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息化 现状
一、前言
现代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企业生产、发展、管理与经营的重要对策。应用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并且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众多的企业中,信息化管理从资金管理、人事管理、运营管理等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首先,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现代社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要想真正的在竞争中取得长期发展,就必须要保证自身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信息化管理可以使企业更好的对市场信息进行把握,从而提高自身竞争水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对于市场信息、行业信息、技术信息等进行不断的搜集与把握;其次,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资源有效的整合与配置。企业自身具有众多的资源,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与配置。知识资源是现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最终要的无形资源;最后,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企业实现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信息化管理缺乏科学的规划。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对于信息化的应用缺乏科学的规划,并且整体存在盲目性的特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念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较短,很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难以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的实际意义。但是,随着近些年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以及国际社会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的体现,信息化管理被国内企业管理者过分的重视,并且仅仅以为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就可以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信息化的应用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难以有效的结合,并且信息化并未纳入企业的整体管理规划当中。
(二)信息化管理中的财会信息失真问题。由于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中,分权管理是主要的管理形式,使得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容易出现内部管理利益上的分期。在应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信息传递时,不同部门出于不同利益方面的考虑,使得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由于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使得企业财会信息存在失真的现象,难以为企业的决策与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信息化管理的局限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在企业中存在信息化应用过于局限的问题。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很多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但是,大多数企业中,信息化管理模式仅仅应用于财务与市场的管理上,难以将整体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过于片面,并且整体统筹规划不足。
(四)信息化管理投入与资金不足。目前,很多企业虽然有信息化建设的意向,但是其信息化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投入不足与信息化环境不完善的问题。很多中小型企业自身缺乏足够的资金实力,难以保证有效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与此同会死,信息化建设的解决方案自身成本较高,很多中小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中,就难以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成本不断增加,使得企业享受后续服务需要投入的资金急剧增加,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另外,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不够完善,很多相关的技术方面都存在很多的缺陷。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不容乐观。
四、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信息化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开展自身管理工作的重要需求,企业管理者需要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在进行日常管理与决策时,要有效的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且通过相关信息的分析,有效的对于企业经营环境进行了解,并且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二)完善信息化管理机构与制度。针对于现有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企业要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部门,并且完善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制度。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需要制定专门人员与部门参与管理当中。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要与企业不同部门与不同生产环节进行统一分析,从而实现企业整体信息化数据的收集。
(三)完善信息平台的建设。开展信息化管理之前,要对于现有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不断的完善,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开展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在开发相关信息管理系统时,要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结合,保证管理系统与企业特点的适应性,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另外,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对于信息管理工作中信息失真的现象进行避免,从而提高企业监督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执行效率。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工作时,要构建完善的协同办公系统,对现有办公流程进行优化,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实现。通过利用OA管理系统,提高办公效率,并且促进企业决策透明化,实现垂直化的管理模式,有效的避免了企业以前管理流程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
五、结束语
随着企业在自身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得信息成为了企业的重要资源,成为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5-1155-02
1 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1.1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今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技术的创新与改革在企业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成为一把双刃剑,它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巨大地挑战。伴随着信息化地发展与普及,企业通过发展电子信息产品而收货颇丰。企业的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来企业的格局有了新的定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有了新的门槛,所以各个企业开展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全世界人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并且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这个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对我国的企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国家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生存和发展体现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同时也是IT企业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和政府制定相关的信息管理政策的必要前提。
1.2 与国外信息化管理水平有较大差距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必须跟随国际的步伐进行改革,国外企业尤其重视信息管理的灵活运用,并且强调信息技术和理论的重要性,而这些恰恰是我国企业的短板,之中迫切需要加强的是信息数据交流方面。企业内部信息数据的交流和传递,是了解自我运作和市场运作之间差距并谋求最佳发展策略的必要条件.就信息管理而言,国内在信息利用与实际工作方面都存在相当的差距。例如,会议报告的程序化,例行公事。财会报告的是经各个部门统一协调,粉饰太平而得出来的表面数据。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根本无法将这些毫无现实意义的数据信息当做重要决策的依据,使得企业的决策效率大大地降低,使企业的利益与发展受到影响。不仅如此,我国大多数的国内企业不重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只做表面文章,一味的扩张与发展,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讲是十分不利的。
2 我国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
现在,许多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企业领导和员工对信息化理解不够深刻,认为引进设备与软件,这就是实行了企业的信息化改革。其实不然,购入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是一个方面,企业还需好好的利用好这些设备,不能将其只用在数据记录、保存、查询、记账上,这都无异于大材小用。使得公司用大笔资金换来的设备只用于基本数据的收集,而企业依旧实行原来沿袭下来的传统管理操作模式,在业务流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并没有经过计算机的加工与整合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使得资源大大浪费。
2.2 信息管理 现状混乱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有信息管理的想法,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规划及相配套战略部署都缺乏客观实际性,无法真正实现,这也使得企业信息化管理越来越混乱。由于企业各组织部门之间缺乏信息交流使得企业不能统一的协调疏导,同一部门之间的信息管理标准也大不相同,因此这种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隔阂,使得部门间信息无法有效传递,使各个部门都成为信息闭塞的孤岛。信息孤岛不仅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联通,同时还会使错误的信息在长时间内都不能被使用而无法发现。这种信息管理方式无法促使企业信息化进步,反而会给企业的健康发展留下隐患。
2.3 人员素质低下
人才资源是一个企业最具有价值,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资源。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对信息化技术的专业程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也就不言而喻。由于企业各种用工制度的限制,从业人员的素质具有很大的差距。有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有着较高的素质与文化功底,而对于信息化技术却不甚了解。懂得专业的信息技术具备管理人才的人又往往对企业各项业务流程不太熟悉。这样一来,无法将企业中的高素质人才与高技术人才相互结合,使得企业的人员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限制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此外,企业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从业职工的培训机制不够完善,这都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 提高在业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信息管理者应该着重观察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切实改变,要尊重事实,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也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个性化的信息管理建设,切记不能贪图速度与进程,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革新。因为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它必须经过管理者的深思熟虑,一步步地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逐渐投入。此外,企业还应根据自身的实力,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选择使企业获得最大利益的模式。此外,企业管理者应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信息是创造附加财富的源泉。我们必须自始至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得市场信息化,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管理,它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密不可分。因此要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方法。
3.2 加强信息管理专业化建设
如今,信息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深入,这也就要求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档次,跟进市场需求,不断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专业化建设。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化建设应具备两个方面,一是为企业部门的员工增添相应的网络化、数字化办公设备,二是增添企业信息专业化所需的管理渠道及相应的手段。应从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及市场未来发展的需求出发,确立信息管理发展战略,提高企业应对效率,消除企业内部各个组织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障碍,建立信息化管理的统一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便利造福于企业的各个机构。
3.3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仅是设备和技术,人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提高企业在职人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才能使设备和技术得到最好的利用。因此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教育,加强人才的培训使其不断提升。
企业整体管理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信息管理,而其中人才在信息化方面的专业程度也就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息息相关。作为信息管理人员需要精通信息管理技术应用,还应熟悉企业运转过程中的各个流程。只有做到以上要点,才可能真正实现企业管理与信息管理的有机整合。信息管理对于的建设机制中,首先,要加强企业自身对于优质人才的吸引力,例如,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待遇令其更还地为公司服务,其次,鉴于信息化管理内容涉及企业的重要信息及珍贵资源,就业人员思想道德考核和建设也应运而生。这样努力提升企业从业人员信息化管理水平,明确信息化方向,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4 结束语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运作经营中有着重大应用。对内,它帮助企业协调内部环境。对外,可使得企业更好地发现市场,了解市场,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企业竞争中获取先机。信息管理并非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将信息化管理与其他管理有机结合的过程,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和促进的过程。我国企业应正视信息化管理在企业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正视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市场竞争中的作用。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培养企业信息化人才,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问题实行切实的对策,加快我国企业息化管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黄庭满.国内商企应加快发展“信息流”[N].经济参考报,2011-11-6.
