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微观经济学亏损时的决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短期;长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56-02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把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当作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认为微观以充分就业为分析前提。因而,两种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被纳入同一体系之中。这一理论体系在战后的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居于正统地位,确立了西方经济学教材和教学的基本框架。但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使得两者共同使用的一些概念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应用,例如“短期”与“长期”这一组概念。
一、“短期”与“长期”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1.微观经济学中的涉及短期与长期区分的理论。微观经济学中多个理论涉及到短期和长期的区分。例如生产理论中的短期成本理论和长期成本理论;成本理论中的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或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以及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或行业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等。这些理论的短期和长期区分并非如字面上简单表现为时期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理论含义的差异。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厂商短期和长期均衡为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为短期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均衡条件下厂商的经济利润可能大于零、等于零或小于零;而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为长期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且等于市场价格,均衡条件下厂商的经济利润必定等于零。
2.微观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界定。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为了解决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便涉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如何生产”是指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的配置问题。企业调整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配置,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数量是否可以变动便是微观经济学中区分短期与长期的依据。微观经济学中常假设生产中仅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要素,因此可以用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短期生产理论,假设资本要素固定,劳动要素可变,则有短期生产函数:Q=f(L,K)。理论上讲,我们也可以假定劳动要素固定,资本要素可变,则有短期生产函数Q=f(L,K)。特别说明的是,微观经济学所说的短期和长期并不是指具体时间的长短,而是以能否变动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划分标准,其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3.微观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区分的意义。微观经济学对短期与长期的区分主要体现在生产理论中。通过构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微观经济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刻画更为全面和准确。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现代生产这样一种“迂回生产”方式,采用了大量的机器设备,资本规模在一个较长的周期中保持稳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在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面临的约束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要深刻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分别构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显得非常重要。而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理解短期和长期的区分,更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微观经济学通常会有的一个困惑就在于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很多的时候会觉得相关理论知识与生活中体验的现实好像并不一致。例如,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理论或垄断竞争市场均衡理论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每个企业长期均衡时的经济利润总是为零。也就是说,长期均衡条件下,企业家能获得的利润恰好等于企业家本人去其他企业打工的工资收入,不会高于这一工资收入,当然也不低于。这就产生了两个疑问:①如果创业和打工收入水平相当,为什么会有无数的创业者投身创业大潮;②为什么现实中,在类似于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行业的无数企业利润并不一致,有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企业血本无归?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有赖于对市场均衡利润理论进行短期和长期的区分。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时之所以经济利润等于零,是因为短期中厂商会因经济利润与亏损的驱动而进入与退出一个行业。某一行业,短期中利润大于零时,会有新的企业进入行业,从而导致行业供给增加,行业经济利润减少趋向于零;短期利润小于零时,行业中会有企业退出,从而导致行业供给减少,行业经济利润增加趋向于零。短期均衡时,企业经营的利润可能大于零也可能小于零,而企业经济收益依赖的是短期行为而不是长期行为。正是追逐短期经济利润的勇气与实际能力,诱使了创业者投身创业大潮。也由于短期均衡时可能出现的盈利或亏损使得企业出现优胜劣汰。
二、“短期”与“长期”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1.宏观经济学中的涉及短期与长期区分的理论。宏观经济学中涉及到短期和长期区分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与微观经济学类似,相关理论直接区分为短期和长期理论。例如,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这些理论的短期理论和长期理论也不仅是如字面上简单表现为时期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理论含义的差异。例如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总是垂直的,而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描述是不一样的,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常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古典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第二章情况下,相关理论的短期和长期区分不是那么明显,对同一问题的短期和长期研究分属不同的理论。例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分为短期国民收入决定和长期国民收入决定。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是运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四个模型分别介绍了不同条件下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而长期国民收入决定主要是指经济增长,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
2.宏观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界定。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涉及到以下几个相关的问题:一是产出是如何核算、如何决定的;均衡产出条件下的要素约束问题。二是为什么有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如何保证全社会的稀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增大国民收入,改善人类福利的问题。三是如何用既定的资源实现生产能力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问题。四是如何实现通货的稳定,如何实现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的增长问题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实际上就是指各类生产要素都实现充分就业。在市场机制下,各类生产要素能否实现充分就业,关键在于市场上要素价格能否迅速波动调整从而实现要素供求均衡(市场出清)。而宏观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界定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能否通过价格的波动调整实现市场出清。短期内由于价格刚性(粘性)会导致宏观经济中生产要素供求不均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期内价格总可以得到调整使得宏观经济中生产要素供求均衡,实现充分就业。例如,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内名义工资水平不变,物价水平上涨导致实际工资下降,生产利润提高将推动企业扩大生产,总产出增加,因而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长期名义工资水平可以自由波动调整,劳动市场供求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总产出维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而不受价格变化影响,因而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宏观经济学中对于短期和长期的界定还有第二种情况,货币主义对于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解释运用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长期菲利普斯垂直。货币主义中短期和长期的差异表现为居民的适应性预期差异。货币主义认为居民依据以往经验而对经济变化形成适应性预期,短期适应性预期往往不能准确预期经济变化,但长期经过修正可以取得准确的预期。当物价上涨时,短期内居民低估物价上涨幅度高估自己的工资,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失业率下降,从而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长期内居民准确预期物价变化,劳动市场供求均衡,失业率维持在自然失业率水平而不受物价变化影响,从而菲利普斯曲线垂直。
摘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废除“双轨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对粮食消费的保障。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规则、企业战略、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建立企业完全市场经营,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体制;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并配套建立市场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粮食产业化引导机制和粮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粮食市场结构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从效率上讲,介于完全竞争与纯粹垄断之间,可以发挥竞争和垄断两个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粮食经济市场结构粮食流通体制
粮食走向市场化,用市场解决市场中的问题,实质就是要提高粮食经济发展的效率。粮食经济的市场化首先应实现粮食经济制度的市场化。
粮食流通问题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对粮食消费的保障。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规则、企业战略、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建立企业完全市场经营,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体制;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粮食产业化引导机制和粮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是粮食市场的结构设计的重点。
1.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价格弹性小
粮食如果涨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很多,如果降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多少。粮食的价格比较低,即使上涨一倍,人们对需求量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这笔支出在人们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涨价不会影响个人总的经济状况。粮食保护价格在一定时期可以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使用这个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种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
粮食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较小,价格弹性就小。粮食作为商品,从长期看,其价格弹性就大;如果是短期,价格弹性就小。粮食涨价,短期看,人们会注意节约粮食,但不会节约得太多,从长期看,这种节约对粮食需求量可以进一步减少。时间长,消费者就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他们的爱好和技术条件去使用替代品,其价格弹性就大。反之其价格弹性就小。
2.粮食定价时必须考虑产品的价格弹性
不能把价格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就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这个时候应当提高价格,提价不仅不能增加总收入,还能因产量减少总成本支出,从而使企业的支出相对稳定。粮价连百价,粮食价格每涨0.01元,全社会商品价格涨0.20~0.26元,导致粮食经济的马太效应。
恩格尔系数的研究告诉我们:当社会人均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变化,已趋近等于零,粮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对稳定。
粮食行业的社会特征和垄断方式,决定了完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的弊端:高价格。完全竞争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完全垄断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产量不足。完全竞争的企业,它的产量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说,是最优的,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产量未达到最优,企业产量不足,再增加产量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福利;生产效率低。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并不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规模经济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竞争,缺乏技术创新和强化企业管理,资源浪费。
粮食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一是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比较多;二是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长期看,企业的经济利润会趋于消失;三是各个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
3.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市场结构是影响粮食流通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由于市场主体(在微观经济学中称为厂商)数量的多寡和行为的差异而导致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类型。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由于需求曲线的差异,市场供求均衡点与价格的决定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按照竞争程度这一标准,从厂商数量、产品差异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完全竞争、纯粹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我们假定厂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生产或经营单位。厂商对自己的决策承担风险和享有利润。我们将会发现,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和市场均衡点是不同的。
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强控制价格的能力弱
少卖者的数量多
大产品差异程度小
大进入市场的障碍小
3.1完全竞争市场。现代经济学规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单个的交易量在供求总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单个的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厂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进入市场;③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是同质的,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④生产和经营某种商品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3.2纯粹垄断市场。微观经济学将垄断定义为一个厂商控制一个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在垄断市场下,不存在产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又没有其他替代品的竞争对手在纯粹垄断市场结构下,厂商与行业(或市场)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行业中唯一的厂商就是垄断企业,这个垄断企业也就构成了一个行业或市场。
3.3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谓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又叫不完全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微观经济学对垄断竞争市场有如下的假设: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以致于某一卖者(或买者)可以忽视其他卖者(或买者)的行为对自己利益的影响;②卖者(厂商)的产品存在着差异,但同属一类产品,相互间有着密切的技术替代关系(指它们都满足同样的需求)和经济替代关系(指它们有类似的价格);③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④厂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或退出市场(生产集团)。
当垄断竞争厂商和其生产集团在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时,除了原来的厂商会扩大生产规模外,新厂商也会进入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价格下降。价格从短期内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长期内等于平均成本。同们当厂商在短期内出现亏损时,价格会因为厂商缩减生产规模或退出市场而提高,一直到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为止。
4.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
微观经济学认为,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是不同的。这种经济效率上的差别,源于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竞争程度越低,经济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经济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其次是垄断竞争市场,再次是寡头市场,效率最低的是垄断市场。
一个行业到底适合何种市场结构,取决于对如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由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行业对社会化程度的要求。有些产业或行业,如钢铁、汽车工业等,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高。在这些行业,保持一定的产量规模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些达不到社会平均规模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业的进入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约束而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些行业适合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反,对另外一些行业(如服装、食品加工业等)来讲,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低,社会需求变化较快且呈现多样性特征,企业进入的障碍较少,因此适合于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结构。二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不同最终体现为产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关系的差异。显然,在一个倡导公平与效率兼顾或共同富裕的社会里,不会允许垄断者对大部分行业的支配。而在一个单纯强调效率及允许收分配差距无限扩大的社会里,垄断者对经济生活的支配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首先,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纯粹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频繁而剧烈的市场波动。粮食生产周期较长以及粮食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无法容忍粮食市场过于剧烈的波动。其次,市场交换关系在我国粮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粮食市场的发育尚处在较低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放任市场对粮食流通的调节,必然会引发过度的市场投机行为,其结果是少数人从中渔利,而广大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则深受其害。1993年粮食经营和价格放开后粮食市场出现的混乱局面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第三,完全竞争市场对经营者(厂商)行为和市场信息的传播等方面有极其严格的假设和要求。当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市场的效率将大打折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些要求现在达不到,恐怕将来也达不到。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关键词:粮食经济市场结构粮食流通体制
Abstract:Thereformofthegraincirculationsystemscore,isabolishes“thetwotracksystem”,raisesenterpriseseffectivenessofoperation,realizeswiththemarketabilitymethodtothefoodproductionsupportandthesafeguardwhichexpendstothegrain.Inaspectsandsoonmarketmainbody,marketsystem,marketmechanism,marketrule,enterprisestrategy,governmentfunctioncarryoninstitutionalandthemachinabilityreform,establishestheenterprisecompletemarketmanagement,thegovernmentsuitableregulationmovementsystem;Theestablishmentoperatesindependently,selfrestraintstateownedgrainenterpriseoperatingmechanism;Andnecessaryestablishmentmarketabilityfarmerbenefitprotectionmechanism,foodsecuritysafeguardmechanism;Grainindustrialproductionguidancemechanismandgrainenterprisestateassetinflationproofingandappreciationmechanism.Ourcountrygrainmarketchoicecompetescompletelythemarketmechanismmaynottake,isalsonotrealistic,thegrainmarketmechanismsrealitychoiceshouldbemonopolizesthecompetitivemarket,themonopolycompetitivemarketbyefficiency,betweenissituatedbetweencompetescompletelywithmonopolizespurely,maydisplaycompetesandmonopolizestwoaspectsthesuperiority.
