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思想;领导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管理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系统的学习西方的管理方法,由此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知道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有着很多的古典宝藏,读史使人明智,知古可以鉴今,因此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要总结出古代优秀的传统的管理经验与规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主要有两个特点即中国管理硕果累累和于无字处读经典。
(一)中国管理硕果累累
有人说,中国没有系统的管理学,管理学是来自西方的,在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就是管理学和管理,中国古代是没有管理学,但是我们有很多优秀的管理思想,多民族的国家,跨越洲际的大项目,中国人从来就不缺管理,我国的古代有着很多非常优秀的管理思想。以我们国家的万里长城为例,万里长城可以说是一个享誉古今的大项目,从项目的管理、进度控制、后勤的供应、物流的设计、人员的设置与培训再到质量的控制,这里面有很多宝贵的管理思想。
(二)于无字处读经典
所谓“于无字处读经典”是指不能只停留在经典文章的表面的文字上面,要从中发掘出其中的内涵与规律。以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原文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这首诗,老师给我们讲的是,这是写送别和西湖美景的诗。但是我们认真地研读一下这首诗,会发现其实这是一首管理艺术的诗。具体的解释是:当时的林子方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六七品的小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由于表现好要升官但是要到外地,来跟杨万里辞职,于是杨万里写了这首诗。第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意思是你毕竟呆在首都临安这个中心的地方啊;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是讲你享受的待遇也跟其它的地方不一样啊;第三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意思是你就在皇帝的附近,你有无限的机会;第四句“映日荷花别样红”意思是在皇帝的身边你的前途无量。杨万里说这句话的内涵是要劝说林子方不要离开皇帝身边,但是林子方并没有品出这其中的内涵,最终林子方在历史上消失。
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髓
本文关于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精髓,主要是从人本管理、管理艺术、仁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一)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论语》中孔子说“赦小过,举所知”讲的就是领导用干部的艺术,讲的是领导要用自己了解的干部,原谅他们的缺点,利用好他们的缺点,不要求全责备。之所以说要自己了解的干部,原因是用自己不了解的干部,试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同时你不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因此不能很好的利用他们的优势、回避他们的劣势。那么,到底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我们到底是用中国的“人本管理”思想还是西方的规范化管理思想呢,应该说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二)领导艺术
《哈佛大学》曾经对一大批成功的领导者、职业经理人进行了跟踪采访,发现这些领导者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日程、关系网、沟通,每天工作的内容就是几点到几点要干什么,某个事情要找谁等,所有的工作归结到一点都离不开“说”,当领导的人可以不爱说,但是不能不说;可以少说,但是要说到点上。对于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 自己的工作重点要定在什么地方,对于领导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说你自己要咱们拼命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协调你周围的这些人,懂得运用他们的长处,让他们来为你所服务,长此以往你的工作只会越来越轻松。
(三)仁
中国传统文化别注重个人修养,讲究“仁、和、止、静”尤其对于“仁”来说非常的重视,在一个企业中一个优秀的领导怎么能领导你的团队,让别人听从于你这很重要。论语中对于“仁”有很多的解读,其中包括“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结,《论语》中关于“仁”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有感恩的心、会分享、能够理解别人、要有善良的动机。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仁”也有解读,他说“道者、公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与之生”。如果放到普通的企业里来说的话就是说:上级和下级一条心,可以共患难,共享福。这就是为什么公司的档上领导一般都会签上“同意”这两个字了。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如果真正的做到“仁”那么他的员工不论企业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跟着他。
三、总结
历史不能一模一样的重新上演,但是历史的规律还会上演。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管理思想,要对古籍、经典进行探寻、思考,这要求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我们要找出其中那个内在的寓意、内在的规律,从中学习古人的经验,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沿着古人的高度继续前进,中国的管理思想的高度会不断的提升,个人、社会和国家都会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含中.中国大百科全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郑立君.场景与图像——20世纪的中国艺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胡晓真.秩序与末世恐惧——由弹词《四云亭》看晚清的时代意识[J].中国近代史研究.
[4]王树村.记“沪景开彩图·中西月份牌”[J].美术研究,1959.
[5]苏州桃花坞木板[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一、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儒家”思想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将“仁”的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求企业管理者制定企业管理方案时要充分体现“仁”的思想,首先,企业管理在制定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时要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员工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个人利益还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例如企业在制定员工福利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实际需求,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心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时,要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获得反馈,对员工实施“仁”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尊重员工,让员工不单单只是为了谋生而工作,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去工作。最后企业管理者在企业聘用人才时,要做到“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在考量员工工作能力的时候,还要注重员工的思想品格。总而言之,要将儒家“仁”的思想切实的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中。
儒家思想除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之外,“以和为贵”也是儒家的重要管理思想,儒家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更是把“和为贵”作为人处世和管理的原则。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将“和”的思想应用到其中,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明白员工不只是“经济人”,更是具有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企业开拓者。因此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必须发挥其主体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氛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者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员工的心理诉求,协调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让企业的人际关系和谐,员工能够在企业工作的舒心、顺心,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企业领导者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建立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尽量减少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有效地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能够让每个员工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和认可,同时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员工会觉得自己不是被强迫性的工作,而是自己在企业氛围的影响下主动努力地去进行工作。两者的工作状态不同,所产生的工作结果也一定是不同的,后者基于自己主观愿望去进行工作的状态一定会对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工作效率更高,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如果想要发展和壮大公司,就要走入到员工队伍中去,了解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于员工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定期对员工进行思想培训,激发员工积极工作的精神。同时,还要将中国传统“和文化”有效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员工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无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因为根据对很多员工工作现状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员工在企业不愿意再继续进行工作的原因不是企业的薪酬福利不具有竞争性,而是企业的人际关系复杂,经常有矛盾和冲突出现,员工的内心诉求得不到有效排解,长此以往,就不愿意再继续这份工作,“跳槽”的行为随之就发生了。员工不断离职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容易造成企业“人心浮动”,影响工作效率,还为企业增加了人力资本,企业需要重新招聘员工,并进行岗位培训。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和”的思想原则,为员工构建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当然,儒家思想尽管坚持“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但是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既承认了事物的差异性,也表明通过和而不同的事物,可以通过互补,来达到统一与和谐。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这样对这句话进行理解,企业中人才众多,每个人的性格和特点又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管理起来相对就比较困难,这个时候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能够珍视不同类型的人才,并能够善于应用各类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例如有的员工热情、表达能力强,开拓性强,就可以让其做业务销售人员。而有的员工细心、沉稳,就可以让其做内勤岗位。总而言之,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管理者既要将他们“和”的一面培养和挖掘出来,如企业员工要具有共同的企业价值理念,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等,还要将其“和而不同”的一面运用好。如根据员工不同的性格特点将员工任命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只有充分的运用好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才能够使企业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企业的发展也会愈来愈好。
二、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道家”思想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意思不是说什么都不作为,为事情不付出任何的努力。而是要把握一个尺度,明白什么事情应该为,什么事情不能为,也就要做到“无为而不为”。这一点针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企业管理者无论具备多么强的能力和多么高效的处理事务的效率,都不要将企业的任何事情都牢牢的“抓”在手中,不放权给手下,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更何况一个人的思想难免会有缺失漏洞之处,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发挥道家“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思想,尽量将企业员工能够完成的事情交与企业员工去做,而不是任何事情都以领导者为主导,横加干涉,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员工创造性的培养,也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道家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管理哲学“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意识是说在烹煮小鱼的时候,不能常常去翻炒它,这会让小鱼被煮烂。治理国家就如同烹饪小鱼一样,切忌政令繁多,无事生事,如果朝令夕改,就会让百姓不知道如何按照政令形式。作为执政者应该精简政令,不要常常干扰百姓,要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这种思想也可以有效的被运用,对于企业颁布的规章制度,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颁布,并且制定的规章制度要具有可行性,在规章制度颁布之后,要进行有效地实施与运行,并要向员工获得反馈结果,不可以总对规章制度进行更改和调换,否则会降低员工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遵从度。总而言之道家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于管理者而言,所做的一切行为都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人为的过于强加任何因素。领导者要知悉自己的责任,不要过多的制定条目繁多的规章制度,让员工觉得无所适从,更不要时时刻刻都处于监视员工的状态中,这种刻意的加强员工,会让员工觉得身心俱疲,降低员工工作效率。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道家思想”应用到企业当中来,遵循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为企业员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
