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网络舆情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近几年,中国的网民数量高速增长,而其中占比重较大的是学生群体,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他们是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随着大量自媒体的出现,很多大学生已经习惯了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个人主张、利益诉求等,这些行为给目前的网络舆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些西方意识形态内容也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慢慢渗透进来,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误导。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并利用好网络舆情引导的特殊性,让网络舆情在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蔓延,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意识形态安全是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各大高校都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积极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以及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使得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暴露出一些弊端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长期渗透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使得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更趋于‘短兵相接’,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愈加频繁激烈。”〔1〕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泛滥,新时代的大学生越来越容易在网络上浏览到各种类型的信息。而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优势在全世界网络范围内传播其所谓的价值观,并在网络上大肆宣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用这样的方式来扭曲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渗透来达到其目的。西方国家不仅从未放弃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而且变得更加隐蔽、极具欺骗性。国内也不乏一些网络名人为了自身利益甘愿做西方国家的“帮手”,吹捧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并抹黑中国。更有甚者抓住一些个别的小事件进行恶意传播,通过扭曲事实、煽风点火等方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政治化,这些网络内容都会给新时代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的网络小事件时有发生,如果一旦快速传播,达到一定规模,就会给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识不足
近年来网红和网络名人数量暴增,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也充斥着各种功利主义思想,这样的网络环境很容易让当代大学生对信仰逐渐淡化,并投入到追逐功利的网络环境当中,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长此以往,大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也缺乏参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容易形成抵触情绪。大学生如果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识不足,就容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侵蚀,被西方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得疏离和抵触,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大学生容易被社会负面因素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生态环境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调整的时候必然会出现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情况,这种发展可能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同时这种变化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阶层矛盾,这些都是社会发展、格局转型的必然结果。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抓住这些事件开始兴风作浪,为了个人的权益传播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消息。而在大学生所接触的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当大学生遇到这些在网络上传播真真假假的社会负面消息时,他们同情弱者、嫉恶如仇的心理很容易就被调动起来,被一些恶意编排、夸大、曲解的简单事件激发出负面情绪,最后造成不当的言论和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这样负面的网络舆情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利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途径
从上面提到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难看出,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十分激烈,尤其是西方各国敌对势力,凭借其网络优势和科技优势一直在对我国大学生群体进行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高校是直接面对这种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的第一阵地,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找出能够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途径方法,来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一)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概括,只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才能避免由于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带来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大学生只有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才能够提高认知度,避免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提高自身抵抗力。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首要场所,对大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尤其是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目前各高校也正在推进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举措,可以让大学生在所有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思政教育,充分了解西方意识形态,剖析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这将对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采取网上、网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以往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都是采用线下教学的方式,利用传统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采用网上教学的方式慢慢变成主流。但网上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时,不能只流于表面,不能只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挂在网站的显著位置就可以了,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结合视频、图像、声音和各种动画效果,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理解和吸收,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要提醒学生上网的注意事项和风险,并对大学生进行文明上网的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
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就一定要“加强舆情引导,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打造良性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加强道德教育,强化自律机制”。〔2〕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就一定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及时了解大学生上网时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整体思想动态情况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对大学生错误的网络行为和言论进行指引并疏导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尽可能地降低负面网络舆情信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消除网络舆情危机,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而且“高校需要主动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积极开展网络舆情治理。适应舆情事件的多元动态演变特点,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直面事件和问题的新型媒体发言人制度”。〔3〕学校方面还要有明确的应急处理方案,在产生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对热点舆情信息进行处理。比如:通过官方通告的方式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避免被有心人利用;设置应急处理方法数据库,通过借鉴和参考数据库中的案例和处理方法来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做好大学生的情绪疏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吕薇洲.网络信息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思路和对策[J].中国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4):48.
