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工程管理标准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建筑工程管理内容
所谓工程管理就是企业通过系统的观点与理论,采用科学技术对建设项目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和协调等整个项目全过程管理。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相辅相成,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特点,是建筑工程的生产要素。加强建筑工程的全面标准化管理,需要对其每个生产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有4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创新性。所谓创新即对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调制度标准管理。第二,科学性。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的管理方式,其标准化管理方式和途径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形成管理的准则和依据。第三,系统性。项目建设的环节是系统性和连接性的,将项目管理规章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类,形成一套与项目管理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从而使工程项目全过程各项工作的开展、各种管理的实施、各种技术规范的执行,全面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范畴。第四,实用性。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详细标准,标准针对性、操作性强,便于考核。方便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有章可循,有利于落实标准。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2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遵循的原则
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遵循4个原则:质量原则,预防原则,服务原则,数据准确原则。
工程的质量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强化工程各参建方的责任意识十分重要,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原则。预防为主,从图纸设计,材料采购,参建方资质审核,施工过程等各个环节,对可预见的问题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保证工程质量。服务原则,建设工程项目是满足用户要求,满足用户对质量的要求。提高服务质量,企业上到下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并贯穿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数据准确原则,数据的准确性也是工程建设科学性的体现,客观实际的数字和资料也是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体现。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工程质量的波动情况,探究控制质量的规律性,找出影响工程质量的主次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3如何加强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体系
3.1质量管理体系
一个地区和一个企业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工程质量看出。开始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前,要接受企业自身监督与业主(监理)监督。
企业自身监督。建立健全的质检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项目质检员、分公司质检员和总公司质检科联手全方位监督、巡查、验收工程质量。三级管理,逐层分工,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
业主(监理)监督。亦作第三方监督,也是最权威的监督。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的、正施工的和己完成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3.2进度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建筑项目进度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企业对工程的特殊性考虑不够,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抄袭严重;进度计划对可预见性的情况分析不足;进度计划缺少对部门之间、上下工序协调配合的考虑。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项目施工时的客观和外在因素,天气、周边环境、材料选购、人员配备、机械分配等其他因素。科学合理制定进度计划,从季度、月、周、日详细部署。只有科学、严密、完善的施工计划和进度计划,才能保证施工如期完成。
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管理计划控制进度:
首先,工程进度款的管理。工程进度款是施工各生产要素的物质基础,管理好工程进度款,才能保证施工进度。对工程进度款应科学计划进行使用。
其次,组织定期召开各相关施工人员的例行会议。在会议中分解计划各个阶段的目标,对已完成的工序进行检验是否按进度完成,形成牢固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具体目标概念。
再者,及时有效处理纠纷,避免纠纷造成经济等的损失。应以大局为重,避免纠纷造成工期延期。
最后,及时解决影响进度的施工作业方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钻研施工工艺,掌握市场信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
3.3投资控制体系
3.3.1工程涉及及其预算体系
工程建设前期的首要部分是工程的设计和预算。建筑工程设计既是设计院的责任,也是业主的责任,然而,由于设计单位各方面的原因,施工图纸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业主根据施工图编制进行投资预算,施工图纸的不足必然影响投资预算的准确性。因此,要认真重视对施工图纸的审核。严格审核施工图纸既可以保证对可预见性的技术问题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同时业主根据准确的施工图纸准确的做出投资预算。尽可能的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每一项涉及到资金的环节都应认真审核,编制符合实际情况,有实际意义的工程投资预算。
都不应遗漏,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具有真正实际意义的工程投资概算。
3.3.2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体系
工程变更,诸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装修标准及建筑材料采购或临时增加设备等变更要素,要科学合理分析,切忌主观变更工程,导致造价时空。
避免随意改变既定施工时段的施工方式。加班施工和签证用功要严格审核,对于每项成本支出应认真考虑其价值。
对于已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变更签证前也要先行区分是否属于设计问题或施工企业自身责任,如属于设计责任,在成熟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不同企业之间的报价不应该相差悬殊。如果最低报价与其他几个较低的报价是比较接近的,或者虽然相差较大,但仍在可以接受的幅度范围之内,则该最底报价就有可能性;相反的,如果最低报价比次低报价低得多,则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分析。
对降低成本的措施应具体分析,考虑其操作性。例如对新工艺的采用,新材料产品的使用,新技术和科学的施工方案,以及工期是否安排合理,人力物力资源调配是否科学等,这些措施要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和投资预算进行认真分析,保证措施科学、合理、可靠,保大体上能实现降低成本的要求。
