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归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及分享的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一
大阅读的“人物性格”题型
题型:文章体现出某某怎样的性格特点……某某说传主是一个……样的人,原文是如何体现的。
一、借助“手法”表现传主性格
二、借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来表现传主性格
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涵养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性格。
三、借助情节来展现传主的性格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四、把传主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五、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
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态度的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观览中获得某种启示。
总结:
掌握基本方法。
一抓描写,即找到有关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借以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抓情节,即要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三抓评论语,作品有时还会借助其他人物的评述或作者的直接评价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六、物象的作用
物象即小说中引入的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有三个方面:
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二
鉴赏文章环境
环境是指人物生存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城市村落等自然景观。
1.内容
(1)描写内容: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味等方面的描写。
(2)描写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描写顺序: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或定点换景,或移步换景。
(4)常用技巧: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景强调形象;②斟词炼字,写景要求准确传神;③动静结合,写景追求神韵;④点面结合,写景应该全面且突出重点;⑤虚实结合,要合理运用联想与想象。
二、环境的作用
往有大段的具体场景描写,其作用有:
1.如果场景描写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2. 如果场景描写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3. 如果场景描写置于对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4. 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小说中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5. 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
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心理,表现了人物……形象特点;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对表现中心主题具有……作用(突出了中心主题)。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三
大阅读考题内容
一、大阅读的类型
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戏剧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整理2
大阅读的“结构作用”题型
以小说为例(传记同样适用)
一、文本的故事结构(小说情节)
故事开端——发展————结局
二、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一)就整体篇章而言
(二)就文章开头而言
(三)就文章结尾而言
(四)考题问法:
“文章(传记、小说均可)以……(周汝昌“安安静静的离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待“作用”题型,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2. 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3. 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4. 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具体分析:
1.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 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技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巨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解析:B 郭公并非“善恶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参考译文: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能直言进谏的大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您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珪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觐见,看见有一位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妾,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娶那人的妻子,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亡国?’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喜欢善的,厌恶恶的。’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呢?’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您的身边,我私下里以为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清楚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的人,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怎能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呢!”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依附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温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论罪应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珪与房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努力不懈地为国家着想,凡是考虑到的就去做,我不如玄龄;文武双全,出能为将,入能为相,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传达皇帝的命令,反映下面的情况,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课案训练
1.(2013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 ①觌(dí):相见。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解析:D 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属于主观臆测,于文无据。
参考译文: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曹彬出生周岁时,他的父母把各种玩具排列在桌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曹彬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抓俎豆之类的礼器,过一会儿又拿了一枚印,其他的不屑一顾,人们都感到诧异。
显德五年,曹彬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朝廷。私下相见之礼,曹彬一点儿也没有接受。吴越人乘轻舟追着送给他,送了多次,曹彬还是不接受。过了一会儿,曹彬说:“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是追求虚名了。”于是接受了礼物并登记了下来,回来后全部送给官府。
当初,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事从不登门拜访,众人宴会,曹彬也很少参与,因此被器重。建隆二年,曹彬从平阳被召回,太祖对他说:“往日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静肃恭谨地恪守职责,还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往来交际呢?”
开宝七年,朝廷准备讨伐江南。在长期围困时,曹彬常常延迟出兵,希望李煜能投降。城即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要诸公诚心立誓,攻下城池之日,不妄杀一人,我就会自动痊愈。”诸将答应了。第二天,曹彬的病情稍微好转。又过一天,金陵城被攻陷。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之礼接待他,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曹彬的部下暗地对曹彬说:“李煜入宫如有不测,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没有决断,既然已经投降,一定不会自杀。”李煜的君臣,最终赖以保全性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而语文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去,有着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渗透,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2.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减缓社会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当代学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
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出现,可以将其中良性的理念传输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制约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的因素
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克服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传统文化社会氛围不理想,全民传统文化素养不高,难以为高中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2.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不高,不懂得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的融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高,也难以有效的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
3.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单一,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和改善,这也是造成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三、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实现途径
如果上述提到的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融合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给予高中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从如下的角度入手:
1.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针对于目前高中教师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现状,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便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去:(1)结合高中语文教育的目的和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出符合高中语文教育精神的传统文化素材,在此基础上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2)合理安排不同传统文化的比重,将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念的传统文化精华展现出来,使得学生从古文化的层次去理解现阶段的核心价值观。(3)积极健全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为教师开展更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打下基础,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环境。
2.积极开展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高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由此实现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合到语文课堂中去。具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种形式:(1)举办某一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邀请语文教师和学生参与进去,以朗诵古诗词的方式开展,使得更多的高中生参与进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2)在校园内部开展大型的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写作比赛,邀请学生参与这样的比赛,学生可以在参与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强化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得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断提升。(3)积极利用高中校园网,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在网络环境上构建虚拟的传统文化讲坛,以便发挥传统文化在营造健康校园网方面的作用。
3.注重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环境。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不仅仅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只有这样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才能够保证学生接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有意义的。具体来讲,需要做好如下的工作:
(1)高中可以借助家长会,传统文化活动实践的方式,向家长宣传高中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得其意识到家庭成员应该如何去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形成合力。
(2)强化高中语文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的培训,使得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以便更好的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这也是促进两者相互融合的环境因素之一。
(3)高度重视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将传统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内容中去,使得高中学生处于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中。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学习重点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延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绵延需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中国的文化振兴也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力量。语文教学事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因此,语文学习不容轻视。
语文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有其特殊性,这不仅是由高中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还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等而化之,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学习。那么,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区别对待呢?