〔2〕刘娜,张丽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政教育引导[J].新闻战线,2016(14):114.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0 引言
当前,信息传播和接收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浸润于新媒体环境,成长于新媒体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无不被烙上新媒体时代印记。
1 建设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中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强调:“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如何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利用新媒体手段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学校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成立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利用新平台、新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进一步深化学校“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学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当前新媒体使用现状分析
2.1 形式多样,内容分散 目前,西安邮电大学在新媒体运用上,相关职能部门、学工系统、各二级学院都有自己的网站,学工系统老师有自己的QQ群、博客、微博和微信等网络多媒体,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日常生活服务等内容,但是没有学校层面的系统架构,资源分散不能充分利用,也无法做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学习。
2.2 专业平台已搭建,渐行体系 学校e-learning工作室,根据教务处汇总的全校重点、难点课程信息,针对性地对一批校本课程进行微课程建设,目前已经系统性的完成了《大学物理》、《高等数学》、《通信原理》、《电路分析》等一系列课程的建设与,同时也摸索和总结出了视频课程制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具有西邮特色的教学信息化服务与建设模式。
2.3 微信平台数量多,影响力加大 2013年11月以来,学校建立了以微信为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应用平台,目前已发展包括思政工作的“党员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的“西邮下午茶”、实践育人的“西邮科创平台”和服务性的“西邮课表”为代表的101个微信平台,年累计关注用户数万人次。
3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思路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成立学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可以有效地延伸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高效化,从而实现育人“润物无声”。
3.1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方向 ①进行整合资源。通过整合学校各类教育网站、网络工作室和新媒体等平台,统一管理,建立学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长效机制,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工作室整体协调。②加强队伍建设。使工作室的新媒体手段不断新颖化、易接受化;使工作室的管理方式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使工作室的教育内容更加人文化,感染化。③提供条件保障。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要发挥作用,需要从学校层面解决工作室运转所需的经费、场所和人员,只有解决了人、财、物,工作室的功能才能不断深化、教育方式才能不断创新、教育影响力才能不断扩大,才能在对学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重点 ①建立“一”个机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建立“西邮人”网络文化工作室的管理、运行、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建章立制,宏观调控工作室的运转,完善教育服务育人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②突出“三”个主体。以党员工作站、学生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的学生骨干为创作主体,扩大“西邮人”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影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是建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源动力,只有不断地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工作室才能永葆活力,因此可以代表学生最广泛需求的学生骨干是工作室不断创新和开展教育服务工作的基本保障。③打造“一”批品牌。一是宣传品牌,科学设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活动内容,图文音像并茂,提高工作室的宣传实效;二是实践品牌,以学校科技创新基地和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开发应用APP,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三是文化品牌,根据学校专业特色,整合资源,成立“西邮风采”视觉传媒,展示“西邮人精神”,让育人潜移默化。
4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功能模块建设
4.1 建成“西邮e家”平台 以学校党建进学生公寓工作为基础,不断提升公寓文化内涵,通过开展网络宣传、网络互动、网络教育和网络培训,营造积极向上公寓文化,让“家”的文化不断入脑入心,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公寓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宿舍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4.2 建成“西邮e学”平台 依托学校学科特色,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将日常学习与网络学习、微课程学习相融合,让工作室成为大家学习的交流空间、答疑解惑的互动空间、创新思路的碰撞空间,增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对于学生的困惑、困难等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钻研能力、敢于质问的能力,助推学风建设。
4.3 建成“西邮e生活”平台 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服务、生活服务贴士等资源,让工作室成为学生生活问题的讨论空间、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的休闲空间、真善美的展示空间,有效助推学校第二课堂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人文生活空间。
4.4 建成“西邮e话”平台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网络文化、网络思政、网络舆情等内容的正能量传递,宣传典型实践案例,让工作室成为学生文化的交融空间、思想政治潜移默化的教育空间、网络舆情的分析空间,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从而营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4.5 建成“西邮e创”平台 打造学生科技在线交流互动平台,开设“学生科技信息”、“竞赛专栏”等板块,推动西安邮电大学学生科技成果转化,让工作室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思路的孵化空间、学生创新创业经验的推广空间,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明确目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5 结语
建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就是要在信息化大潮中,抢占新阵地,传播正能量,通过相互关注、相互推荐、功能分化,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陈国成,黄伟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0-62.
[3]申小蓉,李怀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61-64.
在当今互联网世界中,多种新兴的网络产业此起彼落、风起云涌,带动了整个互联网发展与改变,在不断前进和创新的道路上,互联网不再停留于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多路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WEB1.0带动了互联网群众的热情,催生的WEB2.0加速了网络作为媒介传播的力度,打破了传统媒体平面和单途径的简单方式,传播的方式从“广而告之”的一对多转变为“人人皆记者”多对多,直接影响了整个互联网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没有特定的主客体之分的情况下,“受”者皆为“授”者,而这样的时代也被称之为“自媒体时代”。
在自媒体时代中,信息的更替让原本的受者主动成为授众,微博、SNS、论坛等各种多元化信息交互平台均衡地推动互联网服务的发展,一点一击中,信息变成充满活力的新鲜事物,更多的人在感知自媒体时代的分享和速度。互联网群众催生了自媒体时代的现在,自媒体时代也将引领整个互联网世界充满“活的信息”的未来。这不仅是正向推动传播媒体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从传播者的角度还是新闻参与者的角度,群体的力量逐渐显现。青年群体也将在互联网激流中涌进,而这股年轻的力量将伴随互联网一同成长。
互联网自组织群体现象定义及网络中大学生群体自组织的意识和价值定位
互联网背后支撑的群体力量,让“自组织”的概念再一次走上舞台。早在1959年由Yovits M. C 和Cameron S写的《Self-Organizing Systems》中就有提出“自组织系统”的定义。之后更有多位学者提出自组织系统概念和特征,其中有经典的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系统自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过程。”如今互联网的潜在群体力量让信息从无序的分享走向有序的聚合,互联网个体行为也从无序的形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群体。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的学说——混沌理论(Chaos theory)中,也对今天这样的群体现象做出了概念性解释。混沌理论说明了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系统 ,而这正贴合了如今的互联网群体,他们在无形中组成了虚拟世界中的组织体,他们是复杂且不断变化的。
网络群体中,散布着大量的年轻人。据EnfoDesk易观智库最新研究揭示,国内两大主流微博平台——新浪和腾讯,他们的用户多集中于20 ~29岁,均占据各自用户年龄构成的60%左右。特别是作为中坚力量的多是大学青年,在社会大环境中,信息洪流冲击着这些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大学青年们往往怀有满腔热情,对于互联网应用较为熟悉,善于利用互联网寻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诉求的渠道,获取有用信息,寻找共性同伴,自发形成自组织群体。他们大都广泛开展线上交流,部分还结合线下互动的形式。他们在现实中组织意识较为淡薄,却往往寻求在虚拟世界中的倾述,价值取向较现实世界中更为自由。
