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快乐家庭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从心理治疗着手:
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小徐(化名),小时候是一位乖巧的孩子,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他宠爱有加。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开始了放纵,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导致价值观扭曲,仇视家人,仇视社会。到会所时,经老师的心理矫正后,他自己写到:曾经想用自制鸟枪打死舅舅,未遂;曾经计划炸某乡政府,未遂;偷某老师的手机,得逞经会所教育后,不仅改掉不良行为,而且,在亲友的资助下办起了建筑公司。灾后重建中大显生手,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现已经是拥有近百万资产的老板了。
据悉,龙泉快乐家庭教育会所从2005年6月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四个多年头。会所本着“教育无痕,贵在有方”的宗旨,取得了可喜成绩。会所从成立到现在,先后接受了600余名有这样或那样困难的青少年。其中,吸纳了有抑郁倾向的问题青少年13名,被确诊为抑郁症的2名;有自闭倾向的青少年15名,被确诊为自闭症的2名;有沉迷于电脑游戏的青少年41名,其中,有深度网瘾的6名;有多动倾向的青少年29名,被确诊为多动症2名;而对这些青少年,会所针对具体个性,从心理治疗入手,良好习惯训练开始,同时强化不良行为的矫正和相关知识的弥补使他们走出了阴影,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100%的会员都有非常显著进步。其中,先后被大学录取的30余名;升入上一级学校的110多名;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就业自谋生路的50余名。
热心公益事业:
巡回培训和关爱留守儿童
在致力于公益事业方面,会所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好评。先后在龙泉驿区房管局、水务局、龙泉驿河社区、航天小学、同安福圣社区、茶店小学、双溪小学举行纯公益家长培训,参训家长达到3800人次。
据了解,这样的讲座都是由李均董事长亲自准备、亲自主讲,因为其理论高度和实际案例非常能说明问题,受到参会家长的高度赞扬。李均在茶店小学的讲座刚一完,几个家长就围了上来,用自己教育孩子的实例跟李均进行认真的交流。一位在龙泉湖开农家乐的家长,还坚持不让教育会所一行人走,邀请到他开的农家乐里举办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不仅如此,会所工作人员一行走进龙泉中学,举办3场讲座,让家长明白,爱分数但更爱孩子,分数是爱孩子的副产品。
其中,《高中生十大心理矛盾及对策》等受到了参会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许多家长明白了怎样管理孩子高中的学习与生活。
在结合家长培训的同时,还专门举行3场与同学面对面交流,即:首先围绕高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与高中同学进行班级文化的探讨;其次,专题讨论现代高中学生“十大心理矛盾”;再次高中学生的三大问题解密(与前途和将来有关的学习问题;与人格成熟、有关自我完善的问题;与性发育有关的青春期问题)。年轻的高中学生,思想非常活跃,与会所工作人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李均董事长立即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解释、说服与探讨,让这些学之骄子心服口服,收到了与平常班队会无法相比的效果。受益的高中学生达到1800多人次。
不仅如此,会所还利用暑期在会所举办了国学经典诵读,《论语》鉴赏等,受教育的青少年达300余人次。
当前“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已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同时,会所也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今年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龙泉家庭教育会所先后两次出资5000余元,承办了由区关工委主办的“留守儿童”暑期快乐游,并义务为同安、黄土等街镇提供“留守儿童”教育、咨询和关爱工作相关服务。在两次“留守儿童”暑期快乐游活动中,让90多名“留守儿童”真实地感到龙泉的飞速发展。
服务社会:
以关注家庭教育为己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龙泉家庭教育会所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单位和学校的理解、支持。如:某小学学生袁某,因学校搬迁,对新学校和新老师的不熟悉而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感,进而发展到不进班里学习,深夜逃出学校,给管理住校老师带来不少的麻烦。学校及时与会所联系,并派专人与会所配合教育袁某。会所董事长李均亲自出面,不仅无偿帮助他,帮其矫正心理问题,而且由会所出资帮助他,让他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先后经过五次心理矫正,效果显著。像茶店小学这样关心、支持会所工作的还有许多学校和单位。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很少有人提及过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心理影响,我一直都认为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会给人带来内心的快乐。那对孩子心灵成长一定是影响巨大的了。家庭环境包括:一是周围的大环境,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了,孟母为什么一而再在而三地不停搬家,家庭周围的环境不好。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孟母认识到了环境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造就了一代亚圣。我相信:这个母亲之所以伟大,与孟母注重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现在许多的家长为了图方便、图名校,却很少考虑周围环境。我常常亲眼目睹学校的门口被小商小贩包围,那些堆积成灾的垃圾食品、街道上悬挂各类图片,无不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健康。看看那课间休息、放学回家路上的孩子们都在争先恐后地伸着手购买那些危害身体、心理健康的商品、物品时,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孩子们会如饥似渴地读书了。当然,我也发现了一些孩子根本就不屑一顾这些乱七八糟的诱惑,再仔细观察他们:感觉他们几乎都是脸上挂满着笑容,衣着整洁干净。女孩子的头发经常梳得光光亮亮;男孩子虽表现淘气些,可眼睛里面充满着机警,这些孩子一般是不轻易喜欢买东西的,更不用说这些垃圾食品类了。他们有一定的选择判断能力,他们的玩具高档并且充满智慧游戏。除特别情况很少发现他们随便吃零食。这些孩子的面孔都较白嫩,光滑细腻,可他们爸爸、妈妈倒不是特别的白。为什么同样的大环境对有些孩子影响不是很大呢?
