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学德育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德育实践 德育渠道 德育建设
教师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引导者,在学校德育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自身所认同和体现的德育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具有重要影响。德育的存在不仅在于帮助个体协调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在于使人类的自由本性得以发扬,使个人的独立人格得以确认,人们自主、自觉、自尊等自我肯定的人格属性得以涌现,在这基础上才能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最佳结合,也才能满足人诸种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需要。所以,我们广大教师应该不断拓宽德育渠道,在德育实践中加强中学德育建设。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德育建设
德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当代教育的作用和使命,以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辨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尤其要与转变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德育观和人才观。德育工作者应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德育规律,切实提高德育理论水平和德育研究能力。研究德育新方法,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本校实际,努力使德育方式、德育过程、德育内容贴近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德育方式,为提高德育实效,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我们学校作为一所新合并的学校,学生成长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学生心理的一定差异,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让他们能尽快融入新集体中,促进学生德育的进一步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学校组织班主任到德育工作较好的学校进行学习,吸取他们德育工作中的经验;邀请德育工作先进培训班成员来学校畅谈经验;不定期邀请专家来学校组织讲座,借以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暑期,学校借助市进修学校的专家组织了班主任培训班,以提高全校教师的德育能力。我们知道,教师的劳动在学生心中始终具有表率性,他的道德情操、作风仪表和劳动态度对学生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经常看一些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波动。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后进生更要“厚爱”,以鼓励教育为主。对学生严字当头,爱在心头,要善于宽容学生。适当的宽容有时能收到惊人的教育效果。以情动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实施爱心(或博爱)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活动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比如,有的学校年年搞活动,年年老样子,没有新意、没有创造,或是热衷于轰轰烈烈的宣传效应,也就没有了吸引力;春游、秋游应该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但是,活动前没有进行严密的设计,没有进行深层开发,只是玩玩而己,而且,附近的景点就那么多,从小学到中学,已经无处可玩。更重要的是,现在搞什么活动都是有偿的(不排除有盈利的趋向),学生从内心就有一种排斥倾向,认为学校借口搞活动,实质是为了挣钱。由此,德育活动非但没有起到德育的教育功能,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我们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各种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集体主义精神的感染。有时,学生在一场足球赛或联欢会中获得的集体主义情感体验,是教师任何美妙而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的。集体活动,就内容而言,可以涉及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就规模而言,可以是学校活动,可以是年级活动,可以是班级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就形式而言,可以是学习交流、思辨讨论,可以是游艺娱乐、文艺表演,可以是体育竞争、劳动比赛,可以是社会调查、远足郊游等等。同时开展的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比赛,让学生感受到不是仅仅在社会上才能领会流行时尚,在校园中照样可以,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使学生不会感觉到校园生活的枯燥;又如:普通话演讲比赛,不仅让学生明白会说普通话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积极性;再如:英语演讲比赛,使学生明白作为现代社会学生,学好母语固然重要,但学习多种语言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另外组织师生一起观看纪录片《洞穴之光》,师生同流泪,一起感受我们要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感受洞穴之中孩子的淳朴和苦中有乐的精神;为遭受病痛之苦的同学捐款,他们纷纷拿出自己平时节约下来的零花钱,一点也不犹豫;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清明节扫墓,拔河比赛,各班行为规范达标评比,民主评比学校团支部……一次又一次花样翻新、妙趣横生的活动,使学校及班级内始终充满生机,并对学生保持着一种魅力。
三、充分培育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很多学校德育工作没有真正确立学生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没有也没能认真了解学生基于自身成长经历、生活阅历和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真正需要与感受,缺少对学生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之上的对话,很难实现与学生的精神交融,使学生顺利接受学校的教育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足,片面强调说教、规训与灌输,德育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德育才可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真正去体会学生特殊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意向,体会学生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不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人,不再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
在这方面,我在平时和学生的交往中,充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多方关注各个学生的信息,直接或间接了解学生的家庭、心理、交友等情况,了解社会信息。这样,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和他们谈学习,也会和他们谈社会流行时尚,谈他们年龄阶段出现的一些现象的正常性;不仅谈他们的家庭,也会谈自己的家庭,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让学生缩短和我的距离,也让他们能和我真正谈心,说出他们的心里话。这样,我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融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我的批评教育,因为在与我的交流中他们能深刻领会一些原来不甚明白的道理。上学期,有个叫裘琨的学生,从小学的成绩看,基础还不错,但到了初中,就出现了厌学情绪,经常惹是生非,一天下课后,我把他叫到无人的地方开始和他交流,从他父母小的时候谈起(我们是同一个地方的),到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叫他读书,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在期末考中他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四、适时合理的运用德育中的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通过外部的各种条件作用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达到对情意和行为的感染、调节和控制,从而达到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目的目标。隐性教育对学生品德的成型和发展具有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加强隐性教育,是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这种隐蔽的、间接的德育教育满足了青少年的个性要求,会使他们感觉到他们是受到尊重的并主动地接受外部的影响。
