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范文

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篇1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7月本院收治的外感发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外感发热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中女性患者均排除妊娠期和经期,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严重原发病及退热剂对体温的影响。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48.0±6.1)岁;病程3~42h,平均病程(18.0±8.0)h。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45.0±4.2)岁;病程5~48h,平均病程(22.0±8.7)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措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为患者定时测量体温,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洗汗液、酒精擦拭退热等,告知患者应多饮水,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对于持续高温患者加强观察,遵医嘱做退热处理。中医护理措施:刮痧、拔罐、耳穴压豆、放血疗法等。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行护理措施1h后测量腋温,与入院时的体温比较,护理后1h体温下降>1.5℃为显效,0.5~1.5℃为有效,<0.5℃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持续退热效果通过护理后的1、2h患者下降的腋温评价,腋温与入院时的体温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退热效果比较

护理后1h观察组的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患者持续退热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1h后的体温下降了(0.21±0.01)℃,2h后下降了(0.32±0.30)℃;观察组患者1h后的体温下降了(0..62±0.36)℃,2h后下降了(1.16±0.75)℃,观察组的持续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篇2

肝癌即是肝脏的恶性肿瘤,病情潜伏期较长,一经发现后多数患者已经处于中晚期。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其治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为目的,其最常用的方法即是介入治疗。但由于药物使用量较大,容易产生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而有效的护理措施则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1-2]。此次研究旨在分析临床护理措施对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现将有关研究做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2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行介入治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男69例,女41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5.3±2.3)岁;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治疗后患者并发症多表现为穿刺部位血肿、发热、胃肠道反应、腹胀腹痛等;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疼痛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并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患者的病情。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包括:①穿刺部位血肿护理。术后要求患者卧床休息1d,以重量为1~1.5Kg的沙袋按压穿刺部位6~8h,穿刺部位一侧患肢平直安置1d;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温度、是否存在出血情况,如有异常,立刻报告医生进行处理。②发热护理。向患者介绍发热的原因,稳定患者情况,获得患者的配合治疗;嘱患者多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4500~6000ml;如患者体温在38摄氏度,则无需用药治疗;如患者体温持续>39摄氏度,则应配合医生进行抗感染治疗。③胃肠道反应护理。为进一步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可在治疗前30min给予患者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779,5ml:5mg),进行静脉注射;术后指导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高纤维食物,嘱患者餐后漱口。④腹痛、腹胀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指导,分散患者注意力;以环形手掌按摩患者的腹部,如无法忍受可适当给予镇痛药,进而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数据均经过SPSS13.0 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数数据用%表示,当P< 0.05 时,表示数据之间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研究组穿刺部位血肿、发热、胃肠道反应、腹胀、腹痛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9>0.05)。护理后,研究组穿刺部位血肿、发热、胃肠道反应、腹胀、腹痛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8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介入疗法开始广泛应用于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且临床实践证明,介入疗法对中晚期肝癌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3]。化疗药物经肝动脉灌注,患者肝脏组织的药物浓度明显提高,可达到患者全身药物浓度的近400倍,且病灶部位药物浓度又可到肝脏组织药物浓度的近10倍,对肝脏癌细胞的清除作用明显[4]。另外,介入治疗还可以缩小肿瘤的面积,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操作简单,可实现重复治疗。

篇3

关键词:精神科;群体性;发热;封闭式病房;护理

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 腋窝体温(检测10min)超过37.4℃可定为发热。我科是封闭式管理的精神科男病房,于2013年12月~2014 年 1月发生一起群体性发热事件,经过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未出现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94例患者,入院时体温均正常,年龄22~48岁,于2013年12月25日出现2例发热,到2014年01月03日共出现21例。均行鼻咽部分泌物甲流、乙流病毒测试,测试排除甲型流感的可能。经积极治疗及有效护理后,多数4~5d体温降至37.3℃以下,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我院精神科封闭式病房原设有危重症、一级护理区域,二级护理区域,现加设发热区域,确保各区域均有独立的就餐、洗漱、排泄设施,不存在公共区域,有效阻断传播途径。将发热患者置发热区内隔离,直至体温连续3d~37.3℃以下。发热区内进行每日两次紫外线空气消毒,30min/次,保证病室清洁通风。禁止探视住院患者。工作人员均戴口罩,工作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均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手消毒,督促病区所有患者勤洗手。对发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单独用1:200漂白粉消毒后丢弃。所有病房每日早晚各通风30min,紫外线消毒30min。

2.2 体温监测和发热的护理 按时监测体温,每4h监测体温并记录,体温39℃时,要遵医嘱抽血做血培养,同时给予酒精擦浴或遵医嘱药物降温;如 果体温>39℃时,患者有明显畏寒,严禁物理降温,以免体温不下降反而升高,甚至诱发患者寒战导致体温过高[1],此时应请示医生给予药物降温,并观察患者出汗情况。患者高热伴大量出汗时,指导或协助其用温水擦身,及时更换干净、干燥的衣服及被褥。同时给其多饮淡盐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2.3 药物治疗 ①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bid,1颗/次。板兰根冲剂 3 次/d服用。②部分咳嗽、咳痰患者,加用头孢曲松钠和川贝枇杷膏,止咳排痰及预防肺部感染。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遵医嘱给予氯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定要看服下肚,对有呕药行为患者,服药后,应予卧床休息30min,专人看护。④支持治疗。进食差,高热,大汗者补充水电解质。⑤预防性服药。病房其他患者板兰根冲剂 3 次/d服用。

2.4 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质、清淡易消化、维生素丰富的饮食,督促多喝水(每日>3000ml),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精神症状致少食者给予劝食,拒食者给予鼻饲饮食或静脉补液,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份摄入。

2.5 心理护理 提供人性化护理,对患者态度和蔼,尊重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变化,向患者做好宣教:告知患者设立隔离区的原因及重要性,请其配合病区管理;讲解发热的原因、过程及其转归,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

3 讨论

3.1 发病原因分析 ①住院患者人数密集,空气质量偏差,致患者免疫力下降;②事件对象为精神病患者,病房环境相对封闭,空气不够流通,当出现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极易传染、扩散;③精神病患者意志行为和感知觉障碍,同时不能随着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④精神病患者对身体不适耐受力强,对身体异常反应感受减弱,当进行体格检查和问诊时,容易导致主诉症状与实际病症有出入,导致医护人员错误判断,不能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控制扩散。这些增加了精神病患者群体性发热的几率。

3.2治疗护理难度大 首先病情观察难度大: 患者常不知道表达或者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躯体不适,造成护士对患者病情的忽略。另外疾病所致,患者自制力、合作度、依从性都差,对进食、测量体温、服药、打针这些基本的治疗都不能很好配合。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很长的时间去做这些基础性的护理工作。

