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专题的制作范文

网络专题的制作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网络专题的制作,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网络专题的制作

篇1

万紫千红总是春:两个专题相似之处解读

匠心独运的风格定位凸显时代特征。三十年,人生可称而立,国家可见枯荣。如此深远的意义必定要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专题要体现恢弘的风格,彰显磅礴的气势。而这种风格定位的传播必定要通过符号化来实现,即构建一套完整的符号识别系统,通过具体符号系统化的视觉传达,直接进入受众的大脑,使其在进行符号解读的过程中留下对该风格的视觉影像。人民网和新浪网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朱红和深蓝作为网页的主色调,在喜庆中透出庄重。人民网在醒目位置浓墨重彩地引用了一段主席的话,开宗明义地概括了专题的核心,专题中配发的文字、图片等传播符号也多着眼全局;新浪网则在专题标题的背后极尽磅礴地涂一道滔天的巨浪,并将《改革开放30年影像记录》与《中国时尚30年变迁》的幻灯片一起在醒目位置上流动展示,表现出该专题见微知著、轻松活泼的风格。这些带着浓厚时代气息的视听符号经过系统化的传播,恰到好处地使受众对这两个专题的风格定位心领神会。

动态多元的报道形式丰满专题内涵。网络媒体特有的“超文本结构”将图、文、声、像交错互联,让网络专题图文并茂、视听共赏。这种传播符号的集成及其通过超链接实现的平行、交叉结构的使用,使网络专题的内涵愈加丰满,增加了受众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人民网的“在线视频”栏目,就是用一个个小短片的形式展示三十年来中国各行各业取得的显著成就;新浪网的“龙跃于渊”栏目与其说是网络视频,不如说是可以手动的电视节目;新浪网还推出电子杂志《中国志》,逐年追溯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迁。另外,在专题的组织报道上,两个网站都注意到了不同题材稿件、不同来源稿件、不同时态稿件之间的配合,涵盖了新闻报道、讲述、评论、博客等多种。多种报道形式让专题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为受众奉献了一道异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纵横捭闺的专题内容深化议程设置。根据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因而网络专题议程设置的成功、深化与否,直接关系到该专题的传播效果。而网络的广容性使背景性信息、前瞻性信息等多种新闻资源的交叉运用成为可能,这就使网络专题内容无论是从横向上还是纵向上,都显得十分丰富,体现出一种“拟态环境”的“强势”,并以此来设置并逐步深化人们心中的“议程”。人民网和新浪网突破了其他网站同质性专题的“晒历史”、“说现在”、“访人物”三部曲,在纵向上增加了对改革未来形势的剖析。例如人民网的“评说”栏目中的相关文章就以评论的形式关注下一个发展周期,新浪网更是开辟专栏“改革的未来”来建言献策。此外,两个网站都着眼国际,又从横向上拓展了专题的外延。如人民网的“看世界”栏目和新浪网的“国际关注”栏目,梳理三十年来世界的风云变幻,透视国际媒体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相关报道,将中国的发展以全球化、战略化的角度对受众作了集中的展现。

细看却多寻味处:两个专题存异之处辨析

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新闻报道的重叠度日渐增大,寻求报道的差异化成为媒体在同质化报道中克敌制胜的途径。对于网络媒体专题而言,同质化现象既然无法完全规避,那么策划者完全可以在凸显网站风格特色上做文章。人民网和新浪网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即是一个深刻理性、一个轻松活泼、一个依托《人民日报》注重原创、一个组织“媒体联动”善于整合,将各自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人民网――理论“搭台”,深度“唱戏”。比较人民网和新浪网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不难发现,人民网比新浪网等商业性网站的同质性专题多了许多理论性内容。这不仅体现了人民网“权威性”、“公信力”的宗旨和特色,更达到了深入人心、振聋发聩的传播效果。

源头活水,玉汝于成。由于人民网以《人民日报》为依托,评论员以《人民日报》评论部、国际部和国内政治部的资深编辑、记者为主体,他们既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十分熟悉,又十分了解读者的需求,有了《人民日报》的“源头活水”,人民网就得以拥有大量原创、独家而深刻的栏目、报道和评论。例如“拓印”栏目,回顾了《人民日报》30年30篇重点言论和重点报道,成为人民网该专题的一个极具特色的亮点。

新浪网――亮点“识锦”,互动“添花”。与人民网相比,新浪网的专题虽有理论方面的缺失,但仍呈现出异彩纷呈、亮点迭出的特色。例如《中国交响乐》栏目,用贝多芬经典交响乐名做题,配以相应的音乐,从5个侧面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点滴记忆,别具匠心;又如很多栏目中都有相应的点击量排行榜,集中展现优势资源,节省受众时间,于细微处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而在诸多同质性专题网站中,新浪网的互动无疑做得可圈可点:在线制作家庭相册、改革开放知识竞答、主题小游戏等栏目中,突破了一般性的征文、留言形式,为新浪网的专题锦上添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人民网不同,新浪网用“媒体联动”的方式,借用其他网站资源,重磅推出“全景中国:全国媒体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报道联盟”,广开源流,大大丰富了专题的外延,从而得以实现“人无我有”;然而新浪网并未实行“拿来主义”,而是通过新闻资源的整合,使一些报道甚至焕发出了在原网站没有的光彩,实现了“人有我优”,做到了“于同质中见宽广,于整合中见特质”。

殷勤前问知何路:探索网媒纪念性专题制作要义

结合人民网和新浪网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的成功之道,我们可以对网络媒体纪念性专题的制作要义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发挥网络优势,使专题丰满灵动。首先要综合运用多种传播符号,如文字、图像、色彩等对专题进行整体风格乃至具体内容的准确定位;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超文本结构和新闻聚合等功能,以及大容量、多媒体、交互性等特征,营造“纪念”的氛围,构建明晰丰满的专题架构,让专题“动”起来;同时,一个网站纪念性专题的报道离不开“人”的参与,传统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已经不能表达受众同时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需求。因而网媒的专题策划要在网络的互动性上大做文章,出奇、出新,才能尽量多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资源,使纪念性专题的传播效果达到最佳。

践行“广”、“深”原则,使专题充实完善。从广度上看,纪念性专题的时间、空间跨度比较大,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策划和架构,以充分阐释纪念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从深度上看,要用理论造诣赋予纪念性专题一个更深层面的意义,这就要求策划者既要熟悉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理论性、思辨性上做文章,又要有意识地践行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把社会大众引向主流价值观,让纪念性专题具有厚重感和权威性。

篇2

【关键词】网络 论文写作 评估体系

1 引言

毕业论文写作是检验毕业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重要方式。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发挥英语专业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保障毕业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高职高专外语系课程改革与建设中一项重要的任务。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和高校校园网宽带的不断升级,使基于网络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成为可能。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必须通过参与研究和写作的整个过程才能建构自己的学术研究理念和实践技能。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发挥建构主义理论对网络论文写作教学的指导作用,整合网络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基于网络技术、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评价体系

基于网络的论文写作教学新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指导和促进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他们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促进自身认知结构发展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应是主动的、探索式的、协作式的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像建构理论下的情境创设、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都是随时空转换而不断变化的。而以往论文写作教学中的终结性评价,关注的是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不能对教学过程起到跟踪、监控、检测和指导的作用。为了弥补终结性评价的缺陷和不足,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运用更具个性发展的评价策略,激发学习者潜意识中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众多更具特色的学习个体融于网络学习这个大环境中。

3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维评价体系的评价方式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维评价体系其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评价资料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而完成。评价体系:

(1)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学习者每一次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我们也不应忽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2)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说服力。建构主义重视个性发展,提倡多情境解决问题,主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分五个步骤:

1)选题;

2)搜集材料;

3)论文提纲的撰写;

4)撰写初稿;

5)修改初稿、完成论文。

根据Willis的任务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把选题分为前期写作任务,搜集材料,论文提纲的撰写以及撰写初稿分为写作期,而修改初稿、完成论文分为任务后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把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分成3个方面: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监控;论文写作过程质量监控;论文写作中期检查和学生意见反馈。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监控主要任务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同时在论文写作各个阶段进行论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涉及毕业论文选题、写作方法、规范格式、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等。论文写作过程质量监控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就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如定期抽取某个小组,了解其组员毕业论文撰写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论文写作中期检查和学生意见反馈表。在论文写作进展到中期时,教师自己填写其中检查表,对自己的进度、组织安排、质量监控等各个方面进行自查。学生意见反馈表主要涉及教师的态度、科研水平、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组织安排等方面的问题。

4 实施毕业设计管理系统

首先是通过网络监控毕业设计的选题。学生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填写毕业设计选题表,并通过e-mail发给指导教师。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和岗位性,毕业设计选题应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基本原则是结合英语专业特点,符合本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不应该只是单一的语言技能,更应该是英语语言技能与文秘、商务、旅游等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此外,题目难度应适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同时题目还要求有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创新性。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对选题进行审批。

