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1
多媒体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符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多媒体创造的互动、能动、主动的教学环节,能够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要加强多媒体对实际教学活动影响性的分析。
1 多媒体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
1.1 丰富了课程资源,激发了学习兴趣
多媒体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将大量的教学素材浓缩进小小的课件中,将课堂内的知识进行一个适当的延伸,以帮助学生最大程度获取更多的知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单一的语言传输为主,但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较短,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长时间枯燥的语言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导致注意力下降,影响课堂质量和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课件内容进行科学精心的编制,使其不仅切合教学内容,而且内容丰富,排版精美。新颖的视频、音乐或唯美奇特的图片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仅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1.2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输。这种知识的建构主要依靠的是学生自身,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弥补了学生知识积累不足的问题,能够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接受新的概念、信息或命题,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同时,由于传统语文教学主要依靠的是板书、挂图、口语表述等手段方法,而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难以被语言或图像简单具体化的内容,这些教学重难点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而借助多媒体能够有效地整合与课堂教授内容相关联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可以将静态变动态,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帮助教师带领学生顺利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3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培育学生审美情感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困境在于教师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课堂的绝对主导者,教师尽心尽力地传授知识,却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反馈,这样的课堂没有活力,学生没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迫使教师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课堂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因为受到自身年龄和人生阅历限制的影响,小学生很难直接将语文教学内容中存在的情感理解透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形成,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等。
2 多媒体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
2.1 形式主义性使用严重
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并没有深刻理解多媒体教学的理论价值,只是机械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了使用而使用。部分教师不分主次,只要是有课就使用多媒体,这不仅浪费了教师宝贵的备课时间,而且也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价值,过度频繁地使用多媒体也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甚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2 忽略基本教学手段的价值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语文教学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本身,教师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而忽略了板书、朗读等基本教学手段,板书和朗读等基本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的形象,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多媒体突破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学生更加高效、快捷地理解和学习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和信息加工的主体,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我们应该将多媒体的使用和语文实践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再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已经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并为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学生收获知识的主战场,那么教师要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一、重视发展性评价
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变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地给予鼓励、表扬等。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怀着兴趣来学习语文。
例如,在教学课文《花钟》时,我就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的图片,并配上轻音乐,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同时似乎闻到了花香,他们都十分活跃,压抑的心情得到了放松。然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花,这些花都有什么特点,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接下来我让学生自主地朗读课文,并标注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不同的学生标注的句子都有所不同,但是有些学生却说不出哪里好。于是我便引导学生慢慢分析,让学生逐渐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我的引导与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开发教学资源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于课本中很多的内容都难以理解透彻,这就要求教师要开发教学资源,以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引入,从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到亲切而熟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共性,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故事,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就以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引入教学。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我便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这个动画片,在直观形象的视觉冲击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十足。然后我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求知欲与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拓展教学空间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局限在课堂中的语文教学是很难促进学生发展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参与到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并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相应的教育,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与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就曾经组织学生举行过“古诗竞赛”的活动,学生自由结成五人小组,竞赛分成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上句(下句)填出相应的下句(上句),检验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积累的成果;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投影仪的图片通过思考与联想,说出与之相关的诗句,比如,出示图片月亮,学生就可以说“举头望明月”“月是故乡明”等;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对古诗的内容进行剖析,这一环节没有标准答案。这样的语文活动的设计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四、重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经常忽略的一个环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好地扬长避免,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课文《晏子使楚》后,我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并指出自己仍然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但是他们对于课文中某些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却弄不明白。