向于零。短期均衡时,企业经营的利润可能大于零也可能小于零,而企业经济收益依赖的是短期行为而不是长期行为。正是追逐短期经济利润的勇气与实际能力,诱使了创业者投身创业大潮。也由于短期均衡时可能出现的盈利或亏损使得企业出现优胜劣汰。
二、“短期”与“长期”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1.宏观经济学中的涉及短期与长期区分的理论。宏观经济学中涉及到短期和长期区分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与微观经济学类似,相关理论直接区分为短期和长期理论。例如,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这些理论的短期理论和长期理论也不仅是如字面上简单表现为时期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理论含义的差异。例如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总是垂直的,而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描述是不一样的,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常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古典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第二章情况下,相关理论的短期和长期区分不是那么明显,对同一问题的短期和长期研究分属不同的理论。例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分为短期国民收入决定和长期国民收入决定。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是运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四个模型分别介绍了不同条件下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而长期国民收入决定主要是指经济增长,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
2.宏观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界定。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涉及到以下几个相关的问题:一是产出是如何核算、如何决定的;均衡产出条件下的要素约束问题。二是为什么有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如何保证全社会的稀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增大国民收入,改善人类福利的问题。三是如何用既定的资源实现生产能力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问题。四是如何实现通货的稳定,如何实现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的增长问题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实际上就是指各类生产要素都实现充分就业。在市场机制下,各类生产要素能否实现充分就业,关键在于市场上要素价格能否迅速波动调整从而实现要素供求均衡(市场出清)。而宏观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界定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能否通过价格的波动调整实现市场出清。短期内由于价格刚性(粘性)会导致宏观经济中生产要素供求不均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期内价格总可以得到调整使得宏观经济中生产要素供求均衡,实现充分就业。例如,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内名义工资水平不变,物价水平上涨导致实际工资下降,生产利润提高将推动企业扩大生产,总产出增加,因而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长期名义工资水平可以自由波动调整,劳动市场供求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总产出维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而不受价格变化影响,因而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宏观经济学中对于短期和长期的界定还有第二种情况,货币主义对于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解释运用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长期菲利普斯垂直。货币主义中短期和长期的差异表现为居民的适应性预期差异。货币主义认为居民依据以往经验而对经济变化形成适应性预期,短期适应性预期往往不能准确预期经济变化,但长期经过修正可以取得准确的预期。当物价上涨时,短期内居民低估物价上涨幅度高估自己的工资,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失业率下降,从而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长期内居民准确预期物价变化,劳动市场供求均衡,失业率维持在自然失业率水平而不受物价变化影响,从而菲利普斯曲线垂直。
摘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废除“双轨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对粮食消费的保障。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规则、企业战略、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建立企业完全市场经营,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体制;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并配套建立市场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粮食产业化引导机制和粮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粮食市场结构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从效率上讲,介于完全竞争与纯粹垄断之间,可以发挥竞争和垄断两个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粮食经济市场结构粮食流通体制
粮食走向市场化,用市场解决市场中的问题,实质就是要提高粮食经济发展的效率。粮食经济的市场化首先应实现粮食经济制度的市场化。
粮食流通问题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对粮食消费的保障。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规则、企业战略、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建立企业完全市场经营,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体制;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粮食产业化引导机制和粮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是粮食市场的结构设计的重点。
1.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价格弹性小