[2] 张京宏.从管理实例谈书面沟通函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有效营销,2012(5).
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增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能够提高企业获取科技动态和市场需求的实时性和快速性,提升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企业的快速高效发展;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企业赢得广阔的全球市场。
2、有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加强企业管理。内部管理与外部市场对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信息化管理中实施信息化将会促进企业的快速全面发展。企业管理的效率性、经济性以及真实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受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实施有利于维护企业内部资源和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有利于确保企业会计监管的可靠性、准确性以及真实性,进而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高效性。
3、有利于企业做出科学性的决策。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实现企业各个部门对企业数据科学合理的分析,进而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取决于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信息和数据,与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才干以及管理经验相比,企业可靠真实以及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数据对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企业消费者与企业的联系,拉近消费者与企业的距离,促使企业的经营战略更加有针对性,促进企业所开发的服务和产品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将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二、信息化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强化策略
1、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认识。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发展缓慢以及建设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认识不足。我国基本上一半的企业管理层没有强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意识,对信息化管理缺乏认识,对信息技术不重视,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决策促进的作用以及监督执行的作用,在这些因素的阻碍下,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速度缓慢。
2、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普及信息化知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要求企业必须培养一批复合型以及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由于企业高层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信息化管理的专业素质也较低。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做好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促进企业员工信息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
3、深化企业改革。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分布广、规模小以及数量大,由于受中小企业的制约,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进步缓慢,要想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快速发展,我国必须加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小企业要改革企业传统的管理制度,深化企业改革,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创造出良好的机制体制环境,采用分步实施和整体规划的原则,建立客户关系以及资源共享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大力发展企业的电子商务,招纳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引进相应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设备,逐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目前有16000多家大型企业和超过1000万家中小企业,在这16000多家大型企业中只有10%左右的企业建立健全了信息化网络,绝大部分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管理手段,并且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而20%的企业只有在财务管理和文字处理方面运用了计算机,而1000万家中小企业只有约5%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网络,大部分企业运用到了信息管理手段,但是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信息化网络。
除了信息化水平低之外,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差异也很大,有一部分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很高,甚至达到国外先进水平,这类企业以联想,华为,三星,三峡电力集团公司等国内信息企业及电力企业为代表,但是这部分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小,尚不足1%,有大约10%的企业用到了ERP、CRM、SCM等现代化管理系统,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尚停留在财务管理或办公自动化等阶段或者局域网等信息共享方面,运用到生产控制的企业很少,这类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部分企业(所占比例约30%)仍处于电脑处理文件等层次,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缺乏战略规划
据国际权威机构IDC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超过65%的企业在信息技术的投入超过了设备方面的投入,而且企业信息投资的回报率达到10倍以上,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方面的巨大意义,但是在我国,很多企业经营者由于自身层次不足,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重大意义,这些管理者往往沉浸于过去的经营管理的井研职中,或者是满足于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认为在自己现有的管理机制下能继续经营好企业,除了这部分管理者,还有一部分人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观望状态,想找到一个成功的案例进行参考,也有一部分人过于迷信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好处,不顾自己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也没有结合自己的需求,盲目的引进一些所谓的先进系统,对于一些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阻力很多,要进行各种改革和解决人员编制问题,进行内部调整,因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总的来水企业的管理者不能从战略性的角度对待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有些是不重视,有些又很盲目,急于求成,不注重实际。
(二)企业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计算机相关的产业发展迅猛,信息产品的运用十分广泛,但是总体来说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化发展需要,目前的教育体系针对高端人才的培养过少,而社会上的很多计算机培训都是培养的常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方面的低端人才,这类人员无法达到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与国外相比,虽说我国目前计算机的使用率已经十分广泛,普及率也很高,大部分家庭都有电脑,但是计算机教育比较缺乏,人才培养体系也不健全,缺乏一些复合型的技术骨干人才,造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人才的极度缺乏。
(三)区域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平衡
我国目前区域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差别很大,东部,中部和西部有着明显的差距,东部地区是我国目前信息化最发达的地区,90%以上的单位都拥有计算机,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超过80%,中部和西部除武汉,郑州,长沙等个别城市信息化发展程度比较高之外,其他地区尚处于发展阶段,单位计算机和家庭计算机拥有量都比较低,总体来看,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程度和规模都不够,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信息技术产业以北京,深圳,武汉等地区发展程度较高,信息化产业比较成熟,其他地区尚比较落后。
(四)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体制相对落后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是一个普遍问题,目前,具有高素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相对较少,很多企业管理者并不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企业的管理设备也不健全,而且很多企业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企业体制面临着重大改革,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目前,很多企业甚至还没有自己专门的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薄弱。
三、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认识的不足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根据相关部门统计,538%的企业管理者信息化意识不强,对信息化管理不认可,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好处没有引起重视,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改变管理思想,跟上信息时展的步伐,自觉培养企业职工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大力开发信息资源,通过对企业管理体制的信息化改革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从企业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并分期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分阶段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在信息化建设钱要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逐步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循适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要结合企业的制度,员工的素质,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选择适合企业现阶段的信息系统,系统的选择要具有经济性,不能盲目的选择一些高层次的先进的超出企业目前应用能力的管理系统,要达到实现预期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主要为财力和人力两个方面的投入,企业首先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要多方面筹集资金,升级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设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其次要培养和引进信息化人才。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要通过人才来实施,只有具有专业性的管理人才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和设备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首先要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提高整体员工的信息化水平,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能直接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其次要从外面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并对这些人才进行培养,使这些人才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四)政府部门要鼓励和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
政府部门的动力是外在的动力,政府职能的发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仅需要自身的发展和改革,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与扶持,一方面,政府要执行一系列的相关标准,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努力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在财务,资金,法制,税收等方面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予以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最优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形势开始出现转型。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越来越明显。本国企业如何顺应市场的需求,面对国内外竞争压力并存的局面,如何更好地继续快速发展等,这些问题都是企业需要谨慎考虑并迅速反应的。在这个阶段,企业想要更快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与国际接轨,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实现企业资源调配的重要的手段,能够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1.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概述以及作用
1.1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概述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指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业务流程、现金流动、生产过程、客户交换、事务处理等工作电子化、数字化,通过目前各种先进的信息系统网络进行加工组合,最终形成新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能供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来参考使用,便于得出最优解决方案,最大程度的使用企业资源,最终使企业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为了使工作人员与计算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最优的资源组合控制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中的信息系统通常包括运行系统、操作人员、计算机软硬件以及运维、财务数据等。信息化的目标是利用计算及网络技术对企业内部的信息进行处理,提高工作效率,以此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信息化将涵盖了企业从经营、制造、生产、管理到设计等方面,这些环节对于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是查询、更新、收集、储存、整理、筛选等,上述这些信息决定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快速可靠的信息数据来源。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通常是企业运用目前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网络系统,对企业管理的信息进行整合,使企业现有资源得到优化,以便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以及决策的正确率。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可看做是企业将管理程序电子化、数字化的一种手段,是建立在网络系统以及信息系统基础上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管理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进行决策的支持,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需求。无论是针对一线的管理人员还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来说,都需要与时俱进,跟得上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企业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阶段实际上是针对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深入的整合,将企业的管理具体步骤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管理程序化,最终达到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中心思想是将企业内部的各项标准、管理程序以及各部门的权限职能进行统一,然后按照企业自身的情况,对信息管理的流程设计进行完善。
