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范文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古代文化文学常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篇1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国古代文化就是指古代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古人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语文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提出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教材中的古诗文无不蕴含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显得有些散乱,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有必要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以利于学生的积累。 

 

一、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 

 

对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日常教学,二是中考复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对课文注释的了解积累外,还要适当补充介绍该作家所代表的思想。如学习《〈论语〉十则》,就要补充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爱”、“礼义”思想;学习《〈孟子〉两章》,要补充介绍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等儒家思想;学习《公输》,要补充介绍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墨家思想;学习《〈庄子〉故事两则》,要补充介绍庄子的“天道无为”的道家思想、朴素的辩证思维和唯心哲学;学习《智子疑邻》,要补充介绍韩非的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结合,“好利恶害”的人性论等法家思想。同时要学生注意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比如与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联系等。在课外拓展阅读时可以选择与这些代表人物有关的文言片段进行阅读,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学说的了解。中考复习时,教师可按作家的思想文化倾向进行归类,如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并了解这些人物的共同思想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了解积累儒家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等。也可按朝代分类,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潮,如“唐宋家”,不但要知晓“唐宋家”对散文的共同主张,尤其要了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散文的不同风格。“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从上古到近代,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的《石壕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诸葛亮的《出师表》、墨翟的《公输》等,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芒。但由于所处历史时期不同,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深深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教师在让学生积累其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时,也需要让学生注意其时代的局限性,如诸葛亮的狭隘的忠君思想。 

 

二、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现行中学教材古诗文中有许多成语和典故。据初步统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成语有: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怡然称快、夏蚊成雷(《童趣》);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历历在目(《山市》);磨刀霍霍、扑朔迷离(《木兰诗》);刮目相看、吴下阿蒙(《孙权劝学》);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桃花源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 说》);水落石出、历历可数(《核舟记》);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老有所终(《大道之行》);如履平地(《观潮》);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游山西村》);不求甚解、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犬牙差互(《小石潭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峰回路转、水落石出、山肴野蔌、醉翁之意不在酒、觥筹交错(《醉翁亭记》);汗流浃背(《满井游记》);鸿鹄之志、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如鱼得水(《隆中对》);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出师表》);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一鼓作气、辙乱旗靡(《曹刿论战》);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些古代寓言、神话故事或议论短文的题目就是一个成语,如《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等。对于这些成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其意思,学会运用;中考复习时,再加以系统整理。 

在初中古诗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积累。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灏《黄鹤楼》;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等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领会运用典故的好处,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体现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民俗文化、礼仪文化等的了解和积累

1.古人纪日的方法和纪时的方法。 

古人纪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通常用“朔”(初一)、“望”(月中,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既望”(望之后的一天)、“晦”(每月最后一天)。在《观潮》中就出现过“既望”一词。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古代的纪时法有“五更”纪时法: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3点)、五更(3-5点)。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出现过“更定”一词:“是日更定矣” 。另外用“平明(清晨)”、“日中“(正午)、“日暮(黄昏)、“夜阑(深夜)”纪时,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传统的节日文化。 

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写除夕、春节的,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元宵的,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清明的,如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七夕的,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写中秋的,如苏轼《水调歌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重阳的,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古代的礼仪文化。 

古代礼仪文化,有吉礼,主要指祭祀神和祖先的礼仪,如“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刿论战》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有成人礼,有关个人成长的礼节,主要是“冠礼”和“笄礼”。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仪礼,男子20岁行冠礼。笄礼则指女子的成年仪礼,女子15岁行笄礼。《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篇2

一.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全部接触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号,如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字号五柳先生。对学生进行名字文化常识教学,可以让明白古人的名、字、号都有具体的规范,与现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识点有时凭借逻辑、语法等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有时得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来解读。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中的“青庐”,就是一处关于礼俗的文化常识。“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实施

1.随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伦理纲常、经济社会等等无不有所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可以运用穿插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涉及到“鸡鸣”“黄昏”“人定”等时间信息,就此可以对学生讲解古人的纪时情况。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那么相对应的,文中的“鸡鸣”则相当于后半夜的1-3点,“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21点,“人定”相当于21-23点。对时间的正确理解,能够有效地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背景。

2.专题解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必要对相关的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编制表格,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在对古代称谓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分成国讳、家讳两大块。国讳指的是臣民必须遵循的避讳,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谥号、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历史记载上,由于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为“征月”。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国讳相对应的。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记的创作中,所有有关“僖”的词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去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交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也就是答题技巧。高考以及平常考试,都不时出现关于文化常识的试题。例如,对联,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上下两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还需要节奏相应,平仄和谐。在解答对联题时,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方法把句子进行拆分,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话。例如,上联为“扫千年旧习”,便可以拆分为“扫、千年、旧习”三个词,结合所学知识,与“扫”有关的词有“除、改、树、立”等,与“千年”有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一代”等,与“旧习”有关的词有“陋习、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可为“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教会学生对对联进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答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4.课外扩充

在课改实验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对例如官职、科举、地理、历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做“课题”研究,即是对相关文化常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更是积累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爱国情怀。

5.开展竞赛

篇3

关键词:文化常识;语文教学;理解;知识体系

一、在高中阶段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这个民族优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一直傲立在地球的东方。但在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被淡化甚至已经消失,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日渐模糊。而在本应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应试的压力,教学只为高分的现象极为普遍。经典古文未能涵咏,诗词名篇未及吟哦,使得学生与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失之交臂。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的《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版块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目标。