我便在课上为学生画出了一个相应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并让学生在课下也将另外的两次智斗用示意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经过这次的指导,学生都明白了课文中句子的内涵,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另外,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环节设置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形式,从而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追求的基本目标。我们要在教学中重视发展性评价,为学生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并重视教学的反思;还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创新,找到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健词】语文教育;素质教育;教学活动;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小学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出发,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语文活动。这样内外结合,“双轨”运行,全方位多侧面地学习语文,教师不是让学生在做大量的应试篇章或练习册,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要明确语文素质的要求和任务
在明确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基本内容,以及要求和任务的同时,我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多元化教学目标和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保证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整体性地完成呢?教学过程的优化,核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2.坚持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被学习、运用,又为社会生活服务。语文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构成人的文化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
3.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为基础。一是识记训练。小学生要认识掌握大量的词汇,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掌握记忆的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四个认识的基本过程,要多运用形象记忆。二是语感训练。语感是指对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它具有直觉和想象性感觉的功能。语文课培养语感是促进学生语言文字内化的教学。三是读写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往往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读是学习别人积累的知识,写是自能操作,教师教学时必须注意将两者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
二、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
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在教学的同时重视完善人格,这不仅是对“应试教育”的历史超越,而且也是教育实践对于时展要求所做出的积极反应。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体验出发去研究教师的“教”,尊重学生好奇、好发现的心理,每当教学新知识时,只要学生通过“思一思,议一议”能够学会的,教师就不要剥夺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权利和愿望,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思考、讨论、争辩”的情境。如学完《将相和》一文我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蔺相如机智勇敢。我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我非常满意,表示赞成这两种意见,正准备结束课时,突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了,他说:“我喜欢赵王。”我惊讶地问为什么。他振振有词地说:“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任用人才这一点。”说得多好,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个人为人和执政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有理有据。我马上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以另外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品质。”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的肯定,成功的喜悦从心中油然而生,积极地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被动的学习变成活泼主动的发展,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是一种在探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的目的。
三、强化德育渗透,陶冶理解情操
在教学中我坚持利用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向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如教材中《》、《颐和园》等通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奉献精神,赞颂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介绍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加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小珊瑚》、《劳动最有滋味》、《科利亚的木匣》等通过表现主人公诚实善良、热爱劳动、遇事动脑、全面看问题等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我在多年教学中一贯做法,我要一直坚持下去。
四、面向全体,因村施教,重视个性的技能发展
素质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抓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材施教,以不同层次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此,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法的安排,要适应于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不同情况,让有能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知识,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活动教学 实践研究
1.问题的提出。活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和教育形式,它的出现,对改革传统教学,克服现行教学中的种种流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无疑都将起到推动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即要让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做”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语文的规律。
但是,对什么是“活动教学”,怎样进行“活动教学”,还存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的误区,如果不加以澄清和矫正,势必阻碍活动教学的健康开展,降低活动教学应有的作用。所以,本文重点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活动教学”。
2.小学语文中活动教学的误区。
2.1 对“语文活动教学”概念认识的偏差。语文活动教学,是“活动教学”思想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它意在打破教师和学生保持的相对的“授权”关系状态,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各种外显的、具有操作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使课堂信息不断扩展延伸,同时调动学生动脑、动眼、动手、动耳、动口,以外显的活动促内隐的认知、情感、能力协调发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活动教学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外活动,也有别于语文活动课程。语文活动课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形成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
2.2 小学语文活动教学中活动安排失调。目前语文活动教学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被动活动,即学生在被告诉、被教导、被演示的情况下被迫参与活动;二是片面活动,没有把内在的观念性活动和外在的物质性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只重视学生接受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观念活动,忽视甚至排斥学生的获取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为目的的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过分强调外显活动,而忽视内在的观念活动,使二者未能达成统一。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活动整体性的正确认识。