如今,我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审批流程的混乱、操作不规范以及核算不准确等。针对上述这些问题,企业应当按照业务的要求对这些问题进行规范,将工作人员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和界定,以此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作为管理层参考决策的依据。企业的管理范围通常是行政管理、生产和研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固定资产等,企业进行管理信息化主要是针对以上环节展开。其中,固定资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通常包括能源、材料、企业厂房、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等。而人力资源则是企业组织生产的基础,主要包括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经验、专业技能、教育程度以及工作的能力等。管理信息化主要的将上述资源电子化、数字化,以便决策层进行管理,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1.2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得到提高,就需要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
首先,信息化能够使企业的管理理念得到提升。传统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人治。在引入了信息化以后,必然会使企业的管理理念得到改善。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革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能够有效地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现代化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企业也要注重员工的培训,使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同时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实施管理的信息化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传统的企业决策范围通常顾忌到方方面面,并且每一个环节都是独立执行,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管理资源,同时对工作效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对会议层次进行简化(基本可通过网络视频、电话会议的形式进行沟通),而且对于办公资源也起到了一定的节约作用,提高了企业决策的效率和运营成本。
最后,企业采用管理信息化程序(软件和硬件相结合)能够很好提升企业内部沟通的能力。由于我国传统企业内部结构较为死板,通常属于科层制结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做得非常不到位,对于资源层面、人才层面以及信息层面的交流也不尽充分,资源共享的执行也较差,这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是非常不利的。信息的正确、快速传递和流转通常是上下级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沟通的关键。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能够帮助企业各层级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实现资源共享,使得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更高,沟通更方便、更顺畅。
2.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管理信息化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它的实现过程也有许多实际的问题。例如需要企业文化、企业资源以及生产技术相协调。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化逐步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还远远不足,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2.1我国企业缺乏规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化建设出现时,我国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风险意识也很薄弱,导致许多企业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根据国外的已有的实施信息化的经验,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改革之前,应当做好风险的预测和分析,针对这些风险事先制定出应对措施,且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在这些环节完成后才能开始真正的实施信息化的进程。对于上述问题来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我国企业尝试使用了信息化对企业进行改革,但是受到了一些抵制。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一直都是传统类型的模式,对于新兴的信息化管理的适应能力较差,强制实行信息化管理造成了消极的反馈。由于信息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对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员工的职能和权责的分配界定以及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变动,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这可能会损害到其中一些管理部门的利益,以及改变一些员工原有的工作模式和习惯。因此,早期企业实现信息化存在一种人为的阻力。对于早期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实行信息化能够使各部门的职责更加清晰,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在管理方面也能够节约一定的成本。但是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并未作出改变,还停留在传统模式的阶段,且与信息化有直接利益矛盾关系的群体也极力反对。除此之外,信息化对员工的要求较高,素质或者专业技能不达标的员工会对信息化产生抵触心理,造成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
2.2我国企业接触信息化时间较短
管理的信息化不仅要求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的支持,还需要工作人员以及企业资源的配合。目前我国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对于信息化来说,仅有计算机技术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是基本条件,内部人员才是实施管理信息化的重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普及,专业人才资源稀缺的情况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不仅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制作和维护企业网站的基础上,这些网站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量少,仅仅是企业基础数据的,没有明确的管理理念。还有一些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使用办公室软件处理文字以及电子邮件的收发等。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了解的程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完全不了解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的具体实现内容,对于实行信息化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以及怎样实施信息化等问题认识的都非常不到位,即使采用了信息化技术,这些设备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3我国企业的管理的信息化范围局限
我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仅仅在局域网内进行,有着还不能达到资源共享以及数据统一的标准,且管理的信息化总体合集的过程控制的不够好,企业实行信息化的环境建设不到位等问题。
如今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为没有统一的系统以及数据标准。企业使用的操作系统以及相应的系统模块都是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没有系统的规范,统一兼容能力差,这就给管理的信息化造成了一定的麻烦。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但使企业的资源不能进行完整的利用,还会造成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降低信息化管理的质量。企业想要更好的实施信息化管理,就需要将实施标准进行统一,对于不同的程序进行协调,逐渐完善管理的信息化,使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除此之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与环境相协调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环境主要包括了宏观政策、企业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这些因素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都属于较为落后的方面。由于我国信息化起步较晚且层面较低,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也没有对信息化进行有效的支持和保护。同时,网络的环境以及信息的公开是否安全还没有可靠的规范和保证。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部门,在网站上公布的信息以及提供的数据服务也是十分有限的,这就成为企业管理信息化正常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
3.我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改进措施
3.1政府要对企业的信息化提出相关的财政支持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需要政府方面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我国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国政府应当采用调控手段对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做出积极的响应。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属于较为系统的工程,外部环境对于信息化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指导和规划,构建社会化的服务平台。除此之外,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开展,企业需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政策指导中。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的信息行为越来越多,企业想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来进行支持。将这些信息与企业的信息进行区分,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政府还可建立相关的公共信息网络,集中收集企业信息。公共信息网络的建立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3.2企业需要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我国企业的发展经历漫长的道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改革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进行。企业要存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企业的管理层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层,首先要树立信息化的意识,使企业在规范的系统中的逐渐成长。制定高端的发展战略,对比国内外市场的发展情况,树立全球的竞争意识,做好企业的主要业务以及特色服务,使企业在良好的环境下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3提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想要有效的实现管理的信息化,不仅仅需要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系统的支持,对于企业内部各个项目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实施管理的信息化需要从细节方面入手,即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管理决策信息化等,使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深入的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实行高效的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事务进行管理,不仅能够使企业的成本得到最大程度的节约,且对于企业的管理经营效率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些都要建立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培训的基础上,只有员工素质得到提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和实施。
3.4人才的引入
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对优秀人才进行重点的培养或者引进。企业想要有效地实施信息化管理,就需要对人才进行培养和发掘。目前我国信息资源较为丰富,发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这些人才能够更好地为自身企业服务。企业可以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整合,激发人才的能动性,使这些人才有着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的舞台,更好地为企业做出贡献。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对专业技能强且有管理经验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能够运用自身的技术和经验为企业服务,对企业的发展提出新理念、新思维。企业需要对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企业,保证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顺利有效地进行。
3.5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对陈旧的管理理念进行革新。我国企业的管理需要从生产管理逐渐转向经营管理。从初始的事务管理转向人的管理。树立以效率为中心、客户为中心以及员工为中心的理念,并开始重视企业的基础管理,将企业的各项制度进行完善,使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立在良好的环境下开展和实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结语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还能够为企业内部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更快更好地达到企业的发展目标。我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了解不够透彻,因此需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普及,教会企业如何做好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信息化管理理念落后
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大多数企业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上,认为只要企业有形或无形的产品有了好的销售渠道以及高质量的营销模式,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就是必然结果。然而,这种忽视会计管理的错误观念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碍。有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会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也将会计管理放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上,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企业的网站,采购了相应的产品,甚至斥巨资建设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最终的成效并没有让人满意,这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企业的生产,销售以及会计管理等环节与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结合起来,使花费了大价钱的信息化工具成为了摆设,没有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另外,还忽视了企业工作人员信息化的培训工作,有些工作人员在信息化的操作系统面前无从下手,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这些错误的观念都是制约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因素。
