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德育建设范文

中学德育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德育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德育建设

篇1

关键词:德育实践 德育渠道 德育建设

教师作为中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引导者,在学校德育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自身所认同和体现的德育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具有重要影响。德育的存在不仅在于帮助个体协调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在于使人类的自由本性得以发扬,使个人的独立人格得以确认,人们自主、自觉、自尊等自我肯定的人格属性得以涌现,在这基础上才能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最佳结合,也才能满足人诸种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需要。所以,我们广大教师应该不断拓宽德育渠道,在德育实践中加强中学德育建设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德育建设

德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当代教育的作用和使命,以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辨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尤其要与转变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德育观和人才观。德育工作者应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德育规律,切实提高德育理论水平和德育研究能力。研究德育新方法,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本校实际,努力使德育方式、德育过程、德育内容贴近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德育方式,为提高德育实效,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我们学校作为一所新合并的学校,学生成长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学生心理的一定差异,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让他们能尽快融入新集体中,促进学生德育的进一步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学校组织班主任到德育工作较好的学校进行学习,吸取他们德育工作中的经验;邀请德育工作先进培训班成员来学校畅谈经验;不定期邀请专家来学校组织讲座,借以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暑期,学校借助市进修学校的专家组织了班主任培训班,以提高全校教师的德育能力。我们知道,教师的劳动在学生心中始终具有表率性,他的道德情操、作风仪表和劳动态度对学生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经常看一些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波动。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后进生更要“厚爱”,以鼓励教育为主。对学生严字当头,爱在心头,要善于宽容学生。适当的宽容有时能收到惊人的教育效果。以情动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实施爱心(或博爱)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活动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比如,有的学校年年搞活动,年年老样子,没有新意、没有创造,或是热衷于轰轰烈烈的宣传效应,也就没有了吸引力;春游、秋游应该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但是,活动前没有进行严密的设计,没有进行深层开发,只是玩玩而己,而且,附近的景点就那么多,从小学到中学,已经无处可玩。更重要的是,现在搞什么活动都是有偿的(不排除有盈利的趋向),学生从内心就有一种排斥倾向,认为学校借口搞活动,实质是为了挣钱。由此,德育活动非但没有起到德育的教育功能,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我们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各种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集体主义精神的感染。有时,学生在一场足球赛或联欢会中获得的集体主义情感体验,是教师任何美妙而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的。集体活动,就内容而言,可以涉及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就规模而言,可以是学校活动,可以是年级活动,可以是班级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就形式而言,可以是学习交流、思辨讨论,可以是游艺娱乐、文艺表演,可以是体育竞争、劳动比赛,可以是社会调查、远足郊游等等。同时开展的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比赛,让学生感受到不是仅仅在社会上才能领会流行时尚,在校园中照样可以,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使学生不会感觉到校园生活的枯燥;又如:普通话演讲比赛,不仅让学生明白会说普通话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积极性;再如:英语演讲比赛,使学生明白作为现代社会学生,学好母语固然重要,但学习多种语言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另外组织师生一起观看纪录片《洞穴之光》,师生同流泪,一起感受我们要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感受洞穴之中孩子的淳朴和苦中有乐的精神;为遭受病痛之苦的同学捐款,他们纷纷拿出自己平时节约下来的零花钱,一点也不犹豫;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清明节扫墓,拔河比赛,各班行为规范达标评比,民主评比学校团支部……一次又一次花样翻新、妙趣横生的活动,使学校及班级内始终充满生机,并对学生保持着一种魅力。

三、充分培育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很多学校德育工作没有真正确立学生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没有也没能认真了解学生基于自身成长经历、生活阅历和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真正需要与感受,缺少对学生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之上的对话,很难实现与学生的精神交融,使学生顺利接受学校的教育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足,片面强调说教、规训与灌输,德育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德育才可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真正去体会学生特殊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意向,体会学生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不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人,不再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

在这方面,我在平时和学生的交往中,充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多方关注各个学生的信息,直接或间接了解学生的家庭、心理、交友等情况,了解社会信息。这样,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和他们谈学习,也会和他们谈社会流行时尚,谈他们年龄阶段出现的一些现象的正常性;不仅谈他们的家庭,也会谈自己的家庭,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让学生缩短和我的距离,也让他们能和我真正谈心,说出他们的心里话。这样,我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融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我的批评教育,因为在与我的交流中他们能深刻领会一些原来不甚明白的道理。上学期,有个叫裘琨的学生,从小学的成绩看,基础还不错,但到了初中,就出现了厌学情绪,经常惹是生非,一天下课后,我把他叫到无人的地方开始和他交流,从他父母小的时候谈起(我们是同一个地方的),到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叫他读书,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在期末考中他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四、适时合理的运用德育中的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通过外部的各种条件作用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达到对情意和行为的感染、调节和控制,从而达到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目的目标。隐性教育对学生品德的成型和发展具有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加强隐性教育,是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这种隐蔽的、间接的德育教育满足了青少年的个性要求,会使他们感觉到他们是受到尊重的并主动地接受外部的影响。

隐性教育可以通过校园的环境建设、学校文化氛围的塑造、教师形象的塑造、新型的课堂人际关系的确立等几个方面实施:校园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生活空间,学生道德认知的获得、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行为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校风、班风对个体的教育要求不是明确的,而是隐蔽、渗透在学生经常接触、经常参与的各种环境要素及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行动;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职责;要在课堂上倡导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交往;要形成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协作、竞争的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学生自我个体融入到具有内聚力的群体之中,给学生以道德情绪的感染和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

我们学校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说是花了很多心血。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到宣传窗的设置,从校训的确定到特定时间的宣传标语,无一不是发挥集体的力量,最后落实到位。让每位初来乍到的家长和学生在第一时间能认同它,喜欢它,信任它。班级内从名人字画到丰富多彩的黑板报,从干净整洁的地面到张贴规范的布告栏,无一不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各教师在校园内行走时,都面带微笑,如:有一位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初三女生对教学副校长说:“看到裘老师对我微微一笑,使我瞬间扫除忧郁,全身轻松。”听到这样的话,我何尝也不全身轻松呢。应该说,从最初的有些家长对学校合并的反对,到现在的认同,我想,这应该就是对我们学校工作的肯定,也说明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五、建立完整、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所谓道德评价,就是生活于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学校道德评价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全面考察并作出裁决,分析判断哪些行为是善的,哪些行为是恶的;对善的行为给以赞扬、褒奖,对恶的行为加以批评、谴责,进而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承担的道德责任。

