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医药行业特征范文

生物医药行业特征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物医药行业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医药行业特征

篇1

在不同行业,研发服务业的成熟度不同,在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生物医药领域,以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其态势备受关注。

理解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概念需结合研发服务业的概念和生物医药研发的特点进行剖析。我们认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是指运用生物医药研发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生物医药研发活动提供研发策划、技术支撑和成果转化服务的产业。包括产业促进、行业规划、政策咨询、投资咨询、技术咨询、创业孵化、研发技术、成果评估、技术交易等服务内容。该定义是从技术的角度来下的,其核心是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其目的是通过为生物医药研发提供服务,最终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服务的主体包括研究院所、高校、行业协会、科技中介机构、医药信息咨询机构、研究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包括公共研发平台、综合园区、孵化器等)、临床药品研究基地、销售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知识产权事务所等;以制药公司、研究院所、高校、生物技术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专利持有人等为服务客体。

经过专家咨询、到企业实地调研并结合药物研发相关知识,我们得出以下研究成果。生物医药研发策划服务主要对生物医药研发活动进行宏观的分析、规划;生物医药研发项目服务则是对项目研发链条上的各环节提供具体的技术和知识的服务;生物医药研发成果服务为生物医药研发各阶段取得的成果的规划处理提供服务。

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个性特征

通过深入研究生物医药研发的特点以及专家咨询,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具有高度管制的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是与人的健康安全,甚至是生命密切相关的。在各国的生物医药历史上,都曾经发生过一系列的因使用化学药品而中毒,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鉴于此,目前,各国都已经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药品监督和审批制度。美国的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全球率先实施了临床研究者指导原则,即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后而形成的GCP。随后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也实施了GCP指南,并强制要求其所有成员国都必须执行这个共同的标准。

近年来,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国际协调会积极推动和倡导具有国际统一标准的规范,包括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新药的商品化必须经过漫长的测试和认证过程,在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前需进行药品临床试验申请,通过Ⅲ期临床试验后,为了能够上市销售,制药商还必须向药监部门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经过严格的审批后方可上市销售,而审批过程往往需耗费时日。药品获准进入市场后,还需定期向药监部门报告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或其他有关药品经历的报告,或接受药检部门的检查,一旦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药品就面临被召回的命运。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与生物医药研发息息相关,为生物医药研发各环节服务,必然受到政府的高度管制,如GCP、GLP、新药报批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重要内容,都受到严格监管。

我国的GCP明确要求,一切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医药实验必须无条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和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颁布的《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的道德原则。GCP还规定,进行药品临床试验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准备在人体试验前,必须周密考虑该试验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预期的治疗效果及可能产生的危害,预期的受益应超过可能出现的损害。选择临床试验方案必须符合科学和伦理标准。GCP要求进行试验前,必须以合适的方式得到受试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同时规定每次试验均要求得到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这样有助于受试者(包括健康志愿者和合适的病人)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可靠的保护。不仅如此,GCP还同时对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研究者、申办者(新药研究开发者)和监察员的职责;临床试验的制备、试验记录、数理统计与分析、试验结果的报告等过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因此可以保证临床研究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中国SFDA(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临床试验必须在取得GCP认证的机构进行,从2007年1月1日起,创新药、生物制品、中药注射剂成为首批非临床试验必须在符合GLP要求的实验室进行的药品。为了监督和管理己取得认证的机构,药检部门还将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飞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机构将责令限期改正,对情节严重的收回批件,并予以公告。

SFDA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修订和制定了急需完善和使用的行政法规,其中与新药审批和上市息息相关法律或者法规主要包括:新药审批办法、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仿制药品审批办法、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进口药品管理办法、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等。这些法律或者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是对生物医药研发的管理与监督更加规范、系统和全面,无论是从新药品的研发到登陆市场的整个流程管理均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切实地做到了依法审评与依法管制。此举对加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宏观调控,减少低水平重复己经并将继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2.产业价值链长,分工细化程度高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MichaelE.Porter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所谓价值链是指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的价值创造活动。在产业范围内围绕某种商品在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某种商品的上下游关系和功能作用关系即为产业链。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价值链包括从早期的策划到立项、基础研究、GLP、临床申报、GCP、生产许可、GMP、GSP和市场管理等多环节漫长的过程。