一、学习主次不分,不能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语文时应该把握学习重点,这样高中生在预习、听讲、复习等过程中才会有学习的侧重点,能够对重点、难点等进行重点攻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分学习的主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也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比如说高中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复习语文时习惯性地将课本翻到第一课,从第一页一字一句地复习学习。显而易见,在这反复的复习过程中,高中生语文知识学习最扎实的往往都是前面几篇课文,而后边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很陌生。
高中生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主次、重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不懂得区别对待学习、复习,而反复的习惯性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益于他们语文学习进步的。
二、忽略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疏漏而妨碍学习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字词的准确区分。高中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学生对成语、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掌握,而这往往也是高中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2.句子的充分把握。语文常常涉及对句子的理解、对病句的分析、对句子成分的判断等等,这都要求高中生有着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3.诗词的全面记忆。高中语文经常考查古诗词、重点句子的背诵,将诗句或掐头或去尾的,让学生填入空缺的诗句。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把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绝对不容小觑,但是高中生却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习不扎实,考试时容易失分。
三、课外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不全面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但这不代表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就可以敷衍了事。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指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有利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为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开拓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比如写作文时就可以将一些名人逸事等添加进去,丰富作文的内容,增添作文的风采。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考试或多或少都会考查高中生对课外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经常会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把握,对《红楼梦》《西游记》中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经典台词的把握。
课外知识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才可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的全面学习。
由此可知,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高中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的。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次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学习计划。那么,怎样明确学习重点呢?1.对语文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篇章等,进行重点把握。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点了然于胸。2.将课本与辅导书进行比较学习,把握重点知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在辅导书上多有所侧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清晰学习重点。3.将课本习题、课后作业等重点考查内容列为学习重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试卷上、习题上等都罗列了学习的重点知识,对这样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必然有助于高中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主次。
(二)重视基础巩固,保证扎实学习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1.注重归纳。高中语文涉及大量字词的考查,尤其是同音词、多音字等,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记忆上的混淆。高中生可以对这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方便系统记忆。2.反复复习。高中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整理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反复的记忆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完全吸取知识。3.定期考查。高中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从而查漏补缺,巩固学习。
(三)加强课外学习,保证充分学习
高中生加强课外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增加课外阅读量。高中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扩充阅读学习。比如《马桥字典》就是文学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学作品,高中生既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品味作者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扩充课外知识面,了解一些课外知识。2.适当参加课外活动。高中生可以适当地参加兴趣小组、科学小组、文学小组等等,在小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等。3.观看适量的影视作品。一些影视作品中将历史名人、战争等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方便高中生理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116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已有几年的高中语文任教经验,在高中语文任教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了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语文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对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一、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没能够对语文教学进行全程的监控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语文课堂45分钟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收获最多的是教师的指导,而对于知识的识记等其他工作,一般都是通过学生在课下的努力实现的,因此可以说,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的过程。然而对于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更多提倡的是如何提高学生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而对学生课下的语文自主学习却有所忽视。这里所说的课下语文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的语文预习与课后复习。高中语文教师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会提到让学生进行课下预习与复习,但是,大都只是流于口头形式而已,只是一句简单的提醒,对于学生该如何进行预习和复习,却没有进行具体的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虽然也按照老师的指示去学习了,但是成效却很小,难以起到提高语文成绩的作用。