(二)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会计管理在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基础配套设施限制了发展进程。首先,就目前国内社会经济环境来看,相应的市场经济秩序缺乏规范性,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无法对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做出准确的衡量,没有专业的组织机构对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指导,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较为盲目,缺乏目的性[2]。其次,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也使得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保障机制。企业通过网络信息平成的网上交易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企业的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第三,现阶段国内对于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还没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科学的评判标准,很难衡量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三)市场供需不平衡
目前,市场上为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的产品种类繁多,这些产品大多从行业需要为出发点,缺少对企业经营模式的考虑,而在现实中,企业的经营模式又是各有特点的,也很难达到统一,所以,已有的这些产品在企业实际使用中,必然出现问题。如果市场在无法满足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需要,自己出资聘请专业的软件公司为企业量身定做一套符合企业经营模式和综合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软件系统,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成本投入,这个数字将是巨大的,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化产品,信息化管理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四)企业信息资源欠缺
企业的信息资源也是影响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企业在组建初期,为了能够保障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在信息化产品的投入上会花费大量的资金,但随着企业经营业务的逐步开展,企业的流动资金将全部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流程中,可用于更新和提升信息化水平的资金少之又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产品得不到优化升级,直接影响到了企业获得商业信息的渠道,企业无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经营方式和销售渠道得不到适当的调整,企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很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企业发展迟缓,甚至倒闭。
二、云计算背景下提高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途径
(一)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意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意识是极其重要的。企业的管理者犹如企业的掌舵人,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在前进中的战略决策都会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企业发展所必需的理论依据。因此,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并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学习会计信息化的知识,增强员工的实际操作水平。另外,企业管理者在引进信息化产品之前,就要参与到信息化管理的培训当中,方便以后通过信息平台获得企业内部信息。在对信息化管理充分了解之后,有针对性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企业的会计管理中,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
国家在推进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同时,首先要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加大对网络技术的革新力度,为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提供快速稳定的网络平台。其次,组织相关部分对国内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全方位地调差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企业发展要求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意见和制度条款,作为日后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依据,也为企业的网络交易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第三,根据我国现阶段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将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标准确定下来,使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更具目的性和方向性,从而完善和提高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完善云计算平台设置
相关部门要对国内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综合业务流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组织专业人员将企业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建设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能方便软件开发公司为企业研发专业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软件开发公司可以为经营模式以及综合业务流程类似的企业,或同行业的企业提供相同的信息化产品,只需要针对企业的特点进行局部的改动,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成本,也能够优化市场结构,使市场供求关系能够趋于平衡。
(四)运用云计算整合资源
一、信息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现状
就现阶段信息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现状来看,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十分紧迫的。
(一)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差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独资企业,在各方面都与改制后的企业存在差距:现阶段我国国有独资企业中竟没有一家认为自己的管理基础工作水平相对较高。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以改革特别是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以此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认识到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的紧迫性。[1]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理念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许多企业的管理层都意识到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企业信息化运营模式正在被大家所接受,其应用使得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较大改善。但是,虽然企业对于管理信息化都采取一定的措施,但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理念仍然有待提高,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理念都较浅薄,企业认为管理信息化就是建立公司门户网站、建立内部信息交流通道等,信息化管理仅仅局限于财务、人力等某些部门,信息化管理理念有待提高。
(三)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不充分
现阶段,为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信息化管理水平,我国已经引进大量先进的管理方法及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手段,比如企业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文化、经营战略等,企业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的理论、技术等,并将其积极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但能够做好这些的都是一些大型企业,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在引进、应用先进知识方面力度不够,[2]信息化管理手段较单一,管理信息化范围不够,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没有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二、信息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现状与发展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迅猛发展的企业,在国计民生方面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加强管理及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是企业发展永不过时的主题。[2]信息化的出现为我国的企业管理带来了竞争与活力,但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信息化在企业的应用与运营初期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如:许多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充足,运营前期软件投入较少,企业投资结构不够完善,信息化人才稀缺,信息化方面的管理水平较低,相关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这些都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现阶段,我国企业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取得了较大的效果。但是,与国外企业管理的发展状况相比,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水平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随着中国走向全方位开放后,不管对于中国企业是否选择进入国际市场,除国家极少数垄断企业外,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竞争都将是国际性、开发性的。所以说,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已然成为国有企业的生存及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认清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技术水平的差距,合理分析出国有企业管理的现状并找出相关问题,才能为我国企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合理的发展方向及路径选择,这对我国企业在信息化背景下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深远影响。
三、信息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
21世纪以来,以信息及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极大地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变革,企业管理也深受其影响。企业只有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从管理的理念、管理方式以及手段、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入手,采取及时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促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才能够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工具时,信息化管理是数据收集、信息交换以及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合理配置和充分使用各类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管理成果,代表了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自我完善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信息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的风云变幻,企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首先应当建立现代的管理理念,树立现代管理意识。所以,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建立信息化管理的理念,正确理解信息化管理的概念,才能够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才能在信息化管理建设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将企业进一步做大,使企业更加国际化,早日打开国际市场,获取更多资源。在实施过程中,管理信息化必须让企业各层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企业管理层要放弃传统的管理经验,主动接受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并且基于自身公司的特点来建立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员工则应当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管理软件的操作,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很好的配合,这样自上而下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才能使信息化管理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
提高企业竞争力为迎接国际市场挑战,我国企业应提高对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互相融合的认识水平,将先进信息化管理应用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中去。积极运用先进管理技术及手段,多方吸取相关经验,进一步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进程,运用现代化企业资源计划、计算机管理系统以及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及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快企业发展信息化进程,企业相关部门积极构建企业信息门户及信息化平台,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大力促进企业业务流程及企业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进一步加快企业管理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变。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吸收
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资源。一方面,要从企业员工人事管理出发,从人力资本管理到资源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系统的培训体系,对现有的员工进行信息化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提高企业的福利,如优美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发展前景、完善的升职机制等吸引更多的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
(四)创建特色文化,文化与信息并用,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导向、约束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维持现有模式。因此,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式,建立新的行为规范,从而塑造完善的新企业文化。创建特色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企业文化在促使管理创新顺利进行时,必须同时改革企业文化来支持创新。在工作计划中,企业相关人员首先要了解企业管理层及企业员工对文化创新的需求程度,进而形成详尽的管理创新方案。企业的管理层需先向员工展示、阐述企业的战略前景并获得支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愈加重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的必要因素,也是企业树立、培养竞争力的必要保障。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胜的重要筹码。
(五)企业管理信息安全性大幅提高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152-01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更加恶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提升管理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并逐步与国际接轨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深入地开发有效的信息资源,提升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管理决策的工作效率及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以及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及范畴
