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的原则范文

健康教育的原则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教育的原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教育的原则

篇1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面对全体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参与体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3期,我们明确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内容。接下来,人们不禁会问,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则或标准是什么?相对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特别或特殊之处?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特点,了解相关原则和特点,有利于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取得预期效果。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原则是行动的规矩、法则、规则、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先分享一则小故事,看看坚持原则的重要性和破坏原则的危害性。

《后汉书》中记载:一次,光武帝刘秀心血来潮外出打猎。深夜回城后洛阳城门已关,看门的上东门官虽知是皇帝回来,但却以“法令中规定入夜关城门,任何人不得出入”为由拒绝给皇帝开门。无奈之下,皇帝只得绕上一大圈改从东中门进城,东中门官为了拍马屁就违规给皇帝开了城门。第二天,光武帝赐坚持原则、给他吃闭门羹的上东门官布帛百匹,以示嘉奖,而那个违反法令、屁颠屁颠给他开城门的东中门官,则被降职贬为参封尉,以示惩罚。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原则的重要性,正如英国作家斯迈尔斯所说:“一个没有原则和没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罗盘的船一般,他会随着风的变化而随时改变自己的方向。”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确保其不偏离航向和航线的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2)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3)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这些基本原则都是一般原则,无疑都是重要的、根本的,因而是必须坚守的原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坚持这些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坚持如下专门原则:

(1)固本培元,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是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也是传统中医学理论的精髓。元,本,是根本、元神的意思,即基础。固本培元即巩固根本、培B元神的意思。《易经》《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也就是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扶正祛邪,也是中医的基本原则。即扶持正气,去除邪气。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扶正,即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借用扶正祛邪更多指通过扶正达到祛邪之目的,即通过固本培元,播撒阳光雨露,培养正能量,预防和化解、矫治心理问题,也就是日常所说的通过发展预防和化解问题。即以预防发展、增强心理免疫力为主,补救矫治为辅。

(2)激扬生命,开发潜能。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教育的本体是生命提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更是在于教育过程中生命的发展和张扬。教育的基本动力、最重要的资源都来自生命,教育的核心过程发生在生命活动之中,教育最终和本质上依靠生命、激发生命、提升生命、造福生命,一句话就是要从心底深处激发活力。这就需要开发潜能,这里的潜能主要是心理潜能即大脑潜能。大脑约由5000万种、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这个数字相当于银河系里星球的总数。每一个细胞又与周围大约1000个细胞发生关系,使大脑的突触达1000万亿个,从而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壮观的“通信网络”。然而,人在一生中实际使用的脑神经并不多,只占总数的1/4到1/3,大量的通信网络都在脑海里闲置未用。潜能开发得越充分,效率越高,创造力越强,生命力越旺,预防和化解问题的能力越强,负担越轻,享受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快乐越高,幸福感越强。

(3)全员参与,自主自助。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面向全体,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家长都要投入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人人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也就是说,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开展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接受他人的教育、他人的影响,扮演客体,即当受教育者。这里面反映出教育与被教育之间的平等和互动,既体现了双主体性,也体现了共同成长和共同进步的终身学习理念。

(4)全面渗透,全程跟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局限于心理辅导室,也不能只靠主题班会和课外活动,而是要体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学校要从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到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师资建设、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家庭的文化、家规家风家训、亲子互动、亲朋来往等,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时尚、法制和风土人情以及媒体宣传舆论等,都要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元素,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既发挥显性课程的主导作用,也发挥隐性课程的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由于是全面渗透,就体现出了横向的全程融通和纵向的全程对接,即从小到大心理发展的一条龙的电子档案跟踪,做好幼小衔接、小学中学衔接、中学大学衔接、学校家庭社会衔接、过去现在未来衔接,形成纵横立体服务网络体系。

(5)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的灵魂;全面发展是树人的目标,现代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深化素质教育、减负增效、提高升学率、提高幸福指数等都是紧迫的时代课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些中心,服务教育改革大局,为有效解决新形势下教育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供积极的心理基础,从理念、内容、方法、评价、效果等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注入时代元素,满足时代需要,化解时代难题,不断开拓创新,在整体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预防和矫正被边缘化的状况和倾向,成为撬起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杠杆。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特点是一事物在具备同类事物共性基础上的自身的特殊性。生活中常说:天地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是树叶,但各有特性,这个特性即为特点。我们先看下面一则故事。