3.3隔离难度大 除严重言行紊乱,有严重自伤、伤人毁物(或潜在自伤、伤人毁物)及扰乱医疗秩序者置于单间管理外,其余患者均实行集中管理。患者长时间受封闭式管理,活动范围狭窄,且精神病患者合作程度低,很难使其仅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活动,致使有效隔离的难度大。

3.4 护理要点 ①有效执行药物治疗是护理的重点。尤其是控制精神症状,确保患者服药到肚,才能让患者有正常的思维和言行,更好的配合治疗与护理。②做好消毒隔离,保护未感染人群,切断传播途径。隔离出独立的发热区,能解决患者的吃、喝、拉、撒、睡、洗问题未感染患者减少与传染源的接触,预防性用中药以提高易感者对病毒的免疫能力,避免继续扩散。③仔细观察病情变化。首先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致病情观察难度大;其次精神科工作繁琐,环境吵闹,易致护士情绪烦躁,所以要求护士要拥有良好心理素质,高度负责的态度,用耐心和仁爱之心去仔细、及时的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④心理护理。虽然给予多种途径进行降温,但体温仍会升高,同时因发热、大量出汗、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使患者舒适度降低,患者大多会对治疗抱有怀疑态度;另外板蓝根、柴胡这类中成药气味难闻、外观似农药,精神病患者的多疑症状会使其有种被害感,甚至导致拒绝治疗。这就要求我们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要贯彻发热的全过程。发热初期要提前告诉患者可能发生的症状和情况,使患者放心,能配合治疗。患者如出现各种不适,及时给予关心及安慰。在治疗期间,缩短巡视间隔时间,常询问患者的感受,使其有被重视感,从而拉近护患关系。分散患者注意力,可为其提供一些方法,如看电视、听音乐、看宣教材料等。在护理过程中护士的言行举止应亲切、和蔼、稳重,给患者安全感,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打消患者的疑虑、焦虑,从而将治疗护理措施更好的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护理管理 体会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309

在我国SARS、H1N1-甲型流感病毒流行期间,临床医护工作者及住院患者群体感染率在总发病患者中所占相当大比例,使医院工作效率下降,亦使医院声誉乃至我国医疗体制都遭受了巨大损失,故采取有效的手段,提高护理工作者防范意识,并落实于日常各项医疗护理操作中,是护理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亦是重要使命。本文从如下5点总结医院感染控制过程中的护理管理体会。

对全院护士做好感染知识培训

对全院护士尤其是新上岗护士认真做好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具体包括传染病防控制度法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知识、传染病就诊流程、消毒隔离防护技术、传染病应急预案等,并定期进行考核。使全院护士在思想上认识到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在行动中认真执行医院感染防控的规章制度和诊疗操作规范。

通过导诊护士规范发热患者就诊流程管理

发热是许多呼吸道传染病共同的早期症状之一,因而通过导诊护士优化发热患者的预诊分诊,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菌的传播。①明确标识:应在门诊大厅内外张贴标识和路线指示,指引发热(体温≥37.5℃)并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前往发热门诊就诊。②明确就诊流程:年龄>14周岁发热患者先到发热门诊就诊,年龄≤14周岁发热患者可到儿科急诊就诊,门诊大厅导诊台、各科室分诊台及挂号处导诊护士应及时引导发热患者到上述科室就诊。先将患者安排在隔离诊室,通过医生的诊察,如发热并非由传染所致,则使患者到专科就诊,如发热确由传染所致,则就地隔离,并请传染科医师会诊[1]。

完善消毒管理

病区消毒:①空气消毒:开窗通风,定时喷洒空气清洁消毒液;在无人病区,可使用紫外线照射和药物熏蒸方式。②物体表面、地面消毒:使用有效氯为3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污染物体表面,使用1000ppm浓度的漂白粉精片溶液或0.2%过氯乙酸对地面进行均匀喷洒消毒,20~30ml/m2,1次/日。③医疗用具消毒:对病房内的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止血带可用75%乙醇擦拭2遍消毒,对患者使用的被褥、衣服、口罩等,先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然后清洗、高压灭菌后使用。④终末消毒:当危重传染病患者转院或死亡后,要及时对其病室进行消毒处理,选用2%过氧乙酸熏蒸消毒空气,而当一般传染病患者治愈出院后,选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时间60分钟以上。

医疗污物处置:隔离病区及护士工作区装备密闭污物箱及锐器盒,病室内所有废物和垃圾均由专人收集,规范处理。保证污水处理消毒剂余氯含量>6.5ml/L。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由专门清洁工清理,放入双层医用垃圾袋中进行包装,外喷消毒液,然后运送至指定地方,焚烧处理。

严格手卫生:在门诊、病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洗手池旁安放速干消毒洗手液及肥皂液,张贴洗手标识,宣传正确洗手法,在诊疗、接触传染病患者后要立即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加强感染防护

为保障护理人员自身健康、尽量降低感染风险,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必不可少。为避免因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而被感染,护理人员应戴好手套。当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应根据感染风险的大小,采用分级防护措施,包括基本防护、加强防护、严密防护。发热患者应佩戴外科口罩,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将病毒传染给他人[2]。

加强感染监管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督促全院职工认真执行与感染相关的制度法规,监查医护人员是否严格按照感染防控的规范进行操作,检查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是否有不足和缺陷存在,及时反映给医院领导并制定相应措施。密切关注医院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如有必要,及时向所属主管卫生部门报告疫情[3]。

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全院各个部门人员的全力配合,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防控制度和法规并确保其贯彻执行,对全院员工进行传染病知识培训,明确各科室各部门的职责分工,都是感染管理至关重要的举措,而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通过以上护理管理措施的实施,在传染病防控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感染率从10年的5.4%降低到目前的3.1%,得到了患者及各领导部门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张素,赵燕,高占成.隔离在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1):11-13.