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活动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小学语文活动教学的操作程式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3.1 阐述与呈现材料。语文活动是以某个“点”来进行训练的,教师必须清晰地将语言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材料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章,也可以是整篇文章;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本外的。总之,是一种有具体语境的语言现象。呈现时,可以让学生看课文或某一片断,也可以用小黑板、投影、录音、计算机等多种手段来呈现。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由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段小学生身心发展尚处于幼稚阶段,背景知识缺乏,不适宜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过深过难的知识。因而,在呈现材料时,应体现“小、易、趣”的原则,目的在于初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而非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有什么重大发现和创造。
3.2 学生阅读领会。阅读是获取和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解和运用的基础。在材料呈现之后,指导学生阅读,应该成为语文活动教学最基本的活动。面对阅读教材,学生读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通读以整体感知,可以精读以深入理解,可以熟读以领悟情感和规律,也可以诵读而重在记背。不管怎样,教师的职责只是“引导”而非“带领”。教师在此阶段的主要职责是:
3.2.1 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在情境创设的方法上,可以用音乐激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以哀婉的旋律唤起学生的悲痛之情;可以是画面展示,如《南京长江大桥》,在画面展示中,具体形象地突现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使学生感悟中国人民的智慧与伟大;可以是语言描绘,如《趵突泉》,教师以满腔热情、绘声绘色的语言,向学生描绘幽静的绿柳、晶莹的泉水,以及小泉眼那一串串似珍珠随水摇曳的小气泡,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描绘,进入特定的情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是环境布置、小品演示、课本剧等方法。
3.2.2 保证学生自读的时间。自读就是自由地阅读,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速度去读。读出情感,读出语言规律。精彩的句段,美妙的篇章,甚至能读得背下来。这当然需要足够的时间。因此,保证学生自读的时间,是阅读活动的先决条件,否则“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就成了空话。
3.3.3 质疑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如何培养学生会疑,这是教师工作的重点。比如《松鼠的尾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时候,松鼠从一棵大树上往下一跳,轻轻落在一棵小树上。”读了这一句,有两个学生提出:①松鼠是怎样落在小树上的?②松鼠为什么是轻轻地而不是重重地落在小树上的?针对这两个问题,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出优劣:问题①句中已经直接给出了答案,提得过于简单。问题②就提得较有价值,因为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对松鼠尾巴的作用有了基本的认识。
3.4 讨论评议。讨论评议是语文活动教学中的又一环节,它是针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过程。积极自由的讨论,为学生充分思考、发表己见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也使学生在议议说说的不同意见的交流中,逐步培养起自学能力和自我检测、自我评判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实践活动 教学质量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情感丰富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语文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空间,将课堂教学中无法完成的活动放到语文课外活动中来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学成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1 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开展竞赛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的组织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出发点应该与语文教学相配套,为课堂教学发挥补充与完善的作用,深化课堂教学成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教学进度同步,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如写字竞赛、朗读竞赛、作文竞赛等,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升。如针对学生识字学习基础不牢固、错别字偏多的现象,我在每一单元教学活动结束之后,都组织1~2次的默字竞赛,要求学生将本单元的生字正确书写出来,采取这种竞赛的形式,克服以往单纯强化记忆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为学生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在学生的眼里,这些生僻字不再是那么难写,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竞赛促进教学的成效。针对小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唱读”、感情不丰富的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定期举办朗读竞赛活动,对学生开展分组竞赛,将朗读基础与水平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编成一个学习竞赛小组,开展竞赛活动。在竞赛激励机制的引导下,学生相互之间卯足了劲练习朗读技巧,通过一段时期的强化巩固,整体朗读水平明显提升。为了克服学生对作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我通过开展口头作文竞赛、作文片段现场命题竞赛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为深入开展作文教学营造积极的学习情感。
2 结合内容理解需求,开展主题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仅靠课堂教学40分钟的时间和课堂空间,在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与组织环节,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空间来实施整个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难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外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创设浓厚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内容后,为了深化教学成效,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同学”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与父母、朋友、同学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寻找感恩的闪光点,在班级主题活动中进行交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感知中提升思想教育成效。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3 结合作文教学活动,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生大多在三年级接触作文教学活动,对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着畏难情绪,作文教学成效低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模式陈旧的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生活感知体会少,缺乏足够的作文写作素材。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文写作,生搬硬套文章内容,虚构生活事实,这样的途径写出来的文章,严重缺乏真情实感。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在实践活动之中积累写作素材,增强真情实感。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参加小记者报社与学校记者站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采访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圈子,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采访活动。有的学生采访的是一些老党员、老,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学生采访了社区老同志,听老人讲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发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理解,激发自豪之情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敬业奉献楷模,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优秀的品质。通过这样的丰富活动,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真情实感。
4 结合学生学习爱好,开展兴趣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具有强烈的兴趣,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教师要统筹均衡推进教学活动,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求,此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开展课外兴趣活动等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如针对学生对朗读兴趣浓厚的特点,我在教学之余开展了朗读训练小组活动,将班级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集中起来,给予针对性指导,并吸纳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