有一天,坡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坡看了,心里想: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而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但想到坡不晓得黄州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一天,风息后,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大悟,同为,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这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而恰恰是这个特殊性决定了一事物与同类其他事物的本质差异。可见,掌握某一事物的特点能深刻揭示和认清其与同类其他事物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也可以从其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与积极心理学的比较入手来获得鲜明认识。

1.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特点

在哲学基础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向人性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偏向人性善。性恶论主导下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从医学角度矫正、救治;性善论主导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扬善、挖潜。

在教育方向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瞄准化解和摆脱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瞄准的是深化素质教育,共创幸福美好未来。

在教育目标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培养无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教育任务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排解应试教育下的心理困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为立德树人铸魂,促进健康快乐成长。

在教育功能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表现为预防、发展和补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凸显为教育整体发展和人类幸福提供杠杆。

在教育对象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聚焦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及其全面素质和潜能。

在教育结构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侧重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互为主体和客体。

在教育内容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负向内容主导,多为心理问题的预防、化解、补救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向内容主导,多为心理潜能的开发、阳光心态塑造、美德弘扬、正能量积累、幸福感提升等。

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咨询辅导为主,团体活动训练为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面向全体自主自助,因材施教,显性与隐性课程相得益彰。

在教育过程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问题入手―探究原因―形成对策―化解问题―延伸迁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正面入手―开发潜能―化解问题―体验成长―分享快乐。

在教育评价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惯用诊断性、终结性测评,难免标签效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形成性、激励性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

在教育效果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着眼“立竿见影”,治标不治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着眼“长治久安”,标本兼治。

在教育地位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学校工作的边缘,学校特色的点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为学校工作的酵母,学校内涵发展的支点。

由上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显现出鲜明特点,某种意义上说也恰恰是其优点,因此,它才能兼容和超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2.与积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特点

从学科定位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贴近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心落在教育上,因此,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关系更直接更密切。积极心理学重心落在心理学上,因此,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关系就没有那么直接、那么密切。

从起源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久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尤其是两千年多年前的儒家经典 “正心”思想。兴起于世纪之交的积极心理学溯源,充其量也就是科学心理学诞生(1879年)以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内涵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辩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传统“正心”和扶正祛邪思想,“正心”不仅有“正面的”“积极的”形容词之意,还有 “端正”“矫正”动词之意,这就包含了传统病理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端正”“矫正”和积极心理学的“正面的”“积极的”双重含义,比单纯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其positive翻译为汉语即“正面的”“积极的”)内涵更辩证。

从体系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严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诞生就有比较明确的结构体系,比如: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成效与评价等。积极心理学诞生,更多的是代表一种方向,很难像一门学科那样形成严谨的结构体系。

从文化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健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既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也吸收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教育,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既有心理学成分,又有教育学诉求,可谓集古今中外相关思想大成,因此具有文化兼容性,可谓中西合璧。积极心理学主要立足西方文化,因而相对缺少东方文化精髓。

篇3

咨询;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9—0023—01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班主任作为教学和管理的排头兵,身处教学阵地的最前沿,时刻与学生打交道,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掌握得最清楚、最完整。因此,应该责无旁贷地挑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

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笔者从两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把握好一条主线和两个原则

1. 一条主线——以学生为核心。班主任的工作,不管是教学还是管理,始终都以学生为核心。只有把握住“以学生为本”的主线,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才能使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经常和学生谈心交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尊重、关心和关爱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情,这样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两个原则。(1)坚持言传身教。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正处于发展时期,模仿性极强。班主任平时如何处理学生间的关系,如何待人接物以及平时的一言一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榜样”作用,率先垂范,积极发挥“正能量”,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坚持共性与个性并存的思想。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作为团队之中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到个性的存在。班主任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追求和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改变过去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不能死搬硬套。

1. 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有利于促进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班主任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设计时要思考选择什么样的载体来开展集体活动,怎样开展才能让内向的学生能够大胆表现自己等,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 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研讨所产生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主动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所以,班主任在召开班会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语言和情感上的转变,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适当加以引导,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