篇5

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症,导致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是一种临床急症,脾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防止再出血的有效措施,围手术期做好临床护理工作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我科从2005年6月到2009年10月共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实施脾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6例,通过做好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工作,运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5年6月到2009年10月共收治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4~61岁,平均43.5岁,临床诊断均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大脾功能亢进,其中有上消化道出血史2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乙肝DNA测定,B超或(和)CT等影像学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和电子胃镜检查。电子胃镜检查示食道静脉曲张Ⅲ°18例,食道静脉Ⅱ°8例,均有红色征,3例经内科保守治疗仍反复出血而急诊手术。本组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出血均得到良好控制,近期未在出血,伤口恢复顺利。

2 方法

2.1 提出问题 充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及时与手术医生沟通,了解手术方式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通过循证方法确定主要护理问题为:腹腔出血、发热、顽固性腹水和外周血小板计数升高。

2.2 制定护理方案 查阅有关文献,查找相关证据,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2.3 针对护理问题实施护理措施

2.3.1 腹腔出血 ①密切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呼吸、尿量等,如出现躁动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尿量减少、血压进行性下降,应考虑发生了腹腔出血,及时协助处理;②保持腹腔引流管及胃管通畅,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温度及量的变化,若颜色深红,为血性,浓稠,温度暖热,引流液大于100 ml/h或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的血液,应及时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2.3.2 发热 术后应严密监测体温变化,注意发热的时间、程度、持续时间及热型,及时与床位医生交流查找、分析发热原因,密切观察伴随的胸腹部症状和体征,注意有无咳嗽、咳痰,有无腹水增加及自发性腹膜炎发生,记录尿量变化,及时检查外周血WBC、PLT变化,判断有无静脉血栓形成。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时可配合解热镇痛药物降温,降温过程中要注意体温、血压、脉搏的变化,防止大量出汗。膈下脓肿是术后发热的主要原因,引流不畅局部积血或引流管拔除过早均易导致膈下脓肿发生,术后要保持引流管通畅,每隔4~6 h要挤压1次,发现引流不畅用生理盐水30~50 ml冲洗,仍不能通畅引流要及时协助处理。

2.3.3 顽固性腹水 肝病患者肝功能常受损,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下,术后易发生腹水,应遵医嘱及时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鼓励患者早进食,一般术后24~48 h肠蠕动恢复后即可进食。及时正确采集血标本检查血清电解质,防止发生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2.3.4 外周血小板计数升高 脾切除后外周PLT升高比较普遍,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之手术导致的脾静脉损伤,常发生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应动态观察PLT变化,隔日一次检查PLT和出凝血时间,注意观察有无腹痛、腹胀等,PLT计数高于350×109/L可遵医嘱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或双密达莫,并注意出血倾向,并注意嘱患者多活动下肢,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 结果

本组16例术后未发生腹腔出血,引流管保持通畅,仅有少量血清样渗液流出,7例手术次日的引流量小于400 ml,至术后第4天基本无液体流出,均在术后6 d内拔管,最短者3 d拔管,恢复顺利。术后第1~2天引流液颜色多为血性,此后转为淡黄色,常规检查符合渗出液变化,无大量血性引流液。3例术后10 d以上拔管,最长者28 d拔管,手术次日引流量在400~800 ml之间,平均550 ml,至术后第4天引流液仍在200 ml以上,其中1例术后14 d引流液仍有100 ml,以后逐渐减少,第28天拔管。本组19例术后发热,占73%,多发生在术后3~7 d,持续1~4 d,体温在37.7~39.0℃,热型不规则,经物理降温均恢复正常。物理降温不能奏效者加用消炎痛栓,也可用复方氨基匹林注射,配合适当的抗生素应用,患者恢复顺利。3例术后发热达2~3周,其中1例为膈下感染经再次穿刺引流体温降至正常。另外2例经查找无其他原因后给予激素地塞米松三天后体温正常,术后血小板计数均迅速回高。

3 讨论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因曲张食管静脉破裂而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较高,达37%,内科治疗如不及时止血,极易威胁患者生命,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对于内科止血措施不能奏效的患者及时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挽救患者生命有一定价值,但患者体质较差,多伴有凝血机制异常,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后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保障患者顺利康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循征护理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临床专业知识、护理经验、患者的需求相结合,注重终末评价和质量保证,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

肝炎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多数病史较长,肝功能不同程度损坏,凝血机制障碍,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创伤较大,术后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根据本组患者具体情况,结合相关文献,找出了4个最常见的病症:腹腔出血、发热、顽固性腹水和外周血小板计数升高,作为护理问题,逐条分析评价,制定了最佳的护理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①腹腔出血: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由于肿大的脾脏与膈肌粘连,有丰富的侧枝循环形成,手术分离时必须切断这些侧枝,如侧枝血管结扎不彻底,凝血障碍严重,肝功能过差,均容易导致术后腹腔出血,在明确原理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患者意识、血压、心率、尿量的观察,及时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本组16例均未发生腹腔出血;②发热:脾切除术后低热较为常见,本组19例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3例伴有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统表现,可能与呼吸道感染有关。3例术后发热达2-3周,其中1例为膈下感染经穿刺引流治愈,2例为单纯性脾热经用激素地塞米松热退治愈;③顽固性腹水:本组3例引流时间较长,引流液多,可能与腹水有关。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多伴有血清白蛋白下降,是造成腹水的主要原因,腹水感染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促进腹水形成的重要因素,足量输注血浆和白蛋白,保肝利尿药物应用与限制钠水摄入是控制腹水的主要措施;④外周血小板计数升高: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LT和WBC常偏低,脾切除后脾功能亢进解除,外周PLT和WBC迅速升高,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术前预案,术后及时检测外周PLT计数,注意观察有无腹痛、腹胀、黄疸加深,询问并观察有无双下肢麻木、疼痛、运动障碍及颜色、温度变化,指导并协助患者早期做床上运动,经积极的护理干预,未发生各部位血栓,护理效果满意。

总之,循征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主要护理问题,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实施有效的护理实践,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降低了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参 考 文 献

[1] 陈彩凤.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后的并发症的循征护理.家庭护士,2006,4(10B):32-33.

[2] 正秋.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的处理.现代实用医学,2006,18(7):521.

篇6

盆腔炎为临床妇科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盆腔炎的危害尤为严重,如果患者不及时采取治疗,可能会出现腹膜炎和败血症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感染性的休克。在临床治疗中,不但要对患者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且还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以增强临床疗效。本文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8例急性盆腔炎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8例急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2~54岁,平均年龄为32.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1~55岁,平均年龄为33.5岁。两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均有腹部疼痛和腰骶部酸痛情况,经妇科检查,均存在子宫压痛并伴有月经失调和白带增多等症状,符合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诊断。两组患者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多休息,注意皮肤和外的卫生清洁,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出血和腹胀等症状的时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所用方法仍应用于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护理人员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病情,依据患者的年龄、性格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如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健康的作息习惯和生活中对疾病有不利影响的因素等;②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措施,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护理方案,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和冥想等方法减轻身体的疼痛,并利用舒缓的音乐转移患者对疾病和疼痛的注意力,提高患者身心的愉悦感;③对患者采取合理的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多食用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为其制定搭配均衡的食谱,保证患者对蛋白质与钙质的吸收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增强患者的身体机能。