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做不做或者什么时候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当下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二、关于高中阶段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从时间跨度看,从夏商周上先圣三代,一直到晚清;从内容上看,其主体应该是儒家文化,辅以道家、佛教、法家等文化形态。

研究近年来,北大、人大、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国学院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到教学内容从古代哲学、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到古代文学、古代史学、古代民俗……包罗万象,无一不有。然而,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现实的因素制约了我们不可能像高等教育一样,将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以课程标准和2016年的新考纲的实际要求,笔者梳理了现行通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常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古代历法常识。如古文中经常涉及到的纪年方式、计时方式等。

2.古代星宿相关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涉及到的星宿分野的知识。

3.古代姓名称谓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姓、氏、名、字的相关知识。

4.古代职官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官名和官职变动的词语。

5.古代年龄的称呼。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些表示年龄的词语。

6.古代的礼仪制度。如婚恋诗中涉及到的出嫁礼仪。

7.古代的节庆常识。如古代重要的节日的时间和主要的民俗。

三、关于教学途径的一些简单尝试和构想

由于急功近利的教学环境,一线教师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罗列出所谓“常见的文化常识”,然后让学生们强行记忆。笔者所加入的各种教学交流群中,散见的皆是《高考文化常识100题》。然而,我们知道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根本无法长久的,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和相关经验介绍后,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立足教材,用有限的教学资料拓展整合教学内容。文化常识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唯一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要进行文化常识教学,首先就需要我们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常识内容进行足够地拓展和有效地整合。

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遇到“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时就可以针对“孝悌”拓展延伸儒家的“八德”。不仅如此,还可以从“四维”(礼、义、廉、耻)到“五常”(仁、义、礼、智、信)再到“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演变,延伸到“孝”的地位在传统文化中的日趋提升。并且讲到古代越来越重视“孝”,是因为伴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功能日益突出。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相关的文化常识,也加深了学生对宗法制社会和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社会的认识。

2.注重理解,调动既有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加深记忆。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法长久的,靠死记硬背明显不是积累文化常识的好方法。文化常识虽然是古代的,但是许多优秀之处依然被传承了下来,镌刻入了我们的基因之中。学生无法理解某些文化常识,是因为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调动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弥补这些问题。

3.构建知识体系,让思维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文化常识不论讲多少遍学生总是记不住,有些文化常识学生明明记住了但是一做题就出错。归根究底,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知识杂乱无章。因此,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体系。

4.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如果教学文化常识,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或者坐而论道,就显得有些狭隘了。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以,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后还是要学以致用。由此,进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

四、小结

在当下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在语文学科之中进行文化常识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教学文化常识,不应是急功近利的,而应真正站在树立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立足点上,让学生了解、感知、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所探讨的一些教学途径,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希望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通过理解记忆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能够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处世方式。

⒖嘉南祝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程达.语文学科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篇4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梳理探究”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课程理念、教材编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却是高考没有直接涉及或涉及甚少。所以很多教师认为既然高考都不考了,那也就可以不教了。于是“梳理探究”便形同虚设,俨然成为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下的一个牺牲品。

那么,该怎样对待“梳理探究”这一部分,该用何种方式来教学“梳理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对“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作一浅探。

一、态度要重视

既然新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这个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且不说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个模块中安排的15个专题,其内容精彩纷呈,意趣盎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本身也值得学生去了解去探究,这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切不可对“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应该从态度上高度重视它,把它提到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同等的地位。在这个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结构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个必修模块各安排3个专题,分别是: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这15个专题中,前7个专题侧重于梳理,侧重于对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后8个专题侧重于探究,侧重于对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探究。从纵向的模块来看,各模块间的3个专题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形式,编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横向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内容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教法要灵活

“梳理探究”毕竟不同于“阅读鉴赏”等,态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视,但时间上却又无法与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时间安排和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要作灵活处理。

1.教材处理要有弹性

每个必修均设有3个“梳理探究”专题,按照教学计划,每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模块,也就是每学期有6个“梳理探究”专题,如果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很可能是有量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专题,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专题本身的各个活动环节而言,也要作灵活处理,剪裁取舍,把握弹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先安排课外时间自行阅读这一专题内容,然后交给他们梳理探究的具体任务:在 5个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弱冠”,《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公车”“郎中”等等,分别涉及年龄、地理、纪时、官职等古代文化常识,请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对5个必修模块中涉及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最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成果展示。结果表明,学生梳理得很具体,这等于是对文言文的一次复习。考虑到学生的梳理只展示现象,而缺乏理论,我结合本人开发的校本课程《语文趣味知识集锦》中的一个单元――古代文化常识说略,分别梳理了“古人称谓简说”“古代年龄称谓小集”“古代地理常识知多少”“文言文中职官的辨识” “‘左’‘右’孰尊”等方面内容,提供给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既有理论说明,又有例子佐证,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关系,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一些。

2.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梳理探究”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安排,要突显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一次观摩课中,我开设了必修2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教材中这一专题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侧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识性比较强;第二部分侧重于运用,趣味性比较浓。要想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丰厚的教学内容,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我的教学思路是: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原则,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整个专题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运用方面,先在课堂上引进游戏活动和分组竞答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二部分再侧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课下的梳理探究任务。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识性,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过程。

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是:(1)激情诱趣,导入本课;(2)追本溯源,成语常识;(3)集思广益,成语游戏:①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②成语猜谜;③成语对联;④成语接龙;(4)咬文嚼字,辨析误区;(5)牛刀小试,课堂训练;(6)学以致用,课外延伸:①梳理:误用频率较高的“不”字成语10条;②探究:成语中的谦敬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3.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动主要靠课外进行,而不是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宽度。为此,每个必修模块教学开始之初,我就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认真准备,并明确限定完成任务和展示成果的具体时间。

4.活动形式要有多样性

篇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一些文学文化常识,对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很有必要;同时,掌握一些文学文化常识,对于解答几类语文题型也很有帮助。

第一,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很多时候离不开文学文化常识。试看下面的例题。

【例1】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问题:如何理解这首诗中的“闲”字所传达的心境?