3. 举办心理学常识讲座。班主任要经常举办一些健康教育知识、青少年生理卫生、心理健康技能等讲座,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和生理学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4.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班主任可以联合各科教师挖掘新课程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教学目标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学设计中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70-0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1](P.2-3)当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结合原则,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虽然以个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往往具有普遍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立足于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全面健康的发展来开展。[2](P.71-7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要开展普遍而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利用“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载体向全体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理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讲座,围绕大学生中常见的自我意识、环境适应、学习能力、情绪困扰、压力挫折、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问题,帮助全体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发展良好心理素质;通过心理行为训练、心理沙龙、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剧大赛、心理知识竞赛等广泛的学生活动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自觉主动地培养优秀心理品质。

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且正在变化着的个体,在年龄、性格、行为习惯、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须注重不同学生的特殊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形式多样的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在新生入学之初开展适应性和班级凝聚力训练,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开展助力未来的团体心理活动,对贫困生进行自信心提升辅导,对学业困难学生开展学习能力帮辅工作,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健康网络心理的培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

二、坚持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科学研究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要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要借鉴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与此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如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为训练师等资格培训;通过校内外培训、心理工作坊、工作经验交流等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做好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工作者的指导与培训工作。

心理教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性体现在工作过程中要把握尺度,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个性辅导,同时在辅导过程中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艺术。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民主、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充分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态度,认真仔细地倾听学生的问题,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要积极关注每个学生,把每个学生都看做是有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要创造一种自由、舒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交往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三、坚持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预防矫治的初级功能和发展性的高级功能,即预防矫治各种心理问题和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达到最佳心理状态。[3](P.121-12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实现初级功能,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如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避免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建立完备的包括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问题应对的技能培训,以便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对心理预警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并做好后期追踪与档案更新;做好学生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予必要而及时的帮助;制定心理危机事件干预预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师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以及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发展的实现上,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要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达到最佳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富有活力和创造性,成为身心和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如开展发展性个体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遇到的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生涯规划、社会适应等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开展个性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培养优秀意志品质,完善健全人格。

四、坚持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教育对象维护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从而达到社会适应、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遵循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恋爱、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就业、环境适应等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1](P.2-3)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指导系统工作的领导和开展具体工作的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规划和调控心理健康教育全局和过程,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具有专业心理学背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工作技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

与此同时,大学生不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和对象,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主力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外因,而自我教育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内因。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挖掘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在学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委员会或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学生自发自主的创意,自觉自愿的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通过组建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生同辈、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指导。

五、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通过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组织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4](P.84)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把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共同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与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工作协同融合,通过在新生中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协同融合,开展职业心理测评、生涯规划与指导、毕业生就业心理援助等,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与学风建设协同融合,开展学习能力与兴趣测试、学习能力指导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司翔.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 荆州:长江大学,2014.

[2]黄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J].中国成人 教育,2008,(2).

[3]赵坤.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与体系 [J].教书育人,2013,(6).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导向;全员参与;活动育人;反馈矫正;正面引导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求通过此项工作的扎实开展,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要科学高效地开展此项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育目标是预设的教育工作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尽管我们的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来完成,但教师所安排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我们都知道,预设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在实施时会生成新的目标,但这种新目标也应该是根植在预设目标的基础之上的,是在实施预设目标时所派生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地甚至是凭空产生的。因此,教师所安排的各项活动,不仅不能没有目标,而且还必须与教育的总目标完全一致。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活动原则,是因为教育过程中所安排的各类活动,都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的载体;而教育目标才是我们开展活动、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活动;而偏离目标的活动,也无益于教育总目标的达成。

2、全员参与原则

《纲要》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义务教育是以法律作保障的、对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必须进行的、带有强制性的教育。它最突出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因此,坚持全员参与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只强调针对性,只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却忽视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其实,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教育目标出发,在考虑工作的针对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个别辅导固然可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只有学生的全面参与,才能确保参与的全员性。另外,这里的全员参与,当然也包括教师的参与。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应该是参与者,而不能成为旁观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就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有学生的全员参与为基础,有教师的引领作用作保证,这样的工作一定是积极有效的。

3、活动育人原则

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往往在其具体活动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活动为组织形式,指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如讨论、游戏等,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实际的接触,引发学生对某些现象的思考,从中积累经验和智慧,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教师在一旁注意观察,并对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状态适时进行评价――肯定正面典型,纠正偏颇之处。例如,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通过情境表演,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引导自由活动,为学生提供宣泄空间。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优化了教育效果。