Keywords:GraineconomyMarketmechanismGraincirculationsystem
粮食走向市场化,用市场解决市场中的问题,实质就是要提高粮食经济发展的效率。粮食经济的市场化首先应实现粮食经济制度的市场化。
粮食流通问题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对粮食消费的保障。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规则、企业战略、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建立企业完全市场经营,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体制;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粮食产业化引导机制和粮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是粮食市场的结构设计的重点。
1.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价格弹性小
εP=需求变动%/价格变动%=ΔQ/ΔP·P/Q=LimΔQ/ΔP·P/Q=dQ/dP·P/QΔPo
粮食如果涨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很多,如果降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多少。粮食的价格比较低,即使上涨一倍,人们对需求量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这笔支出在人们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涨价不会影响个人总的经济状况。粮食保护价格在一定时期可以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使用这个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种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
粮食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较小,价格弹性就小。粮食作为商品,从长期看,其价格弹性就大;如果是短期,价格弹性就小。粮食涨价,短期看,人们会注意节约粮食,但不会节约得太多,从长期看,这种节约对粮食需求量可以进一步减少。时间长,消费者就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他们的爱好和技术条件去使用替代品,其价格弹性就大。反之其价格弹性就小。
2.粮食定价时必须考虑产品的价格弹性
不能把价格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就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这个时候应当提高价格,提价不仅不能增加总收入,还能因产量减少总成本支出,从而使企业的支出相对稳定。粮价连百价,粮食价格每涨0.01元,全社会商品价格涨0.20~0.26元,导致粮食经济的马太效应。
恩格尔系数的研究告诉我们:当社会人均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变化,已趋近等于零,粮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对稳定。
粮食行业的社会特征和垄断方式,决定了完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的弊端:高价格。完全竞争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完全垄断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产量不足。完全竞争的企业,它的产量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说,是最优的,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产量未达到最优,企业产量不足,再增加产量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福利;生产效率低。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并不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规模经济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竞争,缺乏技术创新和强化企业管理,资源浪费。
粮食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一是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比较多;二是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长期看,企业的经济利润会趋于消失;三是各个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
3.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市场结构是影响粮食流通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由于市场主体(在微观经济学中称为厂商)数量的多寡和行为的差异而导致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类型。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由于需求曲线的差异,市场供求均衡点与价格的决定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按照竞争程度这一标准,从厂商数量、产品差异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完全竞争、纯粹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我们假定厂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生产或经营单位。厂商对自己的决策承担风险和享有利润。我们将会发现,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和市场均衡点是不同的。
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强控制价格的能力弱
少卖者的数量多
大产品差异程度小
大进入市场的障碍小
3.1完全竞争市场。现代经济学规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单个的交易量在供求总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单个的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厂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进入市场;③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是同质的,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④生产和经营某种商品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3.2纯粹垄断市场。微观经济学将垄断定义为一个厂商控制一个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在垄断市场下,不存在产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又没有其他替代品的竞争对手在纯粹垄断市场结构下,厂商与行业(或市场)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行业中唯一的厂商就是垄断企业,这个垄断企业也就构成了一个行业或市场。
3.3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谓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又叫不完全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微观经济学对垄断竞争市场有如下的假设: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以致于某一卖者(或买者)可以忽视其他卖者(或买者)的行为对自己利益的影响;②卖者(厂商)的产品存在着差异,但同属一类产品,相互间有着密切的技术替代关系(指它们都满足同样的需求)和经济替代关系(指它们有类似的价格);③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④厂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或退出市场(生产集团)。
当垄断竞争厂商和其生产集团在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时,除了原来的厂商会扩大生产规模外,新厂商也会进入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价格下降。价格从短期内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长期内等于平均成本。同们当厂商在短期内出现亏损时,价格会因为厂商缩减生产规模或退出市场而提高,一直到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为止。
4.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
微观经济学认为,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是不同的。这种经济效率上的差别,源于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竞争程度越低,经济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经济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其次是垄断竞争市场,再次是寡头市场,效率最低的是垄断市场。
一个行业到底适合何种市场结构,取决于对如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由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行业对社会化程度的要求。有些产业或行业,如钢铁、汽车工业等,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高。在这些行业,保持一定的产量规模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些达不到社会平均规模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业的进入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约束而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些行业适合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反,对另外一些行业(如服装、食品加工业等)来讲,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低,社会需求变化较快且呈现多样性特征,企业进入的障碍较少,因此适合于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结构。二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不同最终体现为产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关系的差异。显然,在一个倡导公平与效率兼顾或共同富裕的社会里,不会允许垄断者对大部分行业的支配。而在一个单纯强调效率及允许收分配差距无限扩大的社会里,垄断者对经济生活的支配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首先,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纯粹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频繁而剧烈的市场波动。粮食生产周期较长以及粮食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无法容忍粮食市场过于剧烈的波动。其次,市场交换关系在我国粮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粮食市场的发育尚处在较低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放任市场对粮食流通的调节,必然会引发过度的市场投机行为,其结果是少数人从中渔利,而广大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则深受其害。1993年粮食经营和价格放开后粮食市场出现的混乱局面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第三,完全竞争市场对经营者(厂商)行为和市场信息的传播等方面有极其严格的假设和要求。当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市场的效率将大打折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些要求现在达不到,恐怕将来也达不到。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粮食市场选择纯粹垄断结构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垄断必然会导致低效率。垄断者的供求均衡点往往较大幅度地偏离最佳交易规模,从而无法协调粮食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目前我国国有粮食企业主宰粮食市场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垄断市场结构。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粮食企业很难灵敏地适应市场供求的变化,无法使粮食市场达到平衡状态。其次,垄断者会通过调整垄断价格,占有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获得高额利润,从而侵犯消费者利益。我国粮食的消费者价格与生产者价格之间差额(即购销差价)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了一般的商业利润。近年来在粮食定购价上升的同时,销价上升幅度更大,农民认为“吃亏”,消费者感到“不划算”,而财政负担过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垄断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流通不畅和低效率。
粮食市场结构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从效率上讲,介于完全竞争与纯粹垄断之间,可以发挥竞争和垄断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适度的竞争,可以使粮食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市场上数量有限的粮食经营者以及对进入粮食市场设置一定的条件或障碍,可以避免市场过于剧烈的起伏动荡和过度投机。垄断竞争市场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经营者数量的多少以及政府对进入粮食市场的管制程度。政府往往需要根据一定时期的粮食安全形势和市场发育状况在效率与公平或稳定之间做出某种权衡。但从改革的方向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市场稳定”应该成为确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原则。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并充分考虑到垄断竞争市场的运行特点和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的特点我们认为,作为改革取向的中国粮食市场结构的雏形,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市场上存在较多的经营者,且经营者之间公平竞争。但为避免过度竞争和垄断,经营的数量和每个经营者的规模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每个经营者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都对自己的盈亏负责。政府对每个经营者实行同样的待遇和政策,经营者效率的高低唯一地取决于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三是价格唯一地由市场决定,政府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对市场的干预而不是通过直接的价格管制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冯志强.《中国粮食经济问题研究》[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11)