三、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法家”思想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法家思想,注重强调“以法治国”,将“法”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如“君必有明法正义”“治国无其法则乱”“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观点。而将法家思想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制定奖惩得当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其管理的公平性,让员工获得公平感,对于表现优秀做得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一些消极怠工,绩效低的员工要实施惩罚,只有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者要强调企业制度的执行,要把握规章制度和相关条例的制定权,并且有绝对的权威性,能够保障规章制度和和相关条例在企业的畅通实行,以免出现由于权力的不集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当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领导者可以选择适宜的人才进行适当的授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能进行工作。除此之外著名的法学家孙子在《兵法?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这种思想应用到现代企业竞争机制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这就要就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同行业或者跨行业企业竞争时,要通过行而有效的手段去了解竞争对手的企业背景、经营范围、经营内容、核心技术等资料,在充分了解对方之后,在进行制定计划时,才能够制定出全面有效的竞争方案。同时管理者在进行企业决策时,也要发挥其思想作用,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分析透彻,了解清楚,找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然后做出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例如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部职场大局《浮沉》,这部电视局主要是以国有企业“晶通制造厂”改革为主线路进行剧情开展,政府为其拨出7个亿的改革资金,这门庞大的改革资金吸引了各大公司的竞争,在这方面竞争优势最为明显的就是美国赛斯集团和日本SC公司,两家外资企业为了“晶通制造厂”改革的大单子,纷纷各显神通,最终由于赛斯集团的“知己知彼”,获得了竞争的胜利。由此可见,在企业竞争中,“知己知彼”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企业管理 运用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人文精神带有很深的儒家文化烙印,即崇尚礼教、修身,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的完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和合精神”。“和合”一词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心,也指事情的协调和顺利。《论语·学而》讲“礼之用,和为贵。”后来,孟子将这一思想作了更深层次的发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而,“人和”超越了“天时”、“地利”,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处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自然精神”。在传统文化思想中,道家以崇尚自然闻名,老子注重天道,把自然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道是世间万物的母亲,而自然则是道的终极。中古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通变精神”。求新求变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追求,中华文明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就充分体现了“通变精神”所包含的智慧。中国人的“通变精神”在《周易》中得到系统的表达,《周易》的核心理论就叫“穷则思变”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担当精神”。所谓“担当精神”,就是勇于承受,敢于负责的意思。“担当精神”建立在儒家积极入世的哲学基础之上,强调“公利优先”的原则,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生活依然存在密切的联系。它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致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而进行不懈的自我更新。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体现着凝聚力。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过,究其原因,它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和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机制和基础。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在于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够进行不断的创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也蕴含着民族精神生命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民族文化长期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没有及时的创新,是导致民族精神衰老、陈旧以至丧失生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3.传统文化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3.1用“和合精神”培养员工的和谐心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合”、追求和睦的民族,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没有蹈其他文明古国的覆辙,与中华民族“和合”的精神密不可分,有了这种“和合”精神,才能大度宽容、和谐相处,遇到苦难和挫折,便能同心同德。当今企业职业道德追求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相敬如宾、友爱互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与“和合”精神一脉相承。运用和合精神,培养员工和谐心态,就要把企业成员过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态引导到崇德尚义、见利思义的道德价值轨道上来,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引导到以企业集体利益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上来,引导员工正确对待自己、企业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正确对待个性与共性、变革与创新。将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营造一个以爱换被爱、以奉献博取感恩的和谐人际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无私奉献、知恩报德、热心服务、真诚奉献精神;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管理者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个人潜能、组织活力被最大限度地激活。
(一)适度原则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认为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境界了,要求人在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他的这种中庸思想成为后人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遵循适度原则,既要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度”,也要注意讲授时间的“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的依附性,防止牵强附会、“喧宾夺主”和消磨时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绝非游离于管理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的,因此,专业教师应认真研究,把握学科特点,不可将管理类课程变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那样将失去专业课的教学本质。[3]例如在讲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时,值得讲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多,可以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要注意不能急功近利,在专业课中不分场合过多地介绍传统文化的内容,过分渲染传统文化与管理学之间的联系并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如果在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花大量的时间,主次不分,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不能刻意强调某节课、某个内容,更不能在整个专业课课程教学中过分实施,应把优秀传统文化中明显体现管理思想的精髓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管理思想的意义,力求达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引导和启发的原则
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学会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传承和发展积极、进步的传统文化,摒弃落后、保守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感受、理解管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掌握获取管理知识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富于想象、勇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按照“发现与思考———分析与探讨———总结与实践———验证与巩固”的程序教学,启发学生去发现、观察、思考、分析、探索,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与经验积累,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善于剖析的研究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管理知识,还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自主总结其中的管理思想,达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管理知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过耐心地讲解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思想,再用专业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来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有把管理类课程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领会其中的管理思想。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实践中自觉主动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管理思想的作用,乐于用丰富的管理思想指导实践。通过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调查访问,或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践、顶岗实习,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管理的必要性,加强对管理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巩固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选择实施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很多,管理学中“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伦理”、“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方法”等很多内容中都可以根据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应地进行传统管理思想、优良道德传统、传统哲学思维的教育,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如何更好地选择实施的切入点,便于学生对管理类课程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更好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合理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前提是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否则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既没法给学生讲清楚管理学的知识,也达不到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管理学教师,应充分挖掘专业教材中蕴含的管理思想、方法、精神,并随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还应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整理出管理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选择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以便在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中把握住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如在《管理学》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可以选择切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就非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法家等经典如《论语》、《管子》里面就记载并体现了很多管理知识,孔子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这种节用的思想不仅体现了管理学中的“成本意识”,也体现了“重人”即讲究用人之道的人本管理思想。