4、反馈矫正原则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再获得输出信息的结果,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纲要》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要确保其实践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坚持反馈矫正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虽然学生的活动贯穿始终,但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同样也少不了反馈,因为这种活动不是自由活动,而是由教师组织的、以观察和了解学生真实内心世界并最终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活动。要使这样的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教师通过反馈来及时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感悟程度,并根据反馈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适时调整活动方式,改进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活动质量,达成教育目标。所以,反馈可以帮助教师认识、矫正自己工作中的偏向和失误,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获得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其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阴暗心理,并适时加以矫正――总之,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或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5、正面引导原则

正面引导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的行为因获得满意的结果而得到强化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只有在正确认识支配下,才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篇6

【关键词】 视觉识别;美学原则;健康教育;传播材料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90-01

识别的需求,从古至今都有,现在对识别的重视更加明显。在视觉系统中,识别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样式识别、图形识别、色彩识别、字体识别等。人们所感知的外部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通道传递到人们心里的。视觉识别最主要的特征是外在、直接、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容易被公众接受。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包括视听材料和印刷材料两大类,通常都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也就是说,视觉是人们接受健康信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通道。

在健康教育传播材料中,视觉识别要素几乎就是全部信息载体。视觉系统混乱就是信息的混乱,视觉系统缺乏美感就难以在健康传播中达到效果[1]。设计人员运用视觉识别美学原则对材料的样式、图形、色彩、字体等进行甄别,并与传播目标相联系,分析健康信息的有效性,这是实现传播材料价值的前提。健康传播材料的视觉识别设计在传播中不仅愉悦受众的视觉、情感审美,传递特定指向的目标信息,也是在传扬鲜活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传达健康精神以及健康理念,不断影响、促进着人类的精神生活与行为态度,继而有效地传播健康信息。

视觉识别美学原则在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战略性设计原则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疾病谱在改变。据统计,60%的致病因素是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现代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设计应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策略性的特征。通过健康教育传播材料传达健康信息,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督促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在设计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时,建构视觉艺术基础上健康信念传播的基本学科定位,将传播材料设计提升到视觉语言和传播艺术的高度。

2 理念核心设计原则

健康传播的目的在于:通过健康传播信息,协助和促进个人及群体形成健康理念,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保持和增进健康。“思考力是万力之源,思考一旦出现偏差,执行力越强,犯的错误就越大。”思考力与理念有关,因此,传播过程中,健康理念的传播不能忽视。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是借以传达健康理念的重要载体,而脱离了健康理念的材料只能是废纸一张。传播材料设计的枢纽,是在设定出健康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出最有效、最直接地传达正确健康理念的材料,受传者接受所传播的健康信息,并对信息中倡导的健康理念认同一致,最终使受传者的态度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2]。

3 情感性设计原则

社会由不同结构的成员组成,我国人口众多,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疾病流行,各地健康问题千差万别。注重情感性设计原则,是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能否达到传播效果的枢纽因素之一。我们开展宣教活动时必须按照各类人群不同的需求和起点,设计不同形式的传播材料。把群众关心的、需要的、实用的健康知识作为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使人感到被关心的亲和感,这是现代传播材料设计的基本点。对受传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学习能力、社会文化背景及健康需求的正确评估,传播材料设计的前提和依据。设计人员可以凭借对“图”――图像、图形、图案、图画、图法、图式的视觉共识获得理解与互动,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充分运用生活中丰富的、通俗的视觉识别元素进行无声的沟通交流,跨越地域的限制、突破语言的障碍、融合文化的差异,从而达到无声感染的艺术效果[3]。

4 习惯性设计原则

设计过程要兼顾视觉识别图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性原则,在不同的文化区域有不同的图案及色彩禁忌。在传递某一价值增值预期的时候,如果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能还原受众记忆中的场景,则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进而以其熟悉的思维路径达到信息传播的预期评价。我们在设计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时,关注受传者的生活习惯,选用恰当的合乎受传者习惯的设计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5 实用艺术美设计原则

健康教育传播材料作为小空间意识的静态表达,应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和内聚性,以高度概括、清新、明快、强烈、准确、平面化的视觉图式体现生活,反映社会,传达信息,主导着强烈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客观需要,最终使人感受到共享视觉空间的存在与引导,达到传递健康的目的。功能性是设计的内容,审美性则是设计的形式。从设计史上来看,过度的追求功能性而忽视审美或过度追求审美性而忽视实用性都不会被长久的认可。审美性在实用艺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实用艺术美的要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迫切。健康教育传播过于工具化而忽视受传者的美学感受,传播材料形式单调、枯燥[5],画面呆板,是不可能产生好的传播效果的。

任重而道远,谋远者先行。要求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增强健康理念,关注受传者社会背景与生活习惯,回归基本的美学价值取向,注重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将传播的内容以优美的形式表达出来传递给受传者,提升传播的效率,让受传者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体验到美的享受,从而理解、支持和倡导健康政策、健康环境,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 曹晖.VI视觉识别设计的美学形式与特征.文艺理论,2006:84-86.