应对措施:面对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不重视学生课下语文学习的情况,最主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思路,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教学,还要重视对学生课下的预习与复习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课下预习与复习的技巧,进而提高高中语文预习与复习的效率与质量。把学生的语文预习、课堂学习与课下复习紧密地联系起来,环环相扣,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加大指导与检测,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这些措施只是笔者的一些经验之谈,还有更多更好的解决措施,笔者愿意和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二、广大语文教师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于技巧,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倡要有技巧性;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有技巧性;语文考试要有技巧性等等,技巧充斥着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自不待言,对于高中语文的“教”与“学”,讲求技巧并没有错,但是当下却出现了过分强调技巧的现象。例如:学生在做语文考试卷的单选题的时候,教师会教给学生很多的解题技巧,比如排除法,如果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对于有些语文题目而言,很轻松的就可以找出正确答案。其实,高中语文学习各个环节语文技巧的运用无非是为了一个最终的目的――提高升学率。语文技巧的使用过于片面化,其方向直指高考,而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却有所忽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对措施:出现只重视语文教学技巧,而忽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高中语文教学被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所禁锢。第二,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语文教学的目的没有认识清楚。第三,没有能够真正理解语文技巧的含义。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这几种现象,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几项措施:首先,走出高考语文试卷的束缚,要知道高中语文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不是培养做高考语文试卷的机器。其次,高中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等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表达与交际,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的教学目的要有清醒的认识。再次,掌握好的技巧也许能够成为数学高手,但是对于高中语文而言却并非如此,语文更讲求一种积累以及在积累基础上的感悟,如果只注重技巧而忽视积累,那么,学生永远不可能学好语文。
三、语文教师把自己预设的情境强加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人见解
语文学科较于自然学科而言,有很大的不同。自然学科的研究成果是客观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已有的、固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更强调对客观的概念、理论的灵活运用。对于语文而言,更注重学生的感悟,学生能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文章的写作意图。在语文课堂上,很多语文教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整堂语文课滔滔不绝,一直在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丧失了独立对文章进行感悟的机会,而成为被动的观点接受者,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在语文课堂上抒发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要说在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得到语文老师的指导了。
应对措施:语文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机会。同时,广大语文教师也要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及语文教学规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进师生互动,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地发言,对于正确的观点,教师要给予鼓励,对于错误的理解,教师要予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早已被时代所淘汰,如果某些语文教师还存在这种教学习惯,一定要及时地予以改正,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技巧;语文修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教学目的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然而不管是阅读、写作、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是文学鉴赏和文言文的掌握都与语文修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修辞”一词中,“修”为修饰、选择之义,“辞”为言辞,语言,所以修辞就是对言辞、语文进行修饰与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和现象,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方式。将“修辞”具体化于语文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借代、比拟(拟人、拟物)、夸张(扩大、缩小、超前)、对偶(正对、反对、串对)、排比、反复、双关(谐音、语意)、反语、对比、映衬(正衬、反衬)、顶针、移就、通感、婉曲、回环、呼告、互文等。面对修辞手法种类繁多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矛盾,一些一线教师选择对修辞避而不谈,只做简单介绍不做深入探讨,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些一线教师特别是工作经验不足的高中语文教师会选择将修辞手法一一详解,视总体教学任务而不顾,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修辞手法固然重要,但它只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并非全部,显然,这两种修辞教学的方式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如何将其恰当地展示给学生,使其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是很多教师都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我认为,面对种类如此繁多的修辞手法,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其进行归类,区分出哪些修辞手法是被广泛应用的,如:排比、比喻、比拟、夸张;哪些修辞手法是不易发觉的,如:映衬、移就、互文、通感;哪些修辞手法是容易混淆的,如:借喻―借代、移就―拟人、对偶―对比;而哪些修辞手法又是不易于学生掌握的,如:借代、映衬、借喻、超前夸张;哪些修辞手法是“一点就通”的,如:回环、顶针、反复、排比、呼告。针对以上修辞手法的分类,我们坚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统一的原则进行修辞手法教学,即坚持将所有修辞手法都对学生有所介绍,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该细细品味的修辞手法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该粗略了解的修辞方法就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去体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
一、遇到就不错过――语文教学中渗透修辞教学
我们认为要想让学生对修辞手法产生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就离不开修辞手法所存在的课文。也就是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当课文中出现某一修辞手法时,教师都应该从课文的情境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课文情境的角度去赏析、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驱使,学生在看到比喻、比拟时就使用“这句话生动形象表现了……”,看到“正衬、反衬”就说“这句话衬托出作者……”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回答,导致学生开始淡去修辞的趣味与汉语的魅力,使修辞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同时也使语文教学变得寡然无味。比喻与比拟的作用的确是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然而是怎样的生动形象,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用心去体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修辞教学遥控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中遇到修辞手法就不轻易将其错过。例如《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由于该文言文的主题与爱情有关,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对其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抓住其兴趣点,在对文章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辞手法的讲解。
二、感性走向理性――设立修辞手法专门课
我们说从“感性走向理性”,是在课堂语文教学中所接触到的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归纳,将对修辞手法的感性认识升华,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达到对修辞手法的理性认识,进而达到灵活运动的程度,尤其是针对像“借喻―借代、移就―拟人、对偶―对比”等相似程度过高,容易产生混淆的修辞手法更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归纳,将其相同点、不同点一一理清,对其进行专门讲解,强化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准确掌握。然而,如果没有语文课堂上修辞手法的积累这一目标是远远达不到的。所以我们说,设立修辞手法专门课要建立在语文教学中修辞渗透的基础上。