学校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优化道德过程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但使德育目标、德育任务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确立之后,可以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做出相应对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也使得德育理论更加系统;教育过程有了参照物,教育活动中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该以德育目标为标准,根据现实目标确立动态的评价体系,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二是要注意被评价者,即学生的可接受性,道德评价活动应该是主体性活动,评价的双方都要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可接受性与自我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但是德育评价也不能使学生进入误区,如某中学规定,学生做好事可计入思想品德分。其中就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扶老人过街值几分?”在有些地方,思想品德便被简单地抽象为“扶老人过街”“为灾区捐款”“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带着个人的功利目的,做好事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便变了味。因为,带着功利目的的人行动之前权衡的也许是:做这件事能值几分?一个思想品德得了高分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有善心和爱心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人。为了得分而扶老人过街的人,也许连父母都不愿孝顺。为了得分而向灾区捐款的人,也许自私吝啬。因为,他们在做这件事时是出于功利目的而不是其他。

由于新课程改革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德育的新课程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新课程条件下的德育教育应如何构建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积极探讨新的方式、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在德育实践中加强中学德育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润梅.对中学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J].2008(13)

篇2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46-01

在这个快时代的社会,要想保留最初的信仰,要想保留心中的德,这重任无疑落在了教育者的身上。而要想改变现状,则必须要从小抓起,小学阶段的教育固然需要,但由于年龄因素,小学时段的教育起不到决定性因素。反而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了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树立学生思维观念的重要时期。简言之,中学阶段是学生加强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中学教师,要培育学生良好的学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就更加需要加强中学生的德育建设了。德育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

1.中学生,处于生长的叛逆期,思想品德教育也必然成为重中之重

这个阶段的学生,叛逆、孤独,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甚至把家长、老师当做"敌人",面对这种境况,教师教育工作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另外,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可以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价值观,思想观,他们可能对一些社会现象形成不了正确的认识,与老师之间差异便会越来越明显。那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思维,从品德教育出发,让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改善自己。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文化教育固然重要,思想品德教育也必然成为重中之重[1]。因此,教师在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应从根本上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么,又该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呢?

2.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是说靠近红的,你会变红,靠近黑的你会变黑,实际意思是说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也会优秀,和秉性差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差,这句话重点强调了一个环境对人的改善作用。同样的道理,一个学生的生活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学生只有生活在这三个健康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自觉地去接受品德教育。比如,教师可适当参与品德活动,积极加入学生品德教育中去;其次,加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及时向教师反应学生情况,教师向家长传递品德教育信息,召开主题家长会,提倡家长以身作则,督促家长与学生沟通,另要注意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语言、方式、方法得当,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2]。教师在任教期间,更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文明他人,服务学生";最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周围交往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远离外界不健康因素,学生在校期间,杜绝学生与外界社会的不良接触,离校期间,要积极合作家长,同时帮助学生远离复杂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在应该健康成长的时期拥有健康的社会环境。

3.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

中学生阶段,学生虽已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拥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思想还尚未成熟,不少学生的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在这一时期,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思想加强引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教师可以召开主题班会,班会题目以"德"为主,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幻灯片,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改变自己的道德观念,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其次,引导学生从实际行动做起,教师为学生定期布置德育作业,并督促学生完成,从而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对德育观念的转变[3]。比如教师可从具体细节入手,布置学生回家替父母完成任务,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人。最后,教师可定期安排班级德育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确立课程内容,老师辅佐学生完成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施教者,同时又是受教者。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从根本上贴近德育建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观念。另外,教师可根据课程安排,调动德育课程,可以将德育观念课转化成实践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就近参加一些德育建设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来定。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获得感悟,懂得珍惜,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法制节目的视频,培养学生懂法、遵法的意识。

4.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从根本上去遵循教师的引导

中学生,还处于思想、心理发育尚不完善的时期,很多学生的自制力很差,教师在给其布置作业时,学生并不能按时按量的完成。正如教师引导得再好,学生不去做,其结果跟教师不引导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加以引导的同时,更不应该忘记要时刻去鼓励学生、督促学生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在学生犹豫时,教师应及时为学生点明方向,鼓励他们放下心中的疑虑,明确对错,积极完成正确的事情,及时改正错误的事情;在学生放弃时,要积极引导,让学生看到希望之火,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去完成放弃的事情,并及时劝解学生,成功与否,并不关键,关键是要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心;在学生辉煌时,教师要适时对学生加以鼓励,但不应过分鼓励,从而适得其反[4]。完成这些的关键是,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及时向老师反映情况,老师及时向学生询问情况,做到老师了解学生,学生理解老师。在这一过程中,班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班干部便发挥了重要作用,班级干部就相当于一座桥梁,连接着班主任和班级学生。当班级学生有问题不能和班主任及时联系时,可通过班级干部向班主任传递;班主任工作不方便时,可通过学生干部向班级学生传达。

5.结语

学生是新时代文化的继承者,教师是新时代文化的传播者,这个时代既需要继承者,又需要传播者,既需要教师的引导,又需要学生的努力,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日渐增多,要想改变社会道德,便需从根本抓起,从小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而此任务的最佳拍档无疑是中学生了。由此可以看出,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不仅是学校、家庭的任务,更是社会的任务。作为教师,要协调学生一起,更快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从而为祖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忠东.以人为本是夯实学校德育的基础[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 2003, (1).