企业管理信息化,指的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网络系统,促进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物流等各种重要环节的集成与整合,充分开发并有效利用企业内部及其外部,企业能够得到并加以利用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以便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把握时机,做出正确的决策,增进企业的运行效率,全面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与水平,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并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能力的整个过程。
2 信息化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2.1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内部企业资料、客户信息等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使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促进企业的档案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企业要制定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这是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有力的制度保障,使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在相应的标准规范的约束下,完成建设工作,并在管理标准的基础之上,加强制度体系的执行力度,使企业档案管理有标准可查,有制度可依。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以实用性为基础原则,循序渐进的进行,与企业经济基础、信息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相协调,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2.2 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不同,必须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之上,在企业内部统一财务软件并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建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式的管理,通过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企业账务的一本通,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有利于企业资金运作透明度的提高。通过信息共享,企业内部各部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财务管理系统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掌握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通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各项真实有效的数据,为各部门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和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提供有效的依据,以便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准确的管理决策。
2.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当今社会,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作为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已经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企业的组织竞争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能否有效地开发并管理人力资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在具备先进的软件系统以及大容量、高速的硬件设备的基础之上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基于流程管控与协同办公建设企业内部的集中的信息库,通过员工自动服务、信息自动处理、服务共享等模块,改进员工服务模式,达到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在确保企业人力资源与信息技术同步快速发展的同时,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2.4 企业定单管理的信息化
企业生产经营有条不紊的运行,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建立完善的定单管理信息系统,从产品研发阶段的市场预测、研发产品、成本分析、采购生产材料、加工制造、库存物流以及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着手建设定单管理信息系统。与产品定单相关的一系列的信息都能够通过信息系统清楚的看到,避免由于企业某环节工作人员突然离职、交接不清导致的生产紊乱现象发生,通过信息系统的各种信息资料新员工很快便可以轻松掌握产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情况,并进入到工作状态中,使企业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3 分析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其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足。我国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普遍缺乏认识,面对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认为只要自己的企业有了自己的网站或者是具备了财务管理系统便完成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而大部分企业存在的这种认知比较狭隘。简单的企业网站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远远不够,而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又缺乏相应的投资规划。企业管理必须随市场变化而变化,要做到与时俱进,而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并未能够按照市场环境而改变自身而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调节,导致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企业管理的欠缺,也导致很多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管理上,导致了企业管理与市场的错位和脱节。
其二,企业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些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管理水平,但是却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甚至都不会收发邮件,这部分工作都需要文员或助理来帮忙才能完成,这也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缺乏统筹兼顾的信息观念,缺乏捕捉有效信息的敏锐度,软件的应用更是照搬照用,毫无新意,未能够按照企业自身的管理条件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很多企业的管理软件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更不能在企业的管理当中因地制宜的得到应用,导致企业开支加大,降低了企业效益。
其三,企业管理信息化安全性欠缺。企业在施行信息化管理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网络宽带被工作人员滥用、被其他用户盗用,由于员工私自浏览不良的网页被网络木马盗用,导致夹带着的非法信息入侵,使企业内部的重要信息资源被外泄,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都将使企业整个信息网络处于瘫痪状态,这将会使整个信息管理网络受到限制,影响信息化管理的效率,也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4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改进策略
其一,加强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重视程度,加大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优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具备水平较高的软件支持和硬件设施。
其二,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企来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队伍的建设,要大力引进具有较强管理能力且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专业管理人才,还要加强企业现有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再培训工作,建设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且具备较强战斗力的信息化管理队伍,促进企业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其三,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要安装防火墙工具,启动系统安全管控措施,使网络操控的安全性能增强,确保企业各项重要信息的安全性,避免信息资料被恶意篡改或被窃取的恶劣事件出现。建设互联网管控,对黑客攻击进行有效的抵制,同时约束企业员工的各项网络操作行为,建立专人专用账号,实行责任制,建立信息资料自动备份系统,避免因员工个人操作不当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保证企业网络系统可以快速、高效地正常运行。
5 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已逐步向全球化发展,我国社会也也进入信息化社会。作为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加强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使企业保持技术信息化以及管理信息化的经营发展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才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小南.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关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20-28.
1.1 对企业进行内部整合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常规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所以如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就不得不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如果不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就很难在这个竞争日趋残酷的时代占有一席之地。21世纪毫无疑问是一个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的世纪,而一个真正意思上的电子商务则必须包括网上商务(B to B)、客户管理(CRM)、供应商管理(SCM)、企业内部管理(ERP)四大系统,因此企业当前首要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与ERP系统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信息充分有效利用、运作效率提高、成本的降低和准时交货承诺的保证。在拥有了ERP“后台”这一核心的基础上再与“前台”的网上商务集成在线实时运作,跨进电子商务时代。所以,企业要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则ERP的引入是必然趋势(在美国,90%以上的企业都是采用ERP系统进行运作,“客户--企业--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在线实时运作,紧密联系,故其电子商务的应用比较普及,目前国内实施ERP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电子商务平台这一大环境也正逐渐成形。)虽然对国内多数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在现阶段还是有些不现实,但企业信息化已是迫在眉睫,无论是从管理、生产、销售、服务、还是从行业竞争、世界经济趋势来说,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改造,是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的。ERP的实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1.2 完善管理水平
各部门及时获知准确唯一的信息,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 在没有ERP的时代,企业都是手工作业,订单、报表等等数据都是通过一张A4纸,打印出来,如果遇到改单,加单,再通过电脑打印,或者手工修改,如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间距特别远,员工拿着这些单据跑来跑去的,会造成以下几点情况:浪费了不必要的成本;传真、纸张、人力、电话费;单据数据常发生错误,精确度不高,导致误产、少产、出货不对、数量不对等情况;工作效率不高,假设有一张销售订单来了,员工要核对好具体数据,然后到生产部门核对生产需求→仓库查看物料是否够,计算耗时间,不精确→如果仓库不够物料生产,要去采购部门下达采购订单→再跑回生产部门做生产计划。这样耗时,耗力,耗成本,数据的不准确,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整体运转效率; 应用上ERP系统后,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优化管理流程,可以完全避免以上的不足之处。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
1.3 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如果在没有ERP管理系统的时代,企业的整体流程都是通过纸质和电话来完成;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企业的信息共享方面并不快捷,而且会经常出错;ERP系统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可以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在ERP系统里面录入一个销售订单,采购部、生产部就马上看到了这个订单并且做相关的工作,这样的一个流程,手工作业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但是ERP仅仅需要一两分钟;在没有ERP系统的时候,管理者在把控企业的成本和管理上的问题,都是通过财务把相关报表提交后才了解的具体情况,如果想要即时了解企业的状况,我想,只有ERP信息化系统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有了ERP系统,管理者就可以及时了解到企业的运营状况,所有报表和数据都是即时共享。一套ERP信息化系统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企业数据共享性;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实现了即时性企业状况分析;提高了企业员工工作的质量;缩短产品交期,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使用ERP系统,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质量,通过ERP即时共享数据解决了企业的数据准确度问题。从而加快了企业产品交期,提高了客户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1.4 让管理精细化,提高企业透明度
ERP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数据的共享,实现同一数据在同一个地方录入,所有地方共用,有效地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实时共享所有数据(在员工规定权限范围内)。上ERP后,与ISO9000一样,对每一个数据的变更,就必须要以全局的观点去考虑问题,数据的透明化,杜绝黑箱操作中的种种弊病,为公司提供精细化的管理,提高企业的透明度。
1.5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ERP系统是一个帮助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从细节数据中解放出来的工具,有了这一个工具,高层管理就能从琐事中走出,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心战略性的问题,中层管理跟据系统中的能力分配情况,用最多的精力去把握生产中的瓶颈问题,以达到最佳的投入与产出。 同时对于一些看似能赚钱,但是实际上根本无法赚钱的订单,通过ERP系统的分析,就可以在接单之前避免这种损失。
1.6 有利于简化会计工作
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中,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以标准成本计价,并同时记录成本差异,可以大大减少期末成本计算的工作量,简化日常账务处理。同时,采用ERP成本管理,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
2 ERP系统优势总结
ERP系统给领导提供了管家、参谋和工具。有了系统,领导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只处理例外事件,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做战略规划、见大客户等领导应该做的事。系统使流程和知识得以固化、沉淀,使职能和责任分得更清、更细。总的来说,ERP就是通过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提升企业的全面竞争优势,它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可有效推进企业资源的整合,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国内大中型企业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王云峰,李杰,丁明磊.从ERP成功要素透视中国企业信息化之路[J].管理世界,2005.
