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范文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篇1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艺术的特征”

(1)形象性。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2)主体性。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审美性。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第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篇2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活动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实践者。

3、艺术家的主体性表现在,怎么认识世界,如何描述世界,如何描述艺术家所认为的世界,如何平衡群体和个体,如何平衡现实和潜意识。

4、艺术的主要特征形有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水彩画;表现技法;艺术性

一、水彩画表现技法的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水彩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审美需求,要求水彩画也能画出雄厚、大气的画面,创造的主题内容能够反映出现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时代的脉搏。自从水彩画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其就一直倍受艺术家们的喜爱,经过他们一个多世纪的学习,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水彩艺术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绘画材料的出现与新技法的创新,使得水彩艺术创造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时代感。水彩画是一门对技艺要求非常高的艺术学科,技艺是它得以独立存在于艺术界的要素之一,也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与世界各国交往的逐步增多,各式各样的异国文化不断涌入国内,不断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艺术审美观念,引起中国的本土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中国当代艺术也随之呈现了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文化观念和艺术审美观念混乱的时期,水彩画在中国也随之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总的形势来看,无论是在创作思想,还是选择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语言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水彩画的表现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二、水彩画技法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水彩绘画艺术中,作品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线条、色彩、光线效果等要素在画面的完美组织和表现技巧运用的完美程度,通过这些要素表现出艺术家的美意境。艺术性高的艺术作品,给人的感染力也强,发挥艺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就更大。本文就从水彩技法表现的艺术性进行研究,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1.水彩画表现技法的形象性

水彩技法表现的形象性是指:在水彩作品中画家利用各种水彩技法表现出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展现出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杰出的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1856~1918年),曾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是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其它门类艺术(如绘画、音乐、雕塑、电影、戏剧等)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不管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具体的形象。水彩画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画家通过主观艺术劳动对客观形象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形成的,对此,要求这种艺术形象必须体现出客观对象的基本特征,反映出画家的思想感情,还要体现出作品的主题内容,这些情况在艺术作品中常表现为主观思想消溶在客观的形象之中。[1]

2.水彩画表现技法的主体性

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艺术生产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精神生产,这种艺术生产是离不开认得实践劳动和主管思想活动,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总是用一定的图像符号来反映社会生活,这种反映不是单纯的临摹或再现,而是融入了艺术家乃至欣赏者的思想情感和个人的审美价值观,体现出十分明显的主观性。因此,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的主体性,在水彩绘画的过程中,肯定离不开人主体劳动。艺术创作是离不开主体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更加不能没有创造主体的创造性劳动。和物质生相比,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生产过程中这种主体性更加明确,也更加突出。而要将艺术家的主观因素物化的过程自然离不开艺术语言形式,水彩画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在物化对象的表达中有着其它画中所代替不了的表现效果。

3.水彩画表现技法的审美性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对具有艺术性的作品进行审美的意识。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的社会环境不一样,知识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不容,每个欣赏者在审美价值上会有明显的个性差异,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无意中会体现出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念。从美学角度来看,社会中存在的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它们的区别就在于这种美是否凝聚着人类劳动。自然中的风景之美,是大自然的造化。[2]艺术美是人类对美的实物地审美意识的表现。其次,艺术美高于现实美,是由于艺术美蕴含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情感、善良等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认识到艺术形象是经过了它的内在处理并融合了它的审美价值观念。再次,艺术美注重内容美也注重外在的形式美。艺术美不能脱离主题内容,欣赏作品的审美的过程中,既要关注作品的内容美,和重视艺术语言的形式美,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

三、在实践中对水彩画技法的艺术性探索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传统的水彩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审美需求,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水彩画突破其自身的局限性,不断探索出新的表现技法,拓展水彩画的表现领域,促使水彩画的多元化发展,提高水彩画的艺术表现力。科学的发展为水彩绘画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工具,使很多绘画技法成为可能性,技法的创新往往又促使新的绘画观念的形成,新绘画观念的出现又会追求新的技法去表现。[3]所以,水彩画的发展其实也可以说是一部技法发展史,一切的水彩画发展都离不开水彩画技法的运用和创新。水彩画是一门对技艺要求非常高的艺术门类,技艺是它得以独立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掌握水彩画的性能和熟练各种表现技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水彩画在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水彩画也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发展的、创新的、符合时代的水彩艺术,才能真正反映当代人们的生活,受到人们的喜爱。