1.3观察内容和指标

利用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两组患者对疾病的熟知程度,总分为100分,≥60分为熟知,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盆腔炎疾病知识熟知情况的比较

在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前,观察组有9例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熟知率为37.5%,对照组有6例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熟知率为25%;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24例患者均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数值率为100%,对照组有18例患者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数值率为7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在出院后谨遵医嘱行为的情况比较

在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者在保持经期卫生、谨遵医嘱治疗和及时复诊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具体结果如表1:

2.3随访时两组患者出现发热和腰痛情况的比较

篇7

关键词 小儿 发热抽搐 吸氧 止痉降温

小儿发热抽搐(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s)是小儿科常见的症状[1-3],发病突然,持续时间可由数秒至几分钟,持续时间长或发作次数多会引起窒息,容易引起缺氧性脑损伤[4-5],若治疗不及时,会危急生命,在及时正确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至关重要,为探讨小儿发热抽搐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2011年2月~2012年11月对80例小儿发热抽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小儿发热抽搐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65.0%),女28例(35.0%),男女之比为1.86:1,年龄9个月~3岁,平均2.1岁。首次抽搐发作37例(92.5%),2次以上发作者3例(7.5%),发作时间在数十秒至数分钟,平均1分45秒。主要病因,扁桃体炎6例(7.5%),支气管炎16例(20.0%),上呼吸道感染58例(72.5%)。

急救处理:首先给予患者吸氧,用针刺涌泉、人中、内关、十宣、合谷等穴,留针2~3分,并对患者进行镇静,给予鲁米那钠40mg,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安定0.2~0.3mg/kg,安痛定2ml肌肉注射,同时给予物理降温。当用药控制高热惊厥无效时,及时静滴高渗性脱水剂20%甘露醇1~2g/kg。

护理措施:①迅速吸氧,止痉:小儿发热抽搐,会消耗大量的氧气,抽搐时间长时会导致脑缺氧,因此,及时吸氧至关重要,氧流量在1~2L/分,有窒息的患者要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并给予鲁米那钠8~10mg/kg/次[6],缓慢静推,可迅速止痉。②抓紧降温:高热能加重抽搐,并可加重脑水肿及呼吸障碍,所以应迅速处理。药物降温,如安痛定肌肉注射,口服APC,小儿退热栓塞肛。物理降温,可用50%酒精或温水擦浴,可使大静脉走行处如颈部,两侧腋下、肘窝、腘窝,腹股沟处皮肤发红,有利散热。擦浴时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禁擦前胸、腹部、足心。因其对冷刺激较敏感,可反射性引起心脏冠状动脉收缩而导致不良后果。③保持呼吸通畅:侧卧位,松解衣服领口,清除鼻喉分泌物和呕吐物,头偏向一侧,用吸痰器及时吸出咽喉部分泌物;患儿可用50ml注射器套上细橡皮管吸出痰液,保护呼吸道畅通,以防窒息,并注意做好口腔护理。呼吸不规则时及时应用呼吸兴奋剂。并用纱布包压舌板置于上下齿之间,以免唇舌咬伤,保持安静,避免不良刺激。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体温、脉搏、抽搐次数、程度,瞳孔大小及尿量,及时报告医师。④心理护理:患儿家属对婴幼儿发生发热抽搐感到恐惧,心情比较焦急,护理人员在救治后要向患儿家属认真解释导致抽搐的因素,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消除家属的恐惧感,引导家属积极配合治疗,懂得护理注意事项,了解疾病的疾病知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结 果

80例患儿经过护理,只发生一次发热抽搐74例(92.5%),发作2次2例(2.5%),发作3次4例(5.0%),经过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

讨 论

高热抽搐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多见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多见于因婴幼儿,发病机制为高热及惊厥引起脑低氧,细胞能量代谢障碍,钠泵功能失调,引起Na+内流,导致低钠血症[7]。脑低氧刺激压力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回收水分增加,致稀释性低钠血症从而造成抽搐。

本组通过对80例患儿经过护理,只发生一次发热抽搐74例(92.5%),发作2次2例(2.5%),发作3次4例(5.0%),经过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

经过本研究观察分析,医护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工作中除了及时准确抢救外,还要耐心解释,并介绍一些常见病的预防及护理知识,尤其是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预防,一旦发现高热抽搐,立即进行止痉、降温、保持呼吸道畅通,这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常静,张颖,毛兵,等.柴葛清热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的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3(12):1148-1151.

2 贡明才.儿童惊厥2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78-379.

3 孔德庆,孔祥英,何念海.复杂型小儿热性惊厥转化为癫痫的影响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8):767-769.

4 冯凤仪.普米克令舒与病毒唑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5):302-305.

5 薛玉凤,赵聚宾,张杰,等.清毒退热散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8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8(4):1405-1411.

篇8

[关键词] cik细胞回输;护理;发热

[中图分类号] R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4(c)-015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efervescence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fever symptom caused by the transfusion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Methods 114 cases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fever symptom after the transfusion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7 cases in eac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the defervescence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fo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ibuprofen suspension for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defervescence effect and changes of other relevant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observ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46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80.7%), 10 cases were effective (17.5%), 1 case was ineffective (1.8%)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8.2%, in the control group, 34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59.6%), 11 cases were effective (17.5%), 12 cases were ineffective (21.1%),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8.9%,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defervescenc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Autotransfusion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Nursing; Fever

大量研究发现[1],外周血中存在癌细胞是导致肿瘤转移、复发,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清楚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对预防肿瘤的复发、改善患者晚期生存质量的意义重大。cik细胞使一种免疫效应细胞,该细胞对肿瘤过继免疫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该细胞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同[2]。但该细胞治疗后的患者常存在发热等并发症的产生,临床护理中需给予此类型发热患者进行及时、适当的护理措施干预。为探究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该院整群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行cik细胞输入治疗后产生发热症状的肺癌患者共114例,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行cik细胞输入治疗后产生发热症状的肺癌患者共114例,将其以数字随机分组的形式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57例。实验组:男患者29例,女患者28例,年龄分布在34~72岁,平均年龄(51.83±9.35)岁;对照组:男患者30例,女患者27例,年龄分布在32~71岁,平均年龄(50.97±9.88)岁。两组患者于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得到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本次研究。

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经CT扫描诊断确诊为肺癌且经cik细胞输入治疗后产生发热症状者;无其它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伴发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者;患者家属及本人知情且同意入组观察者。