其次是对设计过程的管理。毕业设计前期,管理部门落实管理选题工作并监督进展情况,提供标准来确定各种表格填写是否规范。根据毕业设计进度要求,学生网上提交选题报告。教师在网上进行评阅,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毕业设计中期,学生网上提交设计稿并汇报设计情况。教师通过检查工作进度,了解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网上指导便于教师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可考察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原则性错误能及时指出,并帮助其改正。对部分态度不认真或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及时帮助和教育。通过网络,教师可全面审阅学生的书面材料,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达思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关键环节如设计方法、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结论等环节进行指导时,指导教师通过存储的学生的初稿进行评阅并做批注,最终论文定稿。毕业设计后期,指导教师可检查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对进度缓慢的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意见,督促学生按进度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同时决定毕业设计答辩的具体安排等。

5 建立评估体系,导向规范评价

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应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评估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依据毕业设计的质量要素,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可比性的原则,我系建立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估体系包括6个评估要素,细分为18个评估项目(见表1)。

6 毕业设计教学管理、评估体系的实施效果

我系学生毕业设计始于2006年,几年以来,我系实施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估体系,取得了如下成效:

(1)进一步完善了毕业设计工作的有关文件。我系制定了有关毕业设计工作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毕业设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使毕业设计工作有章可循。

(2)充分发挥了系、教研室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作用。毕业设计有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而系、教研室两部门在过程管理中起重要的作用。系是宏观监控组织,教研室则针对高职英语专业特点,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和检查,制订了毕业设计工作的相关细则。

(3)加强了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保障与评估。在贯彻实施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估体系过程中,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提高。1)提前选题时间,选题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准备阶段,并充分利用寒假开展社会调研工作,增强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并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及时选择或更换题目。实践结果表明,提前选题时间,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才能;同时,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查阅、调研文献资料,提前进入角色,为第六学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奠定较扎实的基础。2)加强了对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教学督导组成员、主管教学系主任、教务处有关人员深入到各专业查阅有关毕业设计的教学文件,了解设计的选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编写了毕业设计指导用书,规范了毕业设计的撰写形式。4)在毕业设计工作结束后,教务处对当年的毕业设计进行抽查、审阅,了解当前毕业设计质量以及存在的不足,评出系、校级优秀毕业设计。5)在毕业设计工作结束时,组织专家组按照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对当年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评分,明确现状,找出差距,及时改进,不断提高。

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我系毕业设计质量的稳步提高,毕业设计的成绩分布合理,设计优秀率保持在10%左右,良好率稳定在60%以内,中等率在20%及格与不及格率控制在10%左右。理论性题目保持在40%以内,而实践性题目稳定在60%以上。

参考文献

[1] Airasian Peter W. Classroom Assessment[M].New York: MeGraw---Hill,1991.

[2] Cohen Andrew D. Assessing Language Ability in Classroom[M].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94.

[3] 丁光惠,唐正连,杨伟等.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

[4] 丁光惠,唐正连,杨伟等.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科技促进发展,2007(29).

篇3

摘要: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要办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本文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谈谈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策略。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

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工学交替、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实际工作过程,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及具有计算机网络软件、硬件组网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能力,面向计算机网络企业和领域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能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网络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按照职业能力所包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细分为如表1所示几个能力模块。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据“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培养目标,将其分为培养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其中网络工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开发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主要包括网页设计、广告装饰设计制作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

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建网”、“管网”、“用网”的职业能力,让学生获得在“建网”、“管网”、“用网”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开发及艺术设计三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首先,通过调研确定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三个方向的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工学交替、“双证”课程的融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逐步建立,行业产品换代频繁,导致行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岗位能力的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制定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一套能够根据行业需求来进行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实现产学“零距离”的教学模式。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建立一个动态机制,能够根据行业调研信息和企业专家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高职教育是面向地方行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走社会调研、构建岗位群、构建专业模块及课程设置“四步曲”。即通过社会行业需求调查研究,构建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并经过几年的调整,逐步使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通过调查研究,收集分析社会实际需求、行业实际需求及学生实际需求信息,构建出社会需求岗位群,对专业作模块化分解,对课程作进一步的整合,从而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行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岗位工作流程确定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以我院为例,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我院注重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对行业、企业的实地考察调研,通过信息收集分析,不断对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更新,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始终保持其前瞻性和先进性。

依托行业工作过程,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过程(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过程(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要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形确定,每门学科根据所属模块专业方向,围绕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传授工作过程知识;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构成扩展能力模块,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每个模块可以包括若干个子模块,它们也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以我院为例,我院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煤炭行业、IT行业,深度融合煤矿安全、煤矿产量监控网络技术知识,调整课程设置,制定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交替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确定“网络工程与管理”的核心能力为课程主线,按照“建网”、“管网”、“用网”三个专业方向(三个模块)的实际工作过程分别与行业建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突出实践,强化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过程本专业以“岗位职业素质+岗位工作过程”为人才培养主线,注重“工学交替”的科学实施,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计算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实践能力目标主要指培养“建网”、“管网”、“用网”三个模块的实践能力。本专业依据工学交替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以实际工作过程制定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课程标准,重组课程内容,联合开发《网络交换设备安装与调试》、《煤矿安全网络监控系统安装与调试》等7门核心课程(见表2)。

工学交替、岗证结合、注重“双证”课程开发“工学交替”指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这里的“工”和“读”的指向均是学生。“岗证结合”指行业工作岗位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即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接受企业选拔、考核,在岗位上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相融通的课程。对于“双证”课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宏观上看,它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标而组织的专业课程的统称;从微观上看,则是某专业课程体系中与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一个或者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直接对应、紧密联系的一门或一组课程。“双证”课程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协作开发。“双证”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职业教育课程,即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展开设计与开发,按照工作过程或结构的要求来形成课程建设的思路与结构,使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所以,在“双证”课程开发中,应遵循“以工作过程(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以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规范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如图2所示)。

以我院为例,2007年,在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行业调研及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本专业与更多的业内著名企业深度合作,引入行业内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认证,全程按照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实施“工学交替”、“岗证结合”的新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过程分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两部分,两者交替进行。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第二、三学年,学生以工学交替形式学习专业课程。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另外,引入了行业内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认证,实施“岗证结合”教学模式,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岗位的完全统一。该专业网络工程、网络艺术设计、网络开发三个课程模块分别与联想(阳光雨露)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引入CompTIA A+系列资格认证;与重庆龙形广告等公司合作,引入CEAC系列资格认证;与重庆港澳软件等公司合作,引入SCJP系统资格认证等,实现了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及岗位工作过程知识结构三者的统一(如图3所示)。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依据工学交替和岗证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双证”课程的开发来实现的。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正确处理好工、学、岗、证四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和谐地融入课程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赵倬.浅谈模块化在计算机多媒体专业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4).

篇4

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做专辑、专栏,对新闻的内容进行深度、广度开发。网络新闻如果要对新闻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在实践中通常采用网络新闻专题的形式。网络媒体制作的新闻专题以其超强的时效性、丰富的表现形式(集新闻稿件、照片、视频、音频、论坛互动、网上访谈等表现形式)、海量的信息内容成为网民阅读新闻的重点所在。它起到了报道最新动态,整合新闻资源,揭示新闻事件本质的作用。因此网站尤其是重点新闻网站应该重视新闻专题的策划和制作。

聚合的优势

表现手法的式样性是网络新闻区别于传统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重要标志所在。其形式包括文字稿、新闻图片等形式以及FLASH、音频、视频等形式。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增加新闻专题的可读性,加强传播效果。

对于一般的报纸来说,新闻的刊登有版面的限制;对于电台和电视台,也有时段的限制。而拥有“信息海量”特点的网络,则基本上不受上述的限制,它可以在编辑的布局下,全面对相关事件的最新动态,以及前因后果等,而页面上“更多内容”的运用,则基本上可忽略版面的限制。但这并不等于将网络成为“信息垃圾站”,网络编辑在发挥此特点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精品意识,仔细挑选相关的稿件。

对于受众来说,他不可能轻易地找到一个月以前登载于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新闻事件,但在网络专题上,他们发现一切都是如此地容易,就像在大型图书馆熟练地查找资料一样十分方便。

在同一角度看,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在网上实现较长时间的,一个月,半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按网站的新闻价格取向,它们可以长时间地存在,并且不断地进行第一时间的更新,永远以“最新”的形象出现。

互动是网络新闻的最重要的特点和优势之一,也是网络新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BBS(论坛)、新闻跟贴等形式可以让网民在阅读了某个新闻专题后,可以即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新闻专题编辑亦可第一时间了解到受众的喜好,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双方互动和双赢等良好的传播效果。