[2]刘念群.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问题的思考[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

篇3

【关键词】感恩教育;德育建设;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感恩教育的含义

心怀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传统的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想要回报的一种意识、情怀和行为。心怀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崇高体现。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关爱那些有恩于我们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感激生命,学会珍爱;感激他人,学会关心;感激未来,学会憧憬;感激挫折,学会坚强;感激环境,学会爱护。常怀感激,就如在心中点燃一盏灯,灯的光芒足以温暖冰冷的心灵,足以洞穿沉寂的黑暗。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情感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二、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定义为“对别人所提供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有关心怀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淳朴民风。在传统的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也比比皆是,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先知们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心怀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心怀感恩才能使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心怀感恩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感、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凡事感恩,知恩图报,有恩必报,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百善孝为先”,“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教育的实施要首先倡导感恩父母。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这样动人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其次是感恩师长与朋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意思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邻里朋友给予的帮助与关怀,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感恩师长和朋友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本,推而广之是感恩社会与祖国。“天下之本在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往今来,精忠报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是社会中的一分子,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生活和生产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感恩自然:大自然赐予人类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进而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中学生感恩意识的淡化及其原因探究

(一)影响道德培育的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由于是家里的独苗,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辈祖辈百般呵护疼爱,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助长了他们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贪图享受、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在他们的人生世界里,“自我满足”永远是第一位的,缺乏尊老爱幼、尊师的意识和教育,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学校有很多“留守儿童”和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许多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来养育,可年迈的他们哪有精力和能力来教育孩子。这些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双亲的关爱,缺少亲情教育和成长上的关怀,导致不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不深。造成这些孩子不懂感恩之心,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这是教育领域必须面对的社会难题。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社会的财富、他人的关爱,却不顾及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只有冷漠。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没有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奉献、自己向父母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丝毫没有感恩的心,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没有感恩的情感、意识。

(二)导致道德淡化的社会因素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轨换型时期,基本的人之常情和道德面临着经济社会的严峻挑战。现在社会生活的压力大,人们普遍关注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形势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人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条件的优越,中西文化碰撞,传统与新潮交会,其中一些不良的思想和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的成长起着无形的浸染和渗透作用,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让学生们心中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此外,社会上盛行的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篇4

一、改造彰显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硬环境

何谓硬环境呢?所谓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在中学校园内一些静态的物和景,还包括一些优美、和谐、整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样的硬环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陶冶情操功效,规范其言行。长期身处于这样的校园环境当中,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都是巨大的,效果也比教师单纯地对其进行德育灌输要好很多。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静态校园文化的建设,科学合理地发挥其德育功能。首先,可以在校园内比较醒目的地方建立一个文化长廊。在这个文化长廊内主要展示中学生的校园生活场景以及课余文化艺术活动场景、课外实践活动场景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放飞理想、张扬个性。其次,还可以在教师办公楼前开设一个教师风采栏,把每一个教师的详细情况都写入其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每一位教师。除此之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坚决做到时刻以学生的道德发展为根本,放手让全体中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促使学生的道德可以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比如,教室布置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要体现班级的学风和凝聚力;寝室也要让学生自主进行装饰,体现他们各自的个性和理想追求。这些都可以充分体现不同班集体与学生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最后,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坚持高品位原则,还要体现出艺术性特征。中学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当中,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体现出美的感受。例如,校园内的操场、教学楼、道路等方面要布局合理,让学生身处其中不会觉得心情浮躁;花坛、草坪、风景树等要保持四季常青,让学生始终处于绿色的包围之中;在绿化带周围还应该赋予一句句“芳草青青,足下留情”“美丽花朵,爱不伸手”等富有人文色彩的启示语。

二、营造突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氛围的软环境

1.注意将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周一的全校师生升国旗仪式、校园广播台等平台,把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周一早晨的升国旗仪式上,教师可以派几名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对一些名人名言的感想,谈谈自己看了这期墙报之后的想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共青团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些德育情境,让中学生在德育情境中受到道德的感染和熏陶。也可以组织一些登山、越野等活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思想品质。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从课上到课下,从室内到室外,逐步把静态的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2.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学校可以经常在广播台播放一些关于师生和同学和谐关系的话题,让学生了解建立和谐师生和同学关系的好处。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改善师生和同学关系的演讲比赛或者是辩论赛,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建立和谐师生和同学关系的方法。在一个和谐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内,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便会减少,思想道德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3.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这里所说的榜样模范作用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中选取。首先,要注重教师的榜样模范作用。教师作为学校育人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正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道德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的言行有违道德,那么学生很可能会认为教师那样做是对的,甚至进行错误的模仿。因此,学校要经常加强对中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即师德教育。让中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而把这些道德典范传递给学生,给予中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其次,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模范典型,对于一些好人好事要大力进行宣传,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学生受到这样的榜样刺激之后,无形中也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硬环境;软环境

长期身处这种充满德育功能的校园文化当中,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慢慢提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学校园文化这块阵地的德育作用。那么如何通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的功能呢?笔者认为应从改变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

一、改造彰显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硬环境

何谓硬环境呢?所谓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在中学校园内一些静态的物和景,还包括一些优美、和谐、整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样的硬环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陶冶情操功效,规范其言行。长期身处于这样的校园环境当中,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都是巨大的。效果也比教师单纯地对其进行德育灌输要好很多。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静态校园文化的建设,科学合理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1.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以引发中学生的联想,让中学生可以在心情愉悦的情感状态下接受德育

中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以及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在知、情、意、行相互影响和作用之下所慢慢形成的。人类认知活动的源泉起于情感,正是因为人类这种特殊的情感才推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去追求科学和真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想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也需要借助于情感,让中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这样才能激发中学生的主动接受意识,从而内化为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

2.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拓展学生信息,使他们可以在无形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在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可以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在这些外界信息的刺激下,中学生的大脑潜能会更多地被开发出来。学校可以加强对黑板报、墙报以及手抄报等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让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重大新闻,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促使中学生的心时刻与祖国的发展相连,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营造突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氛围的软环境

何谓软环境呢?所谓的软环境主要是指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习风气等。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人际关系、学习风气等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然后再通过榜样示范、情感渲染等手段,优化中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1.注意将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周一的全校师生升国旗仪式、校园广播台等平台,把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周一早晨的升国旗仪式上,我们可以派几名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对一些名人名言的感想,谈谈自己看了这期墙报之后的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定期组织共青团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些德育情境,让中学生在德育情境中受到道德的感染和熏陶。

2.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1)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尊重学生,为自己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对学生保证充分的尊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教师对学生所实施的评价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2)教师要真诚、平等、宽容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学生,不能高高在上。