修辞是高中语文乃至整个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汉语魅力的体现,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修辞手法教学的同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辨析各种修辞手法更要学会发现修辞的“美”!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文学积累 教学目标
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指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模式。探析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改变,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注重文学积累
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与学生的文学素养密不可分。而文学素养又与学生的文学积累的数量有较大关系。但是不少学生对语文的重视度低。甚至出现“重理轻文”的现象。学生在高度的考试压力下,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进行文学知识的积累。因为学生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的积淀,因此面对语文知识的分析时只能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建议学校可以开设阅读课,让学生阅读诸如《青年文摘》等此类读物,开阔学生视野,拓宽思路,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基本发展情况,文学素养和能力水平等客观地进行设置。教学目标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困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具有自主发展的个体,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教师要因材施教,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离骚》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反映这首词晦涩难懂,不易掌握掌握这篇文章的知识点。《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诗词的源头和瑰宝,但由于距离当代时间久远,虽然语言风格虽然清丽雅致,但在形式和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在学生学习《离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会辞的韵律,骚体诗一般是由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连接,读起来错落有致而又不缺乏韵律感。还应引导学生归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意义、特殊句式等。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屈原的形象特征归纳其性格特征,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这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才是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文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要注重文学积累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等两方面,为大家展示了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希望为今后研究此类课题的老师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导入时,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拉近教师、学生、教材的心理距离,尽快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在教学导入时,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认知水平、学生兴趣吻合的情境,引导学生随情入境,将情感融入课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主要有语言引入法、视觉引入法、联想启发法和实验法。如《荆轲刺秦王》教学前,教师以视觉引入法创设视频和问题情境,为学生播放《荆轲刺秦王》电影片段,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荆轲是什么人物形象?太子丹是什么人物形象?面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事实,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沉浸在视频片段和问题情境中,迈出学习第一步。
二、先学后教,学案引导,师生互动
先学后教,学案引导是指学生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师的预设问题、自学提纲、导学案等预习课文,把握课文结构,自主完成课文预习内容,记录学习疑惑,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高中语文“三环五步”教学的大环节,也是课堂一大亮点。在教师的调控下,学生对预设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落实学习情况,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交流、探究、质疑,列出课文学习问题清单,整合学习知识。
如《鸿门宴》预习目标: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史记》故事发生的背景及有关知识;归纳特殊句式的方法,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辨析词义;通过梳理冲突矛盾,体会对比手法和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和思想性格。在学生预习中,提出问题:“鸿门宴”是一次怎样的宴会?刘邦和项羽在宴会中各自显示出怎样的英雄本色?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时,使用导学案,突出预习重难点,让学生在预习时置身在课文的内容中,了解作者基本情况,在问题的引导下和文本生成对话。
三、精讲点拨,指点迷津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学习,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不足,及时给予精讲点拨。在精讲过程中,教师要对疑难问题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答题规律、答题规范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延伸拓展,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深度思考,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有争议、疑惑的学习内容进行正确规范和引导,聚焦语文知识生成的合理化和准确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学习的知识网。
如《荆轲刺秦王》教学中,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文本内容的逻辑思路,多形式朗读课文,并以小剧场形式呈现课文内容, 在听读后按照课文结构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四、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在合作交流基础上, 学生要生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串点成网,形成课堂知识整体结构,全面、完整、系统地把握所学
知识。知识体系是高中语文课堂的延伸,落实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网构。如《荆轲刺秦王》知识体系如下:
中心思想:本文通^叙述“荆轲刺秦王”一事,赞扬了荆轲反抗、扶弱救困、机智勇敢,表达了作者反抗统治的思想。
小结人物形象:荆轲人物形象为果敢机智、刚烈忠义、视死如归、有勇有谋的侠义之士;樊於期人物形象为义勇刚烈、豪爽慷慨;太子丹人物形象为谋事不周、浮躁多疑;秦王人物形象为贪婪怯弱;秦武阳人物形象为外用内怯。
主要艺术特点:写人善于描写人物的神态、对话、动作;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写事善于描写场景,渲染气氛;叙事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有详有略。
五、练习巩固,堂堂落实
教师为学生呈现多样化课堂练习,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水平和学习兴趣,设置相应的练习题,在当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目的。如《荆轲刺秦王》课堂练习中