选题应抓热点

什么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热点?可以简单分为新闻热点和宣传热点,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作为重点新闻网站,绝不能单纯强调“新闻性”而忽视舆论引导作用。南方网近年来,对党的十六大、抗击非典、广东两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重大新闻进行了详细的专题报道,正是由于抓住和做好了这些热点,才有效地确立和提升了网站的权威性。

比如《2005广东警民心连心》专题,围绕着当前市民普遍关心的社会治安问题这个热点问题,既有公安机关加强整治的力度等正面宣传内容,也有省公安厅领导与市民在网上聊天的互动访谈,还结合了原创的公安练兵图片集,使此专题获得了极高的点击量,传播效果十分突出。

还要避免重复制作和无用功,改正“做专题才能显示水平”的观点。目前存在一种观点,好像不做专题就显示不出编辑的水平,此种认识并不科学,专题的选题必须精,不能过滥,如果一味单纯强调专题的数量,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专题制作前应有充分的准备和相关资料的积累、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及对今后更新的考虑等内容,还有与相关专题的链接、制作人力的安排、工作的周期、挂出的时机、相应的推广、扩大影响的实施等内容,均需要一个通盘的考虑。其实这就是在强调策划。新闻专题一定要在事前进行策划,没有策划的专题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考验的。同时也要求网站内部要有良好的沟通机制,避免重复,集中资源,更有利于做出精品。

南方网制作的《广东2005年两会》的专题报道中,除了有最新的新闻报道,更是策划了《热点话题》的栏目,每日推出一个精品专题,针对每日的新闻热点,由编辑共同商定当天的热点,以整合其他媒体的资源和自主采访为新闻来源,相当于每日掀起一个宣传,成为颇受网民欢迎的一个热点栏目。如果没有相应的策划,仅仅是罗列当天的报道,则根本不可能有这样和效果出现。

南方网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进行成就宣传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制作出精品。我们将广东省在外经贸、城建、基础设施、工业、开发区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以动漫和FLASH等形式整合起来制作了《广东人的幸福生活》专题集,有效地进行了成就报道形式的创新,也受到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友的热烈欢迎。

新闻专题表现手法多样,但更要注意内容的提炼和分类。不能单纯罗列,让人家害怕。要注意唯美和唯实的统一。如果一个专题将所有的新闻从头到尾简单罗列摆放,读者所看到网页上仅是密布着的一条条新闻,试问谁会有兴趣和耐心仔细看下去?

互动与沟通

网站新闻资料来源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引用其它媒体的内容是相当多的,从网站目前的编制上来说,也无法在短期内像传统媒体一样拥有一批遍布社会各个层面的记者队伍,但是不是说网站仅仅复制一下别人的作品就够了呢?笔者认为网站应该有重点新闻地积极进行采访,一方面可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成为名符其实的“首发”;另一方面,第一手资料更增加了所发新闻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网站自己的编辑在现场采访新闻,亦可令到本人对新闻事件有直观的了解。网络新闻第一手资料的来源可以由自己的记者、编辑采访得来,也可以是由自己的通讯员投稿所得。在南方网所做的《广东首次反恐演练》专题,就是网站派出了两名编辑,直接在演习现场拍摄的,整个专题了近200张生动的现场图片,由于专题在演练结束的半个小时之内马上挂出,稿件和照片纷纷被国内外各大网站和军事论坛等多方转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新闻的优势和特点除了体现在“快”上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互动性上。如果说“快”,目前国内已经有了全天播出的电视新闻频道,它可对任何重要的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对于网络新闻专题来说,互动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武器”。所以说网络不能仅要拼速度,它还要运用互动这张“王牌”。可以同时利用新闻跟贴、论坛、网民调查等方式迅速与网民进行实时交流,让网民畅所欲言,从而实现双向的交流。

篇5

作者简介:杜鹃,女,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新闻传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研究。

摘 要:伴随网络媒体的迅猛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成为了众多大学本科新闻传播专业的必修课程。而此课程的内容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事网络媒体的能力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网络新闻传播课程与传统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上有较大的差异。在进行网络新闻传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强调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整合的能力,此文结合了教学经验对网络新闻传播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网络新闻教育;信息化;网络编辑;网络新闻专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49-02

网络传播的课程目前在大学本科阶段新闻传播类的课程设计中基本都存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传媒也逐渐兴盛。免费的、即时的网络新闻在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同时,也使得传统媒体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很多的广告客户都转而投向了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纷纷遭遇破产、倒闭、出售固定资产、裁员等等。

美国《纽约时报》要出售部分楼层来维系报社开支,美国报业巨头麦克拉奇报业裁减了1600个工作岗位,裁员率达到了15%。而与此相反的是,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网络广告的高增长率,2012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753.1亿元。新闻业界呈现出如此面相,必然对从业人员、新闻学界产生相应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越来越普遍,网络编辑这个工作也成为非常受欢迎的一个岗位。按照网站数量估算,目前,中国拥有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多达600万人,在未来的10年内,网络编辑职位将呈现需求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比其他各类职位的平均增长量还要高。

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网络媒体队伍的整体水平及网站内容是否取得成功。据估算,中国拥有网络编辑人员近600万,而传统媒体有编辑记者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同时,现在网络编辑的学科背景与六年前相比,也有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以前,有着计算机学科背景的编辑成为各大网站的主力军,但自2000年以后,网络媒体竞争逐渐激烈,内容为王的理念被视为网站发展的“圣经”,有着社会科学背景的编辑逐渐占据主流,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进入网络大潮。从2004年开始,网站人力资源结构也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既有新闻、计算机的专业人才,也有了涉及中文、法律、财经、历史、外语等专业的人员。从笔者所在学校来看,每年新闻传播系毕业的学生进入传统媒体的越来越少,更多地进入了网络媒体,从事网络编辑、网络营销等工作。

因此,我们的对于新闻传播系的课程设计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有关网络新闻教育的课程由以前的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并对课程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使网络新闻的教育与现实紧密相联,按照网络新闻业务的不同划分多个板块进行教学,注意结合最新的案例,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到课堂。

一、软件学习先行

网络新闻教育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培养出胜任网络编辑这一职位的人才。和传统新闻不同之处在于,网络新闻的组织方式是层次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的,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较强。

例如要求编辑能写、能拍、能剪辑,最主要的是能把自己采集的信息能正确及时地出去,要能进行多媒体内容的组织,能面向多平台进行编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网络新闻之前最好已经掌握了一些软件的使用,例如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v、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等。所以我们提出了软件学习先行的教学方案,在上网络新闻这门课程前,要求学生先自学或选修一些应用软件的课程来打基础,这样就不需要在网络新闻课程的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讲授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适度减少理论,加大网络编辑资格认证考试的学习

网络新闻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身并没有多少理论,大部分理论来源依旧是新闻学及传播学,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适度减少了学生理论学习的时间,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实践性教学和对网络编辑资格认证考试的学习。

2005年1月1日,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了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标准,并启动相关的资格认证工作。正式从国家层面认可网络编辑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职业。正式从国家层面认可网络编辑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职业。这一专业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高级网络编辑师。从2005年开始,国家每年都有网络编辑资格认证的考试。在减少了新闻理论和相关传播理论授课的基础上,我们加大了对学生关于网络编辑资格认证考试的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了很多网络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和试题,希望能帮助学生顺利取得资格认证。而这部分内容被证实更加实用,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确立网络新闻专题制作为教育及实践核心

网络新闻专题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它是网络新闻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新闻专题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了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优劣,不仅成为衡量网络媒体专业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尺度,也成为网络媒体能否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目前主流的新闻网站都制作有专题,甚至绝大部分把所有的专题集纳在一起,用户只要点击网站首页导航栏里“专题”的链接,就会出现网站以往制作的所有专题的集纳页面。

目前许多网站已经把专题制作作为衡量网络编辑工作量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比如腾讯大秦网就规定实习编辑每个月必须出两个专题的策划。所以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实施是作为一名网编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因此我们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教育中确立了以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为核心,要求所有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独立进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并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出一个网络新闻专题。

四、信息化的硬件保障及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因为网络新闻传播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所有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独立进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并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出一个网络新闻专题。并且按照网络新闻业务的划分,课程内容分别为:网络传播技术、网络新闻文字稿件的加工、新闻图片的加工、网络新闻图表的制作、视音频的基本编辑、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实施、网络互动组织等。这些内容的授课大多采用的是案例式,而这就要求能够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制作过程。因此,我们把网络新闻传播的课程放在多媒体网络机房授课。所有电脑都安装有网络编辑需要的软件,如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视音频编辑软件、网页制作软件、办公软件等,并能连接到互联网,实时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各种互联网上的应用,如微博、SNS、RSS等,拓展他们的互联网使用技能,丰富编辑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法、分组讨论等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建立教学信息数据库