3.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这里所说的榜样模范作用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中选取。首先,要注重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教师作为学校育人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正所谓身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道德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的言行有违道德,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同样认为那样做是对的,进行错误的模仿。因此,学校要经常加强对中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即师德教育。让中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而把这些道德典范传递给学生,给予中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其次,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模范典型。对于一些好人好事要大力进行宣传,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学生受到这样的榜样刺激之后,无形中也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4.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和优良传统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学校必定有一个良好的校风。但是要形成良好的校风,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狠抓班风。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各科教师的管理,要求他们时刻要注重良好班风的树立。长期下去,班风一定会得到改善。为了优化班风,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评比活动,对班风较好的班级要颁发奖状。这样一来,倡导其他班级向该班级积极学习。另外,学校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对良好班风的了解,让他们在不自觉中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投入到构建良好班风的队伍中来。良好的班风形成之后,校风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总而言之,良好的班风校风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我们必须积极地进行建设。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学生;德育工作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42-02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精神指向为核心,以表现出来的各种活动规范为主要内容。它的表现既有显性的、物质的,也有隐形的、精神的,具有物化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校园文化从产生至今,它的育人功能影响至关重要,从无意地形成的校园文化,到有意地建设校园文化,它所承载的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巨大。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被誉为“潜在的课程”。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砥砺学生的意志,丰富学生的智慧,锻炼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使教育教学工作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无疑将对农村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一、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学校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有客观因素的原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从整体上看,目前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市、县学校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物质文化方面缺乏建设资金,缺少校园整体规划,再加上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等存在的问题。总之,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还处在起始阶段,任重而道远。下面一起来看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首先,由于大多数农村中学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规模小,缺乏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没有太多人物可挖掘,校园文化的地位还不够高,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校园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文化建设,要有一批人去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而城乡之间的工作生活条件差距悬殊,造成农村中学骨干教师的流失,有条件的好学生也往上级流动,造成校园文化氛围呈恶性循环。

其次,农村中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资金和特色。校舍设施和设备添置经费来源紧张,使得一些物质文化跟不上。 城乡差距扩大加剧,甚至农村中学学校大多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最低标准。 而且建设上也存在片面性,即对校园文化的概念不清楚。存在盲目性,人云亦云,盲目追随,为应付检查或达标搞表面文化。对文化认识肤浅,没有对学校文化进行规划和研究。

最后,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程序化,制度文化僵化。农村中学学校有些制度形同虚设,不能使师生内化为一种精神文化,行为往往与制度相矛盾。关系学在学校还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看老师,教师看中层,中层看校长。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农村中学生德育方面的影响作用

加强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在农村中学校园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御各种消极文化对学生的侵袭,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确保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农村中学生德育方面的影响作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从空间形态上看,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对学校群体有独特的魅力。当一个人置身于整洁优美的校园,投身于多姿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浸染于充满规范与朝气的精神氛围时,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净化,心态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而且教师的品行,班集体群体行为,浓厚的学习氛围等都会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知、情、意、行、思。

2、凝聚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把校园全体成员凝聚成一个整体,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同心协力。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团体协作、奋发向上精神有着重要作用。优质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够对校园个体成员产生向心力。校园文化的这种凝聚归向,主要是通过借助环境优美整洁、设施齐全规范的物质媒介和以校训、校风等精神纽带,去吸引和团结学校成员,去唤起师生对校园的情感归向,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感到:学风、班风、教风、校风、校训建设得好的学校,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情感的相互归向和依赖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反之,就会产生离心态势。通过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来凝聚归向学校成员的情感意志,是空洞乏味的说教所不可替代的。

3、导引作用

任何形式的校园文化,都是为满足学校或学生的某种需要而出现的。比如,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出现的兴趣小组、专题讲座等。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行为主体,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当代中学生受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碰撞,使得他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模糊性、摇摆性甚至错位。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导引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为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0周年,组织学生去观看《雷锋》电影等方面去了解雷锋的事迹,大力宣扬雷锋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课内课外一系列的活动,使社会价值的要求对学生个体有了一定程度的内化效果,对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起到很好的导引作用。校园文化就是通过自身特有的感染力,影响着学生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学校德育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价值观的取向、确立有重要的导引作用。

4、扬弃作用

校园文化从本质上讲应是对社会消极文化的剔除,对积极文化的摄取,即对社会文化“扬弃”后的精华沉淀。这种校园文化一旦在校园确立后,反过来也就对异质文化具有排斥作用。如:在一个进取拼搏精神氛围很浓的校园,厌学经商之风就会受到排斥而很难袭入;在一个课外文化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正气的校园,各种消极文化、歪风邪气的市场就会减少。

不可否认,在今天的校园,确有一些学生在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和选择上存在着对武侠传奇等消极文化的偏斜倾向,存在着对网络文化的迷恋倾向。如果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优质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充实他们,必然会使他们对文化的心理渴求得到合理满足,青春活力得到合理耗散,思想道德修养得到逐步成熟,从而抵制和排斥各种消极逆向的文化对他们的侵蚀。

5、约束作用

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现出来:即通过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如学风、班风、校风等;创设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去对学生个体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与无意中受到启发和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产生一种完善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使自己自觉形成一种学校“规范”和“约束”的效果。事实上我们不难感到:在一个充满文明礼貌的校园里,言谈举止的粗俗无疑会受到约束;在一个集体归属感很强、班风良好的班级,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及歪风邪气肯定会有所收敛。

从以上可以看出,农村中学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坚持“德育首位”这一大趋势下的。农村中学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强烈的德育影响作用,学校德育必须借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养料和载体。任何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德育首位”相悖的。

校园是育人的摇篮,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需要的纽带。“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们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净化学生的心灵为目的。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全面、健康地发展。

可见,校园处处皆文化,努力将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好,让学生置身其中犹如走进游乐场一样,让学生在玩中长智,在乐中爱益。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推动我们的素质教育不断向新的层面迈进

参考文献:

[1] 赵 军.郑学钊《浅议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长阳榔坪镇中心小学,2009.10.26.

[2] 朱银祖.《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3] 战凯 张玉洪.《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4] 王 玲.《浅谈对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途径的思考》,东坝中心小学.