古代诗歌是古人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结晶,解读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离不开背景。诗歌鉴赏也有一个重要原则――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要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如果仅据诗面来解读“闲”的意蕴,“闲”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这样解读违背了知人论世的原则,不符合注解中“南宋遗民”的身份。其实诗人内心是无比凄凉、孤独和惆怅的,从诗中描绘出的落日晚照、杜鹃啼血等意境也可得到印证。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是这个南宋遗民群体的情感共性,这就是常识对解读诗歌的重要性。

古代诗歌中的很多意象和意境,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许多意象和意境对应蕴含着相对固定的情感内涵。比如落花这一意象极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逝去、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等;又如象征着高雅,杨柳代表惜别,月光暗含思念,古琴联想到知音,红豆意味着相思,浮云给人飘零之感,落日叫人惆怅,故园使人内心陡生乡愁等。

如2010年江西卷诗歌鉴赏(陈与义《送人归京师》)要求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子规即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了解这些文化常识,解题就容易得多,而且积累的意象越多,解答此类题目越是游刃有余。

长期的文化积累形成了许多固定词汇或典故传说,如“秋水”“鸿雁”“长亭”“灞桥”“司马青衫”“黍离之悲”等,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有固定的内涵。2011年江西卷诗歌鉴赏(黄庭坚《清明》)要求分析“人乞祭余骄妾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了解此句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写了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食用人家祭祀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了解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自然就容易答题。

中国文化中的节令文化(如春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对应的习俗和文化意义)、饮食习俗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或文化活动。如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为避官而抱树焚死,晋文公便定于此日禁火寒食。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黄州寒食帖》是苏轼一生中最为杰出的书法作品,书帖的内容是苏轼在寒食节当天即兴创作的五言诗。如果涉猎这些文化常识,解读相关诗歌多有裨益。

第二,文言实词题、翻译题和理解题很多时候和文化常识有关。

熟知文学文化常识对于解答此类题目多有帮助。如古代称谓有名、字、号、斋、籍贯、郡望、官爵等之别,还有许多特定称谓,如年龄有垂髫、豆蔻、弱冠、耄耋等;历法中有干支纪时、“朔”“望”“晦”特定日期之类的常识,熟知这些常识有助于理解原文或准确翻译句子。如《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一句,只有明确知道“戊申”是干支纪日,“晦”指每月月底,“五鼓”是以更鼓纪时,才能准确理解和翻译。

【例2】2011年全国卷Ⅱ文言文翻译(材料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第2题:

若依其贫老邪,耄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句中“耄齿”的翻译是一个得分点,如果知道“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这一常识,自然不会丢掉这一分。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为: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科举制度和古代官职常识也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础,有些表官职称谓或官职变动的词语有时直接作为考点设题。如2010年江西卷文言实词题将“除福州观察使 ”中“除(授予官职)”的解释设为选项,2010年上海秋季卷文言实词题直接要求考生解释“乃徙公治之”中“徙”的含义,2011年全国大纲卷文言翻译题将“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中的“有司”作为得分点,2011年福建卷文言文阅读(《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文言实词题将“起佐郡 ”中“起(起任)”的解释设为选项。

另外,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婉言;因忌讳而用婉言则一般称为讳饰。所以含有婉言、讳饰、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翻译时要有所变通,还原用语的本来面目。如《触龙说赵太后》中“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中“填沟壑”是“死”的委婉说法,属讳饰;《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一句中“缙绅”一词,本指古代大臣上朝时将笏板插在腰带里,这里借代指“做官的人”;《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属互文,应译为“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第三,语言运用题中“得体”的要求与文化常识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不少谦敬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如中国古代常用敬词拜(拜读)、奉(奉告)、高(高见)、贵(贵恙)、惠(惠顾)、令(令尊)、宝(宝号)、呈(呈报)、垂(垂询)、光(光临),常用谦词家(家父)、舍(舍弟)、鄙(鄙人)、愚(愚见)、敝(敝人)、拙(拙作)、小(小人)、敢(敢问)、见(见教)等,还有许许多多的生活雅语,如借光、璧还、斧正、芳龄、教祺等,至今仍然活跃于交际用语中,成为交际用语得体的标志,这些也需要多加积累,并在生活实际中适时运用。试看下面的例子:

【例3】 下列句子中的礼貌用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B.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篇6

摘 要 近年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众说纷纭,兴起了讨论研究古代文论“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我们已经强烈地意识到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仅有的西方文论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学人们都希望我们在“拿来之余”还要“送出”,这不仅是当代知识分子民族自尊心上扬的使然,同时也是当下文学发展的必然。然而,对于我国古代文论“如何更好地转换”、“转向哪里”、“怎么转”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的讨论莫衷一是。本文的写作正是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探讨。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现代转换 语境 现实认同

21世纪的今天,文化已经是一个全球视野下的公共财产,为了求得它应有的一席之地,它必然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尤其在当下中国国力提升、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深远的背景下,讨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意义重大。“中国古代文论,是世界三大文论体系(中国、印度、欧洲)之一,在数千年的文学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韵味独特的理论话语系统。”概言之,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即是“使传统面向现代而开放其自身,这便是古文论向着中国文论的转换生成,亦即众说纷纭的‘古文论的现代转换’所要达到的中心目标。”

