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思想;领导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管理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系统的学习西方的管理方法,由此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知道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有着很多的古典宝藏,读史使人明智,知古可以鉴今,因此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要总结出古代优秀的传统的管理经验与规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主要有两个特点即中国管理硕果累累和于无字处读经典。

(一)中国管理硕果累累

有人说,中国没有系统的管理学,管理学是来自西方的,在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就是管理学和管理,中国古代是没有管理学,但是我们有很多优秀的管理思想,多民族的国家,跨越洲际的大项目,中国人从来就不缺管理,我国的古代有着很多非常优秀的管理思想。以我们国家的万里长城为例,万里长城可以说是一个享誉古今的大项目,从项目的管理、进度控制、后勤的供应、物流的设计、人员的设置与培训再到质量的控制,这里面有很多宝贵的管理思想。

(二)于无字处读经典

所谓“于无字处读经典”是指不能只停留在经典文章的表面的文字上面,要从中发掘出其中的内涵与规律。以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原文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这首诗,老师给我们讲的是,这是写送别和西湖美景的诗。但是我们认真地研读一下这首诗,会发现其实这是一首管理艺术的诗。具体的解释是:当时的林子方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六七品的小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由于表现好要升官但是要到外地,来跟杨万里辞职,于是杨万里写了这首诗。第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意思是你毕竟呆在首都临安这个中心的地方啊;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是讲你享受的待遇也跟其它的地方不一样啊;第三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意思是你就在皇帝的附近,你有无限的机会;第四句“映日荷花别样红”意思是在皇帝的身边你的前途无量。杨万里说这句话的内涵是要劝说林子方不要离开皇帝身边,但是林子方并没有品出这其中的内涵,最终林子方在历史上消失。

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髓

本文关于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精髓,主要是从人本管理、管理艺术、仁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一)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论语》中孔子说“赦小过,举所知”讲的就是领导用干部的艺术,讲的是领导要用自己了解的干部,原谅他们的缺点,利用好他们的缺点,不要求全责备。之所以说要自己了解的干部,原因是用自己不了解的干部,试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同时你不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因此不能很好的利用他们的优势、回避他们的劣势。那么,到底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我们到底是用中国的“人本管理”思想还是西方的规范化管理思想呢,应该说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二)领导艺术

《哈佛大学》曾经对一大批成功的领导者、职业经理人进行了跟踪采访,发现这些领导者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日程、关系网、沟通,每天工作的内容就是几点到几点要干什么,某个事情要找谁等,所有的工作归结到一点都离不开“说”,当领导的人可以不爱说,但是不能不说;可以少说,但是要说到点上。对于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 自己的工作重点要定在什么地方,对于领导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说你自己要咱们拼命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协调你周围的这些人,懂得运用他们的长处,让他们来为你所服务,长此以往你的工作只会越来越轻松。

(三)仁

中国传统文化别注重个人修养,讲究“仁、和、止、静”尤其对于“仁”来说非常的重视,在一个企业中一个优秀的领导怎么能领导你的团队,让别人听从于你这很重要。论语中对于“仁”有很多的解读,其中包括“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结,《论语》中关于“仁”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有感恩的心、会分享、能够理解别人、要有善良的动机。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仁”也有解读,他说“道者、公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与之生”。如果放到普通的企业里来说的话就是说:上级和下级一条心,可以共患难,共享福。这就是为什么公司的档上领导一般都会签上“同意”这两个字了。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如果真正的做到“仁”那么他的员工不论企业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跟着他。

三、总结

历史不能一模一样的重新上演,但是历史的规律还会上演。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管理思想,要对古籍、经典进行探寻、思考,这要求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我们要找出其中那个内在的寓意、内在的规律,从中学习古人的经验,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沿着古人的高度继续前进,中国的管理思想的高度会不断的提升,个人、社会和国家都会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含中.中国大百科全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郑立君.场景与图像——20世纪的中国艺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胡晓真.秩序与末世恐惧——由弹词《四云亭》看晚清的时代意识[J].中国近代史研究.

[4]王树村.记“沪景开彩图·中西月份牌”[J].美术研究,1959.