篇7

关键词:自主学习;德育空间;班级文化;德育课堂;校园文化;德育网站

一、班主任与学生共建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战场,班级集体既是教学的对象,

又是对班级成员实施教育的主体,发挥着主力作用。因此,德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扎实做好班级德育空间建设。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德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精神家园。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实际中,班级文化建设往往是要么注重形式,忽略内在精神;要么搞一刀切,学生参与少,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数学生处在一个“被愿意”和“被学习”的负能量的班级,不难想象德育的效果是多么的难保证。

要建设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班级文化:

1.德育处不要一刀切,要留相当大的空间给班主任

2.成立有广泛代表性的班委会

班级文化建设要在班主任指导下,由班委会共同建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3.设立班级德育讲坛

每周由学生自主发言,讲述身边人的德育情况与成长历程。

4.教师布置要体现个性化,但不能一味顺从学生

班主任组织班员会,讨论方案,再交全班学生表决,由被动变主动。

二、教师与学生共建高效德育课堂

课堂是德育战场中最重要的场所,事关德育教育的成败。为此,国家在中小学乃至大学阶段专门开设思想品德课,并要求在其他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德育课教学也在不断改善。

当今的教材都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行文活泼、言之有物,而且都力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但是,作为执教者的德育教师其教学理念、手段和方式方法变化不大。

建设高效的德育课堂,第一需要教师驾驭教材,灵活使用。

1.教师要吃透教材

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教师们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

2.需要教师注重学法,培养能力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特点,更多地让学生参与,避免简单灌输,更多地使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现场教学、课堂模拟教学,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学习热情。

三、全体教职工共建校园文化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

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本节所阐述的校园文化不包括班级文化(班级文化节在前面已叙述)。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面的校园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着学校育人的效应。由此看来,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一种不容低估的潜移默化的德育资源,也是育人环境。

四、建设学校德育网站

德育工作者要能够因势利导,利用学生喜爱上网的特点,吸收学生共同建设网上德育学校,延伸教育时空,让学校德育网站成为学生开展网上德育活动的精神乐园。

1.要整合网上德育资源,建立学校德育网站

为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袭,全面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学校的德育网站内容体系的构建就必须要以国家、省市下发的系列德育文件特别是以中央文件为依据,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以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等要素为支点,收集整合那些涵盖民族精神、优良传统、自然景观、社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德育资源;收集整合学科教材、校园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收集整合学生社会调查、生活劳动、道德体验活动、参观访问等德育活动实录,创建一个具有德育效能的校园德育网站。

2.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丰富德育网站功能

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道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每个教师都是德育教师,每堂课都是德育课。作为一个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科学地、生动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探索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培养学生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与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乃至生物与非生物,都是广泛联系、互相影响的。所有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统一的有机系统——生物圈。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制于环境中生物及非生物的发展状况。英国社会生物学家E·Q·威尔逊说过:“这些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大量微生物和小动物,构成了地球的熔炉,正是由于它们侵入了地球的表面,才肥沃了土壤,制造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如果它们都灭绝的话,人类只能存活几个月。”生物对于人类的价值如此之大,但人类是否已经意识到了它们的价值呢?是否真的关怀过处于灭绝边缘的生物呢?青蛙是有益的动物,这是在小学教科书中就学到的知识,然而即使是这样,它们却仅仅因为肉味鲜美,就遭到飞来横祸,好不可怜。在广州,每年仅吃掉的蛇就达上千吨。在一家私人开设的海鲜舫里,一次便查获活猴数只、猴头十多个以及娃娃鱼几十条和上百只飞禽。多少无辜的精灵就这样遭受人们的荼毒,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牺牲品。

新的生物课程改革标准确立“人与生物圈”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环保观念,养成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形成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

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力,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我国幅员辽阔,地处寒、温、热带,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在讲植物资源时,我给学生讲述世界上有五分之一左右的经济作物起源于我国,例如银杏、银杉、水杉、珙桐等。在讲动物资源时,讲述了我国鱼类有2000多种,占世界鱼类总数的10﹪左右;鸟类有1180多种,占世界鸟类总数的13﹪,居世界之首;兽类有400多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0﹪。另外还有大熊猫、扬子鳄、白鳍豚、金丝猴等我国特有的珍稀种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讲到鱼类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拒绝美国哈佛大学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正因为祖国很穷,我才决定用我的知识去报效她。”回国后,他在遗传学研究中培育杂交鱼——“童鱼”,振动了生物界。讲甲壳动物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甲壳动物的奠基人沈嘉瑞博士在祖国受到外敌入侵时,放弃在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工作的优越条件,怀着科学救国的赤子之心,回归祖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生物学里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立统一规律;生物的物质代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物质运动原理;遗传和变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细菌、真菌、病毒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的正确思想,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

一部生物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教育。李时珍经过27年临床实践和标本采集,甚至亲身尝试,写出了《本草纲目》。达尔文历时五年环球考察,用23年时间写成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后人继承前人经验,又经过大量实际观察和无数次实验、探索、验证取得的。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造。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即是如此:古时候,人们认为大树的粗壮树干和繁茂枝叶完全是由“土壤汁”变化来的。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经过5年的实验指出: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经过一系列实验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而当许多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能够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经过多年的探索,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才能够获得成功。就这样,经过科学家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光合作用终于被发现了。……科学家们的这种不畏艰辛,不怕困难,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对学生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形成坚强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养成谦虚谨慎、治学严谨的作风习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无偶像,科学无顶峰,一切来源于实践,一切以事实为准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务实的作风、求实的品格。

只要我们广大生物教师细心观察、研究,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就能把德育巧妙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学校文化,从广义来讲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中深层的文化积淀与特殊的教育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思想转化的过程。如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育人功效,寓德育教育寓学校文化建设中呢?