隐性教育可以通过校园的环境建设、学校文化氛围的塑造、教师形象的塑造、新型的课堂人际关系的确立等几个方面实施:校园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生活空间,学生道德认知的获得、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行为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校风、班风对个体的教育要求不是明确的,而是隐蔽、渗透在学生经常接触、经常参与的各种环境要素及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行动;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职责;要在课堂上倡导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交往;要形成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协作、竞争的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学生自我个体融入到具有内聚力的群体之中,给学生以道德情绪的感染和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
我们学校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说是花了很多心血。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到宣传窗的设置,从校训的确定到特定时间的宣传标语,无一不是发挥集体的力量,最后落实到位。让每位初来乍到的家长和学生在第一时间能认同它,喜欢它,信任它。班级内从名人字画到丰富多彩的黑板报,从干净整洁的地面到张贴规范的布告栏,无一不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各教师在校园内行走时,都面带微笑,如:有一位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初三女生对教学副校长说:“看到裘老师对我微微一笑,使我瞬间扫除忧郁,全身轻松。”听到这样的话,我何尝也不全身轻松呢。应该说,从最初的有些家长对学校合并的反对,到现在的认同,我想,这应该就是对我们学校工作的肯定,也说明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五、建立完整、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所谓道德评价,就是生活于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学校道德评价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全面考察并作出裁决,分析判断哪些行为是善的,哪些行为是恶的;对善的行为给以赞扬、褒奖,对恶的行为加以批评、谴责,进而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承担的道德责任。
学校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优化道德过程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但使德育目标、德育任务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确立之后,可以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做出相应对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也使得德育理论更加系统;教育过程有了参照物,教育活动中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该以德育目标为标准,根据现实目标确立动态的评价体系,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二是要注意被评价者,即学生的可接受性,道德评价活动应该是主体性活动,评价的双方都要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可接受性与自我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但是德育评价也不能使学生进入误区,如某中学规定,学生做好事可计入思想品德分。其中就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扶老人过街值几分?”在有些地方,思想品德便被简单地抽象为“扶老人过街”“为灾区捐款”“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带着个人的功利目的,做好事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便变了味。因为,带着功利目的的人行动之前权衡的也许是:做这件事能值几分?一个思想品德得了高分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有善心和爱心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人。为了得分而扶老人过街的人,也许连父母都不愿孝顺。为了得分而向灾区捐款的人,也许自私吝啬。因为,他们在做这件事时是出于功利目的而不是其他。
由于新课程改革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德育的新课程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新课程条件下的德育教育应如何构建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积极探讨新的方式、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在德育实践中加强中学德育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润梅.对中学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J].2008(13)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46-01
在这个快时代的社会,要想保留最初的信仰,要想保留心中的德,这重任无疑落在了教育者的身上。而要想改变现状,则必须要从小抓起,小学阶段的教育固然需要,但由于年龄因素,小学时段的教育起不到决定性因素。反而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了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树立学生思维观念的重要时期。简言之,中学阶段是学生加强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中学教师,要培育学生良好的学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就更加需要加强中学生的德育建设了。德育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
1.中学生,处于生长的叛逆期,思想品德教育也必然成为重中之重
这个阶段的学生,叛逆、孤独,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甚至把家长、老师当做"敌人",面对这种境况,教师教育工作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另外,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可以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价值观,思想观,他们可能对一些社会现象形成不了正确的认识,与老师之间差异便会越来越明显。那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思维,从品德教育出发,让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改善自己。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文化教育固然重要,思想品德教育也必然成为重中之重[1]。因此,教师在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应从根本上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么,又该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呢?