自媒体时代打破了原有的静水传播模式。互联网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方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各种文化的冲击,迅速扩散到虚拟世界的每个角落。这同样也影响着网络中的各种自组织群体。网络中的自组织群体团结在相似的情感环境中,有着较为类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表达自我,倾述自我,这无形中加大了舆情问题产生的几率。
大学生自组织群体及舆情问题产生的成因、影响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需要面临整个互联网以及社会文化传播格局的转变。同时,网络舆情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多样,已有很多典型网络舆情案例,特别是其影响常常被不可控地扩大,给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符合幂律分布模式,当一个信息传递一次的概率是k时,传递后的再次传递通道是m的话,那其所可能第三次传递的概率就已经从原本的1变为km,而这决定于信息的被关注度和有效性,也更取决于被转发后传递通道数量。六度分隔理论4也印证了互联网传递无边界的特点,它打开交流互动的空间,不仅将更多的信息带给使用者,还提供了一种无序无责的复杂的虚拟环境。
大学生正处于形成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思维的波动和行动的冲动多见于这个年龄层次。在互联网中,青年大学生往往会放弃在现实生活中的拘谨,缺少面对面交流的互联网强化了青年大学生在线上自由表达自我的诉求。在互联网管理法规和制度还不完善的今天,互联网带给青年大学生一系列的错觉,无责感、多样性、随机性都会将任意的群体趋向于无限制的自由状态。而这恰恰忽视了舆论错误导向所产生的诸多问题。
“具有有序结构的消息即为信息”,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群体,通过从无序的消息集合,慢慢转变为传递有序的信息。“消息有序是信息,信息有序是知识,知识有序是智慧”5的说法中,不难看出到在传递信息和知识之间,尚未构成知识的无序信息最容易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郭美美事件、温州重大集资案、环境PM2.5检测、故宫文物被盗、世界末日说等一系列新闻事件都在互联网平台上引起网民的广泛热议。一方面促进了舆论监督力度,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夸大不实的虚假谣传。青年学生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对事物的好恶分析多以个人不成熟的观点以偏概全。如何提高青年学生的鉴别能力,加强对谣言的抵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问题都是现今高校亟待思考和完善的。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自组织行为及舆情问题管理的办法和建议
对于大学生网络群体自组织行为及舆情问题如何有效管理,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青年大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紧跟时代脚步,研究尝试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紧密结合实际需求,开设以社会热点为主题的课程,营造良好的自我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氛围。
2、加大互联网舆论管理力度,完善自组织管理办法。 互联网的纷繁复杂,不仅在于网络媒体错乱无序的形态,更在于对网络舆论管理的缺位。如何让无序的互联网舆论走向有序、规范,法治化将是可以维护互联网和谐环境的基本路径。例如采取网络实名制,这将进一步引导舆论参与者的言论规范化,约束谣言的散播;创设规范互联网舆论的法规办法,促进互联网络健康发展,用文字性法规健全网络言论及自组织行为。将混乱无序自由的组织建构从线上虚拟状态转向有序民主和谐的形态,这不仅有利于互联网的良好发展,更有利于网络民众的非组织行为得到保护。
3、发挥党团组织指导作用,促成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在虚拟媒介中传递往往借助了自组织的群体活动的介入和推崇。在青年学生中,网络生活已经深入人心,贴近他们的生活,结合新时代的媒介特点,进行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的传播,将大大丰富和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通过新媒体,建立良好的党团组织网络载体,传播党团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将培养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也创新了党团组织服务方式,贴近群体,走进生活,教育和提升了网络群众的精神文化。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09
网络舆情是指借助新媒体的平台,以事件为核心,发表个人情感、态度、观点,并进行互动传播的集合。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师生一起关于学校事物言论、建议等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的发展工作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点,如何加强其引导工作,培养正确的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遇到的挑战。开拓网络舆情引导功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努力建设和谐、有序的高职校园环境。
一、网络舆情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因此网络舆情在高职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当前高职院校对于网络舆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因此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力量薄弱。为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强化教育工作的实施。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匮乏,相关事务繁多,工作压力大,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舆情了解甚少,无法及时、正确的解决高职学生面临的问题,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效果欠佳。上网浏览是每个高职学生每天必做的事情,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的学生少之又少,此类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度不高,单调的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主题网站的教育实效性不佳,并未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网络舆情引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高职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了解当前的网络舆情形式,并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增强网络舆情引导说服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的方法,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热点问题,正确且科学的进行评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师生的联系,建立网络沟通平台,高职学生可在平台上自由发表意见,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融合网络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开设网络议程,对于符合大学生利益需求的问题加入教学内容中,吸引更多的高职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教导学生理性的看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促进校园网络舆情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为更好的处理高职网络舆情问题,需要加强引导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在广大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中建立一直具有专业基础业务知识并熟悉网络操作技术的引导队伍,使其工作与时俱进,引导教育工作者全面学习网络知识及传播学的技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能力,了解高职学生需求,围绕大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撰写帖子,引导学生进行点击跟帖,引导正确的网上舆论,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及时有效的解决。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反映了大学生原来不便表达的想法,因此,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全面的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收集,及时了解其态势,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使校园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载体,完善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健康、和谐的教育资源。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做出理性的判断。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免疫力,培养网络道德责任感,面对虚假信息及激烈的言论时不予跟风,规范自身的行为。
结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新型传播载体得到广泛发展,大学生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增多,网络舆情发展速度过快导致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定的问题。为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基于网络舆情进行相应的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等方式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论文摘要:关注网络舆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重要领域和课题;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认真分析其形成原因;准确把握其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加以规范和引导,着力做好网络舆情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规范