又如,在第十六章“领导与领导者”中介绍了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领导工作很易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即领导与领导者都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和方法,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权宜应变。这种权变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想相对应,因此在权变理论的教学中切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传统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基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在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深深的深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通过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人生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影响和制约着现代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纵观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人民就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萌发了很多卓越的管理思想,既有宏观意义上的治国之道,也有微观意义上的治生之道,它们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结晶,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的起源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最早的管理思想起源于原始的农业,在刀耕火种的种植业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手工业、畜牧业等社会分工管理经营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为代表的早期的管理思想。此外,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导体系源于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儒家管理思想。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
企业管理从简单的角度来理解就有两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管理和事的管理。针对这两方面内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具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先的管理特点。(1)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中国传统思想就是注重以人为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一个“人”字,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非常重视人的价值。纵观历史,在治国管理方面就把人放在第一位,认为国家的兴亡与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道是“争天下必先争其人”,同时传统的管理思想具有浓烈的民本思想,如由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孔子提出的孔子主张“爱人”、“爱众”、“重民”等人本位的思想。治国方是如此,企业的管理就更应该注重人的管理。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活动中,企业最短缺的资源就是人才,同时企业管理也是人在管,因此,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以人为本的特点。(2)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以和为贵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项理论就是以和为贵的和合思想,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贵是成事的根本原则,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协调管理包括人际关系的在内的一切矛盾因素,和气生财是企业生存发展指导,和谐管理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想要达到的最佳管理状态。(3)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以德为先的特点。凡事以德为先是古今中外的定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儒家思想是道德文化的代表。我古代管理国家讲究的是以德治国,管理思想对人们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从此不难发现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最鲜明的特点。企业的管理更应该主张德的管理,强调以德服人,古语有言“生而弗有之,为而弗持之,长而弗宰之,此之谓玄德”,管理但不去主宰,不去左右,这才是企业管理中“德”的体现。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从辩证学角度考虑,凡事一分为二,中国古老的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纵观世间百态,管理是在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所衍生的产物,我国受封建专制统治多年,儒家管理思想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给现代的企业管理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首先,受传统管理思想影响,现代企业管理普遍政治化,忽略的企业的最大利益。如企业缺乏独立的一面,表现出政府化的行为,企业的管理手段、竞争方式、经营理念等受上级部门控制严重,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结构行政化,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行政化。其次,受封建社会严重的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普遍专制化,忽略的企业的民主性。主要表现在个别企业中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最后,受中国儒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机制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重于人情化,忽略了制度管理。主要表现为,在日常管理中过于注重人情,使得企业的规章制度只是用来说、用来看、用来记录,从而导致企业中常常出现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违规现象司空见惯。(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现代很多企业遵循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思想,把人才视为企业的核心和最宝贵的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例如,海尔集团的“盘活资产首先应盘活人”。此外,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积极影响还表现在以和为贵、以德为先等方面,正所谓和气生财,企业的经营管理要讲求和谐,再者,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很多企业在管理中注重以德为先的管理思想,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包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更离不开企业文化和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通过硬性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行为约束,通过企业文化来感染思想意识,鼓舞斗志。在日常的管理中需要软硬兼施,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互为作用并进行持续改革和创新。此外,规章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的约束人的行为,追求的是阶段性的项目管理目标,而企业文化则是长期对人的思想进行熏陶,追求长远效应。企业文化和制度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因此在树立企业文化和建立管理制度时要融入以人文本的思想,提倡人性化管理,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层次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团结进取、改革创新的组织。(2)倡导目标性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通常把企业目标的实现与人的需求集合起来,其基本出发点是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技能,基本管理方式是自我控制。企业的发展在于经营,经营的管理在于项目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宗旨,讲求战术性和战略性。与传统管理思想相比,现代企业目标性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把传统方法中的“要我做”和“要我怎么做”转变为“我要做”和“应该怎么做”。(3)推崇技术创新的信息化管理思想。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革命带来了必然的管理革命,正所谓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双动力,正确处理技术与管理的关系,在提倡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强调管理思想的创新,全面打造以科学技术带动管理创新的新局面。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形成和发展,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更进一步的解放和改善。这种进步和改善不但体现在管理水平、管理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同时也体现在通过数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广泛应用使得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的更高级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双动力,运用具有创新性的信息化管理,把技术和管理相互结合、互相促进,使得生产进一步发展、机构进一步精简、人员进一步精练,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更是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整体成本,是企业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杨先举.孔子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稻香.柔性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邓志辉.浅谈当代管理新趋势[J].柔性管理.2006
[4]陈雪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今企业的启示交通[J].企业管理.2007
[5]李静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之知识管理[J].企业导报.2010(7)
摘要:中国古代是一个文明大国,古代社会的管理对中国现代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处在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让我们从古代的管理思想中吸取营养,作为借鉴以及指导我们的管理行为,本人拟对此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古代管理;现代管理
管理通常被解释为管辖和处理。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维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里各种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人类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悠久的。管理思想的发展可从古代的管理思想和近代的管理思想分析,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可分为早期的管理思想.第二阶段可分为古典的早期思想.第三阶段可分为中期的管理思想.第四阶段可分为现代管理思想.美国企业界的精英们最先看到管理对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
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管理思想都是深深地植根于这个国家民族的生活生存环境和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都无一例外地会带有这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印痕。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也带有鲜明的中国地域和传统文化的烙印。管理是随着人类历史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管理。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从事集体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时,由于需要组织和协调行动,管理也因此而产生。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它内容丰富,值得今人认真学习与借鉴。
受中国生存环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思维的方式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和当时的条件和社会环境基本融为一体。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促进它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挥劳动及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监督劳动。因此管理思想的发展是由当时的条件和时代决定的.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君子群而不党”。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所以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而是要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人们处理矛盾、对待差异所采取的积极的态度和方法。这种和谐观在管理行为上的具体表现为: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刚柔相济、动态平衡、中庸和谐,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可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是中国传统的集体伦理观在管理上的集中体现,对于指导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起着剂的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所有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人际关系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它作为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因素,起作用的机制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来调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管理的核心在人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如怎样以道德为核心在社会生活及决策管理中发挥作用,将人们引向管理目标,实现统治者的目的,孔子所倡导的仁政与礼治,可谓达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这样做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求治"、"求善"为目的,以人情主义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机制下,"礼"在各种管理行为中起着关键性的调节功能。而"礼之用,和为贵",其中促成"人和"的内在机制则是"仁""仁"作为礼的核心,其基本含义就是"爱人"。这种主张靠领导者榜样身教的力量和道德感化来影响群众达到目标,以心理情感为纽带,以情理渗透为原则,洋溢着浓浓人情味为形式的"德治"方式,体现着高超的管理艺术,起到了无可比拟的巨大效果。