第二点,就是我要谈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了,我曾经问过一些学生:“你喜欢自己的家吗?”“你最喜欢的人是谁啊?”“你的衣服都是谁给你洗啊?”“你家里面谁最累啊?”。哈哈哈,有些女士开始脸红了,孩子们给了真正的答案,我感觉到的是:家里有一个勤奋的妈妈,而且妈妈特别喜欢干净,房间布置的非常适合孩子心理,孩子对家有很强的依赖,回家是件非常安全的事情。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家庭很有民主性,孩子没有压力。你会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就像春天里的小树苗遇到了春雨,叶子上面嫩绿嫩绿;你会情不自禁轻轻抚摸,你会小心翼翼地注意他的成长,而绝不会去轻易伤害他;你仿佛沐浴在神光下面,充满感激爱这孩子,被这样关爱的孩子,你能够想到他们的内心生活是多么快乐了!不相信吗?做母亲的朋友们你尽管大胆地尝试下,利用休息的时间好好地把房间打扫打扫了,如果你们住所已很干净了,你不妨每隔一两个月改变下房间的布置,你的孩子会给你一个惊喜,也许会使你感动的。还有在你们家的客厅里,无论如何都要摆放些孩子喜欢的东西,给孩子一个自己喜欢的空间你会减少许多毫无意义的说教。我经常会发现有些家庭,客厅都是按照大人们想法布置的,尽管是花费心血,搞的是非常富有创意,可看那琳琅满目的摆设,好像没有一件孩子喜欢东西。是啊!那客厅是接待朋友和客人用的;那孩子就没有朋友了吗?孩子的朋友也应该受到尊敬的。还有就是孩子的卧室:记住孩子睡的枕头一定要南、北摆放,尽量不要东、西摆放。为什么这样麻烦呢?很简单的道理:地球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磁场,其磁力线由北极出来,经地球表面而进入南极。人体的生物电流通道与地球磁力线方向相互垂直,地球磁场的磁力就成为人体生物电流的一种阻力,要恢复正常运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必须消耗大量的热量,提高代谢能力。长此以往,当机体从外界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补充,气血运行有就会失常,产生病态,同时,为了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消耗的能量以热的形式围绕在床上,使得在睡觉时的温度升高,心里烦躁,难以入睡。根据这个道理,人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姿势,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体,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磁场的干扰。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就会从杂乱方向的排列改成定向排列,人体内的电流方向即气血运行方向同地球的磁场磁力线平行。睡眠方向顺应了磁力线,在磁场力的作用下,气血运行畅通。这样的睡眠方向,使人代谢降低,能量消耗减少,利于血液通畅,提高睡眠质量。孩子对事物的敏感度是大于成年人的。也许大自然会给我们些启发。
第三点,如果家里面爸爸、妈妈喜欢敬神、敬佛或者是其他性质的宗教活动,建议家长们最好避开孩子。我接触过许多孩子,他们也问及过关于灵魂呀、生死、升天啊等等,孩子的好奇心无容置疑,往往不是每一个父母亲都能够给孩子解释清楚的,这样会误导孩子的。几年前我跟一个朋友拜访一个家庭,是因为这个家的孩子得了精神分裂。十八岁的英俊男孩子啊!多可惜呀。家长的心情不用说了,我不止一次听那个妈妈说他们一家准备自杀。且不说病因如何,一进他们的家门就感觉非常非常压力啊!家布置的是富丽堂皇,我甚至感觉到是金碧辉煌,尤其是那尊佛像占居的中央,在辉煌的灯光照射下缭绕着香,天啊!我感受到的是窒息,不清楚什么原因。回来的路上我问了问朋友,他竟然有同感,甚至比我还强烈。我不知道在这样环境生活下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我特别想知道这会是孩子的要求吗?
二、父母的言传身教
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的自身教育,一个阳光灿烂、心灵手巧的孩子背后一定会有一个贤惠勤劳的母亲。母亲一天天忘我为家的付出,犹如春天晨露慢慢滋润着孩子幼小心灵,奇迹就这样发生了,一颗种子天天沐浴在温馨充满着爱意氤氲下开始了膨胀,那初现的幼芽一定是洁白沾满了湿漉漉的朝露,那抽出的第一片嫩叶,你会发现上面晶莹莹地写着“爱”。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一个不知道如何修饰自己形象的妈妈,带着一个衣服脏兮兮的小男孩,一边走一边吼、一边数叨孩子如何学习不争气;孩子满脸不悦,头低的让人一下可以看到瘦骨嶙嶙的小小肩膀,孩子一边抽抽噎噎,不停用双手顺着肩胛拉着沉重的书包带;另外用噙满泪水的眼睛四处张望,似乎不希望被周围的同学看见。不难想象这八岁的儿童在接受着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了,不用讲就知道这孩子的学习不会好了,而且心灵一直在遭受着创伤。假如不幸你娶了这样一位太太你会怎样想啊?我也在想象这个家庭里的生活现状:这个家漂亮吗?房间是不是干净、屋里面明亮吗?衣服、被子、床单、孩子的窗帘经常洗吗?还有家具、物品的摆放是不是恰到好处?孩子有没有自己自由活动的空间?这个家有爸妈亲手培育的鲜花吗?有孩子喜欢的小动物没有啊?没有了这些,孩子的爱心、自信心会有吗?孩子最大的不幸就是失去亲人对他的关爱。聪明如果被自卑取代了,就会成为怯懦的奴仆。父母的优良品质,高尚的道德操守是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妈妈无声无息悄然地奉献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对于孩子而言,再也没有给他一个安安稳稳的家更好了。首先是爸爸和妈妈不吵架,相互尊敬,彼此不去抱怨;遇到困难相互鼓励,共同度过艰难就是给孩子传递了爱、传递了自信心,孩子的勇敢不就是为自己的将来承担责任吗?家,是所有的家庭成员共同用心去营造,允许家庭成员犯错误,允许家庭成员参与家庭的建设,是和谐家庭的基本条件。其次就是母亲的自我教育与成长了。“母仪天下”讲的是母亲高贵气质吧,“母凭子贵,子凭母贵”讲的是地位对母子关系的相互影响,虽然说的帝王之家的故事;但是作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家庭,母亲的力量、高贵的品质不能说对孩子没有巨大的影响力。一位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母亲大人,因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造成夫妻关系紧张,她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了这样的话:一个强悍的女人会毁害一个美好的家庭,在家里相互信任是种美德。去过她家的朋友告诉我,天啊!她家什么都不缺啊!就缺少的一样东西了――家不像个家。房间乱七八糟,跟没人住过一样,无法形容的混乱,儿子根本就不想回家,回到了家就烦躁不安。16岁就辍学了。做个好妈妈:首先让孩子看到的是什么?答案留给所有爱孩子的母亲吧。
三、父母情绪的影响
家长的情绪很重要,有些家长把辅导孩子的学习当成了一种很严重的负担,往往带着愤怒去帮助孩子,也可能是因为对夫妻间的家庭分工不甚满意?我们经常看到家长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大人就坐在孩子的身边,眼睛直愣愣盯着孩子作业本,“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写?谁告诉你这样做的啊?”“嗯,对了!说说刚才那道题为什么错啊?”这样的家长好像还有点教育“素养”;另外的一些家长就不敢恭维了,“3加2等于几?”孩子回答是五。“那3加5呢?”孩子回答是8,家长为了进一步巩固孩子的成绩,会这样继续反问“是吗?好好想了”,孩子很不自信地看着妈妈的脸,低声下气回答道:“那是10吧?”。话未落音“啪”一巴掌打到头上了,“你看看你笨的跟猪似的,一点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孩子这一回可真的是“傻了眼”了,从此以后做作业就开始看着大人的脸了,犹犹豫豫地不知道应该怎样了,我在与家长孩子的交流中发现了好几个这个的孩子,明明知道是对的,就是迟迟不敢坚持自己是对的,害怕出错,结果往往就错。这种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严重后果,应该引起部分家长的重视。
四、饮食习惯的影响
在为孩子进行各种规划并附之许多付出的时候,家长们是不是静下心来仔细做个思考呢?考虑考虑自己的这些规划、这些付出的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通过努力会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会取得什么样的收获……
作为家庭教育的研究者,无论是给做家长课堂还是一对一地家庭教育咨询,我接触了许多许多的家长,每每看着他们对自己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育状况焦虑的眼神,听着他们急切地表述,我都深深地意识到: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必须要有科学地教育决策行为。在此,浅略谈谈: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决策策略。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决策贯穿着一个主线两个视角。一个主线:怎么更好地培养孩子,也就是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两个视角:其一是家长视角;其二是孩子视角。从家长视角来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综合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决策:这包括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教育链、决策行为的可行性与预计的正负效应、自己的家庭遗传因素、孩子的智能特点等等。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就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强加校内课程以外或孩子心智以外的课程或才艺辅导,给孩子留下个快乐童年。这种种情况,决定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多元策略观”。
策略一:家长的决策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我们可以倒着来看:期望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哪个行当,从商、从政、从学问研究……由此来看上什么大学、大学的什么专业、什么高中、高中的文科还是理科合适、什么初中……以此类推下来。
这样的逆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孩子有没有必要去上课外辅导班,或是上什么辅导班、上什么才艺班等等,就使我们的选择有的一定的目标性。
策略二:家庭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
家庭资源包括人、财、力。家庭教育中的人,指的是参与整个家庭教育的人员,即“家庭教育参与者”。举例说明一下:一个家庭只是三口之家,那么“家庭教育参与者”就是父母孩子,如果有爷爷奶奶加小三口,那么“家庭教育参与者”就是指爷爷、奶奶、父、母、孩子。
家庭资源的充分整合,首先是“家庭教育参与者”的整合,这种整合指的是“家庭教育者”教育观点的一致性,不能爷爷奶奶观点、看法一样,父、母观点一样,分成两个阵营;或者是做父母的两个人之间不能育观点。所以,家庭教育要进行的好,教育渠道要保持畅通,就必须先整合家庭教育者的观点、看法。保证高质实现教育观点的一致性。