一、语境的缺失

中国古代文论本身既自由(自然)又陈腐(陈旧)――自由(自然)是指中国古代文论常常是文人诗论作品的一部分,有些则直接是诗人、词人的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就常常是诗赋、骈散文合化。至于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其文学批评思想的就更是俯拾即是:戴复古的《论诗十绝》,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等。它们既像随笔,又像札记,往往寓艺术的深刻见解于其中;陈腐(陈旧)则指由于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我们的阐释绝大部分是以“儒家经典”(主要内容是要求积极入世,团结友爱、与人和善等等)为轴心,然而,它又未形成像西方文论那样有其缜密、完整的思维体系。更重要的是,古今时空的隔离,往往导致对话的困难。正如清代学者陈澧所云:“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正因为它本身的语境体系,所以我们称之为“古代文论”,同时也说明我们已经承认这种文论的话语体系是“古”而非“今”的,是有别于我们今天的,甚至思维体系、思维模式也会有差别。“古”话语作为我们优秀文化的载体,传承了一代代的民族精神,但我们今天已经生活在“今”的话语体系中,这样必然会给我们理解阅读“古”文论造成相当的困难,因为“语言所传达的乃是事物特定的语言存在”。当然我们又不能生硬地强调“复古”,这样违背历史潮流。况且,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使用“今”话语,已经导致了包括“古”文论、“古”文学在我们这一代的“阅读缺失”――简单地说,就是读不懂、不愿读,甚至在一些时候,但凡带“古”的标签,我们内心已经有相当的抵触心理――所谓的发自内心的把它“崇高化”、“经典化”。如何创建一个更好的阅读氛围,创建一个适合阅读,能阅读,能读懂的文本,已经迫在眉睫。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出来以引起我们的重视。文化(学)的现代性不能等同于社会的现代性(化),社会的现代性(化)更多的是要求社会的平等、公正、和谐,而文化(学)的现代性则更多的是探讨一种与时俱进的自觉融入现有话语体系。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所以无论从史学的角度,还是从继承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才有了西方文论不可比拟的长处。而且,经过几千年的沉积,不断地继承、发展,它才有了今天的博大精深。对于以“推陈出新”见长的西方文论而言,无论是它的经典性,还是多义性,都不能追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独特魅力,“现代转换就是一种理性的分析,目的在于使那些具有生命力的古代文论部分,获得现代的阐释,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古代文论话语极为丰富,可以构成自己的话语系统和理论体系。”这也是我们当下急切地寻求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原因之一。

二、外来力量的强大攻势

西方文论在我国的“热”似乎还没有一个世纪,但是由于“五四”以来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和最终白话文的普及流行,再加上古文论本身阅读的困难等原因,我们已经离它越来越远了,它仅仅成为在专业领域少数学者运用的工具了。相反,西方文论在我国20世纪文论史上的待遇则似乎是反客为主了,不但我们热衷于翻译、运用,而且国家层面也在发文鼓励借鉴。

我国近代以来主要有两次翻译:第一次是“五四”时期,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这两次“西学东渐”的发生都有一个共同原因――由于历史的使然,中国面临着重大变革的背景,我们迫切地需要外来文化(文论)冲击我们过时的、腐朽的文化。当然,这是客观原因。前面说到,阅读难的问题,在当下的研究文论界,即使是专家学者,若没有相当的古文功底,一手拿着工具书,一手捧着文论,阅读起来也还是有相当困难的,如《尚书》、《周易》等等佶屈聱牙的作品。

相对而言,现代文论(更准确的说是西方文论)在这方面就没有或很少这样的问题。对于西方文论,我们可以直接阅读,然后进入思考空间,如果可以用来说明某些文学现象、剖析文学缘由,我们往往毫不犹豫地把它“拿来”。它避开了一个由“古”话语(文字)转到“今”话语(文字)的两种不同语境的合理对位。或许有人会质疑:“西方文论毕竟是西方文化、西方思维的衍生物,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和思维模式,阅读西方文论同样需要一个‘共同(共创)语境’的磨合过程……”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现在能读到的西方文论基本上都是由华人――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或有此背景的炎黄子孙翻译的,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已经“不自觉”地为我们预设了一个“中国语境”。而且,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白话文体系,某种意义上还是从西方话语体系中蜕变过来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古”文论仍然保持着几千年来的“古”文思维模式,这必然就导致了阅读的困难。

严格意义上来看,这也是西方强势文化的一种“殖民扩张”。西方文化(文明)从起源开始就是一个不安骚动的“异质分子”――它活泼、动力十足。若追本溯源,西方从15世纪中期起,伴随着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而走到了“扩张时代”,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大规模扩张,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文化侵略(文化扩张、文化殖民)”。对此,杰姆逊明确指出:“在后现代主义中,由于广告,由于形象文化,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的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无意识等等领域无处不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且文化也有了不同的含义。”因此,“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失语”。“所谓‘失语’,并非指现当代文论没有一套话语规则,而是指她没有一套自己的而非别人的话语规则。”