在现代社会里,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利用人情感应来控制人的行为,是现代管理的高明之处。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与社会之需要,并使人们形成较强的群体意识,提高人们对组织的认同感、责任感;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管理组织具有很强的自组功能。因为在人情主义的调控机制下,组织中各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心意感召实现人际互动。这种由情感实现的互动,就是管理系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所以,人际关系在当今的组织管理中占据无法替代的地位,管理者所要履行的职责就在于:正确处理好"义"与"利"二者的关系,在整体把握中求得共同发展,达到终极目标——义利合一。惟有如此,管理者才能真正推出模范的行为,制定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才能充分调动、发挥处于管理系统中的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合力,从而创造出较为丰富的物质、精神价值。
管理是一种文化,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我国古代的激励方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管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理论,其中不乏有精华之理。今天,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挖掘前人的管理思想,不断地深入结合现行的管理方式,立足于本国国情,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国情的管理方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管理
一、引言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如果用现代管理理论来诠释,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我国古代的儒学思想家认为,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乃至国家,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二、我国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的员工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稳定且很少流动,因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少,员工培训成本低,且能确保员工的整体素质高。(2)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强,企业有较强的凝聚力。终身雇佣和年功工资制使员工不愿离开企业,将员工的利益和命运与企业联在了一起,培育了员工爱厂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3)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家族式管理讲求以情动人,以行感人,以德服人,领导同职位权力较少,用个人权威较多,因而劳资矛盾冲突少,企业的人事纠纷少,不易产生西方企业那种劳资对抗激烈,罢工、示威、成批解雇工人等恶性事件。(4)对新技术、新工艺有较强的吸收消化能力,能有效地防止企业机密和技术专利的泄露,其内部技术创新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5)家族式企业中管理者(老板)和员工(雇佣者)在感情上存在着“主恩图报”的思想。靠亲缘关系进入企业的员工会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视老板为衣食父母的报恩心理,非亲缘员工也会有知遇之情、赏识之亲、重用之恩,他们会以加倍的努力去报答,如若某人忽视或违背了这种伦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则会引起公众的指责,有时甚至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种无形的伦理道德观对社会公众的约束,使采用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从中受益匪浅。
三、中国传统思想在管理的运用
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现代的人本管理,从东方到西方,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居仁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员工与顾客的和谐。(1)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企业家,他对自己应当有什么样的要求?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经营思想和理念?这是能否办好企业的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对人(君子)的道德要求在这方面就很有参考价值。如办企业的目的究竟是“为己”还是“利他”?通过什么手段和方法去赚钱?办企业赚了钱干什么?如何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社会、自然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无一不可以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得到启发,甚至找到答案。(2)战略决策作为现代企业获得成功的重大关键问题之一,其重要性、方法虽然在现代管理科学中已经有较多论述,但中国古代无论在治国或战争中的大量案例及其经验总结,无疑对现代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它们能将将干巴巴的决策理论转变为丰富多彩的管理实践,为现代企业领导展开了一幅幅战略决策正确和错误导致成功与失败的哲理画图。(3)管理的另一重大问题是用人问题,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这方面也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历来十分重视用人问题,如用人要德才兼备、要用人所长、要用人不疑等等。现代企业领导要用好人,保证企业经营上的成功,可以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获得很多启示。
中华文明遭受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太多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在于我们缺少市场竞争的机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就会使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思想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速发展,并绽放出簇新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
参 考 文 献
[1]陈铭.《浅析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摘 要:企业管理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保障,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思想越来越多的为企业管理关注、应用。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更是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无数的智慧借鉴。本文将结合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传统文化;现代企业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210-02
引言
博大精深、内容庞杂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企业管理提供了重视员工作用发挥、“以人为本”的用人观;也提供了施行“仁义”的领导管理艺术;关于“诚”“信”的企业形象树立艺术;还有“以和为贵”的企业内部协调管理思想。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企业管理方案,其内容涉及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光辉典范。
一、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悠久发展历程的主线索,其中“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倡导统治者施“仁政”,行仁义,唯有如此才能赢得民心。在随后的发展中孟子也突出强调了 “仁”的作用。“仁政”是历代贤主明君治理国家的不二法门。在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达的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真理,重视人民的作用,在国家大行仁政,唐朝的经济社会繁荣程度前所未有。
将“仁”的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对企业管理者提出的要求是在企业内部施行“仁”的管理方案。首先,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时要将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寻找最大限度满足员工利益同时又不损害企业长远利益的最优方案。例如,在制定员工产假方案的过程中,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全面调研,使得制定的政策最大限度的满足员工的心声。第二,管理者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要做好沟通工作,体恤员工,对员工实行“仁”的管理思想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第三,领导者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要做到“任人唯贤”注重员工的品德修养,这有利于“仁”的思想自上而下的落实到企业管理及具体的运作中。
二、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和为贵”是中古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和”是企业顺利运作的保障,是凝聚人心的利器。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主张,不论外在的优势如何强大,没有内部团队的通力合作、和合相处,那成功永远是遥不可及的。“和谐”既是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和”的思想,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和”为准则处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关系,以及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首先,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有机协调、通力合作离不开和谐相处。试想部门之间抱有成见、无法和谐相处,那部门间的通力合作也就无法实现,这势必对企业的运作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人力资源部门在协调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问题时也要遵循“和”的思想,通过“以和为贵”的指导思想,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确保企业职能的实现。企业内部培育“和”的思想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高效的团队协作。
三、传统文化中“义”的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义”与“利”的矛盾是传统文化一直试图解决的一对矛盾,孟子提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重义轻利”的哲学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顺应时展潮流,提出了“义利结合”的思想,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实现“义与利”的统一。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要协调好“义与利”的关系,这集中体现在协调企业经营与企业利益的关系,以及企业员工自身的“义利”观。
对企业而言,企业的经营发展要与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相结合,在企业经营管理环节,管理者要把握好尺度,切忌见利忘义,见利忘义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伤害,而且阻塞了企业长远发展的道路。例如,目前检测出很多食品行业使用“地沟油”以及“垃圾原料”等问题,这是典型的见利忘义的表现,企业为了自身经营利益,罔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更是将食品行业的良心抛诸脑后。一个有长远经营策略的企业必定会将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做到(下转212页)(上接210页)“义与利”的统一,而非见利忘义。
四、传统文化中“信”的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信”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对待别人的态度,对个人而言,“信”是个人立足社会的保障,正如传统文化所言“人无信不立”;对企业而言,“信”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关键点,没有了诚信,企业必然就失去了客户群的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将“信”的思想贯穿于现代企业管理中,首先要求企业对与之相关联的企业以及合作伙伴践行诚信,同时对客户也要讲诚信,通过诚信企业可以树立良好的形象,吸引潜在的合作者与消费者群体。其次,企业要对内部员工践行诚信,对员工承诺的待遇以及福利要按时发放,保证员工的积极性。第三,企业管理层要在员工内部开展诚信培训,使得企业的员工树立诚信观念,企业员工要对企业讲忠诚,对客户讲信用,对同事讲诚信。通过诚信价值观的教育,在企业内部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为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奠定基础。
传统文化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企业管理要根据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引,将其与企业自身实际相结合,大胆创新,促进企业管理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霞.浅析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13(29).