排除标准:病情不稳定存在生命危险者;伴发其它重大疾病或精神疾病依从性较差者;既往存在药物过敏史者;患者家属或本人不知情或知情后反对入组观察者。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布洛芬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359,含量20 mg布洛芬/mL),口服(5~10 mg/kgq次,3~4次/d),1疗程为3 d,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时刻关注患者各项体征、症状变化情况,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给予实验组患者退热贴穴位贴敷治疗,退热贴成分及剂量:生栀子、川黄连、生石膏、黄芩等。将上述药材碾成粉末,使用老姜汁调匀制成丸状,于患者双侧涌泉穴及大椎穴贴敷,使用特制敷贴胶带将其固定,剂量1次/d,敷贴时间6~10 h。

敷贴前准备:敷贴前需向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仔细说明敷贴流程及敷贴所需要注意的事项;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警惕皮肤过敏反应的出现;敷贴前,护理人员需仔细对患者穴位处皮肤情况进行检查,尽量避开疤痕、伤口,清理患者皮肤保持干燥;患者敷贴后应穿着透气、宽大、深色的衣物。

敷贴时的护理:敷贴过程中,不同患者穴位的选择需依据患者身材、体型并结合相关规定选择敷贴尺寸,若患者过胖、过高或生长畸形可采取同身寸取穴法。同时护理人员需依据患者穴位所在位置,指导患者保持适当,使穴位周围局部皮肤伸展。同时需依据不同患者的皮肤反应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需嘱患者及其家属时刻关注局部敷贴后的皮肤变化,若出现热、氧、麻木、疼痛等感觉属正常现象[3]。若敷贴后患者局部出现明显热辣烧灼感,皮肤无法耐受需及时去药。若患者局部敷贴皮肤出现色红,嘱患者切勿用手抓挠,避免感染。若患者敷贴后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应根据水泡大小从而选择不同的干预手段:粟粒状水泡需使用酒精棉擦洗以减轻患者疼痛,或保持水泡处皮肤干燥,涂抹哈西奈德乳膏进行止痒,密切关注水泡情况,防止渗出;对于

1.4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用药1~3 d后体温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水平,体征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记为显效;患者用药3 d后体温存在一定改善,但仍反复,体征及临床症状存在部分缓解或消失记为有效;患者用药3 d后体温仍未见改善,其体征或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者,记为无效。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经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取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发热改善情况对比

经不同措施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显效46例(80.7%),有效10例(17.5%),无效1例(1.8%),总有效率为(98.2%);对照组患者显效34例(59.6%),有效11例(19.3%),无效12例(21.1%),总有效率为(78.9%),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退热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对比

护理措施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出现3例(5.3%)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停药后未经特殊干预,自然好转;对照组患者出现10例(17.5%)出现呕吐、恶心等胃肠道症状,经主治医师指导干预,患者不良反应均明显改善。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ik细胞是一种高效、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该细胞具有广谱的肿瘤活力杀伤作用,且对机体自身组织、细胞不存在毒副作用[4]。cik细胞在培养期的4~d时开始增殖活动,并于培养的第12天时达到高峰期,共持续约半个月的增殖,增殖后绝对数为开始时的1 300倍左右。大量文献报道,cik细胞对肿瘤存在特异的杀伤作用,对手术、放/化疗后的患者肿瘤微小残留病灶的清楚效果显著。但cik细胞回输后患者常会伴发寒颤、发热、心慌、胸闷、气急、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全身疼痛、腹泻等现象发生[5],因此cik细胞回输的患者常需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该研究采用退热贴穴位贴敷护理治疗对cik细胞回输后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进行护理研究,取得不菲成绩。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研制出的一种无疼痛、创伤的手段。目前对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中医认为穴位是机体气血运行的交汇点,运用穴位贴敷对体表穴位进行刺激可有效改善患者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扶正强身的作用[6]。该方法所选穴位中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督脉、经脉的交会点,有驱邪退热、解表通阳之功效,是全身退热的要穴之一。涌泉穴为人体最低的穴位,该穴位为升降要穴,可对肾脏及全身进行整体行调理[7]。于患者双侧涌泉穴进行穴位贴敷,可激发穴位经络之气,使得药物由表入里,从而发挥药物的作用,祛邪扶正,达到退热的效果[8]。

该研究中,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护理干预,得到如下结果。经护理措施干预后,实验组患者退烧情况(总有效率98.2%)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8.9%),同时,术后实验组患者不良并发症产生情况(5.3%)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17.5%),且于护理人员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护理及治疗措施干预后,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该结果提示,较常规护理、治疗措施干预的患者,应用退热贴穴位贴敷护理治疗输入cik细胞产生发热症状的肺癌患者,安全性及有效率均较高,以往有学者对此方面研究表明,应用退热贴穴位贴敷患者退烧率(97.96%)明显优于常规布洛芬退烧效果(81.63%),这与该研究结果基本吻合[9]。

综上所述,应用退热贴穴位贴敷护理治疗输入cik细胞产生发热症状的肺癌患者临床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明显较低,值得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杭D.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围术期护理中专科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5,2(11):172-173.

[2] 陈庆丽,宋战义,李慧容,等.肿瘤患者CIK细胞回输的护理[J].临床医学,2011,31(12):122-123.

[3] 陈少鹏.炎琥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2):214-215.

[4] 万英艳.护理干预对改善骨折患者术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76.

[5] 相丽英,王琳琳.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护理干预[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5,3(21):147-148.

[6] 梁新颖.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5,3(21):175-176.

[7] Shi M,Zhang B,Tang ZR,et al.Autologous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therapy in clinical trial phasel is saf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4,10(8):1146-1151.

[8] 曹玉莲.突发性聋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5,3(21):181-182.

篇9

【关键词】 外科手术; 术后发热;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6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5-0163-02

doi:10.14033/ki.cfmr.2016.25.088

发热(post-bronchoscopy fever)为外科手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通常不一定表示伴发感染,但是如果该症状未得到有效处理,除了导致患者出现寒战等症状外,还会延长手术切口愈合时间,降低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甚者会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因此外科术后发热问题已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针对外科术后发热的风险因素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成为临床的当务之急。鉴于此,本研究围绕外科术后发热预防措施与对策展开深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行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无外科手术禁忌者、无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衰竭或心脑血管重症病变者、终末期恶性肿瘤者,严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临床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热分为术后未发热组40例和术后发热组10例。术后发热组中男6例,女4例;病症类型:胆囊炎3例,胆道结石

2例,胰腺炎2例,阑尾炎2例,肠梗阻1例。术后未发热组中男22例,女18例;病症类型:胆囊炎15例,胆道结石12例,胰腺炎5例,阑尾炎5例,肠梗阻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症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此次研究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符合本次研究制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要求筛选出来的50例外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处理,总结外科手术术后发热的独立风险因素并探究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对策。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独立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用OR值和95%置信区间评价相对危险度,P