粮食如果涨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很多,如果降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多少。粮食的价格比较低,即使上涨一倍,人们对需求量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这笔支出在人们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涨价不会影响个人总的经济状况。粮食保护价格在一定时期可以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使用这个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种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
粮食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较小,价格弹性就小。粮食作为商品,从长期看,其价格弹性就大;如果是短期,价格弹性就小。粮食涨价,短期看,人们会注意节约粮食,但不会节约得太多,从长期看,这种节约对粮食需求量可以进一步减少。时间长,消费者就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他们的爱好和技术条件去使用替代品,其价格弹性就大。反之其价格弹性就小。
2.粮食定价时必须考虑产品的价格弹性
不能把价格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就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这个时候应当提高价格,提价不仅不能增加总收入,还能因产量减少总成本支出,从而使企业的支出相对稳定。粮价连百价,粮食价格每涨0.01元,全社会商品价格涨0.20~0.26元,导致粮食经济的马太效应。
恩格尔系数的研究告诉我们:当社会人均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变化,已趋近等于零,粮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对稳定。
粮食行业的社会特征和垄断方式,决定了完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的弊端:高价格。完全竞争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完全垄断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产量不足。完全竞争的企业,它的产量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说,是最优的,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产量未达到最优,企业产量不足,再增加产量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福利;生产效率低。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并不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规模经济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竞争,缺乏技术创新和强化企业管理,资源浪费。
粮食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一是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比较多;二是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长期看,企业的经济利润会趋于消失;三是各个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
3.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市场结构是影响粮食流通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由于市场主体(在微观经济学中称为厂商)数量的多寡和行为的差异而导致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类型。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由于需求曲线的差异,市场供求均衡点与价格的决定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按照竞争程度这一标准,从厂商数量、产品差异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完全竞争、纯粹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我们假定厂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生产或经营单位。厂商对自己的决策承担风险和享有利润。我们将会发现,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和市场均衡点是不同的。
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强控制价格的能力弱
少卖者的数量多
大产品差异程度小
大进入市场的障碍小
3.1完全竞争市场。现代经济学规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单个的交易量在供求总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单个的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厂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进入市场;③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是同质的,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④生产和经营某种商品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3.2纯粹垄断市场。微观经济学将垄断定义为一个厂商控制一个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在垄断市场下,不存在产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又没有其他替代品的竞争对手在纯粹垄断市场结构下,厂商与行业(或市场)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行业中唯一的厂商就是垄断企业,这个垄断企业也就构成了一个行业或市场。
3.3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谓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又叫不完全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微观经济学对垄断竞争市场有如下的假设: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以致于某一卖者(或买者)可以忽视其他卖者(或买者)的行为对自己利益的影响;②卖者(厂商)的产品存在着差异,但同属一类产品,相互间有着密切的技术替代关系(指它们都满足同样的需求)和经济替代关系(指它们有类似的价格);③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④厂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或退出市场(生产集团)。
当垄断竞争厂商和其生产集团在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时,除了原来的厂商会扩大生产规模外,新厂商也会进入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价格下降。价格从短期内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长期内等于平均成本。同们当厂商在短期内出现亏损时,价格会因为厂商缩减生产规模或退出市场而提高,一直到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为止。