三、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现实可能性

笔者认为,借鉴外国文化、文学理论阐释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现象作用不会很大。退一步来看,即使转换成功,这也仍然是仅属于少数人的“精英文化”――它的预设理想读者既要求有一定的西方文学(文论)知识,又要有不少的中国文化常识。这里同样会涉及到中西两种语境的磨合交汇,因此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阅读困难。“事实上,要挽救中国文论,就应该以古代文论的基本话语为主,讲意境、滋味、气韵、风骨、虚实相生、有无相成、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言有尽而意无穷;而不是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这样的话语。从接受的角度来讲,要‘妙悟’、‘目击道存’、‘点到即止’,而不是辩证体系、格式塔心理、异质同构等。”[8]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文论的“转换”,似乎定义为“转型”更为恰当。“转换”是改变、改换,而“转型”则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它是主动求新求变创新的过程。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每一个概念都是源远流长,我们或许可以对它进行“硬分”,即仿照西方文论各成体系的思维模式,把各核心概念追本溯源,各立章节,甚至各成一本书,由此组成一个大的系列。这样,既能让阅读者对某一概念有全方位的把握,从而形成比较清楚的认识,又能摆脱中国古代文论“散、乱”的弊端。有人会质疑这种“硬分”方式,它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千丝万缕的某些核心概念相分离,但这只是目前我们普及文论知识的一个尝试。我们的设想是对这些概念各个击破,在普及了一些核心概念以后,实现点面结合,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全面掌握、运用的效果。而且我们也知道,一个成功的体系、模式是需要不断地被打破、重构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它的最完美结构。“五四”时期白话文的成功普及推广就是一个可参考的例子。文人们身体力行,自觉地把白话文运用到写作教学中去,把它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央视《百家讲坛》中的一些成功节目如《三国》、《论语》之所以能“热”,人们爱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通俗易懂,能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觉得它们“有用”。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媒体等机构,加强在生活中对古文论常识的普及;政府扶持、民间团体的配合,引导人们关注、阅读。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文化本来就是由无数个有价值的个体组成的复杂体,我们在探讨中国古代文论的转换时同样要深刻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对经、子、史、哲等的梳理、校对,以至普及运用推广;对古代名人传记的合理撰写考据;对古代文化常识,文学典故的整理、推广,等等,都将有助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换普及推广。并且,中国古代文论的转换中如何恰当地注入现代因素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文论应用时应同时注重‘说什么’和‘怎么说’,唯有如此,才能创造性地承续已被中断近一个世纪的文论传统。”[9]中国古代文论作为属于世界文学思想很重要的一部分,理应发挥其应有的重大作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它在提升人类思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的为全人类服务。因此,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论如何实现其更好更快的现代转换(转型),当下学人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2).

[2]陈伯海.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文学遗产.2006(1).

[3]陈澧.小学.陈澧集第二册•东塾读书记(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5.

[4][德]瓦尔特•本雅明.论原初语言与人的语言.写作与救赎――本雅明文选.李茂增,苏仲乐译.2009:4.

[5]钱中文.再谈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艺研究.1999(3).

[6]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5.

篇7

一、 随文解读,帮助积累

随文解说,逐一模块整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掌握历史人文的精华。如《孔雀东南飞》涉及鸡鸣、黄昏、人定等纪时名词;《迢迢牵牛星》中涉及星象星宿等;《过秦论》中的“宇内、四海、八荒”和“六合”“八州”等,都与“天下”意思一样,涉及古人对时间空间地理方位等的认知。古人认为中国(中原)多面环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之后“四海”就被泛指全国各地。古代“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宇内”就是天下,是整个世界,即中国疆域之内。“八荒”指四面八个方向的遥远荒僻之处,“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六处,泛指天下。“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秦居雍,加上秦以外的各地八州即九州。“序八州而朝同列”即其他八州均被秦统一。显然,对这些天文地理常识有正确的理解,可以有效地梳理和领悟文本的具体内容、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历史背景等。

另外,粤版教材中的《楚辞》《短歌行》《扬州慢》《项脊轩志》《过秦论》《师说》《赤壁赋》《与妻书》《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陈情表》《段太尉逸事状》……这些篇目的最后一个字都各自代表着一种古代文体格式,这也可以随文简介。

还有称谓上的表述、避讳、专指等等,均可随文介绍。如古今义词,“山东”指崤山以东,而今指山东省。“江、河”在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至于礼仪习俗上的年龄特指,谦称、特称等,均可随文介绍。到每一模块教学结束后,让学生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这对学生学会积累知识有帮助。

二、专题选修,延伸拓展

专题讲座,是就某一传统文化专题进行深入探讨,能较系统完整地给学生介绍某一特定知识。可以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专题小结,如“古代诗歌意象选择与人性关怀”“古典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代诗词意向选择的文化意蕴”“古典诗词言愁现象的探析”“古代诗词抒情技巧谈”“古诗文阅读思维与方法”“中国古代名著传统文化思想与审美表现”等等,帮助学生提升古典作品的鉴赏能力。而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本身也是一种专业发展的学习研究,也是教学相长的践行。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开设《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与相关诗词鉴赏》校本选修课,承袭“节日灯谜”活动,开展制谜猜谜活动;在“乞巧节”展现“女红”精巧技艺,让学生既获得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知识,拓宽视界,又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同时,这也能扩充必修教材古诗词教学,为语文课本学习与课外传统文化教育找到一个契合点,这样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三、研学活动,提升能力

篇8

    作为广义的概念,诗歌在中国古代涵盖了古诗、词、曲、民歌等内容。从认知、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来说,古诗、词、曲的实现途径和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设计了三个实践教学目标:识记、背诵名篇;理解、鉴赏古诗;对古诗进行文本解读、设计教学方案并付诸实践。下面依次谈谈具体操作。