生物医药产业所具有的周期长、风险高和投入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相关产品附加值高、产业价值链长。伴随着生物医药开发水平与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在传统医药研发产业链的基础上,产业链在不断延伸,衍生出许多新的增值环节。如基础研究就可以细分为靶标确认,先导物的发现、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的筛选、优化等环节;GLP又可细分为实验动物模型、质量控制标准、药品的稳定性、药品的安全性评价等环节。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各阶段所需的技术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科研人员不可能擅长产业链上的每项技术,完成所有工作。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说,需要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衔接。另外,从经营和投资的角度来看,由于价值链长,运作周期相应也长,所需资金巨大,决定了单个企业很难从始自终单独完成一个项目的产业化,还需要在研发各阶段都有经营和投资的接力。因此,医药研发服务的各阶段都必须由各细分领域的专业人员来完成。许多中小企业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细分环节,从事专业的研发服务,他们分工负责又互相依赖,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灵活调整,迅速组织起来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定制式”产品服务,使得研发链条各环节都是由各专业细分领域中最优秀的服务供应商来完成,从而能够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研发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药公司也容易控制预算。

3.服务模式多元化,以CRO为主旋律

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服务模式多样,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模式。按服务内容分,可分为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成果转让服务等。按组织模式分,有合同研究组织(CRO)和科学研究管理组织(TMO)。按经营模式分,有虚拟经营和战略联盟,它们是研发服务模式发展的趋势。

目前CRO依然是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主旋律,2004年,CRO承担了全球l/3的新药开发的组织工作,在所有Ⅱ、Ⅲ期临床中,有CRO参与的占2/3。根据Frost & Sullivan的统计,2005年CRO的全球市场规模达163亿美元,2008年已经达到250亿美元,增长率高达14.6%,远远高于同期全球9.5%的平均科研投入增长率。Qu1nt1les、Covanee、Kendle等CRO巨头已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建立了研究机构,现已形成实力强劲的跨国临床研究网络。

4.全球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量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能力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关键,作为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核心组成部分的研发资源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东欧、新加坡、中国、印度等国家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将成为新一轮研发投资的聚集地,各大跨国医药公司正紧锣密鼓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开发研发中心,同时北美、欧洲这些相对较为成熟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也渐渐的向着新兴市场转移。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医药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借力国外的企业或实验室被证明是一条可行之路。

但是,当前医药研发全球化的主流是从发达的北美、欧洲向亚太、非洲、东欧等地区转移,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的业务还很少,到目前为止,较为成功的是印度的企业。大多数印度企业企图在广大的国际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当他们在拓展新的市场时,大都依赖于当地公司的经济实力。

跨国制药公司依然是全球医药研发投入的绝对主导,2004年,投入最高的前十大跨国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约占全球研发投入的80%,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是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向着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抢占重新配置和获取研发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新兴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跨国制药公司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以产品价值链的拆分与整合为依据,专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使其生产向着“模块化”方向发展。此外,跨国公司从事产品早期开发的项目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从小公司或科研机构购买早期开发的产品来从事后期开发。2005年Pfizer提交给FDA审批的六个新药有三个不是Pfizer内部研发的;EliLilly从2000年至今推出的九个药品,只有五个是内部研发的,一个是合作研发,三个是外部研发。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atamonitor的调查,目前跨国公司销售的产品20%来自于技术许可,4年后,这个比例将上升至26%。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事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提供了机遇,加速了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国际化、一体化发展趋势。