一、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在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新闻评论、BBS、微博等。网络舆情的迅速形成会对高校本身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在这时候任何不适宜行为,都容易对高校本身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会出现一些令人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学生集结滋事”,网上热炒一些绯闻,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要看到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加以规范和引导。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一)校园内外突发事件的网上讨论。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校园内外突发事情,主要包括在社会上和校园内突发的与学校有关的或者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在网上开展讨论,不顾后果妄加指责。
(二)与高校师生员工利益密切相关事情的网上诉求。校内学生评先评优、入党、就业以及人事、财务、住房分配和职称等制度改革也容易形成网络舆情,同时教学管理改革、学生就餐、住宿、水电供应等后勤管理与服务常常是网上诉求和民意集聚的热点和焦点。前段时间网上热炒的复旦大学学生宿舍装空调的事情就是网络舆情的一个小的缩影。
(三)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心理特征,易构成特定的群体心理情景,更容易就某一大家都感兴趣的热点事件达成共识,从而引起热议的连锁反应。
(四)高校网络存在漏洞。高校网络道德规范还不够成熟,网络言论方面的管理仍然存在缺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承担任何责任,是造成他们肆意宣传,大发“感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自由性和限制性。网络改变了传统媒体推出信息的单一方式,由受众自由拉出信息,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但同时也使得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愈加模糊,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使得以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的特点。但在一些情况下,有些学生也会顾虑学校的严格制度,稍微有所收敛,程度上起到了限制作用。
(二)群体性与开放性。在网上持有一种思想政治态度的人数集聚到一定的量,集中反应一个群体的态度,就能引发一种网络舆情,使得网络舆情具有群体性特征。同时网络也是开放的,每个师生员工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对校内外热点事件进行评论,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隐匿性与多样性。网上表达的舆情信息虽然公开透明,实实在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受众,但是信息的人一般都不署其真名,具有隐匿性、虚拟性。而且师生员工关注的热点不相同,关注的内容也有差别,这必然使网络舆情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四)实时互动性。网络舆情形成速度快、时间周期短,而且参与方便,容易彼此交流,灵活互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互动,便捷程度大大加强。
(五)可控性。利益主体、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决定了体现不同利益的主体必然在开放性的网络空间相互碰撞,然而校园网络舆情可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和办法来引导、控制,使其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即使网络舆情出现一些令人不甚满意的情况,只要规范引导也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四、高校网络舆情的规范与引导
(一)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
1、提高网络舆情监控的技术水平。网络舆情信息的技术管理主要体现在利用技术手段对网上包含不良和非法内容的舆情信息进行封堵和过滤。高校网络舆情的技术管理要使论坛有专职版主值守,来负责对所有用户发言进行及时审核,同时要加强硬件与技术保障,并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校园网站管理,特别是要注重在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的开发与网络舆情模型库、案例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上加大工作力度。 转贴于
2、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目前,我国制定的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健全,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因而,高校的校园网络制度建设没有完备的指导方针可参照,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研究,不断修改完善,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制机制,规范校园网络。
3、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校园网络论坛是学生网民交流讨论最活跃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既要保证学生的言论自由,又要防止有害舆情信息的散布,由此看来论坛版主的管理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版主除了制定本版的版规外,还要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设置和引导,对论坛内容进行审查,对不合要求的帖子进行删除。全力打造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懂网络技术、会监控处置网络问题的校园舆情监控队伍。
(二)注意网络舆情的预警
1、收集信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总体要求是迅速、准确、深刻。管理者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反应要快,能够迅速地为学校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时不能含含糊糊,也不能掺杂个人主观意见,要主次分明地反映信息;而且反映的信息要揭示大学生思想上深层次的问题,给校方的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2、分析舆情。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在对相关舆情信息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技术来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本质,从而全面了解学校网络舆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3、准确预测。在及时掌握校园网络舆论动态,探索舆情的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预测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对校园生活所能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及早制定相应的消除负面影响的措施。
(三)重视网络舆情的引导
1、培养提意见的领头人物。校园论坛管理员在校园网络中发现培养一批固定的网络,通过他们吸引一批忠实的读者,集中反映群众的意见。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网络问题,校方可以组织理论功底较好的老师来撰写相关文章或者进行访谈,通过他们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2、确立正确的参照人物。在不少情况下许多大学生仅依据自己的信念和经验尚不能明确自己应当对某些热点问题持什么观念和态度,因而在表达观念时有意无意地总是需要参照系。通过学校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为校园舆情发展提供参照系,营造正面的校园舆论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舆情,规范校园网络环境,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要重视对师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一些学生在寻求网络表达自由的同时,忽视了自由的界限,校园网络舆情酿成的群体性事件,与部分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有密切的关系。学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切实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P键词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学风
目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影响着高校的学风建设。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同志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能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助力,这是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大学生都关注的问题。
1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
(1)上网的人数多、时间长。数据调查显示,38%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为10~20小时,其中男生每周上网时间比女生多;48%的学生认为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一般;有46%的学生每周自学时间
(2)上网的主要目不是为了学习。大学生上网最大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娱乐、聊天、购物,利用网络来学习的所占比重较低。男生比较喜欢玩游戏,因此主要目的为娱乐休闲。此外,大学生在大学里脱离了家庭的束缚,无法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希望通过新媒体在网络上寻找朋友,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3)自控能力不足。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离不开网络,10%的学生感觉还好,6%的学生无所谓,4%的学生认为可以。不少同学反映,自己在宿舍本来想学习的,但旁边的同学正在上网玩得很刺激,根本静不下心来,有时反而被吸引一起到网上“冲浪”了。高校的课堂上,手机也因网络如虎添翼,学生因缺乏自控力,变成“拇指族、低头族、手机控”。
2网络对大学生学风的影响
2.1对大学生学习观念的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拓宽了人们的视觉与触觉,但不良的网络信息也时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青少年时期正是三观形成时期,价值观念易被误导,在网络上他们易接触到资本主义的文化作品、价值观念、不良言论等信息,长此以往易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易滋生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想。