其次。就是家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孩子的整合。
这种整合是基于和孩子平等的地位的基础上的,是“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平等地和孩子交谈、沟通。当然了,这个整合过程里,因为孩子的认知等各方面都囿于不成熟的状态,所以我们在与孩子的整合中,除了平等沟通,不强加自我意愿给孩子以外,还更多地是要做个“引领者”,起到扶苗成长的作用。只有实现了这些科学地整合,才能做到相应地投资等等的财、力的正确整合、利用。
策略三、因孩子智能情况而决策。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分布。我们要对自己的孩子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有较深地了解、把握才行。怎么能够跳出主观来辩证地看孩子的智能情况呢。一是要结合自己家庭甚或是家族的智能情况,二是要多和幼儿园或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园内、校内各方面的情况。简而言之,就是说,自己孩子不是跳芭蕾的料,只因自己身边朋友或同事的小孩儿在学芭蕾,自己就非要让孩子去学;或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没条件学个乐器,现在自己有了孩子了,非要弥补自己的“遗憾”等等。
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没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教育状况,这种状况也不是每个家庭都一样的,在众多的不同中,做家长的我们,只有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做到科学地决策,才能为自己的孩子做些实际的、符合孩子身心成长的事情,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给我们的无尽的机会与竞争压力的今天,真正地做到快乐心态、快乐成长、快乐生活,我们家庭教育的种种良好动机才能给我们的付出带来正效益。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最优化
中国分类号:G61
s
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幼儿渐渐成为一个家庭的核心,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以及社会、国家的未来,幼儿教育的科学性显现出“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受工作压力大和生活节奏快的诸多困扰,很多家长无法为幼儿构建科学化的家庭环境,甚至不负责任地将幼儿送到爷爷奶奶家,造成亲子教育的弱化,直接影响了幼儿的科学发展。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能够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认知习惯、交流习惯等,能够直接决定着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起点和发展速度。因此,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关爱意识、担当意识以及责任意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幼儿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身教胜言教”的良好教育效果,为幼儿树立学习和效仿的人生榜样,增强幼儿发展的实效性。
最后,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幼儿学习知识、体验情感、认识社会的起点。因此,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对“像白纸一样纯洁的”幼儿能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最优化的家庭教育无疑就是幼儿“全速前进”的推进剂。
二、构建最优化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温情的家庭氛围是幼儿快乐成长的源泉,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与机会都很多,家庭无疑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与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①
(一)构建关爱、开放、和谐的家庭环境
首先,父母要帮助幼儿种下爱的种子,让幼儿在父母的忙碌中感知到爱的存在和情感的交流,为幼儿塑造一颗充满热情与关爱、内涵丰富的心灵,为幼儿爱父母、爱家、爱社会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父母还要引导幼儿学会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爱,例如,父母下班回家时,幼儿可以帮助父母拿拖鞋,还可以告诉爸爸今晚几点有球赛,告诉妈妈今晚几点有选秀节目等。
其次,父母在讨论家庭事务过程中要注意发扬民主集中制,不能搞“一言堂”和“霸权主义”,甚至还可以让幼儿发言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过程,让幼儿在参与家庭事务的过程中了解父母的辛劳,通过引导幼儿关心家庭事务培养幼儿关心父母的良好习惯。例如,父母可以咨询幼儿回家看爷爷奶奶时需要买些什么东西,通过幼儿的积极思考,提高幼儿对家人的关怀意识以及如何给人买礼物的常识。
最后,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还要注意和谐,不能吵架,更不能打架,积极构建和谐、文明的家庭生活,帮助幼儿形成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知书达理的良好性格,杜绝偏激情绪对幼儿的快乐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事实证明:在父母经常吵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偏激性格和孤僻性格,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和沟通,在语言和行为上常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危害性,极容易造成人生的悲剧。
(二)借助生活琐事集聚幼儿成长正能量
首先,父母要注意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并以此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乐观、积极、主动的良好性格,消除幼儿在问题面前的畏难情绪,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和成长中的诸多问题。父母要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并适时给予语言上的表扬,激发幼儿勇敢面对困难的主动意识和旺盛的斗志。例如,很多幼儿胆小,遇到生人不敢说话,父母可以带领幼儿多到公园去玩,在与一些慈眉善目的爷爷、奶奶的交流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其次,经济社会的残酷竞争需要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要具备较强的耐压能力,不但要乐观积极微笑着面对挑战,还要拥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意志,因此,父母还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坚强、执着、不服输的精神,学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打击和挫折,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奋进”。②例如,父母可以通过幼儿学习系纽扣等小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并通过幼儿独立解决一个个问题而培养幼儿乐观、自信的性格。
最后,父母要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寻找教育时机,积极塑造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幼儿在盖完小房子后自觉地把积木摆放整齐,并收入箱子中。父母要对幼儿的进步大加赞赏,表扬幼儿爱劳动、爱整洁、体贴父母,用赏识教育给予幼儿成长的动力和发展的目标。父母要注重幼儿的思想教育,要遵循“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规律,帮助幼儿收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
(三)让游戏成为亲子教育的主阵地
游戏是幼儿的至爱,而情感交流是亲子教育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因此,游戏成为亲子教育的主阵地,父母在游戏中与幼儿一起娱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游戏的家庭氛围是一种具有良好氛围的家庭生活环境,每个家庭成员在其中都拥有温馨、宽松、愉快的心情,能体验到一种游戏者的发自内心的快乐”。③父母可以和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以《熊出没》游戏为例,父母扮演熊大或熊二,幼儿扮演光头强,伐木工具是塑料电锯,将客厅装饰为森林,卧室就是光头强的小木屋,故事情节和电视上差不多。游戏不但能够强化幼儿与父母的“血肉亲情”,也能够形成密切的玩伴友谊。另外,父母还可以通过自制玩具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从而实现幼儿的快乐游戏和幸福成长。
总之,父母积极探究家庭教育的最优化之路,通过人性化、科学化的家庭氛围感召幼儿的科学发展意识,引导幼儿在生活琐事的磨练中、在家庭游戏的参与中与父母快乐合作、幸福交流,真正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注释
①惠琴.《浅谈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方法》.《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7期,第229页
②柯君.《培养未来的男子汉》.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③李丽.《让游戏成为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第8期,第78-80页
参考文献
[1]邬春平.《浅谈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学周刊:C》2013年第8期第102页
中国儿童中心于2012年开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研究”,2013年了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调查报告。从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家长群体(主要指0~6岁儿童家长)有三个显著的变化。
正如《家庭教育情况在悄悄地改变》作者所说,“过去以祖辈为主、妈妈为主的家庭教育状况在悄悄地改变”“家庭教育的责任正从祖辈身上转移到年轻的父母身上”“这个趋势很快就会成为普遍现象”。