文言知识的梳理(学生整理展示):(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现象;(4)词类活用现象;(5)自主归纳文言特殊句式;(6)成语典故。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因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还是呈现出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单一化状态。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采用批注式阅读教学,它可以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讲轻读,学生常常漫然而读,缺少思考,收效甚微。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批注式阅读,就是要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进行标注、书写,从而更好地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批注式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批注的方式对文本展开阅读,从而达成预期阅读目标的教学方法。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法的意义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符号和文字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批注,并通过批注增强与文本的对话。这种教学法的意义在于,首先,它充分发挥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不仅要读,还要根据目标要求做好批注,进行思考,自主阅读效果会更好。其次,教师可以在学生批注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实现教师和文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感悟。最后,新《课标》强调语文阅读要珍视学生的体验,批注式阅读可以让学生和文本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法的实践
所谓批注,即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所进行的批评或注解,批注是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极为重要的形式,也是阅读中不可缺少的方法。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少批注,泛泛而读,效果不会很好。运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法,要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做好相应的批注,同时,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批注展开交流并给予相应的点拨,再结合所读文本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一)自读自悟,做好批注
该环节是让学生直面文本,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实践中,首先要明确读书的任务,利用批注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结合段落和层次进行阅读。在该环节,要求不宜过高,批注可针对词语、句子、段落、标点、课文题目、课文的结构、表达顺序、情感等进行。如《我与地坛》的阅读中,针对题目,就可做“人物”“地点”的批注,即“我”是主人公,“地坛”是地点,围绕人物和地点展开对课文的阅读。自读自悟环节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在该环节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师的要求和任务阅读课文并做好批注。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批注。如《一个人的遭遇》的阅读中,有的学生就对“一个人”提出了质疑,思考“为什么是一个人的遭遇,文章所指向的是不是‘一个人’?”自读自悟,要求学生多读,在弄清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段落层次做好相应的批注,这样才能为相互交流奠定基础。
(二)交流批注,点拔深化
经过阅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接下来需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在该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好小组的作用,一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展开阅读活动,做好批注。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理解,在读中要引导学生对其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做好相应的批注。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批注进行交流。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学生在阅读环节就针对“不同”做了“不同之处在哪里”的批注,那么,过渡到讨论环节,就应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展开交流。教师在交流中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批注及讨论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避免学生盲目地讨论。如对《边城》中“祖孙情”的交流,教师要结合翠翠和爷爷在一起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对学生进行指导。如“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中,“即刻”可见爷爷的敏捷,连声呼喊则可见其焦急,“哑”则可见爷爷的苍老及急促,在引导学生对上述字词批注交流的基础上,要归纳出老船夫对孙女真诚的爱护。
(三)再次批注,积累运用
再次批注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结合交流情况,完善第一次的批注;二是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如在《荷塘夜色》的阅读中,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深入的感悟后,要梳理脉络并结合情感进行批注。
三、批注式阅读教学法实施中应关注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批注式阅读,这无论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还是对课文的理解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也要注意,在实践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在何时、何处批注,批注方法的应用也不一定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相应的指导。
(一)何处、何时批注
对于何处批注,大多学生是把批注重点放在词语和句子上,其实,题目、文章的开头、结尾、中心句等都可批注,应该说,凡是学生觉得可批注的地方都可做好相应的批注。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颇不宁静”就可批注为“文眼”,再结合讨论情况对“文眼”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批注要关注两个点,一是学生的阅读收获,二是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在批注时间上,一是要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进行批注,二是要结合课堂中的讨论进行批注,甚至是当自己有感悟时,随时批注。
(二)何种形式批注
批注以符号和文字为主,批注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方式方法批注,即文章中采用了什么修辞,起到了什么作用,可做好相应的批注;如归纳式批注,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对伽西莫多形象的归纳,就可采用该种批注方式。此外如感受式批注、赏析式批注等,在阅读中要根据相应文章和学生的阅读情况引导学生批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探究活动,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批注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感悟。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在应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法的过程中,因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等多种因素,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依然不可或缺,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阅读和批注情况进行指导及点拨,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从而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海.批注式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S1).
[2]张剑红.批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07).
新课程高中语文思维能力思维,简而言之,就是人脑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所产生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抓住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我看来,培养和训练高中语文思维能力,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大容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它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演化和提高。学生如果具有较强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就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利用这两种思维手段把知识归纳成条,连接成网。比如。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艺术风格、深邃的思想内涵不是学习一两篇课文就能理解的,如果仅仅记住一些零星的知识,是不足以理解鲁迅的作品的。要把握鲁迅作品的精髓,理解鲁迅独到的深沉、超凡的伟大,必须先了解鲁迅的感情和思想。因此,教学时,就要增大容量,最好先将中学所选篇目集中起来,按所选作品集分类,如《朝花夕拾》(中学教材所选篇目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记录的是对往事故人的感念,体现出他在纷杂的世界面前无可奈何的回避以及深邃倔强的感情;《呐喊》(所选篇目《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则迸发出那种勇于“毁坏铁屋子”的激情。然后结合《〈呐喊〉自序》去了解鲁迅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最后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鲁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鲁迅作品。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认识鉴赏水平提高一个层次,而且所学知识在循环中也得到加深,使学生在读鲁迅作品时不会感到难懂,也不会产生畏惧心理,这样一切问题都会化难为易,迎刃而解。用这种方法,经过系统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善于比较,形成比较型辨析思维