网络媒体会经常改版,本身发展的历史不长,很多网站并没有对以前网页的永久性保存。例如网易,曾经在它们的网站上推出了一种新式的标题,叫提要题,可是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改版,变回了传统标题的样式。如果在网易实行提要题时没有把网页下载保存下来,那么教师在给学生讲述提要题的教学过程中就会有困难,很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而网站上已没有以前的网页了,无法提供给学生实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新闻专业教学数据库,教师定期把一些制作有特点,教学有代表性的新闻网页下载下来并上传到到新闻专业教学数据库中保存,以便日后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查阅,演示,以及供学生学习使用。

总之,网络传播课程在新闻传播学科里是一门设立时间相对较短的课程,但目前广泛的互联网应用促使了它的迅速发展。对于这门课程的研究、教学方法等大多还处于经验总结阶段。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引起各位同仁以及网络新闻工好者的注意,能将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分享出来,共同促进这门课程的发展以及新闻传播学科的兴盛。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邓.网络新闻编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 新闻网站;体育频道;受众;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307-021 以规范的报道程序做好新闻制作和

保证足够量的更新是新闻网站生存、发展,乃至盈利的不二法门。网络新闻的处理大致可分为粘贴新闻、编辑新闻、组织新闻、解读新闻四个层面。[1]陕西省网络新闻的第一要务是先保“量”,再求“质”。因此,在新闻发稿上,两家陕西省级新闻网站体育频道都可以试着按照先编辑后发稿的思路,让自己网站了的每一条单独新闻都为一个整体编辑思路服务。其好处主要有两点:一是避免了盲目发稿,减少了编辑的无用功。二是为制作专题,设置议题做好前期准备。对新闻进行二次整合并解读新闻是较高层次的新闻编辑,也是最能吸引网民关注的编辑方式,在有限的人力范围内,更多的把新闻做精是体育频道寻找对策的第一步。网络新闻专题是指网络新闻媒体在特定的新闻或者信息主题下,建立综合性的相对独立的网络新闻报道形式,与日常程序化的一般性网络新闻报道相呼应,也是网络新闻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形式。[2]网络新闻的专题化趋势在新闻网站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专题是网民最容易接受,也是最能体现专题特点的一类专题。陈彤认为体育专题的制作、运用是新浪网成长并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专题具有较强的预见性。世界杯、奥运会的举办时间都是提前知晓的。以奥运圣火传递报道为例,虽然整个奥运圣火传递历经多个城市,甚至在国外还遭到了份子的破坏,但西部网和华商网的圣火传递专题在做好做足报道的同时都把重点落在了本地,重点报道了陕西延安、杨凌、西安、咸阳四地市的传递情况,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让专题饱满。西部网在奥运圣火传递到西安的当天,页面浏览陡增。在奥运圣火开始传递之后,网站流量一直在一个相对高位波动。找好切入点做好突发专题。

除了常规的新闻专题外,体育频道还要做好日常的突发新闻专题。立足创新,寻找有话题性议题,做好专题的策划。首先,要做到敏锐及时,选题是关键,追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来更好地发挥网站的资源优势。第二,突出主题,拓展信息深广度,做到纲举目张的同时,追求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第三,强化互动,扩大受众参与度,提升专题影响力。第四,彰显个性,打造专题特色,使其魅力独具。作为地方新闻网站的体育频道,新闻专题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优势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地域性规律,在专题亲近性、对象性、鲜活性、特色性上下功夫,增强新闻专题的可读性、针对性和感染力。足球和篮球都是广大体育爱好者最容易接受的体育项目,在这方面体育频道可以做的更具亲近性。例如浐灞队在为新赛季选择外援的问题一直是网民关注的焦点。如果就这个引援问题制作一个专题,加进网民的讨论,应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受众的对象性方面,地方新闻网站的专业频道要考虑如何将广网转变为窄网,把“大”的新闻事件做“小”,使之更有针对性。例如湖南红网的专题报道《“湘O”车从此告别特权》应时推出新闻专题,就一个地域性很强的问题放大,找准自己的目标受众,是频道专题制作的一个思路。[3]内容的鲜活性方面必须具有强烈的时效特征,制作播发要力求迅速、鲜活。专题的特色性方面要花大量的功夫在新闻专题的编排和报道侧重点上,贴近本域网民兴趣点,努力使新闻专题与众不同。

2 从受众出发做新闻

篇7

网络新闻专题优势

网络新闻专题通常围绕某一时间内的特定主题或重大新闻事件,设定专题页面、栏目,充分运用文字、图片及多媒体音频、视频等表现手法,对新闻事件进行较全面、深入和多角度的报道。网络新闻专题吸收了传统媒体的多种表现手法,同时融合了网络表现形式。

网络新闻的专题强势是通过选题策划和内容及形式的有机组合实现的。网络新闻专题在选择主题时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事先策划,主要用于可预见、可控制类新闻事件,如重大会议、文体赛事、年终盘点等。二是临时组织,主要用于应对天灾人祸等重大的突发新闻事件。如新华网的“东南亚和南亚数国发生地震海啸”(2004.12.27)专题。

网络新闻专题具有明显的“整合”优势。所谓“整合”就是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最终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如果新闻报道零散地混杂在“信息洪水”中,很容易被淹没,但通过网络新闻专题的形式整合报道,信息量、重要性、易读性和传播效果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一、内容的整合。专题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得益于对海量信息的筛选、整合。如新浪网“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专题中,内含“最新消息、我国同胞情况、图文报道、视频报道、各方反映、相关资料、滚动新闻、发表评论”等子栏目,不但提供关于海啸的最新报道、现场目击情况,还有背景资料、专家解读等。

二、编排手法的综合利用。各大网站的网络新闻专题几乎都有效使用了文字、图片等常用方式,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在报道“印度洋地震海啸”专题时不但大量使用图片报道,还使用了“最新视频报道”,把传统的纸质媒体和广电媒体的优势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网络传播的特色。

三、网络新闻专题的特色是通过“平面视野+立体思维”综合体现的。由于网络数字化、超文本、超链接优势特征,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没有空间限制的顾虑,可以轻松搜索专题所需的相关资料并加以利用,这使网络新闻专题成为某一新闻事件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的大型“资料库”。深度报道本是传统纸质媒体的强项,网络新闻专题则凭借“平面视野+立体思维”报道方式开掘了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和纵深度。网络新闻媒体具备超链接和海量信息的优势,综合了文字、图片乃至多媒体音频、视频多种表现手法,把复杂的新闻事件用多种手法进行立体化展现。这种既有新闻事件进程的纵向展示,又有观点评论的深度开掘,更有相关资料横向拓展的全息式、立体化的报道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独特优势,其带给受众最大的便利就是可以从多角度理解某一新闻事件。

当前网络新闻专题的美中不足

网络新闻专题在展现特色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足。

一、主题缺少策划。大多数网站的新闻专题都是“应急与跟风之作”,新闻事件发生后,再实施“拿来主义”,仓促从各家媒体剪切一些相关新闻消息,列几个栏目,把他们各自“堆放”整齐。这种跟风之作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自己的编辑思路,因此也就没有特色和思想。

二、编排缺少整合。目前可见的网络新闻专题除了几家大型网站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外,许多都不太讲究编排的整合。没有好的形式同样会影响内容的表达。

1.版面混乱。栏目设置单调,有的甚至只有“最新消息”“背景链接”两三个栏目。单调的栏目设置和混乱的版面安排都是阅读的大忌。

2.表现手法单一。一般的网络专题使用最多的就是文字和图片,网络在表现手法的使用上应比纸质媒体有更多的选择。

3.互动性不强。方便的互动性本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巨大优势,但是从网络新闻专题现状看来,这一优势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发现,很多网站的新闻专题中提供的互动方式比较单一,更多的新闻专题甚至根本没有提供互动的园地。

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优势

以4Cs理论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MC)中的整合传播的基本概念就是协力。与传统营销概念相比,整合营销传播提倡一体化、组合化、优化的营销理念,在传播模式上,整合营销传播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形成循环沟通,使交互双方在交换中实现价值增值。这一理论对于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的优势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如前所述,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优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海量信息的内容进行有主题整合;二是对编排手法和问题形式的综合利用。三是构建传受双方的良好沟通与互动平台。目前,除了几个大型的新闻网站外,网络新闻专题真正做出特色的还为数不多。而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网站的新闻专题必须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优势才能取得先机,赢得受众。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优势需重视以下几点:

一、重视整合思维在专题策划中的应用。现在的新闻竞争已进入一个策划制胜的时代。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常用的策划在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专题的策划是“整合”的起步阶段,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可以预设议题、初步遴选内容、构思制作、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尽量减少问题的发生。整合思维贯穿于专题实施全过程,体现在对海量信息资源的遴选分类、提炼升华上,这种策划能不断完善新闻专题制作的细节,争取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应包含两个主要环节:主题选择的策划、专题制作过程的策划。选题策划中选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如果选题的范围很大,则应分为若干子题。如新华网年终系列报道“盘点2004”专题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选题,它把大选题分成了若干个子题――首先划分为“时政、国际、财经、体育、图片、言论、娱乐、新华访谈”等子频道特别策划,然后在各个频道中细化、筛选各自的子题。其“时政频道特别策划”中的“回眸2004・海外中国人安全问题凸显”(2004.12.28)、“2004重大问责事故回顾”(2004.12.16);“国际频道特别策划中”的“2004中国外交新看点”(2004.12.23);“财经频道特别策划”中的“入世三周年,中国交给世界的答卷”(2004.12.12)等。因为有了一个统揽全局的策划,编辑思路变得清晰,选题不但具有代表性,而且具备了可操作性。

网络专题的策划还得充分考虑专题设立过程的各个环节,特别应把细节和可能出现的困难考虑周详。网络编辑应该初步形成独特的编辑思路,构思专题的基本构架。这一环节包括专题具体的分工,栏目、版面的设置与编排及相关资料的搜索与查找。

二、重视编排形式的整合利用。整合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网络传播的优势,以网络为平台的新闻专题,更应综合新旧媒体的优势,凸显自身的特色。具体来说,网络新闻专题对编排手法的“整合”主要包括:新闻来源、报道手法、编排方式、资料分类的综合利用与协调。

没有新闻采编权、缺乏原创新闻是网络新闻的最大“软肋”,这是网络无法与传统的纸质媒体和广电媒体进行竞争的“弱势”。但网络媒体并非无所作为,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新闻专题充分发挥其在新闻信息“整合”上的独特优势,以整合的优势弥补原创的不足。首先,可以在编排时,博采各大媒体中与新闻专题相关的新闻信息,再加合理剪裁。其次,网络新闻专题可以灵活运用消息、通讯、评论乃至网络调查等报道手法多角度、立体化展现新闻事件的过程。在编排与表现手法上,网络新闻专题还可以凭借其超文本的优势,大量采用文字与图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化进行传播。此外,网络新闻专题还可凭超链接和大容量的优势,配备丰富的“背景资料”,对新闻事件中的难点、疑点以及相关新知识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补充说明。通过有效“整合”,网络新闻专题可以使同一主题的新闻事件在空间和时间的延续性上充分显现自己的特色。

篇8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一般是先把新闻的中心内容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然后再根据标题字数的限制加以取舍来制作。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卖弄、夸张、过分渲染、晦涩难懂的词汇;尽量少用隐喻、暗喻、比喻;要避免题文不符;应注意不要故弄玄虚,任意拔高;切忌题目空泛无物、不知所云、逻辑不清、用词不当。

标题的第一个词非常重要,它在视觉上往往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一般将新闻内容的关键词或新闻所要突出的重点放在标题的开始。网络新闻标题的字数一般应简短扼要,山东大学制作的网络要闻标题一般是19~20字,在视点网页的新闻标题一般是15~17字。网络新闻的标题制作要选择最重要、最具体的事实和观点入题,有分寸地虚实结合,追求简明扼要且内容通俗易懂。

总结网络新闻标题的写法有: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式;概括总结、突出重点式,点明目的式、论坛讲座式、申明原因式、系列报道式,网上直播式,内容升华式等标题。标题在适当的时候,可使用肩题,网络新闻的肩题在新闻中如果应用的恰当,有的很有感召力,它在补充说明主题的同时突出了重点。必要时,标题后可加副标题,使标题更明晰、准确。

网络新闻导语的编写

目前,许多网络读者借助搜索引擎去发现自己需要阅读的网页。因此,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新闻通过搜索引擎实现它的新闻价值。因此,我们制作导语时要主题明确、简明扼要。

制作新闻导语最好用百余字来简明扼要地概括整个新闻事件。为此,我们要注意使用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式制作导语。如果是长篇的人物专题报道,则要提炼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一段文字来制作导语,将其置于文章的最前端。这样,导语才能真正起到导读的作用。

网络新闻内容的编写

网络新闻内容的编写要信息量大且语言精练。网络新闻内容的编写应尽量突出新闻要点。网上读者阅读新闻的方式主要是扫描式阅读,要想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清晰、准确地了解新闻的核心内容,在写作上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安排新闻要素并用最清晰的文字表述出来。网络新闻的编写应做到:突出新闻的关键词;对新闻进行合理的分段;要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放在新闻的开始;要让尽可能多的新闻要素出现在网页的第一视觉区域内;要想方设法让读者感到你提供的信息对他们有用。总之,网络新闻内容的编写,要做到既准确又简洁,还要突出主要内容。

新闻内容的编写有一个特例,就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编写。网络新闻专题一般是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的过程分策划、采访、制作三个步骤。策划时,作者就要对整个报道有个清晰的思路。

网络新闻图片的拍摄

网络新闻的图片与新闻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网络新闻的图片可以是新闻内容的具体体现,也可以是新闻内容的补充说明。网络新闻图片已不再是新闻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和新闻文字同样重要的新闻表现手段,已具备与文字新闻并驾齐驱的地位。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新闻图片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果现场拍摄回来的图片不够理想,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图像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编辑处理,以追求新闻图片的强大冲击力和丰富的信息量。

建立与新闻内容相关联的链接

要想使网络新闻报道有深度,就必需建立与新闻内容相关联的链接。链接应把握好分寸,不易太多,但又要层次分明、表述完整。

一般链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做“详细”链接。在处理文字较长的新闻时,应该为它写一个简短的概要,放在显示页面上,在概要的后面做一个“详细”链接,将新闻全文放上。

另一种是罗列所有相关信息式。这种一般用在会议中有典型发言时,可将发言人的发言稿做相关链接。还有做精彩回放时,可将每条精彩信息逐一列出。

参考文献:

① 明安香:《传播学学科发展前景的展望》,《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② 谭:《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制作》,《新闻战线》,2005年第11期

篇9

网络新闻专题是利用网络的巨大容量、可以利用的丰富资源,以“集装箱”的方式,对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进行快速、立体扫描与透视的一种新的新闻表现样式。经过近年来的新闻实践,我国的网络新闻专题在选题、报道角度、报道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一. 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特点

在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制作出一个成功的网络新闻专题,选题至关重要。一般有以下几个类别:

1. 重大突发事件专题报道,即难以准确预测而突然爆发的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比如,《5•12》汶川大地震,一经证实,我国各大网站都立刻组织了深度报道,并随时更新新闻信息,使受众能够及时、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震区事态发展的最新状况,凸显了网络新闻专题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上的优势。

2. 对于一些可预见性的重要活动的专题报道。比如,对我国每年的“两会”专题报道、国庆专题报道、“春运”专题报道等等。这些可预见性的专题活动,都是受众比较关心的事件,现在也逐渐成为网络新闻专题的上佳选题。

3. 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报道,即那些引起群众普遍关注,广泛议论甚至引起社会动荡,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而成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下,比方说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二. 对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思考

我国网络新闻专题伴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而显现出了多个特点,但是如何利用好网络传播的优势,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这需要我们进行一定层面上的探讨。

1. 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新技术进行创新。网络新技术是影响网络专题发展的重大因素。网络新技术作为网络专题的表现手段,能更好的反映专题的内容。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对于网络传播技术的更新和利用,不仅仅是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受众的迫切需求。

相比传统媒体中纸质媒体只有版面有限的文字和图片、广播电视媒体只有时间段有限的声音和视频,网络媒体体现出极大的优势。它除了有无限的网络传播空间之外,还有着丰富的传播方式。除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之外,它还有着flash、模拟动画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还有更多的传播方式会运用到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当中。

2. 统筹联动,加强品牌战略实施。自从网络媒体出现以来,它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就没有停止过。在我国,目前商业网站还没有对新闻事件的直接采访权,这就造成了其信息来源方面的缺失。而在网络运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传统媒体也需要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都意识到只有加强合作才能使彼此更加强大,即:联合互动、统筹运作、内容共享、错位竞争。

这样有利于在重大活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不同媒体之间的特色相互交叉融合,产生多家媒体力量叠加的“1+12”的传媒效应。通过内容交换,取长补短,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提高整体竞争力。由于统筹联动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竞争成本、形成舆论强势,因此,它能使媒体在竞争中占据相对优势,使自身的影响力波及到合作媒体覆盖的范围之上。