在1.4万多名3~18岁儿童家长的调查数据中,3~6岁儿童阶段,家庭主要教养人为母亲、父亲与祖辈的比率分别为52.3%、32.4%和12.4%;6~12岁小学阶段,家庭主要教养人为母亲、父亲与祖辈的比率分别为45.4%、37.6%和9.7%;在12~18岁中学阶段,家庭主要教养人为母亲、父亲与祖辈的比率分别为40.1%、42.1%和10.2%。这一结果表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幼儿阶段,虽然仍以母亲为主要教养人,但父亲为主要教养人的比率已经明显超过祖辈,而且,这一比率正在随儿童年龄段的升高而增长。
家长的教育素质决定家长的教育行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养态度和教育能力,其中教育观念是核心。
“改变不仅体现在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上,还体现在家庭教育的观念上”;而家长一致的看法是“幼儿园阶段应该让孩子快乐成长”,没有家长“要求幼儿园增加知识训练”。
在调查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3~18岁儿童家长期望接受“亲子观”教育的比率比较高,其中3~6岁儿童家长对“亲子观”期望指导率比现实接受率高4.9个百分点;家长主张“重快乐学习而不是刻苦学习”的比率为62.8%,其中3~6岁儿童阶段的比率77.0%。可以认为,“快乐成长”的理念已经为广大家长所接受。
通过调查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接受现状和期望状况,比较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期望指导与现实接受的差别,并对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家长的教育观念正在趋向现代、科学。
家长关注的重点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从重视教育结果转向教育过程,比如,对家长会内容的关注从“重视孩子的表现”向“教育环境”的过程过渡;家长观察问题的视角深人情感领域,比如,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问题”、“亲子观”教育、用“理智与情感的关系”调整教养态度;家长对自身教育能力的关注更趋向“观察评价孩子”的教育能力;从对家长的教育方法指导的期望看,开始从强势简单的硬教育向自然的软教育转移。
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期望主要指向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专业性、加强实用性和体现个性化。具体表现为:家长对“家庭访问”和“个别咨询”的期望率明显上升,期待能有更多的方便父母参加的“双休日”和“工作日晚上”的家庭教育专业指导课,并对专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个性化指导的要求――希望能从不同家庭情况的个案人手,提供适合该家庭需求的指导;对指导的实用性有要求――对家庭教育方法的效果上,希望能提供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服务。
仔细分析家长关注重心的转移和对指导服务的期盼,可以清晰地看出,家长的关注与期盼与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走势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为我们深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者,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探求这些变化的产生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顺应这些变化提出应对举措。
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变化。3~6岁儿童家长的群体特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和前提,包括家长自身的特点、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特点,其中家长自身的特点是基础。
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至今已经30多年,与前期相比较,家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长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80后”出生的年轻父母开始成为家长群体的主流;自身也是独生子女的“独生父母”,已经在0~3岁儿童家长中占有一定比率,并还在逐年增长;这一代家长,学历层次与职业层次比较高,经济状况也比较好。由此带来的是,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具有强烈的需求、主动参与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对社区、校外活动中心、幼儿园提供的指导服务开始出现选择意向、在接受指У墓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对指导过程进行自己的评价。
【关键词】亲子阅读 家庭教育 家长 孩子 阅读兴趣
亲子阅读,实际上是透过家长与孩子的阅读互动和沟通,来帮助孩子们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的过程。在追求学前教育和家庭素质教育的今天,弘扬亲子阅读的精神和理念,大幅度传播亲子阅读的内涵,应该成为广大家长的共识。正是基于如此考虑,对于亲子阅读作用的探究,才显得更为必要。
一、亲子阅读可以极大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
亲子阅读在某些地方也被称为“亲子共读”、“亲子伴读”,其涵义都突出了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的实质。所以,研讨亲子阅读的相关内容,首先要深刻理解亲子阅读的诉求和内涵实质。我们可以看到,亲子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家长带着孩子阅读书籍、课本和课外读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丰富,也是对家庭氛围的良好调节。父母引领孩子们走进读书的美妙世界,可以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提供强大的精神寄托,可以帮助孩子们学到书籍中的知识,领悟阅读的魅力,建立最初的读书观念。阅读可以让孩子们陈静,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可以促进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诉求。
因此,从亲子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其就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现代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亲子阅读是对传统家庭教育的补充与推进,也是解放家庭教育模式的创新化路径。透过现代的亲子阅读,家长可以有的放矢的引导孩子们体味阅读的快乐,并透过阅读学到课外的有益知识。
二、亲子阅读可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阅读环境
亲子阅读的主要内容是家长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以及孩子的实际需求,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并陪伴孩子一起阅读。所以,透过长期的亲子阅读,不但可以增强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在家庭中树立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建设和谐、温馨的阅读环境。当然,这样的阅读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有父母、家长的支持与陪伴,家庭教育中阅读环境的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促进阅读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家长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喜好,为他们选购一些课外的图书、读物等,在家中为他们布置一个单独的“小书房”,然后每天或每周定期抽出时间陪他们读书,体会阅读的快乐。在此,“小书房”就是亲自阅读而营造出来的物质环境,而这样的阅读陪伴和引领恰恰是无形中塑造的阅读的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营造,其实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要义。所以,亲子阅读可以透过阅读行为本身来升华阅读的实质,进而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三、亲子阅读可以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要剖析亲子阅读对于家庭教育的作用,归根结底还要看亲子阅读的行为是否对孩子有所促进和提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亲子阅读,都要产生一定的实际意义,而这个意义恰恰是孩子是否能够透过亲子阅读来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是否能够从阅读中得到快乐、智慧、知识和希望。从很多的实际案例看,方法正确、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亲子阅读,是可以帮助家长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的,这样的亲子阅读也是很有意义的。当孩子们通过参与亲子阅读,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建立了阅读的信心和勇气,那么阅读的行为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价值,这样的价值也正是家庭教育所希冀的。
通过共同的阅读,孩子们可以与父母一起遨游在书海中,品味知识、智慧和阳光的正面力量,这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诉求。孩子们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家庭教育不断调整、不断创新和不断升华的过程,亲子阅读在其中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正确看待新时期亲子阅读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成为每位有责任心的家长的必修课。要看到的是,亲子阅读不是简简单单的“读书”和“伴读”那么简单,而是应该讲求方法和策略,要做到“因人而异,实事求是;举一反三,因地制宜”,要贴近孩子的个性与喜好,寻求阅读与娱乐的契合点,千方百计的提升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亲子阅读不但伴随着淡淡的书香,而且可以追随孩子的成长进步,在孩子的心路历程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而作为引导者角色的广大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天性,用阅读丰富家庭教育的内涵,培育孩子的阅读兴趣与激情,塑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孟媛.浅谈家庭阅读对孩子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