[2] Ian M.Newman,薛建平,张莹.用健康信念模式设计健康教育项目.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5,21(10):793-794.

[3] 艾溪涛,民族地区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多样性.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7,23(9):706-707.

篇7

[关键词] 阶段式; 健康教育; 产科

[中图分类号] R473.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可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健康。随着整体护理的不断深入,其作用越来越受到护理工作者的关注。产科护理工作繁琐,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能力存在较大差别,目前监督和评价机制也不健全。我院设置了产科健康教育指导单,由责任护士依据此单对孕产妇实施阶段式健康教育,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应用随机抽样法选择2011年01月-2011年7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500例。设观察组、对照组各25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产次、文化程度、分娩方式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2 方法

2.1 产科健康教育指导单的制定 为保证其科学性、实用性,对孕产妇发放健康教育知识需求调查表,了解产妇对分娩期、产褥期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需求,结合医师的诊疗计划,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健康教育指导单的制定。

2.2 健康教育方法 观察组由责任护士采用产科健康教育指导单进行阶段式健康教育,产妇入院时由责任护士负责填写,进行入院评估,完成入院宣教,并将指导单放置床头,于生产日、产后1天、产后2天、产后3天、出院日等时段,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已完成打“√”,未完成打“×”,护士和产妇双方确认签名,并于次日进行效果评价及反馈,对于未掌握内容,查找分析原因后再次教育,直至产妇完全掌握。对照组采用传统口头说教式随机进行健康教育。

2.3 评价指标 出院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了解孕产妇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孕产妇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病率。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孕产妇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比较 (表1)。

表1两组孕产妇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比较:例(%)

3.2 两组孕产妇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 (表2)。

表2两组孕产妇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例(%)

3.3 两组孕产妇产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表3)。

表3两组孕产妇产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例(%)

4 讨论 (1)产科健康教育内容多而繁杂,涉及到母乳喂养、营养、休息、活动、心理和新生儿护理等多方面,责任护士按照产科健康教育指导单对孕产妇进行规范、系统、及时的阶段式教育。使孕产妇能循序渐进的掌握分娩及产褥期的知识、母乳喂养技巧,提高她们自我护理能力,从而有效地减轻了产妇分娩前后的身心压力,减少了产后并发症的发生。(2)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健康教育不具有可视性,监督和评价机制不健全,护士做或不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一个样,使健康教育落实得不到保证。采用阶段式责任制健康教育,护理管理者可定期或随机检查,促使责任护士自觉完成,使产科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全程质量控制,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彦清,叶桂香,陈长艳等.对产妇第二产程服务需求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6,5(5):427-9.

篇8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心理健康教育

1.中职德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职德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步开始受到关注,在相关工作的开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更好地研究中职德育课如何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对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1.1德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育原则不一

德育课教育是以人本为原则,主要是在政治方向,而忽视了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微妙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疏导性为原则,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心理上进行疏导教育。因而,这两者的原则不一是目前德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难点。

1.2德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不统一

德育课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对人的培育,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规范,完善自己的道德。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人际关系方面,教育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因而,两者在教学目标上面难以统一。

1.3功能整合不到位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整合是个难点,虽然两者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功能上依然存在很多差异。德育主要是外在的品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内在的心理素质,两者的功能效用不一样,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功能整合上面还需要加大探索力度。

2.中职德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2.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人发展的基础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职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从而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缺一不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德育方面做到位,有利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成长。相反,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对中职学生的道德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2.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依赖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德育的有效发展依赖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赖于德育的进步,缺了任何一个,都会对另一方造成很大的影响。

3.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推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融合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原则方面的融合是中职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两者在原则方面的融合就是需要将政治原则与心理疏导性原则相统一,在两个原则当中寻求到共同点,从而推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3.2加强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统一

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得教学目标混乱,因为两者的教学目的不一样。因此,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将两者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比如都是人本教育,以人性为中心,推动中职德育教育中更好地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