4.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
微观经济学认为,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是不同的。这种经济效率上的差别,源于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竞争程度越低,经济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经济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其次是垄断竞争市场,再次是寡头市场,效率最低的是垄断市场。
一个行业到底适合何种市场结构,取决于对如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由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行业对社会化程度的要求。有些产业或行业,如钢铁、汽车工业等,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高。在这些行业,保持一定的产量规模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些达不到社会平均规模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业的进入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约束而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些行业适合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反,对另外一些行业(如服装、食品加工业等)来讲,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低,社会需求变化较快且呈现多样性特征,企业进入的障碍较少,因此适合于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结构。二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不同最终体现为产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关系的差异。显然,在一个倡导公平与效率兼顾或共同富裕的社会里,不会允许垄断者对大部分行业的支配。而在一个单纯强调效率及允许收分配差距无限扩大的社会里,垄断者对经济生活的支配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首先,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纯粹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频繁而剧烈的市场波动。粮食生产周期较长以及粮食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无法容忍粮食市场过于剧烈的波动。其次,市场交换关系在我国粮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粮食市场的发育尚处在较低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放任市场对粮食流通的调节,必然会引发过度的市场投机行为,其结果是少数人从中渔利,而广大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则深受其害。1993年粮食经营和价格放开后粮食市场出现的混乱局面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第三,完全竞争市场对经营者(厂商)行为和市场信息的传播等方面有极其严格的假设和要求。当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市场的效率将大打折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些要求现在达不到,恐怕将来也达不到。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关键词:粮食经济市场结构粮食流通体制
Abstract:Thereformofthegraincirculationsystemscore,isabolishes“thetwotracksystem”,raisesenterpriseseffectivenessofoperation,realizeswiththemarketabilitymethodtothefoodproductionsupportandthesafeguardwhichexpendstothegrain.Inaspectsandsoonmarketmainbody,marketsystem,marketmechanism,marketrule,enterprisestrategy,governmentfunctioncarryoninstitutionalandthemachinabilityreform,establishestheenterprisecompletemarketmanagement,thegovernmentsuitableregulationmovementsystem;Theestablishmentoperatesindependently,selfrestraintstateownedgrainenterpriseoperatingmechanism;Andnecessaryestablishmentmarketabilityfarmerbenefitprotectionmechanism,foodsecuritysafeguardmechanism;Grainindustrialproductionguidancemechanismandgrainenterprisestateassetinflationproofingandappreciationmechanism.Ourcountrygrainmarketchoicecompetescompletelythemarketmechanismmaynottake,isalsonotrealistic,thegrainmarketmechanismsrealitychoiceshouldbemonopolizesthecompetitivemarket,themonopolycompetitivemarketbyefficiency,betweenissituatedbetweencompetescompletelywithmonopolizespurely,maydisplaycompetesandmonopolizestwoaspectsthesuperiority.
Keywords:GraineconomyMarketmechanismGraincirculationsystem
粮食走向市场化,用市场解决市场中的问题,实质就是要提高粮食经济发展的效率。粮食经济的市场化首先应实现粮食经济制度的市场化。
粮食流通问题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对粮食消费的保障。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规则、企业战略、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建立企业完全市场经营,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体制;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粮食产业化引导机制和粮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是粮食市场的结构设计的重点。
1.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价格弹性小
εP=需求变动%/价格变动%=ΔQ/ΔP·P/Q=LimΔQ/ΔP·P/Q=dQ/dP·P/QΔPo