    1.识记与背诵。在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本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初就按学号顺序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最多10人,安排一名指导老师,按照系部制定的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在两年理论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也依赖于这一前提,二者紧密配合,互为体系的组成部分。一定阶段的内容结束后,老师给出必背篇目,每个小组的成员到本组小组长那里背诵过关,小组长做出详细记录并评分;小组长集中到学习委员那里过关并评分;学习委员的背诵情况则由任课教师直接负责。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会进行不定时不定人数的随机抽查背诵,抽查到的同学的背诵情况若与小组长记录情况不符,本组同学需抽时间接受学习委员的检查过关。这种方法比之期末试卷中的填空默写更能落到实处。此外,职业技能训练中每学期都有古诗背诵的任务。

    2.理解与鉴赏。这一目标和实践任务安排在第二学期专业技能训练中的“文学作品欣赏”中,学生对给出的古诗篇目进行鉴赏,写出书面的小文章,同组成员间互相交流,老师评改。

    3.古诗解读、讲好一首古诗。古诗解读安排在第三学期专业技能训练的“文本解读”中,学生从分析文本的角度写出书面的文章,小组交流教师评改。诗歌部分结束后,安排时间由各组准备教案,选派一人在课堂上讲一首古代诗词。

    4.在识记、理解、鉴赏、深入认识之后,分班组织古诗词朗诵会,使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个感情上的升华。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期间参赛选手可以请老师指导。班委做好会务工作。朗诵完毕,由学习委员、普通同学、老师组成的评委评分并确定名次,给出相应的奖励。通过这样扎实的过关,到综合性活动朗诵古诗词、讲一首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基本上可以表现的游刃有余,也为他们今后在中小学课堂上讲授古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散文部分

    古代散文一个是语言的隔阂,一个是与政治、道德的紧密联系,都使得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而要集中在课堂上去疏通文意,再去理解、分析文章,是很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学习,搞清楚文中的字词、特殊用法、句式等,大体上搞懂文章的字面意思。课堂上,大家先互相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然后再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写法、结构等。

    1.课前预习。在每次课前一周布置预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文言字词读法意义、文章大意结构以及相关的问题。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自主学习,并分组整理学习成果。

    2.汇报学习成果。用一堂课时间让学生分组解决上述基本问题,采用面对全班讲解的方式,过后老师不再重复,只对缺漏的部分做出补充。

    3.提高与升华。解决基本问题之后,针对选文中涉及的观点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论辩,如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得一士”就可以称霸天下,让学生结合战国历史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树立自己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口头讨论之后,形成文字,在此过程中学习古人立论的构思和写作技巧。散文部分的实践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点燃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课堂气氛也从之前老师一言堂时的沉闷而变得比较活跃。

    三、小说与戏剧部分

    小说和戏剧都属于叙事性文体,很多古代的小说和戏剧也都搬上了现代荧屏。但总体来说,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具体操作方面,有细微的差别。

    1.小说

    唐传奇、明清小说的故事是学生之前都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很大一部分内容基本上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大家互相讲一讲小说所写的故事、对人物的看法以及对主题的讨论,自由发表观点。老师只对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和主题趋向进行总结和点拨。这样就有效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也避免了在课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去叙述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学生感觉到自己参与其中了,会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2.戏剧

    戏剧部分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比较难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它与现代影视在性质、作用上有一致之处,但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学生很难直观地去把握古代戏剧的真正面貌。所以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前,先放映电影《霸王别姬》,里面有许多古代戏剧唱段、扮相等,虽然主要是京剧,但已经足以让学生对古代戏剧有所认识了。看完之后,就结合影片内容讲解古代戏剧的一些常识,并让学生写观后感。

    3.综合性实践活动

    小说、戏剧部分结束以后,布置学生按照分组,每组同学选取古代小说或戏剧中的某个片段或场景,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小的舞台剧。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在班上表演并上交剧本。学生通过选题、改编、分派角色到具体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乃至心理活动,不止对戏剧和小说的文体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古老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亲近感。

篇9

政治复习三要点

高考作文:时代 理性 人文

地理失分的六种原因

数学不是“拦路虎”

古诗鉴赏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

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点的轨迹方程

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解析几何复习检测题

非谓语动词的命题规律及考点导向

哲学常识(下) 重要考点例析与精练

政治常识重点、难点、易错点例析与精练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难点分析

海水性质及其运动规律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背斜、向斜、断层的图上判别及其实际应用

宽容是阳光

走出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成功宝藏之二:发掘你的内在潜能

珍惜思想的灵魂

高考语文点睛

数学复习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政治命题发展方向及学习对策

记性·韧性·悟性——语文学习“六字真言”

自己的路自己走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在总结与反思中提高解题能力

三角形内的三角函数问题

含参数不等式问题求解策略

高考动词时态的考查及解题技巧

“一……就……”英语表达法归纳

经济常识(下) 重难点和易错点举要

哲学常识(上) 重难点和易错点例释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综述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专题复习与练习

关于“立竿见影”影长变化问题的探讨

几种日照图的辨析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气候知识的复习与备考

地理计算综合类例题解析

相约飞翔——刊词

深化概念 夯实基础 激活思维 提升能力

关于语文总复习的几点建议

把握文综测试核心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淡化“特技”强化“通法”复习导数

走下去

函数与方程思想在解题中的运用

冠词和代词的命题规律及考点导向

形容词和副词的命题规律及考点导向

经济常识(上)重要考点例释

中国古代史政治专题整合

倍感孤独怎么办?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综述

高考地理复习的原则

构建《地理》主干知识结构

“一题一议”话基础

地理图表知识及学法建议

篇10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

)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篇11

传记文学既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当代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之一。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篇12