在高中语文思维训练中,比较辨析是必不可缺的环节,它不光能够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严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比较辨析中,可以促进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来寻找事物的异同之处,进而能够增加思维的拓宽度,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式。例如,沈从文在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中写道:“大清早若干犯人从那方面带了脚镣从牢中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若从杀人处走过,昨天杀的人还没有收尸,一定已被野狗把尸首咋碎或拖到小溪中去了,就走过去看看那个糜碎了的尸体,或拾起一块小小石头,在那个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会动不动。”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自己在日本亲眼所见的一件事时写到:“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对这两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要求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经过引导,学生发现两段文字都与“杀犯人”有关,但从“看看”“敲打”“戳戳”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沈从文要表现的是小时候的“我”有着一颗很强烈的好奇心;而鲁迅则用“万岁”和“欢呼”来暴露国民的劣根性,可见两者的写作目的不同。通过这种训练,能够促进学生比较辨析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合理探索、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的源泉就是想象,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对于事物,我们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我在上《遨游建筑天地间》一课时,课文对林徽因是怎样进入建筑系的没有介绍,作者在文中有这样的叙说:“她究竟是怎么办到的?如何打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规定?这点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她就和思成一起上建筑课了。”所以上课时,我就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谈谈林徽因是怎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挑起来了,有的同学说是利用她“异乎寻常的美貌”,但很快被其他同学否定了,因为从文本看,林徽因的作风没有问题;有人认为是凭她“天生善于交际”的本事,但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美国一间很优质的大学,讲究的是真才实学,这种说法似乎也不合理;最后大家把焦点集中到她的学习态度上,认为是她的聪明和刻苦,还有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心让她如愿以偿。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兴致都很高,他们在对情节进行大胆想象时,也把平常积累到的知识融入到想象中,从而对林徽因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可能性进行合理的探索。
总而言之,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文本,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换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还要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而所有这些品质和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培养。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坚持将思维能力训练真正的贯穿到教学中,不光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字】高中语文课前演讲;评判能力;可行性
【中国分类号】G633.3
本文为珠海市十二五教育教研规划课题(2011KTG09)《高中语文课前演讲对提升学生评判思维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高中语文课前演讲是指在高中语文课堂前五至十分钟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它以学生独立演讲或团队演讲为基本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评判能力为目标,在横向教学活动中,它既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活动,同时又和其他语文教学活动紧密系连。在纵向的教学序列中,它既能独立存在,又能和前后的课前活动连为教学体系。
评判性能力(critical thinking),简称CT,“评判性(critical)”一词,源自字根skeri和希腊文kritikos。skeri意指切割、分离或分析。kritikos意思是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而“kritikos”又源自“krinein”,意指做出决断。高中生的评判能力包括特指的认知技能与情感倾向。其中认知技能包括分析、评价、逻辑推理、解释说明、归纳演绎、自我调控等;情感倾向包括知识渊博、思想开明、勇于质疑、善于反思,具有创造性等。“评判”包括对自我的评判、对他人的评判和对各种社会信息、社会现象的评判。
高中语文课前演讲能否提高学生的评判能力,这是一个尚未考证的议题。
一、高中语文课前演讲和评判能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语文课前演讲的研究成果不多,见诸期刊杂志上的论文不过十几篇,主要集中在对语文课前演讲的作用、开展原则、活动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如:房玉清在《课前演讲的整体效应》,葛成石《课前演讲――奏响在语文课堂上的一段序曲》、王进《课前演讲――听说训练的有效途径》,周宝玲、沈道成《课前演讲:作文教学与口语训练的双赢模式》等文讨论的都是语文课前演讲的作用;张洪《课前演讲: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安光祥在《语文课前演讲的循序渐进原则》中重点阐述了课前演讲要遵循的原则; 彭伟在《课前演讲――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方式》,桂启升在《雕虫也要好技――课前演讲谈片》,王作云、刘淑萍的《课前演讲的“分级训练”法》讨论了课前演讲活动的形式。
由此可见,在以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语文课前演讲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都提及了语文课前演讲对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写作水平、加强思想教育的积极影响,但如何才能使课前演讲发挥作用仍旧是一个模糊的议题。迄今为止,没有研究者明确地把课前演讲作为形成与提升学生评判能力的依托。
评判性思维的研究在国外相对成熟。1987年,美国评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Robert Ennis提出:“CT就是指在确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1990年,一个由46位代表组成的跨学科国际性协作组对CT作出如下定义:“在对证据、具体情境、概念或理论、方法和标准等给予充分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目的的、自我调控的判断过程。”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D.Alan Bensley所著的《Critical Thinking in Psychology: A Unified Skills Approach》中指出,CT是一种成熟的思考过程,它包括对其观点的相关证据进行评估,并最终从这些证据中得出合理的结论。
但是,国内对评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比较滞后,尤其在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对如何形成和提升高中生评判性思维的研究与实践更是空白。
二、高中语文课前演讲活动提升学生评判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演讲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发表自己的意见,抒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而发表意见、陈述主张正是演讲者对某客体的评价和判断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长时间、高频度、立体化的课前演讲活动中,一定能提升学生对事、对人、对世界的评判能力。可见,高中语文课前演讲和学生的评判能力有正关联关系。开展高中语文课前演讲活动能提升高中生的评判能力。
影响高中语文课前演讲活动对提升学生评判能力的因素有:年龄、课堂抑制程度、师生关系等。
高中语文课前演讲和评判能力有正关联关系。但这正相关的关系中,还会受到年龄、课堂抑制程度、师生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年龄越大,演讲活动对提升学生评判能力的作用越明显;课堂抑制程度越高,越难发挥课前演讲活动对提升评判能力的作用;师生关系越平等、民主,越能发挥演讲活动对提高学生评判能力的作用。