[2]冯仁德,邵传毅,刘海英.实施适宜的ERP系统提升企业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2.
1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11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
人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于建设、应用、维护信息系统的人,决定于人的素质,决定于企业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队伍,而不是一两个人。因此,企业在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应用知识的、有战斗力的信息化队伍,企业只有具备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和高品质的信息系统,这才是真正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
12做好规划工作,制定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
信息化建设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面向未来的眼光。未来的企业肯定是纵横交错、互相协作、随时能实现分离重组的、竞争又合作的一种社会组织。对于这种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有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等实现形式,那么企业就应该参考已有的这些形式,同时预测未来的信息技术对企业还会有哪些支持,基于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信息化建设的中期规划。同时,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必须与企业的目标和企业整体的规划结合起来,以实现或适度超前企业目标为依据,而不能够盲目地追新求大。如果不协调好信息化的规划与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将会为企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留下一个可怕的陷阱。做好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之后,就要将这个规划分解为若干个阶段、若干个项目予以实施、逐步推进。
13做好企业战略数据规划,重视数据库的建设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就是挖掘信息和知识资源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增加收益,那么,做好企业战略数据规划,建设好数据库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现在企业都配备有计算机,也连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可谓已经有了较好的“硬件平台”。这些企业也购买了相应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可谓有了“软件平台”。然而,由于缺乏本企业的数据库,即缺乏必要的“数据平台”,导致硬件和软件虽然结合在一起,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这也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够完全成功的一个原因。
14重视信息化建设对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
企业的资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稀缺的,这就迫使企业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与对手竞争的“刀刃”上,即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是为了当摆设,也多半不是为了通过信息化的本身赚钱,而是希望通过管理信息化的支持使得企业的核心业务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从而赚取更多的钱。这就对信息化建设的项目有个先后取舍的问题,将辅助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置于优先建设的地位,同时集中注意力将这些项目做好。而对于辅助非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原则上要往后排。
15做好科学决策,规避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风险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慎重选择投资策略,注重投资效益,采取各种方式规避信息化建设的风险,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建成的,要分阶段、分模块,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也不是一次性的,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分多阶段投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企业自身管理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如果某些因素出现意外变化,或者某些环节实施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局部或整体的失败。另外,企业的一次性投资过大,而迟迟不能带来效益的提升,有可能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带来破产的风险。
16强化基础管理工作,把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健全的管理体制、合理的管理制度、稳定的作业流程、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完善准确的原始数据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管理工作程序化、管理业务标准化、数据资料完整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才能够成为可能。为此,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应当加强对基础数据的管理,更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库的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只是信息技术的延伸,更主要的是企业管理和组织管理的延伸,是更高层次的一次全新的管理革命。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体制都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17有重点、分层次逐步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无序走向有序,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上,企业既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盲目乱上。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遵循两点:一是要有重点,有所不为才能够有所为,试图全面开花,有可能就会造成“全军覆没”。这一点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特别重要。二是要有层次,就是分类发展,按照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在生产过程上先行信息化,如果生产的自动化都没有解决,管理决策的信息化也就根本谈不上;其次是数据处理的信息化;最后是发展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立内部网并利用网络辅助决策。要真正地以企业的效益为根本,不能贪大求全,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有分析、有规划、有层次地逐步实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8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与外部各方的关系
企业不可能是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发展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符合地区、行业以及整个国家的整体战略和规划,同时要合理利用外部环境条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首先,企业发展信息化建设要符合国家宏观战略要求,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其次,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发展;最后,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引入“外资”、“外脑”,合理利用“外包”的方式。经营者应当转变思维方式,利用企业外部资源为己所用。一方面是要多方筹集资金;另一方面是要利用社会咨询机构的智力资源,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管理咨询和技术咨询,另外就是采取“租用”的模式,实行“技术外包”。
19做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验收评估和维护扩展工作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实施完毕后,必须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进入验收评估阶段,按照信息化建设规划、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以及一套各方公认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体系,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评估,确保项目的成功和双方的利益。在验收评估结束后,信息化项目就进入了维护、管理与扩展的阶段。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竣工,才仅仅是开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正如生产线竣工一样,应用和投产才是目的。这一阶段,企业与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阶段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后的维护、管理与升级工作,紧紧围绕用户应用系统升级、扩展的要求,跟踪研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继续为用户企业提供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的服务。
关键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管理创新
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电商行业的迅速崛起,而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为了适应在该电子经济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常态而做出的伟大尝试。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是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下,将企业的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有机地统一在网络信息平台上,逐步实现财务信息的高度共享和传输。这样的尝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节省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预算,最终实现信息分享、物流共用、业务统筹和资金活跃的高效整合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局面。
一、认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作为依托,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高效管理,其目标是为帮助企业在领导、控制、管理、决策等过程中,提供及时、全面、规范的财务信息。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和有经营业务往来的相关者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之间,通过计算机或者网络平台提供的“云技术”实现高度共享、存储以及信息处理等协同业务模式。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企业加快财务信息管理的协同化进程,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财务信息,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方面的有效交流和正常发展。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由我国创新设计出全新的财务管理信息模式已经为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思路,同时也为企业间的交流搭建了一个高效的平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对自身财务信息的高度把控,更有利于现代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将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奠定良好的制度和实践基础。
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框架及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由于其自身的高度共享性使得电子商务在具体的应用当中还存在着很多方面亟待完善。显而易见,在这样不太成熟的信息化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依旧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够确保其平稳过渡到正常发展的平台,并且逐渐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各企业财务管理依据自身在信息化方面的差异性,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积极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在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失真现象。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在信息化经济这一方面,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一些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就会选择铤而走险的方式进行“投机”现象,为了自身的利益和不正常的竞争方式,导致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会计核算信息存在较大的误差,不能够真正的体现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情况。
第二,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当中忽视了与外部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一些企业在进行日常运营时,只是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核对,而忽视了与外部信息的交换与传递。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就是在提醒企业不仅要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更加需要企业打通与外界,诸如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与经济发展相关部分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渠道。通过这种“内外兼顾”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来帮助企业获得及时、有效的运营信息,帮助企业规避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第三,个别企业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带来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没有建立起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发展模式,在信息化共享的进程中,不仅需要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时经营数据,而且还需要集中处理企业在实际经营中的大量财务管理事项。
三、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发展结构设想
针对以上关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我国企业在具体进行创新实践时需要尤其注意在这几个方面实现发展突破。因此,我国企业在进行现代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建设的同时,首先要以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为前提,以网络技术为实现高效管理以及与外部实现良好贤ǖ谋U希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简而言之,我国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积极树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发展目标
首先,企业需要积极树立自身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发展目标,即企业需要在对自身的经营、财务管理等发展状况有了全方位、科学的把控后,根据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具体预期,制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企业有着不同规模和业务范围,财务管理具体的工作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企业设立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及时纠正发展偏差,不断更新发展目标。
(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配套机制
企业要想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发展,不仅需要建立起信息化协同模式,更需要通过建立相关配套机制来实现与之互补的目的。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架构得以实现的基础上,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规范、标准的业务流程和相关数据的安全要求等方式,来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及其配套机制进行进一步的规范管理。
(三)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进行科学把控
财务信息资源规划要求企业对其所需要的关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信息资源,在收集、筛选处理、传递、共享和决策的过程中进行整体规划。一方面,在企业内部有助于企业各部门、企业之间、企业和社会以及政府间财务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另一方面,则是保证企业与外部信息实现互通有无,从而有助于对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只有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进行科学把控,才能实现企业长足发展。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也在为我国的企业发展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为了应对全面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中实现信息化协同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要主要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下主要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来实现对财务管理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不同的是,这种全新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大大提高了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效率,节省了人力资源的发展成本,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得以顺利实施,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企业财务管理的规模效益。随着日后世界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也会逐渐推广开来,实现规模化经营。
参考文献:
[1]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ERP系统的集成应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必由之路[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01):103-109.