篇9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二级心理辅导站;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78-02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年初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1],文件强调我国将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标”,要求全国各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因此,积极探索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一、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设置及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早在2009年,率先在广东省高校中全面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形成了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为指导,以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为核心,以各班级心理委员为依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相对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具有咨询的便利性、活动的针对性、人员的熟悉性等优势,但同时由于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者一般由学院的辅导员兼任,只有个别学院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专职负责,存在专业性不强,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在职责定位方面存在重复、不清晰等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的瓶颈。二级心理辅导站仍然是个新生事物,当前的相关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探讨二级心理辅导站设立的意义方面,对于如何积极推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各项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评估体系,提升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评估与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发展

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pprasial)是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绩效评估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四种主要管理职能有关,是组织决定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估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的研究领域己从最初工业领域、公共组织领域扩展到教育领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研究仍在探索阶段,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关键词“绩效评估”和“心理健康”组合共搜索到40几篇论文,为数不多,综合分析所有文献资料,包括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印发的各类文件,当前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研究对象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而展开

例如广州市教育局于2006年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示范学校”评估工作,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硬件建设与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和科研开发与实际效果五个方面;马艳秀[2](2006)指出普通高等院校要从组织管理与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活动与科研、咨询与辅导、条件保障等5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设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系统;蔺薇[3](2009)强调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考评要立足实际,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保障条件、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和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五个方面开展系统评估。

(二)从评估体系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围绕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等几个方面展开

1、就评估原则而言,钱兵[4](2004)认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张秀敏[5](2005)指出,在对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进行评估时,必须遵循客观原则、动态原则和封闭原则;石秀英[6](2008)强调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要注重以人为本原则、动态考察原则、层次分析原则、结果与过程兼顾原则以及SMART原则。

2、就评估方法而言,刘庆华[7](2011)认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可以解决评价中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问题。

3、就评估指标而言,柴兴泉[8](2011)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不能以个别极端事件发生的数量来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组织计划管理、师资力量、活动场地及设施、学生心理档案材料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系统评估;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组织领导、基本条件、队伍建设、普及及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普及工作、心理测评与科学研究及工作效果八个方面;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包含组织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条件及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特色项目六个方面。

三、当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绩效评估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见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从评估对象看,现有的研究偏向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级网络,即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很少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二级网络,即学院层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事实上,由于学院承担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人员和学校的专职人员具有专业差异、职业差异,必然存在职责定位的差异,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应该随之有所不同。否则如果要求相同,在某钟程度上会打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者的积极性,难以有效的实现绩效评估的目的。

(二)从评估指标看,现有的评估指标偏向于结果的评估,忽视过程的评估。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其发展具有渐进性、累积性的长期过程,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短时间难以看出成效,工作效果周期长。因此,相应的评估指标不仅仅要关注教育的结果,还要考察教育的过程,教育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应该做为过程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

(三)从评估方法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采用的方法多集中于文献资料评估法和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只能静态地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情况,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量性评估和质性评估发生割裂,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质量。因此,需要将定性评估法与定量评估法、相对评估法与绝对评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综合运用,构建严谨科学的多元评估方法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对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研究很少,对高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研究也存在方法和内容上的一些不足。由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多由具有心理学、社会学、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当,而二级心理辅导站多由辅导员兼任,因此二级心理辅导站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定位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一)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专业的个体咨询,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团体性的宣传普及教育。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严重个案的心理问题,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轻微个案的发展问题。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总之,针对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在某种程度上既要体现教育部、各省、以及学校层面的评估要求外,还要根据学院特有的属性和特点专门设置特定的指标体系,既要保证全面执行上级的相关部署和文件精神,同时还要提高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为二级心理辅导站更加科学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指导,通过较为客观的绩效评估,为学校人事部门开展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2]马艳秀.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3]蔺薇.浅谈高职院校中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的组建[J].科技风,2009,(20):5-6.

[4]钱兵.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17-18.

[5]张秀敏.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初探[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6-519.

[6]石秀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绩效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5):12-15.