[5]苏州桃花坞木板[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篇2

一、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儒家”思想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将“仁”的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求企业管理者制定企业管理方案时要充分体现“仁”的思想,首先,企业管理在制定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时要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员工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个人利益还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例如企业在制定员工福利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实际需求,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心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时,要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获得反馈,对员工实施“仁”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尊重员工,让员工不单单只是为了谋生而工作,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去工作。最后企业管理者在企业聘用人才时,要做到“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在考量员工工作能力的时候,还要注重员工的思想品格。总而言之,要将儒家“仁”的思想切实的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中。

儒家思想除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之外,“以和为贵”也是儒家的重要管理思想,儒家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更是把“和为贵”作为人处世和管理的原则。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将“和”的思想应用到其中,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明白员工不只是“经济人”,更是具有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企业开拓者。因此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必须发挥其主体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氛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者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员工的心理诉求,协调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让企业的人际关系和谐,员工能够在企业工作的舒心、顺心,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企业领导者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建立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尽量减少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有效地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能够让每个员工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和认可,同时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员工会觉得自己不是被强迫性的工作,而是自己在企业氛围的影响下主动努力地去进行工作。两者的工作状态不同,所产生的工作结果也一定是不同的,后者基于自己主观愿望去进行工作的状态一定会对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工作效率更高,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如果想要发展和壮大公司,就要走入到员工队伍中去,了解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于员工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定期对员工进行思想培训,激发员工积极工作的精神。同时,还要将中国传统“和文化”有效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员工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无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因为根据对很多员工工作现状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员工在企业不愿意再继续进行工作的原因不是企业的薪酬福利不具有竞争性,而是企业的人际关系复杂,经常有矛盾和冲突出现,员工的内心诉求得不到有效排解,长此以往,就不愿意再继续这份工作,“跳槽”的行为随之就发生了。员工不断离职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容易造成企业“人心浮动”,影响工作效率,还为企业增加了人力资本,企业需要重新招聘员工,并进行岗位培训。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和”的思想原则,为员工构建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当然,儒家思想尽管坚持“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但是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既承认了事物的差异性,也表明通过和而不同的事物,可以通过互补,来达到统一与和谐。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这样对这句话进行理解,企业中人才众多,每个人的性格和特点又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管理起来相对就比较困难,这个时候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能够珍视不同类型的人才,并能够善于应用各类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例如有的员工热情、表达能力强,开拓性强,就可以让其做业务销售人员。而有的员工细心、沉稳,就可以让其做内勤岗位。总而言之,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管理者既要将他们“和”的一面培养和挖掘出来,如企业员工要具有共同的企业价值理念,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等,还要将其“和而不同”的一面运用好。如根据员工不同的性格特点将员工任命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只有充分的运用好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才能够使企业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企业的发展也会愈来愈好。

二、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道家”思想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意思不是说什么都不作为,为事情不付出任何的努力。而是要把握一个尺度,明白什么事情应该为,什么事情不能为,也就要做到“无为而不为”。这一点针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企业管理者无论具备多么强的能力和多么高效的处理事务的效率,都不要将企业的任何事情都牢牢的“抓”在手中,不放权给手下,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更何况一个人的思想难免会有缺失漏洞之处,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发挥道家“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思想,尽量将企业员工能够完成的事情交与企业员工去做,而不是任何事情都以领导者为主导,横加干涉,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员工创造性的培养,也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道家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管理哲学“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意识是说在烹煮小鱼的时候,不能常常去翻炒它,这会让小鱼被煮烂。治理国家就如同烹饪小鱼一样,切忌政令繁多,无事生事,如果朝令夕改,就会让百姓不知道如何按照政令形式。作为执政者应该精简政令,不要常常干扰百姓,要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这种思想也可以有效的被运用,对于企业颁布的规章制度,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颁布,并且制定的规章制度要具有可行性,在规章制度颁布之后,要进行有效地实施与运行,并要向员工获得反馈结果,不可以总对规章制度进行更改和调换,否则会降低员工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遵从度。总而言之道家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于管理者而言,所做的一切行为都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人为的过于强加任何因素。领导者要知悉自己的责任,不要过多的制定条目繁多的规章制度,让员工觉得无所适从,更不要时时刻刻都处于监视员工的状态中,这种刻意的加强员工,会让员工觉得身心俱疲,降低员工工作效率。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道家思想”应用到企业当中来,遵循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为企业员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