[2]冯志强.《中国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0)
[3]李晖、李林《粮食产业化经营研究》[J]武汉:现代商贸工业,2008(02)
[4]郑士贵.《论中国粮食市场的多层次结构》[J]北京:管理科学文摘,1998(11)
[5]陆文聪.《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农业结构变动效应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07)
[6]黄伟俊.《我国现阶段粮食市场的流通渠道结构和功能分析》[J]北京:商业研究,2000(07)
关键词:价格战;弹性;博弈论;产品差异化
彩电市场价格战现象成因十分复杂,笔者总结出以下数条:
1. 彩电产品自身价格弹性原因。众所周知,彩电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理论上来说价格变动对销量影响较大,因此,彩电产品这种富有弹性的特点使其适用于传统的薄利多销的模型。
在一定时期内,需求一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因此,假定彩电需求不发生大的变化,当销售商降低价格后彩电销售量增大,且销售量增长速度大于降价幅度,则销售商可获得更多利润。例如图示,矩形A-LEO的面积为降价前的收益,矩形B-KFO的面积为降价后的收益,由图可知降价后的收益大于降价前的,因此,销售商和厂商趋向于降价。彩电生产成本下降。彩电行业形成早,开放早,市场化程度较高,彩电行业发展较成熟,而且彩电行业企业具有明显“干中学效应”(即通过在大批量生产中学习使得单位成本不断下降),且彩电企业上有行业,如电子管行业等,成本不断下降,加之规模经济作用,使得彩电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进而使得彩电企业有了调整价格的空间,有了发动价格战的物质基础。
2. 博弈论观点。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企业行为特征是:几大寡头企业对市场具有较强的控制,但彼此依存,相互间进行非常激烈的竞争。竞争对手的任何行为都可能影响市场价格,影响市场份额的变动,因此,寡头企业的产量和价格决策不是简单的依据生产条件和供需状况,而是随时注意竞争对手的行为,根据对手的行为制定生产计划和价格水平。中国彩电业几个巨头企业的价格决策可以看作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四种情况企业收益如图所示,第一种情况X得1500万,Y得800万;第二种情况X得90万,Y得九十万;第三种情况X得800万,Y得1500万;第五种情况X得1000万,Y得1000万。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出发思考,当X降价时,Y最好的选择是降价;当X不降价时,Y最好的选择仍是降价,因此,降价是Y在博弈中的占优策略,同样地,降价也是X在博弈中最好的选择。由于市场中信息的不完全性,企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对自己最优的选项,即同时降价,从而使得价格走向竞争水平,价格战正是这一过程的外在表现,通过价格战,价格走向竞争水平,企业长期利润为0,不再有新企业进入,也不再有企业退出,彩电市场达到平衡。
4.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彩电企业实质沦为了劳动密集型的装配企业而非技术密集型的家电企业,全行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核心技术,无法自主研发制造某些关键零部件。中国CRT彩电整机成本全球最低,价格优势最强,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中国彩电在技术上一向是处于跟风状态,只是模仿国外新产品、新技术,而且这次企业并没有赶上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列车。现今彩电行业正面临产业生命周期的重大变革:从低端向高端发展,从传统的CRT(阴极射线管)电视向最新的LCD(液晶显示屏)、PDP(等离子电视)电视转变。而我国电视企业没有抓住发展契机,将产品营销竞争的重点放在价格上,而不是提升产品的性能,造成了产品日益趋同化,使得消费者很难在质量上和偏好上选择,在位企业为了在微薄的利润中再分一份羹,就采取降价的促销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而这个行为又会引起该产业内部同行的竞相模仿,进而导致旷日持久的价格战。
5.彩电行业的进入壁垒低。彩电业进入的资金障碍较小;技术障碍较低;彩电行业成本结构和产品品质具有趋同性;彩电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放松进入管制、实行市场化较早的行业之一,况且产业准入政策是由政府掌握的,所以只要有地方政府干预,要进入这一行业并不困难。综上所述,我国彩电行业呈现出低进入壁垒的特性。伴随产品技术换代及农村市场的开发,彩电行业前途广阔,行业中占优势地位的大企业倾向于压低产品价格,使得新进入的企业在同等价格条件下难以达到最小生产规模,避免新的企业进入,抢夺市场份额。
6.彩电行业存在退出壁垒,导致生产过剩,进而引发价格战。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退出壁垒主要包括沉淀成本、违约成本、信誉损失、行政法规方面的退出壁垒、市场发育不完善而造成的退出壁垒。例如,地方政府出于就业、财政等方面的压力不仅阻止亏损彩电企业的有效退出,而且千方百计通过税收、投资、银行信贷等方面给予亏损企业的优惠待遇来保护它们的继续生存。这就使得市场在调节企业进入退出彩电行业方面无法发挥充分的作用,使得企业无法自由进入和退出,自然垄断的壁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行业内部企业众多,以致生产过剩,供过于求,形成买方市场,企业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不得不通过降价等促销方式保证产品顺利售出,因而导致价格战出现。
7.替代品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个人电脑及各种上网服务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在网络上获得看电视剧,电影等传统意义上通过电视获取的服务,而且电脑和互联网拥有越来越多的功能,消费者开始接受自助式选择,因而传统的被动式消费需求减少,人们不再愿意让电视台决定自己要看什么,而倾向于自己选择看什么,这使得电视销量不断下降,刺激了厂商的大规模降价行为。(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帕金. 微观经济学(第八版)
[2]申明浩.我国彩电工业的市场结构分析[J].企业经济,2002,(12)
关键词: 导数 边际 弹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数学知识定量分析经济及管理领域中的问题,已成为经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数是微积分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在经济学中,也存在变化率问题,如:边际问题和弹性问题。下面笔者将导数在这两方面的应用介绍如下:
一、边际问题
在经济学中,所谓“边际”指的是当x的改变量x0时,y的相应改变量y与x比值 的变化。即当x在某一给定值附近有微小变化时y的瞬时变化,也即=y′(x)则称导数y′(x)是y(x)的边际函数。随着x、y含义不同,边际函数的含义也不一样,一般分为两大类: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1.边际成本
设生产某产品的总成本函数为C=C(q),其中q为产量,则边际成本MC=C′(q)。其经济含义是:当产量为q时,再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为C′(q)。
在经营决策分析中,边际成本可以用来判断产量的增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
例1:某种产品的总成本C(万元)与产量q(万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C=C(q)=100+4q-0.2q +0.01q ,
求生产水平为q=10(万件)时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从降低成本角度看,继续提高产量是否合算?
解:当q=10时的总成本为
C(10)=100+4×10-0.2×10 +0.01×10 =130(万元),
平均成本为 =130÷10=13元/件,
边际成本MC| =C′(q)| =(4-0.4q+0.03q)| =3元/件。
因此在生产水平为10万件时,每增加一个产品,总成本增加3元,比当前的平均成本13元低,从降低成本角度看,应该继续提高产量。
由此例可知,若设p为某产品销售单价,当C′(q )<p时,意味着扩大生产量是盈利的;而当C′(q )>p时,扩大生产量反而亏损。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应及时准确了解边际成本的变化情况,并作出正确的科学决策(而不是盲目地一味扩大生产量),从而使企业获得较佳效益。
2.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指稍微增加其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增量。实际上就是收益函数瞬时变化率,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导数问题。
设收益函数R=R(q),其中q为产量,则边际收益MP=R′(q)。其经济含义是:在销售量为q个单位的基础上,厂商增加一个单位产品q,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当R′(q)>0时,总收入将增加R′(q);
当R′(q)<0时,总收入将减少R′(q);
当R′(q)=0时,总收入不改变。
二、弹性问题
在经济分析中,会经常用到弹性分析法,弹性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概念。一般地说,弹性描述的是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变化的反应程度,具体的说,也就是要计算自变量变化1个百分比,因变量要变化几个百分比,即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弹性系数= 。
我们以需求价格弹性为例介绍,其他的类似可得。
1.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为:
E =
= = ,
其中Q为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P为价格。
上式计算出的弹性系数代表两点间的一段弹性,故叫弧弹性系数。若P0时,由此推出需求曲线任一点弹性系数。即点弹性系数
E= = ・ =Q′ 。
根据需求法则,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动。其经济意义为:当P=P ,若P再增加或减少1%,Q将减少(增加)E%,它反映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变化的灵敏度。它对市场分析预测和定价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相差甚远,按照弹性值的大小,作以下划分:
①|E|>1,称为需求富于弹性;
②|E|=1,称为单元弹性;
③0<|E|<1,称为需求缺乏弹性;
④|E|=0,称为需求完全缺乏弹性;
⑤|E|∞,称需求量完全富于弹性。
最后两种是极端情况,需求完全缺乏弹性的商品无论价格高低,需求量都不会改变;而需求完全富于弹性的商品价格在现行水平上稍微提高一点点,需求会立即下降至零。在现实生活中,极端情况很少见。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需求价格弹性的经济意义。
例2:假设某市场上A、B两公司是生产同种有差异产品的竟争者,且市场上对A、B两公司产品现有需求量已达到饱和,市场上A公司的需求函数为Q =400- P ,B公司的需求函数为Q =300- P ,两公司的销售价格分别为P =400元,P =500元,①求A、B两公司的需求价格弹性并说明其经济意义。②B公司的价格降价到400元时,这种行为选择合理吗?此时,A公司由销售量减少而损失多少?
解:①由,P =400,P =500,得
Q =400- ×400=200,
Q =300- ×500=200,
从而市场上对该产品的饱和需求量为Q +Q =200+200=400。
A公司的需求价格弹性E = ・ =- ・ =-1。
由于|E |=1,所以当P =400时,该商品是单元弹性,此时价格上涨1%,将引起需求量下降1%。
B公司的需求价格弹性E = ・ =- ・ =- ,
由于|E |= <1,所以当P =500时,该商品是需求缺乏弹性,此时价格上涨1%,需求量下降 %。
②B公司在P =500时需求价格弹性|E |= <1,即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会减少销售收入。
因为降价前,B公司的销售收入R =500×200=100000,降价后,当P =400时,Q =300- ×400=220,则B公司的销售收入R =400×220=88000。
显然R <R ,B公司降价减少了它的销售收入,所以对于B公司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的目标而言,它降低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另外,降低前A公司的销售收入R =400×200=80000,降价后,由于该产品的饱和需求为400,所以Q =180,则A公司的销售收入R =400×180=72000,损失80000-72000=8000元。
三、结语
对于企业来说,进行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如果离开边际分析而盲目生产,就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企业如果离开需求价格弹性分析,就不可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数作为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的工具,可以给决策者提供客观、精确的数据,从而作出合理的决策。
参考文献:
[1]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国人民大学数学教研室.微观经济数学应用基础(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关键词:中外药物经济学 研究 发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5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75-01
1 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及其方法研究
1.1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仅关注投入成本,可以为总体医疗费用的控制和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基本信息。
1.2 成本-效益分析。将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归化为以货币为单位的数字,用以评估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性。
1.3 成本-效果分析。与成本-效益分析的差异在于,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亦货币为单位表示,而是用其他量化的方法表达治疗目的,如延长患者生命时间等。
1.4 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更细化的成本效果分析,它不仅关注药物治疗的直接效果,同时关注药物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所产生的间接影响,着重与分析医疗成本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的关系
1.5 最小成本分析。用于两种或多种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虽然只对成本进行量化分析但也需要考虑效果,这是最小成本分析与成本分析的区别。
应用领域:
(1)药品定价通过对新药和已上市同类药品的经济学评价研究,制药厂家可以战略性地确定新药的价格范围,这是药物开发过程中很重要的内部战略研究。
(2)药物补偿或共付水平除了英国有国家医疗服务体制补偿几乎所有的上市药品以外,大多数欧洲国家或者指定药品报销范围,或者对不同种类药品采用不同的共付水平,或者是采用参考定价体系来限制药品的公共补偿。