[2]张瑞君,殷建红.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e时代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4,23(06):56-59.
[3]张瑞君.e时代财务管理信息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02):23-26.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化
随着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频频爆发,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竞争和发展环境更为恶劣。中小企业在外部环境无法改变的时候,只能加强内部管理,调整产品结构,精细核算企业成本,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持续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中小企业如何提升本企业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本人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实现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上的规范化,这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化工程。我们先从会计信息化入手,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能力,以点带面,逐步全面实现企业信息化,这是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在来看,会计信息化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与应用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不足。
1 会计信息化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应用现状
1.1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是由家族式企业传承发展起来的,对会计部门没有足够认识,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更是认识不到位,缺乏会计信息现代技术长远发展的目标和架构。
我国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存在任人唯亲,企业没有实现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混乱,责权利不明确等问题;企业的领导者,对财务部门不重视,认为财务部门既不能生产产品,又不能直接创造效益,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什么贡献;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就更不到位,认为手工能做的工作,没必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工已经足够满足企业的要求了,没有意识到企业精细化管理和会计信息化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提升本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现在,由于我国企业存在身份差别,大多数民营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就是中小企业想在会计中应用信息技术也很难得到专业人员的系统指导和规划,造成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不成系统,缺乏规划,达不到会计信息化的预想目标。
1.2 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不到位
我国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是由手工会计核算演变而来,而中小企业在手工核算时,从账簿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核算方法和核算程序不规范、不科学,致使应用信息技术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2.1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缺乏总体规划。中小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时,往往只局限于财务部门的工作需要,没有统筹考虑整个企业管理的需要,没有站到企业后续发展信息化的高度,形成企业整体管理系统的数据不能共享,浪费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会计应用信息技术只是照搬手工核算的原理和程序,根本没有考虑与其他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形成信息不通畅,不便于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1.2.2 会计凭证的摘要内容过于简单、笼统。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填制会计凭证时,不重视凭证摘要内容的填写,以省事为主,为我们以后查询凭证带来不便,不能全面反映企业信息。
1.3 中小企业跨学科“复合型”会计人才缺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低
中小企业跨学科“复合型”会计人才是指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具有财务经济管理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掌握计算机、财务软件,以及相关设备硬件的维护和保养知识,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高端人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和私营经济实体,吸引高端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有限,很难招聘到复合型会计人才,多数会计工作人员只懂财务专业知识,对计算机不太精通,对财务软件了解的不够透彻,致使会计信息化水平较低。企业的会计人员经过计算机知识简单培训后,能够开展工作,但效果不明显,不能学以致用,只能维持日常工作,财务软件的功能不能发挥到最大,对于系统中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科目设置时,会计人员无能为力,不能实际解决问题,有些中小企业应用会计信息化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感觉没有手工核算得心应手,于是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还依赖手工核算。
1.4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缺少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制度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会计信息的数据备份工作,只依赖于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并且会计存储信息的电脑没有杀毒和加密软件,内部人员都可以使用本机,有可能造成本机中毒或他人修改财务数据,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应对我国中小企业应用会计信息化问题的策略
2.1 规范中小企业管理,明确部门职责,提高领导者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我国中小企业应首先改善企业管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司架构,解决家族企业管理的弊病。其次,企业的领导者要大力支持和理解会计信息化,深刻认识企业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清醒认识到企业只有实现会计信息化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中小企业应谋划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思路,初步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框架,找准企业现有管理模式下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确立企业今后管理的大方向。最后,企业根据信息化的整体思路,按照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分以下几步走:①中小企业应首先实现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把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切入点,以点带面,辐射性的逐步引导和推动其他管理环节逐步实现企业全面信息化;②中小企业建立供、产、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③企业建立以生产成本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成本的实时监控;④企业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立网上数字化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共享,全面实现企业信息化、数字化。
2.2 扎实推进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2.2.1 重视财务软件基础性工作。财务软件的基础工作是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会计信息化基础性工作,是将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讲求原则、先后程序、基础数据进行设置,使财务软件适应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需要,是由手工核算过度到软件核算的关键一步,直接影响以后会计信息技术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具体可以做以下工作:①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并结合企业实际的情况,充分考虑以后发展趋势,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适合本企业的财务体系;②根据初步建立的财务指标体系和企业自身发展管理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辅助备查核算体系。
2.2.2 会计凭证摘要的内容要完整、清晰。填制会计凭证时,摘要内容要准确、完整、清晰。摘要信息对充分体现计算机优点的查询、统计、筛选、排序来说十分重要,能够很及时准确的获得所需信息。
2.3 大力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培训工作,提高既有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中小企业、国家和社会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大对财务人员会计信息化的培训力度,使财务人员达到会计知识精专,掌握电子技术,具备财务管理的高等级水平。因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①有步骤、分层次、分批次对企业员工全员进行信息化概念、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②强化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操作技能培训,更大程度发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③进行信息化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扬长避短。
2.4 强化会计信息化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保密意识,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加强企业员工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安全防范意识、保密意识,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建立会计信息化安全防范制度,技术上对会计信息化系统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具体措施有:对财务电脑实行专人专用,对财务软件按内部控制和岗位设置的要求实行授权;各财务人员不定期的修改操作密码;财务电脑不允许上网,防止财务数据被他人篡改和破坏;设置系统操作日志,建立有效地防火墙及计算机病毒防范体系,建立网络漏洞监测和攻击防范系统,建立计算机安全应急机制,定期对软硬件进行维护、保养,定期备份财务数据等,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140-02
企业信息化作为21世纪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倍受关注。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其核心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策略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运用财务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3)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融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等方面。系统地规划财务管理信息化策略,并且为信息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成为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中国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现状
从国内目前的状况看,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已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资源。目前,中国企业式机、打印机的运用已经将近普及,服务器的运用率超过50%;40%的大型企业的电脑拥有量在150台以上,预购率仍然不断增高。在未来3年内会建立自己局域网的建立率将超过70%。拥有自己的网站和独立域名的企业,也超过调查总数的3成以上。
2.软件资源。微软的操作系统、Office、用友的ERP、CRM、财务管理软件、HP的网管软件的使用占主导地位。
虽然财务信息化发展程度已经有大幅度的提升,当一部分企业管理层还没有认识到财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管理手段和措施也没有很大的变化,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不够重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信息化的进程。
从国际方面比较来看看,虽然国内的财务软件已改进不少,但是,犹豫国内会计准则,未与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惯例、商法等接轨,致使企业无提供的相关财务报告不符合国际投资方与合作伙伴的要求。
二、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中问题探析