4结束语
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连贯科学的工作,是工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以往经验,不断的完善管理体系,保证管理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时效性,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以更多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丛书选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水利工程 建设管理体系 技术标准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e should continue to improve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standar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period of our countr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velopment.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technical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兴建了一大批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我国的水利行业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成为WTO的一员,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的标准进行分析,揭示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逐步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的简介
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主要由《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负责的标准项目现状表》中的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及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国家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根据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包括了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技术、河道堤防工程项目管理、水库大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闸工程项目管理等。
2、我国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一共有163项技术标准。其中综合类标准为19项、水利工程建设类标准为102项、水利工程管理类标准为42项,三者分别占标准总数的12%、62%、26%。另外,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中,强制性标准106项,推荐性标准23项。因此,在水里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强制性的标准占主要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中,施工质量检验类的标准有6项,验收及评定类的标准有14项。因此,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的现行标准体系中,涉及工程建设的安全及环境标准的只有2项,明显较少。同时,对于验收及评定的标准只有14项,其中10项都是评定类的标准,验收标准明显不足。
3、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
从对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行体系主要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推荐性标准为辅,这种体系标准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协定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中,我们应该后对现行体系中的强制类标准做出一定的修改。并且,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来修改并组编强制类标准较低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
其次,对于加入WTO后,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标准中出现的结构不合理、不配套的项目建设标准要予以修改。进一步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来配套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同时,建立配套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符合我国相关行业的标准。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不断完善,我国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建设与评定做出了新的规范。水利建设行业等建设行业要实现验评分离,严格实施好工程验收标准。
第三,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中技术内容相对比较陈旧的部分要加以修改。由于我国现行体系标准是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编制的,,应该把这些工程建设施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的反应上去,以更好的配合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中缺少与环境安全及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
第四,重新整合并编制相关强制性的工程建设标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后,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应该对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类标准加以认真审核并从“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考虑,全面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并对零散不完整等条文进行填充,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汇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新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现行法规的要求,并且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以我国法律、法规、WTO/TBT协定为基础依据。