(3)制定医院用药目录或诊疗常规很多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各个独立的医疗服务决策者(包括地方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医师)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4)促进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研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合理用药,有效利用药品资源,药品合理使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使病人获得临床需要的药物,采用满足个人需要的剂量,服用适当的期限,并具有最低的成本。
(5)控制药品费用随着经济和人口增长,疾病谱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医疗高新技术和新药被广泛地使用,医疗费用特别是药品费用的急剧增长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关注。
2 药物经济学与医疗保险管理
由于医保涉及医院,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参保人等各方面的利益,加之医疗服务也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医疗服务由第三方付费等原因,给医疗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药物经济学和医疗保险是紧密相连的,包括药物经济与药品补偿政策的制定,自由定价体系,以及偿付标准定价体系与参考价格体系,经济学评价体系。下面是各国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制定:
澳洲:自1993年起,澳洲的制药企业想要使申请产品用过药物利益计划进入报销目录时,必须提供药物经济学的评价结果。对于研究方法,政府提倡用成本-效果分析,政府部门参考专家意见,公布认可的健康指标及成本-效果比值。
加拿大:由安大略省最先制定药品报销管理的法规,此后加拿大卫生技术评估合作办公室建立起一套整体指南。
美国:美国是不同卫生服务者体系,要求制药企业根据不同指南的需求提供药品药物经济学数据,以后获得进入不同保险组织的《报销目录》的机会。
德国:范围十分广大,导致报销费用支出过于庞大。
荷兰:荷兰健康体系是由政府管理和社会健康保险与私人商业健康保险共存的一个保险体系。
3 我国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和启示
药物经济学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与卫生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基本相同,即成本最小化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20多年来保持快速发展的制药业,2006年进入了冰河期。8月28日,发改委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医药业运行报告提到,行业利润同比增幅降低10.6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点,全国12大工业行业中列倒数第二。上半年约30%的制药企业出现亏损,22家中国重点药企中只有十家保持利润增长,11家降低,1家亏损。
4 战略转型
首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加速。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者占总人口的10%。专家预计:今后50年,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到204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约4亿人,占总人口的约26%。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将给制药业提供强劲的用药需求增长其次,我国经济发展很快,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药品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形态、消费方式变化,导致慢性病发病率提高,比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肥胖等,将直接带动药品市场的扩大。第三,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决定推进“医改”。现在版本很多,但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已成为决策层的共识。而且从我国经济的纵深发展来说,如果不能解决基本医疗问题,刺激内需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这次中央建立医保体系的决心,是不应怀疑的。以前药品市场主要针对一亿多医保人群的市场,从一亿人的市场,扩展到13亿人的市场,市场无疑会成倍上升。第四,虽然传统的化学制药发展减速了,但是中药对于慢性病的特殊作用,还有基因等生物技术的快速,给制药业提供了新增长点。这几年,中药和生物药品在中国增长很快,并没有受到行业调整影响。
(1)把品牌建设作为营销管理的核心。转型时期的国内医药市场,迫切需要真正具备实力的主导品牌出现。在家电行业,海尔以品牌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医药行业同样呼唤类似“海尔”的本土品牌涌现。我们深信营销观念的转变将使一些优秀企业尘封已久的品牌重视辉煌。
(2)把品牌建设作为先导。医药企业的品牌建设应该以产品品牌的培育作为先导,通过诸多产品品牌的建立来提升企业品牌的整体形象,即所谓的“单品牌谐振效应”;同时产品品牌的培育要以企业品牌作为基础。品牌建设的目标是企业主品牌统领下的多元产品品牌的互动偕进,共同提升。
(3)品牌建设是一个企业发展永恒的话题。无论单一产品品牌的培育抑或企业主品牌的建设,都不宜追求“轰动效应”,而应走循序渐进的道路,通过选择严肃媒体以及公共关系运作的谐同配合,弘扬稳健的企业形象,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教学组织;教学思路;本科教学
一、引言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为企业提供有关成本方面的各种信息,既用于计划、控制,也用于产品、服务和客户方面的成本计算。目前越来越多的成本会计人员被要求转变为决策制定者而不仅仅是数据提供者,要为不同目的提供不同的成本资料。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便开始了会计教育改革,专家和学者已经达成了一致观点,即本科会计教育除了应向学生传授必备的专业技术外,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为了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本科成本会计教学应该突出以管理控制为核心的发展趋势,通过强调基本概念、分析、应用以及程序,强调成本会计是一种企业策略和实施的管理工具,要结合管理和决策的需要来研究成本问题,进而使得成本的内容不断丰富,推动成本会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对原始资料取得以及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成本会计工作的原始记录是成本、费用业务发生的证明,是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原始依据。原始凭证多样而又复杂,范围包括生产记录、考勤记录、设备利用记录和材料物资收发记录等,而且不同企业的原始记录并不完全一样,其范围、内容以及凭据的格式决定于各企业的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这些往往在学习过程中被同学们忽视,学生仅仅知道是交易或交换发生时的凭证。
另外,在材料成本核算上,特别是核算涉外业务的企业,本科学生并不清楚应该要细化材料成本核算。因为最近国际市场上经常会遇到倾销与反倾销的调查问题,原材料在生产领用中的领料单、用料记录明细表等应保存完好,材料成本的追溯基本上是依据这些原始凭证。当企业从市场经济国家直接进口原材料时,在反倾销调查中,调查人员很有可能直接采用来自市场经济国家相关的价格信息,忽视了保管完整的订购合同、正式购货发票及相关付款资料等因素,会对企业应诉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对于会计操作流程的细节理解不够
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成本不同计算方法十分重视,但对于书本上涉及不到而实务操作非常重要的计量验收工作理解不够。计量验收是对企业各项财产物资收发领退的数量进行准确确认的手段,也是一种管理制度。如果生产过程中的财产物资收发领退数字反映失真,就会导致成本会计工作的成果即提供的有关成本费用等数据资料虚假,进而会影响到企业整个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信息的真实。学生在各产品之间分配费用或者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时,对于作为分配标准的定额工时、实际工时数据的来源不甚了解;月末产品的完工程度是由生产部门提供数据还是成本核算部门计算确定数据等混淆不清;而且由于缺乏实践基础,有些学生甚至弄不清楚在计算成本费用时,哪些是需要实际统计的,哪些是需要根据统计结果计算的。
(三)对成本计算对象分辨不清
这是由于本科学生没有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和工艺流程,仅就工业企业各部分成本的计算而言,并不难懂,但如果将各章节内容融合成一个完整系统加以灵活的运用,就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对制造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生产组织形式知之甚少,对生产工序和生产步骤的正确区分,对生产中投料方式和在产品转移方式的理解不透,影响了他们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划分方法及对分步法中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步骤的确定等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三、成本会计教学组织探讨
(一)加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和梯队建设
在教学团队中发挥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的作用,与企业合作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同时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形成有教学创新的专业改革思路和“教学相长”的教学内涵。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会计职业技能证书为主线,对专业课程进行“课证融合”教学内容改革,将从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规划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根据实践的需要确定
(三)授课内容、进度保持一致性,课件标准化
启动标准化教学模式,即推行学大纲、集体备课以团队的力量推动课程的建设。目前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选修会计专业课程的学生较多,考虑到教学效果的影响,经常会将学生组成若干小班进行授课。由于现阶段采用的是学分制的教育体制,学生可以不局限于在任何时候都去某一个班听课,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去听课,如果能够保持授课内容、进度的一致性以及课件的标准化,那么有助于学生自由选择时间与地点去听课,并能够保持听课内容的连贯性,避免了过去强制性听课造成的学生厌倦心理,或由于不同教师授课内容不一致而导致的漏听或重复听课的情况。
(四)强调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的正确判断等能力的分析与培养是会计教育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如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的“道德行为准则”的规定包括专业能力、保密、诚实可靠和客观性;同样,我国的《会计法》第三十九条也规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和参与管理等。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管理会计师协会的道德行为准则,还是国内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都明确要求会计人员保持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保持职业生存条件,防止泄露商业秘密,并在工作上保持诚实可靠和客观。
四、成本会计教学思路设计
(一)强调成本管理主题
即突出客户关系,强调客户的变化,增加客户成本核算和盈利性分析,协调成本、时间、质量等因素的关系,对成本规划和成本管理加以扩展讨论。
(二)树立成本效益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成本会计的真正内涵不是简单计算出完工产品和产品成本数额,而是如何规范、系统、准确地参与企业成本监督和管理。本科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经常会认为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成本升降是唯一标准。其实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这里需要融入经济学思想:相同产出下的投入越少越好;相同投入下产出越多越好;投入的增长要慢于产出增长;投入减少要快于产出减少;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根据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三)注重课程内容的交叉性
会计学属于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相互支撑密不可分,如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例如,在谈到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单独核算的部分,为什么要进行单独核算,对企业来说有什么意义,可以借鉴微观经济学中“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来加强理解,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要有一些固定资产投入在里面的,例如厂房、机器设备等等。即使在停产阶段也需要对这些固定资产进行保养与维护,所产生的费用即构成固定成本,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亏损状态时,并不一定要求企业立即停止生产,因为如果实现的收益仍然能够补偿上述固定成本的支出,就需要继续经营下去,只有当收益不足以弥补固定成本支出时,才有必要停止一切生产活动。这一经济学原理说明了为什么有些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大都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分别核算。这样经济学与会计学两种知识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埃德加福尔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会计信息纷繁复杂,要能够迅速获取和运用所需信息,关键之一就是要“会学习”。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成本会计而言,在老师讲授之前,学生对这一块知识体系是一片空白,如果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获得一种自发的继续学习的能力,一种独立思考并带有批判性的认识能力,而不会被老师的思路所牵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五)化繁为简,总结规律
在成本会计课本的每一章都有许多类似的公式,如果零散的记忆经常会发生混淆,例如分配材料费用、工资、制造费用、计算废品的成本、交互分配、定额比例法、约当产量法等等,可以套用一个标准化公式来表示,即:分配率=待分配费用/各种产品的分配标准之和,其中分配标准主要就是定额费用和定额工时,而后某产品应分担的生产费用=该产品的分配标准×分配率。这样在遇到需要分配成本的问题时,就可以逐一套用该公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振智.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函授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成人教育,2003(8):79-80.
[2] 朱宝安.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探讨[J].时代教育,2008(6):129-130.
[3] 李传双.反倾销应诉中成本会计应对策略研究[J].财会月刊,2008(1):14-16.