跨国的大型制药企业是全球领先的几家CRO的主要客户,比如说昆泰跨国公司,其仅仅凭借承接制药公司药物研发外包和处方药销售管理外包的业务便成为全球500强企业,昆泰跨国公司只承接全球制药公司前50位的企业的业务。再比如Parexel公司,其前五大客户为其带来了40%的营业收入。

三、结束语

近年来,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正不断地从生物医药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等地向亚洲、东欧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如何把握研发服务转移的机遇,积极与国际接轨,充分利用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基础、临床资源和成本优势,发展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2

11月份大盘出现了大幅震荡,上半月医药板块也跟随大盘跳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当大盘企稳之后,医药板块的防御特征凸现,逆势上涨,最终收复了前期失地,当月跑赢大盘高达16个百分点,当中华神集团、江苏吴中等龙头个股更是藉抗癌概念走出了连续涨停的强悍行情。但上周突如其来的降价利空如当头棒喝,医药板块的上攻步伐被迫停止,相关个股如丰原药业、长春高新等更是放量下挫,疲态尽显。降价利空,是医药板块由盛转衰的拐点还是大牛里面的小小插曲呢?

降价无碍大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上周发出通知,决定降低头孢曲松等部分单独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涉及抗生素、心脑血管等药品。正是这则利空诱发了医药板块的调整行情,那么,究竟其对整个行业产生了多大的利空呢?

海通证券对此表示,此次单独定价的取消,主要针对外企而言,并且本次降价二级市场已有预期。国家发展改革委2005年以前对特定企业,包括国内知名品牌企业生产的药品实行优质优价,即单独定价。本次取消部分药物的单独定价对国内企业负面影响较小,对外企的影响较大。

中信证券亦明确指出,此次降价对行业影响有限,对上市公司更是影响不大。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单独定价是针对最高零售价格而言,而非招标价或出厂价。而对于某些品种,由于此前各省的历年招标使得价格不断降低,实际零售价早已远低于最高零售限价,有的省份甚至已将价格压到了本次限价之下。总体来看,药品价格下降是一个一直在持续的长期趋势,此前,包括国家的25次行政性降价,以及各省市的招标,都不断在压缩药品价格。而企业则通过研发新产品、压缩生产成本等加以应对。我们认为此次针对单独定价产品的降价,其幅度并未超出预期。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仍值得看好。

中金公司更是旗帜鲜明的表示,此次降价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利好国内仿制药企业。此次降价表明了发改委对未来药品定价的态度,外资原研药将不作为定价标准。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外资药企的“超国民”待遇,缩小了外资内资药品的定价差异,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利于国内仿制药企业的发展。此次降价尽管调低了部分首仿药品的最高零售价,但首仿药仍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国家鼓励医药创新的大方向不变。

国金证券则目光放得更长远,他们认为,在2010年各地新的药品招标管理办法试点的基础上,全国范围的价格调整预计在明年内出台。在降价是一种大趋势的背景下,价格调整政策将加速国内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两类企业将明显受益:(1)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推动者;(2)研发型企业。此外,2010年受制于基本药物目录价格的调整,在政策不明朗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也受到影响。随着相关降价政策的出台,在基药市场占比较大的中药企业有望恢复增长。如果政策力度不大的话,企业还能获得价不降、量上升的超预期局面。另外,中药现代化、中药品牌的延伸、中药企业机制的变革也是值得投资的因素。

增长仍是主旋律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正在经历持续快速的发展,也正是这样持续快速的发展才能有力地支撑其资本市场中医药板块的蓬勃发展,从而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融资和投资的路径,成为其事业和财富成长的源泉。

医药行业 飞速发展

近一年来医药板块的骄人表现离不开整个医药行业飞速发展的有力支撑。据统计,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势头迅猛,近十年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并呈现供需两旺的产业链格局。据国家统计局和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已实现9443.30亿元,预计2010和2011年将分别实现12560.00和15450.00亿元,近十年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自2000-2009年的十年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资产和利润总额累计分别增长了6,542.43亿元和857.38亿元,占全国资产总额和全国利润总额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2%或以上;在医药行业整体规模和供给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医药市场的销售规模和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国内药品市场销售规模逐年增长、需求强劲,而且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也在逐年增加,预计未来市场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助推生物医药行业快速成长