[2]袁章奎.孩子最想对你说的10句话——来自中学生亲子关系问卷调查[J].心理与健康.2009(01).
【关键词】家庭教育 死亡教育 内容目标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自杀现象,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识到我们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死亡本质和意义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茫然。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界关于进行“死亡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死亡教育仍未能够突出重围,获得认同。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死亡教育本身的特点,我们要让死亡教育能够真正在中国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依靠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和死亡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从人的各项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死亡教育是从英文的“death education”直译过来的。它是通过对人们进行与死亡相关问题的教育而促使人们深切省思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而不在“死”,即由“死”观“生”。
二、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1.从死亡教育的内容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层面主要指对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实践层面主要指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显然,死亡教育是针对目前人们死亡品质底下而提出来的,它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命质量,故实践层面的教育内容是死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和学校教育相比,一方面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场所将死亡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有关死亡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子女的死亡观。针对死亡教育的内容以实践层面为核心的特点,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在实践教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2.从死亡教育的目标出发
死亡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其中最低层次是了解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论知识,最高层次是能够透过死亡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教育能够很好地达到最低层次,在认知上了解死亡知识,但要进一步达到情感,行为和价值层面则离不开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过的快乐、幸福,而死亡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目标却是影响孩子过的快乐与否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教育的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3.从死亡教育的实施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死亡教育的实施有两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即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教育内容有所区别;二是持久性和终身性,即死亡教育应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而这两大特点又恰恰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
(1)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兴趣、习惯、气质、性格、能力上各有差异,家庭教育具有个别化的优势。一般来说,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性强。
(2)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死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也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这与死亡教育的终身性特点是一致的,因此家庭教育在死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育建议
由于死亡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并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死亡教育更是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下面仅从思想、能力和实践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1.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少有家长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与家长的认识恰恰相反,有资料显示青少年一方面渴望获得死亡知识,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死亡教育。张淑美也认为青少年的死亡认知已很成熟,达到力量精神和宗教的层次,但死亡态度以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居多,需要父母和师长的关怀与辅导。
2.在能力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提高家长自身的“死亡品质”
我国目前青少年整体“死亡品质”低下除了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外,与家长本身的“死亡品质”不高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提倡家长除了在思想上要重视死亡教育外,在能力上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死亡品质”。
(1)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亦即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提高自己的“死亡品质”,家长可以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死亡知识的学习,同时,家长死亡品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2)通过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网络等多种渠道主动学习。现在很多学校和社区都认识到家庭教育对死亡教育的影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针对家长的死亡教育活动,家长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另外,网络也是家长们进行死亡知识学习的主要渠道。
(3)积极营造“学习型家庭”,让家庭成员相互学习。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家长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家长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亲子之间通过双向互动,分享交流达到共同成长目标。
3.在实践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应具有几个很重要的特殊原则,即道德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自由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现一并依次分析如下。
(1)道德性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死亡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教育。死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死”观“生”,即通过启发受教育者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来让他们关注,热爱生命。这里的生命既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人的道德问题。据此,家庭里的死亡教育必须以提高孩子关爱生命的道德水平为基本原则。
(2)体验性原则。死亡教育的高级目标是达到情感层次。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体验。因此,就主要倾向说,情感教育是体验教育。所谓死亡教育的体验性,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而不是在认识上感受到死亡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
(3)自由性原则。死亡问题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在家庭中开展死亡教育时必须尊重孩子的心灵自由。即让他们自由思想,自由创造,自由发泄情感,自由表达意志,以保证孩子获得健康的自由发展。
(4)审美性原则。即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今后的人生挫折中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淑芳.从家庭教育谈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科学,2005,3 .