考关透视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初中生必须“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因此,文学常识是中考命题的重要指向之一。文学常识题的命题范围是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有时还涉及有关的文体常识。考查时常和名著阅读相结合。

文学常识内容繁多,面广量大。综观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可以发现当前中考对这一考点的具体要求是:①熟记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出处;②了解有关的文体常识和文化常识,如“说”“记”等古代文体常识;③了解重要作家及文学流派的成就、风格;④了解重要作品中的典型文学形象。

备攻策略

针对中考对文学常识考点的要求,考生只有对教材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和相关文体常识、文化常识有较充分的了解,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三方面备攻:

1. 梳理归纳,系统识记。可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名篇按国籍、朝代、籍贯或文体分门别类梳理汇总,形成表格,以便系统复习。

2. 重点难点,巧妙突破。对于高频考点、难记考点,可以采取摘录法、歌诀记忆法、圈点勾画法、反复重温法等多种方法巧妙复习,务必个个击破。

3. 强化训练,查缺补漏。可将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演练一番,分析出相关的常考点,查找出自己的易错点,反省出备考的遗漏点,适时复习,以利周密备攻。

实战精讲

文学常识题的主要题型有选择型、填空型、连线型、对联型等。现择2010年中考试题加以解析:

选择型

例1(2010河南卷)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 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d.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跟现代杂文相似。

解析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分三步走,一是解读题干要求,看清题目要求是选出“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二是在平时熟记积累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各选项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最后筛选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或“正确的一项”填在答题区。亦可采用选项排除法解答,先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然后得出正确选项。本题第二个选项中“沉郁顿挫”是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的诗作风格,因此这一选项表述错误。

参考答案b

填空型

例2(2010福建三明卷)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与虎结下不解之缘的英雄人物,请猜猜他是谁。

① 沂岭西风九月秋,雌雄虎子聚林丘。因将老母残躯啖,致使英雄血泪流。猛拼一身探虎穴,立诛四虎报冤仇。(英雄: )

② 景阳冈头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忽闻一声霹雳响,山腰飞出兽中王。昂头踊跃逞牙爪,麋鹿之属皆奔忙。清风壮士酒未醒,冈头独坐忙相迎。(壮士: )

③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的了解情况,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在于平时应熟读教材以及课标推荐的名著、名篇,对作品中提到的典型人物有深刻的认识。

参考答案①李逵②武松③ 孙权

连线型

例3(2010宁夏卷)选出你最熟悉的一部作品,用直线将其相关的作家、国籍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连在一起。

《名人传》 笛福

美国 蓓姬

《鲁宾逊漂流记》 马克·吐温

法国 米开朗琪罗

《汤姆·索亚历险记》 罗曼·罗兰

英国 星期五

解析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是识记准确,不可张冠李戴。平时可将课标要求的名著,按照作品名称、作家、人物形象、内容梗概等项目,予以梳理,做成卡片,整体识记。

《名人传》 罗曼·罗兰

法国 米开朗琪罗

《鲁宾逊漂流记》 笛福

英国 星期五

《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美国 蓓姬

对联型

例4(2010辽宁沈阳卷)沈阳某中学与韩国某中学进行了一次“走进唐诗宋词”的文化交流活动。下面是学生搜集的三组诗句,请根据第二组或第三组诗句的内容补全对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

上联:忆李杜吟唱壮志情怀,

下联:。

解析这类题型借对联的形式考查对有关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清楚对联的基础知识,对联有四大基本特征: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衔接;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平仄结合,音调和谐。从这些特点出发,再结合具体问题的情境,问题就不难解决。本题下联内容必须从题干要求的第二组或第三组中拟出,而且要与上联思想倾向、风格格调相一致,即欣赏赞美诗人诗句;字数必须跟上联相等,即九个字。结合平时课内学过的文学常识,我们知道“王孟”并称,他们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苏辛”并称,他们是豪放派词人代表,该题下联即可迅速拟出。至于对联的平仄,因为情况复杂,考试中一般不会过分苛求,只要宽对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①品王孟寄情碧水田园; ②读苏辛歌咏赤胆忠心

通关演练

1. (2010重庆綦江卷)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及相关信息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鲁迅——《故乡》——小说

b. 苏轼——《小石潭记》——北宋文学家

c. 余光中——《乡愁》——台湾诗人

d. 都德——《最后一课》——法国作家

2. (2010云南昭通卷)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藤野先生》都是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张飞就是其中之一。

c. 苏洵(父)、苏轼、苏辙“三父子”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都属于“唐宋家”。

d.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莫泊桑。

3. (2010广东梅州卷)下面有关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

转贴于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古语“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干戈”指战争,“玉帛”指和平。

c. “高山流水有知音”与“白雪阳春传雅曲”可组成一副对联。其中,“高山流水有知音”是上联。

d.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学习成绩大大增加了。”这句话词语搭配不当,应当把“增加”改为“提高”。

4. (2010云南玉溪卷)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b.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怒杀阎婆惜”等情节说的是《水浒传》中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c. 喜剧《威尼斯商人》是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剧作,在剧中,假扮律师的鲍西娅一定要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原原本本地执行契约,用智慧战胜了夏洛克。

d.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5. (2010福建龙岩卷)下列对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b.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

c.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

d. 《伊索寓言》中《乌龟和老鹰》的故事通过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摔死的悲剧,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

6. (2010四川乐山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说》一文的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他是我国散文家之一。

b. 《杨修之死》选自清代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c.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苦心孤诣地教导儿子,他希望儿子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d.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7. (2010浙江宁波卷)名著阅读。

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他似乎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地向四外看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地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① 文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