2 结果

2.1 外科术后发热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的年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类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外科术后发热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切口长度、切口类型为外科术后发热的独立风险因素(P

3 讨论

外科是当前我国卫生医疗机构重要组成部分,收治的患者涵盖了肝脏、胆道、胰腺、胃肠、肛肠、血管疾病、甲状腺、肿瘤及外伤等一系列病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手术为其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案[3]。然而随着外科手术应用频率的不断提升,术后发热成为困扰患者及临床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患者术后长时间处于发热状态,其诱发机体感染的概率会随之提升。加上之前往该科室就诊的患者数量较多,导致空气中诱发感染的致病菌种类多样、临床广泛存在的抗生素经验性治疗、频繁的侵入式操作及耐药菌株的客观存在,一旦因发热而诱发感染,必将给患者及临床整个治疗工作开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4]。如何从源头阻断术后发热发生渠道,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成为临床关注的重要内容。

此次研究通过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术后发热组和术后未发热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最终证实年龄、切口长度、切口类型为外科手术术后发热的独立风险因素(P60岁者占70%,远高于术后未发热组的25%,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患者各项身体功能衰退现象更加明显,在创伤后血肿和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效率进一步提升,使得发热持续时间更为长久。尤其是机体免疫力的不断降低,更是直接导致患者机体丧失识别及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能力,术后发热发生概率随之提升[5]。(2)切口长度。外科所实施的手术治疗方案无论切口长度大小都将会对其身体功能带来损伤,特别是切口长度越大,则患者所需要的手术时间越长,机体受到的创伤越为严重,为术后发热提供了“温床”。(3)切口类型。术后发热组患者切口类型绝大多数集中在Ⅲ型,表明该切口受到严重污染,凸显出我国卫生医疗机构在手术切口处理上未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的情形仍然较为普遍。

针对上述诱发外科术后发热的独立风险因素,本次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预防措施及对策以供临床选择:(1)密切监测高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针对高龄的外科患者临床医护人员应在术后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如果在较长时间内患者各项指标仍没有恢复或接近正常数值、手术切口未能够彻底愈合,则应及时将患者情报上报至主治医师处,组织多方专家会诊,查找并及时将病因排除[6]。(2)强化医务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术后发热发生率与医务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具有直接关联性[7]。因此定期组织外科工作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再教育培训活动,将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管理技术传达给所有人员,促使其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加先进的诊疗技术,以实现缩短手术治疗时间的目的。同时科室应持续强化管理工作,随机抽查医务人员是否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内容进行日常护理工作,及时发现并惩处违规行为,以从主观思想上形成一种震慑,促使所有外科医务人员能够端正工作态度,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要求。(3)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外科手术完成后视患者身体免疫情况,既往根据是否存在发热史等资料酌情考虑给予患者对症的抗生素药物以做预防性处理,而针对危重症患者无论其切口类型是否为Ⅲ型均应开展抗生素药物的预见性应用,以切实降低外科手术对于机体带来的创伤和术后发热发生率[8]。

综上所述,年龄、切口长度、切口类型为外科术后发热的独立风险因素,密切监测高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强化医务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可显著降低外科术后发热发生概率,应引起临床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李志娟.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后发热的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4):158.

[2]李丽丽,程立新.后颅窝病变开颅术治疗后患者发热的原因及其护理[J].护理杂志,2012,25(22):57-59.

[3]李永刚,张红文.普外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对策[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10(5):541-542.

[4]陈俊生,林文彬,林良森.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1(13):72-73.

[5]张S,朴奇彦,王永刚,等.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热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26(4):290-291.

[6]孙锋,陈波波,刘世涛.外科手术常见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3,25(19):2917-2918.

[7]何綦琪,王志平.从循证医学看泌尿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5,30(3):272-276.

篇10

【关键词】 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霉菌感染;系统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5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01-01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一种罕见的真菌疾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M)引起的一种罕见真菌病,主要见于免疫受损的宿主。其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肺、肝、脾、皮肤等器官,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20世纪80年代以前,本病极少报道,但随着AIDS的出现及流行,在东南亚一带本病逐渐增多,已成为艾滋病患者中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发病率仅次于结核和隐球菌感染。随着我国HIV感染者数量的增加,我国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快速增加,多数为HIV阳性患者。主要流行于我国气候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已成为艾滋病患者的死因之一。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科共收治13例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通过对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本文将13例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系统化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13例,男 9 例,女 4 例,年龄 22~47岁(平均 38.7岁。)

1.2 方法

1.2.1 入院宣教 本病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缺乏对该疾病的了解和相应知识,心理方面存在紧张、焦虑。入院时应该做好入院宣教,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由于在HIV携带者及AIDS患者中抑郁、焦虑、社交孤立、慢性压力等心理问题很普遍,因此社会理解和支持是患者积极应对疾病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有助于保障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2.2 完善实验室检查 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但若能及早诊断并应用有效抗真菌药物,通常可收到一定疗效。因此,护士应该严格遵照医嘱做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临床常规检查,以作为治疗和判断疗效的依据。

1.2.3 消毒隔离措施 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缺乏特异性。本病起病急剧,像急性传染病。经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该病常是艾滋病并发的特征性和诊断性疾病,提高对其特征性皮疹的认识和敏感性,可避免和减少临床艾滋病的漏诊和误诊。早期介入特殊护理以减少院内传染的概率。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应采取隔离措施。具体消毒隔离措施是:尽量将患者安置在单人病房或采取床旁隔离;该病种患者的医疗查房和治疗护理在其他病人查房或治疗结束时最后进行;接触患者时要戴手套,摘去手套后应洗手;病人产生的垃圾按感染性医疗垃圾处理;病人用过的体温计、血压表、监护仪、病床、床头柜、被服等按感染性医疗用物处理;病人出院后病房按感染性病房进行终末消毒。由于隔离措施严密,病房内未发生交叉感染。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者免疫力低下,同时应避免其他感染性病人造成交叉感染。

1.2.4 治疗护理

1.2.4.1 发热护理 : 患者发热、畏寒。均有不规则发热,反复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体温最高可达39~40℃.发热时主要以物理降温为主,在患者额部、颈部、腋下、腹股沟、窝处放置冰袋,不伴有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可以鼓励其多饮温开水。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再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发热伴畏寒是禁忌物理降温,给予加盖棉被并在足底给予热水袋保暖;患者因有皮损和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均不使用擦浴方法降温;患者出汗多时及时更换被服,防止受凉。出血护理 :患者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出血:饮食给予易消化、清淡、温热饮食,观察大便及有无腹部疼痛情况,有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给予禁食;禁用牙刷刷牙,避免牙龈出血;避免止血带、血压袖带使用不当引起皮下出血;输液尽量采用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引起出血。皮肤护理:患者大部分有皮肤病变,皮肤呈脐凹样改变,中间化脓破溃、变紫变黑、结痂。在入院护理过程中,首先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要求患者穿干净、宽松的棉质衣服,保持床单的整洁,及时修剪指甲。每天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用药效果、皮疹大小和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溃烂程度、是否有疼痛及瘙痒,及时给予止痛、止痒等治疗措施。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加重感染和继发感染。