篇11

【摘要】目的:帮助病人了解自身疾病控制的有效方法,建立一套有效的预防、治疗、保健措施.方法:对护士健康教育技巧进行深入探讨.结果: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增高.结论:针对病人,病种,通过合理的宣教,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增加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存在问题,从中得到及时解决,为促进患者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1 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1]。

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与我们关系密切的是医院健康教育。医院是医疗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实力机构,在健康教育方面有它独特的有利条件。有住院及就诊的患者,他们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又有一定的受教时间,医院可根据防治工作的实例、卫生防病统计数字以及流行病调查结果充实宣教内容。医院健康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针对住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病人及其家属所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其教育目标是针对患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特点,通过健康教育,实现三级预防,促进身心健康。

2 护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2.1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由护士进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2.2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让患者达到知、信、行。知,让患者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检查治疗的目的及护理要点。信,护士用丰富的知识帮助、指导患者,让患者感到护士可信。行,利用护士的影响力指导患者,让患者将护士传授的知识付诸行动[2]。

(1)通过护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依从性。(2)护理健康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治疗方法。(3)护理健康教育可提高护理质量。

2.3护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广泛的教育对象。(2)丰富的教育内容。(3)多样的教育手段。(4)密切的教育关系:护士是与病人与家属接触最多、最密切的专业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着得天独厚的条件。(5)灵活的教育环境。

2.4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保护性原则。(5)阶段性原则。(6)程序性原则。

2.5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入院教育。(2)心理指导。(3)饮食指导。(4)作息指导。(5)用药指导。(6)特殊指导。凡需临床特殊治疗及护理的病人都应做好相应的教育指导。(7)行为指导。(8)出院指导。做出院指导不要等到办理出院手续时才匆忙地向患者进行宣教,应在出院前1~2d内完成,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6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讲授法。主要是针对患有相同或相近疾病的多数病人或健康人群通过集中讲授某一专题的健康内容达到向听讲者传递相关知识的目的。(2)谈话法。是护士根据患者和家属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提问,引导其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语言教育是最直接、最简捷、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它较少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层次低的患者最适合语言教育。(3)演示法。是护士配合讲授或谈话,将实物、标本模型等教具展示给患者或家属,或者通过示范性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或所示教的技能。(4)实习作业法。是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一种方法。(5)传单法。是指单页的文字及美术宣传品,可结合实际,针对患者和家属区的需要,比较详尽的阐述某一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和家属以及现有的客观条件,选择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法。

2.7护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 (1)直接观察法,多用于评价病人及家属操作技能方面的学习效果。(2)书面测验法,注意教育对象的文化水平、视力和体力情况。(3)口头提问法,它可以通过护士的直接提问和与病人的交谈来进行,了解病人和家属掌握程度。

2.8影响护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 首先来自护士自身的影响因素:(1)认识不足,观念转变不够。(2)知识缺乏。(3)资源不够。(4)时间紧张。(5)没有沟通交流技巧。其次是病人和家属方面的因素:(1)观念的束缚:不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2)心理障碍:病人心理是一个深奥莫测的领域,护士满腔热情地为其传授有益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有时并不一定被接受和感谢。(3)身体不适:病人身体不适是不能很好接受健康教育的最常见原因。(4)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有不同的接受教育的方法,健康教育的重点照顾者是婴幼儿及老年人。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3],开展整体护理八年多来,我国护理学领域可以说正在实现着三个重要突破。一是护理观念的创新。即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二是护理模式的转变。即由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三是护理健康教育的产生。即将护理工作与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护理健康教育体系。护士只有在完成对护理对象的技术护理的同时,也完成健康教育护理,才真正实现了整体护理的目标。另外整体护理也为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能,因此,把护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工作是护理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同时也使护理领域得到扩展,护理功能得以完善,护理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8.

篇12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学生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学校应该是学生的乐园,学习应该是学生的需求、乐趣、享受。目前,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仍一味地追求高分,偏主科、设重点,使教师、家长、学生都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心理负担最大的还是学生,违背心理规律教育手段,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使他们更加丧失学习的兴趣,造成心理上各种矛盾的激化和混乱,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二)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的因素

1.社会因素;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敏感,又敢于幻想和冒险。但是一些消极思想和生活方式,加上不良宣传的误导,同样冲击着身心还很幼稚的学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干扰他们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家庭因素;放纵、溺爱的家庭,导致自私、任性、粗暴、孤傲、异常心理等,残缺家庭日益增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是不可低估的。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而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使子女产生委屈,抱怨仇恨等情绪,造成自卑、孤僻、偏执、逆反等病态心理。走向极端的家庭和不利的家庭因素,使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康。3.自身因素;学生特别是青春期非常注意外表形象。个头高低,长相好坏是造成他们自傲、自卑、多疑等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性心理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异性,出现幼稚和盲目的早恋意识,学习和升学的竞争,人际关系的紧张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都容易导致焦虑、悲观、抑郁、冷漠、孤僻、恐惧、偏执等异常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二、在农村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针对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②学习心理指导。即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情感教育。