第五,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修订。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高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标准制订,不断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必然举措。因此,通过新体系的建设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技术标准,是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标准可依,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江、河、湖、库等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体系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4、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WTO协议,深化建设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新的体系建设还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并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于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新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我国的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验也应加入到新的标准体系中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成为WTO一员之后,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赞堂.中国水利标准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水利水电技术. 2002(02).
论文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并结合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我们应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以适应我国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兴建了一大批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我国的水利行业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成为wto的一员,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的标准进行分析,揭示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逐步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的简介
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主要由《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负责的标准项目现状表》中的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及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国家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根据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包括了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技术、河道堤防工程项目管理、水库大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闸工程项目管理等。
2、我国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一共有163项技术标准。其中综合类标准为19项、水利工程建设类标准为102项、水利工程管理类标准为42项,三者分别占标准总数的12%、62%、26%。另外,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中,强制性标准106项,推荐性标准23项。因此,在水里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强制性的标准占主要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中,施工质量检验类的标准有6项,验收及评定类的标准有14项。因此,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的现行标准体系中,涉及工程建设的安全及环境标准的只有2项,明显较少。同时,对于验收及评定的标准只有14项,其中10项都是评定类的标准,验收标准明显不足。
3、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
从对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行体系主要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推荐性标准为辅,这种体系标准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协定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中,我们应该后对现行体系中的强制类标准做出一定的修改。并且,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来修改并组编强制类标准较低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
其次,对于加入wto后,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标准中出现的结构不合理、不配套的项目建设标准要予以修改。进一步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来配套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同时,建立配套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符合我国相关行业的标准。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不断完善,我国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建设与评定做出了新的规范。水利建设行业等建设行业要实现验评分离,严格实施好工程验收标准。
第三,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中技术内容相对比较陈旧的部分要加以修改。由于我国现行体系标准是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编制的,,应该把这些工程建设施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的反应上去,以更好的配合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中缺少与环境安全及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
第四,重新整合并编制相关强制性的工程建设标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后,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应该对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类标准加以认真审核并从“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考虑,全面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并对零散不完整等条文进行填充,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汇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新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现行法规的要求,并且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以我国法律、法规、wto/tbt协定为基础依据。