酝酿推出的生物医药产业振兴产业规划激发了各地投资生物医药产业的热情,成为生物医药行业快速增长的新助推器。10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规划到2020年生物产业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1月的消息透露,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上报至国务院。

综合各种来源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已经发展到500余家,生物医药行业年总产值接近100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2009年,全球生物制药产品的市场规模超过1250亿美元,占医药制造业的17%。目前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占GDP的18%,而我国约占2%,因此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于2007年公布的《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第一次将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生物产业作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并提出201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约占当年GDP的2%;2020年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的发展目标。随着《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最终,相信将进一步确立生物医药行业的战略地位,同时建立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促使生物医药行业的加快增长。

我们看好生物医药行业在维持目前30-40%增幅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未来加快增长的发展前景,看好拥有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与产业转化体系,并初步展现良好市场化前景与拥有较为成熟经营基础的生物医药企业实现和保持加快增长的发展前景。

投资策略

篇3

摘要: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实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18家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经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全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字] 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生物医药是现代生物技术生产中的重要产品,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生物制药产业是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我国把生物技术列为一门“前沿技术”,加强生物技术各领域的应用,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赶超的重点。生物医药和生物制药领域是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必须加快其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进程。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还存在差距,必将经历从科研到产业化的艰难之路。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生物制药技术基础及产业链

现代生物技术也可称之为生物工程,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柱之一。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医药卫生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迅速成长。生物制药这一制药技术,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通常在大规模、集中化的发酵工厂进行,它的生产过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化学药物,也不同于从动、植物中提取的药物。生物工程技术制造药物,首先通过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培养出“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然后再利用现酵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从中提取出所需的药物。生物药在分子结构、物化特性、制备技术等方面与化学药不同,综合利用了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从生物体、细胞、体液等提取制造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工程制品。这一制品具有高效性,对疾病也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生物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应用,生物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生物产业正加速着新的技术时代。

生物制药业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投入、收益、风险四高及低污染的特征。制药行业产业链可以简单分成研发、测试、上市销售三个阶段,组成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各环节与传统制药行业基本一致,但在每个环节上的技术基础差异很大,主要的生物制药技术如基因重组、单克隆等均源于上世纪对细胞内部结构的突破性发现。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给制药工业带来一次革命性飞跃,将在持续提升人类的医疗保健水平上发挥重大作用。

二、国内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庞大,但自主研发能力仍很薄弱,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原创性药物较少,生物医药关键技术和国际水平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大力促进整个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将成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一)行业起步较晚,行业产销均保持较快增长。

在市场需求旺盛和政策大力扶持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775.43亿元,同比增长19.42%;2013年生物药品制造业需求稳定增长,实现销售收入2381.36亿元;2014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虽然受到药品持续的降价和医保控费政策的双重影响,实现销售收入2749.77亿元,收入和利润增速远超当年GDP增速,分别达到13.95%和11.82%,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2013-2015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这不仅推动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到市场,还集聚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大大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及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二)行业技术落后于国外技术,行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占比偏低。

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中,产品多集中在较为低端的仿制疫苗、血液制品行业,技术壁垒较低。支持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设备、技术落后及生物技术的产研脱节等因素是导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水平低的主要方面。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总资产达1848.07亿元,同比增长14.9%,小型企业资产占比为38.02%,大型企业资产仅为17.17%,大型企业占比明显偏低。我国生物技术公司特别是创业型企业面临众多压力,缺乏拳头产品,企业发展规模小,产品产业化程度低下,众多问题都在制约我国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

(三)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具备较强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和实验室阶段等都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明显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国际上,美国、日本和欧洲是生物制药业的主要集中地,所开发的产品及市场销售额都占居全球优势。美国作为生物制药的发源地,拥有经费投入、产品开发和研制、产品生产和市场上的国际领先优势。多年来,政府支持、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增长、大量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进入中国,这些都为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必须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制药,进一步完成医药行业的产业升级换代,占领未来全球生物制药制高点。