[2] 谢鹏.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消费导刊.2013(11).
[3] 胡源源.浅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借鉴
1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绝,是由其自身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所具备的时代特点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逐渐形成的,是既恬静、和平又积极进取的文化,而包容、承顺则成了此种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正因为中华文化能够承顺前代、包容外来,所以她才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在这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管理思想便是一朵晶莹剔透、翻滚涤荡的浪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总起来说分两大类。其中一类属于宏观管理的治国学。所谓的治国学就是探讨治国方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终极目标,因此其中也就不乏关于探讨治国方略的思想。这些治国思想虽然在传统社会中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却指导中国历代统治者完成了诸多辉煌的治国实践。从西周时期的“成康之治”到汉代的“文景之治”,从唐代的“贞观之治”到清代的“康乾盛世”,中国传统的治国管理思想无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妙用;另一类是治生学,就是探讨人生哲理、修身养性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家立业乃至治国平天下,没有好的修养是办不到的。因此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治生学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教派、学派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当中。
2儒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体现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治人”。儒家思想把生产管理的主体———人,推到管理的前沿,符合现代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要点。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是《论语》,共20篇,492章,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其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直到“”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在中国封建社会,孔学占统治地位两千余年,已充分说明孔孟之道管理思想的魅力。中国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标榜说:“吾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足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当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孔子的管理思想再度被人们所重视。日本工业之父涩泽容一的起家就靠“《论语》加算盘”,已故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是靠《论语》来管理并发展企业的。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完全可以继承发扬《论语》中的思想精华。《论语》中的管理思想的要点有如下几点:
2.1“和为贵”的思想。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和”就是和气、合作、和睦、和谐。强调“和”就是强调对人际关系的调整。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而在三要素中人和为上。对于治生来说,和气生财。在一个企业中只有做到“和”,讲团结、讲协作才能使上下级之间关系顺畅,平级之间不互相掣肘,共同努力,创造利润,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治国来讲,和能兴邦,只有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理顺公务员、人民和人民代表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一国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2.2“中庸”的思想。
中就是正,庸就是融合。中庸讲得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不是和稀泥。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地解决方式。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管理中,过于偏执是最简单、甚至是最愚蠢的做法,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而如果能“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找到事物之间联系的统一的方面并将其融合,则有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德治”的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统治者要以道德来治理政事、教化万民,就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固定的方位,群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在管理问题上,不论哪种模式,就其本质而言,都可归入文化和制度的范畴,这是两条基本的管理路线。道德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上游,法制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下游。二者一上一下、一软一硬、刚柔相济不可偏废。而德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的提出,始于孔子。无论是什么团体,他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团体成员更为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下属的爱戴,其政令的实施也才能更加通畅。所谓“政者正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这个道理。
2.4“礼治”的思想。
儒家学说以“仁”为最高的思想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即所谓的“克己复礼以为仁”。在具体做法上要求不同的人都要立足自己的角色说话,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也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这个道理。在一个团体中各级管理者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都履行着各自的责任,有的需要统观全局,有的需要独挡一面,有的需要具体执行。处于不同位置的管理者,充当的角色不一样,但都要按照他们各自的“礼”来行事。只有这样,这个团体才能为着一个共同目标,井然有序地安排各项工作,坚决彻底地执行每项任务。
3兵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兵家文化在中国起源于春秋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代表作是《孙子兵法》。该著作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所著。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后被吴王阖闾拜为上将,率军伐楚,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在军事上的贡献世界各国是公认的,可与二千二百年后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媲美。军事离不开管理,管理又可从军事中借鉴宝贵的经验,在我国以《孙子兵法》
为代表的兵家文化内涵了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
3.1不战而胜的思想。
《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
“百战百胜不算最高明的,不经过战争而使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制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制胜,再次是动用武力来制胜,而强攻敌人防守最坚固的地方则是最下策”。作为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目标,不能强攻硬取,在制定一项工作计划时,要先进行成本和利润分析,看看所得到的产出是不是能够补偿成本获得利润,否则便得不偿失了。在进行成本利润分析之后,还要寻求一种最节约、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任务,蛮干必然付出较高的代价,不会获得较高的回报率。
3.2重视战前筹划的思想。
兵家提出“庙算”的思想,所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就是强调在战前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详尽的部署。
谋划越周密,部署越详尽,则胜利的把握越大。
作为国家或企业在推行一项政策前也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部署,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情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管理者就可以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对一项政策的实施进行沙盘推演,或者模拟实验,从而预先估计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效果,并提出修正意见,改进政策措施。
3.3分级管理管理思想。
兵家提出“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庞大的团体进行管理首先要进行分级,增加管理层级,缩小管理范围,使之符合有效管理的实际要求。管理层级也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管理信息的有效传达;管理层级又不能过少,否则又会使管理者管理的范围过大,超出其自身能力的要求。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分级,再庞大的团体管理起来也能得心应手,运作自如。
3.4因变制胜的思想。
兵家主张“因变制胜”。《孙子兵法》说: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转化者,谓之神。”意思是军事就像水流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能够根据敌方的情形变化而变化的才能叫做用兵如神。山间的溪水缓缓流淌,经过一个狭长的地带,它就变得狭长,而经过一个开阔的地带,它就变得开阔。一泓清水,用一个圆形的容器去盛它,它就是圆形的,用一个方形的容器去装它,它又变成方形。因此,管理行为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陈规,只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改变管理策略,最终完成管理的目标就是成功。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的改变来改变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在现代管理经济学中,这种变化的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称之为动态博弈。
4道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的史官,职位低微,但却能看到周朝收藏的许多文献,这对老子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子的唯一著作是《道德经》,也称《老子》,只有5000多字,但言简意赅、观点明确、论证严谨。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哲学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管理原则、管理环境、管理策略和管理者自身修养等多个方面,其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4.1“效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观点反映了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道”即规律,而规律又是来源于自然的。管理者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以自然规律为基本原则,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以完成管理目标。而要遵循自然规律就必须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涉,于是老子又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过“无为无不为”、“必先为而后至于无为”的方法,以期实现“明刑至于无刑,明赏至于无赏,百职不戒而举,万事不劳而成”的最终目标。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管理者不要过多地干涉被管理者的行为,只给被管理者营造一种规范,使被管理者在规范之中自由行事,这样才能发挥管理的最高效率。在市场经济改革当中,政府便应当成为一个无为的管理者,不去直接干涉企业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的生产消费行为,而是通过制定法律制度的方式营造一个和谐、有序、顺畅的市场秩序,并辅之以税收、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的各项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市场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宏观调控。只有这样市场的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生产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4.2创造清静安定的管理环境。