第五,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修订。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高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标准制订,不断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必然举措。因此,通过新体系的建设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技术标准,是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标准可依,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江、河、湖、库等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体系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4、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wto协议,深化建设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新的体系建设还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并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于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新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我国的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验也应加入到新的标准体系中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成为wto一员之后,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一、课题目标、范围
(一)总体目标
山西省电力公司标准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前提,以成本效益为导向,以责任成本管理为基础,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以监督评价机制为保证,建立一整套理念先进、标准科学、统一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降低成本消耗水平,实现公司成本管理的持续改进。
(二)课题研究范围
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项目的有序开展,有必要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建立阶段性目标或分项目目标。
根据省公司成本管理现状的初步判断,课题组将成本管理体系建设分资产生命周期阶段和成本可控性两个维度对课题范围进行了明确,本课题主要针对资产运营环节的可控成本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省公司成本管理现状,课题组进一步将课题目标细化为以下具体行动任务:
1.选择符合企业实际,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管理模式;
2.解决原有成本管理制度规范与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对接的问题;
3.解决各单位成本核算不规范的问题;
4.解决成本管理基础信息不健全的问题;
5.初步建立省公司层面的运营标准成本;
6.解决现行目标成本管理向标准成本管理的过渡问题。
(三)成本管理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成本管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应是规范成本管理,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电网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也要遵循这些科学的成本管理原则,以便利用这些原则来指导成本管理工作,使得成本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取得卓越成果。
1.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由省、市、县多层单位、多个部门及有关人员来完成的,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相互协调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协调各级各部门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应本着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集中统一是指在省公司的经营领导下,由财务部门负责牵头,统一规划,组织制定相关成本管理制度和成本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和统一核算,总结各单位成本管理的典型经验并予以推广。分散管理是指各基层单位、各生产部门及职能部门负责在管辖范围内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对成本管理的操作进行规范,对成本标准细化分解,进行优化控制,层层落实管理责任,提高成本支出效益。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成本管理的工作任务。
2.专业管理与职能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技术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本管理工作不能仅仅看作是一项财务会计工作,它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职工,与企业各个部门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克服“搞技术的不问成本,搞成本管理工作的不参与技术决策”的倾向。建立符合电网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本标准,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高度参与。所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材料采购人员都应懂成本、关心成本。财务会计人员则应向专业技术部门的人员学习,要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参与成本、技术的决策。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才能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3.重点管理与全面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成本管理的实践中,某些企业陷入了一个误区,主要表现为偏重成本预算、核算与考核,忽视其他成本管理工作,例如目标成本规划、成本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成本管理知识培训等等。其实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由于成本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各项工作的好坏都可以从成本指标的高低上体现出来,所以要想降低成本就应动员整个企业的力量,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4.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原则
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实现新旧成本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山西省电力公司未来成本管理将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实施全面成本管理。这将涉及成本标准,成本管理组织、成本管理制度、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成本管理的各要素的完善与重建工作。另外,目前各单位管理水平差别较大,经营环境不尽相同,财务信息化水平不一,采取一刀切式的全面推进方式也不现实。因此应按照先易后难、先重点后全面的顺序,有步骤、分阶段的推进成本管理方案。
上述各项是做好电网企业成本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选择成本管理模式、制定成本管理方法、实施成本管理措施时,都应考虑上述成本管理的原则,只有符合上述这些基本原则,制定出来的方案、方法及措施才能科学、合理并得以贯彻执行,才能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
二、山西省电网公司运营成本管理的特点、现状及成因分析
电网企业成本按资产生命周期阶段可以划分为:资产形成阶段的成本,主要指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成本;资产运营阶段的成本,主要包括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本文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重点针对资产运营阶段的供电成本管理特点、现状及成因进行调研分析。