[2]孟宪武.人类死亡学论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29.
关键词:铃木镇一思想;家庭教育;幼儿发展
一、铃木镇一的家庭教育主要观点
1.家庭环境在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莫扎特教育风暴》一书中,铃木镇一强调了家庭教育对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每一个鲜活的事例,都让我感觉到家庭环境就像一粒萌发的种子,在幼儿的身体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铃木镇一说:“天才和遗传没有任何关系,人是在对生存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不断积累,慢慢地得到能力的。”“莫扎特和贝多芬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千年仅见的音乐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生长的家庭有着浓厚的音乐氛围,父母从小的培养,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假如他们不是处于最好的音乐环境之中,而且受到音乐才能出众的人的精心教育,假如没有这些后天因素,贝多芬和莫扎特也只能成为庸庸碌碌之辈。”这些观点,都表明铃木镇一强调环境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2.家庭环境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重要作用
铃木镇一强调,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和一张等待描绘的白纸一样,根本没有性格上的差别,不管是大方还是孤僻,婴儿都不会有任何表现。因此,孩子的性格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他们的生命力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在适应环境时表现出来的方式就是性格,而造成孩子不同性格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处于各种不同的成长环境。
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更多人的爱。这些爱让这些“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自己是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别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否则都是自己的敌人。等他们长大了,他们会越来越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会遂自己的心愿,自己没有能力接受这个“没有爱的世界”,他们开始逃避,开始反抗,渐渐地失去了斗志,就会选择一种极端的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让幼儿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全面和谐地长大成人,是所有有责任心的父母必须尽到的责任;创造适合幼儿成长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所有合格的父母必须做到的。
二、铃木镇一家庭教育思想的启示以及对它的思考
1.启示
铃木镇一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幼儿一生发展中的作用,家庭环境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将决定幼儿将来的发展方向的好坏。所以,要做成功的合格的父母,一定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的重大影响,否则,孩子将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家庭环境给他带来的不良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充满爱的,让幼儿能够充分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爱。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应该让幼儿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和无条件的鼓励,用心去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用心去发现作为父母,培养一个孩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优秀的、幸福的人。
2.思考
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钢琴课刚结束,还有围棋课要上;舞蹈课刚结束,礼仪课又来了;今天有珠心算的课,明天还有演讲班要上……这个时候幼儿没有了自由,没有了幸福玩耍的时间,小小的身躯却要担负如此大的学习负担,这些小宝贝们到底是幸福的还是可怜的?与其说父母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还不如说父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给自己的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上各种兴趣班,好像自己的孩子不上就觉得特别没有面子。
父母培养孩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不就是让他快乐健康地成长吗?问一下自己,你的孩子现在快乐吗?这些问题是值得每一个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结束语
铃木镇一的家庭教育思想值得大家去思考,去进一步研究。关注孩子的需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孩子,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优秀的人。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是指从人的各项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死亡教育是从英文的“deatheducation”直译过来的。它是通过对人们进行与死亡相关问题的教育而促使人们深切省思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而不在“死”,即由“死”观“生”。
二、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1.从死亡教育的内容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层面主要指对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实践层面主要指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显然,死亡教育是针对目前人们死亡品质底下而提出来的,它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命质量,故实践层面的教育内容是死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和学校教育相比,一方面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场所将死亡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有关死亡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子女的死亡观。针对死亡教育的内容以实践层面为核心的特点,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在实践教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2.从死亡教育的目标出发
死亡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其中最低层次是了解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论知识,最高层次是能够透过死亡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教育能够很好地达到最低层次,在认知上了解死亡知识,但要进一步达到情感,行为和价值层面则离不开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过的快乐、幸福,而死亡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目标却是影响孩子过的快乐与否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教育的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3.从死亡教育的实施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死亡教育的实施有两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即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教育内容有所区别;二是持久性和终身性,即死亡教育应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而这两大特点又恰恰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
(1)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兴趣、习惯、气质、性格、能力上各有差异,家庭教育具有个别化的优势。一般来说,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性强。
(2)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死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也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这与死亡教育的终身性特点是一致的,因此家庭教育在死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育建议
由于死亡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并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死亡教育更是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下面仅从思想、能力和实践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1.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少有家长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与家长的认识恰恰相反,有资料显示青少年一方面渴望获得死亡知识,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死亡教育。张淑美也认为青少年的死亡认知已很成熟,达到力量精神和宗教的层次,但死亡态度以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居多,需要父母和师长的关怀与辅导。
2.在能力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提高家长自身的“死亡品质”
我国目前青少年整体“死亡品质”低下除了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外,与家长本身的“死亡品质”不高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提倡家长除了在思想上要重视死亡教育外,在能力上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死亡品质”。
(1)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亦即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提高自己的“死亡品质”,家长可以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死亡知识的学习,同时,家长死亡品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2)通过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网络等多种渠道主动学习。现在很多学校和社区都认识到家庭教育对死亡教育的影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针对家长的死亡教育活动,家长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另外,网络也是家长们进行死亡知识学习的主要渠道。
(3)积极营造“学习型家庭”,让家庭成员相互学习。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家长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家长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亲子之间通过双向互动,分享交流达到共同成长目标。
3.在实践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应具有几个很重要的特殊原则,即道德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自由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现一并依次分析如下。
(1)道德性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死亡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教育。死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死”观“生”,即通过启发受教育者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来让他们关注,热爱生命。这里的生命既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人的道德问题。据此,家庭里的死亡教育必须以提高孩子关爱生命的道德水平为基本原则。
(2)体验性原则。死亡教育的高级目标是达到情感层次。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体验。因此,就主要倾向说,情感教育是体验教育。所谓死亡教育的体验性,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而不是在认识上感受到死亡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
(3)自由性原则。死亡问题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在家庭中开展死亡教育时必须尊重孩子的心灵自由。即让他们自由思想,自由创造,自由发泄情感,自由表达意志,以保证孩子获得健康的自由发展。
(4)审美性原则。即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今后的人生挫折中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淑芳.从家庭教育谈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科学,2005,3.
[2]孟宪武.人类死亡学论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29.
[3]唐庆,唐泽菁.死亡教育漫谈.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2.
大家晚上好!