2.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是说靠近红的,你会变红,靠近黑的你会变黑,实际意思是说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也会优秀,和秉性差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差,这句话重点强调了一个环境对人的改善作用。同样的道理,一个学生的生活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学生只有生活在这三个健康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自觉地去接受品德教育。比如,教师可适当参与品德活动,积极加入学生品德教育中去;其次,加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及时向教师反应学生情况,教师向家长传递品德教育信息,召开主题家长会,提倡家长以身作则,督促家长与学生沟通,另要注意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语言、方式、方法得当,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2]。教师在任教期间,更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文明他人,服务学生";最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周围交往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远离外界不健康因素,学生在校期间,杜绝学生与外界社会的不良接触,离校期间,要积极合作家长,同时帮助学生远离复杂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在应该健康成长的时期拥有健康的社会环境。
3.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
中学生阶段,学生虽已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拥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思想还尚未成熟,不少学生的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在这一时期,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思想加强引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教师可以召开主题班会,班会题目以"德"为主,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幻灯片,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改变自己的道德观念,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其次,引导学生从实际行动做起,教师为学生定期布置德育作业,并督促学生完成,从而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对德育观念的转变[3]。比如教师可从具体细节入手,布置学生回家替父母完成任务,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人。最后,教师可定期安排班级德育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确立课程内容,老师辅佐学生完成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施教者,同时又是受教者。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从根本上贴近德育建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观念。另外,教师可根据课程安排,调动德育课程,可以将德育观念课转化成实践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就近参加一些德育建设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来定。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获得感悟,懂得珍惜,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法制节目的视频,培养学生懂法、遵法的意识。
4.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从根本上去遵循教师的引导
中学生,还处于思想、心理发育尚不完善的时期,很多学生的自制力很差,教师在给其布置作业时,学生并不能按时按量的完成。正如教师引导得再好,学生不去做,其结果跟教师不引导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加以引导的同时,更不应该忘记要时刻去鼓励学生、督促学生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在学生犹豫时,教师应及时为学生点明方向,鼓励他们放下心中的疑虑,明确对错,积极完成正确的事情,及时改正错误的事情;在学生放弃时,要积极引导,让学生看到希望之火,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去完成放弃的事情,并及时劝解学生,成功与否,并不关键,关键是要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心;在学生辉煌时,教师要适时对学生加以鼓励,但不应过分鼓励,从而适得其反[4]。完成这些的关键是,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及时向老师反映情况,老师及时向学生询问情况,做到老师了解学生,学生理解老师。在这一过程中,班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班干部便发挥了重要作用,班级干部就相当于一座桥梁,连接着班主任和班级学生。当班级学生有问题不能和班主任及时联系时,可通过班级干部向班主任传递;班主任工作不方便时,可通过学生干部向班级学生传达。
5.结语
学生是新时代文化的继承者,教师是新时代文化的传播者,这个时代既需要继承者,又需要传播者,既需要教师的引导,又需要学生的努力,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日渐增多,要想改变社会道德,便需从根本抓起,从小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而此任务的最佳拍档无疑是中学生了。由此可以看出,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不仅是学校、家庭的任务,更是社会的任务。作为教师,要协调学生一起,更快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从而为祖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忠东.以人为本是夯实学校德育的基础[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 2003, (1).