3. 网络新闻专题要注重策划。网络新闻专题并不是单纯的将新闻报道在网络媒介上进行“堆砌”,而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因此,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时,要着重增强策划意识,提升新闻专题的竞争力。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要求能够对各种新闻资源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配置与运用网络新闻资源,办出网站特色,提供更能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首先,要注重网络新闻专题选题的策划。网络媒体在应对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上有着先天优势,因此,对于专题选题的策划,应根据新闻事件性质的不同来灵活应对。一方面,对应急性的新闻事实,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或其它媒体报道后形成热点的事件等,需要网络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另一方面,对于人民群众长久关注的热点、政府的工作重点、现实生活中的难点等问题也需要大力的关注。

其次,要注重网络新闻专题内容的策划。数字时代,新闻依然是“内容为王”。然而,在今天获得独家报道越来越困难,网络新闻专题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需要在内容上进行精心的策划,深度开发新闻信息资源。

篇10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媒体;信息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传输速度和数量的增加,媒体技术的不断改进,网络上发表的新闻消息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获取的主要信息,因此,网络新闻的内容、标题、页面排版、记录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这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而言,更多的是责任和机遇。所以,要在垃圾信息俱增、信息碎片化的媒介环境中,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职责,进一步促进网络新闻采编、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规范化。对于新兴的网络新闻,应该根据互联网特有的新闻呈现形式来对新闻内容、标题、排版、句式等进行调整,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达到最佳。因此,网络新闻的标题也具有其自身特点,需要在标题制作中加以注意。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实题化

门户网站信息量大,新闻标题以矩阵式单行标题呈现,需要在受众快速浏览网页时抓住受众眼球,并获得点击。所以,网络新闻标题要求内容实题化,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当中,网络新闻在信息传播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必须将标题实题化,满足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实现新闻价值。另外,网络新闻标题的实题化具有集群性,在集群化的新闻标题设计中,需要对标题进行层次设计,为受众提供有逻辑的信息集群,这就要求新闻标题在实体化的基础上具有策划性逻辑性,得到受众的连续点击。但是,网络新闻标题的实题化出现了“妖魔化”现象,许多网络新闻标题确实保证了实题化与吸引力,但是却将标题内容进行了夸张化处理,使标题的实题化失去了原有意义,违背了新闻真实客观的原则。如一则社会新闻,《女老板被刺身亡 疑犯曾欲调戏》。这样的网络新闻为了争取点击率将嫌疑犯与女老板的关系“妖魔化”,但实际新闻内容中,“调戏”与背刺可能并无直接关系。这种标题制作方式仅仅为了吸引眼球就使新闻标题干扰受众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所以,在网络新闻标题实题化的情况下,增强标题的吸引力要找对核心要素,减少干扰误导。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单行化

网络新闻标题的单行化与当前网站采用的页面技术有很大关系,也更符合满足受众阅读习惯。另外,门户网站在对新闻之前都需要对新闻标题、新闻内容进行调整,使稿件更加符合网站技术需求及受众阅读习惯。所以,大多数门户网站上的新闻标题都是以单行化形式呈现。比如像新浪网、腾讯网等对新闻版块划分十分清晰,每个版块内的新闻标题就是单行矩阵呈现。从目前网络新闻情况来看,单行化的新闻标题制作的确符合网站的技术要求与受众阅读习惯,但是却将新闻信息过分碎片化,难以实现新闻信息的连续报道,满足新闻信息传播的完整性和客观性。这是需要网站对单行新闻标题进行改进的地方,也是网络新闻编辑谋求突破的机遇。

三、网络新闻标题的多媒体化

(1)以实题为主,抓住新闻的核心要素。在网络新闻标题的中的标题实题化中并非在标题中有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做到了所谓的标题实题化,而是要在标题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本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以有些网站试图靠编辑扭曲的新闻标题来获取点击率的行为等于是扼杀了新闻信息的传播与生长,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度。另外,在新闻标题实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有价值的新闻要素,故意制作与新闻内容偏差较大甚至无关的新闻标题,以达到耸人听闻的目的只能引起受众对网站产生更多的质疑,进而降低了媒介的诚信能力。所以,需要网络新闻编辑全方位改进,从净化标题做起,逐步实现新闻信息传播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2)利用网络标题群,树立专题意识。网络新闻的标题一般以“目录”的形式展现,标题以单行的、统一的字体和字号呈现在受众面前,在门户网站上成为“新闻标题方阵”。那么如何使新闻标题在单行中取胜,就需要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克服浮夸、虚拟的弱点,以专题式新颖的报道方式,在矩阵中获胜。在对新闻事件进行专题性报道时,应该掌握标题与内容之间的层次感,形成新闻专题,这样能够让虚拟网页实现深度体现,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另外,网络编辑要同传统媒体编辑一样具有一定的策划意识。在腾讯网图片栏目中,进行了每日专题设计,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类似事件进行有效整理,增强了网络新闻的信息整合与价值实现。(3)调动受众多重感官,标题多媒体化。在对网络新闻标题进行多媒体化处理时,应该注重标题的交互性与新闻内容的关系,不能为了体现内容的多媒体性,而对网络新闻标题进行强制附加,可以运用层次化的方式把复杂的新闻报道变成多种媒体的综合,为新闻信息传播相互支撑。

参 考 文 献

篇11

网络新闻专题的分类标准

目前网络新闻专题暂无公认的分类标准,具体的分类标准只能依各网络媒体的定位而言。而目前比较合理的标准按照专题的来源和生存周期划分,可以分为事件型专题、主题型专题、挖掘型专题、资讯型专题四类。①

腾讯的《今日话题》属于挖掘类专题。挖掘类专题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网络新闻专题,也是未来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总体趋向。②该类专题重在策划、注重研究,其编辑思路、栏目构架等诸多因素都是编辑根据整体内容,整合了所拥有的新闻资源后做出的,也就是说其每个部分都有编辑二度开发的成果,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和“再加工”是该类专题制作的核心,而提炼独家观点也成为该类专题的一个难点。

优秀的挖掘类专题,其核心竞争力在编辑的策划能力上,而又突出表现为栏目的架构、网页的构思、观点和资源的整合加工。赵启正在《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一文中指出,③优秀的新闻专题可以具备“新闻的快、研究报告的深、百科书的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

《今日话题》的网页构思

1.层层推介:直达栏目有捷径

在网络上,频道名称、栏目名称、标题等重要导航路牌都要用最直接、最简单、指向最明确的词语,以避免歧义和含糊。腾讯网的《今日话题》专栏在腾讯主站的首页和各个分站的首页都有推介条。根据从左至右的阅读习惯,腾讯网首页导航条新闻位居第一的位置,足见腾讯网站编辑对腾讯新闻中心的看重程度。相比之下,搜狐的新闻专题栏目虽然质量也较高,但在首页的推介力度较小,不易被读者发现。

2.页面位置:视觉中心占先机

《今日话题》栏目位于腾讯网首页面积最大的中间栏,并且以较大幅的图片抢占读者的眼球,在子分类的腾讯新闻中心,《今日话题》也位于页面左侧,占尽读者阅读的先机。

3.版式设计:兼顾简洁与美观

《今日话题》最初采用的是非均分的竖二栏版式,这种版式结构在专题页面上运用较多,但《今日话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页面的上下部分错开,兼顾了页面的简洁与美观。

此外,《今日话题》采用了类似报头的做法,将其编辑方针“关注大家的关注”载于栏目页头,并打出“腾讯QQ出品”,运用固定的logo和口号强化栏目的品牌。

2009年6月,腾讯对《今日话题》大胆改版,采用竖式三列的版式结构,每个专题都有独特的提要题,竖三栏版式在国际上比较流行,BBC网站和日本的“共同网”中文版网页都采用这种结构。人民网、新华网等风格比较稳重的门户网站也采用竖三栏编排,竖三栏版式页面屏数往往较少,新闻分栏也较少,标题简洁明快。采取跨栏的形式与图片相结合,专题内容清晰明了。专题的主要内容占据面积较大的中间栏,而左右两栏则用于相关背景的链接、观点PK区和月度热门话题榜。

4.色彩:颜色诠释理性

不同的颜色对人有不同的情感牵引力,色彩可以在美学角度契合和体现网站的编辑风格。暖色系的橙色代表的是热情、活力、轻松,与之相对,冷色系的深蓝色则代表了客观、冷静,而《今日话题》的栏目页头运用的正是这种颜色。

《今日话题》的内容风格

1.题材宽泛,不拘一格

题材的选择与网站本身的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腾讯《今日话题》志在“聚焦”,这是与其编辑原则“关注大家的关注”一脉相承的。《今日话题》的选题来源非常宽泛,社会潮流、时尚文化、突发事件不一而足。为贴合“今日”二字,在选题上注重对时事和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和纵深思考,其中不少选题发端于网民的BBS和互动社区,如“网瘾究竟是不是精神病”、“杨佳案”都成为《今日话题》探讨的话题。这种发端于网络的新闻选题,也强有力地保证了高人气和互动的积极性。

