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理论基本特点范文

中医理论基本特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医理论基本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理论基本特点

篇1

1科学理论的特点

自然科学理论,其所有的边缘概念都是来自于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比如西医,其观察人体情况,都是用眼睛、耳朵。所以自然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都是来自于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这是导致笔者能够理解、认同自然科学理论最重要的原因。总的来看,自然科学理论是人的大脑对来自于手、眼睛等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的总结、概括、抽象而形成的理论。

2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来自于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总结、概括、抽象而形成的理论。

与物理理论相比,中医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但是构成中医理论的基础概念如:金、木、水、火、土,阴、阳、邪气、邪风、卫气……是不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的。因为现代的科学家包括普通人,总是试图用所谓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中医理论,他们总是问“什么是气,什么是金、木、水、火、土”,看不到气,也检测不到。所以这导致了中医理论不被认同。但是这就如同要求人们用眼睛看到香味、臭味,用手摸到红色、绿色,这是不可能的,中医理论的基础概念是人脑对来自于身体内部感觉神经的信号。

为了证明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抽象、总结,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中药的药性。在中医理论中,中药的药性是通过品尝,甚至将药草吃进肚子,从而感受药草的药性。这证明了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觉神经信号的总结。

所以,自然科学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外部感官信号的抽象、总结;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总结、抽象。

3展望

篇2

【关键词】 中医理论;医学研究;临床应用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追溯其渊源,相当遥远。中医理论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全面的健康科学的活动。中药的现代化,因为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思维去理解的偏差,中医中药的特点和优势的概念的局限性过程中不能完全实现。抛开或偏离中医理论,不仅猛烈地冲击中医的基础地位,也使得它很难得到适当的中医临床的发挥,对传统中药在国内医药市场竞争产生严重影响。

1 中医理论的研究现状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中医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再到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以及诸多学派、各家学说盛行于金元时期直至晚清,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从一个或多个简单、粗糙理论,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包括如:阴阳,气血,五行,八纲,六经等。在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也进入了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对一些列中医理论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编辑,出版和翻译了大量的珍贵古典医书,如《中药药理学》、《中医方法学》、《中医时间医学》、《中医心理学》等,使中医理论研究获得较大进展。诸多学者在利用多种方法解释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表现出当代中医理论新的风格。在诊断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如脉诊和舌诊,脉诊仪或电脑绘图脉搏,研究脉冲机制等。

2 中西医学理论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两种医学走向不同发展道路的基础和关键,二者无论在理论或实践各环节均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它们对疾病的认识角度和诊断治疗方法的不同,导致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始终难于沟通与融洽。中医理论是从人对自身乃至宇宙万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动的深刻体验出发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中医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这种能量状态的消长变化展开的,理法方药莫不如此。西医是随着解剖学与化学的发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由于起点远离了直接的生命体验,导致了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机械主义倾向。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中、西医学在基本概念、理论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的、全面的、深刻的,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简单地判定其是非优劣。其根本分歧在于:它们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上产生的医学,物质实体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范畴;相反,中医不重物质实体,而重关联实在。

医学的发展以适应人们抵御疾病和保持健康的需求为前提,传统的中医理论创新,以解决中医临床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目前,中医药研究的基本理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抛弃了传统的中药和综合知识、方法,人体机能和病理外观被机械化隔离。无论怎样,未来医学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结合中国和西方医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有中西医相互学习和有益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

3 中医的现代临床应用

临床研究,传统中医对一些常见的疾病,甚至一些重大疾病,都有较为满意的效果。例如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功能紊乱等,中医疗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医结合传统的方法,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研究证明,中医疗法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使许多患者免除了手术的痛苦,并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在治疗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脑血管意外等,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在药剂方面,近年来逐渐由片剂、水剂、糖浆、冲剂、注射剂、栓剂等取代了传统的“丸、丹、膏、散、汤”。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抗感染中药静脉注射的使用和中药大型输液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

中医理论在经络和针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功效享誉海内外。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

参考文献

[1]章增加,胡依平.试论晚清以来中医理论发展缓慢的原因[J].广西中医药,1996, 19(1):39-41.