我是来自美丽的xx湖畔童话边城xx县的高级中学教师xx,xx前几天已经白雪皑皑,色彩斑斓,展现秋冬共存的魅力。首先我代表全体xx县人民欢迎大家到美丽的xx来旅游!今天作为xx县家庭教育指导师班代表发言感到非常荣幸,在此非常感谢我县委政府和教育局领导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给了我们这个学习机会。感谢顾老师及家庭教育团队的老师们,感谢你们用爱与智慧为教育搭建了这样一个广阔而神奇的平台,找到了所有教育的基础之基础——家庭教育。
我本人是一名非常热爱教育,把教育当生命来经营的老师,同时我也是一名八岁孩子的母亲,是一名家长,我和在座的所有教师、母亲一样爱孩子,爱教育。但我们都常常在无意识中以爱的名义,以“我都是为你好”,以“都是为了你的前程”的名义,曾在无意识中伤害过孩子;曾对孩子的成长起了负面影响;曾无知地影响了孩子前程。今年三月份和九月份我一共听了顾老师四次讲座,每次针对教师的、家长的,我一一听,在听的过程,曾经为孩子教不好打架丧命而痛苦不安、自责不已的我,突然找到了教育的方向,我顿悟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育人高于一切!和顾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一个有严重心脏病的孩子情况后,我发现了我自己教育孩子中的负面因素,顾老师让我明白了生命才是第一位的,对于一个有严重心脏病的孩子,二十七分算不了什么,他对孩子人文关怀,将生命身心健康放在了第一位,深深震撼和感染了我。现在我已经通过努力,让班主任和所有的老师用爱为孩子架起生命的桥梁,现在孩子脸上开始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顾老师的讲座让我反省到自己以前很多教育行为是错误的,而自己竟然浑然不觉。我迫切地想学习家庭教育,想遵循教育规律,真正正确的教育孩子,更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唤醒更多的家长,和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努力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新疆教育厅党委书记赵德忠同志说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选拔人。”是啊,我们教育孩子首先是成人其次才是成才,孩子的身心健康何其重要啊!
从没开班前加入了学习群,在群里分享了老师们的成果,在中华家庭教育网上我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思想理念,分享了许多案例,正是这个团队唤醒了我的家庭教育意识,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让我想作为一条小溪努力汇入这个爱的海洋,我努力学习和站在海的高度,和海一起向着梦想奔向远方。再次感谢顾老师,感谢这个拥有海的胸怀和气度的团体,感谢和我们一起成长共同前进的所有学员!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努力快乐地学习;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努力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角角落落,尽匹夫之力,唤醒更多的家长,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挖掘每个孩子独特的才能,拥有快乐和谐美好的人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相信因为我们,祖国的未来更灿烂辉煌!因为亿万个家庭共同努力,让我们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败之地!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
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更好地体现出发展幼儿教育目标的价值观和教育目的。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有很深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
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
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三、总结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措施
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了心理问题,霸道、任性、粗暴、依赖性强、胆小、孤僻、交往困难等现象频频出现。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调查
本文结合与幼儿教师、家长的访谈及实地调查,制定问卷。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应着重从家庭教育入手,探索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
(一)关于幼儿的情绪
快乐是幼儿心理健康的要素,经常保持快乐的幼儿往往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据调查,65.1%的幼儿在家里是很快乐的。通常来说,情绪波动大的幼儿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无法排解的焦虑、紧张和不安,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调查结果显示,16.8%的幼儿在家中情绪波动较大。从幼儿闹情绪持续的时间上可见出,大部分幼儿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高,73.7%的幼儿能在10分钟以内停止哭闹,而在较长的时间内(1小时以上)仍在恶劣情绪中无法调节的幼儿仅占3.1%。幼儿的情绪受家长的影响最大,在幼儿面前调节好自我情绪的家长会较少或不会给幼儿造成心理的伤害。调查显示,家长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会宣泄到幼儿身上。面对幼儿的哭闹,家长态度和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哭闹时的幼儿已不能理性地思考问题,最需要的是家长爱的传递。但是,调查显示,有78.6%的家长对孩子哭闹采取的方式是讲道理,有75.2%的家长采取的方式是转移幼儿注意力,有近半数的家长采取听孩子诉说,只有17.6%的家长采取告诉孩子“我爱你”的方式。还有的家长甚至采取威胁吓唬孩子的方式制止孩子哭闹。
(二)关于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幼儿认同自我的具体表现。自信的幼儿对他人或事物可以积极探索。调查显示,44.7%的幼儿显得自信,剩下的则表现一般或自卑。在幼儿自信心树立的过程中,家长对幼儿表示欣赏,幼儿自信心就容易确立;要是家长经常批评幼儿,幼儿会对自己产生厌恶情绪,否定自我,逐渐产生自卑心理。
(三)关于幼儿的求知欲
好奇心是幼儿健康上进的重要前提。据统计,82.3%的幼儿好奇心较强,13.8%的幼儿好奇心一般。对于幼儿的好奇心,半数以上的家长鼓励幼儿并愿意给予帮助,约四成的家长持顺其自然的态度。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幼儿家庭教育,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培养心理健康的幼儿创造外部条件。
二、家庭教育中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家庭生活环境建设,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很多幼儿的病态心理是幼儿的生活环境引发的,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长可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如果家庭成员感情不融洽,很少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就造成幼儿精神紧张、情感冷漠、性格怪异等问题。所以,家长应该努力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建立温暖和睦的家庭,与幼儿多交流,让幼儿有安全感,感受到温暖和爱,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家长要充分尊重幼儿,如果教育方法不正确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教育幼儿,教育孩子要有要求、有方法,更需要有度。家长要尊重幼儿,鼓励幼儿独立做一些事情。如果成人事事包办,容易使幼儿懒惰、懦弱、依赖性强。因此,家长要尊重幼儿的独立性,让其从小就树立独立完成的信心,达到教育目的。
(三)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的个性还很不稳定。所以,在这个阶段,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在家庭中,家长的言行对幼儿人格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很多幼儿的不良行为都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因此,要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父母一定要为幼儿树立榜样,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表里如一,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上述三点,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幼儿生存发展的家庭环境,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幼儿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高度重视,家长要以身作则,更加努力,为幼儿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静,杨梅先,程家明.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4).
[2]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5).