高中生的评判能力体现在识别能力、分析能力、解释能力、推理能力和评判能力,体现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形式中。评判能力可以从“评价深度”“评价维度”“评价广度”“评价得体性”等指标考察。
医学界对评判能力技能评价指标的研究比较早,并以护理专业为例构建了包括7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及28项二级指标内涵的护理实习生评判性思维技能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识别、寻找信息、分析、逻辑推理、预测和应用标准几个指标。
在高中语文课前演讲活动中,高中生评判能力体现在口头表达(“演讲”“评价”“质疑”“解释”)和书面表达(每次演讲或每个主题演讲后的“收获与反思”的文字),在能力体现上就包括了识别能力、分析能力、解释能力、推理能力和评判能力。
高中语文课前演讲能使学生胜任“评价者”“被评价者”“评价反思者”三种身份。并在这三种角色中学习“评价”“发现”“欣赏”“质疑”“反驳”“解释”“推理”“反思”等体现评判能力的指标。
一、引言
近年来,高考语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整体上呈现的倾向是弱化处理,知识动态性、能力上的考查逐渐形成。根据笔者对几届高考学生语文分数的比较分析,凡是超过120分的同学,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项上丢分较少至多丢6分,凡基础知识项丢分超过50%的同学,其总分很难到达110分。目前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安排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多结合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学生对这种繁琐的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化的认识,往往是学一点记一点、在整体分类和系统化总结归纳上很难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且,许多基层高中把高考基础知识的积累放到高三上学期中,利用一个月就复习完了,这就是蜻蜓点水,学生理解不透、积累不足,考试中学生多数是碰运气,分数自然高不了。当下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题型、内容、形式上不断改革,稳中求变,是对学生发展的时代变化的调整,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基础知识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基础知识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之一。
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
语文基础知识从内涵上来说,具有工具性、传承性、个体性、稳定性特征,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在思维、交流、工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相关活动内容,这也是语文作为工具性载体的重要因素。语文基础知识中多是从传统文化中积累下来的,在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基础知识是主要的内容基础,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也将成为未来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目前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多是围绕高考考纲考点要求展开,基础知识的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是当前教学中以高考命题标准为参考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知识零散,在基础知识总结上多是通过单元导语和小结串联较为全面的知识点,这种形式在系统化知识构建上还有很大差距。在教材的练习思考中存在一些比较内隐化的知识点,通过问题思考呈现,这种知识往往需要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积累总结,对这种知识很容易忽略。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上也出现很多变化,这种内隐的知识增多,直观展现出来的知识点逐渐减少,对学生探究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师知识系统化高效教学的难度。教师在语文基础知识素养上的不足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积累中,偏重知识的针对性,在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泛度上没有较全面的系统的积累,对学生知识运用引导也会有所局限。
三、基于高考基础知识考查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实际运用
语文基础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相对隐性的特点,传统教学中的内容逐渐积累成越来越多的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增加。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集中在成语、古诗文名篇名句、文化常识性考查、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等内容上,相对稳定。针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进行专题教学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进行的一项内容,这种教学主要是在题型、内容范围、解题技巧上进行,对基础知识的文化价值教学没有深刻的体现。改进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下的遗留影响,在认识上明确基础知识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将语文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真正落实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更为先进的教学体系。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第19小题,考点是表达得体,该题的出现就要求一线教师把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加强积累方法的引导
在教与学的问题上,要改变过度依赖高考基础知识考查要求的教学指导,切实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辩证看待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师在教学引导上给予重视,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善于观察、归纳总结收获,比如引导学生们在看新闻、读报刊和新媒体时,要注意其中语言基础知识运用是否得当。语文教学本身是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是应是学生根据学习兴趣指引积极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认识上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及时更新,不能一味针对高考灌输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方法和要求,努力构建师生价值观的共同导向。如在文化常识性知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上,一般结合具体文本阅读进行,古诗文的学习首先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翻译文本,其后再做题,在这一形式上应给予重视,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实现综合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对文化常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在文本中的应用,应进行适当结合实际教学安排进行专题教学,提高基础知识的系统化。
3.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注入课堂教学新元素
除了利用传统的早晚读、课前读等积累方式外,还要探索新的方式,比如翻转课堂,网络微课、智能手机积累等。语文基础知识在经典文本阅读中的运用较多,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进,融入新的元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基础知识学习现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当下热点文学时政话题,高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教育立足长远,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体系庞杂,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不断更新,为基础知识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育方式并不科学,老师们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老师认为,老师怎样说,学生就跟着怎样理解,跟着老师的步子亦步亦趋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目前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课堂气氛通常十分呆板无趣,这样的氛围十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兴趣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现在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重视,甚至有些教师为了管理的方便,刻意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它并不单单只是一门高考必考的知识点,更是中国文化的积累与积淀,这种教育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化教育精神[1]。