一、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寓德育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词一语都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提高素养。

(一)创建德育文化环境以优质的资源陶冶人。济宁市实验小学从创建至今,世纪延绵,人才辈出。如何将这种凝结着实小多少代人智慧和汗水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学校提出了四个“让”的要求,即: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彰显学校文化,让每一个学生直面中国古代圣贤,让经典文化陶冶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校园充满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崇德尚文的观念。具体做法是用直观的手段让它们直接映入师生的视野,根植于师生的心灵。一是把学校核心理念“让爱浸润每颗心灵”,刻画在学校教学楼上。二是发扬地域文化优势,将“孔子、孟子、曾子、颜子”四位古代圣贤及其思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于教学楼的四面立墙上。三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实验小学的校徽、校旗和校歌。四是精心打造文化长廊、文化墙。五是在学校光彩楼的墙壁上有我校师生共同完成的古诗配画。

(二)创建德育文化理念,以先进的理念影响人。用一流的文化孕育一流的学校,用一流的学校文化哺育一流的人才。我们的学校文化力求从内容到形式,从风格到布局,都闪烁着教育智慧的风采,承载着建设现代学校的意蕴。实验小学把建设“教师高品位学生高素质教学高质量学校高档次”作为办学目标,引领广大教师形成共同的追求、在“三风一训”建设方面,诠释了当代教育理念的内涵,提出“独立自信显个性合作创新求发展”的校风,“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的教风,“愉快地学主动地学创新地学”的学风,“知识点亮人生进取成就梦想”的校训,这些构成了学校管理的亮丽风景和师生成长的共同愿景。

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文化因素的暗示,渗透学生的心灵,它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又时时处处洋溢着文化育人的氛围。

二、用心建设班级文化,寓德育教育于班级文化建设中

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创建班级物质文化,以高雅的教室文化熏陶人。优美的教室环境既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1.用好班级展板。为了创建班级文化,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两块展板。展板的设计、展板的内容等都有学生策划完成,展板内容每月定期更换,展板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2.让教室充满生机与活力。每班教室的窗台上都有一些学生自己认养的盆花,这样的布置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二)提炼班级精神文化,以高尚的精神文化净化人。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和纽带,它主要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优秀的班级文化应该是“神”与“形”的和谐统一。1.尊重学生主体,自主讨论制定班徽、班花、班级公约。2.召开主题班会,增强班级凝聚力。

(三)制定班级制度文化,以人文的制度文化规范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是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来进行,体现班级特色,制订了适合本班的班级公约。班级设立评比栏,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多种方式每周评选“文明之星”、“卫生之星”、“学习之星”、“纪律之星”等,并在班级的“星光灿烂”栏目中粘贴出他们的照片。这样长期引导学生用班级公约来规范学生的言行,就会让学生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逐渐使日常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开展多彩班级活动,以多彩的活动文化凝聚人。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每学期,班主任都会根据学校的活动,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其发扬光大,并鼓励他们为班级做贡献,用其所长,扬长促短。

篇10

【关键词】中学教育 信息化建设 管理水平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45-0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基础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兴起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实现高效教学与管理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要发挥现代教育的引领作用,就要着眼全局、强化管理,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践: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评价。

一 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日常管理能力

学校管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管理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信息化管理则是现代学校管理工作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将信息化管理一分为二,就是量化管理和动态管理。量化管理,又称管理的数量统计法。它是指以数字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性能,对关键的决策点及操作流程,以求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的数字描述和科学控制,实行标准化操作的管理模式。标准化和规范化是量化管理的主要特点。动态管理就是管理主体根据管理进程与管理环境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管理目标、管理原则和管理方式等不断进行修正的管理行为。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动态管理的主要特征。学校信息化管理属于建立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联动机制。信息化管理实现了量化管理和动态管理的优势互补。学校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带动自主化,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的过程。

从组织工作方面考虑,学校信息化管理打破了传统“上令下行”式的金字塔管理体系,构建了现代“上下联动”式的蜘蛛网管理体系。蜘蛛网式管理模式使每个人都能透过信息公开的网络平台明确个人的职责要求和团队的发展方向。在具体的实践中,大家既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能互相学习和促进,最终实现集体工作的最佳效益。蜘蛛网式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学校信息化管理具有可参与性和可参照性的特点,因而它既能提高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又能提高个人的自我反思能力,更能减少传统管理行为中人力资源的相互损耗。毕竟,任何管理模式无不在营造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良性工作环境。

二 加强课堂信息化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一种师生间的双边互动过程。信息化教学是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先进性标志。信息化教学从具体层面上理解,就是多媒体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并无本质差别,只是教学手段的不同。以多媒体和远程网络为支撑的信息化教学属于新时代的产物,它们代表着时代的先进性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远程网络教学依托网络通信技术平台,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也能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功效,所以是现在也是未来重要的教育手段。

信息化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增加学生的体验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信息化教学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 尝试多元信息化教学评价,实现学生德育双赢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采取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则是现代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先进性标志。

评价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在这种体验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进步。要发展评价能力,学生需要有机会制定和使用评价的标准,有机会自评、互评,这些评价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自我的了解,以便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信息化教学评价不仅注重对学生做出鼓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而且要求教师努力开展动态评价。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基础是信息收集,信息要真实可靠、全面完整、及时迅速。信息化教学评价关注过程和资源,评价时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信息化教学评价既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关注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个性特点。信息化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较高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是基于学生表现和发展过程的,用于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技能。在信息化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技术本身就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评价具有指导学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激励的作用。

篇11

一、职业道德是“教育人”的立身之本

“气质高雅、德艺双馨、为人师表、严谨执教”是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教师核心素养要求。学校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师德工作好似音乐三部曲:序曲、协奏曲和奏鸣曲。师德序曲:学期初的教师大会首先奏响了师德序曲。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令教师节不收受礼物等相关规定,每位教师郑重签署师德承诺。此举,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视,筑牢师德底线。师德协奏曲:学期中,以师德为主旋律,开展多样活动丰富师德内涵。书写最美教师短信,撰写并学习师德规范100句,举办中国好人宣讲活动等。活动中,特级教师讲述他眼中的师德是什么,新教师倾诉初次踏上讲台对师德的感悟,更多的教师共同参与、分享师德教育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获得进益。师德奏鸣曲:学期末,每位教师自主进行学生民主评议。了解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校评选师德模范、优秀德育导师,在期末的教师大会上予以表彰,同时让青年教师来讲述身边师德模范的感人事迹。高尚的师德、正气的师风,濡染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

二、专业素养是班主任的职业根基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线”实施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直接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随着学校班级数的不断扩张,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踏上了班主任岗位。这些新教师在还没有站稳讲台时,就担任重要的班主任工作,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挑战。学生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班主任工作内容的不断增加,学校和家长对班主任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许多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疲于应付。这就需要加强班主任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一)在专题培训中提升行动力