粮食如果涨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很多,如果降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多少。粮食的价格比较低,即使上涨一倍,人们对需求量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这笔支出在人们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涨价不会影响个人总的经济状况。粮食保护价格在一定时期可以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使用这个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种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
粮食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较小,价格弹性就小。粮食作为商品,从长期看,其价格弹性就大;如果是短期,价格弹性就小。粮食涨价,短期看,人们会注意节约粮食,但不会节约得太多,从长期看,这种节约对粮食需求量可以进一步减少。时间长,消费者就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他们的爱好和技术条件去使用替代品,其价格弹性就大。反之其价格弹性就小。
2.粮食定价时必须考虑产品的价格弹性
不能把价格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就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这个时候应当提高价格,提价不仅不能增加总收入,还能因产量减少总成本支出,从而使企业的支出相对稳定。粮价连百价,粮食价格每涨0.01元,全社会商品价格涨0.20~0.26元,导致粮食经济的马太效应。
恩格尔系数的研究告诉我们:当社会人均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变化,已趋近等于零,粮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对稳定。
粮食行业的社会特征和垄断方式,决定了完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的弊端:高价格。完全竞争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完全垄断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产量不足。完全竞争的企业,它的产量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说,是最优的,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产量未达到最优,企业产量不足,再增加产量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福利;生产效率低。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并不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规模经济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竞争,缺乏技术创新和强化企业管理,资源浪费。
粮食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一是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比较多;二是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长期看,企业的经济利润会趋于消失;三是各个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
3.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市场结构是影响粮食流通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由于市场主体(在微观经济学中称为厂商)数量的多寡和行为的差异而导致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类型。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由于需求曲线的差异,市场供求均衡点与价格的决定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按照竞争程度这一标准,从厂商数量、产品差异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完全竞争、纯粹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我们假定厂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生产或经营单位。厂商对自己的决策承担风险和享有利润。我们将会发现,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和市场均衡点是不同的。
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强控制价格的能力弱
少卖者的数量多
大产品差异程度小
大进入市场的障碍小
3.1完全竞争市场。现代经济学规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单个的交易量在供求总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单个的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厂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进入市场;③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是同质的,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④生产和经营某种商品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3.2纯粹垄断市场。微观经济学将垄断定义为一个厂商控制一个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在垄断市场下,不存在产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又没有其他替代品的竞争对手在纯粹垄断市场结构下,厂商与行业(或市场)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行业中唯一的厂商就是垄断企业,这个垄断企业也就构成了一个行业或市场。
3.3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谓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又叫不完全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微观经济学对垄断竞争市场有如下的假设: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以致于某一卖者(或买者)可以忽视其他卖者(或买者)的行为对自己利益的影响;②卖者(厂商)的产品存在着差异,但同属一类产品,相互间有着密切的技术替代关系(指它们都满足同样的需求)和经济替代关系(指它们有类似的价格);③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④厂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或退出市场(生产集团)。
当垄断竞争厂商和其生产集团在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时,除了原来的厂商会扩大生产规模外,新厂商也会进入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价格下降。价格从短期内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长期内等于平均成本。同们当厂商在短期内出现亏损时,价格会因为厂商缩减生产规模或退出市场而提高,一直到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为止。