一、边际资本成本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不论是计划创建一个新企业,还是维持现有企业的正常运转;或者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造都必须预先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但是企业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无法以某一固定的资本成本来筹措无限的资金,当其筹集的资金超过一定限度时,原有的资本成本就会增加。当面对筹资额存在不确定的变动区间或者追加筹资时,企业需要知道筹资额在不同的区间变动,在什么数额上变化会引起资本成本怎样的变化。这就需要使用边际资本成本的概念。
边际资本成本是指在各个投资量水平上,每多获得一元投资需要支出多少成本,是企业追加筹资时的成本。通过边际资本成本的计算,能对追加筹资量就单一筹资或组合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追加筹资的方案,并进一步考虑投资的方案。
在分析边际资本成本时,必须权衡个别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这是因为边际资本成本实际上也是综合资本成本,而综合资本成本又以个别资本成本为基础计算得到的。个别资本成本是比较各种筹集资金方式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资本成本则是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基本依据。分析综合资本成本的目的是确定最佳资本结构,从而降低平均资本成本,获得收益,实现企业税后收益最大化,达到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筹资是为了满足投资的需要,企业在筹集资金进行投资项目时应主要考虑资本成本,也就是考虑边际资本成本。只有当投资项目的预期报酬率高于资本成本率时,投资者才有利可图。所以边际资本成本经常用于确定投资规模和筛选投资机会,通常的做法是将投资项目按照投资报酬率的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按照经济原理,当投资报酬率与资本成本率相等时的投资规模为最优投资规模。
二、边际贡献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企业即使其产销量为零,其成本总额也不一定为零,因为每个企业总存在着为保持其生产能力而必须发生的、最低限度经营能力成本,如折旧费、管理人员工资等。也就是说,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取得的收入除了弥补生产和销售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外,还要弥补这些最低限度的经营能力成本。由此而引入“边际贡献”概念。
边际贡献也称边际利润、临界收益或创利额,它是销售额减去变动成本后的差额,由固定成本和利润构成,它体现企业销售产品的初步创利能力。销售单价减去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称单位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占销售额的百分比或单位边际贡献占销售单价的百分比称为边际贡献率。
边际贡献与边际贡献率不仅是本—量—利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而且由于两者可分别从绝对数或相对数角度反映产品的创利水平,因此在企业决策中也常常被用做方案选优的依据。此外,若将边际贡献的概念引入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程式,可以揭示边际贡献与目标利润和固定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据本—量—利的基本方程式,有:目标利润=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从上式可以看出,企业实现的边际贡献首先需要用于补偿固定成本。当边际贡献总额大于固定成本总额时,企业就会形成利润;反之,就会发生亏损。同理,若边际贡献总额等于固定成本总额,则企业将进入不盈不亏的临界状态。
除了可进行盈亏临界点和本—量—利分析,预测和规划目标成本与目标利润外,边际贡献在企业管理与决策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测算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一般地,经营杠杆=息税前收益变动率/销售变动率=基期边际贡献总额/(基期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财务杠杆=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收益变动率=息税前收益/(息税前收益-利息)=(基期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基期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利息)。
由此可见,企业经营的特有风险取决于产品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总额、利息总额,后两者在相关范围内是常量,故产品边际贡献直接决定公司特有风险。它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事前规划风险和分解风险的最优途径--尽可能地提高产品的边际贡献。
(二)分析生产能力的利用与开发
利用边际贡献测算生产能力利用程度。边际贡献以销售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使其在企业利润预算编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以100%生产能力利用水平时的边际贡献为基础既易于编制又可满足多品种条件下编制预算的要求,较适合大企业的情况。
另外可利用边际贡献测算剩余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它主要解决在期间成本总额保持不变条件下生产决策问题,例如:非特殊条件下追加订货决策,直接以单位贡献边际与订价之差为判断标准;增产对象的选择,以贡献边际总额的大小为判断标准;特殊条件下追加订货问题在考虑了机会成本后依然以边际贡献为判断标准;亏损产品应否继续经营,视其提供边际贡献的大小。
(三)考核部门经理职责
当经济规模化、社会化、股份化后,产业组织形式的重要作用就会凸现出来。产业组织形式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对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准确考核。边际贡献用于共同性成本的分解比较科学,可应用于部门预算的编制;在一个既可控制收入又可控制成本的预算单位,用两者的差额来考核业绩才能说明问题,在边际贡献基础上衍生出分部经理边际(边际贡献总额-部门经理可控制的可追溯固定成本)和分部边际(分部经理边际-部门经理不可控而高层部门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合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四)边际收益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边际收益法通常应用于流动资金管理中,可以用来分析最佳的现金持有量、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的确定以及存货的管理。我们可以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为例来加以说明。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放,是为了扩大销售和收益而进行的投资,而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如机会成本、管理成本等,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收益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作出权衡。只有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收益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也就是当边际收益大于零时,才应当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可能面临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的改变,只有当改变信用政策时企业仍有良好的收益前景,也就是边际收益大于零时,才应改变现有的信用政策。
关键词 施工企业 应收应付款 盈亏预警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渗透的深度也越来越热,越来越倾向于为管理层、决策层提供迅捷、有用的管理信息。近期,笔者所在公司启动了盈亏预警体系,这对于企业高层及时掌控项目盈亏动态和各分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调整经营方针,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的盈亏预警分析基于项目成本分析的结果,结果的取得耗时长,需动用较多的人力,而且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随意性较强,操作过程复杂。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来进行盈亏预警分析呢?
在研读《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著名的经济学奠基性理论也是从实证模型着手,从经济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件入门,逐步归纳分析而形成的。本文要研究的盈亏预警的问题由于很细微,目前在教材中尚没有专门的针对性理论,于是本文抱定借鉴类似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研究过程中笔者注重联系实际,先分析了教材中关于盈亏平衡的理论在本行业、本企业直接应用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而后分析了公司目前采用的盈亏预警分析的办法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注重笔者使用的盈亏预警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一、国内外研究盈亏平衡的理论
国内外研究盈余平衡的理论,无论是管理经济学的观点,还是会计理论专著,几乎都采用量本利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又称CVP(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分析法,公式可表述为:BE=FC/(SP-VC) 。BE表示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FC表示固定成本;SP表示单位产品售价;VC表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理论假定企业有定价权,生产产品的类别和多少均由企业自行确定,不考虑生产能力问题,也不考虑产品是否能够销售出去,单个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可知,本企业的固定成本已定,唯一不确定的是企业到底应该生产多少?理论通过计算企业可以保本的最低生产数量,即确定为盈亏平衡产量。企业若生产产量大于盈亏平衡产量,则企业盈利,反之,则亏本。生产越多,利润越大。
理论提出的依据源于西方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的观点,理论认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产品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厂商利润水平。这种分析方法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假定,忽略企业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的弊端,不考虑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不切实际的搞简单规模扩张,最后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管理被动粗放化,最终陷本企业于不利的境地。
二、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提出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建筑企业竞争异常惨烈,平均产值利润率成逐年下滑的趋势,单项工程的单位建造成本预测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建筑产品很少雷同,不适合标准化规模生产,就算是同类工程,同一家施工企业在不同地域建造成本也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一地域不同时段,建筑成本波动性也很大,这就使得量本利分析法变得不太现实。即便使用量本利分析法能够精准算出企业保本点产量,似乎意义也不大。建筑业不是一个承包商主导的市场,施工企业没有定价权,单项工程的毛利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规模扩张不是施工企业的一厢情愿,规模扩张的后果未知。
目前国内外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央政府对地产业宏观调控也没有放松的迹象,财政政策从紧,货币政策稳健,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目前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提高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苦练内功,方是眼下度过难关,站稳脚跟的成功之道。
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就是从项目或分公司的应收应付款余额着手,通过为数不多的几个数据分析,即可迅速判断项目或分公司目前所处的盈亏状态。该方法简便易行,较为直观 。
三、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提出的依据
当代经济学理论都是经过一定的假定,从最基本的实例模型着手,由简及繁,逐步分析推导而形成的理论。当代管理会计理论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同样可以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企业会计理论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的基础,以收益、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费用。没有接受过正规会计理论教育的人大多习惯于传统收付实现制思维,即照收益、费用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为标准确定本期收益、费用,很难理解和接受权责发生制计算的成本效益。但权责发生制科学、合理、盈亏的计算更加准确,已为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和业界普遍认可和接受。公司目前采用的项目成本分析法计算的盈亏状况也采用权责发生制。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遵循两个会计基本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 权益,也就是资金运用=资金来源;收入-费用=利润),以现金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试图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通过调整分析,逐步转化为按权责发生制来预测盈亏情况。
四、模型的构建
假定某建筑企业刚刚开业,只有一项工程,当月完成了一定的产值,当月购买了材料、劳务,分包了部分工程。
1、假定目前没有收到任何款项,也没有支付任何款项,无银行存款,不存在其他融资和投资业务发生,当月工程效益为0,则很容易建立这样的等式:
(1)应收账款总额=应付账款总额;