对于班主任而言,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很多困惑与不解。要提升班主任工作行动力,就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需要结合班级管理中的实际困惑与思考来展开研讨。因此,学校以解惑为切入点,通过有效的专题校本研训提升班主任的实践能力。如:针对班级卫生管理,就以教室为会议地点,请有经验的班主任现场说法,时间不长,但效果极好;学生在校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可新教师看到学生受伤,自己先吓得脸色发白,不知所措。于是,就“学生受伤后怎么办”为专题,通过身边案例进行专题培训,青年班主任再遇类似事件,就会沉着应对,做到心中有底;班里的特殊学生最是让教师们头疼,学校要求班主任整理收集班级学生案例,邀请专家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培训,当我们摘下有色眼镜看这些特殊学生时,发现自己的心情也没那么糟糕了,可谓受益匪浅。专题切口虽小,但更接地气,能有效地提升班主任工作的行动力。

(二)在多元比赛中发展实践力

相对于理论的学习,班主任实践经验的积累、班级教育管理的反思对于其自身成长更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学校以阶段性的多元化小比赛作为载体来促进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的反思性研究。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教育情境应对”“十分钟晨会展示”“教育叙事演讲”“我的班主任观”等活动。“以赛促研,研训一体”,比赛准备的过程,既是对自己班级管理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提升的过程。比赛过程中,教师们对孩子爱的表达深深地打动了大家。一个个教育故事的演讲,也折射出班主任自己的教育观,是实践的积累与感悟。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告诫我们:“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唤醒每个孩子心灵深处内在的善良与潜藏力量。”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善于挖掘和激发教师、班主任的教育潜能。

(三)在人文关怀中获得坚守力

有人说教师的幸福是身心合一的幸福,既能被知觉到,也能被感觉到,是充满活力的身体和充满激情的内心的统一体。在一次班主任叙事演讲中,笔者听到了一位新招聘教师这样的一段叙述:“那一年,我莽莽撞撞、迷迷糊糊,不顾爱人的阻拦,也不顾孩子的年幼,参加了苏州的教师应聘考试,这一试就阴差阳错地来到这里。或许是为了追梦,或许是为了生活,也或许是为了孩子的明天。面对家长的质问,想哭。但我咽下了自己的泪水,耐心地和家长解释、交流。往事点滴,历历在目,没有感天动地,只是家常小事,却像粉蝶般一桩桩一件件向我涌来。有委屈也有感动,委屈时对自己说:别忘了你的执着与坚持!”一个初来乍到的老师,远离自己的家人,独自一人在外工作,内心需要怎样的一份坚守啊。作为分管校长,在青年班主任会议上,笔者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问题解决不了,不要怕,找我,学校会成为你们坚实的后盾”。让德育的关怀温暖学校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的教师成为有关爱能力和关爱情怀的人,班主任就获得了坚守的力量!

三、精细管理是管理者的应然追求

精细管理是一种对战略与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就学校德育工作而言,精细管理就是让德育规划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提升德育效能的一个重要途径。精细化不仅是一种管理体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它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教育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目前有三个校区,三个校区的德育工作如何统筹协调,成为我们德育管理的一个难题。根据学校现状,学校德育处设立一名德育主任兼少先队总辅导员,全面负责全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各校区配备1名德育处副主任及1名少先队辅导员,共计7名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在组织人员得到保障的同时,我们注重日常德育工作管理的精细化。计划的精细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学校德育工作,还是某一项活动具体开展,都需要在前期作好精细的规划。精细的计划,在管理工作中具有预先性,同时,它对管理工作的执行和控制又具有指导性,既能明确目标,又能提高效率。本学期学校将每周一的校园活动时间定为班队活动课,要求班班有计划。为此,德育处根据年级特点制定共性课程,分配备课任务,然后各班根据班级特点进行个性化补充。通过精细的计划安排让班会课真正有效落实,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方法的精细化: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有完成任务的方法。例如:本学期教育局要求提供一年级特殊需要或疑似特殊需要学生的名单。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家校之间的矛盾。学校因此召集了一年级19位班主任共同研讨如何操作,如在班级群中如何信息,与问题学生家长如何电话沟通等。通过讨论最终确定统一的规范的沟通语言。这样的过程,让新班主任切身感受到家校的沟通需要严谨的态度,缜密的考虑,同时也减少了由于方法不当而带来的无谓烦恼。活动的精细化: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细的计划和方法是前提,活动有效落实,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关键。例如学校承办了高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上午笔试,下午则要分中学组、小学组两个会场,每个会场五轮比赛,最后再举行颁奖活动。过程繁多,但是整个活动基本在规定时间内有序完成。所有的组织协调、会场安排、记分统计、主持均由德育处7位行政人员担任,另加两位实习生跟随协助,靠的就是人人有事做、事事都做好的精益求精的执行力。优秀的德育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建设好德才兼备的德育队伍,学校的德育工作才会充满活力,不断向前。

作者:顾卫红 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中职;自主发展;学生会

中职学校学生自主发展德育模式是指中职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认识自己、调整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使个体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使学生成为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学生培养模式。中职学校学生会是该德育模式和学生自主发展的有力结合点,加强学生会的建设,对实现中职学生自主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会是中职学生自主发展实践的重要途径

学生会是中职学校中最重要的学生团体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是中职生向往的一个学生自治组织。

学生会是中职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学生团体。它作为学生的一个群众性组织,代表着广大学生的利益和要求。学生会积极沟通学校各职能部门,充分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建设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生会是中职学生自我内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内因决定外因,学生是内化的决定因素,教师、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只是外因,是催化剂,真正的内化要靠学生自己亲身感受、主动消化吸收。

学生会是培养中职学生健康品格的重要方式。学生在组织中锻炼自己的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品格,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中职学校学生会组织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学生会自主性受到束缚,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中职学生的年龄阶段、社会阅历和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们对学校的依赖较大。学生会在学生处、团委的指导帮助下,才能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保证正常的运行。但是,学生会作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其自主性发挥不够和主人翁意识不强。学生是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很多学生干部都是等待老师的工作安排和命令,担任着学生会的重要岗位却不能主动地开展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工作权利受到限制,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学生会学生干部自身的素质及培养的缺失制约发展。由于当前教育模式、家庭因素等的影响,中职生很多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当中缺乏自信,自身素质有所欠缺,甚至有的学生干部的行为习惯不好,许多学生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力等,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待提高。当前中职学校学生会虽然也受重视,但是很少学校会有长期有效的机制来对学生会学生干部进行培养,仅仅通过学生会内部的传承及偶尔的培训显然是不够的。