4.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
微观经济学认为,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是不同的。这种经济效率上的差别,源于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竞争程度越低,经济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经济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其次是垄断竞争市场,再次是寡头市场,效率最低的是垄断市场。
一个行业到底适合何种市场结构,取决于对如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由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行业对社会化程度的要求。有些产业或行业,如钢铁、汽车工业等,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高。在这些行业,保持一定的产量规模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些达不到社会平均规模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业的进入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约束而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些行业适合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反,对另外一些行业(如服装、食品加工业等)来讲,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低,社会需求变化较快且呈现多样性特征,企业进入的障碍较少,因此适合于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结构。二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不同最终体现为产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关系的差异。显然,在一个倡导公平与效率兼顾或共同富裕的社会里,不会允许垄断者对大部分行业的支配。而在一个单纯强调效率及允许收分配差距无限扩大的社会里,垄断者对经济生活的支配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首先,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纯粹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频繁而剧烈的市场波动。粮食生产周期较长以及粮食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无法容忍粮食市场过于剧烈的波动。其次,市场交换关系在我国粮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粮食市场的发育尚处在较低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放任市场对粮食流通的调节,必然会引发过度的市场投机行为,其结果是少数人从中渔利,而广大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则深受其害。1993年粮食经营和价格放开后粮食市场出现的混乱局面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第三,完全竞争市场对经营者(厂商)行为和市场信息的传播等方面有极其严格的假设和要求。当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市场的效率将大打折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些要求现在达不到,恐怕将来也达不到。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粮食市场选择纯粹垄断结构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垄断必然会导致低效率。垄断者的供求均衡点往往较大幅度地偏离最佳交易规模,从而无法协调粮食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目前我国国有粮食企业主宰粮食市场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垄断市场结构。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粮食企业很难灵敏地适应市场供求的变化,无法使粮食市场达到平衡状态。其次,垄断者会通过调整垄断价格,占有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获得高额利润,从而侵犯消费者利益。我国粮食的消费者价格与生产者价格之间差额(即购销差价)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了一般的商业利润。近年来在粮食定购价上升的同时,销价上升幅度更大,农民认为“吃亏”,消费者感到“不划算”,而财政负担过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垄断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流通不畅和低效率。
粮食市场结构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从效率上讲,介于完全竞争与纯粹垄断之间,可以发挥竞争和垄断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适度的竞争,可以使粮食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市场上数量有限的粮食经营者以及对进入粮食市场设置一定的条件或障碍,可以避免市场过于剧烈的起伏动荡和过度投机。垄断竞争市场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经营者数量的多少以及政府对进入粮食市场的管制程度。政府往往需要根据一定时期的粮食安全形势和市场发育状况在效率与公平或稳定之间做出某种权衡。但从改革的方向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市场稳定”应该成为确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原则。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并充分考虑到垄断竞争市场的运行特点和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的特点我们认为,作为改革取向的中国粮食市场结构的雏形,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市场上存在较多的经营者,且经营者之间公平竞争。但为避免过度竞争和垄断,经营的数量和每个经营者的规模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每个经营者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都对自己的盈亏负责。政府对每个经营者实行同样的待遇和政策,经营者效率的高低唯一地取决于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三是价格唯一地由市场决定,政府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对市场的干预而不是通过直接的价格管制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冯志强.《中国粮食经济问题研究》[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11)
[2]冯志强.《中国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0)
[3]李晖、李林《粮食产业化经营研究》[J]武汉:现代商贸工业,2008(02)