(2)若当月工程效益不为0,则等式可表述为:
应收账款总额-工程效益=应付账款总额;
2、若当月开发商向该建筑企业支付部分工程款,建筑企业也对外支付了部分款项,且当月工程效益不为0,月初无银行存款,不存在其他融资和投资业务发生。
(1)若该建筑企业当月没有用现金支付任何管理费用,也没有发生财务费用,则:
应收账款总额-工程效益=应付账款总额 ;
应收账款总额=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 ;
应付账款总额=应收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 ;
将 式代入 式得:
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
移项得:
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支付的货币)-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
很显然,在没有其他融资、投资的条件下,货币存量=收到的货币-支付的货币;
从而有:应收账款余额+货币存量-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
(2)若该建筑企业当月用现金支付了管理费用,也发生了财务费用,则:
应收账款总额-工程效益=应付账款总额 ;
应收账款总额=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 ;
应付账款总额=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除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以外的货币=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
将 式代入 式得:
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移项整理得:
应收账款余额-应付账款余额+货币存量+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工程效益(Ⅰ)。
3、假定该企业存在所有者投入资金和融资借入资金,月初货币存量不为0,其余情况同2中 ,则上述(Ⅰ)式可改写为:
应收账款余额-应付账款余额+货币存量-所有者投入货币-融资借入货币+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工程效益(Ⅱ);
为了便于分析,以下用英文字母对公式进行重新表述:
Br-Bp+Ms-Oi-Ln+Mc+Fc=Pb(Ⅲ)
Br(balance of accounts receivable)表示应收账款余额;
Bp(balance of accounts payable)表示应付账款余额;
Ms(money stock)表示货币存量;
Oi(owner input)表示所有者投入货币;
Ln(loan)表示融资借入货币;
Mc(management costs)表示管理费用;
Fc(financial costs)表示财务费用;
Pb(project benefits)表示工程效益。
至此,盈亏预警体系已初现雏形。
(1) 工程盈亏预警体系:
工程效益Pb>=0,则:
Br+Ms -Oi -Ln +Mc +Fc -Bp >=0,
也就是:
Bp
假定上述企业当月应收账款余额为1000单位,应付账款余额为1200单位,货币存量为100单位,其中:所有者投入货币50单位,向上级机构借款20单位,当月企业发生管理费用100单位,财务费用1单位,由于 应付账款余额=1200>应收账款余额+货币存量-所有者投入货币-上级机构借款+管理费用+财务费用=1000+100-50-20+100+1=1131,我们可以判定,该企业承建的工程处于亏损状态,若应付账款余额=1131,则该企业承建的工程处于保本状态,若应付账款余额
(2) 公司(分公司)的盈亏预警体系:
只有工程项目创造了一定的效益,且至少足以补偿本单位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时,公司或分公司才可能保本或盈利,此时:
Br-Bp +Ms --Oi -Ln =Pb -Mc -Fc >=0,变形得:
BP
仍沿用上例分析,只有应付账款余额=1000+100-50-20=1030时,企业才处于保本点,应付账款余额
五、连续经营时某特定年度或期间的盈亏预警分析
若只存在单个经营年度时,通过查阅企业会计报表中的少数几个数据,经过简单计算,即可迅速得知该建筑企业当期单项工程的盈亏状况和企业当期整体盈亏状态。若企业持续经营,跨越几个经营年度,如何分析某个年度或一个期间的工程盈亏和公司盈亏状况呢?以下作进一步探讨。
按Ⅳ式和Ⅴ式:
只要知道当年或某期间新增的应收账款余额(balance added of accounts receivable,可简写为Br)、新增的应付账款余额(balance added of accounts payable,可简写为 Bp)、新增货币存量(money stock added,可简写为Ms)、当年(期)的所有者投入货币(owner input added,可简写为Oi)、当年(期)新增的货币借款(loan added,可简写为Ln)、当年(期)的管理费用(Mc)、当年(期)的财务费用(Fc),即可得知当年(期)的工程盈亏状况和企业当年(期)的整体盈亏状况。
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各数据通过查阅当期报表可知,其他增量数据通过比较特定期间报表的期初数和期末数的增减变动即得。
(作者单位:中建三局三公司)
参考文献:
规制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了实现某种公共政策目标,对市场中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的一种制约与规范。经济性规制是针对特定产业,例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等产业所进行的规制,由于很大一部分受规制的产业都和自然垄断有关,因此经济性规制主要是对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其目的在于确保社会福利的实现及保证必需品的供应。
一、经济性规制的理论依据
自然垄断的传统理论认为,自然垄断产业是指由于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的产业。这样,对自然垄断产业而言,产品全部由一家企业垄断生产,社会成本最小。换言之,在自然垄断产业内,市场竞争会导致低效率,损害公共利益和降低社会福利,由单一企业垄断生产则是一种稳定及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因此,政府需要对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产业实施进入规制,即赋予特定企业垄断经营权,同时限制其他企业进入,来获得产业的规模经济性,避免产业由于过度竞争而使社会稀缺资源发生不必要的损失。
对自然垄断产业实施规制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产业内存在的“边际定价矛盾”。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只有当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MC时,社会福利才能达到最大化。由于自然垄断企业面对的是一条持续下降的平均成本曲线,因此必有边际成本MC小于平均成本AC。这样,倘若自然垄断企业按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MC的方式定价,虽然可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但会使企业蒙受亏损,这被称之为自然垄断产业的“边际定价矛盾”。这一矛盾是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所以必须由政府出面对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进行规制。
二、经济性规制的主要内容
1.进入规制。进入规制是指在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规制机构通过只允许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同时限制新企业进入,来获得自然垄断产业的规模经济性以避免因过度竞争而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进入规制的手段主要有:注册登记制度、审批或特许经营制度、申报制度。
2.数量及质量规制。数量规制是指在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规制机构为了防止价格波动、资源浪费以及有效供给不足,对企业的投资规模及产出水平进行的规制。质量规制是指政府规制机构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对自然垄断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进行的规制。质量规制的主要手段有:建立有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规范体系;建立有关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实施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防止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制止不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流通。
3.价格规制。价格规制是指在受规制的产业中,政府规制机构从资源有效配置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公平供给出发,对产业的价格结构和价格水平进行的规制。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基础性作用,价格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和生产经营效率,而且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分配效率的实现,因此价格规制在各国政府的规制实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各国政府经济性规制的核心内容。
三、经济性规制中价格规制的主要模型
1.投资回报率价格规制模型。投资回报率价格规制模型是美国政府规制历史上对自然垄断产业价格水平进行规制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该模型的具体形式为:R(p?q)=C+S(RB),在上式中,R为企业的收入函数,它取决于产品的价格p和产量q,C为企业的经营成本,S和RB分别是政府规制机构确定的投资回报率及投资回报率基数。
由于自然垄断产业投资规模巨大,采用该模型可以刺激受规制企业积极投资从而增加有效供给。该模型的缺陷在于:第一,确定投资回报率基数的基础是企业的资本成本,会刺激企业通过过多地增加资本投入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导致企业投资过度,生产成本上升,生产效率下降。第二,该模型采用的是成本加公平报酬率的定价方式,使企业几乎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也就不存在政府规制对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
管理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262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管理经济学的性质是
A.一门研究企业一般规律的理论科学
B.一门研究企业决策实践的应用科学
C.以企业追求利润为假设
D.其经济分析方法和原理与微观经济学截然不同
2.在做管理决策时
A.应尽量使用机会成本
B.必须使用机会成本
C.在能确定机会成本的地方,使用机会成本
D.因机会成本很难确定,不使用也可以
3.需求的变动是指
A.因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B.因供给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C.在每一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均发生了变动
D.需求量的变动
4.当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时,降价促销将使边际收入为
A.0 B.正值
C.负值 D.正值,但小于1
5.互补品的交叉弹性
A.小于1 B.小于0
C.等于0 D.大于0
6.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认为:在其他投入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可变投入要素投入量不断的增加,会使边际产量
A.递减 B.保持不变
C.递增 D.先递增后递减
7.如果工资率为每小时25元,劳动力的边际产量收入为每小时40元,理性的生产者就会
A.在生产中增加使用劳动力 B.在生产中减少使用劳动力
C.在生产中劳动力投入量不变 D.提高工资率
8.属于相关成本的是
A.沉没成本 B.历史成本
C.增量成本 D.会计成本
9.假定生产一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2000元,变动成本为10元/件,盈亏分界点产量为200件,则价格为
A.8元 B.12元
C.16元 D.20元
10.从短期看,完全竞争企业应当停产的条件是
A.价格低于平均固定成本 B.价格低于平均变动成本
C.价格低于平均成本 D.价格低于边际成本
11.不属于差别定价的是
A.以顾客为基础定价 B.以产品为基础定价
C.以时间为基础定价 D.以市场为基础定价
12.如果在评价一个投资方案时,资金成本分别按10%,20%和30%计算,可以得出净现值分别为正值、0和负值,那么这个投资方案的内部回报率应该是
A.小于10% B.大于30%
C.等于0 D.等于20%
13.有风险条件下的决策与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的区别主要在于
A.自然状态是否已知 B.结果是否已知
C.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是否已知 D.人们对风险是否持中立态度
14.投资方案甲比投资方案乙的期望值和标准差都高,对风险厌恶型决策者来说,将
A.选择方案甲 B.选择方案乙
C.认为两个方案优劣相同 D.无法区分优劣
15.如果政府债券的利息率为7%,某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为12%,该企业的风险补偿率应是
A.5% B.7%
C.12% D.19%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外显成本
17.个人需求曲线
18.短期生产函数
19.寡头垄断
20.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1.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条件有哪些?
22.规模收益有哪些类型?
23.简述垄断企业的优势与弊端。
24.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兼并?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写出每小题的计算过程,否则只给结果分。
25.某电话机的需求方程为Q=30000-200P,该电话机起初的价格为70元。
问:(1)计算P=70元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保留二位小数)
(2)企业目标如果是增加销售收入,应提价还是降价?为什么?
26.东兴农场种植苹果,据估计每月增加灌溉用水10吨,能使产量每月增加1500千克;或者每月增加肥料2吨,能使产量每月增加900千克。水的价格是每吨6元,肥料的价格为每吨25元。问该农场使用水和肥料的比例是否?如果不是,是应增加水、减少肥料,还是减少水、增加肥料?
27.某厂计划每年销售某种产品100000件,单价为3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总固定成本为400000元。
问:(1)该厂可实现多少利润?
(2)如企业采取各项措施,使总固定成本减少7%,单位变动成本下降2%,销售量增加5%,那么这些措施能否使利润增加20%?
28.假定某企业属于完全竞争行业,其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为70元。假定企业的总成本函数为:TC=200+25Q-6Q2+ ,那么该企业利润时的产量是多少?此时,它的盈利(或亏损)是多少?