(一)运营成本管理特点
电网企业是输送和提供电能的生产企业,运营环节的成本主要包括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其中,供电成本包括材料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及其他费用。
从成本构成的内容来看,供电成本有以下特点:
1.成本与售电量缺乏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资产规模及职工规模。
分析供电成本各个项目,工资的多少决定于工资政策和用工人数,与每年售电量没有关系;折旧的多少决定于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政策,与售电量没有直接关系;修理费用由电网设备的检修周期及材料价格等因素决定,与售电量也没有直接关系;其他费用一般与售电量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材料的多少与电网的故障情况及材料市场价格有关,与运行管理的质量和负荷高低有关,与售电量没有线性的关联。因此,供电成本水平与售电量间缺乏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资产规模、资产运行状态、职工人数等因素。相对于售电量,供电成本呈现出固定成本的特征,即单位成本随售电量的增加而减少。
2.不可控制成本高于可控制成本
由于目前的工资计划是由上级管理部门核定,因此对于工资提取目前是不可控制成本;另一个不可控制成本为折旧,由于电网建设的投资决策权在上级管理部门,折旧这一块对于电网企业而言,缺乏控制手段。只有材料费、修理费、其他可控费用属于电网企业的可控成本。根据 2006 年的数据来看,电网企业的供电成本中接近70%的成本为不可控制的。
(二)山西省电力公司运营成本管理现状
近年来,在各供电分公司的积极参与下,省公司开展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省各单位成本管理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并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保障了资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是积极开展成本预测,合理确定成本目标。随着全省范围内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成本预算的约束力明显增强,从而促使各单位主动加强了成本预测工作。省公司也在成本预算审核过程中加大了与各供电分公司的信息沟通力度,使成本总目标与分项目标的制定更趋合理。
二是成本控制程序与方法有效保障了总成本水平受控。在省公司层面,由成本指标、成本预算、重要成本支出审批程序等构成的成本控制体系已经建立并有效保证了省公司总体成本水平的可控、在控。
三是成本分析不断深入,为成本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省公司把成本管理纳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将成本指标、成本项目细化分解到月度,并坚持月分析、季评价,开展重大成本差异的专项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调整改进措施,使成本分析成为成本管理循环优化的源动力。
在总结上述成本管理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课题组也关注到,省公司特别是各供电分公司层面还有一些成本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1.成本管理基础薄弱
成本管理基础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财务口径的成本核算信息和业务口径的成本统计信息如何衔接的问题。目前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信息缺乏和信息失真的现象。部分单位有关成本指标的下达和考核目前只到了供电分公司下面的一级部门及供电支公司,对班组的考核基本停留在业务量的考核上。因此,多数业务部门内部未能建立严格的台账管理制度,各班组的成本消耗总量、成本支出方向等方面的信息缺失严重,严重影响作业标准成本的核定与实施。
2.供电分公司层面成本核算不规范
各单位在其他费用各项目的核算范围上有较大不同。例如:有些单位把电脑耗材全部算到材料费中,而有些单位则把公司本部的电脑耗材放到办公费里面。再如:有些单位把保安费按外部劳务费计算,而有些单位则把保安费按“安措费用”计算。
有些单位在一些费用项目入账时存在随意性。重点包括材料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等的核算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例如,修理费是指汽车修理工时费用,办公设施的维修(例如空调)、办公室的整修费用,房屋建筑物的小维修(例如墙面需要粉刷、顶棚需要清洗等),道路地面的维修,照明线路维修费用。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修理费中包含聘用合同工的工资,例如:部分生产部门聘用司机的费用也在修理费中核算。
在核算时间方面问题也比较严重。查看每个供电分公司的财务账就可以看到,大量的材料费、修理费用都是在11、12两个月结算的。另外,由于成本费用方面下达指标的刚性,导致“先入账后干活”和“活干完了不入账”的情况同时存在。这种严重滞后或提前的会计核算,使得企业在全年大部分时间里的财务数据失真,财务的过程监控、成本预算差异分析的作用大打折扣。
3.成本控制精细化程度不够
成本控制目标简单化。与其他企业追求成本水平的持续降低不同,被调研单位都把成本控制目标定位在完成上级单位下达的成本指标上面,既不要超支,也不要节约。基于这样的控制目标,对那些无法完成的成本费用指标(比如年底下达的大修项目资金),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会很自然地达成“先入账后干活”的默契。
成本控制责任单一化。从省公司到供电分公司再到部门、班组,大家普遍存在一种认识,就是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对于供电分公司或供电支公司来讲,还存在一种心理,就是成本控制是上面的事,上面给多少下面就花多少。这种把成本控制责任向上往财务部门推的思想,加之成本费用核算不及时、不规范的现状,使得各单位成本控制职能相对弱化。
成本控制手段指标化。各单位在控制手段方面更多依靠成本预算指标的刚性约束作用:超出考核指标,就不给钱,不报销;只要不超出考核指标,怎么支出由成本中心负责。对于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缺乏相应的程序控制,这样导致被考核单位在各成本项目间进行随意调剂,对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严重影响。
4.各单位成本水平相差悬殊
通过测算,被调研的各供电分公司,无论是从资产原值、净值,还是输电线路长度等的维度,各单位资产消耗的材料费水平差异都比较大。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此基础上按照“平均先进性”测算出全省统一的标准成本并同步实施,存在一定操作难度。
(三)运营成本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1.电网企业管理模式影响基层成本控制积极性
电网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电费收入全额及时上缴省公司,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均由省公司统一核定划拨。对上级管理部门实行“计划上报,定额使用”的资金流转体系。这种“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的做法,具有统收统支性质,由企业财务部门向上级管理部门的财务部上报年度用款计划,由其审定后拨款,而财务数据基本上依据各责任成本中心往年的实耗数据进行均衡并结合本年向上级申请的新项目、费用等情况汇总,按此分配下达。各责任成本中心在此额度范围内使用资金,财务部门无力控制,各责任成本中心又无控制压力,往往是以往的实际消耗决定了下一次资金的使用与成本消耗,因此导致企业追求效益的动力不足。
2.成本管理机制影响成本控制力度