中国著名现代水彩画家柳毅,他的作品就借鉴了中国画的意境美学精神,运用西方的绘画表现方式,画出了中国文人画里的意境美。他不仅在概念上引用意境的审美精神,他对于意境的涵义也有深刻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艺术创作中实践了追求意境这个美学观念,他们采用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去条件色等等丰富的艺术手法,实现了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超越、趋向于无限的“境生于象外”的虚实结合意境的追求。[4]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12

[2]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M].上海:上海幽报出版社,2000年版

[3]黄铁山等绘《艺术观潮中国水彩名家》[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8

篇4

关键词:网络文化;艺术生产理论;消费主义;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51-02

一、网络传媒与网络文化

大众传媒正在一个从传统印刷传播方式向电子网络传播方式过渡的转折点上,并且我们可以大胆预言网络传媒取代传统传媒将指日可待。网络传媒相比于传统媒介的优势无疑在于它的载体技术上的先进性,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以高科技为基础,传受空间成为虚拟,传受双方具有交互性,开放和无中心的全球性等。[1]”

正因为这些特征使得网络传媒不仅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传媒传播方式,更在某种意义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手机、平板和电脑等网络设备已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的必需品。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并且这仅仅是一个保守的统计,实际运用网络的人数远大于调查数目。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必备的工具。在网络传媒的基础上更是产生了代表着当今大众文化趋势走向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的产生得益于计算机科学、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是一种以“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有两层意思,一是说网络文化必须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科学)和硬件的支撑(万维网平台)才得以产生。二是说网络文化是现实与虚拟的交汇,它不只是精神层面上的,也是物质层面上的,虚拟的精神产物必然有其现实的社会层面的依托。根据,我们以为精神属性的文化归根到底是受物质生产规律随支配的特殊生产活动:“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3]”网络文化的精神层面或者说虚拟性的部分归根结底受到物质生产层面或者说现实社会的实在性的部分的制约的。

但是网络文化与现实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又不简简单单是一句“物质生产决定上层建筑”所能概括的,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作用与反作用。我们必须细致具体地去分析网络文化的具体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网络文化的走向。

二、从艺术生产理论看网络文化的特点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像其他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一样,对大众文化予以特别关注。但他与其他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如阿多诺、马尔库塞等)对大众文化的持尖利批判的态度不同,他是从技术层面角度分析着手,论证了古典艺术“光晕”的消失以及对用先进现代化技术为手段进行大量复制的现代艺术的肯定和支持。因此他独特的艺术生产理论无疑可以很好地说明当今网络文化的全新特征。

本雅明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the Author as Producer)一文中首次明确阐述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并讨论了艺术生产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问题。本雅明认为,同物质生产一样,文化艺术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生产技术、产品等因素所构成的。在这里,艺术作品的作者就是生产者,他通过一定的生产技术(艺术技巧)产出艺术作品(产品),以此来满足作为消费者的读者群体的需要。而文化艺术不断向前进步就是文化艺术生产力与其生产关系二者矛盾作用的结果。“当艺术生产关系与艺术生产力发生矛盾,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出现艺术上的革命,新的艺术技巧就会产生,打破旧的艺术生产关系,把艺术推向前进。[4]”所以,文化艺术生产中的艺术技巧(相当于生产技术)就是艺术生产理论中的决定性因素。而网络之所以能取代传统报纸电视等媒体,就是因为网络文化中的艺术生产技巧要先进于传统媒介。下面笔者试用艺术生产理论来具体分析网络文化所展现出的新特征。

得益于网络媒介作为其基础性的艺术生产技巧,网络文化实现了艺术的生产与消费的融合、作者与读者的统一。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网络文化就不可能出现,而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网络文化也不可能区别于传统文化。像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其中的艺术生产关系是作为生产者的作者与作为消费者的读者的互相分离为模式的:我们回想在不久之前,我们还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进行文化交流的。那时,作者只负责艺术创作,集中精力从事于精神生产。然后媒体工作者如记者编辑等去联系作者,得到作者的作品,再通过印刷、录制等方式将作者的精神生产凝固为一种得以传播的作品。最后读者通过阅读报纸杂志,观看电视等手段来“消费”这些艺术产品。整个文化艺术的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割裂为三部分的,即作者的创作阶段、媒体的传播阶段和读者的接受阶段。三个阶段相对的各自独立,互相之间少有影响或联系。这就说明在过去,作者是生产者,读者是消费者,二者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他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也是固定不变的。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生产关系模式,正如本雅明所说:“如果这个工具能使更多的消费者转变成生产者,即把读者和观察者转变成创作的合作者,这个工具就越佳。[5]”网络正是这样的一个工具,它使得读者群体开始从消费者慢慢转变为生产者,最终实现了网络文化中生产与消费的融合。在网络中读者亦不单单是被动的作品接受者,读者可以直接同作者探讨作品甚至参与到创作之中,读者也可以成为作者。可以说此时作者也是读者,读者也是作者,二者关系真正成为了一种互为主体性的关系。这种互为主体性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做以解读:

首先是作者与读者层面上的,表现为二者围绕着作品所显现出的参与性。这种参与性是围绕着作品而展开的。因为在过去,作品并非是一个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仅有的沟通就是极少数读者有幸与作者进行书信往来),在作者创作作品时,作品对于读者来说是缺席的,读者不可能知道作者的创作计划;而等作品到了读者手里,作品对于作者来说就成了缺席的,作者不能及时了解到读者对作品的反响。而在网络世界里,围绕着作品,读者与作者共同参与构建,二者以参与性的方式去进行艺术生产。例如现在许多导演都喜欢将自己的拍片计划与进度放在主页上与粉丝分享,并通过与粉丝交流而发现新的灵感重新运用到拍摄之中。另外,现在很多作者的作品也有一种开放式的结局,充分地让读者自行决定作品的走向。这些都是网络使得作者与读者围绕着作品而积极参与的体现。

其次是读者与读者层面上的,表现为读者群体之间的互动性。例如,过去任何一种媒介从来没有像网络这样快捷便利地将各式各样的爱好者不分国度的聚集在一起。在过去,如果你喜欢读书,或许你可以参加某出版社的读者俱乐部,定期领取读物以及参加交流会。

但是现在,你只需在搜索引擎上键入你感兴趣的关键字,就可以迅速键入任何一个兴趣小组,同组员们进行交流讨论。而这种读者与读者在贴吧、论坛或者小组之间的互动性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交流心得体验,它更具有一种创造性,例如小说爱好者之间不仅交流关于某作品的感想,他们也会创作同人小说。因此这种互动性的过程和结果也是进行艺术生产的一种方式,同样会产出文化艺术作品。

正是以上这些新特征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是我们更加确信未来网络文化必然会发展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文化意识形态。但是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三、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电影为代表的现代机械复制艺术迅速取代了以“光晕”为标志的传统艺术[6]。这种新技术下艺术的可复制性,使得艺术的接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到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艺术经历了从本真的独一无二性向复制性、可修改性,从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从个体性凝神关照向对展示价值的群体性消遣性接受等一系列的转变。[7]”本雅明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支持当代的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取代。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在网络媒介上看到代表着精英文化的“光晕”的消失,这是大众文化在网络平台对精英文化的一次胜利。至此,网络平台成为一个人人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见解的场所,而非像过去一样由精英人士把持着发言权。网络媒介无疑在这方面为实现自由民主、言论自由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如同庞勒在《乌合之众》里所批判的那样,充满个性的个体融入群体之后就容易变成一个“无名氏”,这个集体也容易成为乌合之众。在当今的网络上,大众文化一味地对精英文化的批判与排斥,很容易像葛兰西所批判的那样,形成一种在单一群体操纵下所形成的一种广为公众接受的主宰性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往往是非理性的和排他性的。因此我们要警惕这种新的“文化霸权”的产生。另一方面,就是在看似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我们普通民众似乎是获得自与发言权。可是实际上这种大众文化自由自在的背后早已被消费主义所浸染。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已经同大众文化相结合起来,使得大众的价值观变得更容易物质化和非理性化。消费主义的无孔不入的隐藏性广告会不知不觉间在网络上以自由发言的模式去标榜一种以物质至上为基础的“幸福的”生活模式,以此来操控大众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资本家为了在新的平台上更好的兜售自己的商品,使大众沉浸在消费的狂欢之中的真实目的。这无疑是在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值得我们警醒的地方。

总体言之,网络文化还是具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主要还是积极向上的,只要我们能够克服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陷阱”,那么网络文化无疑将会是体现普通民众智慧的绚烂多彩的一种先进性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詹恂.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2).