2.2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1)网络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记笔记,课下看课本”是过去传统的学习方式,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种方式己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学生也在不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生还可在网络上学习到许多专业的所有课程,甚至在一些教育平台可修满学分、甚至可获得学位,这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2)网络休闲、娱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包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交友聊天,学习或工作等方面。上网时间长且大学生的网络自控能力相对校差,不少的大学生迷上网络甚至无法自拔,旷课成了家常便饭,重修课程多甚至到了退学的边缘。
(3)影响了班风和学习氛围。寝室是休息的场所,但是课余时间我们会经常看到同学们在宿舍里上网、聊天、打游戏,他们不仅自己荒废了学业,甚至还影响了一些“意志不够坚定”的舍友。另外,学生上课用手机上网的现象屡禁不止,耽误了自身的学习又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
2.3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第一课堂,它既是主渠道,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当前信息发达的形势下,第一课堂似乎正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一些教师只知道围绕教科书而不更新知识,所讲内容老旧;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随意发挥,脱离教学内容,甚至口无遮拦:一些教师授课内容枯燥乏味,吸引不了学生。相较之下,“宽广辽阔”的手机网络深深地吸引着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他们拿着手机在课堂上看新闻、聊微信、玩游戏,若课堂管理不严的话,早退、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对策
3.1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引导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1)做好教育引导,营造文明网络环境。高校通过开设网络文化相关课程,客观、全面、对比地分析各区域网络文化,促进学生们用辩证的思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还可以召开主题班会、论坛、辩论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清朗网络”教育,争做文明网民,自觉远离、抵制“网络垃圾文化”;通过开展漫画比赛、微文大赛、微视频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文明、理性地使用手机,做到课堂上远离手机,逐渐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好习惯;同时要建立网络党建团建主流网站、微信公众号、思政微博等,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平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2)强化课堂纪律。如何杜绝学生上课玩手机的行为,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学生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首先,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入学积极分子组成课堂纪律检查小组,加强课堂纪律巡查。同时做好宣传动员,倡导建立“课堂关机制度”、尝试设置课堂手机集中托管点等多种方式,减少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其次,对手机重度依赖和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必要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惯,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
3.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提高网络知识和技能
(1)提高学工队伍的信息化素养。一方面,统一学工队伍思想,要让他们充分认知到网络信息化对学风建设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但我们只有不断提高信息化能力与技术,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高校学风建设。另一方面,通过辅导员沙龙、论坛、案例分析等形式加强学工队伍之间的交流,不断创新信息化工作思路与方法,提高学工队伍的信息化素养。
(2)提高学工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一方面,以讲座、交流等形式对学工队伍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高效地使用学生管理系统、微信公众号、易班等网络平台。同时,还要在实践应用中锤炼学工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推动他们掌握相关技术能力。另外,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熟悉和掌握大学生网上行为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好网络思想教育的同时,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来。
(3)提高学工队伍的网络话语能力。在网络信息时代,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话语内容枯燥、话语形式单一、话语模式教条的缺陷,使其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报告、沙龙、竞赛等形式进行培训,将网络话语中多样化的话语形式吸收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中来,用生动鲜活的话语内容来加强话语的吸引力,提高队伍的网络话语能力。
3.3发挥网络宣传功能,营造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
(1)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事迹进行深度宣传报道,同时结合课堂教学、讲座论坛等面对面接触,让同学们感受到他们的大师风范、学术魅力。积极开展专业学术竞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但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经常组织专家学者针对大学生考研出国辅导、职业指导、个人发展等方面进行线上、线下交流,用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断勉励学生克服困难,逐渐提升自身能力。
(2)开展校园文化活樱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我们要利用网络覆盖面广、快捷便利的特点,努力打造精品网络文化活动,帮助建设良好学风。同时,借助网络教育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名师讲座、职业规划、传统文化等第二课堂,促进同学成长成才的同时,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另外,要充分发挥模范的作用,如举行“模范引领”、“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活动,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深度宣传报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学习氛围。
3.4发挥网络助学功能,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1)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高校应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师生网络操作技能,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
(2)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丰富共享学习资源。网络“共享、开放”的特点,为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提供了可能及便利。高校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验实践平台、网络学习资料库等学习平台;专业教师还可引导建立专业论坛、专业QQ群、专业微信群等学习互动平台。在学习平台上,高校提供精选部分优质课件、辅导视频、正式出版教学光盘等资源,供同学们选择学习:学习互动平台上,线上、线下交流让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查漏补缺,巩固学习效果。
【关键词】“微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45-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随时都能接收并传播教育信息。在此情形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在教学主体、课内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教学策略。
一、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微能力”
所谓微能力,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接触、解读、使用微博、微信及信息时所具有的能力,包括对微博、微信功能和特征的认知,对微博、微信信息的识别能力,使用微博、微信传递信息的能力。教学主体即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微时代”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新视角,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应顺应微时代的发展,适应和掌握微时代的新特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能力”,实现自身的创新。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运用“微技术”的能力。具体如下: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应积极认知“自媒体”。所谓自媒体,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应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掌握网络交流和沟通技术,充分运用博客、微信、网络论坛、BBS等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心理调适等活动。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即学会灵活运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在网上获取及时的时事政治和思政信息,并运用网络终端技术提取、阅读、吸收、存储、回应信息,为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理论课提供信息基础。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掌握建设网站、维护网站以及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制作并推广思政专题网站,鼓励学生参与网上互动,正面地开展思政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具有激情,但他们缺乏人生经历,思想比较单纯,对有些事情的认识容易陷入理想化和片面化。尤其是网络上众多负面的价值观念、理想判断以及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传播,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对社会、政府的认识,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为此,为了守护网络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教师除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外,还要提高自己的网络应用技术。处于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坚持用发展着的武装大学生,努力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情应对能力,以疏导而不是封堵的方式,以正面宣传、主动解释的方法,培养青年大学生网民的理性精神,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客观评判能力和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使大学生不为“假新闻、假事件”以及“假理论”所左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认清楚网络上众多错误理论和言论的能力,还要带领学生坚决的与其做斗争,以守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二、深化思政理论课课内教学改革