篇3

医生也绝不是泛泛地认得几味药,记得几个方就是中医。”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熟悉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为今后从事医学技术工作奠定基础。因此重在了解,对学生不能要求过高过深,只要求他们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围绕以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为核心的生理与病理;以六气、七情为主的病因与预防;以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为中心的诊法与治则;以及基本的中药、方剂理论等,引导学生步入中医药学的殿堂。

2讲好开篇,激发学习兴趣

通常绪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是以概述、简介的形式出现,一般都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在中医学的教学中绪论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它会形成学生对中医药学的第一印象,讲得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讲解时可以医学发展的历史轴线为纲,详略得当地向学生讲述中国医学史:如汉末之前的四大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神农氏尝百草著成《神农本草经》,扁鹊切脉断生死被誉为神医,华佗自制麻沸散行剖腹手术堪为外科鼻祖,张仲景勤求古训、拯救生灵而为医圣;金元四大家开创了中医学术争鸣的新局面;李时珍赴深山、访千家、三易其稿而著成《本草纲目》;明清温病学派开拓创新、使温病学自成体系。这一幅幅生动的医史画卷向学生展示出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历史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医学的探索欲望,为今后学习中医学做好心理准备。

3借助现代医学,阐述中医理论

中医学的形成发展特点决定了其理论的抽象性,加之其文字专业性强、术语多,对于初学中医的学生来说,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中医教学应尽可能通俗易懂,教学过程中以中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用以解释中医基础理论,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经过研究初步阐明了肾阴虚和肾阳虚本质上与机体皮质醇量的高低相关;热证时在病人和动物模型中发现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儿茶酚胺类的排出量亦有明显增多,而寒证则相反;中医血瘀与现代医学循环和微循环障碍之间的关系等,这样生动具体的成绩和实例,会使学生感受到中医学的奥妙和神奇,从而提高他们探索中医理论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且开阔了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4突破传统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篇4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1.028

中图分类号:R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1-0110-02

器官移植是将器官整体或局部从供体移植到受体,以重建病变器官生理功能的治疗方法。它改变了传统内科疾病主要依靠药物的治疗途径,已成为临床治疗多种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但随之而来的新生医学难题也一直困扰着医学界,如自身排斥反应及应用抗排斥反应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等,现代医学尚无有效解决方法。中医辨证论治一定程度上可有效解决上述难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将中医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医学发展紧密联系,研究和解决器官移植相关领域的难题,能够发挥自身优势。

1 器官移植技术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

早在古代,我国就有器官移植设想的记载。《列子・汤问》云:“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即悟,如初,二人辞归。”由此可知,器官移植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即有萌芽。《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指出在中医理论体系下的人体各脏腑器官,均受之于父母媾精结胎成形。而对于外源性器官的来源及性质问题,中医经典古籍无相关记载,更未对外源器官功能异常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关分析[1]。

器官移植在中医体系里无相关理论阐述的重要原因,归根到底在于中西医自然观、方法论的本质差异[2]。中医学体系建立在“元气论”的基础上,采用“象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医学重整体、强调辨证论治的基本特征;而西方医学体系建立在原子论、还原论的基础上,决定了西医学重视局部、强调解剖的基本特征。因中医所认识的生理、病理并非建立在解剖

结构上,所以,不可能把本来不属于解剖结构的生理、病理套用到以解剖结构为基础的理论上去。在以往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往往将供体器官视为自身器官,但因患者本身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体质,以及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病机特点。所以,从中医重视功能的角度分析,根据临床证候学特点,应将移入的器官与正常器官在功能差异上进行对比,可能会对相关理论的创新有所指导。

器官移植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可以成为探究中医藏象、经络理论与实体器官相关性的有力工具。有观点认为,从经络理论入手可以探讨器官移植后人体的生理病理改变[3];亦有报道通过自体干细胞移植技术反向探讨了“心肾相交”的关系[4],以及通过排异反应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生理病理机制[5]。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及对相关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复杂性科学对中医的研究日趋兴起,会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创新注入新活力,而中医理论体系的创新反过来也将有力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2 辨证论治

2.1 肾移植术后

脏腑虚损,肾气衰微,浊毒瘀血内停,加之手术耗损气血、损伤络脉,而术后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更加重了气血损伤,故肾移植术后基本病机以肾气亏虚为本,瘀血内阻为标。对此可从下列证型辨治。

2.1.1 气虚血瘀证 患者素体肾气衰微,加之手术更耗伤正气,术后气虚无力行血,故而成瘀,证见发热、腰酸腹痛、下腹坠胀、少尿、面黑、舌质紫黯、脉弦涩等。血瘀发热予桃仁承气汤或血府逐瘀汤;瘀血少尿予益气养血、化瘀利尿通淋之剂,药用丹参、当归、赤芍、益母草、马鞭草、刘寄奴、小蓟、白茅根、生地黄、牡丹皮、黄柏、当归、大黄、瞿麦、石韦、甘草梢等。