老子主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为管理工作创造一个清静的管理环境。如果在管理环境中充满了嘈杂的噪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必将影响决策;另外,如果在管理环境中充斥着个人的主观欲望,而缺少清静的理性思考,那也必将使管理策略的制定失去方向。因此,管理者要想创造一个清静的管理环境,必须要减少外界事物的干扰。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实其腹。”通过减少人们过分的主观欲望,来净化管理环境。
4.3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辩证管理策略。
老子的思想中包含许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并由此提出了后发制人,柔弱胜刚强的辩证管理策略。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说明物极必反,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是水滴石穿,能够不动声色,击穿顽石的东西又非水莫属。事物发展到极点后必然要向对立面转化,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地变换管理策略和方法,以退为进、以弱胜强、后发制胜。
4.4管理者谦恭、温和的修养。
老子对管理者的个人修养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不敢为天下先”、“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要求管理者居上谦下,时时处下、事事居后,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而应永远谦恭、温和像山谷、大海一样容纳万物,从而获得被管理者的爱戴和尊敬,使其政令能够得到顺利地贯彻实施。
5法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后经演变形成体系。法家坚持以法为中心,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主张“尚法不尚贤”,认为管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健全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年韩国的贵族,著有《韩非子》一书,现存五十五篇。韩非总结前代法家思想实践,提出了完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也有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5.1法、术、势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韩非之前商鞅强调“以法治国”;申不害强调“以术统臣”;慎到强调“以势驭民”。所谓“法”就是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谓“术”
就是权术,也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技巧;所谓“势”就是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韩非子认为,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管理者要依靠自身所拥有的权力制定规章制度,如果没有背后的权力,规章制度就不会真正生效。在规章制度颁布以后,还要运用一定的管理技巧去引导被管理者遵照规章制度办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迅捷高效的管理。
5.2重利富国的经济管理思想。
法家的经济管理思想重法而不重德,重利而不重义。韩非认为,只有规章制度确定下来不再变动,人们的利益划分才能明确,权责才能清晰,监督才会有效,人们才会有更高的热情去创造经济效益。只有人民百姓富裕了国家才会富强。
5.3“法治”优于“人治”。
韩非在论证“法治”优于“人治”时,举传说中舜的例子。舜事必躬亲,亲自解决民间的田界纠纷和捕鱼纠纷,花了三年时间纠正了三项错误。韩非认为此法不可取,“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也就是说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现实中的错误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纠正错误中去,就不可能使天下绝大多数的错误都得到纠正。新晨
作为一名有效率的管理者则应当制定法规并公之于众,违者依法纠正,管理工作就方便多了。
5.4法规应当公开、平等。
韩非子还主张管理法规应当公开、平等。即实行“明法”、“一法”原则。“明法”就是“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使整个管理范围皆知。“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任何法外特权。“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各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能游离于法规之外。
6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管理思想更是灿若群星,不经过系统地研究和探索无法一一摘取。在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面前,任何一名学者都不得不肃然起敬,研究起来也应本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严谨态度,从而继承先贤绝学,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为现代社会管理服务。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中的某些侧面以管窥豹,以期抛砖引玉尔。
一次又一次的事故摆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生产安全事故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我们安全管理工作的未来的重点到底在哪里?我们安全管理模式到底是否符合目前的生产要求?
众所周知,安全管理是指以国家的法律、规范、条例和安全标准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企业的安全状况实施有效制约的一种活动。而我们目前在安全管理上也是依据那么几种安全管理的手段开展各项工作:通过行政的手段;法制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文化的手段;科学的手段等。
但是,随着高参数、高能量、高风险的现代工业工艺的出现,事故隐患越来越多,事故也更加具有灾害性、突发性和社会性。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工人安全意识低下是我国企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归纳和总结安全管理的模式发展历程,可掌握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发展趋势和规律,对于防止事故发生、保障劳动者安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安全问题重视度越来越高,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关注安全管理模式建立。但是在我国,近几年来,企业的生产资金、文化等管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现今阶段,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企业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建设,注重“人”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控制企业发展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而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安全管理模式发展到现在,主要分为传统安全管理模式、过程安全管理模式、系统安全管理模式等几方面。
1.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对危险源实行微观控制的要求,事故隐患没有及时发现和整改,因而风险控制水平低,事故隐患易演变为事故。事故的原因归结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不良等。人的行为、物的安全状态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因此,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和以设备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预防事故时以偏概全,难免顾此失彼。
2.过程安全管理模式针对作业过程中存在的管理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考虑了人、机、环境系统,较大地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效率,但这种模式还没有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3.系统安全管理模式摒弃了传统的事后管理与处理的作法,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根据管理学的原理,为用人单位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框架。如OSHMS模式以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为动力,循环运行,建立起不断改善、持续进步的安全管理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将风险极大程度地降低。
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所塑造出的工人形象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代中国国情的影响下,中国工人具有其特有的群体特点及性格倾向。其中,与管理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有:民主与法制思想缺失、家庭负担较重、缺乏关爱、直觉思维和爱面子。这些群体特征使中国工人阶层独具特色,区别与国外任何工人阶层,因此国外优秀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国外员工中能够很好的执行,但是却不能为中国员工贯彻实施。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德主刑辅、中庸之道、重视亲情、注重经验、精神激励为主等。这些思想,自古代的治国方略,到现代的企业管理都有着深刻体现,且在管理中效果突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下当代工人阶层的群体特征和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体现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和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中,形成适应于中国企业的、为中国工人所接受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因此,我们提出的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正是基于这一思想。
通过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和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中的融合,提高基层员工安全意识,促使企业安全管理的实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主要思想,融入到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和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中,用适于中国员工的管理理念指导我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便于员工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心,达到员工本质安全,提高企业安全水平。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渗入到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和企业安全管理活动的创新之中,使企业安全管理渗透中国管理思想、充满中国文化气息,实现文化与管理的融合,易于被中国工人所接受。
该管理模式是将中国管理思想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现有安全管理当中,其具体的运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安全教育、企业安全标志、安全宣传等。可以将仁爱思想、群体价值观念、家庭观念、坚持思想教育、精神激励、树立正反典型等思想融入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企业视员工如亲人、激励员工似主人,善用员工父母、妻儿的“耳边风”,以改变员工安全意识为主要目标,营造浓厚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构建和谐共进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2)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行业不同,企业所涉及到的安全管理制度就不同。总体来说,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职责;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安全生产会议管理;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生产奖惩管理;管理制度评审和修订;特种作业人员管理;管理部门、基层班组安全活动管理;风险评价;隐患治理;重大危险源管理;事故管理等,都可以运用中国管理思想进行改进。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中应自始至终贯穿“仁爱思想”,做到以人为本,制度的制定要坚持“通过改变思想来改变行为”的原则,删繁就简,便于中国员工操作或执行。