三、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法家”思想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法家思想,注重强调“以法治国”,将“法”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如“君必有明法正义”“治国无其法则乱”“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观点。而将法家思想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制定奖惩得当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其管理的公平性,让员工获得公平感,对于表现优秀做得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一些消极怠工,绩效低的员工要实施惩罚,只有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者要强调企业制度的执行,要把握规章制度和相关条例的制定权,并且有绝对的权威性,能够保障规章制度和和相关条例在企业的畅通实行,以免出现由于权力的不集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当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领导者可以选择适宜的人才进行适当的授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能进行工作。除此之外著名的法学家孙子在《兵法?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这种思想应用到现代企业竞争机制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这就要就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同行业或者跨行业企业竞争时,要通过行而有效的手段去了解竞争对手的企业背景、经营范围、经营内容、核心技术等资料,在充分了解对方之后,在进行制定计划时,才能够制定出全面有效的竞争方案。同时管理者在进行企业决策时,也要发挥其思想作用,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分析透彻,了解清楚,找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然后做出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例如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部职场大局《浮沉》,这部电视局主要是以国有企业“晶通制造厂”改革为主线路进行剧情开展,政府为其拨出7个亿的改革资金,这门庞大的改革资金吸引了各大公司的竞争,在这方面竞争优势最为明显的就是美国赛斯集团和日本SC公司,两家外资企业为了“晶通制造厂”改革的大单子,纷纷各显神通,最终由于赛斯集团的“知己知彼”,获得了竞争的胜利。由此可见,在企业竞争中,“知己知彼”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企业管理 运用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人文精神带有很深的儒家文化烙印,即崇尚礼教、修身,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的完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和合精神”。“和合”一词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心,也指事情的协调和顺利。《论语·学而》讲“礼之用,和为贵。”后来,孟子将这一思想作了更深层次的发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而,“人和”超越了“天时”、“地利”,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处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自然精神”。在传统文化思想中,道家以崇尚自然闻名,老子注重天道,把自然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道是世间万物的母亲,而自然则是道的终极。中古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通变精神”。求新求变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追求,中华文明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就充分体现了“通变精神”所包含的智慧。中国人的“通变精神”在《周易》中得到系统的表达,《周易》的核心理论就叫“穷则思变”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担当精神”。所谓“担当精神”,就是勇于承受,敢于负责的意思。“担当精神”建立在儒家积极入世的哲学基础之上,强调“公利优先”的原则,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生活依然存在密切的联系。它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致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而进行不懈的自我更新。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体现着凝聚力。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过,究其原因,它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和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机制和基础。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在于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够进行不断的创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也蕴含着民族精神生命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民族文化长期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没有及时的创新,是导致民族精神衰老、陈旧以至丧失生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3.传统文化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3.1用“和合精神”培养员工的和谐心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合”、追求和睦的民族,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没有蹈其他文明古国的覆辙,与中华民族“和合”的精神密不可分,有了这种“和合”精神,才能大度宽容、和谐相处,遇到苦难和挫折,便能同心同德。当今企业职业道德追求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相敬如宾、友爱互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与“和合”精神一脉相承。运用和合精神,培养员工和谐心态,就要把企业成员过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态引导到崇德尚义、见利思义的道德价值轨道上来,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引导到以企业集体利益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上来,引导员工正确对待自己、企业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正确对待个性与共性、变革与创新。将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营造一个以爱换被爱、以奉献博取感恩的和谐人际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无私奉献、知恩报德、热心服务、真诚奉献精神;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管理者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个人潜能、组织活力被最大限度地激活。

篇4

(一)适度原则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认为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境界了,要求人在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他的这种中庸思想成为后人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遵循适度原则,既要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度”,也要注意讲授时间的“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的依附性,防止牵强附会、“喧宾夺主”和消磨时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绝非游离于管理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的,因此,专业教师应认真研究,把握学科特点,不可将管理类课程变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那样将失去专业课的教学本质。[3]例如在讲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时,值得讲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多,可以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要注意不能急功近利,在专业课中不分场合过多地介绍传统文化的内容,过分渲染传统文化与管理学之间的联系并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如果在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花大量的时间,主次不分,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不能刻意强调某节课、某个内容,更不能在整个专业课课程教学中过分实施,应把优秀传统文化中明显体现管理思想的精髓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管理思想的意义,力求达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引导和启发的原则

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学会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传承和发展积极、进步的传统文化,摒弃落后、保守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感受、理解管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掌握获取管理知识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富于想象、勇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按照“发现与思考———分析与探讨———总结与实践———验证与巩固”的程序教学,启发学生去发现、观察、思考、分析、探索,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与经验积累,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善于剖析的研究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管理知识,还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自主总结其中的管理思想,达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管理知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过耐心地讲解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思想,再用专业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来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有把管理类课程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领会其中的管理思想。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实践中自觉主动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管理思想的作用,乐于用丰富的管理思想指导实践。通过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调查访问,或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践、顶岗实习,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管理的必要性,加强对管理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巩固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选择实施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很多,管理学中“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伦理”、“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方法”等很多内容中都可以根据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应地进行传统管理思想、优良道德传统、传统哲学思维的教育,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如何更好地选择实施的切入点,便于学生对管理类课程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更好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合理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前提是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否则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既没法给学生讲清楚管理学的知识,也达不到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管理学教师,应充分挖掘专业教材中蕴含的管理思想、方法、精神,并随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还应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整理出管理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选择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以便在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中把握住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如在《管理学》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可以选择切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就非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法家等经典如《论语》、《管子》里面就记载并体现了很多管理知识,孔子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这种节用的思想不仅体现了管理学中的“成本意识”,也体现了“重人”即讲究用人之道的人本管理思想。又如,在第十六章“领导与领导者”中介绍了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领导工作很易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即领导与领导者都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和方法,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权宜应变。这种权变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想相对应,因此在权变理论的教学中切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篇5