2.1.2 脾肾两虚证 因供体肾本身非己所有,加之长期免疫抑制剂毒性作用,导致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耗损脾气,使脾肾两虚,证见肢冷、少尿浮肿、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沉细乏力。可予温胆汤治其标,真武汤、加味寿胎丸治其本。

2.1.3 气血亏虚证 肾病日久终致脾肾同衰,气血生化无源;久病耗伤气血,食欲不振则气血更虚,证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差、腹胀、足膝无力,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方以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

2.2 肝移植术后

肝移植术前肝失调达与疏泄,横犯脾胃,复因手术损伤经络,肝郁血瘀,或邪毒留恋而致毒瘀壅滞,肝郁不疏,克于脾土,故肝血瘀阻、脾虚气滞为肝移植术后的基本病机特点[6]。对此可分以下证型辨治。

2.2.1 肝胆湿热,瘀血内阻证 肝移植术后,湿热毒邪内生,迫及肝胆,损伤胆络,煎熬胆液,化生腐浊泥沙,阻塞胆络,证见黄疸、全身浮肿、腹大如鼓、大便油黑、舌苔黄厚腻、脉细数。治疗上,前期以清热利湿、解毒化浊、疏泄肝胆为主,药用茵陈、生地黄、秦艽、车前草、甘草、赤芍、王不留行、路路通、黄芩、黄连、黄柏、生大黄等;后期以活血化瘀、疏利肝胆为法,药用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芥子、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王不留行、路路通、丝瓜络、柴胡、黄芪等。

2.2.2 脾虚气滞,肝脾不调证 术前肝病迁延,久病必虚,加之手术损伤,机体衰弱,尤以脾气亏虚明显,证见面色萎黄、消瘦、乏力倦怠、舟状腹、纳差、脘腹胀闷、便溏不爽、胁肋胀满疼痛、情志抑郁不舒、或喜叹息、或心烦急躁易怒、面色晦黯等。治以疏肝实脾,重用柴胡、白芍、黄芪、党参、太子参、麸炒白术、薏苡仁、山药、鸡内金等以调和肝脾、化湿助运,少佐清热解毒之品。

2.3 抗排斥药物不良反应

抗排斥药物在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排斥作用的同时,也会导致诸如免疫功能低下、肾毒性、感染、诱发肿瘤等不良反应。中药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使供受体两者相适应,纠正应用免疫抑制剂所致不良反应,以建立新稳态。近年来,运用中药配合免疫抑制剂综合治疗在临床已取得一定效果。如免疫抑制剂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药毒损伤人体气血津液,伤及五脏六腑,毒邪内蕴,肝肾亏损所致,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虚劳”范畴。遵“虚则补之”“治病求本”原则,可用黄芪、当归、太子参、白术、补骨脂、鹿角胶等。

肾移植术后患者因长期应用抗排斥反应药物,自身免疫力低下,体质较为虚弱,故邪毒极易入侵。肾藏精,为封藏为本,肾虚则封藏失职,湿停热郁而化浊,故有些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蛋白尿。对此,可采用补肾化浊之法,药用黄芪、山萸肉、杜仲、黄柏等。

3 小结

器官移植能有效解决终末期器质性病变的难题,但对器官移植术后器官功能不全、排异反应等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不甚理想。中医具有重视整体和功能的特点,在器官移植相关疾病的有效运用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此同时,器官移植给中医带来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和继承创新提供了机遇。总之,中医理论要发展,需要冲破西医认为生理病理都建立在解剖结构上这一狭隘观点的桎梏,从实际出发,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背景下,以更宽广的视野拓展出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何金森,刘若兰,卢莎,等.肾移植角度质疑肾为先天之本[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3(4):214-215.

[2] 陈小平.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M]//张宗明.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3-34.

[3] 陈新淦.对器官移植者中医经络研究的思考[J].中医杂志,2006, 47(8):571-572.

[4] 徐志伟,张进,张明.从心肾相关探讨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衰的中医理论内涵[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2(5):1-4.

[5] 严兴科,王宇,张广全,等.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03,24(4):378-380.

[6] 潘淼,孙百军,袁红霞.乙肝后肝硬化肝移植术后中医证型转化规律初探[J].光明中医,2009,24(2):199-200.