29.如果大华公司发行企业债券的利息率为6%,所得税率为25%,那么该公司税后债务成本是多少?如果大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为50元,下一年的股利估计为5元/股,股利的年增长率为5%,那么其普通股的资金成本是多少?如果大华公司的资本结构为债务占40%,权益资本占60%,那么其综合资金成本是多少?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行取款手续费;价格领导模型
一、引言
2009年7月,我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在天津、广州等城市先后将同城跨行取款手续费由2元/笔调高至4元/笔。随后,部分商业银行也纷纷支持并跟进我国国有银行的收费标准,分别增加收费条款,形成市场价格扩散的局面。具体如表1所示。
二、银行加价合理性分析
1.银行跨行取款业务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央行从2004年开始实行的《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规定,跨行取款手续费标准由发卡行收取,但最终这笔钱要由3家来分。具体分配方式是:发卡行要拿出0.6元支付给银联,拿出3元支付给提供ATM机取款服务的银行。如果按以前的跨行取款手续费标准每笔2元,那么发卡行就要为每笔跨行取款业务倒贴1.6元。所以,一般ATM机都无法通过自身业务盈利。以前,我国银行为了维护客户,每笔取款倒贴1.6元,但是随着银行卡发行量的增加其成本也随之增加,现在发卡行在跨行取款时每笔收取4元的手续费,比银联现定的手续费成本高出的0.4元,应该是发卡行承担运营风险的费用。
2.银行利润增长的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依靠利息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增长模式肯定亟待改变。据几家股份制上市银行年报披露显示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是招商银行为20.04%,其余多在15%左右,华夏、浦发甚至不到10%,应当说水平较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50%以上。因此,中间业务应该成为我国银行利润重要增长极。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发展不景气,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觅食”并不理想,但16家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仍然超预期的大幅增长,其中,银行卡手续费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3.通货膨胀的压力
近年,由于种种原因通货膨胀在我国已经凸显。尽管从2010年开始央行已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反通货膨胀,但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9月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2%,仍然较高,这说明了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仍呈较强的态势。持续的通胀将给银行带来很大的信贷风险并影响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为了抑制通胀带来的不良影响银行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收入渠道,提高盈利能力。
综上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完全有权力根据能否实现盈利来开展业务,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为公众提供无偿或者亏损的金融服务。
三、加价对公众影响分析
1.价格领导模型的设定
价格领导模型是指产业内一家企业先变动价格,然后其他企业就跟着定价的竞争格局。寡头厂商之间有可能发生串谋,来获取更高的利润,这种串谋可以是公开的、正式的,也可以是秘密的、非正式的。模型设定:设定工商银行是价格领导者,通过工商银行跨行取款的客户占市场的Q1%,则建行、中行、农行等银行为价格跟随者,其跨行取款客户量占市场的Q2%。为便于分析,假设Q1%+Q2%≈100%≈市场需求D(P),即除工、农、中、建行等以外的其他跨行取款客户较小不足以引起市场价格变化。再设跨行取款价格为P,设银行异地跨行取款的边际成本为MC,其中价格领导者工行的边际成本为MC1,跟随者的边际成本之和为MC2。
2.对于价格领导模型的分析
简化的价格领导模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给定需求曲线D(P)后,由于跟随者银行作为价格接受者要选择其供函数S2(P),工行的剩余需求函数R(P)。根据MR1=MC1可得出最优产出Q1*、最优价格P*的决策。当价格为P*时,社会需求量是Q*,由于跟随者银行接受工行制定的价格P,所以跟随者的市场数量仅为(Q*-Q1*)。
由此验证,工行作为价格领导者,考虑到其他跟随者银行将接受自己的新价格,则加价时主要考虑自己的成本C1即可。其次,工行与其他跟随者银行的市场份额Q1%+Q2%≈Q*≈100%组成市场需求D(P),Q1*=Q1,跟随者银行的市场份额Q2即为上述图1中Q*-Q1*部分,即Q2=Q*-Q1*。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加价理由符合价格领导模型的定价策略。、
3.价格领导模式加价方式对公众的不利影响
东方财富网最近就公众是否支持银行提高跨行取款手续费对1258名网民进行了网上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由于传统的认知因素和市场结构的性质,公众普遍反对提高跨行取款手续费。
综上分析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加价策略符合价格领导模型的定价策略,对商业银行扩大利润绝对额来说是最佳的策略,但是价格领导者银行加价后,价格跟随者银行跟进,使得公众消费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心理感知效用降低。加之绝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价格是一同变化的,价格未出现竞争现象;也可以说商业银行客观上已形成串谋的格局,来获取更高的利润,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利益。
四、化解银行与公众跨行取款手续费加价矛盾的建议
1.做好舆论导向工作,争取公众理解
对于各大商业银行轮番上调跨行取款手续费,公众有意见是正常且合理的,而从银行盈利性的角度,涨价也有其合理性。因此,银行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认同,充分的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银行应在相关费用价格上涨前做好告知义务,让客户对银行收费变化有充分的心理接受时间。其次,做好必要的成本公开工作,让公众对于银行相关费用的涨价理由有所了解、理解和支持。总之,要做到在公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费用的调整。
2.改变现有价格领导性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决定市场定价。现阶段的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处于不充分的竞争状态,容易形成价格同盟或串谋合作,导致减少消费者剩余,影响消费者利益,扩大银行自我福利。因此,应加强竞争力度,引导其他商业银行如华夏银行和兴业银行等也加入到市场定价的行列中,避免共盟或价格领导跟随行为。
3.采用价格歧视形式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有自己详细的价格歧视策略,对于各自不同的消费者,给定不同的跨行取款费用收取标准,不是对所有的消费者“一刀切”定价,这样市场需求的弹性就会变大。商业银行不能根据自己的成本随意指定加价方案,采取价格歧视策略可以弱化价格领导模型的加价传递作用。
参考文献
[1]银行人士详解ATM运营成本[N].新京报,2010,7(27):2-4.
[2]股份制上市银行年报解读[N].金融时报,2010(3).
[3]JulioJ.Rotemberg,Collusive Price Leadership[J].1995(4).
[4]罗伯特.S.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5-6.
[5]Garth Saloner.Equilibrium Vertical Foreclosure By Janusz A[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90(6).
[6]Eisemann.P,Diversification and the Congeneric Bank Holding Company[J].1976(7).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从1998年起我国的大学扩招已经进行了十四个年头,这次跃进式扩招所导致的负功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正显现在各高校面前。造成目前就业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0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630万,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就业压力陡增;二是就业的空间相对狭窄,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的用户人需求持续下滑,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和前几年相比大大减少;三是与就业相关的政策、方针、措施和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亟待完善;四是大学的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市场不相适应的情况比较突出。自主择业和创业正日益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的主流趋向,但是大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能力却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数都比较多,由此带来的就业(尤其是创业)难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研究和关注。
二、高校农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臝得了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正在发生变化,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亟待解决。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1.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工商企业经营中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水平及毕业生质量并未有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滞后于企业管理的需要,相比较而言一些先进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实贱和运用,企业一般都是超前于高校。
2.实用性、复合型和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根据国家权威部门对全国2000多家企业亏损原因的调
查数据表明,客观原因导致的亏损约占9.2%,企业的政策性亏损一般占9.9%,而经营和管理不善导致的亏损则高达87.7%,可见加强实用性、复合型和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企业经营与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管理科学,尤其是中高级的管理人员的技能掌握的情况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具有系统思考、处理和决策的能力,而且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竞争的加强使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高等学校和各类企业共同的需要。
3.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的需求
有一定的差距国内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旧强大,而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不强,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一般要在企业工作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逐渐适应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工商管理有别于管理类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实贱性和操作性。然而,目前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仍旧是过分依赖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原理的教授,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比例较低,管理社会实贱和实训实习实际进行得并不多。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学到的工商管理知识一般是一知半解,理论教学和实贱操作明显脱节,感性的认识和掌握又不足,导致的结果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的中操作和动手能力偏弱。通过笔者对用人单位的调研统计可窥一斑。
三、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措施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具有理论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等专业特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要兼顾时代性、系统性与多维性。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性是指四年大学本科的学习,会涉及很多管理类的专业知识、技能,而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多是需要从管理理论的层面去逐渐认识、学习和把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是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在工具和思想方面的体现,也就是在处理问题、做出决策时的战略与战术的选择。而最能体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的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中的理论、技巧和方法,这些基础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具性课程,是学生未来的从事管理经营工作的理论工具和操作方法。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
优化的知识结构是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使学生具备科学、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按照系统性、理论性、应用性和操作性的原则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构与重组,开展工商管理课程的整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课程要在理论与技术、技术与技术之间进行交叉和关联,要尽可能做到与工商管理的实贱课进行合理对接,从而构筑起“进阶式”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组”的创建,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基础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工商管理教育活动与高等农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以期逐渐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具体来说,一二年级侧重合格人才的培养,及一般常规能力的培养,三年级加大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四年级主要是创新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同时,要加大气力鼓励相关的骨干教师自编适应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点的教材和讲义,及时补充、更新课程内容,力求将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新的教学模式在第一时间充实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中,给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具体要求我们要着力抓好本科教材建设、精品视频课程、重点课程群以及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的使用,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培养方案见表2。
四、结论与讨论
随着大学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模也越来越大,工商管理专业已经由1998年的1276个猛增至2009年的2868个,近三年还在持续增加。而在这2868个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中,高等农业医学院校拥有189个专业点,占全部点数的6.59%。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压力和就业矛盾日益突显。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才竞争正日益加剧,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以就业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为此,高等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加大气力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提倡和鼓励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既具有可行性,也具有现实价值,应该大力提倡。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加大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4,是适应高等农业教育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必然举措。
参考文献:
1王永生.着力模式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5):83~85.
2]周月书,张兵.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
J.高等农业教育,2006,(3):51~53.
3]李崇光,等.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40~42.
[关键词] 发展内涵;主体素质;市场效率;交易质量;监管效率
发展与增长是经济学中相对的概念。增长指经济规模扩张,主要通过gdp、人均收入等指标来衡量;发展不仅包括增长,而且指在增长基础之上的结构优化、效率提升、质量提高,以及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概念,既有量的内容,也有质的规定。20世纪50、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仅仅注意到发展的数量问题,即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愈演愈烈,人力资源严重浪费,自然资源大量毁坏。故而制定经济战略时,不仅要关注数量的增长,而且更要追求质的变革。