二、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途径
(1)在课程中科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的话,那将很难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兴趣是学习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根本条件,所以,老师们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合适的时机因材施教,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对文言文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可选择一个同学扮演邹忌,另一个同学扮演齐王,还有对文中的角色一一安排同学上台表演,这样的方式能不仅更能加深他们对文章的印象,更让他们认识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古人的幽默感。
(2)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教学的教师从心理产生认同和好感,从而对老师所教的学科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加强师生的思想交流,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不受约束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2-3]。
(3)加强文言文语法的训练。因为文言文语法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所以学生们很难学进去,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把文中的语法和句法进行整理归纳,且针对这类知识对学生进行一个专门的学习测验,这样的方式不仅对学生形成完整的语法系统概念有着大大好好处,更能使学生们对语法知识的记忆加深印象。
(4)结合新科技,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了课堂之上,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在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上有着不错的成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更清晰更形象直观的把文章重点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会更深刻、更理解。也会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涵义。
(5)创建一个科学的评价系统。评价系统的建立能让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们可以把自己难以接受、可以接受或是希望实行的教学策略等反馈给老师,方便老师对学生不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改正。
三、结束语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课题;兴趣;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05-01
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语文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源,拓宽学习渠道并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二、利用探讨课题联系高考的具体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能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高中语文研究性课题又源自哪里呢?怎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语文课题的兴趣,使语文研究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呢?课题来源的有趣、广泛和实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能真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欲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语文源于何处?这是困扰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大问题。下面从课内教材、现实生活、课外阅读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1、课内教材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囊括了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议论文、新闻、演讲等各种体裁的名家名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教材来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和探究能力,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合理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教师的激发、指导是关键。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及时发现有价值的课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一的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讲解高考知识点,让孩子形成联系高考的意识,从学习中学会发现高考知识点。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涉及到烛之武进谏技巧,可联系学生初中所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提出课题“古人的进谏艺术”,进而联系高考文言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这一类谏客的古文,再阅读图书馆丰富的资料,从而从高一就形成对文言文人物的积累。《鸿门宴》的教学中就可以根据项羽、刘邦等人的座次问题,提出课题“中国古今座次研究”,进而在课堂上提出相关的中国文化常识,作为高考知识积累和素材积累,从而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让学生有兴趣并爱学习语文。
诸如此类的课题,常常是教师在上课时与学生产生默契、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碰撞出思想火花,通过老师的归纳、整理与指导之后产生的。学生对语文是否有热爱的感情和研究的激情,全看语文教师的功夫和激发的技巧。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就不会是空中楼阁了。
2、源自现实生活的教学方法
语文是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是交流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最先进行的应该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又能激发作文教学,从而解决学生写作文的难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教学生说标准的普通话,写规范汉字,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汉字的规范书写与不规范使用进行调查研究,对本地人口的语言进行研究,调查各种媒体和街头广告中出现的不规范用语等等,这些都可以走进高中语文课,和我们的教学相结合。从以上生活中的种种语文现象就可以整理出很多课题,如“黔南方言系统与普遍话语音系统的异同”、“易错的形近字”等等。然后用方言的联系和普通话的对比让学生记住正确的字音。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跟语文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研究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现实的语文,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与实用性,学生乐于参与这样的研究。老师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常常被人们忽视或遗忘了的语文知识,学习、归纳、总结,探寻规律,用以指导或纠正人们今后的言行。如:“生活中常用的谦辞与敬辞整理”、“布依族节日文化研究”、“中国的人名文化研究”……只要老师和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这样的课题便会如清泉般不断涌出。
3、课外阅读与高考现代文阅读相结合
语文既是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更是研究语言文学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也能对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合理的课外阅读尤为重要。
学生通过阅读对作家作品有收获、创见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相似联想、相反对比等方法,学会知人论世,谈古论今;引导学生对这些精华进行研究和归纳总结,从而传授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作品之外更多的精神食粮。如:“《诗经》中的景物描写研究”、“阿Q的现实意义探究”;也可以是针对一类作家作品的整体解析,了解古代诗歌意象和写作风格,为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做准备。如:“从《史记》到金庸武侠小说看‘侠文化’的变迁”、“透过‘竹林七贤’看魏晋社会”、“从《氓》《孔雀东南飞》《祝福》等考察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及其变迁”、“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苏轼、王维、韩愈、嵇康等)”,从中学会分析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