篇5

关键词:贝叶斯网络;中医证候研究;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497-02

证候是中医辨证治疗的根本和基础,有关中医证候的现代研究也在不断展开,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探索中医证候的实质,并加以阐述;另一方面就是探索最适合归纳分析中医证候的方法学研究。在方法学方面,早期的证候流调研究,多运用简单的证型计数方法或单纯的线性分析方法,导致重要信息的丢失,从而无法准确的反映证候分布状况。而随着数据挖掘方法的不断发展和推广,贝叶斯网络模型在证候研究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入。经研究证明,贝叶斯网络能够从整体出发,建立症状之间、证候要素之间的关系,为确立证型提供基本依据。现以笔者所进行的611例抑郁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为例,对应用贝叶斯网络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的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入选标准

①年龄:18-65岁;②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④符合抑郁症首次发作患者;⑤符合抑郁症原发性的患者;⑥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具有一定表达能力;⑦2周内未服用抗抑郁中、西药物者。同时符合上述7项标准者,方可入选。

1.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存在分裂性症状或精神分裂症后出现的抑郁;②有证据表明抑郁发作与躯体疾病有病因关系;③属于抑郁症复发的患者;④不符纳入标准,或资料不全等影响观察者。符合上述其中一项者,即予排除。

1.3 一般资料

在2005年1月-2006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东直门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等6所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抑郁症患者共611例。其中,男女比约为1:1.9。年龄:18-65岁,平均(41.15±13.10)岁。

2 方法

2.1 建立抑郁症中医证候研究专家组

专家组由15位国内知名中医专家组成,在观察表制定,证候归纳,统计结果判定等方面进行指导。

2.2 证候观察

(1)制订《抑郁症中医证候观察表》,表格主要包括86项中医症状。观察表中的中医症状是在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文献,扩充而成,涉及心、肝、脾、肾、气、血、阴、阳等多方面的代表症状。并且依据国家中医管理局1995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对症状进行了标准化。

(2)采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建立中医证候学数据库。

(3)对6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抑郁症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并将观察结果,由两人分别录入数据库。

2.3 数据分析

首先以WinMine软件包建立症状间的Bayes网络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由专家组结合中医理论,提取病机、病位等证候要素;然后,建立证候要素(病机、病位)间的Bayes网络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由专家组结合中医理论,提取证型。

3 结果

3.1 建立中医症状间的Bayes网络模型

为研究各症状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采用WinMine软件包建立症状间的Bayes网络模型。本研究考察了86项指标,通过Bayes网络处理发现,其中的39个症状、舌象、脉象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见图1。

3.2 提取证候要素

以图1症状之间的关联性及关联强度为基础,由专家组概括出病机(9个)、病位(4个)等证候要素。病机要素包括:精亏、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郁(滞)、血瘀、痰湿、火热。病位要素包括:心、肾、肝、脾。

3.3 建立证候要素间的Baye8网络模型

根据各证候要素的症状组成,分析每个症状与各证候要素的符合程度。然后建立证候要素(病机、病位)间的Baye8网络模型。为抑郁症中医证型的确定提供依据。见图2。

3.4 建立抑郁症的证型

3.4.1 根据贝叶斯网络模型提取证型 根据图2中各证候要素间的关联性,结合中医理论,由专家组提取证型,共8个。分别为:肾虚肝郁证:肾-精亏-阳虚-气虚-肝-气郁(滞);肝郁脾虚证:气郁(滞)-肝-气虚-脾;脾肾两虚证:肾-精亏-阳虚-气虚-脾;心肾不交证:肾-精亏-阴虚-火热-心;气血两虚证:气虚-血虚;痰瘀互结证:血瘀-痰湿;气虚血瘀证:气虚-阳虚-血瘀;心肝火旺证:心-火热-肝。

3.4.2 证型的讨论和确定 经专家组讨论,运用贝叶斯网络模型归纳中医证候的过程,符合中医理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所提取的证型,结合前期研究结果和运用德尔菲法,最终制定了抑郁症证候诊断标准(具体内容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诊疗指南》)。

4 讨论

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贝叶斯网络是用于不确定性推理的概率图模型,可直观地表达多个变量的联合概率分布,能表示变量时序关系、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等多种语义,其灵活的推理能力能够满足非单调推理和反向推理等多种合情推理模式,已成为数据挖掘领域的新兴技术。

本项研究利用贝叶斯(Baye8)网络的功能研究,从数据中发现症状间、证候要素间的关联性及关联强度,定性给出它们间的网络模型。从而确定抑郁症的证候要素(病机要素和病位要素)、证型及证型的症状组成。从研究结果看:以Bayes网络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医理论研究出证候要素,基本上涵盖了抑郁症病机的各个方面,再结合前期研究和中医理论,以及专家指导,得出了分型方案。这些证型的症状组成包含了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和周边症状的不同组合方式,体现了抑郁症临床多变的证候特点;体现了“以象为素,以候为证,病证结合”及“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的证候学研究思路;也体现了证候的“内实外虚、多维界面”的特征和中医辨证论治的圆机活法。因而得到了全国著名中医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