篇11

关键词:小儿感染性腹泻;蒙脱石散;治疗效果

小儿感染性腹泻为常见疾病,发病率在秋冬季节较高,发病原因为各种细菌、病毒造成的腹泻,容易使小儿患者产生脱水、发热以及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使患者在身体上受到较大的痛苦。常规的治疗方法为抗感染和补液。但由于该种治疗的效果有限,在此基础上使用蒙脱石散的口服和灌肠治疗,同时给予综合的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得到更好地治疗效果,选取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87例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87例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实验组45例,24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3~20个月,平均年龄为8.4个月;对照组42例,23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4~23个月,平均年龄为9.3个月。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进行补液、抗感染、退热、营养支持以及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对照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等方面的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蒙脱石散的治疗,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告知家长患者患有小儿腹泻的病因,采用怎样的治疗方法。详细告知患者灌肠治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减少患者家属因不了解治疗方法而对灌肠治疗产生的恐惧[1]。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有效提高。在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等治疗时,要对表现较好的患者给予表扬和鼓励,尽量减少患者的哭闹。

1.2.2饮食护理 腹泻的小儿患者一般会出现消化功能的紊乱情况,因此一定要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饮食指导。若患者的症状较轻,可以选择营养丰富而且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增加使用次数,但是每次食量要保持较少,避免患者因为腹泻产生消化不良的情况[2]。若腹泻的症状较为严重,要维持6~8 h的禁食。待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恢复后,可以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饮食,到半流质、稀粥、面条等。在治疗中要避免生冷、油炸食物的食用。一直到患者的大便恢复正常后,才可以食用正常食物。

1.2.3发热护理 感染性的小儿腹泻经常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要定时检查患者的体温,根据患者具体体温进行护理,若体温≥38.5℃,可以选择酒精擦洗的物理方法进行降温。若患者的体温>38.5℃,护理人员需要通知医生,选择退热的药物进行服用,同时增加饮水量[3]。若患者为持续性发热,则选择药物和物理的综合治疗方法,并将患者的汗湿衣物及时更换,使用温水擦身。

1.2.4预防感染护理 每次患者在便后护理人员都要使用温水进行臀部的清洗,需要选择吸水性强且柔软的尿布,需要及时更换,从而保证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出现尿布皮炎。还要及时对会阴、肛周的呢过部位进行清洗,若患者的臀部出现破溃和红臀的现象要选择百多邦进行涂抹,使用烤灯照射,时间在20 min左右[4]。避免患者之间进行接触。对于病房要及时使用消毒液进行擦洗,定时倾倒垃圾。对患者使用过的尿布和衣物,在清洗之后还要消毒,同时在阳光下进行充分暴晒。静脉穿刺的时候保证准确、快速,若选择头皮的静脉穿刺,在妥善固定后要戴上网帽。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χ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2结果

实验组有45例患者,治疗显效31例,治疗有效12例,治疗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有42例患者,治疗显效28例,治疗有效6例,治疗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为80.9%;治疗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感染性腹泻这种疾病主要使由于病毒、细菌等引起的,病原体对肠黏膜造成一定的伤害,使肠黏膜出现水肿、溃疡的情况。蒙脱石散这种药物,可以将消化道中的不良因子进行有效的吸附,从而使大便次数以及脱水情况都得到减少,因此会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同时采用相关的护理措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发热护理、预防感染护理,可以减轻病情和患者的痛苦,使其较早的恢复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对小儿腹泻患者进行蒙脱石散的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志刚,张杰豪,郑冬梅.36例感染性腹泻患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6(12):115-116.

[2]张晓春,曹凤宏,王淑云.感染性腹泻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24(13):161-162.

篇12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护理

作者单位:441521随州市大洪山风景区医院

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46例采取心理结合专业综合护理,效果颇佳,现将临床资料回顾性整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1~65岁,平均49.23岁,住院时间最长14 d,最短18 h。

1.2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采用无菌真空管,无菌操作的基础上采患者5 ml非抗凝血。对于不能进行床边接种的患者,应将血液标本置于4℃环境下保存,而后检测先送检验科至省疾控中心进行。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方法

1.3.1.1 情绪疏导

本病起病多因患者被蜱虫叮咬所发,病情急骤,容易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不良情绪,通过在入院时,应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等心理疏导之外[1],还应注意接诊态度、语气等细节问题,并详细介绍本病的病因、发展与转归,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情绪,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1.3.1.2 饮食指导

由于本病起病急,一般患者及其家属面对此种情况会手足无措,此时给予其饮食指导是必要的,一般而言,高热时患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分解代谢与营养物质消耗增多的现象,此时应给与营养丰富且消化迅速的流质或半流质,要求患者少食多餐[2]。遵医嘱对于不能进食患者,予以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

1.3.1.3 依从性教育

指导患者遵医嘱,并告知其保持环境和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尽可能减少在蜱虫密集的场所进行活动,如草地、树林等环境。如必须进入前述地区,则需穿长衣长裤且四肢紧扎,做好防范媒介传播及宿主动物的准备。

1.3.2 专业护理方法

1.3.2.1 严密监测病情

密切监测患者基础指标变化情况,如体温、脉搏、呼吸等,一旦出现异动,第一时间报告主管医师进行处理。根据医嘱,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症状改善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1.3.2.2 重视基础护理

对于患者的皮肤护理,做到及时更换污染床单,以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定时给予患者进行翻身,操作轻柔;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噪声,开窗通风,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遵医嘱每日行口腔护理,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

1.3.2.3 加强对症护理

对于高热患者应鼓励其多饮水,体温高于39℃时应给予物理冷敷头部或擦浴,或应用退热药物,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昏迷的患者遵医嘱留置导尿管。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导尿,尿道口擦洗1次/d,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及集尿袋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返流,定时更换集尿袋,准确记录尿量,每周更换1次导尿管,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泌尿系感染。

1.4 观察指标

于入院时、出院前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情绪各评估一次,以及观察疗效。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组内前后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比较

患者在入院时,大多存在抑郁、焦虑情绪(89.13%和93.47%),经过悉心治疗及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情绪为54.35%,焦虑情绪为56.52%,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临床疗效

经过治疗,46例患者中治愈42例,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3例,死亡1例,临床治愈率为91.30%。

3 讨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属于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蜱传疾病,临床多称之为无形体病[3],一般而言其潜伏期为1~2周,症状多为持续性高热、全身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呕吐、厌食、腹泻等,偶或咳嗽、咽痛,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对治疗带来一定影响[4]。因此,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现今医护人员面临的难题之一。

本研究针对患者由于突被蜱虫咬伤导致发热等临床症状的焦虑、抑郁心理,在专业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综合干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效果显著,结果发现:经过上述综合护理干预,以及随着症状的不断改善,患者在入院时,大多存在的抑郁、焦虑情绪,减弱明显,临床治愈率为91.30%提示:情绪与症状存在正相关性,而综合护理干预有益于病情转归,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刘蔚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2009,12(6):90-91.