慕课教学形式的出现引爆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风暴。它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式的网络课堂。它通过课程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每个知识点大约5-10分钟的视频,以短小的视频课程出现在学习者的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自由控制这些视频,既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快进快出。这种慕课形式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
(一)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夯实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主导性和思想性。一是引导学生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工夫,在掌握科学理论上下工夫,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工夫,切实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二是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通过历史变化、现实成就、国际比较,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是深入准确阐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相互关系和实践要求。通过持续全面深入地宣讲,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讲话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品格,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主阵地与多阵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主体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坚守主阵地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责,同时又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开辟课堂外的多个阵地。慕课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现主阵地与多阵地结合提供了坚实基础。自主开发或利用先进院校已经开发的慕课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在上课之前,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开展学习,自主安排学习的进程,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与反馈,学生从“满堂灌”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效性进一步显现。
围绕传播职业精神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展好第一课堂的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积极与企业合作,推进“三进”,即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利用学校校史馆、图书馆、文化长廊、校刊、校报等多种形式,发挥学校历史沿革、专业发展历程、杰出人物事迹的文化育人作用;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一)充分利用“微技术”,翻转思政理论课课堂。将翻转课堂理念融入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教师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
1.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探究者。由于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体,课前学生通过自媒体预先学习和了解教师将要上课的内容,到课堂上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激发一些对理论知识感兴趣的学生,还会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这些理论。
2.教师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化。传统的思政理论课对学生是“填鸭式”教学,课堂上的40分钟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唇干口燥,学生却在台下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翻转课堂后,教师通过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手机APP事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和练习,提前思考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也能让学生置身其中不再觉得无 聊,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就感,甚至还能在课堂上培养出学生的各种意识,如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等。
(二)充分利用“微技术”,深化案例教学法改革。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完成的教学形式。即教师需要收集大量案例素材,并对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从案例引入到案例讨论,再到案例点评。其特点有三:(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2)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3)重视双向交流。充分利用“微技术”,深化案例教学法改革,它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掌握“微技术”又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更新、研究和创新新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不能简单地从网络上移植别人的案例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坚持案例教学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同时融入理论讲授精确性、系统性的特质。
(三)充分利用“微技术”,采用调查研究法拓宽实践教学空间。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环节。过去的实践教学较少,有的话也大多是组织学生看录像、看专题片、参观校史馆、博物馆等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导致实践教学的时效性较低。“微技术”给实践教学提供了广大的空间。教师实施调查研究法,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期间,通过走访、访谈、发放问卷、个别调查、群体调查等形式了解调研对象,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传媒进行调查研究或收集大量二手资料。其步骤如下:一是教师事先拟定调研题目;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调研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四是学生通过展示调研成果,互评互学,教学相长。所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结合调查研究和实践教育等教学方式探索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在调研中既理解掌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锻炼挖掘出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实践教学落在实处。
(四)充分利用“微技术”,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空间。信息技术时代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空间提供了优越条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工具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如:播出一小段视频资料作为案例展开讨论;教师利用QQ群、论坛、微信圈等途径与学生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困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师通过网络媒体搜索名家讲座,推荐给学生;通过教学网站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同时,校际之间也可通过网络媒体加强沟通、学习与交流,还可以加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共享教学文档和教学心得,汲取同行的经验,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地探讨,改进教学方法,使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实现整体飞跃。
【参考文献】
[1]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5(9)
[2]汪倩倩.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高教探索,2015(8)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智能推送;Web日志挖掘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5-3468-04