[2] 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畅广元,李西建.文学理论研读[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

[5] 本雅明.作者作为生产者[A].刘小枫.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篇5

关键词 数字娱乐产业 数字漫画 漫画的表现形式

一、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动漫产业在数字娱乐产业链中具有主体性的地位,并构成了数字娱乐的基础。在数字娱乐产业中,只有漫画、动画和游戏三大主体产业相互之间形成了大体对等的纵向逻辑关系,而其他产业则可以被视为衍生性的横向协作产业。无论从产业逻辑来看,还是从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漫画都具有优先地位。

在数字绘画浪潮的席卷下,欧美、日韩等国家正在开始发展数字漫画,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艺术作品,数字漫画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们。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画面是数字漫画最主要的元素,所以对於数字漫画的画面表现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必要。本文将通过对现有的数字漫画作品进行系统的、有序的分析,找出数字漫画的画面表现方法及特点,并予以归纳,从而为数字漫画的制作者提供参考。并且根据说归纳资料和特点,制作一部数字漫画作品,使其在作品中能够更加直接、生动的体现。

三、理论背景

数字漫画是伴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历史上第一部数字漫画叫做《Shatter》。《Shatter》最初是以第一代苹果电脑为平台,使用鼠标和点阵打印机完成的。它随后又被翻拍成类似於传统的黑白漫画的样式,并使用传统方法进行色分离。

1988年,《Shatter》的绘制者Mike Saenz继续创作了《Iron Man:Crash》――第一部数字图形小说。之后,其它的数字漫画渐渐开始出现,并且以CD存储或纸张印刷的形式开始出现,

那么,什么是数字漫画呢?

关於数字漫画的广义概念,笔者认为可以参考维基百科上的描述:

“数字漫画是直接以电脑作为工具来制作漫画的,相对於普通漫画所使用的传统媒介,数字漫画使用电脑进行扫描和上色。

四、数字漫画的类型分析

数字漫画具备以下3个特点:数字性、可播放性、互动性

根据数字漫画的定义以及特点,笔者按照数字漫画的表现形式,将其作如下分类。

传统型:这种类型的数字漫画从形式上来看与传统漫画区别不大。一般而言,画框内的人物和背景都保持不动。以画框为单位,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逐一出现。读者既可以通过按按钮的方式对画面进行翻页操作,也可以使用“播放”的设置,让漫画自动播放。

例如由芬兰的公司Remedy Entertainment所开发,由3D Realms所制作并且由Gathering of Developers公司於2001年7月所发行的著名游戏《Max Payne》,其过场动画便是以数字漫画的形式进行表现的。黑暗、阴沉的画面配合着同样色调的故事情节感染着每一个玩家。

网页型:网页型的数字漫画顾名思义,其浏览方式与网页的浏览方式类似。通常,这种类型的数字漫画是以网页的形式或数字漫画浏览器的形式出现。以网页形式出现的数字漫画,可以参考。这种的形式的数字漫画结构相当的自由,充分利用了网页的界面和互动性,打破了传统漫画的观看模式。其故事情节可以是单线性发展, 也可以是多线性发展。同时也为多结局漫画提供了条件。

影片型:影片型数字漫画在构图、色彩、声音、镜头运用以及叙事手法上都借鉴了电影的表现手法,但在学习的同时也保留了漫画自身的特点。如手绘风格的画面、画框式蒙太奇的运用、对话泡泡的运用、声效文字的运用,漫画符号的运用等……分图层绘制的制作方法使得人物和背景是分离的,便於使其互相移动从而在视觉上产生动感。如电脑游戏《家园》的过场动画。

互动型:互动型数字漫画是目前数字漫画发展的最新阶段,也是最复杂的阶段。它包含了前面三种类型数字漫画的特征和表现手法。在他们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互动的成分,使得数字漫画不但看起来更生动,而且更有游戏性。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metal gear solid》系列数字漫画。

五、结论

数字漫画作为数字时代的一个新兴产物,无论从其表现形式还是从其市场价值的角度,都是值得当今的多媒体从业人员研究的。通过上文的论述,笔者将数字漫画进行了四个方向的分类――“传统型、网页型、影片型、互动型”,并期望这样的一种分类方式能为后人研究数字漫画提供系统的研究方向。也为繁荣我国的数字娱乐产业做出一分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思屈.数字娱乐产业[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思屈.数字娱乐产业[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cartoon.省略/make/dmzt/200605290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