【关键词】传统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基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在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深深的深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通过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人生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影响和制约着现代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纵观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人民就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萌发了很多卓越的管理思想,既有宏观意义上的治国之道,也有微观意义上的治生之道,它们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结晶,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的起源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最早的管理思想起源于原始的农业,在刀耕火种的种植业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手工业、畜牧业等社会分工管理经营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为代表的早期的管理思想。此外,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导体系源于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儒家管理思想。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

企业管理从简单的角度来理解就有两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管理和事的管理。针对这两方面内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具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先的管理特点。(1)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中国传统思想就是注重以人为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一个“人”字,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非常重视人的价值。纵观历史,在治国管理方面就把人放在第一位,认为国家的兴亡与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道是“争天下必先争其人”,同时传统的管理思想具有浓烈的民本思想,如由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孔子提出的孔子主张“爱人”、“爱众”、“重民”等人本位的思想。治国方是如此,企业的管理就更应该注重人的管理。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活动中,企业最短缺的资源就是人才,同时企业管理也是人在管,因此,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以人为本的特点。(2)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以和为贵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项理论就是以和为贵的和合思想,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贵是成事的根本原则,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协调管理包括人际关系的在内的一切矛盾因素,和气生财是企业生存发展指导,和谐管理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想要达到的最佳管理状态。(3)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以德为先的特点。凡事以德为先是古今中外的定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儒家思想是道德文化的代表。我古代管理国家讲究的是以德治国,管理思想对人们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从此不难发现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最鲜明的特点。企业的管理更应该主张德的管理,强调以德服人,古语有言“生而弗有之,为而弗持之,长而弗宰之,此之谓玄德”,管理但不去主宰,不去左右,这才是企业管理中“德”的体现。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从辩证学角度考虑,凡事一分为二,中国古老的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纵观世间百态,管理是在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所衍生的产物,我国受封建专制统治多年,儒家管理思想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给现代的企业管理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首先,受传统管理思想影响,现代企业管理普遍政治化,忽略的企业的最大利益。如企业缺乏独立的一面,表现出政府化的行为,企业的管理手段、竞争方式、经营理念等受上级部门控制严重,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结构行政化,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行政化。其次,受封建社会严重的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普遍专制化,忽略的企业的民主性。主要表现在个别企业中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最后,受中国儒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机制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重于人情化,忽略了制度管理。主要表现为,在日常管理中过于注重人情,使得企业的规章制度只是用来说、用来看、用来记录,从而导致企业中常常出现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违规现象司空见惯。(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现代很多企业遵循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思想,把人才视为企业的核心和最宝贵的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例如,海尔集团的“盘活资产首先应盘活人”。此外,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积极影响还表现在以和为贵、以德为先等方面,正所谓和气生财,企业的经营管理要讲求和谐,再者,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很多企业在管理中注重以德为先的管理思想,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包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更离不开企业文化和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通过硬性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行为约束,通过企业文化来感染思想意识,鼓舞斗志。在日常的管理中需要软硬兼施,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互为作用并进行持续改革和创新。此外,规章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的约束人的行为,追求的是阶段性的项目管理目标,而企业文化则是长期对人的思想进行熏陶,追求长远效应。企业文化和制度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因此在树立企业文化和建立管理制度时要融入以人文本的思想,提倡人性化管理,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层次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团结进取、改革创新的组织。(2)倡导目标性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通常把企业目标的实现与人的需求集合起来,其基本出发点是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技能,基本管理方式是自我控制。企业的发展在于经营,经营的管理在于项目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宗旨,讲求战术性和战略性。与传统管理思想相比,现代企业目标性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把传统方法中的“要我做”和“要我怎么做”转变为“我要做”和“应该怎么做”。(3)推崇技术创新的信息化管理思想。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革命带来了必然的管理革命,正所谓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双动力,正确处理技术与管理的关系,在提倡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强调管理思想的创新,全面打造以科学技术带动管理创新的新局面。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形成和发展,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更进一步的解放和改善。这种进步和改善不但体现在管理水平、管理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同时也体现在通过数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广泛应用使得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的更高级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双动力,运用具有创新性的信息化管理,把技术和管理相互结合、互相促进,使得生产进一步发展、机构进一步精简、人员进一步精练,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更是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整体成本,是企业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杨先举.孔子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稻香.柔性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邓志辉.浅谈当代管理新趋势[J].柔性管理.2006

[4]陈雪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今企业的启示交通[J].企业管理.2007

[5]李静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之知识管理[J].企业导报.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