[4]郑士贵.《论中国粮食市场的多层次结构》[J]北京:管理科学文摘,1998(11)
[5]陆文聪.《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农业结构变动效应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07)
[6]黄伟俊.《我国现阶段粮食市场的流通渠道结构和功能分析》[J]北京:商业研究,2000(07)
关键词:价格战;弹性;博弈论;产品差异化
彩电市场价格战现象成因十分复杂,笔者总结出以下数条:
1. 彩电产品自身价格弹性原因。众所周知,彩电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理论上来说价格变动对销量影响较大,因此,彩电产品这种富有弹性的特点使其适用于传统的薄利多销的模型。
在一定时期内,需求一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因此,假定彩电需求不发生大的变化,当销售商降低价格后彩电销售量增大,且销售量增长速度大于降价幅度,则销售商可获得更多利润。例如图示,矩形A-LEO的面积为降价前的收益,矩形B-KFO的面积为降价后的收益,由图可知降价后的收益大于降价前的,因此,销售商和厂商趋向于降价。彩电生产成本下降。彩电行业形成早,开放早,市场化程度较高,彩电行业发展较成熟,而且彩电行业企业具有明显“干中学效应”(即通过在大批量生产中学习使得单位成本不断下降),且彩电企业上有行业,如电子管行业等,成本不断下降,加之规模经济作用,使得彩电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进而使得彩电企业有了调整价格的空间,有了发动价格战的物质基础。
2. 博弈论观点。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企业行为特征是:几大寡头企业对市场具有较强的控制,但彼此依存,相互间进行非常激烈的竞争。竞争对手的任何行为都可能影响市场价格,影响市场份额的变动,因此,寡头企业的产量和价格决策不是简单的依据生产条件和供需状况,而是随时注意竞争对手的行为,根据对手的行为制定生产计划和价格水平。中国彩电业几个巨头企业的价格决策可以看作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四种情况企业收益如图所示,第一种情况X得1500万,Y得800万;第二种情况X得90万,Y得九十万;第三种情况X得800万,Y得1500万;第五种情况X得1000万,Y得1000万。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出发思考,当X降价时,Y最好的选择是降价;当X不降价时,Y最好的选择仍是降价,因此,降价是Y在博弈中的占优策略,同样地,降价也是X在博弈中最好的选择。由于市场中信息的不完全性,企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对自己最优的选项,即同时降价,从而使得价格走向竞争水平,价格战正是这一过程的外在表现,通过价格战,价格走向竞争水平,企业长期利润为0,不再有新企业进入,也不再有企业退出,彩电市场达到平衡。
4.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彩电企业实质沦为了劳动密集型的装配企业而非技术密集型的家电企业,全行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核心技术,无法自主研发制造某些关键零部件。中国CRT彩电整机成本全球最低,价格优势最强,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中国彩电在技术上一向是处于跟风状态,只是模仿国外新产品、新技术,而且这次企业并没有赶上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列车。现今彩电行业正面临产业生命周期的重大变革:从低端向高端发展,从传统的CRT(阴极射线管)电视向最新的LCD(液晶显示屏)、PDP(等离子电视)电视转变。而我国电视企业没有抓住发展契机,将产品营销竞争的重点放在价格上,而不是提升产品的性能,造成了产品日益趋同化,使得消费者很难在质量上和偏好上选择,在位企业为了在微薄的利润中再分一份羹,就采取降价的促销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而这个行为又会引起该产业内部同行的竞相模仿,进而导致旷日持久的价格战。
5.彩电行业的进入壁垒低。彩电业进入的资金障碍较小;技术障碍较低;彩电行业成本结构和产品品质具有趋同性;彩电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放松进入管制、实行市场化较早的行业之一,况且产业准入政策是由政府掌握的,所以只要有地方政府干预,要进入这一行业并不困难。综上所述,我国彩电行业呈现出低进入壁垒的特性。伴随产品技术换代及农村市场的开发,彩电行业前途广阔,行业中占优势地位的大企业倾向于压低产品价格,使得新进入的企业在同等价格条件下难以达到最小生产规模,避免新的企业进入,抢夺市场份额。
6.彩电行业存在退出壁垒,导致生产过剩,进而引发价格战。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退出壁垒主要包括沉淀成本、违约成本、信誉损失、行政法规方面的退出壁垒、市场发育不完善而造成的退出壁垒。例如,地方政府出于就业、财政等方面的压力不仅阻止亏损彩电企业的有效退出,而且千方百计通过税收、投资、银行信贷等方面给予亏损企业的优惠待遇来保护它们的继续生存。这就使得市场在调节企业进入退出彩电行业方面无法发挥充分的作用,使得企业无法自由进入和退出,自然垄断的壁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行业内部企业众多,以致生产过剩,供过于求,形成买方市场,企业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不得不通过降价等促销方式保证产品顺利售出,因而导致价格战出现。
7.替代品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个人电脑及各种上网服务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在网络上获得看电视剧,电影等传统意义上通过电视获取的服务,而且电脑和互联网拥有越来越多的功能,消费者开始接受自助式选择,因而传统的被动式消费需求减少,人们不再愿意让电视台决定自己要看什么,而倾向于自己选择看什么,这使得电视销量不断下降,刺激了厂商的大规模降价行为。(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帕金. 微观经济学(第八版)
[2]申明浩.我国彩电工业的市场结构分析[J].企业经济,2002,(12)
关键词: 导数 边际 弹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数学知识定量分析经济及管理领域中的问题,已成为经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数是微积分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在经济学中,也存在变化率问题,如:边际问题和弹性问题。下面笔者将导数在这两方面的应用介绍如下:
一、边际问题
在经济学中,所谓“边际”指的是当x的改变量x0时,y的相应改变量y与x比值 的变化。即当x在某一给定值附近有微小变化时y的瞬时变化,也即=y′(x)则称导数y′(x)是y(x)的边际函数。随着x、y含义不同,边际函数的含义也不一样,一般分为两大类: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1.边际成本
设生产某产品的总成本函数为C=C(q),其中q为产量,则边际成本MC=C′(q)。其经济含义是:当产量为q时,再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为C′(q)。
在经营决策分析中,边际成本可以用来判断产量的增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
例1:某种产品的总成本C(万元)与产量q(万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C=C(q)=100+4q-0.2q +0.01q ,
求生产水平为q=10(万件)时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从降低成本角度看,继续提高产量是否合算?