进行高校行政管理是一种工作,更是一门艺术,要艺术性地完成好这项工作,就需要出众的智慧与良好的文化知识。当前,从西方传入的高校管理管理学对我国的管理科学影响很深,对提高高校管理效率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思想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在关注效率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忽视反过来对管理效率产生负能量。这个矛盾从西方管理理论本身无法解决,但我们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寻求答案,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管理理念对这个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对我们的高校管理智慧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借鉴。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仅存在于专门的论述管理书籍如《战国策》、《国语》等中,在一些不是专门谈论管理的书籍的著作中,我们也往往可以发现其中的管理思想。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文章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表面来看,这首诗主要的介绍了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要不在乎一时的得失,充分的意识到全局性的色彩,充分的意识到管理的过程之中,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在这个过程之中,充分的感受到自己的前进的方向,并一定要意识到自己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要注意到自己应该把握住的地方,进而才能够做到有效的完成整个的管理过程,进而有效的提升管理的水平,有效的完成整个的管理任务。
2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高校管理智慧
2.1 人本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是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作为古代著名极具智慧的政治家,孔子认为,作为高校管理,在从事高校管理工作时,要“赦小过,举所知。”就是讲高校管理用干部的艺术,意思是高校管理要用自己了解的干部,原谅他们的缺点,利用好他们的优点,不要求全责备。
这种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在当今仍然是充满力量,为许多有智慧的管理者所遵循。之所以说要用自己了解的干部,原因是如果用自己不了解的干部,在使用干部时就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如果在使用干部时不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是很难用好干部本人的优势,回避掉其劣势。这种精神在古代人学传统的传承下,形成强大的人文主义思想,经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了当代“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有机成分。
2.2 “仁”的管理理念
在进行团队管理的过程之中,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需要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管理理念,并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充分的意识到包容的重要性,在管理的过程之中,以德服人。“推己及人”、“民胞物与”,这里所强调的就是一个“仁”字。用“仁”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关系,亦施及于万物。
在我国的著名的古典作品论语里面,曾经有过对于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的总结,这就是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要注意有着仁的心理,并在不断地追求的过程之中,不断地提升管理人员对于仁的认知。
与此同时,我国的古代的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在其著作之中,也有着对于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深刻认知,并在认知的过程之中,充分的体现出了在管理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管理的协调性的保证,以便于发挥出管理的最佳效果。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如何竞赛而不对抗,以实现双赢或多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看到领导在文档签字中一般都会签上“同意”了。
3 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管理的启示
3.1 重视团队建设
从上文中介绍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可以看出,在进行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行政管理效率,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充分的重视到建设一个具有着高度凝聚力、责权明确的高校行政管理团队。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建设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对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关爱,并注重团队建设的和谐发展。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建设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下属的公平管理,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2 公正的做人原则
在明朝著名清廉官员郭久龙的诸多论著之中,就深刻的展示出来相应的管理的道理。具体的来说,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一定要遵循公平性原则。与此同时,要求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做到言传身教,要特别注意到身教的重要性,以身作则,为管理人员做好榜样。
3.3 管理者必须具备爱心
高校管理者,要充分的意识到,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要对于被管理的人进行相应的富有爱心的管理。具体的来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要对高校的工作人员给予足够的关爱。通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关爱,可以有效的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建设和谐的高校行政管理氛围,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传统文化 重要性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随之扩大的则是企业竞争对象,竞争难度也越来越激烈。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企业通过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逐渐实现了本土化到现代化的转变。烟叶复烤企业正面临着机遇及挑战,但如果对国外的管理思想和经验完全照搬,没有自身实质性内容,是根本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难以在市场中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深邃的战略和管理思想,现代企业应充分借鉴本土优质文化,尤其是烟草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必须充分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将企业推向国际化。下面对其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应用阐述如下:
一 “以和为贵”注重人员协调
儒家常常奉行中庸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曾说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儒家文化反对走极端和搞片面性。孔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还说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国家人伦关系的五个“达道”是强调和谐的前提,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个共生共存的也是最根本的人伦关系。如果将“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中管理者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关系都可系统地协调。首先协调管理者与职工的关系;“和”则象征着和谐统一,也是中庸观所提倡的,因此在企业人员素质和人才观方面,儒家深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之源,都具有践履能力和价值自觉。在同职工关系上,管理者要将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贯彻到底,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搞好奖惩措施,则是“爱人”,经常与职工互动,解职工之忧,帮职工之难,则是“敬人”。从而职工也会投以辛勤工作付出,服从领导,关心企业发展,管理者和职工关系融洽。其次协调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从“中庸”思想中体现了出来,企业的质与量都集中在外部,外部客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各个方面,如果企业管理中在管理过程中不能超越外部,则要学着去适应它、改造它,以此来取得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和谐。像企业生产元素供应商和竞争者,可称作外部微观环境,企业要将它们看成利益共同体,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直接对象,双方应和谐相处,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而不是无意义竞争。“中庸”思想中的“和,乃生存之道”正是如此。
二 “以义为先”重视社会效益
儒家文化的实质还具有道义文化和伦理文化,通过“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厉害冲突。从而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以义为先的经营之道其深层含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追求利润是本能,只有利润充足,企业才能继续朝着预期目标前进,但企业也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货,属于社会组成中的一部分,因此,奉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念是企业追求利润的前提。孟子也曾说过,如果给予我的物质不含道义,就算是把整个天下给馈赠于我,我都不会碰其一毫,如果里面蕴含道义,即便一小文钱我都会把它收入囊中。儒家思想认为,追求道义和追求富贵两者并不矛盾,重要的则是该如何趋势矛盾。中国封建经济社会的企业主代表都会用“儒商”来形容,当今许多企业主让他人这样称呼自己。所谓儒商用最直白的语言来形容是不取不义之财,将商业道德摆在首位。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常常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现象,这时企业管理者在注重社会效益的不同,积极贯彻“以义为先”,为获取企业长远效益做好铺垫。在关注公众利益上基础上及争取自身利益,推己及人,互惠互利的原则和儒家的义利观不谋而合,儒与商的结合才是将企业往更高的战略高度上推进。
三 “诚实守信”树立良好信誉
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信也可以为商业获得信誉,赢得口碑,招揽更多顾客,实现更大利益。“诚信之道”在企业管理中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首先,贷款信誉和减少融资成本都和企业自身良好的诚信信誉息息相关,融资者或贷款者可以利用自身良好可靠的诚信信誉来筹集资金,以此来扩大资源配置空间,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企业前进。其次良好的诚信信誉可以检验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经济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和竞争合作者中奉行“诚信之道”,就会避免各种经济纠纷,合作方法经济效益都能理想化。所以,可以说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则是良好的企业信用,也是其生存发展之道。
四、“自主创新”实现超越自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实现长兴不衰。创新不仅体现在方法,而且还体现在理论、产品、管理及制度等方面创新,只有对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够超越自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企业而言,常用的思维方式主要有逆向思维、质疑意思、标新思维及发散思维等,联合缝隙思维与延伸思维等多种方式,不断累计经验,进而创造出符合自己企业的方法。就拿烟叶复烤生产来说,应对复烤工艺、复烤方法进行创新,只有不断探索,创新与别人不同的复烤工艺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任务。
五、结束语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可以说渗透到各个方面,现代企业在经营国管理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接触,人们在处事行为,价值取向中多多少少都会倾向于传统文化。因此,现代企业在管理中应多吸取优秀传统文化,并与西方管理理论结合,来探索出和中国国情相谋和的管理措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琳琳.论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2,(1):78-79.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较为复杂,这主要体现在文化整合与企业管理、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文化背景与企业管理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文化整合与企业管理