一、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其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俗话说:三岁看老。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是刻骨铭心的。孩子一出生,他心灵上这块土地是荒芜的,父母是这块土地的第一个播种者,你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因此,父母的言行和孩子的个性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个人成长。
二、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环境”,这是教育界一句至理名言。要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作为家长,创造一个学习型的家庭氛围是每个家庭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现代的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庭,不少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只管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或错误不分青红皂白地肯定或否定,没从孩子的心理特点上考虑,表现出的教育方法成人化,甚至简单粗暴。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父母们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影响和示范孩子的关键,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必须沉稳坚定。因为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被接受,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其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果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要及时。常言到: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当发现孩子身上存在问题是,要及时教育、及时纠正,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四、把童年的游戏生活还给孩子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什么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我们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常常见到有些家长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逼着他们识字、背诗、学琴,并经常抱怨孩子:“这孩子太贪玩,什么也学不进去。”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仅仅把学习理解为向孩子灌输大人们认为重要的知识,那就未免太狭隘了。其实,对小孩子来说,学习的内容极其广泛,他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学会生活。在游戏中学习比单纯的学习效果更好。再者,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的过程也是孩子智力开发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撰文《怎样做父母》,告诫父母要让孩子有游戏的时间,不要剥夺孩子游戏的权利。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小孩子只喜欢两件事,一件是吃,一件是玩,玩比吃还重要。他认为,小孩可以从游戏中得到许多新的体验,这也帮助他们体验学习的过程。如果家长重视孩子的游戏,让他们充分游戏并给予良好的指导,提供有利的游戏环境和材料,那么不仅使快乐伴随着幼儿的童年生活,更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既然玩也是一种学问,那该怎样让孩子玩好呢?张信勇建议,首先玩的内容要充满欢乐,不管是参加“兴趣班”,还是让孩子与其他小伙伴打闹,孩子在其中一定要感受到快乐;其次,孩子要主动参与,可以让孩子接触不同的活动,比如钢琴、舞蹈、武术等等,一定要孩子有兴趣参与其中;第三,没有时间限制,玩就是随兴,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第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要为了学会什么而去玩,不然就丧失了游戏的本质,孩子会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学会一些东西;第五,不要在意输赢,一定要分出“胜负”的活动就不是游戏了;第六,玩的活动一定要有同伴的参与,孩子喜欢和孩子一起玩。
五、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
用赏识的目光对待孩子的优点,别总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孩子的长处,而应根据孩子的能力、志向和兴趣做合理的要求和期望,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才能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始终生活在快乐、有成就感的状态。所以,我们必须常常具有赏识教育意识,让我们的孩子在赏识中健康的成长。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具大的。残疾人周舟不也成为很棒的指挥吗?聋哑女孩周婷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赏识教育的杰作。让我们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5岁以前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至3岁时,父亲就抱他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他的观察能力,3至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月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说明了家庭教育赏识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六、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己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神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为了培养幼儿的读书兴趣。我认为家长要保持每天的亲子阅读的时间,建议家长每天花30分钟陪孩子读书,不要强迫,要引导,以阅读为乐,把它当作一种休息、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孩子在喜欢阅读的氛围里长大;然后制作一张表格,可以起个名字,记录孩子读过的图书,建立起孩子读书的兴趣。孩子每读完一本新书就让他自己把书名抄上去,随着书名的越来越多,孩子的读书兴趣也会越来越强,注意一定要读透,在亲戚朋友来做客时可以表扬孩子,培养其坚持性。当然还要为幼儿准备良好的学习条件,一房一桌一椅。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平时还可以带着孩子上书店和图书馆,和他一起去评论,什么样的书好,什么样的课外书是不错的,让幼儿自己选择阅读的书本,让他有一个辨别是非的观念,这其实也是一种教育,教育是在比较中实现的。在亲子共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是喜欢阅读并且会不断独立阅读的人,这样的阅读者是真正的终身学习者。
七、“对话与交流”促孩子健全人格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个命题肯定是正确的,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家庭教育是一个与孩子心理沟通的过程,要做好合格的父母,想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孩子最好的相处方式是“对话”,对话是沟通,也是指导。对话,父母首先是按照同理的方式去思考孩子的问题,而不是用自己父辈的经验生活去判断孩子的行为,这样是不客观与公正的。韩老师指出,亲子之间倡导“对话”,这包含了四个方面:一是询问,多问孩子问题,引导孩子进行思考,找出问题关键所在;二是倾听,了解孩子事件的动机,进而正确指导其行为;三是协商,示范同理,教孩子学会合理的处事方式;四是认错,父母首选要敢于担当,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孩子的榜样和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念修养和教子技巧,才能培养出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性几方面都健康的孩子。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高传正.学前教育[M].妇幼家庭出版社.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看完《小孩不笨》之后,心里颇有感触。感触之余,我想起了现代的家庭教育问题。
父母都认为,只要按照他们安排去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在小考、中考、高考中都能取得胜利,成为值得他们骄傲的“天才”,他们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其实,父母们有反思过吗?这种所谓的“天才培养模式”到底是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呢?
在《小孩不笨》这一影片中,我们都能很清楚地看到,父母一味要求孩子的高成绩,最后导致了成才被学校退学,学谦成了学校触犯校规的学生,这难道与家庭教育脱得了关系?
父母认为只有高成绩的孩子才算好孩子,只有高成绩的孩子将来才能有出息。因此,他们不允许孩子发展其他与学习无关的爱好。在影片中,杰利作为演讲的主角,却邀请不了父母来听讲座,因为他的父母认为这是很不正经的事;在父亲节时,学谦用平时省下来的零钱去买了一刮须刀给父亲,却遭来了母亲的挨骂,不好好学习整天只知道乱花钱,成才因为华文考不好,被父亲知道却招来了一身痛打……久而久之,小孩不再敢把自己那些与学习无关的想法告诉父母,代沟逐渐扩大以到那种无法沟通的地步。然而,父母还过份自信,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一切都是对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鞭打教育似乎成了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小孩不笨》中经常看到成才被父亲拳打脚踢,学谦时常被母亲指着鼻子骂。在现代生活中,更有狼爸虎妈的鲜明例子。试问,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他们有何快乐可言?父母的暴力在他们的童年留下的阴影,是一所北大就能抹去的吗?
在《小孩不笨》的结局里,学谦的妈妈辞去了总编的职位,理由是要回家管教孩子,因为她意识到,她要时间去了解孩子,从中摸索出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我们从一出生就是个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一个大写的人,而不是一台只会为成绩而学习考试的机器,童年时期的孩子是充满活力与想象力的,父母应该按孩子的兴趣,由孩子自由发展,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让孩子拥有享受快乐人生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