[2]刘念群.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问题的思考[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
【关键词】感恩教育;德育建设;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感恩教育的含义
心怀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传统的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想要回报的一种意识、情怀和行为。心怀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崇高体现。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关爱那些有恩于我们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感激生命,学会珍爱;感激他人,学会关心;感激未来,学会憧憬;感激挫折,学会坚强;感激环境,学会爱护。常怀感激,就如在心中点燃一盏灯,灯的光芒足以温暖冰冷的心灵,足以洞穿沉寂的黑暗。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情感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二、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定义为“对别人所提供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有关心怀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淳朴民风。在传统的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也比比皆是,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先知们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心怀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心怀感恩才能使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心怀感恩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感、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凡事感恩,知恩图报,有恩必报,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百善孝为先”,“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教育的实施要首先倡导感恩父母。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这样动人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其次是感恩师长与朋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意思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邻里朋友给予的帮助与关怀,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感恩师长和朋友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本,推而广之是感恩社会与祖国。“天下之本在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往今来,精忠报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是社会中的一分子,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生活和生产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感恩自然:大自然赐予人类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进而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中学生感恩意识的淡化及其原因探究
(一)影响道德培育的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由于是家里的独苗,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辈祖辈百般呵护疼爱,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助长了他们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贪图享受、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在他们的人生世界里,“自我满足”永远是第一位的,缺乏尊老爱幼、尊师的意识和教育,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学校有很多“留守儿童”和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许多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来养育,可年迈的他们哪有精力和能力来教育孩子。这些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双亲的关爱,缺少亲情教育和成长上的关怀,导致不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不深。造成这些孩子不懂感恩之心,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这是教育领域必须面对的社会难题。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社会的财富、他人的关爱,却不顾及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只有冷漠。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没有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奉献、自己向父母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丝毫没有感恩的心,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没有感恩的情感、意识。
(二)导致道德淡化的社会因素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轨换型时期,基本的人之常情和道德面临着经济社会的严峻挑战。现在社会生活的压力大,人们普遍关注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形势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人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条件的优越,中西文化碰撞,传统与新潮交会,其中一些不良的思想和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的成长起着无形的浸染和渗透作用,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让学生们心中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此外,社会上盛行的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一、改造彰显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硬环境
何谓硬环境呢?所谓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在中学校园内一些静态的物和景,还包括一些优美、和谐、整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样的硬环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陶冶情操功效,规范其言行。长期身处于这样的校园环境当中,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都是巨大的,效果也比教师单纯地对其进行德育灌输要好很多。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静态校园文化的建设,科学合理地发挥其德育功能。首先,可以在校园内比较醒目的地方建立一个文化长廊。在这个文化长廊内主要展示中学生的校园生活场景以及课余文化艺术活动场景、课外实践活动场景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放飞理想、张扬个性。其次,还可以在教师办公楼前开设一个教师风采栏,把每一个教师的详细情况都写入其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每一位教师。除此之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坚决做到时刻以学生的道德发展为根本,放手让全体中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促使学生的道德可以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比如,教室布置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要体现班级的学风和凝聚力;寝室也要让学生自主进行装饰,体现他们各自的个性和理想追求。这些都可以充分体现不同班集体与学生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最后,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坚持高品位原则,还要体现出艺术性特征。中学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当中,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体现出美的感受。例如,校园内的操场、教学楼、道路等方面要布局合理,让学生身处其中不会觉得心情浮躁;花坛、草坪、风景树等要保持四季常青,让学生始终处于绿色的包围之中;在绿化带周围还应该赋予一句句“芳草青青,足下留情”“美丽花朵,爱不伸手”等富有人文色彩的启示语。
二、营造突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氛围的软环境