企业的管理会受到一个国家文化整合的影响。以我国为例来说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以博采众长的开阔胸襟不断提炼和整合东方各国优秀的管理文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周易》、道家、释家、法家、墨家、兵家和伊斯兰教有关管理思想和办法为主体的管理文化,而这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与我国文化的长期整合与与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发展也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通常来说以中国管理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文化,已经开始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管理界众望所归的灿烂新星。这与我国文化的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此之外,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之间的联系还体现在随着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并且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其对于企业的文化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重视和联系。另外,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还体现在其实现一种适应中国文化背景的“人为为人”的价值观,以道德追求为核心的企业精神文化。
3.文化背景与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与文化背景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即任何一个企业的在某一国家的发展都需要适应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民族风俗,这首先体现在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是一种管理思想,大多是来自服务于一定的经济活动,这导致了其无法避免地会带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色彩。除此之外,在文化背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分析过程中,如果以我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看,儒家思想是东方管理文化的主干,并且也是中国管理的渊源之一,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化和更新,其影响却是深远的,这对于在中国生存的企业具有广泛和强烈的影响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影响企业管理者、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影响企业管理者
影响企业管理者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来说对于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而言,借助于儒家的管理思想内涵大多是十分丰富的,并且其内容往往也涉及到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管理者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于划分“修己”和“安人”,即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两部分。其管理活动始于“修己”功夫,终于“安人”行为。即我国传统文化会使得诸多企业管理人员以实现自我管理为目标,然后在这一前提下推己及人来实施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
2.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来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其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并且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良好的企业文化还能重视研究企业的氛围和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使得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发展符合客观实际。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还体现在企业激励制度的建设和企业领导风格的形成等非硬性文化指标上,即在这一指标的完善过程中中国优秀文化的渗透可以起到超乎想象的良好作用,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
3.影响企业经营战略。影响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的核心内容与重中之重。众所周知企业在每个阶段中所主张的经营战略都是不同的,这一部分是受到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影响,但是与此同时企业不容忽视的是企业管理层也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以其中的经典思想作为一种依据来制定企业下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战略。举例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尽管没有产生出独立的管理理论,但深含于中国传统文化浑沌整体中的管理学问是丰富的,它影响着一代代企业家去探索企业成功经营发展之路。但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的精深武库,可唯有以当代更广阔的全球眼光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创新,同时须接受现代的西方组织与科学管理的“启蒙与洗礼”,才会对企业管理学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可靠性和精确性的不断进步。
[论文摘要]五千年华夏文明,中国古代学者以其丰富的思维智慧提出的各种管理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的企业管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应用于生产实践,同时与世界的先进管理理念接轨,已是目前企业所需要探讨和考虑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和把握
企业管理是在西方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仅是一门纯粹的技术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尽管中国古代学者并没有正式提出过企业管理这一概念,但其思想却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例如,“以人为本”“贵和尚中”理念等,管理者应将这些积极思想应用于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中,当然,传统文化中也必然有不适合现代管理的思想,比如平均主义思想,重传统轻创新等管理者需要避免或尽力消除这些消极影响。我国的企业管理还处于不成熟阶段,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理念,更需要将这些先进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以便为将来形成我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打好根基。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儒家文化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而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意在强调应该时时能做到适中,既无过,也无不及。
不将文化贯穿其中的管理是一种工具性,机械化的管理,而中国企业注重“情”,因此就需要不仅在技术、制度方面逐步完善,更要融入情感理念,这样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但是管理者更需要把握“情理”的适度。中国有许多企业人情风盛行,岗位的安排设置,职权的大小有很多取决于人情。这不仅揭示了这些企业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也阻碍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适度应用“情理”观念,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本土企业。
儒家思想倡导整体主义理念,认为人的生存发展应该基于群体的发展,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该理念恰好是现代企业提倡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良好效果。然而集体主义观念一旦发展到极端,会对个体产生贬斥作用,对标新立异的个体产生孤立和攻击,从而导致个体对群体的畏惧和依赖心理,其结果是扼杀了个体的创新动力,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其领导者必须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再去影响他人。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要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念,在众人思想的汇集下,形成企业的价值观,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孟子的这个观点应用于企业中,企业的成功并非领导者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实现的,必须有其追随者的帮衬与努力。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提升自己,获得组织成员信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人本思想”,体恤成员,信任自己的成员,管理者需要把企业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让成员认为企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让成员甘心情愿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2.道家文化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涵是“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哲学,强调办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曰:“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局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指出水的具有滋润万物却与其他事物不产生冲突的本性,旨在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这与现代企业管理中提倡的“以人为本”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也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以人为本,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维持自身人才的竞争优势。
3.《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兵书,其连续不断的军事战争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点,各国倾尽人力斗智斗勇,尽显其政治,军事才华,其中的战略计谋堪称为经典。尽管三国时代军事管理与现代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其中有很多管理思想史通用的,管理者可以将三国时代的战略管理融会贯通于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者要有强烈的求才欲,以及豁达心胸,广纳百言,融汇众智。这种理念在三国时代的军事管理中体现在多处。以曹操为例,其求贤若渴的形象深入人心,他运用各种手段网罗各类人才,委以重任。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管理者要善于与员工进行沟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得组织成员能够人尽其才,才能是企业协调运营,各方面共同发展。
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明确目标,并集中于这一点,全力以赴,在实施计划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适当地予以激励,以便更快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蕴含着保证重点,避免四面出击的思想。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重中之重,而不能像刘备那样,战线过长,目标太散,必然导致失败。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塞涅卡)。企业管理者应该从各个方面做出榜样,使组织成员心服口服,甘愿追随。例如孙策在战场上一向冲杀在前,士兵纷纷效仿于他,个个奋勇,争先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效的管理其成员,大多时候是因为他的行动不足以服众,没有凝聚力,使成员不能尽心尽力。
由上可知,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两面性。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优点,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不断地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然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理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如果一味的照搬外国管理模式,必然会使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因此要两者并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便能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银春,吴学刚.读三国学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120- 313.
[2]唐药隐.儒家语录.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43-50.
[3]巨天中,李放.孟子智慧今说.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