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控制、调节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进行相关的训练和自我表达、放松训练。④人际关系指导。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关系学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和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⑥自我心理休养指导。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

(二)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人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心理品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同时耐心正确地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管武断的做法。 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要根据本校实际,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学校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同时注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个别谈心,个别辅导。4.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应用性的需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取成长与发展。

(三)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篇13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1.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个人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影响和规范的一种教育,注重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思考、自我感悟,形成对世界和生命正确的理解和感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属于自己的一套稳定的正确的价值体系,并且通过自己的意识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意识,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举止,能够让自己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同时遇到心理问题也能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遇到心理问题时,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解决和化解。

1.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通过上思想政治课来进行的,主要讲解毛概、思修等内容,偏重于内容传授点形式,让学生获取这些书本理论知识,并教育学生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思想以及行为。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以及心理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思考、去感悟,通过自己的心理体会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个不足,让学生能够切身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法途径

2.1教育观念的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都是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的教育。心理和思想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都是以人脑为载体、以现实物质为内容,在实践当中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品格,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是培养学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构建完整良好的价值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有健康的心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也需要从心理方向寻求一个突破口。因此,要在教育观念上进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只是侧重方向和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

2.2教育原则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保密原则和换位思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公开原则和价值导向原则。虽然这两种教育的原则都不同,但是这两种教育都是注重学生的实践、互动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能力、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是注重学生在实践中、互动交流中、思考探讨中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感悟、自我体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遵循换位思考的原则、移情原则,在心理教育中也要遵循价值引导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整合教育原则,要以德育人、以心育人。

2.3教育方法的整合

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经历、知识、能力等不同特征来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心理素质等不同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得参与到课堂中来,注重学生的心理感悟,同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可以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普及性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结语

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上进行融合整合,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刚.坚持立德树人 注重提升质量 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

篇14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3号)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14号),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效地缓解中小学生在课业负担、人际交往、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中小学德育开拓途径、丰富内容和改善方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现代德育体系,提高德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从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广东加快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领导和管理,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建立教育行政主管与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年前,各市、县(区)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各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一般应设在高校或科研、教研部门,尚未按此要求设立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既要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领导,又要充分发挥专家业务指导的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作为工作的标准和原则,切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科化和医学化。工作要立足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心理素质。当前主要是立足于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推进工作要坚持科学严谨、规范运作、定期检查、有序推进的原则,切忌急功近利。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省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运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中小学校提供服务,切忌以营利为目的。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决定,确定工作发展目标,做好推进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检查和指导。要切实抓好师资培训、科研课题研究、示范学校建设等项工作,指导中小学校逐步推进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加强协调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在认真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决策和决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活动实施方案,要主动报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再组织实施。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与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明确工作目标与任务,把握工作内容与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富有韧性、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以发展性教育为主,预防性教育为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流、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教育活动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偏重于某一方面的心理教育。切忌把心理健康教育只作为提高升学率的手段。

二是主体性原则。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情感体验,讨论分析,沟通交流,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是活动性原则。以活动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拓宽工作途径,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全过程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密切有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之中,渗透到教师的学科教学之中,渗透到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与学校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既不能用德育工作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

(二)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上从地方课程课时和班会课、团队活动时间按平均每学期3课时安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

(三)开展心理辅导*年前,省、市一级学校要逐步建立心理辅导室。提倡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教育专职教师。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环境

中小学校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

一是注重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学校校长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抓落实。积极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有条件的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

二是注重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广大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发展为重的教育观念,提高师德水平,改革教育方法和途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陶冶心理品质。

三是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校园景点设计、环境布置要以优雅的环境、怡人的景色帮助学生调适心情,陶冶情操。

四是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营造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必须加大师资培训工作力度。*年前,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都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具体培训的学时与学分管理由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委托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各地对师资培训工作要给予支持和配合。尚未组织培训的市在近年内要加大工作力度。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分级培训工作,要规范管理,做到学内容、统一课时、材、统一备课、统一考核、统一颁发证书,严格把好培训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