三、生物制药行业要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发展突破口

生物类似物是我国生物制药表现最为活跃的领域,是CRO(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的要素之一。现阶段在生物制剂市场上,跨国制药企业占据垄断性地位,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巨大障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仍存在多重瓶颈有待突破。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短期内最有希望取得关键性突破的环节。生物仿制药和CRO共同的特点是需求增长较快、前景明朗,国内的成本优势明显;不同的是CRO未来市场规模较为有限,而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较大,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一)高端生物仿制药

生物仿制药特别是单抗等高端生物仿制药的技术壁垒较高,未来需求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对仿制药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发展速度提供了保障。目前全球对生物药的需求巨大,但是生物药的价格较为昂贵,对其普及造成限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但当前许多前沿生物技术仍落后于欧美等国家,通过仿制药物仿创结合,加以系统集成,既能实现技术上赶超的目标,也能满足当前我国防治重大疾病、应对突发疫情及处理重大卫生事件的用药需求。我国要改善生物制药行业所处法律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中国版生物仿制药审批通道,为国内高端仿制药发展扫平道路;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链监管的整合,改变目前各个环节互相分割的监管现状,进而加速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化进程。

(二)CRO

CRO是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的专业公司。CRO 作为制药企业的一种可借用的外部资源,其显著的作用就是能降低整个制药企业的管理费用并大大提高效率。CRO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个临床研究队伍,该团队体现出高度专业化及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由于目前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和风险不断扩大,生物医药企业无法具有产业中所包含业务的全部优势,必须借助外部资源即专业的研发机构才能促进生物医药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医药外包的热土,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亚洲研发外包首选地。未来,欧美市场的增长率预期会下降,而亚洲新兴市场的增长率将不断提高,这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中国CRO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国内企业未来发展必须在提升研究品质和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两方面需找突破口。

四、生物制药行业前景展望

面对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用改革创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医疗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国家持续增加对全民大健康产业的投入,这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预测,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生物医药在治疗肿瘤、冠心病、神经退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替代品的研究开发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十三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确定为大力发展重大疾病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这充分表明我国将加大生物医药的研发力度,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市场潜力必将十分巨大。

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产业政策对生物制药形成了较大的支撑,生物医药产业被确定为我国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我国未来医药工业要实现升级发展,关键是要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逐步缩小与制药强国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的差距,既要把创新摆在医药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要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建设医药强国的战略支点,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梅,赵洁.《生物制药技术探析》.中国科技博览第18期,2011.

篇5

一、优势

(一)现代生物医药财产出路黑暗。现代生物医药是生物技能财产最主要的构成局部,占生物技能财产60%以上,并且生物技能在制药技能上的使用也最成熟。因为传统的新药研制办法难度越来越大,研制开拓本钱不时上升,成功率越来越低。因而,世界较大的制药公司中,当前有70%的项目是运用生物技能开拓。加之,国际上又呈现了超等病菌,让生物医药又被抬升到国际位置,由于研制和霸占一些疑问病症都是需求生物医药来完成的。21世纪,整个医药工业面对运用生物技能进行更新革新,将会有更多使用生物技能制成的全新药品上市,现代生物医药财产将是全世界最有潜力的财产。

(二)国度十分注重开展生物医药。我国生物技能药物研讨和开拓起步较晚,已有2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上市,正在进行临床实验的种类有近100种。当前,国内的生物医药行业开展不平衡,具有生物研发实力的企业不是良多。国内的生物医药财产开展根本坚持在15%左右不变的增速,跟着生物医药产物外包(世界良多生物制药企业都已直接或直接进入我国市场,他们不只将本人已取得同意的药品敏捷来中国注册,甚至将出产线或新药实验基地都建在中国)的逐步鼓起,生物医药市场开端健壮生长。国度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开展的重点,包罗基因药物、卵白药物、单抗克隆药物、医治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国度出台生物医药开展规划,首要是把生物医药行业作为主要的开展偏向。还,国度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撑严重新药创制,均匀每个新药可取得500-1000万元的项目资金,这是一次可贵的开展时机。