[2] 张志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的护理体会,2011,13(7):184-185.

篇13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内容和指标利用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两组患者对疾病的熟知程度,总分为100分,≥60分为熟知,<60分为不熟知;调查两组患者的谨遵医嘱行为,如生活规律、及时复诊和生活中卫生保健等;在随访中记录两组患者发热和腰痛等情况。

1.2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盆腔炎疾病知识熟知情况的比较在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前,观察组有9例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熟知率为37.5%,对照组有6例熟知盆腔疾病知识,熟知率为25%;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24例患者均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数值率为100%,对照组有18例患者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数值率为7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在出院后谨遵医嘱行为的情况比较在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者在保持经期卫生、谨遵医嘱治疗和及时复诊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具体结果如表1:表1两组患者在出院后谨遵医嘱行为的情况比较(n%)组别例数保持经期卫生遵医嘱治疗及时复诊观察组2422(91.7)23(95.8)23(95.8)对照组2418(75)17(70.8)15(62.5)P<0.05<0.05<0.05

2.3随访时两组患者出现发热和腰痛情况的比较在对患者进行随访的时候,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发热症状,2例腰痛症状,总发生率12.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4例发热症状,6例腰痛症状,总发生率41.7%。观察组患者出现发热和腰痛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14

关键词 儿科 输液 发热 护理

静脉输液是将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以治疗疾病,但是若有致热源或临床操作不当等原因诱发输液发热反应。根据16例输液发热反应中出现的临床症状,护理体会作出如下分析和探讨。

发病原因和机制

发病原因:小儿输液反应原因复杂,参考有关资料分析输液反应的直接原因为热原物质所致。输液过程中,热原物质逐渐进入体内,超过人体耐受量时,便可发生热原反应。热原即称热原物质,包括化学和细菌性热原等。化学性热原物主要考虑器具因素。细菌性热原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多为菌体裂解释放毒素或代谢产物等。据有关资料报道,革兰阳性杆菌产生的热原致热作用最强,阳性杆菌次之,阳性球菌产生的热原致热作用最弱。

发热机制:输液中发热反应与普通发热机制一样,致热原进入人体后刺激白细胞释放白细胞致热原,后者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温度调定点上移,从而兴奋产热中枢,抑制散热中枢,一方面发生肌颤和内分泌代谢旺盛,从而产热增加,因此,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另一方面体表血管收缩,竖毛肌收缩,发汗停止,这一系列变化导致散热下降。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输液反应分三期:①寒战期:一般在输液15分钟左右发生,患儿手脚冰凉,寒战、突然感到畏寒,继之寒战,口唇发绀,面色苍白,全身皮肤鸡皮样和花斑,肢冷,呼吸急促。②发热期:患儿体温急剧上升,呼吸急促,头痛恶心,面色潮红,甚至发生谵妄、昏迷、惊厥、休克、低血压、心肾功能衰竭、死亡。③恢复期:在恢复期,患儿身体出汗、体温下降,疲倦乏力,整个过程0.5~1小时,但小婴儿常常三期划分不清,可迅速高热,易发生高热惊厥,因此临床上要提高警惕。

护理措施

输液反应中的发热反应属紧急情况,应紧急处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⑴寒战期的护理:①立即停止原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管(为了便于抢救,保留针头不拔出)。有缺氧征,立即氧气吸入。②注意保暖,防止风袭,可用棉被围裹,小婴儿加热水袋。③多作解释工作,安慰和稳定家长及年长患儿的思想,消除患者及家长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输液反应的进一步发展。④控制肌颤抗过敏,输液反应最常见的发生肌颤,严重者可能持续强烈的、不自主的震颤,对待这些症状一般选用抗组织胺药、非那根肌注,严重者可静滴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⑤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若温度升高,就要采取物理降温措施。⑵发热期护理:①药物降温:肌注退热剂,若温度超过385℃时应用糖皮质激素,起到减轻脑水肿、抗过敏、抗休克和降温的功效,必要时可进行冬眠疗法。②物理降温:在药物降温的基础上,可采用冷毛巾敷额部,温水擦浴,若持续高热不退,可作醇浴、或冰盐水灌肠,头枕冰袋。③镇静、对烦躁不安或高热惊厥患儿可使用镇静剂,如:安定。④密切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积极观察患者的是否有呼吸衰竭、心衰、休克或脑水肿等并发症,若有发现,应及时上报给医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和护理措施。⑶恢复期的护理:患者在恢复期要注意休息,减少刺激,积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睡眠环境。

讨 论

输液发热反应的因素:⑴药品因素:就是说此类药品在药厂生产制作过程,封口包装,储藏时间都有可能造成热原条件;另外护理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没有认真检查。因此,按正规要求,操作前必须再次严格检查,核对标签,检查药物的有效期,瓶盖有无松动,瓶口有无裂隙,变质沉淀等现象。⑵器具因素:输液器、注射器、加液瓶三者为输液的主要器具,在输液中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是关键,其生产、使用效期、储藏运输等过程都可能影响到热原物质,因此,使用前必须严格检查包装的严密性、有效期等,配输液的注射器不可多次使用,以免污染造成致热条件。加液瓶应该经严格处理后,密封高压灭菌。⑶环境因素:季节、气温、室内空气污染,与输液反应有密切关系,气温高的季节输液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消毒措施。⑷护理操作过程因素:①操作前必须流水肥皂洗手,消毒毛巾擦手后方可处置。②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③输液必须现配现输,这样可以保证药效减少输液反应。

除此,输液发热反应中,输液前高热患儿50%,故输液前必须先作降温处理,同时加用鲁米钠镇静效果更佳,一旦发生输液反应,控制肌颤抗过敏的同时,可肌注退热剂和地塞米松,可控制和减轻高热的发生及病情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