近年来,高职生因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等原因引发的悲剧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心理健康本身存在偏见,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使得一些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或不敢向老师或周围的学生吐露自己的想法。但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倾诉和发泄个人情绪的主要空间。[1]大学生常常通过多种网络途径,大胆地倾吐自己的内心秘密,直接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抑郁与苦闷,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最近,更是出现了多起大学生通过微博直播自杀的行为。因此,高校如何利用网络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及时筛选、疏导、预防有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是高校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1 当前高职校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网络言论和行为,有的高校也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网络服务平台,但据访谈和调查,目前网络服务平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网络平台上的信息是海量、无序、松散的资源聚合体,一方面,信息过载和资源迷航已经成为制约学生高效使用信息的一大问题,另一方面,各校心理教师的人数和精力有限,缺乏过滤、收集、聚合学生在系统中行为的有效手段,难以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和预测。因此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一旦问题暴露,事态已经相当严重。
2)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策略,缺乏智能性和个性化,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求得最佳的效果。
3)多数平台只是将教材电子化,以呈现教学材料为主,只是通过网络文字对大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缺乏必要的交互手段,建好后的平台服务滞后,网络教育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这样只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功效弱化。
将Web挖掘和推送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中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获取学习者在web上的个人信息、学习行为信息和web日志数据(访问频度、访问时间、内容偏好等),经过数据预处理、模式发现找出有用的规则和模式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知识库的信息,对学习内容和进度进行自动组合,重构页面间链接,为学习者智能推送个性化服务;同时,系统基于推送技术还能利用其聚合性、交互性、协作性较好地统计、监督学生在系统中行为并将其反馈给心理教育工作者,这对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损失,促进学生阳光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和维护校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推送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
网络的发展与延伸,使得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数量正呈指数级的膨胀,web站点上充斥着海量、无序、松散的信息,此时利用传统的浏览方式去获取资源不但效率低下且难以体现个性需求,推送技术因此应运而生。推送技术(push technology)又称Webcast technology,最早由Pointcat Network公司提出,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型,在这种模型下服务是主动的,是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对有关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处理加工的一种新型的个性化的信息增值服务。[2]Push技术的应用研究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查询处理、网络信息传播障碍扫除、信息推拉系统、随机信息传播等众多领域,在应用形式上也由起处的E-MAIL扩展到其他应用领域的多种形式,如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用户。
RSS为“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意思是简易信息聚合是一种基于XML标准、在互联网上被广泛采用的内容包装和投递协议。RSS的价值在于信息的更新和聚合,它能实时跟踪信息资源的更新,并显示更新数目到指定的订阅资源后面,可以让用户有针对性地查看信息,让用户主动地去获取信息,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了。[3]它在教育中的价值也在于这两个方面,因为教育信息同样存在网络信息更新连续和散乱的特点,网络中的教育信息更是如此。也正因如此,推送技术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具体的说,推送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服务平台中有以下作用:1)自动跟踪学生的评论;2)即时咨询和辅导信息;3)自动聚合最新的心理资源。
尽管推送技术已经存在许多成功案例,但仍存在“资源隐晦”、“个性化和智能化不足”等问题,把人工智能、知识发现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融人到 Push技术中,从而形成智能推送技术是未来 Push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信息的智能推送有利于提供推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向用户主动推送所需信息,更有效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要求。web数据挖掘,是在web环境下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是从web的超链接结构、网页内容和使用日志中提取有用的模式和隐含信息。web上信息的表现具有多样性,这也就决定了web挖掘任务同样也具有多样性。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web挖掘一般可以分为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和web日志挖掘三类。[4]
综上所述,数据挖掘和推送技术已经在众多领域中有了一些成功的应用,本研究试图在这些应用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内容聚合与推送系统为基础,集心理健康教学、过程管理、在线干预为一体的网络服务平台,它不仅仅是一个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更重要的是一个预警和干预平台。
3 技术路线
3.1 系统体系结构
平台按照Browser/Server模式,将传统的浏览器/服务器的两层体系结构扩展成浏览器 应用服务器加数据库服务器三层体系结构。系统采用JSP与SQL Server 2005 数据库相结合,其实现的基本原理是利用SQL Server 2005 作为数据仓库,用Servlet等高性能服务器端程序作为后台总控程序,JSP程序在前台运行,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2 系统的功能模型
系统主要分心理测评系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心理咨询系统、网络课堂、心理预警等模块组成(见图2)。
心理测评系统:平台内嵌心理测评系统,能够从学生的个体的人格、心理健康、能力倾向、情绪管理、生进行全面的测量,说明个体的心理特性和行为,也可以对同一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间的差异性比较,发现行为变化的原因,为决策提供信息。
在线心理咨询系统:系统提供了包括微博、微信、QQ、电子邮件、论坛等多种同步和异步的咨询方式,使学生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避免了面对面的压力和尴尬,让学生消除顾虑、敞开心扉,有利于咨询师更全面地了解当事人的真实心理状况,采取恰当的措施为其分忧解难。同时也利于咨询师存储和查询案例。
心理健康网络课堂:主要包括学习资源、专题讨论、视频讲座、答疑解惑等模块,内容包含课程专题的学习资料、推荐书目、课程课件、优秀论文等,同时包含大学生普遍存在和关心的心理问题的讲座视频、音频、动画;也提供了大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的区域。最后平台还提供相关软件协助学生放松心情、舒缓情绪;
心理档案管理:对学生测评结果建立信息档案、学生咨询记录、存储学生网络行为的挖掘和推荐结果等。
心理预警:一方面通过对测评结果的筛选和统计,向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提供信息,另一方面能对筛选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动态关注,并根据挖掘的数据,利用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预警。
系统管理:主要用于账号的建立和删除、密码修改、权限设置、数据统计等。
3.3 教师角色用户模块图
教师登陆平台后能够进行在线咨询、个别辅导、主持同步和异步讨论、预警,进行测评管理、推送管理、预警信息管理等,另外系统还提供了信息、资源、咨询反思等模块(见图3)。
3.4 学生角色用户模块图
学生用户登录到平台后能进行心理测试、在线咨询、在线预约、浏览推送信息、学习在线课程和网络资源;还可以参加同步和异步讨论,最后系统还提供了放松空间、日志反思等模块协助学生减轻压力、舒缓心情。
4 基于web日志挖掘的网络平台运行
4.1 心理测评及跟踪阶段
从新生入校开始,利用心理普测软件对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信息采集,根据新生心理量表的初次测评,从中筛选出心理方面值得关注的学生,设定为学生跟踪群体。
4.2 测评结果分析阶段
根据测评结果,将学生的心理危机分成三个等级进行处理,第一是高危级对象,症状表现有精神病、有明显的人格缺陷、或不安全感等;第二是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症状表现有曾谈论并考虑过自杀,严重的自卑感,患有中度抑郁症和躁狂症,长期存在睡眠障碍并严重影响学习、生活等;第三是日常关注对象,范围是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5]
4.3 Web挖掘阶段心理干预阶段
对心理问题者的网络行为进行关注、追踪和日志挖掘。首先通过用户识别和会话识别对对Web日志文件的数据进行净化,删除与挖掘无关的数据;其次,利用用户聚类算法对用户会话数据库和事务数据库实施挖掘,挖掘模块输出的模式库保存在数据库服务器中,生成推荐结果。最后,根据模式库中建立的用户访问模式兴趣模式,为每个用户实时推荐信息。
4.4 心理危机后干预阶段
主要是对前期的心理干预进行评估,然后再次进行心理辅导 或者心理治疗, 对于有严重危害倾向的学生应该及时建议其休学治疗,以免造成危害性事件。
5 结束语
平台能根据个人需求特征的信息分析、筛选或过滤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进行智能性识别、预测,按照用户要求自动搜集定制信息并向目标学生主动传递,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经过挖掘和聚合的数据也为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促进学生阳光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和维护校园稳定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平台对新时期互联网高校舆情管理与应对机制也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郑田.谈高校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方法[J].新课程研究,2007(12):119-120.
[2] 吴彦文,王婷.主动推送式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54-57.