(三)藏有丰厚的药业资本。现有地产药材1500多种。个中植物类药材1400多种,动物类药材58种,矿物类及其它药材20余种,常用大宗药材80余种,宝贵中药材10余种,稀少濒危药材30余种,请求国度重点维护种类20个,中药材种类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估量野生药材资本储量在10万吨左右。川银花、川明参、银耳、丹参、桔梗、栀子、杜仲、虎杖、黄柏、厚朴、天麻、蕏苓、旱半夏等20余种药材是地产的主干种类。川银花中绿原酸含量为10.2%(四川省中药材规范为2.0%),丹参中丹参酮ⅡA含量为1%(国度药典规范为0.2%),栀子中栀子苷含量问为6.5%(国度药典规范为1.8%),栽培一年的桔梗中桔梗皂苷D含量为0.4%(国度药典规范为0.1%),栽培三年的虎杖中大黄素、虎杖苷含量辨别为2.63%、1.05%(国度药典规范为0.6%、0.15%),它们的有用成份含量均高于其他产区,质量名列全国前茅。

二、坚苦

(一)根底前提较差。当前有药品出产企业4家,个中,中药饮片加工企业3家,化学药和中成药出产企业1家,根本处于原生药初加工形态。普瑞药业是我市独一的化学药和中成药制剂出产企业,现有国度药品注册同意文号36个,设计年处置原生药材50万公斤、出产固体系体例剂5.1亿片(袋、粒),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00多万元,入库税金160多万元,以虎杖为原料的国度中药维护种类“解毒降脂片”是其拳头产物,该企业现有的出产情况还很难展开现代生物医药工程。

(二)技能程度不敷。当前国内现代生物医药财产开展迟缓,医药生物技能产物(包罗基因工程药物、疫苗、生物诊断试剂等)的产值在医药财产中所占比例缺乏10%,没有构成行业优势,处于新兴财产开展阶段。国内生物医药的原创性研讨及本钱市场远远掉队于海外,招致生物医药财产堕入低程度反复出产和恶性竞争的场面。现阶段制药行业的人才、技能匮乏,没有传统基因工程和生物制剂技能方面的专业科研技能人员,研制开拓力气单薄,技能程度掉队,不契合生物医药企业投资对象。

(三)资金投入坚苦。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高收益”行业,这些特点培养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开展不服衡。国外研制一个基因工程新药需求5-8年工夫,均匀破费3亿美元;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都是仿制而来,只需求3-5年工夫和几百万元人民币。因为生物技能产物开拓耗资宏大、周期漫长,曾经使融资渠道不畅的国内里小企业面对窘境,不少缺乏资金的生物医药中小企业,很有能够在产物未能完成盈利之前,就曾经被市场裁减了。当前城乡统筹开展、两地两区一中间建立等急需很多资金,用于开展现代生物医药的经费也许还不非常足够。

三、建议

(一)充沛应用地域优势资本。医药财产起步晚、基础薄、坚苦多,当前还没有构成市域经济的支柱财产,但地域中药材资本丰厚。中草药经发酵、酶化后,其有用成分能被充沛别离、提取,使其更具有生物活性,并含有很多的活性酶,服用后能被人体组织细胞敏捷接收,到达祛病、健体、双向免疫调理的功用。当前,市委当局高度注重现代生物医药和“巴药”开展,已把医药财产作为开展经济的主要行动,我们要应用打造秦巴山区扶贫开拓示范片这一契机,施行好《国务院关于搀扶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开展的若干定见》及《市当局关于巴药开展举动方案》,重点开展中草药及其有用生物活性成分的发酵出产,更好地发扬中草药这一自然药物的药效效果。