2.新闻价值观:网络清流

在网络新闻呈现出泛娱乐化和低俗之风时,腾讯以旗帜鲜明的新闻价值观博得了网友好评。一方面,腾讯追求新闻的快捷和信息的全面;追求特色,注重议题的设置和新闻策划,主张观点的展示和碰撞;另一方面,腾讯秉承了理性的价值判断,不流于浅易的叙述,而加强了观点的引导和输出,着重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与不少网站为了吸引点击率而迎合“网络愤青”的做法截然不同,被媒体称为一股“网络清流”,形成了“有良知”的形象。④如2008年四川遭遇汶川地震后,企业家和个人纷纷慷慨解囊,此时吼出“我不捐款”的个别人受到大众的口诛笔伐,《今日话题》于2008年6月13日及时推出专题《我为什么没捐款》,将平常老百姓及80后作家韩寒为何不捐款的原因一一集纳,同时打出了“捐款不是征兵”、“不攀比、不强制”、“愿意捐、可不愿意盲捐”等一系列观点。通过编辑的巧妙编排,赈灾捐款的用途透明化等更有意义的议题得以凸显,而对“捐与不捐”孰是孰非的争吵则被巧妙地引开了。又如在中法关系陷入低谷时,《今日话题》又号召大家要“冷静看待中法关系”,懂得“爱国的艺术”。

3.结构

《今日话题》包括几个固定的组成部分:导语、网络调查、腾讯网友点评、结语。此外,根据不同的话题,往往配有漫画形式的新闻和相关视频的穿插。在观点的集纳上,编辑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既有“名人观点”也有“舌战网友”,形成了多方观点的碰撞。此外,通过编辑,将代表性观点集结成小标题,一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导读作用,另一方面,编辑的立场也“幻化于无形之中”,巧妙引导受众完成议程设置。

比如,在《与杨佳有关的十个词》这一期专题中,编辑用了“论人”、“论心”、“论事”作为分题,最后在结语中直指对暴力的歌颂是一种“伪民意”,让大家在习惯与“公家”对立的时候回到道德层面的思考。2009年6月,《今日话题》改版,在页面左侧新增了“今日热词”、“一周热点话题”、“月度话题榜”等栏目,方便网友了解最新和近期的热点话题。同时增加了观点PK区,通过参与,网友既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他人看待问题的态度,充分调动了网友持续关注栏目的积极性。

此外,页面上还增加了相关视频和博客推荐的比重,栏目的页头也更具品牌意识,将“用常识解读新闻”的栏目理念用特殊字体标出,栏目风格突出,品牌感更强。

注释:

①②张宇:《门户网站新闻专题报道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③赵启正:《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新闻战线》,2000年第2期

④《南方都市报――2008年度网络致敬专题》,2008年12月28日

参考文献:

①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②朱宝奇:《网络新闻专题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③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④董天策主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⑤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M],新华出版社,2003年3月版

篇12

应该说本次评奖比较好地坚持了“质量第一,宁缺勿滥”的原则。复评原定评出44个奖,后来根据参评作品数量和质量的情况,调整到了34个。定评则在复评推荐的21件作品中,淘汰了9件,评出了12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新闻媒体发展迅速的情况下,今年参评的网络新闻作品数反倒出现了下降,从2006年的82件下降到了今年的72件,其中的原因值得评奖组织者深入分析。

网络专题:选题是关键

网络新闻专题是最能体现网络新闻特点的评奖奖项,同时,也是评奖大户,占获奖作品总数的2/3。从参评作品来看,今年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有些作品更是让人有惊艳之感。

与2006年一样,今年的获奖专题在选题上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基本都是以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和重大主题为报道对象。这从获奖专题的题名可以明显看出来,8件公示的获奖专题如下,一等奖:“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专题(中国广播网);二等奖:36小时全程见证青藏铁路通车(新华网)、纪念胜利70周年(人民网)、呵护“中国清水”(大江网);三等奖:主席考察报社(中国军网)、擎起广厦千万间――辽宁棚户区改造纪实(东北新闻网)、文明办网 文明上网――网络大兴文明之风(千龙网)、中国最美女记者曹爱文(大河网)。

当然,这并不是说选题的重大意义就等于专题的水平。选题的重大只是获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参评作品中,同主题的作品不少,青藏铁路通车、纪念胜利70周年等重大主题都有撞车的现象,最后能获奖的是那些制作水平高、特色鲜明的专题。

专题制作水平提高

今年的获奖专题在制作水平上出现了较大的提升,中央新闻网站尤其突出。这说明网络新闻从业者对于网络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到位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互动性增强,对网络的媒介特性和表现力的挖掘更加深入。中国广播网获得一等奖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专题,采用“记者直击、专家解读、编记博客、网络视频、专题社区论坛、听众网友手机短信”的方式,将博客、短信、访谈、论坛等多种互动方式整合起来,别开生面。人民网的“纪念胜利70周年”专题通过flas、地图、幻灯片等多种方式,把游戏、竞猜等互动形式纳入专题,互动手段的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整个专题的设计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是近年来少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融合的例子。

专题面貌呈多元化趋势。从内容规模来看,既有“大而全”的专题,也有“小而美”的专题。小而美的专题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军网的“主席考察报社”专题,仅用了5篇稿子,多幅图片,整个专题才7000余字,呈现一种简洁大气之美。

从选题来源来看,既有重大事件的直播式报道,又有独辟蹊径的独家策划。前者如新华网的“36小时全程见证青藏铁路通车”专题,大气磅礴,实时直播,动态更新,充分展示新华网在国内重大事件报道中的超强实力。后者如大河网的“中国最美女记者曹爱文”专题,选题线索从论坛中来,从一个论坛帖子出发,把一个网络话题打造成一个弘扬新闻职业道德和人性之美的平台,极富网络特色,获得了诸多评委好评。还有大江网的专题――呵护“中国清水”,围绕鄱阳湖保护的主题,综合运用多种网络传播手段,在内容组织和视觉传达上也颇具匠心。

从主题类型来看,有民生新闻的专题,如东北新闻网的“擎起广厦千万间――辽宁棚户区改造纪实”专题,全面真实深入,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而千龙网的“文明办网 文明上网――网络大兴文明之风”专题,则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编辑敏锐地抓住了当前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自主策划,多方组织材料,引领了文明办网的潮流。

对评奖奖项的讨论

2006年,第16届中国新闻奖把网络新闻纳入评奖范围,这获得广泛的好评。这表明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得了肯定,同时这也体现出了相关管理部门与时俱进的开放精神,其积极意义值得大书特书。但这两届评下来,我们也发现,刚出生的网络新闻评奖也面临着不小的难题,最突出的就是评奖奖项。

中国新闻奖目前共设26个评选项目,其中网络作品设评论、专题2项;综合评选的项目有新闻栏目和新闻论文2项,网络作品也可以参加。从网络新闻作品的现有奖项来看,明显包容性不足,独立性不强。

包容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新闻现有的评论、专题和专栏3个评奖奖项对网络新闻作品的多样性明显包容不够,远不能涵盖现有网络新闻领域的作品类型和不断涌现的创新。二是对评奖客体的包容性不够。对于参评网络新闻作品的资格,中国新闻奖规定为“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由新闻单位设立、具有登载新闻业务资质的新闻网站刊播登载的新闻作品”。这实际上把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可以登载新闻的商业网站排除在外了。把它们纳入到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围,对树立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有利的。

独立性不强是针对现有3类评奖奖项来说的。这3类评奖奖项从操作上来讲,更多地考虑了与中国新闻奖传统奖项的对接。这导致了现有的奖项设置独立性不强,不能有效的针对网络媒体的特色。

网络是一个具有超越意义的媒体,它既能包容和吸纳传统媒体的形态,又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新的媒体形态。因此,网络新闻的一些作品可以直接纳入传统奖项的评选,就像现在的新闻专栏就是各种媒体综合评选一样。典型的如评论,实际上现在评选的网络评论和报纸评论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形式和标准差别都不大,最根本的差别是看在网上还是在报纸上首发。评论也可以像专栏一样各种媒体综合评选。

网络专题是现有网络新闻评选奖项中比较有网络特色的一类新闻作品。但网络专题到底是什么?根据中国记协的界定,网络新闻专题是指用多媒体手段和多种体裁从不同角度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或同一主题的作品,页面不少于两层。从各地区、各单位选送的作品来看,对专题的认知还存在相当大的模糊之处。有的参评专题作品是某个活动或者某个会议的官方网站,有的专题新闻性并不强,有的是一个论坛的版面,对于它们是否合乎专题的定义,似乎尚存争议。

篇13

网络新闻专题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它是网络新闻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好的选题与角度,出色的专题制作,也是网站原创能力的重要体现。