{3] 李期位.农业信息智能推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1.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德育;路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有50.7%的网民是属于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这个群体中大学生群体占主流,可见大学生群体是使用网络最为活跃的群体。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探索大学网络德育建设,对促进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权威、丰富、优质的网络德育资源系统
(1)贯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权威的网上教育系统。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为指导,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党我国人民历经多年积淀发展起来的,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网上教育系统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建设权威的网上教育系统。(2)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丰富网上教育系统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得以快速发展。人类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精华都可以汇集到网络上展现在全人类面前,供每个人去比较和选择。可以说,任何人只要进入互联网,都能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之旅。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供受教者交流学习,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因不了解外来文化而产生的排斥现象或因片面了解而产生的崇外、等不良现象,而且也大大丰富了网上教育系统的内容。(3)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建设优质网上教育系统。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进民族优秀文化的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品味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的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我们可以挖潜民族优秀文化,例如让儒家文化精华进网络,利用网络这一文化宣传的制高点来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生甚至社会的精神食粮,建设优质的网上教育系统。
二、加强监管,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信息环境,必须要完善网络文化的管制立法工作,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当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法律法规来管理网络信息。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可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7年同志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五项要求”中就有涉及网络文化管理:“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营造共享共建的精神家园。要坚持依法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好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完善网络文化的管理体制,净化大学生上网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加强政府引导的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条例和制度,对拥有优秀网络文化的网站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用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要加大力度让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信息在网络中传播,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由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会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我们可以设想,当网络文化中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占主流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从源头上避免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德育带来的影响。(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引导大学生的网上言行。近年各高校相继制定《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条例和制度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场所进行了规范和限制,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罚条例,如: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和影响同宿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取消学生评优评先,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等。建立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在源头上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使其在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基本规范。(3)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抵御不良信息的入侵。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建设时,由于其网络漏洞较多,防护系统较为薄弱,很容易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相关数据和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管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能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设置对境外不宜网站和带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屏蔽,这就需要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提高网站管理人员和德育工作者的技术素养。
三、构建功能齐全的网站模式,服务于网络德育建设
(1)网站建设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都可以作为核心材料进入网站建设中。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群体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所以某些理论重点和难点还一时未能被所有大学生掌握,某些理论的热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或许意犹未尽,于是网站就为其提供了一个再学习,再讨论的交流平台。同时,课程学习完毕,在网站上也可以通过网络考试,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网上考试相对于传统的纸质考试,将显得更加快捷、直观和受众面广等特点,这都能服务于大学生德育的建设。网站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在课内一个是在课外,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对大学生教育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建设网站的时候注重与思政理论课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的重点、难点吸纳为网站建设的主体内容,把深受学生喜爱的理论热点作为讨论区重要主题,形成建设服务于学生理论学习的完善型网站模式。(2)网站建设与党团建设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文化的繁荣,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求知欲高、自律意识弱、价值观淡化”等特点。新时期党团建设显得非常重要,除了继续发挥其传统优势之外,还应与信息时代接轨,把党团建设与网站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党团建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如何把网站建设与党团建设相结合。(3)网站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持久性、渗透性、暗示性等居多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德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知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网站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应坚持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原则。
1.网站建设应发掘校园环境文化。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载体。每个高校都有其校园环境文化,我们发掘校园环境文化进网络,利用网站的技术,结合文字、照片、视频等立体表现形式,让刚入学的同学更直观的了解本校的环境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让在校的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本校的环境文化,在校园环境文化中成长成才。
2.网站建设与礼仪文化相结合。健康的、文明的交际方式和能力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如何处理好同学间、师生间以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网站建设应与礼仪文化相结合,把礼仪文化纳入其中,通过讲述典故、解读典型案例、报道先进事迹等方式教育大学生。
3.网站建设要与校园活动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大学生正值青春活力年龄段,一味的追求书本知识不利于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校园网站建立应建设专门活动专栏,像专家讲座、校内运动会、校园科技文化节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可以通过网上报名,事后报道相关活动的面容及反响,为那些未能参加活动的同学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网站是一个载体,它能服务于校园活动,同时校园活动文化也能促进网站的建设,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站新模式,已成为众多高校着手实施的德育方式之一了。
4.网站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从某些角度看,网络文化实际上是“当前社会环境在网络中的侧面反映和缩影,网络文化是来源于社会生活且又服务于社会的文化形态。”高校网站在建设时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服务于高校德育建设的功能性网站。我们在建设网站时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网站内容的客观性、实践活动的针对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
四、充分运用微博网络平台开展大学德育建设
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微博科技含量高、信息传输速度快、传播交互性强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高素质、年轻活跃、参与性强等特点相契合”,使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远超社会其他人群。作为当代大学德育工作者占领微博德育高地显得尤为必要。(1)高校可以以校园德育网站为依托,创建官方微博平台,促进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上互动交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2)高校可以以学生手机用户群为载体,建立手机微博平台,促进师生、生生点对点的信息互动交流。为广大学生、特别是部分没有电脑、上网不便的学生开辟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送渠道。通过网络微博信息正是运用微博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征,相比较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微博更具有操作简单,传输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3)充分发挥微博的集聚效应,构建以“社会公众任务、知名学者、知名校友、典型学生”为主体的微博绿色社区。大学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构建绿色社区显得尤为必要。引导大学生多关注学术明星、明星校友、明星同学,立足校园,放眼社会,既增强自豪感和凝聚力,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4)聚焦时政热点,生活热点,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网络微博的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导致辨识能力缺陷,所以急需要正确的引导。例如:社会上类似于感动中国的真、善、美等案例的转载。
网络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于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作为德育工作者需要“润物细无声”,把网络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去。
参 考 文 献
[1].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9
[2]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