② 下面选项中与“他”有关的两个细节是()()

a. 他掏出一本谈话手册,用一般耳聋者惯有的尖锐的声音,让人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b.立冬前后,他又喝醉。一进屋门,两个儿子——一个十三,一个十一岁——就想往外躲。

c. 他回到故乡后,又受到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现在是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d.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他的脸。

8. (2010山东临沂卷)“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清代爱国名将左宗棠书塾的一副对联。我们知道,读破万卷,首推名著经典;神交古人,当交心灵品格。中外名著所礼赞的圣哲先贤,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有许多都值得我们“神交”。请从下面推荐的4人中任选其一,先填写作品名称及作者,再用一句话概述你愿与之“神交”的理由。

贝多芬保尔·柯察金诸葛亮鲁智深

转贴于

① 我选,出自作品:《 》,作者:

_______________② 理由:_______________。

9. (2009广西河池卷)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内容,拟写下联。

他恩怨分明,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他行侠仗义,醉打蒋门神,替金眼彪施恩夺回快活林;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痛杀王道人。

上联:疾恶如仇,鲁达拳打镇关西;

下联: 。

参考答案

1. b2. d3. c4. b5. a6. b7.①祥子② b d

篇13

高职院校把古代文学列为选修课程之一,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培养人文素养和梳理价值观念的重要课程。在高职院校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备课,把教材上的知识内容淋漓尽致地讲解给学生,挖掘教材内的精髓让学生充分吸收。学生也要把这些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联系到社会生活实践中来,结合教师的授课内容,深入的感触古代文学中的思想精华。以下是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二、改善教学方式、丰富教材内涵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善教学方式,化传统的一言堂为百家讲堂。根据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普遍要求,采取因材施教、 因课制宜的教育理念。需要让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程的学习内容与目的,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与时俱进的生活文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带学生们发觉学习古代文学的乐趣,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掌握教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分理解学习古代文学的意义。人们可以定期规定学习任务,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通过小组查阅资料、制作PPT的形式来讲授同学知识,教师对学生没有讲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总结,这样不仅改善了教学方式,教师还丰富了教材的内涵。

三、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开展活动

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古代文学学习的热情不是那么高,对文学典籍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比较差,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不够生动新颖,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来调动课堂学生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方式的课堂或许更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在多元化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学到更多的古代文学知识,在无形中受到文学氛围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联系生活实际,问学生一些关于朋友、友情之类的话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能了解学生,也加深了其他学生对朋友、对友情的认识。这些看似与课堂无关的话题,还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体现出学生们多元的思想内涵。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稍作补充或订正,教导学生们与朋友要友好相处,珍视与朋友间宝贵的情谊。

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鉴读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有旺盛的学习热情是学到知识的一个前提,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培养学生的鉴读习惯。这些都需要学生在上好古代文学课程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兴趣,培养习惯。高职院校古代文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人文素养丰富人们的知识,提升鉴赏水平,对人们的学习和工作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中,培养一个轻松活跃的文化氛围并培养一个良好的鉴读古代文学典籍的好习惯。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养成每日诵读文学经典的习惯。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不仅偏度短小,而且易于理解,日积月累,人们的文化积淀会越来越丰厚。《史记》这本书是笔者个人非常喜欢的,阅读的过程,就是享受学习的过程。通过读《史记》,笔者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掌握了朝代和国家的关系,更了解了很多常识,丰富了大脑,也更加佩服作者的文化功底,写出了这部绝世奇书。

篇14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四川  徐秉政)

    1994年以来的连续三年的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中“按照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教学的原则,突出对语文能力的考查”的精神,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学习的实际能力和应该具备的语文水平,框架稳定,内涵丰富,不偏不怪,层次分明,标志着高考语文命题日臻成熟完善,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其意义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现根据布鲁姆“知识及知识运用”的有关分类标准,从记忆辨识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四个方面,对高考语文试题的能力考查所坚持的原则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坚持了多向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一般包括字(词)的形、音、义辨正,文学文化常识的记忆,名言名句的默写填充等。从分数分布来看,语文试卷共150分,在除去作文60分外的90分中,这类试题一般为10分上下,占90分的10%左右。

    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扎实掌握语文有关基础知识,再认、重现语言现象的能力。但从近三年的语文试题情况看,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题目涉及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层次、思维的容量,已不再是较为浅层次的和单一的,单纯记忆的考查已被淘汰,考查点增多,辐射面很宽,注重对语言现象的本质理解,注重于综合考查考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例1、(1996年卷1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绮(qǐ)丽  箴(jiān)言  乳臭(xiù)未干

    B、擂(lèi)台  皎(jiǎo)洁  卷帙(zhì)浩繁

    C、戕(qiāng)害  璞(pǔ)玉  塞(sài)翁失马

    D、踪迹(jì)  姊(jiě)妹  载(zài)歌载舞

    这道试题考查字音辨识,正确选项是B。此题要求很高,多方位地综合地考查了考生的多音字知识(臭、塞、载)、古代文化知识(箴、璞、帙)、日常生活知识(擂、姊)、容易读错的汉字知识(绮、皎、戕)等,试题具有相当的难度和广度。

    例2、(1995年卷9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这道试题考查文学常识记忆,正确选项是B。试题新巧,诗句提供了三个信息: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与峨眉山有关,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B项。这道试题记忆范围很大,12位古代文化名人,上自汉代,中跨三国,下迄唐宋;既有史学家,又有诗人,还有散文家。考生既要明身世,还要知籍贯,多向辐射,强化了试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例3、(1994年卷20题)写出下列各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