财务工作与企业内各责任成本中心的各项生产经济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贯穿于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有效的成本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将产生从宏观到微观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成本管理只注重成本预算的下达和成本结果的考核,没有介入经济活动的过程管理,致使成本一经发生,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以资金管理为例,资金管理的权力枢纽下放后,财务部门很难从整体上做好资金预算,由其他部门和班站负责的资金额度使用在实际执行中更多的考虑了生产与质量的需要,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经济、节约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效益。
3.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不健全,基于业务动因的成本差异分析不足
成本分析,是指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事后分析。成本目标的确定、成本差异的分析需要从财务结果出发,追根溯原,找出业务和管理动因。但是由于电网企业(尤其是各供电分公司)的成本管理责任多半停留在财务部门,甚至只是财务一两个财务专责的岗位上,成本管理成了财务部门一家之事,因此成本的分析广度和深度都显不足。现有的成本分析一般局限于与往年数据的比较,与预算的比较,多为总量上的比较,没有分项目、分部门进行分析。成本分析不力,进一步导致成本失控的责任无法明确,也就无法落实降低成本措施。
4.局部刚性过强与整体刚性不足同时并存,成本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近年来,成本考核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成本控制的作用,“材料费、管理费绝对不能超支”的原则从省公司到供电分公司再到各生产部门和职能部室被严格遵守,刚性很强。但是,在省公司层面和供电分公司层面,总成本控制方面却表现出刚性不足的现象。出于谨慎性的考虑,省公司或供电分公司一般只把全年成本预算进行部分分解,其余部分则以追加预算的形式处理。因此在成本执行过程中,一些超过成本指标的成本中心则会提出很多理由,去争取追加预算解决资金来源,或者将考核成本向非考核成本转移。例如,供电分公司一般对下一级成本中心考核材料费和其他费用,而对于修理费则不纳入考核,这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将材料费打包进大修理项目中,或者在材料费和其他费用之间进行调剂。在考核结果应用上,表现为奖少罚少,没有在调动各部门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方面达到预期效果。
三、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概述
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运用过程方法和系统管理方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成本管理。
全面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性、企业内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的综合性的成本管理。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企业高层的战略性思考;企业内部全员参加的成本管理;企业内部生产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市场、科技、人力资源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各环节的全面管理。
(一)影响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
电网行业特性。电网运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性、资金密集性和资产分散性的行业特性。上述特性要求电网企业必须通过战略规划保证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设备的高可靠性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同时,电网企业还应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经营收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电力资产的投资规划与运营维护至关重要。
电网企业成本结构。前面已经提到,电网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由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组成,其中购电成本目前以执行国家计划为主,企业基本没有自主性;而供电成本基本为固定成本,其中近40%为电力资产的折旧费。因此,电网企业成本管理不仅要关注运营阶段的成本消耗,更要关注资产形成阶段的成本消耗。
(二)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构成
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实际,课题组将山西省电力公司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归纳、整合如图1所示。
四、推进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建设的其它建议
(一)加强电网建设前期的目标成本规划,实行源头控制
电网企业运营成本中固定资产折旧大约占到40%的比例,这些成本在电网建成时即已确定,运营环节无力调整。因此,这部分成本的控制应从电网规划设计阶段入手,加强目标成本规划,实行源头控制。就省公司而言,目标成本规划的具体流程如下:
1.确立初步目标成本。即以行业材料和工时定额水平确定目标项目的初步成本。
2.对目标成本,按照某种特性(功能、构造、成本要素、时间要素等)进行分解,使“可供使用的目标成本”布局具体化。
3.布局完成后,应尽可能在各部位都采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节约式施工方式,确保目标成本的达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步骤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一次性达成的,往往需要多次的循环往复。由此可见,目标成本直观而言,是一种多重循环挤压的降低成本方法,通过逐层逐次不断地挤压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由于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影响,目标成本规划决策中价值工程方法常常要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后决策。
目标成本规划工作主要由省公司战略发展部门联合工程设计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完成,实施初期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目标成本规划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准确、及时核算产品成本,保证成本指标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准确及时核算产品成本,是现代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是否及时、准确,直接影响企业的损益,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着重大的影响。成本核算,既是对省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产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满足省公司管理的要求进行成本信息反馈,对省公司成本预算的实施进行检查和控制。因此,各部门的成本核算必须满足公司关于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正确运用成本计算方法,严格执行公司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及时对材料费、修理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核算、结转,是实现有效的成本过程控制、成本差异分析的基础。
【关键词】供电企业;标准成本;体系构建
一、工作开展背景、目的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全国范围内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用电需求锐减,电量出现大幅下滑,加之国家电价政策连续调整,供电企业盈利空间逐步萎缩,部分县供电企业已处在盈亏临界点的边缘。如何使企业有效生存与发展下去,实现资产经营目标,成为当前摆在县供电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现状迫使企业必须提高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成本控制,实现成本精益化管理。