1.注意将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周一的全校师生升国旗仪式、校园广播台等平台,把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周一早晨的升国旗仪式上,教师可以派几名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对一些名人名言的感想,谈谈自己看了这期墙报之后的想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共青团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些德育情境,让中学生在德育情境中受到道德的感染和熏陶。也可以组织一些登山、越野等活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思想品质。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从课上到课下,从室内到室外,逐步把静态的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2.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学校可以经常在广播台播放一些关于师生和同学和谐关系的话题,让学生了解建立和谐师生和同学关系的好处。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改善师生和同学关系的演讲比赛或者是辩论赛,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建立和谐师生和同学关系的方法。在一个和谐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内,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便会减少,思想道德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3.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这里所说的榜样模范作用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中选取。首先,要注重教师的榜样模范作用。教师作为学校育人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正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道德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的言行有违道德,那么学生很可能会认为教师那样做是对的,甚至进行错误的模仿。因此,学校要经常加强对中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即师德教育。让中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而把这些道德典范传递给学生,给予中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其次,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模范典型,对于一些好人好事要大力进行宣传,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学生受到这样的榜样刺激之后,无形中也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硬环境;软环境
长期身处这种充满德育功能的校园文化当中,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慢慢提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学校园文化这块阵地的德育作用。那么如何通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的功能呢?笔者认为应从改变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
一、改造彰显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硬环境
何谓硬环境呢?所谓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在中学校园内一些静态的物和景,还包括一些优美、和谐、整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样的硬环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陶冶情操功效,规范其言行。长期身处于这样的校园环境当中,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都是巨大的。效果也比教师单纯地对其进行德育灌输要好很多。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静态校园文化的建设,科学合理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1.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以引发中学生的联想,让中学生可以在心情愉悦的情感状态下接受德育
中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以及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在知、情、意、行相互影响和作用之下所慢慢形成的。人类认知活动的源泉起于情感,正是因为人类这种特殊的情感才推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去追求科学和真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想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也需要借助于情感,让中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这样才能激发中学生的主动接受意识,从而内化为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
2.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拓展学生信息,使他们可以在无形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在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可以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在这些外界信息的刺激下,中学生的大脑潜能会更多地被开发出来。学校可以加强对黑板报、墙报以及手抄报等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让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重大新闻,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促使中学生的心时刻与祖国的发展相连,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营造突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氛围的软环境
何谓软环境呢?所谓的软环境主要是指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习风气等。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人际关系、学习风气等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然后再通过榜样示范、情感渲染等手段,优化中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1.注意将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周一的全校师生升国旗仪式、校园广播台等平台,把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周一早晨的升国旗仪式上,我们可以派几名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对一些名人名言的感想,谈谈自己看了这期墙报之后的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定期组织共青团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些德育情境,让中学生在德育情境中受到道德的感染和熏陶。
2.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1)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尊重学生,为自己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对学生保证充分的尊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教师对学生所实施的评价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2)教师要真诚、平等、宽容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学生,不能高高在上。
3.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这里所说的榜样模范作用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中选取。首先,要注重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教师作为学校育人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正所谓身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道德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的言行有违道德,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同样认为那样做是对的,进行错误的模仿。因此,学校要经常加强对中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即师德教育。让中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而把这些道德典范传递给学生,给予中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其次,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模范典型。对于一些好人好事要大力进行宣传,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学生受到这样的榜样刺激之后,无形中也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4.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和优良传统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学校必定有一个良好的校风。但是要形成良好的校风,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狠抓班风。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各科教师的管理,要求他们时刻要注重良好班风的树立。长期下去,班风一定会得到改善。为了优化班风,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评比活动,对班风较好的班级要颁发奖状。这样一来,倡导其他班级向该班级积极学习。另外,学校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对良好班风的了解,让他们在不自觉中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投入到构建良好班风的队伍中来。良好的班风形成之后,校风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总而言之,良好的班风校风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我们必须积极地进行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