解:当q=10时的总成本为
C(10)=100+4×10-0.2×10 +0.01×10 =130(万元),
平均成本为 =130÷10=13元/件,
边际成本MC| =C′(q)| =(4-0.4q+0.03q)| =3元/件。
因此在生产水平为10万件时,每增加一个产品,总成本增加3元,比当前的平均成本13元低,从降低成本角度看,应该继续提高产量。
由此例可知,若设p为某产品销售单价,当C′(q )<p时,意味着扩大生产量是盈利的;而当C′(q )>p时,扩大生产量反而亏损。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应及时准确了解边际成本的变化情况,并作出正确的科学决策(而不是盲目地一味扩大生产量),从而使企业获得较佳效益。
2.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指稍微增加其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增量。实际上就是收益函数瞬时变化率,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导数问题。
设收益函数R=R(q),其中q为产量,则边际收益MP=R′(q)。其经济含义是:在销售量为q个单位的基础上,厂商增加一个单位产品q,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当R′(q)>0时,总收入将增加R′(q);
当R′(q)<0时,总收入将减少R′(q);
当R′(q)=0时,总收入不改变。
二、弹性问题
在经济分析中,会经常用到弹性分析法,弹性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概念。一般地说,弹性描述的是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变化的反应程度,具体的说,也就是要计算自变量变化1个百分比,因变量要变化几个百分比,即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弹性系数= 。
我们以需求价格弹性为例介绍,其他的类似可得。
1.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为:
E =
= = ,
其中Q为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P为价格。
上式计算出的弹性系数代表两点间的一段弹性,故叫弧弹性系数。若P0时,由此推出需求曲线任一点弹性系数。即点弹性系数
E= = ・ =Q′ 。
根据需求法则,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动。其经济意义为:当P=P ,若P再增加或减少1%,Q将减少(增加)E%,它反映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变化的灵敏度。它对市场分析预测和定价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相差甚远,按照弹性值的大小,作以下划分:
①|E|>1,称为需求富于弹性;
②|E|=1,称为单元弹性;
③0<|E|<1,称为需求缺乏弹性;
④|E|=0,称为需求完全缺乏弹性;
⑤|E|∞,称需求量完全富于弹性。
最后两种是极端情况,需求完全缺乏弹性的商品无论价格高低,需求量都不会改变;而需求完全富于弹性的商品价格在现行水平上稍微提高一点点,需求会立即下降至零。在现实生活中,极端情况很少见。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需求价格弹性的经济意义。
例2:假设某市场上A、B两公司是生产同种有差异产品的竟争者,且市场上对A、B两公司产品现有需求量已达到饱和,市场上A公司的需求函数为Q =400- P ,B公司的需求函数为Q =300- P ,两公司的销售价格分别为P =400元,P =500元,①求A、B两公司的需求价格弹性并说明其经济意义。②B公司的价格降价到400元时,这种行为选择合理吗?此时,A公司由销售量减少而损失多少?
解:①由,P =400,P =500,得
Q =400- ×400=200,
Q =300- ×500=200,
从而市场上对该产品的饱和需求量为Q +Q =200+200=400。
A公司的需求价格弹性E = ・ =- ・ =-1。
由于|E |=1,所以当P =400时,该商品是单元弹性,此时价格上涨1%,将引起需求量下降1%。
B公司的需求价格弹性E = ・ =- ・ =- ,
由于|E |= <1,所以当P =500时,该商品是需求缺乏弹性,此时价格上涨1%,需求量下降 %。
②B公司在P =500时需求价格弹性|E |= <1,即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会减少销售收入。
因为降价前,B公司的销售收入R =500×200=100000,降价后,当P =400时,Q =300- ×400=220,则B公司的销售收入R =400×220=88000。
显然R <R ,B公司降价减少了它的销售收入,所以对于B公司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的目标而言,它降低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另外,降低前A公司的销售收入R =400×200=80000,降价后,由于该产品的饱和需求为400,所以Q =180,则A公司的销售收入R =400×180=72000,损失80000-72000=8000元。
三、结语
对于企业来说,进行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如果离开边际分析而盲目生产,就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企业如果离开需求价格弹性分析,就不可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数作为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的工具,可以给决策者提供客观、精确的数据,从而作出合理的决策。
参考文献:
[1]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国人民大学数学教研室.微观经济数学应用基础(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