三、加强学校学生会学生干部自主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学生会的共同目标,强化自主发展的意识。

共同目标的建立有利于学校、学生会发展,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尤其是能够激发成员无穷的激情和创造力,使之对组织目标一心投入,这样的组织也必将锐不可挡。在共同目标的建立过程中,学校团委应该让学生会全体成员体会到工作的意义,指导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激发每个人的潜能,不断鼓励成员实现自我超越,营造一个组织关心成员、成员热爱组织的良好氛围,使组织的共同目标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充分调动了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

(二)充分放权,信任鼓励树立自信。

充分放权,让成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进展,自己评定总结。

学生会指导老师应该以人为本,与学生会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多交流沟通,不应该简单粗暴地直接下达命令,让学生会成为机械的执行者。学生会指导老师要做好学生会的管理工作,应该做到:(1)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干部,对工作出色的干部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对犯错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2)多与学生干部交流,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并把自己摆在同等的位置一起与学生干部探讨学生会工作如何更好地开展;(3)对学生会的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创新,并努力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此来调动学生会的创新意识和学生干部的实践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价值,认同学生的价值,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三)建设规范制度,运用“危机”导向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

学生会组织通过制度规范,加强对学生干部个人学习成绩的管理。通过制定工作、行为、学习等多方面的制度,有效地运用“危机”导向来督促学生干部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要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工作情况;要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发挥好上引下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完善主席团议事规则,加强民主决策;提高学生会准入门槛的成绩要求;实行学生干部成绩不达标“就地下岗制”;不定期抽查学生干部的成绩,与他们交流谈心,了解和协助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适当施予他们紧迫感和危机感。

(四)建立培训机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学生会充分利用我们本身固有的资源,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邀请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较好理论水平或专业领域突出的教师,往届优秀学生干部及专业户外拓展师等任培训讲师,组建学生干部培训讲师团。主要有集中学习和分组学习两种方式,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拓展培训、参观实践相合和主题汇报相结合等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1)专题讲座,主要内容是形势教育、综合素质和工作技巧;(2)经验交流,与往届学生干部进行讨论,分享活动心得。举行“面对面”团学论坛,与校领导、团委领导面对面进行交流;(3)组织参观考察,和兄弟学校学生会交流;(4)户外拓展培训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等。长效的培训有利于增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会干部的自主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代劲松.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J].小作家选刊,2011,(9).

篇13

关键字:中职;业余团校;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56-01

、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团校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学(含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中学)团校是对中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和团的基本知识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壮大团员队伍、加强团员发展工作的重要基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对照《意见》,中等职业学校业余团校建设显露出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来,如:团校部分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活动开展的力度不够,内容有待更新;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等。根据上述情况,结合新形势的发展,本人对中职团校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加强中职业余团校制度化组织管理

完善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是中职团校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中职业余团校建设要逐步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必须做到几有,即:有制度、有牌子、有班子、有师资、有教室、有经费、有教材。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开办业余团校的重要意义,将团校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在校党总支的领导下,以团委为依托,设立团校校务委员会,并建立健全团校章程和学生登记、学习、考核评价、奖励、服务等相关制度。此外,团校可聘请学校的德育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为团校的主要教师,有条件的还可聘请校外的党政领导,高校教师、先进人物以及青少年工作者等作为团校的讲师。团校的教学应制定严密规范的教学计划,有相应的教材,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时间和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

二、改革中职业余团校课程建设

根据《意见》对中学团校的教学内容要求,中职团校除主要进行《团章》、团员意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爱国主义等政治理论教育外,应积极拓展政治理论课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式政策教育,把学生关心关注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和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引入到教学中来,同时结合中职生实际,有效开设特色课程:

(一)开设职业技能特色课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团校建设,团中央指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各级团校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青少年技能培训。当前,开办中专教育的团校,可将开展青少年技能培训作为拓展办学领域的重点。

中职团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中校”,开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类课程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中职团校在授课当中,应结合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指导,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提升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并适当融入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开设针对性心理课程。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血气方刚,自我意识、自尊心理尤为强烈,但同时他们又比较稚嫩脆弱,在努力维护自尊之时易产生自卑和自我封闭。此外,随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空前复杂多变,这也很容易给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带来冲击和困惑,很多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理想现实和情绪调节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心理疑问和困扰。为此可适当在团校中增设心理挫折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等课程,向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和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从而增强团员心理素质,增进团员心理健康。

(三)开设实际能力培养课程。中职团校可选择性地设置社交公关、文明礼仪等课程,在提高学生现阶段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中职业余团校教学方式

《意见》指出,中学团校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坚持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与全面拓展素质相结合、传统有效教学手段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中职业余团校可具体从如下几方面实施:

(一)以集中培训为主,鼓励团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基础知识和开展教育活动,发现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指导和教育。

(二)发挥课堂讲解基本知识、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功能,并通过社会实践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全面综合素质。

1、立足校园开展实践活动。以中学生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为载体,组织形式新颖、富引导性的活动,让通过参与展现自我,学会合作与竞争,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深化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孤寡困难家庭等,参与到社区建设、扶贫助残、环境保护等各方面中来,使学生有机会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满足其自我成长的需要。

(三)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团校教学中快速便捷、信息量大、对学生吸引力强的优势,采用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等形式,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的成效。

四、开辟中职业余团校教育阵地

中职团校要树立“大团校,大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对校外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通过与驻地部队、福利院、高职院校等进行合作、共建等各种方式,广泛利用各类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取得社会各方面对团校教育阵地建设的支持,从而进一步延伸中职团工作手臂,丰富团校教育内涵。中职团校还应结合学校专业建设特色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单位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业就业素质。

参考文献

篇14

一、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我们这个新时代新道德的一面旗帜性的诠释。“八荣八耻”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当我们翻开初中思品教科书时不难发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直作为扉页呈现于师生的面前。不言而喻,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有正确荣辱观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八荣八耻”教育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明确是非与善恶、美丑与荣辱。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有了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就不会去做有悖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事情。这样就能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从而在校园内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要密切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