二、当前县供电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目前县供电企业的成本一般能按照国家会计核算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按照新《会计准则》据实列支各类成本费用。注重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管理,基本停留在事中、事后控制的阶段。但随着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销售电量的不断增长,经济业务和以前相比也日益复杂,且随着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作为预算控制的成本金额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预算编制、管理、分析、考核的依据性不强。加之各个单位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素质不一,职业判断不同,且行业标准参差不齐,造成预算及成本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预算审核与成本控制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二是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三是各单位的成本定额和历史数据不完整,缺乏成本的纵向和横向的统计分析;四是各责任中心预算项目统计口径不一致,各项费用性质划分及其计算标准不尽相同。通过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构建成本预算机制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是解决县供电企业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标准成本与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标准成本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指单位标准产品的估计成本,它是按照成本项目事前制定的,在已经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经营管理条件下应当达到的单位产品成本目标。在标准成本中,基本上排除了不应该发生的“浪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该成本”。标准成本要体现企业的目标和要求,主要用于评价工作效率和控制成本。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是通过科学合理量化分析,将成本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个责任中心,形成由上而下层层分解,由下而上逐级保证的成本管理网络,追求成本合理化。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标准性:成本核定基于生产、管理标准化基础上;完整性:包括标准制定、差异分析、差异处理三个环节;灵活性: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做调整;先进性:核定办法要科学合理、管理流程通畅、高效;实用性:要全面考虑管理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导向性:引导资金管理向节约、高效发展,达到降低成本目的。
四、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思路
(1)成本管理重点之可控成本。成本之所以可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成本动因)是较容易预期的,因此,通过成本动因的分析,可以设定相应的成本标准,服务于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中的控制以及之后的分析和考核。确定路径:从成本动因出发,根据历史会计资料,研究其每单位成本动因所耗费的成本项目的内容及金额。也可以通过历史先进标杆,确定单位成本动因的成本定额。(2)成本管理重点之非可控成本。非可控成本之所以不可控,主要原因在于成本耗费水平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比如折旧、人员工资等。但是,对于某些重点管理领域的非可控成本,如抢修费用等,虽然其总额不可控,但并不意味着该项成本无法在成本管理体系中予以管理。确定路径:从耗费成本的具体作业出发,寻找其作业的标准(如检修作业规程等),这些具体的作业标准,都直接导致成本的发生,亦会产生较为稳定的成本标准(如成本不稳定,则可通过针对不同等级的供电线路,根据历史数据,设定比较粗略口径定额的方式)。亦可以说,对该类成本标准,可通过设定作业成本定额的方式,予以确立。(3)成本控制地图。根据各成本项目,分析与该成本项目有关的管理流程,针对每个管理作业,至少列明如下内容:作业描述、执行岗位、对成本耗费水平的影响、工作标准(包括时间、内容、程序、依据、产出等)、工作标准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果等。采用类似内部控制系统建设中关键控制点的设定方法,从每个成本项目的成本管理目标出发,分析其关键的管理控制点,并设立相应的标准,从而设立成本控制地图。
五、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构建工作内容
(1)明确成本责任中心,建立三级一体成本管理机制。县供电企业应成立公司、职能部室(工区)、班站组成的三级标准成本管理体系,分级建立成本责任中心,明确各自成本控制的对象、职责权限、成本管理责任。标准成本体系与企业预算管理相结合,将各项预算指标分解至各成本责任中心,由各成本中心严格按照预算控制各项成本费用。定期收集整理实际发生成本费用数据,通过与标准成本对比,分析差异原因,成本定额不科学的及时进行调整,管理不善造成超支的予以考核,堵塞成本管理漏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统一成本费用的分类、归集方式,便于同业对标、分析管理。县供电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成本、财务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生产成本划分为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其中供电成本又分为材料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工资、社会保险费、折旧费、住房公积金、研究开发费、财产保险费、其他费用等。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会计核算办法》,结合县供电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县供电企业会计核算实施细则》。(3)建立可控成本定额体系,作为预算控制、管理分析基础。参考同行业管理先进标杆单位定额标准,区分资产敏感和收入敏感,通过分析、测算制定标准成本定额体系,在各县供电企业推行实施。具体分为六大类并分别制定成本定额标准:一是与职工人数密切相关的费用,如办公费、差旅费、劳动保护费等;二是与职工薪酬密切相关的费用;三是与销售收入密切相关的费用;四是与资产价值、运行状况密切相关的费用;五是财务费用;六是其他可控费用。(4)作业成本管理。以项目的方式来管理检修维护活动,制定定额预算,实施项目考核激励。细分检修维护作业,通过作业分析归集检修维护活动形成各检修维护项目。通过核定最小作业单元定额,确定每个检修维护项目的成本费用,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基础上以此作为考核作业班组和外包合同谈判的依据。
六、标准成本管理体系实施原则
(1)经济原则。标准成本管理体系实施要讲求经济效果,为建立健全标准成本管理体系必然需要花费一定成本,这种代价不应超过开展项工作所为企业带来的利润、效益。(2)因地制宜原则。标准成本管理体系对不同的责任中心必须个别设计,要制定适合特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可生搬硬套其他行业标准。(3)全员参加原则。标准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每个员工都应负有成本责任,体系的贯彻是每个员工的共同任务,只用通过全体员工协调一致的努力才能完成。(4)领导推动原则。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的实施必然涉及全体员工,并且不是一件令人欢迎的事情,因此必须由最高当局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