为了尽量避开同质化竞争,寻求新闻的深度化和差异化,各大新闻网站越来越多地制作网络新闻专题,以期获得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的最大化。那么,如何通过强化新闻专题策划,做好热点话题的专题报道,来打造新闻网站品牌优势,提升影响力?这已成为当前新闻网站面临的现实课题。

敏锐发现新闻价值

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即什么样的新闻事件才能成为专题的制作对象。编辑、记者对专题的内容中新闻价值的把握和提炼,在策划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价值是判断新闻有无可做性的标准,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人物、群体可以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报道,其新闻价值也能够得到受众的关注,引起社会反响。

作为制作网络专题的网络编辑,首先要具备一双能够发现、挖掘新闻价值的慧眼,找准报道的新闻点,树立明确的报道细想,为整个专题把握一条贯串始终的主线。有了立意明确的报道主线后,就需要对专题的构建。报道做出完备详细的策划。专题的页面要根据所报道的内容来设计版式与色调;根据想要达到的专题报道来选择不同的报道手段;对报道中一些可预见性的事件,要做好前期采访报道准备;对一些突发性的事件,要做好几种应对方案。

以长江网《“暴走妈妈”》专题为例,记者从网友爆料中获知“暴走妈妈”陈玉蓉为了减掉脂肪肝救儿子,坚持211天风雨无阻,暴走减肥,并且奇迹般的减掉脂肪肝,能够割肝救子后,立即对她做了一个专访,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也敏锐的发掘了这件事情的新闻价值――陈玉蓉这样一个质朴的人物形象,具有地域性和贴近性。通过对陈玉蓉暴走减肥、割肝救子这个行为的报道,可以向受众宣传一种大爱无疆的无私母爱,而对于今天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来说,暴走妈妈的持之以恒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所以“暴走妈妈”具有新闻价值。

长江网的报道宗旨就是要展现陈玉蓉无私母爱、宣传其暴走减肥的坚强毅力――一个平凡人因为爱和坚持创造了一个奇迹。另外,这也是一个可以预见、能动态发展的事件,其报道过程至少可以包括“暴走减肥―割肝救子―手术康复―爱心救助”这几个环节。应该说这是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重大事件性新闻话题,因此,迅速成立了报道团队,对此事进行专题报道。在以陈玉蓉暴走减肥,割肝救子为报道主线的同时,还大量的采访了她身边的亲人,邻居,医生,拍摄了很多她生活中的照片,找到她暴走减肥前后对比的照片,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可以说在策划中,不仅注意到了突出主题,做到纲举目张,凸显了网络全面立体,报道快速及时的特点。同时,还做到了追求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使信息全方位覆盖,从而也大大提高了传播效果。

长江网在此次的报道中就很重视标题和关键词的设置。经过编辑记者反复讨论,结合网络媒体的特点,首先就用网络的语言中流行的“暴走”一词给陈玉蓉定位――“暴走妈妈”。然后,把每篇报道的关键词统一设定为:暴走妈妈、陈玉蓉、割肝救子。随着报道的深入和影响力的逐步提高,“暴走妈妈”专题更多地被搜索引擎抓取,被更多的网民点击。另外长江网在每次“暴走妈妈”陈玉蓉的相关报道后,都会及时外联兄弟媒体、外地新闻网站推荐相关报道。让外地网民通过当地网络媒体了解“暴走妈妈”事迹,看到“暴走妈妈”专题,使《暴走妈妈割肝救子》专题受到了国内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既扩大了专题的影响力,也提升了网站本身的点击率、知名度。网友在“百度百科”也新增了名为“暴走妈妈”的词条。

做好全时独家报道

网络媒体较之传统的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电台媒体,有着独特的优势。网络媒体不会受版面、时间、空间的限制。其海量的信息量和信息可查找搜索性为受众提供一个信息库,方便了受众获取信息。平面媒体报道新闻一般要在第二天才能见报,一般只有文字和少量的图片;电视媒体报道新闻最快也受到播出时间短的限制,一般只有视频和文字;电台媒体受到变现形式制约没有新闻画面,缺少感染力。网络媒体却可以在任何时间,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报道手段,第一时间全过程、全时段同步信息。如果把网络媒体的这些优势特点,很好地整合利用到网络专题报道中,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长江网记者每次对“暴走妈妈”陈玉蓉的采访都是照相机、摄像机齐上阵,甚至在现场用手机编发新闻,第一时间在网上最先相关的文字报道、图片报道、视频报道。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谁抢占了第一时间谁就能赢得受众的青睐。长江网的这种做法正是抓住了新闻的及时性。在陈玉蓉和儿子叶海斌手术当天,长江网“暴走妈妈”报道组兵分两路,分别在手术监控室和手术室外进行及时报道,一分钟之内,手术的最新进展情况就运用文字和图片在网上。这种快速、准确的信息不但让网友同步了解陈玉蓉的手术情况,也成为现场其他媒体报道参考的信息资料。

扩大受众参与度

长江网在《“暴走妈妈”》专题上建立了网友留言板、网友鲜花、“暴走妈妈”论坛版块。网友看到了“暴走妈妈”的有关报道后,会在留言板留下自己的最真感受:赞扬陈玉蓉的伟大,感动陈玉蓉的精神;在网络上为这位母亲献上祝福的鲜花;在论坛发表关于“暴走妈妈”的帖子。这些网民参与进来的活动,无形中扩大了“暴走妈妈”陈玉蓉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爱的力量经报道后,在延续和传递,除同济医院减免全部费用60万元,谌家矶村办两次捐款16多万元以外,有不少受众被长江网报道的陈玉蓉的母爱所感动,到医院看望陈玉蓉母子,并进行捐助。南阳市二十八中的学生省下自己的零花钱捐助给陈玉蓉。长江网也联手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寻找到爱心企业为其捐款一万元,还联系“红十字会”救助一万元。这些,都极大的减轻了陈玉蓉的经济压力,免除了她的后顾之忧。

面对各种网站、博客、播客、手机等获信渠道急剧增多的态势,强化互动、扩大受众参与度,必将成为新闻网站提升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履行舆论导向职责的重要途径。

树立媒体公信力

篇14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信息素养 培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学会应用网络,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同样成为现代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作为以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信息技术课来说,更应该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任务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笔者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在此作一些探讨。

一、学生网络应用能力的现状分析

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周有一到二节课。到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都购买了电脑,并接入了网络。学生操作计算机、上网的机会大量增加。据调查,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够使用邮箱QQ等工具进行网络交流,浏览网页,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少部分同学还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学生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现在各级政府都在教育信息化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硬件都得到了完善,并在省“校校通”工程中接入了教育城域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网络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校或老师害怕学生沉迷于网络,以及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恐惧。再一就是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教会学生识别、抵制不良信息,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切不可因噎废食。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充分利用局域网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搭建课程专题网站,论坛等形式构筑网络学习平台。将每节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及课件收录其中便于师生、同学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作品展示平台。

例如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就搭建了“信息技术学习网”的专题网站,设置了“office专题”,“图像、音频处理专题”,“FLASH专题”“网页制作专题”等,各专题内收录了相应章节的教学内容,操作视频,重点难点指导等,学生可以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边学边操作练习,实现同步学习。不会的部分可以反复学习,已经掌握的同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实现了分层教学的目标。同时在网站中搭建学习论坛,让学生展示作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建立师生,同学间交流的平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班级限制,不同班级的学生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能力。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互联网上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且更新较快更加贴近实际应用,是对课本知识很好的补充。如何用好这些资源呢?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如:网易学院,新浪科技,闪客帝国等网站上提供的教程、示例,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学习目标或进一步深入学习,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并且于此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学习“FLASH制作动画”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完成课本的“风车”制作后,结合本节内容,我们选择了“IT世界网”上的“Flash实例:可爱的小青蛙闹钟”让学生自己按教程制作,从此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动画的绘制,动画补间的设置,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图层的概念和用途,并学习到了利用“复制变形工具”制作表盘刻度线等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到论坛上进行评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的良好信息素养。

3.合理利用搜索引擎获取合适的问题解决方案。网络的海量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而搜索引擎又是我们获取这些资源的有力工具。引导学生在碰到问题时,能够合理利用搜索引擎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够从多种方案中筛选出最佳结果。培养学生借助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获取网络信息”这部分内容时,正好一台机器内存故障,发出报警声。学生都比较好奇,又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就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让学生以当前情况输入合适的关键字进行搜索,看谁搜的结果既快又准确。通过这个实例操作学生既掌握了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又理解了关键字的选择对搜索结果的影响。同时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网络交流工具,掌握现代通讯方法。在现代生活中,网络通讯以功能强大、方便快捷、易用等特点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所采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师生,同学间借助电邮、QQ、MSN等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多种网络通讯方式,增强他们的网络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