由于中国工业现代化尚未实现,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尚不到位等客观原因的存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还需要有有不断完善和探索改进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资金管理失控等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必须对管理理念、模式、资金运作的方式、生产组织的形式等进行综合考虑,所以说,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涉及部门广、人员多,十分复杂。
2.财务管理基础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断,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目的难以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分散;(2)信息失真;(3)信息滞后;(4)信息重复;(5)资金散乱。
3.企业财务人员综合能力欠缺,缺乏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复合人才。企业不乏拥有生产经营方面的专家,研发人员,控制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等等。但目前来说,既懂财务又懂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却相对匮乏。
4.财务管理软件存在问题。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企业如何选取财务软件的问题。(2)企业在购买通用软件和自主开发软件之间如何选择。(3)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心存顾虑。由于财务信息化通常具有网络化、电算化,因此,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信息安全风险大大提高。
因此,开发融入企业文化,体现管理理念的统一财务管理软件,迫在眉睫。同时,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难点问题——如何促使中国软件企业间的合作;如何加强财务集中管理的统一财务软件的集中组织开发等问题,也被提上了相应的日程。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中问题成因分析
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诸多的问题,既有主观,也有客观。
(一)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观认识方面
建立攘括企业管理模式、生产组织、资金管理运作、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一项重要的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在现实中,往往有不少管理人员缺乏对整个系统建立的认知。
(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资源闲置浪费
鉴于网上泄密、窃取、篡改事件的发生,出于对网上办公的风险问题的担心,习惯有纸化办公,信息化网络建设成为摆设。安全问题成为了制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一大瓶颈。
(三)滞后的管理软件发展,难以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
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统一财务管理软件,才能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有效的运行。目前,开发适合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的统一软件的专门技术人才缺失、国外软件公司的相关软件造价十分昂贵等原因,导致国内的软件发展的滞后。虽然个别行业的单位企业管理功能的开发已有一定突破,但仍然有诸多方面不适合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难以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
(四)使用技能低,导致运行与安全难以保障
财会人员既要熟悉财会知识,又要熟悉网络知识,才能适应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是这个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领域的要求。
四、完善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政府从着眼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入手,紧抓专项开发资金投入到位和使用;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外,我们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原有的手工一些业务流程将不适应新的环境,这是由于手工与信息化在信息处理、存储和传输上具有很大的差别所决定的。此外,运用计算机后,较之手工操作,工作变得相对简单,效率得以提高。
(二)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推进
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是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企业财务综合办公平台的搭建,业务系统集成,在互联网应用较为成熟的情况下,可以使财务管理真正达到全面信息化的高度。
(三)财务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建立标准化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实现,应通过账套结构、参数控制、权限管理等基础设置等工作来完成。
(四)开放式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由于中国企业与国外跨国大企业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
(五)健全财务信息安全防范体系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激励机制较为薄弱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分配方式主要是以大锅饭形式为主,激励机制十分薄弱,尽管企业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但是却因为没能做到切实的落实,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被降低。
2.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能力较差
当下,大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天多数时间均在进行人才招聘、考核或者开展薪酬福利的发放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却忽视了员工工作的发展规划和骨干员工的激励制度等工作。这就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上存在着缺陷。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虽然在内部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却仍旧保存着传统的单一劳动报酬制度,与此同时,在用人机制上缺少一定的活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于一些管理人才和管理技术也不能进行重用。
4.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相脱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企业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关注,有些国际化集团公司因为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并结合企业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指定的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做出详细的规划。
5.缺少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我国国有企业内的大部分员工长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国有企业人才保留制度已经处于完善状态,而是因为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缺少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对于企业人才的良性流动产生不利影响。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体制问题
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用人制度处于僵化状态,缺少适当的竞争,或者在竞争过程中存在不够公开、公正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人才缺乏或者人才浪费,同时人才的闲置以及用人不当的现象并存。第二方面,没能进行分配制度的创新和突破,缺少一定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所具备的分配制度没能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这两者之间效果较差,与此同时,分配制度在改革上难以满足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而加大了分配制度的创新难度。
2.管理问题
首先,站在理论的角度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处在经营战略中的重要位置,但是实际应用中,却只充当了参谋以及执行的角色。然而更需要注重的是企业当前的业务管理,但是没能从企业的管理经营战略角度进行全面的考虑。其次,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少相应的可行性制度的确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过于注重产品的开发和产品质量的保证等,对于人力资源内容的关注少之又少。再次,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没能将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以使员工的价值有所体现,将这两者进行充分融合,可以利用合力推动企业的发展,而这也正是当下国有企业中的薄弱环节。
3.信息化管理问题
企业信息化管理手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基尼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并且国有企业信息化水平也较低。
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1.理论研究应加大投入
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企业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同时,员工属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建立创新性人才管理体制,就需要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战略角度分析,在企业内部树立“人才至上”的观念。将人才的个人价值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相结合。利用这样的人才管理体制,使企业和个人不仅是合同关系,同时还能进行彼此促进和共同发展。
人力的资本管理就是对人才进行开发的过程,主要指的是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以及培训等方面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通过劳动力市场所规定的工资和薪金对相应的机制进行确定,同时进行间接性的市场定价,可以利用后天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者职业培训等方式进行人才的提升。
2.培育浓厚的国企文化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培育企业文化,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需要利用企业文化进行驱动,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又是吸引和保留创新人才的关键性问题。如何建立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例如,当下日本企业倡导的是“和、同、忠”的企业精神,并能够科学的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思想充分的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使日本企业可以在战后得到飞速发展。
将企业文化作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就是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两方面充分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物质、精神、制度以及行为等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启动,进而培养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道德行为等。另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强化品牌建设,进而激发广大员工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这样才能使企业和员工的责任感被提升。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广大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被激发,推动员工在职业生涯中形成良性发展,进而真正实现资本投入和产出的平衡。
3.健全高层管理者的培养模式
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是否成功主要依赖于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其的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相关。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管理者的培养,在明确管理目标的基础上更好的经营企业,并开发管理者的能力。首先,国有企业管理者需要提升政治思想素质,国有资产增值得到保障的同时,对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企业领导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其次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对管理者提出一定的要求,通过正常的途径展开学习,对管理知识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再次,对管理者进行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然后结合企业实际管理办法以及企业文化、产品、技术等进行创新和研究。对管理者进行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并方便实用,例如工作轮换、案例探讨等,结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培养方式进行不断变化,只有这样,才算是健全的培养模式。
4.尊重员工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