具体到保险业,增长主要是指保险业规模的扩张,即保费收入、保险资产规模的扩张。一般用保费收入、保险业总资产等绝对数量指标,或保险深度、密度等相对数量指标来衡量。借鉴经济发展的概念,保险业发展不仅指保费收入或保险资产规模的扩张,而且包括在此基础上的市场主体素质、市场效率、交易质量和监管效率等四个方面的优化与提升。这四个方面涵盖了保险业的微观层面一参与主体,中观层面一市场结构与组织,宏观层面一行业监管与调控,还包括了从福利经济学角度进行的效率与消费者剩余分析。
我国保险业一度普遍存在“以保费规模论英雄”、以规模增长替展的现象。目前的保险市场上,这种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把保险业发展有意或无意地片面理解为保费收入增长,是保险业粗放型经营的集中表现,导致了过度竞争、偿付能力不足、盈利能力弱、诚信状况不佳等问题。因此,理清保险业发展内涵,对我国保险业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平稳而顺利地转型,实现集约化、内涵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保险市场主体素质
保险市场主体包括保险人、中介人、投保人。保险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道德风险、逆选择等机会主义行为阻碍了保险交易的实现。促成保险交易需要疏导信息渠道,保险人和中介人的实力、信誉、品牌等素质是信息释放的有效手段,投保人对保险的认知能力是决定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从此意义上看,市场主体素质是决定保险交易的根本前提之一。
(一)保险人的素质提升。评价保险公司的价值是衡量保险人素质的主要核心指标。内含价值(embedded value)是评估保险公司价值的有效指标,它指在充分考虑总体风险的前提下,适用业务对应的资产未来产生的收益中可以分配给股东的利益的现值,等于自由盈余、要求资本与有效保单未来产生的股东现金流现值(现有业务价值)之和,减去持有要求资本的成本。内含价值更为准确地评估了保险公司的价值,被英、美等保险市场发达国家广泛使用。表1是根据我国两家已上市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报反映的公司内含价值。
从表1可看出,内含价值包含了调整净资产的价值和有效业务价值,涵盖面更广,对公司价值的衡量也更加全面。同时,保险人素质还包括偿付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内控管理水平、品牌价值等多方面因素。从一段时期来看,这些因素最终会通过公司的经营业绩反映在内含价值的变化上。因此,我国保险业应该依据内含价值评估来制定经营战略,优化业务结构。对一些内含价值相对较低的业务,如目前我国寿险市场上的银行保险业务、产险市场上的车险业务进行革新。这类业务虽然内含价值不高,甚至时有亏损,但往往是经营费用的主要来源,维系了公司经营的固定成本支出,内含价值不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市场过度的费率竞争。对此类业务不应该采取简单的限制措施,而是应该通过进一步细分市场,深入挖掘客户资源,提升增值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影响,变单纯的费率竞争为多样化的产品、服务和品牌竞争,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此类业务的内含价值。对于内含价值较高的业务,如期缴个险、企财险等,一方面应当通过加大对此类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不断拓展和深化其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意识到此类业务之所以内含价值高,原因可能是费率定价不合理、竞争程度小等因素。因此,保险人还须积极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给予客户实际的优惠,巩固有效的客户资源;预先制定应对竞争的策略,包括产品储备、渠道维护等等。
(二)中介人的素质提升。保险中介人主要包括保险人(含保险营销员、专业公司和兼业机构)、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保险中介人素质主要指:资本实力、专业技术能力、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水平、营销能力等等。衡量保险中介人素质可以综合看中介业务占保费总收入的比率,投诉和违规经营频率等指标。我国保险营销员从业队伍庞大、素质良莠不齐,误导、欺诈现象时有发生。专业中介机构普遍存在专业经验和技能不足、违规经营频繁的现象。保险中介总业务占保费收入的70%左右,但2006年专业中介业务仅占保费收入的7.3%。因此,加强保险营销员的管理,促进专业机构的实力、技能和管理水平提升,是目前提升我国保险中介入素质的关键。
(三)投保人的素质提升。投保人的素质主要指保险意识、对保险法律及条款的认识与理解水平等。投保人的素质在很多情况下被忽视,但它是决定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对保险业的经营特点缺乏了解,一些国家普遍遵循的管理方法在中国被看作是“霸王条款”和不公平的歧视,使得一些本来有购买欲望和能力的消费者因此放弃了购买。同时,又有一些消费者由于缺乏对保险产品的认识,而忽视投连、分红或万能险中投资账户的风险,从而做出不合理的购买决策。可通过公众媒体讲解保险消费典型案例、积极开展投保人教育、向广大居民普及保险知识等方式,提升投保人素质。
此外,保险市场参与者还包括为保险机构和中介机构服务的独立会计师、审计师和精算师等,保险市场主体素质的提高也包含了这个群体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提升。对此,相关监管机构也应该制定相应的资质审核和准入标准。
二、增进保险市场效率
效率是西方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根据经济学经典著述,“效率是社会从现有资源中取得最大消费者满足的过程。更确切的说,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有时称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出现的条件是:社会无法进一步组织生产或消费,以增进某人的满足程度,而同时却不会减少其他人的福利。”限制市场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s)和不能被接受的收入分配。保险市场失灵,主要包括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和不完全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险交易的实现,是保险业发展需要克服的限制因素。
(一)不完全竞争。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不完全竞争损害效率、均衡交易量低于自由竞争时的水平,导致消费者剩余受损,影响社会福利的实现。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结构中存在寡头垄断现象,产寿险市场前三家保险公司分别占据了70%左右的市场份额,2000年和2006年产险市场前三家公司市场份额总计分别为97.8%、67.32%,寿险市场前三家公司市场份额总计分别为96.3%、71.57%。
但是,相对于西方经济学原理中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而言,我国保险市场结构具有特殊性。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寡头垄断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lmc(相当于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低于商品的市场价格p(相当于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厂商能够长期获得超额的经济利润q)。而我国保险业处于市场份额前列的公司长期处于低盈利水平,尤其以财产保险公司为甚。某产险公司 2002年—2005年净资产利润率见表2。
我国保险市场的寡头垄断主要体现于销售渠道对客户资源的垄断。中介渠道控制了近70%的市场资源,处于市场份额前列的保险公司所具备的优势是销售渠道的优势,而不是客户忠诚度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尽管保险公司本身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但维持销售渠道所支付的费用也高,冲销了保险公司的营利,导致了高成本率。我国产险的综合成本率从2005年的97.5%上升到2006年的102.7%;寿险公司营业费用从2005年的27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 340亿元,增幅高于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14.7个百分点。同时,这种模式使得公司市场份额具有相当大的易变性。比如财产保险市场中,新兴保险公司往往通过高手续费就可以从中介人手中迅速获取业务,获得靠前的市场份额。
优化我国保险市场结构首先要变革保险营销模式,改善过度依赖营销渠道获得市场份额的现象。1.探索建立保险产品、服务创新保护期制度,保护保险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独享创新带来的市场份额,逐步改变保险产品过度同质化的现象,鼓励通过创新来实现市场份额拓展。2.推进保险机构在资本合作基础上,与银行、邮政储蓄等系统性兼业机构开展更深层次的业务合作,改变目前保险机构在交易谈判中的劣势地位。3.进一步强化保险中介市场监管,特别是要通过治理中介市场商业贿赂行为,逐步改善中间环节垄断客户资源的现象。4.加快保险公司业务创新,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开拓直销业务的新模式。
(二)外部效应。投保人在消费一些保险产品时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如责任保险、农业保险,它们的社会收益大于投保人的个人收益。这类业务存在一定程度投保不足的现象,不能满足大数法则的经营原则,导致此类业务长期亏损,又进一步加剧了业务规模的萎缩。
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上除了机动车三责险、承运人责任保险等少数责任保险由于法律或行政强制,覆盖面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外,火灾公众责任保险、高风险行业雇主责任保险等具有正外部性的责任保险覆盖面仍然不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16.2%,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 0.56%;责任保险保费收入56.3亿元,同比增长24.3%,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3.73%。针对上述情况,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具有正外部性的部分保险产品的扶持,采取法律强制、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多种手段,克服外部效应带来的保险市场效率减损。
(三)信息不完全。保险人、中介人和投保人构成了两对信息不对称关系:在保险产品方面,此三方信息优势依次递减;在被保险人信息方面,此三方信息优势依次递增。同时,信息不完全还包括保险业作为费用支付的第三方,与医疗机构等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影响了保险交易的实现,阻碍了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张,导致交易各方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我国保险市场存在典型的信息不完全链:一方面,保险条款、费率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晦涩难懂,且还存在一定的保险人或中介人隐瞒、误导现象;另一方面,少数知悉保险业运作的投保人又利用漏洞欺诈骗赔,有的医疗机构也存在协助被保险人故意扩大保险赔付的现象。保险监管机构应针对以上现象,组织和协调保险业、医疗等行业,采取多种手段疏导信息渠道。一是推进保险条款的通俗化,加强投保人教育,推进保险产品信息的传递。二是组织行业建立共享信息平台,积累损失数据,联合经济侦察等部门打击骗保骗赔等犯罪行为。三是与医疗管理部门沟通,建立通行的诊疗和理赔标准,实现诊疗信息的共享,并组织保险行业对医疗机构的理赔情况进行评估。四是探索建立有效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的市场约束。
三、提高保险交易质量
经济发展理论十分强调产品质量的提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质量提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消费者剩余增加的过程。保险交易质量的提高,即在一定的费率水平下,保险产品、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或在现有的保险产品与服务条件下,保险费率降低。如果仅仅维持当前的保险产品与服务水平,即使保险业的规模在一定时期内不断扩大,保险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值得质疑。
消费者剩余可以从消费者支出角度衡量保险交易的质量。保险交易中的消费者剩余是保险消费者愿意为购买保险产品而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价格的差额部分,差额越大,相应的保险消费者剩余也越大,消费者从保险交易中获得的总福利也越大,意味着保险交易的质量相应较高。总体来说,我国部分保险费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费率水平,这也是地下保单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监管机构规定了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在目前市场利率和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走高的背景下,寿险产品费率水平相对较高,与货币市场基金、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相比,实际收益率低,风险相当且流动性不足。对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管制影响了消费者剩余的实现。
同时,保险产品与服务存在诸多不足:1.居民健康、养老、财产等保险需求与现实的保险产品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往往是居民有保险需要,而现有保险的保障程度不能够满足。2.保险费率制定过程中,缺乏公允的纯费率标准,部分返还型(分红、万能和投连)险种,在风险保障程度较低的前提下,实际收益率相当或低于银行利率,且流动性差,费率有失公平。3.保险产品同质性强,不同公司保险产品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品牌,居民多样化的保险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4.保险理赔环节缺少统一标准,一些公司动辄以内部规定来拒绝赔付,甚至为实现年度账面利润而拖延赔付。5.在保险营销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突出,误导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而难以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取证和惩戒。这些都是保险产品与服务质量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保险交易的质量,影响了保险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产品与服务质量需要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定价技术、内控管理水平、营销模式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支撑。为提升我国保险交易的质量,一方面,保险监管机构应逐步改革费率监管体制,赋予保险人在定价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通过管理等手段,适当降低保险费率,增加消费者剩余。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加强管理与创新,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更优惠的产品与服务。
四、提升保险监管效率
监管的公众利益理论认为,政府监管主要是修正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的资源错误配置,进而对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制或方法。保险监管的动因和目的在于克服保险市场失灵,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现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保险监管效率体现在一定成本和资源(主要是财政预算和机构人员编制)约束条件下,应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增进与优化:
(一)克服保险市场失灵。1.限制垄断,通过市场准入、资本扩张等方式配置新的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充分竞争。 2.疏导信息渠道,实现保险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并且通过适当而公允的信息披露手段加强对行业的监管与约束。3.治理外部效应,通过适当的政策扶持和补贴,支持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保险业务扩大覆盖范围,以增进市场效率。
(二)保护消费者利益。在条款设计、费率厘定,乃至理赔环节,保险人具有相对的信息、法律和精算优势,在交易时处于优势地位,因此需要有外在的权威力量介入,以维护交易的公平。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保险监管机构应组织设计行业通用的保险条款,对基本险种的保险责任范围、除外责任等进行界定;建立集中的保险损失数据库,在公允的纯损失率基础上审批各保险公司费率;建立通行的理赔标准,为被保险人提供标准而公开的理赔服务。
(三)防范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险业属于金融行业的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融合的背景下,保险业与其他金融同业之间具有风险转移和扩散效应。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应当通过深化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建立风险资本管理体系,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动态监控等手段,建立有效的保险风险预警、防范和处理机制,保障保险业和金融业的安全。
(四)适应经济金融系统的创新变革。保险监管机构要在管制与鼓励创新之间实现平衡。特别是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金融混业经营的背景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假借或利用金融创新,寻找金融体制变革过程中的漏洞以实现不当利益的行为也层出不穷,保险监管机构要进行审慎的判断和甄别,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鼓励提高市场效率的创新行为。
(五)克服自身的政府失灵现象。“监管俘虏”理论 (capture theory of regulation)认为,组织严密、资金充足的特殊利益集团,如保险人、再保险人、保险中介入等,可以影响立法和监管为他们的利益服务:1.排斥外来竞争者和新的市场进入者,保护市场优势。2.获得政府的补贴。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应当始终保持公允、中立的地位,在草拟法案、出台规章、行政审批与处罚等工作中,把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作为自身的首要职责,避免受保险行业特殊利益集团左右。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1999.
[2]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